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实力问题

2024-09-19

江苏省科技实力问题(共6篇)

江苏省科技实力问题 篇1

一、研究的意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科技实力”这一概念逐步与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概念一同被广泛运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何为科技实力?科技实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系统中,在现有科技人力、财力、知识及信息等科技资源条件下,进行科技活动,发挥效能,取得产出,促进社会、经济、科技全面发展的能力。它包括科技潜力和科技实际能力两个方面。其内涵的要点包括:(1)科技资源,即科技投入;(2)科技产出及效率;(3)科技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影响,可简称科技影响力。一般而言,可将科技资源视为科技潜力,科技产出、效率及影响力可视为科技实际能力。但从动态上看,某一时期的科技能力必将构成其今后科技潜力的主源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精辟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学技术从“间接的生产力”到“直接的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说明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深刻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它揭示了近现代人类社会所以发生如此迅速和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江苏省各辖市科技实力实证分析

为了对江苏省的综合科技实力进行分析,笔者选用了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中关于科技部分的数据来进行比较研究。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科技部分的指标共有企业基本情况、科技活动人员情况、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情况、企业办科技机构情况、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情况、研究与试验发展情况、新产品产出和专利情况、科技项目情况、技术改造、技术获取及减免税情况等九个方面。我们姑且把这九个方面命名为九个反映科技实力的一级指标,其下设有33个二级指标。对这33个二级指标以相关系数低于0.75为标准,对指标进行筛选,选出以下6项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见表一):

1. 主成分分析

为了对江苏省13个辖市的科技实力发展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笔者对这6个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科技实力主成分分析模型: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计算各城市的综合主成分分值,结果如下(见表2):

按照综合主成分来排序,江苏省13个城市的科技实力依次是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徐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常州市、镇江市、盐城市、淮安市、扬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

2. 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科技发展动态进行研究,笔者还对他们进行了聚类分析,对这13所城市的科技实力分5类,结果如下:第一类包含的城市有南京市;第二类包含的城市有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第三类包含的城市有徐州市;第四类包含的城市有南通市、连云港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第五类包含的城市有淮安市。

3. 江苏省各辖市科技实力综合分析

为了对江苏省各辖市的科技实力做更深入的研究,笔者还进一步对经济普查中的9项一级指标分别做了主成分分析,并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综合起来评判,现对各群城市科技实力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一群:南京市

2004年,南京市的科技实力在江苏省各辖市中居第一位。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是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南京市的科技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大量的中央属、省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对集中在南京市,为该市的科技领先地位也提供了保障。

第二群: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

作为苏南重要的经济大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近年来充分受到上海经济辐射圈的影响和带动,经济发展形势异常迅猛,成为江苏省科技实力不容小窥的一个重要的组织。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也使得这三所城市的科技实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无锡市的科技实力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在9项一级指标中,无锡市有科技经费筹集、企业办科技机构、科技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改造、技术获取及减免税等五项指标均排到江苏省的第二名,企业基本情况、科技活动人员、新产品产出和专利、科技项目等四项指标排在江苏省的第三名。总的来说,无锡市的科技实力发展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实力比较均衡,发展态势较好。

常州市在科技实力在全省排名第七位,处于一个中游的水平。从一级指标的构成看,常州市的科技活动人员、科技经费筹集和科技项目三项指标均排在全省的第四名,应该说常州市的科技在人员投入和财力投入以及科技项目的取得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但之所以综合实力不佳,是因为常州市的企业办科技机构情况与之不配套,最终影响了整体的科技实力。

苏州市的科技实力在全省排名第三位。在9项一级指标中,苏州市的企业基本情况、科技经费筹集、科技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新产品产出和专利、科技项目等6项均为全省第一名,科技活动人员指标排在全省第二,企业办科技机构、技术改造、技术获取及减免税排在全省的第三名。应该说,苏州市的科技实力,无论是人力的投入和财力的投入以及产出,在江苏省内都算得上是一个雄厚的城市。

第三群:徐州市

徐州市的经济是以冶金、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为全国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徐州市的科技实力的江苏省辖市中排名位于第四,是江苏省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城市。在科技经费筹集的途径中,徐州市的其他资金比率为全省最高,然而新产品产出和专利产生的效应过低,最终影响了该市综合科技实力的增强。

第四群:南通市、连云港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

南通市的科技实力在江苏省排在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投入增加是南通市科技进步的亮点。近几年南通市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表现出一定的活力,赶超势头明显,是苏中地区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政府投入与全社会投入不一致是南通市科技进步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连云港市的科技实力在江苏省排在第12位,属于较弱的一个城市。在9项一级指标中,基本都排在第11名、第12名。由此可知,连云港市近几年来在科技投入方面薄弱、科技成果水平欠佳。

盐城市的科技实力在江苏省排在第9位。在9项一级指标中,除了技术改造、获取及减免税一项排在第8位,其他基本都排在了第9、10、11位。总体来说,盐城市的科技实力在江苏省内部处于一个中下游的水平。

扬州市的科技实力在江苏省排在第11名。扬州市的科技实力发展相当不均衡,在9项一级指标中,科技活动人员、科技经费筹集、新产品产出和专利、科技项目等4项均排在第5位,科技经费支出排在第6位,但是该市的技术改造、获取及减免税却排在了第10位。

镇江市的科技实力在江苏省排在第8名。2004年,镇江市的科技实力一级指标中,除了企业办科技机构一项外,其余八项指标均排在江苏省的第8、第9位,整体水平处于中游。虽然镇江市拥有苏南的有利地理优势,与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同处在上海经济辐射圈内,但所受到的影响却远不如这三所城市,加之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等因素的限制,镇江市的科技实力在江苏省内的排名是日趋靠后。

泰州市的科技实力在江苏省排在第6位。在9项一级指标中,泰州市的科技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改造、技术获取及减免税在全省均排到了第四的位置,这个成绩对于经济刚起步的苏北城市来说,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泰州市的科技活动人员水平在全省却排在了第10名的位置,这说明由于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力的缺失,导致了泰州市科技实力发展的不足。

宿迁市的科技实力在江苏省排在第13名,是科技实力最差的一个城市。在9项一级指标中,宿迁市的科技实力均排在最后一名,很难找到该市科技发展中的可圈可点之处。科技水平的提高是与科技的进步发展密切相关、互为促进的关系,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要全面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只有重视科技的作用,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经济发展,才能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第五群:淮安市

淮安市处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江苏省辖市中,科技实力处于全省的第十名。科技资源缺乏、科技力量不足,严重影响了淮安市的科技进步,也阻碍了该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提升江苏省科技实力的建议

1.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江苏省科技创新活动的“龙头”,对整体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以企业为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等形式,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以科技促效益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大中型工业科技更快、更好地发展。

2. 增加R&D投入,尤其是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

高新技术产业是引导科技进步的前沿产业,它的发展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不同与传统制造企业的特点,即具有R&D技术的高难度与复杂性、R&D活动的持续与稳定性以及高投入性等特征。要使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步伐。

3. 加大消化吸收,提高创新能力

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充分发挥科研队伍的能力,在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上狠下功夫,不能仅满足对国外技术的模仿套用,只有创新才能改变传统工业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才能创造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早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4. 努力缩小地区差距

缩小地区差距,是加快“科技兴省”进程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措施有:⑴充分利用江苏省的人才优势,鼓励和倡导企业科技及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R&D活动,即多开展有创造性的技术活动,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关键性技术攻关和高技术前沿课题研究。⑵进一步拓宽科技经费投入渠道,使科技投入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确保R&D经费总量与投入强度协调发展。

5. 健全和完善企业研发活动机构

为避免多数企业没有自办的科研机构,无法正常开展R&D活动的状况,各级政府应鼓励企业自办科研机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有效可行的机构组织制度,加大机构设备投资,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开发条件,从而高效的管理和保障企业R&D活动的正常有序的开展。

摘要:自从科技实力与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一同被广泛运用,并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发展、衡量经济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越来越受到经济工作者的推崇。本文以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资料为依托,对江苏省的综合科技实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江苏省,科技实力,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健元、胡航宇、张平.提升江苏科技实力的对策研究——基于2003年长三角地区科技实力的评析.科技与产业.2005年第8期.

[2]赵彦云.中国科技竞争力及其发展战略.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3]胡鞍钢、熊义志.对中国科技实力的定量评估.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王湃、赵英才.我国省域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11期。

[5]李林.国外科技竞争力评价方法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

上海紫光 全力展示科技实力 篇2

ZXJD450/16平装胶订自动线是上海紫光在现有成熟的ZXJD450/25基础上,结合国外先进的平装胶订机技术设计而成的中型平装胶订设备,具有调整便捷、性能稳定、价格适中等特点,适合中等批量及周期较短的平装书刊的装订。该自动线主要包括配页机组和平装胶订机,还可以配置分切机、三面切书机及各类直线、回转输送机,具有自动配页、多帖少帖自动剔除、铣背、拉槽毛刷、上背胶、上侧胶、上封面、托实、分切、三面裁切成书等功能,是实现书本装订机械化、联动化、自动化的理想装订设备。一机二用是该自动线的特点,除联动使用外,ZXJD450/16平装胶订自动线可单独使用,锁线后的书芯从进本装置直接进入胶订机包封面,同时配页机组也可独立配页。

配页机组

配页机组由滚式配页机、剔出装置、输送翻转机和振动输送机组成,其中,15台配页机为标准形式,最多可以配置24台,配页机可根据需要连接,每台配页机都设置缺帖多帖及错帖检测装置,出现缺帖、多帖则发出信号使之剔除,出现错帖则发出信号报警,从而保证配页质量。在帖数较少的情况下,配页机组可将不使用的配页机停机,以减少磨损。在配页机的尾部有放书帖台,可放置已配成册的书帖,然后由集书链拨书杆将其送到胶订机中去。

平装胶订机

平装胶订机将经过配页机组自动配页成册的书芯通过热熔胶的黏结与封面黏合在一起,具有进本振齐、铣背、拉槽、上背胶、上侧胶、上封面、托实夹紧、书本斜坡输出的功能。其采用触摸屏图形人机界面,并设置了故障显示功能和速度显示功能的显示屏。

江苏省科技实力地区差异评价研究 篇3

地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地区的科技进步, 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 而地区科技实力的评估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有从三大经济区域的空间视角探讨其科技实力[1], 有对各省区的科技实力进行研究[2~5], 也有从省内地级市角度进行区域科技实力评价[6]。针对江苏省的科技实力评估研究, 卢子芳、李炳军等对江苏省于20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期的科技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分析[7,8], 江志堃则对江苏省内各辖市的科技实力进行了研究[9], 但他们都是2004年及其以前的科技情况, 有必要对江苏省各辖市最近科技发展状态进行再认识、再评估, 为江苏省及其各辖市经济科技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区域

江苏省位于我国中东部, 土地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 2010年末人口7869.34万人, 经济比较发达, 2010年, GDP41425.48亿元, 位居全国第二, 占全国GDP的10.4%, 现辖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和宿迁, 共13个市。本文将对其13个辖市2010年的科技实力进行评估研究。

二、数据与方法

(一) 数据指标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江苏统计年鉴》。根据文献研究和《2011江苏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 我们选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环境保护、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等7项指标作为影响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主要因素, 指标数据见表1。

数据来源:《2011江苏统计年鉴》

(二) 研究方法

借鉴华长明等对中国与各国 (地区) 科技实力比较分析的方法[10]。选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等7项指标, 均以苏州为100, 指数化后得出科技实力综合指数En, 对江苏省13个辖市科技实力进行定量比较。将表1中的指标数据记为xmn, m=1, 2, …, 7, 按表中从左向右顺序代表指数项, n=1, 2, …, 13, 按表中由上往下代表各辖市, 将选取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环境保护、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等7项指标指数分别记为I1n、I2n、I3n、I4n、I5n、I6n、I7n, 各辖市各项指标指数为Imn=xmn/xm7, 各辖市科技实力综合指数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计算, 可得2010年江苏省各辖市科技实力相关指标指数 (表2) 。13辖市科技实力各分项指标指数可表示为图2, 科技实力综合指数及其排序可用表3、图3表示。

由表2、图2可以看出, 各辖市的科技实力各有其优劣。作为省会的南京市, 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和发明三项指标上具有突出优势, 指数分别是495.05、422.47和181.53, 居第一位, 但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的科技支出、环境保护支出、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专利申请授权量上均不如苏州市和无锡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明星的苏州市来说, 除了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和发明三项指标低于南京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的环境保护支出低于无锡市之外, 其余指标均处于第一位, 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是无锡市的2倍多、南京市的近3倍。无锡市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的环境保护支出指数为105.92, 居第一位, 另外, 发明指数为83.72, 居第二位。常州市的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专利申请授权量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的环境保护支出方面与苏州市的相差较小, 其他3项指标差距较大, 尤其是专利申请授权量指数为19.72, 还不到苏州市的1/5。就与上海市、苏州市隔江相望的南通市而言, 最突出的是专利申请授权量指标指数49.11, 仅次于苏州市和无锡市, 居第三位, 在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的科技支出上高于常州市、徐州市, 居第四位。徐州市在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2项指数较高, 均居第三位, 但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的科技支出、发明、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专利申请授权量4项指标指数均较低, 分别为12.71、12.12、11.76和10.69。镇江市在发明、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和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3项指标上高于南通市, 居全省第五位或第六位, 但其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的科技支出、专利申请授权量方面指数均低于20。扬州市除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和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2项指标指数较高外,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的科技支出和发明指数为18.99、15.62, 特别是其专利申请授权量指数低于10, 仅为8.22。泰州市、淮安市、盐城市的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和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2项指标指数均超过20, 指标指数低于10的泰州市有1项、淮安市有2项、盐城市有3项。连云港市所有指标指数均低于20, 低于10的有3项。而宿迁市仅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的环境保护支出指数超过10, 略高于连云港市, 其余指标指数均低于10, 为全省辖市中最低。

由表2、图1还可以看出, 各辖市之间科技实力分项指标指数差异显著。相差最大的是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指数最高的苏州市是最低的宿迁市的103.16倍, 其次是专利申请授权量指数苏州市是宿迁市的90.59倍, 发明、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及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指数倍数分别是80.23、70.43和49.59, 相差最小的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中的科技支出、环境保护支出2项指标指数差异最小, 分别为11.19和8.05。

从各辖市科技实力综合指数 (表2、图2) 看, 科技实力综合指数由高到低分别是:南京市175.93、苏州市100、无锡市66.28、常州市36.82、南通市34.17、徐州市29.93、镇江市28.63、扬州市24.68、泰州市17.44、淮安市17.11、盐城市16.83、连云港市11.21、宿迁市6.04, 最高的南京市科技实力7项指标综合指数是宿迁市的29.13倍。按科技实力综合指数所反映的科技实力强弱, 南京市、苏州市和无锡市三市科技实力最强, En大于60, 处在第一方阵;常州市、南通市、徐州市、镇江市和扬州市五市科技实力较强, 20

什么原因造成了江苏省13辖市上述的科技实力格局呢?首先, 南京市作为省会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 数千年的历史为其积淀了厚重的科技文化底蕴, “黄金水道”长江穿城而过, 京沪铁路线上的重要枢纽, 大型的机场, 数条高速高路交汇于此, 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 使得南京市成为科技实力最强的辖市。作为美丽富饶的苏南地区, 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主要通过京沪铁路干线和长江水道接受上海和南京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 自然条件优越, 经济发达, 科技实力分居第二、三、四位, 尤其是苏州市, 与上海直接相邻, 历史悠久, 借助现代改革开放之东风, 引进外资和技术, 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同处江南的镇江市, 处在南京市、常州市及扬州市之间, 接收到中心城市南京的辐射效果不显著, 相比较苏锡常三市, 离上海市最远, 使得其发展态势远不如苏锡常, 科技实力掉在了后面, 居第七位。靠江临海的南通市与上海市、苏州市隔江相望, 南通近代的发展为其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由于长江的阻隔, 使得与上海市空间距离相近的南通市远远落在了苏州市之后, 近几年来, 随着苏通长江大桥、崇启大桥等过江通道的建成, 使得南通市接受上海市和苏南经济辐射能力增强, 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科技实力上升至第五位。同处苏中地区的扬州市和泰州市, 也因为长江的阻碍, 陆路上直至本世纪初期才开通铁路, 所以接受中心城市上海和南京的辐射远不如苏锡常地区, 亦逊于南通市, 科技实力分居第八、九位。苏北五市中的徐州市, 地处陇海铁路与京沪铁路的交汇枢纽位置, 自古即为重镇, 其社会经济基础较好, 但跟苏北其他地区一样, 远离全国性中心城市, 虽为苏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但其经济、科技实力却不如苏锡常通四市, 而位居第六。淮安市、盐城市地处苏北中腹, 陆路交通发展滞后, 远离中心城市,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科技实力位居第十、十一位。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端, 作为欧亚大陆桥 (陇海-兰新铁路与中亚、欧洲铁路线) 东桥头堡的功能远未得到发挥, 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科技实力位居第十二位。宿迁市原属淮阴市 (2001年更名为淮安市) , 为县级市, 1996年设立为地级市, 发展时间短, 经济基础薄弱, 交通不发达, 科技实力最弱。总之, 主要受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历史政治等因素综合影响, 形成了江苏省13辖市目前的科技实力格局。

四、结论与讨论

基于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数据, 选择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环境保护、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等7项科技指标, 通过定量评估和定性分析,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江苏省各辖市的科技实力各有其优劣。南京市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和发明三项指标上优势突出, 苏州市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等四项指标上均处于第一位, 等等; (2) 各辖市之间科技实力分项指标指数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四项指标指数辖市之间差异最大, 分别为:103.16倍、90.59倍、80.23倍和70.43倍; (3) 辖市科技实力综合指数排序为: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徐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和宿迁市, 南京市、苏州市和无锡市科技实力最强, 属第一方阵;常州市、南通市、徐州市、镇江市和扬州市科技实力较强, 为第二方阵;泰州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和宿迁市科技实力弱, 处于第三方阵; (4) 江苏省13辖市目前的科技实力格局主要是由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历史政治等因素长期综合影响的结果。

限于各辖市科技统计数据, 本文选取了与地方科技实力相关的7项指标, 并未建立更完善的科技实力指标体系, 也未采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法、熵值法等[11~12], 而采用了简单易行的相关指标指数对比法, 但不失其科学性, 研究结果客观可靠,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建议各有关部门正视地区发展客观状态, 根据各地区位特点, 努力改善交通条件, 强化经济基础, 挖掘地方历史潜力, 抓住政策机遇, 不断提升科技实力, 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快速良性发展。

摘要:选取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环境保护、高技术产业企业总产值等7项科技实力指标数据, 以苏州市为参照, 应用相关指标指数对比法, 对江苏省13辖市科技实力进行评价研究, 结果显示:江苏省各辖市的科技实力各有其优劣, 各辖市之间科技实力分项指标指数差异显著, 对辖市科技实力综合指数进行排序和分类。通过定性分析, 表明:江苏省13辖市目前的科技实力格局主要是由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历史政治等因素长期综合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科技实力,地区差异,江苏省,各辖市

参考文献

[1]刘建党.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科技实力分析与评估[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6) :124-126.

[2]王湃, 赵英才.我国省域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8, (11) :125-127.

[3]王婷, 刘勇, 叶中华.我国东、中、西部十省科技综合实力评价_基于灰色聚类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8, (04) :35-39.

[4]朱顺泉.泛珠三角各省区科技实力评价与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01) :62-63、72.

[5]张黎, 银路.西南地区四省一市综合科技实力评价及其分析[J].软科学, 2003, (01) :60-63.

[6]王鸣涛.河南省地级城市科技实力评价实证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2) :17-20、27.

[7]卢子芳.江苏省科技综合实力的评价[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2) :11-14.

[8]李炳军, 刘思峰, 胡坤.江苏省科技综合实力时间序列灰色聚类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 2004, (02) :59-61.

[9]江志堃.江苏省科技实力问题研究[J].财务与金融, 2009, (06) :82-85.

[10]华长明等.中国与各国 (地区) 科技实力比较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11]朱梅红, 李爱华.基于熵权的中国西部各省份科技实力综合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6, (12) :120-125.

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功能 篇4

收稿日期:20131213

作者简介:杨怀中(1954-),男,河北省邯郸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技术伦理学研究;

林齐(1990-),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2BZX02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3ZY164)摘要: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分析为正在兴起的科技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新的阐释视角。通过梳理多元学科中结构-功能思想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对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进行由维持功能到外显功能的结构探究。而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分析不能止于结构,更不能止于功能。

关键词:科技文化软实力;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N940;G0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0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杨怀中等: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功能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皆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国内学人对于科技文化软实力命题的提炼与深入探究无异于完成了一次文化研究课题的革命性转变。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主导与学人努力,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将会不断涌现。但是,研究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合理性不能局限于国家重视与概念演绎,而应该找到该主题的内构支撑,而功能正是内构的外部作用表现。在功能视角下,科技文化软实力必然以一定的结构存在,并赋予其意义,实际上,文化就是赋予意义的过程。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存在是与现实世界联系的,这种联系需要用功能来沟通,它表现为一种现实影响力。“软实力”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中国与印度在未来都将成为亚洲的巨人,因为两个国家的软实力正处于上升趋势,而国家文化正提供着软实力。科技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科技文化层面,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科技与文化的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入探究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其现实意义在于找到通过科技文化软实力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乃至创造充满强大实力的国家未来的依凭。故而,研究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具有学理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结构-功能理论的方法论资源

任何一个在人类历史上被视为“经典”的理论和思想资源,都不应因为后世的发展就认为从此可以忽视其曾经散发的光芒。即使批评始终伴随着结构-功能分析理论的历史发展,但是通过批判地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其依然可以焕发学术学理生命力。而作为一种方法的结构-功能分析理论,正是本文分析问题所凭借的方法论资源。

(一)作为一种方法的结构-功能分析理论

宏观社会学通常认为,结构功能主义来自于孔德的生命有机体概念以及斯宾塞提出的结构、功能等范畴。结构-功能理论的思想渊源在于一种类比的思维,这种思考路径在柏拉图时期就有了,那就是将社会比作人体,而其成熟起来的条件则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借鉴。有机体需要有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状态,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是保证生命持续的功能前提,而其中血液、骨骼等都是人体结构的基本要素,在这里,结构具有有机联系的自我维持功能。

这由此启发了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基于同型性的思维开始了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开发利用。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涂尔干特别强调了社会的整体性,但是很难说这就是标准化的结构-功能理论,因为实际上在帕森斯的作品问世以前,结构与功能两个词汇仿佛只有与主义结合起来才足以到达人们的记忆点。一方面,结构主义的产生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初在语言学中由索绪尔提出的关于语言的共时性的有机系统的概念和心理学中由完型学派开始的感知场概念 \[1\]。不过,就结构阐释而言,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论述了生产结构中经济要素对于上层建筑要素的基础作用,“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另一方面,功能主义经过涂尔干的工作,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与布朗两位“对手”各自完成了自己理论的构建,前者从满足生理需要的功能出发认为功能是普遍存在以及必不可少的,而后者则倾向于“函数”对应关系的社会功能一体的结论。至少在基本思路方面,帕森斯正是凭此试图构造出一个关于社会系统的宏观分析体系,为人熟知的AGIL(适应、目标实现、保持和模式整合)理论正是这种尝试的产物。

然而,同型性思维的弊病恰恰在于有机体与社会的差异性被缩小了,这使得诸如均衡、稳定等特征在社会分析中被不恰当地强调了。正如机器功能主义所主张的,除了精密程度的差异,意识对于大脑的关系和计算机的程序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关系是一致的,这种思维错误地导向了脑结构探索意识来源、功能的无用功。尔后,作为帕森斯的学生,默顿发展了自己的功能理论,提出了显功能与潜功能的概念,以此对传统的结构-功能理论进行了完善,但是,结构-功能理论还是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衰败的道路,直至亚历山大等新功能主义的代表对该理论的综合发展才使之保留了一份曾经的尊严。而结构主义作为曾在法国盛极一时的时髦学说,也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向解构的后结构主义的转变,这无疑于是一种抽象结构的消亡,与功能主义一道使得结构-功能理论的道路越走越窄。

如何走出新的道路,转变视角是关键。毫无疑问,结构-功能理论至少作为社会学曾经伟大的思潮,占据过重要的理论阵地,然而其结论总是遭到这样或那样的批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结构-功能理论即使在所谓的衰败时期,也不乏类似于阿尔蒙德这样著名的比较政治学学者的运用。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相较于由此带来的结论而言,他们更看重这一理论中蕴含的方法论意义。

(二)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探究的循环模式

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探究需要一种注入新鲜血液的结构-功能理论。对于文化研究来说,系统方法是适用的,因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系统,文化是人类活动(劳动实践)的外化和对象化,它是一种由人工造成的各种要素所组成的人造系统,文化系统是由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要素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文化结构,并构成文化系统,而文化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要有一种特殊功能适应环境的改变”\[3\] 。本文认为,对于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研究,结构-功能理论可取的方法论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分析对象的要求。结构是一种关系,由不同的要素经过一定的联系组成,它是系统的一种特性。而这种结构能够进行功能分析,但必须是可观察的。这里所说的可观察指向的是分析对象的结构必定是来自于现实的实践活动,抽象与具体只是表现形式和逻辑分析次序的不同而已。科技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必然也是属于整个文化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它来自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可以通过物质、制度、精神等形式表现出来,而科技文化软实力则可以视作科技文化子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在此意义上,采用结构-功能理论便具备了可操作性。

第二,从何处开始。结构-功能理论的出现与生物学意义上的功能是不可分的,后者来自于主体内部结构的自我调节,这种结构的惟一功能在于维持生命体的存续,从生物学看来,有机体能够在适应环境的时候将物体或能量和自身的结构进行同化,这使得有机体的种种形式具有持久性,在此情况下产生的“普遍图式”即是结构。因此,结构-功能理论的出发点并非与其术语的前后顺序一致,维持功能是分析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第一推动力”,而对维持功能下的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结构进行反推则是该方法的关键所在,这与默顿所持的“某一社会功能有助于确定结构,正如这种结构有助于确定实现这些功能的有效性一样”\[4\]的观点是相似的。

第三,遵循何种路线。均衡性是以帕森斯为主要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所强调的结构-功能特性,在现实中,这种均衡性的思想很容易被狭隘地用来解释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实际上,这种对均衡的强调正是作为分析方法的结构-功能理论必须扬弃的。结构应作为系统的结构来整体考量,所谓相对稳定的结构,重点在于“相对”,而非“稳定”,处于一定环境下的结构必然会在方向性的运动中不断分化与整合,这样,结构会在保持原有的维持功能的前提下得到功能的发展与提升。对于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分析路径,即是从科技文化软实力得以存在的支撑维持功能的深层结构分析出发,通过与环境(历史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从而经由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表层结构演绎出其外在的功能意蕴。在此意义上,功能之间具有相对独立与相互依耐的特性,且在方向上并非不可逆。

总之,肯定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性、联系性与变化性是采用结构-功能方法分析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信念之所在。

二、变化中的科技文化软实力结构

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结构从总体上来说包含了维持内部存续的深层结构与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表层结构,前者产生于科技文化的生成过程,具有“必不可少”的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后者则是基于现实的条件不断进行着适应、调整、优化,属于科技文化软实力结构动态性的一面。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表层结构虽然是与外部环境相作用的,但是从运动方向上来看,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表层结构亦是由其深层结构经过类似于“运算”的过程发展而来的。可以说,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结构是具有科技文化结构的普遍性与自身表层结构特殊性的统一。

(一)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深层结构

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深层结构形成于物质、人、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科技文化软实力在逻辑上应当先于作为概念的“软实力”而提出,因而,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深层结构与科技文化的历史生成具有一致性。从科技文化的历史发展的层面着眼,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深层结构可以被抽象地概括为物、人与文化要素。

首先,这里的物是作为文化形式而存在的自然物与社会物的结合,即它是来自于自然的为满足人的需求而经过相应加工的人化自然产物。作为科技文化软实力深层结构的物即是近代科技革命和发展以来产生的科学技术成果,属于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如促进科学研究的科学仪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发明与创造等。

其次,作为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深层结构要素的人是科技文化的创造主体,亦是其终极的载体,作为创造者的人,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由依赖到解放的转变。例如,笛卡尔的机械哲学思想表现出了对近代牛顿力学的依附性,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又实现了认识的对物与自我的超越,这种超越既可以表现为认识对于客观的符合程度的提升,也可以是人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反思。

最后,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综合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技体制、科技法规、科技道德等的狭义框架,文化在这里属于一种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等软性因素的复合整体,因而也就成为了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发挥的最为直观的资源要素。

总之,科技文化软实力深层结构的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起来的整体,物的要素与文化的要素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关系,人的要素可以被看作该结构中的中介要素,没有人,自然物无法进入社会物,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与此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人在科技文化软实力结构中的地位,因为必须认识到没有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加工的——就如没有“质料因”一般,即使“形式因”已经存在,也无法实现科学技术乃至科技文化的生成。而文化要素,如前所述,乃是科技文化之所以称之为“文化”与“软实力”的最为明显的资源要素,与物、人两个要素共同组成了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深层结构,缺一不可。

(二)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表层结构

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表层结构形成于科技文化的物性之上的科技制度文化要素与科学精神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科技文化在总体上具有丰富的软实力资源,但其本身的文化生产力性质也在某种微弱的程度上赋予了其硬性的资源意义(即使不完全等同),而科技文化的硬性资源正是主要来自于深层结构中的物的要素,例如在教育理念上对理工科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科技人才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速度,这体现为可明显呈现于现实的实力,在功能视角上则可被描述为由物的资源产生的创造活动。与此对应,科技文化软实力则表现为对物与人的文化化,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正是来自于这种结构作用。

实际上,科技文化软实力资源比之硬性资源更具有开发价值,这一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可以找到相似的经验。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从器物开始的,这其实就是对国外科学技术进行机械照搬;甲午战争以后,国人又开始了制度上的反省,然而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分子才真正开始了文化上的觉醒。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无疑表现了近代中国自强由“硬”至“软”的深层思维转变。科技文化软实力正可类比如斯,其表层结构与历史、现实环境密不可分。如此一来,虽然仅仅是科技文化的其中两个组成部分,但是科技制度与科学精神在历时性上具有突出的向前发展的方向性,在共时性上又明显地受到一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条件的支持与制约。

因此,本文认为,科技制度与科学精神应该被赋予重要的结构要素地位。科技制度与科学精神都产生于科学技术活动,两者对于科学技术活动皆具有规范的效应,近代中国从制度层转向文化层的学习显然表明了制度理应是基于一定文化底蕴的存在。然而,正如马克思提出的从猴的解剖到人的解剖思路一样,在我国科技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框架下,科技制度较科学精神更易于跟踪,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科技发展战略也是从追踪世界某几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开始的,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则无疑是我国现一阶段在科学精神上的追求。简而言之,科技制度与科学精神作为科技文化的两个方面,在科技文化软实力中却具有更为重要的结构地位。

三、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功能分析

结构是由各个要素按照一定方式形成的整体,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既可以根据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划分而被归结为维持功能和外显功能,又因为这种内外功能紧密联系、不可分离而表现为整体功能。

(一)维持功能

虽然笛卡尔式的基础论因为坚持认为内心表述不依赖于外部世界而广受诘难,但是出于解决部分信念来源的需要,内心表述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样,在经过重新阐释的结构-功能理论视域下,强调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是进行研究的必由之路,但是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存在主要还是基于其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统一,提供该类特性的便是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深层联系方式,即发挥着维持功能的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深层结构。

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维持功能是科技文化软实力深层结构满足科技文化软实力存续需要的能力,相应地,作为子系统,它的存续也支撑着科学技术与科技文化的维持。物、人与文化要素自近代科技文化产生以来就承担起了发挥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重担。无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遭遇到宗教权威的打压,还是带来劳动工人的异化,它都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随着科技文化软实力深层结构的自我优化而更具强大的生命力——作为物的要素,因为科学技术的淘汰与创新之间的循环,是科技文化软实力长久存续的物质基础;作为人的要素,因为科技创造主体不竭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科技文化软实力得以存在与提升的关键所在;作为文化的要素,因为科技文化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因而是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依凭。

正如经典逻辑一直通过解释与解决新的疑难而完成形式化过程一样,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维持功能表现为:其深层结构要素在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不断扩张它们之间联系的广度与深度的基础上,实现着科技文化软实力自在性向自为性的升华,其中科技文化软实力凭借自在性成为可感的对象,而其自为性则确保着科技文化软实力在不同时期都不致于陷入消解之中。科技文化软实力正是通过这一具有渐进性质的升华运动完成着维持功能的发挥。

(二)外显功能

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表层结构由科技制度与科学精神两个基本要素承担着主要的联系角色,两者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却又是相互依赖的整体中的要素。

科技文化软实力表层结构中的科技制度要素具有整合科技文化资源、规范科技活动、鼓励科技创新的功能。就我国科技制度的形成历史而言,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的缺位,中国的科技制度因为近代科学的舶来性质,经历了从无到有以致发展完善的过程。其中,科技教育制度与科技管理制度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对于整个科技制度的功能发挥提供了资源支持。在我国,科技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最直接的功能就在于整合了科技教育资源,即通过国家制度将科学研究者、学习者等集中到一起,既推动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研成果的良性产出,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科技教育资源缺乏的紧张分配关系。我国的科技管理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保护、惩罚与奖励三部分内容,无论哪个方面的科技管理制度,其功能指向都在于规范科技活动与鼓励科技创新。

科技文化软实力表层结构中的科学精神要素则具有提高人类认知能力、保障科技活动、推动科技革命的功能。如果科技制度在功能指向上还体现出了一定的“行业”特色的话,那么科学精神的功能指向则绝不仅限于科学研究的主体,即并非科学家所独有,这点意味着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是观照整个人类社会的;另一方面,理解科学精神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总的来说,可以认为科学精神是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紧密联系的规范,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精神实现人类自由的终极关怀。

(三)整体功能

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内外功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物、人、文化构成的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深层结构维持着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存续,而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表层结构则以作为科技文化现实表现的科技制度与作为科技文化理想形态的科学精神为主要联系,发挥着以科技进步为轴心的发散功能。但是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表层结构相较于深层结构又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其功能的结构组合形式应是螺旋上升的优化过程,在整体的角度上看,每一次科技文化软实力结构的优化都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软性资源,这种资源的利用便成为了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整体结构功能,可以说其整体功能是人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在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中亦同时实现着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青年马克思吸取了费尔巴哈类存在的概念以及人本主义的思想,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人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的问题,要求工人在生产环节上首先完成全面发展,虽然后世的学者普遍认为此时的马克思的思想还没有达到后期“实践的人”的高度,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对于科技发展的使命提供了真理性的标准。科学精神中的怀疑、创新、求真、求善、求美等特性是支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科技制度则为其完成了一种社会条件的现实建制,正是两者在不断的相互协调和整合中得到结构优化,才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扫清了障碍、拓宽了道路。

相较于人的发展而言,科技文化软实力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属于总体性的,从对自然的探索到科学技术的应用,再到科学技术生态化,都与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近代科技文化的产生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繁荣、现代科技文化的纵深发展与知识社会文明的兴起都勾勒出了一幅科技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宏伟图景。

总而言之,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包括维持功能、外显功能与整体功能,三者并非处于同一层面,而是分列于功能金字塔的不同位置:维持功能位于底端,是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基础功能,它保证了功能发挥的结构前提,必不可少;外显功能位于中间层,是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核心,提供了功能发挥的现实载体,特色明显;整体功能位于顶端,是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终极追求,意义重大。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这三个方面递进推演,展示了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全景图,亦为发挥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提供了依据。

四、结语

本文认为,经过辩证发展的同型性思考路径确实能够在挖掘与解释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知识积累上作出一定的推进,因为只有不断增加的量的积累,才有实现认知质变的可能。但是,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终归是来自于一种类比的思维模式,这表明从结构转向功能的阐述势必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因此,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分析并非止于结构,更不是止于功能。不止于结构,是指研究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需要更全面的视角介入,在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背景下这显然是必要的;不止于功能,而意味着如何保障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则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至少从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表层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内化的科学精神与外显的科技制度都属于可以操作的领域,例如平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比重,完善大学教育体制以及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保护的法规等。总之,“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亦应如此。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M\]. 倪连生,王 琳,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1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

\[3\]周洪宇,俞怀宁,程继松.文化系统论纲:文化学系列研究之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6):411.

\[4\]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195 .

江苏省科技实力问题 篇5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科技实力显著提升, 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跃升期。中国科技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在迅速提升。

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我国突破了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超级稻育种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 攻克了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获取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这样一些重大成果显示了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在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解决“三农”问题, 支撑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正确认识我国科技实力, 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基础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 我国科技事业成就巨大, 科技实力显著提升, 形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实基础。无论是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还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中国的科技发展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 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更加凸现, 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年来, 人们都在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也给予了多方面的解释, 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是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我国经济能够长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能够成为吸引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中国已经建立相应的科技基础条件, 这是形成中国经济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

强调中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科技发展的差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这些年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 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 我们必须正视差距, 充分认识已有基础和发展潜力, 树立自信, 振奋精神, 艰苦努力, 迎头赶上。

二、正确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的国情和阶段特征

我国最大、最根本的国情, 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 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这样的历史进程, 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这一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许多独特性质。

我国是一个经济总量庞大、经济结构非常复杂的发展中大国, 又是一个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众多问题, 问题之复杂, 形势之严峻, 时间之紧迫, 无论从当代发展经验, 还是回溯世界工业革命历史都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由于我国科技结构十分复杂, 科技发展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 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区域之间, 科技发展可能快些, 也可能慢些, 既有发展形势比较好的, 也有发展形势相对差一些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依靠科技创新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对科技工作挑战十分严峻。

当代发展理论和实践都表明, 加速科技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们有多种途径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但中国不可能仅仅依靠引进技术来满足自身科技需求, 更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国的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 从国情和需求出发, 选择科技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确定要突破的战略重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三、客观看待我国科技投入水平

随着国家财力的迅速增长, 我国科技投入水平也迅速提高, 1995年至2006年, 我国的R&D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1.6%的速度增长。2008年, 全年R&D经费支出达4570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按汇率计算, 2005年中国的R&D经费总支出约300亿美元, 居世界第6位。OECD按照货币实际购买力估计, 2006年的研发投入达1360美元, 超过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投入主体。OECD的这一估计,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的趋势, 但由于我国科技支出的特殊性, 科技支出的主体部分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材料、试剂等主要依靠进口, 科技人员经费仅占23.5%, 在科技经费中按贸易汇率计算占较大部分, 按贸易汇率计算的科技投入规模更能准确反映我国科技投入的实际情况。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保持了较高增长的水平, 但我国在总体上还是一个科技投入强度不高、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的国家。从R&D投入累计量、科技投入强度以及人均研发经费等指标看, 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相比, 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相比, 我国研究开发投入仍有较大差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要求我们, 加强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 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强度, 引导全社会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 仍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四、全面估价科技产出效果

正确估价科技产出及效果, 要遵从科技发展自身的规律, 切忌急功近利, 要有大视野, 要算大账。要认识科学技术研究具有探索的累积性特点, 需要不断试验、不断积累、不断进行探索。要认识到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的过程常有一个相对滞后期, 应该强调成果迅速转化又允许有一个被社会逐步认识和应用的过程。要认识到科技基础条件的积累也是一种科技活动的重要产出, 重大科技创新不仅出成果, 而且形成实验基础条件、实验设备, 也是这些科技投入的重要产出。要认识创新人才是科技活动的重要产出。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 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这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 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资源和最大优势。

五、紧紧抓住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江苏省科技实力问题 篇6

关键词:江苏 中小企业 转型升级 软实力 案例

近年来江苏中小企业为江苏经济的发展、就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随着总体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在课题组对江苏101家中小企业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特地选择了两家企业作为典型案例研究,一家是成功转型升级的,一家是转型升级比较失败的,通过对比两家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情况,来探究软实力建设对江苏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我们将从经营理念、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四个因素进行阐述。

一、J公司案例

J公司是一家从事运动品牌销售的中型连锁企业,总部位于江苏常熟,其业务网点遍布江苏,公司在江苏地区运动类服饰市场份额一度占到第一,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和其他销售渠道对该企业销售造成的冲击,原来完全依赖密集网点布局的销售模式已经日益凸显其局限性,而其传统的经营理念、落后的创新能力、家族式的管理和依赖人员推销的营销能力都已经成为该企业继续发展的阻力。受到2013年企业销售额大幅度下滑的影响,该公司从2013年开始对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通过近两年的努力,该公司2015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得到回升,转型升级初步成功,软实力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经营理念

该企业成立于2000年,一直到2013年由于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发展和企业做出的一系列正确决策,该公司销售额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但是在2013年受到了较大的波折,销售额大幅度下滑,在此基础上,公司高层结合外部、内部的环境,及时做出了企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的决策。首先公司将经营产业进行了重大调整(如图1)所示:

从该公司产业调整的布局来看,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也符合未来企业的发展,即依然以零售业为基础,辅之以商业房产、现代服务业(酒店、娱乐、物流)和电子商务,全面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创新能力

J公司在确定企业转型升级后,公司领导层审视了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创新。首先是物流中心定位的创新。由于J公司主要的经营业务之一是零售,而其中就会涉及到物流的配送,曾经物流是该企业不被重视的一个模块,物流管理非常混乱,基础设施都不配套,一到繁忙的节日,企业就会安排公司的管理人员到仓库进行帮忙。因此物流就成为该公司的软肋之一。鉴于此,公司开始重视对物流的部署和改造,企业高层发现按照新思路建设的物流中心,除了可以为本公司提供物流支持外,也可以为其他服装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江苏常熟服装规模非常大),因此,本公司就将新的物流中心定位为社会化的配送中心,即将物流由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

其次,销售渠道的创新。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传统以店面销售为主的营业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J公司适时进行了销售渠道的创新,自己成立了电子商务网站,将线下商品拓展到线上,且根据自营运动品牌的特色和价位,将消费客户主要定位于大学生。此外,公司在自建电子商务网站的同时,依然利用淘宝等专业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渠道拓展,更是根据手机客户新的发展,创建了手机上的微信和微博营销等,做到了销售渠道的与时俱进。

最后,人员招聘的创新。随着新的营销渠道和手段的运用,J公司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J公司处于零售行业,较为辛苦,所以人员流失率也较高,因此如何在人员管理中既能招聘到高素质人才,又能降低人员流失率成为公司的重要课题。为此,公司在人员招聘方面进行了创新,即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等,吸引大专院校的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较好地解决了企业面临的问题。

(三)管理能力

由于前几年的总体经济形势较好,所以J公司并不重视管理,因为虽然管理能力不行,企业依然有着较好的销售业绩。但在2013年销售大幅度下滑后,J公司开始重视管理能力对企业的重要性,意识到现在的零售行业竞争将更多来自于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例如,在门店销售部分,企业开始注重对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的各项培训,请行业专家来进行指导,包括:门店的选址、设计、商品的选择、商品陈列、品类管理、人员推销技巧等,通过这些管理能力的提高,J公司大大提升了顾客的满意度,销售业绩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四)营销能力

J公司在进行企业转型升级以来,非常重视对营销能力的改进。首先公司特别重视商品的买手,招聘了专业买手选择商品,从而保证选购的商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公司对商品的陈列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通过新颖的陈列方式,从而促进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第三,公司运用了最热门的一些网络平台,包括微博、微信等来进行企业的宣传。最后,公司进行了营销模式的创新,从公司高层到基层员工都可以进行微信营销,即将公司最新产品由个人发布在朋友圈,这样既降低了门店销售费用(租金费等),还提升了销售额。

二、M公司的案例

M公司曾经是一家从事休闲男装销售的小型外贸企业,主要出口到日本。但是随着近几年中日关系的波动以及日本经济的低迷,该公司出口额不断下降,迫不得己在2013年开始进行转型,将出口转为内销,并开始尝试电商。公司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但到目前为止,公司转型不太成功,其中软实力建设成为阻碍其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一)经营理念

该企业成立于2006年,公司规模不大,员工不到20人,年销售额好的情况下有300多万,但是从2013年销售额下滑,企业开始进行转型。但对于公司如何转型,企业老总并没有清晰的理念和思路,也没有意识到公司经营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只是认为出口不好做了,那就做内销,所以刚开始选择了国内超市作为主要销售渠道,但效果不佳,转而在淘宝做旗舰店,效果依然差强人意,现在在京东设店进行销售。本课题组认为,由于老板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其提出的转型思路还停留在思维定式的基础上,并没有意识到环境发生的变化,消费者对企业的需求,所以没有系统的、新颖的经营理念,很致命。

(二)创新能力

该企业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例如该公司的男士休闲服走的主要是低价路线,所以节约成本成为重中之重,对此该公司进行了一些成本节约上的改革,包括在服装款式和制作流程上。但本课题组在该企业进行调研时,发现他们的创新完全是按照老板的思路,没有真正找到企业的问题所在进行创新,其最重要的产品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款式上,虽然价格较低,但是吸引不了消费者的购买,所以其首先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渠道的创新,包括微信等平台的运用等。

(三)管理能力

目前M公司有20几名员工,整个企业管理非常松散,也谈不上什么管理。首先从公司的工作环境而言,衣服陈列和办公室连在一起,而且都乱糟糟,老板也没心思过问,可见该公司的管理水平较低。其次,该企业没有任何的管理制度,只有上、下班的时间,员工的分工也比较混乱。第三,公司待遇较低,留不住人才,员工学历水平较低,最高大专,且年龄较大,导致企业没有新的活力。总体而言,该企业的管理是老板的一人管理,老板的管理水平和用人情况都导致公司的管理能力不高,更不用提制定一些能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制度和方法。

(四)营销能力

M公司的营销还是基于老板传统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几个老客户,企业就能较好地生存下去,即使在企业转型升级较不成功的情况下,老板思路还是未变,更未意识到其营销这一短板。首先,该企业最大的营销短板即是它的商品款式,导致虽然价格已经很低,但是销售依然日益下滑,所以首当其冲的是需要聘请专业的设计人员改进款式。其次,该企业在线下商品销售的时候还是借助于老客户,没有开拓新的渠道,导致老客户流失后,只能依赖线上销售。第三,在进行网上销售的时候,其店铺也毫无特色,归于平庸。总之,营销思路和手段老化是该企业目前亟需改变的现状。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江苏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软实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630096)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医院财务成本核算下一篇: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