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皮肤血管瘤

2024-09-14

小儿皮肤血管瘤(精选7篇)

小儿皮肤血管瘤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和探讨32P简易敷贴药膜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皮肤血管瘤患儿124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 给予32P简易敷贴药膜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性。结果 26 d至6个月患儿总有效率高达100%, 6个月至3岁患儿总有效率94.8%, 36岁患儿总有效率8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32P简易敷贴药膜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疗效和年龄有密切关联, 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明显。结论 32P简易敷贴药膜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疗效确切, 患儿需及早就诊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32P简易敷贴药膜,小儿皮肤血管瘤

血管瘤主要特征为内皮细胞过度增殖, 婴幼儿期最为常见, 是一种良性血管性肿瘤, 在新生儿群体中发病率约为1.1%~2.6%, 其中女性患儿较多[1]。小儿皮肤血管瘤可见于全身各处, 皮肤和皮下组织最为常见, 也可见于内脏和骨骼等深部组织器官[2]。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其主要危害为局部出血、溃烂, 甚至具有一定的病变侵袭性,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血管形成因子、血管抑制因子、雌激素、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等因素有较为密切的关联。针对小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 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方法, 如激光、冷冻、硬化剂、手术治疗、放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等[3], 然而多数治疗方法有较大的痛苦, 患儿难以耐受, 不是最佳的治疗选择。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就诊于我院的皮肤血管瘤患儿应用32P简易敷贴药膜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皮肤血管瘤患儿124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 其中男57例, 女67例, 年龄26 d至6岁, 其中26 d至6个月患儿62例, 6个月至3岁患儿39例, 3~6岁患儿23例;其中毛细血管瘤64例, 海绵状血管瘤32例, 鲜红斑痣16例, 混合型血管瘤12例;血管瘤面积0.3~227 cm2, 平均面积 (12.7±3.2) cm2。

1.2 方法

1.2.1 简易敷贴药膜制备

将患处形状复制在滤纸上剪成纸膜, 然后进行32P涂药工作, 从纸膜边缘开始逐渐向中心推进, 边缘涂药时吸管头距离纸膜边缘1 mm以防止边缘放射性强于中心导致的患处边缘和中心辐射剂量差异, 褪色不均匀;中心涂药时每道间距1 mm, 保证药物涂抹处和间隔处药液渗开时均匀分布;涂药过程中吸管出水量均匀, 速度协调一致, 保证药液涂抹均匀, 不规则处药液涂抹应掌握滤纸渗透性, 涂药完毕后放在操作箱内玻璃器皿中晾干放入薄膜纸中间, 垫玻璃纸后加热纸膜周边进行密封, 保证避免放射性漏出。

1.2.2 简易敷贴药膜使用

将制备好的敷贴药膜对准患处贴好, 应用医用胶布贴近, 防止空隙使得放射性外漏, 对不平整的特殊患处铺垫棉花等, 尽可能贴近患处粘贴胶布, 如患处临近口和眼部需在患儿睡后进行敷贴, 避免患儿因误食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不良后果。做好护理工作, 保持患处清洁卫生, 避免感染, 如服帖后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 应避免患儿抓伤皮肤, 避免擦洗用力, 夏天注意透气, 冬天则需防冻, 避免破损。单次照射时间见表1。

1.3 疗效评价标准

皮肤血管瘤隆起小时, 血管瘤和鲜红斑痣局部皮肤颜色恢复正常评价为痊愈;皮肤血管瘤隆起消失, 血管瘤和鲜红斑痣局部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正常, 但欠均匀评价为基本痊愈;皮肤血管瘤大部分隆起小时, 血管瘤和鲜红斑痣局部皮肤部分恢复, 颜色不均匀评价为部分痊愈;皮肤血管瘤和鲜红斑痣治疗后局部无明显变化评价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组间差异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患儿疗效性进行疗效评价, 26 d至6个月患儿总有效率高达100%, 6个月至3岁患儿总有效率94.8%, 3~6岁患儿总有效率87%,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说明32P简易敷贴药膜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疗效和年龄有密切关联, 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明显, 见表2。

注: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3 讨论

皮肤血管瘤是由皮肤血管增生扩张形成的, 起源于中胚叶, 主要分布在婴幼儿的四肢和颜面部, 其次为躯干部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新生儿皮肤淡红色斑块, 在出生2~3周逐渐扩大面积, 其中多数血管瘤没有明显的并发症, 并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有部分患儿可不经治疗自行消退[4]。但对于颜面部位的皮肤血管瘤则会影响美观和功能, 这一类的皮肤血管瘤则需要加以医疗措施干预方可痊愈。目前小儿皮肤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冷冻、局部注射和放射线敷贴治疗等等, 其中激光、局部注射等方法给患儿带来很大的痛苦, 多数患儿因不能耐受而影响治疗效果, 32P简易敷贴药膜是纯B射线发射体, 其B射线对组织具有较强的电离能力, 穿透性较弱, 因此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 对治疗局部周围的组织和器官没有损伤, 毛细血管瘤经过放射照射后血管壁能够早期发生退化, 使得微血管发生闭塞;而增生的皮肤经过照射后细胞分裂速度急剧下降, 分裂期延长, 最终达到治疗目的[5]。

本研究入选近年来于我院就诊的皮肤血管瘤患儿作为研究观察对象, 给予32P简易敷贴药膜治疗, 结果显示, 26d至6个月患儿总有效率高达100%, 6个月至3岁患儿总有效率94.8%, 3~6岁患儿总有效率87%, 32P简易敷贴药膜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疗效和年龄有密切关联, 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明显, 结果提示, 32P简易敷贴药膜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疗效确切, 患儿需及早就诊治疗。本研究结果与目前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但本研究样本含量小, 尚需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胡德胜, 谢谦.锶90敷贴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581-583.

[2]吴杉英, 王彪, 熊舒原, 等.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0, 19 (11) :1659-1662.

[3]唐武儒, 宋伟清, 韦南仕.90锶敷贴治疗毛细血管瘤1431例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 2011, 39 (3) :308-309.

[4]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9.

[5]邵季书, 刘生, 陈少雄, 等.32P简易敷贴药膜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2450例疗效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3, 9 (3) :205-208.

激光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护理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4例行激光治疗的皮肤血管瘤患儿, 男38例, 女46例, 其中43例患儿年龄小于1岁, 26例患儿年龄为1岁~3岁, 15例患儿年龄大于3岁;58例患儿为单纯性血管瘤, 16例患儿为海绵状血管瘤, 10例患儿为混合性血管瘤。皮损直径为5 mm~40 mm;皮损部位:51例患儿为头颈部及颜面, 33例患儿为四肢及躯干。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2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 (208±65.2) m L, 对照组为

1.2.1 治疗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和患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向患儿讲解激光治疗的相关知识, 使患儿了解激光治疗的有效性及重要性, 逐渐消除患儿及其家属对激光治疗的担心, 从而使患儿及家属积极主动地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2) 治疗前准备: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的治疗准备, 准备好防护眼镜、纱布、防护材料、胶布、剪刀等, 并给予患者镇静剂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儿的皮肤准备, 认真检查患儿的局部皮肤情况, 对于伴有溃疡、皮炎、皮肤感染等症状的患儿不可行激光治疗;此外, 治疗前还应认真对治疗部位的毛发进行剃除, 并给予相应的皮肤清洁。

1.2.2 治疗期间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准备好激光头, 同时对病损部位进行充分暴露, 并利用防护材料对病灶周围进行覆盖, 并利用胶布进行固定, 从而对正常皮肤进行保护。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患儿保暖的工作, 尽可能减少暴露部位, 避免患儿感染;此外, 护理人员抱患儿进入机房时应戴防护眼镜, 以患儿血管瘤类型为依据对激光照射频率进行设置, 照射结束后应及时将患儿抱出激光室。

1.2.3 治疗后护理

治疗后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儿的局部皮肤反应进行观察, 给予速冻冰块冷敷。若有水疱、上皮脱落、明显红肿等现象发生则应及时对激光照射功率或照射时间进行调整, 必要时应停止激光治疗, 可局部使用修复素喷剂, 保护创面, 促进修复, 并且要给予针对性处理及抗感染治疗。同时还要嘱咐患儿家属不可对局部照射部位搔抓及摩擦, 且要确保皮肤卫生;此外, 还要嘱咐患儿家属治疗期间不可用水冲洗局部皮肤, 从而防止感染现象发生;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定时进行电话随访, 从而及时了解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1]

痊愈:患儿血管瘤全部消失, 肤色恢复正常, 或血管瘤消失局部遗留些许痕迹;显效:血管瘤明显苍白或变平;好转:治疗后血管瘤停止生长, 颜色有所变浅;无效:血管瘤无明显变化, 甚至发展。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1%,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非常满意23例, 较满意10例, 满意7例, 不满意2例, 满意度度为95.2%;对照组非常满意15例, 较满意12例, 满意6例, 不满意9例, 满意度度为78.6%,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4.876, P<0.05) 。

3 讨论

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 其主要起源于皮肤血管, 患者以婴儿居多, 据调查婴儿发生血管瘤的概率高达0.3%~0.8%;多数患儿可缓慢自行消退, 然而也有部分患儿会出现出血、感染、溃疡等并发症, 而且某些特殊解剖部位的血管瘤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 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 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2]。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显得非常重要。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激光治疗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其因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等多种优点而逐渐得到医生的认可。而笔者认为在给予患儿激光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护理干预的重视, 我院为探讨激光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行激光治疗的皮肤血管瘤患儿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及患儿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激光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行激光治疗的皮肤血管瘤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行激光治疗的皮肤血管瘤患儿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及患儿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皮肤血管瘤,激光治疗,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徐红.激光治疗皮肤血管瘤病人临床观察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9) :2923-2925.

小儿皮肤血管瘤 篇3

皮肤血管瘤作为一种自限性良性肿瘤,其发生、发展和退化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公认的主要是由于血管的内皮细胞胞浆内多种血管形成因子和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1],内皮细胞过度增殖而又与其凋亡出现不平衡有密切关系。截止到目前为止,对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退化的机制在基础研究层面上并未得到全面的阐释。

基因是肿瘤病变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目前临床研究认为原癌基因的激活、修饰基因的功能改变及抑癌基因的功能缺失均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染色体上的脆性位点的变化,又是导致基因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国际上已经发现并且经过科学鉴定出来的一般情况下脆性位点超过80个,且分布在个体的染色体当中。研究发现,多种肿瘤细胞中DNA不稳定的区域都和这些常见脆性位点有着比较明确而紧密的联系。

FHIT属于非常活跃的脆性位点抑癌基因。根据国内外研究表明,抑癌基因FHIT内部包含着一个最活跃、最不稳定的常见脆性位点FRA3。有研究发现FHIT/FRA3B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但是对于其在皮肤血管瘤中的相互作用及对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影响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阶段皮肤血管瘤及正常皮肤组织中FHIT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皮肤血管瘤自然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及相互关联,以及这种联系对皮肤血管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消退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常规制作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HIT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和判断:(1) FHIT阳性反应表现为血管瘤内皮细胞胞核、胞浆呈棕黄色颗粒状,阴性对照组中仅细胞核呈蓝色,未见棕黄色颗粒。(2)通过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同济千屏影像公司)观察组FHIT基因表达分析:测量值以每例5个视野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率的平均值为准。公式:阳性面积率=单位面积中阳性反应的总面积/单位面积中细胞的总面积×100%。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1.5软件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当血管瘤内皮细胞为增生期时,胞浆内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FHIT表达水平较低,退化期、正常皮肤组织棕黄色颗粒明显增多,FHIT表达水平较高,与增生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退化期、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增生期组比较,*P<0.05。

3 讨论

血管瘤发生、发展变化很大,主要表现为其生长速度、大小、位置和深度上。血管瘤通常零散分布于皮肤表面,大部分血管瘤对婴幼儿的损伤较小,但仍有部分生长较快的血管瘤会存在多重损伤的危险,这类情况大约占10%[2]。较大面积或者生长在重要器官周围的血管瘤往往会对某些器官造成较大损害,导致其功能减弱或丧失,甚至造成患者的死亡。

绝大多数的血管瘤主要生长于头颈部,而患者面部的独立发育区边界或其附近则是血管瘤面部损伤的好发部位。不仅如此,10%的病例中粘膜同样可以受累。伴有溃疡、出血、疼痛、心力衰竭、气管损害或眼损害等并发症的病例大约占40%,极个别并发症会危及生命。

FHIT基因是1996年被分离出来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142,全长500Kb。编码序列包括组氨酸三联体,属组氨酸三体蛋白家族。较深入的研究发现,FHIT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和组氨酸三体蛋白高度同源,是HIT家族中的一个具有较强脱氢酶活性的水解酶[3]。又因为此基因跨越脆性位点,故将其命名为脆性组氨酸三联体。三腺苷三磷酸水解酶活性较高,可水解为ADP和AMP。目前FHIT基因的功能主要与它表达产物的AP3A水解酶活性有关。

在生物机体内,抑癌基因通过信号转导途径抑制肿瘤生长所必需的过程是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研究发现,多种肿瘤组织中的FHIT均存在弱表达或缺失(如乳腺癌,食管癌等),那么可以进一步证实,FHIT蛋白表达下降可抑制其与相关肿瘤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降低肿瘤细胞不断增殖的抑制因素。

参考文献

[1]陕声国,张端连,陕光,等.皮肤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2):195-196.

[2]胡野,凌志强,单小云.细胞凋亡的分子医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

小儿皮肤血管瘤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2005至2010年共60例手术切除标本, 其中男30例, 女30例, 患儿年龄为1个月~13岁, 平均5.5岁。按照Mulliken标准[1], 将血管瘤标本分为增殖期、消退早期和消退晚期。血管瘤标本共50例, 其中增殖期30例, 消退早期10例, 消退晚期10例;均取自皮肤。另取10例含有正常血管的皮肤标本作为对照。全部标本为10%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1.2 主要试剂

鼠抗人单克隆抗Ang-2抗体、S-P超敏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DAB酶底物显色试剂盒、EDTA均购于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公司。

1.3 实验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采用链霉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法 (即S-P法) 。4μm厚度连续切片, 常规脱蜡入水, 一抗为鼠抗人单克隆抗Ang-2抗体 (克隆号JH121) , 所有操作按照SP试剂盒说明进行。抗原修复采用EDTA抗原修复液热浴修复。DAB染色, 苏木素复染。同时用已知阳性片作阳性对照, 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1.4 结果判定

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 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 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以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表达。按着色细胞百分数记分, <20%为0分;20%~50%为1分;>50%为2分。按着色强度记分, 无着色为0分;浅棕色为1分;深棕色为2分。将着色细胞百分数记分与着色强度记分相乘, 总记分0分为阴性 (-) ;1~2分为弱阳性 (+) ;4分为强阳性 (++) 。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对Ang-2在血管瘤不同分期中及不同年龄组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和确切概率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ng-2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 呈棕黄色颗粒。在30例增殖期血管瘤标本中有27例Ang-2表达呈阳性, 阳性表达率为90%;在10例消退早期血管瘤标本中有6例Ang-2表达呈阳性, 阳性表达率为60%;在10例消退晚期血管瘤标本中有2例Ang-2表达呈阳性, 阳性率为20%。在10例正常血管标本中均未见阳性表达。对Ang-2的表达进行χ2检验, 结果发现在血管瘤的不同分期中其表达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P<0.05) 。

3 讨论

Fam等[2]认为血管形成包括细胞外基质的蛋白分解, 内皮细胞移行和增生, 细胞外基质的产生, 血管状结构的形成和管道再通。血管瘤是血管生成异常性疾病, 血管生成不受控制是其增殖的主要原因[3]。Ang-2可以对血管生成的各步骤产生影响, 从而调节血管的生成。Ang-2是存在于内皮细胞的特异性生长因子, 对内皮细胞有极强的促有丝分裂作用, 而对其它细胞无此作用[4]。在肿瘤、缺血缺氧等情况下, Ang-2及其受体呈现高表达, 而Ang-2不足时会导致血管腔闭合、血管退化[3]。在对HE染色的血管瘤标本进行分类时观察到:在增生期的血管瘤标本中可见血管丛的内皮细胞增生活跃, 细胞肥大, 界限不清, 常聚集成团, 管腔不规则, 甚至闭塞。间质内纤维组织很少并有较多的肥大细胞。而从消退早期到消退晚期, 则血管内皮细胞逐渐变扁平, 内皮细胞数目逐渐减少, 管腔明显可见。同时血管间距逐渐增大, 血管间结缔组织逐渐增多, 并且出现较多脂肪细胞。在血管瘤的标本中发现血管密集, 管腔扩张明显, 且其内皮细胞与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无差别, 无异常增生现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ng-2在血管瘤增殖期、消退早期、消退晚期的表达阳性率是依次递减的, 而在正常血管标本中均未见阳性表达。目前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受多种因素的调节, 而Ang-2正是其中之一。Ang-2的作用机制包括: (1) 刺激血管新生的作用是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而实现的[3,4]。 (2) 可以提高血管通透性。 (3) 可以改变胞外基质, 使其更有利于血管的生长。我们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Ang-2在促血管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形成素2 (Ang-2) 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 为临床辨别血管瘤、指导血管瘤的治疗及检验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有效的指标。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ng-2在血管瘤的不同分期及正常血管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Ang-2在血管瘤中有高表达, 在正常血管中未见阳性表达。结论 Ang-2在血管瘤中有高表达, 且与分期明显有关。

关键词:血管瘤,Ang-2,免疫组织化学

参考文献

[1]Mulliken JB, Glowack i J.Hemangiom as and vascular malform ation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 classif icat ion based on endothelialcharacterist ics[J].Plast Reconst Surg, 1982, 69:412.

[2]袁新初, 周乾毅.转化生长因子1在毛细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2, 23 (3) :213~214.

[3]Fam NP, Verm a S.C l in ical gu ide to angiogenesis[J].Circular-tion, 2003, 108 (21) :2613~2618.

小儿皮肤血管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男102例,女34例;年龄17~52岁,平均25.1岁;致伤原因:机器压砸伤72例,车祸36例,其他损伤28例;修复部位:拇指48例,示指12例,中指9例,环指10例,小指13例,虎口14例,小腿9例,足部2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肌腱外露。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1.4 cm~18.0 cm×12.0 cm。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类型:带桡神经浅支60例,带尺神经手背支29例,带腓肠神经19例,带隐神经1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14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创面清创术:清创要彻底,去除坏死或污染严重的组织,使污染创口变成相对清洁创口,有肌腱、神经、骨损伤的首先进行修复。

1.2.2 根据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的部位和大小选择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手背支、腓肠神经、隐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以皮神经走行体表线为轴心设计皮瓣。在皮瓣近端找到皮神经和伴行的浅静脉,保留长2 cm后切断,并结扎浅静脉。修复指端的皮瓣蒂宽约1 cm,带腓肠神经、隐神经的较大皮瓣蒂宽2~4 cm。逆行或顺行翻转皮瓣通过皮下隧道或明道修复创面。逆行皮瓣为恢复感觉应将皮神经与受区近端皮神经吻合。

1.2.3 供区创面手部小于3 cm直接缝合,前臂、小腿小于5 cm直接缝合,如不能直接缝合,行植皮术。术后保持皮瓣松弛位石膏托固定,10 d后解除石膏固定。

2 结果

本组136例,其中7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水疱,远端边缘轻度淤紫,经患肢抬高、拆除部分缝线或局部放血后4例皮瓣好转,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换药后愈合。其余病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5年,皮瓣色泽、质地、感觉良好。

3 讨论

3.1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运

1992年Masquelet提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概念后,大量学者进行了有关方面的研究。根据应用解剖学发现进入皮神经干的供血渠道顺序,依次为节段血管、营养血管、外膜血管和神经内微血管网,由1条动脉和2条静脉组成。节段血管来源于四肢知名血管的肌间隙穿支、肌肉穿支或直接穿支。节段血管发出多支营养血管供应皮支外,还发出分支至皮神经附近皮肤血管网,并与临近皮肤血管间有丰富的吻合交通联系,这种侧支吻合形式,就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能成活的解剖学基础[2]。

3.2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

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方法较多,传统方法利用腹部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小腿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虽然能修复较大面积缺损,但需要断蒂及二期整形手术,且固定体位,时间长,患者不适。利用游离皮瓣移植,如母甲瓣、足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等,因其要求技术水平高,操作复杂,不便基层医院开展。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修复四肢皮肤缺损提供了良好的修复方法:皮瓣蒂部血运丰富,变异小,不需解剖神经血管束,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损伤主要血管,创伤小且血供可靠;供受区在同一部位,皮肤质地相似,外形佳;皮瓣内皮神经可与受区皮神经残端缝接,有利于皮瓣感觉恢复,对特殊部位如指端、指尖、足跟、骨突出部位提供良好的感觉功能尤为重要;患者肢体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3.3 手术要点体会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时,会有皮瓣蒂受压致皮瓣血管危象,导致坏死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有:(1)皮瓣逆行转位时,静脉回流成逆行“迷宫”式回流,血液回流受阻,这必然将肢体远端的静脉血灌入皮瓣内,导致皮瓣肿胀,坏死[3]。(2)血管蒂部扭曲过大,穿过皮下隧道时受压。(3)血管蒂部没有足够的宽度。(4)皮瓣面积过大,超过其供血范围,皮瓣面积过小,切取后组织回缩,使皮瓣张力过大。(5)术后血肿压迫,软组织感染。解决办法:(1)血管蒂部浅静脉结扎或皮瓣内浅静脉干与受区浅静脉缝合,促进回流。(2)血管蒂部的暗道改为明道,皮瓣远端设计成三角形蒂部带皮条,无张力缝合,在蒂部旋转时,尽量减轻拉力,减少张力。(3)血管蒂部宽度:修复指端的皮瓣蒂宽约1 cm,带腓肠神经,隐神经的较大皮瓣蒂宽3~4 cm。(4)皮瓣大小应大于受区的10%。(5)术中要清创、止血彻底,防止软组织感染及血肿形成。

参考文献

[1]Masquelet AC,Romana W.Skin island flaps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 superficial nerves: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J].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1115-1121.

[2]钟世镇,徐永清,周长满.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解剖基础及命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37-39.

小儿皮肤血管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0月—2013年2月由于穿刺失败或拔针时按压不当引起血液外渗致血管周围皮肤肿胀、疼痛、皮下瘀斑形成的患者34例, 男14例, 女20例, 年龄20岁~78岁, 平均年龄40岁。其中穿刺失败引起肿胀28例, 按压不当引起肿胀6例。糖尿病肾病开始透析6例, 红斑狼疮性肾病开始透析2例, 其余为肾脏疾病开始透析。内瘘使用时间2个月~5年, 平均2.3年, 肿胀面积>2 cm×2 cm15例, 5 cm×3 cm 15例, >8 cm×5 cm 4例。将3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7例, 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用土豆片+喜辽妥+止痛消炎膏外敷, 对照组用冷敷+50%硫酸镁湿敷, 患者本人都知情同意。观察组在内瘘穿刺失败或透析过程中一旦发现血液外渗致血管周围皮肤肿胀应立即拔针, 更换穿刺部位继续透析。肿胀局部予以冰敷15 min~20 min, 间隔1 h左右再冰敷, 持续24 h。拔针后按压不当致血管周围皮肤肿胀, 也以同样的方法冰敷。在拔针后4 h就可以开始用喜辽妥外敷, 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按摩的方式均匀外涂肿胀处, 避开穿刺点。24 h后将土豆洗净擦干去皮, 削成大小5 cm×8 cm, 厚0.2 cm~0.3 cm的薄片, 在中央穿一直径1 cm的孔以避开针眼, 将切片紧贴于肿胀处, 肿胀范围广, 可多用几片, 然后用保鲜膜覆盖, 切片干燥后随时更换, 时间为30 min。然后用喜辽妥霜剂涂擦肿胀周围皮肤, 轻轻按摩至药膏吸收, 白天交替使用喜辽妥+土豆片各2~3次;晚上临睡前将康恩贝止痛消炎膏均匀涂在纱布上, 约0.2 cm厚覆盖在肿胀处, 外面用保鲜膜覆盖。次日晨洗净内瘘侧肢体, 继续交替使用土豆片+喜辽妥, 晚上睡前再外敷止痛消炎膏, 直至血管周围皮肤肿胀消退, 瘀斑消散。对照组在当日用冰敷肿胀局部15 min~20 min, 根据肿胀面积选择大小适宜的2层纱布或医用脱脂棉用50%硫酸镁浸湿冷敷肿胀处, 24 h后将38°~40°的50%硫酸镁浸湿纱布或医用脱脂棉湿热敷肿胀处, 直至肿胀消退, 瘀斑消散。观察2组治疗效果, 调查患者满意度。

1.2.2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血管周围皮肤肿胀疼痛3 d消失, 瘀斑1周内完全消退, 内瘘引血通畅。 (2) 显效:肿胀面积3 d明显缩小, 疼痛减轻, 瘀斑1周内颜色明显变淡, 内瘘引血通畅。 (3) 有效:肿胀面积5 d明显缩小, 疼痛减轻, 瘀斑10 d内颜色明显变淡, 内瘘引血通畅。 (4) 无效:肿胀1周后仍无明显缩小, 持续疼痛, 局部皮肤持续呈紫红色, 内瘘引血不畅, 有栓塞现象。

2 结果

观察组痊愈8例, 占47%, 显效6例, 占35%, 有效3例, 占18%;对照组痊愈3例, 占18%, 显效5例, 占29%, 有效7例, 占41%, 无效2例, 占12%。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5%。对照组痊愈3例肿胀面积皆为2 cm×2 cm;无效2例肿胀面积均>8 cm×5 cm。观察组有效3例肿胀面积皆>8 cm×5 cm。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观察组治疗方法对于肿胀面积大于8 cm×5 cm的作用非常明显, 对照组对肿胀面积>8 cm×5 cm的患者无效。观察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肿胀消除时间明显缩短, 皮下瘀斑消散快, 无1例内瘘栓塞, 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

3 讨论

康恩贝止痛消炎膏主要成分为独活、生南天星、生草乌、皂荚、芒硝、水杨酸甲酯、冰片, 其中独活具有祛风除湿止痛作用, 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南天星温燥之性强烈;生草乌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皂荚祛风除湿;冰片有芳香走窜止痛作用;皂荚和独活还具有抗炎作用。止痛消炎膏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 能改善血液循环, 加快静脉回流, 有助于血管壁创伤恢复, 增强局部的抗炎能力, 促使瘀斑尽早消散[1]。

土豆系薯类食物, 含有大量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龙葵素、乳酸、柠檬酸及维生素B1、B2、B12、维生素C、微量胡萝卜素, 并有钙、磷、铁及无机盐等多种成分。其中维生素B12为细胞合成核酸过程的重要辅酶, 对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修复再生功能, 同时维生素B12还可以通过局部神经感受器及感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2]。新鲜土豆汁具有散瘀、解痉、止痛、消炎利尿、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作用。尚未用完的土豆用保鲜袋装好, 放进4℃冰箱备用。

喜辽妥药膏的主要成分为磺酸酯黏多糖, 能迅速通过皮肤, 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消除水肿及血肿, 且具有抗炎、抗渗出和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 能够加速伤口愈合[3]。其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直接吸收, 可缓解穿刺部位疼痛和压迫, 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从而使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消失。

50%硫酸镁的高渗透作用能迅速消除局部组织炎性水肿, 镁离子具有保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增加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合成及释放, 增加抗凝活性, 抑制血小板聚集,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4]。

土豆片+喜辽妥+止痛消炎膏外敷具有扩张血管, 加快血流, 解痉、镇痛、消炎、修复组织、活血化瘀的作用。晚上使用消炎止痛膏外敷, 作用时间长, 镇痛作用强, 不影响睡眠。

硫酸镁湿敷水分挥发很快, 纱布容易结晶变硬, 床单被褥易受污染, 湿敷时间短, 消肿镇痛效果不佳, 疗效不满意。

综上所述, 土豆片、喜辽妥、止痛消炎膏联合使用, 可以减轻患者的内瘘侧肢体疼痛, 使皮肤肿胀快速消散, 缩短瘀斑消散时间, 使内瘘功能恢复正常,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 取材简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孔晓霞, 梅申聪, 丁五君.消炎止痛膏外敷治疗输液外渗23例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 :121-122.

[2]董咏梅, 张美芬, 张若, 等.新鲜马铃薯片早期外敷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9) :780-782.

[3]王娟, 李岩, 王洪阳.喜疗妥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5) :331-332.

小儿顽固性皮肤瘙痒症治验 篇7

1 典型病例

郝某某, 男, 7岁, 汉族。于2010年11月21日初诊, 门诊号261。住址:梅河口市海龙镇五里村。

主诉:全身痒甚、抓破出血, 已5年之久。

现病史:患者于2岁时, 诱因不明, 突发全身开始阵发性剧痒, 搔抓不止。搔破皮肤出血, 直至疼痛, 其痒方止。发病初期为引起家长足够重视, 按幼儿湿疹治疗一段时间, 时好时坏。后其症状渐重, 经过多方医院诊治, 内服外用多种中西药, 长年未愈, 反复发作。

既往史:无其他疾病。

检查:患者体质中等, 精神不振。查体时即表现烦躁不安、搔抓不止。头顶、颈项、前胸、腰腹部及四肢皮肤呈现少量散在的、针头大小丘疹, 色红或暗红。患处有很多密集的条状抓痕、血痂, 部分成片, 兼有色素沉着;后背部抓痕、血痂较少, 无丘疹。舌质淡红, 苔白干, 脉弦数。验便无寄生虫卵。体外过敏原检测:未见变应原阳性反应。

曾用药物:口服抗组织胺类药苯海拉明, 注射苦乐民注射液 (氯化钙溴化钠注射液) ;外用醋酸曲安奈德尿素软膏。用药时效果明显, 停药后即复发, 且症状加重。

其母代诉:尤其爱吃小食品, 甜品, 冰糕, 喝碳酸饮料。

诊断:顽固性皮肤瘙痒症。中医称血风疮。

本病系风热蕴于肌肤, 复感风邪, 搏郁皮肤, 不得疏泄, 导致血热风燥、肌肤失养而发病。

2 治疗

内治:清热凉血、养血、疏风为主。

处方:何首乌10g、丹皮10g、大力子10g、当归10g、玄参10g、蒺藜10g、甘草5g、僵蚕10g、元芩10g、威灵仙10g

2 付, 水煎服。

外治:以疏风止痒为主。

处方:百部20g、白芷20g、白矾15g、苦参20g、防风20g、芥穗20g、透骨草25g、白酒二两, 水煎汤搽之。

嘱其停用其他口服药物, 外用激素类药物逐日递减直至停用。每日睡前用温水加入少量白醋, 清洗患处后上药。忌食鱼虾等腥辣刺激性食物, 忌食生冷食物和小食品。少食甜腻食物, 减少碳酸饮料摄入。

二诊:2010年11月24日。服药1剂后, 周身瘙痒大减, 睡眠尚好。

2 剂后, 已能安静入睡。

查体:无新发皮疹和新的抓痕, 大部分丘疹、抓痕消减, 仅有少量色素沉着, 舌质淡、少苔。遵前方, 内服2付, 水煎服;搽剂又投1剂。

三诊:于2010年11月27日, 皮疹全部消失, 痒已止, 能安静睡眠。患儿家长陈述其食欲渐长, 精神状态佳。故按前方内服汤剂, 又投2剂, 以巩固疗效。

按: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于老年人和伴随其他病症出现, 如胃、肠、肝、肾等内脏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 尤其是糖尿病、尿毒症、肝脏病的病人, 常常伴有全身泛发性瘙痒;某些肿瘤如白血病、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蕈样肉芽肿及恶性淋巴瘤的病人也会发生皮肤瘙痒。一些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或者食物、药物过敏及寄生虫或真菌的感染均可引起全身性或限局性皮肤瘙痒。而皮肤瘙痒发于幼儿并不多见, 一般都伴随于幼儿湿疹出现。但本病例的这种不明原因的、顽固性皮肤瘙痒更为少见。此患者患病初期, 未引起家长足够重视, 按幼儿湿疹治疗延误病情。后虽然系统治疗, 但都未寻其根本, 所以治疗效果时好时坏, 经年不愈。而且此患者平素喜食甜品及小零食, 甜品滋腻, 小零食含有大量的有害金属元素, 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及康复。

瘙痒症, 皮疹虽发于皮肤, 却与营血有关, 拟以此方, 清热凉血养血疏风之法。方以当归、何首乌、丹皮泻血中之伏热、和血、凉血, 而生新血, 为养血润燥、润泽皮肤, 祛瘀生新之用, 为主药;又以玄参、元芩, 清热滋阴、泻火解毒为辅药, 配合主药, 善能清热凉血、养血, 祛瘀生新, 而滋阴泻热。用大力子祛皮肤之风, 除热解毒;威灵仙行气散皮肤风邪;蒺藜, 通经祛瘀, 除风热瘙痒而轻身;僵蚕为祛风止痒、化痰之品, 善疗皮肤风疮作痒, 四味相合为佐药, 以行气、通经逐瘀, 而息皮肤风燥瘙痒。使以生甘草, 调和诸药, 综合之力, 为疗皮肤瘙痒良药。更配以疏风止痒之搽洗剂, 内外兼施, 散风除热, 调和营卫, 使血热风燥之邪, 无不借此, 表解里清, 疏泄消失, 肌肤复以煦养而愈。

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其因不一, 症状亦异, 临床必须辨证施治, 治病必求其本, 得其法司剂而愈, 失其法, 则一谬千里, 不可忽视。

摘要:皮肤瘙痒症为临床常见皮肤病, 其发病原因尚不明了, 一般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 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部分疾病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关, 如寒冷、湿热、蚊虫叮咬、化纤织物刺激等。皮肤瘙痒多易治愈, 但有些瘙痒, 却久治不愈。即使暂时缓解, 不久即复发。本文对一小儿顽固性皮肤瘙痒加以报道:应用中药辨证施治, 治愈了1例小儿久治不愈、顽固性皮肤瘙痒。

关键词:小儿,皮肤瘙痒症,血风疮

参考文献

[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血疮候[M].

[2]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M].

上一篇:罗红霉素缓释胶囊下一篇:读书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