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生态环境论文

2024-08-07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精选12篇)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 篇1

1 引言

2005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首次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将重点放在对农村整体环境的改善和修复, 尤其是生态平衡恢复及自然环境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的培育。2012年, 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命题, 针对我国目前的发展现实和资源能源条件, 提出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 生态理念是村庄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从农村自身的发展条件来看, 建成环境与周围的自然条件相互依存, 生产生活具有自身特色, 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但是与城市相比, 农村公用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生活排污往往就近解决, 很容易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如果规划不能体现生态理念, 不能考虑农村自身的特色, 极易造成生态环境和乡土人文环境破坏。因此, 公用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 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然而, 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远距离敷设的成本较高, 一些处理污染的公用设施只适用于城市, 小规模自然村的公用设施独立建设费用过高。因此, 本研究在农村规划建设的研究中引入“生态环境设施 (1) ”这一概念。生态环境设施是学者将灰色基础设施的寓意延伸到绿色空间体系而衍生的概念, 综合工程学 (如城乡规划与建设) 、社会科学 (如政策实施) 和自然科学 (如生物学和景观学) 等学科内容, 从整体上组织和维护城镇发展的支撑系统。具体来说, 生态环境设施具备雨洪管理、污水净化、生物生产、气候调节、休憩及审美服务等一系列基础服务功能, 其低成本、渐进式、可持续的特征吻合村庄整治规划的要求。笔者期望通过研究生态环境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当中的先导作用, 探索出符合农村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

2 项目概况

高沙岭村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南部大港区境内, 濒临渤海湾, 地处天津市“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空间格局的南部生态涵养区内, 隶属于独流减河生态保护廊道, 承担着为特大城市提供生态保障的责任。基地处于盐湖环绕的环境当中, 盐湖现为工业晒盐场 (见图1) 。村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6.7hm2, 现状用地以盐湖、居住用地、裸地、草地为主, 其中临近村落的水面是村民生活排污的场所, 污染严重。当地居民以渔业、晒盐产业为生, 人口较少, 属于滨海地区较为典型的村庄 (见表1、图2) 。

3 地段现状问题与国内外经验启示

3.1 现状问题

根据现场实地调研, 发现村庄整治规划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如下四个方面:

(1) 滨海地区水资源贫乏

天津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在200m3左右, 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同时, 高沙岭村属于滨海盐田、盐碱荒地和湿地地区, 盐渍化程度高, 水质性缺水情况亦很严重双重缺水压力之下, 高效利用水源迫在眉睫 (见图3) 。另外, 滨海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6.9~598.6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60.1~1914.8mm, 降水大都以蒸发方式损耗, 并在蒸发的同时带走了大量的地表水。与此同时, 农村地区排水设施缺乏, 雨水收集利用率极低, 宝贵资源被白白浪费。

(2) 污水处理能力较弱

尽管水资源缺乏, 滨海地区村庄污水处理能力并不高, 普遍存在水污染严重的情况。但是, 相对于工业污水, 生活污水存在三个特点: (1) 污水中主要是生活废料和人的排泄物, 一般不含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往往含有大量的N、P等营养物质, 还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 (2) 污水排放比较分散, 自然排放为主, 且排放不均, 以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较为集中。 (3) 村庄没有健全的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 造成周边河流、池塘等水体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被破坏 (见图4) 。

(3) 能源食物供给成本较高

高沙岭村冬季主要以燃煤为能源供给, 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 运输成本高, 给本就不富裕的村民增加了生活压力。另外, 盐碱地的蔬菜、粮食产出能力低, 基本的食物供给也需要从大港市区运过来, 售价普遍较市区高出20%~40%。特别是到了冬天, 结冰封路的情况时有发生, 村民的能源和粮食供给经常出现中断, 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

(4) 农村特色景观风貌衰败

由于人口大量流入到天津或者塘沽市区, 村庄常住居民以中老年为主, 近年来, 渔业资源也逐步萎缩, 村庄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经济的衰退导致村容村貌特色的丧失, 具体表现为各种设施年久失修, 绿化植被严重不足, 村民室外活动的场所较少, 村庄环境呈现较为凋敝的景象。

3.2 国外经验启示

世界发达国家所进行的村庄规划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 国外的村庄建设也主要关注村庄生活环境建设、公用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等内容, 这与其逆城市化的潮流是吻合的。目前, 欧美各国以及日韩等邻国, 将村庄建设的精力集中在与农村发展相匹配的生态环境设施上, 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 辅以人工适度干预措施, 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 依靠生态系统的自调节和自组织能力使得整个生命环境朝有序的方向发展, 最终将人类生活生产对自然造成的压力降至最小。譬如澳大利亚农村推行的“Filter” (费尔托) 污水处理系统;韩国推行的人工湿地系统;日本的水资源循环处理系统等, 都是利用生态环境设施构建农村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实例。我们的研究借鉴了这一发展趋势的经验, 探讨生态环境设施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

4 生态规划设计

4.1 生态化的雨洪控制管理

村庄雨洪管理采取有别于灰色基础设施的排水管道系统, 而是根据地形地势、原有水系统和绿地系统, 设计一个针对性的雨洪滞留和利用方案, 解决内涝、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下降等问题。

首先, 我们需要按照现状坡度和坡向, 结合本地最大降雨量历史, 将整个排水区分成A、B、C、D、E、F六个分区, 每个排水分区都按照院落—街巷—干道—植被—盐湖的顺序进行排水, 如遇暴雨, 六个片区就近向附近植被和盐湖排水。如图6所示, A区排水主要流向保育速生林, B区排水主要流向入口处集中绿地, C区排水主要流向集中绿地和湿地, D区排水主要流向集中绿地, E区排水主要流向盐湖湿地, F区排水主要流向集中绿地 (见图5、图6) 。

其次, 渗透型铺地和明沟排水材质选择是影响雨洪控制水平的重要因素。渗透功能主要由可渗透铺面材料承担, 降水量较小时雨水可由渗透材料完全吸纳和储存, 明沟排水则在暴雨排放中发挥作用。铺装类型分为完全渗透型材质、可渗透型材质、非渗透型材质三种, 其中完全渗透型材质占总用地面积38.2%, 可渗透型材质占总用地面积的21.4% (见图7) 。完全渗透型材质包括绿地、各种植被及部分裸地, 可渗透型材质包括多孔渗透沥青、植草砖, 不可渗透型材质包括沥青和混凝土。结合场地特征, 植草砖主要用于院落和部分公共空间, 多孔沥青用于集中的活动场地, 沥青和混凝土都用于主干道。图8为不同材质的铺地渗透原理示意以及局部明沟排水示意, 植草砖的构造依靠砖块间隙及植被渗透雨水, 多孔沥青渗透依靠沥青间隙渗透雨水, 明沟排水坡面不小于2% (见图8) 。

4.2 景观性的水体净化设计

湿地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有控制污染、蓄洪防旱等作用。人工湿地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技术, 由于天然湿地的不断萎缩, 采取人工措施构建和保护湿地, 以提供生物栖息和水体净化等功能。目前来看, 技术较为成熟的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型人工湿地 (FWS) 和水平潜流型人工湿地 (SHF) 两种。

FWS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率较高但易生蚊蝇, 而SHF型人工湿地对FWS型人工湿地不能处理的N、P处理能力较强, 表面水质洁净不生蚊蝇, 且可以降碳60%, 因此使用两种结合的处理方法较为合理 (见图9) 。以每人每天40L的污水排放量计算, 共77户居民, 每户3人, 全村每天污水排放量为9240L。根据FSW湿地每平方米可处理123L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 75m2FSW型湿地即可达到要求, 与之配合的VSB型湿地单位处理能力为47L, 196.6m2湿地面积即可 (见图10) 。因此, 基地内2ha左右的湿地面积可以提供足够的污水处理空间。结合村落周围的水面, 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

4.3 灵活的能源与食物自给

根据场地特征, 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 通过填土、挖沟、排碱、生物改良等方式对盐碱化土壤进行处理, 利用闲置用地进行表层土更换, 改造建设成社区农业采摘园, 用以提供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蔬菜瓜果供给, 并配合以各种规模的农场、菜园、作坊、农夫集市、有机餐厅等微小功能, 有机组织到村庄空间当中, 通过强化以农业为导向的规划方法, 营造一种耕作村庄的模式 (见图11) 。另外, 将村庄东侧的草地改造成速生林地, 既可以挡住冬季从海面吹来的冷风, 又能够提供部分冬季供暖的原料, 有效缓解村庄冬季的能源压力。

4.4 多样化的开敞空间

生态环境改造方面, 修复了滨海滩涂生态系统, 建立以本地适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 建设一处鸟类栖息地和一处生境演替区, 使得区域的生态职能得以复原。同时, 结合生态环境设施创造了丰富的绿地景观, 并适当地设置人们可亲近的生态空间, 串联起湿地漫步道, 都市农业采摘园、蔬菜交易市场、速生林游憩园等居民可参与的生态活动场所, 增加村民平时的活动场地 (见图12) 。

5 结语

针对滨海新区结构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两个问题并存的特点, 高沙岭村村庄整治规划研究着重突出水资源循环利用这一特点, 以水为核心, 利用生态环境设施在水资源收集、净化、储存等方面的优势, 构建村庄生命系统运转的基石。同时, 利用生态环境设施在环境整治、生物生产、气候调节、休憩审美等多方面功能, 化解村庄发展存在的多方现实问题。笔者认为, 生态环境设施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复合型的特点, 在村庄整治规划建设中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周艳妮, 尹海伟.国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8) :87-93.

[2]张磊, 朱颜.农村绿色基础设施对农村规划建设模式的影响[J].建筑与文化, 2010 (7) :32-37.

[3]张磊, 张靖, 季洁.农村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之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划与建设[J].建筑与文化, 2010 (8) :104-106.

[4]俞孔坚, 张媛, 刘云千.生态基础设施先行:武汉五里界生态城设计案例探析[J].规划师, 2012 (10) :26-29.

[5]陈小亮."反规划"理论在西部地区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J].小城镇建设, 2007 (5) :32-34.

[6]高宁, 华晨, 朱胜萱, 等.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浅析荷兰《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 2013 (1) :74-79.

[7]刘钊.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09.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 篇2

【中文摘要】简述滨海新区及其环境概况,通过中新生态城建设,描述滨海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条件与路径选择,介绍中新生态城的发展,展望未来滨海新区的生态景象。

【关键词】滨海新区,生态文明,中新生态城

(一)滨海新区及其环境简介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和信息通讯网络,在第一时间与世界相连。这里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中国面积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海盐和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土地,滨海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天津市和滨海新区都是北方的滨海城市,其资源条件有着三个鲜明的特征,即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滨海地区土壤盐碱化以及海盐、石油等海洋资源丰富。尽管滨海新区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但它依然贯彻着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一观念。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一片土地盐渍、淡水匮乏的荒滩上,未来将崛起一座生态之城。 2008年9月2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个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选择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个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的未来之城有望使两国共享收益。

(二)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的承接条件与项目分析

滨海新区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着力建设生态问题迫在眉睫。快速城市化导致生态危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生态城市的示范性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新两国合作建设天津生态城,共同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滨海新区首先抓住机遇,率先进行生态城建设,选择这一路径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规划。我们来就这一点进行分析。

滨海新区用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取得了这项工程。首先生态城选址范围内用地为盐田、盐碱荒地和湿地,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符合不占耕地、在缺水地区选址建设的原则。选址符合临近大城市、交通便捷的要求,选址范围内的独特湿地自然景观、良好的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景观环境的建设等等。 同时,滨海新区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生态城选址内规划了一座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选址区域周边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政管网系统,给水、燃气主干管网已经铺设到生态城周边,可为生态城提供水、气、电、热、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选址周边规划有多条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连通天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北京市及周边城市。生态城选址东侧的北疆电厂,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可以与生态城建设有机结合。北疆电厂一期工程2009年已投入使用,形成“发电、海水淡化、制盐、节约土地资源、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产业链,为生态城提供多种支撑。天津拥有先进的生态技术和人才,可以为生态城建设提供雄厚的技术和智力支撑。天津市共有近50所高等院校、160多个科研院

所和众多国家级实验室及研究机构,一些科研机构多年从事生态技术研究。

后期有对项目背景与可行性进行探索。迄今为止,国外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底已有135座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同时,一种以融合和应用各种节能环保技术为基础的建设全新的大规模生态城的设想也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给了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的勇气与成功的信念。另外有积累了大量经验。据经验统计,生态城市在设计和建设上应该遵循以下6个原则:(1)注重对地区自然本底的维护和修复;(2)集约用地,产业、居住等尽可能高密度开发;(3)土地混合开发,尽可能平衡就业与居住;(4)注重中心体系布局与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的结合,提倡减少小汽车的使用;(5)新能源、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6)提倡雨水、污水和垃圾的有效处理和利用。然而滨海新区在经历了一系列探索也开始了全面的生态城内建设。

中新生态城项目的落户,不仅将助推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还将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新动力。中新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与苏州工业园重在发展工业的定位不同,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活动相和谐的宜居城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强调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建设工地,看上去与其他工地并无二致,但它的建设目标却独特而远大: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样板”、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三)中新生态城的发展状况

目前天津中新生态城形成由湖水、河流、湿地、水系、绿地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的绿化覆盖率达到50%。建立城市直饮水系统,打开水龙头就能饮用直饮水。总体规划主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方面内容,坚持了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发展模式可持续的原则,突出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新型产业、绿色交通等特点,确定了10-15年完成开发建设,人口规模达到35万等目标。空间布局为一轴三心四片和一岛三水六廊。一轴指以生态谷为城市主轴。三心指一个城市中心和两个城市次中心。四片即四个综合片区。一岛主要是以生态岛和水系组成的绿色核心,而三水是水库、蓟运河故道和蓟运河,六廊则指以生态岛为中心,构建六条生态廊道。

具体措施上,生态城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利用的原则,完整保留湿地和水系,预留鸟类栖息地,实施水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建立本地适生植物群落。新建一条贯穿全城的生态谷和六条连通渤海湾、蓟运河的水廊、绿廊构建“湖水-河流-湿地-绿地”复合生态系统,形成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格局。新能源利用方面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先发展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20%;充分应用建筑节能技术,所有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到100%。水资源利用:以节水为核心,建立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系统,提高非传统水源使用比例,实行分质供水,建设城市直饮水工程,人均生活用水指标控制在120升/日,人均综合用水量320升/日。实现绿色交通,建设轨道交通,清洁能源公交,慢行体系相结合的绿色交通系统,城际轻轨由南向北贯穿全城,小轻轨“两环一线”相互连接,清洁能源公交四通八达,慢行系统安全舒适,组成区域全覆盖的绿色交通网络,实现人车分离、机非分离、动静分离,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首选,区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垃圾处理方面,积极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密闭运输,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60%。

天津生态城对生态要求极高。参与开发建设的单位必须服从相关生态标准;城内用水全部为海水淡化或再生水;所有污水由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城外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将治理或者搬迁。同时,生态城内的建筑完全按照天津生态城的绿色建筑标准建造,该标准吸取了中国绿色星级标准和新加坡绿色等级标准的精华。

(四)滨海新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展望

滨海新区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开发新水源方面,新区已经开展了再生水回用、海水淡化等方面的探索和建设。滨海新区对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中新生态城工程只是一个开始,选择这个美好的开端是十分明智的,如上述的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下,这项工程将取得优异的成果。天津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还很长,相信它会做得越来越好。期望未来的滨海新区,未来的天津会成为生态、环保、节能、自然、宜居、和谐的城市,一座倡导环保节能的生态之城,一座促进持续发展的活力之城,一座推动城市进程的示范之城,一座引领健康生活的宜居之城,一座实现互惠共生的和谐之城,一座展示现代文明的未来之城。

【参考文献】 

朱光磊,《滨海新区政府创新应走在全国前列》,载《天津支部生活》,2006年05期。杨沐 黎良福,中新生态城:一个可持续居住的生态环境系统,载《珠江经济》,08年11期



金国平,朱坦,唐瞍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生态化研究,环境保护,2008 李宏远 孟伟庆,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建设中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与对策,载《中国发展》,08年4期

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 篇3

滨海新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开发区,也面临着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问题。目前,滨海新区已将生态城市确定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这是以人为本,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所以研究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很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滨海新区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城市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的课题就出现在现实当中。

1.2研究目的

由于生态城市研究目前处于初步阶段,为进一步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本人将针对滨海新区的具体情况,根据其区位特点、地方特测等,探讨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3研究意义

目前,滨海新区经济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此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通过滨海新区结构生态化和功能生态化规划,实现新时期全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创造更优化的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创业及人居环境,增强滨海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4研究方法

(1)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法,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利用多指标指数综合评价方法对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

2、评价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城市的内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指出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即受到了全球广泛关注,并出现了一些列的城市改造运动。

2.2对生态城市进行评价的理论基础

(1)生态学理论,就是从环境如何支持和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延续、生物又如何适应环境以求的生存与发展的以及反过来影响环境变化的过程和机理。

(2)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就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城市问题,知道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是生态城市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之一。

(3)可持续发展理论,其起源于人们对传统工业模式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矛盾等问题的反思,在不断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观念。

(4)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明确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对发展问题的探索取得新成绩、达到的新境界、做出的新贡献。

(5)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生态城市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必须注重经济、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的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亚欧之间的良性循环的关系。

3、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状况分析与评价

3.1 滨海新区概况

滨海新区主要包括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九大功能区。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一带: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三个城区: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九个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港工业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滨海旅游区、临港工业区、中新天津生态城。

紧紧依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以新区为中心,方圆500公里范围内还分布着11座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对外,滨海新区雄踞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和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置身于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拥有无限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有大量开发成本低廉的荒地和滩涂,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原盐、地势、海洋资源等,同时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内外公认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理想区域。

3.2 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

到2010年在滨海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陆海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先进、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将滨海新区初步建设成为国家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新城区。

(1)生态保护规划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国家、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总目标和战略部署出发,立足于滨海新区区域特点、资源优势、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将生态和谐与社会经济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治理和恢复退化的生态区域,保障滨海新区的生态安全,提高抗灾能力和生物生产力。建设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环境系统和资源系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2)水环境规划目标

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环境科学保护为重点,妥善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强化水污染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以环境容量为基础,实施区域与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海总量,加快南、北排污河综合整治,优化排污河排海方式,提高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标率。

(3)大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积极发展热电联供和集中供热,全面落实蓝天工程计划,实施以重点优化热源布局和污染源烟气脱硫为主的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对现有全部燃煤锅炉实施脱硫除尘改造或拆除、并网,加强老污染源治理,依据环境容量,优化热源点布局,为新建项目腾出环境容量。加强建设施工场地、交通扬尘和各类开放源颗粒物的治理,有效控制汽车尾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合理利用天然气资源,推进地热能、生物能、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利用,结合城市生态建设,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目标

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固体废物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堆存的固体废物全面得到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大幅度提高,可回收的工业固体废物做到有效利用,危险废物实现安全处置,农村固体废物得到有效管理。

(5)声环境规划目标

确保1、2、3类噪声功能区昼、夜声级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规定,确保4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夜间声级使其接近或达到国家标准。

(6)循环经济规划目标

发展滨海新区的生态产业链,构建滨海新区循环经济体系,建立滨海新区生态工业园区,搭建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框架,形成资源、能源、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体系,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循环经济型生态新区。

(7)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升环境与生态监管能力和建设一流的监测体系为核心,依照国家规定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投入,加强环境执法监察、环境与生态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科技、环境宣教、环境信息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成生态环境和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快环境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构建环境与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4 、滨海新区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及意义

4.1.1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城市的生态系统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因此一个生态城市的发展必将受诸多复杂条件约束,同时反应生态城市发展状态和特征的指标也很多,所以,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要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评价。但是在实际中,由于众多原因又使得整体评价根本无法实行。所以为使评价可行,则从三个子系统中选取一些能够反映生态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然后把这些指标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关系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从各个角度反映生态城市的数量、质量规定性的各种指标形成的有机评价体系。

4.1.2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规范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生态城市发展水平以及推动生态城市理论的发展都将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利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4.2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一个指标体系的原则主要有:科学完整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其中,科学完整性原则指的是,在构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要反映多个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状态的指标,并达到评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目的。

4.2.2指标体系的结构

在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我通过对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三个子系统的分析,将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生态指标、社会生态指标和自然生态指标,这样构造的指标体系,第一个层次是生态城市综合指数,第二层次分为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第三个层次就是各子系统的具体指标。

4.2.3指标的确立

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来确定所选择的指标。频度统计法主要是对目前有关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评价研究的报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是对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基本因素、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选择那些重要的、针对性强的、能够反映生态型城市本质和内涵的指标。

4.2.4指标参考值的确定

指标标准是评价主体确立的理想的发展目标,是进行评价与比较的参照物。我会从滨海新区的自然基础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显示水平、发展潜力、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发展,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4.2.5 原始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了获取滨海新区生态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主要有城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年鉴、城市环境质量报告书以及政府部门的调研数据等。在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基础指标数据的精简性与可得性,因此绝大多数的指标体系都可以较容易的找到其相应的数据。如果是个别指标有缺失时,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均值法或成果参照法来估计其指标数据。

5、 滨海新区城市建设的评价分析

5.1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分析

目前,滨海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样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滨海新区应充分利用其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我国北方的海运和工业区的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要做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构筑节约型产业体系。三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2生态社会系统评价分析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也是当前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内容。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生态社会体系。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人口素质。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协调。

5.3生态环境系统评价分析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 篇4

滨海电厂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温排水, 温排水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温升和余氯。根据有关文献资料, 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开始了电厂温排水对水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国内相继出现了相关研究成果介绍。电厂卷载效应也是影响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电厂卷载效应对浮游生物损伤的研究, 国外早在70年代就已达到盛期[1,2], 而国内的研究则刚刚起步。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温升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1.1.1 温升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普遍认为, 温排水使水域温度升高, 若环境水体升温后超过水生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 尤其是炎热的夏季, 可能导致水生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但如周围水体升温后仍在水生生物适温范围内, 环境水体温度的升高则会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金腊华等[3]的观测结果表明, 当水体适度增温时 (ΔT≤3℃) , 群落中的种类数增加, 其中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平均增加50%, 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平均增加76%。在春季, 温度场弱增温区生物量最高, 是自然水温区生物量的1.3倍;而在冬季, 温度场弱增温区的浮游动物生物量是自然水温区生物量的2.4倍。但是在水体强增温时 (ΔT>3℃) , 水生生物群落中种类出现减少。尤其是在夏季自然水温较高时, 在强增温 (ΔT>4℃) 区内, 亦即水温超过35℃时, 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减少, 降低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还会改变群落中的物种组成, 有些种类的个体数量明显减少, 而个别耐热种类数量开始增加, 成为明显的优劣种。

徐晓群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 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活动能力强的大型浮游动物的影响明显, 对桡足类等活动能力弱的小型浮游动物影响较小, 或几乎没有影响。温排水对大型浮游动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近排水口的区域, 且影响区域面积大小与该地的水文动力作用联系密切。

1.1.2 温升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调查研究表明:电厂附近海域底栖生态系统会受到明显扰动;附近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明显下降, 优势种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较低, 且呈明显下降趋势, 群落结构各参数值极为不理想[5,6,7]。

但关于影响程度, 国内外普遍认为:只要温升不是过高, 影响范围不是过大, 不会造成很大危害;在夏季的强增温区内, 底栖动物会减少, 如果增温区仅限于表层, 则对底栖动物无影响;季节不同, 水温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有所差别;温升对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影响。一般认为, 温排水会造成底栖动物栖息场所的减少, 其中夏末至中秋期间, 影响最大。因为在夏末至中秋期间, 自然水温很高, 若再提高水温, 动物的生长可能受到抑制或导致死亡。因此, 在夏末至中秋季节, 温升对底栖动物造成不利影响最大, 动物极度减少的区域会向中增温区扩展。

胡德良等[8]有关湘潭热电厂热排放对湘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影响的研究表明, 增温4℃对底栖动物有利, 并且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 自然水温越低, 增温对底栖动物种类与数量的增加越有利。在春秋两季, 适度温升对节肢动物种类与数量的增加有利。但在强增温区, 增温6℃以上, 大型底栖动物有机体代谢增大, 需氧量相应增大, 而水体受多种因素影响, 随温度升高而溶解氧降低, 这将不利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 使大型底栖动物在强增温区消失, 进而造成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场所的减少, 这与王传崑[9]关于沿海火电厂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结果一致。

另外, 法国的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 只有靠近排水口3 km2海域内的底栖生物才受到显著影响[10]。

1.1.3 温升对鱼类的影响

热排放进入受纳水体后, 会改变鱼类等水生生物在水体中的正常分布, 引起群落结构的变化[11,12,13]。国内对升温水体中鱼类生态学的研究做了一些工作。一般认为, 不同增温区对鱼类的影响也不同, 通常增温幅度大于3℃对某些鱼类的危害比较明显;增温幅度小于3℃对鱼类则表现出有利的影响, 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随水温升高而提高, 并且鱼类的迁入增多、迁出减少, 其个体数量也增加。

研究表明[14,15], 热排放对邻近水域鱼类的产卵活动影响较为明显, 鱼类一般避开温升1.0℃以上水域而趋于在热排放的边缘区域 (温升1.0℃) 产卵。盛连喜等[16]报道了升温水体中的鱼类种群动态, 结果表明, 温排水对鱼类的影响十分复杂, 评价这种影响需要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 包括鱼类的营养学特征和空间生态位。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从整体上评价温排水给鱼类带来的生态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通过对我国几大水系鱼类及水产动物共65种的抽样调查、急性热冲击试验、热回避试验、最大起始致死温度和持续热影响试验, 探讨了我国渔业水域的废热排水对鱼类影响的温度标准[17]。认为我国夏季废热排水最高温度珠江水系和湛江沿岸水域不得超过36℃;长江和钱塘江水系、黄河水系不得超过35℃;黑龙江和松花江水系不得超过26℃;大连湾近岸水域不得超过24℃;西北地区冷水性鱼类水域不超过21℃, 且各水系最大水温变化范围不能超过±3℃。

1.2余氯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滨海电厂工业中需要采用海水对发电机组进行冷却, 但海水含有的污损生物幼体容易黏附在冷却系统的内壁, 造成内壁表面形成绝热层, 甚至阻塞管道, 从而影响冷却效果, 损坏冷却系统, 以至于危及电厂的安全运行。用氯处理冷却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污损生物的黏附, 而冷却水流经整个冷却系统后仍含有部分氯, 构成余氯的来源。但是氯处理后的海水会随温排水注入邻近水域, 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影响水生生态环境。

1.2.1 海水中的氯化学

Cl2 (ap) 与H2O反应生成HOCl。

Cl2 (ap) +H2O→HOCl+HCl;Kb=4×10-4。

HOCl是一种弱酸。

HOCl→H++OCl-;PKa=7.5

显然, HOCl与OCl-的相对量是pH的函数。当pH小于7.5时, HOCl的相对含量大;pH大于7.5时, OCl-的相对含量大。Cl2 (ap) , HOCl和OCl-称为游离有效氯。

氯可与水中一些还原性无机物或某些有机物反应。如氯与水中的氨反应产生一系列氯化铵化合物, 称为氯胺, 亦称为化合有效氯。

HOCl+NH3 (aq) →NH2Cl+ H2O

或HOCl+NH3→NH2Cl+H2O

HOCl+NH2Cl→NHCl2+H2O

HOCl+NHCl2→NCl3+H2O

3种形态化合物余氯中NH2Cl稳定性最好;其次为NHCl2;NCl3最差。当pH不小于7时, 主要产物是NH2Cl。

游离余氯性质不稳定, 易被光解, 且高温、搅动都可加速其光解过程。Goldman等[18]发现, 向海水中加入9~130 mg/L的有效氯, 12 h后测定余氯浓度, 发现海水中的余氯浓度衰减了80%。余氯在水体中的动态变化比较复杂, 通常氯处理后的电厂冷却水流经整个冷却系统大约要15~25 min。刚排出的冷却水中, 游离余氯占主要部分, 化合余氯所占比例不大, 但随冷却水排入邻近水体, 游离余氯不断被稀释、光分解、挥发、与海水中还原物质和有机物质发生发应而浓度逐渐降低, 性质比较稳定的NH2Cl是水体中余氯的主要存在形态。

1.2.2 对初级生产力

国外研究表明, 电厂温排水对邻近水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抑制因素是余氯, 而不是温排水的热冲击[19,20]。Hamilton等[21]对美国马里兰州Patuxent河畔Chalk Point电厂氯处理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比电厂冷却系统有无进行氯处理, 对电厂进、排水口的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分析比测, 并认为电厂温排水中的余氯将是损害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Brook等[22]对电厂温排水中的浮游植物进行研究, 发现当电厂进行氯处理时,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受到了抑制, 而停止氯处理后, 则无影响。

电厂温排水中的余氯对邻近水域中的游浮植物的影响可达数千米范围, Eppley等[23]曾估算San Qnofre电厂温排水对邻近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发现损失的有机碳竞达到了15~30 kg/d。由此可见, 余氯对邻近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2.3 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

余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已经在试验室的生物测试和实验结果中显示出来[24]。余氯对水生生物的破坏作用主要取决于余氯的浓度和作用时间[25,26,27]。余氯浓度低且作用时间长可能与浓度高而作用时间短的毒性效应一样。不同形态的余氯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有不同。对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化合余氯的毒性要比游离余氯的强。关于余氯对鱼类的毒害作用存在较大争议, 大多数研究表明, 在余氯浓度较高时, 游离余氯的毒害作用强于化合余氯。

1.3卷载效应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取水口附近汇流明显, 卷载效应不容忽视。卷载效应是水环境温度、温升幅度、物理压力、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以及电厂水工设计特征等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28]。根据国外的研究结果, 电厂卷载影响对浮游生物数量损伤率在10%~30%左右[2]。根据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1,2], 电厂温排水系统对海水浮游藻类数量的损伤率在11.98%~27.08%左右, 均值为19.82%, 卷载效应对浮游动物的损伤率较浮游藻类高;根据青岛电厂的监测结果[1], 桡足类损伤率为29%~34%, 受损的种类多是偶见种, 尤其是个体较大的种类, 如中华哲水蚤、太平洋哲水蚤。

2温排水对生态环境影响出现的新问题

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在同一大水域上共建数座大型电厂的现象已不鲜见。数千米范围内可能出现两个以上电厂, 如象山港的国华宁海电厂和浙江大唐乌沙山电厂。滨海电厂朝着更加密集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对应的研究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

电厂群温排水与以往的单个电厂循环冷却水具有以下不同之处:① 电厂群温排水含有大量余热, 比单个电厂要大很多。因此迫切需要考虑邻近水域的热容量。② 考虑到温升的叠加效应, 电厂群温排水对附近水域的热影响比单个电厂的热影响更为复杂。

这些不同之处, 使得当前的温排水研究在解决这个特定的工程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以下不足:① 传统数值预报模型难以精确地考虑电厂群中各电厂温排放之间的热量叠加效应及加和作用, 对大水体热量的累积效应缺乏预测能力, 因而对电厂群所在大水域热容量的评估乏力, 亟须开发新的预报模型[29,30,31];② 对于已建的大型电厂群, 缺乏环境热容量方面的研究;③ 以往温排水的观测多为利用温度计观测进行定点同步观测[31]。由于定点观测的站位有限而且比较分散, 在后期温升范围图的绘制中需要通过定点站位的温度值, 通过数据插值来获得需要的不同程度温升范围。该方法可以较近似表示温升范围, 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3温排水的研究趋势

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 从滨海电厂叠加效应的角度出发, 今后的研究面临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1) 在现有数值模型的基础上, 根据电厂群的自身物理特性, 在湍流的参数化方法、海气热通量和边界条件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改进, 从而开发出新的适合电厂温排水预测的模型。并结合温排水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成果, 开展电厂群附近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2)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从整个大水域来考虑电厂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 研究和建立多电厂排、取水布置的最优导向, 强化电厂间以及电厂与其他开发项目间的协同作用和加和作用。

(3) 对于已建的电厂群, 开展大水域环境热容量评估, 并着眼于污染源减排和提升水域热排放管理水平。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 篇5

人类活动对上海滨海地区景观环境影响对比研究

摘要:分形理论能很好地描述区域内景观类型的形状复杂性,开拓研究景观格局的新视野.基于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分形理论分别对奉贤区海湾镇和柘林镇2种不同的`景观类型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并利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出2个镇的多样性指数、破碎度和优势度.分析人类活动对地区景观的影响.作 者:梁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34期 刊:能源与环境 Journal:ENERG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2)分类号:X820.3关键词:人类活动 上海滨海地区 分形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 篇6

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宣布开幕并作主旨演讲。天津副市长熊建平,澳大利亚前总督迈克尔·杰弗里,国际著名生态学者、欧洲生态城之父艾罗·帕罗海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等分别致辞。

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集中展示了国内外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先进理念、技术和产品,同时邀请国内开展试点工作的低碳省市及国外代表参会,共同探讨生态低碳城市发展的未来。论坛期间,将发布《中国生态城市低碳发展年度报告》,从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质量、低碳发展水平以及配套支撑条件等方面,对我国各地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城市未来的低碳发展指明方向。

据了解,第二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以“低碳发展与生态城市”为主题,集中展示国内外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先进理念、技术和产品,同时邀请国内开展生态低碳试点的省市及国外生态示范城市的代表参加,共商生态低碳城市发展大计。此次论坛将充分展示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进一步宣传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果。

高新产品相约绽放2011中国柯桥纺博会

赵小凤

挟“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之势,纵“布满全球”如汪洋之姿,2011中国国际柯桥纺博会于10月25日在柯桥“中国轻纺城国际会展中心”胜利开幕。据悉,本届纺博会有532家境内外企业参展,有26000以上的客商与会,其中境外客商数超过6000人,创历届之最。

今年的参展企业中,外商企业达41家,总参展企业达532家。企业数量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0家与25家。展会筹备期间,筹委会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外商了解了纺博会;此外,近年来纺博会的展品整体质量日渐提高,纺织品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日益完善,使外商愿意拿出最新的、高档的面料来展示,不再心存疑虑。广泛的宣传和到位的服务使越来越多的国际纺织巨头积极参展。另外,本届展会中参展的中小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加。

本届展会期间,纺博会筹委会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纺织报等纺织权威部门合作举办2011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颁奖典礼、2011中国职业时装设计师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亚洲青年设计师沙龙等活动,为纺织企业的进一步提升搭建发展平台。

泉州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研究 篇7

一、泉州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 介于117°24′~119°10′E, 24°15′~25°56′N之间, 东西宽153km, 南北长157km。东北与莆田市、福州市交界;西北与三明市、龙岩市接壤;西南与厦门市、漳州市毗邻;东南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海岸线长达427公里, 且大部分为基岩海岸, 其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富有特色。

(一) 泉州滨海湿地自然旅游资源

漫长的海岸线形成了诸多的海湾, 主要海湾有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等, 这些海湾各具特色, 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

泉州湾在泉州古港北部、泉州市东部, 是三湾中最重要的一湾。北纳洛阳江, 西迎晋江, 为晋江, 洛阳江汇合入海的半封闭海湾, 东濒台湾海峡, 北起惠安的崇武半岛, 南至晋江石狮市祥芝角, 海岸线140公里, 是亚热带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 中国重要湿地之一, 1 9 8 9年、1994年和2000年分别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中国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3年9月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7045.88公顷。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及其栖息的野生动物为主要对象, 已记录1000多个物种, 这些物种包括各种温度和盐度属性呈现出亚热带河口湿地生物区系特点。分布有红树林植物3种, 其中桐花树和白骨壤是太平洋两岸自然分布的北界。自然保护区内常出现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有二级保护动物24种, 鸟类213种, 其中水鸟数量达到90种, 包括有国际贸易协定附录列出的候鸟13种, “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候鸟78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候鸟39种。

深沪湾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市的滨海地带, 东临台湾海峡, 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 滨海地带长约30.8km, 宽约2.2km, 总面积68km2。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该保护区为中心向西、西南辐射龙湖、围头, 构成深沪湾滨海地质旅游资源带, 该带包括海底古森林在内的不少地质、地貌遗迹, 有些是国内外罕见的, 具有重要的科考和旅游价值。

围头湾距金门岛仅5.6海里, 有金沙湾和月亮湾两处海滩, 水质清澈, 沙质洁净。沿海岸线岩石由于海水冲刷, 形成了岩洞、石柱等独特景观, 且形状不断发生变化,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二) 泉州滨海湿地人文旅游资源

泉州滨海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颇具滨海特色, 是泉州多元文化融汇、碰撞、发展、升华的重要体现区之一, 对外来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

作为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泉州, 其建筑、民俗等多种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多种文化融汇杂合的特征。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凝聚了古人智慧, 如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的洛阳桥、打通南下漳州交通的安平桥、守卫泉州要道的崇武古城、具有沿海特色的浔埔蚝壳厝等均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

泉州滨海地区渔村, 不仅民风淳朴, 民俗文化也源远流长。即使在时尚无忌的今天, 那里的人们依然坚守着祖训, 传承着古老的习俗。这其中以“闽南三女” (惠安女、浔埔女和湄州女) 古老而迷人的服饰最为夺目, 这“三女”中的惠安女和浔埔女即位于泉州滨海地区, “闽南三女”这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旅游名片, 因其文化异质性而对于外来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已于2006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狮蚶江“海上泼水节” (闽台对渡民俗) , 这一民俗活动与滨海的生存环境紧密相关, 体现了泉州滨海人民乐观豪放、敢于面对各种困难的精神风貌, 对于外来参与泉州滨海生态旅游的游客也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泉州滨海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

下转第275页

参考文献

[1]崔宝山, 杨志峰.湿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0.

[2]陈金华.试论闽南沿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J].福建水土保持.2004, 16 (1) :10-12.

[3]李文实.泉州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7, (6) :35-38.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 篇8

目前, 国内外关于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对温排水排放水域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 并对海域热环境容量、余氯衰减等进行计算[1,2,3];二是根据实际调查资料, 分析电厂温排水引起的周围海域水质、沉积物、生物群落、渔业资源等方面的变化[4];三是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定性分析温排水对水生生态的影响[5,6];四是滨海电厂温排水管理即排放标准、政策法规、余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7,8]。青岛滨海电厂温排水环境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值模拟分析及其环境容量、电厂的卷载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青岛滨海电厂温排水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1数值模拟

关于电厂温排水流场和温度场的早期研究基本局限于简单情况下的分析求解或用物理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二者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较为经济的数值模拟技术, 并且致力于能同时模拟和预测流场和温度场的混合模型, 主要包括二维和三维两种热扩散模型[9]。二维模型以平面二维浅水方程、二维温度对流扩散方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二维温度场和水动力场祸合求解的温排水模型应用最为广泛。温排水二维热扩散的预测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不能够模拟温升的垂直分布状况, 所以在温排水量比较大、受纳水体较深时, 必须利用三维热扩散预测模型进行模拟温排水排入受纳水体后的流速场和温度场变化情况[10]。三维数值模型有:POM (普林斯顿海洋模型) 、ECOM (estuary coastland ocean model) 、荷兰的DELFT模型等。我国缺乏自行开发的、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 一般使用较多的是POM和ECOM, 但是一般的使用者缺乏对模型内在机理的了解, 难以对模型提出突破性的改进。

对于青岛近岸海域尤其是胶州湾海域, 由于水深较浅, 采用二维数值模型对温排水的温升扩散范围进行模拟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如远航采用平面二维ADI (alternating direction implicit) 数学模型对胶州湾黄岛电厂温排水温升范围进行了模拟预测, 预测结果较准确[11]。张慧在二维潮流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热扩散模型, 计算了黄岛电厂附近海域的热环境容量[12]。三维模拟主要是王丽霞介绍的三维热扩散模型, 该模型在一阶湍流封闭理论的基础上引入计算网格无法分辨的次网格能量密度, 同时考虑了热盐的空间变化, 计算出质量、动量和热量平衡方程中的湍粘性和湍扩散系数, 并将该模型成功地应用于青岛市黄岛发电厂温排水工程[13]。

1.2电厂的卷载效应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电厂的卷载效应是指电厂取排水过程中对于水中能通过过滤网系统而进入冷凝器的小型浮游生物、卵、大型生物及鱼类幼体所造成的损害, 它主要包括系统内的瞬时高温冲击、机械损伤、在一些电厂还应包括为防止管道堵塞而人为投放杀虫剂的化学因素的危害。

盛连喜等开展了青岛电厂卷载效应对浮游生物、对虾仔虾、梭幼鱼的损伤和危害的研究, 结果表明:青岛电厂的卷载效应主要是冷却水系统内的机械应力和高温冲击的作用结果, 电厂进出口水温温升多不超过10℃, 所以卷载效应以机械应力为主。卷载致死率和生物的密度、体长及形态特征有关。卷载生物受冲击时间越长, 增温幅度越大, 对生物的致死率越高。同时电厂二次滤网孔径以及系统内水的流速等也对卷载效应的危害有影响。青岛电厂卷载效应对梭幼鱼的致死率为63.4%~78.7%, 对仔虾的致死率约为28%~67%, 虾类比鱼类更容易受到机械应力的损伤。浮游藻类受损率为11.98%~27.08%, 浮游动物的受损率为31%~90%, 受损伤最重的类群是桡足类和无节幼虫。受损伤后恢复最快的是原生动物, 最慢的是桡足类[14,15]。

1.3余氯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电厂运行过程中, 冷却系统会出现水生生物附着生长, 这一现象也称为生物污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贻贝、藤壶和水媳虫等大型生物引起的管道系统和排水渠的阻塞;另一类是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生长形成的生物膜, 两类生物污损相互联系, 影响冷却效果甚至堵塞冷却系统。因此, 电厂定时向循环冷却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物质以清除管道中附着的藻类微生物, 最常用的是投放氯气, 从而造成冷却水中含有余氯。

余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较大, 主要破坏水生生物从水中获取溶解氧的能力, 从而对受纳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张燕等人利用有限元分步杂交方法对胶州湾潮流场进行了模拟, 确立了余氯衰减系数为0.69, 建立了胶州湾余氯的二维输运-扩散模型, 对青岛市黄岛电厂三期温排水工程中余氯浓度分布及影响范围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余氯 (≥0.03 mg/L) 分布在排水口附近约100 m以内的范围, 距离排水口160 m 以外的水域, 余氯浓度≤0.01 mg/L[16]。温排水中的余氯对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抑制, 初级生产力下降。Matlice和Zitlel根据大量的研究[17], 推导出对于海洋生物以及淡水生物, 余氯浓度的安全阈限为0.02 mg/L, 低于此限值对水生生物没有毒性作用, 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温升对海洋生态影响的研究现状

温度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重要因子之一, 直接关系着水生生物数量的变动。从20世纪开始, 国内外专家就已开展了一些关于水温升高对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的影响研究, 电厂温排水使受纳水体增温后, 会对水生生物的数量、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增温水体中:在春季温度场弱增温区 (△T≤3℃) 水生生物生物量最高, 是自然水温区生物量的1.3倍;而冬季的浮游动物生物量是自然水温区生物量的2.4倍。从水生生物的种类来看, 当水体适度增温时 (△T≤3℃) , 群落中的种类数明显增加, 其中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平均增加50%, 浮游动物种类数平均增加76%, 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可增加40%。尤其是在水温较低的春秋季节、冬季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在水体强增温时 (△T>3℃) , 水生生物群落中种类开始减少, 尤其是在夏季自然水温较高时在强增温区内, 亦即水温超过35℃时, 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减少[4]。长久的温升会使群落中的种类组成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耐温性或喜温性的种类, 如蓝藻、绿藻、裸藻、原生动物、轮虫、软体动物和寡毛类的种类数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开始增加;而群落中一些喜低温的种类相对减少, 其中表现比较明显的有硅藻、金藻、桡足类以及一些水栖昆虫等。在夏季, 温排水的热效应的影响较大, 会使某些藻类暂时消失, 使海区浮游植物基本的种类组成发生改变。温排水引起的增温也会引起群落中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热污染水域海洋植物与正常水体环境植物对比时, 发现冷却水改变了底栖海藻的群落结构, 大量种群消失, 而刺松藻等个别海藻的生物量却提高了[18]。温排水对水生生物还产生温度胁迫效应即当水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 水生生物不能适应外界热效应和冷冲击的温度变化而受到损害。

目前对青岛电厂温排水对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和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较少, 而滨海电厂温排水排放量正在逐年增加, 因此, 需要尽快开展滨海电厂温排水对胶州湾内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生态演替影响研究。

3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3.1温排水管理研究

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温排水制定相关的水温环境控制标准, 也没有制定温排水排放的规范, 现行的水质评价体系中部分涉及水温的规定, 但也十分笼统。因此, 在确定取排水口位置、温排水排放强度的环境可行性等方面缺少依据。研究和制定适应火、核电厂温排放的水温控制和规定, 完善我国的温排水管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在同一大水域上共建数座大型 (数百万级) 电厂的现象已不鲜见。开展温排水排放的整体规划研究, 以大水域统筹规划为基础, 科学评估水域整体承载能力, 合理布局同一流域内取、排水口的位置已经成为我国温排水管理研究中亟须开展的新方向。

3.2温排水混合区关键控制参数研究

由于国内现有的热污染控制标准体系中的混合区参数不明确、可执行性不强, 所以在和国外相关标准中关于温排水混合区的若干关键控制参数的规定作对比的情况下, 今后需要开展:① 确定温排水排放口控制的极端高温值 (或排放口的最大温升) ;② 确定温排水混合区边缘的温升限值;③ 确定温排水混合区的范围。

3.3温排水环境影响评估技术的研究

由于缺少温排水评价标准和技术方法, 目前国内温排水环境影响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基础上, 随着滨海电厂的飞速发展, 温排水对海域造成怎样的影响, 是否产生污染和损害都将是今后海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 需要建立温排水环境影响及其生态损害技术体系:① 开展温排水监测技术研究。随着海洋监测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 温排水监测应在常规监测技术基础上结合遥感监测、在线监测技术手段开发多源监测体系, 从而提供范围更广、精度更高、频率更密的监测数据。② 开展评估技术体系研究。确立评估技术指标尤其是针对温排水的特殊性研究海洋生物 (鱼类、藻类、浮游和底栖生物等) 热影响、余氯影响指标, 建立评估方法。③ 开展温排水污染损害及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建立海洋生态系统补偿方法。

4结束语

滨海电厂温排水排放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虽然许多专家和科研机构做过相当多的研究,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 温排水环境影响的研究还任重道远。本研究仅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些总结和归纳, 这方面的更深入、科学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开展。

摘要:随着滨海电厂的迅速发展, 电厂温排水排放对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概括了青岛电厂温排水数值模拟现状、温排水排放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应关注的研究方向。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 篇9

黄河三角洲滨海石油开发是山东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主要依托胜利油田和近海海洋石油开发, 原油产量近5年来均突破2 700万t, 且每年都以稳定的速度增长, 就其中的2007年石油化工主营业务收入就有623.9亿元, 占地方工业的26.7%, 同比增长达到39.5%, 2007年以前每年的同比增长也均突破30%[1]。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大力促进经济增长, 但同时在石油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以环境经济核算理论为基础, 建立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框架, 用更贴近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环境调整后的行业增加值 (EDP) 可以反映石油开发经济活动的成果。

1 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环境核算的意义

环境经济核算前期的雏形是国外开展的针对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价值的研究, 一直到1993年联合国统计局 (UNSD) 推出了一个系统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理论 (SEEA) , 期间有挪威关于石油和森林等资源的核算, 推出核算系统后首先在墨西哥及博茨瓦纳等国家进行了试点研究[2]。我国已有一些学者和专家也进行过相关的环境核算研究, 如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损失价值的核算, 江苏省大气资源价值损失的核算, 张掖市2000年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账户的建立等[3,4,5]。通过核算, 清楚地反映了包括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的环境成本对相关行业发展的贡献值和贡献比例。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近百年来冲积形成的一块年轻的陆地, 河海交汇, 使其中心城市———东营市, 成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石油富集地区之一, 其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开发到2009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9.09亿t, 累计生产原油9.63亿t, 累计实现产值10 081亿元, 其中2009年三角洲石油开发实现企业增加值651亿元, 占东营市GDP的31.6%,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6]。但应看到石油开发经济增长的数字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石油资源量和环境质量获得的。如, 2008年用于石油冶炼的原油就有6 395.9万t标准煤, 同比增长了13.7%[7], 虽然黄河三角洲石油资源探明储量每年都有所增长, 但对于固定的总资源量, 耗减程度在近5年也都持续稳定的增长。此外, 石油开发排放的污染物及造成的生态破坏程度也因开采冶炼的增加而增加, 如表1所示。如果将环境经济核算应用于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上, 扣除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的环境成本, 那么就意味着石油开发创造的实际经济增长低于名义上的增长[8], 并可以更切实地评价生态环境效应。

注:数据来源于《东营市2003—2006年环境统计年报资料汇编》.

2 基于SEEA的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的基本环境核算框架

基于SEEA的结构, 设计了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的环境核算框架。

2.1 综合环境经济账户 (SEEA) 结构

将自然资产纳入生产账户, 环境经济账户是将环境成本从生产和收入账户中独立出来, 同时调整生产账户中资产和收入账户中的存量和流量[9]。也就是将生产与收入进行环境的调整。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理论 (SEEA) 的编制包括以下内容[9]。

(1) 编辑供给和使用表。与传统的国民账户的编辑过程类似, 主要改进是将制造的和非制造的经济资产数据综合在一个供给使用和资产账户表中。

(2) 编辑环境保护开支表。在SEEA中, 环境保护开支分别作为产出、中间和最终消费、固定资产消费、资本形成、进口、出口、增加值及其他相应组分的子集处理。

(3) 编辑制造资产 (包括自然资产) 账户。制造资产账户的编制包括了自然资产, 如农业、林业和渔业等。

(4) 编辑实物的非制造经济资产账户。主要是用实物量的形式记录自然资产存量和变化。

(5) 编辑非制造经济资产的货币账户。将自然资源枯竭和退化的成本作为中生产账户的环境成本, 即实物的非制造经济资产的价值账户。

(6) 编辑非制造环境资产的实物账户。许多自然资产既具有经济功能和福利, 也具有非经济的舒适度和环境功能。

(7) 编辑经济部门的排放账户。主要统计各部门污染物的排放数据。

(8) 编辑经济部门排放的维护成本。经济部门排放中的维护成本, 代表在应用减轻当前排放的最好技术后, 能维护环境资产先前的废物吸收能力的投入。

(9) 汇总整合环境和经济账户。汇总以上各个账户, 对账户中生产增加值作环境的调整。

2.2 应用于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的环境核算框架

基于以上的SEEA结构, 并运用其理论设计了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的环境经济核算框架 (图1) 。其通过计算石油开发的典型行业开采与冶炼行业的经济效益情况, 以及通过计算资源耗减量和枯竭成本, 最终获取环境调整后的指标, 客观切实地从经济角度评价石油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个框架包括石油开采和冶炼行业生产使用账户, 石油开发行业环境保护支出账户, 石油资源实物流量变化账户, 石油资源价值账户, 石油开采和冶炼污染物排放实物和维护成本账户, 以及汇总整合的综合账户。

由于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只涉及石油资源的核算, 在编辑供给使用表时只编辑石油资源资产的形成以及流量变化账户, 而且这部分基本代替了制造资产账户。另外, 在石油资源的环境核算中, 对于环境非经济的舒适度和功能的统计使环境资产账户的建立具有相当的难度[10], 因此在此框架中以石油开发活动中排放的废物和污染物数量来间接核算环境资产, 而省略了环境资产账户的建立。

2.3 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内容

从框架中的内容来看, 有多个方面可以反映石油开发生态环境效应, 作为评价的基础 (图1) 。

2.3.1 石油开采冶炼产出与污染排放的关系

随着石油产品产出的变化, 必然会造成相关行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 同时也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退化。从而, 对于污染物处理所投入的资金也会有所变化, 并且对污染物处理技术的质量和工作效率的要求也会有进一步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影响都基于石油开采冶炼产出与污染排放的关系。

2.3.2 环境成本对增加值的调整以及占增加值的比例

环境成本的计算包括石油行业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石油资源枯竭成本, 可以计算出环境调整后的增加值, 环境调整后的净增加值, 并将它们与增加值作对比, 作为评价基础。环境质量的退化和资源的耗减推动了增加值的上升, 如果只计算整个石油行业的增加值, 并只是追求增加值的上涨, 那么在石油资源经济的发展上会造成错误的引导, 也不能正确反映环境成本带来的经济增长。

2.3.3 石油资源的枯竭成本, 以及石油开采与冶炼环境维护成本对比

石油资源枯竭成本的计算依据当年石油资源在一定贴现率下价格的计算, 并与当年投入使用的资源量相关。通过枯竭成本的计算, 即可以从资源经济角度知道耗减情况, 评价石油开采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 石油开采与冶炼环境维护成本的对比客观反映出污染治理情况和力度, 评价其行业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

3 对资源环境经济管理政策的影响

2004年下半年, 在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的支持下, 加拿大统计局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开展合作项目, 该项目于2006年正式启动, 计划到2012年结束, 双方将用7年的时间在中国开展一系列资源环境核算工作, 以及2004年国家统计局与环境保护部联合成立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课题组, 对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2005年中国建立了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中国的SEEAW) , 标志着资源环境核算体系在中国初步建立[11]。因此, 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理论 (SEEA) 应用于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也体现了中国环境规划中完善环境绩效评估的趋势[12], 因为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对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均有重要的影响。

3.1 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 国家先后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 并且“十五”以来, 连续多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4%左右[13], 而其主要产业石油开发也起着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污染数据的增加和资源的耗减。这时可以使用环境账户中的自然资产枯竭和退化的成本作为决定经济政策的一个要素, 将上述估值概念用来设计一些政策工具来迫使家庭、企业内生化它们的环境成本来帮助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样的工具包括使用者付费、排污收费和排放权交易许可证及一些减少和迁移环境伤害的补贴[14]。环境账户的信息有助于用经济手段帮助环境保护的发展。

3.2 对环境政策的影响

环境经济账户中的数据只能作为环境政策的基本信息, 因为环境经济账户的信息对形成最终的环境政策来说可能并不充分[14]。但账户中环境数据的变化对经济的增长也有显著的相关性, 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制定适应经济增长的环境政策提供依据。例如, 石油行业污染排放账户和环境维护成本账户体现当年相关的环境治理力度, 并且与相应的环境保护支出数据联系起来, 可获得技术的投入成本与现实的环境开支的比较, 从而来估计环保部门制定环境政策时所需要考虑的财政需要。

4 结束语

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理论 (SEEA) 应用于黄河三角洲滨海石油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不仅可以从环境角度来评价黄河三角洲生态效应, 还可以从经济的角度评价以生态环境代价推动的经济增长, 更切实际、更综合地反映出黄河三角洲滨海石油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 从而为管理部门制定可持续的环境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应用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理论对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进行初步探索。设计了黄河三角洲石油资源与环境资产形成核算和流量核算框架, 并分析其对资源环境经济管理政策产生的影响。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 篇10

视觉环境质量是公众对景观的视觉要素和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生理和心理健康,视觉是用来感知和评价景观美的最主要途径[1]。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建立环境刺激与人们感觉、知觉和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手段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引入到风景评价及相关领域中,在自然风景、森林景观和旅游环境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这种方法应用于数理统计学,以确定公众偏好景观类型。 它以公众评判为依据评价视觉环境质量的高低, 而不是依靠少数专家。并且可以比较客观地测定滨海观光道景观的物理特征,避免运用多样性和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或其它生态学原则所带来的不便。由此可见,心理物理学方法能够客观反映滨海观光道景观的实际视觉环境质量价值,同时又能方便地与景观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对滨海区景观设计者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该文将此方法应用于大连滨海路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深入研究公众对其视觉效果的喜好, 将滨海观光道与周围景观有机融合,提出北方城市滨海观光道视觉环境质量优化建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地概况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南端,滨海路是独具特色的滨海观光道,背山面海,地势起伏,自然景观丰富[2]。滨海路沿线于2009年陆续修建了长达21km的木栈道景观带,西起星海广场,东至海之韵,连接了燕窝岭、老虎滩、石槽和棒棰岛等几大城市滨海旅游风景区。选择此段作为研究地点, 极具代表性(见图1)。

1.2评价方法

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建立滨海观光道景观评价模型包括3部分内容:(1)测定公众的审美态度, 即获得景观总体视觉环境质量;(2)分解并评价景观各要素量值;(3)建立视觉环境质量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 同时,评价者使用比较评判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LCJ)对景观要素之间比较后按视觉环境质量高低进行具体分级,采用7级(1~7)法。此法提供的信息量大,精确度高,是最稳定的一种方法[3]。

1.2.1获取评价照片选择2013年7月初天气晴朗的一天10∶00~12∶00,按照观光者进入滨海路西部起点星海广场向北部海之韵推进拍照,道路全长约21m,确定500m为拍照间距,数码相机定点取景。从游客视觉审美角度将观光道靠近海洋一面的主要景观要素拍摄在内,在相同的技术规程下完成:横向拍摄,角度一致,人眼视线高度。拍摄共取得43张景观照片,基本涵盖了观光道景观要素:远景的天空、山体、海洋,道路侧翼自然及人工景观,因此将拍摄到的43张照片全部作为研究材料进行视觉环境质量评价。

1.2.2视觉环境质量评价国外学者针对评价人群的评价差异性进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人群在景观美学评价上具一致性。以照片为媒介进行公众景观美学评价经济易行,已有针对性研究证明其可靠性[4]。将43张景观电子图像洗出纸质照片,随机打乱次序,逐一编号,于2013年7~ 8月期间展示给公众,给照片打分。为了保证该次评判的相对准确性,每个景观样本至少应有20 ~30人参加评价,参与评价的各类人群共计200人。要求评价者设想自己正在滨海路上观光,根据照片中景观要素按美感程度凭借第一印象给每张照片评分,并强调应关注照片中的景观而不是照片本身的质量。从照片中选出几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景观照片,给予7分和1分,1分表示最不喜欢,7分表示最喜欢,再以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照片作为参考给剩余的照片打分。

1.2.3景观要素分解参考国外学者Arriaza[5]及国内姚玉敏[6]等学者在景观视觉质量评价中所提出的有关景观要素,Ergin等[7]提出的沿海景观评价指标,结合滨海路景观的实际情况,邀请四名专家,从观光道侧翼景观和公众整体感知入手, 提出滨海观光道景观要素评价标准(见表1)。

1.2.4测定景观要素指标量化值根据表1所示的景观要素的评价标准,50名专业学生及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对43张照片的16个评价要素打分,分值为0~4。最终综合各专家意见,确定每张照片的16个评价指标的量化值。

1.2.5数据处理该研究将公众评价结果输入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初步处理,确定每张照片的视觉环境质量(Average Visual Quality,AVQ) 值。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使用SPSS分析各要素和景观视觉环境质量值之间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构建评价体系数学模型。

2结果与分析

2.1夏季景观视觉环境质量

公众对不同滨海路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均值见表2,公众相对喜欢(得分较高)的照片为S4、S21、S35和S39(见图2),公众相对不喜欢(得分较低)的照片为S5、S8、S32和S9(见图3)。比较两组照片景观要素构成,公众偏爱以海洋、山体及植被自然景观为主构成的滨海观光道整体环境。评分较高的照片视点较高且视域开阔,能俯瞰海景,伴有大连独特的山脉、崖壁及岛屿景观;特色突出且能融入自然的小品景观。 Fyhri等[8]在沿海地区调查研究表明,游客偏好植被和景观要素的典型性,这与该文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评分较低的照片植物覆盖率较低;建筑等人工景观无法体现大连人文特色,且体量较大,遮蔽了海洋等具特色的观光道景观,对于临近海洋的优势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2.2夏季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与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

2.2.1相关性分析公众评判值呈正态分布时, 方可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研究。该研究视觉环境质量值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P=0.871> 0.05,表明数据呈正态分布,可以做进一步分析。 该研究的评分标准是等距间隔的,很多评分具有相同的秩,因此采用Kendall’s tau-b分析,并采用双侧检验。公众对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与各景观要素的相关性关系见表3。可以看出,1水体、7植物轮廓线、12焦点景观、13色彩种类、14整体色彩对比,共5个要素与视觉环境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10有弊的人工景观、11视野开阔性,这2个要素与视觉环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夏季观光滨海路时,公众视觉观赏角度更注重观光道整体景观———视野开阔,植被形成平滑轮廓线,Ramírez[9]和Fyhri等[8]研究表明,植物群落形成的景观确实能增加视觉环境价值。整体感知观光道夏季景观色彩,主要为天空的蓝色、植被及木栈道的绿色和棕色自然基调,在此基础上, 色彩丰富且对比强烈的景观照片视觉环境质量高。人们对于自然要素中的水有着独特的偏爱, 该研究表明可视水体越广阔,视觉环境质量越高, 且有研究已经证明了水体的视觉价值[1]。研究结果还表明,照片中焦点景观提高了景观视觉环境质量值,有弊的人工景观越多越易造成视觉环境质量的下降。

3.2.2线性回归分析及构建模型该研究线性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见表4)。将轮廓线(X1)、水体(X2)及色彩种类(X3)3个景观要素构建回归方程,得出滨海观光道夏季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模型:Y=1.972+1.206 X1+0.862 X2+0.378 X3。该回归方程的修正系数R2为0.711,说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好。为保证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方差分析中,F=35.42,P= 0<0.05,说明该回归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线性关系。多重共线性检验中,一般认为容差< 0.2或方差膨胀因子>10时,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该研究中反映多重共线性指标的容差和方差膨胀因子数值见表4,因此,该模型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建立的模型可靠。

由模型分析可知,7轮廓线、1水体和1 3色彩种类对滨海路景观视觉环境质量有显著正面影响,各要素间不是简单的独立反映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通过专家对各景观要素主观赋值与公众视觉审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景观评价数学模型具有一定说服力,多要素的不同贡献度决定了景观视觉价值,可以用于初步预测未来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

4结论与讨论

从评价结果可知,水域的可见程度影响景观视觉效果。面对壮丽浩瀚的大海,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天之蓝、水之阔是其它内陆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但由于滨海路依山势而建,坡地较多,视距受阻,道路曲折,方向多变,导致公众认知环境的能力相对减弱。因此,居高临下及视野开阔的空间更易于表达整体感及导向性,使人充分认知自己的定位,并更好地感知海景空间。如在坡顶处矮化植物基础种植,打开遮挡视线的视觉屏障;在地形平坦且视域良好地段设置观景平台,提供游人驻足观赏的开敞空间,对滨海观光道海景空间的表达作用尽显无疑。

游人在行走过程中,由单一景观构成的路段缺乏视觉的感官刺激,易使人精神疲惫。通过合理设置焦点景观,激发游人兴奋点,作用于一定层次的审美潜意识,从而提高观光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使人们心情愉悦,缓解旅途疲劳。沿途特有寓意和象征的人文景观、景区标志性景观及观赏游园等景观节点,都可作为分布于观光道上的兴奋点;但观光道多数地点不具备驻足欣赏、休憩的条件,可以通过植物群落中增添彩叶树种、合理配置创造自然和谐色彩空间融入道路景观,营造富有韵律感的形象景观廊道,应用地域性的色彩对比传达通俗易懂的信息,引起游人的好奇心理,调节游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灵体验,从而放慢步伐,达到舒缓心境、减轻压力的目的。

美好的自然环境自古为人类所追求,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山海自然资源愈发显得珍贵,滨海观光道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坚持生态资源的保护与恢复,使道路与自然地形和沿途自然、人文景观保持和谐关系。从数学模型可以看出,自然植物群落的轮廓线平滑程度成为景观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平滑的轮廓线使观光道形成连续而又富有变化的景观序列,游人的视线通过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时而展现开阔山海景观, 时而进入私密休憩空间,产生一种节奏感,获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滨海自然资源尽可能地保持和保护原有的格局,按美学理论的构图原理纳入公众的视野中,是提升视觉环境质量重要方法。

滨海新区的使命 篇11

在广东、上海两相辉映、风光无限的时候,在天津被人贬损、百口莫辩时,天津在卧薪尝胆,积蓄实力,等待新的复兴和崛起的机会。

重拾金融大旗

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漫天的灰尘和劝业场里熙熙攘攘的人流,这些使这个曾经总是略显寂寞的城市在瞬间感受到一种尚未习惯的躁动。此时此刻的天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可见高耸的塔吊,烈日下工人正在施工,一片忙碌与嘈杂。

而与劝业场相隔一条马路的就是有“天津金融街”之称的解放北路,这里却是出奇的宁静。60年前,这条街上有49家国内外资银行和270多家国内外保险机构,还有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金融实力辐射遍及长江以北。现在,整条街上只有几个外地来的游客在正午的阳光中,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古老的银行旧址,这些雄伟而陈旧的欧式建筑是昔日繁华的见证者。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天津一直是中国北方的经济—金融中心,到了20世纪30年代,天津一度成为整个国家的金融中心。20世纪40年代,天津市区仅解放北路一条街就坐落着49家国内外银行,其中包括12家国内银行的总行。当时的天津是中国北方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

然而,时至今日,国内已没有一家总部设在天津的跨区域银行,天津的金融中心地位已经不再。在改革开放最初20年中,天津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优势不断萎缩。有人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唐山大地震中天津也被严重波及,足足有8年时间用于恢复城建,也有人归咎于多次争夺重要金融机构失利。当然,不可避免的还会联想到睡榻之侧北京强大的资源吸纳能力,但这些客观限制之外,不可否认,天津之前在城市定位、城市营销等方面曾如其老街道一样,有些许没落贵族气,却略显粗糙。不过这仍是一个被明显贴上了金融标签的城市,它在金融方面引起的关注远远超过其数十年来在制造业的影响。

2003年1月24日,天津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戴相龙以全票通过,正式当选天津市市长。他的上任,让大家对于天津金融的复兴、天津经济的振兴开始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兴趣,把天津建成“北方重要的金融中心”就成了这个城市的梦想。

戴相龙,这位“金融市长”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对天津的印象。在他上任后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贸会展、房地产四个主导产业”,金融被列在了第一位;同时他又明确提出要“推进北方重要金融中心建设”。在上任前就妥善安排了资金来源的戴相龙,在接下来做的就是寻找资金的突破口了——他走的是三步曲:招商、打造北方金融中心和组建北方海港制造业中心。这些让大家都渐渐意识到,天津的金融发展要开始有了新的动作、大的动作了。

随后不久《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20号文)适时而出,天津的金融大幕迅速拉开。

国务院20号文从四方面给予天津支持,其中金融改革与创新排在首位。天津环渤海地区被国务院定位为继深圳、浦东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

改革开放又一次把天津推向新的历史机遇期,改变中国经济“南快北慢”的格局需要天津出马。对于中国金融的未来而言,天津正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对于天津而言,“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定位,一下子把“天津求发展”,变成了“国家推动天津发展”,天津的地区战略直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尽管在很多金融领域只是刚刚起步,还谈不上破题,但借凭国家政策的东风,天津志在必得,希冀恢复往昔的荣耀。

静悄悄的推进

从2006年6月的国务院20号文下发到现在14个月过去了,人们在谈起滨海新区金融改革时,都禁不住会问:“天津的金融改革,改在何处?”

2007年6月6日,滨海新区会展中心张灯结彩。酝酿了几个月之久的首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在天津以颇具中国色彩的形式开幕。短短三天内,一下子聚集了17个国家的207家基金类投资机构,918家国内工商企业,以及381家各类中介机构,5000余名外来者熙熙攘攘穿梭在滨海新区庞大的会展中心里。从资料到翻译,组委会都做足了功夫,但投资方都是规模在10亿美元之下的中小型基金,多数第一次进入中国,抱着“试水”的心态。

“现在天津概念的确被炒得很热,天天都有很多新闻在报道某某大公司要在天津上项目,但实际上,大家还处在观望阶段。时下的天津,很多投资条件还并不具备。”参加这次洽谈会的一家外省企业中介机构的江先生告诉记者,“本来会展一结束准备返回,但现在还是想在这里多停留一段时间,具体地考察一下实地的情况。现在时机的确很好,但还是要从长计议。”

中央要求天津在金融改革领域先行先试,而天津则需要研究大原则之外的具体操作。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是天津金融改革的第一步。目前其整个布局实际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即从庞杂的机会中首先找出什么才是符合中国金融改革最需要推进的“下一步”。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表面上看,天津滨海新区没有立即整体出现“旧貌换新颜”的市容改变,也没有出现大厦高楼骤然林立的景象。但是,“滨海新区的速度真是很明显。”一位长期做天津金融业报道的同行告诉记者说。事实上,金融改革创新作为综合试验之首,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有关工作一直在悄悄进行。

2006年2月16日,首家在发起设立阶段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在天津开业。当年12月,渤海银行即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交易,成立一年,资本金已由当初的50亿元增长至140亿元。

2006年9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天津滨海新区7项外汇管理改革政策,内容涉及“深化经常项目管理、创新资本项目管理及金融市场交易管理突破”等。

2006年11月,天津市政府有关在天津设立全国性柜台交易中心的申请报告已上报国务院。

2006年12月9日,滨海新区首家注册的法人金融机构——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开全国港口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先河。

2006年12月28日,领锐公司在天津滨海新区开业。有消息指出,这家看似普通的公司,将在其资产证券化后,进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探索。

2006年12月30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挂牌。有消息表明:目前,公司正在进行机构建设和项目选择。

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提供的相关材料显示,今年滨海新区改革创新方面打算在已经批准成立的渤海银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基础上,在混业经营、外汇制度改革、引进外资银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方面迈开更大的步伐。

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今天,滨海新区要走的创新之路与当年的珠三角、长三角的开放模式完全不一样。现在是市场缺什么、滨海新区就补什么。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的第一要务是金融改革创新。包括外汇管理改革在内,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近期重点工作主要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开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创新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在金融领域,渤海银行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这样的项目已经启动,此外还有多项金融创新正在制订实施方案,如混业经营和监管、离岸金融中心业务等等。

这位工作人员还说,“现在有关金融改革创新的细节都已经出来了,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些,已很不容易。而且审批需要时间、见效更需要时间。”

为什么金融改革创新的方案要经历如此漫长的酝酿时间,而且整个过程也都是以秘而不宣的形式进行?有银行业内人士及相关学者分析认为:由于在金融改革中获批的相关外汇政策原则性较强,缺乏具体操作细则,贸然公布会让相关企业无所适从,影响政策的落实。而且包括人民币资本项下的突破及经常项下的全面放开,涉及的全部是当今中国金融改革的敏感点,审慎是情有可缘的。

“无论哪个方面都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难点、重点。”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所长卢卫分析,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中存在问题集中表现在直接融资比重低、投资渠道狭窄;国内金融企业分业经营,难以适应客户需求及金融市场竞争形势;外汇储备量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可以说滨海新区金融试点在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他表示,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正是天津滨海新区在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方面的重要探索。

“渤海系”概念破题

“非常抱歉,因为8月初,我们刚在北京创立了第一家外地的分行,所以很多后续工作都在进行中,细节的内容暂时不便透露。”渤海银行负责宣传的魏小姐婉转地拒绝了我们的采访要求。而我们的目光之所以如此关注渤海银行,正是因为它能从一个侧面见证天津金融业的具体发展。

渤海银行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天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且是近十年来国家惟一批准的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根据渤海银行的半年报显示,渤海银行自今年2月16日银行正式对外营业以来,业务增长迅猛,到6月30日,渤海银行在四个半月的时间里,已经完成全年经营计划的68%。其中,存款余额达到24.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43.9亿元,总资产达到了75.3亿元。

一位天津渤海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渤海银行的主要是开展批发业务,也就是公司业务,未来也将向零售业务领域拓展。渣打银行是渤海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持股19.9%,渤海银行在经营机制、内控机制等领域向渣打银行学习,这是渤海银行经营业绩能够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显然天津市对渤海银行还有着更多的期待。今年7月25日,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在渤海银行调研时,要求渤海银行要主动承担天津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任务,积极制定综合经营的改革方案。以金融业的综合经营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功能。

“不久的将来,渤海银行在全国其他各个重要城市相继开立分行也是有可能的。”

与此同时,渤海产业基金也成为金融改革的热点之二。渤海产业基金于2006年12月30日在天津设立,它是带着诸多个第一而出现的。第一支中国性的产业投资基金,同时也是第一支大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出现应当被看成是完善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启动点,是一项国家的战略性举措。

从相关报道不难发现,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本人对渤海产业基金的成立非常重视,因此该基金被称为“市长基金”。在批准的200亿元额度内,渤海产业基金首期60亿即将挂牌,余下的140亿还能成立两个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基金重点扶持能够带动环渤海、辐射三北的项目,促使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同时,也会在全国有选择地对有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进行投资。目前,我国通过沪深两市、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几种有限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比例不足10%。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市场前景不明的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及时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渤海产业基金的设立,无异于开辟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融资新渠道。

渤海银行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无疑是天津金融发展的旗舰,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天津的潜力也不可小觑。像汇丰、花旗等银行和天津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1949年之前,很多外资银行在天津都设有分支机构,现在这些外资银行对于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也非常积极,汇丰银行去年就在滨海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可以预见的是,一旦这些外资银行的接踵进入,将为天津金融业从根本上提升相关行业的操作理念、手法,并推动天津市其他金融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不一样的金融中心

中国金融改革的试点,从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到90年代的上海浦东,现在到了天津滨海新区,都是同一个金融改革与开放的老概念。但是,在中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说,赋予中国金融改革试点城市,都有不同的意义和要求。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少人认为这将是天津重振昔日金融中心辉煌的最好契机。但天津市长戴相龙多次公开强调:天津的目标不是北方金融中心,而是“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争取成为金融创新基地”。

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曾经撰文评价,靠近香港的深圳和历史上经济就很发达的上海是设立开发区、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优惠条件的当然之选。而在中国广大的北方地区,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不如南方人那么开放,还存在地区对立现象(尤其是在天津和邻近的北京之间),因此要选择一个地方开创经济新风,并作为投资中心,就显得更加困难。

以经济全球化的眼光来看,目前全球有两大经济引擎,第一是美国,美国经济能够高速发展主要靠的是消费;而另一个就是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则依靠巨大的贸易顺差。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客观上需要金融服务为其提供配套的支持,目前金融中心产生在中国的意义,肯定要比产生在其他经济体的意义更大。

制订合理的定位和规划对天津市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在金融领域也是如此。但戴相龙市长对媒体上热炒的未来天津北方经济—金融中心的地位并不认同。“天津的金融业需要大发展,但北京是天然的金融中心,天津不可能获得这一地位。”

事实上,即使是在天津市,大家对于通过天津的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天津将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只引擎的问题还存在不同看法。据相关的人士介绍,对于滨海新区的发展,最初天津市只是借“十一五”来做一个规划,请求中央批准,争取一些支持。可是当报告递到国务院后,国务院并未马上批复。因为中央决定将滨海新区的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颁布的(2006)20号文件,对滨海新区的支持力度比天津市期望的还要大。“本来想要个芝麻,结果给了个西瓜。在这一领域,天津市反而有点像是被推着向前走。”一位曾参与规法报告起草的学界人士笑称。

对于天津市未来在金融领域的定位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曾表示,“十一五”规划之所以要加快天津的发展,是因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金融中心,来进行资金聚集和资源优化配置。

一些经济学家分析称,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广阔大国,单极的金融中心不可能辐射整个版图,就此而言金融中心可以是多极的,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政府主导下的行政行为,一旦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决定加快某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则会聚集大量的人财物方面的资源,预计天津接下来也会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

也有专家认为,天津经济—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北京的发展并无矛盾冲突,未来北京的定位应该是国家首都,应该是政治中心和宜居城市。天津市滨海新区管委会投融资局局长陈昉热切地盼望着天津金融业的大发展,他希望未来国内外的金融机构可以在北京开办代表处,然后将自己的总部开到天津去。而天津应该建立起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成为资金的集散地;建立现货和期货的交易市场,成为多种能源的集散地和定价中心。

与上海浦东相比,天津滨海新区尚处于消除基本制度障碍的基础性改革阶段。天津滨海新区全局性的改革刚刚由开发区和保税区不足40平方公里的范围扩展到新区全境,尚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不论是金融基地还是金融中心,对于天津而言都是任重道远。

天津准备好了吗?

8月20日,国家外汇局首选在天津滨海新区试点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境内个人可以通过滨海新区的金融机构直接投资香港证券市场,这是继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QDII)放行后,中国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又一步骤。

港口、保税区,摩托罗拉、三星、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近几年,天津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长到248.4亿元,增长9.5倍;外贸出口由5亿美元增长到185亿美元,增长36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世界500强中有70多家企业在新区投资,已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2000年以来,滨海新区增长速度一直领先于浦东和深圳。2004年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分别超出浦东和深圳3.7和2.7个百分点。

但这些并不足以预示着天津的发展就是坦途一片。

天津市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的卢卫所长对记者说:“经济发展需要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在国家级大项目的布局上,已经开始充分考虑天津市的需求。100万吨乙烯项目、空客总装厂项目落户天津市滨海新区,表现出国家在天津发展问题上的态度。但是目前,天津的经济规模还不足以承担经济中心的角色。要发挥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首先必须自身有力量,更需要积聚更大的能量。”

的确,人们往往总会以上海现状来比对天津金融发展。与上海相比,天津金融基础、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当面临国内从未实施过的创新、改革时,这些不足将影响金融创新实施的速度。无论是金融中心还是金融创新基地,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都指出,以天津目前的条件和基础,急需多方面“补课”,金融创新的发展需要健康的发展空间,这方面滨海新区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培育市场机制。

“天津没有证券交易所,也没有大量金融机构的总部。在经济领域,天津的重要性不及深圳,也不及上海。”一位在天津从事了多年证券行业的刘先生对记者说。

对于天津正在积极争取的全国性柜台交易市场,专业人士一致认为正是着眼于弥补我国资本市场的缺陷。天津金融的发展不能靠等国务院的特殊通知,不能靠特批产业投资基金、离岸金融业务等某几项业务来谋求发展,我国现行的很多法律法规并不鼓励金融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矛盾。天津市在金融监管创新等领域要大胆突破,这样才能综合提升天津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增加金融服务的品种。如果天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门槛比较低的、监管严格的柜台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也有利于我国资本交易的完善,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第三级的强有力的支持。

而且,天津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欠账较多,这让不少期待天津尽快发展的人面对既有成果还是忧喜参半。不过好消息是,据悉国家今后每年会给天津10亿元财政返还,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十一五”期间,天津的投资规模可能达到50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在1200亿元以上。

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容易完成,天津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在于法制、与国际接轨金融制度等软环境建设,而这些领域的建设完善才是金融中心最根本的要求。所以金融人才短缺是天津打造金融创新基地亟须弥补的另一块“短板”。采访中不少的金融专家都指出中国金融业发展很快,金融人才供应紧张,在金融业不是很发达的天津就更是如此,如果不加紧人才培养,那么创新业务将很难寻到合适的人员配备。

滨海生态环境论文 篇12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保障条件

1 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条件

1.1 区位及交通优势突出

滨海新区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中心位置,紧邻天津市区和北京市等大城市,是华北及西北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东北、华东的重要枢纽和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进入中国的桥梁,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区内交通便捷,海港空港发达,京津冀及整个环渤海地区作为新区农业的腹地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农业资源优势显著

滨海新区农业用地充足,除现有28万hm2耕地外,还有3.3万hm2盐碱荒地和滩涂湿地[1],区内河湖水网密布,洼淀池塘众多,海、湖、河自然景观齐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官港森林公园、东丽湖、黄港水库等自然风光秀美,海岸线海滩平缓、开阔,农渔资源、农业观光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此外,区内的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也很丰富,农业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相对集中,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生态型、休闲观光型农业有着独特的资源条件。

1.3 无公害、绿色农业进展较快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天津滨海新区以发展绿色生产,培育绿色产业为目标,在前几年实施“放心肉”、“放心菜”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开展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至2005年末,全区标准化种植面积2334 hm2,占总种植面积的9%;建成规范化种植园区5个,优质率逾85%;绿色农业种植面积438 hm2,其中绿色无公害蔬菜面积281hm2,占蔬菜总面积的8.2%;市级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15家,产品质量全部达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经营企业10家[2]。新区规模化种养殖小区基本实现了无公害生产。

1.4 科技引领支撑农业

近年新区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抓好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加强新品种选育、种养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灾害防治、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储运加工等技术研发,搭建“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等平台,使渔业工厂化健康养殖,花卉、葡萄、冬枣种植及保鲜加工等领域科技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实施“东亚飞蝗”监测及除治、蔬菜无公害生产示范、RAPD生物技术应用,利用生物制剂“水克净”进行东方对虾无公害养殖、牙鲆鱼养殖等30余项农业试验,获得成功。至200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良种普及率和新品种覆盖率均达95%以上[3],一批现代化农业示范项目得到推广。

1.5 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已引起重视并初见成效

近年,新区高度重视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并取得良好成效。一是推广“粮农-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发展一批农牧型、农果型生态户;推广农膜回收、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二是启动沿海海防林建设,抓好公路两侧、农田林网建设,引进适碱树种、草种30个,在盐碱地生态治理和沿海防护林建设中推广应用。至2005年末,兴建防护林、特种林1.38万hm2。大港区因地制宜,以冬枣作为“生态经济”林主要树种,建林地6667 hm2[4]。三是加强沿海湿地建设与保护,优化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根据“十一五”规划,新区开始建设和保护500 hm2的南北两大生态环境区,北部连接七里海湿地,南部连接团泊洼水库。同时还在海河下游两岸、海岸带、沿独流减河、永定新河以及唐津等高速公路两侧构建了多条生态廊道,并建成了若干生态组团,使滨海新区生态区、廊道、组团有机连接,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构架。四是修复和保护近海生态渔业资源。为修复和保护近海生态资源,新区积极采取设置人工鱼礁培育渔业资源的有效方法,同时采取扩大沿海增殖放流品种和数量、规定休鱼期、限额捕捞等措施,使海域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

1.6 生态旅游农业开始起步并成为亮点

近年,新区利用当地农业特色和临海优势,加大了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推出“赶海拾贝”生态游、休闲垂钓、湿地观光、海鲜品尝、葡萄采摘、葡萄酒文化欣赏、冬枣节等特色旅游观光项目。其中塘沽区“农业生态观光园”、“森林公园”、“涉海休闲渔业基地”,汉沽区“茶淀葡萄长廊”、“环渤海中心渔港”、“葡萄酒博物馆”,大港区“冬枣精品园”等成为品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此外,随着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也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为建设新区生态农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2 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2.1 湿地破坏较为严重

滨海新区地处海河中下游地区,区内地势低洼,洼淀众多,分属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湿地。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原因,大量水面消失,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生态功能退化,减弱了调节气候、调蓄洪涝和栖息物种的能力。近两年,尽管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沿海湿地建设与保护,环境有所改善,但远未修复到以往的最佳状态。

2.2 土地、淡水资源面临较大压力

因开发及建设占地等原因,耕地面积锐减,导致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2005年耕地面积比1995年减少了547 hm2;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严重。再加上农业用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0%,土地资源环境形势严峻[1]。同时,由于对区域内淡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农业用水严重缺乏,造成农业开发难度较大,随着滨海工业城镇的发展,农用水源的紧缺程度将更趋严重。

2.3 农业面源污染仍然突出

近年,尽管新区加大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但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根治。不可降解农用地膜仍在使用,工业“三废”仍在超量排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仅为8%,多数为无处理排放,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受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影响,使近海水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给沿海渔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威胁

近年,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虽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但由于前些年的开发建设、生态恶化以及过度捕捞等原因,一些溯河性物种,如野生银鱼、河蟹、北塘中华绒螯蟹濒于灭绝,洄游产卵性的自然对虾、梭子蟹的产量大幅减少。再加上农业专业化与规模化生产的实施,使农作物种植趋于单一化,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遭到削弱。

3 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通过对滨海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考虑到该区农业生态环境容量与发展布局,本人认为,在沿海都市型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上,应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坚持既要突出重点、有所选择,又要多方兼顾、各业并举的原则,采取“生态种养区+生态旅游观光区+生态居住区”的发展模式,即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以高效特色种植业和生态渔业为主体,以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村建设为补充,以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设施农业为支撑,“种-养-加-游”相互联结,农、林、牧、渔各业同时并举的综合发展模式,通过实行优化的系统调控,使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在较高层次上达到良性循环。具体地说,目前滨海新区应注重构建以下模式:

3.1 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模式

该模式依照农业生态学原理,运用高新技术,形成具有农业生产、加工、示范、研发、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新区拥有农业科技示范园30多个,占地面积600余hm2[5]。其中,滨海海洋渔业科技园区、东丽大顺花卉生态科技园区、汉沽茶淀葡萄生态科技园区、大港生态农业示范区4个园区最为典型。由于滨海新区拥有较强的科技实力,这一模式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在园区建设中,应以“开发精品名牌特色农产品和生态观光项目”为主攻方向,建设重点:一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尽快形成一批农业技术成果和专利,比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技术,生物农药、无污染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应用技术,再生水回灌和微咸水利用技术、生物育种及有害生物防疫封锁技术,以及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重大实用技术等,通过推广新技术,进行生态功能强化。二是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培植地方优质名牌农产品。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规模优势明显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三是通过生态关系将农业的不同产业、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技术组合在一起,建立具有休闲功能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和旅游观光基地,使之成为效益农业新的增长点。比如,位于汉沽区的滨海茶淀葡萄生态科技园区,要着力建设高效设施农业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农事活动体验区、葡萄采摘园、现代新农村社区等,使其具有生态观光、绿色生产、科技示范、加工物流、生活服务和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

3.2 生态渔业运行模式

该模式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充分利用沿海水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渔业,在保证水体不受污染的情况下,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结构的合理性。滨海新区濒临渤海,又地处九河下梢,既有辽阔的海域面积,丰富的海水资源,又有广大的内陆水域,区内生物饵料充裕,为发展渔业,特别是海洋渔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2007年新区实现渔业产值8.01亿元,占全市渔业产值的22.2%,占新区农业总产值的50%[6]。

为发展生态渔业,新区应采取生态养殖模式:一是采用先进生物工程技术,大力整治农业面源的污染,特别是外荡水域的污染,着力加强海洋生物的保护和繁殖,继续实施浅海生态鱼礁示范工程,建立增殖站,投入人工苗种,修复海洋水产资源,同时规定禁渔区、禁渔期,强调合理捕捞。二是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实行网箱、温室、大棚等多种养殖形式并举,并以工厂化精养为重点,建立全封闭、内循环、生物净化、节水型工厂化养殖车间。至2007年,新区工厂化养殖车间达30余万m2,其中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规模最大,该公司集研发、生产于一体,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封闭内循环海水养殖车间2.7万m2[7],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厂化养殖园区。该公司的模式值得全区普及推广。三是强化水产科技进步,应用生物净化、臭氧消毒、紫外线灭菌、蛋白过滤、制氧等生物和物理调控技术,控制水环境,减少鱼类病害,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四是积极开发外海渔区。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尽快形成有规模的远洋捕捞船队,同时扩大海上运输、冷藏加工等能力,加强和完善渔港码头及产前、产后捕捞服务设施的建设。

3.3 生态村建设运行模式

该模式利用特有的自然和特色农业优势,经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形成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的经营性生态村,促进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建设,不仅发展生态产业,而且全面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自2004年新区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以来,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至2005年,建成市级文明生态村10个。其中,东丽区无瑕街新五村、大港区中塘镇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称号[8]。

为了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新区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于一些已经具有较高参观访问价值的生态村,可以作为观光产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如汉沽茶淀乡、大港中塘镇等。二是将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生态村工业涉及面较广,在生产中要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使三废排放合乎国家排放标准。同时还要注重土地资源保护,一方面严格控制耕地面积,保证耕地不减少,另一方面注意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可为农民兴建畜禽养殖沼气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生活污水沼气净化系统等。四是因地制宜形成生态产业。生态村环境优美,污染少,有充足的有机肥,使用化肥、农药少,为生产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汉沽茶淀乡、大港的太平镇等都可利用自身优势,种植果蔬,然后加工成绿色食品,形成独特的生态产业。

3.4 生态旅游农业运行模式

该模式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新区农业是典型的沿海都市型农业,其以海珍品、玫瑰香葡萄、冬枣、花卉、渔业休闲观光等为特色,生态功能、服务功能突出,为全市居民提供了特色农产品和良好生态、休闲环境。

今后,滨海新区生态旅游农业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对农业生态观光园和观光基地的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二是继续精心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基地,开发东丽湖水库、黄港水库、北大港水库、官港森林公园周边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建设汉沽葡萄、大港冬枣、东丽花卉、塘沽食用菌等优势产区特色农业观光园,通过提供特色美食、农事活动体验、生态空间享受等不同主题的旅游农业产品,构建富有特色的景点体系;三是开发名牌农业产品,举办节庆活动,开通旅游专线。如通过举办“葡萄节”、“冬枣节”等活动,带动游、购、玩的乐趣;四是加强管理与营销,培训一支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3.5 生态设施农业运行模式

该模式是指以设施工程为基础,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以及生物物理防治等措施来达到改善设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生态农业模式。近年来,新区设施生态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大面积推广智能温室、日光大棚、工厂化养殖小区等现代种养植模式。至2005年,设施农业栽培面积达1189 hm2,其中塑料大棚面积946 hm2,温室面积243 hm2[1]。

今后,新区生态设施农业建设的重点:一是针对农业用水紧缺状况,完善工程配套,采取管灌、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推广再生水回灌、微咸水利用和广泛应用抗旱保水剂,提高水的利用率。目前,大港、汉沽等地已开始用海水灌溉并初获成功,其他地区可尝试并推广。二是重视农田保护,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搞好土、肥、水、药等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探索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三是继续加大农业设施的推广力度,建立高效设施农业区,通过采用现代连栋温室和日光型温室技术,建立蔬菜、花卉、果树基地。四是积极开发新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促进新区农业各能源的循环利用。比如,建设风力提水暗管排咸工程,充分利用地热能源发展设施种养业。

4 模式运行的保障条件

4.1 健全法制,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高效生态农业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调整、控制这个系统内的要素,必须有完善、配套的法律体系保障。因此必须强化法律观念,实行依法治农,加快农业环境立法步伐,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等法律法规,制订包括对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保障机制有充分规定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制订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标准、规定,形成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副业在内的大农业的生态农业发展机制。

4.2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高效生态农业最重要的属性。保证质量安全,最关键的就是把企业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引入农业领域,实施标准化生产。一是完善标准化制度。建立一套与品牌农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标准化的手段规范农产品生产。二是全面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为抓手,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争创名牌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三是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和农业质检机构,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和产品质量跟踪监测制度,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的监测,形成政府管理和市场约束的“倒逼”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3 科学把握生态经济规律,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保障

农业作为与环境紧密关联的产业,它有可能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也完全可以对遭破坏的资源环境进行修复。关键要顺应时代潮流和新的发展趋势,努力开辟生态经济化的合理途径。一是建立新区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评价、预警、监测和保障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多管齐下,(下转第413页)从控制、监测、治理、保护、合理利用等多层次建设农业生态。二是围绕特色产业,在农产品开发中注入生态内涵,满足人们求质、求新、求奇的消费取向。三是着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运用资本、基地、设施、文化和地理等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生态的经济化。

4.4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生态农业因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生产中要进行污染的治理、控制和预防,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对农业技术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为此,一要加快建设区域性生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二要加快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并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三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四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4.5 多渠道融资,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资金保障

生态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较大。因此,必须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分类支持生态农业建设。建立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探索信用担保机制,吸引外资投入,开办中外合资的生态农场、生态渔场、创汇农业基地等,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对于农户,可实行小额贷款制度,以优良品种、生态农业建设物质产品的形式提供。整合资金投入,针对高效生态农业涉及农、林、水、牧、渔等众多产业的特点,协同多个管理部门,推动资金使用相对集中,发挥各项资金的综合绩效。

参考文献

[1]天津市统计局.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Z].2006,7-8,128,280.

[2]李家祥,戴学来,周桂荣,等.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报告[R].2006,25-26.

[3]天津市统计局农调队.天津郊区统计年鉴[Z].2006,113.

[4]雷春香,袁晓峰.滨海新区构建起绿色长城[N].天津今晚报,2007-03-30.

[5]陈中怀,金慧英.天津滨海新区农业新定位建设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N].农民日报,2007-01-09.

[6]天津市统计局.滨海新区统计年鉴[Z].2008,326.

[7]天津市农委.天津区县纪要[R].2008,25-26.

上一篇:成人教育制度下一篇:小型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