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区域

2024-08-22

滨海区域(共7篇)

滨海区域 篇1

一、区域创新研究动态及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是英国卡迪里大学的库克最早在1996年提出并定义的。他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 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区域创新系统包括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等行为主体, 他们作为区域创新的主体、动力、人才供给地、引导者等在创新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此之外还包括享用创新成果的顾客以及连接各主体间的中介机构。

国内在区域创新系统方面前人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彭纪生 (2000) 认为培育区域创新系统, 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沟通, 主要通过中介组织的间接渠道进行, 德国在此方面做的较为成功。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具有三大功能:沟通粘结功能、咨询服务功能、协调重组功能, 可极大地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邢春生 (2002) 在构建滨海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一文中提到, 就一个区域而言, 创新系统有自然形成的可能性, 但真正完善而有效率的创新系统是需要培育的。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几个创新子系统或称创新模块所组成, 即技术创新模块、产业创新模块、制度创新模块、文化创新模块。张晓旭 (2007)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是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网络联系。这种网络的形成是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不断磨合实现的, 政府尚无足够的信息和资源促进网络的发展, 但是政府的不合理政策却可以轻易地阻止这些网络的形成和壮大。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区域内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这就需要在区域内部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 即本文所讲的区域创新环境。

作为后起之秀的滨海新区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以它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环渤海地区的一颗明珠。滨海新区现包括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城区部分三个行政区和东丽区无暇街、津南区葛沽镇两个工业区。总体空间布局为:“一轴”、“一带”、“一城”、“七个功能区”。到2007年9月份, 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6.52亿元, 同比增长19.3个百分点;累计利用外资35.4亿美元, 同比增长27.7个百分点。尽管滨海新区的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它依然是一个年轻的体系, 在制度、企业组织及政府组织层面上仍存在许多值得注意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区域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二、滨海新区的区域创新环境分析

构建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会极大的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下面本文将从鼓励发展合作文化和营造学习氛围两个方面, 基于2002年到2007年的数据对滨海新区的区域创新环境进行分析。

滨海新区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 丰田、摩托罗拉、百事、三井、松下、三菱等等世界知名企业也都已纷纷入驻滨海新区。这些企业都有各自的企业制度和文化, 但彼此间缺少相互的学习与合作。

这里把滨海新区直接利用外资金额定义代表为区域内合作程度的指标, 用X1表示, 区域内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作为区域对学习氛围营造程度的衡量指标, 滨海新区区域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用Y表示, 其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均归为其他, 这里不做讨论。

建立简单的线性回归方程:

用计量软件对2002年到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如下结果:

利用OLS估计所得样本回归方程为:

对模型进行经济检验可以看出, 滨海新区直接利用外资总额、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总额和区域生产总额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随着直接利用外资金额和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增加, 区域生产总额呈上升的趋势。

对该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首先是拟合优度R2检验。样本可决系数为R2=0.998737, 修正样本可决系数为Adj ust ed R2=0.997895, 计算结果表明, 估计的样本回归方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观测值。

其次, 对模型进行F检验, 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 查出F0.05 (2, 7) =4.74。因为F-st at i st i c=1 1 85.976>4.74, 所以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即在滨海新区内, 区域生产总额与直接利用外资金额和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最后对模型进行参数显著性的t检验, 对于给定的显著水平α=0.05, 查出t 0.05/2 (7) =2.37.因为t 1=7.780962>t 0.05/2 (7) =2.37, 所以变量X1对Y有显著影响, 即可认为直接利用外资总额对区域生产总额有显著影响。又因为t 2=2.796425>t 0.05/2 (7) =2.37, 所以可以认为教育支出对区域生产总额有较为显著影响。

通过以上建模分析可以看出, 直接利用外资总额和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总额均对区域生产总额有较大影响, 即可推知合作的文化和学习氛围的营造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滨海新区的创新环境培养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因素, 资金、劳动力、科技等等自然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把这个定义为硬件因素, 那么与其对应的软件因素我们可以认为是区域创新环境的培养。在环境的培养中着重以下两点的讨论:

1. 滨海新区的区域合作文化氛围培养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中, 企业间总是存在竞争的文化, 而区域创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制度上的互动与学习的前提下完成。所以, 合作的文化显得特别重要。因此, 开放、愿意学习与资源共享就被当成是进步与不进步厂商的重要差别。如果在区域中能孕育一种合作的文化, 形成互动组织的宏观环境, 最好能采取包括的态度, 使不同利益团体得以参与, 这样有利于区域中的企业等多方利益集团达成共识, 共同促进区域的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思想认为, 创新系统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 相互协作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 企业与供应链相关企业 (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客户, 也包括同业竞争企业) 的相互合作水平是决定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以知识和资讯的共享鼓励社会对话, 来改进厂商的创新文化;透过购买与供应者的联结方案、资源共享及合伙等诱因方式, 鼓励厂商间的交流与互惠;强化部门组织间的接触 (如工会、商会、地方政府、区域发展相关机构等) , 以使集体资源效率最大化等方面。

滨海新区内众多企业, 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 因此应选举具有一定能力的组织者来带领区域中各企业一起营造合作的氛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余家在滨海新区落户, 像三星电子、可口可乐、霍尼韦尔、美国电话电报等知名企业, 有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较为完善的企业制度。如果这些各行业里的龙头企业能够在滨海新区也起到倡导合作文化发展的领头羊作用, 那么不但为区域内各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也为其自身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营造学习的氛围

这里的学习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通过老师的教授或从书本上学习知识, 这样仅能提升个体能力和竞争力。学习应该被置于一定的环境下来考虑, 在一特定的区域内, 各主体间应该积极主动地交流、互动与协同, 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应并形成组织能力和自主创新,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认知和模仿行为。区域中的大型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领头羊应该积极带动区域学习氛围的培养, 让学习的氛围由个体行为扩展到产业行为, 再渐渐扩展到区域中, 从而成为区域行为, 营造一种区域学习的氛围。

与弱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相比, 一个强势的创新体系应有学习的癖好并知道如何学习。这里可用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个区域的学习癖性程度。第一, 专业技术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中所占的比重;第二, 不同层次教育训练的质量;第三, 学习研究机构和产业的连接紧密程度;第四, 科研成果中的科技含量和多样性;第五, 媒介对商业咨询情报的提供。如企业处于这样一个学习型的创新环境中, 必然有利于其发展。滨海新区地处天津市的东部沿海, 具有便捷的交通网络, 北京、天津的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为其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供给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生产方案。这对营造一个具有学习氛围的区域创新系统也是十分有利的。

区域中人才的自由流动, 也是影响区域学习氛围的一大要素。滨海新区作为后起之秀, 应该将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作为一项发展战略。择优任用, 尊重市场的选择, 尽量避免政府的行政选择。自由的人才聘用有利于学习氛围的培养, 让区域创新经济发展永葆充足动力。

参考文献

[1].高鹏:“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 (12) ;

[2].周正龙:《全球化与区域》.[M].詹氏书局, 2002年4月7.1-7.27;

[3].《天津统计年鉴》.2001~2008;

[4].余桂玲:“滨海新区区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创新.[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3月;

[5].张雁琳, 宋艳艳, 张弘扬:“学习型区域的内涵及工具价值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07 (10) ;

[6].胡凯, 尹继东:“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7;

[7].陈琪, 徐东:“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7年8月 (8) ;

[8].林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统计应用》.2006 (1) ;

[9].方一兵, 范旭:“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大学与企业之间知识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J].2008年2月.第20卷第1期。

滨海区域 篇2

关键词:入境旅游,偏离份额法(SSM),变异系数(Cv)

目前学术界多是基于省级行政单元数据来研究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对我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省际以及地带间的研究居多[1,2,3,4],而对城市间尤其是不同省份但具有相似特征的两个滨海城市之间的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研究较少。国外学者对国际旅游区域差异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许多研究表明,国际旅游虽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往往导致区域差异加剧,主要是由沿海和内陆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和旅游供需分布不均造成的[5,6,7]。国内学者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旅游总体规模[8,9]、旅游流空间分布[10]、资源赋存[11]及竞争力等角度。这些研究都是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的静态差异上。本文分别以大连和青岛为研究对象,从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及竞争力两个方面进行定量研究,侧重研究1996—2007年两城市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并进行两者对比分析,试图揭示两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各自的优势,据此提出各自借鉴、取长补短的建议与对策。

1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对大尺度参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SSM法用于旅游市场结构变化分析,主要是以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样本,以全国为大尺度参照体系,将地方旅游客源市场在一段时期总的增长量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来进行市场变动趋势分析。本文以1997年和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选取分国籍统计的入境旅游人数为衡量指标,利用SSM模型从客源市场结构分析大连市和青岛市入境旅游的差异。其次,以1997—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选取旅游外汇收入、旅游入境人数为衡量指标,通过变异系数分析两城市入境旅游的竞争差异。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测度是基于一定的指标,且指标能够衡量各区域旅游经济整体状况[8]。采用入境旅游统计指标是基于该指标体系相对完善,各地区对旅游外汇收入的统计时间较早且统计口径较一致,能较好地反映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2 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对比分析

2.1 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的总体概况

大连和青岛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两城市旅游核心吸引力相似而又有地域文化差异,彼此间有一定的竞争替代关系。就旅游业而言,两城市由于发展的路径选择不同,造成后天两城市旅游(以入境旅游为研究对象)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论是入境旅游人数还是外汇收入大连都领先于青岛,1996年旅游外汇收入大连是青岛的2倍以上。进入21世纪,差距逐渐变小,2005年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青岛均超过大连。2007年大连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青岛的77.76%和86.1%(图1、图2)。

2.2 从市场结构看两城市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

从市场结构入手,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和区位两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地域差异存在的原因[12]。SSM模型应用于入境旅游市场结构研究的构建是根据SSM模型原理,假设某区域i和全国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其入境旅游人数和结构均会发生变化。假定基期区域i的入境旅游人数总量为bi0,终期为bit,把区域i入境旅游总人数按照客源地划分为n个国家或地区,分别以bij0、bijt (j =1,2,3,…,n) 表示区域i第j个客源国或地区分别在基期和终期到达的旅游人数;以B0、Bt表示全国在相应时期基期和终期的入境旅游人数;以Bj0、Bjt表示全国第j个客源国或地区在基期和终期到达的旅游人数[13],则区域i第j个客源国或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在(0,t)时段内的变化率为:rij= (bijt-bij 0)/ bij 0,(j=1,2,3,…,n,下同)。全国第j个客源国或地区入境旅游人数在(0,t)时段内的变化率为:Rj=(Bjt-Bj0)/Bj0。以全国各客源国或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所占的份额为标准,将区域i各客源国或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标准化后得到:bij′=bij0×Bj0/B0。所以,在(0,t)时段内把第j个客源国或地区到达某区域的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量Gij分解为份额分量Nij、结构转移分量Pij和竟争力转移分量Dij三个分量,依次表达为[14]:Gij=Nij+Pij+Dij=bijt-bij 0;Nij=b′ij×Rj ;Pij=(bij0-b′ij)×Rj;Dij=bij0×(rij-Rj)。PDij称为总偏离分量,反映区域i第j个客源国或地区的总增长优势,其表达式为:PDij=Pij+Dij,进而加和可以计算出区域i的总入境旅游人数增量Gi以及总份额分量Ni、总结构转移分量Pi和总竟争力转移分量Di。假设区域i入境旅游人数对全国的相对增长率为L,可将L分解得到结构效果指数w和竟争力效果指数u,并且L=w×u。由上可知,如果Gi愈大、Li>1,则说明某区域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快于上一级行政区域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如果Pi愈大,w>1,则说明某区域包含有较大比重的高速增长市场,总体入境旅游市场结构良好;如果Di愈大,u>1,则说明某区域各客源国或地区总增长势头良好,具有很强的竟争能力。

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SSM分析:本文首先以1997年和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分国籍统计海外游客量为依据,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13个国家和港澳特区、台湾地区,其余国家和地区为一组,共计16个客源市场。同时,以全国海外客源市场情况作为上一级大尺度区域样本,利用SSM上述计算过程,通过基期(1996年)和末期(2007年)数据比较(省略原始数据),构建Shift-share分析表(表1),分析比较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的市场发展态势和结构状况(表2)。

SSM结果总体分析:由表2分析可知,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结构中在基期和终期的游客增长总量达到677549人次。相对于全国的增长率L=2.00>1,总结构偏离分量P=339450较大,且结构效果指数w=1.28>1,说明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总体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朝阳性客源市场优势明显,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存在较大比重的高速增长市场——日本市场处于优势结构,且对城市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总竞争力偏离分量D=305187,竞争力效果指数u=1.57>1,说明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发展迅速,竞争能力较强,在全国的地位处于上升趋势,但各项指标均落后于青岛。虽然相差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演变,青岛旅游业发展迅速,与大连差距减小,最后超过大连。大连与青岛的入境旅游差异经历了“大一小一扩大”的过程。原因在于青岛的现有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体现在近几年旅游业规模和客源市场的扩张方面。

2.3 大连和青岛入境旅游的竞争差异趋势分析

对旅游竞争差异进行动态分析必须明确所研究的时间系列,该研究采用1996—2007年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从相对差异角度通过变异系数(Cv)的计算从侧面反映两城市入境旅游的竞争差异年际变化趋势[16]。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xi为每年各城市的入境旅游人数或旅游外汇收入;undefined为12年的入境旅游人数或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值。两城市之间入境旅游人数及外汇收入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3),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1996—1998年两城市旅游竞争差距变率下降,在模仿效应下青岛在向大连看齐。1999—2001年差距又再增大,忽略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2002—2005年差距趋于平稳并缓慢下降,2005年后又有增大趋势,此时青岛已跑在大连前面,可见两城市间旅游客源市场竞争将长期存在并且竞争越来越激烈。

3 结论与建议

滨海区域 篇3

天津滨海新区的优势

1. 地理区位优势。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北京、天津、河北等城市群的交汇点。内陆腹地广阔,辐射西北、华北、东北12个省市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临近内陆国家最重要的出海口。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第五位;进出口货物70%以上来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市,集装箱运量60%以上来自“三北”地区。滨海新区将逐步成为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可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使这一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

2. 产业基础优势。

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起步于1994年,与当年深圳、浦东等特区、开发区不同,滨海新区在2006年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之前,已进行了10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在全国各开发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服务于华北、西北和北方最大的保税通道,进出该区货物总值的60%来自外省市,拥有较高的起点。经过多年建设,滨海新区已形成了优势较突出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石油、海洋化工、现代冶金、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航空航天、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新的优势产业正在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IT制造业居全国前列,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全国一千多家企业为新区的产品配套,具备了较雄厚的产业基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1~4月,面对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滨海新区逆势而上,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16.9亿元,增长22.3%。

3. 人才科技优势。

滨海新区依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集中了全国约27%的科技资源。天津拥有45所高校、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66家。此外,天津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通过与德国政府、西班牙政府合作,每年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高级以上技术工人达到24.3万人,占技术工人队伍的25.5%,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支撑。天津也被国家认定为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体系10个产业平台全部建成,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相继启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完成市级科技成果201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425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有81项。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的总部和研发机构,建立了国际化研发转化基地,人才和科研优势为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使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区域和北方各省市走向国际市场和获取先进技术的便捷通道。

发挥滨海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

1.构建快速立体交通网络。

1957年,法国学者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和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中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便利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城市之间没有间隔,联系紧密”。环渤海地区要形成大都市带,就要在构建交通网络上共同努力,构建“日常都市圈”和“大都市圈”。“日常都市圈”也称“1小时都市圈”,是指从核心城市到周边城市之间的单向时间距离在1小时左右,距离约为100公里。1小时经济圈,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通勤圈,它们的内部联系十分密切。目前京津地区已建成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正在逐步将区域内两大核心城市连为一体,实现人才、货物的高速流动。“大都市圈”也称“3小时经济圈”,单向时间距离一般在3小时左右,半径可达300~400公里。“3小时经济圈”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对腹地内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与腹地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要素聚集和辐射扩散效应。京津两大枢纽应加强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交通运输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式”的转变。应发挥滨海新区的港口优势,加强空路、海路交通枢纽作用,强化航空港、海港建设;推进城际快速轨道网络建设,加强通道运载能力,提升交通网络之间的有机联系,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全方位融合交织,建成以滨海新区为核心的人才、货物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2.调整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突出优势。

滨海新区应在资金、技术、人才、商贸服务等方面产生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一个增长和发展极,具有贸易、金融、信息、技术创新和物流等中心功能,并带动整个周边地区,最终形成具有活力的经济区。结合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1)发挥优势,提高港口的利用水平。天津港是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津的比较优势所在和核心战略资源。进一步发挥天津港的优势,一是要加大港口的开放度,充分发展集装箱中转业务,形成与国际大港口尤其是韩国和日本港口竞争的实力。二是要加强天津港与大连港、烟台港的联系,减少重复投资,成为有效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窗口,使这一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释放潜能、增强竞争力,同时也为腹地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2)突出特点,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天津滨海新区地处渤海湾,拥有潜力巨大的海洋资源优势。天津作为北方缺水城市之一,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主要靠外调的滦河水和黄河水。在这种情况下,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已成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滨海新区应着力开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快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发挥海洋资源优势,节约能源,优化产业布局开发、利用新能源。(3)扩大规模,加快金融业发展。滨海新区是国家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府应加大扶植金融发展的力度,吸引金融机构在滨海新区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扩大其自主经管的权限、范围,促进区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企业发展。特别是加大对绿色经济企业贷款的投放,设立绿色经济发展基金,支持企业从事绿色产业,促进产业调整。

3. 建立地区经济互促论坛。

滨海区域 篇4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环渤海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辽宁、山东三个省, 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 而且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北方外来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 且持续增长。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环渤海地区地处东北亚的中枢, 具有成为东北亚经济核心的潜在优势。这一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雄厚的加工制造业基础、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 以及广阔的市场腹地, 已成为承接韩国、日本等制造业转移的最佳区域之一。

尽管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很猛, 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 环渤海经济区的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产权主体不清、运行机制不灵活等弊端, 运行效率普遍不高。一个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太高, 会带来经济运行的低效率。

2.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内绝大多数地方未发展以本地特有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等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主导产业, 产业分工不合理。环渤海经济区缺乏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层面上来规划区域的产业分工和地域分工, 在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环渤海经济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最大的达到0.943, 结构相似系数超过0.9的有4对, 平均相似系数在0.7以上。环渤海区域内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环的“经济圈”, 在要素合理流动特别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项目开发、区域内跨省市资产重组或共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方面, 进展不大。

3.缺乏区域层次的协调机制。地区保护主义盛行, 让各省市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调成本非常高昂, 最终使得环渤海经济区的生产要素流动不通畅, 资源配置难以优化, 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较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互沟通交流的协调机制。成立于1996年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议制度, 实质上是个较松散的组织形式。联席会议制度没有中央部门牵头, 对各方没有行政约束力, 合作层次较低。

4.腹地城市群实力较薄弱。经过多年的发展, “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实力相当, 均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而从环渤海核心区——京津冀地区来看, 只有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的GDP超过1000亿元, 城市之间经济差距较大, 地区内部未形成有序的梯度, 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较差, 核心城市的能量很难辐射和发散出来。

天津滨海新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启动点

天津滨海新区具有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密集、产业基础雄厚、交通和通讯便捷的综合优势, 具体表现在:

1.地理区位优势。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 拥有“三北”辽阔的辐射空间, 地处东北亚中心, 是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陆路通道, 是华北、西北以至于中亚地区最重要、最便捷的海上通道, 也是中国与蒙古共和国签约的出海口岸、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家可利用的出海口。

2. 服务功能优势。滨海新区是全国唯一聚集了大型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运作区和大型工业基地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优势, 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3. 交通优势。滨海新区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 通过京沈、京沪、京九、大秦等主干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 通过京津塘、津晋、唐津等高速公路与国家干线公路网沟通;天津港通达全球400多个港口, 为国内华北、西北、东北12个省区市的出口贸易提供服务;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连接国内外30多个世界名城。

4. 产业和科技优势。滨海新区已形成了优势较突出的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七大主导产业, 具备了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群。这些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辐射功能强。目前, 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 IT制造业居全国前列, 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

5. 发展优势。滨海新区十几年来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高出浦东新区3~4个百分点, 是目前我国经济最活跃、利用国际资本最多的地区之一, 已成为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新区。

6. 土地和资源优势。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98亿吨、天然气储量1937亿立方米, 每年可开采地热2000万立方米, 原盐年产量240多万吨。

7. 生态环境优势。滨海新区有1214平方公里盐碱荒地, 具有大面积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平原水库, 生态环境基础较好, 湿地和水面面积占总面积的29%。

按照中央的要求, 滨海新区制定了“十一五”规划纲要, 确定了其功能定位, 即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 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一是有利于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实现新的飞跃。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地区中心位置, 与周边地区经济互补性强, 资源、市场联系紧密。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可有力地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 进一步形成以京津冀为经济核心区、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促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二是有利于激活北部地区的经济, 提高其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 通过其在欧亚大陆桥和“三北”地区出海口的核心位置, 实现北部地区“走海路与通陆路并举”, 有利于加快北部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使整个北部地区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有利于沿海新型工业基地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联手共筑我国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加强环渤海地区的京津都市圈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的经济合作, 可使沿海新型工业基地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互补共进”之势, 有利于形成“南北呼应、东西协调”发展格局, 改变我国区域发展“东强西弱、南快北慢”的不平衡状态, 对促进环渤海地区的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有利于促进环渤海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 扩大对外开放。滨海新区面向东北亚, 不仅是欧亚大陆桥最近的起点, 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经贸关系密切, 而且还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家的出海口。从地缘战略上看, 我国要走向世界, 拓展国际空间和全球影响, 其国际战略大通道主要有四条, 即东北亚通道、中亚通道、南亚通道和东南亚通道。而我国境内对接东北亚通道、中亚通道的前沿区域均在北部地区。从国际视角看, 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呼应了国际战略中的“北部机遇”, 凸显了全球战略意义。如果说开发深圳、开发浦东的初衷更多体现的是国内战略的话,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则凸显了全球战略意义。

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加大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力度, 深化区域合作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统筹规划, 使各增长极协调发展。在环渤海现有的行政区划格局中, 各省市均有自己的增长极, 如何处理好这些增长极之间的关系, 是当前环渤海地区整体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必须通过统筹规划加以解决。要明确这些增长极在整个区域中的功能定位, 针对环渤海依然存在的产业同构问题, 要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通过规划协调, 引导不同地区在同一产业内“错位”发展, 协调各省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形成发展合力。

2.加强滨海新区建设, 提高服务辐射能力。随着滨海新区交通网络和现代物流设施的发展, 其在环渤海地区物流中枢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 应成立环渤海物流中心, 以企业集团的方式为环渤海区域内的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此外, 滨海新区应继续加强立体交通、现代物流、金融创新、商贸流通、信息联动、人才引进、生产性的服务业和旅游等方面建设, 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辐射能力。

3.建立更高层次的区域协调机制。一是应在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作用的基础上, 建立区域高层领导人定期会晤制度, 有步骤、分阶段地建立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协调机制, 促进城市间社会团体、学术机构、行业协会、广大市民的交流和沟通,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体系。二是应建立环渤海经济圈衔接配套、功能共享的基础设施, 实现三省两市交通运输设施、电信网络、能源设施、旅游设施等硬件对接, 发挥基础设施对整个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支撑作用, 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三是消除行政壁垒和市场障碍, 共同培育和发展环渤海地区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

4.共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建设三省两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信息共享机制, 促进海陆联动, 共同加强对入海污染物的控制, 根据各地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环境容量利用的研究, 提高海洋生态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建设近岸海域重大海洋环境污染应急机制和平台, 健全“环渤海”海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通报制度, 完善海洋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协调机制。二是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合作。在各省 (区) 已有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基础上, 合作开展区域生态功能区划调研, 综合提出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并开展生态区建设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共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立法、规划、信息、技术和咨询服务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滨海区域 篇5

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

自2006年5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 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明确提出“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 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 原则上可以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以来, 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3月, 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原则同意天津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围绕加快实现建成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目标定位, 四年来天津市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是制定实施金融业发展规划政策, 科学指导金融改革创新工作。2009年10月,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 明确了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目标, 科学指导金融改革创新工作。此前天津市研究制定并实施了两批金融改革创新40项近100个子项重点工作。出台了《天津市促进企业总部和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保险改革试验区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办法, 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

二是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进产业投资基金试点, 先后获准设立总规模分别为200亿元的渤海和船舶两支产业投资基金, 占国家已批准的3批共10只产业投资基金的1/5。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截至今年6月末, 成立和引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486家, 认缴资金额达到909亿元。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 积极搭建基金与项目对接平台, 融洽会已经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私募股权基金盛会之一。成功发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券,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加快推进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工作, 积极开展基金试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是切实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在做大做强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传统金融业发展规模, 提高其竞争能力的同时, 注重引进和发展金融租赁、国际保理等新型金融行业, 力求形成规模, 产生集聚。改制重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天津农村商业银行已开业运营。渤海银行、渤海财险等地方金融机构在全国分支机构布局全面展开。上海银行、东亚银行、合众人寿、美国企业成长协会、中国商务港等国内外金融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天津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日本爱和谊财产保险公司、韩国企业银行、韩国外换银行中国法人总部落户天津, 实现了天津外资金融法人机构零的突破。全国首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 (中国) 有限公司获准筹建, 是全国首批获准试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工银租赁、民生租赁业务发展迅速, 兴业银行获准在津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一批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先后设立, 为中小企业、科技、三农、妇女创业就业等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四是加强资本交易平台建设, 促进资源合理有效流转。探索设立与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拉动作用明显的各类资本交易平台, 力求形成资金汇集效应。近年来, 相继建立了天津股权交易所、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等4家资本交易所, 铁合金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等3家要素交易所, 成立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并获准开展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各类创新型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不断拓展业务品种和规模, 促进了资源合理有效流转。

五是开展综合经营试点, 健全金融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保险改革试验区建设, 加快保险产品创新, 探索扩大涉农保险的范围, 推动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中新天津生态城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管理改革试点, 为投资与贸易活动提供了便利, 大大提升了滨海新区的影响力。筹备成立泰达国际控股集团, 按照统一管理、综合经营、法人分业、严格监管原则, 积极开展金融综合经营的创新。

六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建立了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 充分发挥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优势, 全面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加快解放北路金融城和于家堡金融区开发建设进程, 为各类入驻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引进国内有影响力的资信评级机构, 重点推进全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设立天津国际经济金融仲裁中心, 为各类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及国内外投资者提供符合国际规则的法律纠纷解决机制。

通过以上领域的金融改革创新, 天津金融业规模不断壮大, 资产经营质量明显提升。2005年至2009年,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由6090亿元增加到13887亿元, 新增存款7796亿元, 增长128%;各项贷款余额由4722亿元增加到11152亿元, 新增贷款6429亿元, 增长136%;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由7534亿元增加到1.82万亿元, 增长142%。全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由91亿元增加到151亿元, 增长66%;保险公司总资产由252亿元增加到463亿元, 增长83.7%。金融业增加值由161亿元增加到421亿元, 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4.3%上升到5.6%, 实现了经济金融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加强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的有关建议

近年来, 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在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注重加强与环渤海区域内主要城市合作交流, 形成了良好的金融资源共享机制, 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布局、资本市场建设、金融业务合作、金融环境营造等方面在环渤海区域各兄弟城市的帮助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已经在沈阳连续举办了两届金融服务交易会, 今年9月10日, 融洽会组委会和沈阳市人民政府将举办第三届金融服务交易会;天津股权交易所已经在山东、内蒙古等省市建立了区域市场, 推动了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多省市企业挂牌交易;渤海银行、天津银行、一德期货等天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相继在北京、济南、大连、唐山、德州等环渤海省市设立分支机构;盛京银行、大连银行、锦州银行、哈尔滨银行、齐鲁银行、威海商业银行、河北银行等先后在津成立分行,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天津融资租赁业务集聚优势, 服务环渤海区域内企业发展, 如天津仲利国际租赁公司为德州某企业成功实现融资5000万元, 有效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为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区域内金融合作交流, 更为有效地发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和经济运行血脉的作用, 建议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合作交流力度, 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建立环渤海区域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通过采取定期召开年会等形式, 就区域金融发展规划、政策制度、合作项目和主要措施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 为实现环渤海区域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贡献力量。

二是不断推动地方金融企业加快跨区经营。积极推进区域内金融企业不断扩大分支机构布局, 做大做强区域内金融机构规模和业务总量, 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合作推广各类新型金融业务。加大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创新性财产权担保、国际保理、航运金融、产业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交流, 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积极拓宽市场交易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交易平台作用, 推动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排放权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和各类要素交易市场在区域内设立分市场, 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流转。

滨海区域 篇6

关键词:滨海新区,钻石模型,高新技术,策略

一、引言

“钻石模型”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波特将竞争优势的各个方面归为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四类。在实际经济分析中, 它越来越被学者们作为“经济分析范式”, 运用于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在国内, 钻石模型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国家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例如, 我国学者金紫江 (1998) 在对“钻石模型”述评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我国外贸竞争力的研究;郭海宏 (2002) 应用“钻石模型”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陈卫平 (2004) 应用钻石模型分析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等等。[1]

从国内外已有文献看, 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在“钻石模型”理论的运用上, 绝大多数研究都把对象确定在国家或一国产业总体这一层次上, 对于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特别是区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较少。

二、在“钻石模型”基础上崛起的滨海新区制造业的现状

1.滨海新区制造业的需求情况

据统计, 2006年天津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50个, 投资总额144.36亿元, 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有三家外资企业在天津投资。预计未来5年, 滨海新区的投资额将超过1万亿元。滨海新区新一轮的投资开发热潮, 拉动了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港口造船、铁路机车、农用机械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众多企业的开发、投资与扩建, 必将对金属与制造加工技术装备有着极大的需求, 进而拉动制造加工技术与装备行业飞速发展。

2.滨海新区制造业的相关产业发展

2005年, 制造业及其产业集群成为新区第二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支柱产业及相关的产业集群获得了高速的发展, 为“十一五”期间打造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奠定了基础。全年新区工业总产值完成3996.73亿元, 比上年增长30.7%, 占天津市的比重达到59%。实现增加值1011.6亿元, 增长24.7%。在新区三次产业结构中, 第二产业仍然占有很高的比重, 是新区经济的主体。[2]

经过13年的发展, 滨海新区基本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及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七大支柱产业, 这七大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新区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在这七大支柱产业中, 电子通讯业增加值占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 是目前第一大支柱产业。[3]

3.滨海新区制造业市场的主体、结构和竞争

滨海新区具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钢管公司为主的冶金行业, 以大港油田、渤海油田、石化公司、渤海化工集团为主的海洋石油化工行业, 以美国摩托罗拉、韩国三星集团为主的电子和计算机行业, 以德国SEW、中国台湾中台精机为主的机械行业, 以丹麦诺和诺德、美国史克为主的食品行业等几大产业群已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同时根据规划, 天津滨海新区包括8个产业功能区。目前, 天津开发区通过产业的不断集群, 已形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工和食品饮料等主要支柱产业, 以摩托罗拉和三星系列企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和以丰田汽车及系列配套企业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群, 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

4.天津滨海新区的“要素条件”

以天大、南开为旗舰的40多所在天津高校组成的人才舰队, 每年输出上万的本科以上大学生, 使得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市高素质人才的密集地区, 与此同时, 近几年滨海新区的迅猛发展势头又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以及海外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的密集已经为滨海新区的腾飞创造了大量人才资源。另一方面, 在风险资本方面, 滨海新区经过近13年的积累, 资金实力雄厚, 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逐渐升高。不仅如此, 对于面临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的滨海新区来说, 来自国外的投资在数量上也相当可观。

三、滨海新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关联性不高,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相关服务产业发展滞后

在工业生产建设中, 按规模的经济性, 基础原材料工业发展趋势是装置大型化、技术先进化、生产规模、管理现代化。只有实现合理经济规模, 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 企业才能赢利。但是滨海新区目前基础工业仍不适应规模经济要求, 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机械设备等上游产业规模还普遍偏小, 技术水平落后;工业加工品和销售能力有限, 制约了工业品的转化增值, 同时无法为下游产业快速、有效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创造条件。除此之外, 某些技术或产品的营销渠道以及与此相关服务的产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配套的服务功能层次仍然不高。

2.以传统产业为主,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力量薄弱

虽然R&D经费支出及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量、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及高校、科研机构、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的密度等都在逐年升高,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还是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高层次人才与研究基地仍比较缺失; (2) 高新技术产业很少, 制造业的产品主要是家电、纺织、轻工业品等传统产业, 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研究与开发能力比较弱。2005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407.1亿元, 为2004年的137.5%;而天津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总计2005年为2141.37亿元, 为2004年的123.6%, 比北京低将近14个百分点, 所以说滨海新区的高科技产业还任重而道远。[4]

3.利用外资效率不高, 科研技术行业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若想提高区域竞争力, 发展优势产业, 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外商实际投资243036万美元,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外商实际投资高达467628万美元;而滨海新区2005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金额为253139万美元, 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金额为154371万美元,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行业利用外资为1287万美元, 而北京科技经费利用外资2005年高达474932万美元。总体而言, 滨海新区外资利用效率还比较低, 尤其在科研机构外资利用上较之北京比较低。[5]

四、提升滨海新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在未来“十一五”规划中, 新区要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顺序, 继续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 积极推进现代化工业基地建设。具体而言:

1.以建设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为目标,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滨海新区应借助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重化”制造业结构。着力优化内部产业结构, 巩固基础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在产业选择上, 以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保障, 应重点扶持七大主导产业, 即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这七大产业约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积极引导并促进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采用新机制, 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工业东移企业, 使之成为高成长的支柱产业。

2.以节能减排为目标, 提高制造业运行质量

新区要坚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以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为基础, 切实抓好制造业的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 促进新区制造业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和集约节约型转变。新区应力争使能耗指标和用水指标下降5到6个百分点, 同时推进以石油炼制为源头的石油化工、汽车整车—零部件生产—代谢、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和以北疆电厂为依托的可持续制造业产业链的建立, 通过这些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运行质量。

3.积极吸收国际资本, 合理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滨海新区要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复苏及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广泛吸收国际资本, 继续坚持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的方针, 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首先要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产业关联度大、产业传递和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 如汽车制造业、临港工业等;其次, 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相应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第三, 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

4.扩大引资渠道, 广泛吸收民营资本

新区的开发建设, 企业的改造重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单靠国家的贷款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 新区要利用“国民待遇”原则, 先试先行, 放宽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条件, 在融资、信息、技术、人才、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 特别是在重点项目的建设上, 可以采取参股、合作、合营、拍卖等方式吸收民营资本, 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建设管理经验, 即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由政府先期投入, 通过招标由私人经营, 期满后转给政府。墨尔港多数码头的建设就是采取这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3) .

[2]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报告[M].天津市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 2005.

[3]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报告[M].天津市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 2005.

[4]天津统计年鉴—2006[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北京统计年鉴—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滨海区域 篇7

目前,先进制造业从空间层次上走向集群化与全球化。前者典型表现在美国128公路的电子业群、德国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等产业集群,以及中国的一些产业地理集中区[3];后者表现在先进制造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的全球化合作趋势逐渐加强。另外,从发展内涵上,世界上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了信息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进程。

中国加入WTO后,在把地区产业融入全球大市场的过程中,我国各地区对以高新技术驱动型的区域产业给予了充分重视。如浙江省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国内第一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浙江省基本建成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制造业体系。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给珠三角的一个战略定位就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深圳等地区也把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重点,相关研究机构也对其发展路径与方向给予了重点关注[4,5],相比较而言天津以及滨海新区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滨海新区担负着国家赋予的“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这一功能定位,在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十二五”期间如何发展好新区的先进制造业,不光事关新区自身经济发展全局与国内地位提升,其所探索的道路与模式,将对全国各地区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一、近期国家级区域规划在先进制造业上的定位与建设内容

本节笔者讨论从2006年至今出台的20多个国家级区域规划所涉及到的先进制造业内容,这些国家级规划区域[6]如表1所示。

从规划批复情况看,天津滨海新区是最早被国家确定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区域,随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给珠三角的一个战略定位也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意见”中也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深圳综改方案中虽没有明确提出先进制造业,但提到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自主创新领先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另外江苏沿海地区要成为沿海新型工业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皖江城市带也要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沈阳经济区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更是要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进入“十二五”,区域间竞合将更加激烈,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区以及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天津滨海新区如何走出一条率先发展、示范发展之路,需要在新区有一定基础的先进制造业上取得突破。

二、天津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称:2010年滨海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26.7%,拉动经济增长近15个百分点。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八大优势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达到86%,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中航直升机、三星LED、天碱新厂等7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城汽车、博迈科海洋装备等69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中俄大炼油、华锐风电、约翰迪尔工程机械等86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的增长是与区内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紧密相关的。特别是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先进制造研发机构在滨海新区聚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与引领作用,这些机构主要有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气传动国家工程中心等。

(二)存在的问题

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面临着金融危机引起的一些现实困难。

1. 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缺乏关键环节。

滨海新区大多数企业“两头在外”,其产品关键性零部件和原材料或者通过国际供应链供应,或者向国内其他区域的相关企业采购,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区产业链条中一些关键环节缺失。如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方面,滨海新区的开发区只具备汽车音响、汽车线束、汽车涂料、汽车灯具等几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其他部件靠外部输入。滨海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但缺少IC、PCB和LCD显示等基础环节和关键环节。

2. 传统制造业有待进一步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如滨海新区石油化工产业需要提高石化产品深加工能力;钢铁产业中产品链尚缺乏国家重点支持的特种钢铁和建筑钢材升级换代产品,以及与新区其他产业对接的钢材产品;汽车产业以一汽丰田为主,而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规模较小,并缺乏汽车电子、内饰件、变速箱、温度控制与空调系统等高端产品链;装备制造业缺乏国家重点装备制造项目,已有的装备制造产业无法与国家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实现有效衔接;电子信息产业仍是以加工制造为主,而缺乏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高端通用芯片和嵌入式芯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品等高端电子信息产品。

3.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弱。

滨海新区制造业目前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急需优化调整。一直以来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新区经济发展。滨海新区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方面有许多不足,基本上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组装区和工业产品的制造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较低。

4. 产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突出表现在滨海新区外资与中央直属企业居多,天津本地企业偏少且弱。改革开放后,天津作为率先开放的东部沿海城市之一,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外商与外国投资,特别是在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新区。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机遇面临出口国限制、周边新兴经济体成本优势等多方面挑战。为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做大做强天津本地大型国有企业,繁荣中小企业。比如航空产业,就面临空客A320项目到期后,外方撤走的难题;而新区引以为豪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项目,只能满足未来十几年的国家航天需要,更新的10米直径火箭的生产基地选址权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手中,而集团总部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后在北京接连成立航天一院永久总部与国内第一支航天产业基金。在后金融危机与国内新一轮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后,天津与滨海新区的发展受到国际、国内省份的强烈挑战。在大力吸引外力的基础上,依靠的主体还应是本地企业。

5. 金融危机影响。

受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2009年以来,新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是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分不开的。从存量企业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市场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存在较多困难,经济效益不高,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三、滨海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对策

1. 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提高工业产业层次、产业和企业集中度、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为重点,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壮大一批成长性和带动性好的产业,形成一批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显著的特色产业集群。在先进制造业产业布局上,新区主要在发展一批龙头产业或企业,相关配套的产业将来可以在周边区域上进行部署,从而把整个区域的产业链做起来。通过信息发布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建立中小企业与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对接的工作机制,形成专业化配套。

2. 进一步改造提升优势传统制造业。

鼓励传统制造业采纳世界一流的先进制造技术,加快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发展现代经营业态。以信息化为抓手推动制造业升级和融合,大力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

3.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调动科研机构、科研人才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研发和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强创新意识,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积极推进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和运作。把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活力。

为实现新区先进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突破,我们建议建立自主创新型先进制造企业示范单位。在滨海新区各类先进制造企业中,优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示范企业。在财税、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示范企业先行先试优先权,示范企业要在研发转化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升级改造、专利申请、国内外技术标准主导制定、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展开具有开创性与广泛带动性的大胆尝试,对表现突出的示范企业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

4. 加强重大先进制造产业项目投融资体系建设。

大型先进制造业项目多属于资本密集型,在产业发展中需要大量资金,除依靠政府行为设立先进制造产业化专项资金外,还应成立科技担保中心,鼓励金融资本与重点产业发展对接,并大力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投入。充分利用好新区已出台的金融专项方案,对在滨海新区注册,拟在国内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先进制造企业,通过贷款贴息、资金垫付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新增税费负担较重和中介费用较高等问题。目前新区内的股权交易市场只有数家天津公司注册,为此应鼓励区内先进制造企业在不具备上市融资情况下,在股权交易市场展开融资交易。

新区还可考虑给予滨海新区范围内先进制造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一定比例的资金垫付支持,通过“助学贷款+风险投资”的方式,解决企业自主研发费用不足的困难。

5. 构建适应新区先进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

发展专业技术教育,构筑先进制造业后备人才基地,把企业家培养纳入培训计划,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形成一批能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带头人和骨干管理队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培养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输送优秀、合格的生产工人。

6. 建立推进工作体系。

新区主要领导对口联系部分重点项目,成立滨海新区推进先进制造业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建立例会制度,协调推进工作中的有关事项。组建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产业化促进中心,作为政府面向全社会服务并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平台,具体承担先进制造产业化的信息发布、政策咨询、项目受理、技术服务、配套对接、平台聚焦、绩效评估等工作。

(二)前瞻性建议

1. 紧跟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前沿。

滨海新区成立信息分析中心,实时收集世界先进技术发展动态,定期向新区企业发布相关信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日新月异,目前的预测显示,进入21世纪,影响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领域主要有:纳米制造技术、仿生制造技术、制造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而生态型绿色制造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纳米制造技术泛指纳米级尺度的微型材料制造、零件和系统的设计、生产、测量和控制等技术,是人类从宏观进入微观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仿生制造技术是由制造技术和生物技术交叉衍生而出,具有高度的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协调性、应变性、智能性和柔性;制造信息技术是制造技术走向全球化、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绿色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制造信息管理技术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生态型绿色制造则是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绿色化学、信息技术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成果,使制造过程中没有或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制造系统的综合集成技术。同时,要注意技术创新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7],要提前论证,做好应对工作。

2. 鼓励支持绿色制造。

按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新区应鼓励支持绿色制造发展。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8]。新区必须统筹兼顾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和成本,积极采用绿色设计,注重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使产品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破坏最小化。完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利用率,实施绿色生产;加强绿色认证,推行国际标准,积极创建绿色品牌。

3. 营造新区本地世界知名品牌。

在先进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品牌牵引功能往往是关键,因为企业只有真正进入品牌追求,才有可能朝产业链高端方向逼近,才有希望使其产业活动伴随产业升级而展开[9]。品牌营造与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高度相关。技术创新是品牌的支撑,但品牌又是技术创新价值的依附和载体,技术创新只有通过品牌营造才能产生产业升级之效。同时,从品牌的角度看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就成了营造品牌、放大品牌效应的平台,进而将产业集聚与营造品牌相融合,更能显现产业集聚的应有价值。培育新区品牌也符合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即从OEM—ODM—OBM,其中,E为配件,D为设计,B为品牌。新区应立足现在,积极培育一批以规模经济和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世界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秦世俊.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J].华东科技,2004,(12).

[2]王波.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论点及文献综述[J].江苏商论,2009,(4).

[3]李婧,丁盈.制造业产业聚集与纵向分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7,(4).

[4]殷醒民.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的战略选择:产品技术还是产业技术[J].上海经济研究,2009,(10).

[5]龚唯平,文雅.深圳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路向与策略[J].特区经济,2009,(5).

[6]吴建新.我国国家级区域规划论述与“十二五”期间批复情况预测[J].中国城市经济,2010,(10).

[7]胡建绩.产业发展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8]龚唯平,查伟伟,薛白.先进制造业的三维理论模型及其特征[J].学术研究,2008,(6).

上一篇:语义Web服务组合下一篇:TDI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