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控制

2024-05-29

职业危害控制(精选12篇)

职业危害控制 篇1

0 引言

目前, 我国职业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而急、慢性职业中毒已经成为仅次于尘肺病的第二大职业病[1]。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日益发展, 以及国内外对合成树脂、塑料、橡胶、皮革、染料等工业制品的需求量的增大, 职业接触甲醛的作业人员的数量日益增加, 且随着工龄的增长, 甲醛对作业人员长期暴露所致的健康危害逐渐显现。

建立和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是控制甲醛的职业危害以及其它职业病的重要的措施。本文通过建立工作场所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指标体系, 通过专家调查法, 排出各级指标的优先顺序, 然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各级指标的权重。

1 甲醛的理化特性

1.1 甲醛的性质

甲醛 (formaldehyde, CH2O) 是一种无色并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且易燃的气体, 相对分子质量为30.03, 沸点-19.5℃, 易溶于水、醇和醚[2]。甲醛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 其用途广泛, 在制造合成树脂、塑料、橡胶、皮革、染料以及木材加工、消毒和防腐等过程中均有直接接触机会。

1.2 甲醛的职业危害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在2006年将甲醛确定为1类致癌物, 即对人类及动物均致癌———“sufficient evidence of carcinogenicity”, 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中, 甲醛排名第二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2.1-2007的有关规定, 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醛容许浓度为0.5mg/m3。

甲醛对眼部、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是甲醛最明显的健康危害[3]。暴露于甲醛蒸气中, 会引起结膜炎, 角膜炎, 鼻炎, 支气管炎;严重者会出现喉痉挛、肺水肿、肺炎以及皮肤刺激;浓溶液可引起皮肤凝固性坏死。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 可发生休克, 肾脏和肝脏损害可能发生。长期暴露于低浓度甲醛的环境中, 会引起轻度眼、鼻、咽喉刺激症状以及皮肤干燥、皲裂等。

2 模糊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

层次分析法[5] (AHP) 是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然而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其标度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评价人员主观判断的模糊性, 会对判断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通过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 克服了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以及人类思维的主观性, 较好地保证了权重系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这种方法称为模糊层次分析法[6,7]。

FAHP的计算步骤如下:

(1) 分析系统之中各级要素之间的关系, 并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2) 对同一层次的因素, 以上一层次的某一准则, 进行两两比较, 决定其重要程度, 按公式

(3) 根据公式, 实施数学变换, 建立模糊一致矩阵R= (rij) n×n。

(4) 计算模糊一致判断矩阵中各行元素的连乘积wk (k=1, 2, ..., n) ;得到一个新的向量w=[w1, w2, …, wn]T;将向量w的每个分量开n次方得到向量β=[β1, β2, …βn]T;将向量β归一化, 即, 从而得到特征向量α=[α1, α2, …, αn]T, 即元素对于上层准则的相对权重向量, 从而实现层次单排序。

(5) 利用公式αCA=αBA×αCB, 通过相对权重的合成, 计算二级指标层元素相对于目标层层次的权重, 从而实现层次总排序。

3 工作场所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指标体系

做好职业卫生监管涉及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素养、基层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意识等方面, 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职工职业健康的权利和利益。企业各级领导部门要充分认识职业卫生健康监督的重要性并切实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形成对职业卫生高度重视的态势, 将职业危害防护与安全生产工作共同部署、推进、考核。对于工作场所甲醛的职业危害, 基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控制措施:

3.1 防护措施

建立健全的甲醛检测与评价制度, 加强检测和告知工作;针对甲醛制定高毒作业场所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场所内设置公告栏、警示线、警示标识。生产过程的连续化, 生产设备的密闭化、自动化以及必要的通风和局部换气设施能有效减少空气中甲醛的含量。对于一些达不到卫生要求的操作, 对作业人员发放呼吸器官、眼部、躯体防护装备, 防止甲醛对作业人员的呼吸道、眼部以及皮肤的刺激和损伤并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

3.2 职业卫生管理

企业应当依托卫生行政组织系统, 建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定期的检测制度并将检测结果公示, 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按照行政区域和组织系统管理职业卫生工作。企业相关部门按要求对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 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11]。通过开展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工作, 保证作业人员处于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中。

3.3 作业人员

作业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职业卫生意识, 了解甲醛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 主动学习并了解职业卫生相关的知识及法律法规;在卫生条件达不到国家相关标准时, 主动要求佩戴相关卫生防护装备;定期参加企业组织的体检, 对甲醛可能导致的发病部位重点检查;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眼病患者及对甲醛过敏者, 不应从事接触甲醛的操作。

3.4 环境卫生

工作场所合理的平面布置可以有效地减少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甲醛浓度, 对于可能造成甲醛污染的工艺设备应尽量布置在独立场所, 防止污染其它的工作区域。当作业场所内甲醛浓度监测超标时, 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安排专业人员对可能造成泄漏的区域进行排查并整改;设置相关的辅助设施, 如更衣室、淋浴间等, 避免游离的甲醛附着在工人的衣物上对工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 建立工作场所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4 甲醛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评价

4.1 构造优先关系判断矩阵

通过专家调查法, 对各级指标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四个方面进行打分, 将各级指标的优先关系进行综合排序, 得出优先关系的判断矩阵, 如表1~表5所示。

4.2 层次单排序

根据公式, 可以将优先判断矩阵转换为模糊一致矩阵, 算出模糊一致矩阵中各行元素的连乘积及其n次方根, 将得到的向量β进行归一化处理, 求出特征向量, 也就是元素对应上层准则得出的相对权重向量。

4.3 层次总排序

通过相对权重的合成, 计算二级指标层元素相对于目标层层次的权重, 实现层次总排序, 如表6。

从表6可以看出, 预防工作场所甲醛职业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监督和行政管理的手段提高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意识, 定期的对作业环境中甲醛浓度进行监测以及体检, 并利用各种防护手段降低甲醛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危害, 从而使作业人员能够保证身心健康。

5 结语

(1) 针对目前职业危害情况仍不容乐观的问题, 在建立工作场所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各项指标的主观评分, 确定了甲醛职业危害的各项控制措施的优先关系。

(2) 重视职业卫生管理, 使企业各级主管和部门关注企业员工身体健康的体现;领导层的重视才能保证卫生防护设施的落实, 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不会流于表面,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甲醛对于劳动者的产生的危害。

(3) 本文中的部分指标参数设置目前还有待细分, 各级指标的优先关系由于是通过专家讨论得出的, 还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现场情况, 尚需要更深的研究才能使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摘要:甲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燃的气体, 工作场所中甲醛一旦泄漏, 很容易导致作业人员中毒, 对操作者的健康影响极大。在对工作场所甲醛的职业危害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FAHP) 对各项控制措施的权重进行求解并排序。结果显示:职业卫生管理是影响甲醛职业危害控制的首要因素, 其次是防护设施因素与作业人员因素, 环境因素因素为末位。这为甲醛的职业危害控制工作阐述了重点, 对加强职业病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善文, 刘功智, 任智刚, 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有毒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指标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06:176-180.

[2]蒋守芳, 于立群.甲醛危害的人群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6, 03:164.

[3]杨玉花, 袭著革, 晁福寰.甲醛污染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 2005, 01:68-71.

[4]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Mc Grwa-Hill, 1980.

[5]徐杨, 周延, 孙鑫, 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矿井安全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05:147-152, 179.

[6]Chang, D.Y.Applications of the extent analysis method on fuzzy AHP[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 95:649-655.

[7]孙倩, 黄德寅.职业接触甲醛毒性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2, 03:134-136, 140.

[8]周其信.甲醛生产企业中甲醛的危害及防治[J].科技与生活, 2012, (11) :229-229, 201.

职业危害控制 篇2

1评价目的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确定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1.3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1.4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2 评价依据

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现行法律、相关法规、规章,以及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规范;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件,建设项目设计资料及试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控制效果评价委托书等。3 评价范围 以建设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针对试运行期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及职业病防治情况进行评价。

4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基本卫生要求、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评价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控制效果评价一般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5.1 现场调查法

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了解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

5.2 检查表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过对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检查部位、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必要时可赋分进行量化分析。

5.3 检测检验法

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评价项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控制效果评价程序

6.1准备阶段

6.1.1主要工作为接受建设单位委托、收集和研读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

生行政部门对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设计阶段的审查意见及有关技术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6.1.2资料;有关劳动者职业性健康检查资料;项目试运行情况。

6.2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

6.3完成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资料和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等。评价方案编制

7.1是具体指导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技术文件。应以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概述本项目的职业危害特征,明确评价重点、范围、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7.2评价方案应在充分研读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现场调查后编制。

7.3评价方案内容

7.3.1概述:简述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7.3.3评价方法、范围及内容。

7.3.4项目概况:简述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地点等。

7.3.5项目分析: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分析,确定评价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国家和地方已颁布职业接触限值的为必检项目)、检测点和样品数等。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文字表述应简洁、用语应规范、结论应明确,报告书中引用的数据和资料应尽可能采用图表和照片,以利于阅读和审查。原始资料及数据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件。

评价报告书主要由以下章节和内容组成:

8.1总论

8.1.1项目背景:包括项目性质、投资规模、地理位置、任务由来等内容。

8.1.2评价依据:列出评价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基础技术资料的名称。

8.1.3评价目的:按照本规程1的规定编制。

8.1.4评价范围:根据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本规程3的规定编制。

8.1.5评价内容:概述本规程4的规定。

8.1.6评价方法: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明确采用的评价方法。

8.1.7评价程序: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表述评价工作过程。

8.1.8质量控制: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评价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8.2 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基本情况、建设情况、试运行情况)、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产品、建筑卫生学要求等。

8.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8.3.1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

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明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确定重点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可以对生产环境或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确定。

8.3.2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用文字或表格的方式,概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场所和岗位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可导致的职业病。

8.3.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检测方法:包括检测方法、条件、频次、检测点设置等内容。

检测结果与分析:在工程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检测的基础上,应用选定的评价方法,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暴露及接触水平进行分析。

8.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

对建设项目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等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阶段、防护设施设计审查阶段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审核意见的落实情况。

8.5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相关标准,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分析其原因。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应包括: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投资等。

8.6 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

在对建设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试生产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不足,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综合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供建设单位整改时使用。

8.7结论

职业危害控制 篇3

【关键词】鞋业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受职业卫生评价机构委托,对福建晋江鞋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进行了调查、评价和分析。重点提出鞋业生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对应的控制措施。

1.鞋业主要的原材料

橡胶、PU、EVA、MD、TPR、牛巴、超细纤维、天然皮、网布、胶水等。辅助材料:织带、鞋带、鞋扣、包装纸、包装箱。

2.鞋业生产主要工艺流程

其主要包含裁断、针车、成型等这3个工序。

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主要有:粉尘(毛皮粉尘)、化学毒物(苯、二甲苯、丁酮。丙酮、正己烷、环己烷、环己酮、乙酸乙酯、苯乙烯及二异氰酸甲苯酯、CO、CO2等)、噪声和相关物理因素。

4.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4.1 防尘措施

主要是增加通风、除尘系统(设备),劳动者要佩戴防尘口罩、防尘帽,建立通风除尘系统,其中对产尘量大的生产没备,采用单机独立除尘装置来强化除尘;加强管理,建立除尘设备维护使用制度,推广综合防尘措施。除尘工作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粉尘浓度下降。

其他说明:①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人工直接操作。或革新工艺,及时检修设备,尽量减少粉尘飞扬。②批皮、打磨机、 抛光机等产生粉尘的设备应每班清扫,事故性粉尘散落应及时清理,减少二次扬尘。必要的情况下设置喷水雾设施。③染尘的工作场所设密闭防尘的工人值班室。每班打扫卫生,保持值班室干净整洁。④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粉尘个人防护用品(防尘帽、防尘口罩等)并确保工人正确佩戴。特别要重视打磨工、抛光工的个人防护,防尘口罩滤膜必须定期更换。⑤人力行政部门应做好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每年一次进行健康体检。

4.2 防毒措施

存在的危害因素主要是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丁酮。丙酮、正己烷、环己烷、环己酮、乙酸乙酯、苯乙烯及二异氰酸甲苯酯等,采用的采用的防护措施(设备)主要有: 通风净化系统、无毒水基胶粘剂代替制鞋的有苯溶剂,可消除或减少制鞋行业的苯中毒。抽分排毒装置。作业者需佩戴过滤式防毒面罩、防毒呼吸器,独立操作工作室,配以良好的排风罩。然而,根本控制措施是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毒物料改革工艺,与减压操作与排毒措施相结合,消除或减轻有毒物质的危害。对职工进行防毒宣传教育,在醒目的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完善防护设施和防护设备,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减少制鞋行业有毒物质对员工的影响。

其他说明:防毒物措施①领导首先要提高劳动保护意识,认识生产与劳动安全卫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组织生产过程中自觉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件、建立健全有关防毒管理制度。②应成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制定毒物如丙酮、丁酮等职业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具体的处置措施,完善应急救援设备的配置,并对救援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救援演练。③对产生毒物的作业岗位如刷胶工、调胶工、擦胶工等,在醒目的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④完善防护设施和安装防护设备,保证工人正确并坚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⑤针对接触苯、二甲苯的岗位,因该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工厂管理必须在作业防护措施上落实到位,如作业区域采用吸气罩,员工佩戴防毒面具/手套等。

4.3噪声防护措施

采用的防护措施(设备)为采取隔声、减振技术措施,劳动者佩戴防噪耳塞,根本控制措施为超标岗位进一步采取减振、消声、吸声、隔声等工程技术措施,降低噪声强度,加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和监督,配备足够数量的合格有效的个人防用品,做好个人卫生的防护工作。

其他说明:①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周工作 5d,每天工作8h或实际接触噪声8h,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h的场合,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dB(A) 的原则,确定其噪声声级限值。但最高限值不得超过l15dB (A),②裁断工、划线工和打磨工等工作地点生产性噪声声级超过卫生限值,而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治理手段仍无法达到卫生限值时,可采用防噪耳塞、耳罩等有效个人防护用品。③其它非噪声作业场所如行政区和生活区应尽量远离具有生产性噪声的车间。

4.4其他物理因素

其他物理因素的控制措施加强照明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对损坏灯具及时更换,保证所有照明设备均能正常使用。特别要加强封闭式工作场所的防暑、降温和保暖隔凉工作,安装防暑降温、保暖隔凉等空气调节设备,并能正常使用,使其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保证工人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企业应在可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按GBZ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的要求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5.职业卫生管理与监督

5.1员工职业健康监护

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对检查发现的特定健康问题及时做出处理:早期发现特定健康损害,避免出现严重危害后果;发现并处理患职业禁忌证的敏感人群。

5.2個体防护

作为辅助手段,个人防护用品可以阻断或减少有害因素进入人体,须为从事热熔港宝、刷胶、喷漆、打磨、抛光等作业的工作人员配备符合《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和《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要求的口罩、耳塞、护发帽、防护服、手套以及防毒面具,并督促其正确佩戴使用。防护用品应符合GB11651《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和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的要求。特种防护用品应具有生产许可证标识“QS”、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和安全标志标识“LA”。个体防护用品的选择应根据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的浓度来选择。

6.结论

鞋业生产在福建晋江有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关心劳动作业者的职业卫生健康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职业病防治工作除了用人单位的支持和重视外,政府与主管部门也更应该关心劳动者。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劳动力资源保持健康的状态是永葆社会和谐和发展的源动力。完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结合各企业生产实际,设置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防护用品的发放管理制度应急救援预案等相关制度,对职业卫生工作进行规范管理。 [科]

【参考文献】

[1]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2010.

[3]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

[4]GBZ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二部分.

燃煤发电机组职业病危害控制评价 篇4

评价概述

评价依据

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评价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和基础依据有:《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安监总安健〔2012〕73 号) 、AQ/T 8010—201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该工程初步设计等。

评价内容及单元划分

评价内容包括: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基本卫生学要求、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职业病防治经费等方面。

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按照工程内容进行单元划分, 单元划分及工程内容见表1。

评价方法

针对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中不同的评价内容, 分别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 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采用检查表分析法对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辅助卫生用室基本要求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的符合程度进行检查。

职业病危害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环节

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有:粉尘、化学物质、物理因素, 其中粉尘包括煤尘、矽尘、石灰石粉尘、电焊烟尘和砂轮磨尘;化学物质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氟化物、氢氧化钠、盐酸、氨、联氨、氯、硫化氢、锰及其化合物和臭氧;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电焊弧光和手传振动。该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及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存在环节见图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评价

粉尘检测结果及评价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主要粉尘源为燃煤储存及输送系统和锅炉汽机制粉系统的煤尘、脱硫系统的石灰石粉尘、除灰渣系统的矽尘和辅助生产系统的砂轮磨尘以及电焊烟尘。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粉尘危害浓度的检测结果见表2。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工作场所的煤尘存在超标现象, 超标作业点分别为带式运送机3 段巡检位、带式运送机4 段巡检位和筛煤机巡检位。

通过现场调查发现, 以上超标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一是生产工艺原因。输煤过程本身存在较大量粉尘逸散。二是生产设备原因。带式运送机3 段、4 段在检测过程中暂停后重新启动, 短时间内粉尘浓度较高, 导料槽中挡尘软帘封闭不严、没有完全发挥防尘降尘作用。三是防护设施问题。无动力除尘器配有的自动喷雾系统在瞬间粉尘浓度增高时没有及时启动。四是监督管理问题。防护措施检维修不够及时 (如皮带部分导料槽中挡尘软帘封闭不严等) 。

为解决以上问题, 评价组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对防护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 保证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行, 并及时维护除尘器和更换导料槽中安装的挡尘软帘, 确保除尘效果稳定。加强各带式输送机、转运站等处的通风。二是指导和监督作业人员在进行操作时正确配戴防尘口罩、防尘面具。

化学物质检测结果及评价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的化学物质职业卫生危害主要存在于辅助生产系统、水处理系统、锅炉汽机制粉系统和电气系统。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该项目化学物质危害浓度的检测结果见表3。

该项目工作人员接触化学物质的浓度均符合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中相关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物理因素检测结果及评价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的物理因素职业卫生危害主要存在于燃煤储存及输送系统、锅炉汽机制粉系统、除灰渣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电气系统。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该项目工作人员接触物理因素危害强度的检测结果见表4。

该项目推煤机司机和皮带3 段巡检工的噪声暴露强度不符合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的要求。其余岗位的物理因素危害强度的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通过现场调查发现, 噪声岗位超标原因如下:推煤机司机的噪声暴露强度超标是因为推煤机产生的噪声较高, 而且操作时间较长;皮带3 段巡检工的噪声暴露强度超标是因为碎煤机和筛煤机产生的噪声较高。

针对以上问题, 评价组提出以下建议:推煤机司机操作时, 要密闭驾驶室门窗, 起到隔声作用;皮带巡检工噪声超标, 建议缩短个人工作时间或增加中间休息时间, 并为工人配戴防噪耳塞。

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

本次现场检测结果显示, 在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防护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作业时大部分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该项目的防尘技术措施、防毒技术措施、减振降噪技术措施、防工频电场技术措施以及防电焊弧光措施和防手传振动措施均基本符合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对部分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的工人, 应监督其在作业时正确使用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评价

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在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方面制定了使用管理制度, 并明确了种类配置和数量。在复测时, 煤尘、噪声超标岗位配戴防护用品后预期接触水平评价结果见表5。

该项目中, 接触粉尘、噪声超过国家职业卫生限值的岗位和工种在配带了防尘口罩、防噪耳塞等个体防护用品后, 其实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和强度均能够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综上所述, 工人在正确配戴个体防护用品后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配置的个体防护用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评价

总体布局评价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的生产区、非生产区分区明确, 辅助生产区位于厂区外;各职业病危害相似的设备集中布置, 生产区与非生产区之间有100 m以上的距离, 距离较远;该项目的生产区位于非生产区的西侧, 未布置在非生产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辅助生产区位于厂区外, 汽机房的纵轴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夹角为90°。该项目总体布局基本符合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的要求。

设备布局评价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放散有害气体的设备均布置在单层建筑内;噪声较大的设备布置在单层厂房内或多层厂房的底层;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与低噪声车间均分开布置。该项目设备布局符合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的相关要求。

建筑卫生学评价

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按照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 对各建筑设置了符合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等卫生学要求的设施, 配套设施设置内容基本符合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建筑卫生学的要求。该项目照明测量结果显示, 燃煤储存及输送系统集控室操作位和煤质化验室水操作位、除灰渣集控室操作位、化水处理集控室操作位和锅炉汽机制粉集控室操作位的照明度符合GB 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要求。

辅助用室评价

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的锅炉汽机间、输煤车间 (输煤综合楼) 的卫生用室按卫生特征等级二级设计, 其他各车间的卫生用室均按卫生特征等级三级设计。该项目设置的车间卫生用室 (浴室、更衣室和盥洗室) 、生活室 (休息室和厕所) 等辅助用室等配套设施设置数量均符合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辅助用室卫生要求的规定。

应急救援措施评价

电厂针对易引起急性中毒的化学品 (如氨、联氨、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和易造成化学灼伤事故的化学品 (如酸、碱) 及高温压力管道、承压部件等可能由于蒸汽泄漏而造成工作人员烫伤以及易引发工人夏季中暑的高温车间等成立了应急机构, 配备了应急救援人员, 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 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电厂在可能发生急性事故或损伤的地点设置了应急救援设施, 并且在集控室等放置了应急防护用品;在各车间的主要通道处装设有事故照明及疏散指示灯;在主厂房配备有可燃气体报警器;在污水处理间及酸碱喷射间均设有喷淋及洗眼设施;在加药间的氨、联氨的储药间设有事故排风风机;在酸罐、碱罐、次氯酸钠罐和喷射间均设有围堰和泄险沟;在有可能产生氨、肼、盐酸、氢氧化钠、硫化氢等有毒作业场所均设有事故排风口;在燃烧及热力系统集中控制室、化学水处理集中控制室均配置有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输煤控制室、除灰控制室、化水集中控制室、燃烧及热力系统集中控制室均配置有急救箱, 存放在集控室事故应急柜。以上应急救援措施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电厂应设置医务所作为应急救援站, 站内配备有应急救援车辆 (公用车辆兼作救护用) 、救援人员、救援设备和救援药品等。

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职业病防治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电厂设立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职业卫生工作办公室设在安监部, 下设组长1 人、副组长1 人和组员6 人, 配备1 名专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组长由总经理担任, 是全厂职业卫生工作第一责任者, 对全厂职业卫生负全面管理责任。

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电厂已制定了年度职业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其中, 规划包括目的、目标、措施、考核指标、保障条件等内容;实施方案包括时间、进度、实施步骤、技术要求、考核内容、验收方法等内容。企业在实际中严格按照年度职业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电厂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制定了12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分别是《职业病防治责任制》《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维护管理制度》《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理及报告制度》《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和《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电厂建有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预案中设有应急救援指挥部, 由总经理担任总指挥、分管副总经理任副指挥、成员包括其他分公司领导、工会、人力资源部、生技部、安监部人员, 负责组织突发事故的紧急救援工作。预案中对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后的紧急调动、各部门的职责、联系方式, 以及急救时的电话、人员、车辆等均作了详细规定。企业按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了演练。

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2×350 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项目总投资为28.181 亿元, 其中, 职业卫生投资约4 596 万元。

综上所述, 电厂建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监护档案等。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职业健康监护评价

电厂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规定组织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等。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73 名职工进行了2015 年度职业健康检查, 实际体检人数为73 人, 体检率100%。其中体检结果中有6 人肺功能异常, 已于2015 年5 月组织复查, 复查结果无异常。电厂职业健康监护符合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规定。

措施与建议

控制粉尘危害措施及建议

电厂应加强对防护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 保证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行, 并及时维护除尘器和更换导料槽中安装的挡尘软帘, 确保除尘效果稳定。还要加强各带式输送机、转运站等处的通风;磅房、贮灰场要定期清扫、洒水, 防止粉尘积存。指导和监督作业人员在操作时要正确配戴防尘口罩、防尘面具。

职业健康监护

建议建设单位加强对外委单位的监督, 要求外协单位每年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并将体检报告交予建设单位保管。

大修、检维修控制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建议

一是, 全厂大修时, 使用的X射线探伤机会产生电离辐射, 电厂应委托专业机构对锅炉等设备进行工业探伤。在与委托机构签订合同时, 电厂应对外委单位的相应资质、职业卫生管理、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进行考察, 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二是, 检维修时应注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与个体防护措施, 穿戴好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如在输煤设备、除灰渣设备检修应戴好防尘口罩;化学水处理设施维修前应先排净酸碱, 用水冲洗干净后再进行操作;检维修人员进行氨区设备维修前应穿戴防毒面具、防化学品手套、防化学品服等;检维修人员进入锅炉等大型设备时, 可能存在密闭空间作业问题, 建议先进行氧气浓度测定, 在氧气浓度合格和有监督人员的情况下, 配戴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和便携式报警设备, 再行进入检修。

其他控制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建议

对应急救援设施, 应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 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 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电厂要加强应急演练, 确保现场操作工作人员, 尤其要让加药间、化学水处理间、锅炉巡检等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岗位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应急救援方法及应急救援设施的使用。还要加强对外委人员的管理。应对外委单位的相应资质、职业卫生管理、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进行考察。在签订委托合同时, 要对其职业卫生职责进行详细规定, 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监督检查, 以减小外委操作人员发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电厂应该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 每年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 每3年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结论

职业危害控制 篇5

【摘要】 目的了解煤炭开采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确定其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对河南省某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和检测,分析煤矿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结果

16个粉尘作业点中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占69%,18个工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占67%;检测35个噪声作业点,合格率为80%;4种有毒物质的测试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标准。结论

该煤矿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和噪声,应加强有关作业工人的防护。为了解煤炭开采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职业病,2012年对河南省一新建年产50万吨煤矿进行了职业卫生调查和检测,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河南省某煤矿目前已建成生产设施及井下采、掘工作面,包括井下 进头、综采煤工作面、生产运输系统、矿井通风系统、主提升厂房等工程。

1.2 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的法规、条例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5],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评价该煤矿的总体及设备布局的合理性、建筑卫生学、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卫生用室、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2 结果

2.1 总体布局

该煤矿地面部分分为生产区和厂前区,办公、生活设施以及有关的建筑物单独分离布置;井下部分在井底设有井底车场,其附近设有主变电所、水泵房等,总体布局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2.2 设备布局

该煤矿布置有主井、副井和风井三个井筒,通风采用中央并列式,副井井底建有排水泵房,扇风机和压风机等噪声较大设备均独立设置,设备布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要求。

2.3 生产工艺

该项目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综采采煤工艺,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该项目的总生产工艺流程。

2.5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5.1 粉尘

个体采样共测定18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粉尘的CTWA浓度,其中6个超标,合格率为67%;定点采样共检测16个总尘作业点, 其中5个超标, 合格率为69%,个体检测CTWA超标的岗位是采煤队的采煤工与刮板司机、掘进队的掘进工、运输队的井上皮带工和杂工以及皮带队的皮带工。

2.5.2 化学毒物

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共4种有毒物质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2.5.3 物理因素

2.5.3.1 噪声

35个噪声作业点中7个作业点超标, 合格率为80%。噪声超标地点主要为采煤队的液压泵站、地面生产系统中机电队的中央水泵房、空压机房和主扇风机房、运输皮带等(表3)。

2.5.3.2 振动及工频电场

掘进队掘进工使用电钻作业时接触的手传振动强度未超过国家标准;高压变电室内工频电场强度未超过国家标准。2.6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2.6.1 粉尘

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6]中的分级方法,对建设项目的作业工人接触的粉尘危害进行分级。轻度危害作业的有6个工种,分别为采煤工、刮板司机、掘进工、运输队井上皮带工、杂工、皮带工;相对无害作业的有12个工种,分别为机电钳工、放炮员、通风工、锅炉工、司泵工、机修工、信号工、运输工、铲车司机、井口推车工、把钩工、安检员。

2.6.2 化学物

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7]中的分级方法,对建设项目的作业工人接触的化学物的危害进行分级。作业人员接触毒物的危害作业分级均为相对无害作业。

2.7 主要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2.7.1 防尘

在井下采掘工作面、胶带输送机等处的设有洒水器喷雾防尘;回风顺槽、采区回风巷等处设有净化风流水幕;掘进工作面采用湿式凿岩,采煤机采用自动内外喷雾降尘。2.7.2 防毒

在井下各工作面设有局扇,能为工作地点提供新鲜风流;采掘工作面及主要进回风巷内的设备均设有瓦斯断电报警仪;井下人员均佩戴自救器。

2.7.3 防噪声

通风机和锅炉房鼓风机安装有消音器,通风机房、提升机房、主扇风机设隔声控制室;噪声较大的主扇风机、地面空压机、锅炉房设备等单独设置,主扇风机及局扇风机加装隔声罩。

2.8 职业病防护用品

劳资部门有专人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工作,为作业工人发放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有防尘口罩、防护服、棉上衣等。

2.9 建筑卫生学及辅助卫生设施

办公生活区设有行政办公楼、食堂、职工宿舍以及健身场地,行政办公楼采光、照明、通风均满足相关卫生学要求,建筑卫生学和辅助用室的设置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2.10 职业卫生管理

该煤矿设有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有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制定了职业病防治计划、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等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基本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

2.11 职业健康监护结果

本次调查对该企业610名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率为84.7%,体检未发现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表4)。3

讨论

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粉尘、噪声、振动、毒物、高温高湿等职业性有害因素[8],有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职业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的尘肺病患者中,中国就占了50%[9],其中又以煤矿的尘肺病的发病率最严重,占所有尘肺病人病例的50%[10]。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采煤、钻眼、爆破、掘进、煤的装载运输、破碎和筛选等环节会产生煤尘;噪声主要来源于生产中凿岩、爆破、采煤、运输、通风和瓦斯抽风等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的转动(主风机、压风机、采煤机、皮带输送机、凿岩机等);井下掘进工作面爆破过程中会产生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地面锅炉房中煤的燃烧也会产生这些毒物;振动主要来源于井下掘进工人使用凿岩机、电钻打眼时产生的手传振动;煤矿井下工作场所采掘工作面中还存在高温、高湿等不良气象条件。

ICU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6

关键词 ICU 护士 职业防护

危害因素

生物因素:机械性损伤,如针刺伤,ICU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使得ICU护士感染几率增加。

化学因素:①环氧乙烷:研究表明,环氧乙烷不仅具有急性毒性,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变作用。②水银、戴奥辛:水银具有一定的神经和肾毒性,研究认为戴奥辛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相关。③其他化学因素: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和紫外线照射产生的臭氧。

物理因素:①X 线:长期过量照射,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功能损害,甚至致癌。长期接触放射线,易产生放射性白内障;长期小剂量的慢性辐射对心血管的影响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②职业性腰背痛:有研究表明:护士的职业性腰背痛大约2/3发生在搬台患者时。③噪音:主要来自生命监护仪、呼吸机等抢救设备。

社会心理因素:①身心危害: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ICU护士是在应急得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工作持续紧张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甚至出现抑郁。还有報道,ICU护士患甲亢及流产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②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力度不够。

防护措施

生物因素的防护:入室前认真查阅患者资料,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及其他传染病者要做好防护工作,严格终末消毒处理。完善相关的检查项目,减少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操作中若不慎受伤,则必须立即用消毒水冲洗伤口,由伤口挤出少许血液后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包扎。事后进行血生化检查确定是否感染。

化学因素的防护:①环氧乙烷的危害是可以避免的。试验证明,环氧乙烷岁温度升高,解析作用加快。产品上残留环氧乙烷量随放置时间延长而下降,14天下降99%,30天下降99.9%。根据以上报告,护士在使用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物品时,要注意生产批号、消毒日期。如果日期很近,可将物品在高温、通风、干燥的环境中放置半个月后使用,使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毒性损害降到最低程度。②配置各种消毒液前先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剂量要准确,配置动作要熟练,取用戊二醛浸泡的物品时动作要迅速。

物理因素的防护:①做好X射线的防护,减少辐射损伤。利用现有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过量照射。照射前尽量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可充分利用活动屏蔽装置。②掌握正确的搬抬患者方法,协调用力,防止腰扭伤。对已发生的腰背损伤者要防止再度受伤,并积极治疗。③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严格ICU管理制度。接听电话注意规范,同时要求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到适宜分贝。

职业危害控制 篇7

作为依法向用人单位提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机构, 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 按照相同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出具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 必须公正、有效和准确。要实现这一目标, 评价机构应当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范职业病危害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 是保证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具有公正、有效和准确性的重要基础。为了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质量[1,2]予以控制, 我中心根据《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要求, 在职业卫生所内设评价组、审核组, 在履行评价程序时, 分别对评价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的编制及审核与发放4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 确保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的顺利完成。

1 根据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量体系文件要求, 对评价工作进行控制

评价组负责人由职业卫生所专家担任, 负责评价方案和评价的具体实施[1]。评价组由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监督员、检测报告审核人、评价与检验人员等组成。审核组组长由中心质量负责人担任, 负责评价报告的审核和签发。中心下设质量管理部, 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组织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和校准工作, 并对评价过程中的方法、仪器、原始记录、评价报告等进行质量抽查, 保证评价工作在良好的质量控制状态下完成。

2 评价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2.1 评价委托阶段的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提出评价申请, 接洽时须提供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专家组经过论证, 确定是否是本中心资质范围内可以承担的项目, 如果可以承担, 根据评价项目的规模、行业、性质等基本情况, 确定项目的技术难度, 而后与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方面的洽谈。建设单位有委托意向时, 首先应递交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委托书。

2.2 评价合同评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建设项目提交评价委托书后, 中心成立项目评价组, 确定项目负责人, 积极准备评价相关工作。同时, 项目负责人与企业就建设项目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中心财务部、质管部、质量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共同对合同条款进行评审, 最终使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3 资料审核的质量控制

合同签订后, 建设单位按照评价组的要求提供相关技术资料, 技术资料的真实、可靠和详实, 直接影响到评价报告的质量。如果建设单位提供的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控制的技术资料有误, 可能直接影响评价结论, 会导致评价工作的失败。因此, 对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应进行认真的分析、审核和留档, 以便在发生争议时查阅。

3 评价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3.1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最为重要的是现场调查工作[3], 项目负责人带领评价人员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初步设计及相关资料, 结合现场实际, 对企业的工艺流程、产品及副产品、原料及辅料、中间产品、职业病防护设施、劳动定员、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急救援设施及状态、总平面布置、设备及布局、运行方式等进行详细的调查。调查采用调查表的方法, 详细记录各岗位人员的操作方式, 接触的有害因素种类和时间。依据现场调查资料编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案。

3.2 现场采样和监测的质量控制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案中应包括项目的基本资料、采样和检测方法的确定、现场采样和监测点位的确定、人员安排、时间安排及经费预算等。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案的要求, 各评价组准备相关仪器和试剂、并组织组员进行演练。现场采样和检测时, 各组应严格按照评价方案要求采样和检测, 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对采样和检测人员的操作过程实施监督, 确保采样和检测人员的操作真实、规范。现场采样记录表所记录的内容须经过企业方确认, 签字后方可生效, 从而确保采样和检测人员所作工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并使企业参与现场采样和检测的监督。

3.3 评价报告编制过程的质量控制

评价报告的编制包括实验室检测报告的编制、评价报告初稿编制、评价报告内部审核、评价报告报审稿的编制、评价报告专家评审、评价报告报批稿编制、评价报告签发等过程。实验室检测报告由实验室组长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编制, 实验室的检测过程和检测报告的编制过程受中心质管部、技术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的监督和抽查。评价组成员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编制评价各章节, 然后由项目负责人统稿, 编制完成评价报告初稿, 并组织项目组成员讨论修改。评价报告初稿完成后, 送交内部专家组进行技术审核。根据技术审核专家提出具体的审核意见, 项目负责人组织评价人员对评价报告进行修改, 完善评价报告报批稿编制。而后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 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报批稿编制, 印刷、签发。

3.4 参与评价的下级人员的质量控制

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技术支撑单位, 对全区各盟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负有培训和指导作用。对参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的盟市人员要求必须取得中国卫生部或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颁发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资质证书, 而后经过中心的专业培训, 达到中心的技术要求后方可参与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董文兰, 郭红梅.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质量控制的探讨[J].预防医学论坛, 2007, 13 (7) :76.

[2]赵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质量管理措施[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5, 4 (4) :248-250.

职业危害控制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昆山市某铅酸蓄电池厂作为调查对象,在分析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环节以及防护设施进行调查,并开展现场检测。

1.2 方法

1.2.1 工艺流程调查

调查生产工艺流程,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种类和环节。

1.2.2 现场检测

对该厂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现场采样点设定、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参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物理因素》[6]等有关标准。

1.2.3 工程防护设施调查

对该厂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生产岗位和工艺环节的工程防护设施进行调查。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该厂位于昆山市石牌镇工业配套区内,生产规模为年产48 V铅酸蓄电池4万个和免维护蓄电池1万个,属民营企业。投资额510万元人民币,生产设备占地面积13 000 m2,建筑面积3 500 m2。有员工40人,其中一线生产员工30人,全年工作日约150 d,每天1班,每班8 h。

2.2 主要原料

本厂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及用量为:铅锭约85 t/d,铅钙合金50 t/d,稀硫酸(10~15%)约6.5 t/d。

2.3 主要生产工艺

该蓄电池厂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板栅制造、铅粉制作、和膏、涂片、极板化成、包片分组、极群焊接、注酸化成、清洗包装等过程,生产技术比较成熟,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该厂生产工艺比较成熟先进,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较高,在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除板栅制作、涂片作业属开放式作业外,其他工序如制粉、和膏、注酸化成等均基本为机械化、密闭化。现场调查分析,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①毒物:在将铅钙合金电加热熔化的板栅制作过程中,基本为开放式作业,极易形成铅烟挥发至空气中。在将铅锭电加热熔化制成铅粉的过程中,会有铅烟的挥发,同时在铅液流入巴顿锅制成铅粉并吹送至铅粉回收室的过程中,因震动、旋转、吹送等动作而使含铅粉尘溢散在空气中形成铅尘。和膏涂片为一体化作业,和膏为密闭化、机械化作业,涂片为开放式作业,铅膏中的硫酸可挥发至空气中,铅粉也可形成铅尘;在注酸化成的过程中,硫酸易形成硫酸雾挥发在空气中;②噪声:制粉机、通风机、除尘器等生产设备在正常运转时均可产生机械性噪声。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员工接触情况见表1。

2.5 现场检测结果

根据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共设9个检测点(铅烟2个点,铅尘2个点,硫酸2个点,噪声3个点),采样81份,结果除1个检测点外,其余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经对现场进行调查分析,板栅制作岗位铅烟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是:①板栅制作所用熔铅炉虽然敞口面积较小(约300 cm2),但熔铅过程基本属开放式作业,铅烟较易挥发至空气中;②熔铅炉上方的局部风毒装置因长期缺乏维护保养,风管堵塞比较严重且有破洞。检测超标后,该厂立即对板栅制作岗位的排风系统进行了整改,更换了排风管道,也加大了风机风量,确保控制风速保持在1 m/s。整改后,经再次对该岗位的铅烟浓度检测,结果为0.022~0.033 mg/m3,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见表2、表3。

注: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

2.6 防护工程设施

2.6.1 防毒设施配备

板栅制作熔铅炉上方约20 cm处设置局部排风装置,排出的铅烟经铅烟吸收塔处理后达标排放;铅粉制作除熔铅工艺外,冷却、制粉、吹送至回收室的过程均为密闭化,铅尘一般不会溢散至空气中;铅粉从回收室经管道输送至和膏槽并在和高槽内搅拌混合的过程也基本为密闭式,可能有微量的铅尘和硫酸挥发至空气中;本项目共设置长的注酸化成槽12组,主要产生硫酸雾危害。注酸化成槽(12组,14.8 m×0.5 m)基本为密闭式,硫酸挥发在槽内,对槽内硫酸雾的处理主要是在化成槽的两侧设置双侧吸风装置,每组单独处理,排出的硫酸雾经净化联合装置综合处理后达标排放。

2.6.2 防护设施能力调查

经现场调查,该厂共设置有铅烟吸收装置系统1套、脉冲单机除尘系统1套和净化联合装置系统1套。

铅烟吸收装置主要处理板栅制作岗位产生的铅烟,其结构由风管、风机和铅烟吸收塔组成。铅烟由风机经风管压入吸收塔后,经一级旋风除尘、二级填料过滤、三级条缝接触净化、四级特殊旋流分离、五级焦炭吸附等多级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风机额定风量1 000 m3/h,功率11 kW,净化率≥96%。经现场检测,熔铅炉上方20 cm处排气罩口的风速约为1.2 m/s。

脉冲单机除尘系统主要处理铅粉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铅尘,含有铅尘的气流经风机压入过滤室,经滤袋过滤后达标排放。风机选用6-30型5.6C离心式风机,处理风量2 900~4 300 m3/h,功率3.0 kW。

注酸化成槽产生的硫酸雾主要经净化联合装置处理后排放,其结构由双侧吸风管、集酸箱、回收器、喷淋净化塔、风机等组成。经双侧吸风管排出的硫酸雾经集酸箱一级拦截,在经回收器扑集,通过二级填料,把大颗粒硫酸雾净化回收,小颗粒硫酸雾再经风机压入三级碱液喷淋净化塔吸收处理后达标排放。风机选用4-72型5.5A塑料离心式风机,风量7 000~11 000 m3/h,功率3.0 kW,风压80~116 mm Hg。回收器处理风量为9 600~14 400 m3/h。

2.6.3 防噪措施

设备购置选用性能可靠、噪声低、振动小的设备;合理布置噪声源,将产生强噪声的通风机、除尘器布置在室外,外壳加隔声罩;对通风机主排风管设消声器,排风管道进出口加柔性软接头。

2.7 个体防护

该厂为板栅制作、铅粉制作和和膏涂片岗位的员工配备有3M防毒口罩、手套和工作服,防毒口罩约每人每月1个,滤料约1周更换1次;为注酸化成岗位的员工还加配了耐酸手套和耐酸碱靴。手套、工作服和耐酸碱靴视情况不定期更换。

3 讨 论

职业性铅中毒是我国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尤其在蓄电池生产行业发病率较高。据发表的有关中小乡镇企业职业铅中毒的资料显示,铅中毒患病率9.4%,血铅、尿铅超标率15.6%,其中蓄电池行业最高,铅中毒患病率23.8%,血铅、尿铅超标率29.2%[2]。可见中小规模的铅蓄电池生产行业职业性铅危害严重。

调查的某铅酸蓄电池厂也属于中小规模的生产企业,通过对生产工艺的分析和现场调查,在多个环节存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尤其以铅的危害较为突出。经现场检测除1个检测点铅烟超标外,其余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后经厂方积极整改后超标点检测结果也符合标准要求。由于铅属高毒类,铅在加热溶化时极易形成铅烟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对人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均可造成损害,因此应高度重视铅危害的防护。

建议该厂应加强设备的维护检修,定期开展危害因素检测,加强员工职业健康监护,重点检测血铅或尿铅,加强个人防护用品佩戴管理,加强员工危害防护的教育培训,督促员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在车间吸烟、进食、饭前洗手、下班后淋浴等。建立健全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在取得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同时,采取严格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摘要:目的 了解某铅酸蓄电池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为职业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铅酸蓄电池厂的工艺流程、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接触情况以及控制措施。结果 某铅酸蓄电池厂有多个环节可产生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铅烟、铅尘、硫酸和噪声等,经对危害因素的检测和整改,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 仍应采取严格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关键词:蓄电池,职业病危害,现场调查,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伍绍中,周立新,赵巍.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的现状及前景[J].世界有色金属,2002,(6):4-27.

[2]冯福建,王兰,虞江萍,等.我国铅中毒群体特征[J].四川环境,2002,21(1):7-10.

[3]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S].

[4]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5]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职业危害控制 篇9

1 内容与方法

1. 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法律法规、标准。

1. 2 内容总体布局及设备布局的合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分布、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辅助用室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1. 3 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 收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等资料对某焦化企业职业病危害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

2. 1 企业概况该焦化企业于2010 年12 月投产, 是集煤焦、煤气净化回收、煤气发电为一体的大型焦化企业, 以精煤为主要原料, 年产90 万t优质冶金焦、4. 1 万t焦油、9 000 t粗苯、9 900 t硫铵、220 t硫磺、10 万t甲醇、2 × 106k Wh电量。

劳动定员824 人,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743 人, 四班三运转, 每班8 h, 工人以巡检为主。

2. 2 生产工艺以精煤为原料, 经备煤、炼焦、湿法熄焦生产出焦炭; 炼焦产生的荒煤气送至煤气净化, 经脱氨、脱苯, 生产出硫铵和粗苯副产品; 净化后的煤气送至发电厂, 采用净化煤气直燃机组发电。

来自气柜的焦炉气经粗脱硫、压缩、精脱硫、纯氧转化、合成气压缩、甲醇合成及甲醇精馏等工序, 甲醇合成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

2. 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炼焦厂的备煤工段为煤尘、噪声, 炼焦工段为煤尘、焦炭尘、焦炉逸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硫化氢、苯系物、萘、苯酚、氰化氢、高温、噪声; 化工厂为一氧化碳、硫化氢、氨、苯系物、萘、苯酚、氰化氢、硫酸、溶剂汽油、噪声; 发电厂为一氧化碳、噪声; 甲醇厂为一氧化碳、噪声、甲醇。

2. 4 检测结果硫化氢、氰化氢、苯、甲苯及二甲苯、萘、一氧化碳、氨、酚、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酸、二氧化硫的浓度 ( 强度) 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高温的强度接近职业接触限值。

2. 4. 1 粉尘检测结果见表1。合格率呈上升趋势, 2014 年合格率为100. 0% 。

2. 4. 2 焦炉逸散物检测结果见表2, 合格率明显上升。2014 年合格率为100. 0% 。

2. 4. 3 噪声检测结果见表3。合格率有升有降, 2014 年合格率为50. 0% 。

2. 5 职业病防护措施分析

2. 5. 1 防尘措施 ( 1) 在煤场设置有煤棚, 周围装有抑尘网, 设置水喷雾设施; 在预粉碎机和二次粉碎机均装有脉冲式布袋除尘器; 煤皮带头处安装有除尘器。 ( 2) 在地面除尘站引风机吸力的作用下, 装煤产生的烟尘从抽烟孔抽出, 经导烟车抽烟管道抽、焦炭吸附器吸附有色气体及少量粉尘后, 进入布袋除尘器。 ( 3) 出焦产生的烟尘用拦焦车上集尘罩捕集, 在除尘地面站引风机负压作用下, 进入脉冲喷吹袋式除尘器, 经净化后的烟气进入烟囱直接排入大气。 ( 4) 采用湿法熄焦, 熄焦塔的下部设有熄焦喷洒管, 在熄焦塔顶部设有捕集装置, 捕集熄焦时产生的大量焦粉。 ( 5) 设置封闭式运焦通廊, 皮带尾设置吸尘罩。上述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粉尘浓度。

2. 5. 2 防毒措施 ( 1) 装煤时采用高压氨水喷射, 炉顶导烟车的抽风罩口将装煤时产生的烟尘吸入集尘管, 上升管盖和桥管承插口水封, 以减少荒煤气外逸。 ( 2) 焦炉为露天布置, 焦炉地下室东西两侧相同, 各配置3 台移动式风机, 以利于一氧化碳的扩散。 ( 3) 化工厂、发电厂、甲醇厂均采用DCS控制系统, 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 操作工定时巡检, 以减少工人接触时间。各类设备、管道均为密闭化, 露天布置, 防止毒物聚集。

2. 5. 3噪声防护措施①高噪声设备单独布置于室内底层低位布置; ②设有减振措施, 并安装隔声罩; ③设置值班室或操作室, 采用自动化的设备工艺, 实现远距离的监控操作, 减少工人接触噪声的时间。

2. 5. 4 防暑措施推焦车、拦焦车、熄焦车内装有空调, 夏季室内温度20 ~ 28℃。焦炉炉顶、炉门修理站等处设轴流通风机组; 两焦炉之间设休息室, 夏季为在焦炉工作的工人供应含盐清凉饮料、绿豆汤等。

2. 6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的防护用品主要为防尘口罩。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不能满足个人防护的需求, 如接噪工人未发放防噪耳塞; 在焦炉工作的工人夏季未配发隔热服; 拦焦车司机未发放防红外线护目镜; 粗苯工段的工人未发放防毒物渗透手套。

2. 7 应急救援措施 ( 1) 该焦化企业制定有《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 包括焦炉地下室煤气泄漏处置方案、鼓风机房煤气泄漏处置方案、气柜煤气泄漏处置方案、粗苯罐泄漏处置方案、粗苯生产场所泄漏处置方案、硫酸泄漏事故处置方案、甲醇急性中毒、烧碱灼伤和中暑现场处置方案。 ( 2) 设置一氧化碳及苯自动检测报警装置、喷淋和洗眼设施、事故通风设施。 ( 3) 配备应急防护用品, 完善医疗救援措施、加强应急救援演练。

2. 8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2011 年查出噪声观察对象2 人; 2012 年查出噪声职业禁忌证1 人;2013 年查出噪声职业禁忌证7 人, 噪声观察对象9人; 2014 年查出粉尘职业禁忌证1 人, 噪声观察对象5 人。均已调离粉尘或噪声作业岗位, 投产以来未发现急性或慢性职业病人。

3 讨论

焦化企业备煤工段和炼焦工段的问题分别是粉尘、焦炉逸散物超标。国内学者对焦化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报道〔2 - 6〕, 主要为安装除尘器, 导烟车配合地面除尘站等措施。

该焦化企业应重点关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焦炉逸散物、噪声。焦化企业领导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多关注粉尘、毒物的治理, 相对不重视噪声的控制, 除了在设备安装时设有减震基础, 选用低噪声设备, 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声、消声处理外, 随后忽视对噪声的控制, 认为噪声不会引起急性疾病, 噪声聋需要较长的时间, 不会出大问题。从历年的职业健康监护情况来看, 尽管该焦化企业目前未出现与粉尘相关的疾病, 但由于粉尘致病相对缓慢, 防尘工作仍不能松懈; 体检查出肝功能异常、脂肪肝人员, 提示与焦炉逸散物所致的损害有关。

该焦化企业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未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在2011 年试运行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具体补充措施及建议。如在备煤工段的皮带尾部安装水喷雾和除尘器, 输煤皮带廊安装地面水冲洗系统; 维护预粉碎机和二次粉碎机安装的除尘器; 增加焦炉顶部上升管内的负压; 捣固机侧加煤时, 导烟车的抽风罩口和炉顶的孔口对接协调, 以减少焦炉烟尘冒出, 提高导烟车的捕集效率; 增加地面除尘站引风机功率; 地面除尘站值班室内噪声强度高, 应对值班室进行隔声降噪处理。2012 年和2013 年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 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如加强粗苯中间槽处管道连接处密闭化措施, 防止管道内毒物外逸; 对接触高温作业工种调整高温作业劳动休息制度, 适当缩短劳动者工作时间; 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不断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加强职业卫生培训, 提高职业病防护意识, 督促工人正确佩戴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2014年进行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如果该焦化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提出措施与建议, 该焦化企业认真落实, 那么2012 年的控制效果评价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 强度) 会得到控制; 但随后的定期检测和现状评价, 提出补充措施及建议, 粉尘、毒物的浓度得到有效控制, 提示企业应重视降噪措施, 加强职业卫生培训,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督促工人佩戴耳塞或耳罩, 以保护听力。

参考文献

[1]杨乐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117.

[2]龚俊库.大型捣固焦炉装煤烟尘的治理与回收探讨[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3, (4) :69.

[3]李国瑞, 李华民, 杜向阳.焦化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及控制对策[J].煤炭工程, 2007, (5) :60.

[4]龚俊库.控制捣固焦炉装煤烟尘的工艺途径探讨[J].煤化工, 2013, (4) :13-15.

[5]康海丽.青海省某清洁型焦化企业毒物危害及防护对策现况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 2010, 37 (2) :180.

职业危害控制 篇10

1内容和方法

1.1内容分析

我市某电路板厂生产工艺,对生产或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环节及其对工人健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经现场检测危害因素,并结合卫生学要求、职业病防护、应急救援措施等,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2.2方法

本次评价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分析法和检验检测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2]等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项目产生的职业病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通过现场作业环境调查,分析工艺流程,对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并进行现场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该电路板厂为外商独资企业,位于我市经济开发区,总投资约6 700×104$,占地7×104m2,研发、生产加工线路板、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新型仪表元器件和材料等,该厂主要存在其他粉尘、可溶性镍化合物、过氧化氢、氰化物、硫酸、苯、甲苯、二甲苯、氨、氢氧化钠、甲醛等有毒物质,噪声、高温、工频电场、X射线等物理因素,经现场检测,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

2.1.1主要工艺流程

铜箔基板经过裁切、钻孔,清洁表面,调节p H值,镀铜,再进行干膜曝光、显影蚀刻、表面处理及贴覆盖膜、压合、印刷等工序,最后组装。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2.1.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通过作业环境及工艺流程调查和分析,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和环节如下:(1)其他粉尘:主要产生于裁切、钻孔岗位。(2)化学毒物:可溶性镍及氰化物主要产生于镀镍、镀金、化金等岗位;硫酸主要产生于黑孔、镀铜、干膜前处理、显影蚀刻、刷膜、镀镍金、化镍金、压合、去膜等岗位;氢氧化钠主要产生于去膜、显影蚀刻等岗位;氨水主要产生于黑孔岗位;盐酸主要产生于镀铜、显影蚀刻、去膜等岗位;苯、甲苯、二甲苯主要产生于防焊印刷、文字印刷岗位。(3)物理因素:噪声主要产生于裁切、钻孔、发电机、空压机、空调机房等岗位;高温主要产生于压膜、压合、烘烤岗位;紫外线主要产生于曝光岗位;工频电场主要产生于变电站岗位。(4)电离辐射:X射线主要产生于钻孔、HID、测厚仪岗位。

2.2现场检测结果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人员工作岗位进行检测。(1)其他粉尘选择3个岗位,共检测样品27份;(2)毒物10种,可溶性镍化合物选择1个岗位,共检测样品9份;过氧化氢选择2个岗位,共检测样品18份;硫酸选择13个岗位,共检测样品117份;苯、甲苯、二甲苯选择2个岗位,共检测样品18份;氨选择1个岗位,共检测样品9份;氢氧化钠选择3个岗位,共检测样品27份;氰化物选择2个岗位,共检测样品18份;甲醛选择1个岗位,共检测样品9份;盐酸选择4个岗位,共检测样品36份;二氧化锡选择1个岗位,共检测样品9份。(3)噪声选择5个岗位,共检测样品45份;高温选择3个岗位,共检测样品9份;工频电场选择6个岗位,共检测样品18份;X射线选择2个岗位,共检测样品6份。所有检测项目均符合国家标准。见表1。

3讨论与建议

3.1讨论

某电路板厂采用封闭式的生产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避免了操作人员的直接接触,安装送风排风系统,及时补充新鲜空气,并有利于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职业病防护措施能满足防护要求,采取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基本合理,现场有毒有害因素检测符合卫生标准,对作业人员危害较小。

3.2建议

根据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开展上岗前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做好在岗期间健康检查及离岗的健康检查;(2)完善职业卫生管理,进一步细化相关制度,加强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完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3)建议定期对输料管道、化学品槽等进行检修和维护,杜绝跑、冒、滴、漏,尤其是氰化物电镀槽内的管道、接头、阀门等,每周应全面检查是否有渗漏现象,电镀槽必须加盖,并应设置排风装置,其排风系统不能与其他含酸排风系统合并使用,必须保证通风良好,剧毒物品应实行“五双”制度(双人双锁、双人领料、双人记帐、双人运输、双人投料);(4)建议酸性和碱性药水储罐设计分开布置,对甲乙类药水储罐设计地埋式布置,合理安排作业工人劳动时间。

参考文献

[1]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职业危害控制 篇11

【关键词】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防护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51-02

1.高校护生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

(1)利器

在护理工作中接触的利器比较多,容易引起意外伤害,有可能会引起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可感染多种危害健康且难以医治的疾病。

(2)电离辐射

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科技医疗企业的广泛应用,产生的电离辐射也就越多,接触多了会使皮肤和眼球有光效应的伤害,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致胎儿畸形、患血液病。尤其是长期接触X射线,可对人体造成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

(3)易燃易爆因素

医院存在多种易燃、易爆气体和化学制剂,如有操作不慎即可发生烧伤或炸伤。

(4)电

医院电器设备越来越多,发生漏电现象等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就越多,会伴有有医护人员被电击或灼伤事件发生。

1.2化学性危害

(1)消毒、灭菌、防腐剂

医院中会经常用到化学灭菌剂,如甲醛,会对眼、皮肤及呼吸道均有刺激作用,严重者会发生肺水肿,使人窒息死亡;还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胎等。如环氧乙烷气体,残留的气体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可强烈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导致白血病、癌症;皮肤接触其液体可致烧伤和冻伤。如戊二醛,接触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喷嚏、头痛、流泪、眼灼伤、皮疹和慢性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1%~2%的戊二醛还具有轻微毒性,戊二醛液所含的亚硝酸钠防腐剂是致癌物质,而含氯消毒剂可损害皮肤。

(2)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也是医院中常用到的,如果化疗药物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会导致淋巴细胞、染色体发生突变。使用化疗药物有可能诱发另一种癌症。

1.3运动功能性危害

护士站立、行走的时间较长;常搬运患者和重物;频繁使用电脑,手腕长期保持一种强迫姿势。这些极易引起胃下垂、胃溃疡、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肝胆疾病以及腕管综合征等职业病。

2.职业危害的预防

2.1综合性防护措施

(1)对护生进行计划免疫

护生在学习护理学基础前1年应检测血中肝炎标志物。

(2)利用各种防护设施

佩戴帽子、口罩、眼罩、手套、加药用的生物安全柜、采血时用的安全采血器等。

(3)建立护生职业暴露报告制度

如果护生受到职业暴露危害后,应该及时报告,并进行及时的处理以及咨询。还要收集及分析护生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措施。

2.2几种常见危害所致损伤的防护

(1)利器伤的防护

如手持有针头和锐器时,请将锐利面朝下;当患者不配合工作时,应寻找他人帮助;将用过的针头丢入指定锐器盒内;针头用过后应及时处理,避免刺伤他人;不可徒手清理玻璃渣;手术台上传递刀、剪、缝针时采用弯盘盛装,传递时精力要集中;手术结束后,放入固定容器内消毒处理。

(2)对消毒、灭菌剂的防护

在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佩戴眼罩、口罩等,鼻孔处用酒精球湿润,降低取放次数,集中操作。将化学消毒剂最好集中放置一室,室内有良好的排气装置,盛放化学消毒剂的容器均应密闭,以防泄漏。进行配药及消毒物品时,必须戴口罩、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口内。尽可能使用对人体及环境损伤小的灭菌方法替代甲醛、戊二醛等灭菌剂。用“84”消毒液喷洒地面30分钟后应通风。

(3)对运动功能性损伤因素的防护

因为护士工作的特殊性,为预防颈椎病,护士在操作时,应尽量做到身体与颈部同时转动;下班后做颈部保健或健美操。采用正确的姿势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抬、搬患者,避免单独操作,预防职业性腰背痛;尽量用帆布或机械性设备抬、搬患者。

护理学基础是护生接触临床的第一门课程,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因此,我们应该从护生接触的第一堂课开始,将自我防护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护生在学会为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认识到职业危害,从而提升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孟发芬,田玉凤,张霄艳.实习护生职业危害与防护知识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9,01:26-28.

职业危害控制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以某有机化工企业为对象, 分析该企业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健康监护等情况, 根据企业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 对该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作出总体评价, 提出进一步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措施。

2 结果

2.1 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创建于1984年, 占地37 422.3 m2, 历经多次改造, 2000年在距原厂区2 km处征地26 337.5m2, 新建了一个厂区 (以下称为新厂区) , 前后总投资超亿元。2厂区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未做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竣工验收前未做控制效果评价。至今未有职业病病例发生。

2.2 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调查与评价

原厂区有聚合、油剂、聚乙二醇二甲醚 (NHD) 、酯化4个车间和贮罐区, 新厂区有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五车间和贮罐区, 2厂区均有各自的锅炉房、仓库、办公楼等辅助用房。办公楼均位于厂区的东南面, 与生产区相对分隔。生产车间为多层露天框架结构, 三面均没有实体性围护结构, 一面为控制室、工人休息室和楼道。各车间生产设备及辅助设备按工艺流程布置, 大多数产生噪声与振动的设备如物料泵、搅拌机等安装在多层厂房的底层。

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明确, 物流便捷, 各生产设备及辅助设备布局合理, 符合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相关要求。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检测与评价

2.3.1 主要产品、生产工艺及原辅材料

各生产车间主要产品及产量见表1。

注:NHD为聚乙二醇二甲醚。

生产工艺主要为聚合、酯化、酰化、醚化、中和、醇钠反应、封端反应、脱水、精馏, 化纤油剂的生产工艺为物理复配。

主要原材料有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乙酸、丙酸、柠檬酸、甲醇、乙醇、二乙二醇、乙二醇、丁醇、苯、氯甲烷、氢氧化钠、五氧化二磷、苯等。大多数反应需加热, 2厂区共有锅炉3台、有机热载体炉2台, 年用煤2500 t。

该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 各生产线从原料配比、投料、反应到成品贮罐均为自动化, 部分成品灌装为半自动化, 检验工序为手工操作。整个生产过程密闭化。

2.3.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

正常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氯甲烷、甲醇、乙二醇、丁醇、异丙醇、苯、乙酸、丙酸、氢氧化钠、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煤尘、高温、噪声、工频电场。在生产装置、管道设备检修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电焊烟尘、紫外线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长时间视屏作业、生产定额过大、通风换气不良等。因部分产品为间歇生产, 现场调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见表2。

2.3.3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评价

毒物的监测均采用定点短时间采样;噪声为连续稳态噪声;现场监测是在9月下旬进行的, 故仅对锅炉房测定了三球温度 (WBGT) 指数。监测结果见表3。

注: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丙酸、丁醇以超限倍数为判定标准, 五氧化二磷、氢氧化钠以MAC为判定标准, 其余毒物以PC-STEL为判定标准。煤尘1以超限倍数为判定标准, 煤尘2以TWA为判定标准。

现场监测表明, 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 工作场所各种毒物的浓度较低, 均符合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要求。但不排除工人违规操作, 生产装置、设备运转异常, 管道, 贮罐破裂等情况下车间毒物浓度短时间内急剧升高, 远远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引起急性中毒、皮肤灼伤和眼灼伤等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原厂区锅炉房锅炉操作岗位和有机热载体炉操作岗位煤尘超限倍数均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新厂区锅炉房锅炉操作岗位和有机热载体炉操作岗位煤尘超限倍数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原厂区锅炉房防尘措施需进一步完善。

29个噪声监测点中, 有18个是生产线巡检岗位, 有11个是控制室、化验室等非噪声作业岗位。结果表明, 工作场所噪声声级和生产性噪声传播至非噪声作业地点的噪声声级均符合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原厂区锅炉房锅炉操作岗位和有机热载体炉操作岗位WBGT指数均不符合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的要求。新厂区锅炉房锅炉操作岗位和有机热载体炉操作岗位WBGT指数均符合上述标准的要求。2个区锅炉房WBGT指数相近, 工人体力劳动强度一样, 原厂区炉工每班8 h接触高温, 而新厂区炉工每班4 h接触高温。接触时间的不同决定限值标准不同, 导致判定结果的截然相反。原厂区锅炉房防暑降温措施需进一步完善。该企业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工艺涉及高温, 特别是炎热的夏季, 生产车间没有围护结构, 生产线各巡检岗位都可能属于高温作业, 所以这些岗位夏季防暑降温工作也应引起重视。

2.4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评价

防毒:各生产车间及贮罐区均安装超温、超压连锁报警装置和可燃气体自动报警装置, 另有2部便携式检测报警设备。所有自动化设备均配有报警系统, 部分配有紧急停车系统。每个车间都有洗眼器和冲淋设施。生产车间为多层露天框架结构, 三面无墙体围护, 贮罐区露天布置。原料和成品仓库自然通风良好, 并安装有机械通风设施。生产过程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较高, 基本实现自动控制、远程操作。防尘、防噪、防振、防高温:锅炉房独立设置, 新厂区锅炉房内设有工人休息室, 各车间均设控制室和工人休息室。大多数产生噪声与振动的设备安装在多层厂房的底层, 加减振垫。高温设备、管道外均有保温隔热材料层。

该企业设置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比较齐全, 运转基本正常。

2.5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调查与评价

企业对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采购、储存、发放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 各车间安全员对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抽查。一线工人配备有安全帽、工作服、布手套2副/月、橡胶手套2副/月。部分工种和岗位的职工还配备有防尘防毒口罩、耳塞、防护眼镜、防酸碱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该企业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齐全, 使用规范。

2.6 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

生产车间为露天结构, 自然通风较好, 白天采用自然采光, 夜间实行人工照明;控制室、化验室等以自然通风、采光为主, 同时安装有空调、日光灯。现场对6个控制室操作位和9个化验室工作台面进行了照度的测定, 结果均符合GB 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要求。

8个生产车间均设有存衣室, 共约100 m2, 兼作工人休息室。除办公楼的厕所外, 2厂区均另有2个厕所, 男蹲位9个, 女蹲位10个。原厂区食堂设在办公楼内, 约400 m2;新厂区食堂位于办公楼底层, 约30 m2。2厂区均没有浴室。

该企业在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方面基本符合职业卫生相关要求。

2.7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与评价

该企业没有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 没有职业病危害防治专项经费, 没有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 也没有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在这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前没有对作业场所进行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没有组织工人在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单位进行过健康检查。企业制定有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厂区内设置有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需不断完善。

2.8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与评价

该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204人, 管理层34人, 共238人, 其中男性145人, 女性93人, 均接受了职业健康检查。个体体检结论为目前未见异常的99人, 占体检总人数的41.6%;未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患者, 体检发现的主要异常情况见表4。

注:*临床已确诊为糖尿病。

2.9 结论

该企业职业病危害一般,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良好。

2.10 建议

①在原厂区锅炉房设置工人休息室, 减少工人接触煤尘、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同时加强通风除尘, 控制煤尘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②根据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该企业车间卫生分级为卫生特征3级, 应在附近或厂区设置集中淋浴室。③企业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 建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 配备必要的人员和经费, 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及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做好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等工作。④加强生产设备运转异常及检修时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最大限度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3 讨论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农村服务下一篇:民族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