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精选9篇)
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 篇1
随着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类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变化。近年来出现了大规模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及甲型H 1N 1流感的暴发流行, 传染病给医务人员造成的威胁被广泛重视[1]。护士作为医疗工作的直接参与者, 由于工作环境、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常暴露于职业危害中, 最易受到感染冲击的便是医护人员。但目前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识不足, 对工作中所接触的各种传染原防护意识不到位, 个别护理人员怕麻烦而延续长期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威胁护理人员身心健康。为了保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险, 应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
1 职业暴露的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 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工作者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经血液、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体内的致病菌以多种途径排出体外, 作为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 感染的危险性很大。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2]。
2.2 物理性因素
锐器伤、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 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有报道证实, 通过一次性针头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肝病毒 (H BV) 平均感染率为6%~30%[3], 其中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占84.2%[4].
2.3 化学性因素
护士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 如甲醛、“84”消毒液、戊二醛、来苏儿等, 这些消毒剂对皮肤有一定的损害性, 皮肤保护层被破坏, 形成皲裂, 为生物性职业危险因素的侵入提供门户, 而且还有致癌作用;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5]。另Sm itt等[6]对不同职业人群手部皮炎检出度的调查表明, 对照组人群皮炎检出率男性为5.2%, 女性为10.6%.
2.4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上, 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 对护理人员的不尊重, 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 思想消极, 护理人员编制偏低, 频繁倒夜班, 劳动强度大, 超负荷工作;另外, 我国的护士几乎均为女性, 女性的特殊生理状况、不公平的社会待遇、社会对传染病的歧视等都是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危害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使护士的工作疲溃感明显增加, 李小妹等对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调查发现, 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 无成就感者占53.2%.
2.5 个人重视程度不够
护士个人对职业危害防护观念淡薄, 对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认识不够, 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大多自行单独处理, 不及时上报, 未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3 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金敏等[7]调查中发现, 5年以下工作年限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52%, 工作年限5年~10年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30%, 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18%, 可见年资越低的感染科护士越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发生职业暴露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3.1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大多数低年资的护士对各种途径传播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调查表明[8], 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 也没有相应教材。
3.2 低年资的感染科护士缺乏工作经验
护理技术偏低, 不良的操作习惯, 不采纳及遵循防护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
3.3 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
护士普遍在为患者打针时不戴手套, 嫌操作不方便, 怕麻烦, 又嫌浪费, 存在侥幸心理, 这些都是可能导致护士被感染的罪魁祸首。如:护理狂犬病患者时未按规范穿戴防护眼镜、防护衣、鞋套等。
3.4 不可预知性
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着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 护理对象有较多不合作者, 如不能配合的小儿、意识不清的患者、操作中患者有意无意地突然运动, 这些情况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难以避免, 都可造成刺伤, 或被其他操作者无意刺伤, 且发生的时间多在工作最繁忙、最疲倦、最困乏的时段。
4 防护措施
4.1 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规范感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 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 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 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4.2 加强护士安全教育
加强护士关于职业暴露及防护的职业安全教育是近几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由于我国以往护士学校未设置这方面的课程, 护士在学校未受过系统教育, 因此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学习与培训。毛秀英[9]在北京9所护士学校所做试验的结果显示, 接受过培训 (如何防范针刺伤) 的学生发生针刺伤的比例是19.53%, 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这一比例则高达53.88%.这就证明, 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对于培训人员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及现场考核, 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 促使护士对职业感染及防护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 最终达到其行为的改变,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4.3 加强暴露时防护, 实施标准预防
有研究认为[10], 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的针刺伤发生, 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也会明显降低。具体措施:严格执行接触感染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手消毒液的制度, 护理人员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须衣帽整齐、戴手套, 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 皮肤或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 接触血源性传染患者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 如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可能溅到面部, 还需戴口罩、眼防护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 认真洗手, 用肥皂流水洗, 避免造成感染和污染医疗环境。患者用过的针头放入针头回收器中集中处理, 以避免利器暴露于周围环境中, 同时也可避免利器的再次伤人。处理锐器时动作要轻巧, 尽可能不用手直接接触针头, 以减少皮肤被利器刺伤的危险。医务人员提高卫生消毒的执行率, 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同时也是职业暴露标准防护中的一个重要措施[11]。
4.4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
如果皮肤意外接触血液或体液, 应立即以肥皂水和清水冲洗, 如果进入到眼睛、口腔, 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果护理人员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少量血液, 注意不要采取一松一紧的方法, 以防止松开手时, 污染血液因压力突然降低会加速进入体内, 应始终压迫住伤口近心端, 使伤口周围污染血液流出, 然后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再用0.5%碘伏消毒包扎, 紧急局部处理后, 应及时咨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报告医院有关部门, 医院应立即评估发生的情况, 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
4.5 采取必要的免疫预防措施
对经常接触致病因子的护理人员进行免疫预防, 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 确保机体对血源性指标因子有免疫力, 如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感染乙肝病毒。
参考文献
[1]李映兰.现在护士职业安全[M].长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3-24.
[2]王红红, 杨敏, 何国平, 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02, 9 (6) :666.
[3]吴丽军, 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86-388、2695.
[4]杨华明, 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59-284.
[5]申翠香.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5) :230.
[6]Sm itt H A, Coen-raada-P-J.Prevalence of hand derm a-titis inoccupationsdifferent[J].Int-J-Epidem iol, 1993, 22 (3) :288-293.
[7]金敏.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7 (2) :142-144.
[8]徐辉, 毛秀英, 盖小荣, 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3, 17 (9) :1039-1040.
[9]毛秀英, 高秀莉, 于荔梅, 等.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 2003, 17 (2) :142-144.
[10]Barbara JF, Deloris EK, Steven M B, et al.Frequency of nonparental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universalprecaution training[J].AM JM ed, 1991, 90 (2) :145.
[11]韩黎, 朱士俊, 郭燕红, 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2) :140-142.
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 篇2
浙二ICU
金小娟
国内外护士职业防护历史与现状,护士职业安全文化,物理性危害与防护,化学性危害与防护,生物性危害与防护,心理性危害与应对,医院环境系统性危害与管理,以及护士职业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等。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引起了人类疾病谱的重大变化,不仅有新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疾病(SARS、禽流感等),还有经血液传播的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与这些病魔的斗争中,医护人员义不容辞地冲在一线保卫人民的健康,其所从事的工作是与危险和风险相伴的。不论是SARS、禽流感、艾滋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还是放射性损伤、化学毒物伤害、针刺感染等危险性因素,威胁着医护人员生命和健康。护理人员由于配制使用抗癌化疗药品,导致脱发、白血胞降低、免疫力下降时有发生;医护人员在操作时被针刺伤现象屡见不鲜,却没有哪个部门在统计、分析、管理。在风险面前,医护人员把保护自己的责任都放到了自己肩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有皮肤刺伤造成感染48人,占84.2%。在抗SARS斗争中,感染的绝大部分是医护人员。在2000年美国通过了预防针刺伤方面的法案,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已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进行控制与管理。
一直以来,护理工作的重点是保证病人安全,自从1998年美国召开了首届“护士健康与安全”国际大会,会议口号提出“为了关爱病人,我们应首先关爱自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了解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为推进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 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而人们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的认识也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导致的现存及潜在危害。护士是置身于特殊职业环境的特殊群体, 与病人接触密切, 既担负技术工作, 又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ICU是医院抢救重危患者的重要场所, 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ICU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现将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ICU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
1.1.1 锐器伤锐器伤害是ICU护士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针刺伤, 其次为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器械刺伤等。护士使用针头的机会相对较多,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 针刺伤占80.0%。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 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艾滋病。
1.1.2 负重伤由于搬运重物或患者, 造成护士脊柱、关节损伤。ICU患者病情危重, 常由于疾病限制, 不能正常翻身, 在更换床单、外出检查、转科时都需护士搬动。ICU护士长期处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 腰部受力多, 搬运患者频繁, 加上姿势不正确, 腰痛的发生率非常高。有调查显示, ICU护士腰痛发生率为76.7%, 护士的腰痛大约有2/3在抬、搬患者时发生, 而47%是在为患者翻身时发生的。
1.1.3 辐射危害ICU的辐射多来源于床旁X机和心电监护仪。ICU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 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伤。小剂量暴露及长时间接触会因其蓄积而致癌、致畸。
1.1.4 噪音ICU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种报警声、仪器的机械声、部分医疗操作声、工作人员的说话声、电话铃声等。大量研究表明报警声是ICU最严重的一种噪音。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正常人昼夜暴露的声强不能超过45dB, 当噪音超过60dB, 环境产生的干扰就会使人烦躁不安。BatoghD等报道ICU昼夜的低限噪音为60~65dB, 高限有时达96dB。因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内, 不仅病人睡眠受到严重影响, 还易使人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1.1.5 其他
1.1.5.1 臭氧ICU患者进出频繁, 终末物品、房间需要用紫外线、床单位消毒机消毒。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 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1.1.5.2 触电ICU电器非常多, 引起触电的原因有设备带内线路老化, 接线板损坏, 微泵、吸引器损坏漏电,无安全用电知识等。
1.1.5.3 人造光的危害某些ICU光线不足, 护士整日在人造光线下工作。医学研究发现人们长期生活或工作在逾量的、不协调的光辐射下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心悸和情绪低落等神经衰弱症状。人工光源而非全光谱照射会扰乱正常的生物钟规律, 使人倦乏无力。
1.2 生物性危害
1.2.1 病毒性肝炎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 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 一次即可感染。根据1988年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测, 医务工作者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有创操作经皮暴露造成的血液感染。
1.2.2 呼吸道感染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病人的排泄物。通过更换物品, 污染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散布到室内空气中, 人员流动加速气悬微生物的传播, 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呼吸道感染形成威胁。传染性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1.3 化学性危害
1.3.1 消毒灭菌剂污染ICU内有很多物品的消毒灭菌需要使用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这些化学消毒剂可导致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 甚至可导致妊娠期护士胎儿畸形、流产。
1.3.2 吸入性麻醉药吸入性麻醉药是医务人员特别是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人员的危害之一。长期吸入挥发性麻醉剂, 会影响肝、肾功能及维生素B12正常代谢, 并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以及导致女性自然流产发生率增加。
1.4 心理社会压力的危害
1.4.1 疲溃感ICU是一个危重患者集中、病情多变、危象丛生的场所, 频繁的夜班也使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加上还承担着抚养后代和管理家务的重担, 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劳。李小妹等调查发现, 由于护士工作压力大, 其疲溃感较其它职业严重。
1.4.2 负性刺激ICU护士经常会面对患者的痛苦、焦虑、死亡,加上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盼过高, 她们的身心健康明显低于普通科室的护士。ICU病人常伴有精神症状, 出现攻击护士的行为,给ICU护士带来负性刺激。Brosche等指出, 众多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帮助家属面对病人的死亡, 但如何减少这种负性刺激对护理人员的危害, 却为人们所忽视。防护措施
2.1 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我国护理界长期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导致护理人员对个人防护的重视不够;有些医院为节省开支, 限制防护物品的应用, 造成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淡薄。按传统观念, 只有传染病诊断确立后才开始隔离。事实上, 有些疾病如HBV、HTV在诊断前对医护人员的危险性远超过诊断以后。所以, 应树立全面防护感染的管理理念,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培训, 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职业接触的感染防护给予高度重视, 提高ICU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 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操作。
2.2 采取有效的防护
2.2.1 锐器伤的防护护士在进行各项穿刺操作时应集中注意力, 尽量避免针头的分离与重套。废弃的针头应放置在专门的利器盒中, 不要随意丢弃, 防止意外刺伤。美国CDC早在1987年就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一旦针头刺伤皮肤, 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患侧受伤部位, 使部分血液挤出。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水冲洗, 再用碘酊、乙醇消毒并采取相应措施。戴手套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接触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的损伤, 从而有效控制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2.2 负重伤的防护首先要培训护士正确搬抬患者的技巧, 在工作中使用节力原理;其次通过良好的组织管理, 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最后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 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有研究表明, 通过更改外在因素(调整病床高度、与医生协商医嘱)、做人体力学原理知识的讲座和实行腰部锻炼的预防措施, 护士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部分护士反映腰背痛消失且无因腰背痛造成工作日损失。
2.2.3 辐射的控制尽量减少床边摄片的次数。必须进行时应用屏风遮挡或穿防护服。
2.2.4 噪音的控制ICU设计时要考虑减少噪声。地板、天花板和墙壁采用隔音材料, 医护人员办公区与病区隔开或将患者安置在封闭环境中, 安装闭路电视系统, 减少参观人员, 尽量少发出声音。定期检查和维修发出噪声的设备, 放置橡皮缓冲器或橡皮垫来减少振动产生的噪声。呼吸机或监测仪的报警系统要分别设成柔和的提醒声和较强的警报声。调节电话、传声器等院内通迅系统的音量, 以减少干扰。隔音罩可减少计算机和打印机所发出的噪声;在ICU谈话应限于有关患者护理的必需内容, 并尽量不让患者听见, 强调三轻: 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ICU工作人员的举止对减轻噪声有积极作用。
2.2.5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护士在配置、使用消毒剂时要戴上防护手套或口罩, 必要时要戴眼罩;熟悉化学制剂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挥发性的制剂要加盖保存。
2.2.6 强调洗手洗手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CDC专家认为洗手和使用酒精擦手可以终止医疗机构中的疾病暴发、抗生素耐药微生物的传播和降低总传染率。
2.2.7 心理性危害的防护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的紧张状态、环境的压力以及“自我实现”的内心冲突。因此应在危重病人多、工作量较大时适当增加值班人员, 实行弹性排班, 合理配置人力, 以减轻ICU护士的心理压力, 同时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职业损伤。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 ICU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操作和抢救技能, 通过培训, 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提升护士应对压力的能力。ICU护士要注意增加自身体能, 坚持功能锻练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体能, 更能获得自我防护意外损伤的能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具备识别潜在暴力行为的能力, 如发现病人出现精神症状、攻击他人倾向时, 及时采取身体约束等有效措施。护理管理者应在科内创建一个团结、宽松的氛围, 相互关心,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将心理危害降低到最小。小结
ICU护士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 自身也受到了职业性损害, 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势在必行。同时, 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应高度重视对ICU的管理, 加强ICU专业人员的岗前培训, 尽量降低影响职业危害的因素, 在维护患者健康的同时也保障ICU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士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 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黏膜或被含有病原 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从而感染某种可经血液传 播疾病的病原体。
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就开始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 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探讨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 血液和体液的概率和分布情况,并定义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其中护士是最危险人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为患者进行 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 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许多暴露危险。1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现状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多种多样,而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 常发生的意外事件,美国血液暴露防治通报网络系统报告护士
被针刺伤的几率在所有医务人员中多年来一直最高,针刺伤发 生率美国为20% 一30%,意大利为25% ~34%,而笔者对本院 54位护士调查针刺伤发生率约55%,据调查显示:针刺伤多发 生于注射、采血过程中和处理注射采血后的针头时。2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2.1 增强防护意识血液性传染病对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容忽 视,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丙型肝炎、艾滋病的发生也有逐年
上升趋势。护士的特殊工作环境,高度的职业暴露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防范。2.1.1 健全相关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从社会层面而言,需加 强整个社会对护士职业暴露的关注,使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得到 法律法规支持,同时国家卫生部门应建立国家级护士职业暴露 报告系统,并对护士职业暴露设专项资助基金。
2.1.2 建立健全的医院暴露报告系统,加强暴露后防护:从医 院层面而言,医院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护士暴露,如针刺伤、锐 器损伤的报告制度,配备专人管理,督促上报记录,并得到及时 处理和咨询,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
2.1.3 加强护士对普遍性预防的教育:对护士而言,应重视职 业暴露的防护,积极参加医院的普遍性预防的教育,深入了解 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2.2 积极采取防护措施
2.2.1 实行标准预防: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流 物时,无论有无皮肤、黏膜破损都应戴手套,且脱手套后都应进 行卫生洗手。
2.2.2 实行全面性预防措施:无论患者是否患有血液性传播 的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液物均视为可能含
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护
士都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充分应用防护用具和设施,加以 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 和健康。
(收稿日期:20o9一O3—22)
临床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医护人员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中要面临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各种危险因素,进而经多种途径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危害人的健康。讨论
3.1 临床医护人员防护意识较弱
3.1.1 诊疗及操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摘戴手套、口罩制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接触化疗药物时戴口罩、手套者53人(54.1%),接触诊断未明或患传染病患者戴口罩者54人(55.1%)以及预料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时戴手套者25人(25.5%)等,高度职业暴露危险情况,戴手套、口罩频率仍很低,尤其是在接触化疗药物时很多护士表示每次都戴口罩却很少戴手套。3.1.2 忽视洗手环节在职业防护中的重要性 2000 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规定,护士每个工作日洗手频度应保持>35次。本调查显示,能达到此标准的人员有11人,仅占11.2% ,远远达不到要求,且擦手工具不规范,容易造成再次污染。3.2 对血源性传染疾病认知度不高 血源性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对这些因子的防护中,医护人员以接种乙肝疫苗不及时尤为突出。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目前有1.3亿HBV病毒携带者,HCV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率为96%~99 %。本调查结果显示,仅69.3%的医护人员接种过乙肝疫苗,远远不能达到临床预防乙肝的目的,不能有效预防血液性疾病的传播。
3.3 合理应用安全防护技能较差 受调查的护理人员中98%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过,其中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多种血源性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注射操作后回套针头帽是防范针刺伤的有效措施。而本调查结果显示,每次回套针头帽者仅占69.4 % ,说明护士对此行为认知率低,需要加强宣教。4 对策
4.1 加强洗手、戴手套、戴口罩制度 规范洗手步骤,制定洗手、戴手套、戴口罩规则,使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每次操作前后都洗手;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洗,有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定时更换擦手毛巾,并及时清洗消毒。必须戴手套的情形有:进行进入患者体腔和组织的侵入性操作;操作时需要接触患者体液、黏膜、破损的皮肤;接触和处理被体液污染的物件和锐器;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操作。4.2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体检,对HBV抗体阴性人员应及时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对接触了HBsAg 阳性和可能阳性的血液后,最好是在接触后24h内采取补救治疗措施,最迟不超过7d。
4.3 树立全面屏障性隔离和标准预防的观念 全面屏障性隔离主要是为医护人员提出的,隔离对象是所有患者。对医护人员进行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培训,充分认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进行标准预防,既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也防止非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并引起医护人员思想上高度重视。
4.4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预防针刺伤 医护人员被锐器(针)刺伤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使用防刺破、防渗透的胶体收集容器是减少针刺伤的理想方法,可降低50%的针刺伤。
4.5 开发安全医疗护理器材,改善医疗护理操作环境 医疗护理操作中一些需要运用技术技巧的医疗用品与针刺伤的发生率密切相关,使用后可以分离的或还需继续操作的针头易发生针刺伤。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了不少产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无针头的产品,如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减少了针头的使用频率(如可来福接头);二是具有安全保护性装置的产品,如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戴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及针头可以自动锁住的套管针等等;三是个人保护产品,如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单手可将针头套上帽的装置等;四是锐器收集箱。使用安全产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职业暴露,医护人员应更新观念,尽快熟悉并接受新产品的使用。
重症监护病房(IC U)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IC U 工作的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危险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职业健康,把职业损伤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我院在近几年来,IC U 护士职业损伤的防护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特别是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加大防护知识的培训,积极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不断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具,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
l lC U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医源性感染IC U 病房日常工作中,气管插管、气道护理、呼吸机护理、输血、采集血标本、有创监测、体液引流、尸体料理等较多,使IC U 护士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加之,IC U 急诊患者多,护士常在患者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人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一些大手术后病情常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常忽视了自身的防护,这些均使IC U 护士极易被感染疾病,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 %,丙肝总感染率为30 %「‘一。医务人员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一6 倍川。感染途径常见于: 针刺伤;通过勃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的带菌等。1.2 物理性危害因素IC U 护士最常见的物理性危险因素是利器伤、噪声污染、电离辐射和负重伤。
1.2.1 利器伤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多见的为针刺伤和安瓶割伤。临床报道在14 1 名护士中有84.4%曾有被针头或安瓶致伤的经历。其损害不仅在于刺伤本身,而是更可传播疾病川。据报道含病毒高的血液、体液经伤口感染操作者,针刺伤时只需。.o04 ml 带有HBV 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仁3〕。
1.2.2 噪音污染ICU 噪音主要来自空调、各种空气净化系统运转时产生的声音和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等的机器声、报警声以及工作人员对话、电话铃声、患者的呻吟声等。有人测 定ICU 病房的噪音白天为50~ 7o dB,夜间为45一55 dBr‘刁,而正常人在> 45 dB 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川。
1.2.3 电离辐射的影响IC U 患者常需床边X 光机拍片,ICU 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害。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癌、致畸川。1.2.4 负重伤护理工作中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背的损伤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不正确的弯腰、超时站立均可对肌肉造成损伤川。IC U 患者病情危重,护士在班时间全部站立在病房,且有的患者由于疾病限制,不能正常翻身、更换床单等,必须由护士搬动,一些术后患者常需翻身或扶坐起进行叩背体疗。特别对于肥胖体型患者,在搬动、扶坐起时往往要使很大的力气,日积月累易引起护士腰椎损伤,很多还引起腕部受损、肿胀。文献报导:IC U 护士腰痛的发生率为76.7%FS二。
1.3 化学消毒剂的影响IC U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常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仁,〕。1.4 心理性危害IC U 护士遇有急症、危重患者抢救时超负荷工作,工作压力较重。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护士的工作压力源主要为所护理的患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太高,工 作负担太重等川。Jo hns on 调查报道,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与护士承受巨大专业压力以及与轮班造成的生物节律破坏有关「‘们。IC U 护士遇到急症抢救常须加班:加班增加了出现意外、疲倦和精神紧张的机会厂”〕,夜间轮班工作者患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的比例增加,受到与工作有关的损害增加。2 防护对策
2.1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医院管理者加强对医护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并将防护知识纳人考核内容,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院管理者为之制定了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防范制度。
2.2 完善与改进护士工作条件和环境,改进医疗设备,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途径我院IC U 布局趋向合理化,现代化,装备有中央空调,空气净化系统,室内监护设备先进,备配安全的医疗装置,统一发放防护用具。室内用物摆放趋向合理化。
2.3 血源性疾病惑染的防护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临床废弃垃圾管理的规定。减少及避免利器伤意外的发生,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3.1 预防利器伤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防止刺伤。在处理针头时要仔细、镇静,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放人医院统一使用的耐刺、防漏的利器盒内,不可乱丢;禁止将己使用过的污染针头(注射器、头皮针等)回套针帽内,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即将使用后的头皮针插人输液管滴管内,注意避免自伤;为不合作患者进行 有创操作可多人协作,避免针头等锐器误伤自己及他人;锯、册安瓶时注意掌握力度,避免用力过猛册碎安瓶玻璃自伤,必要时可用方纱保护。
2.3.2 提倡戴手套IC U 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有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必须接触时用防水胶布包扎 伤口、戴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 %以上[12 〕。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操作时戴 手套的重要性。
2.3.3 规范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据20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指征、洗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 前后均应洗手,护士要养成洗手的习惯,每日洗手频度应保持大于35 次,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揉擦手lmin。
2.3.4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后处理原则一旦发生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在伤口两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后,用流动水反复冲洗,在用消毒 液,如75 %酒精或0.3%一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翻膜被污染时,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损伤后,必须4 h 内报告医院相关部门,进行登记、血源性疾病的检查和感染危险 的评估及随访。科室护士长及时对受伤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安抚工作,避免意外事件发生。2.3.5 接受护理质控组不定期进行的检查监督,使各项操作规范化,逐渐改变和消灭危险行为。医院为护士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接种疫苗。2.3.6 加强对有血源性疾病患者的防护措施对明确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在保护患者的前提下,在患者病历或床旁做一明显标志,提醒大家时刻要高度重视防护。2.4 噪音预防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及时解除报普引起的原因,正确设置报警范围;工作人员加强认识,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震 铃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套,以减轻对呼吸道和皮肤的刺激;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 开启电子空气净化机及除臭除异味系统或开窗通风,降低室内 化学消毒剂浓度。2.8 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危重患者多、工作量较大时适当增加值班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合理配置人力,以减轻IC U护士的心理压力,同时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职业损伤。护理管理者应设法消除引起护理工作压力的各种因素,营造宽松、人文的工作氛围,加强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对应激环境的反应能力,以疏缓心理压力。业余多组织集体活动,放松情绪、及时释放工作压力。护士也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以适叹科室的职业环境,护士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及休息,合理补充营养,增加人体抵抗力,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方法,以减轻工作压力,舒缓紧张情绪,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以最佳心理状态投身护理中,减少损害 发生「‘3」。总之,ICU 护士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而这三方面,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促进ICU 护士的身心健康。理,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2.5 电离辐扮的防护
在床边X 线拍片时,护士应暂时回避,确需陪护密切观察病情的,应穿防护服,定期体检,适当休假。专科IC U 护士与病房护士统一调配,ICU 护士在孕期和哺乳期及高龄未孕者暂时调离IC U 病房,2.6 负重伤防护医院努力改善护士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为护士提供相关的培训项目(如搬运患者和翻身的技巧等)。上班时适当使用护腰;搬、抬患者时,掌握力学原理,运用节力 技巧。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营养,以增强体质。
2.7 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IC U 护士应严格消毒液使用规范及管理;在配制及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时戴好口罩和手套,以减轻对呼吸道和皮肤的刺激;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 开启电子空气净化机及除臭除异味系统或开窗通风,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浓度。2.8 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危重患者多、工作量较大时适当增加值班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合理配置人力,以减轻IC U护士的心理压力,同时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职业损伤。护理管理者应设法消除引起护理工作压力的各种因素,营造宽松、人文的工作氛围,加强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对应激环境的反应能力,以疏缓心理压力。业余多组织集体活动,放松情绪、及时释放工作压力。护士也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以适叹科室的职业环境,护士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及休息,合理补充营养,增加人体抵抗力,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方法,以减轻工作压力,舒缓紧张情绪,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以最佳心理状态投身护理中,减少损害 发生「‘3」。
总之,ICU 护士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而这三方面,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 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促进ICU 护士的身心 参考文献 [ 1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4(4): 51一52.[ 2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2): 29一30.[ 3谢红军,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 「4彭寿君,刘梅初,朱石生,等.护士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 6,31(4):2。一222.〔5魏继承,手术室及IC U 环境的噪音污染「J〕.国外医学麻醉学及复苏分册,1996,17(5):311一312.6〕王兰平,彭立志,丁敬茹,等.噪音对手术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仁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51.7〕周春琴,杨小立.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十的自身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30一231.[ 8]杨玉莲,陈玉萍.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 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4一435.[ 9卢子英,熊萍萍,ICU 护士腰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2)105一106.[ 10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5(11):6级5一649.〔11Johnson l,A.Nurses,chronic fatigued syndrome [ J 〕.Am JNurs,1998,9(5):16一18.「12)Barbara J F,Deloris E K,Steven M B,et al.Frequenc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 precaution training[ J口.Am J Med,1991,9 0 : 14 5.「13郭品,孔令红.有关护七加班的健康隐患的问答[ J〕.网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2):91.由于ICU的特殊性,ICU护士比其他专科护士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风险,因此ICU护士的自我防护尤为重要。ICU护士面临的职业风险
1.1物理性因素(1)针刺伤ICU的注射操作频率高,针刺伤的现象越来越常见。(2)x线ICU经常需要床边摄片,护士难以规避x线的伤害。(3)噪音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ICU的医疗仪器和设备越来越多,噪音对护士的危害日益严重。(4)职业病最常见的是腰背痛,ICU护士经常需要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
1.2 生物性因素ICU护士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等,而且很多患者还没有明确诊断,风险性更大。
1.3 化学性因素(1)细胞毒性药物随着恶性肿瘤疾病的增多.抗癌药品广泛应用,ICU护士被药物污染的机会增多。(2)消毒灭菌剂ICU护士在工作中要频繁接触到各种消毒、灭菌剂,可以造成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的损害。(3)环氧乙烷ICU的精密仪器、设备及许多一次性医疗用品,大多数不能采用高温的方法灭菌,环氧乙烷(冷灭菌)对护士带来一定程度的毒害。(4)其它紫外线照射产生的臭氧等,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1.4 其它因素(1)心理因素ICU护士劳动强度大,精神高度集中,随时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生活无规律性等,均易导致心理压力增加。(2)病患因素ICU收治的均为各类重症及多系 统功能衰竭的患者,ICU护士承担的护理风险更大,面临的护理纠纷和法律问题更多。2 ICU护士的自我职业防护 2.1加强ICU护士职业防护教育(1)管理者及各层级护士都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ICU护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增强自我防护意识。(2)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3)树立“一般性预防措施”的慨念.假设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带有传染病,以一视同仁的态度来处理,以减少不必要的松懈情况。2.2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杜绝医源性感染(1)强化劳动防护,切实落实有关的操作规程和相关的管理规定.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和时间。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目镜、防护服、避污纸等。(2)实行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消毒供应室统一集中清洗消毒灭菌的管理方法,封闭式下收下送,减少ICU护士的二次污染。一次性医疗废物统一封闭回收处理,减少锐器刺伤的中间环节。(3)实施标准预防,加强对手卫生的管理,视普通洗手与手术之前的外科洗手同样重要I】l,注重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避免交叉感染。(4)重视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途径,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主张ICU护士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E23。
2.3 个人防护措施(1)ICU护士在有可能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污染的物品时,必须戴手套、口罩,手有伤口时要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脱下手套后应立即正确洗手。衣服或脸部可能被污染时应穿隔离衣、戴眼罩。(2)防针剌伤、刀割伤,处理所有尖锐物品时,注意安全操作,绝对不要将针帽套回针头。一定要套回时,要用单手套回;尽快将用过的针头或其他锐器扔在厉器盒中。(3)勤换工作服和口罩,注意通风,降低噪音,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4)在配制细胞毒性药物如抗癌药物时,应选择避风处,戴乳胶手套、口罩、必要时戴围裙、目镜及穿隔离衣。操作时尽可能避免气雾的产生和散发。(5)做好X线的防护,减少辐射损伤。(6)在进行各种操作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协调用力,节省体力,防止腰扭伤。参考文献
『1] 王宏柏.最新美国AORN关于医院内外科洗手的相关建议[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64.
『2] 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专进修杂志,1999,14(1):51__
危害因素
微生物因素:主要包括血液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和结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ICU护_}=因抽血,注射操作频率高而导致针刺伤感染病毒或细菌的机会很高,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咀源性传染病⋯,有80% ~90% 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其次,ICU病房的病人病情严重,大部分无自主呼吸,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护士长期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及排泄物等,这些潜在的感染都会产生极大的威胁。
化学消毒剂:各种化学消毒剂的广泛应用可造成空气污染。ICU室使用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大多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其他如含氯消毒剂、戊_二醛、甲醛、臭氧等对人体眼睛、呼吸道、皮肤也有刺激性,长期接触可致皮肤红肿、瘙痒,咽部不适,流泪等。
放射线:长期过量照射x射线会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血液检测发现白细胞有不同程度下降,机体免疫力明显降低,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功能损害,甚至致癌。也有报道说,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囊上皮细胞对电离损害最为敏感,长期接触放射线,易产生放射性白内障 ;长期小剂量的慢性辐射对心血管的影响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噪声:ICU长期使用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噪声主要来源于这些设备。噪声干扰严重者可使机体内分泌机能发生改变,交感神经活动机能亢进,从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改变,还可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中易出错等现象。颈椎病、腰椎病:因为ICU病人大部分不能自行翻身,因此,护士为病人翻身而频繁地弯腰、使用腰部力量是发生颈椎病及腰椎病的主要原因。
社会心理因素: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状况、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防护 针刺伤防护、预防接种及加强普及性预防:护士首先要规范操作程序、丁作中认真仔细、同时严格处理好污染的注射器等锐利物品,以防伤及他人。另外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操作中若不慎受伤,则必须立即用消毒水冲洗伤口,rfj伤口处挤出少许 液后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包扎。
化学因素的防护:护士在使用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物品时,要注意生产批号、消毒日期。如果Et期很近,可将物品在高温、通风、干燥的环境中放置半个月后使用,使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毒性损害降到最低程度。配置各种消毒液前先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剂量要准确,配置动作要熟练。
放射防护:放射人员要操作熟练,拍片时,在场的护士应远离以避开放射线或利用现有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过量照射。噪声预防: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严格ICU管理制度。接听电话注意规范,同时要求做到“四轻”。遇到仪器报警,及时准确处理并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
预防颈椎病、腰椎病:掌握正确的搬抬患者的方法,协调用力,防止腰扭伤。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加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及抗疲劳能力,均有助于预防颈椎病及腰椎病。下班后进行15~ 2O分钟的颈、背部活动,以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使组织酸痛消失,也可用热水袋热敷。参考文献 1 杨荣坤.医务工作者发生针刺伤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基层医学论坛,2008,l2(36):1l28. 2 王宾,高颖.浅谈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中国医学创新,2008,12(34):88. 蒋勇,丁益民.放射线工作人员晶体混浊情况观察.跟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2):131.
医院是病原体集中的场所,医务人员的工作对象是患各种 注射狂犬疫苗2人,干扰素合并抗病毒治疗2人,使用长效青霉疾病的病人,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为病人进行手术及各种治 素3人。疗和护理操作,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较高。发生职业暴露后给 3 结果分析 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卫生部2004年4月 3.1 乙型肝炎是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主要疾病 在我国由发布了《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高,约占全国传染病发病总人数的后,医院开始制订了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及处理流程,下发职业暴 1/4,导致医务人员暴露乙型肝炎的几率高『1]。我院48人血液露登记表,对暴露血液传播疾病的人群以及被不明原因污染血 性职业暴露中有明确病原体的35人。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暴露液的锐器刺伤人群进行登记上报。
医务人员与各种患者及各类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在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如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呼吸道
传播的感染性疾病:肺结核、流感、军团菌病、禽流感等=同时医务人员j-作中很容易造成损伤,其中以锐器伤最为常见。严格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是消除职业危险因素的关键:
3.2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自觉落实职业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强调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均应遵守并严格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着装要求:]-作服、:I 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本次调查肇本防护为42.86%,只穿工作服为51.70%,1.36%有时还未穿工作服j其主要原因:(1)多年来,尽管开展了很多关于医务人员防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但他们更信赖多年穿戴习惯.认为大多数时间都未被感染上疾病:虽然经过2003年SARS的洗礼,我们吸取了惨痛的教训。但还有不少医务人员在执行时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忽视自身防护。(2)大多数医院只给护t发放工作鞋、:【作裤,从不给医师及医技人员发放工作鞋,致使其缺乏基本的防护用品。因此,建议医院投人资金给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提供丁作中的基本防护用品,同时强化宣教、培训工作,并监督执行情况
3.2.2 受一 些闵素影响,导致防护行为放弃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要求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等。本凋查显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戴手套46.26%,有时戴34.69% .未戴19.05%。我院传染科、检验科、儿科(有传染病区)静脉穿刺严格执行摘戴手套制度,但其他科室静脉穿刺大多无戴于套习惯。其主要原因:(1)临床:[作量大,在诊疗及操作中有时不能执行摘戴手套制度。多数医务人员感觉戴手套操作,手套尺码不合适,操作不方便。另外,其他科室与我国大多数医院一样未要求静脉穿刺戴手套。(2)接触诊断未明戴口罩42.86%,不能坚持戴口罩的医师多,认为其影响与患者的交流。(3)接触患者污物后能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47.62%,在忙碌时无时间洗手,加之有些诊断室、病房门口无洗手设备.影响及时洗手。(4)流行期按危险程度使用防护用品48.98%,如发热门诊和甲型H1N1流感收治,医务人员都知道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但部分医务人员仍然不愿意使用防护用品。根据笔者观察,今年在传染科和隔离病房(收治甲型HlNl流感)工作的医务人员,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工作人员,患热伤风的人数占50%。
3.2.3 理论清楚,实际操作简化:《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基本防护要求规范洗手内容:“六步法”洗手,摆式洗手龙头,抗菌洗手液,取缔公用毛巾。本调查显示,工作中按正确六步洗手法24.49%,不擦手69.39%,因工作繁忙,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共用毛巾擦手,不愿意擦,干脆不擦或在工作服后腰部擦手。因此,要指导医务人员正确、规范的六步洗手方法,强调洗手的重要性,给予必要的投入,完善洗手设施,增设水池、改换成感应式水龙头,提供一次性纸巾擦手或干手物品。同时加大抽查、考核力度。
3.2.4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差:《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包括主要疾病的应急预防和职业暴露HIV的处置程序。本调查显示,发生针刺伤及时处理100.00%,上报58.33%,不报41.67% ;针刺伤后接受HIV、甲肝、丙肝、戊肝检查50%,口服拉米夫定、齐多夫定8.33%,说明医务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能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酊或肥皂及清水冲洗伤口,及时上报,上报后也能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但仍有部分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恐慌感染上疾病不愿意上报,怕麻烦,错过暴露后的预防措施,需要加强宣教。本调查显示,接种过乙肝疫苗接种率95.24%,甲型HlN1流感疫苗接种率为78.23%,甲型川N1流感疫苗缺乏,大部分医务人员均接种,说明医务人员能够自觉接受预防接种,重视自身预防。尽管《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颁发至今已有3年,但医务人员执行情况仍不乐观。执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信赖多年习惯,而对基本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导致防护措施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安全。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全球气温的上升,人口流动以及都市化生活、公共卫生经济投入不足等因素,新的传染病还会不断出现。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确保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身心健康。注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教育。(1)从改变观念人手,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2)建议传染病区穿戴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制作时,应考虑季节问题,如热天,应制作薄而透气,又能符合医用标准的隔离衣、防护用品;同时建议静脉穿刺戴手套,在缺乏清洁的水供应和无洗手设备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采取快速手消毒。(3)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同时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尽最大限度地防止职业危害和医院感染的发生。参考文献 中国劳保用品信息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O 2006—07— 14 .http//www.1bypxx.COIn. 刘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 Jj.中华护 理杂志,2009,44(7):665—667. 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3:1—242.
医务工作是一种特殊工种,象其他工种一样,也存在着职业伤害,特别是近年来,新型消毒剂和仪器设备大量进入医院,在利于工作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这就是医院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如何做好防护,避免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这是我们每个工作人员必须面对和引起重视的。
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被其服务对象的感染性体液、血液、排泄物和飞沫等感染的几率很大,其职业风险与职业保健问题必须加以充分重视。
RICU是收治呼吸系统功能衰竭患者的专科病房,工作紧张繁忙,环境相对封闭,护士经常会接触到各类化学消毒剂、有毒气体和患者的体液,加之长期在空气流通性差、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噪音污染严重的环境中T作。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职业危害.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意义重大。
重症监护病房(ICU)作为现代化医院中收治急危
重症及多脏器衰竭病人的特殊专科,其执业风险远远高 于普通病房。但许多 作人员对此并不了解,防范意识 淡薄,重视程度不足。现将常见的护理执业风险与防护 措施介绍如下。l ICU护理执业风险
1.1 锐器损伤ICU护士每天必须完成大量护理技术操 作、终末处理、生活护理等工作,在配制、清洗、消毒、包装工作中,各种针、剪、刀片、设备边角等均可造成 刺伤、划伤,常见注射针头刺伤、玻璃瓶破裂损伤、缝 合针扎伤或刀切割伤。其原因与护士工作粗心、工作经 验不足、技术操作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 防护意识淡薄有关。锐器损伤不仅导致伤者疼痛、出血、肌腱或神经损伤,还为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打开门户。1.2 病原微生物感染常见原因是锐器伤人、病人体液 或血液的飞溅以及分泌物污染等。由于1CU 护士直接频 繁接触病人及病人的体液、血液及分泌物,所以发生感染 性疾病的几率较高。血源性病原体对其最具危险l生,其主 要传播途径为经皮暴露和黏膜暴露,并且80%归因于针刺 伤。文献报道 】通过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型肝 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的感染率分别为6%~30%、3%~10%、0.2%~ 0.5%。锐器刺伤是否引起感染不但与刺伤的深度、接触血 量的多少有关,而且与病人血液中病毒浓度和护理人员的 健康状况、接触频率有关。针的类型也影响生物性感染的 危险性,空心针(注射针)比实心针(缝针)的危险 大,所带血量多,而护理人员多被空心针刺伤,并且在护理实 践操作中大多有不戴手套的习惯。因此,护理人员感染血 液性疾病的危险性高于医生l2]。另外,不必要的注射和防 护用品的缺乏也增加了护士感染的危险性。1.3 物理性损伤
1.3.1 噪声噪声主要来源于呼吸机、监护仪、病人呻吟、电话铃声、层流设备、降温设备、物品及仪器移动 的声音等。当噪声超过90 dB时,可损伤听力,影响神 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引 起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失眠、烦躁、精力分散、情绪 波动、降低工作效率【3]。
1.3.2 紫外线 紫外线是目前室内空气消毒的主要手 段,消毒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有刺激性,能引起哮喘 发作及上呼吸道疾病的恶化。长期多次接触可引起皮 肤瘙痒、红斑、过敏、眼炎及角膜炎,甚至可诱发皮 肤癌。
1-3.3 其他长时间的站立、搬运病人时的负重可引起 肌肉劳损、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腰酸背痛,下肢静 脉曲张。床边摄片产生的放射线、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应 用而产生的电离辐射、空气中的粉尘等都对人体健康造 成危害。
1.4 化学性损伤ICU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护理人 员每天接触各种清洁剂、消毒剂、废气、药品,有着潜 在的毒副反应。直接接触高浓度戊二醛气体或液体,容 易引起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 炎、荨麻疹,长期接触后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高浓度 甲醛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 可致肺水肿,同时它能使细胞突变而致癌、致畸。化疗 药物对护士产生危害的途径主要有3种:准备药物过程 中含细胞毒性的气溶胶由呼吸道吸入,药物接触皮肤直 接吸收,沾染后经口摄入。研究发现【4],在护士配置化 疗药物的治疗室空气中能够检测出抗癌物质原形,护士 的尿中也能检测出致突变物质,甚至药物原形,且持续 5天以上才消失。
1.5 心理压力和精神损伤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有工作 科室差异倾向,长期在重症监护室和照顾临终病人的护 士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甚至出现忧郁【5】,这与ICM 护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长期面对危重病人等应激源 有关。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刀、剪、针等各种锐利器械;化学消毒剂的污染;各种噪声刺激; 高科技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电离辐射;生育健康的风险; 医护矛盾和护患矛盾等造成护士强烈的心理压力,护士 处在高度精神紧张状态。另外,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经常面对死亡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医院暴力、倒班等可 引起护士心理压力和角色紊乱。这些因素可以导致慢性 疲劳综合征(CFS)。2 防护措施
2.1 锐器损伤的防护加强技术训练,规范操作行为,减少误伤。如不用手直接拆卸刀片,剪刀、穿刺针与其 他器械分开处理;一次性使用的利器由使用者用毕直接 投入耐刺的利器盒内,按一次性医疗垃圾处理;手持针 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病人注 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杜绝危险行为一用过的注射 器针头禁止回套针帽(特殊要求除外,如抽血做血气分 析);禁止用手弄弯或弄直针头;折玻璃瓶颈时用纱布包 好再折。一旦有锐器刺伤立即作相应处理并定期做相关 指标检测。
2.2 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 物均具有传染性,ICU 护士在接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 种屏蔽防护设备,如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穿隔离衣等,养成操作后正确洗手的习惯。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病人用过的物品用含氯 消毒剂浸泡后打包并高压消毒,桌面、地面、床等用含 氯消毒剂擦洗,医疗废弃物应分类管理,以免外流造成 环境污染及疾病的传播。医院应免费提供健康体检及乙 肝疫苗接种。
2_3 降低噪音采用隔音设备,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 检修保养,尽量减少推拉次数,轻拿轻放各类器械,做 到走路轻、动作轻,减少不必要的对话,监护设备音量 大小适宜,尽量保持室内安静。
2.4 紫外线伤防护 使用到时自动熄灭的紫外线灯管 进行消毒,或将开关设在屋外,监测时应避免皮肤暴露 在紫外线灯管下。臭氧在消毒后30 min~60 min可还原 为氧气,因此,工作人员要在1 h后再进入,消毒过程 中严禁入内[51。
2.5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病人所用物品尽量使用高压 蒸气灭菌法及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液应存放于有 盖容器内防止挥发,接触时戴手套 口罩,防止溅入眼 内或吸入,室内应良好通风。2.6 保护自身健康护理管理者在工作安排中应做到 人员编制合理,恰当安排班次及工作时问,进行人性化 管理,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缓解紧张程度。护 士自身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如穿弹力 袜、两腿适度运动可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和抗疲劳能力。强化技术训 练,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化设备,保证高质量的护理,尊重病人权益,加强人际沟通,和谐医患、医护关系,以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及暴力事件的发生。并且通过自 我调节和加强心理咨询来适应各种压力,以达到身心健 康。3 总结
ICU 护理执业的危险因素具有复杂性、多变性、不 确定性,而护士对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忽视自我防 护,执业安全受到严重危险,这不仅关系到护士自身的 健康,而且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所以,医院管理者及ICU 医护人员对此都不容忽视。参考文献
[1】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 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2】Porta C,Handelman E,McGovem P.Needlestick inj0t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A literat~e review[J].AOHN J,1999.47(6):237·244.
【3]王丽英.影响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3):75,[4]郑大梅.医务人员接触肿瘤药物时的自我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1992,7(2):21.
[5】牟进英,腾秀珍.患者临终前的护理 .实用护理杂志,1997,13(4):215.__
防护措施总结如下。1 医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凡是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科室,都建立严密的防护制度,先上报医院汇总装订成册,再下发到各科室,以便于其他科室了解、监督和执行。例如:放疗科外设立明显放射标志;凡是使用消毒剂的科室,都将各种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解毒方法、防护要点等在晨会上反复学习,使每个工作人员会用、会防。2 心理防护
就是思想上提高防护意识。现代化医院已从过去比较单一的防触电、防爆炸(氧气、笑气)进入一个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护阶段,大量新型消毒剂的投入,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可形成电子雾,如电刀、监护仪、自动麻醉机、x光机、内窥镜、脉冲电磁铁等,这些都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轻者头痛头晕、咳嗽流泪,重者引发其它病症,甚至癌症。目前,对X光机、有色(如紫外线)、有味(如福尔马林、骨水泥)还比较重视,对无色无味感觉不到 的,如电磁场的存在,则重视不够,对电刀产生的焦化物(烟)也没有很好地防护,这可能会对人体神经、血液等系统造成损害,甚至机体突变。因此,各科室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将防有害物单独列一条。并同业务考核经济利益挂钩。3 设施防护
在每个手术间安装空调,不但用来调节温度,更主要用于排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其它房间装排风扇,在使用C型臂x光机的房间四周、门窗镶铅皮,操作人员尽可能远离X球管,并穿防护衣、铅围领等。4 物理防护
手术室使用防刺针盒,尽量减少锐器刺伤的发生;科内置备防紫外线眼镜,防福尔马林防护镜,以备必要时使用。凡急症手术,对术者要求戴防护眼镜,手术结束后,眼镜消毒备用;在可能对皮肤造成损害的日常工作中,如接触化疗药物,还强调必须戴手套,分厚、薄两种;在强调通风的同时,尽量减少在场工作人员。5 个人防护
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日常卫生习惯,一切操作按专业要求进行,不在可能存在有害物的场所逗留、饮食、吸烟,强调规范性洗手。针对4 h以上的手术可能造成术者静脉曲张和胃肠损害,笔者摸索两条简单实用方法,一是穿高弹力袜或裤,二是吃生花生,优点:体积小、能量高、耐储藏、食用方便。6 饮食防护
首先聘请中医师做科内健康顾问。针对每个人员的阴阳气血情况,分别提出日常饮食要点;其次,将药食阗源的理论运用到饮食中,注意:多食能尽快排泄毒物的,如芹菜、韭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能吸附毒物的食物如猪血、木耳;能拮抗毒物的,如无花果、龙眼、苹果、葡萄、桔橘、杏(斐济被称为无癌之国,这与广食杏有关)等;多饮茶,有利于防身体突变。几年来,在医院的支持下,防护工作常抓不懈,从未发生中毒伤害事件。
4.1 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提高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卫生部2004年4月发布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强调医务人员可能接触病人血 液、体液的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对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已经被多个国家公认是减少职业暴露有效的重要措施。职业安全教育应该从医学基础教育开始,在他们刚刚接触医学知识的时候就学习并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的基本知识。因此,医院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范意识和防护水平,增强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消除不安全行为,规范操作行为,提高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
4.2 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品,实施标准预防 卫生部2009年4月发布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应对照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根据职业暴露的各个环节,配备合格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手套、隔离衣、防护服等。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掌握标准预防的概念、标准预防的特点、执行标准预防的各项措施、改变错误的操作习惯并规范使用防护用品。接触血液、体液、锐器等操作戴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血液,起到保护作用,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l4 J。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估计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
另外,规范洗手。卫生部2009年4月发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12月1日起执行,我院从发布之日起已开始执行,因为洗手可以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有效地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使手上细菌减少103 cfu/cm 2_。医院应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的原则,用后的锐器一律立即放入锐器盒中,因为使用标准利器盒可降低5O的针刺伤发生率_6],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回套针帽。为不合作病人操作时,为避免针刺伤,应取得他人的协助。4.3 加强职业暴露的控制与管理 医院制订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管理措施。发生职业暴露后 立即进行局部处理,然后登记上报感染管理科或保健科。感染管理科(或保健科)组织人员对职业暴露人员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防护治疗措施,并进行跟踪调查1年。我院对48例职业暴露人员进行跟踪调查,至今无一例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参考文献:
[1] 滕世昌,于秀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的防护[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21):3167—3168.
[2] 毛秀英,吴欣娟.部分l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3,38(6):422—425. [3] 张海燕,卞金陵.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现况分析[J].上海医学,2008,31(8):582—584.
[43 洪学仁,邓艳辉,蔡大生.护理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5] 肖晓玲,吴克艳.医务人员洗手现状及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3):699. [6] 李红梅,李文涛,编译.减少护理工作中意外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13—714.
护理人员中因认识上的误区,或因为硬件设施的不合理、不配套,导致针刺伤、被患者体液血液污染的情况经常发生。根据这些情况,提出以下对策:①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所有医院。② 制定相关制度监督考核,促进防护措施的落实,纠正护理人员中存在的一些错误的意识和行为。把有关规定作为护理、院感质控内容,进行监督考核。③为职业防护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高危科室人员的疫苗注射、定期血液检查或紧急情况下的免疫治疗。建立职业暴露后呈报系统,使护理人员在意外暴露后得到咨询和及时补救治疗和检查跟踪,有效地维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④ 制定科学的工作流程,熟练掌握锐器的操作技术,改变工作方式,防止人为的不必要的损伤。如注射器使用后应直接放入利器盒,不应回套针帽,也不可拿着使用过的注射器在病区内走动。⑤ 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配备专用洗手液、擦手纸巾或烘干器、防护衣、防护面罩等。⑥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细胞毒药物、抗生素等对人体有害的药物进行统一集中配置,由原先开放环境转入洁净安全的环境中,在相对负压条件下的安全生物柜中进行配置,将大大减少对配置人员的危害,以保障医务人员健康。⑦进一步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
参考文献:
刘荟萍.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行为现状及对策[J].统代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20(3):128-129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关注。为护理人员开展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防护培训,不断更新老化的防护知识、防护理念,从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多方面着手,努力提高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水平。各医学院校应为护理专业学生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加强对在校医学生关于职业防护方面的教育力度。
参考文献:
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 篇3
1 职业防护意识
1.1 自我防护意识欠缺
部分护理人员存在不安全行为, 在进行非侵入性操作时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而违规操作;操作技能欠佳、心理状态欠佳、工作注意力不集中;防护知识缺乏、忽视自我保护等。其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由于护士是执行注射的主要群体, 所以是针刺伤的高发群体, 护士在连续治疗操作过程中可因工作疲劳损伤自己。在护士编制不足、治疗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 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风险更是随时存在。有研究表明, 遭受针刺伤者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发生的决定因素[1]。
1.2 职业防护培训滞后
护理人员职业培训时所受的教育更多的是如何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在校学习期间所用教材知识滞后, 对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不够重视, 学生忽略了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和自我教育, 而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职业防护、医院感染等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供职医院有限的培训和临床老师的经验教训以及护士长的督查。由于对职业防护认识程度不高, 发生职业暴露后没有按标准防护原则进行处理, 通常仅做简单的消毒处理, 忽略职业暴露后报告的必要性。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规定医护人员在治疗及护理处置前后、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及接触污染物后要洗手, 以防止医院感染和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特别是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 并非每位护士都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1.3 忽视医疗垃圾分类
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没有严格准确地将锐器放置于锐器盒, 不重视医疗垃圾的分类与收集, 诊疗结束整理用物时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忽视”使弃物的处置、分类、标识不规范, 也会对负责处理垃圾的保洁员造成职业暴露。
2 感染监控管理不到位
管理不严和管理失控、缺乏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 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等, 造成不良护理行为的发生。 标准预防的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直接经济利益因素, 大多数医疗机构只看到防护设备的直接消耗, 在保障设施的投入上缺乏积极性, 临床一线难以将标准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3 自我防护过度
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指出:标准防护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其他体液以及被血液、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 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同时《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也指出: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大部分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在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都能执行这些标准。但是在传染科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 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 医护人员会受到社会上部分人不同程度的歧视, 这些因素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而大量的应激事件如家属不配合、突发事件、意识异常的危重病人等, 容易误伤而增加操作中感染的几率。
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正确理解, 导致过高估计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 造成对艾滋病及其病人的恐惧心理[2]。医护人员对其他传染病也会有同样的看法, 表现出过度的防护行为, 主要表现在不管是否接触或可能接触污染物、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手是否有伤口都采取防护行为。如在办公室处理医嘱戴手套, 在自身手皮肤完好的情况下戴手套为皮肤完好的病人做体格检查, 戴手套协助病人配餐, 更甚者戴双层手套在办公室处理医嘱, 怕被传染不愿意与病人沟通, 门诊护士同时戴两只口罩。
护士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时过度防护的表现会给病人造成心理伤害, 病人会产生被歧视的感觉, 加重病人的自卑、焦虑、恐惧和孤独的心理, 更甚者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 还会使病人家属产生恐惧感和增加心理压力。
4 对策
4.1 加强培训, 正确认识和理解标准防护原则
4.1.1 加强对新上岗护士的岗前培训
虽说新上岗护士已经经过规范的临床实习, 但是要正确理解和应用标准性预防原则来保护自己, 还需进行严格的培训和实践。由工作严谨、要求严格的高年资护士一对一地进行专人培训, 通过培训, 可以使新到岗护士深入、全面地熟悉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和消毒隔离种类及方式, 解除对各种传染病及其病人的恐惧心理, 掌握传染科常用防护技术操作和防护措施, 如穿脱隔离衣、洗手、各种防护用具使用方法等, 能够正确应用标准性预防原则来保护自己, 避免进入过度防护的误区。
4.1.2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规范操作行为
护士每天从事损伤性操作的机会最多, 工作中必须集中精力, 严格按护理技术操作程序标准进行操作, 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进行损伤性操作时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和光线, 避免操作时碰撞而发生职业暴露。
4.1.3 加强学习, 提高工作能力
在促使病人恢复健康的同时, 也要重视护理人员的健康。在临床工作中对病人和自身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不断进行自我评价, 除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外, 还需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 特别是职业防护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4.2 手卫生
手卫生也是标准预防的最重要措施, 是医护人员防护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病人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上班时间手腕以下的部位不准佩戴任何首饰,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感染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或者设施, 避免二次污染。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应用肥皂 (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 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要遵循标准防护原则, 即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洗手后应使用防止再污染的擦手工具如一次性纸巾或烘干机等。传染病科的护士必须自觉遵守这一标准防护原则, 这是预防交叉感染和自我防护的关键。
4.3 针头、注射器和其他锐器的处理
规范护理人员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不要将针头回帽、有意折弯、损坏、将针头与一次性注射器分开或者用手摆弄针头和注射器。用过的针头、注射器、刀片和其他锐器必须丢弃在适当的锐器收集盒内。操作完毕污染锐器要在第一时间将其丢弃到锐器收集容器内, 不能徒手传递裸露的锐器, 要置于容器内传递, 以免误伤。
4.4 戴手套
护士每天都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和体液, 手套能减少医护人员被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是预防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血液、体液污染的屏障。有研究表明, 如果1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1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可能减少50%。因此, 按照戴手套的规定:接触任何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黏膜、破损的皮肤、处理和清洁带血液或体液的物品和平面时及抽血、注射、静脉操作时双手都要戴手套[3,4];医务人员的手出现损伤时要戴双层手套;在可能血液接触或者可能刺破皮肤的情况下要戴手套保护。
4.5 加强管理
在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中病房管理者的理念和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要转变观念, 加大防护资源投入, 建立健全职业防护保障制度和监督报告体系, 将职业防护培训形成常规化。强调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 正确掌握消毒隔离技术, 掌握发生职业暴露的报告程序, 自觉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把消毒隔离工作形成常规化, 消除对传染病的恐惧心理, 避免误入过度防护的误区。同时在满足病人需求、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同时要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环节监控, 如在进行各类侵入性诊疗、护理和 (或)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时, 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具。同时应将对防护措施落实的督察与护理质量管理控制结合起来, 纳入三级质控检查中, 使之在落实、检查、反馈中得到持续改进, 达到职业防护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艺影, 任佩娟, 胡长梅, 等.对护理人员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的抽样调查[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9) :47.
[2]岑瑜.护理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9) :1024-1026.
[3]林荣丽.结核病合并艾滋病的职业防护[J].护理研究, 2008, 22 (5C) :1388-1389.
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4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专
业: 护理学 学生姓名:
学号: 学习形式:
函
授
层次: 专 升 本
指导教师:
学习站:
学位申请:(注明是否申请)
2016年5月11日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摘要
探讨感染科临床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
关键词:感染科
职业危害
病案污染 防范措施
目 录
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1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1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1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2
二、病案污染的因素„„„„„„„„„„„„„„„„„„„2 2.1医务人员对病案使用过程中污染„„„„„„„„„„2 2.2病案贮存过程中污染„„„„„„„„„„„„„„„2 2.3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2 2.4人为因素„„„„„„„„„„„„„„„„„„„„2
三、防范措施
3.1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3 3.2增强消毒隔离意识„„„„„„„„„„„„„„„„3 3.3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3 3.4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3 3.5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3 3.6改善环境条件„„„„„„„„„„„„„„„„„„4 3.7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4 3.8职业暴露的防护„„„„„„„„„„„„„„„„„4 结论„„„„„„„„„„„„„„„„„„„„„„„„„„5 参考文献„„„„„„„„„„„„„„„„„„„„„„„„5 致谢„„„„„„„„„„„„„„„„„„„„„„„„„„6
引 言
感染科是集中收治各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专科,近年来传染病防治现状并不容乐观,结核卷土重来,“AIDS就在我们身边”,发病率逐年升高,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型传染病次第出现。由于病区内存在不良环境,存在大量的感染因素以及不可避免的接触,这些都使感染科的护士在工作中面临较其他科室更多、更大的职业危害,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熟悉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非凡性对其现存及潜在的危害。因此,重视和预防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具有现实的意义。现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物表菌落≤15 cfu/cm2,医护人员手表菌落≤15 cfu/cm2,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向环境散发约500~1500个菌粒/分钟,在同样病房,人员增多,活动量增加,菌量也会随之增加。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更是一个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在感染科病房,如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会将病原微生物散布在空气中,护士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对护士会形成呼吸道感染的威胁。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也是一大传染源,经血液传播的HIV、HBV、HCV也是护士生物危害的主要种类之一。在这个不良环境中,护士发生感染的概率会较其他科室更高。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在感染科,呼吸道传染病人可能因为病情需要进行床旁摄片,病房空气消毒可能采用紫外线消毒或三氧消毒机等,这些都会增加护士暴露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机会。长期小剂量的辐射,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畸胎、死胎等后果。紫外线杀菌谱广,但可能引起皮肤损伤,严重时造成皮肤癌,长期刺激眼睛容易损伤视网膜,造成不同程度的眼炎。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放出臭氧,而臭氧是强氧化剂,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所以采用紫外线消毒和三氧消毒机都有能对护士产生伤害。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
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与蔓延,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地面、物表、空气的消毒更为严格与重要。消毒剂常使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等,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 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以及甲醛、戊二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戊二醛是职业性哮喘原因之一,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甲醛还具有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危害。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视物模糊不清。
二、病案污染的因素
2.1 医务人员对病案使用过程中污染
办理入院手续过程中病案的污染:感染病人持门诊病历和入院证到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拿着病案首页至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病案在病区的污染:感染性疾病科将病人携带的病案首页和住院证经消毒处理,病案在出科前的再次污染。将未经严格消毒病案直接归挡,使其成为“贮菌病案”。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医院感染大部分为接触性感染,医护人员的手为病原菌重要的传播媒介,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中,医护人员在患者实施一些操作及取放污染物品后,忽视及时洗手或手的消毒处理,又进行医嘱处理、病案的书写和归档等。物品污染病案:感染病人在留取标本及送检过程中,有可能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诊治和收取标本等机会,接触到患者的病案;标本回收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差,将检验单与其他血液和体液标本一同下送,污染的检验单贴在病案上,造成病案污染。
2.2病案贮存过程中污染
病案反修过程污染:病案室对有质量问题的病案反馈到科室进行修改,补贴各种特殊检查单和化验单,在往返整理病案过程中,也是病案污染不容忽视的一环节;病案管理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的病案时同样忽视了双手的清洁和消毒,造成病原菌在病历之间的交叉污染。
2.3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
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2002年4月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病人有权复印病历中的客观部分,病案的社会使用价值越来越高,接触病案的人群也不断扩大,除医务人员外,还有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如乙肝、结核)及其家属和社会不同团体及个人对病案查阅、复印利用量增加,另外感染病患者因为病情的变化及各种原因需要转诊、会诊、借阅病案等,病案流动大,不仅使病案管理人员受到威胁,同时也使病案受到污染。
三、防范措施
3.1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将病案管理纳入医院管理指标中,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隔离技 术规范》,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完善预防感染措施及效果的监测和评价,切实防止因病案污染而引起感染的发生。病案的消毒灭菌工作是病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且前作为病案搜集、整理、交流、传播的病案室,必须对病案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切断传播的途径及交叉性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3.2增强消毒隔离意识
增强消毒隔离意识:对感染性疾病科及病案管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培训,增强消毒隔离意识。重视病历档案的消毒工作,对病案实施预防性消毒,可采取电子臭氧消毒柜消毒;门诊病案、人院证及病案应经过消毒杀菌后方可使用;出院、转送、借阅的病案在出室前必须经消毒后才能交病案室工作人员归档保存,不得交病员或陪护人员传递。对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调阅复印病案,应做好解释工作,尽量让其家属来调阅复印病案。病案室工作人员同时做好自身防护,每次接触病案处理后要及时洗手。保护病案不再受污染。
3.3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
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医院感染工作要从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规范自已的医疗行为,通过严格的感染管理与采取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切实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要重视医院感染对自身及患者带来的危险性,加强消毒灭菌概念,重视消毒隔离。
3.4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
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病案感染的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洗手是解决医护人员手污染、预防和控制病原菌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洗手及手的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最简便、有效的措施。认真执行2009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四川省卫生厅下发《关于做好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切实预防医院感染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落实手卫生制度,达不到手卫生规范的停止科室营业和个人执业的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要时刻遵守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坚持规范化操作,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操作后要及时洗手或手消毒,送标本时标本与检验单分开运送。避免医生将病案直接带人污染区,避免造成医源性污染机会。
3.5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
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病案做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可能会是病毒携带物或传播途径,因此,严格病案消毒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管理环节。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定期对库存档案进行消毒,减少带菌的衣物、工具、档案装具进入病案室。消毒措施和防护意识是控制病案医院感染的重点,要创造条件对病案实施预防性消毒,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地面采取湿式清扫,常用过氧乙酸擦地,室内安置紫外线,定时照射消毒、定时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每周对病案室的桌面用消毒液擦拭,确保病案室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3.6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于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病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使用抗菌洗手液,使用干手设备。护士进入病区,正确穿戴隔离衣裤、工作鞋,遇到特殊传染病或进行吸痰等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使用防护衣、护目镜、防护面罩等。正确权衡经济成本与安全风险,提倡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锐器盒、真空采血管、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3.7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
做好消毒隔离也是降低环境危害、做好自身保护的一环,对于消毒隔离工作不能纸上谈兵,要真正落到实处。要提高护士对消毒隔离的认识,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加强执行自律性,并让护士加强对工人的督促、培训、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床位安置合理,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达到规范操作,消毒方法合理,消毒浓度准确合理,避免环境污染。做好病人宣传教育,避免病人互窜病房。做好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消毒管理,教育结核病人不随地吐痰。当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避免与患者面对面。采用湿扫床,湿式拖地。每日对病区、治疗室、护士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更衣室等用紫外线消毒1h或采用三氧消毒机定时消毒,并作好记录。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2次,每日对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进行消毒。病房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拖把分区使用,标识醒目,压脉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抹布做到一桌一用,用后及时消毒干燥。
3.8职业暴露的防护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提倡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操作中,用物放置有序,忙而不乱,不合作病人要有助手协助;操作后,及时小心清理,提供随手可及的锐器盒,减少用物处理环节。应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避免徒手取被污染的针头、锐器,避免用手相互传递锐器,禁止回套针帽。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真空采血管、安全型留置针。戴双层手套降低手套的穿孔,避免暴露于危险中,减少职业危害[3]。护士之间相互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如不慎发生针刺伤,应尽量挤出伤口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0.2%碘伏或75%酒精消毒后包扎。并立即上报相关部门,抽血化验,预防性给药,定期随防。受到HBV污染的针刺伤后可接受HBIG或乙肝疫苗注射,如 HIV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应在伤后2h内立即使用双汰芝片和佳息患口服。被狂犬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刺伤,全程注射狂犬病毒疫苗,必要时注射高效价抗狂犬病毒血清,伤口不必 包扎和缝合。
结 论
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情绪调控,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会注重自身修养,宽容待人,以改善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 丰富业余生活,正确对待社会的偏见。主动学习压力管理知识,将压力变为动力,树立较强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如此则产生较强的个人成就感。人性化管理, 管理者多关心、体贴护士,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树立良好着装仪表,加强与外界交流沟通,利用业余休闲娱乐机会加强科室内部沟通,打造齐心协力的团队意识,营造科室轻松和谐的氛围, 将心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总之,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个人重视和行政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只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用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实际工作强化理念,采取积极有效防护,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的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2]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S],河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2000,5:115-205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 篇5
1.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 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1]。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传播,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 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针刺伤后, 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
1.2 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 而这些是最常见, 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1.3 消毒剂的危害
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集聚的地方, 护士又是各种消毒剂直接配制与使用者,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1.4 心理性危害
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 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如注射这个占护士工作量2/3的常规操作, 护理人员如被刺伤则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职业暴露严重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发生职业暴露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2 防护措施
2.1 强化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
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 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使每名护士真正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2.2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2.2.1 洗手
洗手是最重要的预防感染传播的方法。护士由于工作的接触, 手上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较多。因此, 护士应严格按照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原则即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应用肥皂 (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
2.2.2 戴手套
能减少工作人员被患者的病原体感染的可能, 同时也能减少工作人员自身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丛传给患者的可能, 也减少了暂时带菌的工作人员将微生物从一个患者身上传给其他患者的可能。
2.2.3 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
接触患者时必须戴口罩, 当预料到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 均应戴防护口罩和眼镜。
2.2.4 隔离衣的使用
是为了防止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衣服被污染。如果护理人员估计在操作中可能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和破损的皮肤时, 应该穿上隔离衣。
2.3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应加强防护措施, 增加防护设备, 将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刀片和其他的锐器必须装入锐器收集盒内, 绝对不要将针头套回针帽, 有意折弯、损坏。
2.4 消毒剂危害的防护
刺激性强、有挥发性的消毒剂应放在阴凉通风处, 以防局部区域的浓度过高;含氯消毒剂应现用现配, 盛装消毒剂的容器应加盖保存。
2.5 暴露后处理
若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污染眼睛、皮肤、口腔, 应立即用大量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 如有伤口, 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2.6 职业露报告制度
意外暴露后必须在48h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并填写意外暴露报告卡。
2.7 院、科室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支持系统
增强护士之间的支持系统, 对受伤护理人员给予人文关怀, 以减轻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熟悉, 对因工作接触而被感染上的医务人员应有相当优厚的待遇作为保障, 呼吁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 为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3]。
摘要:在传染病医院中, 存在着一些职业危害因素, 为了保证传染病院护士的职业安全, 针对各种危害因素, 提出了在护理工作中要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强化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加强督查与考核, 采取必要的防护行为,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对发生职业意外暴露者给予正确处置与关怀, 增强机体免疫力, 以尽量避免职业危害。
关键词: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
参考文献
[1]吴丽军, 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86-388.
[2]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J].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535-536.
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 篇6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心理因素
护理工作忙碌而繁重, 打破作息规律的倒班以及潜在的各种感染危险, 容易使护士产生疲劳、焦虑、恐惧等身心问题, 而一旦出现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的职业暴露, 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1.2 生物因素
传染病科收治的各种类型的病人大多具有传染性, 通过相应的传播途径传染给周围人群。尤其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疾病, 如开放性肺结核、乙型肝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等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1.3 物理因素
主要是紫外线, 用于病区空气消毒, 对眼睛、皮肤有损害, 照射时产生的臭氧对肺部有损害。
1.4 化学因素
化学消毒法是目前传染病科采用的主要消毒方法, 化学消毒剂被大量使用。①传染病科使用的甲醛熏蒸柜长期应用甲醛, 其具有呼吸道刺激和致癌作用已被公认。②84消毒液常用于地面、墙面、桌面的消毒, 具有呼吸道刺激作用。
2 防护对策
2.l 职业防护教育 职业防护是近几年来医疗系统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职业危害可能给护士带来严重不良后果。为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就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学习与培训。教育内容包括: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相关的法律;护士锐器伤的现状及预防知识;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消毒隔离技术及制度;有关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最新研究成果。教育活动要持续深入的进行, 贯穿于日常护理活动中。
2.2 防止锐器伤 锐器伤是引起护士发生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因素。每位护士都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在操作时进行严格的自我防护。如掰安瓿时使用纱布, 不试图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回套针帽, 操作完毕后小心处理各种锐器, 应投入专用利器箱, 其余物品及时处置归位。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 应保持忙而不乱。
2.3 戴手套 戴手套可以防止各种污物直接接触皮肤, 也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之一, 一旦职业暴露戴手套还能减少暴露时进入伤口的血液量。护理人员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和破损的皮肤黏膜等操作时一定要戴手套, 若操作者皮肤有破损或溃烂时尽量戴2层橡胶手套, 手套如果被污染、刺破时, 应立即更换。
2.4 洗手和手消毒 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一项措施, 应遵循“六步洗手法”用流动水肥皂洗手。在接触病人进行各项操作前洗手和戴口罩、穿脱隔离衣、戴脱手套前后必须洗手;如果手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必须尽快洗手。手消毒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一环, 健之素手消毒剂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消毒剂, 可以快速杀灭细菌繁殖体、白色念珠菌等微生物, 其护肤因子对皮肤有优良的滋润养护作用。
2.5 一般性防护措施 病房应保持空气流通, 定期对病区环境进行消毒, 护士进入病区应戴不少于12层的棉纱口罩, 进入病房应穿隔离衣;若接触严密隔离的传染病人应戴N95口罩、防护眼罩和防护服。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和手套, 并保持消毒室的通风。紫外线消毒时应离开消毒区, 进行监测应戴眼罩, 消毒结束后应通风。
2.6 出现职业暴露时的处理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如不慎被刺伤或被病人抓伤、咬伤对, 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然后用肥皂液清洗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再用碘伏消毒, 包扎伤口。及时将发生职业暴露的详细过程报告相关部门,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7 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护士健康档案, 可以系统、规范、有效地对护士健康状况和职业暴露进行监控。常规检查为每年1次对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阴性的护士统一进行乙肝疫苗注射。
2.8 建立锐器伤报告制度 锐器伤报告制度主要举措是护士受伤后及时填报锐器伤报告单, 报告单内容包括受伤时间、受伤部位、受伤原因、锐器是否有血液污染、血液污染来自患何种疾病病人、受伤后是否做了及时处理、如何处理等问题。
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职业防护 篇7
在现有的工作模式下, 虽然在献血者登记、体检中, 已经做了征询、血型、硫酸铜比重、HbsAg等项目的初筛, 但HCV、HIV、Tp等病毒携带者仍有一定的比例, 而采血护士在采血、热合、留样、按压针眼处以及处理献血反应等等过程中, 都会有不慎被血液溅污或针头刺伤的情况, 采血护士有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为了了解血站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笔者对本站采血护理人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
对我站采血工作岗位的采血护理人员 (包括曾经在采血岗位工作过的护理人员) 共36人进行问卷式调查。
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 对36名采血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回顾性调查。
2.1 将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分为四个方面
①物理因素:a.采血针刺伤:这是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b.颈椎、腰椎疼痛:由于工作长时间低头弯腰引起的慢性劳损;②生物因素:采血护士在采血操作中如留样时血液外溢、热合时血液外溢、处理献血反应时针 眼血外溢等情况, 采血护士的手上, 皮肤上、衣服上被血液溅污, 当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妥当, 被污染部位一旦有被损伤时, 就可能被感染;③心理因素:采血护士常年在外采流动车上, 生活缺乏规律, 工作节奏紧张, 精神压力大而引起的心理危害, 最常见的是胃部不适, 如溃疡病、焦虑、失眠等;④化学因素:a.因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 引起接触性皮炎;b.采血车周围环境空气污染 如汽车尾气、噪声等, 潜在性危害, 长期在这样环境下易疲劳引起烦躁、头痛等。
2.2 将采血护士的职业防护分为两个评价标准, 见表2
①严格防护:操作后不回套针帽, 每次操作前后洗手, 用镊子接触锐器, 接触被血液污染医疗用物时戴手套, 戴口罩帽子等;②一般防护:部分能做到或防护不当。
3结果
3.1 分析表1
3.1.1 36人100%的采血护士都曾被血液溅污, 34人94%的采血护士曾被针头刺伤过, 12人33%的采血护士曾受外界的环境影响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可以看出采血护士在工作中, 血液溅污、针头刺伤和疲劳、烦躁是职业危害中最常见的因素。
3.1.2 颈椎、腰椎劳损 有8人占22%, 胃部不适4人占11%、焦虑、失眠有6人占17%, 触性皮炎 1人占2.7%。可以看出这些因素是职业危害的次要因素, 但也影响着采血护士的身体健康。
3.2 分析表2
3.2.1 上报并预防性采取主动或被动免疫注射无一人, 这不仅表现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不足而且也容易错过药物预防的最佳时间。
3.2.2 采血护士戴口罩帽子此项做的较好, 100%全部能做到严格防护。这是因为在基础护理和操作规程中均规定静脉穿刺时要无菌操作。
3.2.3 操作前后要洗手严格防护7人占19%, 一般防护29人占81%。原因一是献血人员来的比较集中, 工作忙起来疏忽了洗手;原因二是外采车上没有足够的流动水。
3.2.4 操作后回套针帽能做到严格防护8人占22%, 一般防护28人占78%。这主要是以前的操作模式。用镊子接触锐器做到严格防护25人占69%, 一般防护11人占31%。接触污染物品时要戴手套, 能做到严格防护10人占28%, 一般防护26人占72%。
3.2.5 接触血液渗漏物戴手套能做到严格防护16人占44%, 一般防护20人占56%;皮肤刺伤后立即清洗处理, 做到严格防护26人占72%, 一般防护10人占28%。可以看到多数的护理人员不能做到严格防护。
3.3 个人因素
在相同工作环境, 相同工作强度下, 工作经验少操作不熟练, 条理性差、性格急躁、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者较多发生。
4讨论
通过调查情况, 我站高度重视采血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 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
4.1 提高职业防护的认识
采血岗位是感染医源性疾病的高危岗位, 但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 总是抱有侥幸的心理;对职业防护知识的缺乏, 总是在遇到具体情况不知到如何采取防护措施或者措施不到位。
所以针对采血岗位增加防护知识的培训,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是职业防护的关键。目前,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项工作作为强制执行项目推荐给全美国所有医院[1]。
正确对待职业感染, 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防护知识掌握情况不同, 所以教育培训应有针对性。通过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 应将意外接触感染血液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
4.2 增强无菌观念, 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
有文献报道, 通过院内洗手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2]经调查, 采血人员对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基本能掌握, 但由于外出采血所带水有限, 而造成洗手不完全, 我站对此执行定职责定人员, 由每辆车司机负责献血车上储存水, 保证采血人员在操作前后能正确洗手, 用84消毒液 (1 ∶ 200) 浸泡的柔巾纸擦拭, 避免用共用毛巾或工作服擦手, 防止手再次被污染。
4.3 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94%以上的人曾被利器刺伤过, 这就反映出要避免被刺伤要熟练掌握利器技术操作, 操作谨慎。 防止利器刺伤自己和他人, 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 护士血液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内为80.6%~93.3%, 国外为52.0%~89%[3], 这可能与国内外处理针头方法不同有关。
防止利器刺伤自己和他人, 不要将锐利器具传递给别人, 不要将一次性采血针头回套针帽, 将锐利针头、帽等放入专用利器桶中与其他废弃物分别放置,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等时必须戴手套。在采血时消毒止血带和消毒垫巾做到“一人一巾”, 防止混用。
我站引进了带负压留样的采血袋, 在每位献血者献血的同时, 留取样管, 既避免了留样时血液外溢, 又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
4.4 树立标准防护观念
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 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 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 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遵照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采用标准预防原则, 对所有的血液级物品均视为传染性病源物质, 受血液污染的棉球、纱布、纸片、竹签等均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应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如戴手套、口罩、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等等。遵守操作规程,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 做好各类物品的保管工作, 医疗废物应分类管理, 标有明显的标识。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要戴防护面罩、眼镜。
4.5 采取正确防护措施
一旦遇到针头刺伤或血液溅污的情况, 应采取:①一般处理:用肥皂和流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如有伤口, 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流水冲洗, 再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 并包扎伤口;②药物性处理, 如是HIV感染着的血液, 应有专业人员评估; 刺伤后4 h内实施, 最迟不超过24 h, 即使超过应预防性用药, 并在刺伤后6周、12周、6个月分别采血进行HIV抗体检测[4]。
及时向相关部门、主管部门汇报及登记建立个人职业暴露后的档案, 并查看献血者的检查结果, 若不合格要查清哪项不合格。进一步检测处理,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 指导用药, 并加强职业危害后的心理咨询, 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对采血用的剪刀、镊子、止血钳采用高压灭菌, 每天一套。操作台面用84消毒液 (1:200) 每天操作前后擦拭, 被血液溅污处及时处理, 戴手套, 立即更换等措施。
4.6 改善献血环境
我站在市区和各县区固定采血点周围联系交流电源, 使流动采血车在工作时能用上稳定专用的固定电源。这样不仅减少了发电机的噪声及周围尾气的危害, 而且车载空调、VCD、饮水机、微波炉等都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为献血者创造出温暖、卫生、安全、舒适的献血环境。
4.7 提高自身素质
采血人员应当做好自身心理调节, 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养成沉着冷静、有条有理的工作作风, 真正认识职业危害, 才能自觉执行职业防护措施;同时,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互相学习, 才能有效预防同样原因的职业危害。
可以根据库存血量随时调整采血任务,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娱乐和文化活动, 以减轻工作压力, 放松心情, 促进对工作的承受能力。合理饮食, 进行适当体育运动, 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要加强责任心, 避免职业危害因素的发生。
总之, 我站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防护措施, 创造了一个安全有序的采血环境, 并建立了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 完善了上报程序, 建立了职业危害与职业防护的站内感染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吴丽军, 何仲.护士血液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86-387.
[2]王宏柏.院内洗手新进展.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 2004, 14 (6) :719.
[3]张帆, 周密, 孙玉卿, 等.防护措施, 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强度的研究.疾病控制杂志, 2001, 5 (1) :36-38.
化疗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 篇8
1 加强专业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加强医学基础教育、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
对全院护士进行化疗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其对抗肿瘤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减少抗肿瘤药物对操作人员危害的重要环节。化疗用药应遵循WHO提出的“健康促进重在预防”,医院管理者要加强接触抗肿瘤药物工作人员在职教育,制定培训计划和合理的防护措施,使专业人员全面掌握并规范化疗防护操作程序,增强防护意识,增强身体素质,平时注意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充分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岗前培训中增设化疗的防护课程,使新护士及时掌握有效的防护措施。工作时要牢记一个观念:严格执行卫生工作制度就是很好地保护自己,一丝不苟地落实各项防护措施,搞好健康教育,认真做好本科人员、肿瘤患者及陪护家属的宣教指导工作,普及健康和防护知识,以达到人人知晓、人人做到的目的。
2 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高位部位的防护
应加强手术室、供应室、急诊室、内镜室、血透室、移植病房、肿瘤科和icu等工作人员的防护。
3 加强防护材料的供应与防护设施的完善
包括一般防护设备、特殊防护设备、安全性护理用具、环境通风和符合工效学设计的护理设施等。
4 建立职业危害的长效机制与保障体系
包括组织机构、行为规范,技术监控、保险和国家立法等。
5 统一在生物安全柜内备化疗药
采用集中式管理,即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防护设备齐全的化疗备药操作室负责所有抗肿瘤药物的配置及供应。配液室内除备生物安全柜以外,尚配备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聚氯乙烯手套、乳胶手套、一次性注射器、防护垫、污物专用袋及封闭式污物桶等。要求非配液人员不得进入配液室 (中心) ,配液人员进入室内要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及拖鞋作为防护,并要求配液前所需药品、物品,在准备室备好,通过传递窗送入配液室,配液时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配液完毕由专用窗口递出,以使药物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这样才能施行比较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利于废弃物的集中处理,以使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有利于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
6 对接触化疗医务人员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做好健康体检
护士每年体检抽血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等,并做好记录,以监测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调离和治疗。定期更换岗位,配药护士每周轮换1次,合理安排休假,给予较高的卫生津贴。
7 专业人员配备
配液室内配1~2名经专业训练的中年护士负责备药。一旦出现毒副作用征象,立即进行人员调整,使其危险降到最低限度,从事化疗专业人员在妊娠及哺乳期避免直接接触抗肿瘤药物。
8 抗肿瘤药物污染处理防护
抗肿瘤药物外溅后,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其他人员接触。护士必须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做好个人防护后方可处理污染区。如果少量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应用纱布吸附药液,但大量溢出 (大于5 ml) 时应用吸收力强的纱布垫清除。若为药粉溢出则利用潮湿纱布或具有吸附性纱布垫轻轻擦拭,以防药物粉尘飞扬,污染空气,并将污染纱布置于专用袋中封闭处理。溢出的区域用清洁剂和清水擦洗污染表面3次,再用75%乙醇擦拭。
操作过程中,如皮肤不慎接触抗肿瘤药物,应立即用肥皂及流动清水彻底清洗;如眼睛内溅入抗肿瘤药物,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持续冲洗5 min。操作完细胞毒素药物和脱掉防护衣后,员工应仔细、彻底地洗手和洗脸,有条件的应淋浴。
污染安瓿与药瓶应放置污染袋中封闭,以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
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等均为一次性使用,加之全部污染物品用后,放专用袋中密闭处理,并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记。
所有污染物包括用过的防护衣、帽等需经1 000℃高温或焚烧处理。
化疗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均含有抗癌剂,因此在处理其呕吐物、尿液、粪便或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沾染皮肤;水池、马桶用后反复用水清洗,医院内必须设有污水处理装置。
4讨论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9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收治288例患者, 年龄6~87岁, 男120例, 女168例, 护士人数7人, 学历:大专4人, 中专3人。年龄20~46岁。主要接触的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肺结核、梅毒等。
2 职业常见的危害因素
2.1 环境的因素影响
基层医院条件相对简陋, 无层流等消毒设施, 室内空气用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产生的臭氧是对眼睛、皮肤和肺最危险的刺激。患者终末消毒用含氯消毒剂, 挥发性消毒剂甲醛、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 化学污染可造成病室环境充满刺鼻的味道, 护士长期生活在充满消毒剂挥发的环境, 可引起护士呼吸道、黏膜、皮肤、神经系统的一些损害, 甚至重度的可造成中毒或导致癌症, 我科医护发生过皮炎、鼻炎、呼吸哮喘、神经性头痛、结膜炎占70%以上。
患者的分泌物、体液、血液、排泄物都是直接的传染源, 医务人员医疗操作时不可避免的与患者直接近距离接触, 极易被感染, 人类遭受甲流、SARS病毒感染时, 医护人员发生大范围传染就是职业危害的真实写照。
2.2 生物感染的因素影响
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防护意识薄弱, 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不注意个人防护, 缺乏职业防护和受伤后处理的培训, 工作中护理人员意外损伤时有发生,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人可因锐利伤血源性直接感染护士, 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后的相应病原感染率分别为:6.0%~30%、0.4%~6.0%、0.25%~0.4%[1], 护士在护理操作中不可避免接触注射器、针、刀。剪子等锐利物, 一旦发生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
护士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近距离的护理操作时, 如:流感、肺结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等防护不当会造成危害, 临床护士操作时遇到患者直接面对操作人员的脸部打喷嚏、呼气、唾沫飞沫也会造成感染概率明显提高。
2.3 心理因素的影响
护士工作紧张、忙碌、琐碎而繁重, 处于职业感染的高危环境, 她们往往整天夜班、白班频繁倒班, 生活缺乏规律, 打破了正常的作息时间, 严重干扰了身体的生物钟, 夜班值了一宿夜班已经身心疲惫, 回家往往照顾孩子、爱人、老人较少, 家里亲朋如不理解往往造成矛盾。工作中接触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的传染病人, 造成害怕紧张、恐惧的心理。
现阶段医疗卫生护理都处在行业的风口浪尖, 医患关系的沟通、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等都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护士面对各种晋级考试、护士职业考试、外语职称评审以及各种院考、科室考试使护士压力较大, 情绪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在超负荷工作情况下所致疲劳综合征以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下工作, 往往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3 防护方法
3.1 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职业防护的安全意识, 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能力, 医院领导首先要加大对感染防护措施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组织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的法规, 引进安装空气消毒机每天定时消毒, 制定消毒隔离制度, 改善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 在执行日常护理活动中推行实施标准的预防技术, 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和监管力度, 以及学习护士于职业活动中一旦发生锐器伤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能够有效地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树立护理人员深入持续的防护意识。
3.2 防止锐器伤
在工作中尽量避免针刺伤, 特别是新护士80%以上的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 预防职业暴露重点是在使用锐器前、中、后正确操作, 工作中专心, 不能一面交谈、说笑一面操作及边对用后对锐器的销毁。在接触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衣帽整齐, 戴手套, 安全操作, 感染别人操作时有可能会溅到面部时, 应戴面罩或防护镜。安全使用锐器, 用过的针头应放入锐器盒, 容器应加盖, 避免运送保存过程中二次损伤。打开安瓿时, 需用无菌纱布包住, 以免刺破手套或刺伤皮肤。
临床护士由于操作不熟练心理紧张, 忙乱时受伤也较多, 因此, 平时要勤练基本功, 按规程操作, 防止锐器伤, 在处理血液污染物品及操作时, 应戴双层手套,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 应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挤出损伤处血液, 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 用碘伏进行消毒。及时上报护士长及感染管理科, 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填写意外损伤事故报告单, 被HIV污染的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 进行风险评估, 定期检测HIV抗体。对于乙型肝炎污染的根据各自不同情况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24h内注射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 注意饮食和休息, 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3 化学污染的防护
增加自身防范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前后的防护制度, 在治疗室配制化疗药物时, 应穿隔离衣, 戴口罩、手套, 特殊感染的患者应穿隔离衣, 戴防护面罩,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及用物, 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洗手制度, 在配制酸性消毒剂时要戴防护眼镜, 禁止用热水配制含氯消毒剂, 以免引发灼伤, 操作中如不慎飞溅到面部、眼中、皮肤时应用流动水反复冲洗抗菌眼药水滴眼, 物面地面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均按规定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严格消毒, 做好自身防范, 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时, 工作人员应操作后立即离开室内, 减少在室内逗留时间。
3.4 心理疏导
关怀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培养护士与患者、同事、家属沟通的能力与技巧, 组织学习新技术、新理论, 适时请感染科专业人员讲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院领导针对制定防范措施并督导检查, 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习惯, 护士长要在操作中细心观察病区护士的思想情绪及身体状况, 要做到管理人性化, 体谅一线护士的辛苦, 排班弹性化, 保证护士充足的休息时间, 加强锻炼, 增强护士体质, 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更深层次看待自己的护理工作, 好的心情能够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4 结论
医院是比较特殊的工作环境, 护士容易受到传染病、疲劳、心理压力等职业危害, 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已经逐渐受到社会重视, 医院不断健全完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定期召开培训指导课程, 提高护士自我防护能力, 护士长人性化合理排班, 并为护士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鼓励护士多参加竞赛、表演等,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使护士减轻压力, 爱岗敬业, 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培.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91.
【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推荐阅读:
传染科护士能力培养09-20
传染科护士实习总结鉴定09-02
年传染科护士工作总结06-25
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护指导原则11-13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08-14
传染科年度总结10-28
传染科实习总结200字08-16
家畜传染病的防疫07-02
动物传染病的诊断08-15
传染病监测的实施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