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共12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篇1
为了解广汉市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及其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及时发现作业人员的健康问题,笔者现将广汉市2011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健康监护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的职业卫生专业资料。
1.2 方法
将2011年广汉市所有已审核通过的《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资料导出,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
1.3 统计方法
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2011年全市共有72家用人单位进行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委托检测,共检测1 433个点,合格点1 254个,合格率为87.51%。从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来看,化学毒物合格率最高,为96.40%;其次为粉尘,合格率为 86.34%。物理因素合格率最低,为81.49%。3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合格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9,P<0.01)。见表1。
注:职业病危害因素合格率比较,χ2=51.89,P<0.01。
2.1.1 粉尘检测情况
主要包括电焊烟尘、矽尘、煤尘、铝尘及其他粉尘等。粉尘检测合格率最低的为矽尘,仅达53.23%,其次是电焊烟尘和其他粉尘,合格率分别为90.79%、90.55%。各种粉尘检测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P<0.01)。见表2。
注:各种粉尘合格率比较,χ2=68.4,P<0.01。
2.1.2 化学毒物检测情况
包括苯系物、二氧化硫、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等,其中以苯系物、锰及其化合物的检测点数较多,分别占化学毒物检测点总数的42.47%(189/445)、15.06%(67/445)。超标率最高的毒物为锰及其化合物,合格率仅为89.55%;其次为苯系物,合格率为95.77%;其他毒物的合格率为99.47%。各种毒物检测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P<0.01)。见表3。
注:各种毒物合格率比较,χ2=14.42,P<0.01。
2.1.3 物理因素检测情况
包括噪声、高温。其中以噪声为主,占96.19%(556/578)。噪声检测556个点,合格率为81.47%;高温检测22个点,合格率为81.82%。2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2 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2.2.1 疑似职业病检出情况
2011年全市有3 423人次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共检出疑似职业病69例,检出率为2.02%;其中粉尘作业人员未发现疑似职业病患者;化学毒物作业人员疑似职业病检出率为1.15%,主要为苯接触人员和锰接触人员,检出率分别为0.67%(7/1 048)和0.48%(5/1 048);物理因素作业人员疑似职业病检出率为4.96%(57/1 150),均为噪声作业工人。3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员的疑似职业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5,P<0.01)。见表5。
注:3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员疑似职业病检出率比较,χ2=79.55,P<0.01。
2.2.2 职业禁忌证检出情况
共检出职业禁忌证1人,检出率为0.03%;为噪声作业工人。
3 讨 论
职业健康检查与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是存在职业病危害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也是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的2项重要措施[1]。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及作业人员健康监护工作,是认真贯彻执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
本次结果分析显示,粉尘检测合格率低。虽然本年度里粉尘作业工人未检出疑似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证者,但因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较多,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大,且许多工人是脱离了粉尘作业后,甚至脱离粉尘作业很长时间后才发病[2],因此,粉尘对人体的危害仍不可忽视。检测结果显示,矽尘作业场所超标率高,提示应加强这类场所防尘、降尘设备革新,加强除尘设备的管理,配合湿式作业,并加强个体防护,督促工人合理佩戴防尘口罩[3],同时还要定期对粉尘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监护,以预防尘肺病的发生。
机械加工行业是广汉市的主导工业之一。企业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均可产生噪声。如不及时采取消声减振降噪措施,为劳动者配备有效的耳塞或耳罩,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可使劳动者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引起职业性噪声聋[4]。同时,噪声还对工人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损害[5]。本次结果分析显示,噪声检测点多、超标率高,且在职业健康监护中发现噪声作业工人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较高,提示企业应改善作业环境,改革生产工艺,消除或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缩短工作时间,佩戴合格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对于疑似职业噪声聋及时送诊并调离,避免进一步加重机体损伤,以切实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6]。
监测结果显示,作业场所化学毒物检测合格率最高,物理因素合格率最低,这与赵春媛等报道的基本一致[7]。化学毒物中,存在苯系物的企业及作业点较多,接触苯系物作业人员疑似职业病检出率较高,因此,加强苯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防护和苯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工作,已刻不容缓。如增设局部排风罩,对作业场所中苯、甲苯、二甲苯等职业病危害物质浓度有较好的控制效果[8]。机械加工作为全市的主导工业,工人接触锰及其化合物的机会较多,检测结果显示,锰的合格率较低,锰作业人员中疑似职业病检出率高,提示企业应加强对锰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监管和防护工作,改革生产工艺原料,选用低锰焊条替代高锰焊条,或改开放式人工作业为密闭式自动化作业,加强对作业场所的通风排毒,为工人配备防毒面罩并监督其操作时正确使用,定期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等,以防止急慢性锰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佳萍,郑步云.2000年嘉兴市职业病危害监测情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23):2689-2690.
[2]李德鸿.职业健康监护指南[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300-302.
[3]李艳.某铁矿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2,28(11):1331-1332.
[4]李长峡.天津市武清区2006-2009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健康监护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1,27(22):2547-2549.
[5]陈晓华,朱林平,黎丹倩,等.噪声对轧钢工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2,28(11):1328-1329.
[6]盛红艳.钢管生产企业生产性噪声对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9,25(21):2263-2264.
[7]赵春媛,马好,陶明锐,等.济南铁路局铁路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健康监护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13):1558-1561.
[8]周天文,李红顺,沈义银,等.排风罩对喷漆作业岗位有害物质控制的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2,28(11):1316-1317.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篇2
1、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做,也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做日常监测);
2、每年一次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只能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中介机构做);
3、每三年一次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职业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必须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中介机构做每三年一次的现状评价);
4、新改扩建项目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还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建设项目完成后在试运行阶段做职业病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和防护设施竣工验收;
5、向安监部门申报职业危害因素的申报表和回执单。申报网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进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与备案管理系统;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篇3
【关键词】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测试条件和样品采集;检测结果与评价
1、前言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過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本文的检测与评价范围为饮用水单体生产车间,其中包括锅炉房、空压机房、注塑车间、吹瓶车间、灌装车间的噪声。
2、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3、现场情况
该饮用水厂创办于1999年,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该公司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饮用水单体生产车间,其中包括注塑车间、吹瓶车间、灌装车间等。
3.1平面布局及检测点布置图
3.2简单工艺流程
3.3工艺流程简介
根据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工艺分析,该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空压机、吹瓶机、瓶胚机、瓶盖机、灌装机、冷水机运行中产生的噪声。锅炉房使用管道加湿式煤浆,操作密闭化,管道化,本次不对煤尘做检测。
本次检测与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
3.4主要生产设备
1台全自动燃油(气)锅炉、1台水煤浆蒸汽锅炉、6台K白力仕40BAR空压机、6台吹瓶机、4台瓶胚机、2台瓶盖机。(采样当天1#、2#、3#吹瓶机未开,7#瓶胚机未开,3#瓶盖机未开,其余生产设备均正常开启)
3.5主要防护设施 无
3.6主要个人防护用品 3M1110防噪耳塞。(采样当天部分工人未佩戴)
3.7生产制度和劳动定员
本次所有岗位工人每周工作5天,锅炉房岗位和空压机岗位每天工作12小时,其他岗位每天工作10小时。
4、测试条件和样品采集
本次检测样本按日常监测要求采样,于某年某月某日在企业正常生产(未满负荷)的情况下进行。采样日的生产情况与近期生产规模基本一致,采样、检测结果具有代表性。
噪声测量:在每个噪声岗位选择1个测点,每个测点测量3次,稳态噪声取均值,计算8h等效声级。
检测点设置如表4所示:
采样当天天气:晴,气温7℃,湿度61%,气压101.1Kpa。
5、检测结果与评价
5.1工作场所噪声检测结果与评价见表3。
据企业提供资料,耳塞为3M1110型,耳塞的单值噪声降低数(SNR)为29分贝,实际声衰减值需再乘以0.6,得到17.4,检出值中最大值为94.0,减17.4等于76.6,小于85(分贝),工人正确佩戴有效。
检测结果:33#空压机房,注塑车间6#瓶胚机、4#瓶胚机、1#瓶盖机线检,吹瓶车间6#吹瓶机,灌装车间550ml灌装操作台、B3线灌装吹瓶检测点噪声强度超出职业接触限值,不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的要求;其余检测岗位噪声强度未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的要求。
6、改进措施和建议
6.1防噪声
本次检测33#空压机房,注塑车间6#瓶胚机、4#瓶胚机、1#瓶盖机线检,吹瓶车间6#吹瓶机,灌装车间550ml灌装操作台、B3线灌装吹瓶,这些岗位噪声强度超标。以上岗位工人已经配备3M 1110型防噪耳塞,但现场部分工人未正常佩戴,企业应加强管理与监督,督促工人进入噪声工作场所时必须佩戴防噪耳塞。
6.2按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除遵守前款规定外,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要求开展检测与评价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治理。
6.3进一步贯彻《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2010)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职业病防治的各项措施(包括设置警示标识),持续有效地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6.4生产规模(包括所有设备均开启)、生产工艺(包括设备、原辅料)、防护设施和工作时间改变等应重新检测与评价。
参考文献
[1]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 噪声.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3]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篇4
关键词:光离子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1 概述
根据国内外常用的检测技术, 对于硫化氢、一氧化碳、可燃气体 (丙烯、丙烷、戊烷等) 、氮氧化物等气体可以用专用的气体检测仪进行测试。但对大多数挥发性有机物 (VOC) , 如:苯、二甲苯、甲硫醇、糠醛、二硫化碳等等的检测, 在国外成熟运用也没有几年, 国内基本没有这方面的检测手段和仪器, 甚至国内现行的《石油石化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中就没有提到挥发性有机物, 更谈不上如何检测了。
为此, 我们对国内外的挥发性有机物 (VOC) 的检测技术进行收集和调研, 同比国内、中石油集团公司相关企业针对挥发性有机物 (VOC) 的检测技术、检测设备进行对比, 结合公司近十年使用的气体检测设备的原理和使用状况, 筛选、确定了公司使用光离子技术 (PID) 的实施方案。通过成功应用有效地检测出公司生产场所有毒有害气体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为进一步对有毒有害因素的超标治理提供依据和判别手段, 从而为保障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 防止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以及职业病的预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 国内传统检测方法及其存在弊端
2.1 国内应用现状
因大多数有机挥发物 (VOC) 是可燃的, 所以国内对其的检测大多数选用常规可燃气体的检测原理和设备, 即采用催化燃烧式检测原理;个别企业使用电化学原理对有机挥发物也进行检测。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正式出台后, 国内一些职防机构开始采用气相色谱仪进行监测。
2.2 存在弊端
2.2.1 催化燃烧式原理的弊端
应用催化燃烧式原理检测可燃气体的检测仪, 它测出物质的浓度单位是%LEL (LEL表示物质的爆炸下限) , 所以可燃气体检测仪也简称LEL检测仪即测爆仪, 即以某种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为满刻度 (100%) , 而LEL检测仪上显示的100%不是可燃气的浓度达到气体体积的100%, 而是达到了LEL的100%, 因此以催化燃烧式原理来检测可燃气体浓度的检测仪检测目的是重在防火防爆方面。而炼化企业大多数有机挥发物 (VOC) 是有毒的, 如苯、甲醇、糠醛、二甲苯、二硫化碳、等等, 而这些物质浓度是ppm级 (即1百万份气体总体积中, 该气体所占的体积份数) 。如苯蒸气的爆炸下限为1.2%, 苯蒸气的工业场所短接触容许浓度约为3ppm (3×10-6) , 用LEL检测仪可以检测到的苯的最低报警浓度是10%LEL=10%×1.2%=1.2×10-3, 这个浓度同苯的短接触容许浓度3×10-6高大约400倍 (即1200ppm) , 这个苯浓度值可以导致人员急性中毒或死亡。如果用测可燃气的检测仪来测试苯, 一旦有高浓度苯泄漏而检测仪一般不会报警或测出, 这样很容易导致现场人员中毒、死亡。
2.2.2 电化学式原理的弊端
对于大多数有毒气体, 国内外常使用电化学检测原理, 其检测单位也是ppm级, 这些电化学传感器国内不能生产, 只能靠进口。类似苯、甲硫醇等物质即具备有挥发性有又具备有毒性, 有些企业也选择电化学检测原理的检测仪, 这种选择看似正确的, 但其实却存在很多重要问题。常用的定电位电解式电化学检测原理利用气体在电极与电解液界面保持一定电位的装置中直接氧化还原, 在外部电路中产生电流变化而实现传感。其检测技术复杂, 对所测气体选择性高, 主要有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气等无机气体。对于绝大多数的有机挥发物 (VOC) , 利用电化学检测原理制造的检测设备目前连国外也无法实现 (国外知名企业也研究了近十几年也没有成功, 如美国华瑞、德国德尔格、法国奥德姆等检测仪生产企业) , 由于其技术上的不成熟, 因此我们认为利用电化学技术制造的测试VOC检测仪是不可取的。
2.2.3 气相色谱检测法的弊端
气相色谱检测法对于有机挥发物 (VOC) 的检测是可行的。但是作为连续生产的企业我们需要对物质进行时刻检测或一段时间内连续的监测, 但是气相色谱仪只能“点测”无法提供连续检测的警报和测量, 而大多数的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采样量较小, 加之现场存在空气流动等因素, 所以其测出的值不全面, 现场出现误差的可能性较大, 最重要的是这种设备价格比昂贵, 因此我们认为也不可取。
3 国外应用现状及其特点
国外目前有几种方法可以测出ppm级的VOC, 如:检测管、金属氧化物传感器 (MOS)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 (GC/MS)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 以及光离子检测器 (PID) 。
3.1 检测管特点
检测管方法的价格虽然不高, 但是其只能“点测”无法提供连续检测的警报和测量, 而且其还存在仅局限于常见的化合物、检测管易过期、废弃的检测管易产生化学污染等等现象。
3.2 金属氧化物传感器 (MOS) 特点
MOS属于半导体传感器, 灵敏度很差, 检出限度约是10个ppm, 且其输出是非线性的, 其更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3.3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 (GC/MS) 特点
GC/MS在前段国内情况分析时已说明。
3.4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 特点
FID是一种广谱的有机化合物检测器而不具备选择性。但用于现场检测的主要局限在于它们的有较大的体积和重量, 并需要配置一个氢气瓶, 而且价格昂贵、维修繁琐。
3.5 光离子检测器 (PID) 特点
PID可以测量0.1到10000ppm的有机挥发物和其它有毒气体, 是一个高灵敏度广谱性的检测器, 可以看成一个“低浓度LEL检测器”。具有体积小、可以连续测量、量程很大不中毒等特点。
4 选择光离子检测技术的原因及原理
对比国内外对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应用现状, 考虑到挥发性有机物是炼化企业的主要化学类职业危害因素, 对其进行现场时时检测和一段时间的监测是我们的需求, 结合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状况综合考虑, 选择光离子检测 (PID) 技术作为有机挥发物 (VOC) 和一些有毒气体的检测手段是上述方法中综合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在国外也是近几年开始投用的。虽然PID技术只是广谱性的、且缺乏气体选择性, 但是只要使用人员能辨识出本装置、区域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种类, 掌握好PID的使用方法, 那选择PID检测技术是可行的。
4.1 光离子检测 (PID) 技术的机理
PID的工作原理:PID有一个紫外光源, 化学物质在它的激发下产生正、负离子就能被轻易探测到。当分子吸收高能紫外线时就产生电离, 分子在这种激发下产生负电子并形成正离子。这些电离的微粒产生的电流经过检测器放大, 就能在仪表上显示ppm或ppb级的浓度。这些离子在经过电极后很快就重新组合到一起变成原来结构的有机分子。在此过程中分子不会有损坏。
PID检测的物质:理论上, 所有的化学物质都能被离子化, 但是他们被电离所需要的能量是不同的。而能够转移一个电子和电离一个化合物的能量叫电离能, 用电子伏特为计量单位。紫外灯发出的能量也可以用电子伏特来计量。如果某种气体的电离能低于灯发出的能量那么这种气体将被电离。
4.2 光离子检测 (PID) 中的校正系数
校正系数也叫纠正系数 (CF) , 在PID使用时有很大的作用。对一个特定气体来说校正系数 (CF) 就是PID的测量精确度。一般PID检测仪用异丁烯标定, 所以其定义就是用异丁烯校正的PID对相同浓度的待测化合物的响应。即PID测异丁烯是实值, 测其它物质都要除以自己的校正系数才精确。物质校正系数 (CF) 越低, PID对该气体的灵敏度越高。如用10.6eV的PID对苯进行检测, 苯对应10.6eV的校正系数为0.53, 若仪器显示为7ppm, 苯蒸气实际浓度值应为7除以0.53为13.2ppm。
5 光离子检测 (PID) 技术的应用方法
5.1 收集有毒有害气体的理化性质
对现场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普查, 确定了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型和数量, 从统计中识别出公司数量最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集中在化学物质类, 尤其是有毒有害气体居多, 已达到25种左右。将这些有毒有害气体分类, 查阅各种资料和工具书, 收集每种气体的理化性质, 特别是最高容许浓度、火灾爆炸下限、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及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等等, 并编制气体防护手册。
5.2 确定待测气体的检测气体类型
对照这些气体的技术参数, 比较每种气体的火灾爆炸下限 (LEL) 和职业卫生最高允许浓度值 (MAC) , 如MAC值大于LEL值, 将其作为有毒气体考虑, 因此当某种气体的LEL值大于MAC值, 就将其作为可燃气体考虑。我们不按规范要求而自行分类, 原因是按照现行的《石油石化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SH3063-1999) 规定:爆炸下限为10%以下的气体都作为可燃气体来检测, 如苯 (LEL为1.2%) 等一些VOC气体被划为了可燃气体, 其实在前面也阐述了, 对于苯等多数VOC气体应主要检测其有毒性。
5.3 比较光离子检测与传统检测数据
上述工作完成, 手持便携式PID检测仪到现场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场所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出的数据, 对照一些具有单独检测方法 (电化学式、催化燃烧式原理) 检测出的气体数据, 如硫化氢检测仪、氨气检测仪、氢气检测仪、LEL检测仪等检测出的数据, 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其中发现PID检测仪测出的数据与单一检测仪测出的有不一致的地方。如PID对有毒气体检测值比单一表值偏小;而对可燃气体的值却偏大。在与生产厂家多次进行技术交流同时, 双方从各自方面着手, 我们用PID检测不断在现场测试并反馈厂家信息, 厂家结合我们信息不断补充产品手册内容与说明书内容。
5.4 应用结论
因PID检测仪的检测值是广谱性的, 对气体无选择性, 所以实际现场检测出的值是一个有毒有害气体的综合浓度值。这样如现场检测硫化氢时, 因现场还存在其它气体, PID检测仪不能过滤, 所以其值要比传统电化学原理的硫化氢检测仪测出值稍大一些;如现场检测可燃气体, 因LEL检测仪的灵敏度低, 所以PID检测仪在现场可燃气体小于爆炸下限时比LEL检测仪测出值要小, 而LEL检测仪在现场可燃气体大于爆炸下限不能检测, 甚至传感器中毒, PID检测仪却能测出实际值。只要掌握了这个原则, 并结合以上应用方法, 才能做到科学、正确、有效地监测出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
6 取得应用效果
(1) 成功地将光离子检测技术应用到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中, 首次实现了对公司近20类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监测, 确保了公司对重点职业危害场所的两级监测工作首次推行, 使公司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工作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做到每月对重点职业危害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以及公布两级监测的结果, 同时通报超标场所, 及时安排基层单位制定可行的超标场所控制预防措施, 提醒现场操作人员佩戴好对应的防护用具, 帮助车间制定治理实施方案, 有效地防止了公司新增职业病人数, 防止了中毒事故发生。
(2) 成功地将光离子检测技术应用到对苯蒸汽现场在线的职业卫生检测中, 突破了国内苯抽提装置采用催化燃烧式检测原理对苯蒸气现场在线检测方法 (该方法测出的数值单位为苯的爆炸下限的百分数, 而苯的工业卫生最高允许浓度为3ppm) , 首次在国内炼化企业实现了苯抽提装置采用光离子检测技术对苯蒸汽现场在线的检测方法。
(3) 首次根据公司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电离能数值 (或称电离电位IP值) , 成功选择、配对不同级别的光离子检测设备 (根据紫外灯的IP值不同分为:9.8eV、10.6eV、11.7eV) , 使具备不同电离能量的每种挥发性有机物质, 通过合适的IP值的光离子检测设备的测试可以得出较准确和真实的物质浓度。因为每种物质的电离能是不同的, 所以才有校正系数的出现。如果拿上PID检测仪直接使用得到的数据只是一个现场有机挥发物的综合值, 不便于区分每种物质。掌握了物质的电离能及校正系数的使用方法, 可以正确选择不同级别的PID检测仪, 同时得到较正确物质浓度的实值。
(4) 突破了国内对挥发性有机物普遍采用催化燃烧式检测原理的测试方法。转变了国内及同行业对挥发性有机物危害的普遍认识, 从重点防火和防爆转向职业病防治方面, 更注重员工个体的职业健康和防护。从国内大多数企业看, 如拥有苯抽提装置的同行业炼化企业, 他们对苯的检测主要考虑测爆性;如我公司早些年含硫污水装置、糠醛装置对有毒气体氨气、糠醛的检测也是考虑测爆性;还有很多有机挥发物基本不考虑其有毒性, 这样可能会造成气体未报警人员早已中毒的事故发生。
(5) 国内现行的《石油石化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中没有涉及到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 基本把其作为可燃气体来考虑。经过我公司首次对苯蒸汽在线检测使用光离子检测仪效果, 目前准备修订规范考虑将苯蒸汽等有机挥发物确定用光离子检测原理测试。
参考文献
[1]许立甲, 李杰, 朱海鹰, 张新华.石油石化行业危害与事故监测预警技术探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2) Xu Li-jia, Li Jie, Zhu Hai-ying, Zhang Xin-hua.Technol-ogy Discussion about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of Haz-ards and Accidents in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Producti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08 (2)
[2]PID及气体监测应用技术指南RAE Systems Inc, 2005Technology Guide about PID and Gas Monitoring Applica-tions.RAE Systems Inc, 2005
[3]李杰, 朱海鹰.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在石化厂的运用.石油化工安全技术, 2001 (1) Li Jie, Zhu Hai-ying.Application of Portable Gas Detec-tor in Petrochemical Plant.2001 (1)
[4]国家石油和化工工业局.石油石化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SH3063-1999) National Petroleum and Chemical Industry Bureau.De-sign Code about Combustible Gases and Toxic Gas Alarm Detection in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SH3063-1999)
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篇5
一、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2012)总局令第47号相关制定本制度,为规范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全面地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并通过改善劳动作业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保护员工身心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公司有害作业场所对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
三、定义
1、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活动中产生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2、有害作业场所监测:指对生产过程中从业人员易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进行定点、定时监测;
四、职责
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是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归口部门,负责组织监督本公司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布、监测、分级管理,对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五、工作程序
1、总则
作业场所监测数据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通过监测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变化趋势及其危害性做出评定,进而通过改善劳动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控制接触来保护员工的健康;
2、监测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害作业场所的定期定点监测;
(2)现有装置、生产设施更新、改造、检修的检测;(3)事故性监测;
(4)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等项目竣工前和竣工后验收的监测;
(5)卫生防护技术措施效果评价的监测等。
3、监测点的确定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点的设定和监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等规范要求,由公司总经理、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与具有相关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同确定,所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监测一次,高毒物质至少每季度检测一次。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4、监测点确定后,可根据生产情况进行调整;
5、监测点的认可、确定、变更或取消,须经公司总经理、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与具有相关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同审核、认可;
6、具体监测项目由具有相关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和实施;
7、对已确认的监测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规定监测频次进行监测;
六、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气体、粉尘、噪声等危害因素。
七、监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职业卫生与安全防护用品。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的监测,应根据监测结果,比对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做出符合性判定和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并根据监测周期向公司报告。由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填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结果告知书》,将监测结果通过公示牌向全公司通报。
八、公司生产部接到《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结果告知书》后,应立即组织对监测结果异常的作业场所进行整改。对跑、冒、滴、漏引起的现场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防护措施,责成专人处理,及时消除,杜绝事故的发生。对暂时不能整改或整改后不能达标的作业场所,应向总经理申请立项进行整改。
九、在公司生产装置检修期间的密闭空间、受限空间、粉尘、焊接等作业场所,相关监测机构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及时进行监测。如遇生产不正常,公司生产部有必要临时增加监测项目,可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提出申请并说明原因,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安排临时监测任务。
十、对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及时告知公司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提出建议采取的相关治理措施。
十一、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监测计划和监测预算,财务部保障监测经费的落实。
十二、生产部应根据监测结果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篇6
【关键词】电焊作业环境;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防护
有毒气体、有害烟尘、高频电磁场、弧光辐射、噪音、震动、高温、氮氧化物、氟化氢、氧化锰、放射性元素、镍、铅、铬、铝、锰以及铁等等都是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的因素。相比于粉尘,电焊气溶胶具有极高的生物活性和分散度,由于电焊作业的焊接方式以及焊条的不同,电焊气溶胶的生物活性以及组成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电焊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对电焊工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检测方法,加强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效果,促进电焊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
锰中毒是电焊作业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锰会造成人体内微量元素发生变化并且出现失衡的现象;气焊和电焊的紫外线以及弧光长时间照射人的眼睛会损害角膜上皮,使患者出现视线模糊、怕光以及眼痛等症状;电焊作业的相关人员大部分情况都处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状态下,很容易吸入由于电弧焊接时产生的烟尘或者金属氧化物颗粒,在此工作环境中的电焊工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肺功能损伤的问题;电焊作业中的铅、铝以及锰等金属会促使电焊工出现神经行为、神经心理以及神经生理异常的现象,破坏神经系统功能。
电焊作业过程中的健康危害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这些因素会对神经系统、皮肤、眼睛、生殖系统、抗体、体内酶、人体免疫球蛋白、内脏以及体内的微量元素的含量等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
1.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和《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采集样品检测作业岗位的电焊烟尘,按《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氮化合物》测定氮氧化物浓度,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音》检测噪音强度,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6部分:紫外辐射》检测电焊弧光强度。
2.超细粒子检测。将仪器放置在焊接工人的蹲点位置,把焊接点与二氧化碳保护焊一米、两米、三米的位置作为采样点。把连续三天不同距离不同岗位的电焊作业进行分别采样。运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计算三天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均值作为超细粒子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
3.检测粉尘浓度可以采用粉尘检测仪,检测粒子浓度可以采用冷凝粒子计数器,对于滤膜重量可以通过天平进行取样前后重量的测量。
在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检测位置和点数的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检测,确保检测数据的合理性,使检测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电焊职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
电焊行业应该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加强电焊作业环境局部、全面通风等等以及采取相应的个体防护措施。
1.电焊作业环境改善措施
相关研究证明电焊作业现场的风速与气体保护焊颗粒浓度具有负相关关系,颗粒数量的浓度会伴随着现场风速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风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颗粒间的碰撞机率,从而促使颗粒聚集减少颗粒的数量。电焊作业环境中的烟尘具有一定的重量,因此,可以在侧墙、屋顶等地方安置烟尘捕集机、增加局部或者全面通风等科学合理的通风系统,提高风的流通速度,从而进一步降低电焊作业环境中颗粒的数量浓度。
电焊行业用人单位也应该采取相应的防噪、减噪的措施,降低噪音的分贝,治理电焊作业完成过程当中产生的噪音污染。
2.个体防护措施
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电焊作业环境中的工作人員配发的个体防护设施并不是很理想,耳塞、耳罩的发放率是81.7%,口罩的发放率是63.5%,眼罩、手套以及工作服的发放率则基本都超过90%。为了更好地防护电焊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电焊作业的企业要加强对个体防护措施的重视和研发,提高对危害因素的防护效果。例如:防尘口罩要安装具有防护超细粒子以及化学毒物的过滤棉,现阶段普遍使用的无纺布,它无法过滤超细粒子以及亚微米级粒子,不过聚丙烯驻极体材料在防尘口罩中的安装能够很好地提高口罩对超细粒子、亚微米级粒子的过滤效果。
四、小结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焊工艺在建筑工程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作用。电焊技术是采用加热或加压,使金属连接面熔化或成为塑性状态而使之达到永久牢固连接的过程。作为重要的现代化加工工艺,电焊在车辆制造、建筑、化工设备、桥梁、机械制造、锅炉以及造船等行业或者领域都有所涉及。当前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和安全问题不断加重,严重影响到电焊工的生活健康。相关的企业、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采取一定的电焊作业环境改善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加强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
参考文献
[1]杨树新.电焊作业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J]现代职业安全,2008年11期.
[2]袁伟明,宾平凡,邢鸣鸾,张美辨,邹华,刘鸿,栾俞清.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防护[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年04期.
[3]孙金艳.电焊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卫生防护对策[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年05期.
作者简介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篇7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对该厂生产中产生的粉尘、氮氧化物、乙醚、高温、噪声、工频电场等进行检测评价。
1.2 评价依据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等[2]。
1.3 评价方法
1.3.1 检测条件检测时气象条件,见表1。
1.3.2 采样点的设置
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采样仪器靠近作业工人的呼吸带进行采样。采样点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1.3.3 采样方法
在正常生产状态和环境下,按照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进行采样。
1.3.4 采样仪器
使用的采样仪器和空气收集器的性能和规格符合GB/T17061的规定。采样时同步进行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速等气象条件测定。物理因素的测量按相应标准进行。主要采样及检验仪器,见表2。
2 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
该厂于2012年进行了技术改造,劳动定员59人。生产工作制度采用长白班、三班两运转两种工作制度。生产主管、小料区作业人员、维修人员采用长白班工作制,每天工作8 h,每周工作5 d,40 h;生产班长、中控人员、制粒工、原料库作业人员、成品库作业人员等均采用三班两运转工作制,每天工作12 h,每月调休4 d,月工作时间208 h,周工作时间48.5 h。
2.2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2.2.1 粉尘检测结果
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和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检测结果,均符合接触限值要求,见表3、表4。
2.2.2 化学有害物质检测结果二氧化氮、乙醚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见表5、表6。
2.2.3 物理因素检测结果
噪声、高温检测除粉碎机作业点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外,其他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见表7、表8、表9。
2.3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2.3.1 粉尘、化学有害因素粉尘、化学有害因素定点检测合格率均为100.00%,见表10。
2.3.2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定点检测除噪声定点合格率为96.30%外,其他均为100.00%,见表11。
3 讨论
检测结果表明,正常的生产状况下,该饲料加工厂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噪声定点检测表明,正常的生产状况下,个体检测结果以及工频电场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危害接触限值的要求。除粉碎机作业点检测结果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外,其他作业点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超标原因是粉碎机集中布置在一楼粉碎室,各粉碎机产生的噪声发生叠加效应,并且粉碎室不利于噪声扩散,导致粉碎机作业点噪声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建议提升该作业岗位的自动化生产水平,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减少人工作业,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或采取减噪措施。加强对作业工人的劳动防护。
张静等[4]曾对饲料生产企业进行调查,发现饲料加工行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粉尘和噪声。本次检测也符合这一规律,由于该饲料加工厂卫生管理较好,粉尘并未超标,但都接近上限,长期接触极易产生慢性蓄积,导致尘肺,而且有时混杂其他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也会产生叠加累积效应,应注意强化防尘措施[5]。据了解该厂对新上岗工人及工作年限较长的工人都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无职业禁忌证及职业病患者。
摘要:目的 了解该饲料加工厂职业危害因素分布状况,为做好劳动防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等对该加工厂中产生的粉尘,氮氧化物、乙醚、高温、噪声、工频电场等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监测。结果 正常生产状态下,该加工厂作业场所的粉尘、二氧化氮、硫化氢、高温、工频电场等职业危害因素均未超标,噪声危害仅粉碎机作业点超标,其余均合格,合格率为96.3%。结论 该加工厂职业防护总体符合国家要求,建议对粉碎机作业点等个别工种加强劳动防护。
关键词:饲料加工,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2]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3]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4]张静,张秋玲,宋小和,等.饲料行业职病危害现状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3,26(5):379-38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照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在佛山市三水区选定工人数介乎于20~300人、年营业收入介乎于300~2 000万元人民币的私营或股份制(非外资)木质家具生产企业共12家。
1.2方法
1.2.1现场职业卫生调查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表对上述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布局、劳动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源、空间分布、所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以及职业卫生管理等情况进行调查。
1.2.2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粉尘浓度 (总尘浓度) 检测采用FCC-25型粉尘采样器(盐城天悦)进行采样;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采用FCC-1500D低流量空气采样器(盐城天悦)进行定点采样,采样时间段涵盖化学有限因素最高浓度时段,采样操作按照GBZ 159-2004[1]进行。粉尘检测方法参照GBZ/T 192.1-2007[2]。1,2-二氯乙烷检测方法参照GBZ/T 160.45-2004[3]。苯、甲苯、二甲苯检测方法参照GBZ/T 160.42-2004[4]。
采用AWA6270D噪声分析仪检测工作场所中噪声强度,测量时,将传声器放置在作业工人的耳朵位置进行定点监测(人离开),检测方法参照GBZ/T 189.8-2007[5]进行。
1.2.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根据检测结果以及作业工人劳动强度,采用查表法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场所进行作业分级[6]。
1.2.4质量控制本次检测使用的采样和检测仪器均经过计量检定,采样前后对其进行校准,定期清理、更换耗材,所有样品均由取得国家计量认证(CMA)实验室按标准进行处理。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9.0 for windows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检测结果数据均进行一般描述统计,并通过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以及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与Kruskal-Wallis法)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生产工艺流程12家小型木质家具企业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开料、打磨、喷漆3个车间。开料车间包括木材切割断料、机加工、钻孔、刨平、压平、组装等工序,打磨车间根据工艺种类不同分为粗磨、细磨及油磨工序,喷漆车间包含调漆、喷底漆、喷面漆以及晾干等工序。
2.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根据该类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原辅材料物料安全说明书(MSDS)以及生产布局,并查阅相关文献[7],结合本地区常见多发的职业病病种,本研究确定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木粉尘、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与噪声。见表1。
2 . 3工作场所中木粉尘总尘浓度监测结果及作业分级在开料与打磨车间工作场所共检测54个点,木粉尘总尘浓度为0.7~30.3mg/m3,其中有10个点超标, 超标率为18.5%。总尘浓度较高的检测点是打磨车间的油磨岗位以及开料车间的断料岗位。开料车间最高粉尘作业分级为I级,打磨车间最高粉尘作业分级为II级。两个车间的总尘浓度总体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 (P>0.05)。见表2。
注:a两车间总尘浓度比较:秩和检验(Wilcoxon 两样本比较法), T=563.0,P>0.05。
2.4工作场所中化学毒物浓度监测结果及作业分级本研究在喷漆车间共检测28个点,检测项目包括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甲苯浓度为<0.1~3.3 mg/m3, 二甲苯浓度为<0.1~12.1 mg/m3,1,2-二氯乙烷浓度为<2.2~8.1 mg/m3。其中有1个点1,2-二氯乙烷 (8.1 mg/m3)超标,超标率为3.6%。苯浓度均未被检出 (在检测限之下)。1,2-二氯乙烷化学毒物作业分级最高为II级,其余苯、甲苯、二甲苯均为0级,见表3。
1,2-二氯乙烷超标点为喷漆前清洁岗位,原因主要是:使用无安全合格证明的清洁剂,且缺乏通风排毒设施。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2.5工作场所中噪声强度监测结果及作业分级工作场所共检测78个点,噪声强度(每周40 h等效声级)为68.3~112.5 d B(A),其中有44点超标,超标率为56.4%。 开料、打磨及喷漆车间噪声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开料车间噪声危害最严重,打磨车间次之,最高噪声作业分级达IV级,见表4。噪声强度较大的设备主要为开料机、加工机、压刨机、砂光机和精锯机。
注:a个生产单元LEx·w比较: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H=13.65,P<0.01。
3讨论
木质家具制造企业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从本文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木粉尘与噪声危害尤为严重。
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木尘环境中,作业工人可能导致肺纤维化、过敏性肺炎、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等多种疾患的风险增加[8,9]。本次检测结果显示,木粉尘总尘浓度超标率较高(18.5%),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绝大多数打磨作业岗位缺乏通风除尘措施;2打磨多为手工操作,相邻打磨机设置较密,粉尘存在污染与叠加;3开料车间各种设备如开料机、加工机及精锯机等一般自带布袋除尘器及吸尘罩, 但往往该类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到位,防护设施未能定期维护、保养,导致防护效果差,甚至出现防护设施成为摆设的情况。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即可影响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10]。此外,接噪人员在接触噪声的同时接触化学毒物,会与噪声产生联合作用[11]。从本文的检测噪声结果分析,噪声强度超标率高达56.4%,大多数作业岗位的噪声作业分级在II~III级,最高出现极度危害的IV级。表明小型木质家具生产企业噪声危害十分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各种高噪声设备密集布置,高低噪声工序没有合理地分开, 而且极少配置隔声降噪减振设施。
由于近年喷漆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化学物防护设施的普及,大部分木质家具制造企业的化学毒物危害相对较轻,但不排除少部分小型企业少量使用无牌无证的清洁剂、胶黏剂或油漆,导致诸如1,2-二氯乙烷等毒性较大的有机溶剂浓度超标,有机溶剂一旦成为原辅材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即可导致空气中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引起作业工人出现有机溶剂中毒。
为减轻小型木质家具企业工人的职业病危害,保护工人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事故的发生,建议企业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积极革新生产工艺,在产生木粉尘的岗位配备有效的通风除尘设施,尤其不能遗漏打磨岗位的通风除尘。2加强工作场所管理,合理布局生产工段,有害与无害工段分开布置,防止各工段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交叉污染与叠加,用吸尘机或湿式清扫的方式定期清理积尘,防止二次扬尘。3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加强防护设施的定期维护,确保防护效果,根据作业分级结果指导职业卫生防护与管理工作,做好日常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4落实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特别需要培训工人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重点防尘口罩、防毒面具与护耳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5使用无毒、低毒的原辅材料,并索取供应商的资质证书及化学成分检测报告,防止由于使用劣质化学品引起的急性中毒。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佛山市小型民营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分布及作业分级,为企业职业病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该类型企业工作场所木粉尘总尘浓度0.7~30.3 mg/m3,超标率为18.5%;苯、甲苯、二甲苯浓度未发现超标点,1,2-二氯乙烷最高浓度为8.1 mg/m3,超标率为3.6%;等效噪声声级为68.3~112.5 d B(A),超标率56.4%。结论 该类企业木粉尘、噪声危害较为突出,需要企业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进一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减轻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的影响。
某煤矿职业病危害监测与分析 篇9
1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该企业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乡镇, 始建于1975年, 当时是炮采, 危险大, 产煤量、率低;2005年经过合并改组后, 也进行了技术设备改造, 成为现在的现代化开采煤矿, 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 年产煤300万吨, 在职职工546人, 生产工人469人。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割煤机割煤-输送带输煤-煤场-销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等。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为8 h。
1.2 卫生防护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该公司在生产时采取湿式作业及加强通风来降低粉尘浓度并定期为工人发放工作服、帽、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1.3 检测内容
粉尘、噪声检测使用仪器及评价方法、采样点、采样时间的选择,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748-85、《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范围》GBT122-88的要求进行。粉尘浓度检测使用IFC-2型防爆粉尘采样器, 采用滤膜称重法;噪声强度的检测使用CENT-320型噪声仪, 采用等效连续A声级进行评价。检测结果的卫生学评价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进行。
2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结果
2.1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在5个工作面选择24个粉尘作业点, 在工人呼吸带高度采集48个样品测定了粉尘浓度, 结果粉尘浓度在6.8~68.0 mg/m3, 平均27.2 mg/m3, 标准差16.4 mg/m3, 其中8个点合格, 合格率为16.67 %。
2.2 作业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在作业场所工人作业岗位选择48个噪声作业点测定噪声强度, 结果噪声强度在49.7~96.1 dB (A) , 平均75.0 dB ( (A) , 标准差10 dB (A) , 其中44个点合格, 合格率91.67 %。
3讨论
长期以来, 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一直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屡见不鲜。煤炭开采企业其煤粉尘的二氧化硅含量较高, 煤粉尘污染对个人健康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长期接触, 不仅可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还可能导致尘肺病的发生。从上述检测结果看, 煤炭开采企业粉尘污染严重, 监测点合格率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割煤时产生的煤粉尘浓度过大;二是生产工艺落后, 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 导致工人直接接触粉尘过多;三是没有有效的除尘设施, 生产过程中虽有喷水除尘及通风, 但效果差;四是领导对防尘除尘工作认识不足, 措施不力。所以说, 只有彻底改变工艺, 如:加设除尘设施、改造生产设备、提高自动化程度、配套防护设施, 才能还工人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煤炭开采企业噪声主要来源于所使用的各类机械设备, 如割煤机、掘进机、输送机、打卯机等所发出的机械性噪声。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 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 也可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 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 可以引起病理性变化。作业场所中的噪声还可以干扰语言交流, 影响工作效率, 甚至引起意外事故。所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控制噪声危害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安排工人工作中短时间脱离噪声环境休息, 减少工人的实际接触噪声作业时间;另一方面可为工人配备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总之,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只有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逐步深入人心, 让各级领导和作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才能使职业病防治工作逐步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某水泥厂职业病危害监测与分析 篇10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该企业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乡镇, 始建于2005年, 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 在职职工277人, 生产工人156人, 年产水泥量110万吨。主要原料为电石渣、硅石、钢渣、粉煤灰、石膏、燃煤。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混合材料、熟料、石膏、水泥磨、成品水泥。该企业有电石渣、原料、烧成、水泥及包装五个工段, 有两条水泥生产线;生产过程中, 主要产生粉尘 (电石渣尘、硅石尘、煤尘) 、物理因素 (噪声、高温、低温) 、有毒物质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为8 h。
1.2 卫生防护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该公司在电石渣、原料磨、煤粉制备、水泥磨、石膏破碎等岗位安装了39台除尘设备 (28台气箱脉冲收尘器, 10台单机袋收尘器, 1台电收尘器) 和消声器, 并定期为工人发放工作服、帽、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1.3 检测内容
粉尘、噪声检测使用仪器及评价方法、采样点、采样时间的选择,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748-85、《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范围》GBT122-88的要求进行, 粉尘浓度检测使用IFC-2型防爆粉尘采样器, 采用滤膜称重法;噪声强度的检测使用CENT-320型噪声仪, 采用等效连续A声级进行评价。检测结果的卫生学评价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进行。
2 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结果
2.1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在6个工作面选择6个粉尘作业点, 在工人呼吸带高度采集18个样品, 测定粉尘浓度在14.4~26.0 mg/m3, 平均值18.9 mg/m3, 标准差4.3 mg/m3, 所检测样品均超标。
2.2 作业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在作业场所工人作业岗位选择30个噪声作业点进行噪声强度测定, 结果噪声强度在66.1~96.8 dB (A) , 平均值84.7 dB (A) , 标准差10.7 dB (A) , 其中15个点合格, 合格率50.00%。
3 讨论
长期以来, 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一直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屡见不鲜[1]。水泥制造企业的粉尘污染对个人健康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长期接触粉尘, 不仅导致尘肺病的发生, 还可能可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从本次检测结果看, 水泥制造企业粉尘污染严重, 监测点均不合格,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工作点即检测点为室外, 其室外堆有各种各样的粉状原料, 检测时的风速是0.07~0.29 m/s, 使部分粉尘随风而起;二是系统管理不到位, 机器生产时产生的粉尘有“跑、冒、滴、漏”现象, 使工作空间粉尘浓度增加。所以说, 首先要把产生粉尘的根源控制住, 其次在有良好的工程条件, 加强对系统的运行管理, 以保持除尘设施的正常运行, 给工人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水泥企业噪声主要来源于所使用的各类机械设备, 如破碎机、球磨机等所发出的机械性噪声。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 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 也可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 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 可以引起病理性变化。作业场所中的噪声还可以干扰语言交流, 影响工作效率, 甚至引起意外事故。所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控制噪声危害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可减少巡视员出现场的次数和时间, 另一方面可为工人配备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总之,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只有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逐步深入人心, 让各级领导和作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才能使职业病防治工作逐步收到成效。
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现代化水泥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状况, 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现代化水泥生产企业作业场所粉尘、噪声进行检测、评价。结果:其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均较高, 无合格的点;噪声强度较小, 作业点噪声强度合格率为50%。结论:水泥厂的职业病危害不容忽视, 应合理改善作用环境, 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
关键词:水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参考文献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41-02
消毒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设备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势在必行。
1 职业暴露概念
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的特定环境中,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因素。
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1]。
2 职业暴露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2].
2.2 化学性因素 供应室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需使用多种化学性液体、气体等。如果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过敏损害及毒性反应[3],出现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
2.3 物理性因素
2.3.1在对器械干燥、高压蒸气灭菌、干热灭菌过程中,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气的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
2.3.2在搬运货物、装卸、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等。
2.3.3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锐利器械刺破皮肤。
2.3.4紫外线灯辐射时,照射到人的皮肤、眼睛、可引起皮肤过敏性皮炎,眼睛损伤。
2.3.5在操作过程中,各类患者的体液及污染物品的接触,都可能使手部皮肤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检查病原菌[4],如果洗手的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够,手就会成为病原传播的媒介,可引起自身感染。
2.3.6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飞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这些均可使病原菌散播在空气中,处置不当,可引起多种感染。
2.3.7工作环境的影响,如噪声,空气闭塞,潮湿及电器使用等可引起听觉迟钝、头晕眼花、血压升高、情绪焦虑、耳鸣、疲劳等。
3 防护措施
3.1 提高专业素质和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专业知识涵盖微生物学、消毒学、医院感染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拓展,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和各项新技术的开展,促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强化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自觉有效的在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
3.2 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措施
污染物品回收清洗过程直接接触及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回收人员一定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操作,防止手套过大操作不当发生损伤,进行高压冲洗時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清理垃圾时不可用手挤压垃圾袋,万一被刺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包扎伤口,并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5].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
3.3 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防止液体飞溅烧伤,浓度要准确。根据各种化学制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制和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15min,衣服如浸湿立即脱去衣服,必要时就诊.
3.4 预防物理性因素的损害
3.4.1灭菌前,要先检查机器的性能,检查水、电、汽情况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灭菌器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员灼烫伤的事故。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干热灭菌取物品时,须待炉门温度降至40℃才可开门,高压蒸汽灭菌时,物品需冷却10min后才能上架。
3.4.2在进行体力操作前,先做初步的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有危险的体力操作,如搬运物品过重、过高、体积较大,应采用推车,固定专人搬运并且多人合作搬运,负重时切忌急剧转身,要利用双脚避免任何挪腰动作.
3.4.3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
3.4.4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镜的保护,更换灯管或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通风换气30min后方可入内[6]。
3.4.5重视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洗手时要执行六部洗手法,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4.6空气污染的防护,操作中除须戴8~12层纱布口罩外,各区域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监测每月定期做空气培养,出现细菌超标及时清洁消毒后复测。
3.4.7减轻噪声,避免电击。供应室的噪声来源于多种机器的使用因此应做到各种机器的保养与维修,保持期性能良好.实行工作人员定期换岗,经常对全科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机器性能良好,如发生电击伤害,应立即切断电源,送急诊急救。
3.4.8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全体人员进行健康体检[7],必要时进行计划免疫,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建立意外伤害的报告制度,建立登记手册,及时分析伤害原因,以减少伤害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旺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
[2] 曾慧军,吴欣娟.中华护理学会推荐专科丛书:供应室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5.
[3] 周惠平。中心供应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84-385.
[4] 钟秀珍,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
[5] 高伟。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8(8):57-58.
[6] 张秀銮,张芳。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2(1):65-66.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1—2012年大连市地区委托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的严重和较重企业的检测结果。
1.2 评价依据
结合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1,2,3,4]等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为调研与分析依据。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2011—2012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对2011和2012年委托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日常检测的企业进行汇总分析, 两年共检测企业171家其中较重企业共103家, 占60.2%;总合格率88.4%严重企业共48家, 占28.1%;总合格率为89.9%见表1。
2.2 2011—2012年度较重和严重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 选择出危害较重和严重企业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并对比2011年和2012年的合格率。较重企业2011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1.9%、93.6%、96.6%, 2012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4.5%、97.8%、99.0%。经统计学分析, 粉尘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低于2011年 (χ2=7.508, P<0.05) , 化学因素2012年合格率则高于2011年 (χ2=5.435, P<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严重企业2011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8.4%、87.1%、97.9%, 2012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7.2%、87.2%、99.0%。经统计学分析, 粉尘和化学因素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物理因素2012年的合格率低于2011年 (χ2=6.152,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3。
2.3 2011—2012年度不同生产规模的较重和严重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
依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 将企业按生产规模的大小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及小型企业。在检测的171家企业中, 较重企业共103家, 其中大型企业19家, 中型企业42家, 小型企业42家。严重企业共48家, 其中大型企业11家, 中型企业22家, 小型企业15家。大型较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为67.35%, 明显低于2011年的87.02% (χ2=12.904, P<0.05) ;化学因素2012年有所提高 (χ2=5.850, P<0.05) 。大型严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也明显低于2011年 (χ2=11.769, P<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表5。中小型企业的合格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3 讨论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是在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和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的基础上,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2011) , 对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主要行业进行分类。危害较重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 而严重企业主要为石油加工业、木材加工和木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11年和2012年共检测大连地区企业171家, 危害较重企业103家, 合格率为88.4%;严重企业48家, 合格率为89.9%。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问题主要集中在物理因素。总体来看物理因素的合格率最低, 仅在70%左右。2012年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物理因素的合格率均低于2011年。从规模上看, 大型企业2012年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物理因素的合格率也均低于2011年。2009年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进行的检测结果发现物理因素样品合格率最低[5]。
相对来说, 化学因素和粉尘的合格率较高, 是因为相对于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易通过技术方面降低危害, 而且效果较明显, 使其合格率较高;而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较化学因素更容易被人忽视[6]。
在不同规模企业中, 大型危害较重企业2012年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有所提高。由此可见, 往往化学因素的危害能够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 尤其是大型企业在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方面的投入较中小企业充足, 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或加强防护设施 (如以低毒代替高毒、以无毒代替有毒或加强通风、加强个人防护) 等手段降低化学因素的危害。在中小企业中, 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合格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与中山市179家企业监测结果相似[7]。
通过对2011—2012年大连地区危害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的检测结果分析, 提示相关部门对不同企业要有相应的监管侧重点, 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对物理因素的控制和监管力度, 也为企业自身完善职业卫生工作, 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意见。
摘要: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职业危害严重和较重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状, 为相关部门进行职业健康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2年大连地区进行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的危害较重和严重的企业检测结果, 分别比较两个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合格率情况。结果 危害较重和严重的企业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均低于2011年;危害较重企业化学因素2012年合格率则高于2011年。粉尘的合格率无显著差异。大型较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明显低于2011年;化学因素2012年有所提高。大型严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也明显低于2011年。结论 2012年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物理因素的合格率均低于2011年。大型危害较重企业2012年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有所提高。粉尘合格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有关部门应重视物理因素防治工作。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参考文献
[1]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S].
[3]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5]胡玮, 刘萍.北京市大兴区2009年职业卫生检测及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及职工健康监护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12) :1339-1341.
[6]安玉, 姜红梅, 王艳艳, 等.2008—2010年大连市部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 2011, 38 (6) :527-529.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推荐阅读: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控11-10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12-24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治07-24
职业危害因素调查08-12
上海5家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07-10
7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06-30
集团化工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办法08-30
职业病危害:粉尘07-11
职业病危害防护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