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治理方案

2024-07-05

职业危害治理方案(精选10篇)

职业危害治理方案 篇1

职业危害整治方案

加大对职业危害的了解认识,做到安全健康,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统筹安排、量力而行”的原则,以便集中力量及时解决严重影响职工健康、安全的问题,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吸取往年教训,加大职工对职业危害的重视,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切实提高公司在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意识,促进我公司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全面治理职业危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切实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建立职业危害防治机制,保护我公司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二、组织机构

成立职业危害防治小组: 组长: 成员:

三、治理的内容

以建立职业危害防治的体系,落实逐级负责制为主要内容,1.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2.职业健康(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 3.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

—1— 4.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职业为害防治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6.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7.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

8.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以及结果公布情况; 9.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危害后果,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10.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情况;

11.淘汰落后,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情况; 12.职业健康防护用品配备和从业人员的管理; 13.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和报告情况; 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四、组织与分工

各科室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切实履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职责。

安全科负责制定防治工作规划和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对职业危害健康监护情况的督查工作;具体事宜包括牵头组织落实上述“治理内容”中的“1、2、4、5、8”等5项工作;安全科负责职业为害场所监督管理,职业危害场所技术治理措施的组织实施、做好— 2—

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组织事故的调查及违规行为的查处,具体事宜包括牵头组织落实“治理内容”中“7、9、10、12、13、14”等6项工作;财务科要规范工伤保险管理,组织落实“治理内容”中的第“6”项职工参保工作;安全科负责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服务工作,开展人员培训,进行检测评价;后勤部建立健康监护档案,指导危害治理和防护,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诊疗工作。

五、推进计划

(一)对规自查、整章建制阶段(2016年1月~3月)1.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明确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设置的专(兼)职人员,制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2.组织职业卫生的人员学习班,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及相关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危害知识的学习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等有关有害物质知识。

3.设置职业危害公示栏和警示标识。各车间按照规定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防治工作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危害程度和应急措施;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要设置警示标识和说明;对已损坏和丢失公告栏、警示标识的工作岗位要重新设立。

4.开展职业性健康监护。后勤部是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要严格按照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

—3— 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二)问题集中整改及检查验收阶段(2016年4月—9月)安全科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司的自查、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落实,对验收结果进行通报。

(三)工作总结(2016年10月—12月)要做好职业危害治理工作全面总结。

六、工作要求

1.公司各部门、科室、车间按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流程,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做好职业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各项工作。

2.实行定期信息沟通和通报,各部门、科室、车间要按阶段做好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总结。

— 4—

职业危害治理方案 篇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荧光灯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首先对荧光灯生产企业存在的汞危害进行全面调查, 制订一系列预防控制对策。内容包括:现场卫生学调查, 了解工艺流程, 作业环境空气中汞浓度的测定;对从事汞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个人问卷调查。根据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监测采样规范》进行采样, 采用定点短时间采样方法, 选择浓度最高的作为STEL, 接触浓度和相应接触时间计算TWA;按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进行评价[2];按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规定检查项目进行体检;尿汞取一次性晨尿采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体检结果根据《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进行诊断[3]。

1.3 统计方法

用EXCEL2003对体检、监测、培训结果进行分析, 采用T、Z检验, 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企业于1994年投产, 主要生产环型、直型、U型系列荧光灯。年产3 000万只, 生产工艺为半自动化, 部分为手工注汞。其工艺流程:割管—弯管—涂粉—烤管—封口—接脚—注汞—排气—老练—检验—包装—入库。职工约600余人, 汞接触工人180人, 汞作业工人主要分布在注汞、排气、接脚岗位。

2.2 治理措施

2.2.1 建立管理制度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认真建立和健全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在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宣传和指导下企业由专人负责落实各项职业卫生工作。建立和完善六本职业卫生管理台帐,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2.2 职业健康教育

大力开展职业健康教育, 把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促进紧密结合起来, 改善卫生行为和生产方式, 从而提高广大职工职业性汞中毒防治知识和技术水平, 同时我们对78名汞作业人员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其中女性68人, 男性10人, 平均年龄40.4岁, 平均工龄5.8年, 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 占93.6%。培训以讲座形式进行, 主要讲解汞作业危害, 汞中毒预防以及如何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向每位职工发放职业卫生知识读本, 不断提高职工防治汞中毒的卫生意识, 同时要求企业定期对新老职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安全健康教育培训[4]。

2.2.3 进行技术改造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对企业提出技术改造治理, 投入一定资金, 调整工艺布局, 淘汰液汞改用固态合金汞 (锌锡汞) , 增添部分先进设备, 改造注汞、排气车间通风系统, 并设立工人休息室, 减少职工接触时间, 在生产线圆排机上加装大口罩排风机, 加大抽风量, 风速超过1米/秒, 并降低排毒罩吸风口高度, 以减少废气向四周扩散。汞作业区域地面防渗透处理。车间墙壁安装轴流风机增强全面通风。由于部分产品需要仍需保留部份液汞手工注汞的工艺, 故着重改造手工注汞间, 注汞操作间为10平方米左右, 内设一台长1米操作平台, 台面由不锈钢材质布置, 并有一定倾斜坡度, 四周采用全封闭透明玻璃罩。工人操作面左右开设以手臂大小为直径的二个口供手工操作, 并连接抽风柜, 减少污染, 墙壁地面防渗透处理, 便于清扫和冲洗, 作业区域设置警示标识。

2.2.4 加强卫生管理

要求作业工人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工作现场必须戴过滤式防毒口罩, 厂方做好个人防护用品发放, 调换登记工作, 另外, 不在车间吸烟进食,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提供合理膳食营养, 勤换工作衣, 勤洗澡, 以减少汞吸收。

2.3 治理效果

2.3.1 健康教育评价

培训前后共78人参加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共设计20题, 内容分三大类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包括汞接触途径、汞中毒临床表现) 和个人卫生常识 (汞危害的个人防护、合理饮食结构及卫生习惯) , 经统计分析, 78人培训前问卷调查平均得分42.12分, 培训后平均得分65.45分, 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6, P<0.01) 。职工平均知晓率从培训前19.23%提高到培训后75.64%, 培训前后汞作业工人职业卫生知识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经检验, 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77, P<0.01) 。

2.3.2 作业场所不同岗位治理前后空气中汞浓度评价

该企业注汞、排气车间主要有注汞、接脚、排气等岗位, 企业在技改上大量投入, 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 从治理前后监测情况看, 治理前车间空气中汞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CTWA) 最高为0.066mg/m3, 最低为0.003mg/m3, 中位数为0.013mg/m3;治理后CTWA最高为0.026mg/m3, 最低为0.003mg/m3, 中位数为0.004mg/m2, 治理前后汞浓度经非参数检验, 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59, P<0.05) 。CTWA超标率治理前后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725, P=0.030) 。不同岗位CT-WA超标率经检验, P<0.05, 见表2-4。

2.3.3 职工健康监测指标评价

本次研究分别对作业环境治理前127汞作业工人、治理后124汞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结果表明, 汞作业工人治理前后自觉症状, 15项中头痛、头晕、失眠等10项阳性率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0.05) ;记忆力减退、乏力等5项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注:*表示P<0.05。

注:*表示P<0.05。

注:*表示P<0.05。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实验室检查中, 尿汞经肌酐校正后所得值治理前, 中位数 (P25-P75) 为19.50ug/g (11.00ug/g~36.00ug/g) , 治理后为9.00ug/l (9.00ug/l~10.00ug/l) 。经非参数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Z=-7.280, P<0.01) 。

3 讨论

汞又称“水银”, 是一种常温下即能挥发的液态金属, 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往往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 干扰细胞代谢, 是一种高毒物品, 一旦中毒, 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后果[5], 因此, 防止汞吸收、汞中毒已成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关键。目前认为, 减少职业病发生的关键是预防和避免其发生以及发病由严重程度降至最低限度, 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理想目标[6]。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除了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外, 还需企业管理策略、健康教育、卫生服务等综合干预措施。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 职业健康促进工作是一项低成本, 易执行的方法, 开展职业健康促进, 加强健康教育, 改善卫生行为, 是预防职业病的有效途径[7]。本次结果显示, 干预前该企业从未对职工进行培训, 工人对法律法规、汞危害基本知识知晓程度较低, 实施培训后, 大部分工人对法律法规、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等有了新的认识, 其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 进一步加强了职工接受职业卫生服务意识, 懂得自身如何加强防护。有关文献[8,9]报道, 工作场所空气中汞浓度与作业工人尿汞浓度、职业中毒发病呈明显正相关。该企业在干预前均为液汞注汞, 车间内虽有通风除尘设备, 但数量较少且比较陈旧, 圆排机上安装的通风设备位置高, 除尘排毒效果不佳, 大部分工人不按要求佩戴防毒口罩, 通过大量技术改造和管理措施, 工作场所空气中汞浓度CTWA超标率明显下降, 从38.1%下降到9.5%, 由于产品需要, 企业保留了一小部手工液汞注汞的工艺, 因此着力改造注汞间, 结果注汞间注汞岗位, 干预前汞浓度超标率66.7%, 通过干预, 汞浓度合格率达100%。从工人体检结果看, 平均尿汞值从干预前19.50ug/g肌酐下降到9.00ug/g肌酐, 根据同期汞作业工人职业健康体检结果表明, 头痛、头晕、失眠等类神经症状、牙龈口腔炎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这些指标均显示了一定的防护控制效果, 说明控制汞危害最根本措施是降低工作场所空气汞浓度。在干预措施中, 通过现场调查及作业环境检测, 接脚岗位通过干预后仍存在超标现象且下降幅度不大, 分析原因主要是对该岗区域分隔不大理想, 个人防护措施仍不到位有关。因此, 加强对上述岗位汞污染防护不容忽视, 要定期对岗位通风设施进行检修, 确保车间通风排毒正常运转并达到良好效果, 工人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上岗操作。

综上所述, 干预措施是集企业、劳动者、监督部门于一体的工作, 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期的系统工程[10], 工作中我们针对荧光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 采取工程防护、个人防护、健康促进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并加以预防控制, 在改善汞作业工人行为上起到较好效果, 也为厂矿企业和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职业卫生政策方面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高职业卫生控制和管理水平提供经验。

摘要:目的:针对荧光灯生产过程中存在主要职业危害制订和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择某荧光灯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职业卫生学调查, 对主要职业危害特征制订和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 并比较治理前后作业场所环境中汞浓度和职业接触人群生物监测指标等变化, 评价其效果。结果:通过采取治理措施, 工人培训后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治理前汞CTWA超标率从38.1%下降到治理后14.3%。尿汞由治理前平均数19.50ug/g肌酐下降到治理后的9.00ug/g肌酐。结论:开展职业健康促进, 采取综合干预可有效控制职汞接触的危害。

关键词:汞接触,治理措施,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吴冬梅, 袁小婷.职业性慢性汞中毒患者的健康教育[J].职业与健康, 2006, 22 (5) :338-3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

[3]卫生部政策法规司.GBZ 89-2007, 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S].

[4]陈建华, 冯若乔, 孙雅萍, 等.荧光灯制造企业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5) :528-529.

[5]王簃兰, 刚葆琪.现代劳动卫生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6]任宝印, 刘喜房, 崔力争, 等.健康教育与促进对铅作业工人健康保护效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 2007, 34 (4) :316-317.

[7]金泰翼, 孙贵范.职业卫生与职业病[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70-171.

[8]周万方.汞接触与汞毒性反应关系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杂志, 2001, 17 (8) :27-28.

[9]刘祥铨, 张忠, 吴京颖.固汞代替液汞技术改造项目汞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 (5) :64.

职业危害治理方案 篇3

高世民表示,刚刚通过的《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安全监管部门在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预防工作的一些职责。为了贯彻落实好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切实做好职业病预防工作,安全监管总局准备采取十项措施:

(一)积极划转职能,加强监管机构队伍建设。按照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加快职能划转,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与机构编制部门及卫生、社保、工会等部门沟通协调,尽快达成共识,调整明确本地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形成责权匹配、上下一致、运转有效的职业卫生监管机制;同时,根据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需要,加强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部门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建设,明确监管机构,充实监管人员,健全职业卫生监管体系,落实职业卫生监管责任。

(二)做好部门规章、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依据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组织制定配套的部门规章,制定颁布《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规范、指导安全监管部门开展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将加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等职业卫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为用人单位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三)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改善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条件。根据近几年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件以及调研检测的情况,将在煤矿、花岗岩和石英岩类矿山(包括石英砂、钼矿、金矿等,主要是采掘、破碎、筛分等工序)、石棉、木质家具制造业(主要是胶和漆)四个行业(领域)继续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并指导、督促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区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职业病危害治理的重点行业领域,在上述四个行业领域基础上适当调整,保持五个左右行业(领域)的重点整治,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这些行业(领域)全面达到《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提出的目标要求。

(四)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及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等工作,研究制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导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编制导则》,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及监督检查,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五)开展使用有毒物品职业卫生许可,加强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将在部分省市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开展职业卫生许可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职业卫生许可证监督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许可证发放标准、发证流程和监督管理等程序,全面启动职业卫生许可工作。加强对职业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的检查和指导,严把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六)抓好职业卫生宣传培训工作,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护意识和能力。安监总局将加强安监系统职业卫生监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卫生监管水平。加强用人单位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职业卫生管理能力。研究制定职业卫生领域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办法,对职业病危害严重岗位上的特种作业人员实行强制培训。同时,将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加强对《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职业病危害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七)建立职业卫生监管执法技术支撑体系。拟用3年左右的时间,依托利用现有技术资源,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布局合理、装备完善、技术精湛、管理有序、服务上乘的国家、省、市、县四级职业卫生技术支撑网络。到2015年,全国建成3~5个国家级技术支撑机构,每个省(区、市)建成1—3个省级技术支撑机构,每个市(地)建成卜2个市级技术支撑机构,每个主要工业县(区)建成1个县级技术支撑机构,非主要工业县(区)联合建成1个县级技术支撑机构,保证每级安全监管部门都能得到有力的执法技术支撑。

(八)组建职业卫生专家队伍,利用专家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为提高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拟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协会遴选职业卫生专家,建立专家队伍。发挥职业卫生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参与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如政策咨询、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定、职业卫生宣教、培训和科普教育等。

(九)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构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网络。我们将根据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需要,建立三级技术服务机构,形成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网络,满足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监控,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行为的监督,确保技术服务机构依法开展技术服务,保证用人单位得到客观、公正、公平的技术服务。

职业危害治理方案 篇4

苏安监〔2011〕66号

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关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落实今年全省职业健康监管工作重点任务,现就全省重点行业(领域)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全面推进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部署的三项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整治取得实效 国家四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以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先后就石英砂加工企业、木质家具制造企业、石棉制品企业职业危害专项治理工作作出了专门部署,各地要按照三项专项治理工作的有关要求,认真抓好治理措施的落实,认真抓好整改“回头看”,认真抓好治理工作各阶段、环节的检查督促,注意把握相关时间节点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完成。要按照规定,对不 符合职业卫生条件的年产2万吨以下的石英砂干法加工小企业,以及年产1万吨以下的石英砂湿法加工小企业,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对有毒物质浓度超标的 木质家具制造企业,一律停产整顿,到今年9月底,仍达不到要求的,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对到今年6月底石棉粉尘浓度不达标的石棉制品企业,责令限期改正;到今年9月底仍没有达到要求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整顿,到今年12月底还达不到要求的企业,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二、有针对性开展本地区职业危害重点行业(领域)的治理工作,防范重特大职业危害事件

我省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面广量大,涉及电子类、制鞋、家具等多个行业,个别企业违规使用正己烷、三氯乙烯等有毒溶剂,这些行业和企业有毒物质造成的职业危害较为严重,且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铅酸电池、电镀加工、油漆涂装等企业规模较小、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缺乏,职业危害也较为普遍。各地要因地制宜,在做好国家三项专项治理工作的同时,选择二至三个可能造成重大职业危害事件的行业(领域)进行职业危害集中治理,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防范重大职业危害事件发生,坚决杜绝职业危害群体性事件。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全省重点行业(领域)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是今年全省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要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开展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中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安排。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不走过场。

2、周密制定方案。各 地要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认真组织职业危害调查和申报工作,全面摸清本地区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企业的分布情况,确定重点治理的行业和 企业。要周密制定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方案,明确整治目标和要求,落实整治措施和责任,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各市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方案 务必于5月底前报省局职业健康处。

3、加大执法力度。要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对其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违反职业健康 法律法规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整改不合格或拒不整改的,要依法按上限进行处罚;对职业危害严重、无法整治的,要提请 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各地要认真总结专项治理工作经验,创新专项治理工作方法,省局将适时组织专项督查、互查和专项治理工作交流活动。请各市将书面总结材料和电子文档资料于12月15日前报送省局职业健康处。

职业危害治理方案 篇5

为全面落实霍煤电职防字〔2010〕294号文件(转煤安监调查〔2010〕6号文件)精神,改善作业环境,切实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制订辛置煤矿作业场所粉尘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改善作业环境,构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长效机制,保护广大职工健康。

二、成立领导组

组长:王冬辉

副组长:吴彬斌

成员:刘红杏刘修文景建禄李建宏李双平史进孔新文刘红松赵海军及各队组队长技术员

三、职责分工

1、安全处全面负责此次活动,组织协调各业务科室的职责履行,组建由安全处牵头的领导机构,并全面督导《粉尘控制措施》的落实及防尘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2、劳资部负责根据全矿的粉尘危害情况,制订粉尘危害防治计划经费明细,并根据全矿体检结果,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粉尘危害情况。劳资部门进一步核对全矿职工工伤保险的办理情况,查缺补漏,及时补齐,保证广大职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资助。结合培训科对上岗前职工的尘肺病体检结果搞好全矿职工在岗期间及离岗前的尘肺病的检查,并做好《健康监护档案》。

3、通风科负责制订《粉尘危害防治管理制度》《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及《粉尘危害防治管理岗位操作规程》,要求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制订管理制度,并纳入相关考核,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岗位操作规程必须符合现场实际,切实可行,保障长效机制的形成。负责定期开展粉尘监测、检测和评价,并及时公布评价结果。

4、由宣传部负责组织粉尘危害防止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以发放宣传材料和相关影视资料,开展辩论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粉尘的危害及可行的防范措施,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手段,达到保护广大职工身体健康的目的。

5、由培训科负责组织我矿所有管理人员及接触粉尘危害人员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进一步通过书本了解粉尘危害,并将此作为职工应知应会内容纳入相关考核。所有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组织尘肺病体检,并配合劳资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6、由供应科负责配备足够数量的劳保用品及防尘器械,积极联系,并备用到位,做到按规定时间规定数量发放,并做好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将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回去,以便进一步改进,保障职工健康。

7、要求井下基层各单位和井上洗煤厂、机分厂、供应科等其它所有可能接触到粉尘的作业场所,由相关单位制作粉尘危害警示标识,警示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受到的粉尘危害及其后果,便于

从业人员及时防范。

8、我矿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主体单位为霍州煤电集团总医院,从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前的尘肺病体检工作也同时委托该单位全面负责。

我矿其它业务科室及单位还应根据文件精神积极做好其它相关工作,切实保障广大职工身体健康不受粉尘侵害。

四、工作要求

1、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开展煤矿作业场所粉尘危害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煤安监调查〔2010〕6号)文件要求,于自查自改阶段(2010年6月30日)前将本单位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2、监察监管部门检查阶段(2010年7月—10月),上级有关部门将来我矿进行重点检查,对不合格和不及时上报专项治理工作的单位和企业将进行依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各相关部门要做好迎接检查的准备工作。

3、各科室必须明确专人负责相关事宜,确保防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积极推进。

辛置煤矿安全处

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篇6

为进一步加强我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促进矿井绿色清洁发展,依法保护职工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经职业危害防治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特制定本计划。

一、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目的

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目的是研究和评价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高改善劳动条件的措施,积极控制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为了搞好本公司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促进本公司的和谐发展,使生产作业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危害防治法》第二十一条第二项的规定,制定本公司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目标

1、降低职业病的发生;

2、职业危害因素达标率99%以上;

3、职工个人防护用品配备率100%;

4、职工教育培训覆盖率100%;

5、职业卫生档案建档率100%;

6、职业病查体率100%;

7、职业危害监测覆盖率100%;

8、职业病人治疗、疗养率100%,妥善安置率100%;

9、工伤保险覆盖率100%,劳动合同签定率100%。

三、职业病危害防治实施计划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2、完善制度,落实责任。

3、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4、完善井下设施,保证硬件到位。

5、做好评价及申报工作。

6、做好体检及相关档案保存工作。

四、职业病危害防治实施方案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以公司主要领导为组长,安检、调度、疾控中心、生产、技术、地测、企管、人力资源、、财务、后勤、培训、供应、工会、党群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煤矿职业危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管理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履行工作职责,齐抓共管,确保职业危害及职业病防治措施落实到位。设立职业危害防治办公室,配备1-4名专兼职职防人员,在上级单位及公司领导小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及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的规定,制定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负总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和责任保证制度。

(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如实上报本单位的人数、工资总额、缴费情况以及财务会计帐册等有关情况,按时缴纳工伤社会保险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工伤社会保险工作,使在本公司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工伤、职业病防治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家属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或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等。

(四)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积极做好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工作,使工作场所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五)职业病危害防治项目的申报

建立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基础上,即根据《职业危害防治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的职业危害防治危害因素的种类进行申报,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的规定,填报好各种申报表。

(六)本单位的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危害防治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七)完善职业危害防治管理

(1)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2)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内容有:全公司职工人数、男女职工人数、从事接触职业危害防治危害因素作业的男女人数、患各种职业病危害人数;全公司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数、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点数、各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点的浓度或强度及评价;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备的名称、数量、运行状况、防护效果及对存在问题的治理;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发放数量、是否有职业卫生检验报告书、实际配带情况等)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内容有: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危害防治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

(3)做好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公司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及检测评价(定期检测、评价必须由取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工作。

(4)制定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急措施、人员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法、财产保护对策、事故报告途径和方式、预警设施、应急防护用品及使用指南、医疗救护等内容),并按规定进行演练。

(八)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使本公司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严格按规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据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内容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九)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申报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规定,报告办法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1)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新安县疾控中心接诊的急性职业病在2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②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发生一名职业性炭疽,企业及其新安县疾控中心立即电话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

(2)非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没有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综合医院在发现或怀疑为职业危害防治的患者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②对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非急性职业病或急性职业病紧急救治后的患者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及时转诊到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明确诊断,并按规定报告。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③对确认的非急性职业病患者如尘肺和其他慢性职业病,应及时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各级负责职病报告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树立法制观念,不得虚报、漏报、拒报、迟报、伪报和篡改。

(十)职业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场所职业危害警示及报警装置。

(1)在产生职业危害的场所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3)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十一)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

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告知的内容包括:

(1)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危害后果;

(2)提供的职业危害防治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危害防治防护用品;

(3)工资待遇、岗位津贴和工伤社会保险待遇;(4)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育;

(5)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和防护措施。

(十二)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培训对象包括: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的方式有:对员工进行的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其内容分别是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卫生标准;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职业卫生管理相关知识。目的是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十三)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购置和发放管理 严格执行《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AQ1051)规定,为职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

油液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篇7

一、油液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一) 油液污染的来源

液压系统油液被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油液的污染源可概括为系统残留的、内部生成的以及外界侵入的。

1. 系统内部生成的污染物。

液压系统在工作中自身会由于各种压力损失产生大量的热量, 使系统液压油温度上升, 系统温度过高时液压油容易氧化, 氧化后会生成有机酸, 有机酸会腐蚀金属元件, 生成一些固态颗粒污垢进入液压油中, 其中既有液压元件磨损剥离、被冲刷和腐蚀而产生的金属颗粒或橡胶粉末, 又有油液氧化产生的污染物等, 还会生成不溶于油的胶状沉淀物, 使液压油的粘度增大, 抗磨性能变差。

2. 液压油中混入水分和空气。

液压油新油有吸水性, 含有微量水分;液压系统停止工作时系统温度降低, 空气中的水气凝结成水分子混入油中。液压油中混入水分后, 将降低液压油的粘度, 并促使液压油氧化变质, 还会形成水气泡, 使液压油的润滑性能变差并产生气蚀。液压油能溶解部分空气, 有时还会吸入气泡。空气混入液压油中可加快液压油氧化变质, 还会引起噪声、气蚀、振动等。

3. 液压油中混入颗粒污物。

液压系统及元件在加工、装配、储运中将污物混入系统中, 使用中漏气或漏水后形成不溶物, 使用中金属零部件磨损后产生的磨屑, 空气中灰尘的混入等, 这些都易形成液压油中的颗粒污物。液压油中混入颗粒污物, 容易形成磨料磨损, 降低液压油的润滑性能和冷却性能。

(二) 油液污染的危害

油液污染物对液压系统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它的主要存在形式有固体颗粒、水、空气以及化学污染物等。

固体颗粒与液压元件表面相互作用时, 会产生磨损和表面疲劳, 加速元件磨损, 并可能堵塞液压元件里的阻泥孔或是阀芯憋死。当油液中的污垢堵塞滤油器的滤孔时, 还会使泵吸油困难, 产生气蚀、振动和噪声, 从而造成液压系统事故。

水分和空气的进入使液压油的润滑性能降低, 加速氧化变质, 产生气蚀, 加速液压元件磨蚀, 使液压系统出现振动和爬行现象。

化学污染物在油液中有溶剂、表面活性化合物和油液氧化分解产生物等。有的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新的酸类物质会腐蚀金属, 同时也会污染油液, 使油液变质、变色、变味。

液压系统油液污染严重时, 不仅直接影响液压系统工作性能, 使液压系统经常发生故障, 导致液压元件寿命缩短, 液压系统可靠性降低,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工程机械的正常作业, 降低了机械的工作效率。

二、液压油污染的控制及防护措施

(一) 控制液压油的工作温度

液压系统的温度, 一般在35℃~60℃范围内最为合适, 最高应不超过80℃。在正常的油温下, 液压油各种性能良好。油温过高会使液压系统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如粘度下降, 润滑油膜变薄并易被损坏, 润滑性能变差, 容积效率低, 机械磨损加剧, 橡胶密封圈加速老化, 密封性能随之降低等。因此, 在使用中应控制系统油温保持在正常范围。为此, 应做到几点:

1. 保持油箱中的正常油量, 使系统有足够的油液进行循环冷却。

2. 根据工作环境温度, 选用合适粘度的液压油。周围环境温度高, 应选用高粘度油;周围环境温度低, 应选用低粘度油。在一般情况下, 齿轮泵宜选用50℃时18pf/s~38pf/s的油。

3. 经常清洗冷却散热装置, 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4. 气温较高时, 机械不可连续运转时间过长, 通常在气温高于30℃的条件下, 机械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4h。

5. 当气温低于10℃以下时, 应使系统在无负荷状态下运转约20min, 使油温升到规定值, 方可进行作业。

(二) 元件和系统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进行清洁

元件在加工制造中, 每一工序都必须对加工中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净化清除;元件装配前必须进行清洁处理, 装配后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洁和检验;油箱和管道在去除毛刺、焊渣等污染物后, 需进行酸洗, 以去除其表面氧化物;对初装好的液压系统做循环冲洗, 并定时从系统中取样分析, 循环冲洗直至系统清洁达到要求。

(三) 防止污染物混入液压系统

油箱要合理密封并装设高效能的空气滤清器, 以防止尘土、水分的进入;注入新油必须经过有效的过滤, 系统的回油也应进行有效的过滤;管路接头等连接处密封严密, 防止尘土、水分和空气进入液压系统;活动件必须装有防尘密封装置。

(四) 液压油的过滤和净化

液压油过滤器 (滤油器) 是液压系统中控制油液污染的重要元件, 滤油器的应用必须保证过滤精度符合系统的使用要求, 由流体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应尽可能小, 并应具有足够的油垢容量;定时对滤油器进行检查和净化。液压系统油液的污染度随着外界污染颗粒侵入率和系统内各种磨损颗粒数的增加而增大, 随着过滤比的增大而减小, 因此合理选择过滤比可有效地降低系统的污染度。固体颗粒是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污染的主要来源, 通过合理选择滤油器的过滤比是控制系统污染的主要措施。

(五) 定期检查和更换液压油

液压油在使用过程中, 污染物的侵入会对液压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 要对液压油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必须定期对各密封处、接头处进行检查处理, 对液压系统的液压油进行检查分析, 还要定期更换液压油。更换液压油时必须将旧液压油放净, 整个液压系统必须先清洁后, 再注入新的液压油。

(六) 采用液压油污染度在线监测技术

在工程机械上采用液压油污染度在线监测, 可随时监测液压油在使用过程中的品质, 而且能及时准确地通过显示器显示污染等级及相应的原因, 即使工作人员没有观测到显示器显示的情况, 当污染度达到相应的级别时, 报警装置也会进行分级报警, 以确保工程机械在使用中液压油性能及品质的良好性。

柴油机“三漏”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篇8

一、加垫治漏法 柴油机油管接头防漏垫圈处漏油,可在防漏垫圈的两侧加一层双面光滑的薄塑料垫,用力拧紧即可防漏。

二、漆片液治漏法 柴油机油箱、水箱、曲轴箱等接缝处渗漏,可将漆片放在酒精里浸泡之后,把漆片液涂抹在清洗干净的接缝处即可治漏。但漆片成本高,一般在情况紧急时才使用。

三、以油治漏法 柴油机的油底壳、气缸盖、齿轮室盖、曲轴箱后盖等处的纸垫渗漏时,只要纸垫完好,接合面清洁,便可在纸垫两面抹上一层黄油,拧紧螺栓即可防漏。如果换用新纸垫,安装前要将新纸垫在柴油中浸泡10分钟,然后取出擦净,在接合面抹一层黄油后再装上。

四、液态密封胶治漏法 柴油机上出现固体垫圈缺陷(如坑凹、沟槽、破裂)而形成界面性渗漏和破坏性渗漏时,用液态密封胶涂抹在清洗干净的固体垫圈结合面上,固化后可形成均匀、稳定、连续黏附的可剥性薄膜垫圈,可防治一切渗漏现象。

五、厌氧胶治漏法 柴油机上的通气螺栓、双头螺栓、螺堵等处出现渗漏时,用厌氧胶涂抹在清洗干净的螺栓、螺纹或螺孔处,能很快固化形成薄膜,填充零件空隙,并能承受较大压力,同时还具有防震性强和防松的紧固功能。如用于柴油机高压油管接头螺纹处,治漏效果更好。

六、尺寸恢复胶治漏法 柴油机上的轴与轴套、轴承与轴承座、阀与阀座、自紧油封、毛毡杯和盘根填料等处渗漏时,可用尺寸恢复胶涂抹在清洗干净的配合件磨损部位上,等固化后,就形成了耐磨、耐热、机械强度较高的薄膜层,然后再进行车、镗、刮、锉等机械加工,恢复零件的几何形状和配合精度,从而解决渗漏问题。

职业危害治理方案 篇9

为了搞好本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促进本公司的经济发展,使生产作业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二项的规定,经2011年6月12日安全标准化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本单位2011年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一)职业病防治工作内容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的规定,制定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总负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和责任保证制度。

2、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如实上报本单位的人数、工资总额、缴费情况以及财务会计帐册等有关情况,按时缴纳工伤社会保险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工伤社会保险工作,使在本公司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工伤、职业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家属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或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等。

3、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积极做好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工作,使工作场所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难;(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

建立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基础上,即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进行申报,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填报好各种申报表。

5、本单位的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6、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内容,建立或完善职业卫生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检测评价制度;(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使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严格按规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据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内容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8、职业病报告制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及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规定,报告办法按照下列规定执行:(1)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接诊的急性职业病均在12-2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②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发生一名职业性炭疽,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立即电话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

(2)非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没有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综合医院在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患者时,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②对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非急性职业病或急性职业病紧急救治后的患者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及时转诊到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明确诊断,并按规定报告。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③对确认的非急性职业病患者如慢性职业病和其他慢性职业病,应及时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各级负责职业病报告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树立法制观念,不得虚报、漏报、拒报、迟报、伪报和篡改。

9、职业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场所危害警示及报警装置。(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场所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3)对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0、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

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11、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培训对象包括:公司的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的方式有:对员工进行的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其内容和目的是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职业危害治理方案 篇10

粉尘危害治理工作方案

为规范我省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有效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3〕112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原则,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工作方针,通过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促进全省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治理,一是掌握全省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的数量、类型、分布、生产规模、从业人数及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等情况,并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二是督促全省所有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卫生达到《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要求;三是确保粉尘、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要求。

24、是否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是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是否按要求完成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7、是否按要求进行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

8、生产区域布局是否合理,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是否分开,工作场所是否按要求没有住人;

9、是否在生产现场醒目位臵设臵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职业卫生公告栏、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10、是否按要求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告;

11、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时是否告知职业危害及其后果等;

12、是否按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岗前、岗中、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

13、是否按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培训;

14、是否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管理和运行台账,明确责任人。加强防护设备使用维护,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可靠有效;

15、是否根据生产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的职业病个体防护用品,并督促劳动者正确佩戴和使用;

16、是否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职业卫生相关规定和标准。

(三)监督检查阶段(2014年6月1日至8月30日)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抓好治理工作的落实,督促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按要求开展治理工作,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对职业卫生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职业病危害治理达不到国家规定和标准,未履行职业卫生“三同时”规定等问题的企业,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对整改后达不到要求的,要责令停产整顿,到2014年5月底没有达到上述防尘工程治理要求且粉尘浓度超标的,一律责令停止产生粉尘危害的作业。省局将根据各地工作开展情况,组织交叉检查。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4年9月1日至10月30日)2014年10月30日前,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对本地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治理工作情况进行复查,对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整改或经治理仍达不到条件的,要提请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并于11月5日前将拟关闭企业名单和专项治理工作总结报省安全监管局。

五、工作要求

上一篇:茱萸与菊花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下一篇:有保险经历的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