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甲肝传染的措施有什么

2024-06-03

预防甲肝传染的措施有什么(精选3篇)

预防甲肝传染的措施有什么 篇1

得甲肝的原因是什么

1、接触被甲肝病毒污染的物品:这是导致很多人发生甲肝的原因之一,人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的东西,一些患者就通过被甲肝病毒污染过的餐具、牙具、玩具或被褥等,或者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食物而感染。多发生于人员密集的地方,例如学校、幼儿园、工厂等。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这样才能避免自身感染甲肝这种疾病。

2、通过输液感染:这也是人们感染甲肝的一种原因,因此人们在知道引起甲肝的原因都有哪些后,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卫生条件未达标的医院接受输液而感染甲肝的事例时有发生,不得不引起重视。由于这些医院卫生条件差,缺乏相应的消毒设施,往往是一个患者使用过的输液设备稍加消毒就给下一位患者使用,一传十十传百,为甲肝病毒的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

3、性生活混乱: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人们感染甲肝,因为甲肝病毒可以通过性生活的方式进行传播,由于唾液、精液、分泌物均可携带甲肝病毒,与甲肝患者发生性关系的人就很有可能沾染甲肝病毒。沾染甲肝病毒的人再与其他人发生性关系,就可能再把甲肝病毒传染给他人,害人害己,所以人们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甲肝的预防应该怎么做?

1、切断甲肝的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加强饮食、水源及粪便的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共用餐具消毒,最好实行分餐,生食与熟食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防止污染。

2、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特别是在甲肝流行区,不仅隔离现症患者,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并隔离现症换制周围的隐性感染者。

3、从根本上说,应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普及卫生常识,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预防甲肝传染的措施有什么 篇2

1加强兽医卫生措施

1.1严格门卫制度, 防止病原体传播

鸡场大门口, 生产区门口和各栋鸡舍的门口都应该设立消毒设施如车辆消毒池、脚踏消毒池、消毒洗手盆, 有条件的鸡场可以建立喷雾消毒室、更衣室、沐浴室。鸡场的大门和生产区大门设立门卫, 严格实行隔离制度和消毒制度;谢绝参观, 不准闲杂人员、车辆、各种动物进场;经允许入场指定位置的车辆、人员, 必须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

1.2严格执行卫生和消毒制度

1.2.1要根据鸡舍条件, 制定鸡舍定期清扫、定期清粪和定期消毒的制度, 要指定专人负责。

1.2.2在鸡场或鸡舍发生传染性强的传染病时, 要在兽医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严格隔离或封锁, 并对鸡的活动场所、粪便, 采用2%~3%火碱或10%~20%热石灰乳随时进行消毒。采用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对鸡舍进行喷雾消毒。

1.2.3老鸡舍进鸡前消毒程序:彻底清除鸡舍内一切物品→清扫鸡舍地面、屋顶、墙壁以及每个角落→用消毒液喷雾1次→将清洗消毒好的饲养管理用具、工作服、鞋移入鸡舍内→进鸡前4~7 d封闭鸡舍门窗, 采用高锰酸钾21 g/m3, 福尔马林42 mL/m3熏蒸24 h后, 通风2 d, 鸡只经过消毒液喷洒后在进入鸡舍。

1.3把好进鸡关

需要从外地引入种蛋和鸡苗时, 必须对种鸡场疫情、母源抗体状况和马立克氏病免疫, 进行实地考查, 不能从疫情复杂、卫生条件差、种鸡母源抗体水平及马立克氏病免疫接种不合格的种鸡场引进种蛋和鸡苗。

2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确保免疫接种质量

2.1制订或选择最佳免疫程序

制订最佳免疫程序的目的在于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收到最理想的免疫效果, 以全面提高鸡群抗传染的免疫水平, 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的传染病。

2.2确保免疫接种质量, 避免免疫失败

2.2.1选购合格厂家生产优质的疫苗, 不用过期、失效、保存不当和标签、说明书不全的疫苗。

2.2.2选择最佳的免疫时机。首次免疫过晚鸡体尚未产生免疫力病原已侵入, 如马立克氏病疫苗必须在雏鸡出壳后尽快接种;有些传染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若母源抗体佷高过早首次免疫接种时, 母源抗体会影响免疫效果;2次免疫接种间隔时间过长, 如雏鸡接种新城疫II系苗1个月以后, 鸡体的免疫力已下降到不足以抵抗强毒的感染, 仍迟迟不进行再次免疫;对雏鸡几种活疫苗同时免疫接种, 其中一部分疫苗的免疫效果会受到影响而导致失败。

2.2.3选择正确的免疫方法。饮水免疫中不能使用含氯的自来水或酸碱度过高的水;使用金属饮水器在饮水器内不能有残留的消毒器;疫苗在饮水器内存放时间不能过长 (不能超过半小时) , 以免造成疫苗效力下降。肌肉或皮下注射中稀释后的冻干苗在常温中不能存放的时间过长 (6 h) , 以保证疫苗活性;佐剂灭活苗用前必须摇均;注射剂量要准确。滴鼻、点眼、划痕时疫苗滴速不能过大或速度太快, 疫苗必须进入眼、鼻和划破了的皮肤内。

3药物防治

3.1应用范围

用于预防细菌病和原虫病的发生和蔓延, 采用各种抗生素、磺胺类、抗菌类增效剂和喹诺酮类药物, 预防和早期治疗各类细菌类病和原虫病。

3.2正确的选择和使用药物

3.2.1在正确的诊断和检测的基础上, 选择对症或针对某病原体敏感的药物。如果是细菌性疾病可用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用于防治, 花钱少、效果好。

3.2.2在防治效果近似的情况下选择毒性小, 副作用弱的药物用于防治更安全。在杀灭环境中病原体时应选择消毒效果好, 对人畜无害, 对设备、用具腐蚀性小的消毒剂。

3.2.3在防疫效果、安全性相近似的情况下, 应尽量选择价廉、货源广、便于保存和使用的药物以减少鸡场的开支。

3.2.4按规定的疗程用药。一般情况下, 一个鸡群不能将作用相似的药物同时混用, 更不能将互相有拮抗作用的几种药同时用。选择最适合的投药方式, 确保用规定的稀释液, 稀释后短时间内, 定时、定量地使用, 使药物在每个鸡体内充分发挥作用。

4发生疫情的扑灭措施

对于传染病, 尤其急性烈性传染病, 发现早, 诊断及时准确, 又能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 便可有效地制止传染病的的蔓延。所以养鸡者必须要求饲养人员要经常仔细观察鸡群的活动及健康状况, 若发现有异常表现, 特别有互相传染的嫌疑, 应立即报告兽医或生产管理人员, 相关负责人必须立即赶到现场, 认为有必要时要尽快组织力量进行诊断。在诊断过程中, 疑似或确认为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痘、鸡霍乱、及传染性鼻炎等急性支气管病时, 必须立即隔离病鸡, 尽可能缩小病鸡的活动范围, 对病鸡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场地, 都要用2%~3%火碱液进行喷射消毒。污染的垫草、粪便彻底清除, 予以烧毁或堆积发酵。被污染的用具、工作服、鞋, 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场门设立标牌, 禁止人、畜出入。另外, 对被诊断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的病鸡要进行捕杀并对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传染病的免疫预防与消除措施 篇3

免疫接种的起源

在1 000 多年以前, 人们谈天花色变, 因为一旦得了天花, 存活的概率很小。直到中国明朝隆庆年间出现的“太平痘苗”, 才打响了治疗天花的第一枪[2]。而后, 全面控制住天花将近用了400 年的时间。接种疫苗的创举科学、合理地消除了天花的危害, 在免疫接种治疗传染病上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使得人们开始探索如何行之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传染性疾病, 思索着是否给人们接种了疫苗就一定能够预防和治疗传染病。

免疫接种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免疫规划的活动。紧接着, 科学家们研制出了各种接种疫苗, 分别用来合理、有效地控制脊髓灰质炎、狂犬病、肺炎、幽门螺杆菌等流行性疾病,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些传染疾病的发病率[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于2010 年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终极目标。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脊髓灰质炎的传播, 但仍有少数亚非地区有个别病例发生。在全球消除脊髓灰质炎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①想要研制出针对性好、疗效高、无不良反应的接种疫苗, 使得传染病患者在身体遭受到病原体的威胁时, 避免受到二次伤害;②一定要制定及时、有效、科学、合理免疫接种策略, 才可以保障传染病患者的安全。此外, 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 还需要配备敏捷、快速的监督检测系统, 方便、及时地观察检测传染病的传播范围、严重程度和感染病情。在我们免疫预防脊髓灰质炎过程中, 建立了急性弛缓性的麻痹监测系统, 最终减少了传染病的感染率, 保护了易感人群, 成功预防了多种非脊髓灰质炎性麻痹病。

免疫接种的应用

免疫接种在全国推行后, 已经成功的使得麻疹发病率下降。并且, 我国制定了到2012 年全面消除麻疹的规划[4]。尽管在我国免疫接种的实施达到了预计的效果, 但是在全球范围内来说, 免疫接种策略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改进。由于麻疹野病毒株可以存在获得麻疹免疫的人群中, 甚至还可以在人群中传播。尽管获得免疫的人群体内含有抵抗病毒进入机体的血清抗体, 但是由于人体咽喉部的黏膜抗体抵抗能力太弱, 如若不能清除咽喉部位的麻疹野病毒, 就会造成免疫人群携带病毒, 甚至有在人群中传播的可能性。

传染性疾病麻疹的免疫预防和消除措施

加强落实免疫工作, 全面消灭接种空白点:自全面推广免疫接种工作以来, 我国利用免疫监测系统可以得知在局部地区仍然还有接种空白现象的出现, 这样的空白接种点可以导致这个地区爆发严重的麻疹传染性疾病。因此, 需要在全国的每个地区都全面落实接种免疫工作, 加强免疫, 预防未发生的传染性或流行性疾病, 全面提高全国各地区的疫苗接种率, 最终消除免疫接种空白点。

加强管理流动儿童, 保证流动儿重的接种率:近年来,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 人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流动性很大, 使得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的工作存在疏漏, 从而导致接种空白, 增加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率以及感染率。因此, 我国应全面加强管理各地的流动人口,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

完善免疫监测系统:在传染病的免疫接种过程中, 需要配备迅速、及时的监督检测系统, 加强免疫人群获得局部黏膜抗体, 即分泌性抗体水平的测定机制, 来检测麻疹野病毒是否存在局部黏膜, 以及在周围易感人群中的传播情况。一般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人体血液中的保护性抗体水平, 但是仅能测定免疫人群体内已经具有的保护功能指标, 表示接触人群携带病毒的能力以及病毒传播的危害性。因此, 观测局部黏膜抗体的水平可以验证麻疹野病毒是否入侵以及疾病是否产生流行性的传播和感染。所以, 我们一定要完善免疫监测系统, 预防传染性疾病, 从而将其彻底消除。 同时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监测方法, 来检测免疫人群携带病毒的情况, 方便找到传染性疾病的传染源。

建立局部黏膜免疫程序:在免疫接种的过程中, 建立局部黏膜免疫程序可以有效预防并消除麻疹野病毒, 使其在免疫人群中无法存活, 让免疫人群得到免疫屏障, 使麻疹病原体失去传播途径, 从而消除传染源。这是全面消灭绝麻疹传染性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 要想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及时、有效地保护易感人群, 在传染性疾病出现之前给人们接种疫苗, 即免疫接种, 是必须要全面落实的。免疫接种就是指利用免疫学原理, 把抗原或抗体接种于易感人群, 使其产生免疫反应, 从而产生对该疾病的特殊抵抗力,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5]。此外, 免疫接种不仅可以提高人类自身的免疫力, 还能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最终消除传染源。我们只有加强落实免疫工作, 全面消灭接种空白点, 加强管理流动儿童, 保证流动儿重的接种率, 完善免疫监测系统, 建立、健全检测分泌性抗体的机制, 建立局部黏膜免疫程序, 合理实施传染疾病的免疫预防与消除措施, 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此外, 加强对生物制品 (抗原或抗体) 的管理, 实施免疫接种工作责任制, 从而保障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同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助协作, 扩大接种范围, 尽可能让所有人都可以进行免疫接种。

摘要:免疫预防传染病可避免和预防一些传染病的快速传播, 而疫苗的出现为传染病的预防带来了福音。从最早的治疗天花的牛痘疫苗到最近的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 都成功地说明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笔者主要从传染病免疫接种的起源、发展和应用, 以及一些传染病的消除措施展开阐述。

关键词:传染病,免疫预防,消除措施

参考文献

[1]孙荫众, 谷桂菊.对传染病预防中公众与个体权益的伦理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 10 (1) :101-103.

[2]潘文峰.某高校学生常见传染性疾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重庆医学, 2010, 9 (8) :99-101.

[3]刘安银.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长效机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11 (1) :201-203.

[4]赵家平.大学生传染病发病情况的监测及对策[J].重庆医学, 2012, 11 (6) :121-123.

上一篇:在围棋比赛上的闭幕词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党史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