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规章制度的管理制度(通用8篇)
公司规章制度的管理制度 篇1
一、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餐厅管理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卫生、美观、优雅、有序的用餐环境,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的适用范围为在公司餐厅就餐的全体员工与餐厅工作人员。
三、餐厅经营:
餐厅为无利润经营,公司为餐厅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保证。
四、管理部门及职责
4.1.综管部为餐厅的管理部门,
4.1.1负责餐厅的日常管理,保证餐厅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4.1.2.负责对厨师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饭菜质量、餐厅安全与卫生、成本控制等进行考核,。
4.1.3负责餐厅接待(招待)管理。
4.1.4.负责对餐厅的费用结算管理。
4.1.5.负责餐厅物品采买
4.1.6.员工饭卡充值及其它涉及餐厅内部有关事项
4.2.计划财务部为餐厅的财务管理部门
4.2.1.负责对餐厅日常开销进行统计,结算,负责员工就餐卡余额统计,结算等涉及餐厅财务有关事项;
五、餐厅管理
5.1员工餐厅实行公司与员工共同监督的管理机制,由综合管理部代表公司,负责餐厅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广大员工有权对就餐厅的运营、服务等方面问题提出建议、意见及投诉;
5.2综合管理部对食用油、肉类制品等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食堂应努力增加和调整饭菜口味及品种,严格核算成本,文明服务;
5.3设立意见薄和公告栏,张贴每周菜谱。收集员工有关饭菜质量、服务态度、卫生等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5.4做好安全工作。使用厨具和工具要充分掌握各类厨具的正确使用说明,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发生事故;严禁随便带无关人员进入厨房和储藏室;
5.5易燃、易爆物品要严格按规定放置,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食堂工作人员下班前,要关好门窗,检查各类电源开关、设备等。且定期对餐厅及厨房放置的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且做好检查记录。餐厅管理人员要经常督促、检查,做好防盗工作;
六、厨师上岗要求与工作要求
6.1树立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的思想,讲究职业道德。文明服务,态度和蔼,热情主动,礼貌待人,热爱本职,认真负责。做到饭熟菜香,味美可口,饭菜定量;
6.2做好厨师的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剪指甲,勤换、勤洗工作服,工作时要穿戴工作衣帽,严禁拖鞋、赤膊、衣冠不整等不文明行为;
6.3厨师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须持《健康证》上岗;
6.4荤、素、生食品要拣净洗清,盛器整洁,分类摆放,不触地、不叠底;生熟盛器、抹布、砧板分开,有明显标志;冷藏、冷冻食品,生、熟、半成品分开,鱼禽肉豆制品分开,摆放整齐,标志明显;
6.5各种菜肴做到烧熟煮透,咸淡适口,色、香、味、形俱佳;注意菜的特色,保证菜的营养成份;拒烧腐败变质的原料,隔餐菜应回锅烧透;烹调操作时不抽烟、不直接用菜勺品味;
6.6负责工具、机械、厨具整理及清洁,保持厨房及用具的清洁整齐,无油腻,无积灰;
七、餐厅物品管理
7.1餐厅的一切设备、设施、餐具、厨具均要建立物品台帐,厨师为第一责任人,做到专物专用,不得擅自挪作他用,更不得擅自向外出借、出售餐厅物品。
7.2对过失损坏各类设备、设施、餐具、厨具的要照价赔偿;
八、食物的采购与管理
8.1公司餐厅所需食物,必须通过公司指定的供货商进行采购,并保留收银小票以备查验。,
8.2必须根据每日员工就餐数量,进行有计划的采购,防止浪费;
8.3严禁采购腐烂、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防止食物中毒。
8.4食物应在保质期内使用,严禁使用过期食物。
8.5不得将已购进餐厅的食品,向外出售或私自带走,一经发现按内盗论处。
九、就餐人员管理
9.1公司餐厅仅在工作日内提供中餐,(晚餐仅提供集控中心员工)。
9.2就餐时间:午餐:12:00-13:00;晚餐:18:30-19:30;
9.3公司员工就餐实行预约制,由餐厅管理人员统计当天用餐人数。
9.4餐厅开业后,将具备简单内部接待功能,各单位可根据需求提前一天填写《内部餐厅接待告知单》,提交至餐厅管理员处,餐厅管理员负责根据需求采买准备,并告知厨师准备。接待完成后,由餐厅管理员出具《内部餐厅接待结算单》,经申请接待部门领导及总经理部分管领导签字后,交餐厅会计此费用将计入申请单位招待费用。总部、兄弟单位及风电场来呼办事人员就餐,由接待单位或办事人员在《办事人员就餐登记表》中填写相应信息,本人或接待人员签字确认后,费用将从相应单位接待费中扣减。
9.5员工就餐实行自助餐制,不得无故浪费。
9.6员工进入餐厅必须携带就餐磁卡,按序排队,实行先刷卡后就餐。
9.7员工就餐不准离开餐厅,在就餐时须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及餐厅卫生,保持地面清洁;就餐后的残物、牙签、纸巾等杂物不能随地乱丢,须倒入指定的垃圾桶内,并把餐具放置在指定位置。
9.8员工就餐时须保持安静,做到文明用餐,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就餐。
9.9员工的磁卡一旦刷出,则视为就餐处理。
十、伙食费的核算与管理
10.1员工应妥善保管个人就餐磁卡,不得随意转借他人。如遇丢失等情况,请及时联系餐厅管理人员,并进行注销和补卡。
10.2目前,职工餐厅暂只具备提供员工午餐服务,并针对集控中心员工提供晚餐服务。由于目前餐厅尚未开业,午餐暂定15元/人次(提供四菜一汤及水果),晚餐暂定10元/人次(提供简易晚餐及水果),以上价格将根据餐厅经营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10.3餐厅成立后,所有享受分公司机关在职员工及检修在机关办公人员将由补助报销模式改为补助充值模式,即所有涉及人员补助将按每月满勤金额充入卡内,用于餐厅
内消费使用。每季度末,餐厅将统一提供市场流通食品批发价格(含税),员工可根据需求使用卡内余额在餐厅内购买所需食品。
10.4餐厅房租、劳务人员工资、餐具及配套设施等费用,均由分公司行政费用支持,所涉及费用暂只涉及食品费用,由餐厅管理员根据日常消费实报实销即可。
十一、餐厅营业时间
每天上午9点半前由餐厅管理员统计各部门中午吃饭人员数量,报厨师准备适量饭菜。集控中心晚餐事宜由当值人员直接与厨师协商联系即可。
工作日:午餐:12:00-13:00;
晚餐:18:30-19:30;(只提供集控中心员工)
节假日只提供集控中心当值人员午、晚餐。其它如有临时接待工作,提前与餐厅管理员联系。
十二、本制度由综管部负责解释,经总经理批准后施行,修改时亦同。
公司规章制度的管理制度 篇2
新常态经济模式下,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可持续增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核心机制由价格机制转变为价值机制。在新常态市场价值机制调控下,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价值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面对监管部门频繁的调整动作,不断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做法也不由得使得我们深思,新常态经济模式下日趋完善的监管制度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是否确实有所帮助?美国作为成熟资本市场的代表,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监管制度改革的主要参考国家之一,那么在美国相对完善的制度规范下的上市公司质量与国内目前日趋完善的制度要求下的上市公司质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提高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对于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活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监管制度建设及实施后影响研究现状
Healy和Palepu(2001)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主要是由于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Joseph E.Stigfc(2003)认为,与私营部门相比,政府应该在信息披露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C. Weir, D. Laing and M.Wright (2005)、Andreas Charitou (2006)、Jeffrey H. Harris(2007)在分析美国NYSE市场1998-2004年的退市股票的数据发现:退市后使得企业价值不会再被低估,反而成为公司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LUIGI ZINGALES(2009)指出新的监管制度应该将重心从质量低下的证券转移到不负责任的管理者。段鑫鹤(2006)发现我国证券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行为缺乏主动性;不够充分的信息披露行为甚至是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张秀君(2009)提出并强调了包括三公、投融资并重与市场化在内的IPO制度改革原则的重要性。赵立新(2012)在综合前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构建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陈欢,张庆(2013)以深圳海普瑞公司为例对我国IPO制度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二)公司质量研究现状
国外目前有很多部门与机构都有自己的上市公司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从不同的着眼点出发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进行评价,目前较为著名的有戴米诺、标准普尔、里昂证券等,这三家机构对公司评价的指标体系构成有所不同,但都侧重于公司治理方面的内容。肖华、熊波(2005)结合保荐制度并通过对公司质量概念的考察,认为应该建立多层次的上市公司评价体系和上市公司质量监管体系。国务院国资委(2006)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专门针对中央企进行绩效评价,该评价体系主要从企业的债务风险、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评价中央企业。张秀君(2008)对于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影响上市公司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我国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应当除了对公司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外,还应包含对公司治理情况的评价。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2008)年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中包含了财务效益、偿债风险、资产质量、市场表现及发展能力等五个方面的指标。钱爱民(2014)指出上市公司质量与公司财务质量殊途同归,上市公司质量要依赖企业的财务质量来进行提升与实现。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在制度研究方面,国外关于各项制度的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都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各项制度建设开始的相对较晚,政策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另外,有关制度建设的研究比较完善,但对于制度实行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公司质量评价方面,国外一般更侧重于公司治理方面的评价,评价体系完善且相对统一;而国内则较多关注经营效率与财务表现方面的指标,对于上市公司质量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质量体现的是公司通过管理和治理活动来经营公司的综合性结果,包括公司治理特征、制度规范、管理活动、经济后果以及治理效应等各方面要素。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评价指标的不系统等问题导致在评价公司质量时不能将全部的要素直接量化加以计量,但由于上述要素均可以在公司的长期经营业绩中得以最终反映,从企业财务效益、偿债能力、资产质量、市场表现及发展能力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的质量具有合理性。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同美国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就上市制度来说,美国的《证券法》明确规定证券发行实行注册报告管理制,注册制反映了美国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同时规定主要在证券的一级市场中的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对静态披露加以制度规定,另外,证券承销商具有发行定价权并可以自主决定股票的分配。相较于我国对上市公司IPO行为的监管制度,美国的注册制更能够弱化人的因素,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选择与调节作用,进入门槛相对更低,但由于在IPO前两组样本公司同样受国内监管制度的约束,且生存环境及面临的市场竞争等系统因素不存在显著差异,可排除样本公司因受到不同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而使最终结果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IPO当年,国内上市的公司与赴美上市的公司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信息披露制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是美国关于信息披露规定的最严苛的法律。法案中明确禁止了上市公司的某些行为,并将公司中审计委员会的权利进一步扩大,且对于违反信息披露制度规定的行为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另外,美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定者相对比较集中,内容更为全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必须进行强制披露的信息种类,在2012年4月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信息化披露的要求,并表示对于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行为会加大处罚力度。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条文相对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差,且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使得上市公司在执行时存在很大的操纵空间。另外,我国目前对于违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相关规定的处罚力度较低,对上市公司披露违规主要进行行政处罚,其威慑作用较小。由于赴美上市后的公司受到美国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的约束,根据信息传递理论,市场传递给投资者的公司价值信息更加准确,影响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判断及信心,使得传递出对公司不利信息的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受到影响,相对而言美国的监管制度更能够对上市公司进行优胜劣汰。第三,虽然我国自2014年开始实行退市制度,但起步较晚,在对具体指标确定和执行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且在本文研究的样本期间内,我国尚未实行退市制度,因此美国严格的退市制度也能够起到监管及优胜劣汰的作用。综合第二与第三,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IPO后第二年与第三年赴美上市公司与国内上市公司的质量(即公司长期表现)出现显著差异,且赴美上市公司质量高于国内上市公司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2008-2010三年间赴美国首次公开上市的112家公司与在国内首次公开上市的525家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以其后续三年的长期业绩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在样本期间内,赴美上市公司2008年共计21家,2009年共计43家,2010年共计61家,在本国上市的公司中2008年共计77家,2009年共计99家,2010年共计349家。本文研究所使用数据来源主要是CSMAR数据库以及新浪财经美股行情历史数据版块。具体样本量如表1所示。
注:由于主板和中小板的发行条件一致,因此广义的主板市场包括中小板,此处分类时分为主板和创业板。
(二)变量定义
研究表明,不能仅从利润等财务情况评价上市公司的质量,本文试图以包含财务效益、偿债风险、资产质量、市场表现及发展能力等五个方面的上市公司的长期表现来评价上市公司的质量,选取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课题组研究出的“中国上市公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公司质量表现的综合评价标准,希望最终能为我国上市公司监管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支撑。上市公司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到的变量如表2所示。首先,对两组样本公司IPO当年及后续两年的质量表现描述性统计结果的比较来判断是否在美国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下上市公司的质量能够更高,接着,通过T检验来验证两组样本数据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最后,为了进一步验证上市公司质量与是否赴美上市之间的关系,对样本上市公司“质量”变量与“是否赴美上市”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来判断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如表3所示,从国内外上市公司后续三年内的业绩表现描述性统计表可以看出,上市后第一年国内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指标平均值4.0154,美国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指标平均值为-3.0116,显然国内上市公司上市后第一年的业绩平均指标要高于赴美上市的公司。上市后第二年的国内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指标平均值为-0.1018,而赴美上市的公司质量评价平均指标上升至64.7845,明显高于国内上市公司。上市后第三年的国内上市公司质量指标平均值为2.0780,而赴美上市的公司质量评价指标平均值达到36.6720,明显高于国内上市公司。且上市后三年内赴美上市公司的质量评价指标波动率均大于国内上市公司,证明国内上市公司表现相对稳定,但赴美上市公司在美国监管制度的制约下,综合表现上升明显。为了进一步检验上市后三年内国内与赴美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接下来又对三组数据进行了T检验。
注:0=国内上市公司,1=赴美国上市公司。
(二)T检验
通过对三组数据分别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我们使用oneway anova的方法对国内和赴美上市公司上市后三年内的质量综合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t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年国内上市公司表现与赴美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指标之间差异显著性为0.1244,大于0.05,这说明二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第二年国内与赴美上市公司质量之间方差分析显著性为0.0002,小于0.05,说明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第三年国内与赴美上市公司质量之间的t检验显著性为0.0016,说明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综合描述性统计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上市后第一年国内上市公司与赴美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异,与假设一相符;但上市后第二年和第三年国内与赴美上市公司业绩之间差异显著,且赴美上市公司质量表现要显著优于国内上市公司,这说明美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上市公司的长期质量,与假设二相符合。
(三)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市公司质量与是否国内上市之间的关系,笔者又对上市公司质量与是否赴美上市两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年质量变量与是否赴美上市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即是否赴美国上市对第一年的上市公司表现没有太大影响;第二年质量变量与是否赴美上市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相关系数为正,这证明上市公司质量与是否赴美国上市具有显著相关性,且赴美上市公司质量要优于国内上市公司;第三年质量变量与是否赴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相关系数为正,这证明赴美上市的公司质量优于国内上市公司。以上结果表明长期内赴美上市的公司质量表现确实显著优于国内上市公司,与假设一致。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长期来看在美国更为全面严格的监管制度下上市公司质量更高,相较于我国国内上市公司监管制度具有更好的优胜劣汰作用。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仍需要借鉴美国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符合我国当前新常态经济模式且能够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先进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监管制度。由于时间仓促,本文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国内外目前对于公司质量的概念及评价尚未形成系统认识以及某些数据的不公开及不可获得性,本文仅选取上市公司长期财务效益等5个指标综合作为评价上市公司质量的指标可能不够完善;其次,由于美国退市制度的存在,使得一些在美IPO的公司在公开上市后由于某些原因被强制退市或自愿退市,已经退市公司的历史数据从目前的数据库中不能获得,造成样本数据缺失从而导致最终结果有可能出现误差。
摘要:本文选取中美两国IPO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以及退市制度来体现监管制度的差异,以我国2008-2010三年间在美IPO的上市公司和国内IPO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其上市后续三年内财务效益、偿债能力、资产质量、市场表现及发展能力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对比,从而分析中美两国上市公司监管制度下的上市公司质量差异。
关键词:制度导向,公司质量,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廷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第1期。
[2]杨锦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分析》,《财经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
公司规章制度的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 公司资本制度;硬资本;软资本;定期股权;制度创新
一、软硬资本的涵义及特征
(一)软硬资本的涵义
韦德洪(1996)提出了“软硬资本” 和“软硬资本理论”的概念 。当时对“软资本”和“硬资本”的定义非常简单明了:所谓‘软资本’,是指既可转让亦可定期折价抽回的资本;所谓“硬资本”,是指只能转让、不能抽回的资本。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规范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股金制度。在随后的研究中,韦德洪(1997)继续就“软硬资本理论”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进一步将“软硬资本理论”的研究延伸至更加广泛的公司层面 (2005、2006)。
在“软硬资本理论”下,公司的股权被设定为永久股权和定期股权。其中,永久股权属于硬资本,不赋予投资者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的选择权,投资者一旦购买这种股权后就不能选择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而只能采取转让或等待发行人回购的方式收回投资,需要全额承担经营风险;定期股权属于软资本,赋予投资者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的选择权,投资者在购买这种股权后,可以在不想继续持有时,选择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转换为永久股权),以达到收回投资或转换投资形式、控制投资风险或获取更大投资收益的目的,需要差额承担经营风险。永久股权和定期股权分别享有不同的责权利。
(二)软硬资本的特征
1. 硬资本的特征。
硬资本的特征是其不赋予投资者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的选择权,投资者一旦投资于这种硬资本后就不能选择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而只能采取转让或等待发行人回购的方式收回投资。
硬资本工具的典型代表就是普通股,它是股份公司资本构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股份。普通股股票持有者按其所持有股份比例享有“参与公司经营的表决权、参与股息红利的分配权、增发股票时优先认购新股权、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权利、公司破产后依法分配剩余财产权”五项基本权利。股东如果不满意管理层的经营决策、不满足公司的经营业绩或者发现更好的投资项目而拟收回投资,只能采取股权转让的方式来实现退出公司,而不能选择直接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由于股权转让依赖于市场的效率,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功能大大弱化,股东一般很难通过此种渠道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更好的投资工具作为硬资本工具的有效补充。
2. 软资本的特征。
软资本的最大特征是对投资者赋予退股或赎回或转换为另一种资本工具的选择权,从而使发行者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可以克服硬资本工具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的先天不足,使投资者和发行人双方的利益得以协调,从而实现“双赢”。
软资本工具的典型代表是定期股权,它是指由融资公司发行、投资人可以在购入后的某一个事先约定的时间按照事先约定的抽回条件主动抽回的股权。其基本特征是:投资者可以在事先约定的未来某一个时间主动地、有条件地从被投资公司抽回自己的投资。所谓主动,是指抽回投资的选择权完全在于投资者,而不是在于公司管理当局,这是定期股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股回购和优先股赎回的重要标志。所谓有条件,是指投资者抽回投资时要对公司的剩余股权给予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具体表现为所抽回的金额小于赎回投资时该项投资的原始价值或账面价值或市场价值。
定期股权是相对于永久股权——普通股而提出来的,它具有传统的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某些特性,但又区别于传统的普通股和优先股。它与普通股的异同表现在:两者都是股权资金,都可转让;但定期股权可折价退股,且退股的主动权在于持股者而不在于公司管理当局,普通股则不能退股(股票回购不属于退股性质)。两者都享有股权的应有权益,比如表决权、股利分配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但定期股权的权益比重小于1,而普通股的权益比重等于1,即1股定期股权所享有的权益要小于1股普通股所享有的权益。另外,它与优先股的异同表现在:两者都是股权资金,都可转让;但定期股权可折价退股,且退股的主动权在于持股者而不在于公司管理当局,优先股则不能退股(优先股赎回不属于退股性质)。两者都享有股权的应有权益,但优先股具有优先分配权,而且其股息率是固定的;而定期股权则没有优先分配权,其股息率也不固定,视发行方当年的股利政策而定。此外,优先股没有表决权,而定期股权则有与其权益比重相适应的表决权。
二、“软硬资本制度”的涵义及特征
将资本划分为软硬资本后,软硬资本在公司资本结构中的合理比例、软硬资本工具的持有者在公司中的责权利关系都要重新界定,因此有必要在“软硬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软硬资本制度”,为软硬资本的运作提供法律保障。
(一)“软硬资本制度”的涵义
“软硬资本制度”是指对于软硬资本的筹集、运作以及公司与股东之间由于股东向公司出资而产生的财产法律关系进行规制的一系列规则体系。其核心是界定软硬资本工具的权责利关系,做到权责对等、责利匹配。
在“软硬资本制度”下,各种不同的软硬资本工具在融资企业中所享有的权力、所承担的风险和所享有的利益都应该有所不同,对这些权、责、利的界定是“软硬资本制度”的重中之重。权,是指软硬资本工具在融资公司中所享有的权力,比如参与经营决策权、优先索偿权、赎回权、转换权等;责,是指软硬资本工具在融资公司中所承担的风险,比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索偿风险、赎回风险、转换风险、利得风险、亏损风险、破产风险等;利,是指软硬资本工具在融资公司中所享有的利益,比如分红所得、股权增值所得、赎回和转换所得、清偿所得等。
(二)“软硬资本制度”的特征
与传统的公司资本制度相比,“软硬资本制度”有以下特征:
1. 资本被划分为硬资本和软资本。
硬资本即永久股权,一旦投入即形成公司永久性资产,归公司永久性所有,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投资者均不得抽回投资。合理比例的硬资本能够满足公司运营的需要,并起到某种意义上的信用保证。软资本如定期股权,赋予投资者在未来某一时间有条件地抽回的权力,其比例及抽回期限由公司根据运营需要来设计,能够起到资金优化配置的作用,并能为投资者提供顺畅的退出渠道。软资本的引入,使得公司资本制度不再僵硬,能够实现融资公司和投资者的“双赢”。
2. 资本所有者责权利关系复杂。
软资本的引入,使得公司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相应地引起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软资本和硬资本的出资者由于资本工具的不同,面临着责权利关系的重新分配;软资本工具持有者到期行权时,面临着行权股东和其他股东利益的协调;行权后,公司资本发生变化,股权结构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因此,在“软硬资本制度”下,资本所有者的责权利关系将更为复杂,协调好所有出资者的利益、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充分发挥“软硬资本制度”在提高公司融资效率、优化资本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等方面的优势,是该制度的核心。
三、建立“软硬资本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从完善资本市场角度分析
1.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结构单一、投资品种单一、诚信体系缺失等问题。
(1)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单一,缺乏层次性。目前只有主板市场,虽然推出了中小企业板块,但离真正的二板市场还有相当的距离,三板市场还远未形成气候,资本市场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投资者和筹资者多样性投融资的要求,产权交易体系尚未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不完善。
(2)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不仅使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而且还使得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受到扭曲,特别是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释放,导致市场风险不断累积。同时,阻碍了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入市的步伐,难以大规模地吸引国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内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也将受到影响。
(3)我国资本市场诚信体系缺失,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匮乏,造成证券市场缺乏活力。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格局。由于中小投资者在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资金实力、投资运作的知识、经验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天然的劣势,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法律法规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各国(尤其是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都十分重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如国际证券监管组织就把保护投资者利益列为证券市场监管的两大目标之一。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造成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2.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可以弥补传统资本制度的不足。
(1)“定期股权”这一软资本工具的推出,将会有助于改善我国股票市场的品种结构,给股票市场增加一种可供调节的“杠杆股票”,促进股票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为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由于定期股权具有“可抽回性”,投资风险相对降低,能够吸引风险规避型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比如养老基金等进入市场,不仅能够方便公司筹资,还能完善投资者结构,使资本市场整体趋于理性操作,有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
(3)“定期股权”等软资本工具的出现,使得中小投资者这一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到期行使抽回权的方式抽回投资来维护自身利益,这将直接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实际控制的资产缩水,无形中给控股股东或者公司高层管理者施加了压力,可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对于改善公司经营业绩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对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资本市场繁荣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角度分析
1. 我国公司的治理效率低下。
(1)股权治理效率低下。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股东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且股权高度集中,非流通股占绝对控股比例。这种股权结构直接造成了两种严重的后果:一是国有股“一股独大”、“一枝独秀”,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小股东约束机制软化,无力抗衡董事会的决议,难以对公司决策施加有效影响,而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企业,受董事会控制程度较大,监管不到位。同时,由于机构投资者主体不强大,流通股持股主体过于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因此,上市公司往往以大股东的利益为主导,而忽视中小股东的利益。二是国有股东的缺位使得经营者实际上掌握着控制权,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高级管理者持股比例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都非常小,也就是说,由于缺少对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几乎是完全的代理者。因此,股权融资并没有起到改善企业控制权、安排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作用,只是一种技术性“圈钱”的工具。这样就导致控制权市场基本上失效,难以发挥其资源优化配置及制约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的作用。
(2)债权治理效率低下。由于债券融资很少,债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无从发挥,使得代理成本很高,导致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由于银行债务的软约束与破产机制的软化,也使得债权融资对公司治理的效应相当微弱,债权约束软化。
(3)整个社会信用的缺乏也导致经理市场和信用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导致外部治理效率低下。因此,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一直都是我国资本市场孜孜追求的目标之一。
2.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可以强化股权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
(1)软资本工具——定期股权的推出,赋予投资者“定期抽回权”,大大增加了控股股东通过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成本。在传统资本制度下,投资者不得主动抽回其出资,因此当其对管理层不满时,只能用脚投票抛售股票,但这并没有减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的资产,因此控股股东感受到的侵害成本压力并不大。而在软硬资本制度下,由于新的软资本工具——定期股权具备“定期抽回权”,使得投资者一旦购买了定期股权,就被赋予了在未来某一个事先约定的时间主动地选择是否抽回股份的权利。抽回行动将直接导致控股股东实际控制的资产缩水。而且面对定期股权股东的抽回要求,控股股东还需准备大量的现金用于支付。因此当多数定期股权股东对上市公司失去信心时,会出现集体大规模抽回的情况,一旦公司现金准备不足,就会面临破产清算的危机。这是控股股东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上市公司一旦破产,也就彻底断了他们的财路。而对于公司高层管理者来说,如果公司业绩滑坡,经营困难,很可能面临被接管的危机,管理者也有可能失去为其带来控制权收益的职位和声誉。所以,在建立“软硬资本制度”,引入定期股权之后,将对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产生间接的约束力,有效促进控股股东监督管理层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对控制和约束控股股东为谋求私利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更加直接、有效。
(2)软资本工具的推出会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他们有能力也有动机主动去监管管理层的经营运作,在公司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从满足投融资双方利益需求角度分析
1.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形成投资者结构多元化的局面。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投资者结构单一。其中个人投资者居多,且因专业知识不够或者长线投资意识不强,往往盲目跟风投资,缺乏必要的理性,更多地扮演着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者角色。由于投机者只关注有价资产的现行价格,以及那些能够影响这些有价资产短期供求变化的信息,例如利率调整、政策变动或内部交易等等,而对那些具有长期影响的信息(例如预期增长率或产品研发等等)通常是忽略的,因为这些信息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显示出作用,这意味着在那些由投机者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市场中,非生产性的短线操作可以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至很高,亦可使资产价格暴跌——虽然这些短线操作本身并不会产生任何实际价值。而过度的投机行为势必会严重伤害资本市场的资金分配功能。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具有“专家理财、可以把大量闲散的资金聚集到投资活动中去、市场影响力较大、行为比较规范和注重诚信”等特点。因此,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 是改善投资结构、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措施。而由于我国风险对冲型金融工具的缺乏,机构投资者一直发展缓慢。
软资本工具的提出赋予投资者顺畅的资本退出机制,对机构投资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良好的资本退出机制也会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从而促进投资者结构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2.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满足公司对资本的弹性需求,提高资本管理效率。
我国现行公司资本制度强调国家对公司资本制度的单方面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防弊的作用,但却严重忽视了市场规律、投资者自主安排和公司自治的功能。比如,立法者假定投资者能够事先预估公司设立后对公司运营资金的需求,因而在公司设立及运营过程中,确立了诸多影响公司资本制度的重要规则,包括最低注册资本规则、资本变动规则等等。事实上,这些制度无疑对公司资本的灵活运作起到了严重的限制作用。因为在公司设立之时对资本的预估可能与公司运作过程中对资本的实际需求严重背离,如果资本的预估超过了资本的需求,势必造成过多资本闲置,资本效率降低;如果资本的预估低于资本的实际需求,资本将出现严重不足,这时如增发新股,会出现对原有股东权益的稀释,势必面临重重困难,增加了资本的成本。这里面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资本变动受限过多。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无疑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1)软硬资本相结合能够满足公司对资金的弹性需求。公司在设立之时除了发行普通股外,还可以根据资本的长期计划和短期使用目标,配套发行适当数量的定期股权。在公司运作的过程中,根据公司发展情况对资本的需求进行变动。如满足退股的相关条件,股东可以选择到期抽回股权或者续期,这样资本的变动就能够很好地满足资本的弹性需求,降低资本变动带来的成本,提高公司运作效率。
(2)“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还有助于公司提高资本管理效率。对于公司来说,资本管理日益成为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资本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在满足资本总量充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资本成本、提高资本效率。其中有三个关键的环节:一是资本总量必须满足公司资本制度对于资本的最低限额要求,能够对债权人的利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二是资本的构成必须合理,要在充分考虑风险、成本、收益的情况下确定比较合适的筹资工具及资本比例;三是资本的投向必须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和股东的利益,使股东的回报能够合适地补偿风险。在实践中,公司往往为了满足法定的最低资本限额的要求而盲目筹资,不考虑风险和成本等因素,致使公司在日后运营过程中出现难以操控的局面,甚至因风险不当或者利益不均衡致使公司陷入危机。而“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能够使公司在筹资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软资本和硬资本的比例组合,提高资本管理效率,从而达到资本管理的目标。
(四)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角度分析
1.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
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过度集中、内部人控制严重和小股东的弱势地位等问题,控股股东通过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获取私人收益的现象频频发生。作为经济人的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是否进行侵害,取决于侵害产生的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即侵害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控股股东趋向于采取多种隐蔽手段(如项目选择、关联交易、扩张冲动和控制权转移等)对中小股东进行侵害;反之,则不进行侵害。因此,我国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成本太低。
对于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而言,公司内部没有别的股东可以与控股股东的权力相制衡,加之外部法律监督不力,中小投资者无法抗衡只能向其妥协。此时,控股股东需要承担的最大侵害成本就是万一被证监会查处,需要承担罚款与刑事责任的机会成本。但只要上市公司不破产,他们还是控股股东,还有机会在日后继续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增加他们的私人收益。因此若不被查处,侵害成本就低到接近于零。
2.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可以大大增加控股股东的侵害成本。
由于具备 “定期抽回权”,投资者一旦购买了定期股权,就被赋予了在未来某一个事先约定的时间主动地选择是否抽回股份的权利。抽回行动将直接导致控股股东实际控制的资产缩水。而且面对定期股权股东的抽回要求,控股股东还需准备大量的现金用于支付。此时,控股股东需要承担的最大的侵害成本将重新界定为:当多数定期股权股东对上市公司失去信心时,会出现集体大规模抽回的情况,一旦公司现金准备不足,就会面临破产清算的危机。这是控股股东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上市公司一旦破产,也就彻底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在上市公司引入定期股权之后,控股股东若还想随意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就要慎重衡量这一举动能给他们带来的私人收益和其引发的到期抽回可能导致破产带来的损失,这种约束力将促使控股股东实施有效监督,减少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行为。
(五)从规范约束民间融资行为角度分析
1. 民间融资行为因缺乏法律规范而存在很多问题。
民间融资也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大量资本游存于民间。由于居民进行投资理财的渠道并不宽泛,目前只限于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基金、债券等几种投资方式。与此并存的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融资显得供需两旺,形成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
从目前所观察到的情况看,集资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李丹红(2000) 认为集资涉及生产性、公益性、互助合作办福利等集资,集资方式有以劳带资、入股投资、专项集资、联营集资和临时集资等。根据郁光华(2004) 的研究,温州企业民间融资的期限普遍较短,大部分约期归还,期限一般为1-3年,临时性集资多数采用“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办法。股息、红利普遍较高,大部分接近民间自由借贷利率,一般为月息2-3%,超过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一倍以上。多数农村企业集资由正常的融资需求所驱动,而非出于投机和诈骗动机。因集资而出现兑付危机的事例在许多农村地区都存在,但占少数。
2. “软硬资本制度” 的建立,可以使民间融资行为走上法律规范之路。
企业经营的资金需求采取集资形式来满足,一方面可能与企业的业务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正式金融的抑制严重有关。当前对企业集资的限定性规定过多,严重影响到企业融资机会,大量的民间融资供需两旺,也与企业业务需要和市场机会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市场主体充分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让市场主体自身来权衡成本和收益;国家则提供市场准入和市场开放的便利和秩序空间,这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国家经济发展途经。但由于缺少法律规范,民间融资长期难以摆脱“灰色金融”身份,容易造成非法集资,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因此,应通过立法的方式为民间融资构筑一个法律平台,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融资行为,打击借民间融资非法敛财的活动。 而“软硬资本制度” 的建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极佳途径,它可以为企业的灵活性融资创造条件,使得民间企业“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融资行为逐渐走上法律规范之路。
(六)从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角度分析
1. 资本充足率不高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大问题。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反映一个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程度,是衡量金融机构资本与资产风险预防程度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是现阶段银行取得从事跨国金融业务公认资格的必要条件。由于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巴塞尔委员会把最低资本要求作为新协议的第一支柱,鼓励商业银行在坚持审慎性原则和具备充分数据的条件下,使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和风险度量工具,更精确、更灵敏地区分风险大小,促进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
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二是减少风险资产的数量。我国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存在,自1998年以来,国家采取了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等一系列措施来充实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和资本充足率。但随着商业银行资产的扩张,其资本金不足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又随之突显出现。
2.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可以解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低的问题
“软硬资本制度”的建立可以为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供崭新的思路,软资本工具可以成为其补充资本的重要来源。发行定期股权与设立开放式基金相比,可以有效分流储蓄,开辟投资型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正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两者都设立有随时抽回机制,赋予投资者选择权。但定期股权与开放式基金也有不同,它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投资者来说,定期股权属于一种直接的投资方式,投资收益要看银行的业绩及分红情况;而开放式基金属于间接投资方式,投资收益不看银行的业绩而是看基金投资组合的业绩。此外,商业银行发行定期股权可以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而发行开放式基金则不能。因此,发行定期股权对商业银行乃至整个资本市场来说,其意义将更为重大。
【主要参考文献】
[1]韦德洪.按照“软硬资本”理论来管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本金.中国农业会计,1996,(7).
[2]韦德洪.推行“软硬资本”理论,规范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股金制度.经济与管理研究,1997,(5).
[3]韦德洪.按照“软硬资本”理论来筹集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股权.金融理论与实践,1997,(11).
[4]韦德洪,覃予.软硬资本理论下的定期股权设计.美中经济评论,2005,(1).
[5]韦德洪,覃予.关于构建软硬资本理论的若干问题的讨论.中国经济评论,2005,(9).
[6]韦德洪,覃予.定期股权与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会计之友,2006,(7).
[7]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金融研究,2000,(5).
公司的规章制度建立 篇4
2、团结同事,爱惜公私财物,积极参与公司管理。
3、努力学习,提高技能、文化、业务水平。
4、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5、文明礼貌,整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不抽烟,不乱扔垃圾,讲究社会公德,争做文明人。
6、按规定整齐穿好工作服,佩戴上岗证上班。
7、服从组织工作安排,兼顾整体利益、做到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
8、讲究公共卫生、净化工作环境,整齐摆放物品,随时随地做好工作现场的5S推行工作。
9、坚守岗位,忠于职守,做到不串岗、不脱岗、不闲聊,不在工作场地和工作时间从事任何同工作无关的活动。
汽车运输公司管理的规章制度 篇5
(1)全年驾驶无事故。
(2)全年运输货物无丢失,无损坏
(3)发现并能及时制止重大错误形为的发生,避免公司遭受经济损失。
(4)工作认真负责,恪守职责,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5)积极进取,努力钻研。对仓库的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公司开源节流做出贡献者。
(6)在安全检查评比中,消灭重大事故,一般事故的四项频率均不超过公司下达的指标之车队,车队长、安全员、车管员、调度员每人奖励二百元。
(7)在每季度车辆安全技术检查评比中,保养质量达九十分以上的车辆,奖励主管司机五十元;连续四个季度均达到九十分以上者,年终加奖一百元。
2、处罚标准
(1)承运司机未按要求时间把货送到用户手中,影响用户生产,每晚一天罚款200元;
(2)承运司机不得私自将承运的货物转主或委托其它车辆运输,如果发生上述情况罚款500-1000元,视情节拒付运费。
(3)承运司机在整个承运过程中有倒换、盗窃所运物等行为者,要按零部件价格的3-5倍进行罚款,赔偿零件损失。
(4)在承运过程中对承运货物造成丢失、损失、锈蚀等,视情况予以200-1000元罚款,根据情节对丢失和损失的零件进行赔偿。
(5)承运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交通事故和临时故障不能按时间要求到达目的`地,在出事后2小时内不能及时向公司汇报的罚款500元/次,汇报后也要视情况罚款100-500元,如果造成较大影响,可加重处罚。
(6)承运司机不能按要求传递票据或将票据涂改或损坏,罚款100-200元,如果丢失视影响程度进行罚款。
(7)承运司机到达运送目的地,要热情服务和交接,协助卸车,如因工作服务态度不好,用户反映强烈,视情况罚款100-500元。
(8)轻微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00元以下):负同等以上责任,赔偿30%至40%经济损失,取消五千公里安全里程。
(9)一般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负一定、次要责任,停驾五至十天,赔偿10%至20%经济损失,取消六千公里至一万公里安全里程;负同等以上责任停驾十至三十天,赔偿30%至40%经济损失,取消一万至六万公里安全里程。
(10)重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3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负一定、次要责任,停驾一至三个月,赔偿10%至20%经济损失,取消二十万至三十万公里安全里程(属死亡事故,取消三十万至五十万公里);负同等以上责任,停驾三个月以上,赔偿30%至40%经济损失,取消全部安全里程,货运事故损失赔偿限额,同等责任以下最高不超过一千元,主要责任以上最高不超过二千元。
(11)特大事故:凡负有责任的,停驾半年以上,取消全部安全里程。
渣土公司驾驶员管理的规章制度 篇6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市区工程渣土运输管理,减少环境污染,根据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和徐政发〔20xx〕135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工程渣土(以下简称渣土)是指本市规划区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修缮、养护、装饰装修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其他设施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除有毒有害等特殊垃圾以外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徐州市城市规划区。
第四条徐州市工程渣土管理处受市市容管理局委托依照本办法规定具体负责渣土的倾倒、运输、中转、受纳、利用等处置活动的管理与查处工作。区市容与城管执法局负责本辖区渣土运输撒漏的查处工作。
第五条各施工单位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类运输车辆要严格管理,严禁车轮带泥驶出工地,保持工地出入口外道路无污染。
第二章处置管理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市市容部门核准不得处置渣土。
单位和个人产生的渣土,应当按照市市容部门核准的时间、路线、地点和方式依法处置,并与市工程渣土管理处签订《市区工程渣土处置责任书》。
第七条需受纳渣土的单位和个人应在受纳前向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市容窗口提交建设用地通知书(或土地使用权证)及计算受纳容量的有效图纸等资料;申报所需渣土的时间、地点、种类、数量,由市市容部门统一安排调剂。受纳场地应有道路和排水、机械、照明等设施,对入场的渣土应及时湿化和推平碾压,防止扬尘污染。
第八条禁止将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及科研机构、医院、疗养院、屠宰场、生物制品企业等产生的废弃物,混入渣土中运输或填埋。
第三章运输管理
第九条各建设、施工单位和个人不得委托未经市市容部门核准从事渣土运输的单位运输渣土,不得将渣土交给个人运输。
第十条运输单位洽谈渣土运输合同时,须确认标的所在工地的渣土处置已取得市市容部门的核准,未经核准的,不得承运。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举报。
施工单位和从事渣土运输的单位,应当及时按照市容部门的要求自行清理工地出入口及运输过程中造成的道路、公共场地污染;不具备清理能力的,可委托有资质的环卫企业有偿清理;未及时按照市容部门的要求清理的,由市容部门安排有资质的环卫企业清理,清理道路、公共场地的费用由造成污染的责任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运输渣土的单位应当在实施运输前一日内到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市容窗口申报运输线路。
第十三条申报运输渣土线路的单位和车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运输单位具有《徐州市从事建筑垃圾、渣土运输单位核准证书》;
(二)运输车辆具有《徐州市建筑垃圾和渣土运输车辆准运证书》。
第十四条渣土运输单位申报运输线路核准时须提供以下材料:
(一)运输单位在运输渣土时的应急处理措施、专职清扫队伍及现场负责人、联系电话;
(二)社会公益性工程、市政工程、重点工程需突击运输渣土的,运输单位应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文件或证明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容窗口办理有关手续,并提供第一项所列内容的相关资料;建设单位应缴纳该工程应缴处置费用的30%作为渣土处置押金;
(三)其他各项工程的渣土运输单位应当与市工程渣土管理处签订《渣土运输管理协议》,交纳一定比例的渣土处置押金;
(四)受纳渣土的场所须具有渣土处置核准手续或持有所在村、居委会及以上政府或受纳场所产权单位出具的证明。
第十五条经核准从事渣土运输时,工地出入口应有专职人员和专门设备冲洗进出工地车辆的车轮、车身,保证净车出场、净车上路。运输渣土的车辆应当密闭运输,并随车携带渣土处置核准文件,到指定的场所倾倒。
第十六条运输渣土的单位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禁未经市市容部门核准运输(回填)渣土;
(二)雨、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或重大活动期间禁止运输;
(三)运输线路申报每次不得超过七天;
(四)渣土运输应当按照市市容部门规定的时间段(晚21点至次日凌晨5点)从事运输活动;
(五)运输渣土应当按照市市容管理局指定的路线运输,不得在市区中山路(庆云桥至云龙山隧道)和淮海路(复兴路至二环西路)及居民密集区通行;位于市区主干道两侧的施工工地运输渣土时应就近驶入邻近次干道运输;
(六)初次申报渣土运输线路时,须经市工程渣土管理处工作人员勘察确定运输路线,如确需变更运输路线,须由勘察人员提出书面意见;
(七)严禁涂改、伪造、转借渣土处置核准文件。
第四章相关责任
企业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探讨 篇7
物业管理是指物业产权入、使用人委托物业管理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和修缮技术, 对已投入使用的各类物业 (包括房屋及其设备以及相关的居住环境等) 统一进行维护、修缮、服务的管理活动。物业管理与传统的房屋管理最大区别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管理的过程中, 对物业进行的各项管理, 是通过经济核算的制度, 按一定的方式供给一定的货币资金, 用以周转和使用, 完成对物业的正常管理和服务。财务管理以筹集资本为重点, 以资本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财务管理不仅要筹措资本, 而且要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管好用好资金。物业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按照公司管理与服务的需要安排好筹资的规模与时间, 确保公司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还要根据不同筹资方案所需付出的筹资成本与承担的筹资风险, 选择最佳的筹资方案。这就是公司筹资管理的任务。
二、物业管理的目标
1、为业主服务, 使物业保值增值。
良好的物业管理与优质的物业相结合, 就能够使物业长住常新, 延长物业的使用年限, 发挥出最大的使用功能, 体现出物业的最大价值。
2、为业主服务, 创造安全清洁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
一项物业的价值除了价格, 地理位置等因素外, 物业管理的好坏就成为其他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买房是一次性的, 但使用是长期的, 物业管理的就应该为业主提供优良的服务, 创造安全、清洁、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
3、为社会服务, 使家庭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 对物业管理的需求也是巨大的。物业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维修、保洁, 也包括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管理好这些物业, 使家庭、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居民安居乐业, 也是物业管理服务的宗旨。
4为企业服务, 求生存创效益。物业管理企业不是行政管理结构, 是有偿出售智力和劳务的经营型企业, 获取利润是生存的基础, 也是发展的需要。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 开展多种经营, 增加创收渠道, 以利于物业管理企业的生存和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规范物业管理财务制度
1、物业服务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国家对物业服务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规范的法规主要是1998年1月1日施行的《物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规定》该规定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待管基金、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及利润等财务管理进行了规范。此外, 《企业财务通则》 (1992年11月30日) , 《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 (1993年1月1日) 等规章, 也适用于对物业服务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 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印发的《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2004年1月1日执行) 。这些规定为规范物业服务的经营财务管理及服务收费行为, 保障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收益起到积极作用。
2、物业服务费用的构成确定与缴纳
(1) 物业服务费用构成。
物业公司应遵循合理公开以及费用与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依据《物业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收费办法》收取物业服务费用。一是物业服务企业按照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 根据其与业主委员会签订的服务合同约定, 对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 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而向业主和物业使用人所收取的物业服务费用。二是物业管理所收取其他特殊费用, 如装修后的垃圾清运费等。三是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或业主大会决定而收取的用于物业公共维修养护的专项维修资金以及其他用于维持物业公共管理的费用。
(2) 物业服务费用缴纳。
物业服务费用的收入主要来源, 一是业主及物业使用人的缴纳。二是物业管理区域的停车场、广告招牌、商业网点的出租收入。
(3) 水电费用代收代支管理。
物业服务企业接受委托代收费用, 不得向业主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 并且应当接受业主的监督。同时, 提供单位要求物业服务企业代收代支也必须以充分协商签订合同的方式来明确权利义务, 并且应当支付物业服务公司一定的报酬。
(4) 物业管理的财务监督。
年终, 物业公司向业主大会或全体业主, 公布物业服务资金年度预算决算以及涉及业主共同设施设备费用分摊等代收代支费用情况, 专项维修资金的开支情况, 全年财务收支状况, 并且接受业主的质询和及时进行答复。
总之, 在物业建成并投入市场后, 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接受业主或用户的委托, 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 对房屋及配件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实施专业化管理。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 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 依据一定的原则, 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 分析公司的维修、管理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
参考文献
[1]杨述兴编著, 国有后勤服务机构改制后的相关经营实务[M].
浅析赫曼米勒公司的工资制度 篇8
[关键词] 工资制度 激励 高管人员 优秀员工
什么是激励?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在运营过程中的使用效率或利用效益如何,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通过制定设计和管理操作实现“激励相容”,无疑是最具决定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所谓“激励”就是强化与组织目标相契合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引导个人行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运用其人力资源去实现组织的目标。所以,在众多的激励因素中,企业的工资制度无疑演绎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如何客观、公正、公平地为做出贡献的员工提供合理的劳动报酬,发挥薪酬的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这才是关系到企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工资制度的现状
赫曼米勒公司是《幸福》500家公司之一,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办公家具制造商之一,年销售额超过90亿美元。该公司的工资制度一直是沿用1984年所制定的工资制度,限定了首席执行官的薪金总数,即工资和奖金的总和不能超过员工平均工资的20倍。目前,该制度一方面尚能有效运行,并鼓舞着员工的士气;另一方面,有些董事也指出,因为对工资水平的严格控制,可能造成我们与中层管理人员的摩擦,并且使员工们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高薪诱惑的挑战。同时,由于对工资水平的限制,使我们很难找到合适人选来填补首席执行官这一职务的空缺。至此,该公司对工资制度对员工激励的影响仍在考虑之中。
二、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对于特定的现代企业而言,它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性质都是具有独特性和不确定性的,企业如何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特点而进一步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动态的进行调整。因而,企业可以针对这些内、外部因素的特点,对工资制度在满足“激励相容”条件下,如何激励个人行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就需要做出一些必要的权变选择。在实践中,企业采用固定工资制度的利弊如何,关键还是在于是否适应企业发展与个人激励的动态协调。而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赫曼米勒公司长期采用的较为单一的工资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协调的问题。
1.企业面临外部发展需求与内部激励均衡的矛盾
从该公司的工资制度目标看,公司所用的工资制度把高管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缩小了,并且这么多年一直在沿用这个制度,主导思想是以满足“内部公平性”为主,同时满足外部市场发展的需要。如果该制度尚能有效运行,并鼓舞着员工的士气,说明在当时及一段时间内满足了内外部发展的需要,这种工资制度是较为有效的。
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外部竞争的加剧,企业要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满足外部竞争性的需要。这时,企业的工资制度,要想同时满足内、外部公平性,就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果企业要优先满足“内部公平性”目标的实现,那么企业付给员工的工资可能明显高于或低于市场均衡工资价格,就这强化了内部固定成本,但弱化了员工的激励效应,难以适应外部竞争性的需要。如果企业要实现“外部竞争性”,那么企业会根据市场上的竞争水平来拟定内部员工的工资,会出现高管人员与一般员工的工资差距很大,这样就有可能拉大了员工之间的工资等级,导致内部矛盾增加,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经营与发展。这样,原来较为均衡的局面就需要逐渐向更高层面的均衡转移。
2.弱化了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
高管人员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变和内外部竞争的激烈,每个企业都想吸引一流的高级管理人才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可是吸引人才一方面看企业自身是否能提供一个可发挥的空间和平台,另一方面工资制度也是高管人员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以体现个人的价值,并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从激励的角度考虑,高管人员作为企业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需求也是高层次的,追求的也往往是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要使高管人员获得长期的激励,就必须对其人力资本价值给予认可和肯定,高管人员的报酬也必须能够全面体现其人力资本的价值。现在,赫曼米勒公司所欠缺的正是这一点。该公司较为单一的工资制度缺乏对高管人员的进一步激励,影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高管人员与一般员工的工资都难以进一步提高,新的人力资本要素难以引进,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障碍。
3.缺乏对优秀员工的激励,存在潜在竞争压力
优秀员工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富。对那些已经达到组织中较高能力等级的员工,如果企业没有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激励,那么员工和组织的发展空间都将会受到限制,不利于企业的壮大和进步。
赫曼米勒公司对一般员工采用平均工资式的制度,可能弱化优秀员工的激励,使其才能被压抑,安于现状,降低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造成企业的安危并没有同员工工资相结合的局面,不能使员工对工作是100%的上心,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在新的发展趋势下不能形成有效的契合。
三、对策及建议
效率和公平是很难完全的兼顾,正如内部公平和外部竞争,只能尽可能的兼顾。工资制度的诸多问题,主要还是外部竞争问题。在此案例中,公司只限定了首席执行官的薪酬,但没有限定员工。这样,就可以改善工资制度,通过公司业绩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员工的薪酬,随之,首席执行官的收入也增加了,实质是具有帕累托改进的三赢机制,即企业、管理者、员工都增加了工资并形成了激励。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赫曼米勒公司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采用多元型工资制度
多元型的工资制度,是把影响和决定劳动者工资的各种主要因素分解开来,然后根据各因素分别设置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制度。在实践中,很少有企业采用单一的工资模式,企业在设计其工资制度时,可在以下的公司制度模式中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或搭配:(1)采用岗位工资模式为主,能力工资模式为辅的工资制度;(2)采用岗位工资模式为主,结合绩效工资模式的工资制度。如销售可以是绩效为主的工资制,职能管理可以岗位为主的工资制度。采用多元型工资制度能够实现个人绩效工资的差异化,可以大大提高对员工的激励,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分配的合理性。
2.采用差别化、个性化的激励机制
满足不同的需求,激励才会有效。每位员工的需要不同,因此对一个人有效的强化措施可能并不适合其他人,管理者应根据员工需求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别化奖励。管理者必须使奖励与绩效相统一,只有奖励因素而不是绩效才能对其他因素起到强化作用,能够支配的奖励措施包括加薪、晋升、授权、参与目标设定和决策的机会。管理者主要的奖励如加薪,可授予那些达到了特定目标的员工,增加奖励的透明度,公开员工的工资、奖金及加薪数额等。这些措施将更能激励员工展示自己的专长。
3.强化对经营管理人员及优秀员工的激励
高级管理人员及优秀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富,他们的工作绩效是影响企业总体水平和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他们采用个人能力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性相结合的激励更重要。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和优秀员工,除了在工资制度方面的激励外,根据企业和产品的特点,将股票激励等其它手段作为工资制度的配套措施,形成更为有效的激励。
如采用股票激励方式,对于留住顶尖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微软公司是第一家用股票期权来奖励普通员工的企业。微软公司职员可以拥有公司的股份,并可以享有15%的优惠。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可享有更大幅度的优惠,公司故意把薪水压得比竞争对手还低,创立了一个“低工资高股份”的典范,微软公司雇员拥有股票的比率比其他任何上市公司都要高。这种不向员工保证提供某种固定收入或福利待遇,而是将员工的收益与其对企业股权投资相联系,从而将员工的收益与企业股权投资相联系,从而将员工个人利益同企业的效益、管理和员工的自身的努力等因素结合起来的做法具有明显的激励功效。
参考文献:
[1]钱震波:人力资源管理:理M论.政策.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倪峰毅:X公司薪酬制度的问题与改进[D].厦门:厦门大学,2005
[3]吕传文: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4]刘瑞明我国国有企业激励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5]邰美秋:薪酬的内部公平[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2):40~41
[6]李力超:关于我国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9):120~121
[7]彭璧玉:三种效益工资制度激励因素分析[J].经济前沿,2000(12):37-40
【公司规章制度的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装饰公司的规章制度08-29
公司各大部门的管理规章制度05-19
物流公司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06-01
装饰公司设计师的规章制度08-25
公司规章制度07-06
新进人员规章制度、公司规章制度07-01
快运公司规章制度05-16
公司规章制度题库05-24
公司违纪规章制度06-28
大型公司规章制度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