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事故(共9篇)
职业病危害事故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市政府“工业立市”战略的实行,我市的工业发展迅速,在生产应用中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但同时一些职业病危害因素也越来越威胁着劳动者的安全。因此,适时建立一个适合本市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体系,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避免或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危害,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越来越引人关注。笔者分析我市以往的工作经验,就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体系的建设,提出几点探讨意见。
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机构
(1)市、县两级卫生局设立应急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辖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并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的事故分级标准(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制定事故的分级反应标准。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后,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结合各种资料分析,对事故进行级别判定,核实后提出应急预案启动建议。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置全程实现统一指挥。
(2)建立应急队伍,明确职责,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协调运转。两级卫生局根据应急需要,从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医疗机构等部门选择年富力强、具有实践经验的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临床救治和信息网络等专业人员,分类组建应急处置队伍,制定预案,加强培训,并多派人员外出学习交流,经常进行实地演练。
(3)建立专家组,对职业病危害事故提供咨询、技术指导和支持。
并经常开展培训,加强技术储备。
(4)建立信息监测网络。在两级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部门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职业卫生、安全信息网络,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实现第一时间了解、核实相关信息。
2 加强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监测、预警和报告
2.1 监测与预警
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监测强调长期、连续地收集、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包括使用时间、规模、分布、危害等。因此,必须以执法监督为先导,落实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申报制度,落实用人单位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和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对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检测、评价。进行全面分析,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分布、使用规模、行业分类、接触人数、危害程度、危害类别、防护措施及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掌握相关本底资料,并录入职业卫生、安全信息网络。定期汇总检测数据及各类相关资料,根据企业规模大小,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类别、程度实行分级预警,动态管理,定期提出预警报告。卫生监督所要对预警报告提出的信息进行跟踪、督查。一旦发现问题或事故发生的先兆,在第一时间要求企业整改同时报告市、县卫生局,由卫生局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后实施事故预警发布。
2.2 报告
加强职业病危害事故信息报告的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掌握事故信息、提高处置速度和职能的保证。因此,必须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报告制度及奖惩办法,明确用人单位、医疗机构等责任报告单位和个人的报告责任,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及时向当地县卫生局报告,经核实、确认事故等级后,按规定的报告时间、范围逐级报告。
3 对应职业病危害事故分级反应标准,规范各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理程序及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在核实和确定事故等级后,立即启动相应事故反应等级和标准,应急队伍各组成机构(包括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应按相应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保证事故处理及时,快速有效。对用人单位应强调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经常进行演练。
4 合理储备应急物资
(1)分析3年来本底资料,针对使用企业较多、使用规模较大、接触人数较多、危害程度较深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适量储备检测设备、急救药物等物资。
(2)根据应急队伍的规模与人员专业,适量储备人员应急装备。
(3)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市区到各县(区)最远150公里,只需约2h行程,因此,可建立全市统一储备库。一旦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可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全市综合储备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应该看到,我市原有工业基础较弱,近年来虽发展较快,但整体经济水平仍不高,各县(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这也造成各县(区)职业卫生工作的不平衡,一些县(区)在职业卫生人才、设备、工作经验方面尚较欠缺。因此,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体系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各县(区)的实际情况,在专家组、应急队伍、检测能力等方面的建设不可一刀切,同时,着力加强市级应急体系的建设。使我市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体系呈现“以市级为中心,以县(区)为基础”的格局,市级的技术力量支持、提携各县(区),共同发展。
职业病危害事故 篇2
为了加强职业病的预防,保证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创造良好的、优良的、健康的作业环境,特建立了如下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一、工程技术
1、自动化、密闭化:原辅材料尽可能自动化添加,同时应确保自动化系统能 正常运行,各生产装置、管道尽可能密闭化,减少工人直接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和接触时间。本装置的工艺流程属于密闭化工艺流程,采用的DCS自动控制系统,能有效地减少工人直接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机会和接触时间。
2、通风:在使用和产生化学毒物各工艺环节,例如粗苯的卸车站、苯、二甲 苯、甲苯等成品的装车台、罐区各贮槽槽顶、设备采样口、贮罐排气阀等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必须加强强制通风或抽风;在作业点配备局部机械排风系统,各类型排气罩必须遵循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设计原则,罩口风速或控制点风速应足以将发生源产生的毒物吸入罩内,确保达到高捕集效率。本装置的生产装置系统均设置为室外露天设备,通风良好,在主控室、食堂浴室设置机械通风。
3、建筑物、设备的设计和选购应符合人体工效学要求。符合人类工效学的设 计是指设计机器设备或建筑物时,必须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设计的机器,使人能准确、省力地操作,并使用方便;使人在工作时有舒适的建筑环境和安全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二、化学毒物防护措施
1、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的部分物料为有毒物质,对人体会产生一定的毒 害作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有毒物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在初步设计报告职业卫生专篇中,将苯、甲苯、二甲苯、联苯、二硫化碳、萘、苯酚、苯胺、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茚、吡啶、苯乙烯、环己烷、丁二烯、丁烯、钴及其氧化物、镍及其化合物、羰基镍、钼及其化合物、正己烷、正庚烷、环戍烯、戍烷、乙苯、正辛烷、正壬烷作为该项目的关键控制因素加以控制。本装置生产区域均采用室外露天布置,在关键控制点设置了连锁报警装置,并设置了可燃、有毒气体探测器,可以满足规范的要求,有效的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2、为防止发生急、慢性职业中毒,在相对封闭、有毒物散发的区域内,如各 循环泵房,要求操作人员在开启泵之前,应先打开机械通风系统,通风一段时间后,再打开各类输送泵,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操作人员才可进入泵房巡检。粗苯卸料泵,低洼处易产生苯蒸汽沉积,操作人员操作前,可考虑先使用防爆轴流风机对其进行局部通风。装置生产区域均采用室外露天布置,所有输送生产介质的机泵均露天布置,可以满足通风的要求。
3、工艺设计上应尽量采用自动化密闭操作。定期对设备、管道、贮罐进行维 护,严防“跑、冒、滴、漏”现象发生,防止或减少操作工人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4、加强各生产装置区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应有足够的进风面积,局部排风系统在设计上应符合“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等要求。并设置设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通风换气次数应不少于12次/h。由于本项目原料预处理工序、加氢工序、脱轻工序、精馏与萃取、导热油加热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除设置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以外,应设置事故通风、应急通道,事故通风口应考虑周边人群情况。
5、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设备、管线的维修、维护保养,防止毒物外逸。储存、使用化学品的车间、岗位,应当根据化学品的种类、理化特性,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监测、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消毒、中和、防潮、防腐、防渗漏、防护围堤或者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设备,并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维护、保养,保证符合安全运行要求。
6、维护、检修各种密闭空间设备设施时,必须严格遵守《密闭空间作业危害 防护规范》(GBZ/T205-2007)之规定要求,必须事先制订维护、检修方案,对检修场所存在的有毒物质要有明确认识,有针对性的制定职业中毒危害防护措施,确保维护、检修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检修时,应对设备和管道排零,经过一定的检测手段确认设备和管道内安全后方可进行检修。并且必须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防护用品,设置现场监护人员和现场救援设备并设置警示标志。
7、在化学物质贮存场所的一定区域里,化学灼伤危险的生产装置,其设备布 置应保证作业场所有足够空间,并保证作业场所畅通,应安装一定量的洗眼器和冲洗水龙头,防止因泄漏导致眼、皮肤的刺激与损伤,其服务半径小于15m。并根据作业特点和防护要求,配置事故柜、急救箱和个人防护用品,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本装置在装置区的主装置、原料罐区和中间罐区、装卸区分别设置洗眼器和冲洗水龙头。
8、加强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缩短工人每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劳动时 间。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救援制度和措施,做好设备的定期检修、维护工作,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9、做好有毒作业工人的个人防护,按照工种发放劳保用品,为接触噪声的作 业人员发放防噪声耳塞或耳罩,为接触毒物的作业人员发放防毒面罩、呼吸器等防毒用品,并定期进行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必须符合《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个人防护用品规范》(GBZ/T195-2007)的要求。
三、噪声防护措施
1、设备订货时应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l-2010)的要求,向供货 商提出设备运行的噪声限制要求,并将其作为设备性能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长期连续运行产生高噪声的场所和设备应采取消声、隔声措施。氢气压缩 机、循环水泵、各类物料输送泵、回流泵及配套电机等产生高噪声的设备应采取消声、隔声措施。设计上主要从选型上考虑,要求机泵的噪声低于85dBA。
3、在管道(包括烟风管道)设计中,要做到布置合理,并积极考虑防振措施,合理选择各支吊架型式,以降低气流、汽流、水流及振动产生的噪声。
4、在风机入口处应装设消声器,可采用新型玻璃棉等作为吸声材料,使风机 入口1.2m处的噪声值不高于90dB(A)。
5、调节阀、减压阀选择低噪声阀门。
6、对生产人员集中的控制室、值班室等工作场所,入口处可设置套间,并从 建筑设计上采取隔声和吸声措施,如设置隔声室、吸声墙、吸声顶、双层门窗等。
7、在总平面布置时应考虑各生产、辅助建筑物和办公区的合理布局,同时进 行绿化设计,达到降噪、吸声的目的。
8、固体传播的噪声,必须在机器或振动体的基础与地板、墙壁联系处设隔振 或减振装置。
四、高温、热辐射防护措施
1、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使工人远离热 源是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同时对热源进行隔离并通风降温。加强车间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应有足够的进风面积,应保证每人每小时不少于30m3的新鲜空气量。高温区域应设立警示标识,防止意外热辐射伤害。
2、保健措施: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膳食总热量应比普通工人高,此外,可 补充维生素和钙等。当作业地点气温≥37℃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综合防暑措施包括:
3、①减少高温作业时间。②高温车间应设有工间休息室,休息室内气温不应 高于室外气温;设有空调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5-27℃。③对高温作业工种的工人应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饮料水温不宜高于15℃。
五、工频电场防护措施及健康防护
1、产生工频电场的设备应有必要的防护措施,使从事工频电场工作场所的电 场强度不超过5KV/m,当电场强度超过25KV/m 或需要作业时间超过标准规定时需穿金属丝制屏蔽服。
2、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的要求对本项目的所 有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及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其检查项目、检查时间必须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3、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制定定期的健康监护制度,从制度上明确职工体检的组 织者,监督者,从制度上落实职业健康监护的各项费用。
4、职业健康检查必须委托给取得职业病健康检测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进 行。
5、发现职业禁忌证,必须按照健康监护单位提出的意见及时调离作业工人。
六、个人防护用品及制度
1、必须为操作人员配备的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防护用品,建立个人防护用品 管理制度、发放登记制度,建立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培训、考核、监督制度。应对照《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195-200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2、噪声的个体防护:对于因各种原因,生产场所如泵房、制氮机、空压机、循环压缩机的噪声强度暂时不能得到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常用的有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3、高温的个人防护:高温作业工人应配备防护眼镜、面罩、手套等个人防护 用品。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高温检查。凡有高温作业禁忌证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4、本项目应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发放有防毒面具、防护眼镜、防 噪声耳塞(罩)、锦纶氯丁劳保手套、防化服、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护鞋等。输送电系统配备绝缘靴、鞋。
七、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报警装置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 例》的规定,应在有毒物质产生或使用的场所及工人接触毒物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注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高毒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设备。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者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气体检测报警仪符合国家《作业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4857-2006)。当有毒有害因素浓度达到或超过警戒要求时,要能及时报警,并能及时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2、本项目大量使用高毒物质,应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T158-2003)的要求设立职业卫生警示标识,同时在醒目的位置设立有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告知卡的内容应包括有毒物品的通示栏、有毒物品的名称及理化特性、健康危害、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应急处理等内容。
3、本项目应设立可燃气体及有毒有害气体报警装置。本装置区设置了可燃、有毒气体探测报警器,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职业病危害事故 篇3
1 资料和方法
深圳市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5年1月正式成立,现收集辖区2005—2010年间经广东省或深圳市职业病诊断小组确诊的所有病例资料,包括现场调查报告、样品检测结果、网络直报数据以及其他数据及影像资料等,按照危害类型、行业类别及事故原因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行业系统按照《国民经济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 4754-2002大类划分归类。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深圳市龙岗区现有工厂企业8 172个,从业人员96.7万人,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厂企业数3 289个,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12.7万人。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三氯乙烯、正己烷、粉尘、镉、铅、噪声等。2005—2010年,职业卫生监测企业总数8 784个,监测覆盖率为37.31%;此期间全区职业健康检查共294 686人次,其中发现职业禁忌证3 762人,共发现95例疑似职业病患者。
2005—2010年,全区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62宗,职业病人127例,患者年龄19~46岁,发病工龄18d~11a。其中死亡2例,病死率1.58%。
2.2 引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析
龙岗区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毒物种类主要为有机溶剂、铅及其化合物、粉尘、噪声等,见表1。
全区127例职业病人中65例系有机溶剂导致的职业病,占全部职业病例数的51.18%,全区职防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各项有机溶剂专项整治工作,从而有效控制有机溶剂职业危害,减少此类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另外,重金属铅及其化合物导致职业病27例,占全部职业病例数21.26%。铅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来自3个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如何引导这些企业积极有效地开展铅及其化合物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是控制此类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
2.3 职业病危害事故行业分布分析
对2005—2010年我区职业病危害事故进行行业类别分析,由表中可以看到,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和电子及通信设备等制造业是引发我区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主要行业。其中金属制品业发生宗占所有职业病危害事故职业病人例占所有职业病人12.6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生11宗,占所有职业病危害事故17.74%;职业病人39例,占所有职业病人30.71%。见表2。
值得注意的是,1993—2005年,印刷业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故3宗,病人94例,占全部病例数的30.5%[1,2]。而2005年后,印刷业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宗数直降至零,其原因一是我区职业卫生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对印刷行业、尤其是使用正己烷的印刷行业进行了综合治理;二是部分印刷类企业搬离龙岗区至其他地区发展。
2.4 引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见表3。
从表3可知,发生事故的企业,基本都未进行职业病危害申报和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未实行“三同时”,导致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布局不合理;企业未能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设置合理的作息制度,员工长期加班加点的工作,也是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几乎全部职业病患者都有长期加班的工作史;另外,不合理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无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警示标识,原材料采购、储存和使用过程缺乏合理监管以及工人职业卫生知识的缺乏都是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重要原因。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本次职业病危害事故分析表明,有机溶剂是我区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是我区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主要行业。
3.2对策
针对上述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原因,提出以下对策:(1)政府重视,多部门配合。政府应把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从源头抓起,做好新、改、扩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审查工作。(3)企业应设置职业病防治专门机构,配专兼职人员,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制度,加强对有毒化学品的采购、保管和使用管理。(4)完善工作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劳动者提供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5)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尤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管与防控。(6)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工人进行岗前、在岗、离岗以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7)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劳动者、尤其是对企业老板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让企业领导清楚并主动承担其应尽的法律责任[3]。(8)应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监督职能,督促企业领导落实职业病防治的各项工作。
摘要:目的 分析深圳市龙岗区2005—2010年职业病危害事故,为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提供对策依据。方法 对6年间职业病危害事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其中行业系统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2002大类划分归类;结果62宗职业病危害事故中,有机溶剂导致事故26宗,占41.94%;金属制品业发生事故14宗,占22.58%。127例职业病病人中,有机溶剂导致职业病65例,占51.1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生职业病39例,占30.71%;结论有机溶剂是该区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是我区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主要行业。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事故,有机溶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
参考文献
[1]李刚.深圳龙岗区2000—2005年有机溶剂职业性危害事故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286-2287.
[2]吴子俊,李刚,陈秋仕,等.深圳龙岗区37起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4,31(5):46-47.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篇4
应急救援预案
为了规范本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及时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1.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机构
(1)本企业设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其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厂长
副组长:厂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
成 员:副厂长、安全监察部、生产技术部、厂长工作部、政工部、人力资源部、厂工会、盛达公司部门主任。
本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组下设办公室,设于安全监察部。
(2)设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其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安全监察部主任
成员: 安全监察部副主任、发电部主任、副主任安全员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机构的职责
组织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确定现场指挥人员;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 作;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安监部主任:做好职业病危害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工作。
厂长工作部主任: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和车辆调配及抢救物资的运输、供应工作;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政工部主任(保卫负责人):负责指挥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交通管制工作;
供应负责人:负责抢险物资及防护用品的日常储备和应急供应;
(3)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和分工
企业各职能部门、发电部和全体职工,都有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应急救援队伍是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是当企业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对被救援对象实施全方位的救援。
2.事故报告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企业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
3.事故处理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企业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一)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 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二)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三)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
和工具等;
(四)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五)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六)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七)落实卫生等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八)厂工会组织在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有权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发现危及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情形时,有权向单位建议组织劳动者撤离危险现场,企业应当立即作出处理。
4.事故的应急救援保障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5.事故的预防
(一)操作人员培训合格后上岗,组织定期训练;
(二)岗位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按时、按点进行检查;
(三)化学品区域禁止烟火,并严禁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四)定期进行安全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好检查;
整改记录;
(五)参加救援的人员,必须熟悉应急救援的知识,组织演练,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参与救援;
(六)定期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接受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治理。6.有关规定和要求
为了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做到反应迅速、处置得当,企业内所有有关部门及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本应急救援预案。有关部门和班组,要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知识教育,每年组织一至二次专业分工的演练。保证救援物资及器材的完备和充足供应。
雷击事故的危害及防雷措施研究 篇5
1 雷击的常见形式
作为大自然特有的灾害, 雷击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雷击出现后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冲击, 对电力设备造成的损坏程度也不一样。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 雷击的种类可以根据其不同状况而定, 雷击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种情况:
1) 直击雷:这种形式特指雷电出现后, 能对地面上的人或物直接造成打击, 对电力设备内外部的直接损坏方式。由于这种雷击不借助于任何介质, 因而给被击物体造成的破坏力很大。
2) 球形雷:这种形式的雷电一般很少出现, 发生后多数表现为橙、红等不同的颜色。常见的状况表现成火焰状的发光球体, 雷电的直径在15~25cm, 直径最大则超过1m。
3) 感应雷:这是一种相互性的雷击, 主要是雷、云之间产生的间。感应雷对电力设备造成的损害程度最深, 可导致电力设备内部结构线路、埋地电力线、设备连线等受到重击, 造成设备突发性停止运行。
4) 电火花:这种雷击的形式电流量很强, 且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在观察预防时常难以把握。电火花会在设备周围出现电磁场, 处于这一磁场内的电力设备会受到电磁作用而引起电火花。
2 防雷技术的运用
一方面, 电力设备是整个电力系统运作的主要装置;另一方面, 雷击对于电力设备的重大损坏影响。鉴于这些, 根据雷击的不同形式, 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 这样才能保证电力设备露天运行的安全性, 防止因雷雨天气而造成的雷击事故。目前, 常用的防雷技术包括:
1) 避雷装置。当前, 技术人员常用的避雷网是笼式避雷网, 工作原理按照法拉第笼原理来成立的一种防雷装置, 可在电力设备周围建立牢固的防雷屏障。此外, 运用于设备内的分流和均压也有良好的效果。
2) 接地电阻。选择与电力设备相符的接闪器, 再配上一定的接地电阻装置, 这样能保证电力设备运行的安全性。遭到雷击后可把强电流分支到其它位置, 且利用距离、等电位连接等形成雷击防护体系。
3) 电阻电管。这是防雷装置不可缺少的构成, 多数是运用了氧化锌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氧化锌压敏电阻能够将雷击形成的电流阻拦于设备之外, 再对相应的高电压实施防护。
4) 电位连接。电位连接的根本依据是将雷电袭击的电力设备快速切断, 以防止设备受到雷击损坏。对于等电位连接来说, 最多见的方式就是导体连接, 这是为了减小雷电造成的电位差, 减轻设备的承载负担。
3 雷击处理的策略
为多方面降低雷击的破坏作用, 电力设备操作者必须要懂得紧急处理方案, 立刻中断电源让设备处于停止状态。“紧急处理”是为了能让电力设备遭到雷击后, 在最短的时间里处理事故问题。
1) 切断电源。当操作人员发现设备遭到雷击之后, 或设备出现异常报警状态, 则要立刻将电源切口以终止设备运行。通常需要把电源闸刀断开, 再将电力设备进行保护处理。
2) 快速诊断。短时间内诊断出设备状况, 通过“看、听、闻”等三大方式。看现象, 观察设备的外表;听声音, 鉴别设备的运行状况;闻气味, 判断设备内线路是否出现烧坏等问题。
3) 多级防护。电力设备每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 技术人员就应该检修处理, 尽早发现设备潜在的故障问题。这样在雷电遭到袭击后可降低雷电的损坏程度, 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
4 结论
电力设备是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装置, 只有保证电力设备质量才能位置发挥出更大的供电效果。雷击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其对于设备造成的破坏力不可忽视, 设备技术人员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加以保护, 这样才能将雷击造成的损坏降低最小。
参考文献
[1]周天池.电子设备常见的雷击形式与处理方法[J].信息科技, 2009.
[2]顾茜茜.我国前电力设备防雷击设计的相关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 2008.
[3]韦超云.防雷装置的运用与性能检查考察[J].扬州大学科技学院学报, 2007.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特性及危害 篇6
长大公路隧道结构复杂、空间狭小、纵深较长、出入口数量少、封闭性比较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容易形成“火龙式”燃烧,烟雾难以排出,火势扑救和人员疏散都将十分困难,且救援难度很大,往往会造成极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的后果。近30多年来,我国也发生过多起公路隧道火灾事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较坏的社会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公路隧道防火救灾工作仍面临极大压力[1]。
本文在对大量公路隧道火灾事故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特征、规律及危害进行分析,以期为公路隧道防火救灾对策提供依据、为消除公路隧道安全运营隐患提供参考。
1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特征
1.1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特点
通过对国内外众多公路隧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呈现以下特点:
1)烟雾大、温度高。
公路隧道内一旦发生火灾,由于其空间狭小,近似于密闭状态,无法自然排烟,所以烟雾较大,燃烧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热气流迅速充满空间。此外,火灾可能会对照明系统造成破坏,使得公路隧道内能见度大大降低,加之火灾产生大量CO和其他有毒气体,给火势扑救和应急救援带来很大困难。如2001年瑞士圣哥达(St.Gotthard)隧道火灾产生大量浓烟及毒气,火灾发生时现场温度高达1 000 ℃以上,并造成约300公尺长隧道拱顶坍塌(如图1所示)。
2)易爆炸、蔓延快。
多数公路隧道火灾事故都因高温积热不散、辐射热强造成隧道构筑物崩裂或汽车油箱爆炸。由于炽热气流可顺风传播很远,一旦遇到易燃物即很快燃烧,这样着火点即从一辆车跳跃到另一辆车。如1979年日本坂隧道火灾事故由于高温烟气在隧道内一上坡处聚集,引燃该处车辆,从而造成二次火灾事故的发生(如图2所示)。
3)空间小、疏散难。
公路隧道横断面小、道路狭窄,火灾发生时在短期内疏散人员、车辆和物资困难较大。因此,火势在车辆之间蔓延较快,汽油燃烧将加剧火灾规模,这样势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较大的经济损失。
4)条件差、扑救难。
由于公路隧道灭火条件较差,消防人员很难接近火源扑救。假使火灾发生在公路隧道中部,从洞口至火灾现场有一定的距离,如若缺乏照明条件,扑救将变得更加困难。
5)成灾短、持续长。
汽车起火爆发成灾的时间一般为5 min~10 min,火灾持续时间一般在30 min和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之间。1999年勃朗峰隧道火灾持续时间达55 h。
6)随机性、不恒定。
公路隧道发生火灾的时间和地点其规模和形态等是不恒定的。公路隧道火灾主要取决于车载货物种类及数量、车载燃油类型和数量等,长度越长,交通量越大,公路火灾发生概率越大。长大公路隧道多远离城市,无可靠消防水源,加之交通量不均衡、车载物品不确定、火源不确定、火灾荷载不确定,这就决定了长大公路隧道火灾的随机性、不恒定。
1.2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分布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任何时间、任何地段、任何环境下都有可能发生火灾,但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分布特征,目的在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改善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状况,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1)时间分布特征。
从火灾事故发生的时间分布分析,二、三季度事故数量较高,由于该时间段为夏秋季节,气温较高、气候干燥,客观上为火灾事故提供了有利的发生条件。
2)空间分布特征。
从火灾事故发生的空间分布分析,公路隧道出入口和长陡坡路段是火灾事故多发点。
3)形态分布特征。
从火灾事故发生的形态分布分析,车辆追尾、碰撞和货车自燃诱发的火灾占火灾事故类型的90%以上。
4)车型分布特征。
从火灾事故发生的车型分布分析,肇事车辆以货车为主,且部分车辆车况较差、超载严重。
1.3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类型
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火灾可以分为A,B,C,D,E,F等6类[2]。实际上,火灾过程中只有一种可燃物燃烧的情况是很少的,大部分火灾是几种可燃物同时燃烧。公路隧道火灾通常为A(含碳固体可燃物类火灾),B(液体火灾),E(电气火灾)类火灾。
2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危害
1)高温对人体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有毒气体对人体更是危害极大。
当公路隧道内发生火灾时,可燃物在燃烧时要消耗火场中的大量O2,同时产生大量的CO,CO2,HCN和其他有毒气体,这些气体中危害最大的是CO[3],CO对人体的危害情况见表2。
2)对隧道结构和设施更是造成极大的破坏。
衬砌被烧坏,防排水体系受到破坏,致使结构的承载力降低或完全丧失,隧道不能正常发挥交通功能。
隧道设施包括交通标志标线、照明系统、通风设施、供配电设施、通信监控及消防电气设备元器件等设施,这些设施被破坏使得隧道内能见度降低,灭火、救援及逃生困难,导致无法正常诱导车辆和人员疏散,救援难度增大。
3)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造成交通中断,影响公路运输;造成经济损失。
3 结语
在分析国内外公路隧道火灾事故案例的基础上,归纳了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特征,总结出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规律,以此证明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破坏性和危险性极大,建议在全民安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少飞.论公路隧道运营管理[J].现代隧道技术,2010,47(S1):45-50.
[2]GB/T4968-2008,火灾分类[S].
职业病危害事故 篇7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运行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1],人身事故也是屡禁不止。以南方某电网公司为例,2003~2012年共发生74起人身伤亡事故。为保障从业人员人身安全,国内外学者对人身安全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文献[2,3,4,5]指出事故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文献[6,7]提出了安全心理学的概念。文献[8]提出安全行为科学,通过对不安全行为的分析,揭示了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文献[9]又介绍了在核电站紧急任务时,基于现有性能影响因素分类方法,性能影响因素的选择在人身可靠性分析过程中的使用。
但这些方法大都是定性分析,还没有达到定量分析的高度,难以定量评估电网运行的风险、作业的风险等。文献[10]迈出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重要一步,它指出定性和定量数据不能被分离研究。文献[11]提出量化评估是根据人的失误在事故风险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贡献来评定的,其评估过程使用了量化的概率风险评估,并且考虑了风险评估的范围和可靠性。文献[12]提出改进PES法评估供电局作业风险;文献[13]运用调查统计方法研究电力企业生产事故人因差错及其心理因素;文献[14]针对电力企业生产中的人因失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地实地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进一步认识了电力企业生产中人因失误的基本特点;文献[15]用专家调查分析法辨识供电企业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风险评估法对作业安全风险辨识库中的所有风险作出评价,建立可量化的评估标准。但文献[12,13,14,15]中方法需用专家或评估人员经验,具有一定主观性。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用来衡量多个因素对响应变量的影响,被成功地应用到负荷预测[16]、负荷模型扩展[17]等多个领域。本文对造成人身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将多元线性回归法引入到供电作业人身安全危害量化预测,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该方法循环利用最近供电作业人身事故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及时跟踪供电企业生产力水平和工作人员状况,最大限度保证线性回归模型优化参数符合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
1 5M法人身安全影响因素辨识
电力安全生产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电力生产结构的系统性,决定了事故引发因素的系统性[13,18]。因此,要想预防事故、消除事故,必须从引发事故的系统结构出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分析。借鉴安全行为学、心理学和事故致因理论,本文按照5M法分析供电作业过程中影响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即影响人身安全风险的因素包括:人员(Man)、设备(Machine)、工具(Material)、方法(Management)和环境(Medium)共5个方面因素,各有n1=9,n2=3,n3=2,n4=11,n5=3个子因素,共有Na=n1+n2+n3+n4+n5=28个影响子因素,如表1所示。这28个影响子因素共同构成一个Na维随机向量,标记为X1,X2,…,XNa。
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表现为继承性[5]。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称为一次原因,是在时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原因,它包括各种人因与物因;造成事故直接原因的原因称为二次原因,包括从业人员技术、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受教育程度;造成间接原因的更深远原因称为基础原因,即管理和社会历史层面产生的原因。表1中供电作业过程中影响人身安全风险的五方面因素可以进行相应分类:人员因素中X1~X8属于二次原因;设备和环境因素是物因,属于一次原因;人员因素中X9、工具因素和方法因素属于基础原因。在特殊情况下,一些因素归类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当无法选择时,X15~X17就可归类到一次原因。一次原因中的人因是事物的表象,其表现千差万别,不可能期望直接跟踪管理作业人员的每个行为。但可以通过一次原因辨识二次原因和基础原因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2 供电作业风险致因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如果一种人身危害影响因素依赖于另一种因素,进行人身危害后果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就会出现“多重共线性”现象。下面通过计算不同影响因素Xj和Xk(j≠k)之间的协方差Cov(Xj,Xk)和相关系数ρ(Xj,Xk)判断两者之间相关程度,如式(1)和式(2)所示:
式中,E(Xj)和E(Xk)分别是Xj和Xk的期望,D(Xj)和D(Xk)分别是Xj和Xk的方差。
采用南方某电网公司2003~2013年64次供电作业人身事故数据中的前59个数据统计计算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方便比较回归系数,每个因素的59个历史数据按照平均值和标准方差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公式如下:
式中,X'i标准化后的值,为影响因素Xi的均值。
由于相关生产事故通报中没有提供部分影响因素信息,故仅能统计28个影响因素中的21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按照4.1节方法删除离群数据后,计算这21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如表2所示,表中第1列、第1行中数字为变量X的下标。
由于数据的限制,本节根据以下方法判断可能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根据相关系数的性质有:若两随机变量独立,则两者相关系数为0;若|ρ(Xj,Xk)|<0.02,认为相关系数接近0,那么,Xj和Xk可能相互独立。由表2可知,共有11对因素间可能是相互独立的,即(1,8)、(1,28)、(2,25)、(8,15)、(8,21)、(9,23)、(12,20)、(12,23)、(18,20)、(21,23)和(24,28)。
如果|ρ(Xj,Xk)|>0.7说明因素j和k之间强相关。由表2可知,技能X1和人员年龄X2之间相关性达0.6;工器具配置X13和个人防护用品配置X14相关系数达0.72;作业性质X18和作业指导依据X23相关系数达0.71,说明这3对因素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人身安全影响因素相关性计算完后,在强相关性的两个因素之间仅保留一个对人身安全风险评估影响更为显著的因素。仍然采用前述64次供电作业人身事故数据中的前59个数据统计计算人身危害后果Y和上述21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与工器具配置X13相比,个人防护用品配置X14与Y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更大,对供电作业人身事故的影响更大,保留该因素;与作业性质X18相比,作业指导依据X23与Y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更大,对供电作业人身事故的影响更大,保留该因素。剩余19个因素与人身危害后果具有一定线性相关性。
3 多元线性回归法预测人身事故危害
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此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9],建立人身危害后果Y与人身危害因素X之间的随机函数关系Y=f(X)。本文根据人身事故危害情况给出相应单人人身危害后果Y分值如下:死亡为100分、重伤为50分、轻伤为15分、无人身事故为0分。
NF次历史事故人身危害后果Y组成列向量Y,NF次事故人身危害因素X1,…,XNa用列向量表示X1,…,XNa。多元线性回归的原理如下:
Y的随机性包含在随机向量ε里。假设ε的NF个分量都满足正态性、独立性和方差齐性,期均值为0、方差为σ2。回归系数β的最小二乘估计可用下式表示:
确定了就可以得到样本回归方程:
σ2的无偏估计为:
对于当前作业对应的自变量添上数字1后构成Na+1维行向量,代入回归方程可得到响应变量的预测点估计值:
对应水平为1-α的置信区间的两个端点则为:
NF次历史事故数据中可能存在离群数据。当第i个人身危害后果真实值yi与回归值之间标准误差绝对值时,该数据被认为是离群数据[19],将其删除后重新回归计算。
由于5M法比较全面地考虑了供电作业人身危害因素,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回归模型中回归变量的筛选方法采用后向剔除法[17]:首先将5M全部人身安全影响因素都引入函数;然后逐个剔除对因变量作用不显著的变量,本文算例中剔除对应回归系数为零的变量。
人身危害后果Y与人身危害因素X之间的线性显著性用F检验[19]。零假设为H0:β1=β2=…=βp=0。采用的统计量F服从F分布如式(10)。式中,回归平方和SSR和残差平方和SSE定义分别见式(11)和(12)。
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若F≥F1-α(Na,NF-Na-1),拒绝假设H0,认为线性回归效果显著,可被采用;否则接受H0,认为线性回归效果不显著。
3.2 人身事故危害分级
根据文献[20]中规定的各级人身安全事故,对危害严重程度分为6级,如表4所示给出每级事故的危害分值区间。设一次供电作业中操作总人数为Nm,按照式(8)估计出该供电作业中某操作人员i的人身危害后果点估计值后,那么就可以按照式(13)确定一次供电作业的全部人身危害后果分值Y。根据预测出的Y值所在的危害分值区间就可以确定出该次作业人身事故危害级别。
4 算例分析
和相关性分析时一致,利用南方某电网公司2003~2013年64次供电作业人身事故数据中的前59个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计算。除去第2节分析过的强相关因素X13和X18,剩余Na=19个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各线性回归系数均不为零,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回归系数大小可以权衡各因素对人身伤亡的影响程度,即确定了哪些因素是更重要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大表示调整对应因素会对人身安全产生较大影响。由表5可见,技能、作业时长、工作情绪、负责人安全控制因数等因素对人身安全的影响较大。文[13]中给出了电力生产系统人因事故事故树,该事故树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I排序为:人为触发因素I=管理因素I>机械设备因素I=物质因素I=生产环境因素I。对照表5可见,按照线性回归定量计算出的结果与文[13]结构重要度分析结果主体一致,但也有一定差异性。原因是结构重要度分析是假定各基本事件发生概率都相等的情况下分析各基本事件对顶上事件发生所产生的影响程度[21],是一种定性分析。这也说明了线性回归定量计算的优越性。
59个供电作业人身事故数据中有5个离群数据,将其删除后NF=54。若显著性水平。计算统计量F=2.02>F1-0.05(19,34),故拒绝假设H0,认为线性回归效果显著。
利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南方电网2003~2013年64次供电作业人身事故数据中的后5次作业,预测结果如表6所示。作业III和V中操作人数分别为8、2人,作业中各人对应的人身安全影响因素取值相同。按照预测出的作业人身危害值,作业I、II、IV会发生等效为1人死亡的人身事故,事故等级为“一般事故”;作业III会发生等效为7人死亡的人身事故,事故等级为“较大事故”;作业V会发生等效为2人死亡的人身事故,事故等级为“一般事故”。表6还列出了单人人身危害预测值97.5%置信区间。表6中实际值是该5次历史供电作业中实际发生的全部人身事故对应的人身危害后果值,实际上作业I、II、IV中各死亡1人,作业III中死亡4人、受重伤4人,作业V中死亡2人。可见,5次预测值比较接近实际值,本文所提的供电作业人身事故危害多元线性回归法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人身事故危害程度。
5 结束语
本文采用5M法确定供电作业中人身安全风险影响因素;然后,计算各个因素间的相关性,筛选出独立性较强的因素,并剔除对危害结果影响较小的因素。进一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供电作业单人人身危害值进行预测,预测作业中全部人身危害后果。最后,将该预测方法应用于实际供电作业中,验证其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方法循环利用供电作业人身事故历史数据进行预测,保证预测的客观性。该方法可以及时地在作业前预测人身事故危害结果,为作业前供电作业人身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要:为了定量评估电网作业和运行的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5M因素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的供电作业人身事故危害预测方法。借鉴安全行为学、安全心理学和事故致因理论,首先将供电作业中影响人身安全的因素分成5个大类,即人、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然后分析所有因素间的相关性,将相关性较强的影响因素中对人身事故危害程度弱的一方剔除,并采用南方某电网公司人身伤亡事故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删除了两个人身安全影响因素:工器具配置和作业性质。继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供电作业人身事故危害值与各人身安全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对供电作业人身事故危害值进行预测。最后,以南方该电网公司20032013年发生的64起供电作业事故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职业病危害事故 篇8
在欧美国家, 危害距离的确定一般采用事故后果分析法 (consequence analysis) 进行。该方法分析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并分析事故后果在不同距离上的危害表现, 因此危害距离又称为后果距离。
危害距离是指在特定的暴露时间内, 用来表示某种后果的参数值 (如毒性物质浓度) 达到开始产生不良影响恕限值的位置距危险源的距离。
危害距离的确定因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型不同而不同, 对于常见的重大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 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包括毒性危害、火灾危害和爆炸危害, 这三种事故后果类型一般以下列参数来确定安全距离。
毒物危害:危害距离取决于严重受伤或致命的毒性物质浓度或剂量。
火灾危害:火灾事故形式包括火球、喷射火、池火、闪火等。火灾事故的危害主要来自热辐射效应, 火灾事故的危害距离取决于在一定暴露时间内, 可能造成烧伤或严重灼伤的热辐射强度。
爆炸危害:危害距离决定于致死或严重受伤的爆炸超压。
1毒性物质危害距离确定
1.1可用于界定危害距离的特征浓度
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与人暴露于其中的浓度密切相关, 为表征毒物的毒性危害, 通常的做法是规定并应用特征浓度值, 常用的毒性物质特征浓度表示形式包括:TLV、LDLH、LC50、LD50、ERPG等多种。
(1) 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 (TLV-TWA) :
指每天工作8小时, 每周工作5天, 员工可长期重复暴露于作业环境中, 而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毒性气体最大容许浓度。
(2) 短时间接触阈限值 (TLV-STEL) :
指工作人员暴露于毒性气体环境中持续15分钟, 每天不超过4次, 且前后两次间隔不得少于60分钟, 而不会造成身体健康方面刺激性、慢性或不可恢复伤害的毒性气体最大浓度。
(3) 最高浓度阈限值 (TLV-C) :
指人员受到瞬间暴露的毒性气体最高浓度限值。
(4) 立即致死浓度 (IDLH) :
指人员暴露于毒性气体环境30分钟, 尚有能力逃跑, 且不致产生不良症状或不可恢复健康危害的最大容许浓度。
(5) 半数致死量或浓度 (LC50、LD50) :
即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6)
应急响应规划指导 (ERPG, Emergency Response Planning Guidelines) 浓度。ERPG-1、ERPG-2、ERPG-3-分别为人暴露一个小时, 而不至产生任何轻微危害症状、不可恢复性或严重健康影响、危害生命影响的空气中化学品的最高浓度。
在化学事故应急状态下, 不管是公众还是应急人员, 都很少会停留那么长时间, 一般前30分钟是最重要时间段, 因此一些国家和机构对上述浓度进行适当修订, 作为化学事故应急规划中的暴露限值。
1.2有毒气体紧急暴露限值和危害距离的确定
各国有毒气体暴露限值和危害距离见表1。
2易燃易爆物质危害距离确定
2.1事故后果形式
易燃易爆物质泄漏后, 其可能产生的危害距离与物质泄漏后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形式有关, 一般说来, 易燃易爆物质泄漏后可能产生的事故危害后果包括以下几种:闪火、火球、池火、爆炸等。
2.2易燃气体紧急暴露限值和危害距离的确定
各种易燃气体暴露限值和危害距离见表2。
3确定危害距离实例说明
可以看出, 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危害距离恕限值规定, 每一个组织或国家对毒性或易燃性物质恕限值的限定有所不同, 由此恕限值确定的危害距离也会不同。
基于美国环保署对毒性物质和易燃气体恕限值的规定较为完善, 我们以其规定的恕限值说明危害距离的确定。
3.1氯 (毒性物质) 危害距离确定
(1) 设定氯泄漏事故模式 (见表3)
(2) 恕限值:
对于大众危害, 氯的终点浓度恕限值 (ERPG-2) 为3ppm。
(3) 模拟条件
模拟的气象条件应选择当地气象条件, 如选择当地年平均风速3.4m/s, 大气稳定度为中等 (D) 。
(4) 后果模拟
图1为液氯钢瓶泄漏后在不同气象条件下恕限浓度 (3ppm) 的扩散区域图。
(5) 后果分析
在3.4m/s风速、大气稳定度为中等 (D) 的气象条件下, 液氯钢瓶泄漏后氯气全部沿下风向扩散, 3ppm在地面上达到的下风危害距离约2700m, 宽度危害距离约340m。
可以看出, 氯气的毒性危害是很大的, 一个液氯钢瓶的泄漏事故, 在中等风速/中等稳定度的气象条件下, 需要将下风向2700m、宽度340m区域内的公众疏散。
泄漏时的气象条件对于危害距离有重大影响, 同样的泄漏事故, 如果遭遇的气象条件不同, 导致毒性危害距离和疏散区域也会不同。
3.2天然气 (易燃易爆物质) 危害距离确定
(1) 设定天然气泄漏事故模式 (见表4)
(2) 恕限值
火球-火球热辐射终点恕限值取能造成二度灼伤的热剂量, 即暴露时间为40秒, 辐射强度为5kW/m2。
爆炸-气云爆炸终点恕限值取超压1psi (0.069bar) 。
(3) 模拟条件
模拟的气象条件应选择当地气象条件, 如选择当地年平均风速3.4m/s, 大气稳定度为中等 (D) 。
(4) 后果模拟
图2、3为天然气泄漏后产生的喷射火、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图。
(5) 后果分析
可以看出, 天然气泄漏后, 喷射火的热辐射恕限值以火球的恕限值标准5kW/m2考虑, 确定喷射火的危害距离为22.5m。
气云爆炸终点恕限值为超压0.07bar, 爆炸的危害距离为28.5m。
4结论
(1) 危害距离是化学品事故中划定警戒区、疏散区的重要依据, 而确定各种事故后果可以接受的恕限值是确定危险距离的基础。因此, 开展恕限值的研究, 确定在化学事故应急中不同人群可接受的危害水平对于应急预案的完善和进行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2) 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化学事故应急中各种事故后果的恕限值,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对企业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评估, 参考发达国家已确定的紧急暴露限值, 模拟预测不同规模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范围, 以此作为制定应急预案的依据。
(3) 在实际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响应中, 对于毒性物质泄漏扩散事故, 应根据确定的紧急暴露限值和现场检测结果确定警戒区和疏散区。对于可燃气体泄漏扩散、火灾事故, 可根据确定的易燃气体紧急暴露限值和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结果、火灾热辐射强度检测结果等确定警戒区和疏散区。
参考文献
[1]Christoyu, M.D., and Proter, S., Guidance on Land Use Planning as Required by Council Directive96/82/EC (Seveso II) , Inst.for Systems Informatics and Safe-ty, 1999
[2]US EPA Hazardous Materials Incident Response Opera-tions, Office of Emergency and Remedial Response, US EPA, 1993
[3]Hosty, J.W., A Practical Guide to Chemical Spill Re-sponse,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1992
[4] US EPA,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Guidance for Off-site Consequence Analysis, EPA 550-B-99-009, 1999
[5] Walter, R. I., Practical Compliance with the EPA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AIChE, 1999
[6] Environment Canada, Technical Information for Problem Spills-Introduction Manual, 1985
职业病危害事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1—2012年大连市地区委托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的严重和较重企业的检测结果。
1.2 评价依据
结合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1,2,3,4]等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为调研与分析依据。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2011—2012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对2011和2012年委托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日常检测的企业进行汇总分析, 两年共检测企业171家其中较重企业共103家, 占60.2%;总合格率88.4%严重企业共48家, 占28.1%;总合格率为89.9%见表1。
2.2 2011—2012年度较重和严重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 选择出危害较重和严重企业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并对比2011年和2012年的合格率。较重企业2011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1.9%、93.6%、96.6%, 2012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4.5%、97.8%、99.0%。经统计学分析, 粉尘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低于2011年 (χ2=7.508, P<0.05) , 化学因素2012年合格率则高于2011年 (χ2=5.435, P<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严重企业2011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8.4%、87.1%、97.9%, 2012年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7.2%、87.2%、99.0%。经统计学分析, 粉尘和化学因素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物理因素2012年的合格率低于2011年 (χ2=6.152,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3。
2.3 2011—2012年度不同生产规模的较重和严重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
依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 将企业按生产规模的大小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及小型企业。在检测的171家企业中, 较重企业共103家, 其中大型企业19家, 中型企业42家, 小型企业42家。严重企业共48家, 其中大型企业11家, 中型企业22家, 小型企业15家。大型较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为67.35%, 明显低于2011年的87.02% (χ2=12.904, P<0.05) ;化学因素2012年有所提高 (χ2=5.850, P<0.05) 。大型严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也明显低于2011年 (χ2=11.769, P<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表5。中小型企业的合格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注:与2011年比较, aP<0.05。
3 讨论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是在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和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的基础上,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2011) , 对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主要行业进行分类。危害较重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 而严重企业主要为石油加工业、木材加工和木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11年和2012年共检测大连地区企业171家, 危害较重企业103家, 合格率为88.4%;严重企业48家, 合格率为89.9%。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问题主要集中在物理因素。总体来看物理因素的合格率最低, 仅在70%左右。2012年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物理因素的合格率均低于2011年。从规模上看, 大型企业2012年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物理因素的合格率也均低于2011年。2009年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进行的检测结果发现物理因素样品合格率最低[5]。
相对来说, 化学因素和粉尘的合格率较高, 是因为相对于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易通过技术方面降低危害, 而且效果较明显, 使其合格率较高;而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较化学因素更容易被人忽视[6]。
在不同规模企业中, 大型危害较重企业2012年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有所提高。由此可见, 往往化学因素的危害能够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 尤其是大型企业在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方面的投入较中小企业充足, 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或加强防护设施 (如以低毒代替高毒、以无毒代替有毒或加强通风、加强个人防护) 等手段降低化学因素的危害。在中小企业中, 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因素的合格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与中山市179家企业监测结果相似[7]。
通过对2011—2012年大连地区危害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的检测结果分析, 提示相关部门对不同企业要有相应的监管侧重点, 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对物理因素的控制和监管力度, 也为企业自身完善职业卫生工作, 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意见。
摘要: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职业危害严重和较重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状, 为相关部门进行职业健康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2年大连地区进行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的危害较重和严重的企业检测结果, 分别比较两个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合格率情况。结果 危害较重和严重的企业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均低于2011年;危害较重企业化学因素2012年合格率则高于2011年。粉尘的合格率无显著差异。大型较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明显低于2011年;化学因素2012年有所提高。大型严重企业的物理因素2012年合格率也明显低于2011年。结论 2012年较重企业和严重企业物理因素的合格率均低于2011年。大型危害较重企业2012年化学因素的检测合格率有所提高。粉尘合格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有关部门应重视物理因素防治工作。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参考文献
[1]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S].
[3]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5]胡玮, 刘萍.北京市大兴区2009年职业卫生检测及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及职工健康监护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12) :1339-1341.
[6]安玉, 姜红梅, 王艳艳, 等.2008—2010年大连市部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 2011, 38 (6) :527-529.
【职业病危害事故】推荐阅读:
厂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07-16
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制度07-19
职业病危害:粉尘07-11
职业病危害防护08-23
职业病危害现状09-09
职业病危害分析10-07
职业病危害控制11-16
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10-24
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10-29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