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养制度

2024-07-25

收养制度(精选12篇)

收养制度 篇1

收养制度可谓是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收养事实几乎每天都有发生, 据统计, 1980年全国办理收养公证近4000件, 1990年增加到了3万多件, 11年中共办理18万多件, 收养事实的直线上升, 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出现的收养新问题, 对收养法的修订与完善提出了新要求。然而, 我国第一部调整收养关系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直到1991年12月29日才制定通过, 并于1992年4月1日得以施行, 尽管此法已于1998年11月4日经过修改, 然其不完善之处依然不少, 所存在的漏洞亟需填补。

一、我国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

收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更确切地来说, 收养是一种身份法律行为, 它将人为改变和创设行为主体之间的身份法律关系。收养行为当事人包括被收养人、收养人和送养人三方, 此三者皆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收养始得进行, 我国现行收养法对此都一一予以明确的规定。然而, 我国现行收养法实质要件中存在着诸多缺陷, 与社会现实越来越不契合。

(一) 被收养人

1998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以下简称《收养法》) 第4条规定:“下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丧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那么, 是否意味着被收养人只限于以上所列举的三类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 除此之外呢, 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以及成年人可否?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收养法》同时亦规定, 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 可以不受被收养人须为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及未满14周岁的限制, 继父或继母收养继子女亦同。但是,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可不受限制外, 被收养人是否一定满足《收养法》第4条的条件, 成年人就定无考虑的余地吗?这样是否与社会需求的满足相悖逆?

(二) 收养人

《收养法》第6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30周岁。”第八条同时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此规定貌似苛刻, 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行将成为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利益, 与我国现行《收养法》之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抚养、成长的基本原则是相符合的。

(三) 送养人

针对我国《收养法》所规定的三类可成为被收养人的情况, 送养人亦可分成三类, 他们分别是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和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收养法》第十条规定:“生父母送养子女, 须双方共同送养。”这充分考虑到收养乃以发生亲子关系为目的身份行为, 亲子关系的转移对生父母的感情承受乃至整个生活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故此规定至关重要。该条同时规定:“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这一例外规定确有必要, 以防特殊情况出现时收养无法进行, 但是, 如果生父母一方乃无行为能力人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时该如何处理, 是否也要生搬硬套法条之规定而勉强其作出其根本无法明白意义所在的所谓意思表示?再者, 如果生父母一方故意不表示同意且子女确实需要他人之收养, 岂不陷入一方愿意收养而另一方却拒绝同意的尴尬境地?此外, 如若日后引入不完全收养, 成年人亦可成为被收养人, 则被收养的成年人的配偶与子女的同意权是否该予以法定, 有待明确。

二、对收养的实质要件的评析

(一) 被收养人

1. 成年人能否成为被收养人

对成年人的收养, 笔者认为, 这是与老龄社会之到来分不开的。西方的法、德、日、英、美等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为了解决数目如此巨大的老人尤其是能力欠缺者的物质与精神需要, 社会福利与监护制度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 故成年收养制度应运而生。我国目前已拥有13亿之最的巨额人口, 而占据10%以上的老龄人口有很多是诸如患精神病或痴呆症的行为能力欠缺者, 他们基本上可以通过宣告监护来予以帮助, 但目前我国受监护救护的仅包括精神病和痴呆症者, 而逐渐丧失判断能力的高龄人及其他障碍者如盲、聋、哑者都不属于监护救济范围之内, 这些人虽不如精神病患者一样丧失或欠缺行为能力, 但在生活上亦需要照料, 我国的监护制度对于他们是缺位的。此须注意的是, 一般的未成年人是无法担此重任的, 他们不具有赡养扶助老人的经济实力, 因此成年人作为被收养人在此种情况下则显得十分必要。

2. 被收养人最低年龄的规定

《法国民法典》第345条规定, 只有在收养人家庭中接纳至少已有6个月的儿童, 始允许被收养。究其原因, 因收养乃一身份行为, 牵涉到身份关系的变化及子女利益的有效保护。“为了避免儿童的生母仓促作出同意收养的决定, 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 应给儿童的生母充分考虑的机会”, 以示慎重。我国《收养法》中, 虽对被收养人多出了规定, 但《收养法》对其生父母同意权作出的时间却未作规定, 这就意味着若一对夫妇因为生活困难无力抚养子女则可在子女刚出生时将其送养, 子女的命运就在一刹那间被匆匆决定, 过于草率。

(二) 收养人

1. 关于无子女及收养一名的限制

《收养法》第6条及第8条对收养人的条件进行了相关限制, 其中收养人须无子女及只能收养一名的规定欠妥。综观世界各收养法, 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养制度中存在此项限制。显而易见, 收养人无子女及收养一名的限制是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 这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分不开的。当然, 《收养法》第七条、第八条与第十四条亦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做了相应例外的规定。但除了以上三种特殊情况外, 收养人是否一定得受此限制呢?笔者认为仍有以下两种情形值得考虑。首先, 如果是非社会福利机构愿意成为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收养人, 但已有子女, 也只能被收养制度拒之于门外了。唯一的办法是, 将这些弃婴和儿童先送进福利院抚养, 再办理收养手续。这样加重我国福利机构的负担。其次, 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若他们非华侨之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 而愿意收养者存在与上一条同样的情况, 则按《收养法》的规定他们是无法被收养的, 他们只能继续与其生父母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这与目前世界保障人权的国际潮流相违背。

收养只是更换被收养人的生活环境, 使被收养人得以更好地成长, 就算被收养人数是两名抑或两名以上, 这样并不会增加社会人口的总量, 与计划生育的宗旨并不违背。

2. 关于继父母收养继子女

(1) 继父或继母收养继子女条件十分宽松, 可完全不受《收养法》第6条的限制, 这一放宽条件鼓励这种收养行为, 诚然可以变继父母继子女关系为养父母子女关系, 消除继子女与继父或继母间、与生父或生母间的双重权利义务, 使亲子法律关系单一化, 对稳定家庭关系十分有利。关于这一放宽之妥当性有待斟酌。我国《收养法》第14条却对继父母的条件完全放开, 不做丝毫限制, 势必影响到被收养人利益的保护, 甚至引发家庭悲剧的发生。

(2) 《收养法》规定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双方共同收养, 则当再婚夫妇收养其中一方的子女时势必面临变生父母子女关系为养父母子女关系的尴尬。国外在继父或继母收养继子女时皆规定为继父或继母一方单独进行, 因为配偶的另一方与被收养者之间业已存在血亲关系, 若再硬性规定收养须夫妻双方共同进行, 这就意味着人为生生地切断生父母子女关系再建立养父母子女关系, 不合情理, 亦无必要。

3. 年龄差距问题

《法国民法典》第344条规定收养人的年龄应当比其拟收养的子女的年龄大15岁以上。为了维系正常的亲情伦理, 行将成为养父母者年龄自然须大于被收养者, 是故我国《收养法》于此又暴露出问题。《收养法》第9条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 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这与我国宪法保护妇女、母亲、儿童、老人的原则相呼应。鉴于女性生理上的弱势, 女性受侵犯的事实时有发生, 尤其是作为孤立无援的被收养者更是如此。但是, 该法条只重视对被收养女性权益的保护, 却忽视了对未成年男性的保护, 若是无配偶的女性收养一个男孩, 却无年龄差距之规定, 实为法制的一个盲区。事实上, 男性被女性性侵犯的案例亦不绝于耳, 但是, 男性尤其是未成年男性之权益保护问题却几乎无人问津, 实际上我国宪法之平等权于男女两性是完全平等的, 女性只因为她们受侵犯、歧视的现象更易发生而受到重视。因此, 《收养法》第9条如是规定, 实际上是有违男女平等的宪法基本原则的。

(三) 送养人以及同意权

1. 生父母的同意权

随着“为子之收养”的兴起, 当今世界各国收养法中未成年人成了被收养者的主体。又因收养乃一能改变身份关系的行为, 故被收养者未成年人的生父母的同意权的设立极为重要。就儿童的亲生父母行使收养的同意权而言, 被收养儿童的亲生父母应明确收养的所有后果, 自愿作出同意收养的意思表示。因同意权的行使关系到收养能否顺利进行, 是故当同意权人长期外出、无能力作出同意的表示或恶意阻挠时可以免除其同意。我国《收养法》第10条规定:“生父母送养子女, 须双方共同送养。”该条同时规定: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但是, 当生父母之一方因精神失常等原因无能力作出同意收养的表示或者对收养恶意拒绝时, 是否可以免除其同意, 《收养法》并未将其考虑进去, 而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应该是存在的。

2. 配偶及子女的同意权

成年人纳入被收养人的范围乃大势所趋, 因为收养行为的特殊性, 故作为被收养人的成年人的配偶及其子女的同意权同样不容忽视。因被收养的成年人大都业已结婚生子, 若其家人被收养势必影响他们未来的物质精神生活, 造成经济上的压力和思想上的重负, 故事先的同意权之具备是完全必要的。

三、收养制度之完善

(一) 关于被收养人的规定

1. 应将成年人纳入被收养人的范围;

2. 被收养人若为生父母无力抚养的子女, 最低被收养年龄须为6周以上。

(二) 关于收养人的规定

1. 被收养人若出现以下情形时, 不受无子女及收养一名的限制:

非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2. 继父母收养继子女须满足两项条件。

一是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二是未患有医学上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3. 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 但配偶一方收养他方子女时可单独进行。

4. 收养人应比被收养人大18周岁以上。

无配偶者收养异性为子女时, 收养人应比被收养人大40周岁以上。

(三) 关于送养人及同意权

1. 对未成年人的收养生父母双方必须作出同意收养的意思表示, 但若出现以下情况则可免除其同意。

一是生父母一方已经去世;二是生父母一方长期外出联系不上;三是生父母一方处于不能表示自己意思的状态;四是生父母一方已完全放弃照管该子女从而使儿童面临身体与精神伤害的危险情况;五是生父母一方拒绝将子女交他人收养且法院认为这种拒绝完全是一种过分行为, 不利于儿童利益的保护。

2. 当被收养人为成年人时, 该被收养人的配偶及子女须作出同意收养的意思表示。

当然, 若出现上述第一项列举的特殊情况时亦可排除其同意权。

摘要:收养制度为解除父母子女关系后建立一拟制血亲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以《收养法》为最高单项立法的收养制度尚存许多不尽完善之处, 如被收养人是否仅限于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收养人是否一定得受无子女及收养一名的限制, 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是否要明确规定等, 与社会现实存在明显脱节。我国的收养制度应对被收养人、送养人及同意权等方面的规定加以完善, 使之与社会现实更为契合。

关键词:收养制度,实质要件,完善

参考文献

[1]蒋新苗.国际收养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347

[2]蒋新苗.收养法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03:99

[3]杨大文.亲属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12:290

[4]蒋新苗.收养法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05:87

收养制度 篇2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海峡两岸在收养制度方面冲突及其解决途径探讨

蒋新苗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教授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在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乃至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祖国大陆明确宣布废除包括民法典在内的国民党政府“六法全书”的旧“法统”,而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后却继续推行这种旧“法统”,造成现今海峡两岸存在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的客观现实,导致两岸各种民事交往产生许多法律矛盾和冲突,其中收养方面的法律冲突就是典型的一例。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之间的法律制度的差异,不仅目前存在,而且在两岸按“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统一后,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和法律制度仍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基本不变,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法律冲突照样存在。这对于收养法律制度来说也是一样。随着海峡两岸的民商事交往日趋频繁深入,正视两岸之间法律的区际冲突并寻找解决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海峡两岸在收养方面存在的法律冲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在收养方面祖国大陆根据1998年11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和《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若干规定》以及《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办理收养事宜,而台湾地区则以国民党政府1930年公布的并经过1982年、1985年修订的民法中有关收养的规定为根据,两者的规定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法律冲突集中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

祖国大陆有关收养的法律规定,收养人应同时具备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和年满30周岁四个条件,但继父或继母收养继子女的,不受上述四个条件的限制。收养人须无子女包括无养子女,因此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但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及收养一名被收养人的限制;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也不受收养人须无子女的限制。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应大被收养人40岁以上,但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不受此限制。而台湾地区民法除第1073条明文规定,收养人应大于被收养人20岁以上外,对收养人的具体年龄、有无子女及收养子女的数量等均无限制;而且也未禁止收养人同时或先后收养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养子女,甚至对成年人被收养也未作特别限制。但根据台湾地区民法第1075条的规定,除有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配偶者共同收养外,一人不得同时为两人之养子女。根据祖国大陆有关收养的法律规定,被收养人必须是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而且须是丧失父母的孤儿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或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但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和收养继子女,不受被收养人年满14周岁和其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抚养能力的限制。台湾地区法律对被收养人的年龄无限制,成年人也可以被收养,而且也不限于孤儿、弃婴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子女。但是台湾地区民法对被收养人的限制主要在亲属关系方面,其第1073条规定直系血亲、直系姻亲(除继子女外)、旁系血亲(八亲等以内)及旁系姻亲(五亲等以内)辈份不相当的,不得为被收养人。这就是说,被收养人不得为收养人的直系血亲、直系姻亲、旁系血亲和旁系姻亲中的辈份不相当者。然而,祖国大陆收养法不仅没有这方面的限制,而且对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还放宽了收养条件。

此外,祖国大陆收养法对送养人的条件有明确规定,而台湾地区法律则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大陆收养方面的法律规定,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可以作为送养人;但监护人送养未成年孤儿的,应征得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除父母对未成年人有严重危害可能外,监护人不得将该未成年人送养;配偶一方死亡,其父母要求抚养孙子女的,另一方也不得将未成年子女送养。台湾地区民法无关于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养人的规定,加之台湾地区法律允许收养成年人,被收养的成年人理所当然成为收养协议的一方当事人,独立地为意思表示,无需送养人。而台湾地区对末成年人的送养方未作任何规定,一般依民法第1079条规定由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收养的同意权,而对于弃婴、孤儿等未成年人无法定代理人时又允许例外,似乎收养弃婴、孤儿也无需送养人。

2.收养成立的形式要件

祖国大陆收养方面的法律对收养关系成立的程序有较严格的规定,199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15条明确主张:“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女童的,办理登记的民政部门应当在登记前予以公告。收养关系当事人愿意订立收养协议的,可以订立收养协议;收养关系当事人各方或一方要求办理收养公证的,应当办理收养公证。而对于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的,不仅要求订立书面收养协议,而且要求必须经过登记和公证。然而,依台湾地区法律,成年人被收养时,由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双方订立书面契约,这是在大陆不可能出现的。台湾地区法律还规定,被收养人如果不满7周岁,不必订立书面协议。但是,台湾地区当局在1985年修订民法亲属编时,增设了收养应经法院审查认可的规定。台湾地区民法第1079条第4 项规定“收养子女应申请法院认可”,该条第5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项进一步规定,收养有无效或可撤销的原因的、有事实足以认为收养对养子女不利的,成年人被收养时足以认为对生父母不利的法院不予认可。可见,在台湾地区,收养未经法院认可,其收养关系不合法。而大陆有关收养的法律法规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大陆成立收养关系不必经法院程序。

3.收养的效力

祖国大陆有关收养的法律规定,收养关系成立以后,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则因收养关系成立而消除。这就表明,在祖国大陆,收养关系成立后,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建立起完全相当于亲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法律关系,养子女取得了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养子女与生父母间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消除,但由于血缘关系理所当然地存在,故养子女和生父母的近亲属的禁婚规定仍然适用。台湾地区民法第1077条虽明确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之关系,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与婚生子女同”,但对养子女与其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解除却没有明文规定,只在解释上认为理应解除。对于养子女的姓名权,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法律也有不同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24条规定“养子女可以随养父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或者养母的姓,经当事人协商一致,也可以保留原姓。”这与《婚姻法》第16条关于子女姓氏的规定是一致的。而台湾地区法律则不允许养子女保留原姓,台湾地区民法第1078条明确要求养子女应随收养者的姓,如收养者有配偶,则适用台湾地区民法第1059条关于子女姓氏的规定,原则上从养父的姓。

4.收养的无效、撤销和解除

祖国大陆收养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不合法的收养只设有收养无效的规定,而没有收养撤销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25条的规定,收养违背《民法通则》第55条和《收养法》有关规定的无法律效力,收养行为被人民法院确认无效的,从行为开始时即无法律效力。这就是说,在收养关系中,收养人和送养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收养关系无效;收养人、送养所、年满10周岁的被收养人必须自愿成立收养关系,在一方欺骗另一方或在胁迫、乘人之危情况下建立的收养关系无效;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收养关系无效。而台湾地区民法除对收养无效作了规定外,还没有收养撤销的规定,即对撤销的原因、撤销权人、撤销期间及撤销效力作了非常具体的规定。依台湾地区民法第1079条的规定,违反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年龄应相差20岁的规定以及违反台湾民法第1073条关于近亲收养限制规定和一人不能同时为二人的养子的规定的收养行为无效,收养的无效亦属自始当然无效。不仅如此,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台湾地区法律还对收养的撤销作了明确规定,收养的撤销并非当然无效,如经过了撤销的请求期限而未撤销,其收养有效;如被撤销,养子女回复其本姓,并回复其与亲生父母的关系,但第三人已取得的权利不因此而受影响,即收养撤销无溯及力。台湾地区民法第1079条规定,未经配偶一方同意而单方收养子女、或收养成年人未经其配偶同意、或收养7 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未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收养人的配偶或被收养人的配偶或法定代理人有权请求法院撤销该收养行为。但自知悉收养事实之日起超过6 个月或自法院认可之日起超过一年的,不得请求撤销。收养被撤销后,养子女恢复其本姓并恢复其与生父母的关系;无过错一方因撤销收养而陷入生活困难的,有权请求他方支付一定的金额。

对于合法的收养关系的解除,两岸法律都作了规定,但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诸如收养关系解除的理由、方式和效力等问题仍存在一些差异。祖国大陆收养方面的法律规定,除了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以外,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被收养人年满10周岁以上的,解除收养关系须征得被收养人本人的同意。而台湾地区民法在解除收养关系问题上没有关于被收养人在成年以前不得解除的限制性规定。台湾地区民法第1080条规定,被收养人未满7周岁的,由收养关系终止后为其法定代理人的人(如生父母)与收养人协议解除;被收养人年满7周岁以上的,征得收养关系终止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后为其法定代理人的人同意而协议解除;如养子女为成年人,则应由养子女与养父母协议解除,协议解除应采取书面形式。在采取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方式中,大陆法还规定,达成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应到民政部门登记。台湾地区法律则未作这方面的程序要求。

祖国大陆收养方面的法律规定了送养人对解除收养关系的请求权,而台湾地区法律无关于送养人对解除收养关系请求权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26条第2款规定:“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收养关系。送养人、收养人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台湾地区民法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仅规定了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由于合意签订解除收养契约或一方向法院起诉经判决而终止收养关系。

在采取判决解除收养关系的方式中,台湾地区法律规定的诉请法院判决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定理由的范围要比大陆方面的法律规定广泛。大陆方面有关收养的法律规定,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送养人有权请求法院判决解除收养关系;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的,任何一方均可诉请法院判决解除收养关系。而台湾地区法律规定的请求法院判决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定理由则更多,台湾地区民法第1081条规定,一方对他方进行虐待或重大侮辱或恶意遗弃,养子女被处二年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以上的徒刑或浪费财产或生死不明超过三年及有其他重大事由时,当事人均可请求法院宣告终止收养关系。台湾地区民法第1080条对养父母死后的收养关系解除理由也作了特殊规定,当养父母死亡后,养子女不能维持生活而无谋生能力的,养子女或其法定代理人亦可请求法院许可,终止收养关系。

关于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祖国大陆在收养方面的法律与台湾地区民法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大陆有关收养的法律规定,收养关系解除后,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其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消除,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恢复;成年养子女与其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恢复,可以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而台湾地区法律没有关于“协商确定”的规定,台湾地区民法第1083条只规定,收养关系终止后,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即行消除,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自行恢复。此外,台湾地区法律还规定,收养关系如属判决终止,无过失的一方因此陷于生活困难的,有权请求他方给付“相当之金额”作为生活困难之补助;如果属于协议终止收养关系,只要当事人自愿,一方也可以给他方以生活补助。大陆方面有关收养的法规法则主张,不论收养关系是协议解除还是判决解除,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应对缺乏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养父母给付生活费,养父母因受成年后的养子女虐待、遗弃而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养期间所支出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对于生父母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适当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用,但因养父母虐待、遗弃养子女而导致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不得提出上述要求。

综上所述两岸关于收养在法律规定存在不少差异,双方不同的法律规定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法律冲突。例如,一对住所在祖国大陆的28岁的夫妻,在台湾地区收养一名7岁男孩为养子,而后又回到大陆,这种收养关系是否有效呢?如果按照大陆的法律,收养人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关于收养人须年满30岁的年龄条件,因而是无效的;而按照台湾地区民法的规定,这种收养关系是有效的,那么,对该收养关系究竟适用什么法律呢?又如,一大陆居民去台湾地区探亲,在台湾地区收养一名成年人为养子女,并依台湾地区法办理了手续,然后带上被收养人回大陆,这种收养关系是否有效呢?依祖国大陆收养法不允许收养成年人的规定属无效的收养,而根据台湾地区民法又是有效的。这类法律冲突问题,是在海峡两岸各种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变得的愈来愈突出了。

二、解决台湾地区与大陆在收养方面存在的法律冲突的模式和途径构思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同祖国大陆与香港地区或澳门地区在收养方面存在的法律冲突不一样的是,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在收养方面存在的法律冲突,不论是海峡两岸统一前还是以后,都不带有国际性,而是典型的区际法律冲突,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根本不同。(注:顾倚龙、吕国华主编:《海峡两岸法律冲突及海事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这种区际法律冲突是属于同一国家内不同社会制度的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究竟应采取何种方式加以解决,还需要两岸法律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进行深入地探讨并寻求最佳答案。

从目前世界各国解决区际的收养方面的法律冲突的做法来看,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制定全国统一的收养方面的法律,从而消除各法域在收养方面立法的分歧。这种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实体法”的方法。另一种方式是按照一定规则,从有关地区的法律中选用一个法律作为准绳,以解决法律冲突,处理跨地区收养案件。这种方法,即所谓的“冲突法”的方法。这里所说的一定规则,就是指冲突规范,按照冲突规范的指引,从有关地区的法律中确定一个法律作为标准,即国际私法常说的“准据法”。这种方法通常包括三种情况:第一,将国际私法规则类推适用于解决区际收养方面的法律冲突;第二,中央立法机关制定全国统一的区际私法,以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第三,各法域自行制定自己的区际冲突法,以解决本法域与其它法域的收养方面的法律冲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从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要想一步到位制定统一的实体收养法,完全消除两岸之间在收养方面的区际法律冲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一方面,海峡两岸在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法律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台湾当局现因拒绝一个中国原则,以政治干扰两岸各项交流活动,使两岸关系难以更深入发展,两岸各种联系管道也停留在非官方途径,根本谈不上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协调与融合阶段,此时,要制定两岸统一的实体收养法的条件根本就不具备。另一方面,即使以后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了两岸的统一,但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它仍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甚至同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一样享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而且台湾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还会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收养法的实体性的统一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目前情况下,解决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区际收养法的冲突,不必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可以先不考虑制定统一的收养实体法,而采取一些临时性的替代办法和措施。具体说来个人以为,关于大陆两岸之间在收养方面存在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可按照分阶段解决的思路来处理。

第一阶段,在与大陆实现统一以前,可采用以下几种办法解决两岸之间的区际收养法律冲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1.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各自适用关于涉及相互之间因素的收养方面的具体规定。祖国大陆有关部门过去发布过一些包含有关处理涉台收养的具体规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1988年《关于人民法院处理涉台民事案件的几个法律问题》就对法院处理涉台收养案件作了具体指示:“去台人员返回大陆定居后,要求自己的子女承担赡养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和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尽可能给予解决。但是,去台人员的子女已被他人合法收养的,在收养关系解除以前,不承担对生父或者生母的赡养义务。被收养的子女因生父或者生母回大陆需要求解除收养关系,或者去台人员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要根据养父母、养子女、生父母三方面关系的实际情况,慎重地处理。”国务院1991年12月17日发布的《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在处理涉台收养问题时也可参照适用。民政部1992年4月1日发布的《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若干规定》,1996年又作了修改,其中就对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养子女的程序和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凡符合收养法规定的条件的台湾地区同胞在内地收养子女应亲自到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收养登记并提交(1)在台湾地区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即户籍底册影印件;(2)国家主管机关签发或者签注的在有效期内的旅行证件。按照《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台湾地区直接来大陆的,由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派出或委托的机关签发旅行证件,有特殊事由的,可以由指定的开放口岸签发旅行证件,由港澳地区来大陆的,可由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派出的机构签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发旅行证件,也可以由外交部驻香港地区签证处和香港地区中国旅行社签发旅行证件。经其他国家来大陆的,可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签发旅行证件;(3)经过公证的本人年龄、婚姻、家庭成员、职业、财产、健康状况的证明,此证明自出具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因此,祖国大陆对于涉台收养问题,目前有实体规定的,应按实体规定办理,但对无实体规定的则可以比照中国国际私法中有关的冲突规则办理,即依冲突规则确定准据法,再依准据法最后确定适用哪一方法律或规定。

台湾地区涉及关于两岸收养问题的具体规定,主要见之于台湾地区“立法院”1992年7月16 日通过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和1992年9月18 日出台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实施细则》中有关两岸民事关系法律适用的规定。其中《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41条就对两岸间民事事件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作了规定,即“台湾地区人民与大陆地区人民间之民事事件,除本条例另有规定外,适用台湾地区之法。大陆地区人民相互间及其与外国人间之民事事件,除本条例另有规定外,适用大陆地区之规定。本章所称行为地、订约地、发生地、履行地、所在地、诉讼地或仲裁地,指在台湾地区或大陆地区”。这一条规定也是台湾方面适用于解决两岸收养法冲突的一般原则,但是它带有扩大台湾地区法律调整范围的倾向和台湾地区当局为显示其“法律主权及于全中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国”的意图,存在不切实际之处。(注:徐平:《台湾当局有关两岸民事关系法律适用规定之评析》,载《台湾研究集刊》,1994年第3期。)而同时第56 条对两岸收养关系的法律适用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收养之成立及终止,依各该收养者被收养者设籍地区之规定。收养之效力,依收养者设籍地区之规定”。它实际上主张,有关台湾地区与大陆居民之间的收养成立及终止要件,分别适用台湾地区和大陆的法律;有关收养的效力,适用收养人设有户籍或住所地区的法律,收养人在台湾设有户籍的适用台湾地区的法律,收养人在大陆设有户籍或住所的,适用大陆法律”(注:顾倚龙、吕国华编:《海峡两岸法律冲突及海事法律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3—54页。)可以说,这类规定可适用于台湾方面解决涉及大陆因素的收养问题。

海峡两岸应准备制定各自的区际冲突规范来解决在收养方面存在的区际法律冲突。祖国大陆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参照国际私法规则制定一个关于解决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法律冲突的法律文件,供大陆各地法院处理涉台收养案件时适用,或者类推适用解决同香港地区、澳门地区之间收养法冲突的作法。台湾地区亦应制定自己的区际私法,以解决其与祖国大陆在收养方面的区际法律冲突,甚至还得考虑解决与香港地区、澳门地区之间的区际收养法冲突问题。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二阶段,在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并建立了特别行政区以后,应着手制定收养方面统一的区际冲突法规范,并对其它有关问题,如收养的管辖权、司法合作及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问题也作出相应的统一规定。在制定统一区际收养冲突法时应考虑到香港地区与澳门地区的情况,甚至可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全国统一的区际私法规则。然后再在统一区际收养冲突法的基础上考虑制定全国统一的收养实体法规,彻底解决海峡两岸在收养方面存在的区际法律冲突甚至全国各域之间的区际收养法冲突,保证和促进整个中国境内的收养畅通无阻。

不论采取何种模式、方法或措施解决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在收养方面存在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必须自始至终坚持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及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有利于海峡两岸人民交往和保护儿童最大利益的原则、有利于两岸交往、交流的原则等基本原则,保证和促进两岸之间的收养行为沿着健康、有序、顺利、合法的轨道发展。

浅析我国收养法的制度与完善 篇3

关键词:收养法;事实收养;完善

收养,即公民依法领养他人的子女作为自己的子女,从而在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确立父母子女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早在《庄子·盗趾》中就有记载:“收养昆弟,共祭祖先”。收养行为使得收养立法也应运而生了。我国于1992年12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并于1999年做了修正。尽管《收养法》的施行给收养行为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保障,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收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事实收养普遍存在,违法收养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此类种种问题和矛盾,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国收养制度存在哪些不足,该如何完善收养立法?

一、我国收养制度的不足

1.收养条件限制性过高

关于被收养人、送养人条件,《收养法》第4条和第5条中都提到父母有特殊困难,但是“特殊困难”如何定性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关于收养人条件,第六条规定:“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那么,能力的大小是仅由经济因素决定呢,还是应该考虑其他道德及文化修养因素呢,我们无从界定。另外,被收养人的年龄限定在14周岁以下,这是对被收养人的片面关注,那么对于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的收养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该如何处理才能兼顾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利益。

2.收养监督机制缺失

收养是以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我国《收养法》主要是对收养成立的条件和收养解除这两个方面做了规定,而对收养成立后收养人是否履行职责缺少必要的法律监督,从而出现了很多纠纷和社会问题,如家庭关系不和睦,虐待被收养人等。因此,在收养关系成立之后,如若不对收养人收养情况以及家庭生活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追踪,那么法律对于收养人条件的规定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无法避免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因此,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是形势所趋,这对于维护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收养制度的完善

1.适度放宽收养条件

收养条件的宽严程度对收养关系的确立有一定的影响。条件过高,收养关系则难以确立,条件过松,则容易出现违法违规现象。我国《收养法》规定的收养条件过严,对收养关系的确立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对该条款可作相应修改。首先,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法律应当将其规定为被收养人,这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再次是成年人也可以成为被收养人;同时,应当取消《收养法》中要求收养人无子女和只能收养一名子女的限制,这样,收养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也使得收养条件不再那么苛刻,这对于社会爱心人士来说无疑是一项福利。

2.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就涉及到谁来监督,如何监督的问题,首先,收养登记机关和送养人有权监督,其次,对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的监督权,由生父母或收養登记机关行驶,再次,对孤儿、弃婴的探视权,可以由社会福利机构行驶。监督人有权向收养人或其他人了解被收养人的生活、学习、健康状况以及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关系程度,收养人有义务回答监督人的询问,并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被收养人的情况。对收养人没有履行抚育职责的,监督人有权对收养人进行批评、教育,敦促收养人履行其职责。对于仍不悔改者,监督人有权要求解除收养关系,养子女由送养人抚养。对收养人虐待、遗弃被收养人的行为,收养登记机关有权制止并向司法机关举报,要求司法机关追究收养人的刑事责任。如此,法律介入收养关系,既保护了被收养人的权利,也促进了收养关系的成立。

3.完善事实收养的相关法规

事实收养,是指收养人与被收养人长期共同生活,已经具有了事实上的父母子女关系,但由于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无法办理收养登记使得双方权益处于不确定状态的行为。对此,2006年“江苏省民政厅关于解决我国公民事实收养问题的意见”规定:“不符合《收养法》规定,无法办理收养登记的,如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共同生活5年以上,且收养人具有抚养教育能力的,可向公证部门申请办理承担抚养责任公证”。该规定是值得赞同的。笔者认为在对事实收养的立法完善中可以引入取得时效制度,这既可以使当事人的身份确定,避免纠纷,也可以使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开国.民法总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46-280

[2]刘小刚.《事实收养管理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大学年硕士学位论文,2009,第4页

[3]匡俊.事实收养研究[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4(6)

[4]徐国栋.《论取得时效制度在人身关系法和公法上的适用》,国法学,2005(4)

作者简介:

程佳(1989~),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学院法律(非法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收养制度 篇4

弃婴收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被抛弃的婴儿、孤儿的生命健康。弃婴收养制度的基础, 是世界范围内保护儿童的各种国际国内文件, 为保护儿童构建了法律框架。

(一) 世界范围内保护儿童的文件

为了保护儿童的基本权利, 联合国大会相继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1等文件, 并颁布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两个文件, 为保护儿童权益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

(二) 我国保护儿童的政府文件和法律法规

1. 我国保护儿童权利的相关政府文件

联合国儿童权利保护相关文件, 对各国保护儿童提出了要求。为了响应联合国保护儿童的目标,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制定了三个十年规划, 分别是1992年2月,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年5月22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2011年7月30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

除了上述三个十年规划之外, 2003年, 民政部发布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意在发挥民间力量同时, 加强和规范对家庭寄养工作的管理, 维护被寄养孤儿、弃婴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2006年3月29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了对孤儿的救助、安置、保障等多项要求。为了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的问题, 2008年, 由民政部牵头发布了《关于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有关问题的通知》。

2. 我国对儿童权益的立法保护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对儿童权益保护作了概括性规定。《民法》《刑法》《婚姻法》中都有关于儿童权益保护的具体规定。更细致更明确的规定出现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收养法》2等专门性法律中。

除了法律之外, 最高人民法院在1984年8月30日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专门对弃婴和孤儿等的收养问题作了详细规定。3

从立法上来说, 不管是法律还是法规, 对于弃婴的收养都作了严格规定, 关于儿童权益保护涉及的官方收养或是民间收养, 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去规制。可以说, 我国在法律体系上对弃婴权益保护是比较健全的。

二、我国目前弃婴收养制度的两个焦点问题探析

(一) 民间收养弃婴的制度

1. 法律允许的民间收养弃婴要件

被遗弃而无法查找到生父母的婴儿被称为弃婴。根据我国《收养法》的规定, 弃婴是可以被收养的。虽然各国法律规定对收养适用的条件不一样, 但是各国在看到当事人主义的不足之后, 转而向国家监督主义发展。在法律国际化趋势下, 我国的《收养法》顺应了国家公权力干预的趋势, 规定收养关系的成立须履行收养登记手续。收养人要收养孩子必须到指定的部门申请, 提供收养孩子的条件, 由相应部门为其选择。因此, 我国的民间收养弃婴, 存在着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两个方面的限制。

(1) 民间收养弃婴具备的形式要件。如前所述, 我国《收养法》采用国家监督主义, 因此对于弃婴的收养有严格的形式要件要求。收养人首先应当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 登记之日就是收养关系成立之日。除此之外, 收养关系当事人还可以订立收养协议。在程序方面, 在收养之前, 民政部门应该有公告程序, 此程序是为了查找弃婴的生父母。

(2) 民间收养弃婴的实质要件。除了收养登记的形式要件, 根据我国收养法的规定, 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应当具备实质要件。

第一, 收养人应当具备的积极要件:收养人的年龄、收养能力、收养意愿、收养人品行等。

第二, 收养人的消极要件:1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2一个收养人原则上只能收养1名子女。

第三, 被收养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年龄应在十四周岁以下。2被收养人须是孤儿或者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3年满十周岁以上的被收养人, 在被收养时, 应当征求其意见。

但是, 为了更好的实现收养制度, 保护弃婴权益, 《收养法》第8条第2款做了例外规定:“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4因此, 国家鼓励公民收养孤儿和残疾儿童。

2. 法外空间———民间收养事实存在与违法探析

事实收养, 是指收养人和被收养人以父母子女关系相待, 亲友、群众也认同双方为家人, 但事实上并未办理合法收养手续。从定义上看, 事实收养似乎只是形式问题, 但现实中因为缺乏合法的收养程序导致的收养混乱, 严重危害了婴儿的合法权益。

首先, 缺乏法定程序要件的民间收养, 得不到法律的认可, 对被收养的弃婴后续成长不利。例如:一个没有经过合法程序而被民间收养的弃婴, 在目前中国这种以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下, 一旦无法获得户籍, 后续的就学、就业、就医、婚姻等方面的权益就没法得到保障, 对居民开放的社会资源也无法享受。

其次, 没有经过合法手续的民间弃婴收养, 容易发生纠纷。《收养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被送养和收养。可见查找是必经程序。但现实中一些拾捡人发现了孤儿、弃婴后, 并没有送到公安机关或者福利院, 而是送给了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民间机构。这些民间私自送养、收养的情况, 并没有经过必要的查找程序, 意味着这些婴儿可能不是弃婴, 不符合被收养的情况。一方面, 一旦被收养的婴儿的生父母找来, 收养人和婴儿的生父母必然会发生纠纷。另一方面, 没有经过查找的收养, 可能滋生违法犯罪活动。一些想收养婴儿但又不愿意到正规的收养机构去办理收养程序的人士, 为拐卖儿童和拐骗儿童犯罪提供了空间, 这更是对儿童权益的巨大损害。

最后, 民间私自的事实收养不利于政府机构对弃婴收养的监管, 损害弃婴的权益。现代各国的收养立法大都采用国家监督主义的根本原因, 是为了将弃婴的权益保护纳入国家监管, 从而使收养人必须最大限度的为被收养人利益考虑。没有经过合法程序的民间私自收养, 将这些收养人置于国家监管之外, 如果发生损害婴儿利益的行为, 没有人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 收养人虐待被收养人, 虽然有刑法上相关法律规定, 但对于被伤害的婴儿来说, 这种事后的救济是延滞的且收效甚微。这样就与民间收养制度的初衷和目的背道而驰。

(二) 弃婴岛设立的利弊与我国弃婴收养制度

我国的弃婴岛设立一直是饱受争议的。支持者认为, 弃婴岛的设立能够提高弃婴得到救助的质量, 保护婴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反对者认为弃婴岛的设置导致了弃婴数量增加, 是弃婴行为的潜在诱因, 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遗弃婴儿的行为。

弃婴岛在国外被称为弃婴保护舱, 是一种专门为被遗弃的婴儿提供保护的设施。弃婴岛内设置有婴儿保温箱, 可以为弃婴提供舒适的温度、氧气等。它能提升弃婴存活率, 让弃婴免遭被遗弃在其他地方受冻受饿的情况。从根本上来说, 弃婴岛对福利机构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延伸。人们遗弃婴儿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即使没有弃婴岛这一设施, 婴儿也可能会被遗弃, 不过更多的是被遗弃在垃圾桶、厕所等对婴儿来说比较恶劣的环境里面, 生命安全遭到威胁。因此, 设立弃婴岛, 对弃婴行为进行兜底性的救济, 对于救助弃婴生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弃婴岛的设立、历史与发展

弃婴保护设施最早出现于注重人权保护的欧洲。1188年, 法国一家医院在医院的沿街窗户内放置了木床, 那些想遗弃婴儿的人将婴儿放进木床, 医生及时发现, 对弃婴进行救助。意大利的一家教会医院也于1198年设立了“弃婴轮盘”, 不过随后卷入堕胎争议, 后来被废除, 直到1992年才以“生命摇篮”的名字重新出现。近些年来, 欧洲许多国家又开始设立“弃婴保护舱”的装置, 让无力或不愿抚养婴儿的家长匿名地将婴儿置于其中。匈牙利、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捷克、奥地利、意大利等欧洲多个国家陆续设置了同时, 在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日本、南非、俄罗斯等国家, 这种形式的弃婴装置也逐渐被采用。

据了解, 中国第一个弃婴岛设立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可以说, 这是中国对弃婴保护设施的一次尝试, 这个试点成功经验对随后民政部下发《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开展“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起到了重要作用。随后, 民政部在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弃婴岛试点工作。全国范围内陆续建成了弃婴岛并投入使用。

2. 弃婴岛的设立对弃婴收养制度的贡献

(1) 弃婴岛的运作方式有利于保护弃婴的生命健康。一般来讲, 弃婴岛的设置地点距离儿童福利机构不远, 弃婴岛内必备婴儿保温箱、延时报警装置、空调和儿童床等。接收婴儿后, 延时报警装置会在5至10分钟后提醒福利院工作人员到岛内察看弃儿, 尽快将婴儿转入医院救治或转入福利院院内安置。对于被遗弃的婴儿来说, 假如没有弃婴岛, 他们很可能被放置在路边、垃圾桶、下水道等地点, 若长时间没人发现, 很可能被冻死或者窒息而亡;弃婴被放置在婴儿安全岛内, 能都被工作人员尽快发现, 从而得到救治。相比于没有弃婴岛, 婴儿的存活率提高了, 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2) 弃婴岛的设立使弃婴收养源回归社会福利机构。如前文所述, 一些民间收养不合法之处在于没有经过法定的程序, 而弃婴岛的设立为弃婴收养的合法程序提供了完善的机会和可能。婴儿被遗弃在弃婴岛之后, 若爱心人士想收养弃婴, 就要到社会福利机构去收养, 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直接从民间收养。例如, 如果有弃婴岛, 那些捡到弃婴的人就可能不会直接送给“爱心妈妈”, 而是送到社会福利机构, 等待被合格的收养人收养。弃婴岛作为福利机构的前段延伸, 对弃婴收养制度的完善作用就表现在, 它使得弃婴收养源回归社会福利机构, 收养人想要收养婴儿就必须通过儿童福利机构, 完成合法的程序, 将弃婴收养行为置于国家的监管之下。

三、我国弃婴收养制度的完善

(一) 民间事实收养弃婴后制度完善

1. 弃婴事实收养后的救济措施

虽然民间的事实收养被我国《收养法》禁止, 但是并不能杜绝事实收养现象。事实上, 在《收养法》修改之前, 法律是承认事实收养关系的, 将民间事实收养一刀切的认定为违法行为不能解决事实收养所带来的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从保护弃婴利益出发, 对弃婴事实收养出现后进行救济。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事实收养人补办登记手续, 这种做法符合当今世界家庭关系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2. 民间弃婴收养中的违法处罚

在现实中存在着收养后又遗弃弃婴的行为。这种情况一般是收养人处于好心收养弃婴, 后来因为开支过大、不堪重负而将婴儿遗弃或者转给他人收养。对民间私自收养后又遗弃的行为进行查处, 一方面能够打击民间事实收养,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弃婴的权益。

3. 对民间的非法事实收养进行举报

除了在国家层面对事实收养进行完善, 还需要民间的配合。国家的监督毕竟不能面面俱到, 而事实收养的行为更是具有隐蔽性, 只有与收养人相熟的亲戚或者邻居才可能第一时间发现, 因此民政部门应当对举报或者通过线索的公民或组织给予奖励。

(二) 加强对合法民间收养机构的行政监管

1. 对合法设立的民间收养机构进行审查

民间收养机构在开办之初就应进行开办资质的评估, 包括收养机构的设施条件、服务人员资质等进行审查。在开办之后, 应该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评估, 对不合格的民间收养机构撤销其开办资格。5

2. 民间非法收养机构进行整改后与政府合作

以弃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机构, 关乎婴儿的权益保护, 若让社会组织和个人独自兴办不利于监管, 因此需要民间与政府的合作。对那些自发收养弃婴已经形成规模的, 进行整改后, 民政部门应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通过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积极引导慈善资源和社会捐赠, 帮助其解决困难, 提高养育条件。6这样, 既符合法律规定, 又能满足个人和民间机构的愿望和要求。

(三) 在弃婴收养的各个阶段完善政府职能

1. 发挥弃婴岛的社会福利机构延伸作用

弃婴岛事关婴儿的人身和生命安全, 因此设置弃婴岛时要以能及时发现和救助为原则, 但是, 因为弃婴涉及伦理道德, 所以也要保证运作具有私密性, 让遗弃者在留置弃婴后能有离开的时间。对于弃婴岛不宜过度宣传, 避免民众“慕名而来”进行弃婴, 但是也要让确实需要留置弃婴的人找得到相关设置。同时, 为了保障弃婴的权益, 应当设置提示, 便于查找被弃婴儿的个人信息。

2. 个人收养时弃婴时的全面审查

《收养法》对弃婴收养做了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的规定。相关机构在个人申请收养弃婴时, 应该进行全面审查。例如对收养要求与动机、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性格、信用、人格品德、家庭生活条件、经济状况、教育能力以及社会评价等, 要求收养者提供详细的的证明, 必要的时候相关机构应亲自调查并出具评估报告。

3. 加强对收养行为的事后监督

《收养法》虽然对收养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作了规定, 但是对于收养之后, 收养人是否适当了履行了作为养父母的职责处于无监管状态。弃婴收养关乎弃婴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 后续监督和前置条件的审核一样重要。收养人是否只是一时兴起收养弃婴, 之后置被收养人于不顾?这不是一个通过对收养条件的严格审查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 需要后续持续不断的观察, 应当有一整套的系统机制来监控。被收养能能否习惯收养人提供的成长的环境, 能否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这也不是单纯在确立收养关系时调查收养人的经济能力或者询问一句被收养人那么简单。因为收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收养人和被收养人要一起生活几十年, 因此关注被收养的感受是后续监管要注意的事项。民政部门或者福利机构可以作为监管方, 定期对被收养者进行探视, 即使发现问题, 将虐待、遗弃养子女、剥夺养子女权利等违法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对于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民政部门与收养人要及时沟通, 积极解决问题。必要时, 应当给予适当的帮助。7

4. 设置“试收养期”制度

“试期收养”是国外收养制度的经验总结。“试收养期”的概念, 是对收养关系自办理收养登记之日起成立这一规则的打破, 在收养关系确立之前设立一个相对的时间段, 让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先生活一段时间, 相互之间进行适应, 包括心理上的适应和生活习惯上的适应。收养人要能接受生活中突然多了一个孩子需要照顾这种责任感, 而被收养人要适应和一个陌生的人一起生活的不适感, 尽快融入收养人的家庭生活。收养行政部门据此考察被收养人是否适应新环境的生活, 并评估收养人是否真实具备收养资格。如果发现不适合的情况, 及时终止收养行为。

参考文献

[1]关于转发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开展“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syzx.mca.gov.cn/article/gzdt/201308/20130800503591.shtml, 2013-07-26.

[2]南京“弃婴岛”[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783085.htm?fr=Aladdin.

[3]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Z].1989-11-20.

[4]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Z].1984-8-30.

[5]中华人名共和国收养法[Z].1998-11-4.

[6]吴锟, 吴国平.我国弃婴收养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规制[J].福建行政院学报, 2014 (1) .

[7]李华斌.在困境中前行——聚焦我国的孤儿收养制度[J].中国审判新闻月刊, 2013 (84) .

[8]吴锟.收养弃婴的法律规制探析[J].海峡法学, 2013 (1) .

[9]张世峰.加强儿童福利政策研究, 着力推进孤残儿童永久性安置[J].社会福利, 2011 (12) .

[10]练仁福.自己查收收留的弃婴可落户[N].海峡都市报, 2013-9

收养登记询问笔录 篇5

询问地点

询问人姓名

询问人工作单位

收养登记询问笔录

询问内容:

询问笔录说明

一、询问对象包括申请收养人、送养人、年满10周岁

以上的被收养人和其它认为应当询问的人。对每个询问对 象应当分别询问。

二、对申请收养人的询问内容包括:

姓名、职业、年龄、子女及其他家庭同居人员、健康状 况、家庭收入、申请收养的被收养人姓名、年龄、健康等的 基本情况和是否自愿收养、收养目的、在收养过程中支付的 费用(抚养费、捐赠费及其他)。

申请收养人是外国人的,还应包括是否有犯罪记录。

三、对年满l0周岁的被收养人的询问内容:

姓名、年龄、在明确收养后果的前提下,是否自愿同意 被申请收养人收养的明确意思表示。

四、对送养人的询问内容包括:

动物的收养行为 篇6

并非只有人类才会收养孤儿,动物不仅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情,而且有些“非凡之举”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动物去收养并抚育别人的孩子,

是巧合?

是无私的奉献?

还是背后隐藏着其他的动机?

狮子——错位的爱心体现

在肯尼亚北部的桑布鲁国家公园,羚羊是狮子最主要的食物之一。但是,一只名叫卡慕尼雅克的年轻雌狮却收养了一头小长角羚,而且对它是关爱备至(图1)。

狮子什么会收养羚羊呢?

按照进化论的说法,每种动物生存的目的之一就是将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尽量繁殖最优秀的后代。可是,狮子和羚羊在基因图谱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因此对卡慕尼雅克来说,照顾这头小羚羊是无利可图的。它不仅因此而可能没法再去狩猎、甚至等于放弃了繁殖后代的机会……无疑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作为现代生物学基石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无法解释自然界中的这种普遍存在的收养现象,因为它完全脱离了生存法则。这只能有待于科学家们去继续探索研究了。

狼群——亲情洋溢的大家庭

狼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它们不只在狩猎时才会协同作战,在其他方面,比如保卫家园以及照顾幼仔等方面,它们也会共同承担起责任。通常情况下,狼到两岁的时候不仅已学会了很多生存技巧,并且能够跟着狼群一起出去狩猎了,在生理上也开始进入成熟期。按照传统的进化理论,这些成熟的狼应该另起炉灶、成家立业了,可是,它们仍留在家里,在帮着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

妊娠的母狼通常会离开群体找个隐蔽安全的地方产下幼崽,随后亲自照看它们到5~10周大。待幼崽断奶后,母狼便会带着孩子回归群体,将幼崽送到大家族的“公共幼儿园”中由一些半大狼来照看,而自己则要履行作为家庭中一员应尽的其他义务。在“公共幼儿园”中,狼崽们很快就会弄清楚谁是负责喂养它们的,谁是给它们做清洁的。虽然在关系错综复杂、彼此猜疑的狼群中,任何一只狼不管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什么地位,都可以从伙伴那里偷取食物,而狼群里的每名成员都会奋力守护自己的那点口粮。但在“幼儿园”中却例外,狼崽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尽情地享用食物。如果没有现成的食物而它们饿了,就会去舔养父母的鼻子。这时,只要养父母肚里有食,就会反刍一些喂给幼崽。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这些年轻的狼很难成功养育自己的后代,最好的选择是留在狼群里,等到有能力自立门户了再离开。不仅如此,在照顾弟弟妹妹的过程中,这些年轻的狼也间接从中获得了益处——学习有关传宗接代的技巧。当它们以后一旦成为父母,就会做得更加熟练了(图2)。

从大里讲,这关系到族群的传承;就这些半大狼自身而言,暂时的牺牲其实并不会降低它们繁衍后代的几率,反而会事半功倍。

芦苇莺——善行得不到善报的冤大头

与这些年轻的狼在照顾其他家庭成员时的温柔善良、充满亲情相比,布谷鸟一家从大到小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一对体形娇小的芦苇莺夫妇正在悉心照料着一只比自己还要大的布谷鸟幼鸟,给它喂食,帮它清洁羽毛……但它们哪知,这个在血缘上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冒牌货”刚刚谋害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小布谷鸟在孵出来之后不久,就会把芦苇莺的鸟蛋推出巢穴。从布谷鸟的角度来讲,它们这种繁育后代的模式极为成功,利用弱小的芦苇莺无法区分这些蛋的弱点来帮它孵蛋。可芦苇莺呢(图3)?不仅如此,自然界中像芦苇莺被骗这样的悲剧是经常发生的。

那么,动物又将如何辨认自己的后代呢?曾荣获诺贝尔奖的自然学家劳伦兹通过对鹅的研究,揭开了一些动物行为的奥秘,从而在生物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幼鹅生来就有一种奇特的“后随反应”。它们从蛋壳中孵化出来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跟着它们见到的第一个移动体,将它认作自己的母亲,即便是一个人;而对于母鹅而言,它会通过一些特殊的标志来记住自己的后代。

八哥——“天经地义”的残忍与自私

一只刚刚失去了丈夫的雌八哥很快就有了新的追求者。虽然这位追求者对雌鸟大献殷勤、不遗余力,但它并不愿扮演养父的角色、承担养父的义务。当雌鸟芳心所许,引其登堂入室后,它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毁掉新欢前夫留下的血脉——蛋。因为只有把尚未孵化的鸟蛋毁掉,雌鸟才会再次发情,而追求者也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孩子。

很快,一拨嗷嗷待哺、真正属于自己的黄口孺子诞生了(图4)。雄八哥通过自私、残忍的方式使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下去。

狒狒“霸王硬上弓”式的收养——绑架与裹胁

在沙特阿拉伯西部萨拉瓦特山地的埃及狒狒群落中,由于有着大批的单身汉,对异性的渴望使它们无时不刻都在试图勾引其他雄性的妻妾,于是战争不断。但是,年轻的单身汉们不是体重有25公斤、比自己大一倍的成熟公狒狒的对手。因此,要想建立家庭,追求者必须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目标是等级相对较低的带崽母狒狒(母狒狒的地位由它们加入群体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这样它们受到报复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图5)。此后,绑架者和这只雌狒狒便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长期的亲密关系。不仅如此,如果那只幼崽是雌性的,绑架者还会将它抚养大,并成为它的第一任老公。

成家的欲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种形式的绑架却令人瞠目。由于这群狒狒的领地中有一个大垃圾场,是它们的觅食地,与它们共享这一资源的还有野狗群。公狒狒除了会抢夺小狒狒之外,有时还会绑架一些小狗。狒狒们对小狗百般宠爱,使小狗认定自己也是这个家族中的一员。这种亲密的关系令双方都从中受益:小狗长大后反过来会保卫狒狒家族不受其它野狗的欺凌,并在夜里负责为狒狒群站岗放哨(图6)。

小海鸥——自己的“坏家”与别人的“好家”

进入繁殖期后,传统的繁殖场地内会聚集成百上千的海鸥。雌海鸥一次通常会产下1—3枚蛋,大约经过25天的孵化期,小海鸥便陆续破壳而出。刚孵化出来的幼鸟会在鸟巢里呆上一个星期,父母会始终轮流守候左右,直到它们的羽毛长齐。在这段时间里,幼鸟只能待在家里,吃父母反刍出来的食物。父母喂食依长幼之序,因此最后孵出的那只小海鸥每次都排在最后一个进食,只能吃一些剩下来的残渣碎屑,它越来越弱,总是受欺负。如果年景不好,加之它的父母年轻没有经验,它的处境就会变得更为糟糕。

与其在家中饿死,不如离开这个家,去群体里寻找愿意收养它的家庭,以便得到更好的照顾。在离家出走的小海鸥中,多数历经千辛万险终能如愿以偿(图7)。如果不出意外,它们应该能够存活下来。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尽管海鸥的这种收养行为较为常见,但幼子主动给自己寻找养父母的事例在自然界中却不多见,可能只是一种巧合——乐于收养的海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戚关系。而这个事例中能够肯定的一点,就是动物也同样渴望拥有自己和睦的家庭。

……

中国古代的收养契约及收养关系 篇7

一、中国各朝代关于收养问题的律令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宗法封建等级社会,是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嫡庶承继的组织原则,维护宗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在西周就已经建立,周礼的抽象精神原则就是所谓的“亲亲”,即家庭成员都要服从家长、族长的统治,从而维护宗族中的正宗世袭权。因此,立嗣继承就成为重要的事项。收养制度与宗祧继承直接相关,是确立宗嗣关系是否合法成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论语·为政》篇云“:齐之以礼。”礼是封建贵族为了巩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而制定的一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自此,宗法制度与礼相结合形成的礼制成为巩固封建世袭制度的基础,西周以来一直延续到清末,几千年中,成为维护中国传统家长制世袭统治的有力武器。关于收养制度,礼制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如《礼仪注疏》中明确规定“:同宗则可为之后。”[1]对无子嗣者需要收养后嗣的问题,所收养的养子必须是同宗男性才能成为合法后嗣。这是为了保持家族血缘关系继承的纯洁性而作出的规定,相应的,非同宗的异姓子就不得收养为后,因此后人对于礼制在收养问题上的准确诠释是:同宗则可为之后,异姓不相为后。这原本是为了保持父系家族血统的纯正,防止非父系血统的异姓人扰乱宗族正统继承而出现的一种人为规定,却也要被蒙上一层超自然的面纱,即“神不歆非族,鬼不享淫祀”[2],成为同宗收养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律令都是遵循礼制制定。当礼制一旦确立, 封建统治者的任务就是如何用律令条文来将这些礼制思想用法律形式贯彻执行。养子问题,各朝代的律令中都有所规定。汉以前的相关律令多已亡佚,无从详论。新出土的西汉《二年律令》简中,第三七八号简中有“同产相为后”[3]60的条文。这里的“同产”就是指同父母所生产出的兄弟,即同胞兄弟,可以继为后人。至于异姓,有“夫异姓不相为后,礼之明禁”[4]1911的规定。到了晋代也有令文可循,《通典》卷69 《礼》中,指出“无子而养人子”,是以收养兄弟的儿子作为前提的,《晋令》明确规定禁止收养异姓。唐代沿袭了汉晋时期的收养制度。《唐律疏议》卷12引唐《户令》云“:无子者,听养同宗于昭穆相当者。”这条令文规定无子者只能收养同宗男性中父子辈分相当者,否则,会受到刑罚惩处——被判徒刑一年,给予被收养的一方,也要笞五十。但是对于遗弃于路边三岁以下的孩子,唐律规定可以收养。这是基于仁慈、道德方面的考虑,但客观上也为收养异姓子开了一盏灯。当然从主流上,唐代的统治者仍然把守着“同宗则可为之后,异姓不相为后” 这一基本准则。《宋刑统》户婚律中的“养子立嫡”条,其文字全盘沿用了《唐律疏议》的内容,表明宋朝在养子的法律规定上,沿袭着唐朝的制度。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传统的律令制度仍然予以承继,尽管针对养子问题,结合民间实际,对“妻侄承继以籍为定”、 “异姓承继立户”等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元典章》中仍然规定 “禁乞养异姓子”。《大明会典》明确规定“:并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清代的《大清律例》在收养问题上,沿袭明朝的令文,但也有所改变。《大清律例》中认为对于收养异姓子的罪责,关键在于是否“以乱宗族”,否则,当不为罪,区别就是是否以异姓子为继嗣。

总之,在中国古代的收养制度中,养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养同宗之子为继嗣者,国家认可;另一种是养异姓子为后嗣者,国家不认可,并且会治罪。这种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大小宗族血统上的延续性,巩固宗法世袭制度,避免“氏族失真,宗盟乱叙,争夺衅作,迭兴词讼”[5]274这样的事情发生。

二、中国古代收养契约的分类

1.同宗养子契。中国古代收养契约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叫做同宗养子契。这种养子契,符合传统的官府法令。例如,《沙州文录补》中所录的《宋乾德二年史汜三养男契》,其中,契文写明收养的目的是因史汜三无亲生之子,将兄子收养作腹生亲子。养子的权利是聘新妇,家产平均共享,养父还代还其债务;义务是共担家中活计,孝顺父母,传宗接代。同时还写明,如果养子不孝顺养父母,除去净身出户外,还要呈告官府,控忤逆之罪。这一点在异姓养男契中,均未见记载。传宗接代的义务在异姓养男契中也未见。

2.养异姓男契。另一种收养契约是养异姓男为子的契约,这种契约一般应当载明:收养的原因、收养对象、养子的权利和义务、收养人的承诺、预防性措施等等。与同宗养子契相比,有这样两方面不同:一是养子为嗣、传宗接代的内容,二是将契约呈告官府“,倍加忤逆之罪”的内容,都只在同宗养子契中有记载,但不见于异姓养子契。究其原因,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涉及收养制度上最敏感的问题,因为传统的律令不允许养异姓男为嗣,如果被官府发现,将被治罪,因此养异姓男契中,回避了这两方面内容,不致自投罗网。

3.养女契。养女契是收养女子所订立的契约。在一些情况下,收养养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料理养父母衣食,实际上是收作随身使唤的婢女。这些女子多数出身贱籍,被收养之后,如果能够周全侍奉、孝顺到头,会分得遗产,进入官府百姓的户籍,这被认为是身份地位上的一种改善。但是这种行为是官府律令所不允许的。《唐律》云“:若养部曲及奴为子孙者,杖一百,各还正之。”但是民间的养女契又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律令依然,但民间自行一套,也被客观现实所认可。

从以上各种类型的收养契约来看,收养关系并不单纯是一个血统继嗣问题,还涉及被收养者身份地位的变化。一种变化是使被收养者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如前所述养女契;另一种是以养子为名,增加家庭劳动力,进行农业耕作而不逐月付给报酬,这里面就暗含着对被收养者剩余劳动的剥削,但这也是一桩互利互惠的交易,在促进生产方面对收养方有利,在维持生活需求方面对养子有利。

三、对中国古代收养异姓子现象的剖析

1.收养异姓子现象始终存在。在中国古代,虽然律令始终如一,但社会现实生活中养异姓子者比比皆是,甚至于养异姓男子继嗣的事例,也是不绝于史,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被社会所承认。唐代东川节度使李叔明,本姓鲜于氏,但这个姓氏也是其外祖家姓氏。鲜于叔明被严氏子揭发是由于养子而冒姓的鲜于。唐代宗同意恢复其本姓,但叔明得知其事后,担心真相张扬,面情难堪,索性请皇上赐给宗室李姓, 得到恩准,为了保守秘密,还对严氏子严惩。五代时期,周世宗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异姓子身份继位为皇帝的事例,前任皇帝是周世宗的姑丈。由宋至元,民间各种类型的养异姓子事例不少。宋代的《名公书判清明集》,在《户婚·立继类》里就有对异姓立继引起争讼的判文,朝廷官员并没有死守律令文字,而是根据情理实际进行论断。说明宋元时期对于养异姓子为后嗣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宽松了很多。

2.对养异姓男契的评价。如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是历代统治者遵循礼制“同宗则可为之后,异姓不相为后”的原则,制定了 “禁养异姓子为后”的律令条文;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各朝代又客观存在着大量的养异姓子为后嗣的情况,并且很多都得到了实际上的认可。这种制度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直平行地存在和发展着,不断引起争议。有一些人提出了一些折中的处理方法。例如在东汉吴商 《异姓为后议》中,提出为异姓作后的人,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仍然应当服丧,但丧服规格可以降一等,与出嫁女的服制同等对待,提出了“虽世人无后,并取异姓以自继”的论点,就是说为了承亡继绝,是可以养异姓子的。这是在承认养异姓子为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议论。综上可以看出,尽管“异姓不相为后”的礼制、律令原则始终未变,但在社会实践中却总是在“酌乎人情,变而通之”地加以灵活对待。不变的原则与灵活的处理一直相伴而行,这实际上就是中国收养制度的矛盾所在。

既然中国古代民间收养异姓男为子的现象这样普遍,并且还多数形诸契约,那为什么国家的律令却一直坚持不改“禁养异姓子为后”的条文?如前文论述,封建统治阶级是靠宗法制度,即宗法世袭制度来维持其统治的,强调的是正统的血缘关系,一个血缘下来的一根血脉,才是正宗,故同宗之子可以为后嗣,但如果以异姓子为后嗣,便扰乱了宗族血脉,将会破坏宗族世袭制度的纯洁性,危及宗法世袭统治,而保持宗法世袭制,实际也是在维护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石,故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严守此项规则不变,特别是针对帝王将相等贵族们的要求则更为严格。所谓的“非子”“、非正”罪名就来源于此。 至于民间是否养异姓子为后嗣,只要不引起财产纠纷或社会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官府不会专门去过问,基本也可相安无事。这就是始终处于矛盾之中的中国收养制度的实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养异姓子契如此经常出现,究其原因,同姓昭穆相当者不可得或者不易得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家境不富裕者,人们就多不愿为之嗣。富裕者,人们就较愿意为之嗣,甚至强为之嗣。堂兄弟子嗣不多的情况下客观上就难以出继。

唐五代宋初异姓养子契及其样文的公开出现,说明宗法世袭统治的根基已经有所动摇,是对传统收养制度的一种突破,也是对建立在血缘正统论基础上的宗法制度的一种冲击。无数次民间现实事件的冲击,迫使着封建统治者们基于社会的安定,不得不作出一些妥协或者让步,在实际操作处理上用情理去调和与封建礼法的矛盾,变而通之,这倒也符合中华法系“一准乎礼”的特色。而真正消除养子制度上的这种矛盾现象,则是通过推翻封建王朝、摒弃宗法封建制度之后,建立民国。民国时期,废除了封建的宗祧继承制度,在国家法律上被收养者无论同宗异姓,为男为女,均不加限制。这时,收养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才真正迎来崭新的面貌。

收养子女的契约,不仅对于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发生作用,也在家族、宗族,甚至于中国家族承嗣和家产继承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一直是父系家长制统治的宗法社会,为了保持家庭血缘关系继承的纯洁性,特别强调“同宗可为后,异姓不相为后”,并成为传统“礼制”的一部分,为历朝历代律令所贯彻。然而,历史的实际却在不断出现养异姓子为嗣的现象,因此形成两大类收养契,一种是养同宗为后的合法收养契,另一种是养异姓子为后的不合法收养契。到了唐五代之后,两类契约公开存在,且有了样文,这是因为隋唐以来,养义子之风盛行,为养异姓子契约的公开化提供了基础,这是对封建礼制的冲击,反映出宗法继承制度的动摇。宋代官府在司法实践中,对处理养子立嗣问题,并没有强调同宗为继的礼法,而是着重于立继者本人的意愿,这是古代收养制度上出现的新趋势[6]271。元代所流行的《觅子书式》 是公开向社会觅求养子的契约样文,不问同宗或异姓,托媒介绍,只要觅求者满意即可为嗣,这是养子契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变化,完全冲破了封建礼法的桎梏,使养子行为迈向了自由化、自主化的方向。当然, 在法律上完全废除封建宗祧继承制度,是在推翻清王朝以后的民国时代,民国以后,收养制度才完全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生。

摘要:作为确立收养关系的凭证,收养契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出现。收养关系存在同姓同宗继嗣与收养异姓继嗣的不同情况,收养契也主要分为同宗养子契以及养异姓男契两种。

收养制度 篇8

网络收养最早以网站的形式存在, 比较著名的有圆梦之家、人人要我、收养吧、中国孤儿网等4网站。2014年2月, 圆梦之家、人人要我、收养吧、中国孤儿网等4网站被摧毁, 这些网站作为民间收养的中介, 涉嫌贩卖婴儿。圆梦之家等网站关闭后, QQ群便成了网络领养的最主要平台。

根据现行收养法的规定, 网络收养属于非法收养, 不受到法律保护, 因此通过网络收养后即使花了“收养费”、“补偿费”, 孩子的亲生父母也可以要回孩子, 导致收养人收养的目的落空。虽然网络收养存在很大风险, 但还是有很多人甘愿冒险。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 中国的收养需求大。据调查, 中国想要收养儿童的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如部分有经济能力的独生子女家庭、丁克家庭、不孕不育家庭和失独家庭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不孕不育率发生率平均在10%左右, 我国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 仅不孕不育家庭这一项就有过百万的收养需求。

其次, 日益增多的送养者。由于未婚先孕、无力抚养等原因, 导致送养者较以前增多。日益开放的性观念、中学生、大学生早恋、进城务工青年的数量增加等原因, 导致未婚先孕的情况增多。而一些未成年人由于性知识的缺乏, 不懂得避孕, 甚至不懂得怀孕等方面的知识或者女性出于母性生下宝宝, 出现了未婚生子但无法抚养孩子的情形, 于是不得已只有将孩子送养。

二、我国收养法的缺陷———以网络收养为视角

(一) 收养人的条件过于严格

《收养法》第6条到第10条都是关于收养人条件的规定。《收养法》第6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 无子女; (2) 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3) 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4) 年满三十周岁。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 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这一条中关于收养人必须无子女的规定将很多人排除在收养人的范围之外。

(二) 收养类型单一

在我国, 合法收养必须经过民政部门的登记。也就是说, 在我国合法的收养只有官方收养, 而民间收养因未经登记属于非法收养, 不受到法律保护。

(三) 收养登记程序繁琐

在我国, 收养登记办理流程如下:1、收养人符合法定条件;2、收养人需提交有关的材料: (1) 收养人的书面申请 (2) 收养人的有关证明:户口本、身份证及复印件;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收养人生育情况证明;公安机关出具的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所在村 (居) 或单位出具的有无子女和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收养人婚姻状况等情况的证明、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健康检查证明;在县级以上报纸的登报公告60天。3、调查核实:受理登记申请报告后, 在规定的时间内, 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证件等进行审查, 必要时进行询问和调查, 制作询问笔录或调查记录, 填写审批表, 并由执法人员将审查认可的收养登记有关材料报局审批领导小组。4、受理并审核:由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股在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核。

收养登记要提交一系列证明文件, 而且要经过一定期间的公告、审核, 实践中收养人因为无法开出相关证明而导致无法建立合法的收养关系。

三、我国收养法的完善———以网络收养为视角

(一) 放宽收养人的条件

取消收养法中要求收养人必须无子女的限制;对在医学上确认为不孕不育者的年龄放宽至25周岁;对收养孤儿者, 不受年龄限制。以便使更多的未成年人得到收养人的救助, 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同时, 也要加强收养关系的相关监督, 防止有人以收养的名义违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 有条件的承认网络收养的合法性

1. 收养网站、QQ群等必须经过登记、批准方可设立, 收养网站、QQ群作为具有“人身性质的”中介, 在设立时必须到当地县级以上的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并得到批准, 以便民政部门对此进行监管。

2. 网络收养可以支付给送养人必要的费用, 送养人必要的费用主要指生育费, 包括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 生育费可参照当地的生育保险进行支付。

3. 经收养网站、QQ群成立的收养关系应进行备案, 经收养网站、QQ群成立的收养关系应到当地县级以上的民政部门登记备案, 登记备案时, 民政部门应审核相关材料, 并在30天内作出处理:收养人的户口本、身份证及复印件;所在村 (居) 或单位出具的收养人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婚姻状况等情况的证明;被收养人的基本情况证明 (年龄、出生地) ;送养人的基本情况证明。符合条件的, 予以登记备案;涉嫌拐卖儿童的, 不予登记备案, 并报相关部门处理。

4. 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对收养成立后, 收养人对被收养人承担抚养教育义务责任与否, 是否存在虐待、遗弃被收养人的行为等情形, 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及相关的法律规定。

实际生活当中, 被收养的儿童, 受到虐待、被剥夺受教育权的事件时常发生, 因此, 笔者建议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 如果发生收养人做出不利于被收养子女成长教育的行为, 能够及时纠正, 可以有效的保护被收养子女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乌仁斯琴.我国收养关系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D].内蒙古大学, 2014.

有关收养问题研究的综述 篇9

关键词:收继,收养制度,宗族

收养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存在古老社会制度。它作为社会亲属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不同的文化社会, 收养的目的、类型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就学者们对收养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综述

(一) 、收继的研究

收养与宗族的问题。收继现象始终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 是构成拟亲属关系的方式之一, 也是家庭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宗法制度, 即遵循以家族为中心, 按血统、嫡庶关系来组织和统治社会的社会制度, 因而宗族在收养者与财产的继承之间问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根据有关宗族的族谱, 美国学者James Watson通过对香港新田的文氏村进行研究, 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 在分析很多收养案例后得出结论:宗族内部的分支争斗是导致收养外人这一异常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 (1) 宗族各分支都是拥有财产的集团, 很自然分支成员希望在自己的宗族内收养, , 这样可以限制外人对他们财富的侵占。养父每次从族内另一分支 (或别的宗族) 中收养一个后继者, 就意味着为始祖留下的财富里增加了一个分享利益的人。所以超越了父系等级范围的收养则不太可靠, 那很有可能被卷入宗族分支之间争权夺利的纷争循环中, 而这种内部争斗正是中国势力强大宗族的特点。对于那些在更近的父系亲属里找不到养子的养父来说, 这些争斗让宗族内部的收养危险性增大了。在这种社会环境里, 收养较为可靠的可能性就是跳过本族圈子, 到贫穷的外族人那里去挑选继承人。

19世纪安徽社会中收继现象较为普遍, 毛立平在研究收继问题时以安徽地区为中心, 对19世纪中国收继的不同类型与程序、收继与宗族的关系、有关收继的制度规范与实际收继行为间的差异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平均14%的家庭发生收继或出继行为, 来解决一些家庭的“无后”的问题。从宗族角度讲, 收继可以分为族内收继和族外收继两种情形, 各需履行不同的收继程序, 中上层家庭以族内收继为主, 下层家庭则族外收继多于族内收继。国家和宗族对收继的前提、原则和被收继人在新旧家庭中的地位做出种种规定, 但制度规范与人们的实际行为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2)

(二) 、收养类型类型和目的的研究

中国国内的收养类型都是比较统一的说法, 即族内与族外收养。族内收养也称过继, 被收养者在父系中越过自己所属的一分支或一系到另一分支或一系里去延续将要断了的香火;族外收养则是跳过本族圈子, 到贫穷的外族人那里去挑选继承人。从宗族角度讲, 可以将收继分为族内收继和族外收继两种, 也称为同姓收继与异姓收继。异姓收继可分为收继与出继双方有无亲属关系两种情况。 (3)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对上门女婿的收养, 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极其穷困的女婿, 让他们改姓或者是让他们的部分儿子跟祖父姓, 其实等同于入赘, 不过这被人们视为确保继承人的办法里最危险的一种。

国外的收养形式则有很大差别。古巴比伦人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 如果没有签订契约, 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认可。收养的类型分为三种, 一是对婴儿的收养这是古巴比伦人常见的一种收养类型, 即没有孩子的夫妇对别人的婴儿进行收养, 以延续世系, 养子为去世的养父母举行葬礼和相关的宗教仪式。二是对成年男子的“经济收养”, 这种收养不是为了延续世系, 而是追求经济利益的互惠, 其实质是不动产和动产之间的财产转移。三是对奴隶的收养。很多契约显示, 普通夫妇和那迪图女祭司收养奴隶作为养子 (女) 。养子 (女) 享有的人身自由取决于对养父母赡养义务的完成。 (4) 古代亚述奴孜地区的收养分为三种类型:赠送土地所有权的收养、购买土地所有权的收养和涉及兵役份地条款的收养。 (5) 罗马将收养分为自权人收养和他权人收养, 后者又分为完全收养和不完全收养。在日本社会里, 收养有三种类型:女婿收养、婚外情人收养和以逃避继承为目的的收养。婿收养是当今日本最重要的收养之一。

在谈到国内收养目的研究中, Watson提到首先是基于中国传统的灵魂观念每个儿子都有义务为父亲 (祖父等等) 生育子孙来传宗接代, 供奉祖先的灵魂。其次是也有许多物质方面的因素促使那些无后的人为自己寻找继承人。根据惯例, 一个人死了即使没有留下遗嘱, 他的财产会自动由其父系血亲中最亲近的人来继承。易健雄等人则是从社会整体角度将收养的目的按时期来总结, 在原始社会末期, 有些地区出现了把别一氏族的成员、包括未被处死的俘虏收养入族以使本族繁荣起来的收养制度, 此时的收养目的完全是为了氏族的整体利益, 即补足氏族人口及扩大氏族规模, 可称为“为族的收养”。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 家族发展成为社会生活的单位, 收养主要作为维系家族繁衍的补充手段而存在此时的收养可称为“为家的收养”。家族衰微之后, 家庭上升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收养主要是为了养父母的利益, 可称为“为亲的收养”。近、现代以来, 特别是一战以后收养制度以其固有的社会功能被赋予解决未成年人的养育问题、维护未成年人利益的立法目的, 这可称为“为子的收养”。 (6)

国外收养的目的。古巴比伦人的收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出于立嗣需要的收养, 除了立嗣的需要, 经济利益的需求也是古巴比伦人收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对成年男子的收养, 则体现了收养的经济目的, 实质是不动产和动产之间的财产转移手段。这种目的的收养在古代亚述奴孜地区的发生与发展都同样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驱动力, 尤其是后两者, 更是体现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借“收养”之名, 行获得土地所有权之实。对于家制度的日本, 女婿收养实际上是与祖先崇拜伴存的宗教事项的继承, 他承担着主持祈祷列祖列宗永存的宗教祭祀仪式的责任;婚外情人收养是一种供给情人的途径, 它引起对收养人财产的合法分享。这也因为日本的收养概念和亲子关系概念远远宽于双亲与未成年子女间的关系的概念;在日本, 收养可以用来逃减遗产税, 这是因为它是征收个人继承税而不是征收遗产整体的遗产税。 (7) 逃税收养还被逃税审查机率很小所刺激。原因之一是税务局在审查方面相当谨慎节制, 因为收养之类的家务事的调查往往包括稳私争议。

二、结论

在对收养问题的研究方面。收养类型的研究, 国内主要是以族内收养和族外收养两种主要的形式, 而收继的问题则无可避免的与中国的宗族制度深刻的关联, 这也是学者集中探讨的主要领域之一。国外的收养类型则是较为丰富, 如古巴比伦对婴儿、成年男子和奴隶的收养, 日本对女婿、婚外情人收养等, 基本不存在联系宗族的问题。收养目的研究, 通过中外的对比可以发现, 收养的目的存在很明显的差异, 国外古代的收养行为更多是以经济利益行为为目的, 存在很明显的金钱交易关系, 而国内的收养则是更多与传统灵魂观念。

在学科方面, 研究收养问题时除了从社会理论视角思考外, 更多的学者是侧重在了法学上, 关注的是收养法律的完善及法制对收养行为存在的缺陷、收养双方权益义务保障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面, 鉴于社会学科的特殊性, 基本仍然是以定性理论研究为主, 也有文献通过定性研究法来探讨个别问题。

我国当前的收养在宗族逐渐弱化的情况下, 主要应该是非亲属间的收养, 那么对于这种非亲属的收养存在的社会功能如调节人口和财产, 补充家庭劳动力等又如何;其次, 对于少数民族收养问题的研究很少, 我国也存在跨民族收养, 那么同样也可以关注被收养孩童的双重文化社会化问题。

参考文献

[1]JAMES L.WATSON, 《Agnates and outsiders:adoption in chinese lineage》,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26NO.

[2]毛立平, 《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 《安徽史学》, 2006年第2期

[3]毛立平, 《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 《安徽史学》, 2006年第2期

[4]李海峰, 《古巴比伦人的收养制度》, 《世界民族》2006年第2期

[5]霍文勇、吴宇虹, 《古代亚述奴孜地区土地所有权和收养问题研究》, 历史教学, 2005

[6]易健雄、蒲奕, 《养老与收养——论我国步入老年型社会后收养制度的完善》,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浅谈地震孤儿的国际收养 篇10

1 我国关于外国人收养中国子女的法律规定

1.1 有关涉外收养的法律适用问题

涉外收养中养父母与养子女国籍不同, 各国法律有关收养的规定大不相同, 法律规定的不同涉及到符合子女本国法而不见得符合养父母本国法, 解决该类冲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收养关系是否成立问题。

收养的法律适用, 依传统的“场所支配行为”原则, 就形式要件而言, 一般都适用收养成立地法, 很少有其他特别规定。但对收养实质要件, 由于各国在涉外收养的成立、效力、解除等方面的规定各不相同, 适用哪国的实体法, 各国在立法和实践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 采取以下两类原则:

1.1.1 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法院地法主义认为收养涉及一国公共秩序, 应依法院地法。

如美国第2部《冲突法重述》第289条规定:法院依其本地法决定是否准许收养。

1.1.2 大陆法系国家的属人法主义。

对于当事人的属人法不同时应如何适用属人法又有四种主张:a.适用收养人属人法;b.适用被收养人的属人法;c.分别适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属人法;d.重叠适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属人法。考虑到收养在被收养人所在国承认的问题, 宜采用重叠适用的方式。我国在收养的法律适用上亦未做明确规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制定的民间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针对收养成立、收养效力和收养终止三个方面作了不同规定。

1.2 外国人收养中国子女的冲突法规定

我国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1998年修改后的《收养法》和1999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颁布《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是我国关于外国人收养中国子女的主要法规依据。

我国1998年《收养法》第21条规定:“外国人依照本法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 应当经其所在国主管机关依照该国法律审查同意。”针对外国人收养中国人的情况, 明确了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收养子女。这一规定是单边冲突规范, 确定外国人在中国收养子女应适用中国的法律。同时, 这一规定是概括性的规定, 不仅要求外国人在中国收养的成立依中国法律, 而且要求外国人在中国收养的效力也受中国法律支配。

1.3 外国人收养中国子女的实体法规定

我国有关涉外收养的实体法, 仅规定了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收养中国儿童的相关问题。我国1991年《收养法》以及1998年修改后的《收养法》均对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作了规定:“外国人依照本法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3条规定:“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 应当符合中国有关收养法律的规定, 并应当符合收养人所在国有关收养法律的规定;因收养人所在国法律的规定与中国法律的规定不一致而产生的问题, 由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协商处理。”

1.3.1 收养人的条件

外国人收养中国公民后, 通常都会把养子女带离中国。为了保证被收养人的利益, 我国收养法律法规对外国收养人规定了明确的条件。把养子女带离中国。为了保证被收养人的利益, 我国收养法律法规对外国收养人规定了明确的条件。就收养的实质要件而言, 外籍人士若想领养中国孩童, 必须是已婚夫妻、年龄均介于30岁至50岁之间, 结婚满两年, 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无犯罪纪录、身体健康、教育程度至少高中等。且只能领养14岁以下的孩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6条的规定, 外国人收养中国儿童应同时具备的条件为:第一, 无子女;第二, 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第三, 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第四, 年满30周岁。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 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 但是, 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 可以不受此限制。

1.3.2 被收养人的条件

被收养人应符合我国《收养法》 (修正案) 第4条的规定, 不满14周岁丧失父母的孤儿,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可以作为被收养人。但被收养人的父母与收养人存在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关系的, 或被收养人是残疾儿童的, 不受到这些限制。

1.3.3 送养人的条件

送养人应符合我国《收养法》 (修正案) 第5条的规定, 即是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1.4 外国人收养中国子女的程序法规定

在收养的程序要件方面, 外国人来华收养子女, 应当通过中国收养中心转交收养申请并提交收养人的家庭情况报告和证明。这些材料必须是经过收养人所在国有权机构出具, 经其所在国外交机关或外交机关授权的机构认证, 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馆、领馆认证。在华工作或者学习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 还应当提交在华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 职业、经济收入或者财产证明, 有无受过刑事处罚证明, 以及中国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身体健康检查证明。该办法对于外国人在中国人收养子女的条件、程序做了详细的规定。根据《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9条规定:“外国人来华收养子女, 应当与送养人订立书面收养协议。协议一式3份, 收养人、送养人各1份, 办理收养登记手续时收养登记机关收存1份。书面协议订立后, 收养关系当事人应当共同到被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可见, 外国人在中国收养子女的, 应必须同时签订书面收养协议和办理收养登记。可见, 我国对外国人在我国收养子女方面从实质要件到形式要件, 从立法到程序都有所详尽规定。

中国收养中心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审查对于符合条件者, 可以协助收养人寻找收养对象, 并将符合收养法规定的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情况报告送交申请收养的外国人的政府或者其政府委托的收养组织。外国人来华收养子女, 应当亲自来华办理登记手续, 与送养人订立收养协议。外国收养人与送养人和被收养人应当共同到被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登记。对符合《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规定的, 为当事人办理收养登记, 发给收养登记证书, 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1)

2 美国收养海外孤儿的法律制度

2.1 美国收养海外孤儿状况

2008年4月, 国际收养海牙公约正式在美国生效。作为世界上收养海外孤儿人数最多的国家, 过去15年美国共收养海外儿童20万, 其中一半来自亚洲。据美国国务院统计, 自1991年以来, 中国有大约6.8万名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 其中大多数是女孩。自2000年起, 美国人口统计中首次出现收养儿童的数字。2000年, 美国有13万2千名儿童等待被收养, 2004年, 这一数字下降到11万8千。这些儿童暂时住在福利机构或寄养家庭, 不少要么身体有残疾, 要么受过虐待。许多美国人把目光投向海外, 尤其是“聪明懂事”的亚洲孩子。目前美国福利机构有51万名儿童。为了更好地保障收养儿童的权益, 该公约对收养儿童的中介机构有一定要求:对未来父母进行培训, 对收养中介任职资格的认定, 收养中介的财务公开等等。由于公约的生效, 美国将有至少15%的收养中介倒闭。据《纽约时报》1997年8月报道, 从1995年开始, 中国成为美国人到国外领养婴儿的首选国家。

2.2 美国收养海外孤儿制度

2007年5月1日开始, 领养中国孩童的规定变严格, 以往是单身者可以领养, 现在则不行, 规定领养者的年龄必须在30到50岁之间, 以前并未限制, 另外两点让人比较有意见的是, 过胖者不行、曾看过精神疾病的人也不能领养。除了基本规定外, 领养还需经过多道手续。美国领养者需提交家庭背景审查文件, 评估领养者是否适合领养外国出生的孩童, 此项调查的时间为1至2个月。接着, 需递交I-600A申请表, 审核领养者的资格及孤儿身份, 而家庭背景审查文件必须包括在I-600A中, 不过美国有的州允许先递交I-600A再做家庭背景审核, I-600A的审核时间为6至8周, 但若父母其中一人是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出生, 可能会增加2到4周的审核时间。接下来, 收养家庭中所有超过18岁的成员必须前往美国公民与移民服务局做指纹扫瞄, 审核批准后会开始申请程序, 时间为3到4周, 所有档案会送往中国收养中心 (CCAA) , 领养者也进入等待名单中, 最后领养父母将前往中国与孩童见面。根据大纽约区领养华童家庭联合会 (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 New York) 的资料, 领养中国孩童的等待时间为12至18个月, 所有花费为15, 000美元至20, 000美元之间。郭曼丽对多维社说, 美国父母将小孩领养回来后, 还有好几个关卡, 包括帮孩子办美国身份等, 如果不是美国籍的父母若要帮小孩办美国籍恐怕会有困难。也因此, 持有绿卡者或其他美国签证者若领养中国孤儿, 在美国公民身份的等待上需进入排期, 若以绿卡父母来说, 孩子拿到公民身份可能是五、六年后。

到外国领养孩子的手续非常复杂。申请领养者的要求首先必须获得本国和外国领养机构的同意和批准。一旦获得批准, 领养申请者需要耐心等候通知。与此同时, 人们需要提供出生证、结婚证、医疗证、家庭财产证明、相片、有无犯罪记录、健康证明等个人背景资料。获得上述证明和资料后, 有关领养机构的工作人员还要上门进行调查核实, 以便出具文书证明这个家庭有能力收养子女。领养机构然后把相关证件送交公证处验证, 最后把领养婴儿申请案送交有关国家。领养人随后可以拿到供领养的婴儿的照片以及健康报告等资料。经过数个月的等待, 领养人就准备到国外领养孩子。

3 日本收养海外孤儿的法律制度

3.1 日本收养海外孤儿状况

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 573名孩子失去了父母, 他们是当年日本新闻关注的焦点, 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曾经专门制作纪录片, 报道这些地震孤儿的成长状况。因此, 很多日本人对中国汶川地震的地震孤儿也非常关注, 不少媒体都报道了很多中国人争相表示要收养地震孤儿的消息。 (2)

对于中国地震孤儿的未来, 日本市民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对中国当年收留日本战争残留孤儿表示尊敬和感谢, 认为中国人对孩子很宽容, 这些地震孤儿将来一定能够幸福;也有人担心孩子的养父母会与孩子的亲属发生矛盾;还有人强调在确定收养关系前, 首先要对孤儿进行心理治疗。

3.2 日本的领养制度

日本的领养制度非常严格, 根据厚生劳动省2002年颁布的法令, 领养人分为养育养父母、亲属养父母、短期养父母和专职养父母四类。养育养父母是指从2002年修改制度前就存在的一般养父母, 被行政机关委托养育需要保护的儿童, 在他们最大达到20岁前负责养育任务。短期养父母是指养育委托期通常限定在一年以内的养父母。亲属养父母是指在双亲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情况下, 由儿童三代以内血亲代替养育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会考虑发给他们儿童抚养补贴。专职养父母是指拥有养育经验或者儿童福利领域经验的人, 经过专门的研修和登记后, 代为抚养由于被虐待而身心受到伤害的儿童、智障儿童以及拥有失足倾向的儿童。专职养父母的养育期限, 原则上限定为两年, 但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更, 例如地震后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就属于这个范畴。

2006年之前, 每个孤儿每月能从政府获得4万日元左右 (约合2640元人民币) 的补助金, 2006年以后, 养父母每月能够从国家获得72000日元 (约合4750元人民币) 的补助金。此外, 孤儿们在考上大学的时候, 政府还会支付支援金。

为了避免没有慈悲精神和无法抚养儿童的夫妇获得抚养权, 同时也防止利用养父母制度获得补助金的现象, 日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收养制度, 那些希望领养儿童的人在成为养父母前, 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首先要经过儿童咨询处向都道府县的知事提出申请, 儿童咨询处将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儿童福利审议会也会根据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 知事将根据这些调查和意见做出最后决定。

4 韩国收养海外孤儿的情况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结束后, 韩国有12万名战争遗孤。为了减轻负担, 韩国允许外国人前去领养孤儿。由于韩国是美国的盟友, 它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人到海外领养儿童的主要市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韩国政府现在鼓励国人收养本国被遗弃的婴儿, 只有那些有残疾或有混血的孤儿才可以由外国夫妇领养。

5 制定冲突规范解决法律适用问题

鉴于各国法律对收养的效力存在不同的规定, 不仅对被收养儿童与其原出生家庭的法律联系有不同规定, 而且对收养者的权利特别是对被收养儿童的继承权也有不同规定, 甚至对收养的效力是否延伸至收养者的整个家族也存在各不相同的法律规定。这些不同规定产生的根源是将收养者看作是陌生人还是将收养者看作是被收养儿童的亲属的结果。因此在收养问题上我们应确定恰当的法律选择方法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冲突规范, 来促成对收养效力的统一共识。尽管在收养效力问题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规定, 但主张被收养儿童应取得与婚生子女相同的地位, 是当今国际社会收养法的发展趋势。由于对收养关系可否撤销存在不同的主张和态度, 各国法律因此对收养效力的规定也相差较大, 可撤销的收养关系的效力与不可撤销的收养关系的效力并不一致。无论是主张涉外收养效力适用收养人属人法或被收养人属人法抑或重叠适用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属人法, 还是坚持涉外收养效力应适用法院地法或收养发生地法, 甚至是采取折衷主义立场或赞成对于涉外收养效力的准据法选择必须考虑与被收养儿童福利相关的最密切联系原则, 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力求跨国收养的顺利进行, 确保涉外收养效力的国际性或趋同化, 减少或消除“跛足收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随之带来了大量的涉外民商事纠纷, 为了更妥善的解决涉外收养及类似纠纷, 也为我国依法、有序地开展跨国收养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应对更加艰巨的挑战。此外, 收养地震孤儿是一件需要慎重的事情, 要考虑到很多因素, 由于经历地震之后孩子受到巨大的心理伤害, 收养的家庭和个人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唐山地震后对孤儿的集中安置,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比如那时绝大多数家庭孩子多, 且物质匮乏无力收养等等。今天, 在社会条件已经完全允许的情况下, 让孤儿“隐身”到社会, 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 应该成为孤儿抚育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地震孤儿救助领养资讯手册.中国国际版权交易网论坛, 汶川地震专版, 2008-5-23.

[2]收养地震孤儿的日本经验.环球杂志, 2008-6-17.

[1]曹诗权.婚姻家庭继承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4

[2]李双元.国际私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 (2) .

[3]张仲伯.国际私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1.

解除收养,养了白养? 篇11

伍春光(四川达州)

律师意见:如果您和妻子向法院提起解除收养关系的诉讼,法院会受理,若确实双方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法院会依法判决予以解除收养关系。关于补偿生活费和教育费,我国《收养法》第30条规定:“收养关系解除后,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应当给付生活费。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生父母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适当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但因养父母虐待、遗弃养子女而解除收养关系的除外。”由此可见,如果您和妻子有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养女对你们没有虐待行为,您和妻子要求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不会得到法院支持。

收养制度 篇12

出于礼教传统中承继宗祧的需要, 中国古代社会的无子之家盛行收养立嗣以传宗继祀。在唐宋时期的法律中以收养同宗辈分相当者为基本原则, 金代法令允许在同宗没有应继之人的前提下收养同姓, 仍禁止收养异姓子。事实上, 南宋以来民间社会不乏违法收养异姓子的情况。元人称南方地区民间养子“姓氏异同、昭穆当否, 一切不论, 人专私意”, 情况混乱[1]645, 收养关系很随意。由于公开买良为驱、买良为娼被国家法令所禁止, 民间遂多以乞养过房为名, 行人口交易之实, 以规避国家禁令。

在中原、江南州郡, 贫穷人家“因值缺食, 将亲生男女得价, 虽称过房乞养, 实与货卖无异”[1]2044, 人贩子则以转过房为名转卖为驱, 从中非法牟利, 后来这种情况又扩展至腹里等北方地区。由于元代疆域空前广大, 民族众多, 人口流动性增强、流动范围扩大, 客观上为人口买卖创造了条件。蒙古人、色目人因从军、为官、经商等大量涌入内地, 他们“将南人男女以转房乞养为名, 亦有照依本俗典雇之例, 聊与价钱, 诱致收养, 才到迤北, 定是货卖作驱”[1]2053。至元二十九年 (1292) 七月, 李六因欠阿里火者中统钞四锭无钱归还, 于是贴要钞一锭, 将其弟李川川过房给阿里火者为义男, 阿里火者又将其转行过房给奴鲁丁为义男;李六又令其弟李住哥“作借钱画字, 却与奴鲁丁通同作弊, 指以过房为名, 引来大都货卖”[1]2043。这是典型的名曰过房、实为买卖的情形。黑水城出土档案文书中也记录了这种社会现象, 如据《失林婚书案文卷》记载, 失林本是大都人, 被父母过房给前来经商的回回人脱黑尔, 脱黑尔又将失林过房与脱黑帖木作义女。脱黑帖木要带失林回到岭北、回回地面, 失林担心会被作为驱口使唤、货卖, 欲赴官告发, 脱黑帖木就以“财钱”中统钞二十锭, 将其嫁给阿兀[2]。像失林这种情况, 以过房、婚姻为名, 实则人口买卖, 只不过失林没有沦为驱口。

此类人口贩卖之所以如此泛滥, 与元代收养制度本身有着密切关系。因蒙元统治者本身并不重视汉族传统礼教, 元初可能并未就乞养过房明确立法, 而是在默认前代法律的基础上任依民间自行其是, 故在元代法典《通制条格》、《至正条格》及明初所纂《元史·刑法志》中, 不见元大德以前关于乞养过房法令的记载。

随着问题的不断暴露, 在元朝各级政府中, 有些官员意识到完善收养制度对于遏制人口买卖的重要性, 并进行了一些地方性、部门性立法。因福建地区“立嗣不经官司”, 收养关系混乱, 不仅“祸败私族”、破坏官府户籍管理, 而且“又致改名过房贩卖良人者得以借口遂其奸计”, 福建廉访分司于至元二十九年 (1292) 动议、经福建行省批准, 确认金代旧例:“诸人无子, 听养同宗昭穆相当者为子。如无, 听养同姓。皆经本属官司告给公据, 于各户籍内一附一除。养异姓子者有罪。”[1]至元三十一年 (1294) 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又谕令民间:“今后年及四十、无子之人, 方听养子。皆须明立文字, 两家并说合俱各画字, 仍须经官告给公据。”[1]但是, 上述关于收养制度的立法本是地方性的, 似并未得到中央政府的全面推行。也在至元三十一年 (1294) , 一位监察御史指出, 许多北方来的色目官员、军人、商人将所乞养南人子女转卖北方, 建议“诸色目人生不同乡、殊俗异姓”, “此等北人虽有文凭, 俱宜禁绝”[1], 得到御史台批准。禁止色目人收养南人子女以遏制人口买卖, 虽颇富见地, 但仅仅作为御史台决策, 恐难以执行。

中央政府方面, 直至大德三年 (1299) 在中书省、御史台处理李六收要钱钞将弟弟李川川、李住哥过房甚至转卖这一判例中, 才确立了送养人资格限制, 即除父母有权过房送养之外, 兄长不得将弟妹过房给人。该案被作为判例法收载于《通制条格》[3]193, 颁行全国。《元史·刑法志》也记载:“诸受财嫁卖妻妾, 及过房弟妹者, 禁。”[4]2642针对民间借转过房为名贩卖人口的情况, 延祐二年 (1315) 仁宗诏书中规定, “诸人乞养过房到男女, 如值贫乏, 赴所在官司具由陈告, 勘当是实, 出给公据, 方许转行乞养过房, 图利兴贩转于远方者, 有司严行禁止”[1]2048, 对转过房的条件和程序作出规定, 试图通过严格收养程序来加强控制。或许, 从立法上说, 限制送养人资格和陈告给据后才能过房和转过房的程序规定可以抑制一部分非法人口买卖行为, 但此类法律能否实现又是另一回事。元末失林之被过房给回回商人脱黑尔, 又被转行过房给脱黑帖木, 明显不属法律所允许的因贫困而转行过房的情况。

《通制条格》、《至正条格》和《元史·刑法志》记载显示, 除上述立法之外, 元中央政府在乞养过房问题上未见其他作为。而且, 到大德年间, 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承认了收养异姓子的有效性[1], 事实上推翻了至元二十九年福建行省的地方立法, 对收养人资格已无限制。所以《元史·刑法志》也载:“诸乞养过房男女者, 听。转卖为奴婢者, 禁。”[4]2642只是禁止将乞养子女转卖为奴婢。

对于民间以乞养过房为手段进行的非法人口买卖, 元政府曾多次发布禁令, 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制裁, 试图加以遏制。至元三十年 (1293) , “禁江南州郡以乞养良家子转相贩鬻”[4]374, 元贞元年 (1295) 又“禁义男作驱货卖”[1]目录112。显然, 此类原则性的禁令难见成效。到大德八年 (1304) , 元政府才在关于禁止掠卖良人的刑事法律中规定了相关刑事责任:“假以过房乞养为名, 因而货卖为奴婢者, 断九十七下, 引领牙保知情, 减二等, 价钱没官, 人给园聚”[1]2041。然而, 民间此类行为具有隐蔽性, 官府一般持“抑良为贱者, 待告而禁”[5]下75的消极态度, 以致难以禁绝。

此外, 收养关系也成为买良为娼的幌子。由于中书省在至元十三年 (1276) 十月就已明确规定, 买卖或典雇良人为娼, 买主、卖主以及引领牙保人等依例断罪, 妇女即令为良, 价钱没官[3]199, 一些人就典买良妇养为义女, 实作暗娼, 称为“坐子人家”。时人称“都城之下, 十室而九, 各路郡邑, 争相仿效”[5]下75, 或许有些夸张, 但也足以说明该现象之严重。针对这种情况, 元代是有相关法令予以制裁的。《元史·刑法志》记载, “以乞养良家女, 为人歌舞, 给宴乐, 及勒为娼者, 杖七十七, 妇人并归宗”[4]2644。

综合上述考察, 除曾有过一些地方性法令之外, 元代中央政府对收养制度本身限制性规定很少, 仅仅禁止兄长受财将弟妹过房给人;因贫困欲将乞养子女转过房者, 须经官告给公据, 以此控制名为乞养过房的非法人口买卖。正如刘晓先生所指出的, 元代对民间收养关系比较放任, 收养制度不够完善, 对人口贩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6]。元政府虽然禁止将乞养子女转卖为奴婢、以乞养良家子女为娼, 并制定了刑罚制裁, 但是终元一代, 以乞养过房为手段的人口贩卖现象一直较为严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父母因无法生存而将子女出卖或过房给人。对此, 禁止性、控制性法令恐难以奏效, 以收养为名的人口贩卖同样也就无法禁止, 其根源在于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

顺便说明, 与借乞养过房之名买卖人口相似, 元代民间也有在婚姻关系掩盖下的非法人口交易。色目、蒙古及其他北方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原因来到江南, 往往求娶或典雇江南百姓人家的女孩儿、寡妇, 却转手假作私有奴婢卖为驱口。中书省于至元十四年 (1277) 奏准, “今后于迤南求娶妻室, 依例凭媒写立婚书, 毋致朦胧娶嫁。如有将求到媳妇做梯己驱口货卖, 将被卖良人随即改正为良, 价钱没官, 买主卖主治罪”[3]199。

综而观之, 在元代各种类型的人口买卖中, 以强掠和诱骗手段拐卖人口的犯罪, 是元代法律的打击重点。其次, 将收养的他人子女转卖为奴婢驱口的, 及将按婚嫁之礼求娶的妻妾出卖或受财转嫁、典雇给人作妻妾的, 将子女卖为奴婢、驱口、娼妓的, 在法律上则被明令禁止。将亲生子卖为他人养子的, 将亲生女或出卖或典雇为他人养女或妻妾的, 蒙元政府其实并未将其作为违法人口买卖行为加以制裁。将所买之妾转嫁、转卖、送人的, 既是社会上的常见现象, 法律也并不禁止。而且, 在特定情况下, 元代法律还授权丈夫或夫家嫁卖有罪之妻[4]。合法占有的奴婢、驱口自可按法定程序出卖。然而民间社会或者为利所诱, 或者为生存所迫, 对国家的法令政策多有对抗、规避、漠视和利用。总体来看, 在元代政府与民间社会之间关于人口买卖的博弈格局中, 仍是民间社会占据了优势, 政府显得力不从心。

参考文献

[1]元典章[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

[2]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 (汉文文书卷) [M].科学出版社, 1991.

[3]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M].中华书局, 2001.

[4]宋濂.元史[M].中华书局, 1976.

[5]陈得芝.邱树森, 何兆吉辑点.元代奏议辑录[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上一篇:护士职业危险防控措施下一篇:考试及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