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发育不良(精选7篇)
血管发育不良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动态变化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判断的意义。方法 62例早产儿,根据患儿生后28 d是否需要氧疗以及胸片结果分为BPD组(28例)及对照组(34例,非BPD患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血清VEGF及MMP-9。BPD患儿根据分期分为轻症BPD组和重症BPD组,观察血清VEGF及MMP-9变化。结果 生后第7、14天,BPD组血清VEGF(12.64±3.12)、(10.25±1.12)pg/ml低于对照组、血清MMP-9(24.60±6.32)、(31.60±7.28)ng/ml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BPD组血清VEGF(10.64±1.13)、(8.25±1.02)pg/ml低于轻症BPD组、血清MMP-9(27.60±7.32)、(35.60±6.28)ng/ml高于轻症BPD组(P<0.05)。结论 动态测定早产儿血清VEGF、MMP-9对BPD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且利于区分BPD的严重程度。
关键词: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
随着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BPD的发生率增加,对BPD发病机制的研究很多,VEGF、MMPs是影响BPD发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测定早产儿血清VEGF及MMP-9的动态变化对BPD判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科住院的早产儿,住院时间>30 d,共62例,男36例,女26例胎龄26~32周,出生体重750~1500 g,排除了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脓毒血症、遗传代谢性疾病。根据患儿生后28 d是否需要氧疗以及胸片结果分为BPD组(28例)及对照组(34例,非BPD患儿)。
1.2 方法
符合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诊断的患儿生后6 h内给予固尔苏200 mg/kg。于生后第1、7、14天采集静脉血2 ml,3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置于-40℃冰箱保存[1]。用ELISA方法测定受检者VEGF及MMP-9。VEGF试剂盒购自依科赛生物科技(太仓)有限公司,MMP-9试剂盒购自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BPD患儿符合BPD的诊断标准[2],根据分期将患儿分为轻症BPD组(Ⅰ~Ⅱ期)和重症BPD组(Ⅲ~Ⅳ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插管上机时间及吸氧时间分析
两组患儿插管通气时间均>7 d。BPD组插管上机时间(394.6±11.6)h长于对照组(278.1±10.2)h(P<0.05);BPD组吸氧时间(1140.7±21.3)h长于对照组(715.6±18.7)h(P<0.05)。
2.2 血清VEGF及MMP-9变化
生后第1天BPD组与对照组血清VEGF、MMP-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0.84,P>0.05),生后第7、14天,BPD组血清VEGF低于对照组(t=5.40、17.08,P<0.05)、血清MMP-9高于对照组(t=5.04、5.86,P<0.05)。见表1。生后第1天轻症BPD组与重症BPD组血清VEGF、MMP-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1.96,P>0.05),生后第7、14天,重症BPD组血清VEGF低于轻症BPD组(t=8.94、6.91,P<0.05)、血清MMP-9高于轻症BPD组(t=2.93、3.01,P<0.05)。见表2。
3 讨论
BPD是早产儿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国内为1.26%,出生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3]。病因与感染、机械通气、氧自由基、遗传等相关[1,3];病理表现为肺微血管发育不良、肺泡减少及肺的纤维化[2]。VEGF对肺血管的生长、发育、功能的维持均发挥重要作用。高氧可以抑制VEGF蛋白及m RNA在新生大鼠肺内表达[4,5]。Qi等[6]的研究发现,BPD患儿血液中产生VEGF因子前体的细胞减少。本次研究发现BPD患儿血清VEGF的降低影响了患儿肺血管的发育。而VEGF的降低可能是多种因素所致,值得进一步探讨。
MMP-9具有降解胶原、纤维蛋白、弹性蛋白等的作用,在肺的发育、肺泡基底膜的断裂以及重建中起重要作用[4,7]。研究发现[7]:BPD新生狒狒肺组织MMP-9/TMIP(MMP-9抑制因子)的比例比对照组明显升高;胎龄越小,MMP-9/TMIP比值越高。Dénervaud等[8]发现,机械通气48 h后,小鼠肺组织MMP-9基因表达明显升高。本次研究发现BPD患儿血清MMP-9较高,且重症BPD患儿血清MMP-9更高。可能与BPD患儿插管上机时间、氧疗时间较长等因素导致MMP的产生增加有关。本研究不足之处:由于病例数不多,结果受到影响,需进行大样本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16-422.
[2]常立文.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定义演变及其诊断.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1):1-4.
[3]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调查协作组.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及高危因素的多中心回顾调查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11,49(9):655-662.
[4]马兴娜,李秋平,封志纯.促进肺血管生成发育的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研究进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9):800-805.
[5]De Paepe ME,Greco D,Mao Q.Angiogenesis-related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ventilated preterm human lungs.Exp Lung Res,2010,36(7):399-410.
[6]Qi Y,Jiang Q,Cao Y,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decrease in infants with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and increase after inhaled nitric oxide.PLo S One,2013,8(11):e79060.
[7]Davies PL,Spiller OB,Beeton ML,et al.Relationship of proteinases and proteinase inhibitors with microbial presence in chronic lung disease of prematurity.Thorax,2010,65(3):246-251.
[8]Dénervaud V,Gremlich S,Trummer-Menzi E,et al.Gene expression profile in newborn rat lungs after two days of recovery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Pediatr Res,2015,78(6):641-649.
血管发育不良 篇2
1 临床资料
募集管辖区域2011年1月—2012年1月确诊为DDH的儿童16例, 年龄2个月至10岁, 其中男7例, 女9例, 所有病例均由三级甲等医院确诊, 并行下肢石膏固定, 生命体征平稳。
2 DDH儿童的社区护理指导
DDH儿童的康复护理多在家庭和社区中进行, 对于这些病人在社区护理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区早期筛查
新生儿出生时1%~10%存在髋臼发育不良、半脱位及脱位倾向。该病如果能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能发育成一个正常的髋关节[3]。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DDH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因此, 新生儿定期体检和筛查DDH, 在很多国家已成为新生儿保健的重要内容[4,5]。
2.2心理护理
患儿年龄小, 由于疾病原因不能同外界同龄儿童一样, 而产生哭闹、恐惧心理, 应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 多上门接触患儿, 陪伴患儿做游戏, 拉近患儿心理距离, 让患儿感到亲切, 同时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认识到出院后早期进行正确康复的重要性。
2.3 生活护理
因DDH患儿出院后双下肢多数仍维持石膏固定, 所以应指导家属保持居室空气新鲜, 湿度、温度适中, 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无渣屑, 做好大小便护理及会阴清洁。
2.4功能锻炼
患儿未弃石膏前应指导其继续加强踝泵活动及股四头肌舒缩活动, 保持患肢外展30°, 进行髋关节伸展练习, 每天活动2次或3次, 每次20min~30min。去除石膏后, 在床上练习屈髋、外展、内收、内旋、外旋髋关节。根据患儿情况, 一般术后8周, 根据X线复查结果, 可指导不负重下地活动。术后10周, 负重行走, 并练习下蹲动作。向患儿及家长讲述下地行走时, 不要急于两腿并拢;包石膏时的内旋状态不要急于外旋或摆正, 以防止髋关节再次脱位及避免患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用性骨松变。
2.5 并发症预防性护理
①为防止骶尾部及石膏绷带边缘部位的压疮发生, 每次翻身后应检查并按摩骨突部位及石膏边缘的皮肤, 予温水擦洗, 石膏绷带边缘粘上花瓣或胶布。②教会家长随时观察石膏绷带的松紧度及下肢循环情况, 包括皮肤温度、颜色、有无肿胀、足趾活动度、感觉等, 有异常及时与社区人员或就诊医院联系。③患儿卧床时间较长, 活动量减少, 同时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 大多数有偏食挑食的习惯, 饮食结构不合理, 极易引起便秘[6]。因此, 社区护理人员应了解患儿饮食习惯和爱好, 指导其增加蛋白质、粗纤维及新鲜蔬菜和水果。
3 小结
目前DDH儿童的社区护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多数DDH儿童都是由家庭照顾者负责照料。然而, 由于大多数家庭照顾者护理知识缺乏, 致使儿童在家庭中难以得到正规的、系统的康复护理, 因此, 要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 加大发展社区护理, 为更多的DDH儿童实施科学的社区护理指导, 提高DDH儿童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减少对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提高社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Steppacher SD, Tannast M, Ganz R, et al.Mean 20-year follow-up of bernese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8, 466 (7) :1663.
[2]Amstutx HC, Antoniades JT, Le Duf MJ.Ressults of metal-onemtal hybrid hip resurfacing for crowe type I and II developmental dysplasia[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7, 89 (2) :339.
[3]汤吉滢, 王雯雯, 潘蕾.天津市10 262名婴儿髋关节超声筛查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11 (26) :5177.
[4]Carol D, Korkusrz F.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J].Lancet, 2007, 369:1541.
[5]Inan M, Korkusuz F.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editorial comment[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8, 466 (5) :761.
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报告 篇3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0岁,头部间歇性疼痛数年。CT检查表现为两侧侧脑室体部分离,体部正常弧形消失,呈微抱球状。后角相对扩大,第三脑室增宽并上抬,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胼胝体发育不良。
2 讨论
胼胝体是神经系统最大的神经束,在胚胎7周~10周,胼胝体终板背侧普遍性增厚产生再联合板,以后其上方再形成联合板,由联合板诱导大脑半球轴突由一侧达另一侧而形成胼胝体,在此期间发生损伤常导致胼胝体发育不良,胼胝体可完全或部分阙如。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并发胼胝体脂肪瘤或透明隔阙如,灰质异位,脑小畸形等。胼胝体发育不良主要症状是癫痫和智力低下,有时可无临床症状。
胼胝体发育不良CT表现有:侧脑室额角和体部间距宽大,而且两侧侧脑室平行分离;枕角呈不对称性扩大(憩室);三脑室轻度扩大并抬高,不同程度地延伸至双侧脑室中间位置;Monro区常拉长;冠状位扫描可清楚显示两侧前角呈八字状分离和扩大及上移的三室。增强扫描示两侧大脑内静脉分开居扩张的三室顶,大脑大静脉在压部的弧形走行消失且位置较高,有助于显示侧脑室体部内的脉络丛,测出它们之间的夹角,通常小于35°~40°,正常为45°~70°。并发脂肪瘤常位于胼胝体膝部,表现为纵裂内脂肪密度肿块,有时脂肪瘤壁上有致密的线状钙化,这一征象仅见于胼胝体脂肪瘤,不见于其他部位的脂肪瘤。
血管发育不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在本院进行婴幼儿健康体检的1 847例0~6个月婴幼儿进行髋关节超声波检查, 其中男978例 (53.0%) , 女869例 (47.0%) , 平均年龄67天。经婴幼儿家长同意后, 分别详细登记婴幼儿的基本信息 (出生日期、母亲年龄、胎产式、孕次、羊水量、包裹方式等) 。
1.2 方法
1.2.1 使用的仪器
采用百胜魅力DCY-111008235-27B型超声波7.5MHz线阵探头。
1.2.2 检查方法
根据Graf静态检查法, 采用受检儿侧卧位, 检查医师将受检髋稍内旋, 使其保持自然屈曲状态, 将探头平行于躯体纵轴, 沿股骨大粗隆前后平行移动, 同时动态地观察股骨头与髋臼的发育情况和匹配情况, 获取并冻结最佳受检髋关节冠状位图像。髋关节冻结图像的标准为:冠状面图像同时出现髂骨平面、髋臼内软骨边缘含开口光点、髋臼外孟唇光点[3]。测量骨顶线夹角α和软骨顶线夹角β, 同时测量股骨头直径 (D) 和被髋臼覆盖部分的内径 (d) , 计算股骨头覆盖率 (MR) :MD= (d/D) ×100%[3]。
1.3 诊断标准
采用R.Graf髋关节分类方法将受检髋关节分成五类 (见表1) 。根据分类标准, 本组资料研究将正常髋关节之外的另外四类均作为异常髋关节;将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和髋关节脱位诊断为DDH。对于髋关节不稳定的婴儿, 指导家长对其孩子采取被动髋关节外展操等运动来促使其发育, 对于诊断为DDH的婴儿, 则建议家长先进行保守治疗, 并每月进行超声检查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婴幼儿筛查资料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 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经超声检查的3 694个髋关节中, 正常髋关节有3 593个, 占97.3% (3 593/3 694) ;异常髋关节有101个, 占2.7% (101/3 694) 。可诊断为DDH者有14髋, 占3.8‰ (14/3 694) 。异常髋关节中左髋有8例, 占4.3‰ (8/1 847) ;右髋有6例, 占3.2‰ (6/1 847) 。按不同侧别髋关节异常分类结果表见表2。
双侧髋关节均无异常的婴幼儿有1 767例, 占95.7% (1 767/1 847) , 至少有一侧异常的婴幼儿有80例, 占4.3% (80/1847) 。DDH患儿14例, 占7.6‰ (14/1 847) 。受检婴幼儿中男性978例, 异常髋关节者有20例, 占2.0% (20/978) ;女性869例, 异常髋关节者有60例, 占6.9%,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0, P<0.05) , 见表3。本组受检的1 847例婴幼儿中, 有异常体征者336例, 检出异常髋关节者80例, 占23.8% (80/336) , 无异常体征者1 511例, 其中检出异常髋关节50例, 占3.3% (50/1 511) 。
在所有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例中, 诊断为DDH者共14例, 其中有羊水过少者1例, 生后采用错误的襁褓方式者 (双下肢包裹) 4例, 剖腹产10例。在80例异常髋关节病例中, 其中有60例接受了超声随访;未接受随访病例中部分因复查时年龄超过6个月而接受X线检查, 部分病例未到随访时间, 极少部分失访。在所有随访病例中, 有45例在首次复查时显示髋关节已达正常标准, 其中在首诊中诊断为髋关节发育不稳定者有53例, 占88.3% (53/60) ;其余15例病情未见明显好转, 根据其具体情况指导家长继续进行治疗, 有9例于第二次复查时显示恢复正常。
3 讨论
自1980年Graf率先应用超声诊断新生儿和婴儿DDH以来, 在发达国家超声检查已成为新生儿DDH普查的主要手段[4]。因6个月内的婴幼儿的股骨头和骨骺均为软骨, X线检查不能全面显示髋关节影像, 而且X线存在电离辐射, 因此家长也不大愿意对婴幼儿实施此项检查。而超声波具有穿透软骨的特性, 特别适宜在股骨头尚未出现骨化的婴幼儿中实施检查。超声波检查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灵敏度, 测量髋臼形态变化比X线摄片测量更为准确, 且能辨别盂唇和圆韧带, 同时超声检查能够减少辐射危险, 因此可替代髋关节造影。总之, 超声检查快速简便、无侵袭性, 安全可靠, 是提高婴幼儿髋关节发育异常的诊断以及治疗随访中诊断准确率的有效手段, 已成为婴幼儿髋关节影像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
DDH的发病率目前报道不一, 从3.75‰到109‰不等[5], 其原因可能与地区、诊断手段、诊断标准、筛查人员和受检年龄不同等因素有关。本组资料中, DDH的检出率为7.6‰, 与报道相符。通常髋关节发育异常的检出率在新生儿中最高, DDH的检出率随着受检婴幼儿年龄的增大而降低。本组资料中受检婴幼儿的平均年龄为67天, 检出14例DDH患儿的年龄在52~79天之间, 其中12例年龄在出生后9周之前, 占85.7%, 因此提出首次髋关节超声检查适宜在出生后7~9周时间进行。
DDH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 目前还尚无定论。目前报道约有12%~33%的DDH患儿有阳性的家族史[6], 女孩、臀位、羊水过少、剖腹产、伴有其他骨骼肌肉疾病者或出生后错误的襁褓方式都被认为是易患DDH的高危因素。本组资料中, 统计结果显示发育性髋关节异常者女婴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45倍, 明显高于男婴。原因可能与女婴在宫内对母体的松弛肽相对更敏感, 使关节韧带更松弛有关[7]。DDH左右两侧发病例数之比为1.3∶1。左侧髋关节比右侧多发可能与胎儿在宫内左枕前位时, 其左髋向后依靠于母体的脊柱, 因此限制了髋关节外展有关。除了这些先天遗传因素外, 后天的某些外在因素也会促成DDH的发生, 如臀位生产、羊水过少、剖宫产、错误的襁褓方式等。本组资料中, 14例DDH患者中, 有1例是羊水过少, 10例是剖宫产、4例采用了双下肢包裹的错误的襁褓方式。孕期羊水过少者, DDH发生率相对较高, 原因可能是宫内挤压影响了髋关节的发育。臀位生产或剖宫产时, 由于对下肢的机械牵拉, 可能会导致髋关节过伸, 而不利于稳定。若对婴幼儿长期实施双下肢捆绑的襁褓方式, 会使股骨头与髋臼移位而处于相互无应力状态, 由此导致DDH的发生。从本组资料中可见DDH患儿中存在后天的外在刺激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要重视外界因素。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髋关节操作简单, 无电离辐射, 无侵袭性, 且可进行重复动态观察, 能有效评估婴幼儿髋关节的发育情况, 特别适合在大范围婴幼儿中开展早期DDH筛查工作中使用。对婴幼儿DDH的早期筛查结合后期的跟踪随访, 可以大大降低晚期病例的出现率, 因此相关卫生保健部门可以推广超声检查, 重视对DDH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来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严双琴, 顾春丽, 杜宇青, 等.发育性髋关节异常早期发现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4 (5) :400.
[2]张晚霞, 袁雪, 陈雪辉.新生儿访视期先天性心脏病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同步筛查模式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9 (2) :149-151.
[3]陈博昌, 杨杰, 吴虹, 等.新生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超声波筛查[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7, 28 (11) :590-593.
[4]Graf R.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diagnosis of congenitsl hip joint dislocation by ultrasonograph[J].J Pediatr Orthop, 1983, 3 (3) :354-359.
[5]陈博昌.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诊断和早起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5, 26 (11) :603-605.
[6]杨军林.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遗传学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0, 31 (7) :554-557.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治疗进展 篇5
1 成人DDH的病因及分期
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为骨科常见疾病,具体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有遗传因素。DDH的发生率世界各地区有较明显的差别,发病率在国外报道不一。2007 年Dezateux报道发病率为0. 8‰ ~ 1. 5‰[1],Shi报道国内发病率为4‰[2],其中以女性多见,我国统计男女之比为1 ︰ 5 ~ 1 ︰ 7。DDH有家族史,但遗传因素非为DDH发病的重要因素。地区与种族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别,这与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和生活习惯有关。我国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习惯背婴儿的民族发生率低。患者多为单侧发病,部分为双侧发病,其中双侧发病占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20% 左右[3]。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由于髋臼对股骨覆盖率低,头、臼非同心圆关系,关节对合不良,导致关节接触面小,应力增高,关节软骨面退变、软骨下骨增生硬化而出现骨关节炎,临床表现为关节渐进性疼痛以及关节活动范围受限。X线为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测量指标有CE角、髋臼深度、Shenton线、髋臼指数等。其中临床中常用Crowe分型就是基于X线测量的。目前,国内外有关DDH的文献中引用最多的分型标准是1979 年由Crowe等[4]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正常髋关节的股骨头颈交界的下缘与两泪滴点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接近0,当此垂直距离为骨盆高( 髂棘最高点至坐骨结节下缘的高度) 的10% 时,就可以认为髋关节不全脱位50% 。根据髋关节不全脱位的程度将发育不良的髓关节分成四型,Ⅰ型: 不全脱位小于50% ; Ⅱ型: 不全脱位50% ~ 75% ; Ⅲ型:不全脱位75% ~ 100% ; Ⅳ型: 脱位大于100% ,即完全脱位。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疼痛、恢复关节功能。对于尚未发展到骨关节炎的病例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截骨术,对已发生严重骨关节炎的病例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以下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各个Crowe分型中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进行综述。
2 治疗原则
髋臼发育不良的治疗在于恢复良好的头、臼关系; 加大关节的负重面积,恢复关节的正常力学关系,经过治疗得到一个接近正常的关节; 改善关节功能,防止或延迟骨关节炎的发生。因而原则上应尽早治疗,对于能早期发现、关节软骨存在且未严重破坏的患者,可以进行截骨术。但是绝大部份患者常在成年后才发现髋关节畸形,多见于发生骨关节炎后出现疼痛以及关节功能障碍才求治。对于已出现骨关节炎且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的病例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3 CroweⅠ和CroweⅡ型成人DDH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
CrweⅠ、Ⅱ型DDH患者髋臼浅而且平坦,倾斜角度大,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差,头臼之间的同心性欠佳,股骨头呈半脱位状态。对于本期DDH存在轻度的临床体征,或虽然无症状但关节影像学检查已经存在明显病理变化及有发展趋势的关节应该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改变髋关节的应力环境,恢复髋臼与股骨头正常的对应关系。目前对于髋臼重建的方式观点很多,各有不同。1955 年奥地利医生Chiari首先报道骨盆内移截骨术,该骨盆截骨术增加股骨头在髋臼前后及侧方的覆盖,消除髋臼半脱位畸形状态,减少髋关节负荷,分散过小的髋臼负重区应力使截骨与股骨头之间的关节囊向纤维软骨转化,主要用于Crowe Ⅰ型或Ⅱ型,但前提是无明显髋臼前后壁发育异常。由于成人骨盆已发育定型,截骨后周围韧带的固定限制了骨块的内移,因而手术困难,因此这类手术成人少用。对于成人未发展致骨关节炎的病例可行髋臼旋转截骨术( rotational acetahular osteoto-my,RAO) ,或髋臼周围截骨术( bernese periacetabular ostoto-my,BPO) 。
Crowe Ⅰ、Ⅱ 型DDH晚期往往伴有严重的骨关节炎改变、关节疼痛、行走困难、活动明显受限。对于合并骨关节炎的DDH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方法[5-6]。CroweⅠ型及Ⅱ型患者单纯骨水泥假体髋臼不植骨效果不理想,Kobyashi等[7]随访37 例行骨水泥假体联合结构性植骨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效果肯定,无一例返修及松动。但Jasty等[8]认为骨水泥假体结合结构性植骨短期效果较满意,长期随访有较高的失败率,他认为非骨水泥多孔型假体可明显提高长期成功率。Spangehl等[9]建议,对CroweⅠ、Ⅱ型病例,可于真臼部位施行髋臼假体中心内移技术,使用生物型假体,不破坏骨盆内侧皮质,不需植骨。2002 年韩国庆熙大学医院Yoo报道了髋臼内壁环形内移截骨术,并用于成人DDH的人工全髋置换术中,效果满意,随访7. 8 年,无一例松动。其中选择小髋臼假体获得满意骨面覆盖观点已被普遍接受。目前髋臼假体一般选用生物型,采用深磨内移髋臼或髋臼内壁环形内移截骨内移髋臼,小臼或特殊假体,来达到髋臼假体良好的骨性覆盖[10-11],一般无植骨必要,如假体覆盖小于70% 可用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以增加覆盖。
由于Crowe Ⅰ、Ⅱ型患者股骨头相对髋臼已有移位,髋外展肌、内收肌、髂腰肌、腘绳肌、股直肌常常有缩短,尽管相对Crowe-Ⅲ、Ⅳ型缩短较小,且髋关节囊被拉长而且肥厚,当行全髋关节置换时彻底的松解关节囊及平衡外展肌十分必要[12]。然而全髋关节置换由于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变异、髋臼发育不良,手术难度较高。而对于CroweⅠ型和CroweⅡ型患者股骨是否需要旋转截骨,Eskelinen等[13]考虑对于CroweⅠ型和CroweⅡ型患者患侧缩短不明显,建议使用小号股骨柄,对于前倾角大于40°患者需行股骨旋转截骨术。目前对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HRA)用于DDH是否可行仍有争议。2008 年Mc Minn等[14]对110例DDH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治疗,只有3 例失败。Wang等[15]2012 年报道对80 例CroweⅠ、Ⅱ型成人DDH患者施行HRA或THA,分组对比研究显示,对于CroweⅠ、Ⅱ型成人DDH患者经HRA治疗的疗效很满意,且术后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活动度及短中期安全性。2014 年我国王琦等[16]对Crowe Ⅰ、Ⅱ型DDH进行了THA及HRA手术,平均随访60 个月后对比发现两组间术后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HRA组屈髋活动明显优于THA组。大多数学者认为轻度患者股骨头和颈的畸形轻,头颈比例大,有较好的表面置换条件,是较好的适应证,对于适应证好且年轻,二次翻修可能性大的病例可考虑。
4 CroweⅢ和Ⅳ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
CroweⅢ、Ⅳ型的DDH患者髋关节不全脱位75% 以上,股骨头上移,单纯髋臼截骨手术均不能恢复正常头臼关系。此两型的患者脱位越重,髋周软组织形态改变越严重,因此往往需要行软组织松解。Yang等[17]认为有效的松解不仅可使术中复位顺利,克服肢体短缩,还能实现髋关节旋转中心化,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对紧张的阔筋膜张肌、挛缩的臀中肌、内收肌,紧张的髂腰肌,挛缩股直肌以及纤维瘢痕化的关节囊都可进行适当的松解,纠正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8],良好的软组织松解和软组织平衡是关节置换成功以及防止术后脱位的关键。针对CroweⅢ、Ⅳ型DDH患者股骨头上移,在真臼部位植入髋臼假体,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及坐骨神经的张力变大,Uskova等[19]认为如下肢延长大于4cm容易产生股神经牵张性麻痹。Baz等[20]报道,对15 例( 21 髋) CroweⅣ型成人DDH患者施行THA时采取粗隆下截骨策略,可获得满意疗效。据此认为,对Crowe分型较高的成人DDH患者施行THA中采用粗隆下短缩截骨,既改善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又降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Kilicarslan等[21]研究发现股骨转子下截骨膝关节评分明显下降。故有学者提出股骨远端截骨,股骨远端截骨好处在于可以纠正膝关节的畸形,但股骨远端截骨增加手术切口和内固定,近端股骨柄假体与远端内固定形成应力集中区易引起骨折,而且术中股骨截骨量的调整不如同一切口下的转子下截骨方便。
对于Crowe Ⅲ、Ⅳ患者股骨形态改变表现为股骨前倾角病理性增大,股骨近端髓腔畸形,普通股骨柄假体显然不能满足手术的需要,目前广泛应用的有Johnson & Johnson、Depuy、S-ROM。组配式假体在DDH手术中能更好的解决髋关节畸形的问题[22]。他们的设计在粗隆下截骨时,近端的组配式设计可以调整股骨近端的前倾角度并予以固定,并且保护了外展肌的附着点。还有学者对股骨柄假体跟髋臼假体的研究发现,金对金异型杯关节假体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比传统的关节假体更耐磨[23]。
Dapuzzo等[24]在对THA中髋臼侧处理研究中发现,髋臼骨储备及覆盖范围对THA手术方案的制定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往往决定是否需植骨或改变髋臼假体位置,以便更稳固地放置臼杯。传统的髋关节平片诊断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虽然简单,但往往不能观察髋臼的发育情况,在了解髋臼发育情况及评价方面远不及CT,术前完善的CT检查是必要的。尤其是Crowe Ⅲ、Ⅳ型髋臼发育不良,其股骨头不全脱位达75% 以上,在真臼上方已经形成假臼。在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在真臼还是假臼上安置髋臼假体存在较大争议。对于Crowe Ⅲ、Ⅳ的患者有报道称上移2 ~ 3 cm髋臼,应用高髋臼中心的方法重建,并称对髋臼的在位率不会有影响。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及人工假体周围的应力分布的研究,认为应将髋臼的位置建于真臼处,上移髋臼会导致旋转中心的改变,影响肌肉和软组织力量的平衡。为了确保人工关节的功能、恢复患肢的长度,应该在髋臼的解剖位置上重建髋臼。假臼为病理状态,在此位置上安置假体将加速假体磨损。真臼接近正常状态,适于安置人工假体,利于患者促进功能恢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解剖真臼安放髋臼假体,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人工关节的磨损。Takigami等[25]在80 例( 90 髋) 成人DDH患者THA时发现,针对不同Crowe分型等级的臼杯假体倾斜角和前倾角的相应调整,有助于确保术后假体稳定度前提下获得最理想的髋臼覆盖率。有学者认为如果髋臼的覆盖率小于50% 时可以考虑使用加强环或采用带顶环或侧翼的骨水泥假体。总之,随着患者DDH分型等级的提高,THA手术难度显著增大。
不良地质发育地区桩基施工技术 篇6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设计时速350 km,该客运专线在湖南省郴州地区境内大多属岩溶、裂隙及地下水等不良地质发育地区,对桥梁的桩基施工带来很大困难。笔者根据金星冲特大桥桩基施工的实践和体会,对不良地质发育地区的桩基施工进行了总结。
金星冲特大桥全长3 252.7 m,上部设计为99-32.7 m简支箱梁,基础设计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有1.0 m和1.25 m两种,桩基总数为862根。
2 工程地质概述
金星冲特大桥地处白云质灰岩、细晶结构地段。岩溶和裂隙、地下暗河特别发育,大部分桩基要不同程度的穿过溶洞、斜岩、流砂层和地下暗河。桥址岩层以压扭性断裂为主,断距不大,倾角较大。桥址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冲坡积、残坡积覆盖层中孔隙潜水和基岩中裂隙水以及岩溶水为主。
3 桩基施工中的各种难题及应对措施
金星冲特大桥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同一墩位相邻两根桩基的地质情况就相差很大。由于溶洞多、流砂严重、地下水特别发育等原因,不适合采用人工挖孔桩,因此必须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地质条件和现场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摸索、分析、总结,对溶洞、裂隙、漏浆、斜岩、流砂层和地下暗河等各种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钻孔桩施工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施工方法和应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1 桩基穿过溶洞的措施
桩基穿过溶洞时,钻孔顺序应依据先钻外围桩后钻中间桩,先钻深桩后钻浅桩的原则。结合地质资料,当孔桩施工至溶洞顶板约1 m左右时,应放慢冲进速度;当冲击至距溶洞顶约0.3 m时,应提高锤头;当冲击高度至3 m左右时,应提高冲击力,避免一锤穿顶后造成卡钻。如溶洞为大型溶洞且为空溶洞时,应回填片石、黏土和袋装高强水泥并采用小冲程反复冲击,经多次投料和反复冲击后,将黏土、片石挤入溶洞,形成稳固的孔壁。
3.2 桩基穿过裂隙发育地区的措施
钻孔过程中遇岩层裂隙比较发育时,会造成漏浆,使正在冲进的钻孔桩无法正常冲进,使成孔的孔桩无法清孔。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考虑增加泥浆比重,除选用优质的黏土外应在泥浆中掺入适量的水泥、火碱和锯末,以提高泥浆胶体率和悬浮能力,掺入的质量比为黄土∶水泥∶火碱=1∶0.2∶0.4。
如果通过增加泥浆比重的方法无法解决漏浆问题,应根据漏浆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果漏浆部位在孔桩下部或底部,应采用回填袋装水泥后,用冲击钻冲散底部水泥,静停6 h~8 h,再进行冲击成孔。如果漏浆部位在孔桩中部或上部,应采用回填片石和黏土至高出漏浆部位后重新缓慢冲进。
如果以上几种方法仍无法控制漏浆,应采用水下灌注法灌注混凝土至漏浆部位,通过混凝土中水泥浆的渗透来封闭发育的裂隙,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重新钻孔冲进。
3.3 桩基穿过斜岩的措施
钻孔桩在冲进过程中,斜岩的处理是岩溶发育地区钻孔桩施工的难点,也是影响孔桩施工进度最重要的原因,为此针对不同的斜岩,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冲进过程中如果偏孔不大,采用及时回填质硬、块大的片石后进行冲进,同时应降低每次提锤高度和冲进频率,提锤高度以小于0.5 m为宜。待偏孔修正后,再按正常冲进。
如果多次回填片石后仍无法修正偏孔时,采用钻探小钻机加钢套筒紧贴钢护筒,在偏孔位置钻直径为75 mm的孔,钻孔入岩深度在1.0 m左右。在钢筋上绑扎管状硝铵炸药,然后用防水绝缘胶带将炸药、火雷管和引爆漆包线等密封包扎起来。通过水下爆破法将偏孔处的多余斜岩炸除后,再用钻机重新冲进。
如果水下爆炸仍不能解决偏孔,首先通过下钢护筒至斜岩位置,然后对孔内泥浆进行清孔,再用泥浆泵将孔内泥浆抽出后,采用人工钻眼放炮的方法将偏孔处的多余斜岩处理掉。为确保斜岩的处理效果,在处理好的基岩底部再打眼放炮但不进行清渣,以利于冲锤重新冲到该位置时易于立锤,不至于再次发生偏孔。斜岩处理完毕后将钢护筒逐节拔出,再回填一定的黏土和片石后冲进。该方法虽然处理时间较长(5 d左右),但效果较理想。
如果桩基通过的岩层成明显的斜向分布即岩层倾角较陡,在冲击的过程中,需处理的斜岩厚度又较大时,采用人工挖孔和冲击钻钻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人工挖孔桩的方法挖至斜向岩层在孔桩范围的基岩完整且无夹层、石质硬度均匀(挖孔桩径应比设计孔径大30 cm)后,再安置钻机进行冲孔。
根据现场经验,在斜岩地段钻孔时,尽量采用重量大的冲锤,在斜岩中冲孔时要选用质硬的锤牙,且必须经常换锤牙,保证锤牙的锋刃度。钻孔桩施工中斜岩处理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如果处理方法不当既严重影响进度,又增加很多投入。
3.4 桩基穿过流砂层的措施
钻孔桩施工过程中,遇到流砂层时,由于流砂自身固结较差,在通过流砂地段时,应及时调整泥浆比重,一般泥浆比重调整为1.4左右。如发生漏浆、成孔后清孔困难,应回填袋装水泥,冲击锤冲击后,静停4 h~6 h后再冲进。如出现孔底沉渣太厚无法清出和大面积的塌孔等特殊情况时,应采用压浆机对流砂层进行压浆固结后,再进行冲击。
4水下混凝土灌注应注意的问题
4.1防止串孔和贯通的措施
成孔后,在清孔过程中发现附近2个正在施工的孔桩存在串孔和贯通现象时,为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发生串孔现象,应先用黏土回填其中一孔桩,将另一孔桩混凝土灌注完毕,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再重新冲进回填的孔桩。
4.2防止漏浆的措施
成孔后,遇有在钻进过程对裂隙和溶洞处理不是很彻底,在清孔时发生较严重的漏浆现象,而且漏浆部位能确定,可采用下钢护筒穿过漏浆部位;如果漏浆不严重,可采用在钢筋笼周边包裹薄铁皮以防漏浆。
4.3防止桩基“缩头”的措施
为防止桩身混凝土在灌注完毕后由于裂隙漏浆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下沉,从而导致桩基“缩头”现象,岩溶地区的桩头应控制在2.0 m~3.0 m左右。同时在岩溶、裂隙发育地区灌注混凝土,应放慢灌注速度,并增加导管埋置深度至6 m~10 m。
5结语
在岩溶、裂隙及地下水等不良地质发育地区进行桩基施工,必须充分做好地质勘探工作,提前准备各种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调整施工方法,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桂业昆,邱式中.桥梁施工专项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洪德松.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问题及其处理[J].山西建筑,2007,33(17):110-111.
血管发育不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4月, 手术治疗97例 (120髋)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例, 男性10例, 女性87例;年龄1岁6个月~10岁, 平均手术年龄3岁4个月。左侧45例, 右侧29例, 双侧23例。随访时间1年~4年2个月, 平均2年4个月。
早期临床表现为学步较晚, 学会走路年龄为13~17个月, 平均年龄为14.3个月。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跛行步态, 这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术前78例患者存在明显的双侧下肢不等长, 双下肢长度差0.5~3.0 cm, 其中69例患者存在明显的双侧臀纹不对称以及患侧臀肌萎缩。单腿站立实验阳性83例, Allis实验阳性75例。术前104例髋有不同程度的外展、外旋受限。
对术前骨盆正位X线片采用T觟nnis[5]分级 (见表1) , 120髋中Ⅰ级4髋 (3.3%) ;Ⅱ级25髋 (20.8%) ;Ⅲ级37髋 (30.8%) ;Ⅳ级54髋 (45%) 。髋臼指数33°~56°, 平均49°。CE角-30°~15°, 平均5°。手术均采用改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联合股骨转子下旋转短缩截骨术, 由同一名术者及其助手完成。
1.2 手术技术
TAVARES[6]于2004年报道一种改良Pemberton截骨术, 其骨刀由髂前下棘向坐骨切迹, 而非Y形软骨, 使坐骨切迹形成青枝骨折。自2008年开始, 笔者在TAVARES的基础上, 对髂骨外侧骨板进行截骨后, 仅对内侧骨板前方进行部分截骨, 植骨块由外侧向内侧植入, 通过将部分植骨块摆在更后方的位置, 增加对股骨头上外侧及后外侧的覆盖。
髋关节显露:采用Smith-Peterson入路, 显露并T形切开髋关节囊, 切除股骨头圆韧带, 清理髋臼窝内脂肪组织。由于DDH病例中髂腰肌普遍挛缩, 妨碍股骨头复位, 笔者统一于髂腰肌止点处将其切断。
股骨转子下旋转短缩截骨:采用股骨外侧入路, 短缩长度根据术前X线测量距离及髋臼顶壁对股骨头的压力而定。根据髋关节显露步骤中测定的前倾角对截骨近端股骨进行内旋, 纠正前倾角, 行钢板螺钉内固定。
髂骨截骨:截骨起于真臼上方1 cm, 做一平行于髋臼上缘的弧形截骨线, 截骨最高点位于髋臼中部髋臼顶点上方, 远端截至坐骨切迹前方1 cm处, 未到Y形软骨的位置。截骨完成后, 取2、3块三角形骨块, 由外向内植入截骨断端。利用截骨端的弹性使植骨块固定, 无需内固定。见图1。
术后处理:双下肢外展中立位石膏固定8周。拆除石膏后进行非负重条件下的关节活动锻炼及肌力练习, 逐渐恢复行走。此后每年拍骨盆正位片复查。见图2、3。
1.3 术后评价
采用Mckay (见表2) 和Severin (见表3) 评价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进行评价, 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跟踪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用χ2检验, 为了分析术前脱位程度是否对术后效果产生影响, 文中对T觟nnisⅠ、Ⅱ级与T觟nnisⅢ~Ⅳ级的术后优良率对比,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截骨位置为真臼缘上方1 cm处, 做一平行于髋臼上缘的弧形截骨线, 截骨最高点位于髋臼中部髋臼顶点上方;B:骨刀掰开截骨线, 并继续向内、下、后方继续截骨, 直至截骨完成;C:植骨块由外向内植入截骨断端, 无需内固定
病例1, 左侧, A:术前, 股骨头完全脱位, T觟nnisⅣ级;B:术后, 恢复对股骨头的良好包容, 股骨头同心复位;C:手术1年后随访见股骨头位置良好, 发育正常;D:取出内固定后无再次脱位及半脱位, 未出现AVN
病例2, 双侧DDH, A:左侧T觟nnisⅣ级, 右侧T觟nnisⅡ级;B:左侧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转子下旋转短缩截骨术后;C:3个月后, 右侧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转子下旋转短缩截骨;D:14个月后复查, 双侧髋关节同心复位, 股骨头位置良好及包容良好, 发育正常;E:取出钢板后无再脱位及半脱位, 未出现AVN
2 结果
根据Mckay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65髋 (54.2%) , 良43髋 (35.8%) , 可12髋 (10%) , 总体优良率为90%。手术时间:单侧最长110 min, 最短75min, 平均92 min。术中测量前倾角25°~80°, 平均48°, 截骨后前倾角10°~22°, 平均17.3°。术中出血量:单侧最大100 m L, 最小40 m L, 平均65m L。拆除外展位石膏后10例存在较明显的髋关节活动受限, 24例存在髋关节活动受限, 21例存在轻度跛行, 8例存在行走时疼痛, 术后1年内双下肢长度差0.5~1.0 cm, 随访2年后除仍存在跛行患者外, 余患双下肢恢复等长。采用Severin放射线评价标准, 对术后X线结果进行分级:Ⅰ级69髋 (57.5%) ;Ⅱ级30髋 (25%) ;Ⅲ级17髋 (14.2%) ;Ⅳ级4髋 (3.3%) 。术后除仍残留半脱位及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外, 髋臼指数均小于20°, Shenton's线连续性均恢复正常。患侧股骨头骨骺外移距离术前为1.2~5.9 cm, 平均3.1 cm, 术后除残余半脱位及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外, 双侧均恢复一致。本组病例中无再脱位及股骨头缺血坏死 (AVN) 发生, 4髋出现半脱位, 17髋出现残余的髋臼发育不良。对术前T觟nnisⅠ、Ⅱ级与T觟nnisⅢ、Ⅳ级的术后优良率做了对比发现, 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24, P=0.177) 。见图4。
A:左侧DDH;B:术后髋关节同心复位, 股骨头包容良好, 位置正常;C:1年3个月后左侧髋臼上缘截骨处骨质吸收, 残余髋臼发育不良, 股骨头外上方可见血肿机化
3 讨论
Pemberton髋臼成形术适应证为需要矫正的髋臼指数在10°~15°以上[7], 年龄在18个月~10岁之间的患儿。在该年龄段内患儿Y形软骨尚未完全闭合, 骨盆截骨后使截骨块以Y形软骨为轴, 向前外侧旋转, 增加对股骨头前外侧的覆盖, 其植骨块植入截骨前方, 但是Pemberton截骨有可能造成Y形软骨的损伤早闭[8]。2004年TAVARES[6]介绍一种不同于经典的Pemberton截骨的截骨方式, 其截骨不是朝向Y形软骨, 而是略偏后, 由髂前下棘朝向坐骨切迹, 撑开截骨线后造成坐骨切迹青枝骨折。该种截骨方案相对于经典Pemberton手术操作更简单, 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但是该种手术方法主要解决的依然是对股骨头前外侧的覆盖。笔者借鉴了TAVARES改进的Pemberton截骨方案以及Dega手术的方法, 仅髂骨内侧骨板的前端做不全截骨, 截骨线起自于髋臼上缘1.0 cm处, 平行于髋臼缘, 截骨最高点位于髋臼顶点上方, 以坐骨切迹青枝骨折为支点, 使髋臼顶壁向前、外、下方旋转。楔形骨块由外侧向内侧植入, 通过调节多个楔形骨块的位置, 可以达到改善股骨头后方的覆盖。这种手术方法不依赖于Y形软骨的弹性, 可以放宽手术的年龄限制。见图1。
术前拍摄标准的中立位骨盆正位片对于诊断非常重要, 准确测量髋臼指数[9,10]、CE角[11]。DDH的患儿多伴有股骨前倾角增大, 有时CT三维重建对前倾角的观察更直观。单纯的骨盆截骨能够恢复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 但是无法改变股骨前倾角。为了纠正股骨前倾角, 使股骨头能够同心复位, 防止术后再脱位, 需行股骨转子下旋转截骨术。如复位后髋臼顶壁对股骨头压力较大, 可以同时行股骨短缩截骨, 预防发生AVN[12]。短缩长度应根据术前测量和术中具体情况决定。短缩过大, 会导致双下肢不等长及髋关节后脱位。短缩过小, 会增加髋臼顶壁对股骨头压力, 导致AVN。恢复前倾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过度内旋而引起股骨头后方脱位[13]。
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包括AVN[12,13,14,15], 髋关节活动受限[12], 残余的髋臼发育不良, 再脱位或半脱位[12]。本组采用联合截骨, 同时术中截断髂腰肌及股骨短缩明显减小了髋臼顶对股骨头的压力[16], 有效地防止了术后AVN。但是笔者发现2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髋关节活动受限, FORLIN等[12]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笔者考虑这与术后髋关节周围组织粘连以及出血机化有关。虽然本组病例无再脱位发生, 但是观察到有4例出现半脱位, 17例出现残余的髋臼发育不良, 笔者认为这与髋臼上缘截骨处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吸收有关。
本研究对术前T觟nnis分型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发现, 各组之间术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术前脱位程度对手术的治疗结果无影响。
【血管发育不良】推荐阅读:
发育不良09-12
脑发育不良07-03
肌纤维发育不良10-30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09-14
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09-13
皮肤血管不良反应09-21
心血管不良事件09-06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06-09
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习惯07-07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异常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