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地区水资源循环

2024-11-11

滨海地区水资源循环(通用3篇)

滨海地区水资源循环 篇1

1 引言

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只是当前社会对它的认识和利用还不足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 用植物废弃物作为堆肥、改良土壤和园林覆盖物等资源化利用手段既可以让我们不再为废弃物增加而困扰, 又可以不再为资源有限而受制约, 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据保守估计, 天津滨海新区目前年产生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多达22万t以上, 面对如此庞大的植物废弃物以及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中的诸多问题, 结合本地区土壤和林木立地条件, 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滨海新区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必将减少环境污染, 节约资源, 节省投入, 提高经济效益, 增长社会财富。

2 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利用及国内外概况

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是指城市绿地、郊区林地、高速公路及河流两侧绿化带等园林绿化地块中植物自然或者养护过程中所产生的枝条、落叶、杂草、修剪物及废弃草花等废弃物的统称。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一个将植物废弃物收集、处理到再利用的过程, 对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涵养水分, 促进植物生长及缓解城市中重金属对地下水的污染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 可以利用植物废弃物开发资源产品, 减少废弃物排放, 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改善城市土壤质量, 形成环保产业链。

国外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的资源性, 相关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起步更早更全面。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 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堆肥要比填埋和焚烧更经济, 不但能够减少废弃物处置的费用, 而且堆肥后生产的土壤基质可用于城市绿化, 减少了绿化施工和绿化养护中土壤改良所需的费用, 避免了资源浪费。美国的许多州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及相关经费保障措施, 以推行堆肥处理, 并对收集、分类、发酵和后加工的工艺程序有明确规定, 这些都提高了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当前我国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理以焚烧和填埋为主, 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包括天津市区则已着手开展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2007年北京市环保与园林部门发出禁止焚烧秸秆落叶工作的通知, 并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了一些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项目, 设立专门的树枝粉碎场, 将废弃物收集发酵或处理后还田。广州专门建立了处理园林基质厂, 深圳也成立了相关的处理中心。天津市于2012年7月建成天津首个园林废弃物处理项目———天津园林基质生产厂, 位于天津市花苗木中心程林苗圃, 占地1hm2, 年处理能力达1万t。但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还处在初级阶段, 处理技术水平还不成熟, 废弃物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缺少相关法律文件和相关技术规程, 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植和引导。

3 滨海新区园林绿化废弃物及利用现状

近年来滨海新区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园林绿化建设上更是有目共睹。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天津市调查结果显示:滨海新区林地面积11427.5hm2, 其中有林地7060.4hm2, 疏林地698.5hm2, 灌木林地137.1hm2, 未成林造林地820.2hm2, 苗圃地401.4hm2, 宜林地2309.9hm2, 四旁树折合林地面积511.2hm2, 全区林木覆盖率为3.5%。根据滨海新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到2020年林地面积将再增加2570.4hm2, 林木覆盖率达到6.4%。以每公顷林地栽植900株落叶乔木, 每株乔木年产生废弃物20kg计算, 年产生的废弃物就已超过18万t, 再加上灌木、草坪等产生的废弃物, 保守估计目前新区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年产生量在22万t以上, 未来这一数字将越来越大, 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必将成为新区又一大城市污染源。

目前该地区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的利用率很低, 泰达园林公司和天保园林环卫公司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泰达园林公司近几年着手开展了园林废弃物就地分类处理利用, 取得了一定的有效经验。天保园林环卫公司也启动了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植物废弃物转化成有机基质及有机肥, 年产量2000余t。滨海新区绿地兰天公司每年处理废弃树木枝干20余t。但这也仅仅是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进行利用。该地区对园林绿化废弃物就是一种资源的理念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 应该资源化利用的共识还没有形成, 多数还是将这些朽枝落叶视为固体垃圾, 采取填埋和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 加重了垃圾处理体系的负担, 污染了环境, 也浪费了资源, 更加破坏了绿地生态体系本身, 使城市土壤肥力得不到自我补充。滨海新区为退海地, 土壤以滨海盐化潮湿土为主, 盐渍化严重, 质地粘重, 养分缺失, 不利于树木的生长, 绿化造林成本高, 造林品种相对单一, 植物长势弱, 绿化景观效果严重受到制约。另外, 植物废弃物处理不当也增加了林木病虫害问题的多发, 直接威胁到绿化成果。

4 主要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分析

目前, 国内主要的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方式有堆肥处理、作为土壤改良基质、城市绿化覆盖物3种。

(1) 堆肥处理是将植物废弃物中的有机可腐物转化为土壤可以接受且迫切需要的有机营养物和腐殖质。一般采用好氧发酵堆肥的原理, 主要是利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 在大量氧分子存在下, 将植物有机残体, 进行吸收、氧化、分解, 使各种有机态的养分, 转化为可溶性养分和腐殖质, 同时利用有机物氧化分解时产生的高温 (60~70℃) 来杀死原材料中所带来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 发酵周期在一个月左右。堆肥处理需要有一定面积的场所, 堆肥前要将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进行分类和打碎, 打碎过程中产生较大噪音, 发酵过程中又会产生强烈的臭味, 因此对堆肥场所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收集植物废弃物时的交通便捷, 又应远离市区及人口密集地, 减少处置过程中对外界的影响。

(2) 作为土壤改良基质, 是将植物废弃物经过处理作为土壤基质加入到自然土壤中, 使原有土壤更加适宜绿色植物的生存, 这是提高园林绿化植物成活率, 提高施工质量, 达到创造预期景观的重要手段。对滨海新区土壤立地条件不好的地区, 利用植物废弃物基质改良土壤, 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密重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 同时又减少了绿化施工中客土的成本, 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破坏, 促进了本地土壤绿化造林过程中的良性循环。同时, 植物废弃物经过处理加工, 还可以作为园艺花卉及食用菌等栽培的基质, 形成循环利用链条, 提高了综合利用效能。

(3) 作为城市绿化覆盖物, 是指用于土壤表面保护和改善地面覆盖状况的一类物质的总称, 分为无机和有机覆盖物两大类, 无机覆盖物主要有塑料、石子、砂砾等, 有机覆盖物主要为树皮、木片等的粉碎颗粒物等。相对无机覆盖物, 有机覆盖物作为植物废弃物的再利用产品, 对植物生长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它涵养土壤中的水分, 减少水分蒸腾, 抑制杂草生长, 维持均衡土温, 覆盖物的自然腐烂还可补充土壤养分, 为树木提供养料, 同时防止扬尘和水土流失, 提高空气质量, 使环境更优美。

不论是将园林植物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土壤改良还是作为绿化覆盖物, 在本地区都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前面也提到本地区土壤和立地条件, 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必将带来本地绿化造林的福音。

5 对策和建议

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品是城市绿化造林不可缺少的物质, 滨海新区未来每年造林面积都将超过1000hm2, 主要实施填海造地绿化工程、大型的郊野公园和重要通道河流等重点绿化工程, 从宏观发展和市场角度看, 对本地重盐碱地土壤比重大、团粒结构差、通透性不良的土壤, 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品需求量是巨大的, 而且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滨海新区目前对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还存在起步较晚, 资源化利用率低, 缺少政策规范引导与资金扶持, 相关研究滞后, 技术水平与本地应用经验不足及废弃物资源管理体系复杂等问题, 对此,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加强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宣传, 提高社会对其的认识, 引起共鸣。特别应提高相关政府部门及绿化经营管理企业的重视, 打破他们“重建设, 轻管理”的观念, 达成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必须要资源化利用的共识。城市中, 园林绿化植物绝大多数是公益林, 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职责, 政府部门责无旁贷, 应成为日常园林绿化管理的一部分。

(2) 滨海新区现有园林绿化植物管理体系中, 其市容园林部门、农业部门、公路部门、水务部门和开发区、保税区园林绿化公司等政府和大型国企管理部分占到80%以上, 政府应从国有林木资源着手进行整体规划, 全面布局, 各管理部门应服从规范管理, 积极整合资源, 共同形成合力。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门的组织或协会, 由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研究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应用技术和适宜本地的操作规程, 推动协调现有园林绿化管理体系中的各个部门全面的开展资源化利用工作, 提高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3) 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和资金扶持办法, 鼓励绿化管理者 (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人) 积极参与到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来, 如对植物废弃物进行补偿性回收或置换等;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引导与示范结合, 对生产与加工的机械设备与设施有相应补偿办法;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性规范, 约束植物废弃物的处理行为, 如对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设定最低标准, 严禁焚烧、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掩埋等不当行为造成的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 对不达标的现象实施相关行政及经济处罚。

(4) 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以科技为支撑, 开展示范研究项目, 研究适合滨海新区现实情况的技术和手段, 特别是解决本地绿化工程中遇到的土地盐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重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本过高及景观效果差等突出问题, 让科学技术更好的为本地造林绿化实现宜居生态城市服务, 引进先进设备设施, 注重人才培养, 对园林废弃物的加工处理工艺应按着“回收———分类———加工粉碎———发酵———销售”一条龙模式形成产业链, 对此北京的阳光盛景等公司已有成功的经验并取得巨大突破。本着整体、协调、低碳、循环、再生的原则, 让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生切实的效果和效益的最大化, 物尽其用, 变废为宝。

6 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低碳、环保、洁净及可持续的生态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追求目标。针对大量城市中园林绿化废弃物的产生, 如何科学治理并将其资源化利用将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充分利用好这一再生资源, 对滨海盐碱地区土壤结构治理,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地力, 降低绿化成本和提高绿化覆盖率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就天津滨海地区园林绿化产生大量废弃物的现状及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资源化循环利用思路及解决途径, 为天津滨海新区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盐碱地,治理

滨海地区水资源循环 篇2

2013年12月5日, 由吐鲁番地区物资再生资源协会举办的“循环经济和资源再利用座谈会”在吐鲁番市西洲大酒店召开。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刘强, 吐鲁番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卢春景, 自治区商务厅商贸服务处副处长郭建军, 自治区再生资源协会秘书长王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主任龚卫星等领导参加了会议, 吐鲁番地区商务局、发改委、财政局、经信委、吐鲁番市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发改委、工商局、建设局、规划局、工商局、公安局等各界代表4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吐鲁番地区物资再生资源协会会长张居平主持会议, 并介绍了吐鲁番地区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现状。

座谈会上, 刘强、卢春景、郭建军等领导先后做了发言, 对吐鲁番地区近年来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绩做了肯定, 并对地区再生资源行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滨海地区水资源循环 篇3

关于经济产业结构的论述,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认为,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 在经济发展中应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现代产业结构理论也认为,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是有机统一的, 结构演变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同时又是进一步实现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动力。只有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 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得到科学、有效的改变,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符合产业结构演变和调整优化理论的要求, 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生态化以及高度化, 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有效途径。相对于传统经济单向流动的线性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具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的特征, 是一种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循环率的闭合发展模式, 能有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战略选择, 已逐渐为现代国际社会广为推崇和实践。

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 能逐渐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从而提高科技贡献率、产品科技含量以及产业效率, 促进传统资源型主导产业提升改造, 增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 培育形成技术资本主导型产业, 增强产业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耦合度增强, 促进关联产业均衡发展, 从而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体系, 实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 减少废物和污染产生, 逐步将整个产业结构对环境的负外部效应降低到最低, 实现产业间的“共生”, 摆脱对资源、环境的依赖, 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也能使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转换,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比重,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加快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朔州以煤立市, 依托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高增长, 但经济发展模式的单一性、传统性、粗放性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型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近年来, 朔州市提出实施了“坚持把循环经济作为推进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 培育循环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产业转型的主要载体。”的转型发展新战略, 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升“两大任务”, 建设循环经济集聚区, 转型发展试验区, 开辟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朔州模式。本文在分析朔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诊断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困境的基础上, 提出了做大做强煤电经济, 发展壮大循环经济, 加速形成多元化支柱替代产业, 促进经济结构提升、优化,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推动高碳资源城市低碳转型高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朔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 政府加强引导, 优化循环经济发展环境

朔州市是全国首批12个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为推动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朔州市先后制定了《朔州市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2011~2015) 》、《朔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建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 出台了30条地方性支持政策, 初步形成了固废利用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固废产业和循环园区内企业、项目累计获得4亿多元财政资金支持。2012年特批了8个工业园区管委会, 增加全额事业编制96个。在八大循环园区内, 所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部由政府投资, 并且政府从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专家队伍免费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

(二) 采取有效措施, 推动循环经济立体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煤炭产业“升级改造工程”。通过两次煤矿兼并重组, 全市地方煤矿数量由135座整合为67座, 单井平均生产规模由45万吨提高到128万吨, 产能由6156万吨提高到8580万吨。二是大力实施电力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战略。全市燃煤机组耗煤量由每度380克下降到330克, 每年可节约标煤120多万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万吨。矸石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 已建成、在建和规划项目15个, 总装机容量达842.4万千瓦。2013年上半年, 全市煤矸石发电完成63.1亿千瓦时, 增长15%, 风力发电量4.3亿千瓦时, 增长1.5倍, 煤矸石、风电拉动电力产业实现增加值15.8亿元, 同比增长9.9%。三是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新兴产业。目前, 开工建设的低能耗、低排放、环保型非煤非电工业项目投资亿元以上的有70多个, 共铺开现代服务业项目138个, 发展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0个。四是提高科研水平, 提高循环产业创新能力。与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等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 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 已获发明专利49项, 煤炭就地转化率、科技贡献率、资源循环率和节能减排率得到提高。五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在科研投入上, 朔州市先后建成4个粉煤灰综合利用研发中心, 与国内16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自主研发的6项专利已获国家专利。与美国世纪板公司签订了13项引进粉煤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合作意向, 在朔州建设一个服务整个亚洲地区的技术研发中心。

(三) 园区带动辐射形成了循环经济新模式

在政策支持下, 朔州全市以“煤炭生产—原煤和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为轴线的产业链破解了资源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生俱来的环境污染难题, 逐步形成了四条循环产业链。种、养、加工—生物能发电产业链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目前, 已建成7座煤矸石电厂、12家粉煤灰制砖企业、5家百万吨以上的水泥厂等一批生产企业, 形成了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三大产业集群, 年消化能力分别达到1600万吨、330万吨和40万吨。“煤炭生产—煤炭洗选—燃煤和煤矸石发电—电厂工业固废物生产水泥和新型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已经成为支撑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 其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 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10.8%。

(四) 依托循环经济园区, 朔州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末, 朔州市循环产业园区产值达到202.88亿元, 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3.7%, 带动全市G D P完成855.2亿元, 同比增长15.2%, 增幅在山西全省居第3位, 经济总量跃升到全省第8位。2012年末, 贷款增量推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56.9亿元, 贡献率约为7.8%, 八大循环工业园区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0%, 带动全市G D P完成1007.1亿元, 同比增长11.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6亿元, 比上年增长28.6%;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10亿元, 比上年增长20%, 增幅均居全省前3位。

(五) 绿色生态建设提高了循环经济碳汇能力

在“每年筹资10亿元, 造林33万亩, 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的建设规划, 以及在矿区创造性地实施“以煤补林”、“以黑补绿”、“挖1吨煤种1棵树”工程, 加大绿色生态建设, 大大提高了循环经济碳汇能力, 促进全市每年可多吸收二氧化碳1130万吨, 多释放氧气820万吨。而且, 全市节能减排指标逐年下降, 特别是2008年, 全市万元G D P能耗下降7.92%,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61%, 万元G D P电耗下降12.77%;2009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6.4%和20.7%,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全市区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2年,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6年的283天提高到345天。

(六) 循环经济现实经济效益和预期社会效益良好

朔州市在八大循环工业园区内推动非煤产业、循环产业和生态共生产业集聚发展, 为产业转型和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 推动构筑起了朔州循环经济新模式。目前, 八个工业园区建成投产项目152个, 总资产606.39亿元;在建项目68个, 总投资640.42亿元。2013年计划实施178项重点工程, 当年计划完成投资784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 八大园区全部项目建成并投产达效后, 可实现产值2687.3亿元, 利税585.5亿元, 初步形成集煤炭、电力、装备制造、陶瓷、新材料、化工、物流于一体的全省循环经济集聚区。特别是朔州市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园区, 已被国家经信委确定为全国12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之一, 已审报国家“十二五”“双百”示范工程。

(七) 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作用突出

近年来, 人民银行发挥职能优势, 加强政策引导, 多方扩充融资规模, 有效促进了循环园区项目入驻和建设进度, 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2012年末, 朔州市八大循环工业园区内项目和企业获得贷款支持63.75亿元, 占人民币新增贷款的63.25%, 八大循环园区中有40%的项目得到了贷款支持。2013年上半年,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全市20个转型综改标杆项目投放信贷资金20.62亿元。5.16亿元再贷款、2亿元再贴现的合理运用, 以及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对循环企业差别利率的实施, 促进了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种、养殖循环经济圈的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新的融资方式助力循环园区建设, 2012年规模达到45亿元;2013年政银企融资合作的深入推进, 促成循环产业达成融资18.95亿元;有效推动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为涉外循环企业办理业务30328万元;诚信朔州建设有效推进, 推动271家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支持43亿元。区域“金融洼地”的形成, 吸引异地银行机构信贷投放朔州逐年增长, 2012年新增投放46.71亿元, 增长35.92%;近四年来, 有60%的异地银行贷款支持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和循环产业发展。

三、朔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困境

综观朔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虽初具规模, 但由于发展时间短, 循环经济规模小、产业链短、层次低的特征明显, 存在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滞后, 循环产业产品市场拓展不够, 全民循环经济意识淡薄, 企业参与动力不强等问题, 也面临政府职能、政策体系、技术支持、投融资建设、法律建设等方面的现实障碍。

(一) 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意识不够

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主导推动, 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逐步增强, 但缺乏整体合力, 全社会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没有形成共识, 企业和社会公众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 没有形成整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氛围, 而且由于循环经济的实施成本仍然较高, 现阶段仍然无法保证各行业有充足的动力加入到循环经济的实施中去, 不利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 政府与企业的定位模糊

循环经济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构架中得以实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也必然是循环经济的主体。目前, 朔州市政府宏观战略倡导, 对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扶持政策制定较多, 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环境和首要推动力, 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政府倒逼机制、资源约束机制和绿色生态机制,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没有获得后期推动力, 政府多停留在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上, 没有形成政府通过指导和市场调节来实现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造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性和广泛参与性不强。

(三) 现有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

在国家法制层面, 已出台了以《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多项法律, 但也没有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及加强环保的配套法规, 在地方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例和细则也不多。朔州市也只是制定了发展长期规划, 出台了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 仍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制度, 缺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激励政策, 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没有建立;对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汽车及发展节能建筑等的财税扶持力度不够, 对浪费资源的行为没有限制性的税收政策;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 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 许多资源性产品价格没有体现出资源和环境成本, 出现了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

(四)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保障滞后

目前, 虽然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但是, 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较为滞后, 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的技术配套明显不足, 造成了生产中能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的状况。朔州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科研起步较晚, 而且现存企业多为中小企业, 由于技术力量薄弱, 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平台和渠道, 发展循环经济的速度、效率、效益不高。

(五) 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有效的融资保障机制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 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 虽然社会公众对金融的了解程度有所加强, 但对金融的了解层次不高, 对金融知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了解深度不够, 构建经济金融互动共赢没有达成共识, 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运用程度不高, 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宏观管理, 而且受经济参与主体信用意识淡漠, 金融创新力度不强, 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 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的影响, 金融促进投融资、再融资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金融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四、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

(一) 加强组织领导,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 制定具体方案,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及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形成层层负责、逐级落实、合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加强规划指导。政府立足区域实际, 在确定适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 应合理编制循环经济发展长远、整体规划以及专项规划, 制定近期行动计划, 明确发展目标, 在循环经济发展具体实践中, 探索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 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循环到大循环, 摸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全民积极主动参与是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政府应积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工具, 推出资源循环利用的科普知识和公益广告, 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公众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 引导公民自觉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促进形成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 加大创新力度, 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强化循环经济法制保障。在严格遵守我国已颁布实施的法律基础上, 根据朔州市情积极推进相关法制体系建设, 明确政府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强制重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和规定消费者义务。研究制订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完善循环经济发展准入机制。制定相关制度, 优化循环经济产业整体布局, 引导循环经济产业有序发展。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制度, 对再生资源与新能源企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循环经济研发及其相关服务企业, 降低准入门槛,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循环经济领域。加强环保准入和能效标准管理, 对不符合环保、达不到能耗要求的产业、项目, 坚决不予审批、核准建设。

三是健全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根据国家规定, 尝试出台推进城乡土地改革的制度, 探索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居民生活用水、污水处理收费、居民阶梯式电价等制度建设, 制定出台超限额标准用电加价和超能耗产品惩罚性电价政策, 实施和完善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 提高社会公众节能减排约束能力。

四是健全污染物减排机制。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平台, 完善排污权交易信息网络,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二氧化硫交易和C O D交易, 并积极推动参加全国交易市场。

五是完善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制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评价标准, 实施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废旧物资利用和限制有害物质使用等技术标准, 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促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六是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 加大对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弃物产生等循环经济指标的统计监测, 并适时向社会公布;建立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 并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三) 突出发展重点, 推进三次产业循环发展

一是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煤炭企业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 推进实施中煤平朔“双千亿”工程、中煤金海洋“双五百亿”工程, 延伸煤炭行业产业链, 促进煤炭企业高端化发展。推动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电厂和“上大压小、煤电一体化”等节能、环保型电力生产企业, 推进风电、煤矸石发电、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洁净能源项目建设。支持乳品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促进其强化新产品研发和扩大市场份额。支持陶瓷企业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市场占有率, 逐步形成全国一流陶瓷基地。

二是支持工业循环产业发展。按照朔州市提出的“实施园区带动战略, 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新部署, 推动“八大循环工业园区”项目入驻和建设, 增强园区承载力和创造力, 推动全市争创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和示范园区, 推进全市加快实现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基地的转变, 实现煤炭资源大市向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强市的跨越。

三是支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支持全市新增100个省级专业村, 加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循环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重组, 推动进入山西省“513”工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着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5亿元、10亿元的龙头企业循环产业集群。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 推动农业转型发展。

四是加快循环型服务业发展。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建设, 支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大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促进低碳交通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培训、认证、评估、担保、投资、咨询等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服务业发展, 推动管理服务业、生态物流业、绿色旅游业、环境服务业、循环经济科技服务业发展。

(四) 加快技术进步,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推动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 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 是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在现有与各所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合作的基础上, 加快研究突破工业废弃物、污水污泥、城市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毒有害气体无害化处理技术, 畜禽养殖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清洁能源和有机肥加工施用等综合利用技术,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适时加快相关技术理论的发展和利用,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提高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 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以可再生资源代替有限的自然资源, 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 降低原料能源的消耗, 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制定循环经济高端人才引进特殊政策, 落实有关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 尝试建立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与高校联合, 实施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

(五) 加大金融投入,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融资保障

积极彻落实国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和意见的同时, 进一步优化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投融资环境, 建设节约型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引导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国家、省级和市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示范企业、示范园区、试点基地、产业集聚区, 增强对循环经济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领域的信贷投入, 积极创新、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新产品、新方式,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发行企业 (公司) 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 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 (债券) , 促进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低碳产业基金、低碳私募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发展, 鼓励、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发展各类金融中介和市场, 提高金融体系资金供给能力和风险配置功能, 为社会资金的投资提供多样化的渠道、机会和工具。

(六) 建立辅助机制, 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保障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以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或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健全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财政专项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等机制, 对不同生产方式、不同能耗的循环经济产品生产企业收取不同费用或给予相应的补贴, 鼓励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落实国家、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 进一步制定适合朔州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 实行规定范围内的税收减免、抵扣、退税等政策, 扶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壮大。

三是健全价格扶持机制。建立鼓励固废物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价格激励机制, 实施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价格政策, 合理制定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标识产品的补贴机制, 通过价格调整, 引导消费者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是我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对资源型经济烙印很深的朔州而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有效途径, 而且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朔州市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有效克服经济高增长与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矛盾, 探索了一条经济低碳多元发展的新出路, 创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朔州模式。分析朔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诊断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实践困境, 理清发展思路, 提出发展对策, 对类资源型地区进行经济转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经济转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吕聪, 王博.《关于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实施情况的探究》.《商场现代化》, 2010年1月总第600期.

[2]俞敏.《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研究》.《上海金融》, 2011年第12期.

[3]植凤寅.《发展循环经济, 金融业如何出招》.《中国金融》, 2008年第4期.

[4]孔晓宏.《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有效途径—关于安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思考》.《学术界》, 2010年第2期.

[5]朔州市统计局.《朔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滨海地区水资源循环】推荐阅读:

滨海地区09-12

滨海体育10-13

滨海盐碱05-27

滨海文化07-03

滨海区域08-22

滨海软土08-22

滨海城市10-09

煤炭资源地区09-06

滨海旅游城市05-16

辽宁滨海大道08-12

上一篇:物质资源下一篇:师德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