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

2024-11-07

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共7篇)

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 篇1

手术室在一个医院中是相对较为特殊的部门, 护士工作负荷重、风险大、精神心理压力大[1], 而且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护理人员下班时间不固定、饮食无规律以及人际关系复杂等, 容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 出现职业倦怠症。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关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 寻求有力预防及解决措施, 本文旨在分析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现状, 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市手术室护士50名, 其中男1名, 女49名;年龄23岁~49岁 (27.80岁±6.24岁) ;护龄1年~30年 (5.94年±1.05年) ;大专35名, 本科15名;初级职称43名, 中级职称7名。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 1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手术室护士必须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学会适应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 喜欢自己工作, 把它当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有学者提出[2], 工作倦怠症和喜欢工作程度成正比。手术室护士需要不断修炼, 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用职业道德标准约束自己, 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1.2.1. 2 推行标准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放在特殊的密闭性容器里, 用后及时盖上, 尽量减少暴露在空气中;戴好手套后再接触病人血液及分泌物;面对有辐射线的手术时应穿戴防护衣;手术间装置空气净化器, 保持良好的排放功能。

1.2.1. 3 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及饮食

培养良好的工作、生活及饮食习惯, 手术室护士养成每天吃早餐的习惯, 器械护士可以根据当日手术情况选择高蛋白、高热量固体食物, 便于延长胃排空时间。如情况许可, 术中可轮流就餐。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生活, 保持充足休息与睡眠, 定期参加适宜体育锻炼, 增加一定社会活动, 减轻、缓解精神压力, 从而更好地工作。

1.2.1. 4 加强人际沟通

有国外学者提出[3], 人际沟通可以有效减轻工作倦怠程度。手术室护士要做好与手术医生、麻醉师的沟通工作, 熟悉手术医生的性格以及操作习惯, 加强术中配合的默契, 起到团结协助的作用。另一方面, 灵活运用沟通技巧正确处理家庭冲突, 手术室护士由于三班倒, 需要轮班、加班、夜班, 没有太多精力与时间照顾家庭。因此, 手术室护士加强与家人交流, 增进夫妻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协调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1.2.1.5提供学习、晋升机会

护士的工作倦怠程度与个人专业知识、水平、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作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手术室护士自身学习, 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 选派护士外出进修学习, 或通过专科组长培训及咨询手术医生, 不断更新知识, 避免手术室不熟悉新业务、新技术而带来的工作压力, 减低工作倦怠发生率。

1.2.1. 6 提高社会支持度

手术室护理管理者应注意护士的情绪变化, 提倡尊重护士、理解护士, 让医院领导认识到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当护士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委屈时应及时开导、鼓励;帮助护士正确协调与家人、同事的关系, 充分调动家庭支持功能, 争取家人理解、支持, 同事之间团结互助, 确保手术室护士能够拥有充沛的精力以及愉悦的心情投入护理工作。

1.2.2 评价工具

1.3 疲劳量表-14 (Fatigue Scale-14, FS-14)

1992年由Chalder等[4]研制, 评定疲劳症状的严重程度。共2个维度14个条目, 第1条至第8条代表躯体疲劳, 第9条至第14条反映脑力疲劳。躯体疲劳最高为8分, 脑力疲劳最高为6分, 总分14分, 分值越高, 说明疲劳程度越严重。

1.3.2 职业倦怠量表 (MBI-GS)

由Maslach等编制[5], 共3个维度即情感枯竭 (EE) 、去人性化 (DP) 、个人成就感 (PA) 16个项目组成。EE和DP维度得分越高, 表示工作倦怠越严重, PA维度得分越低, 表示工作倦怠越严重。情感枯竭维度总得分大于15分属于高分, 11分~15分为中等, 小于11分属于低分;去人性化维度总得分大于12分属于高分, 得分8分~12分为中等, 小于8分属于低分;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总得分大于22分属于高分, 得分18分~22分属于中等, 小于18分属于低分。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工作倦怠又称“职业倦怠”“职业枯竭”以及“工作耗竭”, 是受到内部、外部双重因素影响导致一种身心不适、情绪低落的亚健康状态[6]。最早由Freudenberger提出, 随后Maslach等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统称为工作倦怠[7]。护理人员容易因为工作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情绪低落, 身体状况下降, 失去工作热忱等倦怠情绪。这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还会影响护理质量, 引发护患纠纷, 损害医院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 相关管理者应高度关注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症问题, 避免严重事故发生。笔者通过调查得出, 手术室护士工作倦怠状况不容乐观, 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息息相关[8,9]: (1) 手术室护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主要工作是辅助医师完成手术, 但病人术后常常只会感谢手术医生、麻醉师, 而对手术室护士工作未给予充分肯定, 与病房护士相比, 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 个人成就感相对较低。 (2) 工作特点。手术室护士通常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遇到急重症及复杂手术时需要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 精神紧绷, 且手术常常是连续性、无规律性, 导致手术室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另一方面, 手术室面对多个科室, 手术种类较多, 护士需要熟悉各个医生的性格、操作习惯, 还要紧跟时代步伐, 熟悉高、精、尖技术, 长此以往, 容易产生工作倦怠症。 (3) 工作环境。手术室护士长期处在一种密闭性环境中工作, 心理上易产生被囚禁之感, 极易出现心情压抑、身心疲劳。且手术室各类化学消毒剂及废气排放, 对人体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4) 器械护士由于配合手术, 需要较长时间站立、抬臂, 保持颈椎长期处于前屈固定位置, 常常会引起头痛头胀、颈肩酸痛, 还容易发生下肢酸胀, 甚至大隐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饮食, 容易发生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本文通过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首先进行心理干预, 推行标准职业防护, 合理安排手术室护士工作、生活及饮食, 加强护士与手术医生、麻醉师相处技巧, 提供学习、晋升机会, 提高管理者的支持, 培养和锻炼护士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减轻工作倦怠症, 维护身心健康, 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得出, 干预前后, 手术室护士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前后, 干预前后手术室护士工作倦怠量表3个维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综上所述, 我市手术室护士工作倦怠状况较为严峻, 但通过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有效减轻或避免工作倦怠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工作倦怠症现状及干预效果。[方法]选择5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疲劳量表-14和职业倦怠量表评价干预前后护士躯体、脑力疲劳得分以及倦怠程度。[结果]干预前后手术室护士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室护士工作倦怠量表3个维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手术室护士面对多重压力, 极易产生工作倦怠症, 采取有效干预手段可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有效减轻或避免工作倦怠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工作倦怠

参考文献

[1]常青, 李思, 周阳.手术室护士职业相关生活事件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5B) :1237.

[2]张圣洁, 李杨, 周力, 等.手术室护士疲劳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3) :278-280.

[3]周彧, 张黎明.京穗两地护士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4) :295-298.

[4]Chalder T, Berelowitz G, Pawlikowska T, et al.Development of aFatigue Scale[J].J Psychosom Res, 1993, 37 (2) :147-153.

[5]PINES A.Burnout: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M].NewYork:Free Press, 1981:1.

[6]谭凤玲, 常美娟, 张梅芳.护理人员职业倦怠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 2007, 21 (3B) :686.

[7]Lopez SF, Bemal L.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umoutsyndrome in hospital nurses[J].Revis Calid Asisten, 2002, 17 (4) :201-205.

[8]吴瑜玉, 周海宁, 莫美珍, 等.某2所医院手术室护士工作倦怠状况调查及防范对策[J].护理学报, 2008, 15 (2) :26-28.

[9]张敏, 赵润平.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7) :12-13.

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 篇2

答: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个人因素:个人特征、社会知觉能力及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及压力信。

2、职业因素:教师这一职业所经受的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教师要承担在教学工作、教育工作、科研进修及社会关系方面的压力。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延伸时间过长是普遍现象。这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此外,教育体制所导致的一些问题,也使教师在心理素质方面处于预支、透支状态。学校不合理的管理和考评体制,导致教师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最后,还有研究表明,缺乏校长的支持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常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孤立、官僚、无效能。有的研究发现缺乏欣赏和支持性回馈是助人工作者(如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的重要压力来源。

3、社会因素:古往今来,教师被社会认为是最崇高的职业,现今世界各国都对教育和教师持有很高的期望,但人们只重视教师的教育质量,重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忽视了教师本身的需求,因而教师在肩负社会希望的同时也承受着层层压力,教师就像生活在一个鱼缸中,领导、家长、公众和学生都在审视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这种过高期望作用于教师,使他们产生出一种内在的迷思。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

1、改变观念

教师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要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

2、积极的应对和归因

在面对问题时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手段而不是逃避。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症状时,要勇于面对现实,反思自己压力的来源,主动寻求专业人士尤其是心理专家的帮助。

3、改善组织环境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在学校环境下发生的,要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改善学校组织环境必不可少。学校要形成良好的风气,增强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此外还要减少过度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增加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和进修提高的机会,努力解决教师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这些积极措施共同使用,才有助于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

4、建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

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合理的认识和期望。一是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角色的多样性,不仅是一个教育者,还是一个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教师也不是毫无过错的圣贤,也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对自己有过于完美的要求。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中的教师和教育工作当然是神圣的和伟大的,但现实情况往往很复杂,与教师心目中的理想可能有较大的差距。

5、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生理方面的疾病既是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之一,又是职业倦怠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要进行合理的饮食和锻炼。锻炼在克服倦怠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锻炼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应对压力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花时间用于锻炼,就减少了暴露与压力情境的时间,某些锻炼如散步、慢跑等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空闲”机会,可以对问题加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应对压力的策略。但锻炼的关键是要有规律和持之以恒,应以适量和娱乐性为原则,过量或竞争性的运动不但不会减轻压力,而且其本身还会构成压力的来源。答:

一、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原因有:

1、个人因素:(1)人格特征;(2)社会知觉能力;(3)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及压力信念。

2、职业因素:(1)在实际教学中的工作压力,如教学工作历、教育工作压力、科研进修压力和社会关系压力;(2)教育体制所导致的一些问题;(3)缺乏校长的行政支持。

3、社会因素:社会对教育和教师过高期望。

二、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干预有:

1、改变观念,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

2、积极的应对和归因,不逃避。

3、改善学校组织环境,形成良好的风气,增强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师的关系。

4、建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角色的多样性和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篇3

工作倦怠也称职业倦怠或工作疲溃,是个体的心理体验,是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倾向,成就感低下综合征。工作倦怠会导致护士发生各种身心疾病,护士应对多种应急源,职业的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性,使其在工作中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有研究表明:护士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不仅是一种职业性的危险,而且对患者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应给于高度重视。[1]

1造成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

1.1社会因素

1.1.1护士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偏低 在当今社会,职业地位是社会地位的综合性象征。在中国,重医轻护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护士长期以来超负荷的劳动得不到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与回报,影响护士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了护士的心理不平衡。

1.1.2社会忽视了护士的价值 从古到今,中国人眼中的护士就是只会打针、输液、发药、整床等,护士的技术和知识远远比不上医生,其实人们往往忽略了护士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点:那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观察”是护士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她们在打针时观察,在输液时观察、在发药时观察,尤其对于危重病人哪怕一个很小的指标都会影响着病人的生命,及时观察及时通知医生及时配合医生抢救,从而挽救患者生命。所以一个“观察”就要靠护士技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1.2医院因素

1.2.1特殊的工作时间 职业决定护理人员没有周末及节假日的休息,扰乱了护士自身的生活规律,从而严重影响护士的社交活动和家庭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有的甚至引起一系列身心症状,如失眠、抑郁、经常性头痛、易激惹等。

1.2.2频繁的考试与检查 在当今激烈的医疗市场刺激下,医院内部考试、检查的次数相对较多。还有等级医院评审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需要占用护士下班后的休息时间,严重影响了护士的睡眠和生活,给护士造成精神上的压力。

1.2.3职业暴露的危害 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有调查发现,大部分护士在工作中有被锐器或者针头刺伤史,20%的护士还被病人血液污染过的针刺伤过,35%的护士曾经被病人的血液或分泌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内。[2]

1.3自身因素

1.3.1角色压力 角色压力是影响护士倦怠的因素,角色压力水平越高,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越高。[3]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群体,护士需要建立不同的人际关系,比如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以及上下级关系,护士在工作中必须面对较多的角色要求和角色期望,在工作外还要承担起妻子、母亲的角色。Cords和 Dougherty认为个体面临不同而又矛盾的角色期望时,无法调整和应付,就会使得情绪资源耗尽,从而导致情绪衰竭。[4]

1.3.2集体抱怨,相互影响 护士在工作中面对各个方面的压力产生的不愉快会相互发泄,引起矛盾。甚至会以消极的话语和行为来对待工作,从而影响周围有同感的同事,造成集体厌倦护理工作,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

2应对措施

2.1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 社会支持是个体面对应激性事件时从外部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主要是指来自国家、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5]社会可以利用微信、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优秀护理人员及护理工作大力表扬、宣传。这样可以让更多人的了解真实的护士、充分尊重护士这个职业。久而久之,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爱护护士、尊重护士的良好社会风气。

2.2改善工作环境,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现象 医院应给于护理工作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如合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改进护理装备、合理分配奖金、健全后期支持系统、适当增加晋升和深造机会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医院领导要重视护理工作,提高护士待遇。另外,科学合理的安排护士工作时间不仅能够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解决护士长期以来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具体采取原则有:(1)满足需求原则(2)结构合理原则(3)效率原则(4)公平原则(5)按职上岗原则。

2.3实行人性化管理 护理工作苦、脏、累,护士每天要面对患者或患儿家长焦灼而暗含挑剔的目光,护理管理者就是护士的压力缓冲器和能量加油站。当家属对护士出言不逊、无理指责和行为过激时,护士受到委屈时,要让护士发泄、诉说。待分析后给护士以宽慰,会使护士感到被理解、被关怀而消除怨气。给节假日值班的护士送上感激及祝福的话语,会使护士感到温暖。工作之外,经常组织一些活动,缓解护士的紧张情绪,比如聚餐、旅游等会使护士放松心情,增加团体的凝聚力。

2.4提高防护意识 经常参加职业危害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工作细心,定期监测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妥善处理锐器废弃物。良好的职业安全管理,使护理人员消除顾虑,减轻思想压力。

2.5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学会自我减压 护士要认真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技术水平,以便在护理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心中有数、处事不惊、遇事不慌。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疏导,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在受到患者无敌攻击时,做到真正理解患者,而在内心又不会产生愤怒、紧张、恐惧等。

3 总结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当医院的管理体制、各种角色期望,角色要求和人际关系外部因素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时,护士可以通过增强自己的效能感,提高自己的调节能力,避免或者缓解工作倦怠状况。

参考文献:

[1] 斤志弘 骆宏 姜安丽 杭州地区护士群体职业倦怠淡漠与诊断标准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08,43(3):207—209

[2] 李映兰 美国护士预防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5):71—72

[3] 席波 李军 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5):3—5

[4] 李永鑫 侯袆 台湾地区工作倦怠研究综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32—34

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组人员为40名精神科护士。均为女性, 已经取得执业证书, 护龄≥1 年, 自愿参与研究的在岗护士, 而且身体健康, 无严重的躯体疾病, 无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能参加完整干预过程。年龄20岁~50岁 (29.2岁±9.5岁) ;护龄1年~30年 (12.5年±3.2年) ;学历:本科1例, 大专15例, 中专24例;职称:护士22名, 护师11名, 主管护师6名, 副主任护师1名。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在分管副院长及护理部的支持协调下, 由具备心理治疗师资格的副主任护师任组长, 负责组织具备心理治疗资质的护理人员, 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8周正能量激励、团体心理辅导、放松训练等, 具体内容如下。

1.2.1.1 正能量激励寻找护士日常工作中的亮点, 每周表扬表现突出的护士;每2周根据护士的表现评选最佳护士, 佩戴星级护士上岗, 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发放小奖品, 如洗发水、卫生纸、水杯等, 满足护士的自身价值感, 提高工作自豪感。在医院橱窗宣传栏、科室板报等宣传最佳护士的工作亮点, 张贴星级护士的照片, 学习最佳护士的先进事迹, 营造“遵医爱护”的良好风尚。建立赏罚分明的透明制度, 激励护士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1.2.1.2 团体心理干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 将护士随机分组, 每组10人, 共4个小组。每个干预周期由同一位临床心理专家进行团体心理干预。第1周首先组织各小组之间相互介绍, 建立良好的、无条件尊重的同事关系, 相互信任, 营造一个理解、同情和接纳的团体环境, 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信任感, 并引导成员谈论目前困扰她们的心理问题及感受, 畅所欲言, 宣泄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如意和不满。第2周~第3周举行讲座讨论压力与认知、情绪的关系, 帮助护士进行压力源分析, 讨论与家人、伴侣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 鼓励积极情绪, 改正消极情绪。第4周~第5周组织不同层面的护士交流分享经验, 寻求成员之间的共同支持和利他行为, 启发护士积极面对工作中的问题, 做到自我肯定, 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自身的优势, 使她们看到成就和付出后的收获, 减小心理落差。帮助护士鉴别非理性认知, 学会可替代性的理性认知, 反复采用重新归因的方式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通过场景模拟练习进行认知转换, 体会改变后的感受, 提出对未来工作的规划。第6周~第7周安排有趣的团体活动, 如团体创意、歌唱比赛、锦囊妙计等, 释放压力。第8周组织各小组表达团体干预中的感受及收获。

1.2.1.3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以发放宣传资料、观看多媒体教育以及专人指导的方式组织护士学习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包括肌肉放松训练和呼吸放松训练。其中肌肉放松训练时循环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 让护士心理放松, 全身肌肉处于舒适状态, 引导护士从双手放松开始, 吸气5s握紧双拳, 呼气5s放松双拳。然后采用类似的方法依次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腹及下肢, 每次放松一个肌肉群并保持30s左右。呼吸放松训练主要采取腹式呼吸的方式, 嘱护士取坐位或卧位, 指导护士想象“气从口腔顺着气管进入到腹部”, 腹部和下胸部在气体的填充下徐徐隆起。吸足气后稍微屏息一下, 想象气体在血液中进行交换, 之后通过口和鼻慢慢地呼出气体, 腹部下降。告知护士每晚睡前训练1次, 每次10min。每周训练的次数保持在5次以上, 共干预8周。

1.2.2 观察指标 ①工作压力源:采用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进行调查。②职业倦怠:使用Mashach等研制的工作倦怠量表 (MBI) 进行评价。③护士的心理健康情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评价。

2 结果

3 讨论

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工作压力。梁正英等[2]认为精神科护士是职业倦怠表现突出的一个行业。张冬青[3]认为精神科护士属于高度职业倦怠。王铮等[4]报道, 对护士进行情绪干预,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能显著减轻自身的焦虑情绪, 使护士能够有效应对压力。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心理干预后, 精神科护士对工作压力源的感知评分下降, 工作倦怠感程度降低, 心理状态也得到明显改善。

本研究对精神科护士实施的心理干预手段主要有正能量激励、团体心理干预、放松训练, 其中团体心理辅导和放松训练已经被研究证实能够显著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感, 改善护士的生活质量[5]。团体心理干预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在团体的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通过团体心理干预, 让护士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 护士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护士将学到的积极模式与心得体验用在了日常工作与人际交往中, 对自身的情绪表现出较好的自我控制力, 应对压力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表现出较稳定的整体情绪[6]。放松训练是心理干预的重要内容, 护士通过运用放松技巧, 可降低全身骨骼肌的肌张力, 使身心产生欣快感, 能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末器官活动正常化, 减弱丘脑和大脑的活动, 调节人体的心理功能, 进而降低了焦虑水平。放松训练具有动静结合、内外协调、形神俱养的特点, 能够有效降低工作带来的倦怠感。正能量激励主要是通过一些激励手段, 让护士充分体会到自己的工作价值感和成就感, 引导护士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地位, 改善自我效能感, 进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降低职业倦怠感[7]。

综上所述, 对精神科护士实施心理干预能够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 缓解职业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 减少职业危害。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缓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及焦虑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40名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为研究对象, 由具备心理治疗资质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为期8周正能量激励、团体心理干预、放松训练等, 比较心理干预前后护士工作压力源、职业倦怠以及不良情绪的变化。[结果]心理干预后, 护士的工作压力源评分、职业倦怠感水平低于干预前 (P均<0.05) ;护士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以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 (P<0.05) 。[结论]对精神科护士实施心理干预能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 缓解职业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

关键词:职业倦怠,焦虑,工作压力源,精神科护士,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陈惠贞, 管荣娟.压力管理干预对急诊及外科护士职业倦怠、压力的改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0) :85-87.

[2]梁正英, 鲍立铣, 刘伦, 等.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1) :81-82.

[3]张冬青.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和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 40 (2) :242-245.

[4]王峥, 武倩, 魏淑兰, 等.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对改善护士焦虑情绪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6) :75-76.

[5]姜文静, 刘玉栋, 任永福.团体心理干预与放松训练对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4, 8 (5) :316-320.

[6]余诗诗, 郭丽.团体心理治疗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21:472-475.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浅谈 篇5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

keywordsmentalhealthnursesburnout

近年来,职业倦怠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所表现,已引起医疗卫生[2]领域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也逐渐引起了相关人员的调查研究[1],masiach等人将职业倦怠看作一种综合征,它包括情感枯竭、冷漠以及个人职业效能减退[3]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广为引用[1]。

精神科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承受着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工作责任心较重、工作环境中应激强度较高,还要承受避免精神病人突然攻击威胁的精神压力以及病人家属的合作性较差等方方面面的精神压力,因此成为职业倦怠表现突出的一个行业[4]。对此,本人根据自己十多年的工作总结,归纳出以下原因。

1原因分析

1.1护士编制不足,工作强度大基础护理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护理人员未能按编制的规定配置。1987年卫生部颁布护理人员的编制为病床与护士之比为1:0.4。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平均床护比为1:0.5~0.6较为适宜[5]。而现实临床上,1:0.4的配比都不能保证,如:我院护理人员与床位比是1:0.17。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基础护理工作繁重,功能制护理不能得到较好落实,护士为此只能避轻、就重,抓重点而轻全面护理工作,因此无法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要,造成患者与家属的不满,使护理人员不仅增添了工作量,也增加了心理压力。

1.2待遇不公平,社会地位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人都有享受公平对待的要求。如奖金分配、工作安排、学习进修的机会等方面,如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护士的内心就会产生怨气。加上社会对护理工作存有偏见,少数人把护士工作视同于佣人和保姆,不尊重她们的人格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6]。同时,精神科护士长期要面对精神残疾的病人,没有语言沟通、情感交流,甚至有的病人连吃、喝、拉、撒都不知道,需要护理人员来帮助。以我院为例:200张床位,目前收治住院的169位精神病人中,男病人有128人,女病人有41人,男、女病人比例为3.12:1,而护理人员男女比例为1:3.25。众多的女护士(很多是未婚女护士)面对身形高大、体魄强健、没有自知力和自制力的男性精神病人,她们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戒备与恐惧中,即使如此,时常还要无法避免地遭受意外攻击[7]、骚扰,其心理承受的压力不言自明。姑且不论专科护士职业,单就从人性角度看,这些人有思想、有情感,却长期得不到交流,长期紧绷着的精神和压抑的心情,必然会使她们情感枯竭、冷漠、厌倦,工作的持续性受到挑战、积极性受到抑制。

1.3工作风险大,责任性强精神科护理工作是高风险、责任性较强的服务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及患者缺乏自制力和自控力以及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风险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我国精神科目前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病人将封闭式医院自喻成“监狱”,把住院比作“坐牢”,因此不安心住院治疗,他们面对封闭的大门和铁窗,心理产生厌恶和反感,常出现逃跑或自杀的行为。由于自由受到限制,他们对护理人员很容易产生敌意情绪,经常攻击、骚扰护理人员。已颁布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使医疗民事诉讼案日益增多。我国加入了wto后,医疗卫生行业已实现与国际接轨,一种全新的护、患关系正在形成。由于护理模式的转变、工作职能的拓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使护理工作风险越来越大。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责任心与学习应用新技术的心理压力。

在130多种压力较大职业中,精神科护理工作名列榜首。在精神科护理工作环境中,常存在疾病传染给自身的高危险性,如穿刺、注射、处理污染伤口及分泌物等职业性接触,从而造成护理人员心理上的谨慎与恐惧。规范的无菌技术操作要求,又使护理人员倍增了对患者的高度谨慎,增添了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有研究表明,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原性传染病[8],hlv感染者和alds病人,工作中被hlv血液污染的针头或利器刺伤皮肤会有0.3%感染的危险[9]。精神病人由于不配合摄片、b超等检查,需要护士协助,不可避免地接触x线,这些都容易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诱发肿瘤[10],从而导致护理人员身心耗竭。而在玩世不恭等职业倦怠的表象下,掩藏着的就是对传染性疾病的恐惧和处理重大疾病无能为力的实质。

1.4睡眠紊乱,导致神经衰弱睡眠是人生最重要的生理活动。良好的睡眠能解除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疲劳,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从而能更好、更有效保正护理工作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而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实行的是8小时倒班制,人员少,频繁上夜班,生活无规律,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体能消耗也大。大量的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及治疗,都由护士来完成。特别是夜班护士,因为是单独工作,要独立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危重病情变化等情况,经常因为一个人忙不过来而心理紧张。同时夜班工作后容易产生疲劳、不良情绪,如碰上患者死亡,护士执行终末处理等,都会使90%左右的护士处于恐惧、害怕中,这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会影响护士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此外,在精神科护理队伍中,有不少是20多岁的年轻女护士,她们正处于恋爱、婚姻、生育阶段,容易为琐碎的生活问题而困扰。频繁的夜班工作,既影响她们的生活规律,又影响对家人的照顾,使她们觉得与恋人、伴侣、孩子、父母相处时间少,易引起情绪波动、突增怨恨。加之交接班准时,易造成护理人员睡眠不实,引起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11],使工作效率下降。

1.5社会舆论因素精神科护士为病人付出辛勤劳动而得不应有的尊重与承认。如:当病人病情痊愈出院时,病人往往只感谢医生,而忽略护士。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少,所作的贡献得不到社会完全认可。特别是媒体亦真亦假的炒作,常给医护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挫伤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多数护理人员为女性,在家中还要承担家庭主妇的角色。许多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提高学历和更新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和自考学习,常背着工作、学习、家庭的沉重负担,对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1.6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护士对护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对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往往认为无关紧要,可做可不做,只要不耽误病人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制护理能免就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护理差错,并发症,如病人外逃、自杀、褥疮等违规和失职行为时有发生。医疗行业的本质特点是治病救人,这就对技术性、紧张性、高度的责任性提出了高标准与严要求,护理人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决定着医疗护理效果。知识的匮乏、技能的不足常使一部分护理人员工作处于被动和受制状态,这也会引起护士的焦虑、烦躁的心理情绪,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1.7工作满意度由于工作缺乏规律性,频繁倒班,心理、体力透支较大,护士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护理学术活动,就连继续再教育、自学参加学历教育,都会受到班次工作的制约。因此,排班制度的灵活性、科学性不足,也会使护士对工作产生不满。倒班制度和工作人员少,使想学习的护士没有时间,想补休息的护理人员得不到及时补休,从而对工作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同时,对规定的年休假、节假日休息补偿不够,也会使护理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对精神病人攻击护理工作人员后,造成身体和精神的伤害关心不到、处理不妥,也会产生不满情绪。

2缓解职业倦怠的基本方法职业倦怠,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与人的生理、心理、环境需求间的矛盾所引发的职业病态。纵观此类病态的深层原因,本人认为:有自然生理原因,而更多的则是社会原因。为此要缓解职业倦怠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全社会都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考虑行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承受力和心理需求,避免与防止职业倦怠周期加快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在全体医护人员中贯彻“以病人为中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业理念,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物质的、精神的等各种措施、方法,调动每位医护人员的行业积极性,使良好的医德、医风与稳步扎实的优质服务协调一致,使人员素质、技能与长期贯彻中的立业之本理念相匹配。同时,把解决长远问题与解决各类具体问题、解决迫切问题与解决隐患问题合二为一,合理谋划,分步落实。如:要保证护理人员与床位的合理比例。尽可能创造出贯彻医疗行业立业理念的客观环境。具体落实中,要毫不懈怠地紧抓优质服务和救死扶伤这一恒定不变的工作主题,积极营造业务技能和优质服务方面的比、学、赶、帮、超氛围,着力解决好护理人员正常的生理承受力、心理需求与做好主题工作的客观要素问题,如:按照人性化管理要素,根据个体差异合理安排班次;提供一切便利条件,积极倡导和鼓励继续学习教育;按照能者上、庸者让的选贤用人机制,公开选拔中层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和护理工作质量监督考评考核责任机制,细化、量化、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医德、医风管理等等。尽可能使护理人员的生理承受力、正常的心理、环境需求达到现实条件下的平衡,延长职业倦怠的周期。

2.2营造公正、公平、和谐与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首先,要从改革管理观念、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着手,敢于破旧立新,完善责、权、利公平机制、体制,使护理人员充分感受到公正、公平为自己各项权益保障带来的精神愉悦。其次,要坚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业务技能学习教育。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学习教育,可以把医院管理者的意志变为全体护理人员的自觉行动,促进凝聚力、创造力的膨发。特别要把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作为医院与时俱进发展的基础纳入重点管理日程,狠抓岗位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学习,使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认识到:知识是挽救他人生命和自己职业生命的“有力武器”,时刻不能偏废,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形式上,可以提倡鼓励自学为主。如:自学考试、夜大、函授、远程教育等。

内容上,多倡导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掌握与应用,如:护理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等。操作应用上,倡导“以病人为中心”,把生理护理延伸到心理护理、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紧追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前沿护理工作。在服务上主动树立“五心”:观念,即诚心、虚心、耐心、细心、爱心,专业上履行:“五勤”标准,即脑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真正实现对病人的整体护理,融洽护患关系,提高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同时,抓好护士岗前服务态度的培训举办专题讲座,从护士的着装仪表、行为举止、语言规范等教育入手,组织护理人员收看护士服务礼仪展示的电视录像等,使新护士在上岗前就认识到社会对护士的期望,培养新护士带着良好的服务态度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护士服务礼仪评选活动,使护士对病人和蔼可亲、一视同仁,工作积极认真、仔细、高度负责,给人以信任感,既保证了病人的护理安全,又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 篇6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专业发展

早在198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从个体压

力、人际关系和自我批评三个维度,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认为职业倦怠是发生在从事某一行业中的一种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综合征。此后国内外的学者对职业倦怠都进行过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职业倦怠因教师在工作中长时间遇到各种持续压力,导致对自身生理、心理、行为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一种生态危机。具有职业倦怠的老师对工作缺少热情,对待学生缺少同情心,生活上变得焦躁不安。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教师队伍的

稳定。

一、社会层面干预策略

1.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支持系统,切实加大“尊师重教”宣传,增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成就感。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小学教育条件,平衡小学师资和教学资源,同时还要使全社会认识到小学教师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2.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当前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原因在于工作环境比较差,工资和福利待遇比较低。因此,为避免小学教师因待遇问题出现职业倦怠,就必须要切实提升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确保可以留住优秀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

二、学校组织层面干预策略

1.改进学校管理,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教学工作的不恰当评价以及缺乏学校管理层的支持是当前大多数小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制定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措施,给教学中取得成绩的老师以鼓励、奖赏。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能给予老师以人文关怀,切实使全体教师可以从枯燥的教学工作中感受到组织的关心,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

2.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学校管理层要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来为各个小学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分配教学任务,以杜绝人情关系引发教学矛盾。

3.为教师搭建职业发展平台。学校还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单科进修和外出学习交流。必要的切合实际的培训交流可以降低从业者的职业倦怠,也可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增加自信心,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倦怠,国外研究表明:切合老师实际的培训有利于老师进行知识的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进而改变从业者对工作的不良感觉和发展一种积极向上的期望,并通过影响其思维和行为方式,有效预防职业倦怠。据此,学校需积极创造机会,根据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要,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其走出去接受专业知识学习,语言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及科研方法的培训,也可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使教师教育贯穿其职业生涯全过程。学校还需适时聘请一些心理辅导老师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和咨询,搭建沟通心理的桥梁和平台,为广大小学老师在职业发展、成家立业和人际交流等方面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使之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有效预防和应对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人格解体等职业倦怠症状。

三、教师个人层面干预策略

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在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地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将更有效管理自己和提高抗压能力。

1.小学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教师正式任教后一般处在建立期和维持两个阶段,教师为巩固其专业地位,专业自主及专业尊严,防止职业生涯的衰退,必须进行职后学习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反思意识,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要他们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教学工作的艰辛,以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学环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学校要帮助小学教师做好心态调整工作,正确认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避免因他们过高评价自己的职业地位而引发的落差感所引发的职业倦怠问题。从事小学教学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清贫、奉献,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样就会强大自己的内心,减少紧张、焦虑感。另外,老师要积极发展良好人际沟通交往能力。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必然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老师要学会平衡同事、学生及学生家长,甚至学校的管理层之间的

关系。

当前,小学教师个体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都差强人意,这无疑增加了职业倦怠程度的诱因。因此,要引导教师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主动调整心态,努力发展交往能力,对同事付出真心,对学生付出真情,对待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对帮助过你的人学会感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王瑜.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干预策略[J].教书育人,2009(20).

科研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FHB110125)。

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 篇7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自我心理调控法;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52-02

精神科是临床医学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科室,该科室主要治疗精神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患者,而精神科护士需经常面对这些病人,其精神时常处于紧绷状态。同时,精神科护士也需要面对上班不规律、工作时间长、人力配置不足、劳动强度高等情况,该些压力都会造成精神科护士心情压抑,形成职业倦怠现象[1]。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探究出自我心理调控法,其能让个体充分了解自我和科学合理地评定自我,调节自身内心的情绪,保护自己身心健康,进而满足社会的发展。现针对已选择的92名精神科护士进行研究,使用调查方法了解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提出相对应的自我心理调控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的92名精神科护士进行研究,其中女性护士具有67名,男性护士具有25名;年龄分布区间为21-42岁,平均年龄为32.2±2.7岁。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年限为2-23年,关于护士的职称:34名护士,47名护师,11名主管护师。护士的学历程度为23名中专,31名大专,38名本科。92名精神科护士均了解该研究事情,并且同意作为被研究对象。

1.2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 根据临床调查发现,造成精神科护士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因素为①工作环境:护士周围均属于精神状态失常的患者,工作过程中长时间得不到与正常人沟通,则极易引起内心的郁闷和压抑。②工作内容:由于护士需帮助精神病人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护理以及工娱治疗,而护士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殴打、谩骂、吐痰、掐颈、泼水等意外伤害。③工作时间:护士属于一个劳动强度非常大的行业,并且上班属于三班倒轮岗,正常生物钟打乱,则容易导致护士长期属于疲惫状态,心理处于压抑状态。

1.3 解决职业倦怠的方法

1.3.1 课程指导方法 把被研究的92名精神科护士分为四大组,每组的成员为23名,每周定期进行两个小时的指导解压,持续时间为五个星期。聘请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讲师帮助护士们进行学习和指导,讲师也可为知识渊博的主任或者护士长。每周学习和指导一个阶段,每个新阶段开始时需进行回顾上一个学习阶段。①了解阶段:向护士发放专业心理咨询师编著的《自我心理调控法》教材,首先让护士了解自我心理调控法的详细内容,然后心理咨询师针对该教材内容进行指导和传授,让每一名护士均明白自我心理调控法的作用。②熟练阶段:心理咨询师可根据上阶段教导的内容进行回顾,抽样检查护士的熟悉程度,同时各护士进行自我解读时,其他护士可进一步加深记忆[2]。③记忆阶段:于记忆阶段学习前进一步回顾上阶段的学习内容,让护士于熟练的根基上进行反复记忆,最佳的效果为护士可离开教材进行自我背诵。针对部分护士记忆较差者,心理咨询师可传授记忆方法。④使用阶段:按照《自我心理调控法》教材的内容,心理咨询师可设计多个现场运用情境,请各个护士演绎情境中的具体内容,经过人为的现场表演,演绎自身的工作环境、氛围以及心理变化,传达自我心理调控法的作用,最后心理咨询师进行最后的评价,指导护士解决心理难题。⑤最后阶段:开展一次全体性的心理辅导大会,由护士自己提出心理疑惑,然后心理咨询师进行解答,启发护士如何面对工作上遇到的问题,让护士积极地面对工作和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3.2 自我心理调控法的实际方法 ①自我排除压力:护士于下班时间可进行表达、发泄、倾诉、运动、购物等方法排除自己的压力,或者使用计算机网络转移自己的心理压力,将自身的感受发表到豆瓣、空间、微博和微信上,进而获得更多人的鼓励和支持。②适当的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属于日常生活中所需面对的事情,根据对方立场进行思考,感受不同角度所带来的困难。所以,针对患者无意识的攻击需宽容地对待,适当的换位思考可了解更多的人,同时也能缓解自己的心情。③增加自身的兴趣爱好:虽然护士的工作非常繁忙和复杂,但生活的品质决定在自己的手中。护士可尽力利用一点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促使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加缤纷多彩。④提高医院和社会的支持:针对职业倦怠的精神科护士来说当心情极度压抑时,如果医院或者社会群体给予适当的支持鼓励,护士会重拾信心,积极地面对工作和生活[3]。⑤饮食疗法:护士于精神疲惫时食用一些零食,例如:巧克力、樱桃、橘子、香蕉和葡萄等。据德国营养学家证明,巧克力于大脑中排除复合胺,能让人感觉到心情愉悦。而香蕉富含生物碱,可刺激人的神经,进而提高精神。⑥放慢节奏:由于城市发展较快,人们长期处于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所以护士可适当调整自己的节奏,坚持松紧有度的工作和生活。⑦自我暗示法:当护士自我处于一种较为疲倦的状态时,适当地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不断地称赞自己的工作,积极地面对困难。例如:护士可提醒自己努力工作后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⑧确保工作环境整洁:医院属于护士长期工作的地方,所以针对自身所处环境,需注意保护和确保环境卫生,良好的工作环境卫生才能促进工作效率,避免疾病的产生[4]

1.4 评定指标 调查问卷使用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进行研究,处于职业倦怠的评标标准为去人格化≥8分;个人成就感≤24分;情感衰竭≥27分。倘若护士的去人格化和情感衰竭小于标准值,则代表维护措施有效;个人成就感大于标准值,则表示维护措施效果显著。反之则无效[5]

2 结 果

92名精神科护士经过自我心理调控法的指导以及自我调节的方法后,于去人格化、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效果较为明显,见表1。

3 结 论

护士的工作内容和职业特征导致了普遍出现职业倦怠,由于我国长期处于护士紧缺的局面,而职业倦怠则加剧了护士流失的速度。所以,医院和社会需广泛重视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问题,积极寻求更多的维护措施,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自我心理调控法可以让护士能够更加了解自我,准确地评价自我和工作内容,积极地调节内心情绪,进而保护自身的健康,更好地服务患者和社会。经过92名精神科护士研究发展,自我心理调控法又能有效地解决护士的心理问题,缓解职业倦怠状况,并且容易操作,所以值得同行之间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邵翠萍,王建芳,寿棘,毛青英,余丽霞.激励化管理应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0,9(3):187-189.

[2] 黄蔷薇,张靖.加强自我心理调控改善护士职业倦怠[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2):10-12.

[3] 陈彩平,林如珍,林敏.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的调查与分析[J].大家健康,2013,7(4):175-176.

[4] 李家凤,赵荷艳,赵小雪.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及心理维护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7):2196.

上一篇:土家文化下一篇:扁平化责任制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