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程度(精选4篇)
发育程度 篇1
犁骨在胚胎时期由两侧的2个成骨中心在中线处融合并逐渐骨化形成[1],正常的犁骨与上颌骨相连接,其前上方的鼻中隔软骨沿着与犁骨之间的骨缝向前向下生长进而推动上颌骨向前下生长[2,3]。上颌骨发育不足是腭裂常见的继发或伴发畸形之一,目前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手术创伤和自身固有的组织发育缺陷。许多动物实验证明了部分或者全部切除犁骨会对上颌骨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4]。临床上,采用犁骨黏膜瓣修复硬腭缺损同样对上颌骨生长有抑制作用[5]。表明手术创伤影响到犁骨的生长发育是上颌骨后缩加重的一个原因,然而,排除手术创伤这一外因,腭裂患者犁骨的自身固有的发育程度又如何呢腭裂患者犁骨发育程度这一内因是否同样与上颌骨发育不足有关?
目前腭裂患者犁骨发育缺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犁骨与上颌骨融合情况的评价分析,二者融合程度的降低与上颌骨发育不足有一定的相关性[6]。然而却较少有文献测量腭裂患者犁骨的生长发育程度及其与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之间的骨缝。本研究通过螺旋CT三维测量,来比较腭裂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犁骨生长发育程度,为研究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不足提供新的线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10-01~2013-12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住院治疗、拍摄颌面部螺旋CT的单纯腭裂患者(CP)38例,平均年龄23.4岁。选取正常对照组(Normal)76例,平均年龄22.8岁。排除标准为:①年龄小于14岁;②已行鼻中隔偏曲矫治术;③已行正颌手术;④颌面部骨折史。2组受试者年龄分布见图1。
其中,腭裂术后患者(CP1)18例、腭裂术前的(CP2)有20例。按照腭裂手术年龄进一步分为手术年龄不大于7岁的腭裂组(CPa)、手术年龄介于7~13岁(包含13岁)的腭裂组(CPb)、手术年龄大于13岁的腭裂组(CPc)。病例组患者腭裂修复术时间年龄分布见图2。
1.2 资料获取
根据病历号于我院放射科查阅患者螺旋CT影像(层厚1.25 mm;Bright Speed 16,GE Healthcare,Buckinghamshire,UK),使用i Plan CMF(Brain LAB,Feldkirchen,Germany)软件获取其骨性鼻中隔三维重建影像并进行测量。
1.3 方法
于获得的骨性鼻中隔三维重建影像上选取标志点A、B、C(分别代表前鼻棘点、犁骨下缘最后点、蝶鞍点),获得线段AB、AC,分别测量其长度L1、L2;从B做AC的垂线,得到线段BD,测量BD长度,AC的长度代表前鼻棘到颅底的距离,AB代表犁骨下缘的前后距离,即其与上颌骨相融合的长度。以BD、DC分别作为长方形的2条边,得到位于骨性鼻中隔后下份的一个长方形CDBE;多边形ABECD代表犁骨于蝶鞍点、前鼻嵴点和犁骨下缘最后点所成平面上的投影。其面积S的大小来表示犁骨在该平面上的生长发育程度,L1的大小表示犁骨与上颌骨相融合的长度,L2表示犁骨与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之间的骨缝长度(图3)。
于腭裂组(CP)、正常对照组(Normal)中各选取10例患者,由我院另一名熟练使用i Plan CMF测量软件的住院医师重复截取其骨性鼻中隔三维重建影像并进行测量L1、L2、S,将2次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其P值均大于0.05,表明该研究可重复性良好。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8软件,对样本分组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P<0.05统计学意义上显著相关。
2 结果
腭裂患者年龄为14~54岁,各年龄段患者数量分布见图2,腭裂修复年龄分布见图3。各组病例数量及测量后获得的L1、L2和S大小见表1。
腭裂患者包括腭裂术前组及腭裂术后组其L1、L2和S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腭裂术后组(CP1)与腭裂术前组(CP2)相比,骨性鼻中隔面积S差异有显著性(P=0.014),L1差异无显著性(P=0.145),L2有显著性差异(P=0.044)。
a:正常对照组;b:腭裂患者a:Control group;b:Cleft palate group
手术年龄小于7岁的腭裂组(CPa)有12例、手术年龄介于7~13岁的腭裂组(CPb)有6例、手术年龄大于13岁的腭裂组(CPc)有20例,CPa组与CPc组之间骨性鼻中隔面积S、L2差异有显著性,2组与CPb组差异均无显著性。各组间均值差及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注:括号内为P值
3 讨论
在青春期左右,绝大多数青少年的鼻中隔不再有明显变化,但许多研究发现鼻中隔的软骨部分在逐渐钙化成骨,相应骨性鼻中隔面积在逐渐增大[7]。Kim等[8,9]使用颌面部螺旋CT测量了不同年龄段鼻中隔各部分结构的大小,统计归纳各结构矢状面面积大小变化,证实犁骨与筛骨垂直板的骨缝以及犁骨与上颌骨鼻嵴的骨缝在青春期左右达到稳定,其大小及位置基本固定不变;骨性鼻中隔面积的增大主要是筛骨垂直板向前向下的扩张;并且犁骨占整个鼻中隔面积的比例在青春期以后保持稳定。因此,在不能排除年龄这一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本研究选择年龄大于14岁的患者,来比较犁骨的生长发育情况。
常用的鼻中隔测量评价方法有尸体解剖学测量和影像学方法[1,8,9,10,11]。尸体解剖测量能获得准确直观的数据,但样本量相对较少[1,13,14]。Akgüner等[10]使用头影测量比较11~17岁青少年鼻部生长发育情况,其结果只能单纯显示鼻部框架结构的生长发育。相较于头影测量,CT测量可以更精确完整地显示解剖结构,避免了重影以及截取不到所需结构的风险。Kim等[8,9]利用鼻中隔无偏曲受试者的CT矢状截面测量鼻中隔各部分面积,相较于头影测量,能够详细测量鼻中隔软骨、犁骨及筛骨垂直板的面积,并比较各结构随年龄的变化。然而,唇腭裂患者鼻中隔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偏曲,单一的CT矢状截面并不能显示整个鼻中隔的形态,前鼻棘点、犁骨下缘最后点和蝶鞍点往往并不在同一个矢状面上;而且其测量方法中定点较多,操作复杂。Kim[11]利用MRI矢状截面测量鼻中隔软骨面积和整个鼻中隔总面积,虽然MRI成像较CT更为精细,但其成本较高,且同样要求受试者鼻中隔无偏曲。
本研究采用三维CT测量犁骨的发育程度。该方法定点精确,可重复性良好(P<0.05),在三维重建影像上能够清楚显示犁骨结构,且定点较少,利于大样本的数据采集。唇腭裂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其犁骨形态在三维空间上是一个曲面,本研究测量的面积为犁骨在前鼻棘点、犁骨下缘最后点、蝶鞍点这三点所成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的近似面积,虽然不是实际面积,但其大小表示了犁骨在此方向上的生长发育程度。
本研究比较了犁骨不同方向固有的生长发育程度,及各个方向生长受手术创伤影响的情况。腭裂患者的L1、L2和S也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证实了腭裂患者其犁骨的生长发育存在缺陷。发育不足一方面为犁骨与上颌骨融合程度的降低,腭裂患者的L1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Yamanishi[12]发现犁骨与上颌骨部分融合的腭裂患者其上颌骨生长发育程度好于犁骨与上颌骨完全脱离的患者。Ren[6]进一步证实了腭隐裂患者其上颌骨发育程度与犁骨上颌骨缝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研究均提示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不足的自身固有原因之一为犁骨与上颌骨接触程度的降低。另一方面,腭裂术前组患者的L2、S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表明了腭裂患者犁骨的另一发育不足之处为其与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之间的骨缝变短,该结构的发育缺陷却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然而部分学者认为鼻中隔软骨正是沿着该骨缝向前向下生长进而推动上颌骨生长[2,15]。手术创伤形成的瘢痕被认为是影响上颌骨生长发育的主要的后天性原因[15]。腭裂术前组与腭裂术后组相比其L1无明显差异,表明手术对犁骨上颌骨融合程度无显著影响。而腭裂术后组与腭裂术前组相比其L2、S均变小提示犁骨与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之间的骨缝对于手术创伤具有敏感性,会被手术创伤明显加重,且手术年龄相对越早,L2越小。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自身固有原因可能为犁骨与鼻中隔软骨之间骨缝过短,影响了鼻中隔软骨继续向前向下生长,且这一发育不足对手术创伤较敏感。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病史资料的缺失,无法探究腭裂手术患者所采用的术式;另外,本研究没有评价腭裂患者的上颌骨发育情况,无法探讨犁骨生长发育程度是否与上颌骨生长发育程度存在一致性。这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这也为研究上颌骨生长发育自身固有缺陷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4 总结
本研究采用三维CT测量的方法比较了腭裂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犁骨发育程度。腭裂患者的犁骨发育程度较差,其发育不足一方面在于犁骨与上颌骨融合程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在于犁骨与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之间骨缝长度的变短,且后者受手术创伤影响较大。
摘要:目的:评价腭裂及其修复对犁骨生长发育程度的影响。方法:应用三维CT测量的方法测量38例大龄腭裂患者(年龄大于14岁,平均23.4岁)和正常对照组76例(平均22.8岁)的犁骨生长发育程度,选取以下3个指标:犁骨的下缘长度L1,前鼻棘到蝶鞍点的距离L2,犁骨近似面积S,将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腭裂患者包括腭裂术前及术后患者其L1、L2和S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腭裂术后组(CP1)与腭裂术前组(CP2)相比犁骨面积S差异有显著性(P=0.014),L1差异无显著性(P=0.145),L2差异有显著性(P=0.044)。结论:腭裂患者的犁骨发育程度较差,与上颌骨融合程度降低,与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之间骨缝长度变短,后者受手术创伤影响较大。
关键词:腭裂,犁骨,三维CT测量,上颌发育不足
发育程度 篇2
①培养基本能力。一般可以掌握接近小学文化程度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注意个人卫生,并有一定了解环境的能力。
②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自信心及较稳定的情绪。
③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和参加社会活动,能够与人进行必要的社交,能尊重别人及友好的同别人相处,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经济观念,学会必要的理财,学会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就业做准备,
(2)中度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培养目标:应着重于体力和心理能力的康复与补偿,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社会适应能力和劳动技能,尽量使患儿能达到生活自立。具体目标是:
①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学会关心他人和集体,养成遵守学校纪律,讲文明礼貌,爱清洁和生活自理及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②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帮助患儿多与别人交往的同时,应指出患儿的不适当行为,及时改正,逐渐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③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照顾个人的饮食起居,激发患儿对环境事物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一两种简单劳动技能,为就业做准备。
发育程度 篇3
关键词:生长发育,文化程度,身高,体重
生长发育是小儿的重要特征, 其虽然有一定规律, 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掌握孩子身高增长的规律及影响生长的因素, 以便早期发现孩子身高的异常, 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或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笔者借助本研究比较不同文化程度小儿家长对其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现将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报道如下, 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01~2013-06在我院进行定期体检的110例小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文化程度分为A组 (≤高中学历) 43例、B组 (>高中学历) 67例, A组中男23例, 女20例;出生时身高48~61cm, 平均 (55.7±3.4) cm;出生时体重2.8~4.5kg, 平均 (3.4±1.2) kg。B组中男34例, 女33例;出生时身高49~62cm, 平均 (55.9±3.2) cm;出生时体重2.7~4.6kg, 平均 (3.5±1.0) kg。入选者均有完整的随访资料, 并且已经排除早产以及合并其他疾病者。两组小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按照家长文化程度分为A组 (≤高中学历) 、B组 (>高中学历) , 跟踪随访所有小儿3、6、9、12、18个月的身高、体重情况, 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 以分析家长文化程度对小儿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
1.3 参考标准[2]
1.3.1 身高正常标准:生后1~6个月时每月平均增长2.5cm, 7~12个月每月平均增长1.5 cm, 第一年增长约25cm, 在出生后第二年, 宝宝身长增长速度开始变慢, 全年仅增长10~12cm。
1.3.2 体重正常标准:≤6个月体重 (kg) =3+0.7×月龄;7~12个月体重 (kg) =7+0.5× (月龄-6) ;1岁以上体重 (kg) =8+2×年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身高发育情况比较
两组小儿生后3、6个月身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生后9个月开始A组的小儿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B组比较, ★P<0.05。
2.2两组体重情况比较
两组小儿生后3、6、9个月体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12个月开始A组的处于正常体重范围的小儿比例明显低于B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儿童一直是家庭的重要分子, 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 生长发育使其重要的特征[3]。生长是指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 是量的改变;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 产质的改变。生长发育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但是又收到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遗传因素, 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营养也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充足和调配合理的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如营养不足则首先导致小儿体重不增甚至下降, 最终也会影响身高的增长和身体其它各系统的功能, 如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神经调节功能等, 而且年龄越小, 受营养的影响越大, 这也是本研究中将18个月内小儿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疾病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急性感染常使体重不增或减轻, 慢性感染则同时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增长[4~6]。以上因素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容易理解, 但是各危险因素的发生与家长均有密切的关系, 家长是小儿的主要照顾人, 关注群体小儿的吃、穿、住、行均需要家长的安排, 那么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是否会有明显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小儿生后9个月小儿身高开始出现差异, 而生后12个月开始小儿体重也出现差异, 并且均体现了统计学意义, 提示了家长文化程度对小儿生长发育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考虑小儿家长文化程度高, 掌握的知识相对丰富, 能够更好地为小儿安排饮食、建立规律的作息等, 但是两组身高的差异比体重差异早出现3个月, 应该与1周岁前小儿哺乳喂养有关系。相关的临床工作者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增加家长对育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小儿、尤其断奶后的小儿需要做到平衡膳食, 尽量多吃各种食物, 以保证对热能与营养素的需要以及保持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 睡眠要充足, 应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 这样就能有利于防止疾病, 促进摄入的营养消化吸收而使儿童健康的成长。综合以上论述可见, 不同文化程度小儿家长对其生长发育状况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应该加强健康宣传教育, 帮助小儿家长掌握更多的育儿健康知识, 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存元, 张月芳.龄前儿童体格发育趋势、特点及现状的动态研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0) :100-101
[2]于洁, 张玉兰.儿科学[M].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7
[3]谭振来.21世纪10年代营口市5岁以下儿童生存和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 (2) :187-188
[4]王清霞, 徐翠清, 付婵荣, 等.宁波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 2013, 25 (4) :4-7, 26
[5]陈宏达, 郝波, 康晓平, 等.中国西部两县6~36月龄婴幼儿喂养指数与生长发育的多重对应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44 (3) :339-346
发育程度 篇4
探讨渗透率的发育机理,将为煤层气的`勘探选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以煤岩力学性质为切入点,分析了地应力和煤储层渗透性的相关关系,探讨了不同煤阶演化阶段岩石力学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体积模量),提出了煤阶与地应力联合作用下的煤储层渗透率的发育特征.研究表明:地应力控制煤储层天然裂隙开启程度和方向,改变储层的孔隙结构;而煤岩热演化可以改变岩石力学性质.二者共同控制煤储层裂隙的大小,进而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发育.
作 者:蔡东梅 孙立东 赵永军 CAI Dong-mei SUN Li-dong ZHAO Yong-jun 作者单位:蔡东梅,CAI Dong-mei(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孙立东,SUN Li-dong(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16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