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湿地(精选8篇)
江苏省滨海湿地 篇1
1 项目建设背景与基地概况
1.1 项目建设背景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以构建健康的海涂湿地生态系统、全力保护好丹顶鹤等珍稀水鸟资源、建设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为目标。在满足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同时, 以湿地科普探索体验、多生境湿地景观等实现人与自然互动、科普体验自然生态景观为特色, 构建融“自然-科普-生态”为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基地要素评价
项目用地范围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北侧试验区为主, 规划区域包括复堆河以东, 新洋港以南, 水禽湖周边用地, 规划控制面积约4.5 km2, 规划核心区面积约540 hm2, 是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连绵空旷的滨海湿地空间。基地核心区现状空间极为开阔, 以空旷的人工湿地为主, 包括人工芦苇塘、大面积的光滩、米草滩、盐蒿滩及碱蓬滩地, 现状内外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极度缺乏。
2) 地形平坦, 土质贫瘠。基地毗邻海滨滩涂, 地势平坦, 地下水及土壤盐分含量较高;滩涂地土壤贫瘠且缺乏养分, 难以满足常规绿化种植要求。
3) 充裕的水域径流补给。基地内部淡水水源除自然降水外, 主要来自临近区域的西潮河及复堤河, 有着较为优越的水文基础条件及充裕的水体资源。
4) 丰富而稳定的湿地植被分布。用地范围内的河滩湿地分布有大片芦苇群落, 东侧入海口区域分布有大面积的碱蓬群落;陆域木本植物主要有意杨、梧桐、垂柳、悬铃木等落叶乔木, 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
5) 独具特色的珍禽栖息地。项目用地所处区域是丹顶鹤等珍禽的重要栖息地, 根据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在过去18 a间所开展和获得的野外调查数据显示, 区域内共有31种鸟类的种群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1%, 数量种类众多的越冬鸟群对湿地栖息地的需求巨大而迫切。
2 湿地恢复与重建设计的理论支撑
2.1 湿地恢复与重建设计的目标
湿地恢复与重建, 一方面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 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 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恢复湿地良好的水文条件, 改善湿地的水环境质量;恢复植被和土壤, 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增加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恢复湿地景观, 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2.2 恢复与重建设计的策略与内容
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地带性规律、生态演替及生态位原理选择适宜的先锋植物种, 构造种群和生态系统, 实行土壤、植被与生物同步分级修复, 逐步使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在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时, 应重点考虑水文条件的修复。它不仅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理化性质及营养物质的输入、输出, 也是最终选择湿地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湿地恢复与重建设计的主要内容:增加陆域水面的深度和广度以增强调蓄功能;清理消除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恢复泛溢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 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及户外娱乐区[1]。
3 项目规划设计思路
3.1 湿地生境的保护与恢复——保护和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
在湿地修复与重建工程设计中, 以保护与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为基础, 尊重湿地原生态环境与生物体系, 有针对性地采取恢复与重建措施, 避免破坏湿地的原生环境。
3.2 珍禽栖息目的地——优化湿地景观格局, 为珍禽提供栖息和繁衍场所
项目核心区是国内极为重要的珍禽越冬栖息地, 在布局湿地景观生境空间时, 充分考虑珍禽鸟类的生境需求, 进行地表塑形, 丰富湿地生境类型, 为鸟类提供合适栖息地。同时, 通过水位调控措施, 营建深水区、浅水区、泥滩沼泽、草甸、陆地等不同生境, 以恢复水鸟的种类及数量, 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3.3 海滨湿地科普体验区——湿地生态景观的科普与体验
拓展湿地修复工程的传统设计范畴, 引入湿地保护与科普体验功能, 开展湿地科学研究, 实现科研与环境教育有效结合;依托湿地空间开展野外探究活动, 宣传湿地保护区的功能和价值, 提高公众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与生境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2]。
4 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设计的特色
4.1 总体功能定位——生态保护优先, 兼顾科普体验
项目核心区域规划为大、小循环2个部分, 其中小循环区域规划面积约160 hm2, 功能定位为管理服务与科普体验区, 大循环区域规划面积约为380 hm2, 以湿地生态保护功能为主, 重点为珍禽鸟类提供安全优越的越冬栖息地 (见图1) 。
4.2 小循环区域——管理服务与湿地科普
小循环区域在功能设置上分为三大组团:管理服务区、湿地科普区以及珍禽互动区。
1) 管理服务区。园区主入口处管理服务区规划设计为一处景观丰富的湿地水花园, 管理服务与科研教育等功能建筑掩映在精致的湿地花园景观中。
2) 湿地科普区。湿地探索区位于园区东南侧, 通过地形改造打造典型的淡水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展示湿地生态以及湿地系统中的物种及生态系统, 普及湿地生态系统水循环与净化原理。
3) 珍禽互动区。基地南部区域利用珍禽湖、珍禽托儿所及丹顶鹤放飞场, 饲养各种珍禽, 进行丹顶鹤放飞表演, 是一处以珍禽游赏、鸟类科普教育、鸟类互动体验为主的区域。
4.3 大循环区域——作为珍禽栖息地的湿地生境修复
栖息地生境的恢复重建主要包括湿地地形的重塑以及植被群落的种植设计恢复, 工程设计关键在于生态栖息地的管护控制、多样化的植物生境、引入可食性果实植物, 完善湿地食物链以及对环境影响程度较低的巡护管理系统。
1) 地形与水域重塑。设计根据现有地形状况, 在蓄水储存区和珍禽栖息区的交界处构筑围堤, 并结合现有巡护道路, 形成若干独立的水文单元, 便于湿地的管护。小循环区域中部开挖形成大面积的深水区, 水深1.0~1.2 m, 开挖土方就近平衡;大循环区域建设浅水区, 水深0.3~0.5 m, 同时在水域中部形成数处开阔浅水光滩区, 以吸引涉禽类在此栖息、繁殖, 形成涉禽类栖息繁殖的鸟类环境。
2) 植被恢复与生境营造。设计充分考虑滨海区域土壤贫瘠、不宜大规模植树造林的现状, 立足并依靠适应现有土壤条件的植物景观, 按其生态习性配置在湿地生态系统中, 构成一个合理稳定并能长期共存的复合植物群落。栖息地植被恢复主要根据不同的鸟类栖息地类型进行设计, 重点对光滩、草甸、芦苇荡、滨水林地、浅淡水区和深水区生境进行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1) 光滩生境是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区域, 坡度在10%左右, 主要为鸟类提供藻类、贝类和甲壳类等食物, 是一片裸露的泥滩。
(2) 草甸生境是高出常水位20~30 cm的区域, 主要生长低矮的地方草种, 吸引鸟类筑巢。草甸生境主要种植麦冬、地肤、麦苔草等为主的地被植物。
(3) 芦苇滩生境是依据现有的芦苇植物群落改造而成的, 通过人为的收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斑块, 创造多样的水陆关系, 从而为鸟类提供庇护所、栖息地和筑巢场所。
(4) 滨水林地生境是在现有的槐树林地基础上, 在高大的乔木下种植低矮的草本地被植物, 形成高低双层的植被结构, 为鸟类和部分水禽的觅食、筑巢提供必需的条件。
(5) 浅淡水生境是水深0.5~1.0 m的区域, 是泥滩和草甸围合形成的面积不等的浅淡水区, 主要种植芦苇、芦竹、花叶芦竹、香蒲等的挺水植物, 为涉水鸟禽提供繁育栖息场所。
(6) 深水生境是水深1.0~1.5 m的区域, 是游禽觅食、活动的场所。区域主要种植以野菱、睡莲为主的浮叶植物和以轮叶黑藻、苦草、菹草为主的沉水植物。
3) 自然饵料投放与培育。规划在湿地构建、植物种植完成后, 进行鱼螺蚬类自然饵料的放养培育, 以维持湿地生物生态系统平衡,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与湿地生态稳定性。
4.4 湿地区域的水工设计——因势利导, 联合调度
为满足珍禽的活动繁育需求, 规划在湿地恢复工程区周围建设水位控制闸、引 (抽) 水泵站、埋设涵管以及电力配套工程等设施, 控制区内的水位变化, 构建不同的水体生境。
1) 水流设计。区域内部水体与外界淡水自由连通, 同时规划通过环区闸站、泵站的设置在枯水时期补水入区;在洪水时期抽水排涝。当外部水环境较差时, 关闭水闸进行挡污;当外围水质较好时, 开启所有闸门, 给水系换水, 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关闸期间利用闸站联合调度, 实现引、调、排结合促进区内水体流动和改善水环境。
2) 水体护岸设计。设计区域以水体为主体, 水面率高, 水面形态均采用自然式设计, 打破原有单一线性结构, 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湿地景观, 规划设计2种岸线类型:生态驳岸与自然式驳岸。
对于河岸较平且水流缓慢的滨岸带, 尽可能考虑保护自然状态, 根据水位的变化, 选择相应的乡土物种, 配合耐湿乔灌木、湿生植物的种植, 形成水生-湿生-陆生植物群落带, 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在水流流速稍快、对岸坡冲刷显著的滨岸带, 采用湿生植物与石笼配合使用的复合型驳岸, 达到更好的护岸效果。规划在自然陡坡护岸或径流冲刷强的岸带处, 使用蜂巢网垫配合网箱构建生态护坡, 以维护河岸的稳定性 (见图2) 。
5 结语
近年来, 对于生态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各地对于湿地景观的开发与利用也愈发关注, 如何平衡好湿地的生态保育功能与科研科普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现下思潮繁杂的社会语境中很有意义。本文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亚行贷款湿地保护项目工程设计为案例, 对滨海湿地景观的恢复与重建设计的项目背景、理论依据、设计手法等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解读, 希望对今后的相关设计工作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凌, 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 2004 (01) :39-41.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J].风景园林, 2006 (01) :32-33.
假如没有了滨海湿地 篇2
假如没有了滨海湿地,将会发生何种严重后果呢?
第一,湿地消失,加重旱情。陆地上水分通过大气环流得以与海洋交换。但是,如果陆地上湿地减少,则云就很难形成,即使有云,因地表干燥,这样,上气(云)不接下气(湿地),降水会逐渐减少。
第二、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减少。近海滩涂、红树林、潮间带等湿地,是陆地与海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人为阻隔,近海来自陆地的营养物质不能及时入海,造成近海以陆地营养为生的蟛蜞、虾、蟹、蚌、蛤、螺、蚬等海洋生命受到威胁,从而影响海洋食物链和渔业。
第三、“围海造田”诱发洪灾。由于近海湿地起着重要的能量交换功能,海洋能量通过湿地逐渐释放,从而与陆地生态系统相安无事。然后,人工围海措施中断了这个能量释放,使得海洋能量不断聚集,一旦释放后患无穷。
2004年12月26日上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海啸至今令人不寒而栗,那场灾难造成近30万人死亡,上万人流离失所。从海啸过后印度马里纳海滩来看,民房已经延伸到海边,一些土地就是“围海造田”形成的。如果天然植被尤其红树林存在,海啸产生的能量被自然湿地吸收,则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泰国拉廊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红树林保护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而与它相距仅70公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地方,民宅被夷为平地。
再来回顾一下我国近代的教训。清朝中后期,人们为了短期得到耕地,采取“围海造田”做法对珠江三角州滩涂进行垦殖。他们将石块抛于海中,拦阻上游泥沙,加速滩地淤高。然而,石坝筑在江河出海口,侵占了深水道,造成泥沙淤积,水道越来越窄。大雨时节,由于河流能量不能及时宣泄,酿成水患。据《东莞县志》载:“道光十九年,番禺案犯郭进祥等在南沙乡之南兴工圈筑堤坝,约长三、四千丈,据为已有”。由于人工堤坝阻碍河流,“本年四、五、六月三见水灾,低下田庐皆成巨浸,加之东南两江盛涨陡至,经月始消,田禾浸没,黎民阻饥”。面对水患危机日增,道光年间严加整治,对在海口筑田加以限制,规定“沿海之番禺、顺德、香山、新会等县”严禁报垦沙坦。
第四、加重赤潮危害。人工拦海影响了河流三角洲的涨潮低落,陆地积蓄的营养物质会在短期内向海洋释放。如“围海造田”用来养殖,则基塘中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随退潮流入海中,使沿海的藻类植物过度繁殖,出现“赤潮”,产生有毒物质,使鱼贝类大量死亡。
第五,围海造田改变了自然景观。我们都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是说陆地也是由海洋变来的。但是这个变化非常漫长,自然界存在应变这个改变的能力,但是,如果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自然景观被严重破坏,那么,大自然就无法应对突然的变化,积蓄的力量就会释放,从而对沿海人群造成危害。
沿海滩涂湿地经过亿万年演化已经基本形成稳定格局,人类传统生存方式经历几万年的适应后,也与大自然实现了高度统一。我们目前搞的围海造田运动,用的是陆地上的山体,沿海山头不断被削去,山体的植被土壤遭到不可挽回的损失;以森林为休息地的鸟类被迫迁徙出人类制造的建筑荒漠上:鸟类消失,可能会造成一些害虫与寄生虫爆发;一些沉痛的生态灾难目前还难以预料。失去了滨海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那些居住在海滨别墅的所谓富人其实是实验品。
在巨额商业利益面前,沿海湿地正面临不断被蚕食的境地。我们呼吁停止无序的“围海造田”,以法律形式保护沿海滩涂湿地和自然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天然湿地。如大面积湿地被沥青、水泥或者高楼大厦覆盖,恢复湿地就非常困难了。我们不能等到在自然惩罚(如海啸、洪水、赤潮)到来的时候,才考虑给自然生态系统让地盘。
我国已经走过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许多弯路,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经济代价与生命代价,我们不要等受到大自然惩罚的那天,再来搞什么“退耕还海”了,那样教训就太惨烈了。
江苏省滨海湿地 篇3
湿地是地球表层最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1]。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基因库”[2]。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类型丰富多样,肩负着滨海湿地生态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海岸线生态安全的重任。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法对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进行综合调查,深入分析了湿地公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功能。
2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地处北纬21°23′17″~21°28′54″,东经109°9′23″~109°13′59″。包括鲤鱼地水库及其周边部分缓冲区域,园博园水系,冯家江及其沿岸50~200m缓冲区域,冯家江入海口至大冠沙海堤沿岸红树林以及浅海区域,总面积2009.8hm2。湿地公园主要以鲤鱼地水库、冯家江以及完整的潮间带红树林为主体,是典型的南部沿海“库塘-河流-近海”复合生态系统。湿地公园所在区域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典型的亚热带特色。主要气候特征表现为秋夏相连,长夏无冬,夏无酷暑,气候宜人[3],是鱼类和鸟类的重要繁殖地和栖息地。
3 湿地公园湿地资源
3.1 湿地类型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参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湿地分类系统[4],湿地公园湿地类型可以分为:近海和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和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红树林、河口水域、永久性河流、库塘、运河输水河和水产养殖场8个湿地型[5]。
3.2 湿地结构
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1827.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0.9%。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为1647.4hm2,占湿地总面积的90.2%;河流湿地面积为3.3hm2,占湿地总面积的0.2%;人工湿地面积为176.3hm2,占湿地总面积的9.6%。各湿地型面积详见表1。
3.3 湿地公园资源构成
3.3.1 湿地水资源
湿地公园内的水包括鲤鱼地水库淡水区、冯家江咸淡水区、滨海咸水区。鲤鱼地水库库容为5×106m3主要由地下水、降水、明渠补给,冯家江连接水库与滨海为沿海独流入海河流,集雨面积62km2,长21.6km,河流形态自然。滨海水区面积为1500hm2属于咸水区滩涂,有大面积的红树林和滨海动植物群落。
3.3.2 湿地植物资源
据初步统计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境内共有维管束植物672种,隶属于478属、137科。其中蕨类植物8科、8属、11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126科、467属、658种,以菊科、禾本科、桑科、红树科、莎草科、蓼科为优势科。这些优势科以热带性科、属较多,亚热带成分较少。同时,植被组成成分上反映了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特征。
3.3.3 湿地动物资源
公园内现已发现的野生动物共计275种,隶属于46目106科180属。其中大型底栖动物66种,隶属于14目33科47属。鱼类有9目21科28属31种;两栖动物有6种,隶属于1目5科5属;爬行动物有12种,隶属于2目6科12属;鸟类有1151种,隶属15目36科80属;哺乳动物有9种,隶属于5目5科8属。其中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4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动物达140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物种共计17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有86种;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38种。
3.3.4 湿地景观资源
湿地公园内景观资源丰富以自然景观为胜,是集红树林、滩涂、海岸、河口、田园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特色湿地景观地。这里沙白滩净、红树抚浪、渔舟唱晚、白鹭翔天,无处不散发着自然、恬静、生态的气息。
3.3.5 湿地文化资源
北海地处广西南端,历史悠久,在汉武帝时期开埠设郡开通了我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经过两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有突出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有珍珠文化、疍家文化、客家文化、海上丝路文化等。
4 湿地公园面临的威胁
4.1 盲目围垦
近几十年来,人类经济活动对湿地公园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然红树林湿地破坏严重,湿地面积逐年萎缩。20世纪80年代随着海滨地区人工养殖的兴起,这里很多地方被围垦筑塘搞起了人工养殖。大片红树林遭到人为破坏,成为了红树林湿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4.2 城市发展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本在城市边缘,近年来城市发展需要不断压缩湿地空间,原冯家江两岸宽阔的缓冲区,目前已经压缩为50~200m的狭长地带。此外公园内多处土地划拨出用于城市建设,湿地面积的缩小直接影响到湿地生物空间,必然会造成物种间生态挤压,破坏物种间的结构平衡,危及生物物种多样性,甚至是物种灭绝的生态灾害,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4.3 污染严重
湿地公园面临的污染来源于城市污水和农业种植、养殖污水,特别是养殖污染。人工养殖发展过快,高位池养虾过于集中,放养密度过高,养殖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排入河海,引起海水的富营养化,加重了海区污染。从而直接导致一些水生动物的死亡,水生植物物种的生存环境堪忧,并使一些有害物种的耐性增高、数量增多,最后造成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丧失。
4.4 人为活动的干扰
湿地公园区域较为开放,可进入性强。周边村民生态意识淡薄,抢占滩涂毁林搞养殖、旅游现象时有发生。以及游客在公园内搭建帐篷、烧烤、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存在。这些人为干扰破坏了湿地生态资源及生物栖息地,威胁生态系统的平衡。
5 湿地保护对策与建议
5.1 完善制度建设,使湿地公园保护有法可依
以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使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联合执法力度,对毁林挖塘养殖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严厉打击,实行依法治园,保障湿地公园实现其建设目标[6]。
5.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湿地保护认识
通过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湿地生态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让人们充分认识湿地生态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经济建设应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加大对建立湿地教育基地的投入,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公民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5.3 科学开展养殖,大力推崇生态养殖模式
一是要搞好沿岸海水养殖规划。由环保局、海洋局、国土环境资源局等部门参加,按照自治区海洋局的意见进行实地勘测,合理编制完善我市的沿岸海水养殖规划,确保沿岸海水养殖上项目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二是在养殖开发利用方面,可根据红树林自然地形基围,不砍伐红树林,不挖塘,围间潮水涨落正常,投苗数量适当,控制药物使用量。三是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4 科学规划,保障湿地生态空间
相关部门或单位在编制涉及湿地公园区域范围的规划时,应当征求多方意见,科学论证。在湿地范围内的项目必须符合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国家有关湿地公园建设的相关要求,并按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海洋、住建、环保等方面的法定程序报批。以充分保护滨海生物的栖息地,保障湿地生态空间,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
5.5 建立湿地公园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要将湿地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确保湿地监测、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各项活动顺利进行。湿地也是稀缺的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而且目前无偿征占用湿地特别是自然湿地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保护湿地而付出代价的群众又未得到补偿。为保护珍稀的湿地资源和湿地权利人的利益,基于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多功能性和候鸟的迁徙性,政府应尽快建立湿地恢复费及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予以优先支持。
摘要: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法对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了湿地资源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了相应保护对策,以期为北海滨海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资源,湿地保护,北海
参考文献
[1]周燕,赵聪蛟,余骏,等.杭州湾滨海滩涂湿地资源现状、问题与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7):116~121.
[2]郭安红,王兰宁,李凤霞.三江源区湿地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15(6):743~755.
[3]李惠强.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浅析[J].广西林业科技.2011,40(3):230~231.
[4]陈佑德.贵阳阿哈水库及流域水污染现状原因和综合治理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3):11~14.
[5]王广军,唐筱洁,李惠强.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中国市场.2014,(37):144~147.
盘锦滨海芦苇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篇4
1 芦苇湿地资源利用
芦苇被誉为“第二森林”资源, 我国有十三个省均有分布, 但是在管理上还停留在粗放经营的水平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应对湿地有效利用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 芦苇湿地应走提高湿地经济产能实现复合型生产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1.1 科学管理, 实现湿地产能最大化
芦苇在国内市场求大于供, 国际市场前景看好, 生产潜力巨大, 潜在效益可观。目前芦苇生产现状,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单位面积产量低, 其原因是杂草田和低产田所占比例大, 盘锦苇区杂草面积占30%以上, 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水利工程不配套, 灌排不畅;淡水资源得不到保证。二是湿地利用率不高, 湿地内存在大量的自然河道和沟渠, 没有利用好广阔的空间和水面进行鱼虾蟹的养殖, 有些散养户也是各行其政没有实现模式化, 集约化。
1.2 充分利用湿地资源, 建设新的生态经济链
滨海芦苇湿地生态环境, 是鱼虾蟹繁衍生息的集散地。水中的浮游生物是鱼虾蟹的天然饵料, 而且鱼虾蟹的排泄物又是芦苇的天然肥料, 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链。盘锦滨海芦苇湿地生态环境, 是商品蟹养殖的最佳场所, 中华绒螯蟹在我国有两个产地, 一是辽河口, 二是长江口。而盘锦滨海芦苇湿地就处在辽河入海口, 所以是中华绒鳌蟹养殖的最佳场所。经过研究每公顷芦苇湿地放养扣蟹15kg, 成本600元, 秋收获成蟹45kg, 销售收入1800元, 除成本每1hm2芦苇湿地增收1050元。
根据湿地环境的不同可分别养殖草虾和咸、淡水鱼类。经过研究每1hm2芦苇湿地放养梭鱼、鲈鱼苗1500条每条0.2元, 秋后收获商品鱼930kg, 每6.6元/kg销售收入6138元, 除成本每公顷芦苇湿地增收4500元。
1.3 利用湿地景观, 建设旅游观光景区
滨海芦苇湿地自然景观独特, 春夏秋三季, 苇海碧波, 万紫千红, 景色宜人, 湿地内栖息大量的鸟类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在滨海芦苇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几百种鸟类, 栖息的爬行动物几十种, 其中, 丹顶鹤、黑嘴鸥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十几种, 而且都是属于鸟类群落的典型代表种类。在芦苇湿地建设旅游观光区, 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苇海碧波秀丽的自然风光, 观赏到鱼蟹鸟等独特景观, 而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振兴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保护滨海芦苇湿地, 造福子孙后代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它在人类生活环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芦苇湿地的实质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自然条件, 保护湿地的核心是提高湿地质量和保证湿地面积, 促进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2.1 抵制人为毁坏, 退耕还苇
在“以粮为纲”的时代, 相当数量的芦苇湿地被开垦成水田, 由于淡水资源不足, 水稻产量低成本高, 大部分被撂荒, 对撂荒的湿地应立即进行退耕还苇, 实现湿地的本来面貌。
2.2 实现科学育苇, 防止湿地萎缩
芦苇是喜水性禾本科植物, 多生长在退海滩涂上, 土壤含盐、含碱量高, 淡水资源缺乏, 依靠自然降雨已经不能满足芦苇的生长需要, 逐年退化的征兆已经凸显出来。因此, 要重视湿地产业, 加大管理和调控力度, 在淡水资源上要广开门路、科学规划, 加大投入力度, 真正付诸实施, 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同时, 加强科学管理及各种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 保护湿地资源, 提高湿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加强病虫草害预报及防治
近几年来, 蝗虫、蚜虫在滨海芦苇内时有发生, 同时达氏香蒲、粗脉苔草等杂草严重地危害芦苇的正常生长,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加大科学管理力度, 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防治体系, 做到群防群治。
2.4 实现良性循环, 控制湿地污染源
滨海芦苇湿地也是辽河油田矿区, 区域内星罗棋布的石油工业, 如果不加强对有毒污水的净化和管理, 一旦排入芦苇湿地, 不仅芦苇遭到污染, 对湿地内的鱼类、鸟类将是毁灭性的毁坏, 必须引起各采油部门和湿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污染。
2.5 保护野生动物, 维护生态平衡
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分析 篇5
湿地公园作为1 种湿地保护管理的重要形式, 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山东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正是为了进一步维护昌邑滨海湿地生态功能, 改善昌邑市整体生态环境而筹建的。
1 山东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筹建中的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北部, 西与寒亭毗邻, 东与下营镇相连, 南至大莱龙铁路, 北临渤海莱州湾南岸, 地跨龙池、柳疃两镇。坐标E119° 14'24" ~ 119° 30'01", N36° 58'05" ~ 37° 10'03", 南北跨度22.01km, 东西20.80km, 面积172.69km2。
湿地公园内北有天然柽柳林、潮间盐水沼泽等湿地景观作为亮点, 南有流青园、苗圃基地等人造生态景观与之呼应, 同时又有潍河、虞河与堤河将其连为一体, 形成了独具特色、布局合理、丰富多样的景观长图, 综合了滨海、河流及河口、生态森林等景观, 展露着磅礴、灵秀、清新、静雅之神态。
2 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分析
湿地是1 种非常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多样、服务价值巨大, 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疏通水系, 养殖水净化及循环利用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 河流湿地生境保护与恢复, 营建湿地岛和潍河湖等一系列生态重点工程的建设实施, 不仅使湿地水质、水源和水岸得到保护, 而且天然柽柳林、潮间盐水沼泽、河流及河口等生境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湿地的生态功能得以发挥。
2.1抵御风暴潮、海水入侵及海岸侵蚀
湿地公园所在莱州湾南岸是山东省重要的沿海经济发展区。近年来, 由于地下水过量超采、大量修建养虾池、盐田开发, 造成莱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地区风暴潮灾的频繁发生, 海水入侵及海岸侵蚀灾害严重化。目前昌邑海咸水侵染总面积达42.0km2, 侵染区耕地3200hm2。
天然柽柳林、潮间盐水沼泽、河流及河口湿地具有抵御风暴潮、海水入侵及海岸侵蚀等的生态功能。天然柽柳林对风暴潮及其引起的巨浪有显著的消能作用, 它能使海潮对海岸的侵蚀大为减小, 有效地保护海岸免遭风暴及风暴潮的破坏, 起着保滩护岸的作用。而潍河、虞河及堤河等河流湿地则能够有效地缓解海水入侵等问题。在自然状态下, 河流入海径流不受人为干扰, 河流淡水与海洋咸水保持自然平衡, 沿海地带地下水位自陆地向海洋倾斜, 陆地地下水向海洋排泄, 从而防止了海水入侵。但是如果大量开采地下水, 或者河流入海径流减少, 海水就会沿着河流向上扩展, 减少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因而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天然柽柳林, 保护潍河、虞河与堤河等河流及河口湿地对抵御风暴潮、海水入侵及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2.2调节水文与气候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水、均化径流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是天然的生物蓄水库。湿地水分蒸发可使附近区域的湿度增大, 降雨量增加, 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 市区与气候条件稳定, 对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量好影响。在相同降雨量和相同持续时间的情况下, 湿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地面径流要少得多, 而汇水时间较长, 这将会较少河川径流量, 降低洪水发生的可能性[5]。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区内生态环境较好, 拥有大面积潮间盐水沼泽、河流及河口湿地景观, 更有大片天然的柽柳林。天然柽柳林地处莱州湾畔的沙质海岸, 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柽柳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并且可以降低周围地区的气温, 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2.3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昌邑滨海湿地公园地处渤海之滨的莱州湾南岸,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 光照充足, 气温适宜, 湿地种类多样, 大面积的天然柽柳林、潮间盐水沼泽、河流及河口湿地生境, 是湿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天堂。据调查, 区内有维管植物84 科、225 属、386 种 (含25变种、5 变型、3 亚种) , 其中蕨类植物门2 科, 3 属, 3 种;裸子植物门5 科, 8 属, 14 种 (含2 变种) ;被子植物门77 科, 214 属, 369 种 (含23 变种、5 变型) , 单子叶植物纲14 科, 55 属, 100 种 (含7 变种, 1 变型, 1 亚种) , 双子叶植物纲63 科, 159 属, 269 种 (含16 变种, 4 变型, 2 亚种) 。有野生动物10 门, 26 纲, 100 目, 420 科, 1551 种 (含亚种) , 涵盖了水生动物类、鸟类、两栖类、爬行动物类、兽类及陆生节肢动物类等。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6 种,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7 种, 山东省重点保护动物55 种。
优越的自然环境, 决定了湿地公园内野生动植物种类多样化的典型特点。它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大的作用。
2.4调控环境污染, 净化空气
湿地公园内部生态系统完整, 生态功能全面。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许多水生植物不仅具有抵御污水污染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吸收和富集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 对于污水的净化起着重要作用[6]。昌邑湿地的天然柽柳林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涵养水源, 当含有污染物的污水流过湿地时, 流速减慢, 有利于污染物的沉淀和排除。湿地中的一些其他植物也可以对污染物进行吸收, 进一步减少下游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流经湿地的营养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 也可以被植物根系附近的好氧菌分解掉, 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 能够吸收大量的CO2气体, 并放出O2。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的功能, 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 不断吸收CO2和其他气体, 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 有效调节大气组分。
2.5优化城市景观格局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与公园的结合体, 不仅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空间, 并具有一定的自然特性、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是人类谋求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而建立的湿地公园可以完善城市景观系统,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赋予城市一定的文化特色。
昌邑滨海湿地内大面积、多样化的湿地类型, 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 造就了该地丰富而又独特的湿地景观。规划区北部莱州湾南岸有天然柽柳林、潮间盐水沼泽等多种生态景观, 南部有流青园、苗圃基地等人造生态林景观, 同时又有潍河、虞河与堤河等河流及河口景观将南北景色串为一体。可见昌邑滨海湿地公园综合了滨海、河流及河口、生态森林景观, 形成了独具特色、布局合理、丰富多样的景观长图。它的存在优化了昌邑市景观格局, 同时也优化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2.6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科普教育提供场所
昌邑滨海湿地公园位于莱州湾南岸, 湿地类型多样景观典型, 湿地环境优美。它提高了基础服务设施水平, 景点品位和旅游服务水平, 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的需要, 能使崇尚自然、陶冶情操的生态活动渐渐成为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公园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等价值, 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普基地, 面向大众游客以及特殊群体, 如学生、专业学会、研究机构等开放。湿地公园能够帮助游客了解湿地的相关性质和特点, 达到服务及教育的目的。由此, 能够引发相应的管理部门对湿地资源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进行湿地科普教育, 能进一步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3 结论
昌邑滨海湿地公园内湿地类型多样, 有潮间盐水沼泽湿地、河流及河口湿地、人工湿地等, 完整而又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近几年, 昌邑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却给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如北部沿海盐田、水产养殖场多数靠湿地资源为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湿地公园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 同时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保存和改善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栖息地, 保护天然的物种基因库, 对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具有重大作用, 对国家生态安全、社会文明进步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itsch W J, Gosselink J G.Wetlands. (3 nd Edition) [M].New York, USA:Van Nostrand Reilihord, 2000.
[2]Larose S, Price J, et al.Rewetting of a cutover peatland[J].Hydrologic Assessment Wetlands, 1997, 17 (3) :416-424.
[3]Redfied G W.Ecological research for aquati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in South Florida[J].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0, 10 (4) :900-1005.
[4]张钢, 赵晶.植物生态学指导下的湿地植物建设[J].山西农业科学, 2009, 37 (6) :674-679.
[5]张峰, 周维芝, 张坤.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公益及可持续发展利用[J].地理科学, 2003, 23 (6) :674-679.
江苏省滨海湿地 篇6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碳、氮等物质元素的循环,而且还参与土壤矿化,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通过参与不同的生态过程,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学性质。另外,土壤微生物也是植物与土壤联系的通道,它通过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对植物本身的生长、营养元素的吸收以及植物残体的分解转化、养分转化和供应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3],维持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土壤的生物活性。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对于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5,6,7,8,9]。
试验通过分析盐城原生滨海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特征,深入研究典型滨海沼泽湿地不同发育阶段土壤细菌多样性在不同湿地植被类型条件下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深入了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分布以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土壤微生物理论基础。
1 研究区概况
样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为247 26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22 596 hm2,缓冲区面积为56 742 hm2,研究区面积为167 922 hm2。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境内,地处东经119°53'45″~121°18'12″、北纬32°48'47″~34°29'28″。研究区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主要受海洋与大陆性气候影响,年平均气温为13.7~14.6℃,年平均降雨量为1 000 mm,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天多干旱。夏季凉爽(3—8月份),冬季温暖(9月份—次年2月份)。
与其他地区的滨海(河)湿地相比,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生态系统保持比较完整,生态类型齐全,能够很好地反映原生状态下滨海(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湿地从陆向海依次分布有芦苇滩、碱蓬滩、互花米草滩、泥螺滩等。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的采集
一共选择6个不同恢复阶段的湿地类型,分别是芦苇滩、芦苇和碱蓬过渡滩(下称芦苇碱蓬滩)、碱蓬滩、碱蓬和互花米草过渡滩(下称碱蓬米草滩)、互花米草滩、泥螺滩。每个样点分别取0~20 cm(表层土)的土样进行分析。取样时间在2014年7月份。每个样点周围取5份平行样,分别置于保鲜袋中,将保鲜袋置于已做好标记的样品袋中,以避免杂菌污染。将取好的土样迅速转移到实验室中,放置于-20℃冰箱中保存。
2.2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采用MOBIO12888-power extraction for soil试剂盒,称取0.25 g新鲜土壤,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提取微生物。最后将提取到的土壤微生物总DNA溶解于100μL去离子水中,取5μL DNA用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0.5×电泳缓冲液),分析DNA的完整性和相对浓度。
2.3 16S-PCR扩增及产物的纯化
用于16S片段扩增的引物采用细菌16S区通用引物27F和1492R,由上海美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序列如下:27F(5'-AGAGTTTGATCMTGGCTCA G-3'),5'端用5-FAM标记;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
16S扩增反应体系:5μL 10×PCR Buffer(50 mmol/L KCl;10 mmol/L Tris-HCl,p H值为8.3;1.5 mmol/L Mg Cl2)、2μL DNA模板、ITS1-F和ITS4(10μmol/L)各2.5μL、4μL d NTPs(2.5 mmol/L)、0.5μL Taq DNA聚合酶(5 U/μL),加dd H2O至50μL。反应条件:94℃预变性5 min;94℃变性60 s,52℃退火60 s,72℃延伸60 s,共34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PCR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以上试剂和药品等均购自TAKARA。
2.4 PCR产物的纯化
采用Tiangen公司的Universal DNA Purification Kit,按照说明书提供的方法纯化PCR产物。
2.5 PCR产物的限制性酶切分析
16S区的T-RFLP分析反应体系共30μL,其中r DNA 16S区PCR产物10μL、10 U/μL限制性内切酶2μL、酶切缓冲液3μL,加去离子水至30μL。置于37℃水浴中酶切反应4 h,然后65℃20 min后终止反应。酶切产物送到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分析。
2.6 数据的统计分析
毛细管电泳结果采用Gene Marker V1.2软件进行分析,得到每个样品的所有T-RFs,然后按照公式Ap=ni/N×100(Ap)(式中:ni代表每个可分辨的T-RF的峰面积,N代表所有T-RF峰面积的总和)计算每个T-RF的丰度百分比。采用BIO-DAP软件计算种群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10]。样品间Sorenson[11,12]的相似系数依据公式Cs=2NA+B/(NA+NB)(式中:NA、NB指两样品各自包含的条带数目,NA+B指两样品共有的条带数目)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湿地恢复类型土壤细菌T-RFLP的图谱分析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对6个地点的细菌16S区进行酶切,酶切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所有样地的细菌16S片段酶切完全,酶切片段长度在100~600 bp之间,各长度样地之间的RFLPs比较明显。其中芦苇湿地的酶切图谱主要片段为120,145,320,375 bp,其中320 bp的丰度最高;芦苇碱蓬湿地,主要片段为100,320,380,390 bp,其中320 bp的丰度也是最高;碱蓬湿地细菌丰度比较高,其中丰度较高的为320,350,390 bp;碱蓬米草湿地主要片段出现在90,280,320,390,400 bp,其中390,400 bp的丰度较高;米草湿地主要片段出现在320,390 bp,其中390 bp丰度最高;泥螺湿地主要片段主要出现在120,280,320,340,390 bp,其中280 bp丰度最高。
3.2 不同湿地恢复类型土壤细菌多样性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从芦苇滩到泥螺滩,Shannon指数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芦苇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泥螺滩和芦苇碱蓬滩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各样地差异不大,都在0.9以上;Margalef指数则呈现出一种波动的趋势,芦苇滩最高,碱蓬米草滩最低。
3.3 不同湿地恢复类型土壤细菌的相似度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不同湿地恢复类型的改变,土壤细菌相似性系数逐渐下降,说明随着恢复类型的改变,土壤的细菌群落逐渐发生变化,群落功能差异变大。湿地类型接近,真菌相似性比较高,说明彼此之间的差异性较小,群落结构较相似。湿地类型越接近,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越相似,湿地类型差异越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越大,说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地上湿地群落结构关系紧密。
4 讨论
对于一般生态系统来讲,生境条件越适宜,生态系统多样性会越高,稳定性也越高。植物根系可以给土壤微生物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其根系分泌物可以给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的资源,植物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氮、p H值、温度和含水量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此外,地上植被可以保护土壤水分和营养元素的流失,使得土壤环境利于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而微生物的良好发展又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稳定[13]。本试验中,湿地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类型的差异比较明显:芦苇滩和互花米草滩的生物多样性高于碱蓬滩,说明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也明显高于碱蓬滩,芦苇滩和互花米草滩土壤细菌多样性高于碱蓬滩;对于泥螺滩来说,由于常年积水,地表几乎没有植被覆盖,植物多样性非常低。因此,地上植被类型明显影响着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
从群落的相似性来看,湿地类型越接近,微生物的群落相似性也就越接近。这是由于湿地类型越相近,地上植被类型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就越接近,土壤微生物受到地上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故而形成了相似的微生物群落。
江苏省滨海湿地 篇7
湿地公园包括两个片区
经调查,横琴目前岛上共有鸟类62种,其中5种系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从区系看东洋界鸟类占多数,居留型以留鸟为主。二井湾和芒洲湿地生长着红树林和大片芦苇荡,红树林植物6科8属8种,构成横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大量鸟类在此栖息、繁衍,亦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上的一处驿站。
为保护红树林这一重要的海洋湿地生态资源,改善未来横琴的环境质量,横琴新区统筹规划湿地公园的保护工作,欲在现有的二井湾红树林和芒洲湿地之上,建设横琴滨海湿地公园,打造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和谐统一的新兴滨海新区。日前.横琴该方案由法国AMA建筑设计事务所担纲设计。记者从设计方案看到,该湿地公园总面积约392公顷,包括芒洲湿地片区和二井湾红树林湿地片区。其中,前者面积约为60公顷,将作为城市湿地生态专题的宣教展示和精品休闲社交的公共公园来设计;后者面积约为332公顷.围绕滨海红树林生态专题的重点修复、鸟类招引及观赏公园而设计。湿地公园共分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湿地静态游览活动区,湿地动态游览活动区、生态隔离带、管理服务区等六大功能区。
营造四时有鸟、万鸟归巢景象
区别于以红树林植物多样性展示为主的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横琴滨海湿地则是定位以鸟类栖息地为主,让鸟类成为湿地的主人,展现与淇澳岛截然不同的生态功能。据AMA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横琴滨海湿地,尤其是二井湾湿地,现状已被大量的围垦成鱼塘,且有堤坝围护,AMA公司建议,保留原有生境,通过水坝对鱼塘的水位进行控制,为鸟类创造大片的滩涂栖息地,建造鸟类的天堂。
据了解,由AMA公司担纲的“山脉田园、水脉都市”的横琴滨海景观设计方案,分为三个设计阶段,即滨水地区概念性景观规划设计深化、道路系统景观规划设计深化、重要节点深化设计和初步设计。为落实中标方案的规划设计理念,AMA公司对重要景观节点中“横琴滨海湿地公园”进行深化设计,该规划设计方案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预计本月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横琴滨海湿地公园不仅是作为一种景观打造,更是横琴生态开发理念的内在体现,横琴将通过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让游人在横琴岛欣赏到人类所创造的城市文明之美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大自然最美好的风光。为此,横琴通过规划设计及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营造四时有鸟、万鸟归巢的壮观景象,展现独具横琴特色的滨海湿地风光,打造“国际一流的精品湿地公园、鸟类生态家园”。
江苏省滨海湿地 篇8
辽宁滨海公路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滨海公路[4,5],在给辽宁人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沿线地区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态影响,当然也包括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作为一种工程设施,公路的边缘一般具有路肩、边坡、边沟等结构部位,这些部位上的环境差异使得沿线的植被形成了显著的带状分布;而公路对植物群落的干扰往往能够跨越这些阻碍,侵入到相邻的土地[6,7]。研究公路对沿线不同环境梯度下植物群落的影响,探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能为公路沿线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辽宁滨海公路西起葫芦岛的绥中县,东至丹东的东港市,连接沿海的6个直辖市和7个县级市,全长1 443 km[8],于2009年9月正式通车。沿途跨越2个纬度和5个经度,沿线海拔高度2~485 m,年平均气温9℃,年均降水量540~1 200 mm[9],年蒸发量在1 200~1 900 mm,海岸多年平均风速为3~5m/s(10 m高处)[10]。
据资料显示[11,12,13],辽宁滨海区域的自然湿地包括河渠、河口水域及湖泊,河、湖水域滩地,临海林地,临海灌丛,临海草地,沼泽湿地,滩涂湿地,浅海水域;人工湿地包括水库、池塘,稻田湿地,盐田及水产养殖场。据实地勘察与人工判别,位于滨海公路沿线且有植被发育的自然植物群落中,尤以獐茅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临海草地和以芦苇、香蒲为主的沼泽湿地最为典型;而大面积的稻田、盐田以及水产养殖场构成了沿线主要的人工湿地类型。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调查集中在2014年的5~8月进行。在滨海公路沿线,以临海草地、沼泽湿地代表自然湿地类型,以稻田湿地、盐田及水产养殖场代表人工湿地类型,选取了12个调查地段,涵盖了上述四种湿地类型且尽可能等间距的分布于道路沿线(图1、表1),取样地段要求沿线连续20 km内无成片人工建筑。
采用样线法(transect)对每个调查地段进行调查。垂直于公路且向海一侧布设3条样线,样线间隔1 km。在样线上布设样方,分别位于土路肩(Ⅰ)、边沟(Ⅱ)、边沟外坡面(Ⅲ)、距路缘50 m处(Ⅳ)、100 m处(Ⅴ)、200米处(Ⅵ)共6个部位(图2),每个部位平行于道路再取5个样方。由于在稻田和盐田上要选取土埂(Dick)上的野生植物进行调查,因此在保证垂直距离不变的前提下,可水平移动样方地点,保证有一定的野生植被覆盖(图3)。样方大小原则上为l m×l m,但在比较狭长的路肩及土埂上可设置0.5 m×2 m的样方。记录样方内的植物种类、每个种类的株数和盖度,计算数据为相同湿地类型内相同垂直距离的样方的平均值[13]。
2.2 统计分析
利用重要值(I.V.)来评价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E)来分析各群落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采用Sorenson指数和Cody指数进行测度[14]。各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重要值:I.V.=1/3(相对频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
Ⅰ土路肩;Ⅱ边沟;Ⅲ边沟外坡面;Ⅳ距路缘50 m处(土埂)
丰富度指数:S=样地内出现的物种数;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ANOVA)对不同梯度上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性进行检验。AVOVA以梯度部位为自变量,以群落的S、H和E为因变量;所有数据分析工作均在SPSS19.0软件上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组成的变化
从距公路较近的梯度部位上看,植物种类差异显著。路肩、边沟、边沟外坡面的植物群落受到外来植物的入侵严重,主要种类有:平车前、三裂叶豚草、皱果苋、长芒稗等。从自然湿地类型(临海草地和沼泽湿地)上看,距离公路越远,越接近当地的植物种类,而人工湿地则不明显。各湿地类型中不同梯度部位重要值前五位的物种见表2。
3.2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这里的物种丰富度指不同梯度部位所调查的12个样段内180个样方中出现的物种总数(图4)。可以看出,在各湿地类型中,临海草地和沼泽湿地的物种丰富度呈逐渐增加的格局,200 m处为最高,分别出现了32和28个物种;而稻田湿地和盐田的丰富度均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最高值均出现在边沟外坡面上,分别出现了33和23个物种;所有类型湿地的最低值均出现在土路肩,其中盐田段路肩只出现了13个物种。
3.3 α多样性的变化
在不同梯度上,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变化格局基本一致,表现为先升后降的格局形式,尤其是自然湿地类型。而α多样性格局与丰富度变化格局不一致。在自然湿地中,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α多样性表现为先增加再降低的格局,而丰富度则始终是上升格局;在人工湿地中,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加,α多样性表现为先增加再基本持平的格局,而丰富度则是先增加再迅速下降的格局。
对6个不同梯度部位植物群落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这些指数在6个梯度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6个群落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与上述物种组成的分析相一致。以临海草地为例,分析结果见表3。
3.4 β多样性的变化
这里的β多样性用Sorenson指数和Cody指数来表达。图6表明,不同梯度上群落的Sorenson指数和Cody指数的表现形式基本相同,且四种湿地类型之间也基本相同,均呈现先升后降的格局,二者的最大值(0.897和24)均出现在边沟和边沟外坡面之间,最小值均出现在距离道路最远的100 m与200 m之间(0.097和1)。
4 结论与讨论
对辽宁滨海公路影响下不同湿地类型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进行了探讨,发现沿线不同梯度部位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类有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公路沿线不同梯度的环境差异明显。路基上的路肩被重型机械压实,在相对松软的土路肩上,土壤瘠薄且多为砂质,植被稀少,通常为抗逆性强、耐旱且生长缓慢的物种;与之相反,路面的雨水径流常常会浇灌道路边沟,沟中的优势种通常是一些喜湿的植物,它们沿着边沟形成了明显的线性分布;边沟以外的部位,在自然湿地类型中为较缓的坡面,在人工湿地类型中则为距离道路最近的土埂,可以反映出相对宽泛的土壤湿地范围,从其与路面的高差上看,在风力的作用下,这个部位通常是各种路面污染物的接受面,最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同时又与当地植被相衔接,也会出现一些当地物种,故物种最为丰富;距离公路50 m、100 m和200 m的梯度上,植被受公路的影响逐渐减小,植物种类逐渐与当地植被趋同。当然,道路对沿线不同部位的水文、土壤、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很复杂,尚需具体的深入研究。
在不同的梯度部位上,自然湿地的物种丰富度呈逐渐增加的格局。这是因为临近公路时,生境条件较差,适生种类少,而远离公路时,微地形或微生境不断出现,丰富了植物种类。同时指出,在不同的梯度部位上,人工湿地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的格局。最高点位于边沟外坡面,因为这里受到公路和人工作业的双重干扰,是受影响最为强烈的区域;此外距离公路越远,丰富度逐渐降低,主要因为人工湿地地势平坦,环境单一。
α多样性是指某个群落或生境内部的物种多样性[15]。在不同梯度上,随着与公路间距离的增加,α多样性表现为先增加再降低的格局,在逐渐远离公路时α多样性表现为逐渐降低,与丰富度的变化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在自然湿地中,临海草地以獐茅为建群种,沼泽湿地以芦苇为优势种,它们均为多年生禾草,分生能力强,在竞争中均处于绝对优势,势必导致其他种不易进入,这也是群落稳定性的表现;而在人工湿地中,这种下降的趋势并不明显,可能与人工作业的干扰有关。
β多样性可以定义为群落间的多样性,也可以定义为沿着某一环境梯度物种替代的程度或速率、物种周转率等[16]。Sorenson指数和Cody指数分别从上述两个角度反映物种多样性沿着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均很好地表达了β多样性的含义。Sorenson指数和Cody指数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边沟和边沟外坡面之间,最低值均出现在距离道路最远的100 m与200 m之间。出现这种格局,是因为边沟与边沟外坡面为人工构筑,在高差和湿度上差异较大,为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环境生态位;而距离公路最远的区域,受道路的干扰最少,环境也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