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养法》

2024-10-05

《收养法》(共10篇)

《收养法》 篇1

一、网络收养的现状

网络收养最早以网站的形式存在, 比较著名的有圆梦之家、人人要我、收养吧、中国孤儿网等4网站。2014年2月, 圆梦之家、人人要我、收养吧、中国孤儿网等4网站被摧毁, 这些网站作为民间收养的中介, 涉嫌贩卖婴儿。圆梦之家等网站关闭后, QQ群便成了网络领养的最主要平台。

根据现行收养法的规定, 网络收养属于非法收养, 不受到法律保护, 因此通过网络收养后即使花了“收养费”、“补偿费”, 孩子的亲生父母也可以要回孩子, 导致收养人收养的目的落空。虽然网络收养存在很大风险, 但还是有很多人甘愿冒险。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 中国的收养需求大。据调查, 中国想要收养儿童的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如部分有经济能力的独生子女家庭、丁克家庭、不孕不育家庭和失独家庭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不孕不育率发生率平均在10%左右, 我国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 仅不孕不育家庭这一项就有过百万的收养需求。

其次, 日益增多的送养者。由于未婚先孕、无力抚养等原因, 导致送养者较以前增多。日益开放的性观念、中学生、大学生早恋、进城务工青年的数量增加等原因, 导致未婚先孕的情况增多。而一些未成年人由于性知识的缺乏, 不懂得避孕, 甚至不懂得怀孕等方面的知识或者女性出于母性生下宝宝, 出现了未婚生子但无法抚养孩子的情形, 于是不得已只有将孩子送养。

二、我国收养法的缺陷———以网络收养为视角

(一) 收养人的条件过于严格

《收养法》第6条到第10条都是关于收养人条件的规定。《收养法》第6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 无子女; (2) 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3) 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4) 年满三十周岁。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 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这一条中关于收养人必须无子女的规定将很多人排除在收养人的范围之外。

(二) 收养类型单一

在我国, 合法收养必须经过民政部门的登记。也就是说, 在我国合法的收养只有官方收养, 而民间收养因未经登记属于非法收养, 不受到法律保护。

(三) 收养登记程序繁琐

在我国, 收养登记办理流程如下:1、收养人符合法定条件;2、收养人需提交有关的材料: (1) 收养人的书面申请 (2) 收养人的有关证明:户口本、身份证及复印件;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收养人生育情况证明;公安机关出具的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所在村 (居) 或单位出具的有无子女和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收养人婚姻状况等情况的证明、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健康检查证明;在县级以上报纸的登报公告60天。3、调查核实:受理登记申请报告后, 在规定的时间内, 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证件等进行审查, 必要时进行询问和调查, 制作询问笔录或调查记录, 填写审批表, 并由执法人员将审查认可的收养登记有关材料报局审批领导小组。4、受理并审核:由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股在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核。

收养登记要提交一系列证明文件, 而且要经过一定期间的公告、审核, 实践中收养人因为无法开出相关证明而导致无法建立合法的收养关系。

三、我国收养法的完善———以网络收养为视角

(一) 放宽收养人的条件

取消收养法中要求收养人必须无子女的限制;对在医学上确认为不孕不育者的年龄放宽至25周岁;对收养孤儿者, 不受年龄限制。以便使更多的未成年人得到收养人的救助, 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同时, 也要加强收养关系的相关监督, 防止有人以收养的名义违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 有条件的承认网络收养的合法性

1. 收养网站、QQ群等必须经过登记、批准方可设立, 收养网站、QQ群作为具有“人身性质的”中介, 在设立时必须到当地县级以上的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并得到批准, 以便民政部门对此进行监管。

2. 网络收养可以支付给送养人必要的费用, 送养人必要的费用主要指生育费, 包括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 生育费可参照当地的生育保险进行支付。

3. 经收养网站、QQ群成立的收养关系应进行备案, 经收养网站、QQ群成立的收养关系应到当地县级以上的民政部门登记备案, 登记备案时, 民政部门应审核相关材料, 并在30天内作出处理:收养人的户口本、身份证及复印件;所在村 (居) 或单位出具的收养人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婚姻状况等情况的证明;被收养人的基本情况证明 (年龄、出生地) ;送养人的基本情况证明。符合条件的, 予以登记备案;涉嫌拐卖儿童的, 不予登记备案, 并报相关部门处理。

4. 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对收养成立后, 收养人对被收养人承担抚养教育义务责任与否, 是否存在虐待、遗弃被收养人的行为等情形, 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及相关的法律规定。

实际生活当中, 被收养的儿童, 受到虐待、被剥夺受教育权的事件时常发生, 因此, 笔者建议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 如果发生收养人做出不利于被收养子女成长教育的行为, 能够及时纠正, 可以有效的保护被收养子女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乌仁斯琴.我国收养关系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D].内蒙古大学, 2014.

[2]网络收养婴儿明码标价[EB/OL].华东在线网, 2013.

《收养法》 篇2

1降低收养人门槛解除“无子女”“只能收养一个子女”等收养条件的制约

家住湖南长沙的胡女士已经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但“单独二孩”政策让胡女士萌生了再要一个男孩的念头。

“我年纪大了,不想再生了。”胡女士说,考虑到家庭情况,她想从老家收养一个男孩。可是,多方询问后的结果让她有些郁闷:根据收养法规定,她并不具备收养资格。“没想到只让我生,不让我领养。”

我国收养法旨在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对于收养人的资格认定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现行收养法第六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三十周岁。”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具备,就不能收养儿童。由于已经有一个女儿,胡女士显然不符合规定。胡女士的情况并非个案。“计划生育是收养法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会长夏吟兰说,“除了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华侨收养之外,收养人均受‘无子女’以及‘只能收养一个子女’的制约。这样的规定,虽考虑到未成年人对新家庭的契合尺度,本质上是‘生一胎’的要求和体现。”事实上,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是收养法出台的重要背景之一,收养法明确规定“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在当时国家推行独生子女生育制度的情况下,收养法的相关规定是合理的。如果允许有子女者可以收养,不仅可能会使独生子女生育制度形同虚设,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亦有失公允。”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费安玲说。但自开始,很多地方开始实行“单独二孩”政策试点,这就意味着收养法依据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当明确规定,凡是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以另行收养,从而将不受一个子女限制的收养人范围由华侨扩大到更多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这样合理的变动将为更多的未成年人提供被收养的机会,也符合收养法的立法宗旨。”夏吟兰说。

2扩大被收养人范围提高被收养人年龄上限,明确解救出的被拐卖儿童可被收养

在福利院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公安机关解救出的被拐卖儿童。也许福利院的其他孩子可以被收养,但是他们不能。

依据现行收养法的规定,只有3类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丧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对于公安机关解救出来的儿童,由于既不能证明是被父母遗弃,又不能证明已丧失父母,因此他们不能被收养。如果无法找到亲生父母,他们便只能一直呆在福利院,特别是一旦超过十四岁,便再无被收养的可能。

数据显示,当前被拐卖儿童被解救后,能成功回到父母身边的比例不到10%。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既不阻碍被拐儿童寻找亲生父母,又让确实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孩子能感受家庭的温暖,仍然是一个难题。

深圳市社会福利院的做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这些孩子被福利院寄养到爱心家庭一段时间后可以被正式收养,但为了不阻碍孩子与亲生父母团聚,福利院事先会与收养家庭谈好,如果孩子父母6岁之前上门来找,收养家庭应无条件归还,不能索要任何补偿;如果孩子父母在孩子6至14岁期间上门来找,则两家进行商量,亲生父母可适当支付抚养费;若孩子年龄已过14岁,就要完全听从孩子的意见。

地方尝试只是权宜之计,治本之策在于法律的修改完善。“对因他人的犯罪行为而致儿童无法找到其亲生父母的,为了孩子的合法权益,应当先将其作为被监护人加以保护,比如先寄养到一个家庭,对其人身财产进行保护与管理。待经过一段时间后,欲收养者向法官提出申请,经法官确认的确无法寻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后,批准收养申请。”费安玲说,“但是,必须注意留有充足的时间以便相关机构寻找其亲生父母,或其亲生父母寻找该儿童,较为合理的时间为两年。”

夏吟兰建议,“除了现行规定的3类未成年人之外,可增加一个兜底条款,如‘经相关部门审查后认为可以被收养的其他未成年人’,通过司法或民政部门的裁量,为那些不符合现行收养法规定、却有被收养需求的未成年人提供保护。同时,对于被收养人的年龄上限应提高至18周岁,这样更能与其他法律衔接,也符合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要求,符合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

3完善收养后监督机制增加跟踪回访规定,设立收养观察期

今年4月,南京市一名9岁男孩被养父母虐待事件引起社会关注。据调查,男孩于6岁时被收养,学校在去年发现其有被打的现象,身上有被打伤、烫伤、刺伤的痕迹,并且出现心理问题。在多方努力无果后,班主任只得将男孩受伤图片上传网络寻求帮助。

班主任的举动,是对我国现有收养监管机制缺失的一种折射。现行收养法主要对送养收养程序、条件等作了规定,对于收养后续事宜并没有相应的规范条款,对于被收养儿童的权益侵犯行为,并没有惩治手段。

“在国外有试收养阶段和回访机制,由社会工作者定期到收养家庭了解情况,进行追踪回访,并撰写报告,提交给法庭,以确保被收养人适合收养家庭,收养人善待被收养人。在试收养阶段,社会工作者提交的报告是法官决定是否可以正式建立收养关系的重要依据。”夏吟兰说。

费安玲表示,“对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关系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跟踪、回访,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她建议,在今后收养法修改时,应增加这方面的规定,如规定一年的收养观察期,其间发现不适合收养的,法官可以判定解除收养关系。

相关阅读:

《收养法》损害孤、残儿童

我们知道,家庭是最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幼儿遭到遗弃或因意外丧失全部亲人等情况下,对孤儿最有利的选择,是尽可能地寻找适合抚养他们的新家庭。而一般家庭,为了从小与孩子培养亲情,最愿在儿童1-4岁左右的年龄段予以收养。一些特别有爱心的人士,他们甚至愿意收养身有残疾的儿童,但也大多希望孩子年龄较小,从而有望及时矫治。

然而,有着浓厚行政干预色彩的《收养法》,为收养孤儿设置了严苛障碍:如对收养人、被收养人资格规定了极为严苛的条件,收养人要求“无子女”、“年满30岁”,并且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被收养人则要求是“丧失父母的孤儿”、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等等。

即便收养人、被收养人都符合条件,由于《收养法》规定收养必须向民政部门登记并受其审查,有过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实际申请当中往往面临重重障碍。假如不通过官办垄断经营的儿童福利院,不托人情走关系,并向其缴纳赞助费、服务费等等名目的费用,收养成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收养成功率低反映在统计数据上。近年来,我国家庭收养儿童数呈不断下降态势(见下图)。如 办理收养登记仅22,772件,登记在册的孤儿却达52.5万人。另据《南方周末》报道,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630名孤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提出收养意愿的.人就有8万多人之多,而根据5月的媒体回访,4年内只有12名孤儿被成功收养。

那些充满爱心的自愿收养者,大多是被前述《收养法》严苛的收养条件、人为设置的繁琐程序和漫长等待所吓跑。可以说,正是《收养法》使许多孤儿得不到及时收养,错过了最佳的收养年龄段,从而使他们不得不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和教导的环境当中——包括集体福利院或不稳定的暂寄托养家庭。这将对他们造成难以弥补的身心损伤,从而极易罹患自卑情结、交流障碍等心理疾病,最终影响他们健康地长大成人。

在我国千百年的历史上,一直保持着宽裕家庭扶危济困、收养贫困儿童的传统美德。笔者的母亲,就是被一个子女众多的贫困农村家庭,送给城市里面的大户人家——我外公家抱养。这一优良传统却被《收养法》人为断裂,大量贫困儿童因不符合《收养法》规定条件,而难以得到宽裕家庭的收养,造成不少活生生的悲剧。比如6月南京二女童饿死案,女童的母亲穷困潦倒,又有吸毒恶习,可是按法律规定,孩子既无法送养、好心人也无法收养。

在传统的自由收养制度下,宽裕家庭本着自愿原则收养贫困家庭的孩子,是一件有利各方的积德之事。对贫困家庭的适当补偿,乃是一种雪中送炭,对宽裕家庭来讲,则可以兴旺人丁,而对全社会而言,能够极大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而受益最大的,当然就是被收养的孩子。他们可以得到更充足的营养、更优越的教育条件,可以更健康地发育成长,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遇。这样本应大力提倡弘扬的功德善事,却被《收养法》极度残酷地非法化了,不少贫困儿童也因此丧失了实现人生转折的诸多可能。

就现实来看,我国对收养儿童存在着巨大需求。据数据统计,我国不孕不育平均发生率在12.5-15%,而失独家庭据估算大约为1500万个,以大量不孕不育家庭以及失独家庭作为基数,保守估计有数百万的家庭需要通过生育以外的途径来获取孩子。“全面二孩”放开后,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生育年龄,因此也有收养、领养孩子的强烈意愿。

巨大的合法需求面临的另一端,却是极度萎缩的“合法”供给(究其实质,是部分的合法供给被非法化了),对于这点,《收养法》可谓难辞其咎。正规合法的渠道梗塞不畅,势必刺激所谓“地下黑市”、“黑中介”以及贩卖、拐卖儿童行为的火爆,带来许善良人士不愿不忍看见的人伦悲剧: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起拐卖儿童事件被破获,未破案件不知又有多少。各种与拐卖、贩卖儿童相关的新闻报道呈泛滥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巨大热点。

很多被解救儿童找不到亲生父母,只能送往福利院和其他家庭,而这些儿童往往已和收买他们的养父母家庭结下深厚感情。目击者称:解救场面可谓“生离死别”。对这些儿童显然又造成了“二次伤害”。

当“收养”变成时尚 篇3

不知道为什么,不孕不育夫妇收养一个非亲生的孩子,大家都觉得习以为常。但是轮到这发生在大明星大人物身上,许多人便认为他们完全只是作秀而已,并称之为“爱心”秀场的另一种时髦。

老牌性感明星莎朗·斯通确实收养了一名男婴,这是年过不惑的她收养的第二个孩子。之前,她曾多次怀孕,或许是年龄太大的缘故,莎朗·斯通每次怀孕均引发了自然流产。出于无奈,2000年,她和第二任丈夫菲尔·布隆斯泰因收养了大儿子罗安。

曾经有大批狗仔队进驻斯通家附近旅馆设下“埋伏”,希望找到他们婚姻破裂的“物证”。结果,他们的努力除了让旅店老板大赚一票外,最终拍到镜头则是:斯通夫妇两个人带着孩子逛街的温馨场面;斯通和丈夫一人手里一个汤匙给孩子喂饭的情景。莎朗·斯通以自己的行动向外界证实:虽然这个孩子是我和丈夫领养的,但他让我的婚姻变得更加牢固。

其实收养也没什么不好,谁说只有亲生的孩子才是宝贝?看看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德曼,人家没有亲生儿女不也一样能和养子女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吗?既使现在离婚了,养子养女仍然是两个人的心头肉。

动机2: 拒绝“十月怀胎”,孩子是别人生的好?

如果说,像莎朗·斯通这样因不能自然生育而收养孩子的明星,我们可以理解;但你也许没想到,更多的明星不是不能生,而是不想生,她们不敢也不愿受十月怀胎之苦。总之,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孩子都是别人生的好。

如果你问我安吉丽娜·茱莉的爱好是什么,可能收养孩子就是其中的一条。在27岁那年她就成为母亲了。2002年在柬埔寨拍摄完电影《古墓丽影》后,她就在那里收养了9个月大的男孩马多斯。以后的日子,她对这个儿子非常溺爱,视同己出。身为联合国慈善大使的茱莉想法很古怪:“我这辈子都不想怀孕,我想再收养几个孩子。我已经有一个信仰佛教的儿子,我想再收养两个分别信仰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孩子”。

变性美女河莉秀表示:“即便是能够怀孕,我也不愿考虑。过去我就曾说过,自己对收养孩子更感兴趣。”

这种仿佛是“偷懒”的收养行为,除了体现出明星们试图想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体会到当父母的感觉外,勉强也能涉及到他们为那些贫苦的、被遗弃的孩子做了些好事。

有朋友说,因为收养小孩子可以挑选好看的,自己喜欢的,不像生孩子,就跟赌博一样,生下男的女的,残疾与否,性格好坏,外貌美丑等等都只好认了……这个朋友有完美情结。

也有朋友说,不管自己的孩子再不好,也是最亲的。到底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这个朋友有血缘情结。

的确,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的“香火”情结以及血缘情结是一种顽固的根源。看电视和报纸上铺天盖地的治疗不孕不育广告就可知这笔钱有多么好赚!也许同样的花销,可以立刻从福利院等机构合法地拥有一个从此以后可以跟自己姓、跟自己亲的孩子,唯一不同的不过是没有血缘关系而已。但是许多人仍然乐此不疲地往返于医院和医院之间,即使已经被医生告知已经毫无治疗希望。更有甚者,为了要个孩子,不惜停妻另娶。

也许,渴望孩子的心是迫切的,但如果只是一味将孩子当作续香火的“工具”,非要强求血缘关系则是可悲的。如果你爱的宝贝不能够通过你的身体来到你身边,那么你从别的地方将他接回你们共同的家,又有什么不好呢?从这点上看,明星们纷纷领养孩子,也未尝不是带了个好头。

动机3: “爱心”秀场的另一种时髦

孩子就和爱情一样,一定要在合适的时候遇见,在最需要的时候拥有,不管那一天我已经40还是50。我们的身体允许,为什么不生孩子?如果不行,当然可以去收养,再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生一个收养一个,不是也挺好?

卡梅伦·迪亚兹今年已经32岁了,正是要孩子的黄金年龄,可是她非常希望自己能给贫困的孩子创造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因此她表示:“我知道许多贫困的孩子需要家庭的温暖,因此我并不反对收养几个孩子。我会把他们接回自己家里,给他们一些关爱。”

31岁的西班牙美女佩内洛普·克鲁兹同样表示自己一直渴望收养个孩子,并表达了想要到印度收养一个孤儿的强烈愿望。这个想法缘于多年来她在印度所做的慈善工作。她说:“我喜欢小孩子。我去过印度多次,那里人民的贫困状况就像我在报纸上读到的那样。所以收养一个那里的孩子是我想做的事情之一。“

在所有收养孩子的元首中,阿拉法特应该是身边养子养女最多的,他一共有150个“子女”,这些孩子都是烈士后代,其中不少人是由阿拉法特亲自抚养的。

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有7个孩子。这些孩子从18个月一直到21岁,其中3个是他与卡普肖的孩子,此前每次婚姻都有一个孩子,还有两个是他与卡普肖共同收养的黑人孩子。因为他爱孩子,孩子身上的梦想能激发他潜意识中的零星碎片,变成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的办公室的布置也是为了自己能和孩子们一起共处,与他的鹦鹉布迪与奥利弗、蛇和鱼缸一起。这个办公室的突出特征就是角落里的一个大玩具室。卡普肖说:“当我进屋时,他却和孩子们一起在地上爬,但我知道他来办公室是想找个地方做些工作的。”

有一位波兰学者说:“一个人如果不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让他们享有父母同样的基本权利时,不能说他是真的爱这个孩子。”这句话,其实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思考。我们很多父母的行为,来自“习得”和“模仿”,缺乏反省和改善。当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基本权利,我们的爱或者不真,或者不对。

或许,我们可以概括地理解为:即使收养孩子,只是一种纯粹的作秀,我们大可怀疑明星们爱孩子的本质,但是,由于明星们本来就是大众行为的榜样,不自觉地引导着大众的道德观及公众行为。那么,他们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或者收养丧失父母的儿童,可以动员更多人来加入同样的行为,让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不再流离失所,都能快快乐乐地享受完整的家庭,那么我们就热烈地欢迎更多这样“作秀”的人吧!

附录:街头访问

茉莉,女,32岁,教师

我有一个儿子,还想收养一个女孩,可老公是在农村长大的,坚持血脉的重要性。我的想法是养孩子真是一件让人心力憔悴的事业,必须处处小心。什么都要为孩子考虑,一会儿怕他身体发育不好,一会儿担心他智力没有被开发。我上两个星期请假在家带他,一星期瘦了6斤。明年9月才要上幼儿园,可我已经开始托人送礼搞关系了。如果是收养的孩子恐怕没有那么累。虽然我也会尽我的力量给她幸福的生活,但不论我怎么养她都比她在孤儿院好,那样我就不会太有压力,而是怀着轻松的心情养育她。

杰西卡,女,25岁,研究生

我觉得养不出孩子才收养孩子吧。不过我婚都不想结,要孩子干吗?

小毛男30岁设计师

现在明星流行生小孩养小孩那是因为他们把孩子当宠物。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把孩子当宠物而不需要负担太多。养狗养猫养老虎现在都不算什么了,现在流行养BABY。在美国收养白人孩子是要付出一大笔钱的,不是所有人都收养得起。

麦兜兜,女24岁,公司职员

不会考虑,但是不排除我35岁如果还没有孩子的话,可能我会考虑。现在家里养了一条小狗,我都觉得自己忙的没有时间照顾它,很作孽的啊。

花花,女,28岁,公务员

收养孤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我看到现在可以让你收养的孩子不是缺胳臂少腿就是智障,这样辛苦去收养一个太累了吧,我还不如捐助给贫困山区读不起书的孩子,至少可以真正地帮到他们。

榛子,女,27岁,公司职员

我倒是想收养一个健康的小孩,自己就不想再要了。

Cute,男,28岁,医生

先问这句话,你有钱吗?

《收养法》 篇4

一、我国收养法的现状

收养, 是将他人的子女作为作为自己的子女, 使原来没有父母子女关系的人产生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1]收养法对于调整收养关系、发展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尤其在婴童、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的《收养法》是于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并于1998年进行修正的法律规范。与收养法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法规、规章还包括《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继承法》等。

现行的《收养法》分六个章节, 主要从立法目的、基本原则、收养关系成立的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收养的效力、无效与解除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收养行为加以规范。明确了立法目的是为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 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立法的基本原则为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 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 并不得违背社会公德。

从收养法的内容编排、立法目的、基本原则来看, 不仅落实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更在对收养的规范中体现了法律资源对本土的和人性需要的深入与结合, 如对收养实质条件、收养秘密的保守等的规定。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 《收养法》在某些方面已表现出滞后性, 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 亟须再修改。

二、袁厉害事件折射出现实收养中的几点问题

(一) 公权力在收养、监督过程中的缺失

对于收养关系的确立, 《收养法》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而对于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的规范, 除收养法规定的应当在登机前予以公告, 一般参见民政部1999年发布的《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 该办法对收养非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登记地、登记所需文件、登记公告期间作出了规定。这就造成了在实践操作中, 民政局部门对收养的审查往往只限于当事人证件是否齐备, 提供的书面材料是否符合条件, 至于收养目的是否合法、收养合意是否真实、收养家庭是否有利于儿童成长, 都不得而知, 使收养审查流于形式。[2]因而对收养关系的确立往往缺乏实质审查。然而有些地区甚至连形式审查都不能进行。

除了对收养关系的确立无实质性的审查, 对于收养过程的监督, 不仅《收养法》中无明确规定, 实践中也无具体表现。收养关系成立之后, 收养人是否履行其职责, 被收养人能否适应收养环境等, 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3]袁厉害事件中, 相关部门在明知袁厉害的家境后仍默许袁厉害继续收养弃婴, 虽时有慰问并给予低保保障, 但在婴童日益增多、经济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对比下仍微不足道。

(二) 福利制度的缺失造成福利机构在收养中的责任缺失

据我国民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 我国目前的孤儿有61.5万, 福利院收养仅10.9万名, 而对于弃婴, 80%以上的弃婴为重残儿童, 生命健康无保障。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社会福利机构在对孤儿、弃婴的收养上需要承担的责任仍艰巨。

然而根据袁厉害事件中福利机构所暴露出的不足来看, 我国目前多数福利机构的不足在于:1.县级层面的福利机构基本缺失, 一般一个市级地区才拥有一个福利机构;2.福利机构自身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条件也有限制, 县级行政单位往往无机构、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3.福利机构对于行动不便的孤、弃婴也不愿意接收, 反通过要求出示来源证明推诿给民间人士;4.福利机构不能主动履行职责。这就加重了民间收养的负担和违法收养的比例。

可以看出, 由于收养法中缺失对福利制度的规范与强调, 使之无法与收养制度相承接, 造成了本应由福利机构收养的孤儿、弃婴流落至民间增加民间收养的负担, 不仅造成收养行为的不合法, 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孤儿、弃婴的健康成长。

(三) 收养法对弃婴的收养缺乏完整性应对

《收养法》第四条对被收养人的条件限制在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且是丧失父母的孤儿, 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或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在收养人数上, 第八条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即, 只要收养人满足相关条件, 对于收养由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的数量不受一名的限制, 而对社会福利机构以外的弃婴的收养在合法的前提下仍要受收养一名的原则性限制。不仅在收养数量上有法律限制, 结合国务院1992年8月11日颁布的《关于在办理收养登记中严格区分孤儿与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的通知》, 如果收养非由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弃婴, 收养行为本身的合法性前提因无收养法支持而受质疑。因此, 有些地区在执法时, 对于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甚至做违背计划生育政策处理, 对当事人科以行政处罚。 (1)

据报道, 袁厉害25年间收养过一百多名弃婴, 即使在兰考大火发生的前后, 袁厉害家里还有18名弃婴。数量如此多的弃婴, 对于袁厉害的家庭境况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事实也证明, 许多婴童的户口一直没有着落, 上学成问题, 平时的吃穿住更是不尽人意。不仅袁厉害家的弃婴境况如此, 许多民间弃婴收容点的弃婴境况也如此。袁厉害收养的弃婴多数非来自福利机构, 由弃婴的生父母直接报送在袁厉害家门处, 甚至由警察直接报送到袁厉害家, 按照目前《收养法》的规定, 这就增加了袁厉害的违法程度, 然而如果袁厉害不收养, 弃婴的生命恐怕短时间内都难以保存。对于重残弃婴, 连亲生父母尚且不愿抚养, 何况对于没有任何血缘联系的陌生人?而本应由国家、社会福利机构承担的责任, 分落入民间由极少一部分好心人承担, 虽暂时给了孩童家的温暖, 对收养人却客观上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不利益, 长远而言也不利于被收养弃婴、未成年人利益的保障。

因此, 为使民间对弃婴收养合法化, 解除袁厉害与收养法的尴尬境地, 必须在收养法中增加允许对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进行先行收养以及先行收养期间可进行登记的条款, 使之与《中国公民收养登记办法》相承接, 在完成公告期后可进行收养登记, 并且对自愿收养人对弃婴收养的数量进行限制,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袁厉害们”的生活负担、保障更多弃婴的利益。

三、对收养法完善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公权力对合法收养的介入和收养过程的监督

现代国际社会各国收养立法所表现出来的又一趋同化趋势便是法院或行政机关等公权力介入收养过程, 从自由放任主义走向国家监督主义。[4]然而, 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立法, 设立司法与行政并行的收养监督机制尚不成熟。因为设立司法与行政并行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方面需要耗费司法与行政两方面的资源, 加大国家司法力量的投入, 同时, 司法与行政隶属不同的机构, 相互之间的协调新的资源损耗。而且将社会大量存在的收养行为纳入司法程序, 无疑为本已负担繁重的法院增加了大量的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任务, 检查机关的监督任务又需要增加新的内容, 从而司法部门资源又有重新优化配置的必要。[5]

因此, 从实践中所表现的问题出发, 笔者建议加强公权力的介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收养登记进行实质审查, 尤其对收养人的家庭生活情况、经济情况、已收养孤、弃婴的数量进行实地考察, 如果符合要求则允许登记;如果不符合要求则将孤、弃婴送于当地福利机构抚养。2.加强对收养过程的监督, 加强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使孤、弃婴的生活环境得到平衡, 监督权的行使是县级以上民政部门, 监督的方式以慰问的方式, 监督的对象是被收养人的生活环境状况以及每个被收养孤、弃婴的生活现状。一旦发现环境不利于孤、弃婴的成长, 应当及时与收养当事人协商解决, 并予以适当的帮助。3.对于收养登记的实质审查和收养过程的监督作详细的书面调查报告。

(二) 完善收养法对福利制度的规定, 使之与收养制度相承接

对于弃婴的收留, 现行收养法没有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因而缺乏对社会本应当担负的对弃婴抚养责任的追究。目前明确规定社会应当对弃婴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为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2006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孤儿、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以及其他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 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而在2010年, 国务院办公厅也颁布了《关于主动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 《意见》中明确要求通过完善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工作队伍建设以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 并要求民政部门强化对儿童福利机构的监督管理, 同时财政部门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然而纵观国际立法, 均在立法中对福利制度进行了强调。

应当认为社会福利机构在承担社会责任上、减轻民间收养的负担上无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收养法中增加使社会福利制度化、规范化的规定, 使福利机构能够主动明确地担负起收养孤、弃婴的社会责任, 从而与收养制度相承接。不妨将对福利机构的财政划拨、人员比例安排的权力行使、义务履行以及责任承担交给县级民政部门, 使得县级福利机构在孤、弃婴的收养上更具操作性和合理性。

(三) 增加对弃婴以及孤儿收养的数量和合法性的完整应对

由于现行收养法对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的收养在数量限定等方面尚无专门性规范, 只是原则性规定了对于一般未成年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而对于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一名的限制。这就造成了即使收养合法, 在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孤、弃婴时也只能收养一名, 但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应当看出, 增加对弃婴收养数量规定的完整性应对迫在眉睫, 并且有其深层次的现实的原理和意义:只有对收养弃婴的数量规定上、下限, 才能使民间对弃婴的收养有其法律支持从而减少不合法收养;才能减少收养人的负担, 同时提高被收养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 从而更好地实现收养法“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权利”的立法目的, 并对“收养应当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实现具体化落实。笔者以为, 根据目前中国家庭的经济情况, 对于弃婴收养数量可以突破一名的限制, 并且在上限方面, 依各收养家庭的经济状况, 将收养数量控制在10名以内, 虽不乏有富裕家庭能承担起抚养10名以上的经济能力, 但大部分家庭毕竟负担不起, 并且每个家庭给予孩子的家庭温暖会随着收养数量的上升而减少, 这样就使每个孩子能感受到的家庭的温暖有限。对于多出的弃婴以及孤儿由当地民政局负责, 使其由当地县级福利机构收养。并且在福利制度日趋完善的将来, 可以再考虑建立起试收养制度。

摘要:兰考大火的发生使得袁厉害事件进入人们的视线, 袁厉害事件折射出现行《收养法》的一些不足。只有认真反思这一事件, 从中找出法律规范与制度的缺失, 才能减少事件的再发生, 从而更好地保障收养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袁厉害,收养法,弃婴,公权力,福利制度

参考文献

[1]巫昌祯.婚姻与继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42.

[2]许民慧.中法收养立法比较透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4 (6) .

[3]郑小川, 于晶.亲属法原理.规则.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 .102.

[4]蒋新苗.现代收养法趋同化趋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6) .40

外国人收养中国人子女的收养协议 篇5

甲方(收养人):某某某(姓名、住址)

乙方(送养人):某某某(姓名、住址)

甲乙双方就收养:某某某(被收养人姓名)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被收养人的基本情况

(写明:被收养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现信住址)

第二条收养人某某某是某某国(国名)某某单位的某某(职务),现年某某岁(已婚的,收养人为夫妻双方),住在某某国某市某区(县)某某街某某号。

第三条收养人某某某的基本情况(写清楚收养人的健康、财产等收养法规定的条件)符合收养的条件。

第四条送养人的其本情况(写明送养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为什么要送养的理由)

第五条收养人某某某保证在收养关系存续期间,尽扶养收养人之义务。

甲乙双方在本协议签订后三日内,到某某民政局办理收养登记手续。本收养协议自某某某公证机关公证之日起生效。

甲方:某某某(签字、盖章)乙方:某某某(签字、盖章)

为了“寄托”的收养 篇6

女孩是独生女,从小家境优越,十多年前出国留学,与那些幸运的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在国外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恋爱结婚,有了幸福家庭。如果说她的生活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母亲早逝,使成年后的她感觉没了机会回报。当教授的父亲在她出国后重组了新的家庭。继母是知识女性,人很不错。于是,女孩将继母当亲生母亲对待。

这样过了几年,一对年轻人觉得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要小孩的事提上了日程。正当两人积极备孕,并期待着接父母一起过来共享天伦之乐时,意外地听到他们不可理喻的“养老”计划——继母在孤儿院看上了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想带回家收为“养子”,理由是有个“精神寄托”。

此举自然遭到了女孩反对。她说这种做法很不现实,要想精神寄托,可以种花、书法、旅游、看书,有一万种省心又无挂碍的方式。父母却觉得不然,说干什么事都取代不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流与快乐。女儿虽说很孝顺,但远隔千山万水,忙了工作还要忙孩子, 一旦有事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样彼此沟通着,继母竟搬出了《国际歌》:要创造幸福,还得靠自己。女孩很是纠结,说父亲65岁,继母也快60了,这个年龄正该颐养天年,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男孩不知会给他们的晚年添多少麻烦。

于是,女孩继续劝导,说老人真觉得闷了,随时可以来自己家住,她和丈夫一定尽可能给他们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但父亲和继母似乎主意已定,说国外的生活他们不适应也不喜欢,另外他们不想靠女儿,还说收养男孩也是为女儿减轻负担……女孩终于明白,两位老人要的是孩子陪在身边,至少能有每周的探视,而这,是女孩无法做到的。

女孩深恐亲友误解自己对父母不孝,于是写信,让我帮她找到劝解父母的“理由”。

其实,女孩恰恰要明白,她已经没有这个“理由”。

在传统观念中,60岁和65岁已迈入老年,但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寿命延长,许多六十来岁的人自我感觉精力充沛,以中年人自居。然而,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大,这个年龄的人不管多么要强,大多数不得不退休,归于社会的边缘,空巢成为许多这类家庭的现状。前些年看报道,一些发达国家的富裕人家在子女成年后,往往会领养幼童,重新体验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乐趣,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现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我身边就有五十多岁的人在孩子长大成人后,又领养了幼小的婴儿——孩子是“上帝的礼物”,他们在享受这个过程。

女孩讲的所谓颐养天年,应当包含天伦之乐,但她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并不在父母身边。当父母还在工作岗位时,不会特别感觉这种缺失,一旦退休,情感的空白很难弥补。以女孩父母的年龄与文化素养,相信他们的选择不会只是一时性起的任性所为。女孩身在国外,不可能与父母长相厮守,偶尔的探望并不能取代其乐融融的天天相伴。正是为了女儿长远的未来,父母才不提出让她回到身边的要求。而到了这样的年纪,对环境也越发依赖,他们不可能为了与女儿团聚,抛弃国内熟悉的一切,包括亲人和朋友。我有一个儿时的同学,母亲年纪大了总想把她接来同住,但每次不超过半个月,老太太一定要走。不是嫌儿子不孝,而是老人的同事亲友包括熟悉的环境不可能一起带来,所以老人还是要回自己家长住。

退休的老人看来衣食无忧,却需要一份相对充实的生活。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是最令人苦恼的生活。曾经看过几篇报道:湛江雷州的一位老教师十九年收养了十余名孤儿;商丘市的一位退休工人自办孤儿院收养了十三名儿童;最近,更是在许多小区里看到了居委会贴出的通知,让领养了孩子的北京籍居民在居委会登记。收养孤儿,不仅给空巢老人带来精神慰藉,也充分整合了社会资源,或许会成为老龄化中国社会的新时尚。

中国古代的收养契约及收养关系 篇7

一、中国各朝代关于收养问题的律令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宗法封建等级社会,是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嫡庶承继的组织原则,维护宗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在西周就已经建立,周礼的抽象精神原则就是所谓的“亲亲”,即家庭成员都要服从家长、族长的统治,从而维护宗族中的正宗世袭权。因此,立嗣继承就成为重要的事项。收养制度与宗祧继承直接相关,是确立宗嗣关系是否合法成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论语·为政》篇云“:齐之以礼。”礼是封建贵族为了巩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而制定的一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自此,宗法制度与礼相结合形成的礼制成为巩固封建世袭制度的基础,西周以来一直延续到清末,几千年中,成为维护中国传统家长制世袭统治的有力武器。关于收养制度,礼制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如《礼仪注疏》中明确规定“:同宗则可为之后。”[1]对无子嗣者需要收养后嗣的问题,所收养的养子必须是同宗男性才能成为合法后嗣。这是为了保持家族血缘关系继承的纯洁性而作出的规定,相应的,非同宗的异姓子就不得收养为后,因此后人对于礼制在收养问题上的准确诠释是:同宗则可为之后,异姓不相为后。这原本是为了保持父系家族血统的纯正,防止非父系血统的异姓人扰乱宗族正统继承而出现的一种人为规定,却也要被蒙上一层超自然的面纱,即“神不歆非族,鬼不享淫祀”[2],成为同宗收养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律令都是遵循礼制制定。当礼制一旦确立, 封建统治者的任务就是如何用律令条文来将这些礼制思想用法律形式贯彻执行。养子问题,各朝代的律令中都有所规定。汉以前的相关律令多已亡佚,无从详论。新出土的西汉《二年律令》简中,第三七八号简中有“同产相为后”[3]60的条文。这里的“同产”就是指同父母所生产出的兄弟,即同胞兄弟,可以继为后人。至于异姓,有“夫异姓不相为后,礼之明禁”[4]1911的规定。到了晋代也有令文可循,《通典》卷69 《礼》中,指出“无子而养人子”,是以收养兄弟的儿子作为前提的,《晋令》明确规定禁止收养异姓。唐代沿袭了汉晋时期的收养制度。《唐律疏议》卷12引唐《户令》云“:无子者,听养同宗于昭穆相当者。”这条令文规定无子者只能收养同宗男性中父子辈分相当者,否则,会受到刑罚惩处——被判徒刑一年,给予被收养的一方,也要笞五十。但是对于遗弃于路边三岁以下的孩子,唐律规定可以收养。这是基于仁慈、道德方面的考虑,但客观上也为收养异姓子开了一盏灯。当然从主流上,唐代的统治者仍然把守着“同宗则可为之后,异姓不相为后” 这一基本准则。《宋刑统》户婚律中的“养子立嫡”条,其文字全盘沿用了《唐律疏议》的内容,表明宋朝在养子的法律规定上,沿袭着唐朝的制度。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传统的律令制度仍然予以承继,尽管针对养子问题,结合民间实际,对“妻侄承继以籍为定”、 “异姓承继立户”等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元典章》中仍然规定 “禁乞养异姓子”。《大明会典》明确规定“:并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清代的《大清律例》在收养问题上,沿袭明朝的令文,但也有所改变。《大清律例》中认为对于收养异姓子的罪责,关键在于是否“以乱宗族”,否则,当不为罪,区别就是是否以异姓子为继嗣。

总之,在中国古代的收养制度中,养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养同宗之子为继嗣者,国家认可;另一种是养异姓子为后嗣者,国家不认可,并且会治罪。这种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大小宗族血统上的延续性,巩固宗法世袭制度,避免“氏族失真,宗盟乱叙,争夺衅作,迭兴词讼”[5]274这样的事情发生。

二、中国古代收养契约的分类

1.同宗养子契。中国古代收养契约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叫做同宗养子契。这种养子契,符合传统的官府法令。例如,《沙州文录补》中所录的《宋乾德二年史汜三养男契》,其中,契文写明收养的目的是因史汜三无亲生之子,将兄子收养作腹生亲子。养子的权利是聘新妇,家产平均共享,养父还代还其债务;义务是共担家中活计,孝顺父母,传宗接代。同时还写明,如果养子不孝顺养父母,除去净身出户外,还要呈告官府,控忤逆之罪。这一点在异姓养男契中,均未见记载。传宗接代的义务在异姓养男契中也未见。

2.养异姓男契。另一种收养契约是养异姓男为子的契约,这种契约一般应当载明:收养的原因、收养对象、养子的权利和义务、收养人的承诺、预防性措施等等。与同宗养子契相比,有这样两方面不同:一是养子为嗣、传宗接代的内容,二是将契约呈告官府“,倍加忤逆之罪”的内容,都只在同宗养子契中有记载,但不见于异姓养子契。究其原因,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涉及收养制度上最敏感的问题,因为传统的律令不允许养异姓男为嗣,如果被官府发现,将被治罪,因此养异姓男契中,回避了这两方面内容,不致自投罗网。

3.养女契。养女契是收养女子所订立的契约。在一些情况下,收养养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料理养父母衣食,实际上是收作随身使唤的婢女。这些女子多数出身贱籍,被收养之后,如果能够周全侍奉、孝顺到头,会分得遗产,进入官府百姓的户籍,这被认为是身份地位上的一种改善。但是这种行为是官府律令所不允许的。《唐律》云“:若养部曲及奴为子孙者,杖一百,各还正之。”但是民间的养女契又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律令依然,但民间自行一套,也被客观现实所认可。

从以上各种类型的收养契约来看,收养关系并不单纯是一个血统继嗣问题,还涉及被收养者身份地位的变化。一种变化是使被收养者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如前所述养女契;另一种是以养子为名,增加家庭劳动力,进行农业耕作而不逐月付给报酬,这里面就暗含着对被收养者剩余劳动的剥削,但这也是一桩互利互惠的交易,在促进生产方面对收养方有利,在维持生活需求方面对养子有利。

三、对中国古代收养异姓子现象的剖析

1.收养异姓子现象始终存在。在中国古代,虽然律令始终如一,但社会现实生活中养异姓子者比比皆是,甚至于养异姓男子继嗣的事例,也是不绝于史,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被社会所承认。唐代东川节度使李叔明,本姓鲜于氏,但这个姓氏也是其外祖家姓氏。鲜于叔明被严氏子揭发是由于养子而冒姓的鲜于。唐代宗同意恢复其本姓,但叔明得知其事后,担心真相张扬,面情难堪,索性请皇上赐给宗室李姓, 得到恩准,为了保守秘密,还对严氏子严惩。五代时期,周世宗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异姓子身份继位为皇帝的事例,前任皇帝是周世宗的姑丈。由宋至元,民间各种类型的养异姓子事例不少。宋代的《名公书判清明集》,在《户婚·立继类》里就有对异姓立继引起争讼的判文,朝廷官员并没有死守律令文字,而是根据情理实际进行论断。说明宋元时期对于养异姓子为后嗣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宽松了很多。

2.对养异姓男契的评价。如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是历代统治者遵循礼制“同宗则可为之后,异姓不相为后”的原则,制定了 “禁养异姓子为后”的律令条文;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各朝代又客观存在着大量的养异姓子为后嗣的情况,并且很多都得到了实际上的认可。这种制度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直平行地存在和发展着,不断引起争议。有一些人提出了一些折中的处理方法。例如在东汉吴商 《异姓为后议》中,提出为异姓作后的人,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仍然应当服丧,但丧服规格可以降一等,与出嫁女的服制同等对待,提出了“虽世人无后,并取异姓以自继”的论点,就是说为了承亡继绝,是可以养异姓子的。这是在承认养异姓子为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议论。综上可以看出,尽管“异姓不相为后”的礼制、律令原则始终未变,但在社会实践中却总是在“酌乎人情,变而通之”地加以灵活对待。不变的原则与灵活的处理一直相伴而行,这实际上就是中国收养制度的矛盾所在。

既然中国古代民间收养异姓男为子的现象这样普遍,并且还多数形诸契约,那为什么国家的律令却一直坚持不改“禁养异姓子为后”的条文?如前文论述,封建统治阶级是靠宗法制度,即宗法世袭制度来维持其统治的,强调的是正统的血缘关系,一个血缘下来的一根血脉,才是正宗,故同宗之子可以为后嗣,但如果以异姓子为后嗣,便扰乱了宗族血脉,将会破坏宗族世袭制度的纯洁性,危及宗法世袭统治,而保持宗法世袭制,实际也是在维护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石,故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严守此项规则不变,特别是针对帝王将相等贵族们的要求则更为严格。所谓的“非子”“、非正”罪名就来源于此。 至于民间是否养异姓子为后嗣,只要不引起财产纠纷或社会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官府不会专门去过问,基本也可相安无事。这就是始终处于矛盾之中的中国收养制度的实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养异姓子契如此经常出现,究其原因,同姓昭穆相当者不可得或者不易得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家境不富裕者,人们就多不愿为之嗣。富裕者,人们就较愿意为之嗣,甚至强为之嗣。堂兄弟子嗣不多的情况下客观上就难以出继。

唐五代宋初异姓养子契及其样文的公开出现,说明宗法世袭统治的根基已经有所动摇,是对传统收养制度的一种突破,也是对建立在血缘正统论基础上的宗法制度的一种冲击。无数次民间现实事件的冲击,迫使着封建统治者们基于社会的安定,不得不作出一些妥协或者让步,在实际操作处理上用情理去调和与封建礼法的矛盾,变而通之,这倒也符合中华法系“一准乎礼”的特色。而真正消除养子制度上的这种矛盾现象,则是通过推翻封建王朝、摒弃宗法封建制度之后,建立民国。民国时期,废除了封建的宗祧继承制度,在国家法律上被收养者无论同宗异姓,为男为女,均不加限制。这时,收养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才真正迎来崭新的面貌。

收养子女的契约,不仅对于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发生作用,也在家族、宗族,甚至于中国家族承嗣和家产继承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一直是父系家长制统治的宗法社会,为了保持家庭血缘关系继承的纯洁性,特别强调“同宗可为后,异姓不相为后”,并成为传统“礼制”的一部分,为历朝历代律令所贯彻。然而,历史的实际却在不断出现养异姓子为嗣的现象,因此形成两大类收养契,一种是养同宗为后的合法收养契,另一种是养异姓子为后的不合法收养契。到了唐五代之后,两类契约公开存在,且有了样文,这是因为隋唐以来,养义子之风盛行,为养异姓子契约的公开化提供了基础,这是对封建礼制的冲击,反映出宗法继承制度的动摇。宋代官府在司法实践中,对处理养子立嗣问题,并没有强调同宗为继的礼法,而是着重于立继者本人的意愿,这是古代收养制度上出现的新趋势[6]271。元代所流行的《觅子书式》 是公开向社会觅求养子的契约样文,不问同宗或异姓,托媒介绍,只要觅求者满意即可为嗣,这是养子契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变化,完全冲破了封建礼法的桎梏,使养子行为迈向了自由化、自主化的方向。当然, 在法律上完全废除封建宗祧继承制度,是在推翻清王朝以后的民国时代,民国以后,收养制度才完全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生。

摘要:作为确立收养关系的凭证,收养契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出现。收养关系存在同姓同宗继嗣与收养异姓继嗣的不同情况,收养契也主要分为同宗养子契以及养异姓男契两种。

《收养法》 篇8

一、我国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

收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更确切地来说, 收养是一种身份法律行为, 它将人为改变和创设行为主体之间的身份法律关系。收养行为当事人包括被收养人、收养人和送养人三方, 此三者皆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收养始得进行, 我国现行收养法对此都一一予以明确的规定。然而, 我国现行收养法实质要件中存在着诸多缺陷, 与社会现实越来越不契合。

(一) 被收养人

1998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以下简称《收养法》) 第4条规定:“下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丧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那么, 是否意味着被收养人只限于以上所列举的三类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 除此之外呢, 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以及成年人可否?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收养法》同时亦规定, 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 可以不受被收养人须为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及未满14周岁的限制, 继父或继母收养继子女亦同。但是,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可不受限制外, 被收养人是否一定满足《收养法》第4条的条件, 成年人就定无考虑的余地吗?这样是否与社会需求的满足相悖逆?

(二) 收养人

《收养法》第6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30周岁。”第八条同时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此规定貌似苛刻, 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行将成为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利益, 与我国现行《收养法》之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抚养、成长的基本原则是相符合的。

(三) 送养人

针对我国《收养法》所规定的三类可成为被收养人的情况, 送养人亦可分成三类, 他们分别是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和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收养法》第十条规定:“生父母送养子女, 须双方共同送养。”这充分考虑到收养乃以发生亲子关系为目的身份行为, 亲子关系的转移对生父母的感情承受乃至整个生活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故此规定至关重要。该条同时规定:“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这一例外规定确有必要, 以防特殊情况出现时收养无法进行, 但是, 如果生父母一方乃无行为能力人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时该如何处理, 是否也要生搬硬套法条之规定而勉强其作出其根本无法明白意义所在的所谓意思表示?再者, 如果生父母一方故意不表示同意且子女确实需要他人之收养, 岂不陷入一方愿意收养而另一方却拒绝同意的尴尬境地?此外, 如若日后引入不完全收养, 成年人亦可成为被收养人, 则被收养的成年人的配偶与子女的同意权是否该予以法定, 有待明确。

二、对收养的实质要件的评析

(一) 被收养人

1. 成年人能否成为被收养人

对成年人的收养, 笔者认为, 这是与老龄社会之到来分不开的。西方的法、德、日、英、美等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为了解决数目如此巨大的老人尤其是能力欠缺者的物质与精神需要, 社会福利与监护制度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 故成年收养制度应运而生。我国目前已拥有13亿之最的巨额人口, 而占据10%以上的老龄人口有很多是诸如患精神病或痴呆症的行为能力欠缺者, 他们基本上可以通过宣告监护来予以帮助, 但目前我国受监护救护的仅包括精神病和痴呆症者, 而逐渐丧失判断能力的高龄人及其他障碍者如盲、聋、哑者都不属于监护救济范围之内, 这些人虽不如精神病患者一样丧失或欠缺行为能力, 但在生活上亦需要照料, 我国的监护制度对于他们是缺位的。此须注意的是, 一般的未成年人是无法担此重任的, 他们不具有赡养扶助老人的经济实力, 因此成年人作为被收养人在此种情况下则显得十分必要。

2. 被收养人最低年龄的规定

《法国民法典》第345条规定, 只有在收养人家庭中接纳至少已有6个月的儿童, 始允许被收养。究其原因, 因收养乃一身份行为, 牵涉到身份关系的变化及子女利益的有效保护。“为了避免儿童的生母仓促作出同意收养的决定, 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 应给儿童的生母充分考虑的机会”, 以示慎重。我国《收养法》中, 虽对被收养人多出了规定, 但《收养法》对其生父母同意权作出的时间却未作规定, 这就意味着若一对夫妇因为生活困难无力抚养子女则可在子女刚出生时将其送养, 子女的命运就在一刹那间被匆匆决定, 过于草率。

(二) 收养人

1. 关于无子女及收养一名的限制

《收养法》第6条及第8条对收养人的条件进行了相关限制, 其中收养人须无子女及只能收养一名的规定欠妥。综观世界各收养法, 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养制度中存在此项限制。显而易见, 收养人无子女及收养一名的限制是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 这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分不开的。当然, 《收养法》第七条、第八条与第十四条亦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做了相应例外的规定。但除了以上三种特殊情况外, 收养人是否一定得受此限制呢?笔者认为仍有以下两种情形值得考虑。首先, 如果是非社会福利机构愿意成为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收养人, 但已有子女, 也只能被收养制度拒之于门外了。唯一的办法是, 将这些弃婴和儿童先送进福利院抚养, 再办理收养手续。这样加重我国福利机构的负担。其次, 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若他们非华侨之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 而愿意收养者存在与上一条同样的情况, 则按《收养法》的规定他们是无法被收养的, 他们只能继续与其生父母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这与目前世界保障人权的国际潮流相违背。

收养只是更换被收养人的生活环境, 使被收养人得以更好地成长, 就算被收养人数是两名抑或两名以上, 这样并不会增加社会人口的总量, 与计划生育的宗旨并不违背。

2. 关于继父母收养继子女

(1) 继父或继母收养继子女条件十分宽松, 可完全不受《收养法》第6条的限制, 这一放宽条件鼓励这种收养行为, 诚然可以变继父母继子女关系为养父母子女关系, 消除继子女与继父或继母间、与生父或生母间的双重权利义务, 使亲子法律关系单一化, 对稳定家庭关系十分有利。关于这一放宽之妥当性有待斟酌。我国《收养法》第14条却对继父母的条件完全放开, 不做丝毫限制, 势必影响到被收养人利益的保护, 甚至引发家庭悲剧的发生。

(2) 《收养法》规定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双方共同收养, 则当再婚夫妇收养其中一方的子女时势必面临变生父母子女关系为养父母子女关系的尴尬。国外在继父或继母收养继子女时皆规定为继父或继母一方单独进行, 因为配偶的另一方与被收养者之间业已存在血亲关系, 若再硬性规定收养须夫妻双方共同进行, 这就意味着人为生生地切断生父母子女关系再建立养父母子女关系, 不合情理, 亦无必要。

3. 年龄差距问题

《法国民法典》第344条规定收养人的年龄应当比其拟收养的子女的年龄大15岁以上。为了维系正常的亲情伦理, 行将成为养父母者年龄自然须大于被收养者, 是故我国《收养法》于此又暴露出问题。《收养法》第9条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 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这与我国宪法保护妇女、母亲、儿童、老人的原则相呼应。鉴于女性生理上的弱势, 女性受侵犯的事实时有发生, 尤其是作为孤立无援的被收养者更是如此。但是, 该法条只重视对被收养女性权益的保护, 却忽视了对未成年男性的保护, 若是无配偶的女性收养一个男孩, 却无年龄差距之规定, 实为法制的一个盲区。事实上, 男性被女性性侵犯的案例亦不绝于耳, 但是, 男性尤其是未成年男性之权益保护问题却几乎无人问津, 实际上我国宪法之平等权于男女两性是完全平等的, 女性只因为她们受侵犯、歧视的现象更易发生而受到重视。因此, 《收养法》第9条如是规定, 实际上是有违男女平等的宪法基本原则的。

(三) 送养人以及同意权

1. 生父母的同意权

随着“为子之收养”的兴起, 当今世界各国收养法中未成年人成了被收养者的主体。又因收养乃一能改变身份关系的行为, 故被收养者未成年人的生父母的同意权的设立极为重要。就儿童的亲生父母行使收养的同意权而言, 被收养儿童的亲生父母应明确收养的所有后果, 自愿作出同意收养的意思表示。因同意权的行使关系到收养能否顺利进行, 是故当同意权人长期外出、无能力作出同意的表示或恶意阻挠时可以免除其同意。我国《收养法》第10条规定:“生父母送养子女, 须双方共同送养。”该条同时规定:生父母一方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但是, 当生父母之一方因精神失常等原因无能力作出同意收养的表示或者对收养恶意拒绝时, 是否可以免除其同意, 《收养法》并未将其考虑进去, 而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应该是存在的。

2. 配偶及子女的同意权

成年人纳入被收养人的范围乃大势所趋, 因为收养行为的特殊性, 故作为被收养人的成年人的配偶及其子女的同意权同样不容忽视。因被收养的成年人大都业已结婚生子, 若其家人被收养势必影响他们未来的物质精神生活, 造成经济上的压力和思想上的重负, 故事先的同意权之具备是完全必要的。

三、收养制度之完善

(一) 关于被收养人的规定

1. 应将成年人纳入被收养人的范围;

2. 被收养人若为生父母无力抚养的子女, 最低被收养年龄须为6周以上。

(二) 关于收养人的规定

1. 被收养人若出现以下情形时, 不受无子女及收养一名的限制:

非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2. 继父母收养继子女须满足两项条件。

一是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二是未患有医学上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3. 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 但配偶一方收养他方子女时可单独进行。

4. 收养人应比被收养人大18周岁以上。

无配偶者收养异性为子女时, 收养人应比被收养人大40周岁以上。

(三) 关于送养人及同意权

1. 对未成年人的收养生父母双方必须作出同意收养的意思表示, 但若出现以下情况则可免除其同意。

一是生父母一方已经去世;二是生父母一方长期外出联系不上;三是生父母一方处于不能表示自己意思的状态;四是生父母一方已完全放弃照管该子女从而使儿童面临身体与精神伤害的危险情况;五是生父母一方拒绝将子女交他人收养且法院认为这种拒绝完全是一种过分行为, 不利于儿童利益的保护。

2. 当被收养人为成年人时, 该被收养人的配偶及子女须作出同意收养的意思表示。

当然, 若出现上述第一项列举的特殊情况时亦可排除其同意权。

摘要:收养制度为解除父母子女关系后建立一拟制血亲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以《收养法》为最高单项立法的收养制度尚存许多不尽完善之处, 如被收养人是否仅限于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收养人是否一定得受无子女及收养一名的限制, 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是否要明确规定等, 与社会现实存在明显脱节。我国的收养制度应对被收养人、送养人及同意权等方面的规定加以完善, 使之与社会现实更为契合。

关键词:收养制度,实质要件,完善

参考文献

[1]蒋新苗.国际收养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347

[2]蒋新苗.收养法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03:99

[3]杨大文.亲属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12:290

谈谈收养问题 篇9

一、关于收养人的年龄问题

收养人的年龄, 实质上是收养人的资格条件。在任何法律关系中, 年龄都是确定自然人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界限。如宪法规定,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 十八岁的人为有行为能力的人。婚姻法规定, 男满二十二岁, 女满二十岁始许结婚。刑法则规定满十六岁为刑事责任能力的界限。因此, 在收养方面也同样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收养人的年龄界限, 以满足人们收养子女的要求。

收养人的年龄界限, 是根据风俗、习惯、婚姻状况、道德观念和社会利益的要求等多种因素确定的。因此, 各国对收养人年龄的规定不尽一致。我国收养法第六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 无子女; (二) 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 (三) 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的疾病; (四) 年满30周岁。

为什么我国确定30周岁为收养人的年龄界限呢?

第一, 收养是确立养父母养子女关系的法律行为。

收养人的目的是为人父母, 因此, 只有高于结婚年龄的人, 才具有为人父母的资格和作为收养人的条件。

第二, 收养是依法确立新的家庭关系。

根据宪法和婚姻法的规定, 即收养必须符合“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的精神。因此, 收养人必须首先具备无子女和不能生育的前提条件。因为有子女或有生育能力的人再收养, 势必会出现与计划生育相悖的情况。所以, 无子女和医学认为不能生育是收养人的必须具备条件。而年龄界限, 则是以上述为前提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三, 30周岁是收养人的年龄界限。

我国婚姻法规定“晚婚晚育应予鼓励”。在我国, 晚婚一般按二十五岁计算, 夫妻婚后未生育子女, 所以30周岁保障实现无生育能力人收养更加稳妥可靠。

第四, 30周岁收养符合我国的传统习惯。

根据我国的传统, 夫妻婚后一般都期望有自己的孩子, 以享亲子之情, 以叙天伦之乐。不少夫妻婚后几年也没自己的孩子, 年龄已经到了30周岁。所以, 按规定符合收养的年龄期限, 应当允许收养一个子女。

第五, 30岁周人趋于成熟, 收养一子女, 于双方和社会均为有利。

事实证明, 婚后不育过早收养并不有利, 但过晚则会影响人的感情需要。

应该指出, 30岁周的收养年龄界限是符合我国情况的。但在社会实践中, 仍有人持有异议, 要求提前收养。收养人有正当理由要求收养子女特别迫切的。如婚后早做绝育手术或取得医院证明不能生育, 迫切要求抱养子女的;或因不能生育早已收养多年, 要求补办手续的。二是被收养人父母双亡, 急待其亲属或他人收养的。在上述情况下, 收养人如未达30周岁, 能否适当灵活, 准予收养呢?我认为, 就一般而言, 应做好工作, 按规定的收养年龄条件执行, 这有利于收养制度的稳定。但对个别要求特别强烈, 理由正当, 其他条件都符合要求的, 可经过批准手续, 准予适当灵活。理由是: (1) 如前所述, 30周岁是收养的年龄界限, 如收养人已作绝育手术或经医院检查不能生育, 当事人要求收养的, 若仅因年龄条件不具备, 坚持不许收养, 可能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是使人感到不近情理, 二是会形成事实收养。 (2) 如当事人已事实收养几年, 且与养子女感情很深, 为了子女入托、上幼儿园的需要求办理收养手续, 如因收养人年龄不够而推办收养手续, 势必会涉及子女利益, 也给收养人工作和生活上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如儿童父母双亡, 被其亲属或他人收养, 该收养人因年龄条件不符而不予办理, 也会直接危及子女的利益。因此, 在某些情况下, 死卡年龄条件会与“保护子女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相违背。所以, 我国在规定了收养年龄条件之后, 也有必要做些适当灵活性的规定, 更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

对个别情况的灵活是不会影响对现行规定的贯彻执行。这是因为:首先人们对收养子女的观念、要求及其心理状态是不相同的, 有的人十分迫切, 有的人则犹豫不定, 有的人到了老年才决定收养, 有的人甚至终身不要子女, 情况不可能相同。其次, 收养条件的成熟时机也不可能一致。收养条件的成熟是由双方及主客观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不是收养人单方的意愿所能实现的。特别在当前实行计划生育的条件下, 更增加了收养的复杂性。所以, 收养条件的成熟必然有早有晚, 不可能划一。因此, 不可能形成都要30岁周以前收养的局面。最后, 对个别收养人年龄上的灵活, 一般都是由于某种特殊理由所形成, 如被收养人父母双亡或弃婴, 急需被收养, 事实收养的子女急待入托或上幼儿园等, 这种情况下, 未达30周岁被批准收养, 只会得到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不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后果。

二、有子女能否再收养子女

婚后无子女, 是我国收养制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这是由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所决定的。因此, 婚后有子女则不许收养。当然, 从收养的本意讲, 只要为了被收养人的利益和符合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不管收养人有无子女均应准予收养。但从计划生育的要求看, 一对夫妻提倡生育一个子女, 如对有子女的人不加限制势必会影响计划生育的贯彻执行。因为计划生育要求只生一个子女, 而收养则许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女, 自然会引起人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家庭构成上的不平衡。这样会造成“我计划外生育供你收养, 你计划外生育供我收养”的不正常现象, 变相可以生育两个子女的局面。显然, 这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 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 对有子女的人的收养权利加以限制是完全必要的。

所谓有子女包括婚生子女、养子女, 不论是在一地同居或异地生活, 也不管关系亲疏状况, 均不得再收养子女。但是,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 下列几种情况也需要作为例外情况看待。 (1) 子女为精神病、痴呆症患者, 或有严重残疾的, 其生活不能自理, 更不能尽赡养父母的义务, 父母要求再收养一子女的; (2) 子女在国外定居, 经济上虽能给父母以帮助, 但不可能回国照顾老人, 老人要求收养一子女的; (3) 弃儿、父母双亡的儿童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 其亲属或其他人虽有子女但自愿对困难儿童收养的。

上述三种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父母有子女但子女不能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分具体情况, 一律按有子女后不准收养, 势必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当父母年老体弱, 丧失劳动能力时, 可能处于无依无靠。这会给老人在晚年造成生活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痛苦, 还会把抚养老人的义务转嫁给社会, 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因此, 对子女患精神病、痴呆症和有严重残疾的, 或子女侨居海外的, 父母要求收养一子女时, 从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出发, 应予准许, 这对各方均为有益。二是子女无父母或父母无力抚养, 急需有人收养时。在这种情况下, 如有无子女对该子女进行收养自不发生问题。如无上述适当人选收养时, 儿童的亲属或其他有子女的人要求收养时, 从子女的权益出发, 也应予准许。这是因为:第一, 不违背计划生育的原则, 儿童父母双亡, 被人收养后, 自不发生再生育问题。第二, 在我国社会福利院还未普遍设立的情况下, 有子女的人不许收养孤儿和困难儿童, 不但直接影响子女利益。如某妇女患有疾病不能自理, 其丈夫死亡, 留一幼儿。死者生前遗嘱要求将小儿送其兄抚养, 其兄嫂均表同意, 但其兄有子女, 在这种情况下, 如不许收养, 对该幼儿成长不利。第三, 如果没有无子女的人收养, 也不许有子女的人收养, 只能由国家养育。这也会增加国家经济负担。所以,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允许有子女的人收养, 于公于私均为有利。

三、关于收养弃婴问题

弃婴是一种遗弃婴儿的犯罪行为。它是指婴儿的父母或其他抚养义务人, 用抛弃婴儿的手段, 以摆脱履行抚养义务的行为。弃婴有两种形式, 一是把婴儿置于公共场所或群众居住地, 无害婴儿或致婴儿于死地的目的, 以求他人把婴儿收养。二是把婴儿弃于荒郊野外。这种弃婴与前一种弃婴性质不同, 具有剥夺婴儿生命的故意, 其性质和后果都要严重得多。两种都属犯罪行为, 但前一种属遗弃罪, 后一种在实质上是杀人罪。

弃婴现象在旧社会比较严重, 主要是劳动人民因贫穷所迫, 或女子受辱所生私生子, 迫于生活和舆论压力所致。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变, 弃婴现象大大减少。近年来, 随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由于“重男轻女”封建残余思想作怪, 弃婴现象又不断发生。这是旧思想在新形势下挣扎和对抗的表现。它涉及婴儿的生命安全, 也关系着计划生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因此, 对这种犯罪行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有力的制止措施。

当前, 弃婴的主要特征是:被遗弃的对象主要是女婴。遗弃的方法虽多种多样, 但基本形式是:用诈骗手段把婴儿交给他人后而溜走;或者偷将婴儿放在他人家门口;有的人从农村把小孩弄到城市闹区遗弃后而离去。婴儿身上多带有出生年、月、日纸条和其他小件衣物。弃婴的基本目的是, 把婴儿交他人抚养, 使自己获得重新生育的机会, 不具有残害婴儿的动机, 也无摆脱抚养义务的意图。因此, 对当前弃婴的性质应如何认定, 弃婴能否收养及通过什么方式收养, 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 关于收养弃婴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三种收养弃婴的形式:1.把婴儿送往社会福利院;2.由公民收养;3.无上述两种形式的情况下, 由国家出资委托公民收养。在三种形式中应以公民收养为主, 其他两种形式为辅的办法比较适宜。因为, 公民收养弃婴比较灵活方便, 能迅速解决对婴儿的抚养照料, 公民收养既能满足群众对收养子女的要求, 又能减轻国家负担。

(二) 公民收养弃婴的方式

收养弃婴明显特点是, 无法定送养人。公民在收养前应当到公安部门要求帮助寻找弃婴的生父母, 如查找不着, 收养人同意收养的, 应由民政部门进行公告后给予办理收养登记手续, 这样才能依法保障婴儿的利益。

四、关于收养养孙问题

收养养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收养。外国法称跳跃收养。我国叫隔代收养, 关于收养养孙问题, 我国现行法无明文规定,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此类收养, 一是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年龄悬殊过大, 有嫌辈分不合, 收养的人要求将被收养人作为养孙收养;二是收养人要求收养隔代亲属为养孙的。这些情况既符合我国的传统习惯, 也不违背社会利益, 因此应该予以承认。收养养孙除名称外, 适用收养子女的有关规定, 相互有权利义务关系。养孙子女一旦被收养后, 与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则消除。

有人认为, 养孙子女被收养后, 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继续保留, 这是不适当的。我国婚姻法规定:“养子女与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 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这说明, 收养的根本问题是权利义务关系的转移。我国不承认被收养人同时具有双重权利义务关系, 解除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 目的在于维护收养关系的稳定。养孙关系成立后, 与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也应随之消失, 否则, 既与生父母有权利义务关系, 又与养祖父母有权利义务关系, 这对收养关系的稳定显然不利, 养孙的生父母与养祖父母之间, 不因收养而产生任何法律关系, 当然原有的亲属关系除外。

五、关于收养登记问题

我国实施收养登记制度, 这是为保证收养关系依法成立, 保护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合法权益的基本制度。收养人与被收养人自收养成立之日起, 就确立了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 养子女与生父母之间及其他近亲属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的成立而消除。为保证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关系合法化, 我国收养法第十五条规定“收养应当向县及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也就是说收养必须依法登记, 收养关系才成立, 否则收养关系不成立。同时也规定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也应当登记。但对于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 有虐待、遗弃的行为或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恶化的, 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协议的, 可以通过诉讼解除。现实生活中, 某些地方仍然保留过去的传统做法, 只要把被收养人领到家, 按照家庭成员对待, 一起生活就认为确立了养父母养子女间的关系, 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 所以不去办理收养登记。这种做法笔者并不赞同, 因为不办理收养登记, 收养关系并没成立, 对被收养人今后入户、入托、入学等都存在问题。直接影响被收养人正常生活, 同时也剥夺了被收养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只有依法办理收养登记, 使收养关系合法化, 才能有力于保证收养关系、家庭关系稳定, 有利于保证收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604.

那些被收养的花儿 篇10

二月里,公公去渔塘钓鱼,钓回了两盆月季。

婆婆问他,怎么弄了两盆花。公公答,一些单位搞活动,拿花当装饰,事后,把花当废品,处理给了渔塘。这两盆,半死不活的,渔塘老板要扔掉。我看她们怪可怜的,就抱了回来。

那两盆花,看上去恹恹的,倦倦的,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我怀疑她们的生存力。公公却信心满满,她们会好起来的。花儿极有灵性,你收养她,她知道感恩,反倒更好养活。用句时髦的话说,给点阳光,她们就灿烂。

没想到,公公收养花儿上了瘾,他陆续抱回了"弃儿"玻璃翠、橡皮树和兰花。他把她们当宝贝,十足慈父样。

他给她们换盆,换土,施肥,浇水。他和她们共同接受阳光的照拂。清晨或黄昏,他坐在她们旁边,抽一根烟,烟雾被风一阵阵地吹淡了。他对她们说,烟味,挺香的,你们闻一闻,没什么大碍。在室内,公公被婆婆剥夺了吸烟的权力。因此,他对着花儿们吞云吐雾,他亲她们,像朋友,像父女。

又一次,公公在小区闲逛,拾了一株海棠姑娘回来。

海棠是生病了,蜷着的叶,像紧缩的心,很疼的样子。公公说,是被红蜘蛛害的。公公立即给海棠打了药。然后,像看护病人一样,守着。海棠的灵性,慢慢苏醒。海棠舒展枝叶,虽然颤颤威威,却令人振奋。公公的成就感来了,他骄傲地说,我知道,她们会好起来的。

公公说,花儿们也会相互妒忌。因此,他对她们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灵性的花儿们,似乎知道有人天天关注她们,探访她们的成长,便把一股劲憋足了,跃跃然,抽嫩芽,发新枝。从旧时模样里脱颖而出。她们在长大,她们还要开花。

海棠先开了,花是水洗的红,瓣是月亮的盈,凝滑,透明。小小花儿,似乎悟到了爱意,不管风吹雨打烈日晒,依然俏枝头。公公感慨,她来感恩了。的确,开于碧叶之上的水红花儿,是海棠的感恩心。

接着,月季开了,月月都开花,从不爽约。花色烫得人眼热。兰花也开了,淡淡的香,毫无心机的样子。橡皮树不开花,橡皮树开"红叶",幼嫩的新芽,尖尖的,于浑厚朴实的绿叶间,竖一抹羞红,淡淡地,纯洁无邪。玻璃翠长成了母亲,丰盈沉实,她的身体,已承载不了太多的新绿,她需要分娩。公公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把小玻璃翠分离母体,载进不同的花盆里,新的个体诞生了。

上一篇:传统文化与设计教学下一篇:竞争与合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