教研组物质文化建设

2024-07-26

教研组物质文化建设(共11篇)

教研组物质文化建设 篇1

资料一

身边的化学物质--中考复习建议

《身边的化学物质》在宜宾中考试卷中占很大一块,比重大约达30%,绝大部分命题都是围绕其展开。

一、课程内容及标准要求

(一)地球周围的空气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4.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 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5.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7.了解结晶现象。

8.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9.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意义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3.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4.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 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5.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2.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4.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近三年宜宾中考命题趋势(身边的化学物质)

09年:铁及铁生锈、水的组成、硬水和软水、二氧化碳、氧气、酸碱盐、天然气、生石灰和熟石灰、肥料、苏打和小苏打、(计算--氢氧化钠及变质的反应)

10年:水、维生素、二氧化碳、熟石灰、氮气、铁及生锈、酸碱盐、铜、木炭、铁锈、(计算--苏打(碳酸钠的反应)

11年:(2011年分析报告):身边的化学物质在2011年的中考中考察覆盖面宽、重点突出。以氧、氢、碳、铁、铜、钙五种元素为主线,涵盖了单质中的氧气、氢气、碳、氟氯溴碘、铁、铜,氧化物中的水、碳的氧化物、铁铜的氧化物和过氧化氢等,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硫酸铜、碳酸盐、碳酸氢盐等重要物质。还有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的铵态氮肥、有机物、营养物质等。

三、我的复习策略

1、全面列举、典型记忆

对这部分知识,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填空,并在老师引导下进行重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强化学生对物质典型性质的记忆。比如物质的颜色、沉淀颜色、常见有色离子、一些物质的典型性质、俗称、名称等。只有把这些知识烂熟于心,学生在使用时才能做到信手拈来。

2、重基础,由点及面形成知识线索

复习可先从物质常见知识入手,再将物质性质与其存在、用途、制法和检验等知识连成片,形成知识网络。在从一种物质入手理清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学会运用有关的反应规律,判断各类物质间能否发生反应。比如二氧化碳、氧气等

3、注重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适当拔高要求

金属、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反应条件和规律是中考时,容易出难题的地方。可适当的拔高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从反应的本质(离子反应)角度去认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说明:初中常用的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1个)可交给学生记忆。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建议补充讲解。

4、设计专题训练、进行审题和解题指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开展专题训练是提高中考学生成绩的有效方法。如探究题、推断题根据往年的考试动向,一般的考点都是在身边的化学物质处。在中考前设计不同类型的探究题、推断题训练,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方法指导,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一本好的资料有必要)

5、全面覆盖中突出重点知识(个人倾向)

多关注:水、铁、木炭、二氧化碳、纯碱(苏打)、小苏打、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 的有关性质和用途 以及与之有关的 鉴别、除杂、推断题。

借个人的教学失误来结束:(报告中):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不熟悉反映出少数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盲区,估计是片面理解课标忽视了对氢气性质、制法及用途的教学。

所以呀!重点要突出,但知识的全面覆盖是必须的。

(报告最后一句)总之,在教师教学的敬业心态和规范性方面,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我们都还任重道远。

另类教学建议(1)、认真反复研究课标、教材、考试说明,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课标是教学的底线,只有最低要求,没有最高要求,各校可以根据学生条件有所提高。而考试说明可认为是对课标的具体化,规则了考试要求的各方面,例如课标中:“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地球周围的空气——3.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二氧化碳”,但在考试说明中:“能够用简单的实验装置、方法收集和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教材是主要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化学教师首选要找到课标、教材、考试说明、2006年2007年我省课改区考试试题及其评价,从宏观上把握,然后在微观上才可能做到“挖掘深度到位,而不越位,拓展广度有边”。

(2)、从本次试卷分析中发现还习惯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显不够,虽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书面形式不容易考核,但它作为学习化学的动力支持系统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思想,仍要在新课程教学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有它和优势,但也不足,在大班额课堂中如何实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双基”教学,在新课程中,要保持重视“双基”的好传统,但应该对“双基”要重新认识。

(4)、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所谓的现实是指学生的现实、教学外部环境的现实、教师教学能力现实、教学其它资源的现实、教学考评的现实。所谓理想是指学生的理想、教师的理想、家长和社会的理想、行政的理想等。要坚持“要立足现实,从现实起步,追求理想”。

教研组物质文化建设 篇2

一、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特征

首先, 学校物质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标识性。学校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 是学校各种具体文化活动的载体, 会随着校园环境和建筑的存在而存在, 同时, 通过校园环境和建筑标识向人们展示其文化内涵, 使人不断去感受和体悟。其次, 学校物质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选择性, 它往往吸纳与学校价值观念相匹配的社会文化精华,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凝练和升华。最后, 学校物质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潜在的教育性。学校物质环境各方面的创设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营造和构建的, 因而学校物质文化能在既有条件下, 充分利用人心理活动中的无意识作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无声的教育作用。

二、学校物质文化的熏陶感染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表达办学理念、彰显人文情怀、展示审美情趣、反映价值观念的载体和场景。[2]学校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在为学校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 也起到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

(一)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凸显重要教育过程

学校文化建设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互动的结果。师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亦是学校文化的创设者和享有者。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是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过程, 因此, 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尤其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作用, 挖掘学生潜力, 为学生搭建平台,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校物质文化的创设和维护中。学校要让师生在参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文化认同, 力争使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学校物质文化。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 (以下简称“仙霞高中”) 有许多重要的文化主题活动, 其中, 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艺术节的会标设计, 都面向全校征集, 这也成为学校的传统。例如, 在校运会“会标”的设计评选中, 先由学校制定校运会方案, 初步确立主题, 利用班主任例会和学生干部例会, 宣传和布置校运会工作, 并说明征集该届校运会“会标”的相关要求。然后, 美术教师把“会标”设计作为重要的教学拓展内容 (或融合于学科教学之中) , 讲解相关设计、审美知识, 指导学生设计校运会“会标”。最后, 进行校运会“会标”的网上投票评选, 展示学生的设计理念。

(二) 学校文化标志物蕴含学校精神价值

许多学校都有其突出的文化标志物, 它不仅是学校物质文化的显性载体, 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气质, 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现代文明程度以及物质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学校的文化标志物往往也反映出该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愿景和智慧情感。例如, 校园雕塑就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 尤其反映了学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同时, 校园雕塑作为一种隐性课程, 它需要学生去解读、去体味, 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心理趋向, 思考和把握雕塑中所蕴含的各种文化信息。[3]仙霞高中校园内的鲁迅塑像和雷锋塑像, 就彰显着“学学问、学做人”的精神力量。

(三) 学校物质文化形成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物质文化代表着学校的规范程度。构建和谐、优美的学校物质文化既是学校一项持续而长期的任务, 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时刻体现并引领着学校的内涵发展。社会的发展无止境, 学校物质环境的构建也要与时俱进。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 也要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并随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成果, 更要注重过程, 让师生在共同参与和主动体验中, 不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真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会使每个人对学校生活留下难忘的印象。

学校特定的物质文化建设, 某种意义上就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足迹。在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 一定会有典型的校园物质文化支撑与彰显。相应的, 学校某一特定的物质文化建设背后也隐含着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例如, 学校职工书屋——“听雨轩”的建设, 就是学校精神追求的自然体现。如何给教职工建设一个既有传统韵味又不乏时代风格的读书养性空间, 已成为当今不少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甚至是学校现代品位的重要象征。带着“让校园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幸福摇篮”的发展愿景, 以温馨雅致为基调, 学校筹划和建设了具有现代感的职工书屋, “听雨轩”是从教职工所提议的十几个名字中评选出来的, 它暗示着书屋是大家静下来倾听心雨的读书交流场所。

三、学校物质文化的设计思路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首要保证。从表层来看, 由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良好环境、场地和设施, 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从深层来看, 师生在物质与行为的联系中, 物质本身的价值会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的学习与工作中, 从而激发师生在感知和体悟中奋发进取、探索求知。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发挥其教育功能, 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此,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仙霞高中的物质文化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重点。

(一) 依托学校特色, 塑造特色文化

每一种学校文化都是一所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 因此, 每个学校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办学特色就是其个性的具体表现。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是互为支撑的关系:一方面, 学校文化体现了学校特色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也是发展学校特色的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 学校特色是对特色学校文化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

美术、书法教育是仙霞高中的办学特色之一, 在十几年的历程中, 学校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现已形成校本教学模式。学校把在课堂内开展的传统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野外写生结合在一起, 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将传统的依据课本教学与中西方美术史、美术作品鉴赏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 也有对在美术、书法方面有特长学生的拓展教育;将单纯的传统绘画技能教学与电脑绘画、专题创作结合在一起。美术、书法教育对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 学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 积极打造在美术、书法特色教育下的特色文化建设, 以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为两大主题系列, 在校园各楼层的走廊上分布着近八十幅经典美术作品。每幅作品均辅以作者介绍、画的内容与价值的解说词, 让学生日复一日地耳濡目染。每学期, 学校都会举办一期美术作品展, 结合指导教师的专业点评, 定期将学生美术作品汇编成《学生美术作品集》。这些作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也促进了学生在美育上的更高追求。

(二) 抓住核心竞争力, 塑造亮点文化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 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创造性巨大。如果让师生共同参与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他们的潜能就容易被激发, 教育成效也将事半功倍。学校依托信息技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就是努力营造这样一种氛围, 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仙霞高中是上海市长宁区最早的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基地, 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运用”过程中, 坚持以科研课题为引领, 信息技术已成为学校的办学亮点和核心竞争力。

学校以文化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为核心, 探索现代化学校建设背景下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新领域, 即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该系统是由所有学生和教师参与互动的新型传播工具, 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 体现教育的开放性、综合性、选择性、实践性。为了在校园文化特色上有所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所创新, 在建构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的模块上有所提升, 在校园文化要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所递进, 学校重点建设并完善了三大系统, 即视频推送系统、桌面办公系统和网站平台系统。它们相互融合、互为一体, 使得校园文化传播实现多渠道、全方位、全覆盖。

视频推送系统的运作体系传播着校园主流文化, 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性。它有专业的支撑平台和运行软件, 有独特的组织架构、播放模块、推送流程和三种推送方式 (走廊视窗方式、互联网WEB方式和有线电视方式) 。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的内容建设体现了六个特征: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导;师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 每一个有序个体 (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媒体、网络等) 都是信息采集与信息生成的源头;以架构文化传播系统, 实现广域传播为渠道;以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途径;以倡导“知书达礼”的育人目标为基准;以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为目标。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的建设, 就是营造一种文化浓厚、个性鲜明、和谐统一的视听环境, 其目的是传递教育内容中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 将那些本身非视听性的事物更加形象化, 为师生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精神建构和行为养成, 彰显其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窗口的无穷活力。校园文化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平台的构建, 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促进了师生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信息时代创新型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 紧扣学科使命, 塑造教学文化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主要活动, 学校文化建设也要渗透到这一主阵地中。良好的教学文化能激活和创造师生之间分享资源、传递信息、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或生成新知识等方面的行动和变化, 营造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也反映出教学情境中时代变迁与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系。[4]创建这种教学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设置“学习场景”, 鼓励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去学习、探究, 如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利用, 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更有成效等。仙霞高中建成的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 既有地质长廊标石观展学习室, 包括地质化石区、地貌景观石区和矿物岩石区等三个片区, 又有课堂现代化学习场所, 为现代化教学、高效能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态的学习提供支持。标石观展学习室与信息化互动学习室相辅相成, 形成校园独特的地理学习文化。为充分拓展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的“互动”和“合作”功能, 推进创新学习, 学校终始把地理学习室当作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学生探索研究的舞台和打造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契机。正在开展的基于地理专用学习环境下的“地理特色教学”“课程特色建设”“项目特色研究”和“科普特色教育”等课题研究已成为第二批“上海市创新实验室项目”。

专用学习室建设就是为学生设计的“学习场景”, 现在越来越成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 仙霞高中逐步完成了地理信息化互动学习室建设、现代化心理咨询室建设以及视觉艺术工作室建设, 有效促进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和学校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器东.百年复旦背景下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EB/OL].[2015-05-10].http://www.2fz.fudan.edu.cn/a4/f6/c5603a42230/page.htm.

[2]翟艳, 王慧霞.基于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学校物质文化创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 (5) :8-10.

[3]马金辉.浅议校园环境雕塑的隐性教育功效——《世纪的嘱托——陈嘉庚与学生》组雕创作随感[J].雕塑, 2006 (4) :44-45.

建设班级物质文化之我见 篇3

【关键词】 班级文化;建设;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道出了生存环境对事物的巨大作用和影响。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單位,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所以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等人文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所处的班级氛围、班级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弥漫在一个班级的教育气息,是衡量这个班级优劣的重要标准。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指教室环境建设,比如教室墙壁上悬挂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画像和简介,摆放规则的桌椅,展示学生才艺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悬挂于教室墙上的班风、班训,窗台上鲜艳的绿植盆栽,洁净的教室卫生环境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有效运用空间资源,创建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硬文化”环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激活学生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准则是:力求朴素、大方,有序,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征。建设井然有序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教室的墙面布置

新学期,我和全班同学认真设计,精心挑选,最后确认了“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作为班训,并用红色楷体字书写后贴在教室后方,它时刻提醒和教育同学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教室后面还张贴着“你的天分足以成就一番大事业,那些终日碌碌,无所作为的人只是过分地看轻自己而已。”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从小处着手,从眼前做起,为实现自我而努力。教室两边的墙壁上悬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名言警句,还有达尔文、鲁迅的画像和简介,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氛围。教室里还悬挂着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面书写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既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又激励大家树立远大抱负。“学习园地”用以展示学生的作业和试卷。班级“心愿树”上,学生每学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更新自己的愿望,并激励自己为之努力。“文体角”主要陈列学生阅读的书刊、报纸,以及班级文体活动的各种球类等。“卫生工具摆放区”要求笤帚、拖把、垃圾桶整齐摆放,主要由值日生负责监督。

二、重视教室卫生

整净的卫生环境“打扫”是其一,主要是保持。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教育学生养成不随地扔纸屑、果皮、杂物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课桌的摆放要整齐,卫生工具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等,要求每个学生主动培养班级主人翁意识—“教室就是我的家,卫生保持靠大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整洁清新的卫生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他们无论课上课下,都下意识地把垃圾收起来,送到垃圾桶,自觉地维护班级卫生。

三、注重教室绿化

教室的窗台上适当摆放盆花和绿色植物,可以给教室增加温馨感,还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真观察植物的好习惯。我班级的盆花由学生从家里带到学校,实行“承包责任制”,谁带来,谁负责,每学期更新一次,期末学生将花带回家。这样避免强制学生带花到学校变为公物,之后又无人管理而导致盆花绿植死亡的现象。盆花绿植虽是学生的个人物品,但由大家供养共享,学生对教室的盆花爱护有加,各种盆栽在大家的照料下,越发翠绿、茂盛,学生们会为开朵小花而驻足观看,品味欣赏,使教室充满盎然生机,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讲究座位排列

班级学生座位的排列要照顾到全班学生正常学习和保护视力的要求,要有利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原来我所带班级的座位排列是较为单一的“插秧田”,前四排每两周前后轮换,后三排每两周前后轮换,每两周全班左右轮换。现在根据班级教学和活动的需求排成了便于师生交流的“马蹄形”,便于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展示。这样方便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教学和学习的互动机会。

当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可以及时变化环境布置。此外比如“班级愿望”,“学习园地”,盆花绿植都按班级制度及时更换。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布置,让学生在亲手制作、亲自布置的过程中培养兴趣,提高动手能力。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将是长远的、全面的。我们相信:健全的班级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让我们带领学生建设富有生命力的班级文化吧!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怎样当好班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柏凤岐《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实践与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策划方案 篇4

学校围墙:

在前期规划图中,学校周边并未设置围墙,以绿化带代替,但是作为学校从安全角度考虑应设置围墙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围墙的设置样式可以水泥墙与铁栏杆想结合的方式(如图一),并在围墙内外辅助绿化带,即有实用性仿制外人随意进入又可以在视觉上形成不完全封闭,也起到了美观的作用。

图一

教学楼: 1教学楼东面

教学楼东面有纵向面积较大的空白,较适合题写教学楼的名称,颜色上可以使用同学校logo相同的紫色,也可以使用和宿舍楼想呼应的冷灰色,还可以考虑与教学楼边框相一致的蓝色。2教学楼南面

教学楼南面窗户密度大,添加装饰一是太过拥挤不美观,二是容易遮挡住教室的采光不实用。教学楼南面的设计来看有窗户和蓝色边框辅助,并不单调,如果需要添加电子屏可以考虑教学楼一楼大厅两边的较大空白墙面。3教学楼北面和西面

这两面都是在主干道上能一目了然的位置,整个教学楼为对称设计,西面有空白可以设字,北面与南面相同窗户密度大,想设计宣传的文字较困难,字体小了不醒目且和窗户一样过于密不美观,字体过大则又影响采光遮挡窗户破坏了对称美。4一楼大厅

一楼大厅主要有东西两面空白的墙,一面可设电子屏,一面可设展示橱窗,其下方可摆放花卉,美观大方。5教学楼内部走廊外墙壁

教学楼内部走廊外墙壁也被隔段隔出,不形成整体,建议南北方向做花卉的装饰,每空一隔段设一花卉,东西方向可设字,字体颜色与外墙字体统一即可。6班级外墙壁

以班为单位,每班外墙中部,即消防栓上部可设名人名言等挂图,挂图形式为长方形纵向挂图(如图二)。7教学楼每层四角处空白

在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可机动设置一些优秀学生作品的评比,增加校园中的趣味性。8教学楼楼梯

图二

楼梯主要以警示标语和上下楼梯的分隔线为主,其次还可以适当的加入教师的一些寄语等,可以成为我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宿舍楼: 1电梯口

电梯口有整面空白墙,可以设置安全知识展板,包括地震、火灾等发生时自救和逃生方法,并且将每层的逃生路线标明在展板上。还可设置文明宿舍的评比以及宿舍的规章制度。2宿舍楼梯及入口

楼梯同样设置警示标语等,入口处的柱子可以挂上温馨的画,或者宿管阿姨的寄语和生活照,让学生有家的感觉。3宿舍走廊墙壁

白色的墙壁很单调也不够温馨,可以设计有色彩的线条,可以粉刷也可以用现有材料做一些立体的线条把墙面分割出区域,即美观也可以将区域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挥创造力进行装饰(如图3)。4宿舍走廊中向南北延伸的区域

可以建设成公共休息区,摆放上可供休息的椅子,造就一个轻松的氛围,也可以做成创意角,共学生们在各个领域打开思路展现自我。

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5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6

今天天气很舒适,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用小三角做出来的仙鹤、福娃、龙虾、孔雀、水壶……五颜六色,非常好看。还有用纸剪出的蝴蝶、竹子;还有用糖做出的马、蛇、龙、小猪、长颈鹿;还有用手工做出来的鲜花戒指、冰激凌娃娃。用小珠珠穿出来的小球。其中鲜花戒指是最引我注目的,大人戴就把它拧大,小孩戴就把它拧小。还可以把它拧到铅笔头上,还可以用线绑在戒指的小环上当项链。它真是一个多功能的戒指啊。

教研组物质文化建设 篇7

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始于汉、唐时期, 普及于宋代, 明清以后盛行于民间。通榆木版年画又称“闯关东年画”, 始于清朝晚期, 由于清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 关内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大量涌入当时已开始放荒的科尔沁草原, 二百年间, 大约有3500万人来到东北。随着关内移民的迁入, 一些原在山东、河北一带的民间艺人也随之迁入, 并带来了所从事的技艺和家庭承传, 其中木版年画技艺就是在这一时期由山东人李祥带入通榆的, 他使用传统的中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 建立作坊, 生产作品, 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自己的产地。以后经过一百多年, 四、五代人的承传。1991年, 通榆县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目前“闯关东年画“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列。

“闯关东年画”延续了中原木版年画的生产技艺与历程, 填补了东北没有“木版年画”的空白, 充分挖掘出我国传统美术的生命魅力和智慧创造, 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特别是那些传统的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和手艺至今依然存在于东北白城地区的通榆民间, 并发展传承。这是一项极其珍贵的遗产项目。

通榆“闯关东年画”早期以传统年画为主, 并以喜庆吉祥驱邪打鬼等民间题材为主, 主要有:

财神类、胖娃娃类、民间类等。

新中国成立后, 通榆“闯关东年画”的表现题材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都以反映时代气息、新人新貌、英雄人物、建设成就、科学知识、历史人物为主。

刻板工具有刨子、刮刀、砂纸等;印刷工具有案子、板刷、板垫、趟子等;绘稿工具有木炭条、香头、狼毫笔等;才智、裁纸工具有垫板、靠尺板、裁纸刀、磨也石等;制版工具有黄榆木、柳木等;

早期采用木板印制, 也采用套红、套蓝、扑灰等中原手法,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胶版等, 但手法传承上仍是中原与东北年画的独特融合。

杰出价值

1、历史价值:人类的迁徙必须是一种文化的迁徙。闯关东将中原文化带入东北, 并与东北早期的汉文化相融合, 加强了我国统一文化的强大生存力, 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闯关东年画”。同时, 中原文化又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这片土地之上。历史上, 在唐和渤海时期, 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就已经开始, 到了辽金时期这里更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频繁交融的重要时期。明时的大量的驿站和丝绸之路, 使得这里与中原一直保持着重要的直接的联系。到了清时期更进一步地形成了闯关东的历史时期。这种文化其实是极其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地域文化形态。

2、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民俗风情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榆“闯关东年画”的产生发展是随着社会变化, 人们生活状况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 可以说是社会发展, 民俗风情的重要历史见证。它保留了中原年画风格, 又有自己的艺术特征, 是一种重要的美术品种, 对研究中国民间绘画艺术特别是年画发展有重要价值。

3、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目前早期年画市场价都较高, 此外, 它又是越来越少见的画种。

根据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得知。

闯关东年画, 是过年时应景的装饰品, 也是消费品。尤其是在过去, 人们往往依照风俗, 逢年节的贴上几张, 图的就是个喜庆、吉利。所以, 当时的年画作坊, 多以凡是人们喜欢的人物、山水、花鸟、瑞兽、仙佛、神话故事、古典名著、戏剧歌舞、民间风俗入画。

俟到传至关东这片土地, 千千万万的“闯关东”的山东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总不能千里迢迢从关里往东北运输这样的消费品吧?于是就出现了地道的手工作坊, 在当地生产, 当地销售。作品形制没有改变。“闯关东”的人流分两大支, 一支由胶东渡海去了吉林、黑龙江;一支由鲁西过山海关进了松嫩平原, 地处科尔沁草原上的通榆 (开通) 落脚者, 多为鲁西过关而来。而鲁西这支流民, 要想“闯关东”势必路经杨家埠、高密等年画产地。所以当通榆县“闯关东”年画一经揭开神秘的面纱时, 不少人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李家的“闯关东”年画, 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题材宽泛。民间常见常用的选材。例如灶王爷、门神像以及极富年味和吉祥意义的连年有余 (鱼) 等。二是突出实用价值外, 也有些创意作品, 例如《闯关东》刻画的就是当年闯关东时, 行进途中的一个画面。担挑肩背, 扶老携幼, 手握一根棍子或棒子。极具现实意义。尤其是那根木棒, 既可防身 (防被狗咬、驱赶野兽) 又能帮助行走。以至后来对山东来移民都简称“山东棒子”, 此并非贬意, 而确为实照。

目前, 作为“闯关东”年画的第三代传人, 李向荣正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做着恢复作坊的有益尝试, 相信不久的将来, 这一独特的“闯关东”文化遗存, 将重新面世。这对研究关东的民俗文化, 将有着特殊的意义。

如今我们已步入信息时代, 纯手工的木板年画似乎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渐行渐远, 但现代社会快速的节奏已使人无暇享受曾经闲适的个人空间。而年画具有的自然的人文情感对于今天的我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给我们以无限的自然遐想。

摘要:通榆的闯关东年画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木板年画之一。在敦煌石窟中已经有发现木刻《金刚经》, 其中有木版印制的佛像, 这是最早的木版画, 《五代会要.经籍》记载“后唐长兴三年, 中书门下奏, 请依石经文字, 刻九经印版”。这可能就标志着雕版印刷术被广泛使用了, 在当时, 雕版印刷确有许多好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8

宛梆是一种有着400年历史的传统戏种,它最早发源于陕西同州梆子,经传入河南的南阳后发生了戏曲的流变,随后在该地区发展和盛行起来。宛梆在早期曾被称为“西调”“乱弹”和“南阳梆子”,它结合南阳的民歌小调和乡音俚语后逐步演变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戏种。宛梆的戏曲唱腔十分独特,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南阳及周边地区十分盛行,它的演出领域遍布宛属各县市。

在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三年,这一段时期内宛梆迅速发展,无论是民间春祈求福还是婚丧嫁娶,唱宛梆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宛梆的班社在南阳各县有百家之多,演出范围也是极其广泛的,向东可以到达周口、项城,向西可以到达商洛、蓝田,向北可以到灵宝、卢氏,向南可以到达襄阳、河口等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宛梆逐步结合了自身行业的习俗文化和群众的民俗生活,其艺术的传统习俗包括传承体制、行业禁忌和信仰等。传统的宛梆项目有“四征”“八大山”“大小十八本”等数百个,根据时代的不同和演出剧团的不同,选取的表演题材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多年战乱的影响,许多宛梆社团停办,演出艺人也相继离散。到了解放前期,宛梆社团班社已经寥寥无几。宛梆艺术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着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区域的风土人情。因南阳的古称是“宛”,故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宛梆”,同时也被纳入了国家的保护和传承体系当中。到20世纪90年代,宛梆艺人逐步改变了以往的演出模式,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自主经营让宛梆戏曲走入农村,借助农村民俗活动进行演出,使传统而神秘的宛梆得以起死回生,重新绽放活力。宛梆历经艺术家们代代相传,得以保存和发展。以内乡县宛梆剧团为例,他们曾在一年内演出1600余场。内乡县宛梆剧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逐渐消亡,而是更加发展壮大了,并且多次在地区、省级、国家级戏曲大赛上获奖。宛梆艺术是一种和民俗紧密相连的传统艺术形式,要想让宛梆这种艺术更好地发展下去,历史证明,必须要借助于民俗文化摇篮的推动才可以实现。

二、宛梆戏曲唱腔的艺术特色

宛梆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戏曲艺术特征。宛梆的唱腔音乐是一种板腔体,它的变化较多。宛梆的乐器是大弦,大弦高达一尺半,弓子是一种宽厚的竹板做成的,长约两尺。这种古老的乐器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但具体是在哪个时期产生的却无法考证。乐器独特的选料和精妙的制作方式,使它在演奏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拉起来“唧唧”作响。宛梆的乐器组合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文场中的乐器主要是大弦、二胡、唢呐、大唢呐等,武场主要是以打击乐为主。其中大唢呐声音浑厚多用在帝王起驾、迎送宾客等剧目场景中。宛梆的锣鼓种类繁多,在开演前有“闹台”“急急风”“小滚头”“四击头”等多种形式。

宛梆的唱腔极其独特,它总体上可以分为本腔即常说的本嗓和假腔两种,群众喜欢将假腔称为花腔。在唱词时,表演者常用本腔来唱,本腔的音主要来自于丹田,声音粗犷明朗,而花腔主要是脑后发音,是用比本腔高八度的假嗓来唱,它委婉清亮,宛如鸟鸣, 非常动听。本腔和花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表达各种情感,无论是欢喜还是忧愁,表演者都能用花腔或本腔的演唱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宛梆板类由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四部分组成。

宛梆的剧目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680余出,流传至今并且经常上演的有360多出。它反映的故事都是“大戏”,向上可以追溯到商周春秋战国,大多数是征战和袍带戏。宛梆这种艺术文化形式与中原文化相得益彰,既体现了入世务实的情感,又体现了荆楚文化诗性的品格,让人百看不厌。

构成宛梆剧目的形式有三种:第一是传统剧,第二是植入剧,第三是现代剧。剧目取材主要来源于历史演义、民间的宋元杂剧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宛梆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历史生活史,描绘了人们各个时期的真实生活状态,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恶。它将人生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形象地再现了出来。

三、宛梆戏曲文化的历史价值

中原文化是一种追求宁静、安土重迁、讲究和睦和善的“中庸”文化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豫西南地区宽厚待人、助人为乐、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据考证,在宛梆的发源地,基本上都是在进行一种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帮互助。每逢佳节,人们都会聚集起来进行全族祭祀聚会,表演歌舞戏曲,以达到娱乐的目的。许多的宛梆剧表现了人们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历史上,豫西南地区长期受到荆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宛梆文化就是这种民俗文化的体现。在宛梆中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韵的平整温和,还有楚乐的委婉清悦。在表演风格上极其灵巧,善于抒情且清脆婉约,理性中略有风雅,朴素中不失高华,旋律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宛梆的艺术发展与民俗风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首先,宛梆剧目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虽然宛梆大多以历史剧为主,但却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贴近人们的生活。其次,宛梆的表演活动与民俗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宛梆这门艺术从民俗中汲取养分,又服务于民俗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宛梆戏曲的发展现状及抢救措施

宛梆作为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的结合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文化多元化思维的冲击,宛梆的观众越来越少,市场也越来越狭窄,且日趋衰落。到现阶段,我国仅仅有一个县级的宛梆艺术表演组织存在。宛梆艺术文化的发展现状堪忧,国家和省、市各级单位有必要且有针对性地对宛梆戏曲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宛梆终于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于是,宛梆戏曲艺术的发展有了乐观的前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以及振兴的纽带,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宛梆文化作为豫西南地区的典型代表形式,体现了豫西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宛梆不仅仅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还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是研究豫西南地区民俗戏曲文化的重要资料。如何使宛梆文化重新绽放光彩,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保护抢救:endprint

第一,提升宛梆艺术的地位。宛梆作为一种稀有戏曲剧种,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有着珍贵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因而,把对宛梆的保护提升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高度,加强政府对宛梆艺术保护的重视,提高人民群主保护宛梆艺术的意识刻不容缓。宛梆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区域文化的载体,具有带动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在传承和保护宛梆戏曲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加大对宛梆艺术的宣传。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要想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得以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河南省人民政府,南阳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各种媒体等宣传手段,对宛梆艺术进行大力宣传,提高群众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从而扩大宛梆戏曲在全国的知名度,让它真正成为河南区域文化的代名词。

第三,扩大宛梆的艺术市场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宛梆长期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市场是最适合宛梆发展和存活的空间。扩大宛梆文化的农村市场不仅能够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还能对宛梆进行有力地保护。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有效地扩大宛梆戏曲的艺术市场,应该在艺术院校中开设相关课程,从培养专业的戏曲人才做起,充分发挥其弘扬和发展宛梆艺术的职责,从而搭建起从人才培养到拓宽市场的有机桥梁,为宛梆的艺术市场注入鲜活的动力。

五、结语

宛梆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文化,不仅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研究豫西南地区的区域文化、音乐等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戏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宛梆戏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戏曲的一种,有着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戏曲作为民间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民族特征的体现,在历史的传承中彰显着民族区域文化的绚丽色彩。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本国民族的文化,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政策和形式加以保护。随着我国近年来相关保护政策法规的逐步出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也逐渐得到加强,当然戏曲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诸如濒危灭绝的宛梆戏曲,亟需得到重视和保护。与此同时,我们应积极主动地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到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系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保护宛梆艺术有清醒的认识,从而积极地保护宛梆艺术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篇9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

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篇10

店 埠 学 区 中 心 学 校三(1)班王菁

这个星期三,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期待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那里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一进门,我们先观赏了音乐喷泉,那美丽的喷泉,随着音乐的旋律开始跳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如漫天的雨帘,似九天的飞瀑,气势壮观,美丽极了。

看完了这些,导游又把我们带到马戏团,一进门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我有些害怕,等我坐好了位置,表演也开始了,刚开始就表演空中飞人,只见两位叔叔在空中紧抓竿子,从这头荡到那头,惊心动魄的一幕,真惊险呀!

紧接着我们观看了飞车、大马戏、斗鸡表演,最有趣的就是赛狗,三只狗为一组,打开狗笼,狗们就飞一般地追着一个夹着烤肠的引子狂跑400米,先到的那只就是小组冠军,可以进入决赛。我最看好的是1号身着白色背心的大黄狗,在同学们的叫喊声中如脱缰的战马,冲在最前。整场表演美轮美奂、精彩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教研组物质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章编号: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29-02

非物质文化遗传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情感的载体,同时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如今,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但大面积开展了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而且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活动,真正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社区文化的定义

建设社区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社区和谐,而且一般都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城市和乡村、省和市之间的人群流动,形成了大面积、大跨度的迁徙。但这个迁徙不是相对分散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社区。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审美好恶、风俗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在整个社区当中形成了互不相识的现状,人和人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和交流,甚至只能隔楼相望。这样不但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更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公约,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个群体、团体或者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表演、实践、知识形式、技能、工艺品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和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形式,其中主要有民俗活动、表演艺术、手工技能等。在联合国的规定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家族、师徒或者是学堂的形式,传承了三代以上,此外,谱系也必须清楚,这样才具备申遗的资格。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自始至终都非常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还对联合国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约和条例十分的重视。早在2004年,我国人大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就批准了我国政府加入这个公约当中,同是,中国也是第一个向联合国递交公约批准书的国家,从此,中国成为了缔约国。在加入了这个公约之后,我国认真的履行了其中的义务和条约,而且也在国内推动了相关的立法进程。 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体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1.没有将保护措施进行落实

虽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重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因为国家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建立起关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所以在全国出现了很多的宣传活动,很多人都在忙着“申报非遗”的工作。这样的现象导致人们仅仅只把精力放在“申遗”方面,而没有考虑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

2.公众自觉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意识非常的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更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财富,因此必须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很多人都缺乏自觉保护的意识,甚至不了解传承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依靠口授和行为来进行继承的文化形式正处于灭绝和消失的状态,一部分祖先流传下来的技艺也失传了。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料被人们销毁,或者流传到了国外。还有一些人,过度的开发和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难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必须依靠人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很多古老的技艺可能会因为老艺术家生命的结束而失传。这就说明它的传承具有一定的艰难性,另外一些还没有失传的文化遗产,则随时面临中断的现象。

4.保护的经费很少,无法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缺乏相应的资金,如果没有资金,就缺乏动力,也无法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很多专业的人才不愿意加入其中,缺乏利益的驱动,更不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合理的宣传和讲解。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四、社区和谐建设需要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几千年以前,而且还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化财富,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我国素来尊崇“礼让谦卑”的人文品质,这些都凸显了我国的和谐文化。同时,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推崇“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国人期望的“世合世泰”,都集中的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相处的思想精髓,而且这些思想精髓也体现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被今天的人们所挖掘和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必须是人们所创造和发明的,所以也必须散发着乡野的醇香。用如今的观点和想法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其不但源于社区,而且也承在社区,并且大多数都和民俗节日、民俗文化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很多人为了能够在春节回家团圆,不惜夜以继日、匆匆的赶回家,同时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辛苦一年,只为春节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条广告,在这条广告中有句这样的台词,“快乐也是生产力”,这句台词虽然很简单,但是却说出了我国放民俗节假日的一项初衷,即继承民俗文化,共享和谐生活。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建设的双赢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提出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且在文件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合理的保护了文化遗产,才能够连接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定以及统一。 昆明市五华区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建立由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牵头负责,区文产办、各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五华区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以五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五华区文化馆、各街道办事处文化站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网络体系,形成了政府职责部门主抓,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抓,区文化馆具体抓,文化站(室)协助抓的工作格局。为保证五华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

五华区文化馆按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的分类不同,分类别、分层次、分方式进行相应的平台搭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表演性代表人物进行宣传和推广。先后组织了滇剧、花灯、民族歌舞类的500人次参加了元旦海鸥节、昆明春节老街庙会、沙朗白族三月三庙会、“五·一”昆明国际旅游节、6月“遗产日”的演出,充分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艺。还编出版了辑《昆明扬琴汇编》抢救了濒临遗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共有省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30项,区级项目59项。省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11名、区级传承人11名。

由于甄选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来自于市里的各个社区,所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具有保护社区的性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也加大了对社会文化的建设,使得社区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另外,因为民族、民间的文化活动在社区当中的活跃,使得剪纸、土陶、花灯等走进了学校和企业、机关等等,对广大的社会人士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民风、民俗在所的社区被挖掘,社区居民们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被充分的提高,社区也开始慢慢的走向和谐之路, 既完成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又建设了社区文化,所以真正实现了双赢。

六、总结与体会

我国在大力的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时候,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的影响和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属的社区,必须将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并且鼓励社区居民和民众积极的参与,这样才能够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创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汉军,谢宏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态势:城市社区旅游——以武汉市非遗聚集地江欣苑社区为例[J].大众文艺,2013,(12):3-4.

[2] 张松.作为文化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保护实践的理论思考及问题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5):58-66.

上一篇:大学期末考试自我总结下一篇:现场监理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