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对策论文

2024-07-23

辐射防护对策论文(共11篇)

辐射防护对策论文 篇1

关键词:护理,职业暴露,防护

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 各种注射、输液、血液标本的采集等是护士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技能基础操作, 因护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是职业暴露而致职业感染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因此, 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是护理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 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 从生物、化学、物理、心理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在护理工作中面临职业的危害,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身防护措施, 强调了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性。

1 护理职业暴露

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 就有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 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 在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 其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 存在着诸多的暴露危险, 应引起高度注意, 并加以防范, 进行全面和标准的预防。

2 血源性传播疾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2.1 传播途径

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 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 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

2.2 高危人群

长时间从事采血, 急救以及妇科、产科、血液疾患的操作、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

2.3 血源性感染疾病

2.3.1 乙型肝炎 (HBV) 。

我国为乙肝的高发区之一,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为9.75%, 试验证明, HBsAg阳性的血浆稀释1 000万倍, 给易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妇科、产科、医护人员HBV者甚多。

2.3.2 艾滋病 (AIDS) 。

AIDS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与AIDS的传播关系最密切的是静脉抽血。

3 护士自身原因

(1) 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偏低, 业务知识缺乏, 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 有时接触传染病病人时, 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 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 护士在执行操作时不规范, 不良操作习惯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不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

4 常见发生的环节

(1) 操作前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 皮肤上带有许多细菌、病毒, 若遇意外损伤易感染。 (2) 在临床护理中, 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以及输液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未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易造成职业暴露。 (3) 操作后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 不正确的弃物处理、分类、标志、处置不规范, 如针头与安瓿、塑料包装或纸盒放在一起, 针头毁形时操作不当, 如针头复帽或直接用手分离带血的针头等。

5 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5.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

对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及现场考核, 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达到其行为的改变,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5.2 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

对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物品对待, 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

5.3 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衣帽整齐、戴手套, 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 皮肤或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 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 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5.4 规范工作行为

禁止污染针头回套针帽内, 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 必须有他人帮助, 传递手术刀、剪刀时, 不能直接用手接, 用弯盘传递,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具等锐器, 如不慎刺伤, 应立即脱掉手套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伤口用0.5%碘伏溶液消毒, 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5.5 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的区域管理要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按病种分室收治病人, 各病室门边隔离标志醒目, 提醒医务人员、病人、来访者必须遵守隔离的规章制度, 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穿戴好隔离衣裤、口罩、帽子。

护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的风险性, 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非常之大, 不容忽视,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认真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不断提高防护意识, 确保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映兰, 罗贞.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J) .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 :67-68.

辐射防护对策论文 篇2

电磁辐射危害及对策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产业及通信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随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来愈严重.本文论述了电磁辐射的来源、危害,全面探讨了减少电磁辐射对环境污染的防护措施.

作 者:王振杰 郭亚红 WANG Zhen-Jie GUO Ya-hong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 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 8(2) 分类号:X591 关键词:电磁辐射   污染   危害   防护  

继电保护装置干扰防护对策探析 篇3

关键词:继电保护装置;干扰源;防护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各个变电站的兴建,均装配了许多先进的设备,其中继电保护装置即为其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门,其能够保变电站内的各项设备的安全运行,出现故障后也能够准确的定位,迅速的切断电源,防止故障扩大,属于较为敏感的电子设备。但是变电站中的各种电气、电子设备的运行均会出现电磁能。电磁能又通过传导和辐射的形式干扰到其他的敏感设备。而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时产生的电磁可以对其他的设备造成干扰,其自身也会受到其他设备的电磁能干扰,影响运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继电保护装置的干扰

继电保护装置中的干扰源包括两个方面,其自身内部产生的干扰及外部环境产生的干扰。继电保护装置中存在电磁继电器线圈,其具有突变磁场,其与触点电弧、微机保护装置电子线路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电磁干扰。继电保护装置的干扰源有几下方面:

(1)步话机辐射干扰。步话机使用的过程中,其周边会出现产强烈的辐射电场及磁场,变化的磁场耦合至周边弱电子设备的回路中,回路即会感应出高频电压,构成假信号源,直接导致继电保护装置误动;

(2)隔离开关操作。隔离开关操作是一般速度较慢,其两个触点之间就会形成电弧闪络,并随之出现操作过电压,带来高频电流。该电流再流经母线时,会在其周围产生强烈的电场和磁场,直接影响到二次回路及二次设备。而高频电流经过接地电容设备引入至地网,又会提高地电位;

(3)断开直流回路电感线圈。在进行该操作时,累计与线圈中的磁能无法迅速的释放出来,磁能和杂散电容相互作用会形成串联高频谐振回路,最终形成高频过电压;

(4)雷击。变电所的地网一般为高阻抗电网,或者从设备到地网的接地线属于高阻抗,如果变电所的接地构件、避雷器等防雷设备受到雷击,即会出现瞬间高频电流,瞬间提高地网系统中的暂态电位,直接造成继电保护装置误动、拒动、情况严重的甚至会损坏灵敏设备及相关回路[1]。

二、抗电磁干扰的防护方法

(一)一次设备的防护

先需要采用各种措施将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等设备的接地阻抗减小,其即可形成完整的低阻抗的接地网,从而达到降低变电站内的地电位差的目的。如果干扰源来自对于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或者高频通道的耦合电容器等一次设备,则需要缩短电容器的底座高度,接地引下线需要使用多股导线,提高接地线接人地网的密度,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2]。

(二)二次设备的防范措施

二次设备设计到的构件较多,并形成了较多的区域,具体防护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微机保护屏的外壳。需要将焊接的金属柜作为第一层防护层,各个类型的电子元件放置在铝结构框架,将其密封制作成外壳内,构成了第二防护层;第三层防护则需要利用带护环的多层板的印刷线路来构建;

(2)屏上存在一条走线,集成电路型或微机型保护中的交流及直流电源的来线,需要先通过抗干扰电容的初步处理后,再引进该走线,并与直流操作回路的导线及高频输入回路的导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从外部引进保护装置的空触点,需要先经光电隔离后再进入保护。输出时需要以空触点或光耦输出,作为保护用的电缆及电力电缆在敷设应处于不容同的保护层;

(3)对于二次回路中来回的2根芯线,应将其置于同一根电缆内,防止出现差模电压过大的问题,连接电容式设备的二次电缆需要置于接地引下线的周边位置进行敷设;

(4)开关场与微电子器件构成的继电保护设备的连接能够形成二次回路,连接开关场引入控制室继电保护设备的电流、电压和直流等,会将干扰电压导入该二次回路。因此需要应使用带屏蔽层的控制电缆,屏蔽层还需要于开关场及控制室的两个端点同时进行接地设置。另外处于开关场的屏蔽层,其接地点需要与一次设备距离在4m左右[3]。

(三)土建防护

在进行土建工程时,需要把保护室的结构地板、墙体内的加强筋等进行全连接,形成电位网,在与地网相连,即能够构成放置整个二次系统的极低阻抗地平面。控制室上的避雷针必须用多根周边导体与地网相联。金属结构需要与钢筋混凝土内部的加强筋进行联通,其上端连接至避雷针,下端则连接至地网,从上至下构成有效的网格法拉第笼,达到防护作用。

三、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计算机的普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逐渐的广泛,渗透至各个领域。继电保护装置即是在该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其已经成为了现代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之一,对于电力系统有着可靠的保护及监控的作用,但是其在运行中也存在电磁能干扰问题,其属于电力系统中最主要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继电保护装置的干扰防护措施,实践中还需要管理人员全面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特点、性能等,探索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其可靠性及安全性,使之能够长期保持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勋.关于继电保护装置应用的几点认识[J].科技致富向导,2012(23):402.

[2]李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干扰及抗干扰研究[J].科技信息,2009(20):445-446.

辐射防护对策论文 篇4

一、雷达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雷达微波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需要明确具体影响形式, 结合实际情况, 对雷达站进行改建, 减少微波辐射。以下将对雷达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进行分析。

1.1雷达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心理伤害

由于微波辐射的类型比较多, 在实践过程中过量的辐射会导致人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 长此以往表现为烦躁、行为冲动等。部分工作人员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的现象, 长时间得不到充足的休息, 必然会对加重工作人员的压力, 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造成影响, 降低工作效率[1]。

1.2雷达微波辐射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实践证明过量的微波辐射会对人体情绪造成影响, 长时间会出现自身免疫力下降的情况, 甚至引发多种疾病。此外高强度的电磁辐射导致人的晶状体蛋白凝固, 会出现多种眼部疾病, 影响人体的眼部健康。此外微波辐射会出现谐振效应, 甚至出现个体细胞功能受损的情况, 进而增加癌症的发生几率。此外微波辐射的累积效应对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长时间受到辐射的影响, 会严重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使人容易患病[2]。

1.3雷达微波辐射对人体身体的影响

雷达站的微波辐射本身具有强度高的特点, 其发射功率比较强, 甚至会出现比较高的等级指标。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 部分雷达站的开机时间超过12h, 由于长期处于微波辐射的影响下, 对人体有严重的影响。在不同频段电磁波中, 基于微波的特殊性, 要做好防护措施。此外雷达站部分雷达都是脉冲体制,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频段, 辐射存在一定的叠加效应,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再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

二、雷达站雷达微波辐射的防护措施分析

基于雷达站雷达微波的特殊性,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和评价机制, 使其适应后续评价机制的要求, 并将具体的防护措施落实到实践中。以下将对雷达站雷达微波辐射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

2.1确定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的确定对防护措施的落实有重要的影响,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已有评价体系的要求, 掌握影响因素, 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程度和发射功率及发射频段有一定的影响, 照射的时间越长, 必然对人员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和波段、微波辐射等方面相比, 脉冲波和连续波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此外是环境因素, 如果固定区域内的湿度比较大, 人体很难散热, 进而容易受到辐射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对影响因素进行整合, 根据变化形式的要求, 确定有效的防护体系, 进而减少干扰性因素的影响[3]。

2.2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雷达站的工作形式比较复杂,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影响因素的要求, 将具体准备工作落实到实处。此外基于准备形式的特殊性, 不可控制的因素也比较多, 例如要部署的雷达类型、环境条件等, 可通过改善或控制来达到防护目的。在前期考察阶段要对控制手段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不同阵地阶段控制机制的要求, 将辐射因素纳入到统一考虑范畴内, 同时根据理论计算形式和测量推导体系的要求, 要适当划分区域, 并对不同区域站点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满足指标再设计形式的具体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前期准备工作的具体项目, 确定最佳评价形式和控制机制, 避免出现准备工作不到位的情况。

2.3重视雷达区域的布置

雷达区域的相关布置工作能有效降低微波辐射, 使其适应雷达工作体系的要求。因此工作人员需要重视雷达区域的布置, 将防护措施应用到实践中。通过系统有效测量体系计算出雷达的辐射等级, 根据雷达站工作形式的要求, 及时对不同等级的评价形式进行分析, 做好不同区域的布置工作。此外要以系统有效的雷达防护体系为基础, 掌握功能设计形式的要求, 对辐射区进行有效的布置, 进而扩大应用范围。

2.4调整值班体系

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值班体系有一定的影响, 在后续发展阶段需要根据评价控制形式的要求, 结合微波辐射体系的具体要求, 对控制结构进行分析, 尽量对大家的工作时间进行调整, 减少辐射覆盖的时间。长时间靠近雷达工作的人员需要及时配备防辐射服, 降低雷达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此外对于在辐射超标的情况必须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改善, 可通过对重要建筑物进行防辐射工程改造、架高雷达阵地以提高与营区高度差等方式, 达到降低辐射、改善电磁环境的目的[4]。

三、结束语

基于雷达站雷达微波辐射的特殊性,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影响因素的调查工作, 根据辐射体系和控制机制的要求, 确定有效的评价方式。工作人员要对建筑区域内的雷达辐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微波数据的要求, 及时确定污染源, 并根据微波辐射体系的情况, 将防护对策落实到实践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后续指导阶段需要做好推广工作, 结合实际工作形式的要求, 制定系统的防护措施, 减少微波辐射的消极影响。

摘要:雷达站的雷达微波辐射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辐射的特殊性, 在本次研究中将以雷达站雷达微波辐射对人员的影响为研究点, 结合实际情况, 探究切实可行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雷达站,雷达微波辐射,影响评价,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京平, 李光伟, 唐斌, 王晓莉.雷达站雷达微波辐射对人员的影响评价和防护对策[J].现代雷达, 2014, 12 (10) :59-60.

[2]王修德, 李奇慧, 唐木涛, 王骞, 顾恰敏.雷达作业环境电磁辐射场强分布特点与防护对策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5, 01 (12) :159-160.

[3]王士广, 程梁.雷达电磁辐射的危害与防护[J].无线互联科技2015, 03 (12) :48-50.

浅议水泥粉尘的危害及防护对策 篇5

关键词:水泥;粉尘;尘肺;污染

水泥是个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它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粉尘污染,粉尘污染是水泥工业最为严重的危害之一。近年来雾霾天气持续发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严重的不便,粉尘颗粒物的污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水泥粉尘是大气污染的元凶之一,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而且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据估计,我国水泥业每年向大气中所排放的粉尘总量共超过两千多万吨,我们周围的大气环境不仅被严重污染,人们长期吸入会引起肺部疾病,与此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控制水泥粉尘污染势在必行。

1 水泥粉尘的危害分析

水泥生产行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水泥粉尘,极易导致水泥尘肺。水泥为人工合成的无定型硅酸盐,水泥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长期被人体吸入可引起肺纤维化乃至尘肺。水泥粉尘是一种分散度很高的粉尘,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每道工序都产生粉尘,职工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粉尘中,造成大量呼吸性粉尘直接进入呼吸道,发生肺的损害。水泥尘肺的发病与接触时间、粉尘浓度和分散度等有关,一般发病工龄在20年以上,最短为10年。截至2013年12月,全国约有水泥制造企业5124家,各省(区、市)均都有分布,职工总数约60万人,接触粉尘人数约20万人。如此多的人从事水泥生产行业,如果不加强水泥粉尘的防范,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2 水泥粉尘的来源

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各环节均会产生粉尘。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粉尘来源主要为原料预均化、运输、粉磨、生料均化、水泥粉磨,以及水泥包装与储运过程,均会产生大量粉尘。不同岗位的粉尘危害级别是不同的,危害最大的是生料配料、包装岗位,其次是烘干、熟料磨、石灰石破碎和熟料卸料等。少数大型企业的除尘技术装备成熟,自动化和密闭化程度较高,粉尘危害基本能够控制,而大多数企业在原料运输、水泥包装和人工装车岗位的粉尘危害突出,且未得到有效治理。

3 水泥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3.1防尘技术落后,防尘费用投入不足

中小水泥生产企业的工业设备与技术落后,在水泥粉尘的防护方面效果较差。运输、包装与装车等工艺设备和技术落后,防降尘效果差;未安装除尘设备或除尘器选型不当、效率不高、质量不稳;未及时堵塞漏洞和清扫积尘,产生二次扬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防尘费用投入不足。

3.2企业对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重视

不少水泥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职业卫生工作缺乏基本的认识,甚至不知道《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责任要求。多数中小微型企业没有建立职业卫生方面的规章制度,没有开展粉尘浓度检测和对接触粉尘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多数企业为接触粉尘人员提供的防尘用品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领导和生产工人对粉尘危害认识不足,个人防护意识差

3.3监督管理不到位

企业由于领导层没有重视卫生教育的培训,所以对于卫生管理就很不重视;再加上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一些随意性。

4 防粉尘危害的对策

4.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环保、卫生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限制水泥粉尘的排放、提高水泥生产企业职业卫生的要求。《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我国水泥工业环境管理的重要保障,为加强对粉尘的排放控制,拟颁布的排放新标准不仅严格水泥工业粉尘的排放控制外,进一步降低颗粒物的排放水平,更严格地要求了新建水泥企业执行的排放限值。另外,水泥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法》与《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等相关规定的要求。

4.2强化监督执法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依规认真履行监督执法职责,加大对水泥制造过程中的水泥粉尘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并定期对相关的职业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培训工作,监督指导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对于粉尘防治措施不落实、未建立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场所无防尘设施或达不到防尘要求、不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要求的防尘用品和不开展职业健康检查,以及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依法予以严惩。

4.3采用先进的防尘技术

水泥生产企业应采用先进的防尘技术与手段,提升水泥粉尘的防护技术,强化防尘措施。开展严格的防尘治理,需要引进一些新的粉尘处理技术,在所有的生产过程都设置有效的吸尘设备,保证粉尘不会过多出现,保证粉尘达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应优化和控制生产工艺,更多地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成果,使用无毒材料,加强对工艺设备的密封与堵漏,尽量减少和消除不必要的扬尘点。

4.4增强员工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

应开展综合防尘教育,对广大工人宣传职业危害的防护知识,强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提高接触水泥粉尘职工的综合防尘意识和技术技能,增强职工的自我防护能力,加强预防,定期健康检查。

5 结语

浅谈护士职业防护及对策 篇6

1 职业危害的原因分析

1.1 职业防护的教育问题

职业防护教育应从学校抓起,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职业防护的课程。学生毕业后, 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未列入职业防护内容, 加之医院重视程度不同, 护士的学习、理解能力不同, 及护士掌握的防护知识程度不一, 对血液性传染病等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1.2 职业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护理管理者及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重视不够, 对有关职业损伤的防护宣传教育较少。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淡薄, 防护能力差, 更为突出的是目前护士严重缺编, 因超负荷工作而忽视了自我保护, 加上患者的数量增多, 一次性物品的大量使用, 用后的毁形、浸泡消毒, 给护士增加了针刺伤的机会, 从而增加了被感染的危险。

1.3 环境因素

因工作紧张和劳动强度不同, 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比例也有明显差异, 如急诊科、监护室、普外科、产科、小儿科等相对较多。国内研究表明:治疗室是发生锐器伤最多的地方, 其次是病房。而我国与国外不同的是针头使用后的毁形预处理, 大大增加了被刺伤的几率。

1.4 护士本身因素

针刺伤发生除了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防护意识差等因素有关外, 还与护士特定的工作行为和不良的工作习惯有关。比如: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将患者的血液、体液标本从注射器注入标本容器;注射器、输液器乱放, 输完液拔针、输液失败重新穿刺时不小心、配药时不按规范折安瓿等均易导致锐器伤。

在护理队伍中, 注册护士和专科护士职业危害发生率低, 临床聘用护士发生率较高, 实习生发生率更高, 另外还与工作年龄、工作经验有关, 低年资护士比高年资护士更易发生, 工作经验丰富和防护意识较强的护士相对较低。再就是与护士本身的特殊情况有关, 如:工作紧张繁忙、身体状况差, 心理素质、应激能力差, 工作计划条理性不强。极个别年轻护士从事护理工作仅仅为了就业, 因为她们不热爱护理专业, 所以工作起来心不在焉, 应付了事, 这也是造成职业危害的因素。

2 对策

2.1 注重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

在我国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问题已逐渐受到重视。过去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护士的奉献精神, 护士为患者服务就应该不怕脏、不怕累, 不能嫌弃患者, 采取戴手套、穿隔离衣等防护措施, 被认为是不敬业行为, 是奢侈、浪费。但没有医护人员的健康, 维护患者的健康又从何谈起?因此, 护士在上岗前, 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 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而培训教育必须是持续性的, 只有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行为, 转变传统观念, 加强领导的监管力度, 才能有效降低被伤害的程度。

2.2 成立职业防护管理委员会

建立健全各种职业防护制度和上报程序、职业暴露的处理常规。医院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 定期组织学习培训, 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加大资金投入, 合理配置人力。改善护士严重缺编的现状, 减少因人力资源不足工作繁忙所致的损伤, 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

2.3 护士要注重自身修养

过去, 在别人眼里, 护士就只会打针、发药, 没什么技术含量, 不被社会认可和重视, 但我们要自重, 要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就是对我们护士的充分肯定。所以我们应该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此, 要不断加强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 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明确采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怀疑有感染因素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 工作要进入状态, 做到忙而不乱, 有条不紊,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切忌心存侥幸。

2.4 严格加强手卫生

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很低, 2005年卫生部对全国18所医院2 000多名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均在50%以下。从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手足口病大流行给我们的启示, 手卫生问题不容忽视。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 既能防止交叉感染, 也是对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尤其是有破损的皮肤黏膜更应勤洗手, 戴手套) 。如果一旦被刺伤, 应迅速按正确的刺伤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可有效控制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2.5 选择先进、安全、价廉的医疗器材

改变锐器使用后的处理方式, 如:应大量普及使用注射器、输液器等安全保护装置及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防刺、防腐蚀、密封环保的锐器收集箱。减少流通污染环节, 改变不合理流程, 把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目前, 医务人员受到的职业性暴露及损伤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医院管理层的重视, 人们也采取了多项防护措施来积极应对, 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薄弱, 职业防护教育宣传有待加强, 工作条件有待改善。

静脉输液过程安全的防护对策 篇7

1 在静脉输液全过程中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病房环境清洁整齐, 一般病室温度保持在18 ℃~22 ℃, 湿度50%~60%, 空气新鲜加上护士的关心、体贴, 使病人感到舒适安心。根据医嘱为不同的病人做好静脉输液准备, 认真做好病人评估和相关的解释工作, 说明输液治疗的重要性, 使病人知情同意, 取得配合。全面掌握病人病情及输注的各种液体和药品的药理知识, 合理安排液体配制、输入时间、输入顺序、输入速度等。做好输液的全程安排。护士静脉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尤其重要, 娴熟的技术加上和蔼热情的态度, 使病人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 积极配合治疗。建立静脉输液巡视卡, 每30 min~60 min巡视病房1次, 了解病人身心需要,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输液反应。重视病人主诉, 观察针头及输液管道有无液体漏出, 针头是否脱出、阻塞和移位, 输液管是否受压, 穿刺局部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表现,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让病人感到安全放心。

2 静脉输液存在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是直接将液体输入静脉, 立刻就可遍及全身, 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原及微粒污染的药液, 可危害机体, 所以输液治疗一定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

2.1 用优质的输液剂

这是保证输液安全的根本, 也是护士的责任。在选择输液剂时要认真负责, 按照检查无菌溶液的四步骤, 严格三查七对, 特别是治疗任务繁忙时越要保持情绪稳定,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忙而不乱,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正确用药

2.2.1 配伍用药

临床不合理的配伍用药可造成药效降低, 毒性反应增加等, 如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混合后分解代谢加速, 可使青霉素的效价明显降低, 加上现代药品的开发, 新的药品层出不穷, 药品商品名较多, 一种药有几个名字, 剂量也不同。这就要求护士严格执行医嘱的同时, 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应查配伍禁忌表, 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2.2.2 溶媒的选择

正确选用溶媒是保持药效的重要环节, 如果选择的溶媒pH值不符合药物pH值的稳定范围, 就会降低药物的疗效, 而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如乳糖酸红霉素适宜的溶媒为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有些药物配有专有的溶媒, 应正确使用。

2.2.3 现配现用

药物溶解后其稳定性受温度、时间等因素影响, 效价含量降低, 致敏物质增加。注射剂开启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 超过数小时, 致使药物分解 (如青霉素) 产生致敏原或污染的极少量微生物繁殖而导致输液反应发生, 因此应现配现用。

2.2.4 安瓿药物的正确使用

安瓿划痕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1周可将安瓿壁上的玻璃微粒拭去, 并起到消毒作用。抽药时, 安瓿不倒置, 针头于安瓿中部抽吸, 在抽吸过程中尽可能使安瓿内液面与安瓿口间距离增大, 防止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中。配药时减少针头穿刺瓶塞的次数, 尽量使用一次性侧孔针头加药, 可使微粒污染降到最低。

2.3 用一次性输液器

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 克服了从输液器具带入致热原的现象。但在使用中应注意检查其包装的密封性、有效期, 不合格的输液器决不能使用。

2.4 进行密闭式输液

目前临床采用的输液方式并非是绝对密闭式输液, 如果不使用空气净化器, 输液剂仍然可被周围环境和空气污染, 只有在使用不要排气的软包装时才能达到密闭式输液。

2.5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争取一次穿刺成功

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要根据药物的性质, 治疗计划选择适宜的静脉进行穿刺, 严格皮肤消毒, 正确掌握进针的角度、速度, 减少进针时带入的微粒成分。选择桡骨茎突部位进行头静脉穿刺时极易碰触桡神经浅支, 并由此引发相应的症状, 应谨防误伤。

2.6 加强输液时的监护

静脉输液本身是一项侵入性治疗, 输入不同药品对机体的病理、生理会产生许多复杂的影响, 大量输液不当, 引起肺水肿、心功能衰竭。

2.6.1 输液滴数调节

护士应根据医嘱和病人情况计算出每小时输入量, 对病危病人, 不但要遵循一般输液原则, 还要根据病情、药物、个性差异以及监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灵活而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2.6.2 输液顺序安排

一般原则是先盐后糖。危重病人应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顺序, 如代谢性酸中毒先补碱, 合并休克先输平衡液和胶体。有些特殊药品应按照医嘱安排。 液体中各种成分和药物对病人也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必要时应加强对电解质渗透压、酸碱平衡、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的监测。

2.7 护理记录

病人病案中的护理记录应包括有关输液治疗和注药通路的全部信息, 应及时记录。

3 小结

雷电浪涌的产生及其防护对策 篇8

关键词:浪涌,电子信息系统,浪涌防护

一、引言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智能化建筑的不断兴起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普及, 各种先进的电子信息产品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领域。普便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耐受浪涌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弱等特点。当其所在建筑物遭受直接雷击或临近区域发生雷击、线路过电压和静电等产生的浪涌就会通过电源、通信线缆、各种金属管道和空间辐射等途径, 危及电子信息系统的正常工作和安全运行。因此, 本文简要分析四种雷电引发浪涌的产生, 针对不同的产生机理, 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浪涌的概念及其特点

浪涌也叫电涌, 就是电路中出现的超出正常工作电压的瞬间过电压或过电流。从本质上讲, 浪涌是发生在仅仅几百万分之一秒时间内的剧烈脉冲。浪涌的特点是产生的时间非常短, 大概在微秒级, 浪涌出现时, 电压电流的幅值超过正常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

三、浪涌的产生

在雷击发生时, 强大的雷电流及其所发生的空间电磁脉冲能够通过传导、感应和耦合等方式在建筑物内电子系统中产生各种暂态过电压, 当暂态过电压沿电源线或信号线等线路传输时, 就形成了雷电浪涌。 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在其周围建立一个磁场, 将能量储存起来, 在电流断开或接通时 (包括切合感性负载、开断容性负载、开关动作、负载变化、线路出现短路断路和电弧故障时) , 磁场的能量将急速释放, 形成浪涌。当不同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相互接触和摩擦时, 或者在不同的物体之间存在有电位差或电场时, 就会因发生电荷转移而产生静电。气候越干燥, 电荷量越大, 静电电压越高。人体的静电电荷量通常有0.5~5库仑, 静电电压可达12~30KV。当带有静电的物体或人体接触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时, 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电磁干扰可能使信息系统 (设备) 失灵或损坏。

(一) 静电感应产生浪涌冲击。

当不同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相互接触和摩擦时, 或者在不同的物体之间存在有电位差或电场时, 就会因发生电荷转移而产生静电。气候越干燥, 电荷量越大, 静电电压越高。人体的静电电荷量通常有0.5~5库仑, 静电电压可达12~30KV。当带有静电的物体或人体接触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时, 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电磁干扰可能使信息系统 (设备) 失灵或损坏。

带有大量的负电荷的雷云所产生的电场将会在金属导线上感应出被电场束缚的正电荷。当雷云对地放电或云间放电时, 云层中的负荷在一瞬间大大减弱或消失, 在线路上感应出的这些被束缚在正电荷也就在一瞬间失去了束缚, 在电势能的作用下, 这些正电荷将沿着线路产生大的浪涌冲击 (图2) 。

(二) 电磁感应形成浪涌冲击。

闪电电流在闪电通道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 这种磁场将随时间而变化, 并在附近的各类金属导体上激发出感应电动势或感生电流。雷击发生在供电线路附近, 或击在避雷针上会产生强大的瞬变电磁场, 瞬变电磁场的能量将感应于线路, 产生浪涌 (图3) 。

(三) 雷电波侵入的破坏和预防措施。

直接雷击或感应雷击作用在远处雷区或防雷保护区域之外的导线或金属管道上, 产生的过电压沿着导线或金属管道传来, 侵入建筑物内部或设备内部, 而使建筑物结构、设备部件损坏或人员伤亡。

雷电波侵入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第一是直击雷击中金属导线, 让高压雷电波以波的形式沿着导线两边传播而引入室内。 第二种是来自感应雷的高电压脉冲, 即由于雷云对大地放电或雷云之间迅速放电形成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他们在各种电线中感应出几KV到几十KV的高电位, 以波的形式沿着导线传播而引入室内的。第三种是由于直击雷在房子或房子附近入地, 因其通过地网入地时, 在地网上会发生数十千伏到数百千伏的高电位, 这高电位通过电力线的零线、保安接地线和通信系统的地线, 也是以波的形式传入室内, 并沿着导线传播到别处, 殃及更大范围。

预防措施:可采取在进户处装设避雷器、过电压保护器, 或将其金属护物埋地长度不小于15m等办法。所有防雷装置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建筑物的出入口等距离应大于3m, 当小于3m时, 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卵石, 沥青地面 (50~80mm厚沥青层, 其宽度超过接地装置2m) , 并有防止跨步电压触电的安全色标作警示。 防止雷电波侵入的措施一般有以下几项:第一, 低压线路全线最好采用电缆直埋敷设, 并在进户端将电缆外皮与接地装置相接。当采用架空线时, 在进入建筑物处应采用一段长度不小于2米 (ρ为埋电缆处的土壤电阻率, 欧·米) 的铠装电缆直埋引入, 在架空线与电缆连接处应装设阀型避雷器, 电缆外皮与绝缘子铁脚应连在一起接地, 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第二, 架空金属管道进入建筑物处, 应与防感应雷的接地装置相连, 距离建筑物100米以内的一段管道, 每隔25米左右接地一次, 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欧;埋地或在地沟内敷设的金属管道, 在进入建筑物处也应与防感应雷的接地装置相连。所有上述接地应尽量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或金属基础作为接地装置, 并和其它接地共用这种接地装置。 当雷击接近架空管线时, 感应产生的高压冲击波会沿架空管线侵入室内, 造成高压电流引入, 产生浪涌 (图4)

(四) 地电位反击。

就是在交流地、直流地、防雷地、静电地等,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做单独接地的时候, 又没有达到一个有效的安全距离, 20米, 当雷电流流经这些接地体的时候, 从另外的接地体回流至设备, 从而损坏设备;如果建筑物的避雷针引下线 (包括接地体) 与各种金属导线、管道或用电设备的工作地线间的绝缘距离未达到安全要求, 而又没有采取相应的等电位连接和钳位措施, 从而在这些金属导线、管道或用电设备的工作地线上引入反击电流, 造成人身和设备雷击事故。云地放电使地电位上升, 接内瞬间浪涌通过地面向四处扩散, 对周围的电子设备产生破坏和影响 (图5) 。

四、雷击浪涌的防护

电子信息系统在工作当中经常会遭遇意想不到的浪涌冲击, 从而导致电子产品的损坏。因此, 为了提高电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对操作人员自身的安全性考虑, 必须对浪涌冲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由于浪涌的产生是不可预见的, 因此, 对于浪涌防护的基本要求是:当系统没有浪涌干扰时, 不影响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一旦系统遭受浪涌入侵时, 应将浪涌抑制在系统电子设备可接受的阈值范围内, 以使电子信息系统能够安全平稳运行。针对浪涌产生的机理, 提出如下浪涌防护措施:

(一) 接地和等电位连接。

浪涌是过电压的暂态表现, 建设良好的共用接地系统, 将电子信息系统的设备、组件和元件的金属外壳或构架等进行等电位连接, 并与接地系统形成良好的电气通道, 使得保护区域内的所有电子信息设备处于同一等电位面, 以防止或减轻因电位差而引起的设备损坏。

(二) 屏蔽。

将建筑物墙体结构中的钢筋和金属门窗或设置金属屏蔽罩、屏蔽线缆金属护套 (对没有屏蔽层的线缆可穿铁管) 、电子设备金属外壳实施有效的电气连接、并多点接地, 来阻挡或衰减电磁脉冲的能量传播;

(三) 合理布线。

在进行电子信息系统的布线时, 应避免使电源线与信号线形成较大的线路回路, 导致电磁脉冲穿过回路时感应出很高的暂态电压, 危及与线路端接的设备;

(四) 浪涌保护器的安装。

在进入室内的电源线路、信号线路特别是重要设备的前面不同类型的浪涌保护装置, 将侵入线路当中的浪涌过电压抑制到设备能承受的范围, 从而保护电子信息系统不被浪涌冲击所损坏;

(五) 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和浪涌防护。

在设计前宜做现场雷电环境和电磁环境评估。应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条件、雷电活动规律、雷击和设备事故的受损原因、系统设备的重要性、设备的工作环境, 发生雷电和浪涌灾害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的基础上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护必须按照“综合防护”的要求进行设计。应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整体防御、多重保护、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指导方针。

五、结语

浪涌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如大气放电、线路过压以及静电等。只有正确认识、全面分析、综合防护, 方可确保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和人、畜、财产免受到浪涌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苏邦礼, 吴望平, 苏宇燕, 崔秉球.雷电浪涌的有效防治[J].雷电与避雷工程, 1996

辐射防护对策论文 篇9

城市外墙的污染主要是由于使用了不恰当的材料而引起的, 比如建筑密封胶、涂料或者装饰材料等。MS (改性硅烷聚醚聚合物) 密封胶既可以替代传统的硅酮胶产品, 还可以避免硅酮密封胶所引起的污染问题, 保持建筑外墙的美观和实用性。

研讨会上, 与会人员对建筑外墙污染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并分析了使用新型的环保建筑MS (改性硅烷聚醚聚合物) 密封胶的技术问题, 为如何避免城市污染问题和提升城市美观形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辐射防护对策论文 篇10

关键词:农村;雷电防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在放电过程中将会产生过高电压、电流从而对建筑物群体、室内弱电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更甚者会引发火灾或者爆炸等危险性事故,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将其雷电定位为最严重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属于不可抗拒且具有强大毁灭性的一种自然灾害。我国每年因雷电造成的财产损失高达50~100亿元,因雷击造成的伤亡人数达到数千人,其中以农村伤亡人数占的比重较多,已经超过了90%。农村中的相关基础设备比较简陋,劳动场所中并没有设置相关的雷电防护措施,对防雷基础设备的投入较少,再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对防雷知识的掌握还比较少,致使雷灾事故频繁发生[1]。所以,农村防雷工作形势极其严峻,对农村雷电灾害加强防御、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已经成为雷电防护系统的重点。

1 农村雷电防护的重要性

1.1 农村雷电灾害损失逐年加大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的电子、电器及通信设备普及应用,因此雷电引发的灾害事故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加剧。过去农村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是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控下,大多数的农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业、招商引资等方式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道路、公共设施建筑物不断增加,对当地的区域性自然气候模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对流天气出现雷暴的概率直线上升。隨着高层建筑物数量的不断增加,雷击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加;农村中的弱电子设备越来越多,架空的线路、天线、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等都成为了雷电入侵的目标,这些设备成为了引“狼”入室的最好帮手,将会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农村中的相关企业来说,在获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系统,一旦计算机系统遭受雷击,很容易影响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安全性,导致重大资料丢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2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容易遭受雷击

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处在偏远的山区或者平原,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大都在雷电高发区域,再加上在建设房屋的过程中并没有安装完善的防雷设施和良好的接地,四周被高大的树木遮挡,因此,很容易遭受到雷电的入侵。有些农民在日常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大都在空旷的田野间进行,缺乏相关的防护场所和防雷安全装置,一旦出现雷雨天气,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会选择在大树下或者使用农用耕具来挡雨,这些做法都是危险的,极易成为雷击目标,进而出现伤亡事故。

2 农村防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建筑基础设施较差

在建造农村房屋的过程中并没有经过相关规划,建筑初期都由村民自行建设,并没有将防雷环节考虑在内,在建造的过程中忽略了相关防雷设施的安装,且日益增加的电子电器设备等使雷击发生的频率大幅度增加。一些设备的电源性并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当遇到雷雨天气时,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或者金属建筑物设施等将会成为雷击的对象,雷电会借助于天线进入到室内,入侵到线路终端设备,使设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由于室外凌乱的架空线路,在雷电经过时将会产生雷电流,对周围农户的安全产生威胁。

2.2 农民的防雷意识薄弱

在农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缺乏防雷安全常识,在出现雷雨天气时经常会在大树下、亭子下避雨,或者在空旷的田野间高打带有金属柄的雨伞、将铁质耕作器具扛在肩上,这些行为都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遭受到雷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雷击事故。另外,在出现雷雨天气时,没有及时关闭室内的门窗,会使球形雷入侵,造成经济损失。在雷雨天气中如果没有及时关闭电视、热水器或者总开关,可以使直击雷入侵,破坏终端设备,如果此时有人在使用热水器,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2.3 不能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息

由于农村人口比较分散,地域相对宽广,各项通讯设施并没有安装到位,导致相关的雷电信息不能及时传达。一些农民的防雷意识比较差,不愿意订购相关的防雷产品,很容易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在出现雷电事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故之前并没有做好有关的防御工作,这种情况是农村雷击事故频繁发生的重要隐患。

3 提升农村雷电防护工作的对策

3.1 农村房屋的防雷对策

对于已经建成的房屋应重新安装避雷带或者是避雷针,在房屋后墙或侧墙布引在屋后或屋侧做地网[3]。如果房顶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或者是金属建筑物要安装避雷针,确保避雷针与太阳能热水器或者金属建筑物保持安全距离。屋顶如果布置有电线,应保证电线在避雷针的有效保护范围内并将接地工作做好。在建设房屋时,如果使用的是水泥预制板则一定要将接地处理工作做好。

3.2 农村线路的雷电防护对策

农村的大部分线路都是凌空架设的,雷击到线路和线路感应到雷电流的机会很大,如果直接对其安装浪涌保护器,很容易使浪涌保护器无法承受。通常情况下,在线路入户前可以套上15 m长的钢管埋地引入或者改成15 m长的屏蔽线入户。同时,将屏蔽线的两头接地,大部分的雷电流将会借助于屏蔽层或者钢管泄放进入大地。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电话线路和电视线路不能和电源线路在一个管内,同时还要确保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此外,还要保证室内插座和电器都安装有接地线。在架设电视天线时,可以在其旁边架设金属避雷针并保持在≥3 m安全距离范围内,使用避雷针来保护天线安全。

3.3 加强农村防雷知识的科普宣传

将农村防雷知识的科普宣传工作做好,提升农民的防雷意识。可以借助于电视、广播、流动宣传或者发放小册子等方法使人们了解防雷知识,并认识到防雷的重要性。气象部门可以进入农村做现场防雷指导以及雷击实验,可以使农民进一步了解到雷电及雷电防护的作用,提升全民的雷电防护意识。另外,还应定期对农村的安全管理责任人进行防雷安全知识培训。

3.4 加强农村雷电预警预报监

结合当地农村雷电气象灾害现状和雷电防护的需求,庆阳市气象局应该将雷电监测站网作为依托,建立起完善的接收和处理雷电信息的平台,实现雷电信息实时显示、查询历史雷击灾害资料、分析统计等功能,提升对雷雨天气的监测;同时,结合雷电预警预报信息及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雷方案。结合电视、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平台及时向农民群众传播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将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黄小红.农村防雷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

[2]滕玉香,腾付辉,张洲.农村雷电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4(12).

[3]周红彬.农村防雷现状及科学防雷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7).

油田集输管道腐蚀检测与防护对策 篇11

1 油田集输管道内的腐蚀检测技术

管道发生腐蚀后, 主要表现为管壁减薄、蚀损斑、腐蚀点坑、应力腐蚀裂纹等。管道内腐蚀检测技术主要是针对管壁的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和分析, 得出被腐蚀管道的相关数据。目前, 国内外在油气管线内腐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提出了多种检测技术, 其中部分技术已被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技术包括:漏磁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涡流检测技术、射线检测技术、基于光学原理的无损检测技术。

(1) 漏磁检测技术。漏磁检测技术是建立在如钢管、钢棒等铁磁性材料的高磁导率这一特性上的。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钢管中因腐蚀而产生缺陷处的磁导率远小于钢管的磁导率;钢管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被磁化, 当钢管中无缺陷时, 磁力线绝大部分通过钢管, 此时磁力线均匀分布;当钢管内部有缺陷时, 磁力线发生弯曲, 并且有一部分磁力线泄漏出钢管表面, 检测被磁化钢管表面逸出的漏磁通, 就可判断缺陷是否存在, 通过分析磁敏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即可得到缺陷的有关信息。

(2) 超声波检测仪。超声波检测是用灵敏的仪器接收和处理采集到的声发射信号, 通过对声发射源特征参数的分析和研究, 推断出材料或结构内部活动缺陷的位置、状态变化程度和发展趋势。该方法是利用超声波的脉冲反射原理来测量管壁腐蚀后的厚度, 检测时将探头垂直向管道内壁发射超声脉冲, 探头首先接受到由管壁内表面的反射脉冲, 然后超声探头又会接受到来自管壁外表面的反射脉冲, 这两个反射脉冲之间的间距反映了管壁的厚度。

(3) CCTV摄像技术。CCTV (Clo se-circuit television) 摄像技术在管道内检测中应用日益广泛,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其中, 控制系统控制检测机构在管道内移动, 实现对管壁的全程检测。在检测过程中, 光学投影头在管壁上投射出与管道轴线正交的光圈, 通过数字CCTV摄像头对光圈进行成像。图像保存在计算机中, 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可进行缺陷定量分析。该技术对管道内检测情况分析的精度取决于图像的质量及图像分析软件对缺陷的识别能力, 光学投影头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检测精度与自动化程度。

2 油田集输管道腐蚀防护对策

(1) 阴极保护。目前阴极保护使用范围日趋广泛, 地下管道、电缆、储槽、桥梁、热交换器、冷却器等凡是与电解质溶液接触而产生腐蚀的设备都可以用阴极保护法来提高其抗腐蚀能力。阴极保护有两种方法

缓蚀剂。采用缓蚀剂防腐主要是利用缓蚀剂的防腐作用来达到减缓油管腐蚀的目的。该技术成本低, 初期投资少, 但工艺复杂, 对生产影响较大。 (3) 使用玻璃钢或塑料管材。玻璃钢管道在国外已得到广泛使用, 如中东地区的输水及输油管道全部采用玻璃钢, 在日本大口径的输液管以及与水相关的管道已占到25%。目前国内玻璃钢管应用不多, 但已有不少单位在进行该方面的工作。此外, 塑料管材不仅耐腐蚀, 而且制造工艺简单, 有利于环保, 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油田用管。目前使用最多的是聚乙烯管材, 聚乙烯管因其承载能力低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但有两种类型的塑料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加内衬钢管, 由聚乙烯管在钢管内拔制而成; (2) 强力聚乙烯管, 由缠绕柔韧材料 (金属丝、带、纤维) 的玻璃钢外壳和加金属的内壁制成。塑料管材在油气田上的应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后塑料管材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 结语

任何形式的防腐措施总有失效的时候, 腐蚀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必须通过腐蚀检测来对腐蚀可能造成的事故和可能出现的时间、区位进行预警。因此, 应通过检测分析, 针对每一条管线各区段或部位的具体腐蚀情况,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办法进行管道腐蚀的防护, 以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油田集输管道内的腐蚀检测方法, 如漏磁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仪等, 并对油田集输管道腐蚀防护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油田集输管道,管道腐蚀,腐蚀检测,腐蚀防护

参考文献

[1]石永春, 刘剑锋, 王文娟.管道内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6, 32 (8) :46~48.

上一篇:模极大值算法下一篇: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