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防护剂论文

2024-07-17

皮肤防护剂论文(共4篇)

皮肤防护剂论文 篇1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放射线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也损伤了正常细胞, 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 导致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放射性皮炎严重者, 被迫中止放疗, 影响治疗效果。我科从2008年3月开始对接受放射治疗病人在放疗区域应用皮肤防护剂, 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09年11月在本科接受放射治疗病人94例, 男63例, 女31例;年龄23岁~65岁, 平均43.5岁;其中鼻咽癌70例, 肺癌11例, 乳腺癌10例, 皮肤癌3例;照射量为60 Gy~70 Gy。

1.2 方法

将94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7例。全部病例均连续放疗。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 指导病人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 尽量暴露, 避免摩擦。避免日光暴晒, 不使用化学用品避免局部皮肤搔抓。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有痂皮者让其自然脱落。本组皮肤按常规护理, 不使用任何药物。

1.2.2 观察组

除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外, 本组病人在第1次放疗结束后即开始应用皮肤防护剂 (青岛软新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使用方法:在放疗区域涂一层皮肤防护剂软膏, 1 mm~2 mm 厚, 覆盖整个放疗区域并超出2 cm, 并轻按摩, 每天2次或3次。从放疗开始坚持用药至放疗结束。

1.2.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放疗区域皮肤反应的损伤程度。按国际抗癌联盟 (UICC) 放射皮肤反应评分标准评定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Ⅰ度:轻度红斑, 出汗减少, 色素沉着, 干性脱发, 滤泡;Ⅱ度:明显红斑, 斑状湿性皮炎, 皮肤发黑, 干性脱皮, 中度水肿;Ⅲ度:融合性湿性皮炎, 皮肤湿性脱发, 水泡形成, 继之糜烂、渗液、表皮脱落, 凹陷性水肿;Ⅳ度:坏死、溃疡、出血。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 检验,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比较见表1。观察组有6例出现Ⅲ度皮肤损伤, 连续应用皮肤防护剂后渗出减少, 疼痛消失, 逐渐结痂。观察组无一例因皮肤反应而停止放疗。对照组有10例出现Ⅲ度皮肤损伤, 其中4例被迫中止放射治疗, 给予清创换药、中药湿敷、皮损区吹干氧、应用抗生素后痊愈。使用皮肤防护剂的观察组, 皮肤损伤以1度为主 (占63.83%) 。

3 讨论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放疗中常见并发症, 常使放疗中断, 疗程延长, 影响疗效。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是由于电离辐射损伤上皮的生发层细胞和皮下血管。辐射首先引起照射部位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 局部形成充血性反应, 出现红斑。随着放疗进行, 发生血管损伤和微循环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 管壁增厚, 管腔变窄、闭塞, 导致受照部位组织供血不足, 使物质交换受限, 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广泛纤维化。同时, 照射后的纤维化改变也是晚期所发生的血管进行性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1]。在分子生物学方面, 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等分子受电离辐射作用, 产生自由基以及氧效应, 导致大分子断裂。辐射造成细胞内DNA 损伤, 引起双螺旋结构的复制紊乱和错误[2]。放射性皮炎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有以下药物:植物提取物 (芦荟凝胶、植物油) 、维生素类 (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E) 、乳膏类 (激素类乳膏、比亚芬乳膏) 、重组表皮生长因子 (贝复济) 、中药类等[3]。本组使用的皮肤防护剂内含多种物质, 如芦荟凝胶、单硬脂、甘油酯、聚乙二醇、三乙醇胺、聚山梨醇酯、羟苯乙酯等。这些成分可减轻细胞损伤, 促进表皮细胞修复, 清除局部皮肤中产生的自由基, 降低皮肤损伤的程度, 延缓皮肤损伤出现的时间, 保证放疗顺利进行。芦荟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及丰富活性酶, 利于皮肤代谢, 有良好的皮肤保健作用[4] 。同时, 芦荟还具有良好的抑菌抗炎、促进创面愈合等药理作用, 芦荟多糖具有促进表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皮肤防护剂为软膏剂, 根据放射治疗对组织细胞损伤的机制而研制的[5,6], 内含芦荟凝胶、单硬脂酸甘油酯、聚乙二醇、三乙醇胺、聚山梨醇酯等多种成分, 这些成分有防止细胞伤及利于表皮细胞修复的作用, 是一种在预防和减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专用产品。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显示, 观察组使用皮肤防护剂后Ⅱ度、Ⅲ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P<0.001。说明皮肤防护剂具有防护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功效, 且该方法简单、方便、经济,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皮肤防护剂对放疗后皮肤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94例接受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47例使用皮肤防护剂者为观察组;47例按常规皮肤护理及健康教育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放疗后皮肤损伤的情况, 比较两组皮肤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肤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皮肤防护剂能推迟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结论]皮肤防护剂能提高皮肤辐射的耐受性, 减轻皮肤损伤, 降低严重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放射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皮肤防护剂

参考文献

[1]佟如新, 王普民, 王淑青.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理与防治研究概况[J].辐射防护通讯, 1998, 18 (4) :23-27.

[2]徐敏, 李建彬, 田世禹.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现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14 (17) :1354-1357.

[3]杨益群, 史玉玲, 孙仲轶, 等.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的临床疗效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26 (6) :1017-1018.

[4]陈晓东, 吴伯瑜, 江琼, 等.芦荟多糖对体外培养人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华烧伤杂志, 2005, 21 (6) :430-433.

[5]孙利华.硫酸镁湿敷联合诺氟沙星粉外涂治疗乳腺癌病人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7B) :1834-1835.

[6]陈晓熹.液体外渗致皮肤损伤3例[J].护理研究, 2008, 22 (suppl.2) :143.

皮肤抗紫外线损伤剂——虾青素 篇2

在结构方面,虾青素具有3S-3S;3R-3S;3R-3R这3种构型,其中人工合成虾青素为3种结构虾青素的混合物,并以顺式结构—3R.3S型为主,与鲑鱼等养殖生物体内的虾青素(以反式结构—3S-3S型为主)截然不同。

在生理功能方面,人工合成虾青素的稳定性和氧化活性亦比天然虾青素低。在生物安全方面,利用化学手段合成虾青素时将不可避免的引入杂质化合物,如合成过程中产生的非天然副产物等,将降低其生物利用安全性。

胡萝卜素类物质可使皮肤免受紫外线的损伤。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此类物质中,以虾青素的抗损伤效果为最佳。最近一期的《实验皮肤医学》杂志(Experimental Dermatology)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对比了虾青素(AX)、角黄素(CX)以及β-胡萝卜素的抗紫外辐射损伤功效。来自罗马圣迦里加诺皮肤病研究所的专家通过拍照观测得出结论,认为虾青素对抵御人体表皮成纤维细胞受紫外线辐射损伤的功效是最佳的。

UVA不仅会促使人体内活性氧(ROS)的生成,还会抑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歧化酶的催化作用,降低表皮成纤维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因此化妆品专家和皮肤学专家认为,有必要适当使用抗氧化物质来减轻紫外线损伤。

本研究中,人们将虾青素、角黄素和β-胡萝卜素分别添加到人体表皮成纤维细胞中。经UVA照射24小时检测发现,只有虾青素能有效防止UVA对过氧化氢酶的诱导抑制作用,而β-胡萝卜素的作用微乎其微,角黄素的作用几乎观测不到。同样的,在防止UVA对超氧化歧化酶的诱导抑制作用方面,只有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可发挥功效,角黄素没有明显效果。

同时,这份报告还研究了胡萝卜素类物质减缓细胞凋亡(编程性细胞死亡)的能力。细胞凋亡常被认为与caspase-3蛋白酶的作用有关。研究发现,UVA的照射会导致caspase-3蛋白酶水平的增高。但向表皮成纤维细胞中添加虾青素后,caspase-3蛋白酶的分泌得到了明显的抑制。相比较,角黄素没有抑制作用,β-胡萝卜素反而促进了caspase-3蛋白酶的分泌,加剧细胞凋亡。研究人员认为,UVA会诱导β-胡萝卜素发生促氧化作用。

为了更具体地了解虾青素的防御机理,研究人员观测了HO-1基因在复合效应中的表达。HO-1是氧化应激反应的常规指标,在抗氧化损伤的应激反应机理中起标志作用。有趣的是,虾青素会抑制由UVA照射引起的HO-1正向调节,而角黄素和β-胡萝卜素却起到相反作用。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发现很清楚地说明,虾青素能够抗氧化,原因是它能从根源上抑制活性氧的生成,而非简单地清除掉已形成的活性氧。因此,虾青素可以安全有效地被用于防止因活性氧生成而间接引起的UVA诱导性皮肤损伤。

随着天然虾青素的兴起,世界各国对化学合成虾青素的管理也越来越严,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禁止化学合成的虾青素进入保健食品市场.目前,虾青素的生产一般倾向于开发天然虾青素的生物来源,并由此进行大规模生产。当前,雨生红球藻被公认为自然界中生产天然虾青素的最好生物,因此,利用这种微藻提取虾青素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天然虾青素生产的研究热点。

皮肤防护剂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头颈部肿瘤病人94例,其中男56例,女38例;年龄25岁~71岁,平均49岁。其中,鼻咽癌46例,喉癌22例,下咽癌6例,颈部转移癌7例,腮腺癌3例,舌癌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扁桃体癌2例,上颌窦癌1例,舌根癌2例。均经病理学确诊。KPS评分均在60分以上。治疗时间6~8周。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电子线外照射,常规分割DT180~200cGy/F 5F/W,照射总剂量为6000~7000cGy,放疗总次数为25~35次,平均28次。按照放疗的初始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照射次数、照射皮肤面积、照射总剂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照射皮肤预防护理

全部病人放疗前进行常规的健康指导:指导病人穿柔软、宽松、吸水性强的棉质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不使用其他药物,避免物理、化学刺激。对照组按上述方法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使用青岛软新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皮肤防护剂,2次/d,分别于每次照射前与临睡前30min,将药物均匀涂于照射野皮肤,范围超出1cm左右,厚约1mm,轻轻按摩促使药物吸收。直至放疗结束后5~7d。详细观察和记录两组病人皮肤反应情况。

1.2.2 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根据放射肿瘤治疗小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分为4级:Ⅰ级,滤泡样暗色红斑、脱毛、干性蜕皮、出汗减少;Ⅱ级,触痛性或鲜色红斑、片状湿性蜕皮、中度水肿;Ⅲ级,皮肤皱折以外部位的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Ⅳ级,溃疡、出血、坏死。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放射性皮肤的反应程度比较见表1。

注:两组比较:χ2=16.3184,P<0.01。

2.2 两组放射野皮肤损伤体征比较见表2。

2.3 皮肤反应与照射剂量关系见表3。

3 讨论

放射性皮肤反应是由于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所产生的自由基损伤了生物膜酶和核酸等,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损伤过程,放疗时能刺激皮肤的色素细胞导致放射区色素沉着,皮肤附件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受损而导致功能减退,其病理过程与热烧伤类同[11]。放射性皮肤反应在头颈部及其他皮肤剂量要求高的病人放疗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孙永敏等[12]报道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为93.8%;房彤报道[13]为91.4%;且随着放疗剂量的累积达3000~4000cGy时,Ⅱ、Ⅲ级皮肤反应逐渐增多[14]。因皮肤反应严重而被迫中断治疗的发生率为58.1%[13]。皮肤放射反应不仅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同时因其造成放射治疗的被迫中断,影响了对原发肿瘤的治疗,降低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因此,放疗期间有必要对放射野皮肤进行保护。

对于放射性皮肤反应的预防和治疗,主要有以下药物:植物提取物(芦荟凝胶、植物油)、维生素类(维生素C、B2、E)、乳膏类(激素类乳膏、比亚芬乳膏)、重组表皮生长因子(贝复济)、中药类等。本组使用的皮肤防护剂,内含多种物质,如芦荟凝胶、单硬脂、甘油酯、聚乙二醇、三乙醇胺、聚山梨醇酯、尼泊金乙酯等。这些成份可减轻细胞损伤,促进表皮细胞修复,清除局部皮肤中产生的自由基,降低皮肤反应的程度,延缓皮肤反应出现的时间,保证放疗顺利进行。芦荟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及丰富活性酶,利于皮肤代谢,有良好的皮肤保健作用;同时,芦荟还具有良好的抑菌抗炎、促进创面愈合等药理作用,芦荟多糖具有促进表皮细胞增殖的作用[15,16]。

本组数据表明,使用皮肤防护剂的患者,放射野主要出现1级放射性皮肤反应。比较两组病人放射性皮肤反应程度,观察组显著轻于对照组。对照组由于皮肤损伤程度重,因而其色素沉着、干性皮炎、湿性皮炎的皮肤损伤体征显著高于观察组。

皮肤防护剂论文 篇4

有专家指出, 常用的保护材料是憎水性有机聚合物, 其中有机硅和有机氟化合物因优异的防水性和耐候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们能够在基本不改变文物外貌的前提下渗入文物本体一定深度, 起到明显的表层防水和加固作用[2]。硅烷基防护剂用于混凝土结构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其在高架、桥梁、海港工程及各类淡水工程中的应用也已经凸显出该防护剂的应用优势:硅烷基防护剂具有防护期限长、耐碳化、耐氯离子及溶盐腐蚀、耐冻融破坏等优点。但关于硅烷基防护剂对于砖质材料的结构防护方面的研究报道却很少见到, 砖质材料长期受冻融循环、湿胀干缩等外界环境影响, 粉化、开裂、剥落情况较为复杂, 本文将重点研究硅烷基防护剂对砖质材料防护性能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

硅烷基水性防护剂:有效成分含量80%, 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砖质材料:95 青砖, 30 mm×75 mm×130 mm, 含水量2%~5%, 市售;古城砖1:80 mm×165 mm×330 mm, 含水量3%~8%, 古城砖2:30 mm×160 mm×300 mm, 含水量4%~8%, 均由苏州市思成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2 测试设备

恒温恒湿试验箱:YNK/TH-500, 苏州优尼克环境试验设备有限公司;电子天平:WT150001XE, 精度0.5 g, 常州万泰天平仪器有限公司。

1.3 试验过程

测试参考JG/T 337—2011《混凝土结构防护用渗透型涂料》[3]规定的方法进行, 具体如下:1) 将各类砖质材料在80 ℃下烘干至恒重, 备用;2) 甄选均匀、密实的砖质材料, 对于尺寸较大的古城砖, 将每一块砖体均分为3 块, 做测试及空白试验;3) 将测试砖体表面涂刷硅烷基防护剂, 涂刷量为800 g/m2, 养护条件分别为标准养护箱[ (23±2) ℃, 相对湿度55%]7 d、常温状态下 (25~28 ℃) 7 d、常温放置 (28~30 ℃) 4 d+80℃烘干24 h;4) 将测试试件除测试面外的另5 面用石蜡密封, 再用环氧树脂密封, 密封过程中保持测试面干净、整洁;5) 将测试试件及空白试件浸入水中, 测试面朝上且浸水深度为10 cm, 放置24 h后测试砖体质量增加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硅烷基防护剂对砖质材料防护的机理研究

硅烷基防护剂是以烷氧基硅烷为主要材料, 其分子结构为RSi ( (CH2) m) 3, 其中R为C4~C18的直链、支链烷烃, m=1 或2。烷氧基硅烷从分子结构上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具有化学活性的可水解基团—O (CH3) 3或—O (C2H5) 3, 这种活性基团在酸、碱催化剂的作用下可快速水解形成活性—OH, 并可进一步交联形成—Si OSi—结构;二是惰性的、具有低表面自由能的保护基团—R。由这两部分共同作用, 可以在基层表面形成有效的憎水保护作用。其反应过程见图1。

烷氧基防护剂在砖体表面涂刷后可快速渗透并水解, 在砖体内部形成高效憎水层。根据砖体孔隙率、密实度及涂布量不同, 憎水层的渗透深度略有差异, 一般来说, 渗透深度平均为10~15 mm, 更深的可达25~30 mm。

随着防护剂不断被吸收, 硅烷分子沿着砖体表面的孔隙向内部浸润后, 可水解的—O (C2H5) 3分子基团水解生成的—OH与砖质材料表面的—OH结合形成稳定的—O—结构, 牢牢吸附在基层空腔内部表面, 而疏水基团—R向外部排列, 有效起到疏水及防止盐类、酸雨等侵蚀的作用。

2.2硅烷基防护剂在砖体内部的结构状态

硅烷基防护剂在砖质材料内部渗透水解后的电镜照片见图2—3。

从图2—3 可以看出, 未经处理的砖体内部孔隙表面光洁平整;经硅烷基防护剂处理后的砖体内部孔隙表面均匀分布了一些凸起的小颗粒, 随着电镜照片放大倍数的增加, 经过处理的砖体内部孔隙表面的凸起物更加明显, 这是硅烷单体水解后与基层结合形成的疏水尖端结构——硅树脂结晶物, 可形成有效的憎水涂层。

2.3 硅烷基防护剂对砖质材料吸水量比的影响

硅烷基防护剂对砖质材料吸水量比的影响数据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 1) 经硅烷基防护剂处理后, 不同类型砖体的吸水量比有所差别, 在相同条件下, 古城砖1 的吸水量比测试数据相对稳定, 而古城砖2 的吸水量比测试数据具有明显的离散性, 95 青砖的吸水量比测试数据介于两者之间。主要原因与砖体结构有一定关系, 古城砖1 较为致密, 孔隙率较小, 硅烷基防护剂可快速在孔隙内形成致密憎水层, 阻碍水分的吸收;而古城砖2 结构较为疏松, 因表面存在明显裂纹、孔洞, 故孔隙率较大, 影响后期吸水量比的测试结果, 因此数据离散性较高, 影响判断。2) 不同养护条件对于测试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高温烘干条件下的吸水量比较标准条件下的要小。这与硅烷水解条件有一定关系, 硅烷水解速度与温度、湿度、基层酸碱度及电解质含量有关, 温度越高, 其水解速度越快。因此, 硅烷基防护剂可在高温条件下迅速水解, 促进内部形成憎水层并阻碍水分渗入。

2.4 硅烷基防护剂对砖质材料耐酸性的影响

酸雨是影响砖质材料老化、开裂、剥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砖质材料内部含铁量的不同导致腐蚀程度有一定差异。本试验测试经过硅烷基防护剂处理后的砖质材料在亚硫酸作用下的吸水量比, 结果见图4。

结合表1 和图4 可以看出, 经过硅烷基防护剂处理后, 不同类型砖质材料酸处理后的吸水量比有明显降低, 95 青砖的测试数据略高于古城砖1, 可能原因是古城砖1 结构相对致密, 硅烷水解形成的疏水层更加致密。结合表1 及图4 还可以看出, 常温及烘干状态下, 酸处理后的砖质材料较未经过酸处理的吸水量比降低更明显, 这主要与硅烷水解条件有关系, 一般来说, 酸性材料可加速其水解形成稳定的硅树脂, 阻碍水分吸收。

2.5 硅烷基防护剂对砖质材料耐冻融性的影响

砖质材料受雨水、湿气影响, 在冻融循环条件下容易开裂、剥落, 这是砖体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此外, 与水泥砂浆体系相比, 砖质材料的吸水量更高, 可达到自身质量的15%以上 (砂浆体系吸水量为自身质量的8%~10%) , 因此, 降低砖质材料的吸水量比能有效避免砖体的开裂、剥落。经过硅烷基防护剂处理后, 砖质材料经冻融循环后的吸水量比见图5。

从图5 可以看出:1) 不同砖质材料经过硅烷基防护剂处理后, 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吸水量比均可以降低至10%左右;受砖质结构、孔隙率及养护条件影响, 测试数据有所差异。2) 古城砖2 的部分测试数据明显高于其他测试数据, 这主要是因为该材料自身结构存在多孔、开裂等表观现象, 测试结果存在明显的离散性。3) 冻融循环对硅烷水解产物的影响不大, 主要是因为硅烷水解后形成的硅树脂具有良好的耐热、耐寒及耐水性。

2.6 硅烷基防护剂的渗透深度及表面憎水效果

砖质材料受砖坯生产工艺、烧结时间、淋水及内部杂质等影响, 砖体结构密实度、孔隙率大小及内部酸碱度都不同, 直接影响硅烷基防护剂在砖体内部的渗透深度。此外,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砖体表面的憎水效果也直接影响硅烷基防护剂在砖体内部的渗透深度。

2.6.1 砖质材料结构对渗透深度的影响

硅烷基防护剂对砖质材料的憎水保护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时效性, 硅烷基防护剂较深的渗透深度可长期有效保持砖体干燥及结构稳定, 有效避免水分、溶盐及酸对砖体结构的破坏。砖质材料的类型不同, 硅烷基防护剂的渗透深度也不同, 见图6。

从图6 可以看出, 根据砖体密实度、孔隙率大小等因素, 硅烷基防护剂在不同砖质材料内部的渗透深度在10~20 mm之间, 硅烷基防护剂在古城砖1 内部的渗透更深, 在古城砖2 内部的渗透相对较浅。此外, 从图6 还可以看出, 涂刷硅烷基防护剂后的砖体表面短时间内可能会产生1~2 mm厚的亲水层, 主要是因为硅烷基防护剂的表面活性剂在砖体表面滞留, 影响表面的早期憎水效果。

2.6.2 硅烷基防护剂对砖体表面憎水效果及耐久性的影响

受基层材质、防护剂有效成分、外界因素等的影响, 硅烷基防护剂在砖质材料表面憎水效果的显现与消失有所不同。表2 是硅烷基防护剂在不同类型砖质材料上的憎水表现效果。

从表2 可以看出, 硅烷基防护剂在不同类型砖质材料上的憎水效果及憎水持久性总体表现出如下特征:1) 涂刷前期表面憎水效果并不明显, 并且会在涂刷层形成一个1~2 mm的润湿层;2) 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养护 (15~30 d) 后, 表面憎水效果逐渐体现出来, 润湿层消失。这一方面是因为硅烷基防护剂是硅烷经表面活性剂乳化形成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结构防护材料, 防护剂在表层涂刷浸润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残留在结构表面, 影响了表面憎水效果, 同时会形成一个1~2 mm润湿层;另一方面, 随着自然养护时间增加, 硅烷水解充分, 表面润湿层随着自然光照、雨水冲刷等外界影响逐步消失, 最终形成整体的憎水效果。图7 是95 青砖在涂刷硅烷基防护剂7 d与30 d后的表面憎水效果。

3 结语

本文探讨了硅烷基防护剂对砖质材料的防护作用, 得到如下结果:1) 硅烷基防护剂可渗入砖质材料内部, 并在其内部孔隙表面形成憎水的凸层, 这种凸层为硅烷单体交联并经过重排后形成的硅树脂结晶物, 可以形成有效的憎水涂层;2) 经硅烷基防护剂处理后, 不同砖质材料的吸水量比均有所下降, 高温和酸性介质能加速硅烷水解, 有效降低砖质材料的吸水量比, 因此硅烷基防护剂能提高砖质材料的耐酸性能;3) 硅烷基防护剂能够降低不同砖质材料冻融循环后的吸水量比, 提高其耐冻融性能;4) 经硅烷基防护剂处理后, 不同砖质材料表面的憎水层随着自然养护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加强, 经过15~30 d后, 砖体表面逐步形成有效的憎水层, 形成整体的憎水效果。

参考文献

[1]白宪臣, 张大伟, 张义忠.古建筑砖砌墙体粉化成因分析与防治[J].建筑技术, 2009, 40 (7) :626-628.

[2]张秉坚, 铁景沪, 刘婷, 等.化学保护的副作用及其对策的探索性研究: (Ⅰ) 多层化学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9, 21 (1) :1-8.

上一篇:平阳霉素下一篇:印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