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特性

2024-07-24

发育特性(通用10篇)

发育特性 篇1

新疆棉花自1993年以来不仅单产和总产一直居中国之首, 且产量超过世界棉花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棉花在新疆三大支柱产业“两黑一白” (石油、煤炭和棉花) 中不仅是唯一的可再生性资源, 而且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棉花市场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是棉花生长发育及栽培技术的简单介绍。

1 棉花的生长发育特性

棉子的发芽出苗过程棉花种子发芽一般经历3个过程[1]:吸水膨胀、物质分解分化、胚细胞生长分化。当胚根突破珠孔向外伸长发芽后, 将子叶带出土面并平展时开始出苗。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2℃, 适宜温度为28~30℃, 变温对发芽有利。棉花种子发芽需要吸收较多的水分, 发芽出苗与土壤水分状况关系密切。一般在土壤70%田间持水量时出苗快。

茎、枝、叶营养生长棉花的主茎由节和节间组成, 节间的长短是衡量棉株是否高产的重要指标, 高产棉株节间较短, 徒长的棉株节间较长。棉花茎枝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 温度低果枝发育受抑制;温度高、水肥不当时, 茎枝徒长。棉花平均每隔3~4d可长出l片真叶, 叶片叶龄可达60~90d, 但长出21~28d的光合效率最高, 超过60d以上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降低。

现蕾、开花、结铃当棉株第1果枝上出现约3mm大的花蕾时叫做现蕾。现蕾后20~25d就可开花。棉花现蕾最低温度19~20℃, 适宜温度不超过30℃。棉花以自花授粉为主, 也有一部分是异花授粉的。棉花授粉、受精一般以天气晴朗微风, 空气湿度60%~70%、温度25~30℃最为适宜。棉铃是由受精的子房发育而成, 按结铃时间, 可分为伏前桃、伏桃和秋桃 (总称为三桃) 。根据棉铃吐絮时间早晚, 可分为霜前花和霜后花, 霜前花纤维品质和铃重等均好于霜后花。影响棉花纤维品质, 除品种等因素外, 温度光照、水分、肥料是主要因素。当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55%、温度低于16℃及光照不足时, 可使棉纤维品质下降。

根的生长发育棉花为直根系深根植物, 主根生长速度是前期快, 后期慢。适宜生长条件, 土温18~25℃, 土壤田间持水量60%~70%, 土壤p H值6.5~8.5, 土壤肥沃、深厚、疏松。

2 棉花技术栽培[2]

2.1 品种选择

直播适宜选择中熟或中熟偏早、结铃性强、抗虫性好的品种, 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 因气候条件不同, 病菌含量多少、病菌致病力强弱等因素不同, 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因此, 在病区种植抗病品种和耐病品种, 是控制枯萎病、黄萎病最有效的基本途径, 如岱杂棉1号。中熟种适当早播, 偏早的种可适当迟播。

2.2 适时播种

棉花是喜温作物, 发芽出苗要求较高的温度。播种过早, 温度低, 出苗时间长, 养分消耗多, 棉苗生活力弱, 苗病重, 常造成“早而不全”或“早而不发”;如果播种过晚, 虽然出苗“快而齐”, 但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生长季节, 常造成棉花贪青晚熟, 质量低, 品质差。棉花播种适期是在保苗全、苗齐、苗壮的前提下, 争取早苗。在适期播种范围内, 应尽量缩短播期, 争取把棉花播种在最佳适期内, 以利实现一播全苗[3]。

2.3 田间管理

苗有真叶3片左右定苗, 每穴定苗1株, 只要不断垄, 缺苗率在15%以内则不需补苗。直播和移栽相比, 苗期生长要快得多, 苗期至蕾期控制氮肥的用量, 少量多次喷施缩节胺。到盛蕾苗势要求较弱 (主杆有1/2左右红茎) 。苗期至初花喷施缩节胺2~3次, 第1次用6g/hm2, 第2次用12g/hm2, 第3次用15~18g/hm2。花铃期根据长势和天气喷施缩节胺1~2次, 每次30.0~37.5g/hm2。打顶后喷施1次, 用量45 g/hm2。加强中后期培管, 是高效新型栽培夺取高产的关键, 所以前期长得不好不要紧, 重要的是抓住中后期, 这样仍然可以达到4 500kg/hm2左右的产量。

2.4 病虫草害防治

农业防治主要是以开沟沥水为中心, 病区开沟沥水是控制病源的主要措施, 要求垄沟通围沟在30cm以下, 做到雨停地干, 减少土壤含水量, 降低土壤湿度, 有效地控制病害发展[4]。主要防治红蜘蛛、棉蚜、棉铃虫、斜纹夜蛾, 苗蕾期重点防治红蜘蛛, 铃期重点防治防斜纹夜蛾。

2.5 适时摘花

当大部分棉株有1~2个棉铃吐絮时, 即开始采摘, 以后每隔7~8d采摘1次。雨前及时抢摘, 做到分收、分晒、分存、分轧和分售。不得采摘笑口棉和剥桃棉, 采收、运输、储存工具需用棉布袋, 不得用化纤袋。晒花、储花应隔离禽畜, 不得混入“三丝”等杂质。

摘要:阐述了棉花的生长发育特性, 并提出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从品种选择、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摘花等方面介绍了优质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为棉花栽培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棉花,生长发育,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开朗, 谷爱娣, 郭汉兵.棉花无头苗的生育特性及其管理措施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4) :648, 727.

[2]何见, 刘文秀.棉花高产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 2008, 54 (4) :206-207.

[3]张民, 周嘉.棉花覆膜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 2008, (10) :22-23.

[4]张骅, 杨长明, 李元姬, 等.棉花高品质高产量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 2007, (4) :24, 25.

发育特性 篇2

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

大脑发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从怀孕到婴儿出生。这个阶段我们称为大脑长数量的阶段。当婴儿出生时,大脑已经有大约100~180亿个脑细胞,接近成人。也就是说婴儿从怀孕到出生,大脑细胞的数量就已经长好了。

第二个阶段

宝宝出生以后,大脑就进入了长质量的时期,脑细胞的体积和其他很多东西还会长起来。出生之后,由神经细胞连接的“突触”开始形成,突触在三个月的时候数量达到高峰,到三个月时灰质脂肪沉积完成,6个月DNA含量停止增加,到12个月,少突神经胶质细胞达到成人的70%,3岁的时候小脑发育基本成熟,3~4岁神经髓鞘化基本完成。

神经网络的形成

神经纤维的髓鞘像电线的绝缘层,可以使神经元准确传递信息,速度非常快,分工明确,效率也更高。那么刚出生的时候,神经纤维髓鞘形成非常少,神经纤维也非常短,非常少,到3~4周岁的时候,才完成神经纤维髓鞘化的过程。

神经元表面积的60~80%被突触占领,神经元如果没有突触作连接,就没有价值,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在出生时突触的数量只有50万亿个,到3个月时达到高峰,大概是在10000万亿个,是3岁时的十倍。

如何让宝宝更聪明

在怀孕的过程中,可能因为营养或者其他的原因,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婴儿只有100亿个脑细胞,有的则可能有150亿个脑细胞,差异性非常大。脑细胞越多越好,这是发展智力的物质基础。所以孕妈妈应该注意补充营养,合理胎教,给宝宝多种良好的刺激,以促进宝宝的脑细胞数量增值。

0~3岁的经验对神经网络发育的影响非常重大,对突触的刺激及高频率的使用,都有利于智力发展。出生三个月时,突触的数量非常多,为什么最后只有500万亿个存在下来呢?因为缺乏使用!要运用一些方法使突触活动起来,那么那个突触就能生存下来。如果运用得不够或者使用得不够,突触数量就会比较少。

影响智商的二个原因

第一大原因:大脑的营养。

第二大原因:宝宝成长的环境。

大部分的家长都知道给宝宝吃鱼肝油、配方奶粉,这些效果肯定是好的。但是不要忽略环境的作用,实际上,环境的作用远胜于营养,它比营养更关键。

大脑的发展过程需要外界信息的大量输入才能完成,外界信息的输入直接促进大脑的发展。输入就发展,不输入就不发展。缺少哪方面的输入,就必然在哪方面得不到发展,长大后这方面会不如别人。

如何开发宝宝智力

宝宝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一致,3岁前大脑发育最快,以后逐渐减慢,5岁前即完成整个人脑发育的80%。所以3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抓住这段时期,帮孩子开发智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0~2个月

此时的宝宝对味觉、听觉、触觉和视觉的外界刺激都有反应。2个月的宝宝俯卧时能抬头,眼睛能跟随物体移动,易被颜色鲜艳的物体吸引。

小游戏:蹬玩具。家长将软球或柔软的玩具放在宝宝小床的一侧,把玩具推到宝宝手边,他便会用手推开玩具;再将玩具推到宝宝脚附近,他会用脚去蹬玩具。此游戏的目的是训练宝宝的手、脚灵活能力。

2.3~7个月

此时是宝宝由视觉引导的知觉探索时期。宝宝能积极活跃地探索身边的事情。

小游戏:藏猫猫。妈妈蒙住自己的脸,然后问宝宝:“妈妈在哪儿?”在宝宝寻找时,突然露出脸,并叫一声“喵儿”,逗宝宝笑。然后将宝宝脸蒙住,让他学着露出脸来,渐渐让宝宝自己控制游戏,训练宝宝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8~13个月

孩子的感知能力变得灵敏,开始喜欢模仿。

小游戏:拍拍手。与宝宝面对面坐下,握住他的两只手,边对拍边说“拍拍手”;然后不握他的手,边拍手边有节奏地说“拍拍手”,教他模仿,训练宝宝理解语言与模仿的能力。

4.14~18个月

宝宝开始产生抽象思维。在1~1.5岁阶段,宝宝能更精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能配合父母的引导进行互动。

小游戏:音乐呼啦圈。家长跟宝宝双手相握形成一个圆圈,音乐开始时,家长带宝宝按顺时针方向踏步走,音乐停止,引导宝宝停下来。做2~3次后,可以让宝宝自己尝试。

5.21个月以后

宝宝能够掌握符号关系,如语言理解、语言逻辑等。

小游戏:给宝宝讲个简单的图画故事,再让宝宝讲给家长听。家长可结合图画,重复一些重点的语言、动作描述,也可让宝宝跟着复述。然后让他看图讲故事,有困难时父母可适当提醒。若宝宝讲得与图书不一致不要去纠正,肯定他的合理创造。

帮宝宝开发智力时,应顺应自然,配合宝宝的发展阶段,适时给予刺激,营造学习的环境。而最重要的,是“退一步”,给宝宝独立发展的空间。

发育特性 篇3

关键词:黄精; 越冬芽;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S567.23+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1-0043-02

泰山地区黄精一般为百合科植物黄精(Polygonatum sibircum Delar.ex Redoute)和多花黄精(P.Cyrtonema Hua),药用部分为干燥根茎。其性平、味甘,具补脾、润肺、益气养阴之功效。主要含多糖、低聚糖、黄酮、蒽醌、皂苷、木脂素等化合物。现代药理发现,黄精具有降血脂、血糖、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近年来随着对泰山黄精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栽培已成为供求主体。黄精根茎上的芽一般是在10~11月开始萌动,随着气温降低,芽生长逐渐变慢并停滞,翌年春季温度回升后继续生长,称为越冬芽。有关黄精越冬芽萌发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目前报道很少。本研究可为苗圃无性繁殖及大田人工栽培黄精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采用泰安市大津口乡沙岭村黄精试验基地栽培的黄精和多花黄精。大田地为2005年3月移栽的黄精和多花黄精;苗圃地为2006年12月用分段根茎繁殖的黄精和多花黄精。

1.2 试验时间、地点试验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农场进行。试验地海拔高度160 m,地势平坦,四周开阔,排灌条件良好。供试土壤为棕壤,土层深厚,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为:pH 6.8,有机质12.4 g/kg,全氮1.21 g/kg,碱解氮80.2 mg/kg,速效磷10.4 mg/kg,速效钾84.0 mg/kg。

1.3 试验方法从芽出土开始到第1片叶完全形成止,每隔5天定期观察与记录两种黄精越冬芽萌发及生长发育特性。苗圃及大田均随机选取5个样点,每样点取10穴,调查出芽(苗)数、出芽(苗)率。调查生长时期以第1叶始展时为准,群体中出现5%~15%为始芽(苗)期,40%~60%为盛芽(苗)期,80%~90%为末芽期。

2 结果与分析

从2008年3月中旬苗圃及大田两种黄精冬芽出土开始到4月下旬大田第一片绿叶完全形成止,黄精越冬芽发育观察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黄精冬芽发育调查

调查项目品种黄 精多花黄精

苗圃芽始出土(月/日)始芽期(月/日)芽色芽形状始芽期芽长(cm)芽基粗(cm)盛芽期(月/日)末芽期(月/日)芽数/穴(个)出芽率(%)3/243/26乳白色长圆锥形3.110.824/84/175.0990 .03/193/21乳白色长圆锥形中间稍弯2.280.584/14/105.1186.0

大田芽始出土(月/日)始芽期(月/日)芽色芽形状始芽期芽长(cm)盛芽期(月/日)末芽(苗)期(月/日)末芽(苗)期苗高(cm)芽数/穴(个)出芽率(%)第一叶始展日期(月/日)3/294/1 紫绿色毛笔状1.754/134/2022.14.7297.04/193/243/26紫绿色毛笔状1.264/64/1314.54.9193.04/13

2.1 苗圃及大田的黄精和多花黄精均于3月底4月初开始新芽萌动出土、出苗。始芽期苗圃黄精芽长平均为3.11 cm,多花黄精芽长为2.28 cm;大田黄精芽长平均为1.75 cm;多花黄精芽长为1.26 cm。到末芽期黄精芽粗壮旺盛,苗圃两种黄精出芽率均达86%以上,大田多花黄精出芽率达93%,黄精达 97%。4月中下旬大田芽苗生长速度快,黄精苗最高达59.0 cm,平均为22.1 cm;多花黄精最高达37.2 cm,平均为14.5 cm。由此说明加强越冬期和早春田间管理,是提高黄精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

2.2 由调查结果看出,大田幼苗出土时间比苗圃推迟5~6天,可能是大田种植深度较大造成的,应适当调整种植深度。建议种植深度以15.0 cm为宜,以利于芽苗及早出土。

2.3 苗圃及大田均有单株(穴)多芽现象。黄精和多花黄精在4月底均达单株芽最高值,其中苗圃地黄精和多花黄精每穴芽数分别为5.09个和5.11个;大田地黄精和多花黄精每穴芽数分别为4.72个和4.91个。

3 小结

3.1 黄精是一种喜阴湿、耐寒的药食两用植物,进入冬季,地上部分死亡,翌年春季发芽,冬季应重点抓好越冬芽管理。越冬芽萌动出土后生长发育好坏与田间管理密切相关,一定要做好越冬和早春的施肥、中耕除草、病虫防治等工作,保证苗齐苗壮。

3.2 研究发现,大田当年移栽黄精根茎越冬芽萌动迟缓,出芽率低且出土萌发芽时间不一致,有的黄精根茎到第二年才萌芽。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移栽时间和种植深度上做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赵 致,庞玉新,袁 媛,等.药用植物黄精种子繁育技术研究[J].种子,2005,24(3):11-13

[2] 陈 震,丁万隆,王淑芳,等.百种药用植物栽培答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6.

[3] 林 琳,林寿全. 黄精属药用植物聚类分析[J].中药材,1994,17(6):12-18.

[4] 毕研文,杨永恒,宫俊华,等.光照强度对泰山黄精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315-319.

发育特性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苎麻品种为中苎一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提供。试验于2007年6月在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进行,苗床地力肥沃。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扦插时打顶(T1)、插后1周打顶(T2),以常规扦插苗不打顶为对照(CK)。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6月8日扦插,每小区扦插1 000株,插植密度为10 cm×10 cm,插植深度为1.5 cm,扦条顶部保留3片全展叶,插前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浸泡1~2 min,16:00左右浇水湿透土面后扦插,插后再用喷壶均匀喷洒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1次,地膜加遮阳网覆盖,第14天揭膜炼苗。

1.3 取样与制样方法

由于嫩梢扦插成活之初根系较少,故根系干重和体积取样日期从6月22日(即扦插后第15天)起,每7 d取样1次,共4次;主茎高度、主茎粗度、主茎干重及单株叶片数和叶面积从扦插后1周开始取样,每7 d取样1次,共取样5次;分枝特性取样日期为7月13日;每次每小区随机取样30株,用于上述指标观测。

根系和主茎干重:将根洗净或选取主茎后,先在105℃下杀青2 h,70~80℃烘干48 h,然后放入干燥器冷却0.5 h,取出后在分析天平直接称量;根系体积,采用量筒排水法测定;主茎高度采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主茎茎粗,游标卡尺测定主茎中部;分枝特性:最低分枝位(茎基部距最低位分枝的平均长度)、最高分枝位(茎基部距最高位分枝的平均长度)、单株分枝平均长度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单株平均分枝数,直接数取;单株叶片数,直接数取全展叶;单株叶面积,采用硫酸纸称重法。

1.4 数据分析

以Microsoft Excel处理数据,采用DPS 3.01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苎麻低位分枝苗根系特性

2.1.1 根系干重。

图1是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根系干重变化结果。由图1可知,不同处理根系干重变化始终表现为T1处理>T2处理>CK,除T2处理和CK根系干重无明显差异外,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T1处理分别比T2处理和CK增加15.86%和72.54%,T2处理比CK提高48.92%。表明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扦插时打顶处理比常规扦插不打顶处理根系干重增加明显,扦插时打顶比插后1周打顶增幅大,这意味着打顶处理能更好地促进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根系生长发育,且扦插时打顶比扦插后打顶效果要好。

2.1.2 根系体积。

由图2可知,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根系体积变化趋势同根系干重,表现为T1处理>T2处理>CK。其中T1处理根系体积增幅明显,分别比T2处理和CK提高14.00%和66.82%,T2处理比CK增加46.20%。表明,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繁育时打顶处理根系体积明显优于常规扦插处理,且扦插时打顶比插后打顶处理有利于根系体积增大和更好地发育,这一变化与根系干重结论一致,说明扦插时打顶处理具有较发达根系,能促进苎麻地上部分更好地生长发育。

2.2 苎麻低位分枝苗主茎生长特性

2.2.1 主茎高度。

由图3可知,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繁育时打顶处理主茎高度明显下降。比较各处理发现,6月15日主茎高度相当(无明显差异),随后处理间均表现为T1处理

2.2.2 主茎粗度。

由图4可知,苎麻低位分枝苗扦插实施打顶处理可明显增加主茎粗度。各处理相比,6月15日主茎粗度无明显差异,此后打顶处理较对照明显增粗,其中T1处理比T2处理和CK分别平均增幅达9.17%和17.76%,T2处理较CK增加7.87%,且7月6日后处理间变化有进一步加大趋势。这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苎麻低位分枝苗繁育时打顶处理能促进主茎增粗,且扦插时打顶比插后打顶增幅效果要好,说明扦插时打顶处理能提供更好的营养基础,满足主茎基部分蘖萌发生长为粗壮分枝苗,大幅增加新植苎麻有效株数,这为当年新麻高产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2.2.3 主茎干重。

由图5可知,苎麻扦插打顶处理可导致低位分枝苗主茎干重明显减少。处理间比较,6月15日主茎干重并无明显差异,随着生育期进程,扦插苗打顶处理较CK有明显下降趋势,各处理表现为T1处理

2.3 苎麻低位分枝苗分枝特性

由表1可知,由于CK未进行打顶处理,其主茎无分枝发生,因而扦插苗打顶处理的分枝特性表现为显著优于CK。与T2处理相比,T1处理最低分枝位、最高分枝位及分枝位长都明显减少,分别比T2处理下降21.82%、21.19%和21.93%,而分枝数、分枝平均长度和分枝干重却明显增加,分别较T2处理增加12.38%、26.63%和26.92%。这一结果表明,扦插苗打顶处理较常规扦插苗具有明显的分枝优势,且扦插时打顶处理较插后打顶处理能更好地培育出健壮的低位分枝苗,其最低分枝位、最高分枝位相对较低,分枝位长能相对较短,其分枝数、分枝平均长度和分枝干重增加,只要在苎麻生产中及时移栽,适度深植,辅以中耕培蔸,即能促使麻苗分枝基部生根成为相对独立的有效麻株,为当年新植苎麻获得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苎麻低位分枝苗叶片生长特性

2.4.1 叶片数。

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不同处理后单株叶数变化明显(表2),至6月22日扦插苗打顶处理较CK显著减少,T1处理和T2处理分别比CK减少9.69%和27.36%;随后T1处理同期显著多于其他处理,其中6月29日分别比CK和T2处理高12.96%和34.77%,此后增幅较CK进一步扩大,至7月13日平均增幅达44.72%,但较T2处理增幅明显减少,平均14.16%。T2处理单株叶数6月29日后表现出明显少于T1处理,但明显多于CK,平均多26.76%。分析表明,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打顶处理后20 d左右单株叶数表现出明显少于CK,而后却显著高出CK,可能是打顶导致主茎梢部叶片明显减少且扦插后20 d左右分枝叶生长较少所致,20 d后由于打顶处理分枝数增多,单株叶片数相应增加,相比而言,扦插时打顶比插后1周打顶分枝数生长发育要好,叶片数明显就多。可见,苎麻低位分枝苗扦插时打顶处理虽起初导致单株叶数减少,随后叶数显著增多,表明其单位面积内积累的光合产物较多,利于新植苎麻高产。2.4.2叶面积。叶面积体现了作物的生长状况,是作物有效利用光能的反映。由表3可知,苎麻低位分枝苗扦插打顶处理单株叶面积表现为先有所减少(20 d左右)后明显增加的趋势。各处理相比,至6月22日,处理间单株叶面积并无明显差异;到6月29日,处理间表现为T1处理>CK>T2处理,扦插苗打顶处理与CK均差异不显著,但T1处理较T2处理增幅12.76%;随后处理间都以T1处理>T2处理>CK,至7月13日,其中T1处理平均单株叶面积比T2处理和CK分别增加11.08%和53.42%,T2处理比CK增加38.12%。由此说明,扦插苗打顶处理后减少了梢部单株叶数,导致叶面积少幅减少,20 d左右后由于分枝萌发生长,分枝叶激增以致单株叶数增多,叶面积也就相应明显增加。相比而言,在同期取样时扦插时打顶处理较插后1周打顶处理低位分枝苗生长状况要好,单株叶片数和叶面积自然表现就多。可见,就单株叶面积变化情况看,扦插苗打顶处理比常规扦插苗更有利于麻株积累光合产物和产量增加,扦插时打顶处理要优于插后1周打顶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打顶栽培技术在作物生产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如烟草[5]、棉花[6]、甜瓜[7]等作物进行适时打顶处理后可明显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苎麻实施幼苗打顶能促进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长,显著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也早有报道[8]。苎麻嫩梢扦插繁殖是一种常见的无性繁殖技术,方法简便,分离变异小,繁殖系数大,不带病菌,在生产中应用广泛[9]。该法通常是剪取苎麻茎部带3~4片展开叶的顶梢或分枝梢作为插条,直接插入苗床土壤[4,10]。应用打顶技术,促进苎麻嫩梢扦插苗在较低位置形成分枝而获得低位分枝扦插苗已获得成功,并已开始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11]。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嫩梢扦插苗实施打顶处理可明显增加根系干重和根系体积,扦插时打顶处理平均分别比对照增幅72.54%和66.82%,插后1周打顶处理比对照平均增加48.92%和46.20%;扦插时打顶处理可明显增加主茎粗度,比对照提高17.76%,同时降低主茎高度和主茎干重,平均分别降低44.89%和41.85%,插后1周打顶处理平均比对照主茎粗度提高7.87%,主茎高度和主茎干重降低34.67%和31.33%。此外,扦插时打顶处理能培养较低最低分枝位和最高分枝位,缩短分枝位长,明显促进分枝数、分枝平均长度和增加分枝干重,其分枝生长特性明显优于插后1周打顶处理。就单株叶片数和叶面积变化而言,扦插苗由于实施打顶处理会导致20 d左右叶数和叶面积有所减少,此后随着低位分枝的生长发育,单株叶数和叶面积明显增多。本研究发现,嫩梢扦插苗扦插时实施打顶处理较常规扦插苗具有更好获得高产生长发育指标体系,且扦插时打顶要明显优于插后1周打顶。

摘要:以高产优质苎麻品种中苎一号为材料,研究了扦插苗打顶处理对苎麻低位分枝苗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嫩梢扦插打顶处理可明显增加根系干重和根系体积,减少主茎高度和主茎干重,增加主茎粗度、单株叶片数和叶面积;同时可影响分枝的生长发育,培育出相对较低最低分枝位、最高分枝位和较短分枝位长,促进分枝数、分枝平均长度和分枝干重明显增加。就扦插苗打顶时间而言,扦插时打顶处理明显要优于插后1周打顶处理。

关键词: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95-98.

[2]孙庆祥.麻类作物栽培学[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82-85.

[3]潘昌立.苎麻快速营养繁殖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82(4):1-2.

[4]邝秀明,许振良.苎麻地上部分营养繁殖研究综述[J].中国麻作,1987(2):20-24.

[5]陈爱国,王树声,申国明,等.打顶时间与外源生长素对烟叶成熟衰老及产质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6,27(4):27-30.

[6]马富裕,程海涛,李少昆,等.高产棉花打顶调控的群体适宜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2):1843-1848.

[7]李静援,焦自高,于贤昌,等.不同节位打顶对日光温室厚皮甜瓜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3):50-52.

[8]沈全权,田新赤,陈江辉,等.再析新植苎麻幼苗打顶的效果与技术[J].中国麻作,2000,22(1):23-27.

[9]刘瑛,孙学兵,刘上信,等.影响苎麻嫩梢扦插成活率的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J].江西棉花,2003,25(3):24-26.

[10]赖占均,汪剑鸣,邹星国,等.苎麻嫩茎梢带叶土培扦插繁殖研究[J].中国麻作,1985,(4):27-29.

宝宝一岁发育指标及智力发育概述 篇5

一、一岁发育指标

1、男孩

身高(cm)68.6-85.0平均76.5

体重(kg)7.21-14.00平均10.05

头围(cm)42.6-50.5平均46.4

2、女孩

身高(cm)67.2-83.4平均75

体重(kg)6.87-13.15平均9.4

头围(cm)41.5-49.3平均45.1

二、一岁智力发育概述

1.身体运动与控制:宝宝走路时看到地上有喜欢的玩具,会蹲下来玩一会,再起来接着走

2.探索与操作:宝宝能把空饮料瓶盖盖上

3.语言:见到爸爸、妈妈时,宝宝能主动叫“爸爸”和“妈妈”

4.社会适应:宝宝开始模仿大人学做家务,如:擦桌子,扫地

三、一岁宝宝相关情况介绍:

1.运动能力滞后要及时就医:如果这个月仍不能独自站立,请带宝宝去看医生。大多数宝宝可以离开搀扶物稳稳的站立了,部分宝宝还不能独自行走,虽然能向前走几步,但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迎接,很快会摔倒。

2.光脚丫走路的好处:光着脚走路可以促进宝宝脚掌、脚踝、腿部的肌肉发育,所以父母应该多创造条件让宝宝光脚走路,但要注意别让宝宝着凉哦。

3.不要替宝宝“谦虚”:如果有人夸宝宝,你也许会下意识的谦虚几句,说一些宝宝的缺点,这时候就有可能在宝宝的小心灵里播下否定自己的种子哦。

4.不要错过添加固体食物的关键期:如果还不给宝宝固体食物的话,宝宝日后会产生进食困难。

5.宝宝的“罗圈腿”:小宝宝的腿由于收肌力量强,大多小腿有些弯曲,这属于正常的生理弯曲,宝宝到了三四岁以后,胫腓骨延长,小腿就不会那么弯了,不必过虑。

6.小心乳腺炎:断奶时如果乳房胀痛,要定时用吸奶器吸奶,如果吸奶器不好用,要毫不犹豫的让宝宝吸吮,因为乳汁淤积是引起乳腺炎的原因之一。

一岁宝宝如果没有按照正常的生理发育来发运容易出现运动能力滞后,罗圈腿,语言能力滞后的清苦啊昂,这时候要注意孩子情况的变化,一般一岁宝宝早身体和智力方面是会有明显的进步的,当宝宝存在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就医。

★ 宝宝一岁时生日祝福语

★ 一岁宝宝发烧物理降温

★ 两个月宝宝智力标准

★ 祝一岁宝宝生日快乐的祝福语

★ 宝宝一岁生日经典祝福短信句

★ 宝宝智力发育和妈妈抑郁

★ 四个月宝宝的智力特点

★ 妈妈对一岁宝宝生日的祝福语

★ 做什么可以提高宝宝的智力

发育特性 篇6

非饱和渗透系数是研究非饱和土体的重要内容,在工程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非饱和渗透系数是分析降雨对斜坡稳定性、固体废物填埋场、地下污水的运移和填土工程的影响的重要参数[1]。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因降雨引起植被发育斜坡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事件频发,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2 ~ 7],在2002 年到2008 年间,仅在云南发生的此类重大灾害就造成至少96 人死亡,76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38亿元人民币[8 ~ 10]。因此对植被发育斜坡渗透特性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尤其是对非饱和渗透特性的研究更为紧迫。而到目前为止,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类别土体的非饱和渗透特性,对区分土体所处环境的针对性研究还鲜有报道。

非饱和渗透系数变化范围广,试验难度大,一直以来都是非饱和土研究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在含水量很低时,测量难度更大。因此,许多学者尝试从经验公式来推导非饱和渗透系数值,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Childs和Collis-George[11]在1950 年根据土水特征曲线提出了计算非饱和渗透系数的数值方法; Burdine[12](1953) 讨论了孔隙管道弯曲及孔径变化对土体渗透性的影响,导出了相对渗透系数的计算模型; Brooks和Corey[13](1964) 通过对非饱和土中液相与气相的渗透分析,得出了非饱和渗透系数计算的数值模型( 下文简称BC模型);Campbell[14]在1974 年提出了用容积含水量和一个经验参数求解非饱和渗透系数的方法,计算形式进一步简化; Mualem[15](1976) 研究了大孔隙对非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通过推导有效饱和度与基质吸力的关系得到了相对渗透系数的数值计算模型;之后,van Genuchten[16](1980) 推出了有效饱和度的简单计算公式,得出了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它与BC模型和Campbell模型一样,计算精度主要受经验参数取值的影响。此后,Saxton等[17](1986)、Gimenez等[18](1997)、Ritter等[19](2003)、叶为民等[20](2005) 和吴争光等[21](2012) 也讨论了非饱和渗透系数的估算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这些计算模型多数依赖于土体的土水特性,而土水特征曲线的测算繁琐,不易获得,误差较大。此外,Alexander等[22](1986) 在比较预测非饱和渗透系数的理论模型时就发现,多数模型在非饱和渗透系数值较低时估值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土水特征计算和经验参数的取值存在较大误差所致。

因此,研究中避开土水特征曲线自然成为了一个尝试的方向,Arya等[23]利用土体颗粒组成分布、体积密度和颗粒密度预测土水特征曲线,为后来通过土体物理特性计算渗透系数奠定了基础,但其没有考虑有机质的影响,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Vereecken等[24,25]在讨论土体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和干密度对渗透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饱和和非饱和渗透系数的经验计算公式,但其对饱和渗透系数的预测精度偏低; Bloemen[26](1980) 通过对土体颗粒组成和有机质含量与BC模型中基质吸力、饱和渗透系数以及经验参数相关性的分析,得出了新的参数计算方法。

Bloemen计算参数的方法大大减小了预测非饱和渗透系数的难度,但仍需测量土体的基质吸力。本文通过对此方法进行优化改进,得到了一种新方法,即只需测得土体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饱和渗透系数和重量含水量就可以计算得到非饱和渗透系数,而这些土体参数的测量技术已经成熟。同时,此方法在对云南马卡山植被发育斜坡土体进行试验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1 模型方程

本文采用BC模型[13]作为基础模型,并对其进行推导得到一个新的计算模型(见公式(6))。BC模型中,相对渗透系数是土体基质吸力和孔径分布参数的函数,孔径分布参数由有效饱和度和基质吸力表示,方程为:

式中: Krw为相对渗透系数,定义为Krw= Kus/ Ks,Kus、Ks分别为非饱和渗透系数与饱和渗透系数;Pb为土体的进气值(k Pa); Pc为基质吸力(k Pa); n为土体孔径分布参数; S、Se、Sr分别为土体饱和度、有效饱和度、残余饱和度。

根据土体三相体积质量关系[27]得出方程:

式中: θw为土体体积含水量;V、Vv分别为土体总体积和孔隙体积(cm3); ms为土颗粒质量(g); ρw为土中液体密度(g /cm3); w为重量含水量。

假设Sr= 0,ρw= 1g / cm3,根据特解S = 1 时,Pc= Pb,求解微分方程(2 ),之后联立(1 )、(3)、(4)、(5) 解得:

式中: ws为土体饱和时的重量含水量。

上式中,饱和渗透系数和重量含水量可通过试验测得,但孔径分布参数n的获得非常不易,本文采用Bloemen[26]的计算方法,其计算方程如下:

式中: h为有机质百分含量; f为土体颗粒分布指数。

计算公式[26]如下:

式中: Si、Pi分别为土体粒径分布曲线上横坐标第i个粒径及其对应的纵坐标百分含量; fi为第i个粒径的分布指数; N为fi的个数。

在常用对数坐标系中求土体粒径分布曲线中两点连线的斜率得到公式(8),然后利用公式(9) 和(10) 对其进行加权平均得到f的值,再结合公式(6)、(7) 即可计算土体的非饱和渗透系数。曲线的斜率可以很好地表达各粒径的分布变化,那么通过土体粒径分布曲线描述土颗粒的分布无疑是很好的选择,此方法比土水特征曲线简单许多,而且试验难度小。

2 模型方程验证及比较

2. 1 试验概况

试验原状土样取自昆明市呈贡新区马卡山林区,该区植被发育,地势起伏,海拔高程2002 ~2085m,相对高差83m, 草本植物平均基盖度为1. 14% ,木本植物为0. 29% 。出露地层为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岩性为峨眉山玄武岩,坡体表层为玄武岩分化的残坡积土。年降水量487. 8mm,年蒸发量659. 8mm,年平均湿度为72. 1% 。在该区选取了D、L、X三个试验点,其中D、X两个试验点在表层0 ~ 10cm取样; L试验点在0 ~ 100cm取样,每10cm取一层样。3 个取样点每一层土体粒径分析实验和有机质含量实验分别做一组,并取多个原状土样进行饱和渗透系数的测定。试验区土体的部分物理特性指标见表1。

饱和渗透系数通过室内环刀法[28]测定,利用抽气饱和法饱和。土体粒径分布运用水筛法[29]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结合测量。为了更精确地得到土体颗粒分布指数f,从0. 0005mm到40mm共测量了17 个粒径对应的百分比,结果如图1 所示( 图例中第1 个字母表示取样点,第2 个数字为取样层编号,0 ~ 9 表示由浅到深)。有机质含量通过重铬酸钾容量法[29]测量获得,此方法适用于有机质含量小于15% 的土体。非饱和渗透系数利用HYDRUS-2D模拟得到,HYDRUS-2D是一个用来模拟地下滴灌土壤水流及溶质二维运动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在模拟中考虑了植被根系的吸水性能的影响。对于非饱和土壤水力特性,HYDRUS-2D采用VG模型进行计算。根据土样颗粒组成、饱和渗透系数和饱和含水量,利用HYDRUS-2D可以计算出土样的含水量和非饱和渗透系数的曲线,进而得到各土样天然含水量对应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值,具体值见表2中Kcus值。其中参数设定为: 残余含水量为零,饱和体积含水量根据实测的土样饱和重量含水量ws和干密度由公式(5) 计算所得,VG模型体形参数(shape parameter) n和 α 则由模型根据土样颗粒组成计算所得。

注:D、L、X表示试验区三个取样点

2. 2 预测值与试验结果比较

根据试验得到的土体粒径组成计算得到了各土样的粒径分布指数f,如表2 所示。结合表中的有机质含量,利用公式(7) 计算出n的值。可以看出,f的值在0. 30 ~0. 45 范围之内,n的值在3. 00 ~4. 00 之间,它们的波动范围均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取样区域土质变化不大,而且取样深度都在1m之内,土体结构差别较小的缘故。再根据表2 中的含水量和饱和渗透系数运用公式(6) 计算出非饱和渗透系数Keus,并与HYDRUS-2D计算值Kcus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为了更好地比较模型预测值与HYDRUS-2D计算值之间的偏差,衡量模型预测精度,引入均方根误差RMSE (root mean square error)参数,其计算值标示在图2 中,计算公式如下:

注: 1表中w为天然重量含水量; ws为饱和重量含水量; h为有机质含量; f为粒径分布指数; n为孔径分布参数; Ks为饱和渗透系数; Keus为本文模型预测的非饱和渗透系数; Kcus为HYDRUS_ 2D计算的非饱和渗透系数。2表中土样编号的D、L、X表示取样点,第1 个数字为取样层编号,第2 个数字为取样序号

式中: Keus和Kcus分别表示模型预测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和对应的HYDRUS-2D计算值; N为模型预测值个数。

以HYDRUS-2D计算值的常用对数值为横坐标,模型预测值的常用对数值为纵坐标做图,并在图中做直线y = x,如图2 所示。当图中的点在直线上时,说明本文预测值等于HYDRUS-2D计算值,点离直线距离越大,那么预测值与计算值偏差越大,精度越低。从图2 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点处于直线的上方,并且偏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不分散,说明此部分点对应的土样模型预测值大于HYDRUS-2D计算值; 还有少部分位于直线y = x上,即此部分点对应的土样模型预测值等于HYDRUS-2D计算值。综上所述, 土样模型预测值大于或等于HYDRUS-2D计算值,而没有出现模型预测值小于HYDRUS-2D计算值的点,说明本文模型预测的值要比利用VG模型计算得到的值偏大。

将所有土样模型预测值和HYDRUS-2D计算值代入公式(11) 进行计算,得到均方根误差为100. 64cm / s。此误差相当于是有100. 64倍的偏离,即偏离了0. 64 个数量级。J. Zhuang[30](2001) 在比较BC模型、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lexanderdSkaggs模型、单对数及双对数模型时, 对于壤土(本文试验土体为粉壤土) 预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最小为101. 419cm / s,最大为102. 448cm / s,且在非饱和渗透系数较低时偏离值较大。相对于利用土水特征曲线估算非饱和渗透系数,本文的方法能使RMSE仅为100. 64cm / s,说明此方法可以相对精确地反映非饱和渗透系数的值,而且所需计算参数的测量技术已经成熟。

植被发育不仅会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而且土体中会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和微生物。植物根系通道和动物通道可以影响土体的渗透特性,根系腐烂之后会形成大孔隙。小颗粒团聚在一起形成很多团聚体,非稳定性团聚体在筛分试验中被破坏,而在原状土体中,团聚体相当于等直径大颗粒对渗透起作用,所以渗透系数要比破坏后的大,这样就影响了模型对非饱和渗透系数预测的精确度,所以该模型仍可进行优化。

3 结论

本文基于对BC模型的推导,运用饱和渗透系数、重量含水量和孔径分布参数表示非饱和渗透系数,运用土体的粒径分布曲线计算孔径分布参数,通过试验获得了这些参数并计算得到了非饱和渗透系数的预测值,将其与HYDRUS-2D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本文介绍的预测非饱和渗透系数的方法采用了土体粒径分布曲线计算孔径分布参数,运用更易获得、误差更小的重量含水量来计算,减小了工作量并增加了工作效率。同时计算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100. 64cm / s,在非饱和渗透系数预测模型中精度已属较高水平。

(2) 重量含水量和基质吸力与体积含水量一样,可以用来预测非饱和渗透系数而没有造成更大的误差。用土体颗粒组成预测孔径分布参数是可行的,并且有较高的精度。

(3) 由于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土体中腐烂根系和动物通道比例较大,团聚体较多,导致利用土体颗粒组成预测非饱和渗透系数会有一定的偏差,所以该模型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摘要:非饱和渗透系数对评价非饱和土体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灾害频发的植被发育斜坡。然而现场试验或室内试验测量非饱和渗透系数耗费时间多,对试验设备要求高,为非饱和土体的渗透性研究带来很多不便。本文在对Brooks-Corey模型进一步推导的基础上,利用Bloemen提出的孔径分布参数计算方法来推求土体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只需获得土体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饱和渗透系数及重量含水量,就可以计算得到非饱和渗透系数的预测值,这样就提高了非饱和渗透系数的计算效率。同时,通过比较模型计算结果与HYDRUS-2D计算值,得知此方法应用于植被发育斜坡土体是可行的,而且有较高的精度,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方向。

发育特性 篇7

危岩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从孕育、发展到破坏,一般要经过减速、等速和增速等较长的蠕变演化过程[1],其一旦发育成熟,通常将产生突变性破坏。这种突变性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青海合群峡为一张性断裂峡谷,202省道从峡谷底部呈连续 “S”形穿越,穿越长度约12km。公路建成初期,受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于公路沿线开挖边坡形成了40多处规模不等、高度不同的潜在危岩体。2002年,相关单位组织对沿线规模较大及危害较重的灾害体进行了排查,加固治理了20多处重点病害,从根本上降低了线路病害的危险指数和影响规模。但于2011、2013年7月,受连续强降雨影响,沿线潜在病害不断发育、显现,再次造成了线路边坡多处堆积体、危岩体的崩塌,且病害规模、数量有明显扩大趋势,对公路行车再次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本文旨在结合合群峡公路边坡危岩发育实况,分析危岩体的形成发育机理、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评价方法,以期对合群峡危岩体的正确认识和后期防治提供参考。

1危岩体成因机制

危岩体是多种地质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合群峡独特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构成了危岩体孕育的基本物质条件; 降雨、昼夜温差及人工扰动促进了危岩体的形成和发展[2]。

1. 1危岩体发育的内部条件

(1)地形地貌

合群峡位于青海省化隆县境内,总体走向近N-S向,地势北高南低,进出口相对高差达到600m, 其断面呈 “V”形和 “U” 形,最大深度高差接近100m,峡谷底宽分布在10 ~ 20m之间。峡谷内地形起伏较大,两侧岸壁陡峭,顶部自然坡坡率为35° ~ 50°,下部人工坡坡率达60° ~ 70°。根据相关研究[3]: 75. 4% 的危岩体发育在坡度大于45°的陡坡地形,合群峡谷复杂陡峭的地形地貌充分满足了危岩体产生的依托条件,其陡崖高差直接控制着岩坡卸荷带的发育规模,决定了危岩体的致灾能量。

( 2) 地层岩性

合群峡谷公路边坡出露地层是以中—微风化花岗片麻岩、石英岩、片岩、片麻岩为主的一套前震旦系地层( AnZgr1) 岩组。该组岩体风化程度较浅, 质地坚硬,且脆性特性良好,适宜于相应岩体变形能量的积累和突然释放,是控制危岩体孕育、变形及破坏的良好载体,为危岩体的孕育产生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

( 3) 地质构造

合群峡地质构造复杂,岩体中贯通的压扭性结构面、节理面及不规则裂隙面等极为发育,这些结构面构成了危岩体孕育变形的主要切割面和依附面。其典型结构面特征详见表1。

1. 2危岩体发育的外部条件

(1)人类工程活动

202省道改扩建时,对合群峡谷斜坡底部进行了大规模的爆破开挖,使公路两侧形成了大量高10 ~ 50m的陡峭边坡体。坡体开挖破坏了岩体原有的应力、稳定状态,为危岩的产生创造了有力条件: 1坡体开挖形成了陡崖地形条件,特别是反坡对岩体的重力变形、卸荷变形极为有利; 2坡体开挖破坏了原始应力状态,应力重分布、卸荷等使原结构面扩展、张裂; 3在爆破、卸荷作用下,岩体中形成大量新的卸荷裂隙,对岩体稳定极为不利。

( 2) 降雨作用

合群峡公路边坡2011年、2013年两次大规模危岩的崩塌破坏均产生于强降雨期。在连续强降雨条件下,雨水沿结构面、裂隙面不断下渗,产生了不利于岩石稳定的裂隙压力,同时软化充填物,润滑结构面,引诱危岩直接产生破坏。

通常水对岩体的作用力有3种,即平行于裂隙面的粘性切向力、垂直于裂隙面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 或渗透力) ,这些力对边坡稳定性都起着消极作用,根据有效应力原理,降雨条件下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小,这样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直接影响到坡体的稳定[4]。

( 3) 风化作用( 冻融、温差)

合群峡区域昼夜温差较大,差值达15 ~ 20℃。 岩体为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受阳光照射,外热内冷,夜间降温后外冷内热,因温差导致岩体产生不均匀的膨胀与收缩,使岩体表层疏松产生裂缝,造成岩体的鳞片状剥落[4]。在冬季,当进入岩体裂隙的水分在温差作用下产生冻融现象时,岩体裂缝则加速扩展和开裂,促进了危岩体的孕育和产生。

( 4) 重力作用

重力是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主要动力,在各因素作用下,重力促进边坡岩体形成临空面及贯通裂隙,同时提供了危岩体变形破坏的力矩、剪切力和沿结构面的滑移分力,当支撑体满足不了潜在危岩的整体力平衡条件时,即产生危岩的变形破坏。

1. 3危岩体发育机理

合群峡省道边坡危岩体变形是以上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在岩性、地形、构造方面构成了病害发育的基础条件,公路扩建后,受卸荷、应力重分布及重力、温差作用的影响,边坡岩体结构面不断扩展、张开并相互贯通,同时产生了大量新结构面,这种受控于结构面的岩体在不断的风化及雨水润滑、软化等作用下逐渐变形,直至突变破坏。危岩体发育及变形破坏过程详见图1。

2危岩体变形破坏模式

结合边坡危岩的实际发育情况,根据其发生破坏的受力及运动模式进行分类[5],合群峡202省道边坡危岩的破坏模式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 1) 平面滑移破坏: 危岩体下部存在斜向平整贯通滑移面或软弱夹层,其余侧被各种结构面切割或为临空面,在相应各影响因素作用下( 如雨水润滑、软化,静、动水压力,重力分量等) ,上部独立岩块沿滑移面或软弱夹层产生滑动变形破坏,参见图2。

( 2) 倾倒破坏: 危岩体背部发育贯通裂隙,下部支撑岩体较破碎或软弱,危岩在下部基座岩体不断软化变形、风化剥落或背部裂隙不断扩展、张裂及静、动水压力增大的条件下产生不稳定力矩,并向临空面逐渐旋转变形,达到无法自稳状态时向临空面迅速倾倒,破坏模式详见图3。

( 3) 剪切坠落破坏: 危岩体悬空附于岩壁面, 背部结构面接近贯通( 多以卸荷裂隙、拉裂隙为主) ,主要依靠岩体的局部粘结力和镶嵌咬合力支撑,在岩体重力作用下,背部结构面不断被剪切、 拉裂并崩落破坏,破坏后其运动主要以垂直向为主,坠落破坏模式详见图4。

( 4) 剪断滑移破坏: 主要由粗糙起伏不平的结构面控制,危岩体破坏时结构面以剪压、错断变形为主,运动形式与平面滑移破坏相似。这种岩体结构面的发育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较完整岩体在卸荷作用下应力释放、重分布或受外力作用形成粗糙起伏结构面; 2上部相对完整、且与母岩脱离,下部比较破碎,在上部重压作用下发育的破碎带,详见图5。

3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

3. 1以结构面为控制条件的定性评价

合群峡边坡危岩体变形破坏多是在结构面的控制下受其他影响因素的诱发而产生。结构面对边坡的失稳变形起到了主控作用,故在实际结构面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结构面与坡面的空间发育关系,可有效地分析评价边坡岩体的稳定性。本文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宏观分析结构面对危岩体的变形贡献,对于定性评价合群峡边坡危岩稳定性提供一种有效途径[6],也可为合群峡危岩的后期勘察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以合群峡公路K91 + 350 ~ K91 + 550段边坡危岩发育结构面为例,线路走向自东向西,边坡位于线路左侧,坡度约76°,根据现场结构面测量,边坡岩体主要发育的代表性结构面有5组: 1 NW30° / NE46°,平整贯通,约3条/ m,延伸长3 ~ 5m; 2NE84° / SE34°,平整贯通,延伸长3 ~ 5m; 3 NW5° /NE66°, 平整贯通, 延伸长25m; 4 NW45° / SW33°,延伸长2 ~ 3m; 5 NW20° / NE30°,平整贯通,延伸长5 ~ 8m。

将以上结构面及坡面综合反映于赤平投影图, 结果见图6。

(点线为边坡面,实线为结构面,虚线为结构面交线)

图6反映出在结构面的控制下,K91 + 350 ~ K91 + 550段边坡主要潜在不稳定岩体为楔形岩体破坏,表现为由倾向NE向的1、3、5组结构面和倾向SW向的第4组结构面呈斜交坡面形态切割边坡岩体呈楔形体,其结构面交线倾角均小于边坡面倾角而穿透边坡面,在2组反坡向结构面的切割作用下使楔形体成孤立危岩。

3. 2危岩体稳定性数值计算

关于危岩体稳定性的数值计算,目前在平面( 包括多平面、楔形面) 滑移式破坏、坠落式破坏和倾倒式破坏三种主要破坏形态中已取得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且每种破坏模式根据不同的受力形态已形成针对性的数值计算公式。

本文在合群峡边坡危岩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由粗糙不规整结构面控制的危岩体滑移破坏模式( 如图5) ,这种危岩体稳定性评价若笼统地采用以上破坏模式则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本文从不规则起伏结构面的强度理论出发,采用巴顿研究成果[7]对此种潜在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巴顿对不同粗糙起伏的结构面进行试验研究时提出了粗糙结构面在剪切变形中的剪胀角概念,这种剪胀角不仅与结构面起伏差有关,还与结构面法向应力、抗剪强度及壁岩强度存在良好的统计关系,其表达为:

将( 1) 式代入( 2) 式,便可得粗糙起伏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值:

式中: αd为剪胀角( °) ; JRC为结构面粗糙度系数; JCS为壁岩强度( MPa ) ; σ 为法向应力( MPa) ;фu为结构面基本摩擦角,在无试验数据时常取30°; h为结构面平均起伏差( m) ; l为平均基线长度( m) ; γ 为岩石重度( k N/m3) ; R为回弹值,由现场测试可得。

将( 3) 式代入平面滑动岩体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 6) :

式中: L为滑动面计算长度( m) ; G为滑动岩体重量( k N) ; β 为滑动面倾角( °) 。

可得由粗糙起伏结构面控制的边坡危岩体稳定性系数为:

现以合群峡公路K91 + 780 ~ K91 + 800处潜在危岩体( 图7) 为例进行稳定性计算。

该危岩体发育于一级边坡顶部,调查中岩体下部发育裂隙已贯通,裂隙面粗糙不平,斜向延伸长度10m,平均倾角约50°,其他几何参数见图7。

根据现场实际勘察情况对其他参数进行取值: 结构面起伏差h = 25cm,平均基线长度l = 78cm, 岩体重度 γ = 27k N/m3,现场测试回弹值R = 30cm, 由公式( 7) 计算得该潜在危岩体的稳定性系数 η = 1. 05。

计算结果表明,该岩体在正常情况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在降雨、风化及温差作用下,结构面起伏差及基本摩擦角会有所降低,岩体具有随时剪压破坏的可能,这与现场危岩体实际发育状况相吻合,若采用平面滑移破坏公式进行计算, 则 η = 2. 14 ( 计算中粘聚力c取0. 5MPa,其他参数同上) ,这与危岩当前工况出入较大,说明采用公式( 7) 计算由粗糙起伏结构面控制的危岩体稳定性对于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治理方案设计更为合理。

4结束语

合群峡202省道边坡危岩体发育特征明显,发育规模、数量在逐年扩大与增长。为保证公路基本行车安全,分析潜在危岩体的发育变形与破坏特征,及时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是从根本上不断消除病害威胁的关键。

由调查分析可知,合群峡省道边坡发育的危岩体是以构造、降雨为主导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体现为四种形式,在具体病害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时,应根据各危岩体独立的发育、变形破坏特征,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别采用更具针对性、更合理的方法去分析计算。

结合合群峡省道边坡危岩体发育特征,本文在定性方面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评价了该峡谷边坡危岩体的稳定性; 定量计算方面,在常用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于由粗糙起伏不平结构面控制的危岩体,结合合群峡公路K91 + 780 ~ K91 + 800处的潜在危岩,证明了采用巴顿结构面强度理论计算更具合理性和有效性。

摘要:合群峡省道边坡危岩体发育特征明显,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结合现场实际调查,本文分析了合群峡危岩体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总结了基于危岩体发育特征的主要变形破坏模式。同时,为准确地反映危岩体的稳定性发展状况及为选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探讨了赤平极射投影和巴顿结构面强度理论在该峡谷危岩体稳定性评价计算中的应用。

发育特性 篇8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9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供试品种(系)有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苎麻品种“湘苎三号”、Tri-1、Tri-2、新品系R057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苎麻品种“中苎一号”。

各品种(系)于各季麻工艺成熟期在田间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5株,切取5个长约3.0 cm的茎中段,FAA液固定,徒手切片,番红染色,置Olympus BH光学显微镜200倍视野下观测横切面内纤维细胞腔径、壁厚、直径、纤胞总数,共观测300个,3次重复;观测茎横截面表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部各占其半横截面的比例,60次重复。另取各品种(系)三麻部分茎中段剥制麻皮,经硝酸一酒精法[12]离析(单纤维长度测定,采用细菌脱胶法单根抽取),光学显微镜下随机取样100个,重复三次,观测其单纤维长度、直径、壁厚、结节数和节间距离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横切面纤维细胞的生长发育

2.1.1 头麻纤维细胞生长发育

苎麻纤维细胞的壁厚与直径不仅是影响纤维产量而且是影响纤维质量的决定因素,一般而言,纤维细胞直径越大,胞壁越厚,越能改善纤维的性能;相反,则能提高纤维的细度,改善可纺性。新品系R057头麻纤维细胞壁厚最厚,高达13.91 um,明显高于对照且比壁厚最薄Tri-2的多1.99 um(表1)。经多重比较分析,新品系R057与对照中的湘苎三号、Tri-1、Tri-2相比达差异显著,但与中苎一号没有显著差异;腔径和直径与对照品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腔径比最大值湘苎三号的少2.49 um,比最小值Tri-1的多3.11 um,而直径最大达到了49.8 um,比最小Tri-2的多4.03um(表1)。说明苎麻新品系R057头麻纤维细胞发育良好,壁厚与直径最大,纤维强力优势较明显。

注:表格中数据后的小大写字母表示各处理P<0.05、0.01的显著性差异。下同。

2.1.2 二麻纤维细胞生长发育

苎麻新品系R057二麻纤维细胞壁厚、腔径、直径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表2)。与头麻相比,二麻各品种的壁厚、腔径、直径大小既没有达到最大值,也没有达到最小值,而是处于中间位置,但就这三者而言,壁厚、直径有增加的趋势,腔径有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与二麻期间温度高,光照足,湿度前期充足,后期偏少有关。说明苎麻新品系R057二麻纤维细胞发育良好,具有平均性状优势。

2.1.3 三麻纤维细胞生长发育

新品系R057三麻纤维细胞壁厚及直径都低于对照(表3),胞壁最薄,只有12.47 um,明显低于对照且比壁厚最厚的Tri-1少3.9 um,与对照中的Tri-1相比达差异显著,但与湘苎三号、中苎一号、Tri-2没有显著差异;腔径和直径与对照品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腔径比最大值Tri-1的少1.53 um,比最小值Tri-1的多2.58 um,而直径也只有85.72 um,比最大值Tri-2的少3.69um。与头、二麻相比,三麻各品种壁厚呈先增加后减少,腔径先减少后增加,直径却一直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三麻期间,温度下降快,湿度条件差有关。这说明苎麻新品系R057三麻纤维细胞发育良好,壁厚与直径较小,细度优势明显。

2.1.4 茎横截面各部位生长发育

成熟麻茎横切面结构由表及里可明显地划分为表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等部分。苎麻纤维主要分布于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形成层以外的表皮层及韧皮部内,从表4可知,新品系RO57的表皮层(398.33 um)及韧皮部(606.14 um)所占茎半横切面的比例均少于对照,为4.11%、6.4%,分别比最大值湘苎三号和Tri-1的少1.65%、4.43%,形成层、木质部所占比例居中,而髓部(高达6529.57 um)所占比例最大,达68.92%,比最小值湘苎三号的多10.62%。以上分析说明,新品系R057表皮层、韧皮部较薄而髓部所占比例大,以致收获期纤维层不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单株产量。

2.2 离析纤维细胞的生长发育

2.2.1 离析纤维细胞生长发育

新品系R057离析单纤维壁厚及直径都低于对照(表5),胞壁直径最小,分别仅10.31 um、75.11 um,明显低于对照且比壁厚最厚及直径最大的Tri-1少4.96 um、32.30 um;与对照中的Tri-1相比达显著差异,但与湘苎三号、中苎一号、Tri-2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三麻横切面纤维细胞生长发育规律类似。

新品系R057离析单纤维壁腔比、结节数和节间距离大小居中,与对照品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结节数(106个)比最大值中苎一号的少104个,且与对照中的中苎一号相比达显著差异,但与湘苎三号、Tri-1、Tri-2没有显著差异(表5)。以上分析表明苎麻新品系R057纤维细胞发育良好,壁厚与直径较小,细度较高;结节数较少、壁腔比、节间距离较大,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优势。

2.2.2 离析纤维细胞节间距离生长发育

新品系RO57与对照相比(表6),单纤维细胞最短节间距离为41.46 um,占总长的0.07%,处于中间位置。但节间距离平均值(2606.33 um)及最长节间距离(12783.48 um)都达到了最大值,各占总长的4.33%、21.24%,分别比最小值Tri-1的多1.29%、11.90%。由前述可知,新品系RO57节间距离大,具备了苎麻优质纤维的理想性状。

2.3 经济性状

对构成苎麻产量有关的经济性状,即株高、茎粗、鲜皮厚度、有效株数和鲜皮出麻率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7)表明,新品系R057与对照品种相比,有效株数最多,高达21.78万株/hm2,分别比湘苎三号、中苎一号、Tri-1和Tri-2高2.22万株/hm2,1.78万株/hm2,3.34万株/hm2和3.11万株/hm2;株高除略高于中苎一号外,均矮于其余对照;茎粗与中苎一号相当,但稍粗于湘苎三号、Tri-1和Tri-2。鲜皮厚度最低,略薄于对照;鲜皮出麻率为12.92%,则明显少于对照。经多重比较分析,苎麻新品系R057与对照相比,有效株数最多,与对照达极显著和显著性差异;鲜皮出麻率最少,除与湘苎三号、Tri-1无极显著性差异外,与其余对照达极显著性差异。株高除同湘苎三号、Tri-1和Tri-2各达差异极显著和差异显著外,与其他对照无显著差异;茎粗除同Tri-2差异极显著外,与其他对照无极显著差异,但除与中苎一号、Tri-1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余对照差异显著。鲜皮厚度则除同中苎一号差异极显著外,与其他对照无极显著差异,但除与Tri-1和Tri-2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余对照差异显著。可见,新品系R057单位面积内有效株数多(21.78万株/hm2)、鲜皮出麻率少(12.92%)、麻株较矮(150.2 cm)(除略高于中苎一号148.9 cm外)是其不同于对照的显著特征。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苎麻新品系R057韧皮纤维细胞生长发育具有3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苎麻新品系R057横切面韧皮纤维细胞发育良好,壁厚与直径的大小具有季别差异,纤维强力与细度均优于对照。二是苎麻新品系R057离析纤维细胞发育良好,结节数较少、壁腔比、节间距离较大,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性状。三是该品系分株能力强,有效株数多,但纤维层相对较薄,具有高产优质品种的基本特征。

3.2 讨论

发育特性 篇9

2011年5月6日,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由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和山西师范大学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专家认为该项目针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恢复的需求, 对翅果油树的光合特征、水分生理、器官解剖及生殖等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 并分析了果实油脂等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成果对翅果油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果的创新点, 一是阐明了翅果油树的土壤干旱胁迫响应机理及其缺水补偿机制;二是揭示了翅果油树大小孢子发育及雌雄配子发育等特有的生殖生物学特性;三是改良了翅果油树油脂等成分的提取方法。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发育特性 篇10

关键词:玉米,调亏灌溉,耗水量,补偿生长,水分利用效率

西北干旱、半干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7%,是我国受干旱影响较重的区域。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春季干旱和夏秋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干旱年份一般可造成减产20%以上,甚至达到40% ~50%[1]。通过合理科学的灌溉提供玉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关键措施。目前主要采用大水漫灌等落后的地面灌溉技术与灌溉制度,造成灌溉用水效率低下。为了节约用水,在水资源紧缺的西北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是该地区玉米生产今后的发展方向。利用作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控水的调亏灌溉技术已在多种作物上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2]。已有研究表明,调亏灌溉对玉米生长发育、生理特性、耗水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都会产生影响[2,4,5,6,7,8,9,10],其影响程度与调亏时期、调亏程度密切相关[2,3,4,5,6,7,9]。覆膜种植是西北地区栽培玉米普遍采用的保墒增温措施,目前关于覆膜条件下玉米调亏灌溉的研究还较少,缺乏指导当地玉米生产实际应用的调亏灌溉指标与调亏灌溉制度。为此,基于绝大多数作物适宜在生长前期进行调亏的试验研究结果[2,3,4,5,6,7],本试验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分别设置轻度和重度调亏处理,研究调亏时期与程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状况、耗水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本地区玉米调亏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处理设计

试验于2010年4-9 月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彭家坪(东经104°43′,北纬36°03′,海拔为1 597.266m)试验基地的大田中进行。 土壤为砂壤土,土壤容重1.442g/cm3,田间持水量19.91%(质量含水率),土壤肥力偏下。整地时,施用粗玉米面1 666.5kg/hm2、磷酸二铵334.5kg/hm2作为底肥。供试品种为沈单16号,小区面积2m×10m。4月27日播种,采用地膜覆盖起垄种植方式,行距为50cm,株距为30cm。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分别设置轻度调亏和重度调亏处理,与全生育期适宜水分为对照,共5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5个小区,各小区随机排列。当各处理小区的土壤水分达到设计的控制下限指标时,就进行灌水,灌水采用传统的沟灌技术,灌水定额35mm,利用水表对灌水进行计量。5月16日间苗,6月2日中耕松土除草一次,6月16日去除植株的分蘖,6月25日中耕培土,并进行拔节期追肥,追施尿素166.5kg/hm2(含N为46.0%),7月13 日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孕穗肥(施尿素168.0kg/hm2)。7月21日喷施农药敌敌畏、阿维辛硫磷进行螟虫的重点预防。9月2日收获,全生育期128d,玉米生育期间降雨量为101.3mm。

1.2 测定项目

(1)物候期观测:记载不同处理的生育期以及各处理的长势情况和病虫害防治情况。

(2)土壤含水量:利用土钻取土烘干法测定。在苗期5~7d取土测定一次,拔节期~乳熟期5d测定一次,乳熟期~成熟期10d测定一次;灌前灌后加测,生育期末加测,取土深度为100cm,分5 层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cm)。

(3)株高、叶面积:在每处理小区随机选取长势均匀具有代表性的10株进行挂牌测量株高、叶面积指数,使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每旬测定一次。

(4)产量性状:玉米收获前每处理小区随机取10个果穗进行考种,测定果穗长、秃尖长、果穗粗、穗行数、穗粒数、百粒质量等,产量为每小区单打单收的实测结果。

(5)气象观测:记载降雨量。

1.3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 处理数据和制图,运用DPS7.05软件进行各处理性状的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亏灌溉对株高和叶面指数的影响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土壤水分状况密切相关,水分胁迫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和速度,表现为株高和叶面积指数(LAI)增长变慢,水分胁迫越重,株高和LAI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大。由图1可以看出,任一调亏处理的株高均低于适宜水分处理(CK),亏缺越重,其株高越低,6月1日测定的结果表明,苗期轻度(T1)和重度调亏处理(T2)的株高比CK分别低9.9%和18.9%,到拔节期复水后产生补偿生长效应,T1和T2的株高与CK间的差距逐渐缩小,6 月27 日其株高分别比CK低4.8%和5.7%,至9月10日分别比CK低3.6%和5.5%;拔节期轻度(T3)和重度调亏处理(T4)的株高分别比CK降低8.3%和13.1%(6月27日),7月23日其株高比CK分别低5.2%和8.3%,至9月10日比CK分别低5.1%和8.3%。

由图2可知,调亏灌溉对玉米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规律与株高基本一致,6月2日T1 和T2 的LAI比CK分别低11.7%和20.2%,到拔节期复水后,其LAI分别比CK低3.6%和5.5%(6月27 日);拔节期调亏处理T3、T4的LAI分别比CK降低9.2%和16.2%(6月27日),7月24日其LAI比CK分别低6.6% 和14.5%,至8 月29 日比CK分别低8.7% 和13.5%。可见,调亏处理复水后,玉米在株高和叶面积的生长上会产生补偿生长效应,苗期调亏的补偿生长效应大于拔节期调亏的处理;轻度调亏的处理对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最小,重度调亏处理的影响最大,特别是拔节期重度调亏的处理。

2.2 调亏灌溉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水分调亏的时期及程度对玉米果穗性状及产量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与适宜水分处理CK相比,调亏处理致使果穗变短、变细,穗行数和行粒数减少,穗粒重、百粒重及产量降低,调亏越重果穗性状及产量越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T2外,其他的调亏处理对果穗长无显著影响;调亏灌溉对秃尖长的影响无规律性,但重度调亏处理的秃尖比轻度调亏的长;苗期调亏处理的果穗粗显著小于CK,拔节期轻度调亏处理T3的果穗粗降低不显著,但重度调亏处理T4的显著小于CK;除T4外,其他处理的行粒数与CK间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苗期、拔节期轻度调亏处理(T1和T3)对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重度调亏处理对其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T1和T3分别减产3.90%、8.64%,重度调亏处理T2和T4分别减产10.94%和26.41%,且拔节期调亏处理的产量低于苗期调亏的处理,因此,玉米调亏的适宜时期应该是苗期,其次是拔节期,调亏程度以轻度为佳,与文献[4]的结果一致。

注:表中同一列内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下同。

2.3 调亏灌溉对耗水规律的影响

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实施调亏处理都会降低耗水量,亏水越重其阶段耗水量、日耗水量以及全生育期耗水量越低(表3、图1)。从表3可以看出,与CK相比,苗期和拔节期调亏均会造成其阶段耗水量和全期耗水量的显著降低,且调亏对耗水量的影响有后效性,即使复水后,调亏处理各阶段的耗水量也显著低于CK;从耗水模系数来看,播种-拔节期的最大(26.62%~34.01%),抽雄- 乳熟期的次之(27.75% ~30.13%),乳熟-成熟期的耗水模系数最小(17.11%~19.9%);适宜水分处理CK的全期耗水量最高,为532.7 mm,TI的其次(490.28mm),T4的最低,为431.73 mm,T1、T2和T3间的差异不显著。由图1可知,在玉米生育期内的日耗水量一般遵循由小→大→小的变化规律,玉米出苗后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群体的增大,气温的升高,其日耗水量逐渐增加,至抽雄-乳熟期达到最大,此后随着植株的衰老,叶面积指数的下降,气温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在任一阶段进行调亏都会降低该阶段的日耗水量,调亏越重日耗水量越小。

2.4 调亏灌溉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评价作物对水分利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大小表征作物生长过程中利用水分的经济程度。由表4 显示,苗期轻度调亏处理T1 的WUE最高,为3.23kg/m3,T2、T3的WUE与T1相当,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CK(1.83% ~4.41%),其耗水量比CK减少7.96%~12.54%;拔节期重度调亏处理T4 的WUE最低(2.81kg/m3),显著低于CK 9.2%,其耗水量较CK低18.95%。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WUE,该地区玉米不适宜采用重度调亏的灌溉方式,而应该采用苗期轻度调亏或拔节期轻度调亏的灌溉方式,这样可以在减产不显著的情况下,减少耗水量7.96%~11.02%,增加WUE2.68%~4.41%。

3 结语

(1)玉米的生长发育对土壤水分比较敏感,苗期调亏、拔节期调亏均制约玉米株高和叶面积的生长,调亏越重,影响越大,苗期调亏复水后产生的补偿生长效应能减轻苗期水分亏缺造成的危害,使株高和叶面积的发育得到较快的增长,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它们与CK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苗期调亏复水后的补偿生长效应大于拔节期调亏灌溉的处理,从植株中后期的生长发育看,拔节期调亏处理对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最大,特别是重度调亏的处理。

(2)苗期调亏、拔节期调亏使玉米使果穗变短,果穗变细,穗行数和行粒数减少,穗粒重、百粒重及产量降低,调亏程度越大,果穗性状越差、产量越低,苗期和拔节期轻度调亏减产不显著,产量降低3.90%~8.64%,重度调亏分别减产10.94% 和26.41%。

(3)兰州地区覆膜玉米适宜水分条件下的耗水量为532.7mm,苗期和拔节期实施调亏灌溉能使耗水量显著降低,轻度亏水处理的耗水量为473.97~490.28mm,重度亏水的为431.73~465.91 mm,亏水度越大耗水量越低。 苗期轻度调亏的WUE最高,为3.23kg/m3,拔节期重度调亏处理的最低(2.81kg/m3)。综合考虑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该地区玉米适宜采用苗期轻度调亏或拔节期轻度调亏的灌溉方式,在产量降低不显著的情况下,可减少耗水量7.96% ~11.02%,提高WUE2.68%~4.41%,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白月明,刘玲,王瑜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西北地区作物干旱灾损评估技术——以甘肃省春玉米为例[N].科技导报2012,30(19):28-33.

[2]郭松年,丁林,王福霞.作物调亏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8):12-16.

[3]蔡焕杰,康绍忠.作物调亏灌溉的适宜时间与调亏程度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3):24-27.

[4]康绍忠,史文娟,胡笑涛,等.调亏灌溉对于玉米生理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1998,(4):82-87.

[5]张正.制种玉米调亏灌溉效应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6]Zhang Jinxia,Cheng Ziyonga,Zhang Rui.Regulated Deficit Drip Irrigation Influences on Seed Maize Growth and Yield under Film[C]∥2012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Hydraulic Engineering,Procedia Engineering,2012,28:464-468.

[7]谭国波,张丽华,赵洪祥,等.玉米苗期和拔节期调亏灌溉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4,39(6):6-8,24.

[8]薛冯定,张富仓,索岩松,等.不同生育时期亏水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5):59-65.

[9]周英捷,梁燕菲,李伏生.不同时期亏水对糯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2,20(2):119-123.

上一篇:采油作业安全下一篇:公益广告经济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