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的职业压力与现状(共8篇)
护士的职业压力与现状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患者及家属对就医的正当权益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 医疗民事诉讼例的日益增多, 护士唯恐差错事故的发生, 造成其心理压力增大, 加之病人及家属的自我维权意识增强, 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日趋增高, 因此, 护士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其职业枯竭现象不容忽视。
“心身耗竭综合征”是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根据MasIach等的定义:心身耗竭综合征是一种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 而产生以极度的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 并且产生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1]。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人员配置不足
护理人力配置不足, 等级护理落实不到位。大部分医院护理人员未能按编制的规定配置, 有的医院护士与床位比例不足1:0.4。甚至有的医院为了减少经济支出, 裁员的首先是裁护士。使原本数量已经不足护理人员更显奇缺。加之医院上班时间输液任务较重, 护士工作多忙于基本治疗, 床边护理时间少, 标本不能满足病人生理、心理要求。
2睡眠紊乱
睡眠是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 是人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护理工作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对于解除护士日常工作带来的疲劳, 保持良好的体力、精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积极性的心理状态, 从而更有效的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的安全都十分重要。
护士工作是8 h倒班制, 人员少, 频繁上夜班, 体力和脑力工作繁重。而生活无规律、有时连续抢救、护理患者或做手术数小时, 大量的治疗实施、病情观察及生活护理, 都是由护士来执行。利益的驱动及患者缺乏卫常识, 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这些细致而耐心的工作, 需要合理的和足够的人员配置。来自患者、家属的高要求及医疗投诉也给护士增添了无数职业压力。
特别是夜班的护士因为受到单独值夜班管理病人多, 患者夜间病情变化等应激源的刺激, 易产生焦虑情绪。值夜班频繁将导致护士焦虑比例相应增加。值夜班的护士中, 大多数处于恋爱、婚姻、生育阶段的年青护士, 容易为琐碎的生活小节而困扰。频繁的夜班工作制度既影响工作的生活节律, 又影响对家人的照顾, 使他们觉得和伴侣相处时间减少。久而久之, 应激能力相对低, 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同时上夜班为单独作业, 单独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 困为一个人忙不过来而带来心理紧张, 易诱发差错事故的发生, 引起护患纠纷。同时夜班工作容易产生疲倦, 而碰上患者死亡, 护士执行终未处理会令半数以上的护士感到恐惧, 这种不良情绪刺激甚至会影响部分护士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还有交班时间要准时, 往往造成护理人员易醒或醒后难以入睡。即使是休息时间, 也因生物钟的倒置而出现质疑, 长期的紧张心理, 易造成慢性疲劳综合征。
3不公平待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人都有受公平对待的要求。如在奖金分配、工作安排、学习进修的机会等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 护士就会产生内心的不公平感。还有有的病人的不理解, 病人的无理取闹, 当然有的医院已经设立了委屈奖, 就是不管病人在不在理都无备件接受, 可是撇开护士这个头衔, 他们也是人, 他们是有感觉, 有思想的人, 如果一次可以接受, 但是时间长了, 就会导致他们的厌烦、讨厌甚至逆反的心理, 这个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是很好的结果, 也可能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 护理工作更是不被人认可。
4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医学理论知识有限, 大多数为中专生。不能适应不断改革的医学护理模式和满足病人越来越多的健康要求, 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从单纯的疾病观察及护理而转变对病人实施以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整体护理和健康人的护理。造成护理智能上的压力。工作负担重, 非负担重, 非护理性工作太多, 导致护士淡化了护理专业概念, 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价值和意义。心理卫生知识欠缺, 不会或不能很好的应用心理学知识, 科学的进行自我调节, 造成心理疲惫。
5社会因素
社会地位低, 护士为病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 病人只知医生治病, 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 晋升及继续深造机会较少, 护士的贡献末被社会承认。甚至有传煤的不符合事实的报道, 更严重的伤害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多数护士为女性, 在家中还要承担家庭主妇的角色。许多护士为提高学历和更新知识, 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考学习、集学习、家庭、工作负担于一身。
6风险大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 使得风险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医疗机构与国际接轨, 一种全新的护患关系正在形成。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职能的拓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 护理风险越来越大, 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 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警钟[2]。医院质量管理年是为了杜绝差错事故, 提高医院护理而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的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护理工作是具有较高的技术性、艺术性、服务性, 是一种高风险行业, 但又不被世人理解, 总觉护士是一个靠医疗生存, 无地位、无地位、又脏又累的职业。在130种压力较大的职业中, 护士名列前榜首。根据美国最新资料显示:近10年美国护士短缺约达100多万, 而护士的职业压力是导致美国护士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之,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每天都离不开穿刺、注射及处理污染伤口分泌物等职业性接触, 而这些东西都存在潜在的传染性, 如不小心就可能受伤, 造成职业性暴露, 染上疾病。虽然现在有职业暴露登记及上报表和种种防御措施, 但是这个不能解决护士被无行受到伤害而得到任何补偿。
7工作满意度
由于日常工作繁重、频繁的倒班, 护士很少有机会参加护理科研和出去参加护理学术活动。通过自学参加学历教育, 也会受到班次, 工作得制约。排班制度是护士对工作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的灵活性, 每个 月休周休的机会, 安排周末休假的灵活性及周末工作补偿的不满。
总之随着工业生产不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不断改善, 医院质量管理年的持续深入, 规范科学的护士管理力体系使护理事业的发展趋势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 社会、医院都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这种隐患, 使护理人员在一个比较安全的领域里更好的为病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慧琴.香港护理现状及启示.中华实用护理杂志, 2007, 1 (23) .
[2]姜秋红, 赵士荣, 李颖丽, 等.护理职业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 2006, 12 (22) :12.
[3]冯展娇, 卢海涛.护理班模式改革探讨.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 (4) :68.
护士的职业压力与现状 篇2
【关键词】护士;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减压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30-01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变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逐步落实与完善, 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 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 护士容易在工作中出现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情绪表现,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辞职的倾向增加,现对我专科护士压力源进行分析,探讨最有效的减压对策。
1 工作倦怠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1.1工作倦怠的含义
工作倦怠被认为是一种由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导致的心理现象和职业疾病,具体表现为精力不足、身心疲乏、神情冷漠等,Maslach(2001)提出的倦怠多维概念,即情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倾向(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消失(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1]。
1.2 护理人员产生工作倦怠的原因
1.2.1 感情枯竭的相关因素
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中,王翠丽,邹凌燕等(2006)认为,工作量在影响情感枯竭的因素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能否按时休假也和工作量密切相关[2]。
1.2.2 去人格化的相关因素
相關研究的结果表示工作满意度、科室的床位数以及胜任工作程度和去人格化的程度密切相关[3]。胜任程度越低的护士去人格化程度也越高[4]。
1.2.3 个人成就感的相关因素
从现有的研究结果发现,喜欢工作的程度、解决问题应付方式、医护关系与个人对自身工作能力的评价密切相关[5]。医生的学术地位较高,护士往往比较期待医生的认可,如果医护关系比较默契,也会更自信,对自己作出较高的评价[6]。
2 职业压力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1 职业压力的含义
职业压力(pccupationalstress)是个体特征与职业(环境)因素互相作用导致(工作需求超过个体应对能力而发生的紧张反应。
2.2 压力原因
2.2.1 工作强度
护理工作一方面有大量平凡、琐碎、繁重的基础护理,另一方面要进行病情观察、心理护理、文书记载等,以及“三班倒”的轮换工作,干扰了护士身体生物钟节律,造成心理压力、体力透支,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7]。
2.2.2 经济报酬与付出不成正比
护士的主要压力是工作量太大、护士地位太低和较低的薪金[8]。与医生相比,护士一样付出了劳动与智慧、技术和责任,得到的报酬却相差很远,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
3 血液肿瘤科护士特殊压力源
3.1 专科患者的特殊性
血液肿瘤患者病程长,病情较重,反复穿刺,各种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身心受到煎熬,痛苦不堪,血液病患者有着更多的疾病体验和住院经历,面对以上问题,护士既要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要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冲击。
3.2 专业技术压力
随着血液内科各种诊疗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开展和进步,如骨髓造血干细胞及外周造血干细胞治疗各类血液肿瘤、PICC置管术等方面,使血液专科护士不断面临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挑战。
3.3 工作环境的影响
血液病患者定期安排至无菌层流病房化疗,护士要完成日常饮食、生活护理,经常接触化疗药物及病人的排泄物,很多防护措施欠完善,使护士在上班时间心理高度紧张,对专科职业有畏惧感。
4 减压对策的探讨
4.1 自我减压
4.1.1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如采用微笑、运动、娱乐、幽默、定期旅游等方法调节,从而缓解工作压力 。
4.1.2 学习心理学知识 提高自身心理防御能力
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多沟通、勤交流,尽可能提供最佳服务,满足患者需求,客观的看待生老病死,提高自身心理防御能力。
4.2 我院及科室采用的各种减压措施与效果
4.2.1 保证充足人员安排,弹性排班
护士长从改变排班模式入手,将人力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或者危重抢救的时段,节假日实行备班制度,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主动为护士减压。
4.2.2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不断学习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学习、讲课,增加外出进修的机会,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4.2.3 改善工作条件及环境
配备最新防止针刺伤的留置针和血糖采血针,配置化疗药物时穿隔离衣,眼罩及无菌手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 结语
我科通过各种减压方法以及配合自我减压使护理人员能正确面对压力,加强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为血液肿瘤病人减轻痛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我科医护及医患关系和谐,学习氛围强,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工作效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Maslach, C. ,Schaufel.W.B.and Letiter.M.P.Job burnout[J].Annu Rev Psychol, 2001, 52:397-422.
[2] 王翠丽,邹凌燕等.护理工作倦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14(7):73-75.
[3] 李永鑫.工作倦怠问卷(MBI)简介[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21(6):2-3.
[4] 席波,李军,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0):3-5.
[5] 蒋小剑,蒋冬梅.国内外护士职业倦怠感研究现状[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12 (6):20-22.
[6] 王君俏,黄燕华.护士工作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6,22(11):15-17.
[7] 黄爱松,范景敏.护理工作应激原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54255.
护士的职业压力与现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市6家中小型血液透析室的50名护士, 最高年龄45岁, 最低年龄25岁, 平均年龄 (34±1.9) 岁;平均工龄为 (12±1.2) 年。
1.2 方法
1.2.1 压力现状分析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这50名护士进行压力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以职业暴露、工作量超负荷及心理压力为调查问卷的指标。分别对每一个指标进行评分, 其中出现过严重院内感染:4分;轻度院内感染:2分;未出现院内感染:0分;工作量超负荷:4分;工作量一般:2分;工作轻松:0分;心理压力大:4分, 心理压力一般:2分, 无心理压力:0分。统计这50名护士的上述各项指标值, 后针对相关指标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6个月后, 再对这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比较前后2次调查问卷结果。
1.2.2 应对措施
(1) 提高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对血液透析室的护士进行职业知识培训, 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 尽可能减少由于护士操作的失误所造成的院内感染, 当出现针刺伤时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使多流出点血液, 反复用自来水冲洗, 再用碘伏消毒。污染皮肤粘膜时应及时冲洗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同时建立健康档案, 护士每半年进行输血四项检查,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打乙肝预苗。 (2) 严格规范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血液透析室由于其科室的特殊性, 因而往往需要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护士在进行消毒时需做好自我保护措施, 即戴上口罩和防护眼镜、胶皮手套, 避免皮肤、粘膜与化学消毒剂直接接触, 消毒时严格控制化学消毒剂的用量, 并保证血液透析室的空气流通[2]。 (3) 降低物理性因素的危害。血液透析科室一般需要使用紫外灯进行彻底灭菌, 应将紫外灯的开关设置在科室外, 护士应避免自己的皮肤及粘膜暴露于紫外灯的照射中。 (4)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根据血液透析室患者就诊的具体情况, 采用弹性排班制度, 保证每一位护士可以在正常的就餐时间内就餐, 避免护士因为饮食无规律而出现职业病。 (5) 进行心理辅导。血液透析室的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此时应定期对血液透析室的护士进行心理疏导, 尽可能地解决每一位护士的后顾之忧, 使每一位护士可以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6) 增加每一个透析室中护士的人数及透析机的数量, 并尽可能地配备一台急诊透析机, 并对透析室中的每一台透析机进行定期检修。 (7) 每一位护士需经三甲医院培训后方可上岗, 并同时培养后备人员, 以备护士急需休假时有人员可调。 (8) 配备工人和技师, 减少非护理性工作, 把护士还给病人。
1.2.3 压力现状评价
压力大:调查问卷评分8~12分;压力一般:调查问卷评分4~7分;无压力:调查问卷评分4分以下。
1.2.4 统计方法
将50名护士两次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问卷结果
对50名护士两次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首次调查中26名护士表示压力大, 18名护士表示压力一般, 6名护士表示无压力;第二次调查中9护士表示压力大, 24名患者表示压力一般, 17名护士表示无压力。见表1。
2.2 统计结果
将50名护士两次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应对措施有效果。
3 讨论
目前, 血液透析室护士的工作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安全危险因素。血液透析室往往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 通常存在医源性感染、化学因素感染、物理因素感染以及护理工作人员的生理危害等。血液透析室的护士长期与患者的血液接触, 从而造成护士易出现医源性感染等疾病。血液透析室由于需要进行消毒操作, 因而经常使用含氯消毒剂、次氯酸钠、过氧乙酸、柠檬酸等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而化学消毒剂往往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这就造成血液透析室内的空气中有较低浓度的化学消毒剂残留, 护士由于每天长时间在透析室内工作, 因而易出现化学试剂感染。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需要长期受到紫外线和透析机屏幕的电离辐射, 因而易对患者的的眼睛及其他器官产生物理性损害[3]。 (2) 工作负荷过重。由于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 血透室的护士往往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当应对急重症患者治疗时, 护士往往需要加班、白连夜班, 最多一星期加五个班, 无论从体力上还是心理承受能力上, 都处于严重超负荷状态;再者大多数护士身兼数职, 且无相关的卫生员和护理员进行辅助, 无专职工程师, 遇到机器故障需临时从省城调工程师维修, 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小型透析室大多数患者无血管通路只能进行直穿, 这样又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及难度。 (3) 心理压力。由于血液透析工作的特殊性, 护士在工作过程中, 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样使护士的思想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之, 会造成护士生物钟紊乱, 进而造成内心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4]。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目前中小型血液透析室护士的压力现状往往体现在以上3个方面, 且大多数的护士感觉到工作压力过大。但是通过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 并进行有效的实施, 护士的工作压力较之前有明显的下降 (P<0.05) 。因此, 对目前中小型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职业压力现状进行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可有效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 提高工作效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丹, 陈越超.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压力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31) :7764-7765.
[2]张奋荣.论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防护对策[J].临床医学, 2010, 10 (23) :1628-3629.
[3]崔广芸, 王丽.血液透析常见护理缺陷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7, 8 (7) :52-53.
浅谈护士的职业压力与解决措施 篇4
关键词:护士,压力,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护理人员的技术和护理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护士的职业性质、特殊环境氛围及超负荷的工作等给护士造成了很大的心里压力, 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其具体表现在护士工作效率不高, 体能素质下降, 正向情绪匮乏, 群体氛围单调及自身成就及竞争等方面, 针对上诉问题提出防范措施, 减轻护士的压力, 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工作质量, 利于维护患者健康。
1常见护士职业压力
1.1 责任压力
护士的工作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任何原因所致的外伤多有伤口出血、疼痛、突然受到刺激而产生恐惧、紧张、不安的心理, 作为护士, 此时应敏捷、沉着、冷静、情绪稳定, 做到有条不紊的处理各种复杂情况。一面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 不要让患者直视伤口, 一面迅速止血, 固定, 包扎。即使遇到最复杂最严重的伤情, 护理人员也要做到不惊慌失措, 以免加剧患者的恐惧心理。在抢救过程中, 神智自若, 忙而不乱, 操作准确无误, 取得患者的信任而产生安全感。因此在工作中要求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 工作时必须高度集中, 全心全意。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使广大医护人员面临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1.2 工作负荷压力
目前医院因护士严重缺失, 导致护士长期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 特别是中夜班护士, 需要独立完成繁重的工作。而机械性重复劳动很容易让人心生厌倦, 增加压力, 各种考试、检查、训练、学习不断, 使护士倍感紧张和压抑。
1.3 工作方式压力
护理工作具有“三班制”特点, 日常生活没有规律, 容易造成家庭矛盾。
1.4 环境压力
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需要面对各种病痛和死亡的残酷现实, 要有面对和患者、患者家属交往的考验, 极易增加心理负荷。
1.5 知识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存质量的重新定位, 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就医过程中人们对护理人员工作及工作服务质量提出更多的需求。促使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来适应工作需求, 这就迫使护士需要主动去学习, 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从而在无形之中形成知识压力。
1.6 职业风险压力
职业风险压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对医院工作的偏见, 导致患者或患者家属的语言或身体攻击, 使护士感到了自身安全的压力。另一方面, 护士工作中必须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并迅速作出反应, 由护理人员粗心大意导致的事故, 护理人员将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解决措施
2.1 激励管理
激励的过程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管理者要努力营造平等竞争的人文环境, 形成激励机制, 积极鼓励和提高业务水平突出或在临床教研和管理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护理人员充分发展其工作动力和成就感[1]。帮助护士挑战自我和成就自我, 敢于面对现实、寻找正确的宣泄方式。
2.2 争取支持营造融洽环境
护士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它与护士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提倡护理制度改革的同时, 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管理者都应从根本上重视护士队伍的建设, 给予护理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开展一些培养健康人格、增强心理健康、努力释放压力的教育活动, 合理排班, 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 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护士能以健康的心态救护患者, 同时护士要争取自身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理解和支持, 增强解决压力的信心。针对病房特点计算各工作时段的工作量, 实行弹性工作制, 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 合理调配人员, 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2], 尽可能创造条件使护士能劳逸结合。
2.3 学会自我调节接受压力
在压力已经形成, 无法改变, 也无法避免的情况下, 护士应学会自我调节, 接受现实, 这样才能使自己恰当的减压。引导护士学会具有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 培养护士的积极情感, 加强意志锻炼, 提高心理耐受力[3], 保持平和、乐观的心理状态。
2.4 学会适应减轻压力
在各种应激事件和压力面前, 一味的抱怨是于事无补的, 应及时调整心态, 学会适应, 换一种角度看压力。学会对让我们曾经头痛不已的压力心存感激。随着外界应激而积极改变。这样才不至于感受到无谓的伤害和挫折。
2.5 转换观念改变压力
如果你害怕一项新的工作要求, 内心总想逃避或者觉得自己无法应对, 则势必感到精神紧张和恐惧, 有时出现失望, 无助的感觉, 但如果将新的工作要求视为一种挑战, 一种成长, 你会以一种新的态度、新的观点去对待, 并有许多可能的选择, 且深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运用心里暗示, 减轻压力。积极的暗示可以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学会随时鼓励自己, 压力面前暗示自己一定可以解决问题, 面对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时, 要学会为自己喝彩, 同时应充分享受来自各个方面的肯定与谢意。体验工作带给自己的价值感和乐趣。
2.6 建立防御机制避免压力
面对压力, 我们感到紧张, 却又要以接受的态度来适应, 这需要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个过程是靠心里防御机制来完成的, 建立防御机制是为了保护自己, 那么就要善待自己, 正确评价自己, 允许自己犯错误, 偶尔原谅自己。
压力是现代社会中, 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适当的压力能激发个体的斗志, 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过强和持续时间过长的压力可以导致各种身心疾病。由于护理专业具有特殊性, 护士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的危险, 严重的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士面对压力时, 要学会争取支持, 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 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加适当运动, 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 适当参加健康娱乐休闲活动, 调节自己的身心, 工作之余充分休息, 使自己保持最佳身心状态, 以利于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徐黎黎, 金雪梅.人事代理制医院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调查.上海护理, 2002, 2 (增刊) :100-102.
[2]陈建化, 何文.心血管病房护士心理素质分析.护士进修杂志, 1998, 13 (5) :14.
临床护士职业压力与防范 篇5
1 临床护士的职业压力原因
1.1 心理、生理因素
医疗卫生行业中, 临床护士的工作相对较辛苦, 而报酬、地位却相对较低, 劳动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护士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俗话说, “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可在患者的眼中功劳最大的永远是医师, 护士根本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其次, 临床护士责任重、工作量大、护理工作琐碎、繁重给护士造成体力上的压力, 事业竞争带来的紧迫感, “三班制”扰乱了护士身体的生物钟节律, 长期超负荷工作, 脑体力并用的劳动, 造成护士体力、脑力同时过度支出, 而导致疲劳。
1.2 社会因素
临床护士98%为女性, 工作与家庭必须兼顾, 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 他们的怒气往往直接撒向护士, 使护士有怨无处诉。由于投诉体制不完善, 少数患者对护士缺乏理解和尊重, 动辄投诉和起诉, 使护士的精神压力增大。护士不仅要处理好护患之间的关系, 也要处理好医护、护护及其他医技人员之间的关系。在医院领导和医师们眼里, 护士就是干活, 根本不拿护士的活当正经事, 更别提改善护士的地位和待遇, 导致护士情绪低落, 调动不起工作积极性。
1.3 文化因素
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各种新技术、新医疗器械的使用, 需要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 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压力。现代护士由专业技术人员变成了服务型人员, 虽然学历比其他服务人员高, 但在医院无论是晋升职称还是劳动报酬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 使护士感到自己的职业没有什么前途或成就感从而产生辞职或得过且过的想法。
1.4 各种无休止的检查
现在, 医院为了创造自己所谓的品牌, 整天三日一小查, 五日一大查, 每次检查护士们就要被扣上重重的帽子, 查不出问题便罢, 查出问题并不是通过讲解起到引以为戒作用, 而是采用扣奖金、通报批评的方式, 使护士们叫苦不断。
2 临床护士的职业压力防范
2.1 院级领导的关心
医院管理者要多关注护士们的状况, 多给予理解和支持, 注意发现护理人员工作中的闪光点, 体会护理工作的艰辛及时给予肯定, 创造乐观向上、和谐文明的工作氛围, 使她们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2.2 对护士要宽容, 不要过分施加压力
作为护士长, 要尊重、理解和爱护她们, 积极帮助解决一些工作、家庭中的难题, 为她们解除后顾之忧, 从而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发现并挖掘她们的工作潜能, 提高对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亲情服务, 而不是采用高压手段, 以克扣工资、奖金、点名批评等方式来达到临时性的片面提高, 使护士每天神经高度紧张, 提心吊胆的工作, 从而挫伤工作积极性。
2.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向家人、亲友或同事倾诉, 并接纳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 以建立自信心。通过调查发现,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委屈及压力向别人倾诉后, 可获得心理上的平静。
2.4 环境及人员配备
医院领导应确保临床护士配置比例, 做到合理安排上班人员, 按时更换工作环境, 对各个科室的护士适时进行轮换, 避免在同一个科室工作的时间过长而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上所述, 护士要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注重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保持健康的心态, 使自己在身心健康中愉快地工作和学习, 同时社会各界和有关领导应多给予理解和支持, 创造院内医护、护护、护患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而真正做到关心护士、爱护护士, 使护士能主动发挥主观能造性,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晓杰.《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如何提高护士对工作压力的应对能力”.
[2]吴芳.《护理学杂志》.“临床护士工作中常见压力及应对方法”.
[3]陈素芹.《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护士压力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方法”.
[4]张立.《解放军护理杂志》.“护士工作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5]徐习.《护士进修杂志》.“护士应对方式与工作压力的相关性研究”.
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与对策 篇6
1 职业压力的产生因素和危害
1.1 工作负荷过大
我院急诊科担负着全市各急、危、重患者的主要抢救任务。据统计,在2006年我科共接治急诊患者10万余人次,其中抢救万余人次。急诊科共有护士16名,护理员6名,工作任务繁重,时常需要交班、拖班。护士的心理、身体长期处于应急状态,极易出现疲劳感、胃溃疡、便秘等,有些护士甚至出现幻听、幻觉。另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护士抵抗力下降,受到与工作有关的伤害增多,增加了感染和出现意外、疲倦、精神紧张的几率,容易患上肺结核[1]。
1.2 业务和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急诊科患者病种复杂,各类抢救措施必须及时有效,这不仅需要医师的果断和冷静,更需要护士的紧密配合。抢救过程中药物的使用、医疗抢救仪器的使用,都需要护士不断地学习,一些高难度的抢救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护士更需要之前不断地练习,并完全掌握其全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后才可进行。急诊科护士还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抢救理念与抢救程序,所以在急诊科工作就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急诊科护士业务时间不仅像常人一样,为家庭琐事所累,更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学习新业务、新技能上。
1.3 职业损伤
急诊科护士与其他临床科室护士相比,遭受到更多的职业损伤压力。 (1) 机械损伤。护士在抢救配合及紧急止血、清创缝合过程中,接触大量的手术抢救器械,如刀片、缝针、注射器、输血输液针头等,在抢救当中的手忙脚乱,或患者的躁动不安,都有可能被刺伤或扎伤。不仅引起疼痛、出血,更容易造成疾病的感染,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HIV感染等,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2) 血液体液的污染。护士在每天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各类外伤面,在根本无法预知患者的生化指标的情况下,直接接触血液;另一些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护士在为患者检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路、插入三腔二囊管等过程中,都有可能遭受到患者呕出的血液的污染;还有在紧急气管插管或吸痰过程中,又有可能受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污染。 (3) 射线的污染。护士在护送患者检查过程中,一些危重患者往往需要监护在床旁,受到大量MRI、CT、X射线的污染,引起头痛、疲劳及免疫力的下降。
1.4 精神伤害
在中国, 护士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2]。急诊科护士每天接触许多患者及家属, 由于个人社会地位、道德品质、素质涵养的不同, 亦有一些酒后行为失控或痛失亲人后过激的言行举止, 都发泄到护士身上, 使其在身体、精神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2 应对职业压力的对策
2.1 护士应树立对职业压力自我调节的意识
认识到长期处于职业压力中,对身体将产生严重的危害性,不仅混乱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还会成为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我调节意识。
2.2 应对各类职业压力的对策
2.2.1 应对工作负荷过大压力的对策:
医院急诊科布局应合理,以便于抢救和观察患者为首要考虑。护理人员与工友应配备充足,护士应掌握工作中的节力原则,合理排班,避免长时间处于第一抢救岗位。工作间歇安排1~2h休息时间。
2.2.2 职业损伤压力的对策:
在急诊科工作应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被锐器损伤,应立即做局部3%碘酊消毒。怀疑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即应肌内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工作中应勤戴口罩、手套。有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危重患者尽量在病情稳定后送射线检查,检查中护士应暂时离开,需监护在床旁时,应穿上防护服。
2.2.3 新业务、新知识需求压力的对策:
科室应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网络。对新业务、新知识整理成册,每位护士可抽时间自学,或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排班上应新老搭配,不定期地委派一两名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回院后在科室做详细的传达与指导。
2.2.4 受到精神伤害压力的对策:
为减少护士身心健康问题,这不仅需要有力的社会支持,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3]。急诊科护士应具备乐观、开朗和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与患者及家属解释、护理工作中应尽量耐心。遇到一些无理取闹的患者时,应暂时回避,避免正面冲突。医院在急诊科也应增派保卫人员,必要时也可报警处理。
总之,医院领导与每1位急诊科护士应充分了解职业压力的危害,共同努力,积极应对,使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充分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晶, 孔令江, 王继晶.有关护士加班的健康隐患问答[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2) :91.
[2]李亚萍, 张秀英.忽视心理疲劳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1995, 11 (6) :21-22.
护士的职业压力与现状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院和金华市人民医院102名40岁以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护龄等。(2)根据马会清编制的员工疲劳综合征量表制作出一份适合中年护士的调查问卷,来反映102名中年护士的健康状况。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护士的躯体方面、精神方面和情绪方面的问题。问卷设计好后,经护理专家进行专家内容效度分析(CVI),CVI值为0.88,问卷针对专家意见略作修改。正式调查前,选择15名研究对象进行量表信度测定,测得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护理管理者评定认为问卷内容效度良好。
1.2.2 调查方法
问卷由调查者现场发放,使用统一指导语向护理人员解释问卷内容及填写方法,现场填好后当场回收。
1.2.3 统计学方法
将全部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进行分析并完成报告。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出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100%。102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在40~53岁,平均(43.27±2.39)岁。文化程度:本科学历31人,占30.39%;大专学历45人,占44.12%;中专学历26人,占25.49%。职称:初级37人,占36.27%;中级43人,占42.16%;高级22人,占21.57%。护龄:10~15年的28人,占27.45%;16~20年的32人,占31.37%;11~20年的29人,占28.43%;>20年的13人,占12.75%。婚姻状况:未婚23人,占22.55%,已婚79人,占77.45%。
2.2 前10位护士压力源情况
护士压力源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上班的护士数量少、经常倒班值夜班、非护理性工作太多、工资及其他的福利待遇低和护理工作社会地位低。前10位护士压力源详细情况见表1。
2.3 护士躯体问题情况
护士主要躯体症状为乏力、疲惫,占94.12%(96/102);其次为头痛占82.36%(84/102);肌紧张、腰背酸痛占80.39%(82/102);虚弱、憔悴占69.61%(71/102)。
2.4 护士心理健康情况
102名护士,总分超过分界值(27分)者有126人,心理状况不佳检出率为40.91%,平均分为(26.12±3.71)分。消极性项目中,占前三位的分别为感到不高兴和抑郁(61.54%)、一直感到精神紧张(57.63%)和由于焦虑而失眠(53.22%)。护士心理健康调查详细情况见表2。
2.5 护士工作压力源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护士工作压力源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见表3。从表3可见,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护士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与护士心理状况呈正相关(P<0.05,P<0.01)。
注:*P<0.05,**P<0.01
3 讨论
随着公众健康知识水平提高、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医疗行业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医疗护理人员必须向患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4]。工作压力是指在某种工作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之间出现失衡而产生的心理变化[5]。护士的工作压力是护士护理工作的各种需求与其生理、心理状态不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身心失去平衡的状态[6]。由于护士的工作环境、服务对象、工作强度、管理及人际关系等因素,使护士产生的工作压力要比其他职业大得多。严重的压力会使护士感到身心疲惫,从而导致护士产生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到护理质量,造成恶性循环。
此次调查,护士工作压力源问题依次为工作环境及资源、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护士专业及工作、病人护理和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平均得分为3.02,高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7,8]。占到前五位的分别是上班的护士数量少、经常倒班值夜班、非护理性工作太多、工资及其他的福利待遇低和护理工作社会地位低。经常倒班、非护理性工作太多也是护士的主要压力源,结果与徐习、徐征[9,10]的研究结果一致。各级医院管理者有不同程度的轻护重医的思想观念,认为给医院创造价值的是医生,所以奖金分配向医生倾斜。医生在晋级晋职机会方面也比护士多得多,所以工资等福利要优于护士。同时,医院管理层认为医生的临床医疗工作技术含量优于护士,甚至有个别医院领导认为护理是简单重复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所以对护理力量的配置不重视,导致护士力量薄弱。为使护理工作得以正常延续,护士不得不经常倒班和值夜班。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护患矛盾日益加大,护士感到身心疲惫,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此次护士心理健康调查,308名护士健康问卷,总分超过分界值(27分)者有126人,心理状况不佳检出率为40.91%,与赵美玉[11]的调查结果一致。可能原因是长期以来社会对护士的偏见、社会舆论的误导影响了护士的心理健康。当今社会,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日益增高,但由于医院护理力量薄弱,护患比例失调,工作强度大,使护理工作任务繁多,且责任重。护士抑郁、精神紧张、焦虑而失眠者发生率较高。消极性项目出现的问题多于积极性项目,结果与符文琛、逢冰洁及Lam调查结果一致或相近[12,13,14]。另外,护士工作压力源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管理及人际关系、病人护理和护士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P<0.01或P<0.05)。工作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5]。医院管理者重医疗轻护理,护士学习、晋升的机会少,挫伤了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护理工作福利低、社会地位低、责任大和工作环境差使护士自我价值和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护士人员紧缺,势必引发护士工作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紧张。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护士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因此,医院管理者应转变重医疗轻护理的观念,增加护理人员力量,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减少非护理性工作;调配护理力量,科学合理安排护理班次;增加护理人员晋升晋级机会,为护理人员多提供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加强护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加社会对护士职业的认同感;调动社会及家庭各种力量,增加护士释放心理压力的渠道;指导护士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释放、调节不良情绪;必要时给出现抑郁、精神紧张、焦虑而失眠的护士提供心理医师和心理咨询。
总之,工作压力与护士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医院管理者应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增加护士的福利待遇和晋升晋级的机会,增强护士的工作成就感,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中年护士的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年护士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相关性。方法:选择金华市中医院和金华市人民医院102名40岁以上护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员工疲劳综合征量表,对中年护士的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02份,临床护士工作压力源前五位分别是上班的护士数量少、经常倒班值夜班、非护理性工作太多、工资及其他的福利待遇低和护理工作社会地位低。护士主要躯体症状为乏力、疲惫,占94.12%;头痛占82.36%;肌紧张、腰背酸痛占80.39%。运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护士工作压力与护士心理状况呈正相关。结论:工作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医院管理者应增加护理人员力量,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增加护理人员晋升晋级机会,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及工作成就感,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士的职业压力与现状 篇8
调查对象情况
在沈阳及周边地区9所中职学校中,选取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计1000份,回收858份,其中有效问卷831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研究工具
(一)教师职业压力问卷
朱丛书、申继亮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原有46个题项,由20名职教教师答此问卷,根据反馈意见,删除与中职学校情况不相符的4个题目,再对剩余题目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项目分析,保留鉴别力指数均大于0.3的题项,得到的中职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共计42个题目。
对该问卷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工作负荷、学生因素、环境因素、自我发展与职业期望(以下简称发展期望)、家庭人际共5个因子。研究采用5点计分法,其中,没有压力记1分,压力很大记5分,得分越高,说明承受的职业压力越大。
根据调查对象职业压力测试分数计算总问卷和分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5,分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81~0.857之间。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以上,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0以上,表明该问卷在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采用吴真、赵子真改编的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其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得到情绪衰竭维度、成就感维度、人格解体维度共3个因子。采用5点记分法,从未如此记1分,经常如此记5分。其中,情绪衰竭与人格解体两维度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重;成就感维度反向记分,即得分越低成就感越低,倦怠越严重。根据调查对象职业倦怠测试分数计算总问卷和分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1,分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45~0.802之间。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以上,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0以上,表明该问卷在本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调查结果
(一)对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
职业压力问卷各项目的得分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与学生因素、自我发展及工作负荷相关的项目分值大于均值3,得分较高。
职业压力各因素的均值与标准差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中职教师来自环境因素与家庭人际关系的压力值较小,而在学生因素、发展期望、工作负荷三个方面的压力值较大,所以中职教师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这三个方面。
此外,问卷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题目,由教师列出本学期的最大压力事件,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学生难管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评职称和收入较低。
(二)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状况
职业倦怠问卷各项目的得分情况如表6所示。表中数值显示,与情绪衰竭有关的项得分较高,与成就感有关的项得分较低。
中职教师在职业倦怠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别为3.16±0.54,1.95±0.34,2.72±0.36。由于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中数为3,所以从总体来看,中职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稍高,成就感较低,去个性化现象不太严重。
不同职称、是否担任班主任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如表7所示。就表7数据来看:(1)在情绪衰竭维度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比其他教师情绪衰竭更严重,同时也发现,班主任与初级职称教师的情绪衰竭也较为严重。(2)在人格解体维度上,初级职称与高级职称教师的人格解体倾向较严重,其次则是班主任。(3)在成就感维度上,中级职称教师的成就感最高,高级职称教师次之,而初级职称教师的成就感最低。由此来看,后者的倦怠倾向较为严重。
中职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一)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被调查者两个问卷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考察中职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统计结果为0.724(p<0.01)。可以看出,中职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中职教师所感受到的职业压力越大,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二)职业压力各因素与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中职教师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法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为因变量,职业压力各因子为预测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法进行分析,考察教师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如表8所示。
注:*p<0.05,**p<0.01,***p<0.001
如表8所示,以职业压力各因子为预测变量预测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时,学生因素、工作负荷、家庭人际与发展期望四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多元回归系数为0.519,四个因子的联合解释率为26.2%。学生因素(Beta=0.319,p<0.01)和工作负荷(Beta=0.307,p<0.01)对情绪衰竭有预测作用,表明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有正向影响。以职业压力各因子为预测变量预测职业倦怠的低个人成就感维度时,仅有学生因素与发展期望两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多元回归系数为0.255,其联合解释率为6.5%。学生因素(Beta=0.183,p<0.05)和发展期望(Beta=0.178,p<0.05)对低个人成就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表明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有正向影响。以职业压力各因子为预测变量预测职业倦怠的人格解体维度时,只有环境因素与学生因素两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多元回归系数为0.4747,两个因子的联合解释率为22.4%。工作负荷(Beta=0.402,p<0.01)和人际关系(Beta=0.251,p<0.01)对人格解体有预测作用,表明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有正向影响。
数据分析结果
研究采用教师职业压力与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831名沈阳市中职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状况做了调查,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教师成就感偏低。中职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3.16±0.54,1.95±0.34,2.72±0.36。从总体来看,中职学校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稍偏高,成就感较低,去个性化现象不太严重。在当今社会,教师职业与经贸、金融和企业管理等有较好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行业相比,越来越失去其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教师的尊严感和成就感大大降低,进而影响教师职业的稳定和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值得相关部门关注。
二是班主任、职称对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班主任教师更容易体验到倦怠,初级职称教师的成就感得分最低,职业倦怠情况最严重,直接造成学生管理和教育质量下降。
三是中职教师职业压力与其职业倦怠呈正相关。职业压力各因子分别对职业倦怠的三维度有预测作用。其中,学生因素、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与自我发展期望对情绪衰竭有预测作用;学生因素与自我发展期望对低成就感有预测作用;环境因素与学生因素对人格解体维度有预测作用。
缓解策略
从研究结果显而易见,职业倦怠是由学生因素、工作负荷以及低的发展期望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且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具有不同的影响力。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因此,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此外,还必须在中职学校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学校办学和管理的现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缓解其倦怠的心态。
摘要:随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以及职业教育特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造成职教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凸显。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以中职教师职业压力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为研究工具,对近千名相关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为有效缓解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可靠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缓解策略
参考文献
[1]Harden R M.Stress,Pressure and Burnout In TeachersIs the Swan Exhausted?[J].Medical Teacher,1999(3).
[2]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3(3).
[4]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护士的职业压力与现状】推荐阅读:
护士职业压力的现状论文11-12
产科护士职业压力07-23
缓解护士职业压力08-22
护士职业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学报07-28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12-15
护士的压力现状分析10-10
护士职业理想与规划08-22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防范对策08-27
护士的压力与应对07-12
儿科护士的压力与调适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