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不良反应

2024-09-21

皮肤血管不良反应(精选8篇)

皮肤血管不良反应 篇1

肺结核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种, 曾被视作是一种绝症。而在当今社会, 对于肺结核病的治疗已经有了一套成型的治疗方案。[1]其中使用抗结核药物的最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但是由于用药期长、用药量大等问题, 在抗结核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多种不良反应。为了更好地用药, 减轻药物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本研究选择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的结核病用药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 总结分析各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 并对抗结核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进行了重点研讨。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的结核病用药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临床用药后反应出的病症特征及检查结果来对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与总结。所选取的116例患者, 其中男性63例, 女性53例, 其中50岁及其以上的患者有90例, 平均年龄为53.1±8.7岁。该116例均符合新修订的肺结核诊断标准 (WS288-2008) 及结核病用药患者的其他相关诊断标准。同时他们出现皮肤性不良反应均是在抗结核药物的使用过程中, 并排除了其他伴随性使用药物引发皮肤性不良反应的可能。

1.2研究方法

所选取的116例患者均按照标准用药, 采取的皆是常规化的治疗方案。即在强化治疗期间, 采用吡嗪酰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进行治疗, 用药方法为1次/d, 周期为2个月。在巩固期间, 以利福平、异烟肼为主, 同样是1次/d, 周期为4个月。观察周期共8个月, 并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及时科学的指导与帮助。[2]例如保肝护胃、抗过敏治疗、采用B6减轻或治疗神经炎症状、不良反应加重时期的用药减量或暂停用药等。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二次检验, 其中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药品之间互相组合的种类公有38组, 其中出现不良反应的药品组合或怀疑出现了不良反应的药物组合超过20%。其中皮肤性药疹的不良反应是最为常见, 也是最易发生的, 最难预防的。

因为, 抗结核药物一般是联合使用, 每一种药物都有可能造成患者出现药物性皮疹。这就需要患者重复使用来明确是哪一种抗结核药物所致。[3]除此之外, 很多患者都会在服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因此, 也不能排除是其他药物引起皮疹的可能。在116例研究病例中, 药疹分布于全身的有29例, 四肢的有40例, 胸部腰部背部共计40例。伴随着有皮肤发热的有39例, 皮肤瘙痒的有59例, 皮肤溃疡的4例。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溃疡者不宜使用外涂抗生素进行治疗。

3讨论

结核病是一种需要得到科学合理化疗的一种特殊病种, 抗结核性药物引起皮肤性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之其他药物也较大。研究发现, RFP引发皮肤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可达达到30%。其次是EMB, 其引发率为22.5%。并且皮肤性不良反应与其他不良反应又有所区别, 主要以皮肤瘙痒、发热为主, 也可能出现药疹红斑等现象。从出现药疹的时间上来看, RFP一般在2~4周内引发药疹的占66.6%, EMB在4-8周内的引发率为70.2%, 周期最长可达6个月。INH和PZA引发皮肤性不良反应的主要在3-6周和4-8周内。[3]

由于抗结核药物引发皮肤性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 几乎每一种药物都有可能, 且皮肤性副作用具有无特异性的特点。因此, 在临床防止中多以加强用药期间的观察和及时治疗为主。通常情况下, 药物性皮疹的防治主要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和预防保健知识教育指导等四个方面入手。[4]其中心理护理是指要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长期治疗的现实, 避免情绪大幅度波动, 防治焦虑、烦躁、犹豫、紧张等心理。饮食护理主要是指患者饮食要合理, 多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加速排泄体内有毒物质。同时要鼓励患者多吃绿色果蔬, 避免吃易过敏食物。此外, 对于皮肤溃疡者, 应避免继发性感染的发生。一旦出现, 就应立即使用全身抗身素, 对感染的区域可外涂碘酒, 而不是涂用抗菌素, 以免有新的过敏情况发生, 以致于无法判断是哪类药物引发的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 为减少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应当事先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并谨遵医嘱, 同时要让患者详细了解抗结核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且在发现患者有不良反应后急事治疗, 以免加重不良反应, 以尽可能减少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闫英.40例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 :88-88.

[2]刘金玲, 姜丽萍, 李伟.等.53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处理[J].当代医学, 2012, 18 (2) :75-76.

[3]李广松.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8) :156-157.

[4]唐小萍.抗结核药物性皮疹65例观察及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11, (6) :300-301.

皮肤血管不良反应 篇2

【摘要】目的 观察艾条灸对长春瑞宾化疗后皮肤血管毒性反应的治疗作用,寻找治疗长春瑞宾引起的皮肤血管毒性反应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化疗后出现皮肤血管毒性反应的肺癌患者分为艾条灸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 )。治疗组采用艾灸联合喜疗妥外涂,对照组单用采用喜疗妥外涂,每日1次,连用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评价疗效。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在皮肤血管毒性反应分级、卡氏评分与单用喜疗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艾条灸联合喜疗妥外用后可皮肤血管毒性反应较单用喜疗妥降低,并且改善肺癌患者的体力状况,且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患者易于接受,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关键词】肺癌;艾条灸;长春瑞宾;化疗;皮肤血管毒性

长春瑞宾(Navelbine,NVB)是一种从长春碱中获得的新的半合成长春花碱类抗肿瘤药,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有效的药物之一[1]。随着长春瑞宾在临床的应用,由于长春瑞宾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对局部皮肤、组织、血管的刺激性强,易导致局部皮肤反应和静脉炎,发生率达93.3%[2],轻者表现为局部血管疼痛,血管变黑、变硬或者成条索状,严重者局部组织血肿,形成水泡、溃疡、组织坏死,影响了患者的肢体活动,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挖掘中医药的应用价值,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我们采用艾条灸对长春瑞宾化疗后致皮肤血管毒性患者进行治疗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纳入标准

肺癌诊断依据《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3]中关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诊断标准;估计生存期超过6个月;卡氏评分 (Karnorfsy)≥60分;年龄l8~75岁;既往无皮肤血管毒性病史;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疗,依从性好。

1.2 病例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资料不全者;原有皮肤血管毒性疾病者;正在接受可能引起皮肤血管毒性的其他药物或放射治疗的患者;认知能力丧失或精神异常的精神病患者;依从性差者。

1.3 一般资料

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中医肿瘤科病房NSCLC患者含长春瑞宾化疗后出现皮肤血管毒性的肺癌患者70例,年龄36~75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34岁,平均年龄55.2岁;同时证实无其它原因所致皮肤血管毒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 (35例 )和对照组(35例 )。经过治疗前基线分析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皮肤血管毒性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喜疗妥外涂,涂敷于发生静脉炎的区域,每日3次。

治疗组在上述外用喜疗妥后加用艾条灸,取双侧穴血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及穿刺点始沿近心端静脉约10cm(静脉炎范围长于10cm者延长至静脉炎发生范围之近心端)。操作者手持艾条,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上述穴位及静脉炎发生范围来回悬灸,距离保持3cm左右,使患者局部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并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润;如局部知觉减退者,操作者需注意食指、中指分开后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操作者的手来测量患者局部受热温度,以利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灼伤。时间约每个穴位5min或来回5min,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2 观察方法

2.2.1 评价标准

参照标准将静脉炎分为I~Ⅳ度。I度:注射部位血管疼痛。Ⅱ度:局部组织红肿,起水泡;或血管变硬、成条索状。Ⅲ度:局部形成溃疡。Ⅳ度:溃疡坏死感染[4]

2.2.2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根据 Karnofsky(KPS)标准进行评分[5]: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l0分或10分以上;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不足l0分或没有变化;降低: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10分或10分以上。

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治疗采用两样本的Mann-Whitey U秩和检验,所有数据统计结果若P值小于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两组皮肤血管毒性分级比较 见表 1。

两组毒性分级经秩和检验,P<0.0,说明两组在各等级皮肤血管毒性等级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表中可以看到治疗组治疗后I度毒性多于Ⅱ度,而对照组Ⅱ度毒性多于I度,说明加用艾条灸治疗后皮肤血管毒性反应降低,取得较好效果。

5 讨论

长春瑞宾化疗大大提高了肿瘤治疗的有效率,NVB与DDP联合治疗NSCLC,有效率可高达30%~40%,但其最主要的毒性反应之一是静脉炎,长春瑞宾外渗可引起灼痛、局部组织坏死、溃疡、蜂窝织炎,常常限制药物的应用[6]。这种由NVB诱发的局部皮肤血管刺激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现代肿瘤治疗主张在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时更注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预防NVB引起静脉炎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采取深静脉置管术,可明显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但有的患者基于经济条件、置管的不安全因素、带管期间的护理不方便等原因,而没有置管。目前使用喜疗妥外涂疗效不能令人满意。中医认为这类静脉炎属“黄鳅痈”范畴,系热毒之邪外侵,以致气血淤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艾条灸的温热刺激能温通十二脉,具有温经活络、活血化淤、消肿散结止痛的作用。艾条灸的热力可渗透肌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减少致炎物质的产生,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艾灸具有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及NK细胞的活性作用[7]。艾灸从整体水平进行良性调节,促进循环,神经、内分泌功能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相对协调的体系,从而起到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8]。史恒军[9]等研究证明,健康人灸八邪穴后,红细胞聚集程度明显降低,血流速度加快,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血液流態和管袢积分明显下降,说明艾灸有显著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为艾灸的保健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温和灸操作简单,点燃艾条即可使用,不用借助其它物品,正如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所言“ ……凡人便施”,患者可自行灸治。另外,艾条灸安全性大,不会有针刺出血、感染等事件,而且可谓全身无禁灸之处[10]。本研究采用艾条灸治疗长春瑞宾化疗后皮肤血管毒性反应,取得较好的疗效,艾条灸经济方便,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于推广,且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安鸿志,袁现明.新编抗肿瘤药物手册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8.

[2] 张超量,方爱军.减轻去甲长春新碱所致局部反应的给药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227.

[3] 中国抗癌协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九分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737-781.

[4] 毛玉权,柴树德.长春瑞宾联合顺铂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3,8(2):146.

[5]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5.

[6] 周际昌.抗癌药物的临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0::132-134.

[7] 高希言,奥晓静.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8,28(4):227-279.

[8] 张淑君.试论灸法 “治未病”[J]中国针灸,2008,28(10):739-741

[9] 史恒军,赵宁侠,郭瑞林,等.温和灸对健康人甲皱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42-43.

皮肤血管不良反应 篇3

例1.男, 80岁, 以肝炎肝硬化收住院。入院当天查尿常规镜检提示红细胞9个/μl、白细胞48个/μl, 补充诊断:泌尿系感染。因患者肝功能仅轻度异常, 肾功能正常, CT扫描提示有少量腹水, 加用注射用氟罗沙星0.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抗感染治疗。次日始患者诉皮肤瘙痒, 户外活动时尤甚 (每天输液后外出散步) 。第3天患者仍诉皮肤瘙痒, 且睡眠不佳。第4天因复查尿常规正常, 停用氟罗沙星抗感染治疗。患者上述症状逐渐减轻, 2d后正常。

例2.男, 31岁, 以肝炎肝硬化住院治疗。入院后根据病情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补充诊断:急性腹膜炎、尿路感染, 予注射用氟罗沙星0.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抗感染治疗。某次输液过程中, 该患者擅自拎着该组液体到阳台边晒太阳边输液, 随后出现皮肤瘙痒难忍, 医护人员赶到后发现液体由正常时的淡黄色变为了红色, 立即撤掉该液体, 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当天消失。

讨论

例1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症状时, 因伴有睡眠障碍, 考虑老年患者, 住院后精神较紧张, 且老年性皮炎可能性大, 未对睡眠不佳及皮肤瘙痒作特殊处理。不久, 又出现1例年青患者在使用同一种药物时出现相同不适症状, 因此次伴有液体颜色明显改变, 考虑皮肤瘙痒为药物不良反应所致。

心血管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国内外关于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对筛选的具有代表性的112例心血管药物AD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2例,女40例;年龄21~82岁,平均(64.32+6.8)岁。

1.2 方法

依照《新编药物学》、《心血管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不合理使用的心血管系统药物的处方进行归类分析,重点按照患者(病历)性别、年龄、发生ADR药品种类、累计器官/系统、剂型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因素与心血管系统ADR间的关系统计结果,年龄≥60岁患者是心血管ADR发生的主要人群,占65.2%,随着年龄下降,心血管系统ADR发生率呈正相关性下降。具体见下表1。

2.2 112例(份)患者ADR涉药类别统计。在112例心血管系统ADR中涉及药品种类达41种,其中主要为降压药18种48例,占总数的42.9%,其次为周围血管扩药3种25例,占总数22.3%,其他的还有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降脂药等西药。详见下表2。

2.3112例心血管ADR累及器官情况统计,112例ADR报告中,依据不良反应报告及临床表现归类可知,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损害38例(33.9%)、神经系统损害23例(20.5%)及消化系统损害17例(15.2%)为主要累及器官,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全身性损害等。

2.4112例心血管ADR患者使用药物剂型及合并用药统计情况。112例心血管ADR报告中,系口服制剂表现82例(73.2%),注射剂27例(24.1%),外用及雾化3例(2.7%)。在合并用药表现的112例ADR报告中,两种药物合用病例24例,3种药物合用病例40例,4种药物合用病例33例,合用5种及以上15例。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与心血管系统ADR发生间存在的关系分析

本组资料明显可以看出,在年龄分布上,≥60岁老年患者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65.2%,且随着年龄的逐渐下降,构成比也随之降低,也即是说年龄与心血管ADR发生率呈负相关关系,年龄越低,心血管疾病ADR发生率越低,反之越高。分析原因,我们大致可以直接联系到心血管药物使用率上来。心血管疾病属于老年病,老年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易发高发人群,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常见心血管疾病,因此导致其成为心血管药物主要的使用人群。从作用机制来看,老年患者重要器官功能普遍衰退,机体储备能力和控制内环境稳定的能力减弱,导致药物代谢、排泄功能减退,极易引起ADR。据国外文献报道,>60岁老年人群药物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危险性为一般成年人的2.5倍[2]。尤其对女性老年患者而言,相比男性更容易伴有内分泌系统紊乱,因此其ADR发生率要高于男性,本组资料亦证实了这一点。还有从药物使用角度来说,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易并发肾炎等,因此这意味着不仅用药品种多,而且用药时间长,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发生。

3.2 112例ADR种类分析

本组资料显示,降压药为构成比最高的心血管系统ADR种类,这与降压药广泛使用有关。在以降压药为代表的ADR表现上,主要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等,会引起干咳、神经性水肿和皮疹;其次是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等,ADR表现为下肢水肿、还伴有头晕、心悸等。本文还有10例使用降脂药引起的ADR,其中主要为他汀类药物,典型的ADR为肝功能损伤、皮疹等,可能原因是此类药物对肝肾功能退化患者较为敏感,使患者耐受性下降[3]。因此,临床在选择心血管药物时应充分考虑适应症,利用不同降压药作用机理,合理合并用药,使其更好的发挥协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3 ADR累及器官系统、药物剂型及合并症与ADR相关分析

本组资料显示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比例较高,是心血管系统ADR主要累及系统,占总数的33.9%。分析原因可能是皮肤反应在临床较易观察和诊断,其次的神经系统ADR也较多,原因大致与容易感知有关。口服制剂ADR发生率最高,占73.2%,主要原因还是与使用率最高的降压药多为口服制剂有关。从合并用药情况来看,合并2种及以上疾病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原因即与前面提到的服用多种药物可能存在药物间相互作用结论一致。研究还表明,两种以上抗血小板药物连用增加出血的危险是单用的近一倍[4]。因此老年人群在用药时要除考虑适应症外,还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3.4 心血管系统ADR防治对策

首先是发现不良反应时正确、及时停药。祛除病因是治疗的根本,因此将药物停用,防止药物蓄积中毒或不良反应家重。绝大多数轻型患者在停用相关药物后症状可以自愈或病情加重。及时换用其它合理的替代药物是稳定患者病情的关键。其次是治疗受损器官,对药物引起的各种器官、系统损害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病因引起的相应器官损害的治疗方法相同。如药源性高血压在停药后血压仍高者,也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一样根据患者血压升高的状况选用合理降压药物治疗。最后是对症处理,如皮下损害可对症局部用药,对药物热可使用解热镇痛药治疗。从预防角度说,预防ADR最根本的就是提高对药物两重性的认识,尤其是临床医师应对涉及到的药物均应熟悉其药代动力学特点,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提高合理用药的程度。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原因、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发表的关于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对筛选的112例心血管药物AD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60岁老年患者是心血管ADR发生的主要人群,占65.2%。在112例心血管系统ADR涉及药品种类中,降压药18种48例,占总数的42.9%,其次为周围血管扩张药3种25例,占总数22.3%。依据不良反应报告及临床表现归类,112例ADR中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损害38例(33.9%),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23例(20.5%)和消化系统损害17例(15.2%)。112例心血管ADR报告药剂相关分析上,系口服制剂表现82例(73.2%),注射剂27例(24.1%)。而在合并用药与ADR关系上,合用两种药物的病例24例,合用3种药物病例40例,合用4种药物病例33例,5种及以上合用15例。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罹患心血管疾病比例高,致临床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ADR发生率高,因此老年患者应成为心血管系统药物ADR监测的重点人群。从防治角度出发要加强对临床心血管系统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同时强化对医务人员、药剂师及患者本人ADR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多管齐下减少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防治

参考文献

[1]孔微.我院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院药学,2012,16(1):128-129.

[2]Bergman U.Studies in drug utiligation,methods and aplica-tions[J].WHO Regional Publication European senies,2010,23(8):18-19

[3]蔡杰.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31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37(02):64-65.

皮肤血管不良反应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我院进行295例387眼荧光造影术, 其中男190例242眼, 女105例145眼, 年龄6岁~75岁, 平均年龄47岁。

1.2 方法

备0.5%荧光素钠试验液5 ml。患者取坐位, 将下颌放于仪器上, 穿刺确定在静脉内后将荧光素钠试验液缓慢注入静脉, 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 如无反应, 在4 s~6 s内快速推入造影剂, 并同时告诉医生开始计时摄像。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个体风险评估, 充分考虑及分析可预测的风险因素, 细心观察, 完善地护理, 消除了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2]。295例患者均完成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见表1。

3 讨论

3.1 检查前准备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功能状况, 对每位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严重肝功损害、心功能不全、碘过敏、哮喘史者不能做此项检查。

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了解是否有海味过敏、荨麻疹、哮喘及药物过敏史以判断是否为过敏体质, 并按说明书做药敏试验, 即使检查阴性, 也要备好扑尔敏、地塞米松等过敏反应的抢救药物。

了解患者有无心血管病史, 测血压, 做心电图检查。对有高血压、心脏病又确需检查者请内科会诊, 备齐急救药, 必要时陪同检查。

对于糖尿病、青光眼患者首先降血糖、降眼压, 降低青光眼患者在散瞳中引起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可能性。糖尿病患者的扩瞳时间长, 可达2 h, 可适当增加滴眼次数, 并将患者置于暗室环境, 嘱患者闭合双眼, 以提高扩瞳的效果。

相关知识的宣讲:详细介绍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目的、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造影禁忌等, 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加强沟通, 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护理。尽量避免在患者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及空腹时检查。

3.2 检查中配合及护理

防止药物外渗:穿刺前认真评估和选择血管, 力求达到“一针见血”。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是否红肿、药液是否外渗。

轻度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应在推注造影剂后,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肤潮红、恶心、呕吐、眩晕、瘙痒等, 多在注射药液后30 s发生。如恶心、呕吐, 嘱患者深呼吸, 并给一些温开水, 休息片刻给予心理安慰, 使患者放松, 可逐渐缓解[3]。如有皮肤潮红、瘙痒一般不做处理, 可自行消退。本组有5例发生呕吐, 7例发生恶心, 3例发生瘙痒, 通过密切观察及护理, 这些不良反应完全并迅速解除。

中度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由于个体差异或某些患者对药物特别敏感, 而出现荨麻疹、晕厥、发热、局部组织坏死等表现。所以应注意观察, 要准备好抗过敏药, 如有荨麻疹发生, 可口服扑尔敏, 无效可肌注异丙嗪, 本组有6例发生荨麻疹, 口服扑尔敏后症状消失。

重度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这类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很小, 表现为呼吸困难, 甚至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心搏骤停、心肌梗死。除密切观察患者外, 应准备好急救药品。当出现血压低于90/60 mm Hg (1mm Hg=0.133 kPa) 、脉速、出冷汗、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 应立即就地平卧, 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 ml, 给予氧气吸入, 心电监测。立即通知医生, 给予抢救。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保暖, 并做好病情动态的护理记录。通过密切观察和护理, 本组无1例发生。

3.3 检查后的护理

(1) 告诉患者滴用散瞳药后出现视物模糊、畏光属正常现象, 约4 h~8 h内自行恢复; (2) 静脉推注造影剂后, 患者的巩膜、皮肤、小便发黄属正常现象, 皮肤、巩膜黄染约12 h~24 h完全消退, 小便约48 h完全排尽; (3) 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由小便排出, 故检查前后多饮水, 以加速其排泄; (4) 检查完毕, 嘱患者休息, 严密观察患者30 min, 如无异常, 方可离去。

4 结论

造影前让患者充分了解检查的具体方法, 适应检查环境, 特别是保护性、预见性地观察患者的反应, 实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4], 提高患者配合检查的主动性, 使造影顺利进行,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摘要:目的观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不良反应, 探讨其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患者身心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指导、心理护理, 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295例患者采取全面的护理措施后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检查。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 细致完善的护理是预防该项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德正.眼科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6

[2]林少芬, 林少春, 胡穗曦, 等.1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3) :50

[3]张秀珍.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中呕吐的预防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5) :2112

皮肤血管不良反应 篇6

1 病例介绍

患儿, 女, 因“出生后呼吸急促、呻吟不止5 h”入院, 诊断: (1)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2) 呼吸衰竭。患儿系第1胎、第1产、孕周39+2周, 自然分娩, 无宫内窘迫, 胎盘正常, 无羊膜早破, Apgar评分:1 min 9分, 5 min 2分, 出生体重3 200 g。生后不久即出现面色苍白, 呼吸急促, 立即予清理呼吸道, 注射纳洛酮、肾上腺素等抢救后转入我院新生儿室。查体:足月儿貌, 意识不清, 反应差, 哭声呻吟, 面色紫绀, 呼吸急促, HR150次/min, 四肢肌张力消失, 觅食反射消失, 吸吮反射消失, 左侧上臂三角肌处皮肤紫绀, 周围苍白, 稍肿, 触之较软, 范围大小7 cm×4.5 cm, 中央见两个针眼, 电话询问当地医院曾予皮下注射纳洛酮2次抢救治疗。入院第2天, 请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会诊处理, 处理方法:生理盐水清洗患处, 擦干后将康惠尔透明贴平整、紧密地贴于患处 (贴膜应超出患处1 cm) , 用双手大鱼际轻轻按压贴膜边缘, 使其周边与皮肤紧密接触, 避免贴内留有气泡, 注意双手避免接触贴膜内面。每日严密观察, 无异常情况, 于第5天换药, 双手捏着敷料沿皮肤表面向两侧拉伸, 使其黏附性降低 (新生儿皮肤娇嫩) , 揭除敷料, 见患处皮肤整体由紫绀转为暗红色, 中央针眼处表皮破损脱落, 范围大小1.5 cm×2 cm, 创面新鲜。同法换药处理, 外敷透明贴。第13天, 创面完全愈合, 患处皮肤转为正常肤色, 中央针眼处稍硬。

2 讨论

康惠尔透明贴是一种水胶体敷料, 由亲水胶肽微粒的明胶、果胶、羧甲基纤维混合制成。其作用机理:具有较强的自溶清创能力, 可选择性清除坏死组织, 减轻疼痛, 吸收大量渗出液和有毒物质, 促进水肿和瘀血的吸收, 减少菌落生长, 从而避免感染发生, 极少发生皮肤过敏反应[2]。康惠尔透明贴属闭合性敷料, 在皮肤表面形成低氧张力, 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加速炎症消退[3]。其为半透明敷料, 便于观察患处皮肤情况, 防水透气。本例疗效显著, 操作方便、省时, 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瞿伦学, 文治成.纳洛酮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10) :1177-1179.

[2]崔丽静, 柴艳华.水胶体敷料透明贴防治输液外渗和静脉炎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30) :84-85.

皮肤血管不良反应 篇7

1 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目前,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相对较多,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其治疗效果通常要比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高出许多。不过在治疗过程中, 药物的选择稍有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研究资料表明, 在对心脑血管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即ACEL) 与现钙离子拮抗剂的长期使用不但可以使患者的血压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中, 而且还可以使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情况得到逆转, 改善其心脏的舒张功能, 降低所排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 使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得到好转。通过对患者进行临床试验, 结果发现,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将两种适宜的药物联合在一起, 其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药物的疗效。但如果对连用药物的相关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而且还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

1.1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1) 药代动力学:即两种药物通过对对方的代谢情况进行影响而发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主要代谢部位在肝脏, 大部分药物通过诱导或抑制肝细胞的色素氧化酶进行相互作用。当心血管药物与肝酶诱导剂联合使用时, 就可以推动心血管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 从而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2) 药效动力学:即一种药物通过对另一种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影响, 此以来发生相互作用。例如硫氮酮、拉帕米与β阻滞剂联合使用时, 均具有负性肌力、负性传导以及负性频率作用, 因此, 将它们联合使用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抑制、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窦性停搏。 (3) 药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目前, 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已变得越来越严重, 因此, 医护人员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给药的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联合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对药物联合后的作用机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因此, 医生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以及药物之间的作用机理对联合药物的种类以及剂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2 对特殊群体进行给药时的注意事项

在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给药的过程中, 对于特殊群体一定要格外注意,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以及妊娠期患者。目前, 在大多数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用药研究中, 基本上将女性排除在外或女性患者相对较少, 因此, 此类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女性患者。有研究资料表明, 在对患者使用ACEI时, 女性患者的获益率明显低于男性患者, 如果对不存在左心室功能障碍的女性患者进行ACEI治疗, 患者基本上不能从中获益。

在对老年心脑血管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医生必须熟知老年患者生理状况, 对其可能会引起的药效学特点以及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了解, 以此来对药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此外, 还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以年轻患者药量的1/3或1/2作为最初的给药量, 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药量进行适当的调整[2]。

3 用药剂量以及时间等问题

3.1 用药剂量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给药的过程中, 一定要因病情、因时、因人而异对用药剂量进行适当的控制。根据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生理状况的不同, 对于某些药物的剂量也必须区别使用[3]。

3.2 用药时间

睡前对患者进行用药, 可以更好地对血压进行控制, 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概率。由于白昼改变与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所以, 可以将血压水平昼夜节律的正常化作为高血压治疗的指标。同时, 可以根据患者血压的白昼变化规律来制定出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薛亚英.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24) :3018-3019.

[2]晏远智, 李雪松, 邹顺, 等.门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口服药联用分析[J].中国药师, 2011, 14 (8) :1169-1170.

皮肤血管不良反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并整理我院2008年3月~2009年5月使用复方丹参、舒血宁、参脉三种中药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所致52例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 男27例, 女25例, 女性高于男性3.84%。

1.2 方法

对52例不良反应报告按年龄、性别、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见表1。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率较高, 其次是参脉注射液, 舒血宁注射相对较低。不良反应主要是变态反应, 其次是发热、寒战及消化系统反应、肾脏毒性、心血管系统反应。见表2。

3 讨论

3.1 三种中药注射液成分与作用

复方丹参注射液是由丹参和沉香组成的, 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抗凝作用, 有促进组织恢复、降低血脂、抑菌、镇静安眠和短暂降压等应用, 能预防血栓的形成。临床上除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传导阻滞外, 还广泛用于肝炎、肾炎、神经衰弱、糖尿病等。

舒血宁注射液为银杏叶提取物, 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烯内酯化合物, 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增加脑血流量和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等作用。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瘀血阻络症、脑梗死、脑栓塞等[1,2]。

参脉注射液系由红参、麦冬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注射剂, 可改善心、肝、脑等重要脏器的供血、改善微循环及抗凝作用, 能强心升压, 减少心肌耗氧量, 并有保护、修复心肌细胞及抗心律失常作用。用于治疗气阳两虚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

3.2 不良反应原因及注意事项

从表1可以看出:52例不良反应中, 随年龄增大不良反应比例逐渐增高。这与老年人各系统生理功能衰退及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功能降低有关。因此, 对老年人用药务必谨慎。

在52例不良反应中, 有过既往史的为6例, 占11.5%。有过敏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 且不良反应较重, 使用前要详细询问过敏史。

中药注射剂易单独应用, 不宜多种中药注射剂同时或与西药注射剂配伍使用[3]。

剂量及用法不当易造成不良反应。严格按药品说明书指定的溶媒及给药途径使用。例如复方丹参、舒血宁、脉络宁注射液只可加入葡萄糖注射中[4]。

给药速度过快易造成不良反应。心脑血管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大, 心脏功能不佳, 一定要注意控制速度不可过快[2]。

3.3 总结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主要是变态反应、发热、寒战及肾脏毒性、心血管系统反应, 其原因与药物成分复杂有关, 还与个体差异、药物自身因素、人为因素有关。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中药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反应,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网络查看2007~2009年数据库收录关于中药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文献50余篇, 并查阅2008年3月~2009年5月我院52例不良反应报告并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三种注射液比较, 复方丹参的不良反应率较高, 其次是参脉, 舒血宁相对较低。结论: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变态反应, 其次是发热、寒战及消化系统反应、肾脏毒性、心血管系统反应。

关键词:中药注射液,复方丹参,舒血宁,脉络宁,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秀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8) :124-125.

[2]朱蓓, 张齐.15例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09, 6 (6) :339-341.

[3]刘碧波, 蔡国宁.中药注射剂464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9, 28 (6) :465.

上一篇:市域空间布局下一篇:文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