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危害(共12篇)
职业健康危害 篇1
从2009年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开始, “职业病”这一名词快速在国内传播, 职业病成为员工职业活动过程中继生产安全事故之后的第二大威胁。于个人讲, 张海超被认定为“尘肺三期”, 获赔61.5万元;于百姓讲, 普及了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于国家讲, 推进了法制建设进程, 张海超事件也引起了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12月31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修正后的《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理顺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体制, 强化了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预防中的义务, 进一步完善了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 并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大了处罚力度。
一、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三步走”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建立了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 必须依法依规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一) 必须坚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 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卫生“三同时”, 指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 在项目筹建初期, 企业就要根据可研报告的规划设计, 聘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根据评价出的风险程度 (一般、较重、严重) , 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报告的备案或者审核申请。经备案或者审核同意后, 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危害程度一般或较重的, 设计专篇评审后即可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危害程度严重的, 必须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审查申请, 经审查同意后, 方可组织施工。
项目建成试运行期间, 企业要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 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危害程度一般的,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经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危害程度较重及严重的, 必须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未经备案同意或者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二) 必须加强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最大限度降低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首先, 企业应当完善机构,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要按照国家《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具体要求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包括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十三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其次, 企业应当加大职业病危害防护投入, 主要包括工程防护、个人防护、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员工职业病体检与急救设施配备四方面。
一是工程防护和急救设施配备, 主要是不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做到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有相应的有效防护设施等。必须有完善的标识或警示, 对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设施, 要按相关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对存在或产生高毒物品的, 要按相关规定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 要设置报警装置, 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二是个人防护, 要依据《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 B/T11651-2008) 等标准, 为员工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指导、督促员工正确使用, 最大限度隔离职业病危害。三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企业应当及时、如实向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向员工公布;使用有毒物品的, 还要按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四是接害员工职业病体检, 企业设立专项经费, 根据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不同, 确定接害员工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 定期组织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三) 必须加强职业健康监护, 保证职业禁忌症人员及罹患职业病人员的最大权益
首先是完善接害员工职业健康档案。企业要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档案包括员工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情况, 其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以及职业病诊疗资料等。
其次, 要维护接害员工的知情权。企业要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检查建议如实告知员工;需要复查的, 根据复查要求增加相应的检查项目, 安排时间进行复查和医学观察。
其三, 要保证接害员工的生存权益。经职业健康检查, 发现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 企业应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对健康损害可能与原岗位相关的, 必须妥善安置;对疑似职业病病人, 及时安排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如果本企业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时, 要对接害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其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移交保管。
二、努力提高员工职业健康水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强化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提高员工职业病防护技能。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专职、兼职管理人员及有毒有害物品管理人员必须按规定参加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必须组织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工作中的定期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培训, 教育和督促员工遵守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要利用“安全生产月”广泛宣传普及职业危害防护知识、职业病预防知识, 要利用基层班前班后会、安全日活动、板报等形式开展日常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不断增强各级人员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摘要:本文从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谈起, 具体阐述了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三个步骤, 提出从强化管理、加强培训和舆论宣传三方面努力员工职业健康水平。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健康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47~51号) .
[2]何永坚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解读.
[3]韩吉平, 高恩革.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分析与控制.
职业健康危害 篇2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法定职业病。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
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等。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指不良气象条件,厂房矮小、狭窄,车间布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二、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职业危害因素常以五种状态存在:
① 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于0.1mm,主要是机械粉碎、碾磨、开挖等作业时产生的固体物形成。
② 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微粒,直径小于0.1mm,多为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氧化凝聚形成。
③ 雾: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烟尘和雾又称为气溶胶。
④ 蒸汽:液体蒸发或固体物质升华而形成。如苯蒸气、磷蒸气等。
⑤ 气体: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在空气中的气态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
三、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噪声 即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1 噪声对人的危害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1听力系统。噪声的有害作用主要是对听力系统的损害。噪声作用初期,听阈可暂时性升高,听力下降,这是保护性反应;强噪声作用下,可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内耳感音细胞遭损伤,引起噪声性耳聋;极强噪声可导致听力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即爆震性耳聋。
1.1.2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失调。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易怒等。
1.1.3 其他系统。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其他系统的应激反应,如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加重,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等。1.2噪声危害防治 防止噪声危害应从声源、传递途径和接收者三个方面来考虑。
1.2.1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噪声的设备,如用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用无梭代替有梭织布等,均可受到较好的效果。对于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如风机、电动机等,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此外设法提高机器的精密度,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摩擦和振动,也可以降低生产噪声。在进行厂房设计时,应合理地配置声源。
1.2.2 控制噪声的传播。一般有以下几种措施:
①吸声。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和屋顶,或者在车间内悬挂空间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声能,使噪声强度减低。具有较好吸声效果的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加气混凝土、吸声板、木丝板等。
②消声。用一种能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即消声器。这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消声器有利用吸声材料消声的阻性消声器、根据滤波原理制造的抗性消声器以及利用上述两种原理设计的阻抗复合消声器。
③隔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把声源封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如隔声罩、隔声间。隔声结构应该严密,以免产生共振影响隔声结果。
④隔振。为了防止通过地板和墙壁等固体材料传播的振动噪声,在机器的基础和地板、墙壁联结处设减振装置,如胶垫、沥青等。
1.2.3卫生保健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生产场所的噪声暂时不能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耳塞是最常用的一种,隔声效果可达 30dB 左右。耳罩、帽盔的隔声效果优于耳塞,但使用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有待改进。
对接触噪声的工人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对参加噪声作业的工人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凡有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患者,不宜参加有噪声的作业。对有噪声的作业工人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如实行工间休息,经常监督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
2、振动 振动(又称振荡)是指一个状态改变的过程。即物体的往复运动。2.1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2.1.1 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振动作用于人体后,在感觉上会引起不舒适,强烈的振动甚至不能忍受。振动可使作业能力下降,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的障碍,影响听力和手眼动作配合的准确度,影响注意力集中,容易疲劳,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强烈的振动会造成组织器官位移、挤压而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冲撞性振动甚至会造成组织损伤。在长期振动的作用下,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脚腿痛、下肢疲劳及感觉异常。由于前庭和内脏受振动刺激后的反射作用,可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头昏、眩晕、呼吸浅表、脉搏和血压降低现象。乘晕症是晕车、晕船、晕机症的统称,是全身振动中的常见病。
2.2.2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手部肌肉萎缩,多见于鱼际肌和指伺肌。手握力和手捏合力下降。肌电图异常,呈现正锐波和纤颤波。可发生肌纤维颤动和疼痛。40Hz 以下的大振幅冲击性振动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主要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可见骨质疏松、脱钙、囊样变、骨皮质增生;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及无菌性骨坏死等变化。
(4)听觉器官。振动过程往往同时有噪声产生,振动与噪声同时作用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害。振动对听力损伤的特点是以 125~500Hz 的低频部分听力下降为主,其损伤发生在耳蜗顶部。
(5)免疫系统。对链锯工人和局部振动病患者的调查发现,血清中白蛋白含量 下降,α 2 球蛋白、γ 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认为振动可能是引起超免疫反应的一种因素。
(6)内分泌系统。目前有人观察到,振动病患者血清中缓激肽含量减少而苯甲酰精氨酸乙酯酶活性增高,这一变化对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流速度可发生不良影响。振动还可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尿中羟脯氨酸含量增高等。
2.3 振动对人体危害的防治措施
2.3.1 预防振动的危害应从工艺改革入手,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液压、焊接、粘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改进风动工具,采用减振装置,设计自动或半自动式操纵装置,减少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工具把手设缓冲装置;改进压缩空气的出口方位;防止工人受冷风吹袭。振动作业工人应发放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的无指手套,以减振保暖。
2.3.2 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按接触振动的强度和频率,订立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制度,并对日接触振动时间给予一定限制。
2.3.3 就业前和工作后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也很重要。
3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传播,具有波的一般特征。电磁辐射的波谱很宽,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电离辐射包括 X 射线、γ射线。
3.1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3.1.1 急性效应。急性放射损伤平时非常少见,只在从事核工业和放射治疗时,由于偶然事故而发生,或在核武器袭击下发生。
3.1.2 慢性效应。慢性放射病是在较长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辐射而引起的。全身长期接受超容许剂量的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照射病;局部接受超剂量的慢性照射可产生慢性损伤,如慢性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生育力受损、白内障等。慢性损伤常见于放射工作职业人群,以神经衰弱综合症为主,伴有造血系统或脏器功能改变,常见白细胞减少。
3.1.3 远期效应。辐射的远期随机效应表现为辐射可能致癌和可能造成遗传损伤。在受到照射的人群中,白血病、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骨癌等各种癌症的发生率随受照射剂量增加而增高。辐射可能使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受照者的后代中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率增高。
3.2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的防治措施
3.2.1 外防护除控制放射源外,主要从时间、距离和屏蔽三个方面进行。时间防护是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原则下,设法减少人员受照时间。
距离防护是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远离辐射源,在操作中切忌直接用手触摸放射源,使用自动或半自动的作业方式为好。
屏蔽是外防护应用最多、最基本的方法。
3.2.2 内防护主要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三个环节。围封隔离是采用与外界隔离的原则,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应用放射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应除污保洁,随时监测污染。采取通风过滤的方法,使污染保持在国家规定的限制以下。
3.2.3个人防护的总原则是,应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饮水、进食、吸烟、用口吸取放射性药物等。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配用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工作服等。
4.高频电磁场(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高频电磁场也称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是指波长范围为 1mm ~ 3km 的电磁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4.1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1.1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症,有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失眠、多梦)、心悸、消瘦和脱发等。
4.1.2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症状:手足多汗、口干、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为其特点。
4.2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预防措施
4.2.1屏蔽辐射源用铝铜等金属板或网包围辐射源,以吸收和反射电磁场能量。尽可能屏蔽辐射源所有部分;屏蔽表面应是闭合的,并通过接地装置将吸收的能量变为感应电流引入地下,以防二次辐射。
4.2.2 远距离操作操作岗位和休息地点应尽可能远离辐射源。4.2.3 个人防护从事微波作业的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具。
4.2.4 医疗预防措施进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重点检查眼晶体、血液系统和男性生殖功能。
5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或高温高湿或强热辐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通常分为三种类型。①高温、热辐射作业。②高温、高湿作业。③夏季露天作业。5.1 高温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1.1 体温调节。机体在高温环境下劳动,一方面,劳动过程使机体产热明显增加,劳动强度越大产热越多;另一方面,机体不能再通过辐射热和传导及对流的方式散热,反而受到环境辐射和对流热作用。当气温超过体温时,机体只能靠蒸发汗液散热。蒸发是一种有效的散热途径,一般可以散发体内多余的热量。但如果受某些条件影响,如高气湿、低风速或着装等,身体获热和产热大于散热,人体排出的汗液不能完全蒸发,则变成汗液流下。流下的汗液能起到蒸发散热的作用,体内多余的热不能及时散失而使机体产生蓄热现象,人体不能继续保持热平衡,体温可升高到 40℃ 以上。这时会发生中暑及其他变化。
5.1.2水盐代谢。由于出汗引起体内水分和盐的大量丢失。出汗量可作为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环境温度越高,劳动强度越大,人体出汗就越多。汗液中的盐主要是氯化钠,正常人一般每天摄取食盐的总量为10 ~20g,高温作业每天仅随汗液排出的盐可高达 25g 以上。故大量出汗可引起水盐代谢障碍,而影响劳动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缺水缺盐;并导致热痉挛。
5.1.3循环系统。高温作业时,由于劳动和散热的需要,体内血液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工作肌和皮肤,心脏负担加重,心率明显加快。由于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血液浓缩,粘度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心脏负荷,长期影响可使心肌肥大。
5.1.4 消化系统。高温作业时,由于消化道血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胃液、唾液减少,胃酸降低,淀粉酶活性下降。表现为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高温作业工人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往往高于一般工人,而且工龄越长,患病率越高。
5.1.5 泌尿系统。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以汗的形式排出体外,同时由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提高了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因此经肾脏排出的水分明显减少,有时只相当于身体日排出水分的 10% ~ 15%。如果体内丢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则尿液变得浓缩,加重了肾脏负担,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等,严重者表现为肾功能不全。
5.1.6 神经系统。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高,使肌肉活动减少,产热量减少,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保护性反应,但由此引起的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降低和反应速度减慢、注意力不集中等,容易造成工伤事故发生。
5.2 劳动保护措施
5.2.1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
水隔热:常用的方法有水箱或循环水炉门,瀑布水幕等;
使用隔热材料:常用的材料有石棉、炉渣、草灰、泡沫砖等。在缺乏水源的工厂及中小型企业,以采取此方法为最佳。
采用自然通风:如天窗、开敞式厂房,还可以在屋顶上装风帽。
机械式通风:如风扇、岗位送风。
安装空调设备。
5.2.2 加强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用品:应采用结实、耐热,透气性好的织物制作工作服,并根据不同作业的需 求,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等。
5.2.3 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
从预防的角度,要做好高温作业人员的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高温禁忌症者,一般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应给予适当的防治处理。弧光辐射 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辐射源,其弧光组成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其中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
6.1弧光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1)焊接弧光的紫外线过度照射会引起眼睛患急性角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这是明弧焊直接操作和辅助工人的一种特殊职业性眼病。波长很短的紫外线,能损害结膜和角膜,有时甚至侵及虹膜和视网膜。
红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组织的热作用。眼部受到强烈的红外线辐射,会立即感到强烈的灼伤和灼痛,长期接触可能造成红外线白内障,视力减退,严重时能导致失明。此外,还会造成视网膜灼伤。
眼睛被弧光的可见光照射后,眼睛疼痛,看不清东西,通常叫电焊“晃眼”,短时间内失去劳动能力。
(2)皮肤受弧光的强烈紫外线作用时,可引起皮炎、弥漫性红斑,有时出现小水泡、渗出液和浮肿,有烧灼感、发痒。
(3)此外,焊接电弧的紫外线辐射对纤维的破坏能力强,其中以棉织品为最甚。因光化学作用结果,可致棉布工作服氧化变质而破碎。
防护措施
(1)为保护眼睛不受弧光伤害,焊接时必须用镶有特制防护镜片的面罩。防护镜片有吸收式滤光镜片、反射式防护镜片和变色护目镜片等。滤光镜片根据颜色深浅分有几种牌号,应按照焊接电流的强度选用,见下表。
(2)为防止弧光灼伤皮肤,焊工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和鞋盖等。
(3)为保护焊接工作与其他生产人员免受弧光辐射伤害,可采用防护屏。
四、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所有不溶或难溶的粉尘对身体都是有害的,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疾病。1.1 呼吸系统疾病
尘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粉尘导致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一类疾病。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危害,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无进展,X线胸片阴影可逐渐消退。
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吸入棉、亚麻、大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吸入被霉菌、细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呼吸系统肿瘤: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1.2 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粘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液腺分泌增加,阻留更多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终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御能力下降。体表长期接触粉尘还可导致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金属磨料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3.中毒作用 吸入铅、砷、锰等粉尘可在呼吸道粘膜很快溶解吸收,导致中毒。对于生产性粉尘有哪些预防控制措施?
粉尘危害非常普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尤其发展中国家为甚,全世界大约近上亿劳动者接触粉尘危害。我国情况并不乐观,尘肺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必须采取强有力和效果明显的措施。
法律措施
2.1立法和执法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防止粉尘危害、保护工人健康的法令和条例。
2.2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
1979年卫生部颁发的《工业企业卫生标准》TJ36-79中对9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作了规定,1983年-1996年又增加了40项粉尘卫生标准,总共达49项。2002年4月8日卫生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粉尘标准为47项,包括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两项指标,其中13项又分为总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石棉又分为总尘和纤维浓度。
2.3 技术措施 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预防尘肺最根本的措施。
2.3.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如遥控操纵、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等措施避免工人接触粉尘;采用风力运输、负压吸砂等措施减少粉尘外溢;用含石英低、危害较小的石灰石代替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
2.3.2湿式作业
为一种相对经济又简单实用的防、降尘措施,在考虑湿式作业时,需考虑喷雾水滴大小与捕捉尘粒能力间的关系,提高效率,节约用水,并注意水的再利用,避免污染水源。
2.3.3密闭抽风除尘
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密闭抽风除尘方法。如采用密闭尘源和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溢。抽出的含尘空气在经除尘装置处理后排出大气。
2.4 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水平时,可佩戴防尘护具作为辅助防护措施。效果较好的有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适用于粉尘浓度高的环境。在粉尘浓度低的环境可佩戴防尘口罩。
五、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石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汽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直接摄入各种石油制品可发生多种中毒症状,受到影响的器官有:肺、胃、肠、肾、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衰弱、嗜眠、眩晕、痉挛、昏迷。若一时吸入大量的汽油蒸气,立即会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障碍,引起特殊震颤,皮肤变青,脉搏混乱等症状,特别严重时,反射停止,膀胱和直肠麻痹,最后心脏衰竭而死。吸入的汽油蒸气主要靠肺进行排泄,因此呼气中带有特殊的汽油味。汽油蒸气的气味人们是可以习惯的,但造成慢性中毒后,会有沉重感,头、手、足、四肢和关节刺激性疼痛、腹泻,继之神经炎、贫血、咳嗽等,也会有严重的视觉障碍。汽油中添加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也有神经毒害作用,有引起肺水肿、肺癌之类的危险。
1.2 柴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柴油对皮肤、粘膜的刺激强烈,毒性近似于汽油。通过石油蒸馏获得的不纯的矿物油,对人体能造成长期疼痛的皮肤炎,特别是除对日光敏感,受光线刺激剧烈疼痛外,有时会导致皮肤癌。重质油中毒初期是兴奋、头疼、视听错觉等,不久便产生习惯性,有时抑郁、疲劳、耳鸣并导致肠胃障碍,知觉丧失、记忆力减退、脉搏和呼吸延滞、胸膜炎、肺水肿等。慢性中毒易造成血液异常。
1.2苯及苯系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分析,挥发性芳烃--苯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极少数能致癌的烃类之一,在石油中它的含量从0.1%(原油)到16%(某些炼制产品)不等。苯的急性中毒是从呼吸道吸入产生,低至44毫克/千克的浓度慢性接触,即可导致白血病并破坏免疫系统。现已发现,油船工作人员长期与石油蒸气接触,其骨髓细胞易发生染色体畸变。因此,苯的最高接触浓度定为10毫克/千克。
不论是原油还是炼制产品中的可能致癌物都与多环芳烃有关。原油中多环芳烃含量为0.2%一7.4%,其中致癌的多环芳烃含量比其他多环芳烃的含量小得多,但用过的废石油产品中的多环芳烃有所增加,苯并花可增加200倍。目前认为,由于石油污染使人类自海洋环境中摄入致癌成分(如食用海产品)而诱发癌症的可能性较小。已知某些海洋生物可以从环境中快速地积累多环芳烃,且长期储存于体内而不排出。例如,软体动物只有很低的或根本没有降解多环芳烃酶的活性。已发现,在贻贝组织中多环芳烃的浓度与人为的石油烃类输入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海产品中的多环芳烃并非人类可能致癌的惟一来源,在许多食品如烤肉、熏制食品等中都含有这类致癌物质。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同,每人接触致癌多环芳烃的量有很大波动,人类从海产品中摄入致癌多环芳烃的量并不是特别高。石油污染防护措施
2.1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2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2.3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2.4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2.5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在矿山、冶炼厂以及与锰化合物的生产、使用等有关的单位及个人, 锰中毒应引起重视。
2.1 锰的急性毒性
锰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不一, 锰蒸气的毒性大于锰尘, 而锰尘又以自然来源的新鲜粉尘毒性较大, 锰合金粉尘的毒性按以下次序递减: 锰, 二氧化锰, 矽锰。化合物中锰的价态越低, 毒性越大。锰蒸气在空气中氧化成为灰黑色的一氧化锰及棕红色的二氧化锰烟雾, 大量吸入可致急性中毒;误服高锰酸钾也可发生急性中毒。
2.2 锰的慢性毒性
2.2.1 锰的神经毒性 锰中毒所影响的器官主要是脑, 锰可透过血脑屏障沉积于脑部, 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症状。长期接触较低水平的锰尘, 对神经系统可引起长期毒作用, 出现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四肢僵直, 动作笨拙, 表情举止异常, 体征检查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 闭目难立症等。高锰可能与癫痫有关, 还可影响智力等。
2.2.2 锰中毒在神经精神方面, 早期以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 继而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 表现为帕金森氏综合症。
4.2.3 锰的生殖毒性 锰的生殖毒性,女工月经的经量增加、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白带增加发病率高于对照组, 自然流产率、早产率均增多。锰中毒男工精液外观呈均匀灰白色,平均液化时间延长。
2.2.4 锰的肺脏毒性 锰也是一种肺毒物。在接触氧化锰粉尘的工人中, 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增高。
2.2.5 锰的肝脏毒性 肝对锰的分布与排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且锰主要经胆汁排泄。
2.2.6 锰的心血管毒性 锰有心血管毒性, 可引起动物心肌的兴奋与收缩分离,以致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而且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的兴奋收缩偶联阻滞, 引起低血压。
2.3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严加密闭,提供局部排风设施和全面通风设施。禁止明火、火花、高热,使用防爆电器和照明设备。
穿防透气型防毒工作服,戴防化学手套和安全防护眼镜。提供淋浴设施。属于粉尘。
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
及时换洗工作服。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尘口罩。
3酸碱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1酸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1.1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3.1.2 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 3.1.3 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
3.1.4 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的烧伤以至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慢性影响有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3.2安全措施
3.2.1密闭包装,并贮于干燥通风处。
3.2.2与食用化学品、碱类、还原剂、易(可)燃物分储。3.2.3注意个体防护,严禁身体直接接触。3.2.4皮肤(眼睛)接触,用流动清水冲洗。3.3碱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3.1具有刺激和腐蚀性。
3.3.2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 3.3.3皮肤和眼与碱性物质直接接触会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3.4防护措施
3.4.1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3.4.2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3.4.3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3.4.4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3.4.5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4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
1、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当其通过鼻腔、气管、支气管时,多被管腔内膜水分吸收阻留,变成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
2、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一起进入人体,气溶胶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带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此外,当悬浮颗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等金属成分时,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雾,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代入呼吸道深部。硫酸雾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约强10倍。
3、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动物实验证明10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可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致癌因子的发病率。
此外,二氧化硫进入人体时,血中的维生素便会与之结合,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新陈代谢。二氧化硫还能抑制和破坏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2、防治措施
2.1个人防护
首先,应加强劳动保护及安全生产的教育。
2常规处理SO2 方法 在注意工人个人防护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SO2 烟气。
预防措施主要有:生产和使用场所应加强通风排毒,车间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不应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浓度。
有明显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者,禁止从事与二氧化硫有关的作业。臭氧对人类的危害
低浓度的臭氧可消毒。一般森林地区臭氧浓度即可达到0.1ppm)但超标的臭氧则是个无形杀手!
它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引发支气管炎 和肺气肿;
臭氧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
臭氧会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
臭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加速衰老,致使孕妇生畸形儿;
而复印机墨粉发热产生的臭氧及有机废气更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它会引发各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因此,臭氧和有机废气所造成的危害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有效地防止臭氧污染的方法:
1、对外排的废气推荐采用水帘柜+生物滤塔处理工艺
水帘柜以去除漆雾污染为主,生物滤塔以去除有机溶剂污染为主。如果没有条件设置水帘柜,生物滤塔则是必要的,可同时兼顾去除漆雾和有机溶剂。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工艺适宜于小风量、低浓度、间歇使用场合,投资少,运行成本低,适用于汽修厂、4S店、钣金厂等场合的有机废气处理。
2、密闭设计,强化通风
对喷漆房尽量采用密闭设计,并采用强制排风,降低室内有机溶剂浓度,防止有机溶剂的无组织漫延和排放。通风量的设计应满足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要求。
一氧化碳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等;中度中毒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重度中毒意识障碍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如CO浓度极高时,可使人迅速昏迷,甚至“电击样”死亡。
2.其他损害
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之外,急性CO中毒尚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周围神经病变(多为单神经损害),皮肤水疱或红肿,身体挤压综合征(包括筋膜间隙综合征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极少部分患者可合并脑梗死或心肌梗死。
3.迟发脑病
部分急性CO中毒昏迷患者苏醒后,经2~60d的“假逾期”,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称为迟发性脑病。精神及意识障碍表现为智能减退、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或去大脑皮层状态;锥体外系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增高、主动运动减少等帕金森氏综合征表现;锥体系损害表现为偏瘫、小便失禁、病理征阳性;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则表现为失语、失明、失写及继发性癫痫发作等。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较难抵抗感冒之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士如哮喘病患者,会较易受二氧化氮影响。
急性氮氧化物中毒主要损害靶器官为呼吸系统。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1.急性轻度中毒 一般在吸入氮氧化物几小时至72h潜伏期后,出现胸闷、咳嗽、咳痰等,伴有轻度头痛、头晕、无力、心悸、恶心、发热等症状;眼结膜及鼻咽部轻度充血及肺部有散在的干啰音。胸部X线片可见肺纹理增强,或肺纹理边缘模糊。血气分析: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可低于预计值1.33~2.66kPa(l0~2OmmHg)。
2.急性中度中毒 有呼吸困难,胸部紧迫感,咳嗽加剧,咳痰或咳血丝痰,常伴有头晕、头痛、无力、心悸、恶心等症状,并有轻度紫绀。两肺有干啰音或散在湿啰音。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胸部X线片可见肺野透亮度减低,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呈网状阴影;或有局部或散在的点片状阴影,或相互融合成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血气分析:在吸低浓度氧(小于50%)时,才能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大于8kPa(6OmmHg)。
3.急性重度中毒 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者为重度中毒。
(1)肺水肿:呼吸窘迫,咳嗽加剧,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明显紫绀。两肺可闻干湿啰音。胸部X片可见两肺满布密度较低、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或呈大小不等的云絮状阴影,有的相互融合成大片状阴影。可伴有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血气分析:在吸入高浓度氧(大于50%)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小于8kPa(60mmHg)。
(2)昏迷或窒息。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4.迟发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 在吸入氮氧化物气体,无明显急性中毒症状或在肺水肿恢复阶段后2周左右,突然发生咳嗽、胸闷,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紫绀。两肺可闻干湿啰音或细湿啰音。胸部X片可见两肺满布粟粒状阴影。
长期接触低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的氮氧化物,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预防
1.改革工艺过程,尽量密闭化生产,加强通风排毒设备,便车间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在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2.定期检修设备,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发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如根据需要戴好送风式防毒面具等。
不当举措危害健康 篇3
不宜用隔夜自来水
很多人都有一种习惯:清晨用水往往一打开水龙头就刷牙、洗脸、做饭,更甚者直接饮用自来水。研究发现:隔夜水龙头往往窝藏有一种细菌——军团菌。人如果感染这种嗜肺军团杆菌就会得一种症状酷似肺炎的“怪病”,以至于医生们往往把它当做肺炎治疗,后来才发现无效。患者一般有胸痛、嗜睡、烦躁、抑郁、神志模糊、定向障碍等中枢神经症状,有的还伴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更为严重者甚至致人死亡。
补品不宜用开水冲
蜂蜜、麦乳精等补品,多含丰富的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类、维生素以及某些矿物质等,而这些成分都不耐高温。实验表明:一旦加热到60-80℃,其色香味会产生变化,营养成分亦遭到破坏。特别是某些营养品中含有适当的酶,在高温下极易变性而失去作用。
发烧时不宜喝茶水
发烧的病人,最好不要喝茶。因为茶中的茶碱和鞣酸对病人不利。茶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加强血液循环及加速心跳的作用,相对地也会使血压升高。发烧病人本身的心跳及血压已比平时高了,如果饮茶,由于茶碱的作用,会使体温上升更快。另外,鞣酸有收敛的作用,会直接影响汗液的排出,妨碍了正常的排热。
蔬菜汤隔夜不宜喝
营养学家提倡,婴儿应多喝一些煮菜汁。因为许多绿叶蔬菜如小白菜、菠菜、卷心菜中都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在煮菜时,菜中的硝酸盐就溶解到菜汤中。人体摄入一些硝酸盐并不影响健康,问题在于菜汤中的硝酸盐因放置时间过久,在细菌作用下形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从而使肌体缺氧而危害健康。
干洗衣服不宜马上穿
职业压力对安全与健康的危害 篇4
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 职业压力对组织和个人都存在广泛的不利影响, 与员工的缺勤率、离职率、事故率、工作满意度等息息相关, 可能会固化职工工作中不良的行为应对模式, 而且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也将是潜在的、长期的。 (见表1)
对安全的危害
1.压力对生产作业中认知能力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 应激会减弱人的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的下降又加剧了最初出现的差错或故障的危害性, 最终导致事故。事实上, 应激与差错经常以某种闭环的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当差错产生且被我们意识时, 它们会诱发应激 (紧张) ;当存在高水平的应激 (紧张) 时, 差错更容易发生。
应激源对人的注意能力的影响十分显著, 可以使注意广度下降 (注意狭窄) , 尤其会导致注意集中能力下降。研究证实, 许多应激源使得注意从相关任务的信息加工中转移出来, 比如生活应激事件等压力源引起的压力导致作业者注意力分散, 以致于引发错误操作或由于不能及时发现危险信息而丧失避险机会。
2.压力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所引起的各种生理、心理和行为改变, 不仅可以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而且是伤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长期从事简单、重复操作的流水线作业工人、农民, 长期驾驶于同一条线路的汽车司机, 以及专科医生等, 由于每天重复单调的刺激容易引起神经系统抑制和身体困倦, 会表现出思想松懈, 注意力不集中, 以及动作节奏减慢等疲劳和厌倦心理。而长期处于持续性或超常应激情况下, 则会产生各种心身不良状态, 表现出各种生理、心理或社会功能障碍或紊乱, 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 干扰对信息的感知与记忆, 妨碍正确思维和判断, 造成不正确的决策和行为, 这也是压力引发事故的机制所在。
压力与健康
1.压力的致病机制
机体在压力状态下各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内分泌、呼吸、循环、消化、血液、肌肉骨骼、泌尿诸系统都会作出反应, 这些反应使各系统产生许多不利变化, 其导致的疾病也遍及各个系统。比如, 压力使循环系统负荷增加, 这是压力导致心脑血管病症的主要机制。压力导致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亦是引起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通过隔离和破坏细菌、病毒以及其他外来生物体来达到保护机体的目的。当外来生物体侵入机体时, 免疫系统产生大量抗体来攻击或破坏它们。另外, 压力对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 即皮肤和黏膜的功能也会造成影响, 其可能的机制是:压力产生时, 能量大量向肌肉和大脑分散, 为应对做出准备, 从而使皮肤和黏膜所需的能量减少, 也就压制了免疫功能的正常工作, 提高了机体被病毒、细菌感染的危险, 各种感染性疾病也就容易发生了。
2.压力与重大疾病的关系
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前3位原因, 或称为“3大杀手”。在我国, 这“3大杀手”已占到城乡居民死因构成的近70%。研究同时表明, 这3大疾病均与压力因素密切相关。
压力与心脑血管病
美国和瑞典学者对96万名员工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 高工作压力的员工患心脏病的几率比低工作压力的员工大4倍。2007年, 欧洲心脏病医学协会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在荷兰召开第五十届年会, 英国研究人员海明威 (Harry Hemingway) 表示, 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脏病的影响, 其实比抽烟、饮食习惯等生活形态的影响还大, 但却长期受到忽视。
研究表明, 大脑和心脏之间存在有反馈回路。大脑的学习、情绪及记忆等区域与心脏的跳动密切相关。压力大会导致大脑功能失去平衡, 输出更多的信号会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引发猝死。压力所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增加, 所导致的循环系统的应激反应使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心律失常的危险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还可诱导冠状动脉内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从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此外,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 可引发一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 这些可以间接增加心脏病发生的危险。
压力与肿瘤
目前, 不少国家的专家们认为, 长期紧张会增加人患癌的危险性。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曾报道, 心理紧张的人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更大。为了证实心理紧张与大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 美国加州大学考特尼·奥尔德里奇 (Courtney C.Aldrich) 等与瑞典的研究人员一起, 从斯德哥尔摩地区大肠癌患者的数据库中找出了569名大肠癌男女患者, 并任意选择了150名未患癌症的成年人进行对照。进行压力测试后发现, 工作负荷重和工作环境不佳的人, 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是工作压力轻、工作环境理想者的5.5倍。并且即使排除了同大肠癌有关的饮食及其他因素后, 压力所致的心理紧张与癌症仍有密切关系。
3.过劳死
过劳死 (Karoshi) 是个日本名词, 它的意思是工作过度引起的死亡。一般认为, 过劳死是指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 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 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 或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 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过劳死不是个纯粹的医学名词, 它主要强调一个性质, 即由工作过度引起的突然死亡 (或残疾) , 并且应该得到赔偿。过度劳累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加班时间过长, 劳动强度过重, 心理压力过大, 轻则造成劳动者健康受损, 重则导致劳动者死亡。
压力的测量
压力评估可分为压力水平评估和压力源评估两个方面。国内外有关压力测量的工具种类繁多, 主要以各种自评问卷为主。工作压力的准确测量是研究工作压力管理的基础, 国内目前尚未研制出较为成熟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 大多直接借鉴使用国外的压力测量工具。
1.职业压力指标量表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或称工作压力源量表, 是美国工作压力研究协会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 的美国心理学家库珀 (Cooper) 、斯隆 (Sloan) 和威廉姆斯 (Williams) 于1988年设计的工作压力测量指标体系, 它从压力源、个性特征、控制源、应对策略、工作满意度、生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7个方面来全方位地衡量工作压力状况。
2.Mc Lean’s工作压力问卷。Mc Lean’s工作压力量表中的问卷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 (Mc Lean) 教授编制的。该问卷由应对能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源3个量表组成。
3.工作内容问卷。著名的工作压力“JD-C”模式的提出者美国教授罗伯特·卡拉谢克 (Dr.Robert Karasek) 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了工作内容问卷。该问卷原用于工作压力与高血压、心脏病的关系研究, 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价职业人群的工作压力水平。
4.工作控制问卷。工作控制问卷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的约瑟夫 (Joseph J Hurrell Jr, Ph D) 和玛格丽特 (Margaret A Mc Laney, Ph D) 于1988年研制的, 该问卷主要从工作压力源的角度来衡量个体面临的压力, 调查内容与个体对工作情境中的人、事、物的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5.职业紧张量表。 (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 , 由美国科学家奥斯潘 (Osipow) 教授1981年研制。该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 (即职业任务、紧张反应和应对资源) 。职业任务包括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冲突、责任感、工作环境6个子项。个体紧张反应包括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4个子项。应对资源包括娱乐休闲、自我保健、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4个子项, 共计14个子项140个测试项目。
吸烟危害健康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烟的有害成分,使学生明确吸烟以及被动吸烟的危害所在.2、通过学习了解吸烟对周围环境的危害,知道关心环境卫生,有关心人们健康的意识。
3、拒绝被动吸烟,用有效的方式劝诫周围的人戒烟,营造无烟环境。教学重点:了解香烟中包含的主要有害物质。教学难点:了解吸烟会对人体带来哪些巨大的伤害。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想抽一支烟,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吸烟有害健康;公共场合不能吸烟。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吸烟是有害健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师出示课题:吸烟有害健康
二、创设情境,展开课堂:
1、《吸烟者的肺》
师:吸烟的人与不吸烟的人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说话:
吸烟的人的牙齿、衣服、手指怎样?
师:这只是同学们看到的吸烟的人的外貌,下面请同学们看两幅图片:
师出示幻灯片
师:哪一副图片是吸烟人的肺? 生区别指出。
师:你凭什么判断的?
生:吸烟人的肺比不吸烟的人的肺要黑。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刚才老师展示的只是香烟对人体里肺的危害,只是一方面,其实香烟燃烧时会极大地危害人体全身的健康。
2、讲解吸烟吸烟引至慢性中毒的各种病症:
师出示课件:《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释疑:为什么没有吸烟急性中毒呢?
师:香烟燃烧时产生多种有害物质,主要是烟碱(尼古丁)、烟焦油和一氧化碳。尼古丁是一种剧毒物质,实验证明,一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为5至15毫克,是可毒死一只老鼠,20支香烟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头牛。尼古丁的致死量为50—70毫克,相当于20—25支纸烟的含量。为什么没有吸烟急性中毒呢?
①、吸烟时烟草中的部分尼古丁被烟雾中的毒物甲醛中和了,而且大多数不是连续吸烟,这些尼古丁是间断缓慢进入人体的。
②、此外纸烟点燃后50%的尼古丁随烟雾扩散到空气中,5%随烟头被扔掉,25%被燃烧破坏,只有20%被肌体吸收。③、长时间的吸烟者体内对尼古丁产生耐受性。
4.烟情分析:
①我国是世界上烟民最多的国家,有3.5亿烟民,并因此制造了5.4亿被动吸烟者,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据世卫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烟草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杀手”。世卫组织估计,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每年吸烟致死的人数有可能增加一倍。在全球13亿烟民中,有6.5亿人会因为吸烟而过早死亡。
师:由此可见,吸烟的后果多么可怕。这段话里有一个词:被动吸烟者。
②被动吸烟者是指哪些人?
被动吸烟者:是指生活和工作在吸烟者周闱的人们不自觉地吸进烟雾尘粒和各种有毒的物质。
③香烟对被动吸烟的人有什么危害?
被动吸烟15分钟等于主动吸烟:
а、戒烟网最近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被动吸烟即俗称的 “吸二手烟”比原先外界所知道的还要危险,一些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人,患肺癌的机率比常人多出 6倍。
в、被动吸烟对婴幼儿、青少年及妇女的危害尤为严重。对儿童来说,被动吸烟可以引起呼吸道症状和疾病,并且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对于孕妇来说,被动吸烟会导致死胎、流产和低出生体重儿;被动吸烟亦会增加成人呼吸道疾病、肺癌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
5.怎样减少香烟的危害?
(1)、认识禁烟标志:
引导学生回忆健康标志。
(幻灯片出示禁烟标志)
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禁烟标志?
(2)有禁烟标志的场所:
宾馆、饭馆、影剧院、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商场(店)、书店;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学校、医院、加油站等等。任何社会成员都可以自由往来、停驻足或者只需购票就可以自由出入进行各种共同性活动的场所都是公共场所。
(3)小结:吸烟,污染环境,使空气变得浑浊,危害别人的身体健康,容易引起火灾,所以我们国家规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并把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夜定为我们国家的无烟日,号召人们戒烟。(4)、宣传戒烟:
你们家人吸烟吗?教师将数字统计出,让学生感受目前吸烟的人还是比较多,为了他和家人的健康,你有什么好办法劝诫哪些吸烟的人呢?
(幻灯片出示)
我想帮()来戒烟,我打算这样做„„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我的父亲也吸烟,我打算这样帮他来戒烟:(幻灯片出示)
我想帮(父亲)来戒烟,我打算这样做
①把他的吸烟用具扔掉,如打火机、烟灰缸,香烟
②建议他餐后喝水、吃水果或散步,摆脱饭后一支烟的想法。
③烟瘾来时,教他立即做深呼吸活动,或咀嚼无糖分的口香
糖,避免用零食代替香烟。
④告诉别人他已经戒烟,不要给他烟卷,也不要在我面前吸烟。
⑤写下我认为的戒烟理由,如为了自己的健康、为家人着想、为省钱等等,随身携带,当他烟瘾犯了时可以拿出来告诫自己。⑥帮他制订一个戒烟计划,每天减少自己吸烟的数量。⑦给他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如游泳、跑步、钓鱼等。一方面可以缓解精神紧张和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花较多的心思在吸烟上。
⑧当他有想吸烟的冲动时,还告诉他可以用喝水来控制。当他感到空腹或想吸烟时,就先慢慢地喝上一杯水。实验证明水是戒烟的妙药。
三、延伸: 讨论:
吸烟的人怎样开始吸烟的?
怎样拒绝吸上第一口香烟?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
四、总结课堂:
医生忠告:吸烟危害健康! 篇6
●每吸一支烟,可使寿命缩短5分30秒。
●长期吸烟者,平均寿命可减少6~8年。
●全世界每13秒钟就有一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每天吸一包烟的人,30年可累计吸掉近22万支烟,体内的尼古丁含量可以毒死22万只老鼠。
●吸烟一年以上的男子,其精子畸形率可高达20%。
●吸烟妇女与不吸烟妇女相比,受孕率降低10%~15%,即使怀孕,畸形儿高达2.5倍,新生儿体重平均降低300克,妇女的绝经期可提前1~3年。
●吸烟与不吸烟者相比,发病比例明显增加:肺癌为10~36:1,支气管炎、肺气肿为10-20:1,心脑血管病为8:1,心脏病为6:1,冠心病为4:1,食道癌为3,4:1,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为2.8:1,肝硬化为2.2:1,等等。
●自50年代以来,全世界因吸烟而患病死亡的人数已达6000万人。最近几年,全世界因吸烟而患病死亡的人数每年高达300万人。预计到2025年,此人数每年可达到1000万人。其中200万-300万人将是中国人。
●我国的烟民已有3亿多人,居世界第一,且每年正以2%的速度递增,其中青少年“烟民”队伍发展很快。
●吸烟造成的健康损失与香烟所获利税之比约为2:1,即我国的香烟利税是以超过其一倍的代价换来的。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并能涉及到人体的每个系统,发生各种疾病,其中尤以引起癌症最为多见,如肺癌、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肾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研究表明,吸烟年龄越早,吸烟量越多,癌症发病率就越高,这是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吡啶焦油、亚硝酸、氰酸等20多种有害物质,经燃烧后会产生300多种有害化合物、20多种中等有毒物质及10多种强致癌物,这些有害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可从多个途径侵入人体脏器,日积月累,最终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而致癌。研究还表明,吸烟也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及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吸烟后能使吞噬细胞活力减弱,吞噬杀菌功能降低,肺溶菌酶明显减少,从而使肺的防御功能下降,发生感染。过量吸烟,可使血压上升,吸烟者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吸烟过量还可导致晕厥,直至发生猝死。这是因为烟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可引起缺氧、血管痉挛,导致广泛性脑供血和供氧不足。
研究结果表明,戒烟20分钟以后,人体状况便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化,请再看一组数据:
戒烟20分钟:血压、脉搏跳动恢复至正常状态,手、脚的温度上升到正常状态。
戒烟8小时:血液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降至正常状态,含氧量升至正常状态。
戒烟24小时:心脏病的发病机会减少。
戒烟48小时:神经末梢重新开始生长,嗅觉和味觉的能力增强,走路感觉轻松。
戒烟2周至3个月:循环系统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增强30%。
戒烟3~4个月:咳嗽、疲劳、气短等症状减轻,肺纤毛重新生长,增强了处理肺液、清洁肺部的能力,减少了感染的机会。
戒烟1年:患癌症的机会减少了1/2。
目前,全世界正涌动着一股戒烟潮,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吸烟者,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停止吸烟。这一倡议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响应,我国也制定了每年减少烟民1%,到2000年把全国吸烟率控制在20%以下的战略目标。
戒烟是利国利民、千秋万代的大事。烟民们,当你悠闲地吞云吐雾之时,你不要忘记,你的家人、朋友,甚至未出世的孩子,也和你一样正在“分享”着烟雾和疾病。所以,为了你与家人的健康,请听医生的忠告:放下手中的香烟。
职业健康危害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辖区2010—2011年3家制鞋厂接触苯作业的工人180人, 其中男75人, 女105人;年龄19~43岁, 平均25.2岁;从事苯作业工龄0.4~6.5 a, 平均2.3 a。另选不接触苯作业的管理人员180人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78人, 女102人;年龄20~45岁, 平均26.8岁。
1.2 方法
按照车间空气有毒有害物质监测采样原则, 对3家制鞋厂的生产车间30个作业点进行现场采样,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车间空气中苯含量。血液白细胞 (WBC) 、血白蛋白 (Hb) 、血小板 (Pt) 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按照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测定。
2 结果
2.1 车间空气中苯浓度
通过对3家制鞋厂的生产车间30个作业点采样分析, 结果发现23个作业点苯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PC-STEL 10 mg/m3) , 采样点超标率达76.7%。苯浓度范围6.5~63.8mg/m3, 平均浓度25.3 mg/m3, 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53倍。
2.2 苯作业工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对苯接触组与对照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 发现苯接触组具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乏力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反映出血倾向的几项指标, 如牙龈出血、鼻出血, 苯接触组工人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人员, 见表1。
2.3 外周血中WBC、Hb和Pt情况
检查180名苯接触工人外周血中WBC、Hb和Pt, 按WBC正常值不少于4.0×109/L, Hb不少于110 g/L, Pt不少于100×109/L, 结果发现17人出现WBC下降 (9.4%) , 22人Hb下降 (12.2%) , 11人Pt下降 (6.1%) , 与对照组比较, 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肝功能和HBs Ag检查结果
对苯作业工人和对照组工人进行肝功能和HBs Ag检查, 结果显示苯接触组21人HBs Ag阳性, 7人丙氨酸转氨酶 (ALT) 活力升高 (ALT大于40U/L) ;对照组12人HBs Ag阳性, 未见ALT升高者。
3 讨论
苯是一种易挥发的有机溶剂, 虽然苯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 但大部分工人对苯的毒性并不了解。我国职业接触苯与含苯溶剂的工人多达50万以上, 占各种化学物接触之首[7], 其对职业接触人群有显著危害。接触苯作业可引起人类血液系统损害, 表现为血细胞减少症、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严重时可导致白血病[如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ALL) 等], 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 (MDS) 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HL) 发病的危险性也增高[8,9,10]。个体对苯致血液毒性的易感性存在着差别, 提示遗传因素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
本文结果表明, 3家制鞋厂的苯职业病危害比较严重, 现场检测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范围6.5~63.8mg/m3, 最高采样点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5.4倍。接触苯作业的工人中有9.4%出现WBC下降, 12.2%出现Hb下降, 6.1%发生Pt下降。我们分析苯接触工人出现上述健康损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苯作业工人对苯的职业病危害与防护知识了解很少, 企业没有认真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和职业卫生培训的职责。 (2) 工人的劳动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 加班比较普遍, 一般每天工作10~13 h, 周末基本上不休息。 (3) 几个企业都没有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 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没有采取有效的通风排毒措施, 致使鞋帮车间和刷胶车间的空气中苯浓度超标; (4) 本次调查的苯作业工人中大部分为青年女工, 一般认为青年女性对苯的敏感性高, 容易发生职业损害。 (5) 企业没有按照有毒作业和无毒作业分开的原则进行, 致使有毒作业与无毒作业大部分在同一车间, 使本来可以避免接触苯的工人同样受到苯的危害。
针对目前部分制鞋企业苯职业病危害仍然比较突出的特点, 我们认为卫生监督部门必须加强对制鞋企业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预防苯职业病危害的认识, 必要情况下要求企业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或者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对制鞋生产过程中的苯危害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护措施, 如改革生产工艺, 推广无苯或低苯胶粘剂, 在使用粘胶的工作岗位安装抽风排毒设备, 以降低车间空气中的苯浓度;对苯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为工人配备有效的职业病防护个人用品。制鞋企业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开展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浓度监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组织苯作业工人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早期发现职业禁忌证和苯中毒造成的健康损害, 减少苯接触机会, 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苯中毒事故发生。制鞋企业使用含苯胶粘剂造成急性或慢性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已成为严重危害制鞋工人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我国虽早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但目前部分企业仍没有履行预防职业病的法律职责, 一方面, 企业对防治职业病的法律意识不强, 没有认真落实有关职业病防治的制度与措施, 不愿意在职业病防治设备上增加投入, 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另一方面, 对工人的健康状况关心不够, 工人超时工作非常普遍,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情况下超时工作, 是发生职业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制鞋企业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要求, 加强苯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测, 采取有效的通风排毒措施, 改革生产工艺, 使车间空气苯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内。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苯作业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预防苯中毒发生。
参考文献
[1]张静, 吕建萍, 张晨, 等.低浓度苯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 28 (8) :1020-1022.
[2]McHale CM, Zhang L, Lan Q, et al.Glob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a population exposed to a range of benzene levels[J].Environm Health Perspecti, 2011, 119:628-634.
[3]Smith MT.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benzene health effects and susceptibility[J].Ann Rev Pub Health, 2010, 31:133-148.
[4]Zhang L, Eastmond DA, Smith MT.The nature of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detected in humans exposed to benzene[J].Crit Rev Toxicol, 2002, 32:1-42.
[5]Snyder R.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benzenetoxicity and leukemohenesis[J].Drug Chem Toxicol, 2000, 23:13-25.
[6]Lan Q, Zhang LP, Li GL, et al.Hematotoxicity in workers exposed to low levels of benzene[J].Science, 2004, 306:1774-1776.
[7]陈艳, 李桂兰, 许建宁, 等.毒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易感性[J].毒理学杂志2007, 21 (1) :11-15.
[8]刘征宇, 杨祥丽, 张志敏.慢性苯中毒患者60例周围血象及骨髓象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21) :83-85.
[9]葛英杰, 彭艳华, 张佳愉.苯中毒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检测的临床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2, 40 (2) :161-163.
职业健康危害 篇8
1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1.1 影响身体方面的因素
1.1.1 环境因素
急诊科工作环境通常包括院前及院内急救环境。①院前急救环境多种多样,比较社会化,如房屋倒塌、坠楼、台风、火灾、车祸、打架、醉酒、电击、淹溺及其他物理或化学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等,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由于情况紧急忽略了自身的防护而受到伤害。②院内环境影响因素如急救电话铃声、救护车及各种抢救设备的报警声、推平车的声音、家属的哭泣吵闹声等各种噪声严重影响孕期护士的情绪,导致其烦躁、易怒、脾气暴躁。噪声的致畸作用已确定,当噪声达85 dB(A)时,可使胎儿听觉损伤;达100 dB(A)时,使子代智力低下。噪声使脑垂体分泌的催产素增多,引起子宫收缩而致流产或早产[3]。
1.1.2 锐器损伤性因素
目前锐器伤已成为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锐器损伤性因素对护士健康影响的报道很多,特别是被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后的锐器刺伤后,护患双方进行一系列经血传播疾病的检查,通常能查出某些患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梅毒感染后或艾滋病患者。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传播。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的针刺伤后的感染率为6%~30%,针刺伤后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若被带有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率为3%~10%;若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率为0.3%~0.5%,只要0.1 ml的血液就可以使受伤者感染HIV[4,5]。护士因其特殊的生理变化,可能导致行动及思维迟缓更易出现此类失误。使护士本身或者胎儿的健康都将受到损害。
1.1.3 辐射损伤性因素
辐射包括X线、紫外线、电磁场等,X线对胎儿影响的大小与照射剂量和照射部位有关,也与胎儿发育的阶段有关。紫外线产生的臭氧吸入人体内后,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病变,眼角膜吸收紫外线后通过光化学作用,导致角膜上皮组织水肿、细胞浸润等炎性反应,紫外线照射皮肤会引起皮肤局部红斑[6]。磁场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手机、电脑等日常用具都有辐射,进而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都造成影响。电脑辐射不仅对人的植物神经功能、眼睛和肌肉骨骼等有一定损害外,还可能引起流产甚至畸胎。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是离不开电脑的,临床工作中所有的医嘱处理、治疗处置单的打印都需要操作电脑来完成。美国国防部兵役局有15名孕妇在荧光屏前工作,1年内有7人流产,3人产下畸形儿,其危害概率在60%以上[7]。
1.1.4 负重的工作强度和劳动姿态
负重的的体力劳动及长期站立、弯腰等姿势大大增强了孕期护士的身体疲劳程度,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孕妇腹部逐渐突出,使得脊柱的前凸增加,小关节的压力增大,脊柱的肌肉持续紧张,腹围的加大使脊柱肌肉负荷继续增加,腰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将采取上身后仰的姿势,形成脊柱前突,腰椎前弯增大。腰背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自身和胎儿体重的日益增加,加剧了对背部脊柱和肌肉的牵拉,因此孕期护士常产生腰痛[8,9]。
1.1.5 化学性因素
医院长期使用甲醛、戊二醛、乙醇、含氯消毒剂等,这些化学消毒剂具有挥发性、腐蚀性,可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吸入以及操作中不慎溅到眼部、面部等,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眼睛的烧灼感、头痛、鼻炎、皮肤过敏、哮喘样症状等[10]。护士每天接触各种药品,特别是一些抗癌药,已有报道证实抗癌药物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的原理,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抑制细胞增殖;因为抑制了细胞增殖,就是抑制了肿瘤的生长与扩散,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大多数药物都没有针对性,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力是同样大的,影响细胞分裂不只是影响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同样如此。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的危险值与抗癌药物接触水平的多少有关。研究表明,孕期护士接触抗癌药物的自然产率、早产率都明显高于不接触抗癌药物的对照组,出生缺陷率接触组也高于对照组[11,12]
1.2 心理方面的危害因素
护士长期面对危重患者、意外伤害及死亡的抢救,患者家属往往心情迫切,康复期望度高,通常在抢救失败后易引起家属的不理解而造成医疗纠纷。随着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急诊科的护士在学历、工作经验与抢救技能方面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和人员编制的紧缺,孕期护士也不得不继续学习和考试,紧张的心理压力、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繁重的工作量、针刺伤后的悲观情绪都容易致流产或早产。经常倒夜班可致生物钟紊乱,据报道,倒夜班的护士发生早产(小于32周)的风险是不倒夜班护士的3倍[13]。妊娠后胎盘绒毛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抑制胃酸的分泌,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使孕妇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各种微量元素的缺乏、肢软乏力导致护士精力不足,上班时情绪欠佳。
2 防护对策
2.1 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病室布局尽量合理,消除噪声、粉尘等物理性职业伤害源。门急诊楼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减少噪声。工作中,尽可能减少和疏散陪护人员,实施各种操作应迅速灵巧,定时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门窗、器械车车轮应定期检修,并使用润滑剂,减少噪声。陈旧性噪声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有些仪器使用中如监护仪等将声音选至适宜的音量。加强急救知识培训 ,注重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在进行任何急救情况时都要保证在周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方可进行救护。新老护士搭班,老护士多帮助新护士学习,并交流经验。争取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拓宽知识面,汲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2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建议护理专业教育中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上岗前的护士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后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督查力度。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有报道,采用标准化预防后,医务人员的血液暴露率可从35.8%下降到18.1%[14]。损伤性废物使用后及时放入锐器箱内,密闭存放。在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时要沉着稳重,有条不紊,避免针刺伤。医院感染管理科设立职业暴露登记本,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严格按流程进行处理,如有伤口,应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乙醇,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进行采血化验和预防性用药,并对损伤程度进行评估、上报、建立意外损伤个人档案和进行跟踪随访等。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①改善工作环境,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增加护工,减少护士抬、推、送患者的工作。②在孕期参加规律的运动可以强健并且支撑下背部和腹部的肌肉,使脊柱更加稳定,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减轻背部疼痛。站立时保持挺直,这对孕妇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仍要尝试缩紧下巴,伸展肩部,适当收腹提臀,尽量避免长时间坐着,经常起身。用脚蹬将双足垫高有助于减少腰背部疼痛,腰部也要以靠枕支撑保护。起身时膝关节弯曲,保持背部挺直,要大腿用力,避免腰部用力和扭曲。睡觉时保持侧卧,一侧或双侧膝关节弯曲,双腿之间夹一薄枕。随着妊娠进展,注意利用卷曲的小枕衬托保护肚子,以防受压。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方法,如骨盆摇摆运动、脊柱伸展运动、凯式运动、靠墙下蹲运动等锻炼方式均可预防和缓解孕期背部疼痛的发生[15,16,17,18]。③弹性排班,根据工作量适当增减上班人员,必要时适当调整工作岗位,尽量不要安排孕期护士在人多杂乱、需要相当多人际沟通的岗位,以免情绪不佳导致更多的医患冲突[19]。④设立24 h专职保安人员,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及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2.4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加强室内流通,定时开窗换气,添置空调设备,完善排污系统,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配置消毒剂时必须戴手套、口罩、帽子、护目镜,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和眼睛上,掌握正确的配置方法和浓度,明确注意事项。保持操作区域空气流通或打开空气洁净装置,以避免挥发性消毒剂在空气中含量过大,导致工作人员急、慢性危害。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现配现用,改变用量越多,消毒效果越好的错误概念,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对人体的危害,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操作前后正确洗手,严格无菌操作。常规化疗操作时,有相当数量的药物污染空气并可能被操作者吸入。这个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并制订出方案,提出化疗防护2个原则:①工作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与抗肿瘤药物的接触;②尽量减少化疗药物对环境的污染。严格执行操作程序,规范操作行为,按七步法常规洗手,配制化疗药物戴好乳胶手套,口罩遮严口鼻,尽量选用避风的台面,抽药时,不可太满,操作后流水洗手。
2.5 开展人文关怀
护理管理者应给予护士足够的关心,申请为孕期护士制订有防辐射功能、标志明显的孕妇工作服,病房消毒宜采用空气消毒机,避免紫外线的照射。在不影响工作的条件下,允许孕期护士每天上、下都有补充营养的时间。重视护士家庭因素,关心个人生活,及时解决护士实际困难。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如何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对最佳水平的发挥影响很大[20,21]。遇到个别蛮横无理和具有攻击力倾向的患者和家属,要注意保持理智,加强心理调控和自我保护,学会自我疏导不良的负面情绪,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工作岗位及职责不分正式护士与临时聘用护士,要改善薪酬分配制度,保证员工人人做到劳有所获,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健全职业防护上报制度,规范上报程序以及职业暴露的处理常规风险评估标准等,建立护士个人健康档案,避免护士在孕期和哺乳期接触毒性大的抗肿瘤药物、X射线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生育情况进行相关项目检查,筛查并预防疾病,以保证女性护士身心健康。
职业健康危害 篇9
1 对象与方法
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收录到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卫生信息系统中的282家企业共46 162名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其中男性工人35 264名,女性工人10 898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评定。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广州市共有10个区,常住总人口到达1 000万,现有各种用人单位近4万家,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有约1.5万家,2008年度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对包括广汽集团、广药集团、广船集团、广橡集团等在内的282家企业的作业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这些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铅、锰、苯系物、粉尘、噪声、高温等,涉及的行业包括船舶、电力、电子、化工、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轻工、冶金、医药、建筑业、零售业等。
2.2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2.2.1 健康状况总体分布
2006—2010年广州市282家工厂企业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人共46 162人,追踪观察5年。各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的共30 695人,占66.49%;检查发现单项或多项结果异常,需要复查或进一步检查明确者共9 612人,检出率为20.82%;检查发现疑似职业病或可能患有职业病,需要提交职业病诊断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的工人共937人,占受检作业工人的2.03%;检查发现有职业禁忌证的工人共125人,占受检工人的0.27%,需调离原岗位;检查发现患有其他疾病的作业工人共4 793人,占受检工人的10.38%。见表1。
2.2.2 疑似职业病年度分布
2006—2010年职业健康检查中,共检出937例职业病患者。历年检出的疑似职业病患者分别为201、201、198、175和162人。见表2。
2.2.3 疑似职业病与职业禁忌证行业分布
从行业来看,船舶业检出率最高,占6.56%、其次为轻工业,占3.23%、机械制造业占2.28%、化工业占2.13%。见表3。
2.2.4 疑似职业病与职业禁忌证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中分布
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角度来看,铅接触者检出率最高,为10.90%,其次为噪声接触者检出率为3.19%,苯系物接触者检出率为1.01%。疑似职业病检出人数最多的是噪声作业者,其次为铅接触者和苯系物接触者。检出职业禁忌证125人,占受检人群的0.28%。铅接触者职业禁忌检出率最高,而噪声作业者检出的职业禁忌证人数最多。见表4。
3 讨论
职业健康检查是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属于二级预防。2002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1]。2007年10月1日《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颁布实施后,职业健康检查的目标疾病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容易操作。一是本着从严的原则只有和所接触的有害因素有必然联系的疾病才作为职业禁忌证;二是可操作的原则避免一些含意不确切的词,如原来“明显的肝肾疾病”、“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等,尽量用具体的病名或功能损害来表达。本文所讨论的疑似职业病患者,是指检查发现的可能被诊断为职业病观察对象或职业病的患者,需要提交职业病诊断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
表1中的疑似职业病检出率2.03%(5年检出率),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职业禁忌证的检出率为0.28%(5年检出率),相对较低。表2数据可以看出,各年的疑似职业病的检查率差异也不明显。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从业人员较多的分别是机械制造业、化工、轻工等行业,疑似职业病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船舶制造、轻工、机械制造、化工行业,这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比较吻合。船舶制造业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其特殊的生产环境有关,劳动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作业,通风等设施不良,更容易遭受苯系物、噪声、电焊烟尘及其他打磨金属尘的危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船舶制造业中,农民工问题突出,他们往往得不到正规的、系统的职业健康监护。轻工业中,危害较严重的是皮革等,其主要是苯系物的危害。张维森等[3]对广州苯系物作业工人潜在职业性健康危害现况的调查,指出皮革等行业具有较高的潜在职业健康危害。化工行业主要包括橡胶、涂料等,橡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苯系物、粉尘、高温等;涂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苯系物、铅等,对作业工人的健康都存在潜在的职业健康危险。应进一步改善这些行业工人的作业环境,采取改革生产工艺、工程,改善通风设施、加强个人防护,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综合治理措施。近年来广州汽车制造工业加速发展,其冲压、总装、涂装车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电焊烟尘、苯系物等,截止到2010年12月,汽车集团超过1万名工人在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尽管其疑似职业病的检出率不高,但是作为一个近几年才开始迅速发展的行业,政府部门在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这些企业的职业卫生状况进行监督,加大职业病防治力度,维护职业病危害人群的健康,构建社会和谐。
从表4可以看出,噪声、粉尘、苯系物等是目前分布最广且危害相对较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因此,仍然是职业健康监护的主题工作。尽管铅的受检人群较小,但是其疑似职业病检出率较高,因此,铅作业者应该作为职业健康监护的重点关注对象。
摘要:目的 掌握广州市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工人健康状况。方法 对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受理的282家企业46162名接触粉尘、噪声、苯系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进行评价和分类整理。结果 共发现疑似职业病937人,检出率为2.03%;职业禁忌证125人,检出率为0.27%。结论 广州市职业健康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人群的职业健康状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职业健康检查,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
参考文献
[1]卞耀武,张怀西,殷大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条文释义[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职业健康危害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选择济南铁路局所辖29个铁路单位的323个职业危害固定作业点及其作业人员6 984人。其中男性6 221人,占89.08%;平均接害工龄20.33 a,女性763人,占10.92%;平均接害工龄21.08 a。流动作业点317个,作业人员10 650人。其中男性9 712人,占91.19%;平均接害工龄19.21 a。女性938人。占8.81%;平均接害工龄18.07 a。
1.2 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检测结果采用2010年定期职业危害检测结果,对新作业点进行补充检测,检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GBZ/T 160),判定是否超标的标准采用国家现行职业接触限值GBZ 2.1和GBZ 2.2。职业健康监护资料来源于上一年度有害工种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职业健康检查选择各工种具有可比性的客观项目,主要包括血液检查(血常规、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B超(肝、肾、前列腺、子宫附件)、胸透和特殊检查项目(妇科远红外乳腺检查,40岁以上男性均检查前列腺)。
1.3 阳性体检结果的判定标准:
1.3.1 高血脂标准 甘油三脂(TG)≥17.0 mmol/L,或胆固醇(TC)≥5.72 mmol/L。
1.3.2 高血糖标准 空腹血糖(BG)≥5.61 mmol/L。
1.3.3 肝功能异常 标准肝功能检查项目中有1项以上检查值超过正常范围者。
1.3.4 高血压判定标准 收缩压≥140 mm Hg或(和)舒张压≥90 mm Hg。
1.3.5 其他指标按现行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1.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判定
职业危害作业点的检测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200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89-2007)进行,作业点有害因素超标的判定按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执行。
1.5 质量控制
现场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均按国家现行标准检测方法有关要求执行。所有检测、检验仪器均经过计量部门检定认证且在有效期内。统计过程严格按照两人同步输入后比对修改的原则。
1.6 统计分析
收集有害作业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及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建立数据库,使用四川大学的PEMS 3.1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及人员分布情况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按照构成比超过1%的危害因素由大到小顺位依次为噪声、工频电场、振动、电焊烟尘、电磁辐射、一氧化碳、煤尘、氮氧化物、臭氧、电焊弧光辐射、锰、苯系物、其他粉尘,其他危害因素比重较小。
2.2 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点检测结果
由表2可见,物理因素检测不合格率为44.97%,粉尘和毒物不合格率分别为12.65%和12.00%。3类检测不合格固定点中物理因素不合格点构成比达73.79%;其次是粉尘作业点,占20.39%;毒物最少,仅为5.83%。
2.3 职工健康监护资料分析
2.3.1 接触不同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血液检查项目异常率比较
由表3可见,接触物理因素、粉尘、化学毒物3组间血常规、肝功能、高血糖、高血脂、肾功能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2 接触不同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B超及胸片检查异常情况比较
由表4可见,接触物理因素、粉尘、化学毒物3组间脂肪肝、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内钙化灶、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囊炎、肾结石和肾囊肿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片异常率在接触物理因素、粉尘、化学毒物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3 接触不同类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女职工妇科检查异常情况比较
由表5可见,接触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因素3组间子宫及附件肌瘤和宫颈息肉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组之间子宫及附件囊肿和乳腺增生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
2.3.4 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男职工检查异常情况分析
由表6可见,接触物理因素、粉尘、和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因素3组间前列腺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前列腺结石、前列腺囊肿和前列腺炎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同,短期接触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的损害,如刺激和诱发疾患等急性影响,而长期直接接触会有着致癌等不可忽视的危害作用[1,2,3]。根据樊文中[4]对金坛市工业企业职业危害现状的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中以粉尘类危害最为严重,其次为化学因素类及物理因素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铁路企业不合格作业点以物理因素为主,占3类检测不合格点总数的73.7%,从固定作业点不合格率来看,物理因素不合格率最高,为44.97%,粉尘和毒物分别为12.65%和12.00%,说明铁路企业有害作业防治要进一步加强。
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可提高职工健康水平[5,6,7,8]。从健康监护结果分析,胸片异常率在接触物理因素、粉尘、化学毒物3组间存在差异,且粉尘接触组异常率较高,提示粉尘接触组肺部存在慢性损害,虽然不构成尘肺病,却已经对健康造成影响。3组间乳腺增生异常率存在差异,接触粉尘组异常率最高,提示粉尘可能对女性乳腺造成一定健康危害,应进行进一步研究。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组之间子宫及附件囊肿异常率存在差异,接触毒物组异常率最高;3组间前列腺增生异常率存在差异,接触毒物组异常率最高,这提示接触的化学毒物可能对女工子宫及附件或男工前列腺造成损害,究竟是毒物的特异靶器官还是一般毒作用,有待进一步筛查和研究。因此,应将治理工作重点放在治理物理因素和粉尘上。然而,毒物对职业人群的危害是急性中毒和长期慢性危害[9,10],并对男女职工造成一定的健康影响,对毒物的治理也不可忽视。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铁路企业职工的脂肪肝、高血脂、肝功能和高血压等异常率较高,健康损害也可能与职工的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有关系,各种慢性疾病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0,11],3组之间的某些差异,也有可能是年龄因素造成的混杂效应,因此还必需做更深层次的研究。铁路企业职业危害面较为广泛,必须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督、监测工作和对职业危害因素的专项整治工作,提高有害作业点达标率,以减少职业危害,保护接害工人的身体健康,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亚峰.2765例健康检查者体检中的常见病结果分析[J].健康必读杂志,2010(8):35-45.
[2]许继湘.4852名职工前列腺增生症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厂矿医学,2007,20(6):635.
[3]孙怡华.南通市某塑胶厂职工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6,22(22):1941.
[4]樊文中.金坛市职业危害因素现状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3,19(5):19.
[5]王亚丽,王向东,刘艳芳,等.煤矿职工4395名腹部超声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1):80-81.
[6]江兰,钟向前.高温作业职工肾结石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2):61-62.
[7]曾玉宇,卢锐,祁成,等.某汽车制造企业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7,34(2):112-114.
[8]闫春华,邢筱冬.空勤人员屈光不正现状[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6):566-567.
[9]陈虎,王媛.某石油企业司机职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状况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5):239.
[10]毕建亭,渠莉,王俊.青岛市李沧区1036名教师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0):115.
中年硬抗 危害健康 篇11
1、抗病。有些人对头痛发热、咳嗽、乏力、腰酸、腿痛、便血等不适症状不重视,往往硬抗一下就抗过去了。这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不是大问题,但由于中年人的大脑、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生理功能都在不知不觉中衰退,细胞的免疫力、再生能力和機体的内分泌功能也在下降,若听之任之,强忍下去,终将拖延耽误,酿成重症。因此,当身体患病时,应尽早到医院诊治,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切忌硬抗而导致重病缠身。
2、抗饿。饿了硬抗能引起胃肠收缩,出现腹痛、严重低血糖、手脚酸软发抖、头昏眼花,甚至昏迷、休克。经常饥饿不进食,易引起溃疡病、胃炎、消化不良等症。所以不要随便推迟进食时间。
3、抗渴。有的人渴了,不方便喝水的时候就硬抗着。渴是人体缺水的信号,表示体内细胞处于脱水状态,硬抗下去对健康有很大影响。水是人体重要的物质,中年人必须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每天饮水以6~8杯为宜。
4、抗便。事忙时憋屎憋尿常是年轻时的习惯。但憋屎可造成习惯性便秘、痔疮、肛裂、脱肛,除此之外还可诱发直肠、结肠癌。憋尿引起下腹胀痛难忍,甚至引起尿路感染和。肾炎,对健康均十分有害。因此,要养成定时大便和有了尿意就立即小便的良好习惯。
5、抗困。事忙时,一忙就是大半夜,也是年轻时的习惯。可到了中年,睡不够觉会发生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等。因此每当晚上感到头昏思睡时,不要硬抗,不可强用浓咖啡、浓茶去刺激神经,以免危害身体健康。
6、抗劳。疲劳是身体需要恢复体力和精力的正常反应,同时也是人们所具有的一种自动控制信号和警告。如果不按警告立即采取措施,那么人体就会积劳成疾,百病缠身。人到中年,若自我感觉有周身乏力、肌肉酸痛、头昏眼花、思维迟钝、精神不振、心悸、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症状时,就不要再“硬撑”下去。
职业健康危害 篇12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属于一级预防范畴, 通过此项工作可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控制、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 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控制可能影响和危及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 减少各类职业病的发生。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监护评价是通过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分析, 评价该项目拟生产和使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及危害程度, 掌握劳动者的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及健康损害征象, 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危害干预措施, 提高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工作质量, 为建设单位建立建全行之有效的健康监护制度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1 职业性健康监护评价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根据《职业性健康监护技术规范》[1]规定, 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检查应在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前对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及转岗到该项目该岗位作业的人员进行的预防性体格检查, 属上岗前健康检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2]中提到, 可通过对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情况的调查、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病人的处理等问题的分析, 做出科学、合理的卫生学评价, 提出对建设项目在健康监护方面的意见、建议及干预措施, 指导今后的职业性健康监护工作。
首先, 对建设项目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工人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 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业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 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劳动者的关怀和爱护, 体现了企业经营者对劳动者健康的重视, 增强了劳动者对企业的主人翁责任感, 减少了企业及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上岗前体检, 可以发现待就业人员有无职业禁忌证, 确定受检者的健康状况是否适合从事某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 防止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因接触作业场所中有害因素而使原有的疾病加重, 或因对某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敏感而发生职业病。
其次, 通过严格的上岗前体检, 可预先发现及妥善安置职业禁忌证人员, 防止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从事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某些职业病可给工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甚至造成劳动者终身的残疾, 给劳动者本人及家庭带来痛苦, 给其他劳动者造成心理压力。通过对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 并结合对企业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治理, 对其进行目标干预, 消除职业病给劳动者带来的各种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不良影响, 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由此可见, 上岗前的健康检查, 可为建设项目提供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前的健康状况资料, 作为项目竣工投入正常生产使用之后动态观察之用, 也可作为建设项目制定车间卫生标准及诊断职业病时的参考。所以说职业性健康监护的评价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评价过程中, 职业病危害的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都牵涉到职业性健康监护的评价问题, 做好建设项目的预防性体检工作, 对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至关重要[2]。
2 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监护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过程中,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做好评价的基础条件, 主要包括项目的批准文件、项目的技术资料及国家、地方、行业有关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内容、《职业性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性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职业病目录》等内容。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监护材料是建设项目技术资料中必不可少的, 是建设单位必须提供的材料之一, 应包括:
2.1
与评价单位签定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协议书及与医疗机构签定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协议书。
2.2 职业性健康监护管理情况:
①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职业性健康监护管理规章制度;职业卫生组织管理机构人员配备情况;②职业性健康检查计划及长期规划;③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④职业卫生培训情况;⑤职业性健康监护经费使用情况。
2.3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①现场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包括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种类, 各岗位、工种的名称,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间、人数及应检人数, 并根据劳动者接触不同种类的职业病危害及其目标疾病, 确定具体的医学检查方法和检查指标。②上岗前健康检查的检查时间、内容、项目及体检的医疗机构等;③接害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体检率, 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及其他疾病的检出情况, 并提供全部体检人员名单和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及处置情况。
最后, 将上述材料进行归纳整理, 找出职业健康监护的评价工作关键点及今后职业性健康监护的关键岗位和工种做为重点控制对象, 分析发生健康损害的原因, 进行严格管理, 建立长远的健康监护规划。
3 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在分析评价建设项目职业性健康监护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应参加职业性健康检查人群的界定
该项目各岗位 (工种) 凡是接触粉尘、毒物、物理因素及放射性物质的劳动者均为本次上岗前健康检查的职业人群。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辩识情况, 各车间、岗位 (工种) 的位置、名称、人数要详细;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的年龄、性别、工龄及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名称、浓度、接触时间、接触剂量要明确;各类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要清楚, 使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3.2 职业性健康检查的机构、方法及检查指标的确定
职业性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应具有合法性, 应由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定、批准, 获得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 其医务人员组成由具有医疗执业资格的医生和技术人员进行, 其检查方法和检查指标应根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目标疾病的不同来确定, 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对人体各部位的靶器官、靶疾病的影响进行常规的医学检查和特殊的医学检查。例如粉尘作业人员的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其目标疾病、职业禁忌证为活动性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间质性肺病、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等, 其体格检查的重点应放在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其实验室和其他检查重点应放在后前位X射线高千伏片、肺功能、心电图及血、尿常规检查上。
3.3 体检的结果与处理意见
如体检结果提示所参检人员未发现异常改变, 说明该项目拟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各项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可以从事相应岗位工作;体检结果如要求进行复查的或有疑似职业病的职工, 应在医疗机构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进一步复查或待明确诊断;如体检结果发现有职业禁忌证人员, 医疗机构应发出职业禁忌证通知, 对该职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不能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岗位作业。
该项目中如有可能发生尘肺病的作业岗位, 离岗后要注意进行随访和进一步的医学观察及定期复查, 如有可能对人体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远期影响的有害因素及对人体有急性影响的有害物质应及时采取可靠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进行干预。
评价中还应注意要求本项目所有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全部进行体检, 如有劳动者在工作中同时接触2种或2种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 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检一些与之相对应的体检项目。在建设项目健康检查中如发现有短期损害改变的, 说明该项目危害严重, 应严格控制。还应特别注意控制建设项目运行后可能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岗位和工种。
3.4 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及管理
企业应建立职业性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保证劳动者都能够得到与其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对应的健康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 对存在其他疾病的职工可到相关医院去诊治, 亦可从事原来的工作。企业应建立职业健康档案, 要有专人负责管理, 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管。评价报告中还应要求企业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性健康检查的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 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工人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同时提出建议待该生产线投入正常生产后应组织工人根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不同, 按照国家要求的体检间隔时间和间隔年限进行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职工本人。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职业性健康监护工作的开展与评价, 主要是根据《职业性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原则, 确定职业健康检查的目标疾病、健康检查的内容和监护周期等, 并通过对该项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上岗前检查, 得出客观真实的健康检查结果, 同时结合作业场所监测材料, 遵循严肃性、严谨性及客观公正的原则, 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防护措施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确定该项目今后的健康检查周期, 确定职业健康检查的靶疾病, 提出干预目标, 以满足整个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对职业性健康监护评价内容的相关要求, 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