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精选11篇)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 篇1
摘要:探讨院外急救护士职业环境与职业行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较薄弱易造成身心损害, 加强职业防护, 建立健全全面性防护措施是院外急救护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职业损伤危险因素,院外急救,防护对策
%%%%%%院外急救是急诊医学的延伸与发展, 是急诊医疗体系中第一个重要环节。院外急救工作是高风险、高强度、多病种、多区域、跨专业、突发事件与病情危重患者多、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与难以预料, 使院外急救护士经常暴露在多种职业损伤危险因素之中。若防护意识不强, 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易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现将常见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探讨如下。
1 危险因素
1.1 生物性
院外急救护士到达现场争分夺秒参与抢救, 不可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呕吐物、分泌物、污染物和污染的空气, 有较高的职业暴露危险性。
1.2 化学性
挥发性化学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等, 刺激皮肤黏膜、眼睛及呼吸道黏膜, 可引起过敏性疾病和哮喘等。大型灾害事故如火灾、塌方等, 对护士自身安全更有一定危险性。
1.3 物理性
1.3.1 针刺伤
80%~90%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由针刺伤所致, 其中护士占80%[1]。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如收拾污物、撤离注射器, 特别是在行车中抢救, 更易发生针刺伤而感染血源性疾病。
1.3.2 职业性劳损
下车后提携沉重的诊箱、仪器设备, 有时需要负重步行上楼, 甚至多次往返急救现场;不合理的搬运姿势也可造成脊柱和肌肉损伤;夜间环境不熟悉, 容易跌伤、扭伤。
1.3.3 噪声伤
院外急救现场多数人声嘈杂、过往车辆噪声大。长久可影响人体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 降低护士的工作活力与情绪。
1.4 院外急救过程
护士经常在飞驰的救护车上执行医嘱、完成各种护理操作和途中监护, 容易忽略自身安全保护, 造成人身伤害。
1.5 心理社会压力
1.5.1 疲惫感
院外患者病情多变, 护理工作强度大, 护士心理负担重。急救工作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其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更易造成身心倦怠。
1.5.2 负性刺激
经常面对悲惨的事故现场, 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 情绪偏激的家属无端辱骂及指责, 都威胁护士的健康和人身安全;工作待遇低、专业技术受忽视对护士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严重影响院外护理队伍稳定。
2 防护对策
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管理者应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使护士充分意识到职业损伤的危险性、危害性, 增强自身防护意识。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护理人员防护制度, 建立各种应急预案并组织严格的规范培训、逐项考核。临床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重视手卫生, 避免遭受各种侵害。
2.2 锐器伤防护
掌握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方法, 合理、正确回收使用后的锐器, 安全处理针头。救护车行驶途中做好自我保护, 如遇针刺伤和意外暴露, 应对可能感染的病原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用药, 并追踪观察6个月。重视预防接种, 减少传染病感染发生。
2.3 负重伤
掌握正确搬抬患者的技巧, 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 避免造成运动损伤。进行腰部锻炼, 可使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2.4 噪音的防护
加强自身调节, 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
2.5 化学性危险因素的防护
熟悉化学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强化自我防护意识。配制、使用消毒剂要戴防护手套和口罩, 必要时戴眼罩。遇到大型灾害事件时应穿防护服、防毒服、救生衣等防护装备, 切实保证自身安全是头等大事。
2.6 行车危险因素的防护
保证车况良好, 配备安全带, 选择驾驶技术好、情绪稳定的驾驶员。护士责任心强、爱岗敬业, 身体和心理素质好。
2.7 心理社会压力危险因素的防护
定时组织业务培训和医疗护理安全讨论会, 教育护士相互关爱, 提高护士的急救技术和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程度, 减轻压力。制定防范预案, 改进服务流程, 改善服务态度。强化自我调控, 恰如其分的宣泄负性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 将心理性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
2.8 推行全面性防护措施
熟悉标准预防的特点, 并认真执行。标准预防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必须进行隔离。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正确使用预防隔离措施不仅保护了患者, 更保护了自己。
3 小结
院外急救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关系到广大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危险原因是多方面的, 重在防护。树立职业防护意识, 首先从改变观念入手,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着手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减少院外急救护士的职业危害, 保证院外急救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队伍稳定。
参考文献
[1]高霞, 编译.美国护理人员对注射针刺伤的防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6, 15 (4) :153.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 篇2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自身防护
目的`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自身防护措施做一综述.方法对影响手术室护士身体的危险因素以剖析,阐明她们的自身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办法.结果认识其危险因素,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结论掌握在手术室工作的危险因素,能不断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减少医疗纠纷,保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作 者:刘国庆 作者单位:菏泽市中医院,山东,菏泽,274035 刊 名:井冈山医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 10(4) 分类号:B135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 危险因素 自身防护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 篇3
【关键词】供应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4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8-021医院供应室护士执业常见的危险因素
1.1物理方面的危险因素
1.1.1尖锐医疗器具的伤害医院供应室护士在进行废弃医疗用品回收、清洗、包装、制料等工作时,很容易被污染的针头、刀片、剪刀或其他医疗锐器刺破刺伤皮肤,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对供应室护士有较大威胁的职业伤害类型,被污染了的锐器刺伤后很容易感染由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
1.1.2长处的噪音环境由于工作的需要,供应室里充满了清洗机、排风扇、灭菌器等一系列会产生不同程度噪音的消毒杀菌机器,有些机器的噪声强度接近100dB,如灭菌器等,长期处于这种高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导致人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听觉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变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1.1.3高温消毒器械的烧伤、烫伤器械进行高温消毒时,供应室护士几乎每天都免不了与高温高压的蒸汽接触,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蒸馏水等的制作过程中,若操作不慎很容易发生烧伤、烫伤甚至爆炸等重大事故。另外,在进行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时,长期与紫外线的接触对护士的皮肤、眼睛等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1.1.4体力损耗性伤害医院供应室里存放了医院所需的许多医疗器具和医疗用品及一次性无菌用品进行较为频繁的出入库等操作,且该工作区域的护士常处于长时间站立、反复弯腰清洗器具等工作状态中。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用力搬运重物和弯腰易造损伤肌肉、骨骼,长时间站立也会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这种工作内容严重威胁着相关护理人员的健康。
1.2化学方面的危险因素供应室的环境要求以减少感染,尽可能无菌化。为此,相应的工作人员每天接触用于器械或熏蒸消毒的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环氧乙烷、各种含氯消毒剂、高效热源灭活剂等等。这些化学消毒剂大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人体若长时间吸入空气中漫布的这些药剂,很容易引起支气管水肿、呼吸困难、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甚至还有致畸致癌的危害。
1.3生物方面的危险因素由于供应室护士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他们面临着极大的职业暴露危险,如每天都要与带有病原体的血液、污渍、分泌物、体液等进行接触,很容易遭到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从而很可能感染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最具感染性的传染病,轻则危及护士的健康,重则危及他们的生命。2上述危险因素存在的原因
2.1供应室工作内容及工作环境方面的原因尽管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今大多数医院的相关服务设施都较为健全,但医院市场也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社会上仍存在一些服务质量、设施都不太完善的小的医疗场所。例如,有些基层医院资金不足,供应室设施落后,房屋陈旧,设计布局不规范,环境恶劣、管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危险因素存在的必然性。
2.2供應室护士自身的原因此方面的原因即为供应室护士的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不少供应室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不按照相应的规定来使用防护用具。另一方面,不少护士个人操作习惯不规范,这堪称其受到职业损害的决定性因素。3供应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
3.1强化职业安全意识及安全知识教育医院的相关部门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各种相关知识培训时应强调医务人员进行自身防护的重要性,使他们树立好职业防护意识,掌握基本防护技能,从而让其从根本上做好自我防护工作,避免因职感染病毒。
3.2进一步规范医院相关管理制度和各项操作及工作流程医院应完善管理体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防护措施,同时更应严格落实好这些制度规范,这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要规范好各项操作程序,如做好消毒隔离工作,规定供应室护士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过的医疗器械时必须戴好口罩、手套防护服及防护面罩等防护装备;另外在进行器械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包装等一系列操作时,必须按照制定的工作流程来严格执行。
3.3努力完善医院的硬件设施建设医院必须按照近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要求来对供应室进行建设,要尽可能地使供应室的布局合理化,严格分区,努力改善供应室基础设施条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信息,尽量避免或减少高风险的手工操作等。
3.4对物理危险的防护措施尽管供应室护士被锐器伤害是在所难免的,但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事实上医院80%左右的锐器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例如,护士在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具时若戴上规定的防护装备,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程序在很大程度上能预防锐器伤;另外对医疗用具的清洗尽可能采取密闭化、机械自动化的措施,则可大大减少护士接触各种危害性微生物的机会。
3.5对化学危险的防护措施供应室应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同时还应单独设区,安装通风设备,降低挥发性消毒剂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另外尽可能使用对人体刺激少、污染小的消毒剂。当然,护士在接触消毒剂时必须按照着好防护设备,按照相应的操作流程规定正确使用消毒剂,注意通风换气等。
3.6预防生物性危险的措施防生物性危险与前面提到的预防物理性、化学性危险等具有共通性,总的来讲,应掌握好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从根本出发来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要广泛应用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以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参考文献
[1]AcarogluR.Knowledge and attitude sofmariners about AIDS in Turkey.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Nurses in AIDS Care,2007,18(1):48-55.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 篇4
1 一般资料
1.1 患者资料
2008年以来共有12例感染HIV的手术患者, 年龄15岁~63岁, 平均年龄为36.8岁;脑外科手术患者3例, 骨科手术患者5例, 胸外科患者2例, 合并伤患者2例;住院时间6 d~35 d, 平均住院日为23.6 d。
1.2 护士资料
我科共有护士32人, 其中男护士2人, 其余均为女性;年龄18岁~52岁, 平均年龄为28.3岁;学历中专4人, 大专21人, 本科7人;工龄1年~32年, 平均工龄为9.1年。
2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2.1 护士相关知识掌握不全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壮大, 不断有新护士进入医院, 很多护士对相关制度及预防措施等知识掌握不规范, 不会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工作中漫不经心, 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如手术完成脱手套后没有立即洗手, 这样很容易通过皮肤伤口、黏膜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而感染HIV。而如果一旦发生针刺伤, 护士又不能很好地进行处理, 就会出现感染。
2.2 患者因素
大部分感染HIV病毒的患者, 因为害怕心理, 对疾病本身和周围的人充满了抵触情绪, 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有的患者会刻意隐瞒病史。有的患者为急诊手术, 手术开始时一些化验结果可能还未检测出, 如果护士不能按标准预防来进行处理的话, 很容易因为患者因素而感染了HIV。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感染HIV的可能性与锐器刺入的部位、注入被污染的血量、血中艾滋病病毒载量 (HIV-RNA) 水平及原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在HIV感染者感染初期和艾滋病晚期的暴露风险会增加, 所以要加强防范措施[3]。
2.3 医护配合因素
医生与护士的配合因素非常重要, 在手术过程中, 一些锐利器械如剪刀、刀片、缝针、钩等在手术中使用最频繁, 在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循环往复的各个环节中, 容易误伤他人和自己。如果没有很好地采取防护措施, 医疗器械在接触患者以后, 不仅存在着疾病由患者传递给医务人员的危险, 同样也存在疾病由医务人员传递给患者的危险, 所以我们要严密配合, 避免不良因素造成感染。
2.4 心理因素
手术室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大, 时间观念强, 护士心理上高度紧张。有时护士会做连台、急诊等手术, 手术时间较长, 会使护士产生疲劳乏力, 这时很容易出现意外损伤。加之现代医患关系非常紧张, 很多患者不理解护士, 自然会有一些不良情绪影响护士工作。所以, 我们要经常给予护士心理关怀,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培训, 强化防范意识
现代医院不断发展, 所以新护士越来越多, 为了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和保护护士自身, 要加强培训, 保证护理质量安全。针对新护士的问题, 医院每月定期组织护士特别是对新上岗的年轻护士进行标准预防知识和防护技能培训, 宣传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防护的重要性, 制定安全合理的防护措施, 规范操作程序, 改变护士对职业暴露的轻视, 防止发生医院感染。
3.2 加强一般防护
手术室护士要注意加强防护, 手术前要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 比如, 是否处于身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 是否存在感冒等, 特别要注意护士有没有外伤, 比如手割伤、划伤等情况发生。如果护士有些轻微的损伤应避免洗手上台, 不能上台的护士也要注意加强防护, 防止患者的体液、污物等对身体的侵害。同时, 我们要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都具有传染性, 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 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操作中患者血液体液有可能飞溅时, 戴手套口罩后还应戴护目镜, 必要时使用双层手套, 当外层手套被刺破后, 内层手套的隔离保护仍然存在, 双层手套使工作人员沾染患者血液的危险降低87%, 虽然也有被刺破的现象, 但双层手套同时被刺破则非常少。
3.3 加强细节管理
护士在进行各项穿刺操作时应集中注意力,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操作完毕后, 要尽量避免回套针头, 防止针刺伤。同时对于手术器械台上的用物要合理摆放, 使用前和使用后都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 防止传递过程中的损伤。手术刀片的安卸必须用持针器, 术中及时撤去手术台上不必要的锐利器械, 术后处理锐器时应格外小心, 应放置在专门的利器盒中, 不要随意丢弃, 防止意外刺伤。同时可以设立传递器械的中间区域, 所谓“中间区域”是预先指定的放置锐器的区域, 这样可以减少用手直接传递锐器, 减少针刺伤的危险。要改变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徒手处理针头、双手回套针帽、操作时一心两用, 不用心, 操作前后不洗手等易导致职业暴露的不规范操作行为,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一次性针筒一次性应用, 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 在工作中要细心、沉稳, 避免暴露危害的发生。
3.4 加强患者的管理
目前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进入快速增长期, 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对于感染HIV的患者, 要做好健康管理, 提高患者的风险意识, 教育患者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方法。尽量安置患者在单人间, 患者用物要单独放置, 尤其是与患者密切接触过的东西, 用过后要严格消毒, 必要时进行损毁, 并按当地卫生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3.5 加强心理护理
手术室护士要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 掌握相应的心理知识, 遇到问题时能够合理应对, 定期对护士进行减压, 保证其心理上的适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各种手术室各种操作规程和制度, 加强自身技术建设, 学会自我的心理疏导, 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建立和谐医院。
3.6 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理
首先戴手套者应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然后立即用健侧手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 排出血液, 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 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0.5%的碘伏、2%碘酊、75%的酒精对污染伤口进行消毒, 最后做进一步检查并向相关部门汇报。
4 结果
手术室护士HIV感染率为0。
5 小结
在医学科学发展的今天,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在工作中面临影响健康的多种因素, 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问题, 制订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法。首先要从观念上增强自身防护意识, 制定切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各种防护措施。其次, 在工作中严格执行防护制度,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最大程度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避免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感染, 维护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保证护理质量。只有抓好每个环节的管理, 切实作好职业防护,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 使职业损伤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 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分析手术室护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我院手术室护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率为0。结论 通过有效的防护措施, 可以减少手术室护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的危险。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参考文献
[1]戴志澄.全球/中国HIV/AIDS流行状况及预防与控制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1) :84-88.
[2]张池明, 黄晓玲.手术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J].护理与康复杂志, 2013, 11 (2) :125-126.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 篇5
武妍
摘要:目的 对急诊科护士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压力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减轻压力及如何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方法 仔细分析急诊科护士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压力, 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 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提高防范意识, 采用各种方式减轻各种职业压力。结论 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压力进行探讨, 并能采取有效对策, 不仅有利于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 更有利于充分提高工作效率。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 职业压力;对策
现在职业安全已成为各行各业人员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尤其是护理人员。而对于急诊科的护士来说,职业安全问题刻不容缓需要得到全社会人的关注和支持。医院的急诊科是对外开放的窗口,病人的病情难以预料病情复杂,危、重多变;[1]各类突发急危事件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给急诊医护理人员带来一定的身心影响。由于急诊科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及特殊性,急诊护士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精神也时刻高度紧张状态,使急诊科护士的生活紧张、无规律,而且使其长期暴露于多种危险因素之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士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诊治应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特点缺乏了解,加上护患关系建立时间短,常导致护患关系矛盾冲突。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仪器不断更新,新的抢救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对护士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护士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须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总之,急诊护士须承受诸多压力,久而久之,疲劳度明显上升,对工作产生厌恶感,甚至出现焦虑、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易导致心身疾病,现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如下: 1主要职业压力源:
1.1急诊护理工作繁重和特殊的工作制度 “以病人为中心” [2]的护理模式,使急诊科护士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包括心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目前各级医疗机构相继推出人性化服务,而护理人员无疑被推到了人性化服务的最前沿,急诊科护士也因而承担起了许多医嘱以外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原本就已承担大量非护理性工作的工作量,加之目前急诊科护士严重缺编,致使护士超负荷运转,每天都处在疲劳状态,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在护士,合理的工作制度是减少医疗事故的有效手段2。急诊科工作随机性强,病人多,尤其在夜间,工作量大而且繁忙,这点不同于病房。繁忙的工作使护士的体力透支,加之急诊夜班频繁,夜班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精神不能放松,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导致身体不适,健康受损。因此,急诊护士患病率常高于病房护士,常常患有偏头痛、失眠、恶心、呕吐、胸闷等多种不适。急诊工作涉及面广,病人病情常常较危重,病情复杂,并且抢救病例多,对医护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急诊护士必须对其相关知识熟悉和掌握,还必须熟悉抢救程序和仪器使用。在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开展的今天,急诊护士必须不断的学习以防止因技术理论不熟悉而造成的护理差错,这无疑给护士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1.2急诊科恶劣的工作环境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急危重病人的主要场所,24 h为病人敞开,工作环境是一个充满焦虑、拥挤、多变和沟通障碍的场所。抢救室内多种仪器设备及其发出的警报声,病人痛苦的呻吟声,急救车的急促鸣笛声,病人家属的焦躁不安,病人排泄物的污染等,均可对护士造成负面影响。这种环境带来的许多不良刺激既影响病人又影响护士,许多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等,因时间紧急而不能有效隔离,拥挤的工作空间以及难闻的气味都是急诊科护土不得不应对的环境因素。急诊科抢救场所常因条件限制,造成了半开放的抢救环境,家属可以亲眼目睹抢救现场,亲自感受亲人病情加重或死亡的经过,或者见到一些不理解的行为,情绪激动而出现不礼貌、过激的行为。所以,医护人员的工作有时不但不被认可,还常遭到家属的责骂和投诉,甚至殴打。由于就诊病人中患者文化水平不一,病人及家属常提出过高要求;就诊时不论病情轻重,总想优先就诊,扰乱正常就诊秩序,护士干预时易发生冲突,诸多因素使护士产生了持续的心理压力,压力得不到缓解和释放,长期下去,势必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另外。急诊科护士经常面临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常面对生命的殒落、青壮年的离世、家破人亡的悲剧,在精神上会产生很大的刺激,这些忧伤情绪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及生活态度,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心理,使疲惫感明显增加,出现身体及精神上的种种不适。1.3各类职业损伤的压力 不管是“SARS”横行时期还是“甲流”猖獗时期,在第一线的总是急诊科护士,急诊科护士与其他临床科室护士相比, 遭受到更多的职业损伤压力。第一是机械损伤,护士在抢救配合及紧急止血、清创缝合过程中, 接触大量的手术抢救器械, 如刀片、缝针、注射器、输血输液针头等, 在抢救当中精神过于集中, 或患者的躁动不安, 都有可能被刺伤或扎伤;不仅引起疼痛、出血, 更容易造成疾病的感染, 特别是传染性疾病, 如H BV、HCV、H IV 感染等, 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第二是血液体液的污染。护士在每天工作中, 都会接触到各类外伤面, 在根本无法预知患者的血液各项指标的情况下, 直接接触血液, 还有在紧急气管插管或吸痰过程中, 呼吸道分泌物的污染;第三是射线的污染,护士在护送患者检查过程中, 一些危、重患儿往往需要监护在旁, 受到大量MR I、CT、X射线的污染, 引起头痛、疲劳及免疫力的下降。
1.4工作中紧张复杂的人际关系 急诊工作中,护士与医生之间的关系,由于人们对医生和护士职业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医护之间发生分歧时,医生往往有较强的优越感,对护士不够尊重;[3]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若产生分歧,家属或患者对护士无端漫骂、不礼貌行为、甚至动手对人身进行攻击,对护士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护士与护士之间的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由于编制类与和同类的区别,导致不同性质的护士在心理上也有很大的落差。2预防及对策
2.1增加人员配置减轻工作负荷 要减轻急诊科护士压力,改善健康状况,首先应该增加人员配置,缓解当前急诊护士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根本上解决护理工作繁重的问题;配置护理人员,降低体力劳动强度,缓解身心疲劳;实施弹性和科学的排班制度,合理安排夜班等,从而保证护士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改善健康状况。2.2改善工作条件,优化工作环境 增加急诊科硬件投入,避免抢救室暴露于公众之下,以防止家属目睹抢救后因不理解而出现过激行为;改善急诊工作环境,病人多时安排保安维持现场秩序,避免混乱,并力争把各种噪声降到最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设立护士休息室,配备必要的生活设备,改善休息环境,让护士能够放松,缓解压力,消除疲劳。护士自己要学会自我调节,释放自身的压力。工作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压力,应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会有计划地工作,巧妙交替脑力和体力劳动,找到正确的解压方式,如向家人、亲朋好友宣泄,参加社交娱乐活动等。充分发挥个人的应对能力,学会自我安慰,宽容他人,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有了宽阔的胸怀,就会使自己乐观、开朗、热情和善,从而感染和影响他人的情绪。医院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让护士的压力得到良好的释放及得到正确的引导。
2.3 提高护士自身对职业紧张的重视和应对能力[4] 科护士宣传职业紧张的存在状况和影响因素及其危害,以引起重视,组织急诊科护士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以提高自身修养,适应多角色身份,鼓励其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业余休闲保健活动,掌握缓解压力的有效技巧,从而降低职业紧张。同时,护理人员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要正确对待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要正确看清自己,确立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努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在帮助病人的同时体现自身的价值。
2.4加强沟通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会说话,因少讲一句话或语言不得当可使整个服务质量降低一个大的档次_3 J。面对焦虑的病人、家属,护士应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同情、理解、帮助他们,做好沟通及健康教育工作,通过言谈举止让病人、家属得到安全感、信任感,增强病人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增进护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矛盾和冲突。遇到过激行为时,同事之问或主管领导要及时协助化解矛盾、缓和冲突,避免投诉。管理者与下属之间共同营造关系融洽、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工作上关心支持、思想上帮助教育、生活上体贴照顾,激发护士持续工作的热情,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2.5提高自身综合素质[5] 急诊病人发病急,预后难预测,病情复杂多变,抢救工作难度大,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巩固强化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
2.6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急诊科特殊的环境、复杂的服务对象,因此应在急诊科设立24小时专职保安人员,确保工作的顺利完成。积极改善急诊科工作环境,使护士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最大程度的减少职业紧张。
2.7调动心理防御机制 鼓励护士进行自我身心放松活动,如交谈、听音乐、郊游等使精神放松,舒缓工作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医院适当安排心理学知识讲座,内容包括社会心理、行为、认识、管理、处世方法等方面,使护士认识到压力对工作的影响,学会适当减压的方法,以良好的心态投人工作,保证良好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建玲.护理专科急救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J].实 用护理杂志,2004,20(2):3.
[2]邹永丽.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当代医 学,2008,14(20):8-9.
[3]罗桂花.预防急诊科护患纠纷的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123.
[4]王秀梅.临床护士心理状态研究[J].护理杂志.2002,16(18):468.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 篇6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69-01
1 急诊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銳器的刺伤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的紧急状态下,由于抽取血标本、各种穿刺、注射等,随时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尤其是针刺伤、玻璃安剖割伤等,这些损伤可能导致普通细菌感染及二十多种血源性疾病,其中针刺伤是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1]。
1.1.2 辐射 急诊科护士经常护送患者进行X线等辐射类检查,从而加大了受到电离辐射的风险。据报道[2],长期接触小剂量X线辐射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血液系统的改变。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经常暴露在这些辐射条件下可引起皮肤红斑,眼角膜炎等。
1.1.3 运动功能的损伤 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紧急,变化快,护士在抢救工作中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此外,急诊科护士长期低头站立工作,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腰腿痛,颈椎病等职业病。
1.1.4 噪音污染 急诊科的环境中充斥着大量噪音,主要有抢救仪器的操作声,救护车的警笛声等,急诊科护士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易引起头晕,头痛,烦躁,耳鸣,失眠,疲劳,精力分散等,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1.2 化学因素
1.2.1化学药物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被动地接触各种药物,部分药物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如护士为有机磷中毒患者进行催吐洗胃时,由于有机磷挥发性强,护士就会经呼吸道吸入大量毒物。
1.2.2化学消毒剂 急诊科用的最多的是含氯消毒液,护士用它浸泡呼吸机管路、体温计、血压计袖带、墩布及表面擦拭消毒等。含氯消毒液有刺激性,挥发性和腐蚀性,高浓度含氯气体会刺激护士的呼吸道和眼睛不适,含氯液体会腐蚀皮肤。乙醇等消毒剂能诱发细胞突变,具有累积效应[3]。
1.3生物因素
急诊科是接触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最多的地方,紧急情况下,护士需要徒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感染几率高于一般医护人群。据统计资料来看,存在血源性传播的急救患者占60-70%[4],这大大增加了急诊科护士被传染的风险。
1.4心理因素
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在救护生命的最前沿,时刻处于紧急抢救状态,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工作风险大,并经常倒班,生物种紊乱,加上疼痛患者的呻吟声,酗酒患者的谩骂声及死亡患者家属的哀哭声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使得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呈亚健康状态,严重者引发心理性疾病。有研究表明,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较低,部分护士出现焦虑,压抑,孤僻,甚至抑郁。有报道[5],80%以上的护士不愿从事急诊护理工作,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中,8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的人有疲劳感,40%的人情绪不稳定,20%的人易怒。
1.5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急诊就医的情况紧急,身体痛苦,患者及家属就医心切,情绪紧张、激动,对医院环境及就医程序陌生,易对医护人员产生误解。再加上各种社会因素导致的意外伤害,如车祸伤,斗殴伤,醉酒后情绪失常等,使得急诊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如急诊科护士遭到患者家属谩骂、殴打和醉酒患者的骚扰等,近几年更为严重。而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急救医疗法律保护,使得社会环境对医护人员很不利。
2 防护对策
从以上分析来看,迫切需要提高急诊科护士对自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的重视程度,以改善急诊科的工作环境,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如下。
2.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的防护意识,改变不安全行为,有研究表明[6],进行防护教育能使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41.5%。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和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认定患者均具有传染性,必要时进行隔离,能大大降低被传染的风险。
2.2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积极预防针刺伤。使用后的锐器均按感染废物处理,及时放入锐器盒内,容器3/4满时及时处理。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注射器和采血针使用后禁止盖帽,及时置于专用容器内。接触患者、污染物体时戴好口罩、防护手套。护送患者进行放射线检查时必须穿防护服,尽量远离放射源及减少暴露的时间。护理操作时穿防护服,戴防护镜、口罩、手套,防止被动吸收药物。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加盖保存。
2.3提高应对能力
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对于焦虑、急躁的患者和家属,护士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安慰;遇有不理智的患者或家属,护士给予劝阻,必要时请求保安或110警方协助。
急诊科护士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业余时间和朋友多交流、沟通,适当参加运动如打球、游泳、旅游等,以缓解心理压力,放松心情。
2.4 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职业防护制度和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发生锐器伤等职业暴露时按程序采取补救措施。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接种疫苗。同时,呼吁社会建立完善的急救医疗法律制度,给予医护人员有效的法律保护。
急诊科护士长期受到各种各样的职业危害的威胁,必须重视自身的职业防护,从多方面进行防范,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2-564.
[2] 张红娣,熊昊,赵焕虎等.黄石市143名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与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3):97.
[3] 黄润文,李玲.烧伤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4,(6):26-27.
[4] 郑丽英,徐红英.急诊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安徽医药,2006,10(9):715.
[5] 廖文丽.急诊护士潜在的健康问题及自我防护[J].职业技术健康,2004,20(4):139.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 篇7
1 骨科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或机械损伤因素
①锐器伤及针刺伤。骨科患者病情发展快, 到急诊科诊治的患者往往需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进行静脉注射、包扎固定、外伤缝合等治疗。如不注意自我防护, 各种利器极易损伤皮肤粘膜, 导致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②辐射损伤。骨科急诊护士经常需要陪护危重患者及无主患者做各项检查, 从而会不同程度的接触各种射线, 时间长了会有致畸、致癌作用。此外, 急诊护士经常用紫外线对治疗室、抢救间空气进行消毒, 常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也可导致眼炎、皮肤癌等。③自身的损害。急诊护士急救过程中, 要拎着沉重的出诊箱、医疗设备, 还需要动作迅速, 还经常需要搬抬患者, 体力消耗大, 极易发生肌肉和关节的损害。
1.2 化学损害因素
急诊科护士经常性的接触各种消毒剂, 会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引起职业性哮喘及皮炎。
1.3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1]。骨科急诊护士处在抢救的第一线, 有时, 为了在第一时间抢救患者的生命, 护士常常来不及做好防护便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
1.4 心理因素
骨科急诊工作量大、病情凶险, 需与各科协调, 人际关系纷杂, 患者及家属情绪不稳, 言辞激烈, 护士常处于暴露之中。急诊工作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 护士经常处于应急状态, 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免疫功能低下, 引起生物钟紊乱。另外, 随着业务和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 以及患者要求也越来越高, 给护理人员造成了工作和学习上的双重压力。从而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
1.5 社会因素
由于个人社会地位、道德品质、素质涵养的不同, 急诊护士往往遭受到无理取闹的言语和行为的攻击, 精神、身体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2 防护对策
2.1物理机械因素的防护
①首先加强急诊科护士关于锐器和针刺伤的职业化教育, 使其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锐器的处理要非常注意。如不慎被污染的针刺伤, 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应立即处理, 必要时进行化验, 随时跟踪。疑有特异性感染上报院感染科, 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进行早期预防[2]。②紫外线消毒尽量选择在夜间。消毒时人员要离开消毒场所。陪护危重、无主患者做辅助检查时可根据病情暂时回避或穿防护服。③培训急诊科护士搬运患者的技巧, 应用合理、省力的方法, 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 减少腰肌劳损、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
护士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熟悉各种消毒剂的性质, 熟练掌握其配制方法, 浓度要准确。在更换消毒液, 取用消毒液中的物品时尽量带手套, 以免对皮肤造成损害。
2.3 病原微生物因素的防护
急诊科的护士了解各种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强化洗手、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时要配戴手套, 如皮肤有损伤时更应该加强自身防护, 必要时注射疫苗。
2.4 心理因素的防护
急诊科护士高强度的工作及压力, 复杂的人际关系, 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 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3, 4]。定期举办心理学讲座, 使急诊科护士学会自我心理疏导, 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多举行如郊游、唱歌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 放松心情, 缓解压力。另外, 急诊科护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 以便更好的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
2.5 社会因素的防护
我院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设置24 h专职保安, 设置急诊报警监控系统, 阻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确保护士的人身安全。给予护士更多的理解、支持, 提高护士的地位。建立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急诊科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 将职业危险降到最低。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急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 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增强护士防护意识及掌握防护方法。结论充分认识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 同时要作好相应防护工作。才能为急诊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骨科急诊,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6﹚:717-718.
[2]戴琴, 冯正直, 谢刚梅.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488-490.
[3]康齐力, 周郁秋, 胡静超.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护理研究, 2008, 22 (6C) :1601-1603.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采血室从事采血工作的护士中随机选择50名进行研究。其中男1名, 女49名, 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 (27.1±2.3) 岁。
1.2 方法
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对50名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按照物理、化学、心理三类统计存在的相关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0份, 回收率为100%。经统计,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 其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为针头刺伤, 占90.0%, 见表1。
3 讨论
采血护士每天要负责对大量的患者进行采血, 并要完成留样及血液初筛等多项工作。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一旦出现防护不当等情况, 极易导致职业暴露, 引发一些系列严重后果。因此, 积极分析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 并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2]。
本研究中,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 对本院采血室50名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 其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为针头刺伤, 占90.0%。另外还有颈椎劳损和接触性皮炎以及工作环境污染和呕吐物溅污, 还有焦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提示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问题较为严峻, 做好防护工作刻不容缓。根据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提高防护水平。
3.1 完善防护制度
医院要注意积极的完善相关防护制度, 制订与职业暴露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采血环境消毒隔离制度等, 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实际工作中采血护士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 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3.2 加大培训力度
医院要加大对采血护士的培训力度,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广大采血护士的防护意识。对于新护士, 上岗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防护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于在职护士, 也要定期进行防护培训, 并注意加大考核力度, 以提高广大采血护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并注意加强监督, 及时纠正采血护士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种不规范操作。
3.3 采血护士自我防护
采血护士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规范操作, 避免出现职业暴露。注意进行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不断地积极学习各种防护知识和技能, 实现自我防护能力的不断提高。
3.4使用防护用品
医院要为广大采血护士提供优质、充足的防护用品, 如防护服、口罩、眼镜等。并指导采血护士科学合理的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按照正确的洗手规则, 在工作前后用肥皂水洗彻底清洗双手, 并穿防护服、戴手套和眼镜等。
综上所述,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因此, 各医院要注意对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 积极制订详细可行的防控措施, 以提高采血护士的防护能力, 减少各种不良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万红丽, 吕珂, 张芳芳.浅谈护士采血过程中针刺伤的防护及处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13 (8) :67-68.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 篇9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危险因素,防护
消毒供应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是医院护理队伍之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 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全院各科室的物品的收和发, 以及所有可重复利用的诊疗器械和再生器器械的回收、清洗、整理包装、消毒灭菌以及存储等工作, 还有负责供应全院各科室使用的各种诊疗包、手术器械、敷料包以及各种一次性物品。这样, 就面临着多种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不可避免接触到各种危险因素, 因此, 供应中心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将各种危险降至最低, 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的健康。
1 常见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环境造成的危害
供应中心清洗间环境潮湿、空气不流通以及高温等, 这种恶劣的环境容易起工作人员各种身体不适。工作人员长期生活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 常感到闷热、头昏、心悸、烦躁、口渴、无力、疲倦等不适, 对健康造成危害[1]。而在天气寒冷的冬天又常接触冷水, 供应中心护士极易患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供应中心的护士存取灭菌物品时还极易被高温的灭菌柜壁烫伤。
1.2.2 紫外线、臭氧等环境的危害
供应中心的空气消毒大多采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紫外线照射到人的身体裸露部位会引起灼伤、红斑、皮肤过敏等, 臭氧可刺激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的很多不良反应。
1.2.3 环境中噪声的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全院医疗用品的清洗和消毒灭菌等工作, 烘干机、电热蒸汽锅炉、脉动真空灭菌器等机器工作时, 都会产生大量的噪音。长期在大于6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生活工作会对人体的听力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造成损害。
1.2.4 环境中粉尘的危害
粉尘来源于棉球、棉垫的制作、纱布的裁剪, 以及各种辅料的折叠和制作, 棉絮纤维、粉尘极易进入呼吸道, 引起哮喘甚至尘肺。
1.2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总的消毒灭菌部门, 为保证消毒灭菌要求, 难免会使用各种类型的化学消毒剂, 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其主要用于桌面、地面、器械等的消毒。消毒剂虽然性能较安全, 消毒效果可靠, 但是有的容易引起过敏, 还有的有一定的挥发性、刺激性、腐蚀性, 消毒剂会污染空气, 使人有产生各种不适症状。
1.3 生物因素
供应中心人员每天要回收全院各个科室用过的医疗器械, 在科室中仅仅进行初步清洗, 去除表面的污渍和血迹, 还有相当多的病原微生物留在器械上, 工作人员在回收、分类、浸泡、冲洗过程中极易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溅到裸露的皮肤上从而导致感染。
1.4 利器因素
供应中心护士经常接触被污染的针头、刀片、剪子等尖锐的器械, 有被利器扎伤或割伤的危险。加上对伤口处理的不重视及处理方法不得当, 易造成血液性感染等。已有资料显示, 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 针刺伤占80%。而常见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 且1次即可感染[2]。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性损伤的防护措施
工作间要宽敞, 空气流通良好或安装通风换气设备及降温设备;有人员流动时勿开紫外线灯;若紫外线消毒完毕, 空气流通后方可进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减少噪声;尽量做到集中清洗, 集中灭菌;定期对机器进行保养、检修;灭菌前认真检查灭菌器各管道有无损坏现象, 如发现损坏应及时修理;卸载灭菌物品时, 须戴线织手套和保护袖套等进行物理防护;尽量引进小包装的棉球、棉垫、纱布等一次性灭菌物品, 减少手工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损害;包敷料包时, 工作人员戴帽子、护目镜及口罩, 工作结束后洗脸、漱口、用棉签清理鼻腔等。
2.2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化学因素对人体造成损害是隐形的, 没有明显的病变, 而是通过长期的日积月累而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因此,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要对常用的消毒剂的效能、毒性及进入人体的途径有所了解和认识。根据被消毒灭菌的物品选择适宜的消毒剂, 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范围、浓度进行配制, 根据要求安装专门的排气管道或者通风装置避免吸入有毒有害气体。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的规程和规范, 戴防护眼镜、防护口罩、橡胶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佩戴防水围裙, 防止消毒液溅到裸露的皮肤上, 取放物品后及时放回柜中或者加盖, 避免消毒液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灭菌完毕后, 开门开窗通风或启动空气净化装置置换室内有害气体, 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对其工作环境进行空气浓度监测。
2.3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凡接受感染患者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器械, 应先消毒, 对接触传染性较强的患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敷料、导管、手套等一次性物品进行焚烧处理。
2.4 利器伤危害的防护措施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供应中心护士每天收取污物时接触到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的医疗用品、手术器械等, 这就增加了接受病原和被感染几率。如若操作不规范或者防护措施不到位, 就会被医疗锐器刺伤而造成感染。这就要求供应中心护士在回收、清点各类污染物品时, 必须做好防护。在分类、处置污物时, 养成用钳子夹取被污染尖锐器械的习惯, 尽量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一旦发生误伤, 应迅速做好伤口处理, 做好锐器刺伤登记制度, 并定期跟踪检查。
参考文献
[1]郭海燕.消毒供应科职业危害及防护[J].护理研究, 2006, 20 (2) :458.
[2]胡会辉.杨志纯.外科病区危害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1, 7 (5) :43-44.
[3]罗荔云.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 :41-42.
[4]范徐红, 董必伟.供应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8) :15-16.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 篇10
1.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 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1]。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传播,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 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针刺伤后, 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
1.2 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 而这些是最常见, 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1.3 消毒剂的危害
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集聚的地方, 护士又是各种消毒剂直接配制与使用者,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1.4 心理性危害
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 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如注射这个占护士工作量2/3的常规操作, 护理人员如被刺伤则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职业暴露严重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发生职业暴露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2 防护措施
2.1 强化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
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 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使每名护士真正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2.2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2.2.1 洗手
洗手是最重要的预防感染传播的方法。护士由于工作的接触, 手上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较多。因此, 护士应严格按照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原则即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应用肥皂 (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
2.2.2 戴手套
能减少工作人员被患者的病原体感染的可能, 同时也能减少工作人员自身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丛传给患者的可能, 也减少了暂时带菌的工作人员将微生物从一个患者身上传给其他患者的可能。
2.2.3 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
接触患者时必须戴口罩, 当预料到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 均应戴防护口罩和眼镜。
2.2.4 隔离衣的使用
是为了防止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衣服被污染。如果护理人员估计在操作中可能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和破损的皮肤时, 应该穿上隔离衣。
2.3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应加强防护措施, 增加防护设备, 将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刀片和其他的锐器必须装入锐器收集盒内, 绝对不要将针头套回针帽, 有意折弯、损坏。
2.4 消毒剂危害的防护
刺激性强、有挥发性的消毒剂应放在阴凉通风处, 以防局部区域的浓度过高;含氯消毒剂应现用现配, 盛装消毒剂的容器应加盖保存。
2.5 暴露后处理
若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污染眼睛、皮肤、口腔, 应立即用大量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 如有伤口, 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2.6 职业露报告制度
意外暴露后必须在48h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并填写意外暴露报告卡。
2.7 院、科室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支持系统
增强护士之间的支持系统, 对受伤护理人员给予人文关怀, 以减轻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熟悉, 对因工作接触而被感染上的医务人员应有相当优厚的待遇作为保障, 呼吁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 为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3]。
摘要:在传染病医院中, 存在着一些职业危害因素, 为了保证传染病院护士的职业安全, 针对各种危害因素, 提出了在护理工作中要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强化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加强督查与考核, 采取必要的防护行为,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对发生职业意外暴露者给予正确处置与关怀, 增强机体免疫力, 以尽量避免职业危害。
关键词: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
参考文献
[1]吴丽军, 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86-388.
[2]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J].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535-536.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 篇11
1 护士职业性危险的原因分析
1.1 生物性因素
感染是护士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在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最具危险的感染性疾病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病、淋球菌性淋病,梅毒等。1.1.1 (HBV)感染
我国属于乙肝高度流行区,据统计我国约有10%~20%的人为HBSAg的携带者[2]。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医院工作人员中乙肝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乙肝是一种血液传播性疾病,通过针刺伤或锐器损伤是感染H B V常见的传播方式。乙肝病毒的致病性较强,被针刺伤时一般只需要0.004μ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 B V,易感人群发生1次H B V污染针头刺伤后感染的机会为6%~30%[3]。另外,乙肝病毒生存能力较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下可生存1周。据报道:传染病房、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室、供应室的护士为高危人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H B V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保护率在70%~90%,免疫效果可持续3~5年[4]。
1.1.2 HCV感染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 C 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护理人员通过针刺伤或锐器损伤而被感染HCV的发生率为1.8%,能否通过飞溅的血液感染尚不清楚,但认为这种感染机会较小[5]。尽管目前在HCV感染者的血液和唾液中已分离出HCV,但在唾液中HCV的浓度一般认为较低,在动物实验中已发现HCV病毒能通过唾液而被感染,而被感染,但在人类却未有报道[6]。丙型病毒性肝炎通过输血感染者居多,丙肝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感染可遍布全世界。调查中发现护理人员HCV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由于护理人员长期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并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护理人员更应加强对H C V病毒认识和防护。
1.1.3 HIV感染
艾滋病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HIV病毒感染引起。现已从HIV阳性者的血液、唾液、眼泪、精液等中分离到HIV。护理人员因职业接触HIV携带者血液而感染者已有报道[7]。美国劳动部职业安全局(O S H A)指出,通过被H I V污染的针刺伤发生艾滋病的概率为0.3%。接触HIV患者的眼、鼻和口腔分泌物,感染HIV为0.1%,而认为通过完整的皮肤接触或仅接触极少量的HIV血液几乎不再感染[5]。
1.1.4 其他感染性疾病
如甲肝、结核、风疹、腮腺炎、流感等对护士有一定的威胁,特别是处于潜伏期的病人更具有危险性。结核杆菌属分支杆菌,有关资料估计,全世界每年有8×107~10×108新发现结核病例。活动性肺结核及未确诊的结核病例传染给护士的可能性更大。
1.1.5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非典型性肺炎是指2003年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传播。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在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期间,护士与非典型性肺炎患者接触频繁。很容易接触到患者的分泌物。
1.1.6 性传播疾病
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是我国目前主要流行的性病,分别由苍白螺旋体、淋病双球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8]。护士在给上述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时稍有不慎,如锐器划破手部皮肤以及给患者采血不慎划破手部皮肤及稍有破损的皮肤上均可导致被感染,其发病率很低,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因素、社会地位方面的问题,给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1.2 化学性因素
化学因素所致的职业损伤分为细胞毒性药物和化学消毒剂两大类。
1.2.1 细胞毒性药物
其接触方式主要有3种:准备药物时由于呼吸道吸入含细胞毒性药物的气溶胶,药液接触皮肤直接吸收,沾污后经口摄入。护士在准备药液或给药时不慎暴露的剂量虽小,但日常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不但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
1.2.2 化学消毒剂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是空气、物品、地面等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甲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空气消毒和熏箱内使用。护士是消毒的执行者,当甲醛散发大量有毒气体时,不仅能杀死空气中的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对人体也十分有害,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头晕、呛咳及哮喘。另外一些不易高压灭菌和浸泡消毒的用物,往往置于有甲醛的熏箱中消毒,护士在夹取物品及更换熏液时,会产生双眼酸胀,流泪及呼吸困难、头痛等不适。
1.3 物理性因素
护士最常见的物理性职业危险是锐利器具有的刺伤、负重伤和电离辐射伤。
1.3.1 针刺伤
针刺伤或锐器物损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的原因是在对使用后空针进行拆分消毒处理时发生意外。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随着针尖进入受伤者体内,会引起伤者感染某些疾病。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或锐器伤传播,其中最常见为HBV、HCV和HIV。此外还可以传播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1.3.2 负重伤
由于搬运重物、患者等引起护士脊柱、关节伤的报道屡见不鲜。有的护士由于腿部肌肉拉伤、下背部损伤而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
1.3.3 电离辐射伤
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诊断治疗率,但由此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护士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从理论上看,即使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癌、致畸。
1.4 心理因素
随着护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患者的要求高,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压力也愈来愈大。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但持续高水平的压力,可引起身体平衡失调,发生器质性功能障碍,导致心身疾病。如果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可产生负面结果即工作疲惫感,工作疲惫感是个人的心理体验,是情绪的疲倦感、工作的冷漠感和工作无成就感的综合表现[9]。护理工作任务重、长期加班,工作紧张,生活缺乏规律,每天不得不应对形形色色复杂的人群,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需求,这将导致护理工作者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患者、家属、上级领导和同事人际关系不良,竞争激烈、对工作前景担忧害怕下岗、职称晋升,也是引起心理压力过大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上种种原因都可以引起护理工作者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如头痛、睡眠障碍、胃肠不适、易疲劳、烦躁、焦虑、抑郁等症状,或产生不当的应对机制,如攻击性行为、自杀倾向或其他心理精神障碍,并诱发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病患或肿瘤等。
2 自身防护
2.1 手卫生
接触具有传染性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后,不论是否戴手套,均应认真洗手,在摘除手套后,接触两个患者之间,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他人时必须立即洗手。手卫生是防止医院内感染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护士应按六步洗手法洗手,熟练掌握六步洗手法及洗手、手消毒指征。用艾草抑菌洗手液洗手、持续使用,可保温,并抑制细菌滋生。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手。实验证明,用艾草抑菌皂液洗手的自然除菌率达99.5%,最好配有壁挂式干手器。
2.2 戴一次性手套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黏膜、非完整性皮肤和污染物品前均应戴手套;同一患者,既需要接触清洁部位又要接触污染部位时也应更换手套。
2.3 戴一次性口罩
口罩对有的潜在的病原菌有主要屏障作用,所以,护士只要进入污染病区均应戴口罩,同时也可以避免交叉感染。日常进入带有传染源的病房时应穿戴专用衣裤,以避免污染自已的衣服,衣服一旦被血液、引流物污染应立即更换。
2.4 HIV阳性或初筛阳性患者的消毒隔离措施:
住院患者安置于隔离病室内,手术患者在隔离手术间内进行。在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口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或身体时,应戴口罩、防护镜,必要时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围裙。护士手部皮肤破损时戴双层手套,送检各种病理组织、检验标本应双密闭,并注明“危险”或“小心感染”标识;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用过的非一次性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清洗处理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地面或物体表面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含有效氯2 000mg/L的消毒剂作用30分钟后再做清洁处理。HIV阳性患者不允许使用中心吸氧、吸引系统;HIV阳性患者的无经济价值的可燃性污物采用焚烧处理;HIV阳性患者的衣服、床单、被套、枕套原则上每周更换1~2次,使用后装放于防渗漏的双层黄色污染袋内,标记明确封闭运送至洗衣房、HIV阳性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之后,应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处理,物体表面用含1 000~2 0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擦拭或喷酒消毒,再做清洁处理;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及通风。产生的医疗废物在隔离室内按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就地分类处理,专人回收。HIV阳性患者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2.5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及整体素质教育,制定合格的防护措施,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减少和防止职业性损伤的发生,促进护士心身健康,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长期以来对护士多强调奉献精神和不怕脏的教育,自我防护意识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致使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淡簿。因此,护士必须执行全面预防性防护措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2.6 刺激性化学气体的防护
护士在进行空气消毒和夹取熏箱内物品时,戴防护眼镜,即可避免这些有毒物质刺激眼睛,同时可避免病菌入眼,因为眼睛一旦受到刺激,便会酸胀流泪,反射性地引起揉眼动作,会将衣袖和手背的细菌带入眼内;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穿防护衣、戴手套。
2.7 避免针刺伤的危害
护士在日常平凡的护理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使用后空针进行拆分处理时要格外小心,避免扎伤自己的手;在供应室回收物品清洗消毒处理时应戴手套,用镊子夹取物品,尽量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手术室护士对器械的传递也应谨慎。若护士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应立即用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8 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
根据其环境和工作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活动时间,可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培养高雅情趣,加强自身修养,克服个性弱点,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2.9 减轻工作压力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护士也同样感到有压力,担心自己被时代淘汰,害怕下岗,应以良好的心态降低心理应激水平,积极的认知或行为的应对能减轻心理及工作压力,要把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些,可适当抽出时间去旅游、放松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心情。
参考文献
[1]Asuzu Mc.Occupational health:a Summary, introduction, and outline of principle[J].lbadan:Afrikalinks Books, 1994.1-11.
[2]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37.
[3]Preventing needle stick injuries.in health[M].care settings.Nlosh.1999, Nov (www.adc.gov/niosh) .
[4]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80, 134.
[5]www.OSHA.gov/sltc/dentistry/control.htlml.
[6]Porter SR, Lodi G.Hepatitis C virus (HCV) -an occupational risk to dentists[J].Br Dent J, 1996.180:473-474.
[7]刘振声, 余大鹏, 陈增辉, 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 724-726.
[8]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647-655.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推荐阅读:
护士职业危险防控措施07-25
护士职业安全防护09-30
肿瘤专科护士职业防护06-22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12-15
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06-22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08-12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防范对策08-27
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及防护05-19
口腔科职业危险与防护11-11
护士职业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