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

2025-01-30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精选10篇)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 篇1

有报道显示, 职业性损伤已成为影响护理人员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1]。急诊作为医院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主要场所, 保证患者在突发疾病、受到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这样的特殊性使急诊科护士面临更多的职业危害, 使之成为深受职业危害影响的高危人群之一。护士对职业危害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与她们对职业危害的认识程度有关[2]。现就急诊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与防护措施进行综述。

1 职业危害的概念

18世纪职业医学之父Bernadio提出“职业危害”这一概念。职业危害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 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职业活动中可能在作业场所接触到的粉尘、化学性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

2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2.1 锐器伤

陈红岩等[3]分析了110名医务人员填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 发现护士发生锐器伤率最高, 暴露发生率依次为护士60名 (54.5%) , 医师45名 (41.0%) , 检验师5名 (4.5%) ;主要以锐器伤为主 (86.4%) 。护士在采血、静脉穿刺、清洗医疗器械时容易发生锐器伤。急诊护士抢救患者时使用的锐器较多, 导致在急救过程中锐器伤的发生率更大, 增加了经血液传播疾病 (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感染的机会。黄宇静[4]报道, 护士发生的锐器伤以针刺伤居多。

2.2 化学消毒剂及紫外线危害

医院为防止院内感染, 预防交叉感染, 会由护士对空气和物体表面经常进行消毒。护士作为化学消毒剂及紫外线的直接接触者, 面临很多危害。常用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容易造成皮肤及黏膜过敏反应, 紫外线照射也会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

2.3 环境因素

2.3.1 空气污染

急诊就诊患者复杂, 人流量大, 有的患者可能患呼吸道疾病 (如肺结核等) , 使室内污染气体溶胶增多。中央空调系统的使用, 也使空调使用季节的工作环境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3.2 噪音污染

急诊的就诊量、就诊患者的病情等都难以预测, 急诊室的抢救频繁, 设备仪器的使用率比其他科室高, 急诊患者的病情易变化导致仪器报警现象多, 这都使急诊室的噪音污染相对严重。蒋红[5]随机抽取2个普内外病房及1个急诊室, 在具有代表性的时段测定噪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急诊室、监护室24h监测的结果显示, 所有测定点噪声都超过标准, 最高者超出标准的84%, 最低超出4%。根据美国劳动局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处 (OSHA) 推荐, 在工作8小时的前提下, 所有工作人员环境中允许噪音小于90分贝, 相当于一辆大型载重卡车行车时产生的噪音。急诊室的噪音污染对护士的听力产生一定的损害, 而这种损害无法通过外科手术或听力辅助设备来弥补。

2.3.3 电离辐射

医院的规模与医疗仪器设备的现状密不可分, 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会产生一定量的辐射, 故医院的电磁辐射污染不可忽视[6]。急诊室作为医院的一线救治场所, 多配备摄片室或移动摄片器材等辅助诊断设备, 急救设备也较多, 这就使急诊护士在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与仪器设备的接触更加频繁。急诊患者病情危重, 部分检查 (如摄X线胸片, B超检查等) 都必须在床边进行,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急诊护士的电离辐射危害。郑德先[7]指出, 有效的防护可明显减少受辐射剂量, 但急诊护士的特殊性造成很多防护措施 (如穿铅衣) 难以落实。

2.4 工作场所暴力

Gack i-Sm ith等[8]指出, 急诊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象非常普遍。由于急诊的设施条件、留观环境相对较差, 而患者大多病情急、重、变化快 (如严重烧伤、车祸创伤等意外伤害) , 入院时家属一般情绪较激动, 对于嘈杂的就诊环境、不能收住入病房, 以及急诊医护患比例不平衡等情况难以理解。当各种要求不能满足时, 患者或家属会对服务终端的护理人员不满, 态度差, 甚至出现辱骂、殴打护理人员的现象, 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

2.5 心理、社会因素

急诊护士工作量大且繁重, 对于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激, 包括对暴力和重大伤亡抢救的应激, 使她们的心理压力增大。Tabor[9]提出, 护士有产生替代性创伤的可能, 即助人者虽非直接暴露于受创者所述之经历, 但在情绪上仍被受创者及其事件影响, 而产生一些雷同于受创者之创伤反应的内在心理经验转变的反应, 多发生于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警察、消防人员、军人等助人工作者。急诊护士面临的家庭冲突也高于普通病房护士[10], 这也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负担。此外, 急诊护士面对职业暴力造成的伤害, 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心理状态。

2.6 其他

如乳胶过敏, 急诊忙碌的环境、高人流量、多种仪器设备等因空间狭小而导致跌倒/外伤, 设备仪器危害 (除颤仪电击等) , 移动物体致眼睛损伤, 搬移重物、移动患者造成骨骼肌肉损伤等。

3 防护措施

3.1 确保护理操作规范化

锐器伤等物理性损伤大多是由于护士不规范操作引起的, 如护士拔针时注意力不集中、拔针姿势不正确, 导致针刺伤;配置药液时不规范操作, 使用过的针头未及时放入锐器盒等。这就提醒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规范化操作, 减少职业危害。

3.2 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

Ramsay等[11]认为, 护士职业危害与护士对工作相关的职业防护认识程度以及管理机制直接相关。而职业安全水平、健康培训资源的可及性及行政管理的支持, 对降低职业危害起关键作用。急诊护士要明确所在岗位的特殊性, 加强法律意识,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不断学习职业防护的有关知识。在接诊患者时要佩戴口罩, 操作前后要严格按“六步法”洗手, 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时要保证洗手时间, 确保效果[12]。对于环境危害, 可以通过开窗通风、远离辐射等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在抢救危重患者时, 急诊护士更应注意自我防护, 佩戴手套, 避免急救过程中被血液、体液等分泌物污染或遭遇锐器伤。对于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 要减少将自己暴露于暴力中的机会;如遇言语暴力, 由其他同事负责协调, 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Tang等[13]建议, 应安排对工作场所暴力有充分应对经验的护士上夜班。同时, 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支持力度, 提供防护设施, 如有效的锐器处理装置、低危害的抽血输液设备, 进行员工培训,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标准、职业危害分析机制以及制定相关制度, 开展职业危害持续质量改进项目, 以及将职业分析结果进一步指导今后的防护制度流程中。

3.3 强化心理素质

关注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 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提升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质量[14]。Cooke等[15]的研究也证实实行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护士的焦虑情绪。近年来, 护士心理资本水平[16]的理念也常被提起。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请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

4 体会

传统观念中一直提倡患者安全, 往往在发生重大职业危害事件 (如针刺伤后HIV感染) 后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才引起公众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而职业危害对护士本人、家庭、工作甚至社会造成很大影响。急诊护士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 应该加强法制观念, 增加自身对职业危害的了解, 学习预防职业危害的措施, 强化职业防护意识。此外, 医院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 也能减少职业性伤害的发生。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 篇2

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1

中国论文网 /1/view-13036432.htm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因

1.1.1 射线的危害:有资料证实:射线可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致畸。

1.1.2 紫外线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线是手术室空气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

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

1.1.3 噪声危害:噪音对人体的听觉有明显损害:听力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烦躁、判断能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降低灵活性,导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错。噪声超过50分贝可影响人的休息和睡眠,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长期刺激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手术室平均噪声应是60-65分贝,这是机体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但常达到90分贝。所以,手术室属于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监护仪、高频电刀、超声清洗机等的噪音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危害: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

等。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 麻醉气体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废弃物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字能力及操作能力产生影响。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气体的污染环境中,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3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肿瘤药物非常普遍,抗肿瘤药物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正常细胞,出现白细胞下降、脱发、月经不规律等。另外,抗肿瘤药物还可以通过胎盘运转,造成畸胎等。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和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容易被传染各种疾病;锐利器械、针头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常见的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螺旋体病毒等可因锐器刺伤直接传播。研究表明,医务人员职业感染中,80.6%由锐器刺伤所致,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为3%~10%。电损伤:高频电刀、电钻等设备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电击伤、电灼伤的概率。

1.4 生理和心理因素:手术室护士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具有高危性、高风险性、高强度性、无规律性。长期处于此环境中,使手术室护士存在诸多的威胁。手术室繁重的工作可使手术室工作者颈椎病和腰背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手术室的工作节奏快,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往往会使人产生疲惫感,影响手术配合质量;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及空腹、饮食不规律等易致手术室护士患胃溃疡、偏头痛等;

长久的站立工作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等。[1] 防护措施

2.1 制定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根据职业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完善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以及应急预案,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制定防护流程,完善防护设施,建立医护人员利器伤管理制度,处理及上报制度。

2.2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业培训的内容,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以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

2.3 执行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

2.3.1 预防物理性危害:手术室应设立射线专用的手术间,术中要使用射线照射时,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手术室护士应该暂时回避,如不能回避,要事先穿好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应该定期轮换,避免短期大剂量接受射线的

照射。

2.3.2 预防化学性危害:对于化学制剂应妥善保管,放在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毒剂要密封保管。消毒剂现配现有,剂量应准确,避免大剂量使用,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使麻醉废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使用后的物品及时焚烧处理。

2.3.3 预防生物学危害及意外损伤:对于手术病人,术前做好乙肝三系检查和HIV测定等相关检查,查明为阳性患者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让手术室工作人员能够早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手术室护士应定期自我检查,及时发现破损的皮肤及粘膜,及时采取措施。小结

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护理事业的进步。在医疗工作中,护理事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保障护理人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探讨 篇3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53-01

手术室护士长时间连续工作在密闭环境中,由于工作的需要,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集中;长时间的颈椎前屈位站立;巡回护士经常需快步行走;进食时间的不规律;各种化学药物的接触;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的污染以及频繁的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体液的因素,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充分做好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探讨如下。

1 意外损伤及防护

手术配合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钩,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Johanet调查指出:约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最常见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根据健康报1997年12月5日报道,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护士抽吸药液时严格遵守用未接触过患者的无菌针头,抽吸后必须立即戴上针帽。静脉给药时须去除针头经三通给予。术后处理必须戴针帽毁去针头等规定确保安全。医学界根据数万例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出一套手术中刀、剪、针摆放及传递的规定,在新护士上岗时,严格带教,规范每名护士的基本操作[2]。

2 生物污染及防护

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护士经常使用手术刀、剪刀、针等锋利器械,极易造成误伤自己和他人,这样极易感染甲、乙、丙肝、爱滋病、结核、梅毒等,甚至肿瘤的种植及败血症的发生。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术前必须了解病人的病史,肝功能,乙肝五项,HIV的检查结果,对阳性患者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手套如有破损立即重新更换无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皮肤受伤时应用力往外挤压伤口,使污血流出,立即用3%碘酒,75%酒精消毒,如被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液污染,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如被HI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应严格按照《爱滋病诊疗指南》中关于职业暴露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2)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HIV阳性或可疑阳性者术前手术间门口挂隔离手术牌,使麻醉医生,巡回护士给病人操作前后随时洗手,更换手套,手术间门口铺一块用0.15%过氧乙酸浸透的脚垫,减少工作人员进出造成交叉污染,所有用过的器械物品做好终末消毒处理.如急诊无法确诊的一律按污染手术处理,手术中操作时防止划伤,手术室人员定期检查肝功能以及乙肝五项。

3 理化因素危害及防护

手术室的理化危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目前,在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需采用激光手术的方法,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2)电离幅射的影响。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准确率,但如对其产生的电离幅射保护措施不当,可因蓄积作用而致癌[3]。(3)燃爆因素。手术室内有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不可忽视。同时使用多种高频电器也是可能导致燃爆的因素。麻醉气体,其它挥发性有机溶剂在手术室工作中频繁接触,如酒精、碘酒、乙醚、丙醇、安息香酊及火胶绵,一般都不标有其可燃性而易被忽视,应防止铺巾被这类溶液沾湿而致燃爆[3]。(4)福尔马林(甲醛)溶液的危害。在国内还有相当多的手术室里使用40%的甲醛溶液,可刺激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导致肺水肿,同时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5)消毒灭菌剂的影响。各种消毒灭菌剂在手术室工作应用较多。污染手术后器械,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均要使用各种化学消毒液。2%碱性戊二醛会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含氯消毒液对皮肤也有轻度损害。针对这次危害因素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1)激光手术的防护。应规定凡手术配合人员必须戴上防护镜。操作时关闭房门,在房门上并注明“激光”字样。在术间内有明显标牌示:用氧浓度要低于40%,必须使用水溶性润滑剂,防止引起火灾。并将激光手术固定在一个手术间,保证安全。(2)X射线的管理。术中需要行X线透视的手术,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并在手术间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对于人员的安排合理适当,次数均摊,避免短期内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根据年青护士较多的情况,在孕期妥善安排好她们的工作,避免接受X线照射。(3)电器使用的管理。必须定期请专业人员检修手术室专用线路和电器。电器安装在防漏电的安全插座上。每个仪器配有操作程序卡,操作前严格遵守规程无误后方可使用。2007~2008年,手术例数每月递增,保证了无一例因操作不慎引起意外。坚持每日两次湿式清扫手术间,保持术间湿度,防止静电效应。将易燃爆的气体,统一放置于走廊一端,专人管理,检查泄漏和使用情况。(4)污染气体的处理。手术室使用的仪器要保证泄漏量为最小。将泄漏气体尽可能排放至室外。改善通风条件。将每个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通至室外,室内装有负压抽吸装置,定期抽吸。(5)消毒剂使用管理。手术室护士常年接触甲醛。因做标本固定防腐等需要接触时,要求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泼翻。按照配制方法,明确注意事项。将最污染手术室空气的福尔马林熏箱重新安装在有负压抽吸装置的柜中,彻底改变了污染空气的状况,极有效地防止污染手术室内的空气和操作时给护士带来的损害。

4 心理和身体负担过重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工作时常会遇到疑难手术,有时手术时间长达十几小时,值晚班时会遇到连台手术,洗手护士要长时间站立,这样处于被动体位,颈、腰、下肢都缺乏活动,不仅体力消耗大,极易导致颈椎病,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预防措施:(1)遇到择期大手术早餐一定要吃好、吃饱、尽量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蛋糕等以减缓胃排空时间。如术中允许,可抓紧时间适当进一些饮食。遇到值晚班要备好方便面、牛奶、饼干之类的食品,以便及时补充能量。(2)手术中根据情况适当调节站立姿势,利用医生术中探查等空闲时间,适当活动颈部,腰部及下肢,尽量减少因体位不当而造成的肩部肌肉紧张,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每天早上应进行身体锻炼,使全身肌肉放松如做广播体操,跳健身舞[4]。

5 小 结

医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护理专业的进步。医院应高度重视护士职业的防护问题,制定可行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术室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明确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又是可防护的,消除恐惧感和盲目性。从预防入手,安全操作,公卫监督、生物监测,环境保护,应急处理多方配合,在工作中确保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崔虹.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一)[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87,8(3):54.

[2]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5(35):86.

[3]崔虹.护士的职业性危害(续)[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87,8(3):98.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 篇4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1.1.1给患者诊疗时, 为了方便操作, 护士与患者要相对近距离地接触, 当镜管插至患者咽部, 多数患者将出现恶心、呕吐反应, 导致患者的唾液、胃内容物及血性分泌物从口中喷溅出, 含有一定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气体从呼吸道、消化道随之排出, 极易使护士感染呼吸、消化系统的疾病, 如:感冒、胃炎。

1.1.2镜下取活检做治疗是胃镜室护士常做的工作, 工作中不慎被患者血液污染的活检钳或镊子刺破皮肤, 将会导致感染机会增多。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高发区, 锐器伤后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高。0.004 m L污染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0.3%, 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1.8%[1].

1.2 化学因素

戊二醛、含氯消毒剂、乙醇是胃镜室常用的且具有一定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 不加防护地长期接触, 对人的皮肤、黏膜、眼睛、胃肠道、上消化道都有刺激作用, 易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过敏、气喘、头痛等。

1.3 物理因素

1.3.1寒冷刺激, 清洗消毒是胃镜室护士工作的重点, 护士的手长期反复浸泡在冷的自来水和消毒液中, 极易引起手指关节的酸困、疼痛、僵硬, 严重的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1.3.2紫外线照射消毒是胃镜室内空气和镜柜内空气消毒的首选方法, 1次/d, 1 h/次。长期与此接触, 眼睛、皮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另外, 紫外线在空气中形成的臭氧浓度过高时, 可引起恶心、呕吐。

2 防护措施

2.1强化屏障保护

2.1.1掌握戴手套指征, 规范洗手。标准预防程序明确规定,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戴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根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2002年卫生部颁布《消毒技术规范》, 指出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采用六步法洗手[2], 我们应认真执行。

2.1.2戴口罩、面罩、护目镜。具有过滤作用的合成材料制成的口罩可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各种不良刺激性气体直接侵入上呼吸道、消化道。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甲肝等传染性强的患者做检查时, 为防止唾液、胃内容物、血性分泌物溅入眼中, 还应戴面罩及护目镜。清洗消毒需使用和更换消毒剂时要戴长袖橡胶手套, 穿防水围裙。

2.2规范工作行为, 预防锐器伤护士应熟练掌握活检钳操作技术, 工作时注意力要集中, 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活检钳和镊子。

2.3环境处理

2.3.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诊疗室、消毒间每日要适时开窗通风, 必要时配以排气设备, 以减少紫外线、化学消毒剂及经患者呼吸道、消化道排出的不良气体在室内蓄积。

2.3.2胃镜室要专设清洗消毒间, 对刺激性强且有一定挥发性的消毒剂如戊二醛、乙醇、含氯消毒剂使用时要放在密封好的容器中, 每次消毒后要及时将盖盖好, 室内温度尽量保持最低以减少挥发。

2.3.3取活检的标本应放在密封好的专用容器内送病理科, 所有废弃的医疗废物, 包括一次性材料、纱布、治疗时取下的组织应放在双层黄色塑料袋中, 密封后送规定地点进行焚烧处理。吸引器瓶中的体液在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倒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2.4基础设施有保障消毒间的自来水水量要充足, 水流速要适宜, 酶洗剂质量、浓度要保证, 清洗过程中时间观念要强, 最好安装定时器, 避免不必要的反复冲洗, 尽量减少手在水中浸泡的时间。

2.5认真对待监督检查要配合院感科对胃镜室的监督检查, 如:每月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消毒液、细菌培养, 半年一次的紫外线强度监测等。

参考文献

[1]李可萍, 庄英杰, 文翠容, 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6) :571-573.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 篇5

尚红光

1王爱珉2

(1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卫生防疫站

河北邯郸056201河北邯郸056201;2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河北邯郸 056201)

SHANG Hong-guang WANG Ai-min

[摘要]: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针对实验室工作环境内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者从

1、有毒化学因素,2、生物因素,3、物理因素

4、心理健康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其职业安全防护设施、个体安全防护、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培训及建立健康档案等方面提出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的安全防护措施。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occupation disease hazards classification directory”, ccupation disease common hazards in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the laboratory, 1, toxic chemical factors from the author, 2, biological factors, and analyzes 3, physic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4, and from its occupation safety and support facilities, safety protection, individual laboratory personnel safety training and to establish health files put forward security laboratory staff health protection measures.关键词:基层实验室 职业危害因素 安全防护措施

Keywords: safety protection measures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 disease basic laboratory

近年来,职业病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2011年12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由于实验室的特殊性,导致职业病的职业危害因素在实验室都可能遇到。实验室人员受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实验室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有:

1、化学因素,2、生物因素,3、物理因素,4、心理健康因素等方面[1],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期暴露于这些职业危害因素之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被严重损害。为提高实验人员职业危害安全防护意识,保障其身心健康免受损害,就基层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及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分析研究。1 基层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有毒化学因素

基层实验室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有毒化学试剂,尤其是化学实验室,经常接触有毒化学试剂:

金属与类金属:铅、汞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镉、钡及其化合物等;基层实验室有汞项目的样品检测,长期汞及其化合物的频繁接触,会引起体力减退、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容易在体内蓄积,发生慢性汞中毒。铅、锰和镉等金属的检测是实验室的常规检测项目,虽然由手工法改为仪器法,用到很少,但也不能忽视,它们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排除,会对人的脑细胞和神经系统有损害,如果进入血液,结合血卟啉,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石油醚、正己烷、乙酸乙酯、丙酮、氯仿(三氯甲烷)、甲醛、苯、乙醚、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会产生有毒有刺激气味气体,这些气体会给实验环境造成污染和给实验人员造成危害[2],其侵入途径是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和皮肤吸收,对皮肤、呼吸道、眼结膜等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接触高浓度可以导致中毒性脑病[3]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乃至昏迷,这属于有机溶剂共有的毒性作用。而每一种有机溶剂还可以存在其特殊的损害效应,包括神经系统的损害、脏器损害、致癌作用等,例如甲醛有致敏、诱变和致癌等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4]。

强酸强碱:具有强腐蚀性,会引起皮肤烧伤,呼吸道粘膜损伤等。在实验室,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混合物,通过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长期作用于人体产生毒性相加和慢性远期效应,这些效应不易被人注意而且难以鉴别[5]。1.2 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感染

职业环境中的生物性危害按照其致病微生物的不同、感染途径和感染来源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生物性危害如下:①因职业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而导致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寄生虫病等;②因职业接触各种生物性致敏原而出现的过敏性疾病,例如桑毛虫皮炎等;③因职业接触各种生物性毒素而出现的急性中毒性疾病等[6]。

感染途径

病原微生物感染是个感染链,实验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呕吐物、分泌物、大小便、高致病性菌毒株等标本,被感染的风险很高。如①抽血时针刺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病毒病如HIV、HBV、HCV等;②在常规的微生物操作过程中形成气溶胶弥漫在空气当中,可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伤口感染,危害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微生物本身感染力、致病力、毒力、存活力以及工作人员的防护和实验室内的微小气流等条件。③喷溅物以及由于接触动物引起的感染。

1.3 物理性危害

烧伤、烫伤

实验室内一些常用设备,如:干燥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电炉、水浴锅等,实验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被这些设备产生高温、蒸汽烧伤或烫伤。另外,强酸和强碱被稀释时产生大量的热,都易发生灼伤或烫伤。

辐射

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和微波等产生辐射,主要对身体的影响:①神经系统:引起植物神经紊乱如头痛、乏力、失眠、情绪不稳定等;②心血管系统: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③眼睛: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工作人员,可发现眼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浑浊,个别可发生职业性白内障。电离辐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仪器会产生微量电离辐射。长期接电离受辐射会引起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并伴有消化系统障碍。严重可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

噪声

实验室内的一些常用设备如超声波清洗机、大型离心机、通风柜、干燥箱等在运行时会形成各种噪声,长期工作在有噪音的环境中,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造成紧张、烦恼;使听力下降,严重的可引起职业性噪声耳聋。1.4 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危害。

实验室的检测人员长时间处于检测任务繁忙、劳动强度大、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等容易形成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引起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2

实验室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2.1 化学因素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试验方法和化学试剂的选择:选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低毒的化学试剂,淘汰落后的试验方法和高毒的化学试剂,从源头降低化学因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改善实验室的通风设施。实验室设置的通风设施是及时排除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有害气体、悬浮颗粒和化学试剂存放时挥发的有害气体,减少检测人员暴露在危险空气下,并保障实验用易燃易爆气体在使用、储存时的安全[7]。.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存储管理严格根据GB 15603—1995《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2002年)“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9]及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专人管理,有系统地执行化学试剂出入库的登记管理制度。固体、液体试剂分门别类存放,严禁将能起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试剂存放于同一柜子。存放有机溶剂的柜子统一配备了排气通风系统。剧毒化学试剂单独设立存储间,并且存储于专用保险柜中,实行双人双锁、双入双发、使用过程由监督人员全程监督的管理制度。[10]

“三废”处理 由于化学实验性质的特殊,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和废气(俗称“三废”)。其中主要包括各种废弃的酸碱溶液、重金属、有毒有机液体等[12]。“三废”处理应该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完善实验室“三废”内部处理、移交记录[12]。杜绝由于随意排放造成意外事故及环境污染。

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杜绝培训流于形式。制定实验室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计划,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强化职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培训内容要全面,培训形式可多样化:①集中授课形式,进行考试,考试不及格的进行处罚。②现场培训,结合实际操作,并现场提问。③外出参加上级单位的培训,对培训效果进行确认。

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加强实验室人员个人安全防护。

根据试验的具体情况对个人身体进行安全防护:①头面部防护:在可能发生固体或液体飞溅时,必须佩戴防护面罩,增强防护效果;眼部防护,佩戴防护眼镜(镜框应有遮盖),防止溶液溅入;长期噪音需要佩戴耳塞。②呼吸系统的防护:通过通风系统和呼吸防护装备(防护口罩、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可以控制可吸入性化学试剂的危险。化学试剂的标签和MSDS上有该物质的吸入危险性信息和通风要求。当存在潜在的吸入危险,或者化学试剂的标签或MSDS上有如下警告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使用该试剂:“在足够通风条件下使用”;“避免吸入蒸气”;“在通风橱内使用”;“提供局部通风”。实验室中,通风橱和呼吸防护装备是减少呼吸损害的最主要的手段。③手部防护:使用危险化学试剂或可能触碰危险化学试剂时,必须佩戴防护手套。实验室一般配备了帆布手套、防酸手套、PVC薄膜手套等。手套的选择取决于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可能遇到的危险,以及操作的方便性。每次使用前都要检查手套的完整性。④皮肤和身体的防护:进入实验室一定要穿工作服,实验服的作用是防止人身与污物、化学粉尘接触,并将化学物质的喷溅或洒出造成的危害最小化。即便某些实验中皮肤不会直接接触危险化学试剂,仍需穿上实验服以尽量减少皮肤在实验室内的暴露。并可以戴帽子来保护头发和头皮免受污染。⑤配备急救药箱,能对身体受到小的损伤进行简单处理,配备紧急喷淋和洗眼器等安全应急装置进行应急处理。2.2生物因素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13]、《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14],和本省其他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定,完善防护措施。

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安全设备及个人防护装备又可分为一级防护屏障和二级防护屏障。一级防护屏障是指操作者和被操作者之间的隔离[14], 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和个人防护装备等构成的防护屏障[15];二级防护屏障是指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13], 即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系统等构成的防护屏障[15],有效降低了生物因素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的职业危害。

配备安全防护设备,按规范操作,定期检定和维护。

为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 实验室应具有相应的安全装备。安全装备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实验室操作设备, 如生物安全柜等;另一部分是个体防护装备[ 16] 实验室最常用、最有效的防护设备是生物安全柜,可使感染性气溶胶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而不扩散,起到防护作用。但严格的标准化操作以及定期检定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个体防护装备完善配备和正确使用[ 17]。

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个体防护装备是保护实验室人员的最后一道防线,涉及的防护部位包括:头面部、眼睛、耳(听力)、躯体、四肢、以及呼吸道,有防毒面具、面罩、帽子、眼镜(安全眼镜、护目镜)、口罩、听力保护器、防护衣(实验室服、隔离衣、连体衣、围群)、手提和鞋套等。正确使用防护装备不但要考虑选用的类型,还要考虑使用期限、清洁保养、佩戴尺寸和舒适程度等因素[ 18]。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提高法律责任意识。

要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职业安全培训(目前基层疾控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晓率为 73. 85%[19],低于市、省疾控实验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

实验人员要经过良好的培训,具备熟练的安全操作技术,提高其对生物实验室感染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其责任心至关重要。培训内容可包括:生物安全操作、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及原则 如何处理实验中潜在的危险和必要的预防措施和心理素质等。制定培训计划,定期演练,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

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职业健康体检,并有计划免疫接种相关疫苗。2.3 物理性因素危害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对工作时产生高温的仪器设备,实验人员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工作,如带好隔热手套,使用坩埚钳,煮沸时加玻璃珠防止爆等,避免烧伤、烫伤。

对辐射的防护,应遵循屏蔽、缩短照射时间和保持防护距离,目前基层实验室对辐射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几乎没有,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有多大,目前尚无研究。

对产生噪声的仪器设备,可设立玻璃门窗进行隔音,无法进行隔音的实验人员可佩戴耳塞进行防护。对产生巨大噪音的陈旧设备进行淘汰更新。2.4 对心理健康危害的职业安全防护。

增加实验人员,调整劳动作息制度,工作之余组织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外出旅游等缓解精神(心理)职业性紧张。设法改善长久站立和走动的强制体位,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防止身体疲劳,减少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3

讨论

基层实验室安全培训制度不完善, 未制定安全培训计划,有的虽有培训计划但落实不到位,培训流于形式。导致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对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缺乏了解,对其危害性的认识不够,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缺少职业危害和相关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因此要加强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安全防护的宣贯和培训。

实验室的安全防护是实验室人员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离不开物质保障,管理层应定期开展职业安全防护自查,解决实验室存在的各种危害漏洞,增加防护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4

[参考文献 ]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2年最新修订)》[Z] .2011.12.

[2]吴小卫.化学实验室的通风设计[J].制冷,2005,24(z10):94-96.

[3]邓淑敏;李蕾;刘芳;孟肃;赵奕楠;何志义 .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5例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7(29):639-641.[4]曾义虎,王禹鑫. 卫生检验实验室工作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5): 485 -486.

[5]赵凤仙,赵永胜.理化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 口岸卫生控制,2010,15(2): 46 -47.

[6]何纳,赵根明,徐彪,生物危害因素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吴晓平,郭颖燕,尚新大. 关于对县级疾控中心理化实验室通风系统的思考[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8): 2093 -2094.

[8]中华人民共和国.GB 15603—1995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版[R].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

[10]王研.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防护工作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83-185/194.

[11]殷馨.化学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规范化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166-168.

[12]叶继.实验室三废的处理方法及管理上的探讨[J].环境,2006(z1):86-87.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424 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14]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G B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 B50346-2004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6] 王鑫, 周安寿, 陈永青 1 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防护措施[J].卫生研究, 2007, 36(2): 2531.[17] 王庆梅.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体防护装备[J].中国医学装备,2010, 7(2): 38.[18] 黄卫华.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现状调查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

2011,27(6)541-542.[19]顾华,朱炜,王芬,等.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知晓率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11): 3012 -3013.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 篇6

关键词:产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防护

医院是各类患者密集的场所, 各种病原体相对比较集中, 而产科护士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其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体液、乳汁等, 具有较高的风险感染率[1], 近年来, 随着艾滋病、流感等新型传染病的流行, 以及淋病、梅毒、尖锐性湿疣等传染病的死灰复燃, 另外加上慢性传染病包括乙型肝炎等患者的增多, 护理人员健康的因素也逐渐增加, 由于产科护士收到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 而且护理任务重, 工作量大、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 极易导致身心疲劳, 为此我院对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期间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防护措施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3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调查其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 实施本研究采用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 以自填式问卷调查我院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卫生状况。

2 常见危害

2.1 机械性损伤的因素

产科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 刀、剪、玻璃瓶等各种锐利器械等可造成护士的皮肤割伤;在输液过程中, 操作不小心很容易发生被注射器、输液针头刺伤的事件。尤其是对于那些消毒不彻底或者传染病患者用过的器械上面粘附有大量的致病菌, 割致病菌会通过割伤、刺伤的皮肤破损处进入机体导致护士感染。由于产科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且时有抢救 (如产后大出血,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痫等) 。护士难免忙中出乱, 被刺伤几率较高, 调查显示, 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针刺伤途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2]。

2.2 物理因素

产科病房的呼吸机、监护仪、吸引器、空调以及人员的交谈等产生的噪音, 产房产妇生产过程中宫缩发出的叫喊呻吟声, 新生儿啼哭声, 据报道呼吸机在65dB, 各类报警噪音在53~730dB[3], 均可引起护士疲劳、烦躁等不良状态, 造成护士注意力不集中, 反应迟钝, 操作容易出错。此外消毒器械消毒过程中紫外线散发的臭氧足量时可引起中毒而致恶心、呕吐, 工作效率极度下降。

2.3 化学因素

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包括医疗器械的消毒、操作台的消消毒等会接触很多种消毒剂, 常用的有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剂, 一方面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另一方面对对护士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2.4 生物因素

现在全世界血液传播对医护人员造成威胁已被重视。产科护士接触患者的血液、羊水、乳汁、白带、汗液、胎粪等比较频繁, 其中含有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可通过接触传播给护士, 而如果原有伤口的话, 操作不认真, 防护措施不到位, 就是病原菌入侵的途径。

2.5 心理因素

产科工作节奏快, 事务繁多, 不尽管大人还要管小孩, 突发事件多, 实施抢救多, 倒班比较平凡, 作息不规律, 严重扰乱了护士的身体生物钟, 这种不良的工作方式, 非常容易导致产科护士高张压抑的情绪, 对身体生活及工作都造成不良的影响。

3 防护措施

3.1 不断强化职业安全措施, 提高防护意识

根据产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 大力提倡安全操作, 把职业安全放在首位, 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范。遇到紧急情况时, 要沉着应对, 遇有不合作的患者, 需他人协助。牢固树立自我防护要求, 相互监督, 对年轻护士加强应急能力训练, 避免忙中处乱, 如遇职业性损伤, 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定期进行健康情况检查。

3.2 预防感染

严格洗手是预防交叉感染的要点之一, 在操作后、上下班后要严格按照“六部”洗手法[4];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治疗车上常备消毒液, 每接触一患者都要认真用消毒液, 全手搓洗;当预料到手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物时, 做治疗时带口罩、手套, 可预防血液、体液污染, 手有伤口时, 更要注意防护, 每个人都应有好的习惯, 临床上应该在实习带教时, 就应督促养成好的习惯, 管理者应使每位护士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3物理因素的防护

维持病房秩序, 尽量调小监护仪器音量, 加强病房巡视, 避免报警发生, 维持一个相对安静的病房环境, 每位护士都应熟知各仪器的流程及保养;使用紫外线照射及消毒机时尽量避开。

3.4 化学因素的防护

明确各种消毒剂的注意事项, 在配制消毒液的过程中在通风条件下进行, 挥发性的消毒液应注意密闭阴暗处保存, 接触消毒剂浸泡物品时务必要带手套;倾倒消毒剂时避免过急, 防止溅落。

3.5 加强心理调节, 提高适应能力

管理者应关心每位护士, 适当降低工作强度、合理分配护理任务, 进行健康教育, 增强护士抵抗紧张压力的能力, 提高护士护理工作的细致性与安全性, 努力打造一个团结互爱的工作团体, 努力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另外每位护士也要学习有关心理知识, 学会心理调节常用的一些方法, 平时可多锻炼身体, 听音乐或者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来缓解工作压力,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另外管理者要积极采取防护措施, 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损伤, 最大限度地保护专科护士和患者的安全, 真正达到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廖雪英;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8) :87.

[3]凌艳姣.产科医护人员职业有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7) :129-130.

浅谈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安全防护 篇7

1 操作过程中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

医护人员最常见的物理性职业损伤是针刺伤和电离辐射损伤。

针刺伤: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揭示, 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每年发生率达80%.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 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据报道, 我国已有7.5亿以上的人受过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 其中1.3亿人是携带HBV的传染源。最保守估计, 中国已有70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当针刺伤时, 只需0.004 m 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另外, 针刺伤还可传播其他疾病, 如疟疾、败血症等, 还可造成伤口感染。在当前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 艾滋病患病和感染人数快速攀升的情况下, 护士因职业关系而感染艾滋病的危害性也在加大。针刺伤主要发生在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丢弃前、丢弃中、不合适的废物处置等, 主要危害是构成感染危险。使用前损伤如抽完药物重新回套针帽;使用中损伤如抽血、静脉注射后, 从患者身上拔除针头, 穿刺中拔除导管芯, 移置血样到试管, 断开与针尖连接的静脉管道, 手术中传递锐器、穿刺针、刀片、注射器等, 操作中玻璃器具割伤、划伤 (配药时被安瓿划伤, 推药时注射器破裂割伤) , 缝合术使用缝合针,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传递时方法不正确, 配合有误;使用后、丢弃前损伤如使用后重新回套针帽, 抽血注射后从注射器上移去针头, 运输使用过的静脉输液器和带针头的注射器, 放置在床边的桌子、小车或托盘中的针头;丢弃过程中损伤如针头从装满利器的收集箱中突出、使用过的注射器在丢弃前进行浸泡消毒, 都是极其危险的, 这些因素的产生使注射器的丢弃工作变得十分繁琐, 不仅增加了危险性, 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 同时还会伤害处理锐利物的工作人员。

电离辐射损伤:由高新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电离辐射会造成医护人员机体损害, 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例如冠心病监护室, 由于插漂浮导管或临时起搏器及核素检查, 医护人员常暴露在小剂量辐射中;骨科手术中所使用的X线, 对胎儿有致畸作用, 并影响骨髓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激光手术产生的光化效应, 对皮肤、眼结膜有刺激作用。

负重损伤:由于搬运重物、患者而引起医护人员脊柱、关节损伤的报道屡见不鲜。意大利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疼痛发病率达8%以上。护士站立时间过长, 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应用计算机可引起腕管综合征等。

1.2 化学因素

细胞毒性药物 (CD) :芬兰、美国学者研究发现, 接触肿瘤药物的护士, 尿液有诱变性, 并在护士配制化疗药物区域的空气中监测出氟尿嘧啶0.12~82.26 ng/m2及环磷酰胺370 ng/m2.而加拿大护士尿液中竟检测出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在尿液中代谢存在可诱变性引起尿路肿瘤的危险。配药 (液) 时护士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吸入和经口吸入含CD的气溶胶, 药物可通过皮肤直接吸收, 日常频繁小剂量接触, 会蓄积产生远期危险, 不但引起白细胞下降, 自然流产率增高, 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危险, 对脏器也有潜在的损害。用氟尿嘧啶 (5-Fu) 、顺铂冲洗创面, 进行腹腔灌注, 其中顺铂的排泄物大部分消失于第一个24 h内, 当护士处置患者原液或伤口不当时可被污染。在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 当打开粉剂安瓿时, 抽取瓶内药液后拔针的一瞬间, 均有肉眼看不见的药液逸出, 可形成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目前我国医院肿瘤化疗防护的现状及研究与国际发达水平相差甚远, 当务之急是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制定严格的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 装备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

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等。接触各种消毒剂, 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 重者中毒或致癌。有报道孕妇接触环氧乙烷, 流产率达16.7%.

吸入麻醉药:如安氟醚、异氟醚等, 麻醉复苏室患者80%接受全麻静脉复合麻醉, 拔管后直接送入监护病室, 残留药物可造成医护人员污染。

1.3 生物性因素

感染是医护人员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液、粪便、汗液、泪液、羊水、胸腔积液等分泌物, 手术切下的标本, 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 若不注意防护, 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 还会成为传播媒介。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艾滋病。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 :WHO报告医护人员中乙肝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3~6倍, 乙肝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血源性传播, 由污染的针头和其他器械传播乙肝的危险性最大。HBV感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几率为1/5, HCV感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几率为1/200.据报道, 急诊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血透室、供应室及静脉治疗 (液疗) 室的护士均为高危人群, 应引起高度重视。

HIV感染:医护人员职业性接触HIV携带者血液而致HIV感染已有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合作项目》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0年全球有530万人感染HIV, 1999年死亡300万人。全球艾滋病感染总数3 610万人, 死亡1 880万人。最保守估计, 中国现已有70万人感染HIV.血液传染是造成医护人员感染的主要途径, 据统计, 医护人员有2%~40%暴露于HBV, 3%~10%暴露于HCV, 0.2%~0.5%暴露于HIV, 所以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甲肝、结核、细菌、病毒、梅毒、疟疾、成人T细胞白血病、肿瘤等20多种疾病, 对医护人员都有一定威胁, 特别是处于潜伏期的患者, 更具有危险性。据研究报道, 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胸腔积液、腹水、脑脊液、含有血液的唾液。含病毒浓度低的体液为:尿液、粪便、汗液、泪液、母乳。经血液传播疾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1.4 其他因素

酒后丧失理智患者对护士的伤害, 如酒后就医的患者, 见了导医护士便出言不逊, 滋事闹事, 有的拉拉扯扯, 甚至动手打人。门诊护士应提高警惕, 及早防备或躲避, 及时与医院保安人员联系, 平息事端, 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 以免护士受到身心伤害。

2 职业性防护措施

2.1 加强教育, 制订合理的防护措施

增强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规程, 减少和防止职业性损伤, 防止直接接触血液、体液及污染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2000年11月6日签署了有关针头安全操作及防止刺伤的法令, 要求使用更加安全的装置保护医护人员免受锐器刺伤, 医疗机构需向直接或间接负责患者医疗护理工作并可能受到锐器伤害的医护人员提供安全有效且可控制的装置及方法。医疗机构应设立有关锐器伤害的记录, 其内容至少包括: (1) 锐器伤害事件中所使用的安全装置的名称及品牌; (2) 发生锐器伤害事件的地点; (3) 事件发生的原因。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的管理者加强管理和护士的自我职业防护会有所帮助和启迪。我们可借鉴别人先进的思想和管理方法,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本国、本医院、本部门的法规和制度。

2.2 洗手

在接触每个患者前后都要洗手, 包括脱手套后, 如果手和身体其他部位被血液、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 需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 (最好有浴室设备) , 要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 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2.3 使用防护用品

当预料会接触血液、体液时须戴上手套。如在静脉穿刺、伤口换药, 处理污染血液的器械、各种引流管、引流袋时;供应室、手术室器械清洁及打包时要戴手套;特别是护士的手有伤口时就更应及时戴上手套, 甚至戴双层手套, 戴手套时接触的由针头转移的血量可减少50%.其他防护物品如需要时穿戴护目镜、帽子、口罩、隔离衣、鞋套, 可减少血液、体液的感染机会。呼吁和建议推广使用无针产品等, 德国贝朗公司生产出一种留置针, 当拔除针芯后针尖部弹出一金属卡子, 以保护医护人员不被刺伤;可来福接头在静脉输液中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 这种无针密闭输液不仅符合护理工作需要, 对患者对医护人员均有益无害。

2.4 与锐器刺伤有关的操作及其预防

养成用镊子夹取血液、体液标本, 针头及锐器的习惯, 一旦护士的手被针头或缝针刺伤、割破, 玻璃损伤, 立即将血挤出后用0.5%碘伏或3%碘酊、75%酒精消毒止血包扎;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 处理针头时不要过于匆忙, 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针头用过后不要随意丢弃在治疗车、治疗台、床旁桌上, 以免刺伤他人;不要将针头丢在垃圾桶内, 以免刺伤清洁员, 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使用针头、锐器收集箱, 用过的针头、注射器必须毁形处理, 用过的针头先将针套回针头, 但应采用单手操作;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尽量减少与血液的直接接触;锐利器械摆放得当, 掌握传递技巧, 避免损伤自己或他人;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 应取得他人协助。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 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 若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怀疑接触HIV、HBV、HCV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时, 专家建议在4周~6周后检测抗体, 行周期性复查 (6周、12周、6个月) , 并将结果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在此期间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 性生活时要戴避孕套;怀疑接触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立即注射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有效率为96%~98%, 同时对丁肝防护也有一定的作用。

2.5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装备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 国外有权威的机构为接触化疗药物的医护人员制订防护措施规定:配制所有化疗药物需在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BSC) , 我国有15%左右的医院 (多为三甲医院) 为护士装备了BSC, 近60%左右的医院尚无任何防护设施, 有25%左右的医院装备了不具备防护功能的洁/超净台, 由该台的设计原理可知台内正压会加速操作者的暴露。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装备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 是创建安全工作环境迫在眉睫的事情。

2.6 建立静脉输液配制中心

药物配制中心的建立, 将分散式配药改为集中管理, 对每日接触有害药物的护士是一种保护。护理学发展至今, 始终教育护士为患者服务, 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 这是十分正确的, 但护士也需要具备健康的身心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配制中心的建立, 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配制中心, 使配制中心的护士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防护装置, 这是一般病房不可能具备的。职业危害是每一位护士都存在的现实问题, 为了预防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医院保健科可为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注射乙肝疫苗, 为在肿瘤病房工作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 以及在供应室工作的护士, 建立一些相应的防护设施等, 努力将护理人员的危害或损伤降到最低程度。

3 小结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 篇8

1 职业损伤的危害因素

1.1 医源性损伤

急诊科护士每天接诊未完全明确诊断或处于某些传染病潜伏期的病人, 而许多处置和抢救需在病人尚未明确诊断前进行。为病人提供治疗、护理过程中难免接触其血液、呕吐物、分泌物、体液及多种微生物, 病人的各类排泄物污染诊区环境和空气, 因此急诊科护士易受到某些细菌、病毒的侵袭, 容易感染疾病。若不注意自身防护, 不仅造成自身损害, 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

1.1.1 身体的损伤

急诊科护士在急诊抢救工作中, 过度紧张和紧迫感加之某些特殊病人 (意识不清、躁动、狂躁、情绪激动不配合病人) 的躁动不安, 容易发生针刺伤。而且刺伤后往往来不及顾及和妥善处理自己的伤情, 仍然紧张地抢救病人, 不但身体受到损伤, 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针头刺伤, 还可传染上疾病。急诊科护士在抢救病人中经常搬运和护送病人, 容易发生肌肉拉伤、扭伤以及身体的磕碰伤等。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引起感染。

1.1.2 暴力误伤

急诊科病人因发病突然, 意外伤害多, 有病情突然变化、发展甚至死亡的情况, 家属一时不明事理而情绪激动, 对护士出现过激行为。也经常有打架斗殴人员、醉酒、吸毒人员以及精神病病人等对护士进行谩骂、威胁甚至打、砸、摔等行为。

1.1.3 噪音损害

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 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长期在噪声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晕脑胀、听力下降等。噪音主要来源于监护仪、呼吸机等抢救仪器的机械声、急诊病人的呻吟及病人家属的吵闹声、机器移动声音等。

1.1.4 辐射损害

急诊科护士经常护送病人透视、拍片、做CT等检查, 会不可避免地受到X线等辐射, 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白细胞减少、造血功能低下、胎儿畸形、诱发肿瘤等。

1.1.5 化学毒物的伤害

急诊科经常用过氧化氢、含氯制剂、戊二醛、甲醛溶液等消毒剂, 这些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都有损害, 长期吸收可致中毒。急诊科护士经常近距离接触农药中毒病人, 反复为病人催吐、洗胃等, 挥发性农药容易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吸收, 而使身体受到伤害。

1.2 精神损害

急诊科护士面对的是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的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 病人和家属都经常表现焦虑、急躁, 所以各项操作都体现一个“急”字, 再加上电话铃声、病人的呻吟声、家属的吵闹声等, 长期处于这样一个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劳动强度非常大而且工作应急性强的状态下, 容易患上偏头痛、头晕、神经衰弱、耳鸣、听力下降、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溃疡病、内分泌性疾病等身心疾病, 也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表现[2]。加上倒班, 生活缺乏规律, 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 使护士的身心憔悴, 易产生疲劳、胃痛、便秘等。

2 防护措施

2.1 做好消毒隔离

急诊科病人有多种传播方式的疾病, 如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血液传播等。护士首先掌握消毒隔离技术, 既防止疾病在病人中互相传播, 又要做好自我防护。平时工作都要穿好隔离衣、帽, 戴多层纱布口罩, 必要时戴手套、防护眼罩等。平时注意加强各种疫苗的注射。

2.2 规范各种操作

改变不安全的操作行为,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 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在搬运病人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 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3], 避免肌肉和韧带的损伤。同时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增强防护知识。特别要预防针刺伤, 针头用后要置入防刺盒内, 一旦针头刺破皮肤或被病人抓伤、咬伤, 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然后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再用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 尽早进行抗体检测, 如果接触的是乙型肝炎病人, 应24 h内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0.06 mg/kg, 同时进行血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阴性者注射全程乙型肝炎疫苗;丙型肝炎应注射干扰素300 U/d, 共3 d, 观察6个月~9个月[4]。

2.3 做好标准预防

进行各种操作可能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时, 应认真做好标准预防, 在病情不明诊断的情况下, 病人的血液、体液都被视为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血源性疾病传染源, 要采取防护措施。防护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就是在诊疗处置每例病人后规范洗手。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短期内口服大剂量脱氧核苷, 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 然后进行周期性复查 (6周、12周、6个月等) [5]。

2.4 降低噪声

自觉保持室内安静, 做到“四轻”, 做好抢救仪器的保养与维修, 降低持续单调的声音。每周对治疗车、平车、床脚等活动部件添加润滑油。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减低病人的紧张情绪, 配合抢救与护理, 并做好家属的安慰工作, 创造一个适宜的抢救治疗环境。

2.5 放射防护

床旁拍片时, 护士应暂时回避。因抢救病人不得离开时, 应穿防护衣, 并尽量减少X线照射时间, 最好控制在30 s内[6]。

2.6 注意沟通技巧

急诊科护士应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避免护患之间的摩擦。同时学会识别潜在的暴力行为, 善于针对每一个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 让他们充分了解病情, 尤其对情绪激动的病人家属注意沟通, 尽量避免矛盾激化。

2.7 化学毒物损伤的防护

应注意防止过敏和对皮肤、黏膜造成的刺激, 应穿戴个人保护装备、佩戴手套等。使用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的时候注意通风, 降低空气中的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减少刺激, 并注意在浸泡消毒物品时要加盖密封[7,8]。

2.8 心理危害的防护

过硬的专业技术使工作得心应手, 可以减轻工作压力。同时学习心理学知识, 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培养阳光思维模式、快乐工作、弹性应对工作压力[9,10]。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 陶冶情操, 放松心情, 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增强体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 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工作之余多参加集体活动, 放松心情, 释放工作压力, 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以积极健康的身体应对高强度的工作。

关键词:急诊科,职业损伤,防护

参考文献

[1]刘均娥.急诊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21.

[2]沈晓芳.急诊护士加强自我防护的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6C) :1672-1673.

[3]肖秀芹.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因素及防护[J].职业与健康, 2004, 12 (20) :53.

[4]张玉芝.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1) :11-13.

[5]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633-634.

[6]邵昌美.预防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92.

[7]张萍.不同学历实习护生职业损伤认知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08, 22 (9B) :2372-2373.

[8]徐美霞.急诊科护士的自身防护[J].全科护理, 2009, 7 (3C) :821.

[9]张春玲, 陈露, 莫兰.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情况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 2009, 7 (3A) :635-636.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 篇9

1 常见的危害因素

1.1 心理因素

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及《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的出台, 患者就医意识、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其次, 手术室每天工作节奏快, 无规律性, 工作量大, 手术中存在许多不可预见性。护士进入手术室, 精神就处于高度集中的应激状态。如果长期下去, 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 则可产生焦虑、抑郁等病症。

1.2 生物因素

由于手术室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手术室护士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如吸痰过程中引起的呛咳、术中的急出血、骨科的敲打均可引起参加手术人员皮肤、眼睛、黏膜的污染。如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20多种血源性疾病都可通过针刺伤传播, 最常见也是最可怕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 他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 一次即可感染。

1.3 物理因素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对手术的精益求精, 术中摄片及透视下手术已相当普遍。有资料证实, 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同时手术室也是噪音污染的场所, 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种监护仪、电锯和器械车轮的摩擦等, 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 可出现头疼、失眠、听力下降、焦虑等症状。

1.4 化学因素

手术室护士每天接触大量挥发性化学制剂, 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等, 如不加任何防护, 会导致鼻炎、角膜炎、接触性皮炎、注意力不集中等疾病。环氧乙烷、乙醇、甲苯还能诱发细胞突变[1]。挥发性麻醉药 (如异氟醚、七氟醚等) 、腔镜手术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关节手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 术中使用电刀、电凝所产生的气体等, 均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 甚至致癌。

2 防护措施

2.1 心里危害因素的防护

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习《护士条理》、《医疗事故处理条理》, 增强法律观念, 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注重自身的心理调节与修养, 努力学习业务知识, 掌握过硬的手术配合技能, 熟悉每位医师的手术习惯, 加强医护、医患的沟通, 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2.2 生物危害因素的防护

2.2.1 加强个人防护

术前完善化验检查项目, 阳性者安排在专用手术间, 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合理安排手术人员, 做好个人防护,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破对损的医护人员暂不参加感染手术配合。急诊手术未来得及进行病毒检测的按阳性处理。

2.2.2 规范护士操作

护士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 防止针头、刀片或锐利器械损伤。参加感染手术人员, 一律戴双层无菌手套, 佩带防护镜、防护面罩穿隔离衣。发现手套破损, 应立即更换,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术中一旦被利器刺伤, 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 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 并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 必要时注射特异性乙型肝炎高价免疫丙种球蛋白。

2.2.3 终末消毒处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手术室清洁消毒, 各种废弃物分类放置。污染器械按消毒—清洗—灭菌的原则处理, 术中使用的一次性敷料, 一律焚烧。手术布类用双层污物袋包装并标明菌种送洗衣房单独处理, 手术室物品表面用含800 mg/L“84消毒液”擦拭。术后参加人员脱去污染手术衣裤、鞋、手套方可外出。切断一切传播途径。

2.3 物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2.3.1 减少辐射

对于需行透视或摄片的手术, 应安排在专用手术间, 使用时应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暂避室外, 无法回避的人员上台前穿好铅衣, 尽量避免身体直接接触射线。护士长要注意班次调整, 孕期和哺乳期护士不安排此类手术。

2.3.2 降低噪音

护士操作过程中做到“四轻”, 术中避免不必要的谈话, 操作准确轻柔。各种仪器、设备音量大小合适。吸引器应做到即开即用。定期检查器械车, 使用润滑油加强保养。

2.4 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保证手术室良好的通风设备, 定时监测空气质量。消毒剂做到浓度准确, 容器加盖, 不滥用。使用电刀时及时吸尽散发的烟雾, 用甲醛消毒、灭菌时, 熏箱门一定要关好, 以防泄漏.。接触2%戍二醛操作者戴手套、防护镜, 防止溅入眼内和腐蚀双手及减少吸入。定期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衔接处的紧密型, 防止二氧化碳泄露, 手术结束时及时关闭气腹机。重视麻醉剂废气的排放管理, 麻醉机废气出口安装废气集中回收器。

3 体会

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医院管理者应改进手术室硬件设备, 重视职业危害, 加强宣传教育。手术室护士应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高心理素质, 定期进行防护知识的培训,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使职业危害降至最低, 保障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 篇10

1 常见危害因素

1.1 锐器刺伤

在临床外科护理工作中, 各种注射、抽血、清创缝合中手术器械传递等是最基本、最常规的护理技术操作。使用锐器的机会较多, 传递频繁, 存在着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的危险, 从而导致多种血原性疾病经医疗锐器伤害途径传播给护理人员, 其中以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最常见。机械性损害因素中最危险、最常见的是锐器刺伤, 包括针刺伤、刀片刮伤等。在山东省3所三级综合医院对68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 发现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年人均3.5次, 其中74.5%被污染针头刺伤[3]。

1.2 物理因素

暴露在紫外线消毒的室内, 对医护人员的血液系统、眼睛、皮肤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外科存在较多外伤行动不便的患者, 常需床边行X线摄片, 护士在工作中小剂量被动接触射线, X线可引起疲乏无力、头昏、头痛、恶心欲呕等不适。暴露剂量虽小, 但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存在致癌、致畸危险。周文娟等[4]的研究显示, X线对护士的敏感部位 (如乳房、性腺、卵巢) 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1.3 生物因素

外科护士频繁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等, 面临着较大的职业暴露危险。

2 防护对策

2.1 一般防护

2.1.1 洗手:每次进行护理操作或者接触患者前后均应用流水、肥皂彻底洗手。洗手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2.1.2 戴口罩、手套, 必要时穿隔离衣、戴眼罩。

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一定要先戴手套, 因为戴手套可以起到屏障作用。尤其在人体的皮肤黏膜破损的新鲜破损或者破损初期, 接触带病毒的体液即有被感染的可能性。如果一根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液少50%以上。

2.2 锐器损伤防护

2.2.1 培养防护意识:

机械伤重在防护, 而防护的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首先, 护理部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 强化岗前培训, 树立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其次, 平时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和检查, 减少护士的不安全行为。

2.2.2 注重日常操作安全:

护士进行诊疗活动时应严守操作规程, 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2.2.3 建立护士长、护理部、医院三级职业损伤报告系统, 以

便医务人员在意外机械性外伤发生后能及时报告并得到及时处理。一旦发生锐器损伤, 记录锐器名称、损伤部位、评估感染风险及处理情况等, 并定期总结, 做好暴露后追踪及处理。2.2.4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1) 使用尖锐器械时, 要特别小心, 并要避免将锐器对准他人。 (2) 在进行侵袭性操作, 如注射或穿刺时, 要保证足够的光线, 手勿置于锐器前方, 操作完毕后用消毒干棉球压住针眼, 尽量减少血液或体液的渗出。 (3) 不要用两手把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 应使用单手法。 (4) 在伤口缝合时, 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 (5)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 将锐器收集到耐刺的硬容器中。 (6) 严禁徒手分离针头, 输完液体为患者拔针时, 针头应朝下, 不要对准自己, 以免刺伤。 (7)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3 机械性损伤后的处理

参照《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 如有伤口, 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 受伤部位伤口冲洗后, 应当用消毒液, 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4 生物因素防护

在操作时严防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溅到皮肤、口腔或眼睛里。为重度感染患者或已查明是乙肝、HIV患者进行操作后先灭菌再刷洗, 更衣并洗手, 水龙头应设脚踏式或感应式开关。

摘要:基层外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 如锐器伤、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 其中锐器伤 (包括针刺伤、刀片伤等) 是护士最常见、最危险的职业危害因素。通过职业接触感染HIV、HBV等, 一直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严重问题。本文介绍基层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原则、具体防护措施以及损伤后处理等, 重点介绍锐器伤的防护及处理。笔者认为提高防护意识、完善防护制度能有效降低职业危害发生的几率。

关键词:基层外科,职业危害,防护处理

参考文献

[1]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8-71.

[2]许国.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979.

[3]张培芳, 赵明锐, 张秀丽, 等.护士被针刺伤后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05, 19 (13) :1161-1162.

上一篇:小学生快乐作文教学下一篇:初中数学学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