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养人员论文(精选9篇)
收养人员论文 篇1
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是社会福利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有利于福利院实现其社会保障功能,也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收养人员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更关系到收养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重视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一、收养人员档案收集整理的意义
福利院收养人员档案是指收养人员在进入福利院开始到离院为止,期间在福利院形成的真实原始记录。其中包括收养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具有保存价值的相关文字和影像记录,以及收养家庭的相关文件。这些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对收养人员今后的成长和教育提供了保障,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福利院收养人员档案作为福利院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福利院自身管理的需要,还是收养人员的重要保障。
二、收养人员档案收集范围及建档方式
(一)收养人员档案收集范围。收养人员档案收集范围设定主要参考三个方面,一是要确保真实、完整记录收养人员信息,二是保证档案收集的成本和便利性,提高档案的归档率和完整率。如果范围过窄,则会漏掉一些收养人员的重要信息,为以后收养人员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困扰;如果范围过宽,不仅增加了档案收集成本,而且造成部分档案归档率较低,完整性较差。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收养人员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整理了收养人员档案收集范围如下:心理档案、健康档案、入院、离院时间和照片,入院登记表、病历记录、康复日志、体格检查、成长报告、成长状况表、受教育记录、家庭收养记录、反馈信息等资料。1.收养人员入院记录,包括由民政局提供准确信息和审批的收养人员和社会弃婴。内容要求具备儿童照片、形成孤儿情况说明,当地政府机构的证明,如果是弃婴的话还要有捡拾报案证明、确认弃婴(儿)身份证明、弃婴(儿)移送单、捡拾弃婴登记表、福利院机构接收弃婴人院登记表及其他相关材料。2.相关健康检查记录,包括收容孤儿、弃婴(儿)初检情况记录以及入院时的体检记录、入院后建立的健康档案等。3.康复性治疗记录,即收养人员在院期间的康复等材料。4.家庭收养记录。即有关收养情况的材料,主要包括申请、证明、中国收养儿童养父母情况证明材料、送养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文字及照片材料。5.受教育记录,即收养人员在福利院期间接受教育的相关记录。6.离院记录。即收养人员因收养、回原籍、转院、死亡等原因离院时的材料。尤其是收养家庭的相关档案,必须翔实准确。主要内容包括收养关系确定文件、收养公证书、收养登记申请书、收养协议收养人夫妇影印件、结婚证影印件、家庭状况调查报告及公证书、收养人的出生证和身体健康检查表及公证书、财产证明及公证书、工作单位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及公证书、国家证明上述出证的公证所合法的材料。7.其他,包括寻亲记录和收养人员及家庭回访记录等。
(二)收养人员档案建档方式。收养人员档案不同于福利院其他文书类档案,它是以收养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生活轨迹为主要依据,随着收养人员在入院时、入院后及离院时的各类文字、表格、影像资料为内容的档案。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按照人事档案的建档方式为他们建立档案,按照内容和步骤进行整理。收养人员档案的立卷原则要保证一人一卷,重点关注法律关系的确定文件。因为收养人员尚是未成年人,没有明确的保护人,只有通过档案来保护收养人员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及其他一切合法权利不受侵犯。从收养人员进入福利院开始,其个人档案就要开始建立,包括其基础健康材料收集整理、户籍建立等内容。建立档案后,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档案的管理,包括为收养人员建立统一的档案编码,每个人都有着独立的个人档案。在档案建档过程中,要注重档案的独立性和连贯性。并且其档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后期档案的录入,尤其是收养人员离院后,后期的反馈信息也能及时进行添加,不断充实其个人档案。
三、加强收养人员档案管理的措施
要做好收养人员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把专业能力过硬、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的同志充实到档案管理中。二是强化档案室硬件建设,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健全收养人员档案收集整理相关制度和流程,要依据国家民政部和档案局的相关政策,详细制定收养人员档案的操作流程和职责划分,确保收养人员档案规范齐全。四是提高档案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水平。把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充分分析和挖掘收养人员档案数据中隐含的信息,更好地为收养人员及相关社会组织服务。
总之,收养人员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影响到福利院日常管理和收养人员自身权益的重要工作,要重视档案的收集,加强档案的管理,挖掘档案中存在的信息,更好的为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提供信息支持。
摘要:档案作为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清晰、准确的原始性记录。福利院收养人员档案属于福利院的特色档案,是保障福利院收养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凭证。本文从福利院收养人员档案收集整理的意义出发,明确了收养人员档案收集范围和建档方式,提出了收养人员档案管理利用的措施。
关键词:收养人员,档案,收集,整理
参考文献
[1]俞乐奕.福利机构收养儿童档案信息化管理初探——以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档案为例[J].云南档案,2011(11).
[2]罗佳靖.儿童福利院档案管理研究[J].民营科技,2016(1).
收养人员论文 篇2
甲方(收养人):某某某(姓名、住址)
乙方(送养人):某某某(姓名、住址)
甲乙双方就收养:某某某(被收养人姓名)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被收养人的基本情况
(写明:被收养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现信住址)
第二条收养人某某某是某某国(国名)某某单位的某某(职务),现年某某岁(已婚的,收养人为夫妻双方),住在某某国某市某区(县)某某街某某号。
第三条收养人某某某的基本情况(写清楚收养人的健康、财产等收养法规定的条件)符合收养的条件。
第四条送养人的其本情况(写明送养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为什么要送养的理由)
第五条收养人某某某保证在收养关系存续期间,尽扶养收养人之义务。
甲乙双方在本协议签订后三日内,到某某民政局办理收养登记手续。本收养协议自某某某公证机关公证之日起生效。
甲方:某某某(签字、盖章)乙方:某某某(签字、盖章)
中国古代的收养契约及收养关系 篇3
一、中国各朝代关于收养问题的律令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宗法封建等级社会,是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嫡庶承继的组织原则,维护宗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在西周就已经建立,周礼的抽象精神原则就是所谓的“亲亲”,即家庭成员都要服从家长、族长的统治,从而维护宗族中的正宗世袭权。因此,立嗣继承就成为重要的事项。收养制度与宗祧继承直接相关,是确立宗嗣关系是否合法成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论语·为政》篇云“:齐之以礼。”礼是封建贵族为了巩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而制定的一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自此,宗法制度与礼相结合形成的礼制成为巩固封建世袭制度的基础,西周以来一直延续到清末,几千年中,成为维护中国传统家长制世袭统治的有力武器。关于收养制度,礼制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如《礼仪注疏》中明确规定“:同宗则可为之后。”[1]对无子嗣者需要收养后嗣的问题,所收养的养子必须是同宗男性才能成为合法后嗣。这是为了保持家族血缘关系继承的纯洁性而作出的规定,相应的,非同宗的异姓子就不得收养为后,因此后人对于礼制在收养问题上的准确诠释是:同宗则可为之后,异姓不相为后。这原本是为了保持父系家族血统的纯正,防止非父系血统的异姓人扰乱宗族正统继承而出现的一种人为规定,却也要被蒙上一层超自然的面纱,即“神不歆非族,鬼不享淫祀”[2],成为同宗收养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律令都是遵循礼制制定。当礼制一旦确立, 封建统治者的任务就是如何用律令条文来将这些礼制思想用法律形式贯彻执行。养子问题,各朝代的律令中都有所规定。汉以前的相关律令多已亡佚,无从详论。新出土的西汉《二年律令》简中,第三七八号简中有“同产相为后”[3]60的条文。这里的“同产”就是指同父母所生产出的兄弟,即同胞兄弟,可以继为后人。至于异姓,有“夫异姓不相为后,礼之明禁”[4]1911的规定。到了晋代也有令文可循,《通典》卷69 《礼》中,指出“无子而养人子”,是以收养兄弟的儿子作为前提的,《晋令》明确规定禁止收养异姓。唐代沿袭了汉晋时期的收养制度。《唐律疏议》卷12引唐《户令》云“:无子者,听养同宗于昭穆相当者。”这条令文规定无子者只能收养同宗男性中父子辈分相当者,否则,会受到刑罚惩处——被判徒刑一年,给予被收养的一方,也要笞五十。但是对于遗弃于路边三岁以下的孩子,唐律规定可以收养。这是基于仁慈、道德方面的考虑,但客观上也为收养异姓子开了一盏灯。当然从主流上,唐代的统治者仍然把守着“同宗则可为之后,异姓不相为后” 这一基本准则。《宋刑统》户婚律中的“养子立嫡”条,其文字全盘沿用了《唐律疏议》的内容,表明宋朝在养子的法律规定上,沿袭着唐朝的制度。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传统的律令制度仍然予以承继,尽管针对养子问题,结合民间实际,对“妻侄承继以籍为定”、 “异姓承继立户”等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元典章》中仍然规定 “禁乞养异姓子”。《大明会典》明确规定“:并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清代的《大清律例》在收养问题上,沿袭明朝的令文,但也有所改变。《大清律例》中认为对于收养异姓子的罪责,关键在于是否“以乱宗族”,否则,当不为罪,区别就是是否以异姓子为继嗣。
总之,在中国古代的收养制度中,养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养同宗之子为继嗣者,国家认可;另一种是养异姓子为后嗣者,国家不认可,并且会治罪。这种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大小宗族血统上的延续性,巩固宗法世袭制度,避免“氏族失真,宗盟乱叙,争夺衅作,迭兴词讼”[5]274这样的事情发生。
二、中国古代收养契约的分类
1.同宗养子契。中国古代收养契约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叫做同宗养子契。这种养子契,符合传统的官府法令。例如,《沙州文录补》中所录的《宋乾德二年史汜三养男契》,其中,契文写明收养的目的是因史汜三无亲生之子,将兄子收养作腹生亲子。养子的权利是聘新妇,家产平均共享,养父还代还其债务;义务是共担家中活计,孝顺父母,传宗接代。同时还写明,如果养子不孝顺养父母,除去净身出户外,还要呈告官府,控忤逆之罪。这一点在异姓养男契中,均未见记载。传宗接代的义务在异姓养男契中也未见。
2.养异姓男契。另一种收养契约是养异姓男为子的契约,这种契约一般应当载明:收养的原因、收养对象、养子的权利和义务、收养人的承诺、预防性措施等等。与同宗养子契相比,有这样两方面不同:一是养子为嗣、传宗接代的内容,二是将契约呈告官府“,倍加忤逆之罪”的内容,都只在同宗养子契中有记载,但不见于异姓养子契。究其原因,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涉及收养制度上最敏感的问题,因为传统的律令不允许养异姓男为嗣,如果被官府发现,将被治罪,因此养异姓男契中,回避了这两方面内容,不致自投罗网。
3.养女契。养女契是收养女子所订立的契约。在一些情况下,收养养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料理养父母衣食,实际上是收作随身使唤的婢女。这些女子多数出身贱籍,被收养之后,如果能够周全侍奉、孝顺到头,会分得遗产,进入官府百姓的户籍,这被认为是身份地位上的一种改善。但是这种行为是官府律令所不允许的。《唐律》云“:若养部曲及奴为子孙者,杖一百,各还正之。”但是民间的养女契又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律令依然,但民间自行一套,也被客观现实所认可。
从以上各种类型的收养契约来看,收养关系并不单纯是一个血统继嗣问题,还涉及被收养者身份地位的变化。一种变化是使被收养者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如前所述养女契;另一种是以养子为名,增加家庭劳动力,进行农业耕作而不逐月付给报酬,这里面就暗含着对被收养者剩余劳动的剥削,但这也是一桩互利互惠的交易,在促进生产方面对收养方有利,在维持生活需求方面对养子有利。
三、对中国古代收养异姓子现象的剖析
1.收养异姓子现象始终存在。在中国古代,虽然律令始终如一,但社会现实生活中养异姓子者比比皆是,甚至于养异姓男子继嗣的事例,也是不绝于史,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被社会所承认。唐代东川节度使李叔明,本姓鲜于氏,但这个姓氏也是其外祖家姓氏。鲜于叔明被严氏子揭发是由于养子而冒姓的鲜于。唐代宗同意恢复其本姓,但叔明得知其事后,担心真相张扬,面情难堪,索性请皇上赐给宗室李姓, 得到恩准,为了保守秘密,还对严氏子严惩。五代时期,周世宗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异姓子身份继位为皇帝的事例,前任皇帝是周世宗的姑丈。由宋至元,民间各种类型的养异姓子事例不少。宋代的《名公书判清明集》,在《户婚·立继类》里就有对异姓立继引起争讼的判文,朝廷官员并没有死守律令文字,而是根据情理实际进行论断。说明宋元时期对于养异姓子为后嗣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宽松了很多。
2.对养异姓男契的评价。如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是历代统治者遵循礼制“同宗则可为之后,异姓不相为后”的原则,制定了 “禁养异姓子为后”的律令条文;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各朝代又客观存在着大量的养异姓子为后嗣的情况,并且很多都得到了实际上的认可。这种制度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直平行地存在和发展着,不断引起争议。有一些人提出了一些折中的处理方法。例如在东汉吴商 《异姓为后议》中,提出为异姓作后的人,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仍然应当服丧,但丧服规格可以降一等,与出嫁女的服制同等对待,提出了“虽世人无后,并取异姓以自继”的论点,就是说为了承亡继绝,是可以养异姓子的。这是在承认养异姓子为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议论。综上可以看出,尽管“异姓不相为后”的礼制、律令原则始终未变,但在社会实践中却总是在“酌乎人情,变而通之”地加以灵活对待。不变的原则与灵活的处理一直相伴而行,这实际上就是中国收养制度的矛盾所在。
既然中国古代民间收养异姓男为子的现象这样普遍,并且还多数形诸契约,那为什么国家的律令却一直坚持不改“禁养异姓子为后”的条文?如前文论述,封建统治阶级是靠宗法制度,即宗法世袭制度来维持其统治的,强调的是正统的血缘关系,一个血缘下来的一根血脉,才是正宗,故同宗之子可以为后嗣,但如果以异姓子为后嗣,便扰乱了宗族血脉,将会破坏宗族世袭制度的纯洁性,危及宗法世袭统治,而保持宗法世袭制,实际也是在维护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石,故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严守此项规则不变,特别是针对帝王将相等贵族们的要求则更为严格。所谓的“非子”“、非正”罪名就来源于此。 至于民间是否养异姓子为后嗣,只要不引起财产纠纷或社会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官府不会专门去过问,基本也可相安无事。这就是始终处于矛盾之中的中国收养制度的实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养异姓子契如此经常出现,究其原因,同姓昭穆相当者不可得或者不易得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家境不富裕者,人们就多不愿为之嗣。富裕者,人们就较愿意为之嗣,甚至强为之嗣。堂兄弟子嗣不多的情况下客观上就难以出继。
唐五代宋初异姓养子契及其样文的公开出现,说明宗法世袭统治的根基已经有所动摇,是对传统收养制度的一种突破,也是对建立在血缘正统论基础上的宗法制度的一种冲击。无数次民间现实事件的冲击,迫使着封建统治者们基于社会的安定,不得不作出一些妥协或者让步,在实际操作处理上用情理去调和与封建礼法的矛盾,变而通之,这倒也符合中华法系“一准乎礼”的特色。而真正消除养子制度上的这种矛盾现象,则是通过推翻封建王朝、摒弃宗法封建制度之后,建立民国。民国时期,废除了封建的宗祧继承制度,在国家法律上被收养者无论同宗异姓,为男为女,均不加限制。这时,收养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才真正迎来崭新的面貌。
收养子女的契约,不仅对于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发生作用,也在家族、宗族,甚至于中国家族承嗣和家产继承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一直是父系家长制统治的宗法社会,为了保持家庭血缘关系继承的纯洁性,特别强调“同宗可为后,异姓不相为后”,并成为传统“礼制”的一部分,为历朝历代律令所贯彻。然而,历史的实际却在不断出现养异姓子为嗣的现象,因此形成两大类收养契,一种是养同宗为后的合法收养契,另一种是养异姓子为后的不合法收养契。到了唐五代之后,两类契约公开存在,且有了样文,这是因为隋唐以来,养义子之风盛行,为养异姓子契约的公开化提供了基础,这是对封建礼制的冲击,反映出宗法继承制度的动摇。宋代官府在司法实践中,对处理养子立嗣问题,并没有强调同宗为继的礼法,而是着重于立继者本人的意愿,这是古代收养制度上出现的新趋势[6]271。元代所流行的《觅子书式》 是公开向社会觅求养子的契约样文,不问同宗或异姓,托媒介绍,只要觅求者满意即可为嗣,这是养子契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变化,完全冲破了封建礼法的桎梏,使养子行为迈向了自由化、自主化的方向。当然, 在法律上完全废除封建宗祧继承制度,是在推翻清王朝以后的民国时代,民国以后,收养制度才完全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生。
摘要:作为确立收养关系的凭证,收养契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出现。收养关系存在同姓同宗继嗣与收养异姓继嗣的不同情况,收养契也主要分为同宗养子契以及养异姓男契两种。
收养申请书 篇4
本人李平,男,出生于1972年8月6日,在义乌正加奇袜业工作;妻子杨费军,出生于1977年4月17日,在义乌正加奇袜业工作,我们于2011年5月30日登记结婚。现居住在杨舍镇闸上村第九组41号,家庭年收入20万元左右,家庭收入状况较为可观,生活比较富裕。
我夫妇自依法登记结婚以来,至今未曾有子女。虽四处寻医问药,可一直未能生育。因此,家中能添个小孩,即便是收养或抱养都是我夫妻双方的共同心愿,也是我家庭的莫大希望。
我夫妇打算收养弃婴是鉴于家庭的实际情况,况且家庭境况许可,同时又具备收养、抚养、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条件。我夫妇保证在办理收养弃婴的手续上,严格按照收养程序办理,该弃婴收养到我夫妇名下后,不但能做到不虐待,而且能将其视为亲生子女,认真呵护,精心照料,合理喂养,努力将其抚养成为健康成长的孩童。敬请民政部门批准登记,核发《收养证》为盼!
特此申请。
申请人:
收养人员论文 篇5
网络收养最早以网站的形式存在, 比较著名的有圆梦之家、人人要我、收养吧、中国孤儿网等4网站。2014年2月, 圆梦之家、人人要我、收养吧、中国孤儿网等4网站被摧毁, 这些网站作为民间收养的中介, 涉嫌贩卖婴儿。圆梦之家等网站关闭后, QQ群便成了网络领养的最主要平台。
根据现行收养法的规定, 网络收养属于非法收养, 不受到法律保护, 因此通过网络收养后即使花了“收养费”、“补偿费”, 孩子的亲生父母也可以要回孩子, 导致收养人收养的目的落空。虽然网络收养存在很大风险, 但还是有很多人甘愿冒险。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 中国的收养需求大。据调查, 中国想要收养儿童的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如部分有经济能力的独生子女家庭、丁克家庭、不孕不育家庭和失独家庭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不孕不育率发生率平均在10%左右, 我国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 仅不孕不育家庭这一项就有过百万的收养需求。
其次, 日益增多的送养者。由于未婚先孕、无力抚养等原因, 导致送养者较以前增多。日益开放的性观念、中学生、大学生早恋、进城务工青年的数量增加等原因, 导致未婚先孕的情况增多。而一些未成年人由于性知识的缺乏, 不懂得避孕, 甚至不懂得怀孕等方面的知识或者女性出于母性生下宝宝, 出现了未婚生子但无法抚养孩子的情形, 于是不得已只有将孩子送养。
二、我国收养法的缺陷———以网络收养为视角
(一) 收养人的条件过于严格
《收养法》第6条到第10条都是关于收养人条件的规定。《收养法》第6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 无子女; (2) 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3) 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4) 年满三十周岁。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 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这一条中关于收养人必须无子女的规定将很多人排除在收养人的范围之外。
(二) 收养类型单一
在我国, 合法收养必须经过民政部门的登记。也就是说, 在我国合法的收养只有官方收养, 而民间收养因未经登记属于非法收养, 不受到法律保护。
(三) 收养登记程序繁琐
在我国, 收养登记办理流程如下:1、收养人符合法定条件;2、收养人需提交有关的材料: (1) 收养人的书面申请 (2) 收养人的有关证明:户口本、身份证及复印件;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收养人生育情况证明;公安机关出具的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所在村 (居) 或单位出具的有无子女和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收养人婚姻状况等情况的证明、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健康检查证明;在县级以上报纸的登报公告60天。3、调查核实:受理登记申请报告后, 在规定的时间内, 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证件等进行审查, 必要时进行询问和调查, 制作询问笔录或调查记录, 填写审批表, 并由执法人员将审查认可的收养登记有关材料报局审批领导小组。4、受理并审核:由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股在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核。
收养登记要提交一系列证明文件, 而且要经过一定期间的公告、审核, 实践中收养人因为无法开出相关证明而导致无法建立合法的收养关系。
三、我国收养法的完善———以网络收养为视角
(一) 放宽收养人的条件
取消收养法中要求收养人必须无子女的限制;对在医学上确认为不孕不育者的年龄放宽至25周岁;对收养孤儿者, 不受年龄限制。以便使更多的未成年人得到收养人的救助, 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同时, 也要加强收养关系的相关监督, 防止有人以收养的名义违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 有条件的承认网络收养的合法性
1. 收养网站、QQ群等必须经过登记、批准方可设立, 收养网站、QQ群作为具有“人身性质的”中介, 在设立时必须到当地县级以上的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并得到批准, 以便民政部门对此进行监管。
2. 网络收养可以支付给送养人必要的费用, 送养人必要的费用主要指生育费, 包括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 生育费可参照当地的生育保险进行支付。
3. 经收养网站、QQ群成立的收养关系应进行备案, 经收养网站、QQ群成立的收养关系应到当地县级以上的民政部门登记备案, 登记备案时, 民政部门应审核相关材料, 并在30天内作出处理:收养人的户口本、身份证及复印件;所在村 (居) 或单位出具的收养人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婚姻状况等情况的证明;被收养人的基本情况证明 (年龄、出生地) ;送养人的基本情况证明。符合条件的, 予以登记备案;涉嫌拐卖儿童的, 不予登记备案, 并报相关部门处理。
4. 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对收养成立后, 收养人对被收养人承担抚养教育义务责任与否, 是否存在虐待、遗弃被收养人的行为等情形, 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及相关的法律规定。
实际生活当中, 被收养的儿童, 受到虐待、被剥夺受教育权的事件时常发生, 因此, 笔者建议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 如果发生收养人做出不利于被收养子女成长教育的行为, 能够及时纠正, 可以有效的保护被收养子女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乌仁斯琴.我国收养关系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D].内蒙古大学, 2014.
收养人员论文 篇6
弃婴收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被抛弃的婴儿、孤儿的生命健康。弃婴收养制度的基础, 是世界范围内保护儿童的各种国际国内文件, 为保护儿童构建了法律框架。
(一) 世界范围内保护儿童的文件
为了保护儿童的基本权利, 联合国大会相继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1等文件, 并颁布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两个文件, 为保护儿童权益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
(二) 我国保护儿童的政府文件和法律法规
1. 我国保护儿童权利的相关政府文件
联合国儿童权利保护相关文件, 对各国保护儿童提出了要求。为了响应联合国保护儿童的目标,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制定了三个十年规划, 分别是1992年2月,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年5月22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2011年7月30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
除了上述三个十年规划之外, 2003年, 民政部发布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意在发挥民间力量同时, 加强和规范对家庭寄养工作的管理, 维护被寄养孤儿、弃婴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2006年3月29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了对孤儿的救助、安置、保障等多项要求。为了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的问题, 2008年, 由民政部牵头发布了《关于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有关问题的通知》。
2. 我国对儿童权益的立法保护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对儿童权益保护作了概括性规定。《民法》《刑法》《婚姻法》中都有关于儿童权益保护的具体规定。更细致更明确的规定出现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收养法》2等专门性法律中。
除了法律之外, 最高人民法院在1984年8月30日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专门对弃婴和孤儿等的收养问题作了详细规定。3
从立法上来说, 不管是法律还是法规, 对于弃婴的收养都作了严格规定, 关于儿童权益保护涉及的官方收养或是民间收养, 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去规制。可以说, 我国在法律体系上对弃婴权益保护是比较健全的。
二、我国目前弃婴收养制度的两个焦点问题探析
(一) 民间收养弃婴的制度
1. 法律允许的民间收养弃婴要件
被遗弃而无法查找到生父母的婴儿被称为弃婴。根据我国《收养法》的规定, 弃婴是可以被收养的。虽然各国法律规定对收养适用的条件不一样, 但是各国在看到当事人主义的不足之后, 转而向国家监督主义发展。在法律国际化趋势下, 我国的《收养法》顺应了国家公权力干预的趋势, 规定收养关系的成立须履行收养登记手续。收养人要收养孩子必须到指定的部门申请, 提供收养孩子的条件, 由相应部门为其选择。因此, 我国的民间收养弃婴, 存在着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两个方面的限制。
(1) 民间收养弃婴具备的形式要件。如前所述, 我国《收养法》采用国家监督主义, 因此对于弃婴的收养有严格的形式要件要求。收养人首先应当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 登记之日就是收养关系成立之日。除此之外, 收养关系当事人还可以订立收养协议。在程序方面, 在收养之前, 民政部门应该有公告程序, 此程序是为了查找弃婴的生父母。
(2) 民间收养弃婴的实质要件。除了收养登记的形式要件, 根据我国收养法的规定, 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应当具备实质要件。
第一, 收养人应当具备的积极要件:收养人的年龄、收养能力、收养意愿、收养人品行等。
第二, 收养人的消极要件:1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2一个收养人原则上只能收养1名子女。
第三, 被收养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年龄应在十四周岁以下。2被收养人须是孤儿或者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3年满十周岁以上的被收养人, 在被收养时, 应当征求其意见。
但是, 为了更好的实现收养制度, 保护弃婴权益, 《收养法》第8条第2款做了例外规定:“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4因此, 国家鼓励公民收养孤儿和残疾儿童。
2. 法外空间———民间收养事实存在与违法探析
事实收养, 是指收养人和被收养人以父母子女关系相待, 亲友、群众也认同双方为家人, 但事实上并未办理合法收养手续。从定义上看, 事实收养似乎只是形式问题, 但现实中因为缺乏合法的收养程序导致的收养混乱, 严重危害了婴儿的合法权益。
首先, 缺乏法定程序要件的民间收养, 得不到法律的认可, 对被收养的弃婴后续成长不利。例如:一个没有经过合法程序而被民间收养的弃婴, 在目前中国这种以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下, 一旦无法获得户籍, 后续的就学、就业、就医、婚姻等方面的权益就没法得到保障, 对居民开放的社会资源也无法享受。
其次, 没有经过合法手续的民间弃婴收养, 容易发生纠纷。《收养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被送养和收养。可见查找是必经程序。但现实中一些拾捡人发现了孤儿、弃婴后, 并没有送到公安机关或者福利院, 而是送给了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民间机构。这些民间私自送养、收养的情况, 并没有经过必要的查找程序, 意味着这些婴儿可能不是弃婴, 不符合被收养的情况。一方面, 一旦被收养的婴儿的生父母找来, 收养人和婴儿的生父母必然会发生纠纷。另一方面, 没有经过查找的收养, 可能滋生违法犯罪活动。一些想收养婴儿但又不愿意到正规的收养机构去办理收养程序的人士, 为拐卖儿童和拐骗儿童犯罪提供了空间, 这更是对儿童权益的巨大损害。
最后, 民间私自的事实收养不利于政府机构对弃婴收养的监管, 损害弃婴的权益。现代各国的收养立法大都采用国家监督主义的根本原因, 是为了将弃婴的权益保护纳入国家监管, 从而使收养人必须最大限度的为被收养人利益考虑。没有经过合法程序的民间私自收养, 将这些收养人置于国家监管之外, 如果发生损害婴儿利益的行为, 没有人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 收养人虐待被收养人, 虽然有刑法上相关法律规定, 但对于被伤害的婴儿来说, 这种事后的救济是延滞的且收效甚微。这样就与民间收养制度的初衷和目的背道而驰。
(二) 弃婴岛设立的利弊与我国弃婴收养制度
我国的弃婴岛设立一直是饱受争议的。支持者认为, 弃婴岛的设立能够提高弃婴得到救助的质量, 保护婴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反对者认为弃婴岛的设置导致了弃婴数量增加, 是弃婴行为的潜在诱因, 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遗弃婴儿的行为。
弃婴岛在国外被称为弃婴保护舱, 是一种专门为被遗弃的婴儿提供保护的设施。弃婴岛内设置有婴儿保温箱, 可以为弃婴提供舒适的温度、氧气等。它能提升弃婴存活率, 让弃婴免遭被遗弃在其他地方受冻受饿的情况。从根本上来说, 弃婴岛对福利机构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延伸。人们遗弃婴儿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即使没有弃婴岛这一设施, 婴儿也可能会被遗弃, 不过更多的是被遗弃在垃圾桶、厕所等对婴儿来说比较恶劣的环境里面, 生命安全遭到威胁。因此, 设立弃婴岛, 对弃婴行为进行兜底性的救济, 对于救助弃婴生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弃婴岛的设立、历史与发展
弃婴保护设施最早出现于注重人权保护的欧洲。1188年, 法国一家医院在医院的沿街窗户内放置了木床, 那些想遗弃婴儿的人将婴儿放进木床, 医生及时发现, 对弃婴进行救助。意大利的一家教会医院也于1198年设立了“弃婴轮盘”, 不过随后卷入堕胎争议, 后来被废除, 直到1992年才以“生命摇篮”的名字重新出现。近些年来, 欧洲许多国家又开始设立“弃婴保护舱”的装置, 让无力或不愿抚养婴儿的家长匿名地将婴儿置于其中。匈牙利、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捷克、奥地利、意大利等欧洲多个国家陆续设置了同时, 在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日本、南非、俄罗斯等国家, 这种形式的弃婴装置也逐渐被采用。
据了解, 中国第一个弃婴岛设立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可以说, 这是中国对弃婴保护设施的一次尝试, 这个试点成功经验对随后民政部下发《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开展“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起到了重要作用。随后, 民政部在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弃婴岛试点工作。全国范围内陆续建成了弃婴岛并投入使用。
2. 弃婴岛的设立对弃婴收养制度的贡献
(1) 弃婴岛的运作方式有利于保护弃婴的生命健康。一般来讲, 弃婴岛的设置地点距离儿童福利机构不远, 弃婴岛内必备婴儿保温箱、延时报警装置、空调和儿童床等。接收婴儿后, 延时报警装置会在5至10分钟后提醒福利院工作人员到岛内察看弃儿, 尽快将婴儿转入医院救治或转入福利院院内安置。对于被遗弃的婴儿来说, 假如没有弃婴岛, 他们很可能被放置在路边、垃圾桶、下水道等地点, 若长时间没人发现, 很可能被冻死或者窒息而亡;弃婴被放置在婴儿安全岛内, 能都被工作人员尽快发现, 从而得到救治。相比于没有弃婴岛, 婴儿的存活率提高了, 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2) 弃婴岛的设立使弃婴收养源回归社会福利机构。如前文所述, 一些民间收养不合法之处在于没有经过法定的程序, 而弃婴岛的设立为弃婴收养的合法程序提供了完善的机会和可能。婴儿被遗弃在弃婴岛之后, 若爱心人士想收养弃婴, 就要到社会福利机构去收养, 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直接从民间收养。例如, 如果有弃婴岛, 那些捡到弃婴的人就可能不会直接送给“爱心妈妈”, 而是送到社会福利机构, 等待被合格的收养人收养。弃婴岛作为福利机构的前段延伸, 对弃婴收养制度的完善作用就表现在, 它使得弃婴收养源回归社会福利机构, 收养人想要收养婴儿就必须通过儿童福利机构, 完成合法的程序, 将弃婴收养行为置于国家的监管之下。
三、我国弃婴收养制度的完善
(一) 民间事实收养弃婴后制度完善
1. 弃婴事实收养后的救济措施
虽然民间的事实收养被我国《收养法》禁止, 但是并不能杜绝事实收养现象。事实上, 在《收养法》修改之前, 法律是承认事实收养关系的, 将民间事实收养一刀切的认定为违法行为不能解决事实收养所带来的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从保护弃婴利益出发, 对弃婴事实收养出现后进行救济。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事实收养人补办登记手续, 这种做法符合当今世界家庭关系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2. 民间弃婴收养中的违法处罚
在现实中存在着收养后又遗弃弃婴的行为。这种情况一般是收养人处于好心收养弃婴, 后来因为开支过大、不堪重负而将婴儿遗弃或者转给他人收养。对民间私自收养后又遗弃的行为进行查处, 一方面能够打击民间事实收养,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弃婴的权益。
3. 对民间的非法事实收养进行举报
除了在国家层面对事实收养进行完善, 还需要民间的配合。国家的监督毕竟不能面面俱到, 而事实收养的行为更是具有隐蔽性, 只有与收养人相熟的亲戚或者邻居才可能第一时间发现, 因此民政部门应当对举报或者通过线索的公民或组织给予奖励。
(二) 加强对合法民间收养机构的行政监管
1. 对合法设立的民间收养机构进行审查
民间收养机构在开办之初就应进行开办资质的评估, 包括收养机构的设施条件、服务人员资质等进行审查。在开办之后, 应该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评估, 对不合格的民间收养机构撤销其开办资格。5
2. 民间非法收养机构进行整改后与政府合作
以弃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机构, 关乎婴儿的权益保护, 若让社会组织和个人独自兴办不利于监管, 因此需要民间与政府的合作。对那些自发收养弃婴已经形成规模的, 进行整改后, 民政部门应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通过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积极引导慈善资源和社会捐赠, 帮助其解决困难, 提高养育条件。6这样, 既符合法律规定, 又能满足个人和民间机构的愿望和要求。
(三) 在弃婴收养的各个阶段完善政府职能
1. 发挥弃婴岛的社会福利机构延伸作用
弃婴岛事关婴儿的人身和生命安全, 因此设置弃婴岛时要以能及时发现和救助为原则, 但是, 因为弃婴涉及伦理道德, 所以也要保证运作具有私密性, 让遗弃者在留置弃婴后能有离开的时间。对于弃婴岛不宜过度宣传, 避免民众“慕名而来”进行弃婴, 但是也要让确实需要留置弃婴的人找得到相关设置。同时, 为了保障弃婴的权益, 应当设置提示, 便于查找被弃婴儿的个人信息。
2. 个人收养时弃婴时的全面审查
《收养法》对弃婴收养做了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的规定。相关机构在个人申请收养弃婴时, 应该进行全面审查。例如对收养要求与动机、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性格、信用、人格品德、家庭生活条件、经济状况、教育能力以及社会评价等, 要求收养者提供详细的的证明, 必要的时候相关机构应亲自调查并出具评估报告。
3. 加强对收养行为的事后监督
《收养法》虽然对收养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作了规定, 但是对于收养之后, 收养人是否适当了履行了作为养父母的职责处于无监管状态。弃婴收养关乎弃婴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 后续监督和前置条件的审核一样重要。收养人是否只是一时兴起收养弃婴, 之后置被收养人于不顾?这不是一个通过对收养条件的严格审查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 需要后续持续不断的观察, 应当有一整套的系统机制来监控。被收养能能否习惯收养人提供的成长的环境, 能否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这也不是单纯在确立收养关系时调查收养人的经济能力或者询问一句被收养人那么简单。因为收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收养人和被收养人要一起生活几十年, 因此关注被收养的感受是后续监管要注意的事项。民政部门或者福利机构可以作为监管方, 定期对被收养者进行探视, 即使发现问题, 将虐待、遗弃养子女、剥夺养子女权利等违法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对于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民政部门与收养人要及时沟通, 积极解决问题。必要时, 应当给予适当的帮助。7
4. 设置“试收养期”制度
“试期收养”是国外收养制度的经验总结。“试收养期”的概念, 是对收养关系自办理收养登记之日起成立这一规则的打破, 在收养关系确立之前设立一个相对的时间段, 让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先生活一段时间, 相互之间进行适应, 包括心理上的适应和生活习惯上的适应。收养人要能接受生活中突然多了一个孩子需要照顾这种责任感, 而被收养人要适应和一个陌生的人一起生活的不适感, 尽快融入收养人的家庭生活。收养行政部门据此考察被收养人是否适应新环境的生活, 并评估收养人是否真实具备收养资格。如果发现不适合的情况, 及时终止收养行为。
参考文献
[1]关于转发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开展“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syzx.mca.gov.cn/article/gzdt/201308/20130800503591.shtml, 2013-07-26.
[2]南京“弃婴岛”[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783085.htm?fr=Aladdin.
[3]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Z].1989-11-20.
[4]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Z].1984-8-30.
[5]中华人名共和国收养法[Z].1998-11-4.
[6]吴锟, 吴国平.我国弃婴收养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规制[J].福建行政院学报, 2014 (1) .
[7]李华斌.在困境中前行——聚焦我国的孤儿收养制度[J].中国审判新闻月刊, 2013 (84) .
[8]吴锟.收养弃婴的法律规制探析[J].海峡法学, 2013 (1) .
[9]张世峰.加强儿童福利政策研究, 着力推进孤残儿童永久性安置[J].社会福利, 2011 (12) .
[10]练仁福.自己查收收留的弃婴可落户[N].海峡都市报, 2013-9
有关收养问题研究的综述 篇7
关键词:收继,收养制度,宗族
收养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存在古老社会制度。它作为社会亲属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不同的文化社会, 收养的目的、类型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就学者们对收养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综述
(一) 、收继的研究
收养与宗族的问题。收继现象始终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 是构成拟亲属关系的方式之一, 也是家庭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宗法制度, 即遵循以家族为中心, 按血统、嫡庶关系来组织和统治社会的社会制度, 因而宗族在收养者与财产的继承之间问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根据有关宗族的族谱, 美国学者James Watson通过对香港新田的文氏村进行研究, 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 在分析很多收养案例后得出结论:宗族内部的分支争斗是导致收养外人这一异常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 (1) 宗族各分支都是拥有财产的集团, 很自然分支成员希望在自己的宗族内收养, , 这样可以限制外人对他们财富的侵占。养父每次从族内另一分支 (或别的宗族) 中收养一个后继者, 就意味着为始祖留下的财富里增加了一个分享利益的人。所以超越了父系等级范围的收养则不太可靠, 那很有可能被卷入宗族分支之间争权夺利的纷争循环中, 而这种内部争斗正是中国势力强大宗族的特点。对于那些在更近的父系亲属里找不到养子的养父来说, 这些争斗让宗族内部的收养危险性增大了。在这种社会环境里, 收养较为可靠的可能性就是跳过本族圈子, 到贫穷的外族人那里去挑选继承人。
19世纪安徽社会中收继现象较为普遍, 毛立平在研究收继问题时以安徽地区为中心, 对19世纪中国收继的不同类型与程序、收继与宗族的关系、有关收继的制度规范与实际收继行为间的差异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平均14%的家庭发生收继或出继行为, 来解决一些家庭的“无后”的问题。从宗族角度讲, 收继可以分为族内收继和族外收继两种情形, 各需履行不同的收继程序, 中上层家庭以族内收继为主, 下层家庭则族外收继多于族内收继。国家和宗族对收继的前提、原则和被收继人在新旧家庭中的地位做出种种规定, 但制度规范与人们的实际行为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2)
(二) 、收养类型类型和目的的研究
中国国内的收养类型都是比较统一的说法, 即族内与族外收养。族内收养也称过继, 被收养者在父系中越过自己所属的一分支或一系到另一分支或一系里去延续将要断了的香火;族外收养则是跳过本族圈子, 到贫穷的外族人那里去挑选继承人。从宗族角度讲, 可以将收继分为族内收继和族外收继两种, 也称为同姓收继与异姓收继。异姓收继可分为收继与出继双方有无亲属关系两种情况。 (3)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对上门女婿的收养, 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极其穷困的女婿, 让他们改姓或者是让他们的部分儿子跟祖父姓, 其实等同于入赘, 不过这被人们视为确保继承人的办法里最危险的一种。
国外的收养形式则有很大差别。古巴比伦人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 如果没有签订契约, 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认可。收养的类型分为三种, 一是对婴儿的收养这是古巴比伦人常见的一种收养类型, 即没有孩子的夫妇对别人的婴儿进行收养, 以延续世系, 养子为去世的养父母举行葬礼和相关的宗教仪式。二是对成年男子的“经济收养”, 这种收养不是为了延续世系, 而是追求经济利益的互惠, 其实质是不动产和动产之间的财产转移。三是对奴隶的收养。很多契约显示, 普通夫妇和那迪图女祭司收养奴隶作为养子 (女) 。养子 (女) 享有的人身自由取决于对养父母赡养义务的完成。 (4) 古代亚述奴孜地区的收养分为三种类型:赠送土地所有权的收养、购买土地所有权的收养和涉及兵役份地条款的收养。 (5) 罗马将收养分为自权人收养和他权人收养, 后者又分为完全收养和不完全收养。在日本社会里, 收养有三种类型:女婿收养、婚外情人收养和以逃避继承为目的的收养。婿收养是当今日本最重要的收养之一。
在谈到国内收养目的研究中, Watson提到首先是基于中国传统的灵魂观念每个儿子都有义务为父亲 (祖父等等) 生育子孙来传宗接代, 供奉祖先的灵魂。其次是也有许多物质方面的因素促使那些无后的人为自己寻找继承人。根据惯例, 一个人死了即使没有留下遗嘱, 他的财产会自动由其父系血亲中最亲近的人来继承。易健雄等人则是从社会整体角度将收养的目的按时期来总结, 在原始社会末期, 有些地区出现了把别一氏族的成员、包括未被处死的俘虏收养入族以使本族繁荣起来的收养制度, 此时的收养目的完全是为了氏族的整体利益, 即补足氏族人口及扩大氏族规模, 可称为“为族的收养”。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 家族发展成为社会生活的单位, 收养主要作为维系家族繁衍的补充手段而存在此时的收养可称为“为家的收养”。家族衰微之后, 家庭上升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收养主要是为了养父母的利益, 可称为“为亲的收养”。近、现代以来, 特别是一战以后收养制度以其固有的社会功能被赋予解决未成年人的养育问题、维护未成年人利益的立法目的, 这可称为“为子的收养”。 (6)
国外收养的目的。古巴比伦人的收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出于立嗣需要的收养, 除了立嗣的需要, 经济利益的需求也是古巴比伦人收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对成年男子的收养, 则体现了收养的经济目的, 实质是不动产和动产之间的财产转移手段。这种目的的收养在古代亚述奴孜地区的发生与发展都同样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驱动力, 尤其是后两者, 更是体现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借“收养”之名, 行获得土地所有权之实。对于家制度的日本, 女婿收养实际上是与祖先崇拜伴存的宗教事项的继承, 他承担着主持祈祷列祖列宗永存的宗教祭祀仪式的责任;婚外情人收养是一种供给情人的途径, 它引起对收养人财产的合法分享。这也因为日本的收养概念和亲子关系概念远远宽于双亲与未成年子女间的关系的概念;在日本, 收养可以用来逃减遗产税, 这是因为它是征收个人继承税而不是征收遗产整体的遗产税。 (7) 逃税收养还被逃税审查机率很小所刺激。原因之一是税务局在审查方面相当谨慎节制, 因为收养之类的家务事的调查往往包括稳私争议。
二、结论
在对收养问题的研究方面。收养类型的研究, 国内主要是以族内收养和族外收养两种主要的形式, 而收继的问题则无可避免的与中国的宗族制度深刻的关联, 这也是学者集中探讨的主要领域之一。国外的收养类型则是较为丰富, 如古巴比伦对婴儿、成年男子和奴隶的收养, 日本对女婿、婚外情人收养等, 基本不存在联系宗族的问题。收养目的研究, 通过中外的对比可以发现, 收养的目的存在很明显的差异, 国外古代的收养行为更多是以经济利益行为为目的, 存在很明显的金钱交易关系, 而国内的收养则是更多与传统灵魂观念。
在学科方面, 研究收养问题时除了从社会理论视角思考外, 更多的学者是侧重在了法学上, 关注的是收养法律的完善及法制对收养行为存在的缺陷、收养双方权益义务保障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面, 鉴于社会学科的特殊性, 基本仍然是以定性理论研究为主, 也有文献通过定性研究法来探讨个别问题。
我国当前的收养在宗族逐渐弱化的情况下, 主要应该是非亲属间的收养, 那么对于这种非亲属的收养存在的社会功能如调节人口和财产, 补充家庭劳动力等又如何;其次, 对于少数民族收养问题的研究很少, 我国也存在跨民族收养, 那么同样也可以关注被收养孩童的双重文化社会化问题。
参考文献
[1]JAMES L.WATSON, 《Agnates and outsiders:adoption in chinese lineage》,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26NO.
[2]毛立平, 《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 《安徽史学》, 2006年第2期
[3]毛立平, 《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 《安徽史学》, 2006年第2期
[4]李海峰, 《古巴比伦人的收养制度》, 《世界民族》2006年第2期
[5]霍文勇、吴宇虹, 《古代亚述奴孜地区土地所有权和收养问题研究》, 历史教学, 2005
[6]易健雄、蒲奕, 《养老与收养——论我国步入老年型社会后收养制度的完善》,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浅谈地震孤儿的国际收养 篇8
1 我国关于外国人收养中国子女的法律规定
1.1 有关涉外收养的法律适用问题
涉外收养中养父母与养子女国籍不同, 各国法律有关收养的规定大不相同, 法律规定的不同涉及到符合子女本国法而不见得符合养父母本国法, 解决该类冲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收养关系是否成立问题。
收养的法律适用, 依传统的“场所支配行为”原则, 就形式要件而言, 一般都适用收养成立地法, 很少有其他特别规定。但对收养实质要件, 由于各国在涉外收养的成立、效力、解除等方面的规定各不相同, 适用哪国的实体法, 各国在立法和实践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 采取以下两类原则:
1.1.1 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法院地法主义认为收养涉及一国公共秩序, 应依法院地法。
如美国第2部《冲突法重述》第289条规定:法院依其本地法决定是否准许收养。
1.1.2 大陆法系国家的属人法主义。
对于当事人的属人法不同时应如何适用属人法又有四种主张:a.适用收养人属人法;b.适用被收养人的属人法;c.分别适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属人法;d.重叠适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属人法。考虑到收养在被收养人所在国承认的问题, 宜采用重叠适用的方式。我国在收养的法律适用上亦未做明确规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制定的民间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针对收养成立、收养效力和收养终止三个方面作了不同规定。
1.2 外国人收养中国子女的冲突法规定
我国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1998年修改后的《收养法》和1999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颁布《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是我国关于外国人收养中国子女的主要法规依据。
我国1998年《收养法》第21条规定:“外国人依照本法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 应当经其所在国主管机关依照该国法律审查同意。”针对外国人收养中国人的情况, 明确了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收养子女。这一规定是单边冲突规范, 确定外国人在中国收养子女应适用中国的法律。同时, 这一规定是概括性的规定, 不仅要求外国人在中国收养的成立依中国法律, 而且要求外国人在中国收养的效力也受中国法律支配。
1.3 外国人收养中国子女的实体法规定
我国有关涉外收养的实体法, 仅规定了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收养中国儿童的相关问题。我国1991年《收养法》以及1998年修改后的《收养法》均对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作了规定:“外国人依照本法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3条规定:“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 应当符合中国有关收养法律的规定, 并应当符合收养人所在国有关收养法律的规定;因收养人所在国法律的规定与中国法律的规定不一致而产生的问题, 由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协商处理。”
1.3.1 收养人的条件
外国人收养中国公民后, 通常都会把养子女带离中国。为了保证被收养人的利益, 我国收养法律法规对外国收养人规定了明确的条件。把养子女带离中国。为了保证被收养人的利益, 我国收养法律法规对外国收养人规定了明确的条件。就收养的实质要件而言, 外籍人士若想领养中国孩童, 必须是已婚夫妻、年龄均介于30岁至50岁之间, 结婚满两年, 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无犯罪纪录、身体健康、教育程度至少高中等。且只能领养14岁以下的孩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6条的规定, 外国人收养中国儿童应同时具备的条件为:第一, 无子女;第二, 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第三, 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第四, 年满30周岁。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 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 但是, 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 可以不受此限制。
1.3.2 被收养人的条件
被收养人应符合我国《收养法》 (修正案) 第4条的规定, 不满14周岁丧失父母的孤儿,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可以作为被收养人。但被收养人的父母与收养人存在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关系的, 或被收养人是残疾儿童的, 不受到这些限制。
1.3.3 送养人的条件
送养人应符合我国《收养法》 (修正案) 第5条的规定, 即是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1.4 外国人收养中国子女的程序法规定
在收养的程序要件方面, 外国人来华收养子女, 应当通过中国收养中心转交收养申请并提交收养人的家庭情况报告和证明。这些材料必须是经过收养人所在国有权机构出具, 经其所在国外交机关或外交机关授权的机构认证, 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馆、领馆认证。在华工作或者学习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 还应当提交在华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 职业、经济收入或者财产证明, 有无受过刑事处罚证明, 以及中国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身体健康检查证明。该办法对于外国人在中国人收养子女的条件、程序做了详细的规定。根据《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9条规定:“外国人来华收养子女, 应当与送养人订立书面收养协议。协议一式3份, 收养人、送养人各1份, 办理收养登记手续时收养登记机关收存1份。书面协议订立后, 收养关系当事人应当共同到被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可见, 外国人在中国收养子女的, 应必须同时签订书面收养协议和办理收养登记。可见, 我国对外国人在我国收养子女方面从实质要件到形式要件, 从立法到程序都有所详尽规定。
中国收养中心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审查对于符合条件者, 可以协助收养人寻找收养对象, 并将符合收养法规定的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情况报告送交申请收养的外国人的政府或者其政府委托的收养组织。外国人来华收养子女, 应当亲自来华办理登记手续, 与送养人订立收养协议。外国收养人与送养人和被收养人应当共同到被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登记。对符合《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规定的, 为当事人办理收养登记, 发给收养登记证书, 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1)
2 美国收养海外孤儿的法律制度
2.1 美国收养海外孤儿状况
2008年4月, 国际收养海牙公约正式在美国生效。作为世界上收养海外孤儿人数最多的国家, 过去15年美国共收养海外儿童20万, 其中一半来自亚洲。据美国国务院统计, 自1991年以来, 中国有大约6.8万名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 其中大多数是女孩。自2000年起, 美国人口统计中首次出现收养儿童的数字。2000年, 美国有13万2千名儿童等待被收养, 2004年, 这一数字下降到11万8千。这些儿童暂时住在福利机构或寄养家庭, 不少要么身体有残疾, 要么受过虐待。许多美国人把目光投向海外, 尤其是“聪明懂事”的亚洲孩子。目前美国福利机构有51万名儿童。为了更好地保障收养儿童的权益, 该公约对收养儿童的中介机构有一定要求:对未来父母进行培训, 对收养中介任职资格的认定, 收养中介的财务公开等等。由于公约的生效, 美国将有至少15%的收养中介倒闭。据《纽约时报》1997年8月报道, 从1995年开始, 中国成为美国人到国外领养婴儿的首选国家。
2.2 美国收养海外孤儿制度
2007年5月1日开始, 领养中国孩童的规定变严格, 以往是单身者可以领养, 现在则不行, 规定领养者的年龄必须在30到50岁之间, 以前并未限制, 另外两点让人比较有意见的是, 过胖者不行、曾看过精神疾病的人也不能领养。除了基本规定外, 领养还需经过多道手续。美国领养者需提交家庭背景审查文件, 评估领养者是否适合领养外国出生的孩童, 此项调查的时间为1至2个月。接着, 需递交I-600A申请表, 审核领养者的资格及孤儿身份, 而家庭背景审查文件必须包括在I-600A中, 不过美国有的州允许先递交I-600A再做家庭背景审核, I-600A的审核时间为6至8周, 但若父母其中一人是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出生, 可能会增加2到4周的审核时间。接下来, 收养家庭中所有超过18岁的成员必须前往美国公民与移民服务局做指纹扫瞄, 审核批准后会开始申请程序, 时间为3到4周, 所有档案会送往中国收养中心 (CCAA) , 领养者也进入等待名单中, 最后领养父母将前往中国与孩童见面。根据大纽约区领养华童家庭联合会 (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 New York) 的资料, 领养中国孩童的等待时间为12至18个月, 所有花费为15, 000美元至20, 000美元之间。郭曼丽对多维社说, 美国父母将小孩领养回来后, 还有好几个关卡, 包括帮孩子办美国身份等, 如果不是美国籍的父母若要帮小孩办美国籍恐怕会有困难。也因此, 持有绿卡者或其他美国签证者若领养中国孤儿, 在美国公民身份的等待上需进入排期, 若以绿卡父母来说, 孩子拿到公民身份可能是五、六年后。
到外国领养孩子的手续非常复杂。申请领养者的要求首先必须获得本国和外国领养机构的同意和批准。一旦获得批准, 领养申请者需要耐心等候通知。与此同时, 人们需要提供出生证、结婚证、医疗证、家庭财产证明、相片、有无犯罪记录、健康证明等个人背景资料。获得上述证明和资料后, 有关领养机构的工作人员还要上门进行调查核实, 以便出具文书证明这个家庭有能力收养子女。领养机构然后把相关证件送交公证处验证, 最后把领养婴儿申请案送交有关国家。领养人随后可以拿到供领养的婴儿的照片以及健康报告等资料。经过数个月的等待, 领养人就准备到国外领养孩子。
3 日本收养海外孤儿的法律制度
3.1 日本收养海外孤儿状况
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 573名孩子失去了父母, 他们是当年日本新闻关注的焦点, 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曾经专门制作纪录片, 报道这些地震孤儿的成长状况。因此, 很多日本人对中国汶川地震的地震孤儿也非常关注, 不少媒体都报道了很多中国人争相表示要收养地震孤儿的消息。 (2)
对于中国地震孤儿的未来, 日本市民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对中国当年收留日本战争残留孤儿表示尊敬和感谢, 认为中国人对孩子很宽容, 这些地震孤儿将来一定能够幸福;也有人担心孩子的养父母会与孩子的亲属发生矛盾;还有人强调在确定收养关系前, 首先要对孤儿进行心理治疗。
3.2 日本的领养制度
日本的领养制度非常严格, 根据厚生劳动省2002年颁布的法令, 领养人分为养育养父母、亲属养父母、短期养父母和专职养父母四类。养育养父母是指从2002年修改制度前就存在的一般养父母, 被行政机关委托养育需要保护的儿童, 在他们最大达到20岁前负责养育任务。短期养父母是指养育委托期通常限定在一年以内的养父母。亲属养父母是指在双亲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情况下, 由儿童三代以内血亲代替养育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会考虑发给他们儿童抚养补贴。专职养父母是指拥有养育经验或者儿童福利领域经验的人, 经过专门的研修和登记后, 代为抚养由于被虐待而身心受到伤害的儿童、智障儿童以及拥有失足倾向的儿童。专职养父母的养育期限, 原则上限定为两年, 但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更, 例如地震后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就属于这个范畴。
2006年之前, 每个孤儿每月能从政府获得4万日元左右 (约合2640元人民币) 的补助金, 2006年以后, 养父母每月能够从国家获得72000日元 (约合4750元人民币) 的补助金。此外, 孤儿们在考上大学的时候, 政府还会支付支援金。
为了避免没有慈悲精神和无法抚养儿童的夫妇获得抚养权, 同时也防止利用养父母制度获得补助金的现象, 日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收养制度, 那些希望领养儿童的人在成为养父母前, 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首先要经过儿童咨询处向都道府县的知事提出申请, 儿童咨询处将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儿童福利审议会也会根据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 知事将根据这些调查和意见做出最后决定。
4 韩国收养海外孤儿的情况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结束后, 韩国有12万名战争遗孤。为了减轻负担, 韩国允许外国人前去领养孤儿。由于韩国是美国的盟友, 它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人到海外领养儿童的主要市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韩国政府现在鼓励国人收养本国被遗弃的婴儿, 只有那些有残疾或有混血的孤儿才可以由外国夫妇领养。
5 制定冲突规范解决法律适用问题
鉴于各国法律对收养的效力存在不同的规定, 不仅对被收养儿童与其原出生家庭的法律联系有不同规定, 而且对收养者的权利特别是对被收养儿童的继承权也有不同规定, 甚至对收养的效力是否延伸至收养者的整个家族也存在各不相同的法律规定。这些不同规定产生的根源是将收养者看作是陌生人还是将收养者看作是被收养儿童的亲属的结果。因此在收养问题上我们应确定恰当的法律选择方法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冲突规范, 来促成对收养效力的统一共识。尽管在收养效力问题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规定, 但主张被收养儿童应取得与婚生子女相同的地位, 是当今国际社会收养法的发展趋势。由于对收养关系可否撤销存在不同的主张和态度, 各国法律因此对收养效力的规定也相差较大, 可撤销的收养关系的效力与不可撤销的收养关系的效力并不一致。无论是主张涉外收养效力适用收养人属人法或被收养人属人法抑或重叠适用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属人法, 还是坚持涉外收养效力应适用法院地法或收养发生地法, 甚至是采取折衷主义立场或赞成对于涉外收养效力的准据法选择必须考虑与被收养儿童福利相关的最密切联系原则, 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力求跨国收养的顺利进行, 确保涉外收养效力的国际性或趋同化, 减少或消除“跛足收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随之带来了大量的涉外民商事纠纷, 为了更妥善的解决涉外收养及类似纠纷, 也为我国依法、有序地开展跨国收养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应对更加艰巨的挑战。此外, 收养地震孤儿是一件需要慎重的事情, 要考虑到很多因素, 由于经历地震之后孩子受到巨大的心理伤害, 收养的家庭和个人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唐山地震后对孤儿的集中安置,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比如那时绝大多数家庭孩子多, 且物质匮乏无力收养等等。今天, 在社会条件已经完全允许的情况下, 让孤儿“隐身”到社会, 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 应该成为孤儿抚育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地震孤儿救助领养资讯手册.中国国际版权交易网论坛, 汶川地震专版, 2008-5-23.
[2]收养地震孤儿的日本经验.环球杂志, 2008-6-17.
[1]曹诗权.婚姻家庭继承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4
[2]李双元.国际私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 (2) .
[3]张仲伯.国际私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1.
收养人员论文 篇9
一、我国收养法的现状
收养, 是将他人的子女作为作为自己的子女, 使原来没有父母子女关系的人产生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1]收养法对于调整收养关系、发展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尤其在婴童、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的《收养法》是于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并于1998年进行修正的法律规范。与收养法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法规、规章还包括《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继承法》等。
现行的《收养法》分六个章节, 主要从立法目的、基本原则、收养关系成立的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收养的效力、无效与解除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收养行为加以规范。明确了立法目的是为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 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立法的基本原则为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 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 并不得违背社会公德。
从收养法的内容编排、立法目的、基本原则来看, 不仅落实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更在对收养的规范中体现了法律资源对本土的和人性需要的深入与结合, 如对收养实质条件、收养秘密的保守等的规定。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 《收养法》在某些方面已表现出滞后性, 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 亟须再修改。
二、袁厉害事件折射出现实收养中的几点问题
(一) 公权力在收养、监督过程中的缺失
对于收养关系的确立, 《收养法》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而对于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的规范, 除收养法规定的应当在登机前予以公告, 一般参见民政部1999年发布的《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 该办法对收养非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登记地、登记所需文件、登记公告期间作出了规定。这就造成了在实践操作中, 民政局部门对收养的审查往往只限于当事人证件是否齐备, 提供的书面材料是否符合条件, 至于收养目的是否合法、收养合意是否真实、收养家庭是否有利于儿童成长, 都不得而知, 使收养审查流于形式。[2]因而对收养关系的确立往往缺乏实质审查。然而有些地区甚至连形式审查都不能进行。
除了对收养关系的确立无实质性的审查, 对于收养过程的监督, 不仅《收养法》中无明确规定, 实践中也无具体表现。收养关系成立之后, 收养人是否履行其职责, 被收养人能否适应收养环境等, 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3]袁厉害事件中, 相关部门在明知袁厉害的家境后仍默许袁厉害继续收养弃婴, 虽时有慰问并给予低保保障, 但在婴童日益增多、经济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对比下仍微不足道。
(二) 福利制度的缺失造成福利机构在收养中的责任缺失
据我国民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 我国目前的孤儿有61.5万, 福利院收养仅10.9万名, 而对于弃婴, 80%以上的弃婴为重残儿童, 生命健康无保障。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社会福利机构在对孤儿、弃婴的收养上需要承担的责任仍艰巨。
然而根据袁厉害事件中福利机构所暴露出的不足来看, 我国目前多数福利机构的不足在于:1.县级层面的福利机构基本缺失, 一般一个市级地区才拥有一个福利机构;2.福利机构自身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条件也有限制, 县级行政单位往往无机构、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3.福利机构对于行动不便的孤、弃婴也不愿意接收, 反通过要求出示来源证明推诿给民间人士;4.福利机构不能主动履行职责。这就加重了民间收养的负担和违法收养的比例。
可以看出, 由于收养法中缺失对福利制度的规范与强调, 使之无法与收养制度相承接, 造成了本应由福利机构收养的孤儿、弃婴流落至民间增加民间收养的负担, 不仅造成收养行为的不合法, 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孤儿、弃婴的健康成长。
(三) 收养法对弃婴的收养缺乏完整性应对
《收养法》第四条对被收养人的条件限制在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且是丧失父母的孤儿, 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或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在收养人数上, 第八条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即, 只要收养人满足相关条件, 对于收养由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的数量不受一名的限制, 而对社会福利机构以外的弃婴的收养在合法的前提下仍要受收养一名的原则性限制。不仅在收养数量上有法律限制, 结合国务院1992年8月11日颁布的《关于在办理收养登记中严格区分孤儿与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的通知》, 如果收养非由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弃婴, 收养行为本身的合法性前提因无收养法支持而受质疑。因此, 有些地区在执法时, 对于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甚至做违背计划生育政策处理, 对当事人科以行政处罚。 (1)
据报道, 袁厉害25年间收养过一百多名弃婴, 即使在兰考大火发生的前后, 袁厉害家里还有18名弃婴。数量如此多的弃婴, 对于袁厉害的家庭境况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事实也证明, 许多婴童的户口一直没有着落, 上学成问题, 平时的吃穿住更是不尽人意。不仅袁厉害家的弃婴境况如此, 许多民间弃婴收容点的弃婴境况也如此。袁厉害收养的弃婴多数非来自福利机构, 由弃婴的生父母直接报送在袁厉害家门处, 甚至由警察直接报送到袁厉害家, 按照目前《收养法》的规定, 这就增加了袁厉害的违法程度, 然而如果袁厉害不收养, 弃婴的生命恐怕短时间内都难以保存。对于重残弃婴, 连亲生父母尚且不愿抚养, 何况对于没有任何血缘联系的陌生人?而本应由国家、社会福利机构承担的责任, 分落入民间由极少一部分好心人承担, 虽暂时给了孩童家的温暖, 对收养人却客观上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不利益, 长远而言也不利于被收养弃婴、未成年人利益的保障。
因此, 为使民间对弃婴收养合法化, 解除袁厉害与收养法的尴尬境地, 必须在收养法中增加允许对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进行先行收养以及先行收养期间可进行登记的条款, 使之与《中国公民收养登记办法》相承接, 在完成公告期后可进行收养登记, 并且对自愿收养人对弃婴收养的数量进行限制,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袁厉害们”的生活负担、保障更多弃婴的利益。
三、对收养法完善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公权力对合法收养的介入和收养过程的监督
现代国际社会各国收养立法所表现出来的又一趋同化趋势便是法院或行政机关等公权力介入收养过程, 从自由放任主义走向国家监督主义。[4]然而, 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立法, 设立司法与行政并行的收养监督机制尚不成熟。因为设立司法与行政并行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方面需要耗费司法与行政两方面的资源, 加大国家司法力量的投入, 同时, 司法与行政隶属不同的机构, 相互之间的协调新的资源损耗。而且将社会大量存在的收养行为纳入司法程序, 无疑为本已负担繁重的法院增加了大量的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任务, 检查机关的监督任务又需要增加新的内容, 从而司法部门资源又有重新优化配置的必要。[5]
因此, 从实践中所表现的问题出发, 笔者建议加强公权力的介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收养登记进行实质审查, 尤其对收养人的家庭生活情况、经济情况、已收养孤、弃婴的数量进行实地考察, 如果符合要求则允许登记;如果不符合要求则将孤、弃婴送于当地福利机构抚养。2.加强对收养过程的监督, 加强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使孤、弃婴的生活环境得到平衡, 监督权的行使是县级以上民政部门, 监督的方式以慰问的方式, 监督的对象是被收养人的生活环境状况以及每个被收养孤、弃婴的生活现状。一旦发现环境不利于孤、弃婴的成长, 应当及时与收养当事人协商解决, 并予以适当的帮助。3.对于收养登记的实质审查和收养过程的监督作详细的书面调查报告。
(二) 完善收养法对福利制度的规定, 使之与收养制度相承接
对于弃婴的收留, 现行收养法没有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因而缺乏对社会本应当担负的对弃婴抚养责任的追究。目前明确规定社会应当对弃婴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为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2006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孤儿、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以及其他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 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而在2010年, 国务院办公厅也颁布了《关于主动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 《意见》中明确要求通过完善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工作队伍建设以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 并要求民政部门强化对儿童福利机构的监督管理, 同时财政部门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然而纵观国际立法, 均在立法中对福利制度进行了强调。
应当认为社会福利机构在承担社会责任上、减轻民间收养的负担上无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收养法中增加使社会福利制度化、规范化的规定, 使福利机构能够主动明确地担负起收养孤、弃婴的社会责任, 从而与收养制度相承接。不妨将对福利机构的财政划拨、人员比例安排的权力行使、义务履行以及责任承担交给县级民政部门, 使得县级福利机构在孤、弃婴的收养上更具操作性和合理性。
(三) 增加对弃婴以及孤儿收养的数量和合法性的完整应对
由于现行收养法对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的收养在数量限定等方面尚无专门性规范, 只是原则性规定了对于一般未成年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而对于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一名的限制。这就造成了即使收养合法, 在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孤、弃婴时也只能收养一名, 但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应当看出, 增加对弃婴收养数量规定的完整性应对迫在眉睫, 并且有其深层次的现实的原理和意义:只有对收养弃婴的数量规定上、下限, 才能使民间对弃婴的收养有其法律支持从而减少不合法收养;才能减少收养人的负担, 同时提高被收养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 从而更好地实现收养法“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权利”的立法目的, 并对“收养应当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实现具体化落实。笔者以为, 根据目前中国家庭的经济情况, 对于弃婴收养数量可以突破一名的限制, 并且在上限方面, 依各收养家庭的经济状况, 将收养数量控制在10名以内, 虽不乏有富裕家庭能承担起抚养10名以上的经济能力, 但大部分家庭毕竟负担不起, 并且每个家庭给予孩子的家庭温暖会随着收养数量的上升而减少, 这样就使每个孩子能感受到的家庭的温暖有限。对于多出的弃婴以及孤儿由当地民政局负责, 使其由当地县级福利机构收养。并且在福利制度日趋完善的将来, 可以再考虑建立起试收养制度。
摘要:兰考大火的发生使得袁厉害事件进入人们的视线, 袁厉害事件折射出现行《收养法》的一些不足。只有认真反思这一事件, 从中找出法律规范与制度的缺失, 才能减少事件的再发生, 从而更好地保障收养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袁厉害,收养法,弃婴,公权力,福利制度
参考文献
[1]巫昌祯.婚姻与继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42.
[2]许民慧.中法收养立法比较透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4 (6) .
[3]郑小川, 于晶.亲属法原理.规则.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 .102.
[4]蒋新苗.现代收养法趋同化趋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6)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