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危险防控措施

2024-07-25

护士职业危险防控措施(共4篇)

护士职业危险防控措施 篇1

采血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较易出现职业暴露的危险情况, 因此, 积极分析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 并寻找有效防护措施至关重要[1]。笔者从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采血室从事采血工作的护士中随机选择50名进行研究, 探讨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采血室从事采血工作的护士中随机选择50名进行研究。其中男1名, 女49名, 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 (27.1±2.3) 岁。

1.2 方法

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对50名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按照物理、化学、心理三类统计存在的相关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0份, 回收率为100%。经统计,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 其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为针头刺伤, 占90.0%, 见表1。

3 讨论

采血护士每天要负责对大量的患者进行采血, 并要完成留样及血液初筛等多项工作。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一旦出现防护不当等情况, 极易导致职业暴露, 引发一些系列严重后果。因此, 积极分析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 并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2]。

本研究中,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 对本院采血室50名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 其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为针头刺伤, 占90.0%。另外还有颈椎劳损和接触性皮炎以及工作环境污染和呕吐物溅污, 还有焦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提示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问题较为严峻, 做好防护工作刻不容缓。根据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提高防护水平。

3.1 完善防护制度

医院要注意积极的完善相关防护制度, 制订与职业暴露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采血环境消毒隔离制度等, 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实际工作中采血护士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 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3.2 加大培训力度

医院要加大对采血护士的培训力度,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广大采血护士的防护意识。对于新护士, 上岗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防护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于在职护士, 也要定期进行防护培训, 并注意加大考核力度, 以提高广大采血护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并注意加强监督, 及时纠正采血护士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种不规范操作。

3.3 采血护士自我防护

采血护士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规范操作, 避免出现职业暴露。注意进行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不断地积极学习各种防护知识和技能, 实现自我防护能力的不断提高。

3.4使用防护用品

医院要为广大采血护士提供优质、充足的防护用品, 如防护服、口罩、眼镜等。并指导采血护士科学合理的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按照正确的洗手规则, 在工作前后用肥皂水洗彻底清洗双手, 并穿防护服、戴手套和眼镜等。

综上所述,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因此, 各医院要注意对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 积极制订详细可行的防控措施, 以提高采血护士的防护能力, 减少各种不良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万红丽, 吕珂, 张芳芳.浅谈护士采血过程中针刺伤的防护及处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13 (8) :67-68.

[2]徐晓玉.采血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和安全防护措施[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13 (12) :63-64.

护士职业危险防控措施 篇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 在诊疗、护理及其操作过程中, 护士常暴露于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 若不注意采取得当的个人防护措施, 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 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职业性损伤包括针刺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心理性损伤、外部工作环境对护士造成的损伤等几个方面[1,2,3]。针对以上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介绍如下, 以维护广大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1 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常见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锐利器具刺伤、负重伤、电离辐射伤是护士常见的物理性损伤。

1.1.1 锐利器具的刺伤

这是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尤以针刺伤多见。刺伤后可以引起20多种血源性疾病, 特别是HIV、HBV和HCV感染;此外, 还可以导致败血症、伤口感染等。造成此类伤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医院负责此项工作的部门不够重视, 对临床护士由于职业暴露而导致的职业损伤缺乏足够的系统的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 在上岗前的培训内容中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缺乏应有的防范损伤意识, 虽然多数临床护士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被HIV, HBV, HCV污染锐器损伤的严重后果, 但还是存在轻视和侥幸心理, 对损伤防范不足, 以为感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三是缺乏防范锐器损伤的知识、技能和规范操作程序, 很多临床护士都是在实际工作中被已经污染锐器刺伤后才意识到污染锐器损伤的防范, 因此遵循规范操作程序是及其必要的。

1.1.2 负重伤

护士在搬运成箱的药品、急救时的担架等情况下, 可引起护士出现脊柱、关节伤, 由此造成下背部损伤后, 不得不离开护理工作岗位。另外, 因护士站立时间过长, 下肢静脉曲张的出现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医务人员, 应引起重视。

1.1.3 电离辐射伤

由于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的同时, 由此产生的电离辐射会对护士的机体造成损伤, 如出现白细胞数量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以及长时间接触因蓄积作用而出现的远期的致畸作用和致癌作用。

1.2 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所引起的职业损伤按病因分为以下两类:

1.2.1 细胞毒性药物引起的职业损伤

进入机体的方式有3种, 一是含细胞毒性药物的气溶胶长期悬浮在空气中, 可经呼吸道吸入;二是药物透过皮肤屏障直接吸收, 进入血液循环;三是不注意手部卫生, 沾染后经口摄入。护士在准备药液或给药时频繁接触细胞毒性药物, 尽管暴露的剂量较小, 但会因蓄积作用产生现时的和远期的作用, 如白细胞数量减少, 自然流产的出现率增多, 以及“三致”作用的发生。

1.2.2 化学消毒剂引起的职业损伤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护士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 轻者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 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病症;重者可引起全身中毒或致癌作用。常用的空气、物品、地面等消毒剂有甲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戊二醛等, 由于具有挥发性, 可对呼吸道、皮肤及其粘膜、神经系统等产生一定的危害。

1.3 生物性因素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护理过程中常见而严重的一种职业损伤。护士在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 如果不遵守护理常规, 不注意个人防护, 不仅造成自身感染, 还会成为传播媒介, 影响他人健康。

1.4 心理因素

护士的心理性职业损伤主要由高度紧张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倒班、生活缺乏规律性以及护患纠纷引起的“医闹”等因素引起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理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目前较明显是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和溃疡病, 胃部症状与焦虑、精神紧张、抑郁、生活无规律、超负荷工作等心理因素有关。因此, 必须注意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保健。

2 护士职业损伤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

医院必须制定和采取得力的预防措施, 加强护理操作技术规范化培训和教育,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减少职业损伤, 保证护理安全。

2.2 完善防护制度和设施

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对护理人员和医院人力资源的危害, 努力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完善医疗设备的防护措施,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建立护士健康档案。

2.3 防止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

一旦针头刺伤皮肤粘膜, 应立即离心方向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 用肥皂和流水反复冲洗伤处, 然后用0.5%碘伏等消毒剂消毒。如为感染患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采取相关紧急处理措施, 随时观察, 注射乙肝疫苗, 进行相关病原体及其抗体检测,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4 化学性危害的预防

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 应做好个体防护工作。包括穿隔离服、戴口罩、帽子和乳胶手套等措施, 必要时戴防护眼罩, 从而防止药液和雾粒溢出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要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定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严禁超标, 减少化学性毒物进入机体的数量。孕期必须停止接触细胞毒性药物, 以免影响胎儿发育。

2.5 生物性危害的预防

在接触患者体液时, 应严格掌握洗手的时机及其消毒, 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6 心理性危害的预防

要合理安排轮班制度。对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的科室, 必须将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其中并增加数量, 减轻工作强度, 减少护士职业压力,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2.7 加强护士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如静脉穿刺必须做到稳、准、狠, 一针见血, 尽可能减少自身感染的机率。对于使用过的医疗废弃物品应该立即投入脏敷料的垃圾容器内, 不许随处乱扔。阳性患者用过的器械, 要先经过彻底消毒、浸泡, 再清洗。

2.8 改善临床操作环境

安全规范的操作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的频率, 如戴手套, 采用安全注射器, 医院应该提供方便丢弃污染的医疗废弃物等锐利废物的容器, 尽可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 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 在固定场所焚毁。

2.9 建立健全防护管理制度

上岗前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等岗前培训, 强化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督查力度, 积极改善临床护士的工作条件, 减少非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加强职业暴露的登记管理制度, 作好暴露后的药物处理以及心理疏导工作。

总之, 护士职业损伤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须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 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制定和采取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在内的综合性预防方案, 避免护理职业损伤的发生, 使护士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崔虹.护士的职业危害 (一) [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87, 8 (2) :52-55.

[2]陆培廉.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15-117.

护士职业危险防控措施 篇3

1 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

1.1 各种针具等锐器损伤

1.1.1 针具等锐器操作

这是医护人员感染医源性病体的主要途径[3]。①住院患儿在治疗及护理上不依从、护士操作不熟练以及家属不积极配合或配合不当, 导致操作中意外针刺伤或操作后拔针时由于患儿躁动或旁人干扰而致针刺伤;②由于不遵守操作要求, 用后未及时放入锐器盒或弯盘内, 而掉落患儿床上或地上;③针头使用后置锐器盒或双手回套针帽及整理用物时意外刺伤, 有调查显示回套针帽造成操作的几率高达80%~90%;④进行拔针后将祼露的针头拿到集中消毒处时;⑤将血标本入试管时, 应取下针头。

1.1.2 刀片损伤

①小儿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输液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 对2岁以下及肥胖的婴儿, 我科大部分护士选择头皮静脉, 在给患儿剃头时, 由于护士操作不熟练或患儿躁动, 以及使用剃毛刀后未放置妥当而导致刀片刮伤。②在与医生配合进行侵入性操作时, 连接刀柄与刀片时、分离刀柄与刀片时、操作中传递器械时、操作后清洗, 打包器械时。

1.1.3 玻璃碎片损伤

加药过程中, 锯玻璃时用力过大致安瓿在手碎裂, 或用手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 导致玻璃碎片嵌入手指皮肤;治疗前、后擦拭治疗台时未仔细查看而刺伤;清理玻璃碎片时未加以防护而至刺伤。

1.2 血液污染

主要是含有HBV、HCV、HIV、梅毒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血液污染针头及医疗器械,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直接接触感染。急性开放伤手术病人常以急诊入院, 入院后做一些必备的术前检查后即进行手术治疗, 而经血液传播的多种疾病, 如HBV, HCV, HIV等检查结果均不知晓, 护士此时在执行各种护理操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相对淡薄, 特别是一些低年资护士由于工作经验尚不丰富, 手上偶有掰安瓿时留下的划伤, 这时, 若护士进行静脉穿刺稍有不慎极易被感染血液性传播疾病。

1.3 患儿的分泌物以及排泄物污染

治疗过程中由于患儿哭闹导致唾液、泪液、鼻腔分泌物、呕吐物或粪便、尿液等污染。

1.4 体液、排泄物、血液、羊水污染

由于产后新生儿特殊情况需马上手术而转入小儿外科时, 产科护士未及时将患儿的皮肤擦拭干净, 而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产妇的阴道分泌物、血液、羊水等, 也会被污染。

1.5 工作压力和心理因素导致的免疫力降低

由于小儿外科护士工作繁忙, 又频繁的倒班, 加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高要求性, 使护士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加大, 从而导致抵抗力下降, 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 防护措施

2.1 心理、生理防护

护士应学会自我保健,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会自我减压的方式。学习和积累各种工作经验,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稳定。

2.2 加强职业培训

护士长要加强进行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的培训教育, 特别加强新入科的护士的教育培训, 使每个护士都能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坚持“标准预防+额外防护原则”。

2.3 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 预防导致针刺伤的高危因素

①防止针刺伤除了必要的安全操作流程外, 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BD安全型留置针, 当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时针尖会自动地被保护套完全套住, 没有被针刺的危险, 使用安全型留置针能减少医护人员受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以及减少病人在医院内感染的机会, 安全型留置针的使用是对医护人员以及病人的双重安全保障。②教育护士对分离后的针头要及时置入锐器盒内, 禁止双手回套针头帽 (如特殊需回套针帽可用单手复帽法) ;不要相互传递裸露针头、锐器;防止使用后折断或弯曲。

2.4 规范操作

①护士在对不合作的患儿进行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协助, 尽量选择患儿的四肢静脉, 如必须选择头部静脉, 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 固定好患儿头部, 使用后的剃刀要及时置于锐器盒内, 以防刮伤。②护士锯玻璃安瓿时用力适当, 并尽量使用纱布包裹再掰安瓿;擦拭治疗台时要注意防护;拾、取污染针头或其他锐器时要使用专用钳子或镊子, 绝对不可徒手处理。③在护理技术操作中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小儿外科各项技术操作, 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操作过程中对不合作的患儿应采用防护工具 (如戴手套:针刺入手套, 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 其感染率为0.20%~0.25%;戴口罩、护目镜以及穿隔离衣等) , 避免接触患儿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严格进行洗手, 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4]。小儿外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六部洗手法”, 正确洗手方法可使细菌减少103 cfu/cm2。

2.5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和反馈制度

护士是最容易接触病人血液和体液的人群, 而且为高危性接触[5], 如发生职业暴露, 立即报告登记, 早报告、早处理, 建立锐器伤、HBV、HCV、HIV等职业暴露处理预案和随访制度。

3 小结

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严重威胁护士身心健康的物理因素, 应高度重视, 尤其是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 占80%以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接触感染提出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的策略, 主张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 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 减少各种危险行为, 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安全[6]。从预防入手, 安全操作, 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在为患儿治疗的同时, 保护小儿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摘要:分析小儿外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包括针具、刀片、玻璃碎片损伤以及血液、分泌物污染等, 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小儿外科,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华明, 易滨.现代医院消毒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59-284.

[2]戴表梅, 王立英, 刘素英,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操作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2-534.

[3]毛秀英, 吴欣娟, 于荔梅, 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22-425.

[4]陈丽容, 徐风琴, 肖秀红, 等.医务人员干手设施的选择与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7) :859.

[5]赵锦芬.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7) :1009.

护士职业危险防控措施 篇4

医院供应室是集中处理经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及无菌物品的供应中心,供应室护士长期接触致病菌、锐器、粉尘、化学消毒剂、噪音、高温、潮湿等危险因素,严重危害护士健康与安全[1]。笔者就供应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作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职业损伤因素

1.1 生物性损伤

(1)传染性损伤:供应室在回收/交换物品过程中,清点各种器械。这些物品往往带有血液和其他污物,未经过任何处理。特别是各种穿刺包及切开包,回收时常沾染脓液及血液,其中,接触临床上用于各种诊疗、护理的高危器械与病原微生物污染过的针头、注射器、各类手术刀片等锐利器械,常有被刺伤可能,刺伤后可引起各种传染病感染。常见且最具威胁性的感染性疾病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2)细胞毒性损伤: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虽经过简单浸泡处理,但仍残留部分抗癌药物,回收时如溅到眼、皮肤或呼吸道内,则增加了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接触风险。

1.2 物理性损伤

(1)噪音:主要来源于真空灭菌器、蒸馏器、清洗机等机器工作时发出的噪音,人长期在噪音环境中工作,易导致疲劳、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下降;长时间暴露于>90分贝噪声环境中能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失眠[2]。(2)高温:灭菌柜在消毒灭菌过程中的高热量,工作人员在高温环境下操作易发生中暑。取出灭菌物品时,手及上肢有烫伤的危险。(3)粉尘、碎屑、微粒:在制作棉球、纱布以及手术巾的折叠、包装和手工给橡胶手套上滑石粉时,粉尘到处飞扬,极易吸入呼吸道并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伤呼吸道功能。(4)紫外线灯侵害:紫外线灯在使用过程中可产生臭氧,对人体的皮肤黏膜有损伤作用,高浓度的臭氧吸入后可引起胸闷、气急、肺水肿、恶心等,严重者可致皮肤癌。

1.3 化学性损伤

含氯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及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因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在应用时,挥发于空气中可污染环境,这些挥发气体被吸入后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损害。此外,化学消毒剂对眼睛亦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还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1.4 职业防护知识缺乏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防护知识缺乏可能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的1个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有:(1)职业防护教育未受到重视,护士未进行系统的防护知识教育;(2)医院和社会对防护知识的宣传和重视力度不够。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有害因素防护

供应室护士应增加自我防护意识,组织学习有关艾滋病及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及防范措施,加强消毒、隔离知识的学习,提高认识。工作时须坚持戴手套,克服怕麻烦和侥幸心理,阻断接触途径。所有回收物品皆须按传染性物品处理,由专人浸泡、清洁、消毒,并做好记录,严禁回收包乱放以免交叉污染。手套破损及时更换,在回收诊疗包或清洗包装锐利器械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被刺伤时应马上进行伤口处理,立即用碘伏擦洗伤口;轻轻挤压出损伤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消毒、包扎,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院领导[3]。建立刺伤登记制度,并定期跟踪检查。污染液体和消毒液溅到皮肤须马上流水冲洗。供应室护士定期查体,应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工作结束脱去手套后也须洗手,洗手依照“洗手六步法”认真进行,可有效地除去手上大部分微生物,防止感染。

2.2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防护

高压蒸汽灭菌要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熟悉消毒锅的性能,由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开门时不要面对锅门,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蒸气烫伤。夏季出锅时要戴套袖、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为将噪声降至最低,可在高压蒸汽灭菌锅前安装隔音板。紫外线照射臭氧消毒时,尽量安排在中午下班人少时。

2.3 化学性有害因素的防护

环氧乙烷灭菌器须安放于通风良好处,切勿接近火源。对环氧乙烷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紧急事故处理的培训。卸载已消毒物品时,为尽量减少直接接触机会,操作人员应快速卸下灭菌物品,减少整理、翻动灭菌物品的次数。正确合理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器械的消毒液要随时盖上盖子,工作时戴手套口罩,配制消毒液及擦拭地面、桌面消毒时要戴护目镜,以免损伤眼睛和鼻腔黏膜。清洗人员必须戴厚橡胶手套,戴面罩,穿防水衣服或穿围裙和袖套;头套完全遮盖头发。在专门的清洗槽清洗;清洗时应避免水泼溅和气溶胶的形成。

2.4 加强政治与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思想与业务水平,提高交流沟通技巧,调整自身心态,树立“一切以临床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临床服务”的理念,热情为临床做好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许兴丽,王学芳.供应室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12):1134-1135.

[2]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68.

上一篇:麒麟操作系统下一篇:收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