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会议制度(共11篇)
规章制度——会议制度 篇1
会议制度 会议制度要怎么写
会议制度是监理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会议中包含着大量的监理信息。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必须重视工地会议,并建立完善的会议制度,以便于会议信息的收集。
篇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缩短会议时间,提高会议质量,加强会议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会议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改善办公秩序,及时传递、执行和保存办公信息,提高办公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所各部门应重视对会议的组织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会议,包括本所党组会议、行政会议、所长办公会议等例会,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组织的全所性不定期工作会议,以及在重要来访或外事活动过程中组织的全所性会议。
不包括本所及所属各部门组织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会议。
第四条 会议的管理部门为所办公室,会议的具体会务工作由承办部门协作安排。
第二章 会议召开原则
第五条 本所及各部门召开会议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精简。大力压缩会议,尽量缩短会议时间,减少与会人员。逐步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传播工具部署工作,能合并召开的会议尽可能合并召开。
(二)高效。召开会议应具备必要性,注重实效,主题鲜明,准备充分。
(三)务实。把工作重点放在科研、开发、管理和生产等重要部位,加强调研和督查,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可采取现场办公会议等形式,及时协调研究解决有关问题。
(四)节约。会议要厉行节约,凡涉及经费开支的会议应严格按照有关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执行,严禁铺张浪费。
第三章 会议安排
第六条 本所例行会议均列入例会制度,要求按照例行会议规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组织召开。
第七条 本所临时组织的会议,涉及本所有关部门的,部门负责人应给予积极配合,保证会议所需材料、设备、器材、场地及时安排到位。
第八条 本所各部门组织的全所性不定期会议,均须经分管所领导批准后,提前7天报送所办公室列入会议计划。所办公室负责于每周星期五将全所各类会议统筹安排,编制会议安排表,印发到会议参加人员。
第九条 会议召集部门应做好会议准备工作,将会议主持者、议题、议程、与时间、地点安排报送所办公室,由所办公室统筹安排。
第十条 列入会议计划的会议,如遇特殊情况需更改日期、地点或会议内容时,会议召集部门应提前3天报送所办公室调整会议计划。未经所办公室同意,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随意打乱或更改正常会议计划。
第十一条 凡需要所领导参加的会议,召集部门应提前请示分管所领导,按分管所领导指示办理。
第十二条 对于参加人员相同、内容接近、时间相近的几个会议,所办公室有权合并召开。对于准备不充分,或有重复性,或无多大作用的会议,所办公室有权拒绝安排。
第十三条 不定期会议必须服从统一安排,各部门会议不应安排在全所例会同期召开,应坚持部门会议服从全所会议,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
第四章 会议管理
第十四条 会议召集部门应做好充分的会前准备工作,拟定会议议程、准备会议材料、落实布置会场、做好报到签到等工作。
第十五条 会议应有专人负责记录和整理:所党组会议由所人事劳资处负责记录,行政会议、所长办公会议由所办公室主任负责记录;各部门召集的全所性专业会议由各部门派专人负责记录;全所性的行政事务会议由办公室负责记录;部门会议由各部门负责记录。
第十六条 会议原始记录应由会议主持人和主要与会人员签字认可。
第十七条 会议形成决议或决定事项需要所属各部门组织职工学习、贯彻、执行或全所职工知晓的,可编制会议纪要,及时印发各部门。
第十八条 会议材料的归档:各级会议的文件资料、会议记录、纪要、简报、照片、录像、领导讲话和题词等均应及时整理,按时归档。
第五条 会议纪律
第十九条 与会人员应遵守如下纪律:
(一)与会人员必须按会议通知时间准时到会,无特殊情况不得迟到、早退或缺席,会议期间应将手机和传呼机打到振动方式(有特殊要求的会前另行通知)。
(二)会议须限时召开,无特殊情况应按时结束。发言应确定时间,紧扣主题,简明扼要,严禁偏离主题,延误会议进程。
(三)会议内容如有保密事项,与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XX年3月1日起实行。原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所办公室负责解释。篇二
第一条 县政府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工作会议、专题会议(含现场办公会议)和党组会议制度。
第二条 县政府全体会议,由县政府组成人员参加并由县长或县长委托常务副县长召集和主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列席会议。根据需要,可邀请县委、县人大、县政协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县人民法院、检察院,中央、自治区、市直属单位负责人及各群众团体组织负责人列席。必要时,各乡(镇)长、县政府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国务院、自治区、崇左市人民政府和县委的重要指示和决定;
(二)按照县委的部署,研究决定县政府的重要工作;
(三)部署县政府年度、半年度及季度工作;
(四)通报有关全县工作的重要情况;
(五)讨论其他需要由县政府全体会议决定的事项。
县政府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至二次,必要时由县长决定随时召开。
第三条 县政府常务会议,由县长或县长委托常务副县长主持,参加人员为副县长、县政府调研员,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列席人员由主持人确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自治区、崇左市人民政府和县委的指示、决定及重要会议精神,研究贯彻执行措施;
(二)讨论决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草案,全局性重大改革方案,重大建设项目安排,重要资金使用等县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三)讨论决定报请崇左市人民政府和县委审定的重要事项;
(四)研究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议案;
(五)讨论通过由县政府制定和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六)分析社会经济形势;
(七)讨论决定县政府各组成部门、工作部门和乡(镇)的重要请示、报告事项;
(八)研究其它须由县政府决定的重大事项。
县政府常务会议原则上每半月召开一次。必要时由县长决定随时召开。
第四条 工作会议或专题会议(含现场办公会议),由各副县长按照分管工作需要及时召开,研究、协调和处理县政府工作中一些具体业务问题。会议形式及参会人员由主持会议的县长、副县长确定,由县政府办公室记录形成会议纪要。
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由县长或县长委托分管副县长主持,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和乡(镇)长参加,必要时,各乡(镇)党委书记列席。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布置、检查、督促本县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工作;确定重特大事故防范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完成的期限。并由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形成会议纪要。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
第五条 县政府党组会议,由党组书记主持,副书记、党组成员参加。党组会议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议题由副书记或党组成员提出,报党组书记确定。其任务是:
(一)传达贯彻上级政府党组的指示、决定;
(二)研究贯彻县委常委会议的重要决定和县委工作部署;
(三)组织学习,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四)酝酿讨论重要人事任免事项并按程序办理;
(五)讨论考核和重要奖惩事项;
(六)研究部署县政府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工作和公务员队伍建设以及机关作风建设问题;
(七)研究党组书记提议的其它事项。
县政府党组会议一般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由党组书记随时决定召开。
第六条 凡提交县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研究决定的各乡(镇)和各部门要求解决的重要问题,要附上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对涉及若干职能部门职责、业务和政策法规性强的问题,须经分管副县长主持有关部门会商提出处理意见;如有意见分歧且不能统一的,要将不同意见向会议汇报、说明。一般情况下,会议中间不得插入没有准备的议题,不审议不按办文程序办理的议题。
第七条 县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副县长参加,并由县政府办公室做好会务并派专人记录,会后及时编写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会议主持人签发。
第八条 县长、副县长召开的工作专题会议(含现场办公会议),由县政府办公室有关股室负责组织,派人记录并编写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县长或有关副县长签发。
第九条 会议严格实行签到制度。县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须由政府部门行政正职领导参加。如正职领导离开本县出差,由主持工作的行政副职领导参加。到会人员不准私自录音,对于领导同志的讲话,应按规定要求传达。会议讨论决定的问题未经县政府批准,不得扩散。根据需要,可邀请新闻单位派员列席旁听,新闻报道或重大问题请示县长或常务副县长。
第十条 会议讨论的重要文件和资料会后要收回。会议决定的重大或涉及全县性的事项,应按规定正式行文。一般事项可通过《大新县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纪要》、《大新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印发有关单位贯彻执行,不另行文。会议决定的事项,有关部门必须坚决执行,抓紧办理。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应及时向县政府报告。会议决定的事项,由县政府督查室负责检查、督促落实。
第十一条 精简和严格控制以县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县性会议。以下会议由县政府召开:
(一)部署全县性工作,贯彻大政方针政策和重要的改革措施;
(二)由县政府授奖的综合表彰会或非行业性特殊表彰会;
(三)县委常委会议或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以县政府名义召开的其他主要会议。
县政府工作部门要尽量减少会议,特别是全县性会议。拟在下一年度召开的本部门、本系统的全县性会议,要于本年度12月中旬以前将会议内容(含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会期、人数、所需经费及其来源等)报送县政府办公室审批。需要临时召开全县性会议,一般提前10天报送县政府办公室审批。
县政府领导指示召开的全县性会议,按县政府领导的指示办理。
县政府及县政府组成部门和工作部门召开的会议要贯彻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严格限制参会人员,需要各乡(镇)政府、县直各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的,须报县政府批准。压缩会议时间,控制会议经费,除重大会议外会期一般不超过半天。篇三
一、目的
为规范公司各项会议及各类培训流程,统一会议管理模式,减少会议数量、缩短会议时间,提高会议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职责
(一)行政管理部负责会议管理,所有重要会议要在公司领导批准后到综合部登记备案。
(二)会务工作主要由行政管理部承办;其他部门主办或召集的会议,行政管理部应予协助。
(三)除其他部门主办的会议资料各自存档外,会议资料由行政管理部整理、分发、立卷、存档。
三、会议分类
(一)、公司部门周会制度
1、主持与记录:各部门助理记录,由部门主管主持
2、召开时间:每周一上午10:00、特殊原因需要延期召开的由部门主管提前通知。
3、参加人员:部门主管、部门员工
由于出差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例会的,应提前向部门主管请假。
4、会议内容:该部门上周工作总结、本周工作计划。
(二)、公司员工周会制度
1、主持与记录:由人力资源部召集,总经理主持,行政专员进行会议记录。总经理未列席会议时,由副总经理主持。
2、召开时间:每周五下午4点。特殊原因需要延期召开时由行政专员提前通知。
3、参加人员:为公司全体员工。由于出差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例会的,应提前向人力资源部请假。
4、会议内容:
(1)公司日常运作情况的总结。
(2)各部门汇报上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着重介绍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全体与会人员就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发言。
(三)、公司工作述职会议制度
1、主持与记录:工作述职会议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召集,总经理主持,行政专员进行会议记录。
2、召开时间:每年召开两次,分别在年中和年末召开,具体时间由人力资源部安排。
3、参加人员:公司全体员工。由于出差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例会的,应提前向人力资源部请假。
4、会议内容:各与会人员各自总结、汇报半年来的工作情况,如工作具体内容、工作任务执行情况及所取得的业绩或成效等。
(四)、其他会议
1、公司年终总结表彰大会
总结全年工作情况,布署下一年度工作任务,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及个人。此项会议由行政管理部具体组织实施。
2、各专题会议
相关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定期地召开。会议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运营管理、招商工作、企划工作、物业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及合约事宜等专项工作进行讨论、布署和总结。
3、员工发起的会议
公司员工可以发起一定级别的会议,员工对公司的某一制度,或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需要多个部门协同时,可以提请适当级别的会议。由行政管理部门将会议纳入临时会议的范围,并由主经理批准。
四、会议召开
(一)会议安排:
1、凡涉及到多个部门人员参加的会议或由于阶段工作需要临时召开的会议,会议召集部门应在召开前1-2天将总经理批准后的会议通知单报行政管理部,由行政管理部进行统一安排,方可召开。
2、行政管理部每月统一编制例会会议计划,与月排班表同时公布。
3、凡公司已列入会议计划的会议,如需改期,或遇特殊情况需临时安排其它会议,组织部门应提前2天报总经理审批并报请行政管理部调整会议计划,未经行政管理部调整的,任何人(部门)不得随意调整正常会议计划。
4、各部门工作例会必须服从公司的统一安排,各部门小会不得安排在公司例会同期召开,应坚持小会服从大会,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
5、会议一经确定,与会人员应预先做好各项工作安排,原则上不可请假缺席或迟到,遇特殊情况须提前向总经理请假,获得批准后方可指派专人代为参加,会后应主动询问会议内容及交办事项,确保会议布署的各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并对工作结果负责。
(二)、会议的准备:
1、公司有专项主题的会议或需有投影设备演示说明的会议,应由行政管理部提前做好投影设备连接调试工作;
2、会议之前,行政管理部应有专人负责会议会标的制作和设置,并根据会议级别或性质准备好会议饮用水或其他招待用品;
3、特别重大会议,应由行政管理部专人负责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会议议程安排(应提前报交公司领导或主要参会者);
会议资料准备(如需分发应在入场前登记分发);
会议场所布置;
会议服务人员的安排;
会议签到;
会后事项安排。
会议需要留存资料的应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做好拍照、摄像工作。
(三)、会议召开及传达:
1、应明确公司会议的目的,公司会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因此会议应明确主题,不开无边际的会议。
2、参会人员在会前应明确会议要研究的议题以便准备好相关文件材料。
3、与会者的发言要言简意骇,一般发言不可过长,会议组织者或主持人在开会前应该就每个人的发言时间予以统计和控制,时间到后,无特殊情况不予延长。每次开会中应该强调发言的时间要求。
4、重要会议决议或记录未正式公布前,与会者不得提前透露会议内容。
5、与会人员必须用正式的会议记录本做详细的会议记录,以便于会后向部门员工准确传达会议精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行政管理部将不定期抽查与会人员的会议记录。
6、公司会议的会议纪要由行政管理部专人负责整理并由公司领导审阅签发,会议纪要应分发给与会人员,必要时,分发给相关部门。其它会议由召集部门责成专人负责记录整理,由主管领导审阅签发并编号存档。
7、会议结束后行政管理部或其它会议组织部门负责将问题进行汇总、分类,并将会议中对各部门工作的要求进行整理、分类、下发。公司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检查和追踪由行政管理部专人负责,根据规定的时间节点逐项跟进,并在下一次例会前将各部门完成情况报公司领导。
(四)、会议纪律
1、要严格遵守会议的开始时间,提前3分钟到达会议现场。不得缺席、迟到、早退,会议记录人员登记到会情况。迟到则赞助10元,迟到每超过一分钟增加10元,依次累加。如需请假需经会议召集人批准。无故缺席者,赞助50元。
2、管理级别以上人员共同参加的为中层会议,中层会议应至少提前一天通知。迟到的则缴纳100元赞助费,迟到每超过一分钟增加10元,依次累加。
3、决策层人员共同参加的为高层会议应至少提前一天通知。参会人必须到场,迟到的则缴纳500元赞助费,迟到每超过一分钟增加10元,依次累加。
4、所有参会人员在开会期间应将手机等通讯设备设置为无声或震动状态。会议期间,所有与会人员不得看报纸杂志、听音乐、接听手机等做与会议无关的动作。发现有以上情况者,一次赞助10元,成长10次。
5、会议需要表决时,原则上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特殊情况可集中,一经会议决议之事,应按期完成。管理级别未能兑现承诺 的每次赞助100元。对于需要在会议上讨论的问题,提前与会议发起人沟通,以便于及时通知所有参会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同时提交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规章制度——会议制度 篇2
(一) 国外的相关立法
实施庭前会议制度较完善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地区, 制度虽各有区别, 但都是庭前审查程序。美国有传讯、答辩、审判前的诉状和动议、辩解和异议程序及庭前会议制度;英国的“答辩与庭审方向听证”、“审前裁断”程序、“预备听证”程序;日本规定了庭前协商程序 (检察官与辩护人的协商和联系) 和法院的庭前准备程序 (法院与检察官、辩护人的庭前协商程序) ;法国的预审法官制度;德国的准备审判程序;我国香港地区的审前讨论会制度。
(二) 庭前会议制度的价值
1. 节约诉讼资源, 保障庭审顺利进行
庭前会议旨在解决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事项, 可能影响庭审顺利进行、制约庭审效率的突出问题、争点整理等, 避免法庭审理因定罪、量刑等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交织而出现混乱, 可以确保庭审集中、高效进行, 节约诉讼资源。
2. 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
庭前会议制度的确立, 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庭前会议使辩护人的准备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为辩护人充分履行辩护职能提供了保证, 增强了被告人权利的保护, 能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使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成为现实, 能够避免司法实践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影响诉讼的平衡, 进而影响庭审公平进行的情况发生。
3. 是公平与效率、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的体现
庭前会议的确立, 有助于强化控方的证明责任意识和辩方的辩护意识, 促使当事人在庭审中积极开展有效对抗, 提高审判的实质程度。同时, 庭前会议将以前不透明的法官审查改为当事人参与的透明会议, 使诉讼全过程均以“看得见”的方式进行, 增强实体裁决的透明度和社会的信任感。
二、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一) 庭前会议制度的涵义
本文中的庭前会议仅指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刑事诉讼中的一个程序, 不包括法院审前阅卷等内容, 是指在法庭决定开庭审判之后, 开庭之前由审判人员召集的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共同参加的解决案件有关程序性问题, 旨在为参加法庭审理做好准备, 保证法庭审理顺利进行。并不是每个案件都经历庭前会议程序。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以下称修改后刑诉法) 第182条第2款规定:“在开庭以前, 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初步确立了我国的庭前程序, 是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之后, 法院开庭审判之前的一个中间程序。
(二) 庭前会议制度的特征
1. 启动庭前会议的主体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司法解释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 (以下称修改后诉讼规则) 并未明确“审判人员”具体是指合议庭还是独任审判员。公诉人和辩护人无权决定是否召开庭前会议。
2. 参与人员
法条明确规定庭前会议参与者有审判人员、公诉人、当事人 (包括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3. 提起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以下称最高法司法解释) 第183条第1款:“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一)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修改后诉讼规则第431条第1款规定, 在庭前会议中, 公诉人可以对案件管辖、回避、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辩护人提供的无罪证据、非法证据排除、不公开审理、延期审理、适用简易程序、庭审方案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提出和交换意见, 了解辩护人收集的证据等情况。因此,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公诉人仅仅在庭前会议中可以交换意见,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案件的实际需要, 决定是否召集。
4. 庭前会议的议题
根据法条相关规定, 庭前会议审议的议题有:管辖、回避、证据移送、新发现证据、证人、鉴定人等相关人员的出庭、非法证据排除、公开审理等事项进行讨论。
5. 庭前会议适用的案件范围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并未对庭前会议适用案件的范围明确规定。最高法司法解释183条明确了庭前会议的适用案件范围, 4种情形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1)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 (2) 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 (3) 社会影响重大的; (4) 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
三、庭前会议制度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本地区庭前会议召开率较低
自2013年1月1日修改后刑诉法实施以来, 梁子湖区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案件一起, 我院依法指定承办案件的检察员参加庭前会议。“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证据材料较多、案件重大复杂的, 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可召开庭前会议, 基层法院界定重大复杂案件相对保守, 一般证据材料较多, 被告人及辩护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案件, 法院依法召开庭前会议情况较多。
(二) 庭前会议召开主体不明确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并未明确是指合议庭还是独任审判员, 也未明确规定是审判案件的主审法官还是主审法官以外的法官或者人民陪审员。总之对“审判人员”的理解过宽。
(三) 庭前会议申请主体过窄
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看, 并未明确庭前会议由谁提起, 最高法司法解释183条确定了“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 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不难看出, 申请主体仅仅限于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而且申请的内容的仅仅限于排除非法证据。因此公诉人无法律赋予的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四) 庭前会议讨论议题的法律效力不明确
从修改后刑诉法来看, 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仅是审判人员对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 没有规定对相关事项作出实质性决定的权力。比如辩护人申请非法证据排除事项, 审判人员依法组织庭前会议, 控方出示相关材料, 侦查机关出庭作证后, 否定辩方意见, 审判人员最终对辩方提出的非法证据排除申请依法驳回。如果被告人在庭审环节再次提出此类申请, 该如何处之。审判人员在庭前会议中听取意见后具体怎样处理, 有待于完善。
(五) 庭前会议的监督方式不明确
庭前会议作为诉讼程序中的一个程序, 检察机关应对其进行法律监督, 但法律未对庭前会议的监督作规定。
四、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
(一) 提高庭前会议适用率
庭前会议不是每个案件的必经程序, 但庭前会议可以解决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问题, 提高庭审效率。召开庭前会议对被告人而言, 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使法院独自封闭审查的模式改为透明的“桌面会议”审查方式, 平衡控辩双方力量。对于公诉人而言, 听取了辩护人的意见, 排除了“证据突袭”的隐忧, 可提早为出庭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法院而言, 庭前会议解决了程序问题, 庭审时可重点解决控辩争论焦点, 提高庭审的质量。各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联合制定庭前会议的具体细则, 规定召开庭前会议适用案件的范围, 召开形式等。结合各地实际, 将庭前会议召开率纳入考核评分体系。在审判起诉阶段及审判阶段, 办案人员应告知当事人因为证据问题可申请庭前会议, 将程序问题解决在庭审前。例如公诉人在办案过程中讯问时, 听取犯罪嫌疑人对证据提出异议时, 应及时调查该份证据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取得。
(二) 明确庭前会议召开主体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笔者认为“审判人员”范围过广, 应明确其具体身份。2013年我院查办的谈某威胁儿童一案, 案情重大复杂, 犯罪嫌疑人多次翻供, 且多次提出侦查机关对其刑讯逼供, 证据不合法。我院公诉部门承办人立即询问侦查人员, 询问看守所法医及民警, 查看入所体检报告等, 收集相关证据并在庭前会议中提出。辩护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后, 法院依法组织庭召开前会议。会议地点定在法院法警支队会议室;参加人员有原告代理人、被告及其代理人、侦查人员、合议庭全体成员;会议议题是否排除非法证据及合议庭是否回避;主持人为审判长;记录人员为书记员。此次庭前会议, 双方达成合意, 该证据合法有效, 合议庭成员无回避事项。会议记录, 全体参会人员阅读后并签字。对于“审判人员”理解, 笔者认为可以界定为合议庭成员, 加强庭审法官的判断力和重视度, 庭前会议一般应由审判长主持, 也可以由审判长指定其他审判人员主持召开。庭前会议的地点不应局限于法庭, 可以是会议室等。
(三) 扩大庭前会议申请主体范围
从目前法条规定来看,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但从程序公正、使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成为现实的角度, 建议应明确规定庭前会议的申请人应包括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在必要时也可以建议人民法院召集庭前会议, 此外案件当事人、辩护人及诉讼代理人认为确有必要因为除非法证据排除以外的程序性事项也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召开庭前会议, 人民法院根据审判案件的实际需要, 决定是否召集或主动召开。
(四) 明确庭前会议讨论议题的法律效力
在庭前会议中已讨论过的议题, 在庭审中再次提出, 审判人员该如何处之。庭前会议结束后, 书记员应将各方意见、庭前会议所作内容等记录在案, 由参会人员签名。应当明确会议记录确定、有效, 具有法律效力, 相同的讨论事项在庭审中提出不再受理。
(五) 加强对庭前会议的法律监督
庭前会议虽不是正式的庭审, 但检察机关的监督不应放松。重点应当对庭前会议讨论的内容进行监督。讨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防止庭前会议演变成为正式的庭审。检察机关应当指定诉讼监督部干警不定期参加庭前会议, 加强对庭前会议的监督。公诉部门发现线索后, 应及时将线索移交诉讼监督部, 有利于增强监督效果。
摘要:2013年实施的修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增设了审前会议制度, 使庭审程序更加合理。但该规定较为模糊, 部分规定过于原则, 与实践相差有一定距离,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我家的“家庭会议”制度 篇3
《正面管教》的基本原则是不依赖惩罚和奖励来解决问题(因为奖励和惩罚短期有效,但并不利于长期的规则内化和自我成长),而是邀请孩子一起来参与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家长始终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和言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家庭会议”正是一个贯彻正面管教原则的好工具。即使是已经开了几个月的家庭会议,我也未能完全放弃惩罚和奖励,只是一直在努力淡化或者少用物质奖励和身体惩罚。
我家的“家庭会议”流程
我们的家庭会议定在周六晚饭后,“流程”基本是这样的——
流程1:互相夸奖。
每一位发言人都要一一感谢其他所有家庭成员这一周来为自己或为家庭做的某一件或几件好事。这一步可不能信口开河,平时就要好好观察,讲的时候要具体有条理。目的呢,一是培养“感恩”的心态;二是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到大家的爱和肯定;三是为接下来的“问题讨论”环节作好铺垫。
我家的实践效果:中国人是比较含蓄的,不太习惯当面表扬别人,特别是对于最亲近的家人,更觉得似乎没有必要这么客气。事实证明,互相夸奖和感谢明显增进了我们家全家人的感情和互动,成了“管教孩子”之余的意外收获。
流程2:讨论问题。
我们在冰箱门上贴了一张纸——“问题列表”:发现这一周里有谁在哪方面做得不好而且又很难当场解决的,都可以写在这张纸上(孩子如果不会写字,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写上去)。每次家庭会议,我们都会讨论纸上列出的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特别是做得不好的那个人)都可以发言,说出自己认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一起选择最合适的一个或几个方案实施。
我家的实践效果:目前的阶段,还是我们作为父母提出的解决方案比较多,孩子常常会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们一定会征求他的意见,给他发言的机会。
不到7岁的儿子有一次写下的问题是“爸爸妈妈太啰嗦”。最终讨论的方案是:我们在提醒他做事情时,尽量只用一个简单的关键词。比如到了练钢琴的时间,就走到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温和而坚定地说:钢琴!(事实证明的确比唠叨一大段更有效)
流程3:全家一起了解下周的安排和策划下周的家庭集体活动。我通常会利用这个机会提醒儿子下周有哪些重要的活动,比如学校有志愿者活动、要去家庭医生那里注射疫苗、周末约好了要去哪个小朋友家玩……儿子也会提要求,比如“周末想去沙滩玩”等。
我家的实践效果:经过这样的提醒和计划环节,下一周的实施过程就变得顺利多了。
流程4:也就是会议的最后,就是全家 一起做一件愉快的事情。通常,我们会一起吃冰激凌或水果,有时候是陪着儿子玩一会儿他自创的规则有点天马行空的游戏。
总之,家庭会议通常以愉快的互相表扬开始,又以快乐的美食或游戏时间结束。这样,大家也就更容易接受中间的“问题讨论”环节。
当然,育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开一次会就能解决的,当我们发现问题再度发生,就会再次写到“问题列表”中进行讨论,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小小进展。虽然儿子的问题还是很多,但他的点滴进步让我觉得家庭会议值得坚持。而且,除了改正问题,儿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责任意识都增强了,很有“家庭小主人”的架势。有时候,我们也会鼓励他来主持家庭会议。
有一天,他对我说:“妈妈,当我犯错误的时候,你不会骂我,会和我一起讨论,我觉得这样很棒。以后,我对我的孩子也会这样!”这一刻,我心里特别温暖。
党小组学习制度,会议制度 篇4
1、组织党小组成员开展每周一次政治学习活动,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形式不限,如党小组会,讲座,实践活动等)
2、建立党员的考核档案,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每学期书面汇报至少1次)。
3、党小组加强宣传工作,每学期办一期党的知识宣传栏或一个讲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党的各项知识,并在新生报到时组织党小组成员向新生讲解入党程序、如何写入党申请书等。
4、组织党小组成员,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考察工作,指导党员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帮助,谈心交流,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同时指导入党积极分子填写好考察表。
5、党小组成员应做好班内后进生的帮教工作。
6、党小组成员应参与班级和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在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
7、作好党员的评议评优工作。
党小组会议制度
一、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或两次,如支部有特殊任务或遇大多数成员考试等,次数可增加,也可以推迟召开。
二、党小组会的主要内容:
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⒉传达上级党组织的决议,讨论贯彻决议的具体措施及每个党员应承担的任务。
⒊党员汇报近期思想、工作、学习和执行党的决议的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⒋根据总支的统一安排,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如何协助辅导员老师做好学生的工作。
⒍研究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研究发展对象,评选优秀党员,讨论对党员的处分等党务方面的有关工作。
三、做好会前准备,讲求会议效果
⒈会前要确定内容、方法,通知参会成员做好准备;
⒉党小组会要抓住中心内容讨论,有针对性地重点地解决一两个问题,力求统一思想。党小组长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会议不着边际地东拉西扯,以至浪费时间,不解决问题,挫伤党员参加党小组会的积极性。
⒊明确责任,及时督促、检查决定内容。
⒋做好记录,向党支部汇报。记录的内容包括:会议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员名单、会议议题、党员的发言要点、会议决议等。会议记录要专人保管,存档备查。
公司会议规章制度 篇5
为促进本公司全体员工养成守时出勤的习惯,增进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制度,以供公司全体员工共同遵守。
二、负责本制度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负责本制度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为本办法之管理单位。
三、出勤管理
(一)出勤打卡
1、各员工按照其实际工作时间,每天上下班各打卡一次(本公司出勤指纹打卡机位于)。
2、可具体约定打卡时间
(二)迟到
1、上班时间后,分钟以内打卡者,视为迟到一次,每迟到一次予以经济考核元。
2、上班时间时予以经济考核元。
3、全月迟到次数之计算:全月迟到累计超过旷工日论;每旷工一日予以经济考核元。
(三)早退
1、下班时间济考核元。
2、员工早退一次除不计该月为全勤外,并视情节轻重予以惩处。
3、全月早退次数之计算:全月早退累计超过旷工半日论;每旷工半日予以经济考核元。
(四)旷工
1、未经请准假或假期届满未经续假而擅自不到职者,均以旷工计。
2、员工旷工按日不发当日薪资,并加扣一倍日薪资。
3、员工旷工连续日或全月累计旷工日者,予以解聘。
4、员工旷工之核计不满半日以半日计。超过半日不满一日按一日计。
(五)打卡规定
1、员工上下班出勤应当亲自打卡,不得有作假行为。
2、员工上下班出勤如有未打卡情况者,除有正当理由经部门主管证明,并经核准、日内在卡片上签注外,视同旷工处理。
3、员工因事需早退或公出,需要离开公司且当日不再返回者,应打退勤卡后方得离开公司。
4、考勤卡必须保持完整清晰,如因个人原因造成考勤卡记录不明而影响薪金核算者,除有正当理由外不得要求重新核算。
(六)其他
1、本公司员工打卡,如有下列情形者,均以旷工一日计并按其情节酌情惩处。
(1)委托他人代打考勤卡者,委托人与代打人均受处罚,委托人以旷工一日论计。
(2)伪造或涂损考勤卡者。
(3)有迟到或早退情节,而故意不打卡者。
(4)外勤员工如出现无打卡记录,无请假申请、无出差时间证明者以旷工计。
(5)每日的出勤打卡统计、填写、管理、保管等工作由考勤专员负责,统一汇总,按部门层级签字确认。
2、打卡签到的.结果同出差补助和各项奖金挂钩。
公司会议的规章制度 篇6
二、各种会议由召集者负责组织安排,并对出席对象提前发出通知。
三、会议出席者应安排好工作,准时到会,并带笔记本及相关会议资料,如因故无法参加会议,须提前向会议组织者请假。
四、会议坚持讲效率、开短会原则,发言者做到事先准备,简明扼要,畅所欲言,使会议起到应有的效果。
五、固定性会议为:物业部办公会议、公司经理办公会议、项目区域办公会议、部门例会、班组例会。
1、物业部办公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参会对象为物业部正、副经理、经理助理、各公司经理、物业部职能主管及相关人员。
2、公司经理办公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参会对象为公司经理、各项目区域常务经理、经理助理及相关人员。
3、项目区域办公会议,于每月10号召开,参会对象为常务经理、经理助理、项目区域职能主管、管理处主任。
4、部门例会,于每旬第一个星期五召开,参会对象为正、副主任、主任助理、班组长(负责人)以上。
5、各班组每月至少组织1次例会,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具体时间由部门确定)。
六、如遇特殊情况,另行通知召开会议。上一级别会议与本级别会议在时间有冲突时,以上一级别会议为主,本级别会议作相应时间调整。
七、凡会议所作的决议、决定及重要事项必须形成会议纪要,经办公室整理后以文件形式印发并贯彻执行。
对企业建立会议管理制度的思考 篇7
一、会议分类及会议管理对象
按法律地位分, 有法定会议及自定会议。前者如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公司要求定期召开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 以及关于信息发布与报告的会议等, 对此, 《公司法》有详尽的规定, 企业必须无条件遵守。后者指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举行的有一定目的的会议, 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手段。按会议内容划分有投资会议、人事会议、财务会议, 生产、销售、订货会议等。按会议目的划分如决策会、碰头会、讨论会、协调会、通报会等。
按会议规模大小及与会人员范围划分有部门内部会议、全员会议、联席会议、管理机构会议、外部会议等。还有其他划分方式不再一一列举。
以上的会议分类中, 法定会议及必须参加的外部会议属于企业的“硬成本”, 部门内部会议及基层会议的成本、效益已体现在部门负责人或部门的责任考核中, 而跨部门会议, 不仅占用二个以上部门的资源, 而且是中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具有较强管理示范意义, 因此本文将之作为会议管理对象, 来探讨会议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及效益评价。
二、会议管理的目标
会议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会议效率最大化。效率指投入产出比, 即针对会议的目的去选择有效的会议程序以追求一定效益实现下的成本最低或一定成本下的效益最优。明晰会议目的是达成效率的前提, 围绕目的进行计划、安排及组织, 这正是现代价值工程论的精髓。
尽管不同的环境、文化产生不同的会议模式, 有的企业通过会议来收集甚至加工信息, 有的企业依赖于会议来沟通, 有的企业仅利用会议来作出决策, 有的企业把会议作为散漫高谈的场所, 有的企业则实行精心的事前准备及严格的现场控制, 但一般来说, 会议是决策正式发布前的必经程序, 也是管理者用以上情下达, 下情上陈的常用工作形式, 因此, 会议的目的可概括为:决策、协调、评价与报告。
三、会议管理的内容
为实现会议效率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即构成会议管理的内容, 包括会议体制建立、会议程序安排、会议责任核算、会议责任评价四个方面, 具体分述如下:
(一) 会议体制
即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特点及需要建立的制度化的会议安排。这样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周期, 便于工作安排、资料准备及问题的集中解决, 同时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 以效率为准则理顺了各种会议之间的关系、目的,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议重复、低效的现象。会议体制可在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调整。表1以某公司的会议体制为例。
(二) 会议程序
会议程序化的好处在于消灭徒具形式的会议, 力求优质、高效地达成会议目的。事前的会议信息传达利于有针对性的充分的资料准备, 从而节约会议时间;会议决议反馈利于增强会议决议的严肃性及督促其得到执行, 从而保证会议效果。
1、主办者签发会议通知单, 由工作人员送达各拟出席者处签章后返回。主办者填写:会议名称, 举行时间、地点, 会议内容, 会议预定时间长度, 出席者及应准备的资料 (复印份数) , 可否代出席等;拟出席者填写:签名, 变更或修正意见, 委托出席事项等;如返回至主办者的通知单上有变更意见而主办者可以接受的话, 主办者应重新发送通知单。这样主办者、出席者均对会议内容心中有数, 既使会议开得紧凑, 又利于达成良好的会议效果, 较之会议时间的浪费, 事前会议内容的充分送达是值得的。
2、召集开会。主办者应严格按预定的时间和议题开会, 促进守时守秩的良好习惯形成;资料的展示也是主办者要考虑的, 如在电子化会议中, 准备好必要的会议设备和熟练的操作人员等。
3、会议记录及反馈 (适用于关系重大的决策型会议) 。忠实于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并经整理后在一定期限内分送与会者及有关人员签字认可, 作为重要的会议档案以备日后查阅。整理期限也须以高效为原则, 如有的外资企业规定为会议结束后2天内。会议记录及反馈的目的是分清责任, 提高会议严肃性, 促进与会者提高责任心, 认真发言, 对提高会议质量有积极影响。
4、会议决议及执行情况督查。会议结束后, 主办者除了拟定会议决议, 发布成文的制度、措施等, 还须重视检查会议结果的执行、落实情况。一般在会议中应约定经与会者同意实施检查的期限, 如会议结果的实施情况不佳, 可能需再次召集会议重申、协调和解决, 这时又重新进入会议召集程序。
有的企业专门对会议资料准备及会议记录格式、决议报告等文书、图表作出规定, 形成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 以保证资料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明确责任, 提高会议准备的质量。表2为某公司的会议报告书一览表。
(三) 会议责任核算
任何一项管理措施若缺少合适的考核与评估, 流于形式就难以避免, 会议管理也不例外。
1、会议责任核算涉及部门。主管部门负责评议会议效益、协调会议成本的归属等事项,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会议管理的对象是跨部门的中高层会议, 所以对会议效益的评价由经营管理机构负责, 可在定期举行的经营管理机构会议上做出评议, 在部长会议上公布评议结果。记录部门负责报告核算及反馈, 一般是财务部门。发生部门则是责任中心, 是考核对象, 一般是会议主办部门, 因为其职能既定且在履行职责的范围内有权决定会议的举行次数、时间等, 另外, 有些情况如专为某个部门协商事项所发生, 主办部门可和与会部门协商进行费用分割。
2、会议责任成本。在实行部门单独核算及考核的体制下, “管理费用”的二级明细账户设为“部门”, 三级明细账户再设为“会议成本”。每次会议结束后主办部门将《会议通知书》复印件交财务部门进行会议成本核算, 《会议通知书》复印件上记载有会议实际时间长度, 实际出席者签名等基本要素, 是会议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财务部门要注意按照内部核算的思路进行内部转账, 以保持总账平衡。会议成本确定是会议管理的难点问题。作为衡量效益的一个量化指标, 会议成本不再隐藏于管理费用中而是单独列示出来。如何选择简便可行而又误差较小、利于评价的成本确定方法, 需要运用相关财务知识进行反复地设计、估算、验证后才能最终确定。
这里给出一个公司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供参考:
会议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费用
直接成本=会议时间× (与会管理人员人数×与会管理人员每分钟工资额+与会一般人员人数×与会一般人员每分钟工资额) ;间接成本=会议时间×每分钟会议费 (会议费即会议室、空调、电话等固定设施的折旧费用以及会议专职服务人员的工资性成本等) ;为简便起见, 每分钟会议费可使用年度预算标准值, 即年度会议费预算÷年度会议时间预算, 与会人员每分钟工资额也可使用年度预算标准值;直接费用即该次会议发生的标语制作、饮料、餐费、办公用品费用等。
3、会议责任报告。财务部门定期提供会议成本数据反馈至各发生部门及主管部门, 各发生部门据此制作《会议分析报告》, 列明每次会议的目的、决议、实施进度、产生的直接间接效果、会议成本、分析说明等, 向主管部门报告, 作为主管部门进行评价的依据。
(四) 会议责任评价
由于对会议收入的记录需借助某种估计、假设, 其本质上是虚拟收入, 因此对之核算非常困难, 且由于收入核算系统设计上的风险过大, 使其计量结果难以信赖;另外会议在面临经营活动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时, 可能会增加不少临时的、非常规的任务, 将之单纯作为费用中心来管理亦不符合实际, 所以对会议的责任评价最好能着眼于效益, 由发生部门结合量化的会议成本进行自我评估 (即对会议收益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并报告给主管部门, 目的是在保证职能不发生缺失的基础上提高责任效率。
规章制度——会议制度 篇8
2011年7月12日下午,南通市外侨办承办的2011南通市“五侨”联席工作会议在金石大酒店召开,市人大外事民宗侨台委、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市外侨办、市侨联、致公党南通市委五家涉侨单位共商侨务工作发展大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南通市主委刘璠,市政协副主席顾裕岳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由市外侨办主任钮启贤主持。
会议就进一步建立健全“五侨”联席工作会议机制、打响南通新侨工作品牌等议题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了由南通市外侨办起草的《南通市“五侨”联席工作会议制度》,计划于今年底联合开展全面的侨情调查工作。
王平副主任充分肯定了南通市外侨办关于打响“新侨之乡”品牌和命名“华侨村”的作法,并就“五侨”联席工作会议的形式提出了多样化的明确要求。刘璠主委、顾裕岳副主席也都提出了重要意见与要求。(侨经处)
规章制度平等协商会议纪要 篇9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需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xx有限公司人事部于年月日与工会就员工对公示的新制定(修改)的规章制度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讨论,同时进行了协商,会议纪要如下:
一、xx年月日时,xx有限公司发出通知,将新制定(新修改)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公示,并连续xx天向员工征求意见,工会对其向全体员工征求意见的事实予以见证;
二、工会认为,该规章制度在职工福利、职工工资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并希望公司能在公司业绩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在以下事项上做进一步的改善:
三、公司人事部对上述建议和意见作出如下回应:
四、工会和公司人事部基于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的理念就大部分问题达成共识:
xx公司xx公司工会
人事部主管(签字):主席(签字):
风控会议制度 篇10
风控会议的主要形式有:风控专题会议、风控联席会议、担保公司股东风控会议、集团公司风控部和担保公司有关风控内容的会议。
一、风控专题会议
1、会议参加人员。主要有:董事长、总裁、副董事长、集团公司各部总经理、各子公司总经理、沪杭担保公司和中杭担保公司总经理等。
2、会议内容。主要是:研究部署集团公司涉及风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要工作;研究、解决风控工作重大、重要问题。
3、会议时间。原则上每年年初定期召开一次,另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召开。
二、风控联席会议
1、会议参加人员。主要有:集团公司风控部总经理、副总经理,杭州湾担保公司、沪杭担保公司、中杭担保公司、杭州湾物流公司、杭州湾经营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注:会议由集团公司风控部负责召集。
2、会议内容。主要是:交流、沟通风控有关信息和风控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风控具体问题,协调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担保公司的风控工作。
3、会议时间。原则上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另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召开。
三、担保公司股东风控会议
该会议涉及沪杭担保公司和中杭担保公司。
1、会议参加人员。主要有:沪杭担保公司、中杭担保公司的主管和股东。
注:该会议由沪杭担保公司和中杭担保公司分别召集。
2、会议内容。主要是:通报本公司风控工作的开展情况,研究、解决事关股东切身利益的风控问题。
3、会议时间.。原则上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另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召开。
四、集团公司风控部和担保公司有关风控内容的会议
1、会议参加人员。主要有:集团公司风控部和担保公司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
注:会议由集团公司风控部、各担保公司分别召集召开
2、会议内容。主要是:对本公司、部门的风控工作作出计划、安排;通报本公司、部门风控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风控问题。
规章制度——会议制度 篇11
关键词: 庭前准备程序 诉讼效率 程序性争议 庭前会议
一、刑事庭前会议的制度定位及基本价值
(一)庭前会议的制度定位
根据《美国法律词典》的解释,所谓庭前会议是指由法官负责召集控辩双方,为案件开庭审理顺利进行做准备的会议。[1]一般而言,庭前会议是在法庭决定开庭之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官主持的由控辩双方共同参加的解决、梳理案件程序性问题及部分实体性问题,旨在为庭审扫清阻碍、保证庭审顺利进行的准备程序。庭前会议应定位于庭前准备程序,它位于公诉审查之后法庭开庭审理之前,是庭前准备程序的核心内容。
首先,庭前会议不同于公诉审查程序,应定位于庭前准备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181条、182条分别对庭前会议则和公诉案件的审查程序进行了规定,两者虽同为庭前程序,但立法的逻辑顺序及程序功能不容混淆,依据上述立法安排,庭前会议是在公诉审查结束、法庭作出开庭审理决定后方能开启,故庭前会议中原则上不再涉及公诉审查的内容,即庭前会议后应开始庭审程序。[2]其次,庭前会议不同于法庭审理程序,是开庭审理前的准备程序。法庭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关涉被告人定罪量刑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而庭前会议主要就是为庭审的集中审理清除障碍、铺平道路,即庭前会议应集中解决开庭时可能遇到的程序性问题,把可能导致庭审延滞中断的程序性问题解决在庭前。
(二)刑事庭前会议的基本价值
公正是刑事诉讼程序的首要价值,任何程序的建构都不能破坏程序对公正价值的追求,庭前会议制度的建构也是如此。一方面,庭前会议通过对涉及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程序性事项的解决以及双方庭前的证据展示及意见表达,有助于法官、公诉人以及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能够不迷失于与案件实体事实无关的程序事项;另一方面,庭前会议在当事人、法官和检察官之间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和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单方面接触过程中的人情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效率价值是设置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直接价值追求。追求诉讼效率的最大化。庭前会议制度的设置就是要摆脱这些与案件的实体审判并不直接相关的准备性问题的掣肘,在庭前就给予法官、公诉人、当事人以及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发表意见、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为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3]
二、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在司法适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刑事庭前会议适用的案件范围问题
最高法《解释》第183条第1款规定了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使庭前会议的召开具有选择性,主要针对涉及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以及证据材料较多、案情复杂的案件才召开庭前会议。但是对有些情形是否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立法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如,对于没有辩护人的案件是否需要召开庭前会议;对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的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是否有召开庭前会议的必要。
(二)刑事庭前会议的处理方式及效力问题
刑诉法修正案第182条第2款仅规定要"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可见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庭前会议召开之后该作出什么样的处理,也没有明确赋予法官就庭前会议涉及到的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作出裁断的权力。基于这种立法状况,对于有些问题,比如回避问题,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调查程序的构建,很难保证该问题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样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庭审的集中审理,与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宗旨相背离。
庭前会议的效力主要是指庭前会议及其决定对庭审程序的约束力,对此,法律未作明确规定。那么,如果诉讼参与人未在庭前会议中提出诸如回避、证人出庭、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而在刑事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提出,在法律上应当如何对待诉讼参与人未在庭前会议中行使其权利的结果?
三、完善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建议
(一)明确刑事庭前会议适用的案件范围
1. 对于没有辩护人的案件,庭前会议没有必要召开。
首先,由于庭前会议的召开涉及到具有法律专业的、技术性的事项,如证据开示、争点整理等,在辩护人缺位的情况下,庭前会议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次,辩护人的参加能够使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障落到实处。庭前会议涉及程序性争议的处理,如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在该程序中辩方的意见及证据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辩护人的参与,当事人的权利保障会大打折扣。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17.1 条规定了庭前会议,该条明确规定庭前会议不适用于被告人没有律师作为其代表的案件。[4]
2. 原则上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不需要召开庭前会议
从理论上说,简易程序的案件在提起公诉时就已经具备了快速集中审理的要件,此时庭前会议程序的加入无异于增加诉累,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但是刑诉法修正案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规定除法律规定的四种例外情形之外,对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的案件只要被告人无异议的均可以适用简易程序。那么,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如果辩方提出某些程序性的请求甚至控辩双方之间存在程序性的争议或者被告人犯数罪而需要证据整理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都沒有召开庭前会议的必要,是否都要放在庭审程序中予以解决?。
(二)应当赋予法官对于庭前会议一定的裁决权
作为一项专门的程序设计,庭前会议制度应当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对庭审活动应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庭前会议作出的裁决随时可以在庭审阶段被争议一方再次提出、且法官可以不受限制地对该裁决予以否决的话,那么庭前会议程序则失去了效力,控辩双方也会丧失参与这一程序的动力。英国的答辩和指导庭审程序就曾面临这样的窘境。[5]
(三)非法证据应尽量在庭前会议中予以排除
庭前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即关系到案件审理的质量与效率,又关涉当事人重大权利的保障。因此,非法证据的排除问题应尽量在庭前会议中予以解决,而不是仅仅"了解下情况"即可。一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要规范的不是证据的证明问题,而是证据的能力问题,即要解决的是公诉方证据的法庭准入资格问题。既然是"准入"问题就应尽量在开庭前处理,这也符合一般的原理。二是可以减少在庭审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利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突袭申请,影响庭审进程,同时也能提供给被告人在正式庭审中对于其认为应当排除而未排除证据的救济准备时间,充分保障其程序性权利的行使。三是一旦不具备准入资格的证据进入法庭,势必会对裁判者的认知造成污染,形成预断,影响裁判者的自由心证。
参考文献:
[1] [ 美]彼得G伦斯特洛姆:《美国法律辞典》,贺卫方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2] 闵春雷、贾志强:《刑事庭前会议制度探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3期。
[3] 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与适用》,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327页。
[4] 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参见[英]约翰·斯普莱克: 《英国刑事诉讼程序》[M],徐美君、杨立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年版。
【规章制度——会议制度】推荐阅读:
规章制度修订会议记录07-28
会议展览公司规章制度09-23
水利局会议规章制度11-26
新进人员规章制度、公司规章制度07-01
办公室规章制度员工规章制度11-25
招商制度和规章制度07-30
规章制度08-27
公章管理制度规章制度08-08
1规章制度管理制度10-01
班级的规章制度和惩罚制度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