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发育运动

2024-05-11

平衡发育运动(共5篇)

平衡发育运动 篇1

在脑瘫治疗过程中, 传统的康复方式仅仅只是强调药物疗法和肢体康复进行治疗, 这样就不能有效的发挥生物医学模式综合治疗的作用, 进而使脑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时间大大延长, 并且疗效也不十分理想。本研究采用综合康复疗法结合平衡发育运动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小儿科收治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者40例, 诊断符合根据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制定的标准及分型[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0例。治疗组中男13例, 女7例, 平均 (40±22) 月。早产、低体重者占11例, 缺氧者7例, 颅内感染者1例, 原因不详者l例。对照组中男12例, 女8例, 平均 (42±21) 月。早产、低体重8例, 缺氧10例, 颅内感染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脑细胞活化剂静脉滴注进行治疗, 1个疗程为10~14 d, 每隔2~3周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所有病人都不间断治疗3个疗程以上。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模式, 包括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结合运动疗法等, 治疗组的患者则是在传统康复基础上运用沙盘游戏心理法和平衡发育运动疗法进行治疗, 在神经发育疗法基础上, 结合脑瘫患者自身发育特点, 把脑瘫患者各方向肌张力调整到平衡状态, 然后再进行抬头、翻身、坐立、爬行、跪立、站立、行走等功能训练。治疗师在与患者沟通时, 说话的语气要温

·康复医疗·

柔且要有建设性, 每次在沙盘制作完成后, 治疗师与患者围绕着沙盘作品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且鼓励患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体验和摸索[2]。两组患者均由治疗师进行一对一训练, 每日训练1次 (每次约为50 min) , 每周6天, 30天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分别运用修订的Asworth痉挛评价表进行评价。显效:肌张力降低2级以上;有效:肌张力降低l级;无效:肌张力未降低。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例, 有效12例, 无效6例。有效率70.0%;对照组显效0例, 有效8例, 无效12例, 有效率40%, 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脑损伤虽然属于非进行性的, 但是周围神经及肌肉的病变一直伴随着患者的生长发育并且时刻存在着。脑瘫患者因在发育期, 所以可塑性很强, 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 是中枢神经系统代偿的最好时期, 把握好这一时期的综合康复治疗, 很多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状况都能得到比较显著的改善[3]。本组资料显示, 治疗组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沙盘游戏心理法和平衡发育运动疗法, 结果表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 该治疗方案针对患儿运动功能障碍, 在治疗上运用平衡发育疗法, 这样就大大促进了患儿的主动运动和肌力训练, 十分有效的使运动能力大幅提高。运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性瘫痪的患者, 对其进行积极预防、早期干预, 其治疗效果明显胜于单一的功能训练, 综合康复治疗已成为近年来康复医学治疗脑瘫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4]。对患者在整体训练中, 还应该加以特殊教育、语言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及手的精细功能训练为内容的综合治疗措施, 为患儿能够回归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有利的条件。总之, 综合康复治疗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防治脑瘫的方法之一, 可以充分发挥患儿本身的内在潜力, 全面的为脑瘫儿童获得全面康复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结合平衡发育运动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河南省伊川县妇幼保健院小儿科收治的40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20例, 分别采用传统康复与综合康复疗法结合平衡发育运动治疗进行康复治疗, 以1年时间为期限,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显效2例, 有效12例, 无效6例。有效率为70.0%;对照组显效0例, 有效8例, 无效12例, 有效率为40%, 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综合康复结合平衡发育运动治疗能够全面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瘫,平衡发育运动,疗效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 诊断条件及分型.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4) :262.

[2]陈鸿, 张丽荣, 徐晶.多维康复对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医学综述, 2012, 18 (22) :3905-3907.

[3]温晓刚, 王翠香.传统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398例临床观察.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 (7) :726-727.

[4]任秀云.头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针灸临床杂志, 2011, 27 (1) :25-26.

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多因素分析 篇2

拜瑞-布坦尼卡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 (The Beery 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是美国心理学家拜瑞-布坦尼卡于1967年研制的心理测查工具, 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发育检测方法。它通过描绘几何图形观察小儿行为, 了解其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水平。笔者采用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评估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 将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VMI标准分与韦氏智力测试结果作比较, 并对在校小学生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围产期因素等进行调查, 探讨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与智能、学业成就的关系及其发育的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54名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1名, 女13名。另外抽取深圳市某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共4个班级的185名学生, 剔除调查表填写不全者4名, 共181名, 其中男89名, 女92名。

1.2 方法

1.2.1 测验方法

门诊所见的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作个别测验, 在诊室内进行;依据年龄不同, 小于6岁儿童作中国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C-WPPSI) 测试, 大于6岁儿童作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WISC) 测试。

在校小学生采取集体测验方法, 给每名学生测验册1份, 不带橡皮的铅笔或圆珠笔1支, 由有经验的主试者解释指导语, 令其在测验纸上按顺序依次临摹, 每图只能画1次, 不能涂改, 时间不限。

在校小学生学业成绩、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围产期因素调查表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完成, 家长中由父亲填写者62人、母亲填写者115人、其他4人。学习成绩按等级分类:A (≥90分) , B (89~70分) , C (≤69分) , 由班主任教师核实。

1.2.2 评分方法

评分标准按第4次修订版的视觉-运动统合发展测验发育测验手册中的规定执行, 采用美国常模评定标准分[1]。评分由资深专家进行。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VMI得分与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结果的相关性

门诊54例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 VMI测试结果采用美国常模评定标准分;依据年龄不同, 10人采用中国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C-WPPSI) , 44人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WISC) 测验;其VMI得分与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 0.790和0.764 (P值均<0.01) 。

2.2 在校小学生VMI标准分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

181名学生年龄为5岁8个月~13岁, VMI标准分均分为 (109.45±12.85) , 其中最低80分, 最高148分。各年级组VMI标准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儿童VMI标准分与数学、语文和外语成绩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 0.205, 0.065, 与数学、语文成绩均呈高度相关 (P值均<0.01) 。

2.3 VMI标准分与相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181名在校小学生, 调查表中包括儿童性别、主要抚养人、家庭类型、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围产期因素 (出生体重, 是否早产, 是否有缺氧窒息史、先天缺陷及抽搐史等) 、是否曾参加书法美术兴趣班等15个自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是否曾参加书法美术兴趣班和是否早产进入回归方程 (表1) 。其中儿童是否参加书法美术学习、是否早产与VMI标准分相关。

3 讨论

Kulp等[2]认为儿童视觉运动统合发展不良归因于以下一种或多种缺陷:视觉分析/视觉空间能力、动作协调、视觉构思力或视动统合能力。许多研究表明, 视觉运动统合能力缺陷基本上与智力低下的程度平行[3]。本研究中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VMI标准分与韦氏智测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 0.790, 0.764 (P值均<0.01) , 与既往研究结果近似, 说明VMI标准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智能发展水平。

有学者报道, VMI标准分与阅读和数学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的效度r为0.51~0.75[4], 与小学生的斯坦福阅读和数学学业成就测验成绩高度相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 儿童VMI标准分与数学、语文和外语成绩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 0.205, 0.065, 与数学、语文成绩均高度相关 (P值均<0.01) 。说明VMI可以作为一种早期识别和预测儿童学习能力的筛查工具。

视觉运动统合是感觉-反应统合中发育最早的, 它的完善以视觉、运动和大脑良好的生理发育为基础, 同时也与后天教育训练及其它环境因素相关[6]。笔者在对深圳市部分小学生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测查的基础上[7], 随机抽查每年级各1个班, 作相关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本研究结果提示早产与VMI标准分相关。其他学者也报道早产与7岁时运动和认知发展有关, 视觉运动统合测试平均分明显降低[8,9]。说明围产期高危因素仍为最值得重视的因素。

手写能力通常是儿童心智和社会基础的指标, 一些学者证实视觉运动统合能力与抄写字母能力及书写空间组织能力有关[10,11]。本研究结果提示, 对于学龄儿童是否参加书法美术培训对VMI标准分影响较大, 与有关报道结论一致[12]。由此笔者推测对书法美术感兴趣的儿童可能具备较好的视动统合能力, 而绘画和书法训练可能促进了其视觉分析、动作协调、视觉构思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还有待扩大样本量来做更深入的探究。

VMI简便实用, 结果能较好反映儿童的智能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 值得在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中推广应用;对于在筛查中存在问题儿童, 应进行干预;只有重视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的影响因素, 加强孕期保健, 探索有效的系统干预措施, 才能促进儿童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展, 从而提高儿童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BEERY KE.Administration, scoring and teaching manual for the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motor integration with supplemental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 percept and motor coordination.Philadelphia:Mod-ern Curriculum Press, 1997:2-5.

[2]KULP MT, SORTOR JM.Clinical value of the beery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supplemental tests of visual perception and motor coordina-tion.Optom Vis Sci, 2003, 80 (4) :312-315.

[3]李公正, 刘灵, 洪琦, 等.智力低下儿童的视觉-运动综合能力发育.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95, 16 (1) :44-46.

[4]LIUHH.Arevision of Beery's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l-motor integra-tion.Taiwan:Provinicial Taipei Junior Normai College, 1991:72.

[5]SORTOR JM, KULP MT.Are the results of the beery-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its subtests related to achievement test scores?Optom Vis Sci, 2003, 80 (11) :758-763.

[6]兰莉.视觉-运动整合的研究进展.中国儿童保健, 1999, 7 (4) :263-264.

[7]张芳蓉, 程红, 李公正.深圳市部分小学生视觉运动统合能力发育测查.中国儿童保健, 2007, 15 (2) :141-143.

[8]COOKE RW, FOULDER-HUGHES L.Growth impairment in the very preterm and cognitive and motor performance at7years.Arch Dis Child, 2003, 88 (6) :482-487.

[9]FOULDER-HUGHES LA, COOKE RW.Motor,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born very preterm.Dev Med Child Neurol, 2003, 45 (2) :97-103.

[10]DALY CJ, KELLEY GT, KRAUSS A.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handwriting skills of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A modified replication study.Am J Occup Ther, 2003, 57 (4) :459-462.

[11]BARNHARDT C, BORSTING E, DELAND P,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written lan-guage and math.Optom Vis Sci, 2005, 82 (2) :138-143.

平衡发育运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IE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4];(2)明确的围生期缺氧史;(3)出生后12 h内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惊厥、瞳孔改变等;(4)单胎;(5)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脑部功能异常、眼耳疾病等先天性遗传病;(2)低出生体重儿;(3)干预6个月内死亡;(4)伴癫痫。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出生体重2.91~3.84 kg,平均(3.17±0.49)kg;出生Apgar评分4~8分,平均(6.17±0.74)分;病情严重程度[5]:轻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出生体重2.85~3.89 kg,平均(3.13±0.47)kg;出生Apgar评分4~7分,平均(6.52±0.71)分;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9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Apgar评分、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儿接受临床HIE常规护理,具体如下:住院期间告知患儿家属出院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对患儿进行运动训练等,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并嘱患儿如期复诊。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家庭康复训练,参照《新生儿行为0-3岁教育》评估患儿的功能缺陷,由护理人员指导家长在家实施具体训练内容。(1)家属训练:告知患儿家属加强亲子交流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意义。采用宣传手册、PPT、电影、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使患儿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原因、康复训练的标准化措施、注意事项等。(2)视觉刺激:在婴儿床/车上挂颜色鲜艳的球,每日多次摇晃以吸引患儿注意力。(3)听觉刺激:每日定时播放旋律悠扬的柔和音乐,每次持续15~30 min,尽可能反复播放同一乐曲[6,7,8]。(4)前庭运动刺激:鼓励并辅助患儿旋转、侧滚、摇晃。(5)粗大运动训练:患儿2~3月龄时进行头部训练,3~4月龄时进行翻身训练,4~6月龄时进行坐卧训练,6~8月龄时进行爬行训练,9~12月龄时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每日2次,每次持续30 min。(6)精细运动训练:每日对患儿进行手部按摩,采用不同质地(光滑、粗糙、软、硬)物品置于患儿掌心进行刺激。患儿俯卧位时对其进行抓物训练,每日2次[9,10]。(7)语言训练:鼓励患儿进行发音,并模仿动物的声音。训练患儿用简单的指示表达自己,借用各种仿音玩具对患儿进行刺激,每日2次。(8)社会行为训练:用缓慢温和的语气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使患儿明白高兴等情绪变化,训练患儿拍手、拥抱、亲吻熟人等基本社交礼仪。

1.3 观察指标

1.3.1 智力发育评分

干预前、干预后12个月,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11]对患儿进行全方位智力发育检查,具体包括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5个方面,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2 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干预前,干预后1、3、12个月,测定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12],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3 脑功能指标

干预前,干预后6、12个月,均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2 m 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功能指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智力发育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3、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PD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脑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血清BDNF、NGF含量高于干预前,S100β、MBP含量低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BD-NF、NG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S100β、MB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100β:中枢神经特异蛋白;MBP:髓鞘碱性蛋白;NGF:神经生长因子

3 讨论

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0%,其中1/3可发展至HIE,此类患儿存活后远期智力、躯体功能残疾率极高,直接影响生存质量。如何改善存活HIE患儿智力及躯体功能是目前儿科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对患儿进行干预有望提高其认知、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13]。早期干预是HIE患儿康复的关键,家庭作为HIE患儿生长及治疗的主要环境,家属肩负着患儿康复的主要责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HIE家属对具体康复训练内容及实施标准缺乏了解,成为HIE患儿康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梁娟等[14]初步探讨了家庭康复训练在HIE患儿发育中的意义,证实早期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促使HIE患儿智力发育。本研究将家庭康复训练引入本院HIE患儿中,就该干预措施对患儿智力、心理运动、神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阐述。

0~2岁婴幼儿大脑处于高速发育阶段,有研究报道HIE患儿接受早期智力开发后大脑发育程度可远超同龄患儿,证实早期智力开发的可行性。家庭康复训练中,在专业康复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实施视觉、听觉、前庭运动等感知刺激,促使大脑病变区域神经细胞代偿性再生,有助于患儿智力功能的发育[15,16,17,18]。本次研究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价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发现观察组患儿干预后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较高,说明家庭康复训练可优化HIE患儿的智力功能,全方位促进患儿的智力发育。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将HIE患儿的运动训练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岁以前小儿可塑性极强,早期动作训练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行为等,有利于脑细胞结构的重组及代偿,减轻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带来的运动能力发育落后[19,20]。家庭康复训练中对HIE患儿实施早期运动干预,结果发现在不同干预时间点观察组患儿的PDI值均较高,证实家庭康复训练在增强HIE患儿心理运动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神经功能损伤是HIE患儿智力发育迟缓、运动能力发育滞后的原因之一,除了宏观智力及运动评分,血清中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含量的检测也是评估HIE患儿病情的可靠手段[21]。BDNF的受体在神经系统内广泛表达,具有促进神经细胞生存、增加突出可塑性等作用。高浓度的S100β具有神经毒性,已经有研究证实S100β浓度上升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2,23]。MBP生理状态下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中,在疾病状态下可释放进入脑脊液及血液中,目前被认为是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破坏程度的可靠指标[24]。NGF是研究最为透彻的神经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具有神经元营养、促突起生长的双重生物学功能[25]。以上因子均与人体神经功能密切相关,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干预12个月后血清BD-NF、NGF含量较高,S100β、MBP含量较低,这是患儿智力发育及心理运动发育提升的内在原因,再次证实家庭康复训练可优化HIE患儿的整体神经功能。

平衡发育运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6月-2010年4月在本院就诊、随访及康复的患儿80例,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病历资料。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3~25个月,平均(15.5±9.3)个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25个月,平均(16.6±8.5)个月;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25个月,平均(17.2±8.1)个月。80例患儿中有17例在围生期发生过窒息、缺氧,10例发生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黄疸病史7例,13例早产,胎龄28~35周,15例低体重儿,18例原因不明。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本组所有婴幼儿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平均落后正常儿童2~4个月,主要表现为4个月竖头不稳,4个月不能大笑,4~5个月不能伸手取物,肌张力异常,身体松软或发硬,反应迟钝,头围异常,异常姿势如握拳、拇指内收、角弓反张等。

1.3 干预措施

两组患儿经过诊断后,对照组接受家中婴儿被动操、药物(L-赖氨酸,脑蛋白水解物等)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的早期干预。

1.3.1 感知觉训练

增加听觉、视觉的刺激,激发听视觉机能潜能,经常带患儿进入包含一些颜色鲜明,带有声响的环境,用颜色和声音来试探和激发小儿的视觉和听觉的发育,促进患儿的脑部发育。

1.3.2 运动疗法

做早期的婴儿被动操,抚触婴儿,依据婴儿运动发育规律做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站立、行走等主动运动训练,同时抑制异常姿势及异常反射,诱导正确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动作及姿势出现,配合按摩和四肢体操,调节四肢肌张力,30~60 min/d。

1.3.3 物理因子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神经损伤治疗仪、痉挛肌治疗仪、脑循环治疗、经颅磁等物理治疗。10~14 d为一疗程。

1.3.4 水疗

包括普通水疗及中药泡浴。

1.3.5 其他辅助疗法

中医针灸等方法,每天半小时左右,10 d为一疗程。

1.4 运动功能评估方法与诊断标准

采用Gesell诊断量表行5个能区评估,DQ<85分诊断为精神运动发育迟缓[2]。

1.5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治疗前,对比两组的粗大动作、精细运动、言语能力、适应性、社会交往的DQ值,两组患者的DQ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和治疗组经过1年的治疗后,两组的各项DQ值均发生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3。

2.3 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比观察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3 讨论

我国每年约2000万新生儿出生,因围产期、新生儿期因素引起的高危儿约10%~20%[3],高危儿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发生率约为20.3%,即我国每年新增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儿童有46~92万人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特别是对一些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成活率也明显提高,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明显提高,如脑瘫、精神运动系统发育障碍等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这些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干预,随着小儿的成长,其健康状态将明显偏离正常方向。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新生儿精神运动系统发育的预后有坚实的依据[4]:3岁以内小儿脑部发育最快,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胶质细胞增殖活跃,是树突和突触发育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刺激干预,可促使脑功能的代偿适应,包括轴突的绕行投射、树突部寻常分叉、产生非常规的神经突触等[5];新生儿的脑部组织发育尚不成熟,大脑皮质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脑部功能不全所致的运动发育障碍处在早期阶段,异常的姿势及肌张力异常尚未固定化[6],早期及时干预能改善缺失的脑功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和发育,促使损伤的大脑在不断健康成熟和分化,纠正发育的偏差和功能障碍,有效地改善预后。因此,越是早期,年龄越小的时候开始干预,对脑部细胞的正常发育和修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干预是由多学科参与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通过各种积极的感觉刺激和综合治疗方法对精神运动发育障碍患儿采取针对性的早期治疗[7]。认知是认识和知晓事物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理解智力方面的能力[8]。婴幼儿感知认知发育应在1岁以内重点培养,训练简单的思维和感受周围事物的能力,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中,经常融入一些颜色鲜明,带有声响的环境,增强患儿的对声音是感受性和颜色的观察力。通过听觉训练,提高患儿对声响的反应性,提高患儿对这些环境的适应性,适当长时间地观察声音和颜色,激发患儿的好奇心理,完善儿童健康的智能。结合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及水疗等早期干预手段,疗效显著。观察组的患儿,主要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随着患儿的成长,粗动作、精细运动、言语能力、适应性、社会交往其各项DQ值有所回升,较治疗前,意义明显,但较难达到正常儿童水平。

本方案研究表明,对于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应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是有效改善患儿预后的重要方法;教育和指导家长配合治疗,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及时有效全面地干预治疗能大大提升患儿DQ值,使其达到或接近正常儿童水平,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减轻家庭社会负担,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儿童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家庭健康指导,治疗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干预措施,治疗1年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动作、精细运动、言语能力、适应性、社会交往等各项指标发育商(DQ)值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和治疗组各项DQ值均明显好于治疗前(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观察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及时有效地干预治疗,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的预后改善明显,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早期干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预后

参考文献

[1]刘振寰,戴淑凤.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图谱[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0.

[2]吴焕卿.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追踪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4):332-333.

[3]高建慧,施玉麒,李璟,等.地市级妇幼保健院高危儿规范管理的模式探讨及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1):16-18.

[4]柳淑芬,陈维华,廖春艳.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早期综合干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170-171.

[5]鲍秀兰.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102-240.

[6]刘蓓,范晓华.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J].中国康复,2005,20(4):224-225.

[7]叶雯,余建敏,吴文略,等.婴幼儿精神运动发育障碍早期干预的效果观察[J].浙江实用医学,2003,8(6):376+392.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 篇5

1. 体育运动的特征

体育运动是对自身的自然改造, 目的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以自身为对象, 是一种自我指向性活动;其基本方式是身体活动, 是通过身体活动在人体的可塑范围内和发展的可能性集合中, 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塑造, 从而实现对自身自然的改造;身体力行是体育运动的内在要求, 其结果是以累积的方式凝结在运动者的身体里, 仅属于活动者本人, 要想获得, 必须亲身实践、身体力行, 这是体育运动的内在要求。

2. 中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

处于13~19岁之间的中学生, 其身体正处于发育的高峰阶段, 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的变化, 身高的快速增长是这个时期身体最明显的特征, 体重主要反映在肌肉的发展、骨骼的增长及内脏器官的增长等。在这个阶段, 学生的第二性征也开始发育, 即进入青春发育期。据资料分析, 初中生在这一时期的神经活动过程灵敏性高, 但不稳定。骨骼也继续生长, 肌肉随骨骼的变化而变长加粗, 关节的灵活性相对稳定, 肌肉力量增大, 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呼吸肌力量增强, 呼吸频率减慢, 并且呼吸较深, 肺活量增大。

3.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

3.1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体育运动可使中学生的身高、体型发生变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有利于脊椎骨的发育及四肢骨骼的生长。从医学角度来讲, 骨骼的生长有赖于骨端骺软骨的增生, 运动能够对骺软骨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 持久锻炼能够使个子长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使体内多余的脂肪在运动中“支出”, 体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保持良好的体型。

3.2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3.2.1 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骨骼是人体内最坚实而又具有一定弹性的部分,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加强新陈代谢, 使骨密质增厚, 使骨变粗;骨小梁由于受到肌肉的牵拉和外力的作用, 排列更加规则;骨的坚固性增强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韧带在骨骼上的附着部位:结节、粗隆和其他突起, 变得更粗糙明显, 有利于肌肉、韧带更牢固地附着在上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骨骼变粗, 还可以使骨骼增长, 增强关节的牢固性, 使关节更加灵活。

3.2.2 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体育运动可使呼吸肌力量增加。人体在安静吸气时膈肌收缩而下降, 肋间外肌收缩上提肋骨, 使胸廓扩大, 胸腔内的负压增加, 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内。呼气时, 膈肌松弛而上升, 肋间外肌舒张, 肋骨下降, 使胸廓缩小, 负压减少, 将费气经呼吸道排出体外。不参加体力劳动和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 由于长期缺乏锻炼, 其呼吸肌会变得软弱无力, 胸廓活动范围也小。

3.2.3 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体育运动可使心脏增大, 心肌发达。体育锻炼时, 全身血液循环加快, 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 使心肌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 心肌纤维逐渐增粗, 心壁增厚, 使心脏具有更大的收缩力。调查发现,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的心脏普遍比一般人的大些, 外形圆润, 搏动有力。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安静时心跳频率减慢, 据资料显示, 一般人心跳频率为70~80次/分, 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心跳频率为50~60次, 优秀运动员甚至为40次。这是因为运动员的心脏每搏一次输出血量就增加, 所以减少心跳频率能满足全身代谢的需要, 心跳频率的减慢可以使身体各机能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进行轻度运动时, 在运动负荷相同的条件下, 经常运动的人的血压变化幅度也比一般人小, 不易疲劳, 恢复较快, 这种现象称为心脏工作室的“节省化”现象。而且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 在剧烈运动时心脏机能可提高到较高水平, 这是由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可使心肌增强, 心脏增大, 收缩力提高, 因此, 进行剧烈运动时能迅速发挥心脏机能, 达到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高水平。

3.3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劳动和体力活动, 都是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动。活动中, 通过肌肉收缩和紧张表现出一定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在先天的基础上和后天的劳动中及从事各种体育活动中提高起来的。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中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技能, 可增长跑、跳、投的能力, 增加人体上下肢、腰腹等各个肌肉的力量, 而且体育运动可以克服身体自身的体重去完成各项技能和各项有难度的动作。除此之外, 不同运动强度、运动形式、运动负荷和时间对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不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冉建.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11.76-69.

[2]胡明文.体育锻炼与青少年体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 :137-140.

[3]张月霞.论有氧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J].科学大众, 2011 (11) :160.

[4]李巡照.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 2010 (1) :156.

【平衡发育运动】推荐阅读:

心理与运动发育06-12

运动平衡05-26

神经发育06-06

婴儿发育06-18

发育状况07-02

市场发育07-05

发育特性07-24

智力发育08-12

发育环境08-16

发育能力08-24

上一篇:全数字化保护系统下一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