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2024-09-29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精选10篇)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篇1

职业健康检查是职业病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不仅关系企业利益, 也关系着劳动者权益, 因而更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为掌握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本中心5年来承担的职业病健康检查资料进行了汇总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资料使用2008—2012年本中心职业健康检查资料, 调查对象为来自不同企业的在岗、离岗职工及即将上岗者。

1. 2方法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对5年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录入后进行汇总。使用SPSS 17. 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与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1.3岗前定义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新录用劳动者, 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劳动者[1]。

2结果

2. 1 5年职业健康检查情况2008—2012年累计检查9 695人, 其中岗前检查占16. 00% ( 1 551 /9 695) , 岗中检查占79. 87% ( 7 743 /9 695 ) , 离岗检查占4. 14% ( 401 /9 695) 。检查人群中以岗中为主, 岗前检查人数多于离岗检查。5年中以2012年岗前检查构成较高, 占当年总检查人数的23. 70% ; 其次是2008年和2009年, 均高于5年的平均值。见表1。

2. 2岗前检查人群分布特征1 551例岗前检查人群中男性占总检查人数的13. 49% ( 1 308 /9 695) , 女性占2. 51% ( 243 /9 695) , 男女之比为5. 38 ∶ 1。年龄构成中主要集中在20 ~ 29岁, 占10. 45% ( 1 013 /9 695) ; 其余各年龄段构成基本均衡。接受教育的程度以中学为主, 其中高中/职高/中专占6. 80% ( 659 /9 695) , 初中程度者占5. 67% ( 550 /9 695) 。对上述人群特征做5年的比较分析,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 3岗前、岗中和离岗检查者人群分布特征比较分别对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在不同工作阶段进行 χ2检验,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在岗前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岗中和离岗者。年龄分布中岗前检查者集中在20岁~ , 占65. 31% ; 岗中检查者以30岁~ 和40岁~ 为主, 两者合计的构成比为70. 17% ; 离岗检查者以60岁~ 占的比例较大。文化程度差异表现在岗前检查者中大专及其以上程度者, 占18. 89% , 而离岗检查者中大专及其以上程度者仅占5. 24% , 多为小学程度者, 占24. 19% 。见表3。

2. 4岗前检查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2. 4. 1新录用劳动者与转岗劳动者情况分析新录用劳动者累计检查1 029人, 占总岗前检查人数的66. 35% , 检出异常者占4. 37% ( 45 /1 029 ) ; 转岗劳动者累计检查522人, 占总岗前检查人数的33. 66% , 检出异常者占13. 41% ( 70 /522) ; 两者异常率 χ2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41. 198, P < 0. 01 ) , 说明转岗劳动者检出异常者的比例要高于新录用劳动者。 见表4。

2. 4. 2岗前检查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统计5年累计检出职业禁忌证115人, 检出率为1. 19% 。5年间检出率由最低的0. 34% 增高到2. 16% , χ2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检查结果异常者中以不宜从事噪声作业者居多, 占46. 09% ( 53 /115) ; 其次是观察对象者占32. 17% ( 37 /115) ; 不宜从事粉尘作业者占16. 52% ( 19 /115) 。 新录用劳动者中以不宜从事噪声作业的占多数, 为75. 56% ; 不宜从事粉尘作业者占22. 22% ; 转岗劳动者中以观察对象居多, 占52. 86% ; 不宜从事噪声作业者占27. 14% 。见表6。

注: χ2= 50. 427, v = 4, P < 0. 01。

2. 4. 3职业禁忌证人群分布特征115例职业禁忌证中男性占93. 04% ( 107 /115 ) , 女性占6. 96% ( 8 /115 ) 。 年龄集中在20 ~ 39岁, 占91. 30% ( 105 /115) ; 其中年龄最小者20岁, 年龄最大者58岁, 平均年龄 ( 35. 05 ± 10. 8) 岁。不宜从事噪声作业者中男性占96. 23% ( 51 /53) , 女性占3. 77% ( 2 /53) ; 年龄分布以20 ~ 29岁居多, 占71. 70% ( 38 /53) , 平均年龄 ( 29. 13 ± 11. 61) 岁。不宜从事粉尘作业者中男性占94. 74% ( 18 /19) , 女性占5. 26% ( 1 /19 ) ; 年龄集中在30 ~ 39岁, 占78. 95% ( 15 /19 ) ; 其中年龄最小者23岁, 年龄最大者50岁, 平均年龄 ( 37. 53 ± 7. 20) 岁。转岗劳动者中诊断为观察对象和Ⅰ期尘肺者既往从事工作以采煤和掘进居多, 分别占25. 00% 。

3讨论

连续5年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显示, 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在总职业检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为16. 00% , 并且5年的动态观察表现出不稳定状况, 岗前检查所占比例较高时在2012年, 为23. 69% , 低于文献[2]报道的水平 ( 37. 52% ) 。分析原因, 考虑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1人员流动性大, 离职率高。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离职率高, 往往是刚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不久便有半数离职, 企业又得重新开展此项工作。离职率高的业企制约了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开展[3]。2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企业甚至是个体私营企业对前来就职者未组织职业健康检查, 缺乏对企业本身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意识。3监管力度不够。应加强监督和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职业卫生管理组织、制度, 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4]。 4对劳动者宣传不到位, 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将职业健康检查同一般体格检查等同起来。

调查资料分析显示, 2008—2012年岗前职业禁忌证检出率基本呈逐年增高趋势, 从最低时的0. 34% 增高到2012年的2. 16% , 随着职业健康监护的不断规范和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职业禁忌证的检出率提高, 更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健康[5]。

调查资料显示, 转岗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异常率高于新录用的劳动者, 提示高度重视转岗者既往职业接触史, 注重离岗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对企业和劳动者本人都有好处。

此次调查分析提示, 岗前检查中职业禁忌证以不宜从事噪声作业者居多, 年龄集中在20 ~ 29岁, 平均年龄较低, 考虑是否与长时间使用耳机有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这些新录用劳动者如果未经职业健康检查上岗接触噪声作业, 将可能导致噪声聋等危害的发生。而不宜从事粉尘作业者平均年龄近40岁, 多为活动性肺结核、慢阻肺等病症, 提示岗前检查对避免即将在职业危害因素暴露情况下工作导致的潜在职业病发生起到预防作用。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必须强调预防为主, 职业健康检查是职业病三级预防中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可以早期发现职业健康损害, 筛除职业禁忌证, 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6]。

转岗者岗前体检中, 检出粉尘观察对象占32. 17% ( 37 /70) , 另有3人诊断为Ⅰ期尘肺, 这些劳动者在既往的工作单位中未参加过职业健康检查, 无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提示离职体检与岗前体检同等重要, 只有企业和劳动者自身都加强了对职业健康检查重要性的认识, 认真贯彻并熟悉《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所赋予的权益和义务, 做好个体防护, 才能避免职业禁忌证的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现状, 为职业病防治提供预防依据。方法 对2008—2012年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通过访谈收集相关信息。结果 5年累计检查9 695人, 其中岗前检查占16.00%, 离岗检查占4.14%, 多为岗中体检者。岗前体检者检查结果异常者占总检查人数的7.41%, 以不宜从事噪声作业者居多, 占46.09%;不宜从事粉尘作业者占16.52%。岗前检查包括新录用劳动者和转岗劳动者, 后者检出异常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前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录用劳动者检查异常主要为不宜从事噪声作业, 转岗劳动者则以粉尘观察对象居多, 并且两者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在总职业体检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加强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对职业病防治起到一级预防作用。

关键词: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3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Z].2002-03-28.

[2]许迎春, 王建新, 何丽华, 等.北京市流动工人职业健康监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9, 35 (4) :210-213.

[3]唐飞, 谢谦怀, 潘志斌, 等.职业健康监护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6) :2072-2074.

[4]李婷, 黄桂荣, 汤月美.某市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现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2) :214-215.

[5]顾华康, 宋家卫, 刘石安, 等.云南省曲靖市2008—2010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1, 29 (5) :249-250.

[6]杜浩, 刘丽红, 蒋春梅.某火力发电厂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1, 37 (3) :177-178.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篇2

联系人: 罗陆军

1、申请人填写申请表; 联系电话: 0371-65927595办理程序:

2、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

3、省卫生厅审核批准;

自省卫生厅正式受理之日起30天(审批时限20天,发证时限10天)办理时限:

受理条件:本省行政区域内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执业登记的医疗机构

1、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表或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申请表(一式3份;电子版1份);

2、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3、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复印件;

4、单位简介;

5、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资格证书复印件;

6、与申报项目相适应的仪器设备清单;

7、质量管理制度;

8、完成工作报告情况;

9、提交材料真实性证明;

10、省卫生厅要求的其他资料;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篇3

【关键词】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737-02

職业健康检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赋予劳动者的权利,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手段[1]。尽管《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已经10余年,但各地区在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方面仍存在问题,本文通过总结2009-2011年我市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情况,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资料

1.1 2009-2011年盘锦市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2009年盘锦市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为9473名,按规定应参加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8419名,实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7159名,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率为85.03%;2010年盘锦市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为14042名,按规定应参加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12531名,实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11523名,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率为91.95%;2011年盘锦市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为14623名,按规定应参加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13586名,实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人数为12195名,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率为89.76%。

1.2 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分析 目前我市开展的职业健康检查是以用人单位委托为主,主要依靠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来约束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从2009-2011年我市职业健康检查的资料可以看出,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率体偏低,而且均为被动委托我单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其反映出用人单位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职业健康检查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2 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健康检查的覆盖率低 (1)用人单位忽视法律,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部分用人单位为规避责任而不愿组织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岗位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部分用人单位只组织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忽略了上岗前和离岗时的检查。这样便不能发现新上岗人员的职业禁忌症,没有健康监护的基础资料,不能了解离岗人员的健康状况,难以发现潜在的职业病病人。另外有部分企业混淆概念,把普通的身体检查等同于职业健康检查,根本起不到及时发现职业病的作用。 (2) 岗位工人法律意识淡薄,对职业健康检查不重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有大部分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作业人员不了解相关法律的内容,不知道用人单位有组织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义务,也不知道自己有要求用人单位组织职业健康检查的权利。部分工人认为自己“身体好”,可以适应当前的工作,不会发生职业病;部分工人为生活所困,不得不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但由于得到工作的机会来自不易,不敢要求用人单位为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3)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硬件投入不够 。我单位作为市级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还没有配备体检车,这样对偏远地区用人单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就不能完全覆盖,部分用人单位综合考虑后就会放弃部分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4)卫生行政部门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之间缺少配合。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监督用人单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主管部门,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相关的执法工作后,往往不去了解用人单位实际执行情况,致使部分用人单位将参加检查的时间能推就推、参加检查的作业人员能减则减,未全部发挥执法工作的力度。

2.2 职业健康检查不够规范 (1)检查过程偏重于实验室检查,忽视了体格检查及症状询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颁布实施已经4年多了,在职业健康检查过程中,有许多职业禁忌症是能在症状询问时发现的,但主检医师往往会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而忽视了体格检查及症状询问,这样就难以保证检查过程的严谨性和检查结果的科学性。(2)《职业健康检查表》填写不规范。部分用人单位及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及专业知识,缺乏对岗位工人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特别是没有上岗前的培训,造成岗位工人缺乏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人体健康损害的了解,不知道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或者用人单位根未采取防护措施;另外,加之受检者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填写的职业史、防护措施、毒害因素名称和种类等漏填和错填,影响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有部分体检表未加盖公章确认,影响了其可信程度。(3)检查缺项或结果缺乏真实性。部分岗位工人因担心已患疾病或有职业禁忌症相关疾病而失去现有的工作,因而拒绝参加体检或让他人顶替体检,或者提供缺乏真实性的病史;部分工人不按要求(如要求空腹体检的项目不能做到空腹)检查,或遇到体检结果异常时拒绝复查。以上均可影响体检结果及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4)体检结果报告时效性差。用人单位的参检人员多为分批参加检查,且应复查的人员多数未按照要求及时进行复查,用人单位也未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及时告知劳动者,造成职业禁忌症或疑似职业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2.3 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工作未落实到位 (1)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流于形式。取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机构即使成立了相关的质量控制组织,但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制度未能得到有效实施,职业健康检查的质量控制未纳入到整个机构的质量控制体系。具体的体检工作往往由体检科室实施,质量控制的相关人员不能真正到岗,只在相关表格签名了事,造成质量控制工作流于形式。(2)《职业健康检查表》设计不合理 。《职业健康检查表》中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报告粘贴处”位于最后一页,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报告单在交接、保存过程中易破损、丢失,检查表中的检查结论中只有主检医师签名无质量审核人的签名,造成质量控制工作的缺失。(3) 出具的体检报告结论不确切。目前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体检医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缺乏足够的了解,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不是十分熟悉,造成体检结论的不确切。

3 建议

职业健康检查是发现职业禁忌症、预防职业病、保护广大作业工人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而我国的职业病发病形势又日趋严重,所以,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刻不容缓。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主要涉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用人单位和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各个机构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明确职责、分工合作,才能使职业健康检查工作顺利开展。

3.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和贯彻,切实履行职责,加大监督力度。对用人单位履行职业健康检查义务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维护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权利,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依法查处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在职业健康检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2]。

3.2 用人单位是落实职业健康检查的责任主体,用人单位必须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计划,组织落实职业健康检查。一是确定职业健康检查对象,不仅是在岗期间的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工人,还应包括上岗前、离岗时、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对象;二是选择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委托协议书确定体检项目;三是用人单位必须正确处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根据报告结论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要保障职业健康检查经费的落实[3]。

3.3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和运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保证检查结果及报告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主席令第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02.

[2] 卫生部令第23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S].2002.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2013年在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健康检查的辖区托幼机构的食品从业人员,共1 627人。

1.2检查项目询问既往史(主要传染病史)、内科、皮肤病(化脓性、渗出性皮肤病);X线胸部透视主要检查活动性肺结核;采集粪便进行伤寒、痢疾菌培养;血清学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甲型肝炎抗体(抗-HAV)、戊型肝炎抗体(抗-HEV)、梅毒(TP)等。

1.3方法根据卫生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市卫生局制定的“北京市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细则》)的要求“炊事人员上岗前须取得《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检查项目和内容按照《管理办法》和《细则》的要求执行。测定血清中ALT活力,ALT<40 U/L为正常,ALT≥40μ/L判为异常,ALT异常的从业人员抽取静脉血检测抗-HAV和抗-HEV,以排除肝脏疾病, 抗-HAV和抗-HEV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TP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男性从业人员加淋球菌检测,采用分泌物涂片法。如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则发放健康证。女性从业人员滴虫、淋球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检测,由辖区的妇幼保健院负责完成。

1.4统计学分析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传染病检出情况1 627人中,传染病(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梅毒)总计检出8人,平均阳性检出率为0.49%。其中梅毒阳性检出率和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较高,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的检出率较低,没检出伤寒/痢疾、淋病。4年来,传染病的检出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P>0.05)。见表1。

2.2不同属地从业人员检查合格情况2010—2013年检查1 627人,总合格率为99.81%(1 619/1 627),本地和外埠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合格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

2.3不同属地从业人员ALT异常检出情况4年间共检出ALT≥40 U/L的有61人,其中本地从业人员总检出率为4.09%;外埠从业人员总检出率为3.6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不同性别食品从业人员ALT活力检出情况ALT活力总异常检出率为3.75%,各年度男女性ALT活力异常检出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3。

3 讨 论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安全法》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卫生部、教育部令第76号),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取得《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托幼机构应当组织在岗工作人员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在岗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应当立即离岗治疗,治愈后方可上岗工作。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是反映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工作人员的健康和一些传染病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小儿的健康[1]。4年来,昌平区托幼机构食品从业人员传染病检出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

注:ALT—丙氨酸转氨酶。

注:ALT—丙氨酸转氨酶。

托幼机构食品从业人员的上岗前和定期年度健康检查是非常必要的。检查结果显示,2010—2013年检查1 627人中,传染病检出8例,检出率为0.49%,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传染病在托幼机构的传播流行。

ALT异常者暂缓上岗,必须进一步复查,2010—2013年间虽然检测出抗-HAV(0.06%)、抗-HEV(0.06%)的总检出率较我区1992年的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检出率 (分别为72.62%、5.93%)[2]有明显的下降。昌平区为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低流行区,究其原因,与近年来甲肝疫苗的广泛接种、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群众防病意识的增强有关,与饮食、饮水的卫生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落实较好有关。与全国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总体呈下降的趋势[3]相符,但是也不容忽视。经复查检出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各1例,均被辞退;其余的复查结果正常,经询问病史可能与感冒、服药、劳累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这与2005年海滨区报道的结果相似[4]。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要应用行政手段,干预高危从业人员的漏检现象,对发现的阳性患者无论是何种行业或职业都要认真管理[5]。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托幼机构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方法 根据卫生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和《北京市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要求设置健康检查项目和内容,对2010—2013年昌平区托幼机构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查1 627人,传染病(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梅毒)总计检出8人,平均阳性检出率为0.49%。丙氨酸转氨酶活力增高,检出率为3.77%,其中该地从业人员总检出率为4.22%;外埠从业人员总检出率为3.64%。结论 该区托幼机构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均有传染病病例检出。证实上岗前及定期的健康检查非常重要和必要。今后应继续把好健康检查关,保证从业人员真正做到健康上岗。

职业健康机构制度 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事业蓬勃发展,酒店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特别是星级饭店已发展为多功能、配套设施齐全,集吃住购娱、乐等多元化服务为一体的新格局,已成为为追求舒适、豪华,满足宾客需求而使用大量装饰材料、高功率电器等,又因酒店系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出入自由,环境复杂等特点,安全稳定也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因为领导不重视、轻安全等人为、管理因素所致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因此领导重视是酒店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经营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我们饭店是一家老牌星级饭店,因出色的服务接待工作,在本市乃至全国具有较广的影响力,但是陈旧的设施设备也使得饭店处于安全生产的风口浪尖之中,如何抓好安全生产,积极探索、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管理机制,狠抓安全防范措施,是我们一把手抓好此项工作的重点,通过抓基础工作,提高饭店的本质安全度,增强防范事故的控制能力,又是抓好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以此为点,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安全责任

建立“分级管理,按级负责,权责一致,各负其责”的安全责任体系,认真抓好三个方面的落实。

1、落实领导安全生产责任。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实行领导集体责任制,明确主要领导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人人有责。领导干部站在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自觉摆正安全工作的位置。“一把手”对发展与安全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在安全管理中不仅抓原则抓指导,更注重抓具体抓落实。一把手每天上班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现场,察看安全情况,及时处理安全生产中的急事难事大事。分管领导忠于职守,抓“主业”、务“正业”,全身心地扑在安全工作上,该抓的抓实,该管的管住,该协调的协调到位。班子其他成员做明白人、有心人、细心人,管好各自的“责任田”。

2、落实基层安全生产责任;饭店总经理室与下属各部门签订风险共担的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职责,推行安全一票否决,严格规定凡是安全生产管理不达标的部门,不仅要在物质奖励上予以重罚,同时还将取消所有的评优资格;凡是安全工作不尽职、不得力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重用。在中层干部中提倡 “三个转变”,即:安全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应付型”向“实干型”转变,“随意型”向“规范型”转变。

3、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饭店把安全责任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细化分解到每个层面、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把安全生产实绩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紧紧捆在一起,定期考核、讲评和整改。同时,执行安全责任制,令行禁止、严字当头,对严重违反安全管理规定,不适应安全生产要求的人员,该换岗的换岗,该辞退的辞退,该处罚的处罚,决不心慈手软。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使饭店上下形成了安全责任大家共同分担的良性互动局面。

二、强化安全管理机制

饭店充分利用机制来管安全,坚持不懈地推进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安全管理体现了“七强”。

(一)强组织。饭店在健全“一把手”挂帅的三级安全组织网络的同时,通过“三个优先”来提高安全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1、机构优先。饭店在生产经营和内部体制改革中,在各部门和班组配备好安全员,目前,饭店安全员以上的安全管理监督人员达到10人左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工作新格局,保证了安全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

2、位置优先。饭店在各类工作会议上,始终将安全工作作为重点问题来强调,逢会必讲,逢会必议。在工作计划中,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把最适宜、最宽松的时间和环境留给安全工作。日常管理中,如遇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发生冲突,则以安全“为大为先”,其他工作“让步让路”。位置优先同样体现在安全管理人员的地位上,安全管理人员在各部门都是骨干,在饭店各项工作,尤其是安全生产工作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经费优先。饭店在安全资金安排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做到再省不在安全费用上省,经费预算总是先让安全工作的开支进“笼子”,进“盘子”。仅今年饭店在安全活动、安全培训、安全宣传、安全奖励,改善安全办公条件等方面的支出就达到 54000万元。

(二)强协调.安全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仅凭行政管理、安全部门、安全干部单刀独战难以奏效,饭店整合管理资源、通过强化“一岗双责”、“三个体系”,形成安全工作的合力。

1、强化政治工作保障体系。饭店把安全工作作为考核中层干部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有的放矢地做好职工的思想疏导和教育工作,稳定职工情绪,稳定职工队伍,为饭店安全生产创造一个舒心安宁的环境。

2、强化工会监督保障体系.规定部门经理必须定期向职代会报告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接受职工代表对安全工作的审议、质询和监督。积极组织职工参与饭店的安全民主管理,督促对职工劳动保护措施的落实,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劳动竞赛,切实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

3、强化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进一步细化、实化各部门安全工作的职责,实行饭店、各部室与班组的安全管理挂钩制度,每月不得少于2次对各部门和班组进行安全督查和指导。

(三)强制度。饭店先后制定了 12 项安全管理责任制,18个安全操作规范,35个安全管理制度,52项安全工作职责,涵盖了饭店所有的工作岗位。内部安全工作形成了“五大机制”。即,以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负责制为主体的安全责任机制;专管成线、群管成网、专群结合的安全监督机制;教育与奖罚并举的安全约束激励机制;预防在前、防范在先的安全预警机制;应急救援的安全机制。

(四)强队伍。为了提高安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饭店除提高内部安全培训力度外,还不惜经费,加大正规考证培训力度。仅今年就先后在饭店内部对105人次进行了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并选派3人参加消防考证培训,9人参加治安考证培训,1人参加安全生产上岗证的培训,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夯实饭店安全生产工作内力,加强安全队伍建设,奠定了人力基础。

(五)强班组。饭店高度重视班组安全工作,从三个方面加强班组安全管理。首先,为班组配好遵章守纪,懂管理、会管理、能带头的班组长,充分发挥“领头羊”的表率作用。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和工作方案,广泛开展创建安全合格、无事故班组和安全文明生产等活动。第三,抓住岗位中的隐患苗子,专题整改,因事施教,举一反三,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目前,饭店5个班组全部参加了创建活动,其中安全合格班组达到100%。班组安全建设普遍增强了职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为消除隐患、安全生产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六)强台帐。根据盐业公司安全台帐必须按照及时性、原始性、真实性、规范性的要求,我们认真做好收集、记载、归纳、整理安全资料工作,努力做到安全工作有证可查、有据可考、有“史”可鉴,使安全台帐成为安全管理的重要工具。

(七)强教育。饭店教育员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观念,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法》这根主线,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载体,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多措并举,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凸现安全教育 “三大”特点:

1、氛围大营造。在厂务公开栏、班组园地、职工食堂张贴安全生产法学习提要和安全宣传画;印发《安全生产法宣传教材》;利用良友动态发布安全信息;编制以《聚焦安全》为题目的安全生产专刊,在媒介宣传上大造声势,形成安全生产人人知晓的良好氛围。

2、活动大容量。组织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观看《血的教训》录像,开展安全技能演练等系列活动,把安全生产宣传活动推向高潮。

3、职工大参与。在职工中开展“寻找身边隐患”、反思事故教训等活动,共收到

名员工寻找出的 条隐患,努力把安全生产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狠抓安全防范措施

饭店从对安全生产影响最大、最直接、最见效的方面抓安全防范工作,注意抓要害,抓关键,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狠抓重点方面的管理

饭店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始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制度落实、人人重视、整改显效等方面。根据各个时期、各个季节安全生产的特点,狠抓事故易发、多发阶段的安全管理。精心部署、组织、和实施,大力开展安全月、夏季安全生产百日无事故竞赛、冬季四防等安全系列活动。把节假日和高温严寒期作为安全管理重要时段,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二)狠抓科技管理

饭店把提高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作为抓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摆正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积极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来增强安全防范的可靠性。

(三)狠抓安全隐患的检查整改

饭店安全工作变数大、隐情多,因此把安全检查作为查隐患、堵漏洞、防事故的常效武器,对工作环节中的“危险源点”和事故隐患紧盯不放。为了保证安全检查踏实、务实、真实,明确检查人必须对检查过程、检查项目、整改结果全权负责;实行无约定检查,检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讲成绩,随时抽查,专找问题,对未发现隐患的检查,一律视为无效检查;推行“对口”检查,各部门互相寻找工作中难以察觉的疑难杂症。建立自查责任制,推行当班职工对事故隐患“谁在岗、谁检查,谁发现、谁报告,谁漏查、谁负责”的六谁责任制,让职工成为安全防范的“嘹望哨”和“监督岗”。使事故苗头能够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成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彻底整改到位,对由于技术和客观原因一时无法整改的,均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置于可控的范畴。

(四)狠抓安全管理的工作质量

饭店改变“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方法,对饭店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全方位的“体检会诊”。为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客观性,饭店还根据上级下发的评价标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软环境和硬环境进行综合评估。查找安全管理存在的盲点和疵点,剖析对安全生产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对确认危害风险因素大、安全隐患多的岗位及时予以警示和警告,督促他们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管理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为了把安全工作继续抓紧抓好,饭店决心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一个方针”,锁定“双控目标”,强化“三项责任”,提高“四种能力”。

一、坚持“一个方针”。即始终牢记和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切工作以安全为先,一切精力以安全为先,一切需求以安全为先,防范事故力求先知先觉先行,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

二、锁定“双控目标”。即严格控制事故起数和控制死亡人数,坚决杜绝群死群伤重特大事故,确保完成与上级签订的责任书的各项任务目标,确保饭店长期处于安全平稳的态势。

三、强化“三项责任”。即强化政治责任。从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饭店形象,事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来对待安全工作。强化发展责任。把安全生产管理作为饭店最好的管理、最强的竞争力和最大的效益,坚持做到抓发展务必抓安全。强化法律责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全面履行法津、法规赋予的安全管理职责,自觉做一个安全生产的守法企业。

四,提高“四种能力”。即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紧贴安全管理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深入调研,从根子上查原因,管理上找不足,机制上拿对策,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准确的导向和正确的思路。提高综合防御能力。继续完善安全组织协调、安全工作机制、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技术防范、安全应急救援五大支撑体系,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提高管理创新能力。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寻求安全管理的新模式,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来挖掘潜能,打造企业安全工作更多的亮点工程、精品工程。提高预控监控能力.将“监控法”渗透、辐射到饭店的所有方面,静态监控与动态监控相结合,有形隐患监控与无形隐患监控相结合,织密监控网络,做到似疑当察,安全监管不留盲区死角,为顺利创建文明单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对于酒店业来讲,安全是酒店的生命线,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工作无疑是酒店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上半年,酒店在总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安全工作文件精神,把工作重点落实到基层,坚持“不搞形式、不留死角;抓主动、抓整改;以点带面,自上而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原则,实现了上半年无任何责任事故的工作目标,为山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总结半年以来的工作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相关组织机构制度继续完善。上半年,总公司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店领导班子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至为重要的位置,突出抓好布置、落实、检查、考核等各项工作,逢会必讲,警钟长鸣。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制度进步完善。为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酒店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酒店总经理担任小组长及酒店第一安全责任人,各部门经理担任组员及本部门第一安全责任人;并成立了“消防小分队”,由酒店工程部人员担任专职队员,各部门也都设立了专门的“安全员”岗位。酒店自上而下逐步形成了一个职能健全、指挥有效、反映快速的安全生产组织体系,确保了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制定完善了“酒店安全管理”、“酒店消防制度”、“九龙山庄消防应急预案”、“山庄防火安全巡查、检查制度”、“办公室防火制度”、“库房防火制度”、“客房部消毒制度”、“餐厅服务安全知识”等相关安全管理制度。酒店从年初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要求:

1、各部门都要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展开法制教育,让每位员工都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提高警惕,确保本部门不出任何问题。

2、加强夜间值班经理的管理,严格执行巡查巡逻制度,严查各项安全隐患,各部门值班经理要做好下班前的检查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3、对关键部位,如:吧台收银处、厨房操作间、物资仓库、锅炉房、配电房、水泵房、电梯房等一定要加强安全管理,坚决杜绝失窃、人身伤害、设备运转不良、失火等事件的发生。

4、客房接待客人住宿必须登记,做到一客一登;发现违法犯罪分子、形迹可疑人员应当立即向酒店驻地民警报告;严禁客人将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等危险性物品带入酒店。

5、餐厅要加强安全检查,防止食物中毒、投毒事件的发生。

6、工保部要做好车辆管理、消防管理等一切安全

工作,提高警惕,值班期间思想上要高度紧张,及时制止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二、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制度化建设。

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我们根据《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逐级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的任务指标层层落实,明确了安全生产的岗位职责,并把安全工作的效果纳入了年终绩效考核,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安全责任心。严格贯彻执行总公司下发《安全生产百日专项活动》,按照总公司的具体要求,深入落实安全生产的自查自纠、隐患排查、监督整改等各项措施,加强对物资出入保管、现金出纳存放、电源电器使用等薄弱环节的管理,并重点做好饮食卫生和饮食安全工作。

三、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力度,认真做好安全隐患治理整顿。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的实现,我们上半年重点加强了安全检查与隐患治理工作。酒店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对安全生产状况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在“春节”、“五一”、等重要节假日之前进行强化检查;各部门根据自身安全工作的实际需要,每月进行一次自查。在定期检查的基础上,酒店还提高了随机检查的频率。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细致全面、不留死角、不走过场”的原则,针对薄弱环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安全制度是否落实,安全措施是否到位,消防器材是否完好,漏洞隐患是否纠正。

通过检查,我们及时发现了安全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高度重视,一抓到底。为加强安全隐患治理整顿工作,酒店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消防器材配备和更新换代、安全设施检查保养维修、电器线路改造以及相关教育培训,有效促进并巩固了安全工作的成果。

四、大力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技能。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长效工作,除了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措施到位等要素外,宣传、培训工作是又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酒店自上而下狠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贯彻,加强安全防范教育,6月16日,酒店还组织实施了一次消防安全演练。集团公司下发的各项安全生产规定及地方旅游系统下发的各项安全生产通知,酒店都及时组织各部门员工学习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全体员工的安全法律意识、防范意识和忧患意识得到明显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某铁矿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篇6

1 对象与方法

某矿山365名在岗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职工为接触组,其中男363人,女2人;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39.6岁;工龄3~38 a,平均工龄15.4 a;其中单独接触噪声作业者63人,单独接触粉尘作业者202人,既接触噪声又接触粉尘者100人。选取该铁矿不接触粉尘、噪声的行政后勤人员75人为对照组,其中男71人,女4人;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38.7岁;工龄2~36 a,平均工龄14.7a。经检验,两组间年龄、工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根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T 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

根据《内科学》第7版,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心电图诊断以黄宛编著的《临床心电图学》为标准,分为正常心电图和异常心电图(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左室高电压、传导异常、房室肥大、电轴偏移等)。对纯音听力检查结果按GB 7582进行年龄、性别修正后,按《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49—2007)进行听力损失的判定。

2 结果

2.1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该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采样地点为采场、西井、皮带、给矿及操作室等作业场所,检测时为正常生产状态,采样点选择作业人员经常操作、停留或临时休息处。粉尘28个检测点,合格21个,合格率75%。噪声28个检测点,合格26个,合格率93%。

2.2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2.2.1 接触组检查结果

2011年10月对该铁矿接触粉尘、噪声有害作业人员365人进行了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各项检查异常检出率见表1。其中有2人诊断为疑似噪声聋,1人疑似Ⅰ期矽肺,3人疑似肺结核。

2.2.2 接触组与对照组高血压和心电图检查情况

接触组按接触危害因素不同分为3组,噪声+粉尘组、噪声组、粉尘组,各组高血压患病率、异常心电图检出率见表2。高血压患病率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值分别为10.740,6.698,5.769。噪声+粉尘组、噪声组、粉尘组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噪声是该企业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检测合格率为93%,此次健康检查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44.79%,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4.91%,疑似噪声聋2人。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是听力损伤,此外,噪声对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均有影响,长期接触较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血压持续性升高[1]。本次检查噪声作业人员噪声组、噪声+粉尘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3.33%和37.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噪声可使血压升高。噪声组、噪声+粉尘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分别为9.52%、11.00%,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次检查接噪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和高血压患病率均较高,可见噪声对该企业工人健康影响较大,应引起企业重视。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预防和采取听力保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建议企业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噪声源和噪声的传播,噪声强度较大岗位减少接触时间,接噪工人作业时应佩戴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耳塞、耳罩等),对噪声暴露工人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听力损伤及高血压等健康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健康损害。

粉尘是该企业另一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为75%,健康检查中粉尘作业工人胸部X线检查异常率为2.32%,肺功能异常检出率为1.99%,3人疑似活动性肺结核,1人疑似I期矽肺。长时间过量的粉尘接触可使大量的粉尘沉积于肺组织中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包括巨噬细胞性肺泡炎、尘细胞性肉芽肿和肺组织纤维化[2],使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易合并肺结核及呼吸道感染,本次检查,接尘工人中有3人疑似肺结核。矿物粉尘引起尘肺病一般来说需要比较长的潜伏期,许多工人是在脱离了粉尘作业后,甚至脱离粉尘作业很长时间后才发病[2]。矽肺是进行性疾病,发病后虽脱离接触粉尘,但病情仍继续进展[3]。本次检查,虽然胸部X线检查异常率只有2.32%,只有1人疑似I期矽肺,企业亦不能因此忽视粉尘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仍需重视粉尘的危害,需加强防尘、降尘设备革新,加强除尘设施的管理,配合湿式作业,并加强个体防护,督促工人合理佩戴防尘口罩。

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约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4]。该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多数研究认为噪声可引起高血压、心电图异常,关于粉尘作业与高血压、心电图异常的关系、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次健康检查单独接触粉尘作业组高血压患病率为28.71%,显著高于对照组,也明显高于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27万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18.8%)[4],噪声+粉尘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单独接触噪声组,提示粉尘作业也是引起高血压的环境因素之一。矿山开采业大多为男性,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较多,加之倒班、熬夜等生活不规律,也是该企业心血管、肝胆系统疾患较多原因。建议企业应同时关注工人生活方式疾病和职业相关疾病,提高工人健康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6.

[2]李德鸿.职业健康监护指南[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300-302.

[3]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44.

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伦理问题 篇7

1 职业健康检查与伦理学

职业健康检查指的是医疗卫生机构依照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的健康检查, 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检查[2], 可分为常规医学检查项目、特殊医学检查项目。常规医学检查项目是指一般健康检查和大多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检查都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 特殊检查项目即为针对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进行除常规医学检查项目以外的其他检查项目。职业健康检查的实施与多种因素有关, 包括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体、实施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伦理学关乎人们行为的准则、道德以及其起源、发展、人们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等。医学伦理学特指将一般性的伦理道德准则应用于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及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学伦理学属于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而且属于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含六个方面:1医学道德的主体与客体,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2伦理学在临床医学领域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3伦理学在生命等高新技术领域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4伦理学在卫生政策方面的体现;5健康伦理学;6医学伦理学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问题。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自主、有益、尊重、公正和互助。在职业健康检查过程中, 掌握了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医生以健康体检等方式发现职业禁忌个体与职业病患病个体。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伦理学属于医学伦理学中的一个分支, 同样也必须遵循伦理学中的一般原则。接受职业健康体检者对职业禁忌和职业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因此接受职业健康体检者与职业病防治医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信息的不对称性, 那么对于这种情形势必涉及到伦理学约束的相关问题。

2 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2.1 用人单位责任不落实, 重视不够, 法律意识淡漠

岗前检查主要是为了发现职业禁忌证个体, 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者建立健康档案, 应在开始从事有害作业前完成。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时候, 必须把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其后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不得隐瞒或欺骗。岗前检查可以让单位了解即将上岗的人员的基本身体状况, 是否适合从事某种工作, 在以后工作中如果出现和职业相关的疾患时能明确自身该担当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未进行岗前检查, 也没有向劳动者详细说明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 损害劳动者的知情权及健康权益。岗前检查可以让劳动者清楚自身身体状况, 如果自身有职业禁忌证, 那么这个工作可能会导致自身原有疾病加重或危及生命, 这实际上是在劳动者未接触危害因素之前采取一种保护措施。在劳动者离岗时, 采取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则是为了掌握劳动者离岗时健康状况, 对劳动者来说, 可及时发现是否有职业病, 对用人单位来说, 则是证明未对劳动者健康造成损害的证据。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忽视了上岗前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去年我单位共接受岗中体检74个单位, 同时做岗前的只有12个单位, 比率仅为岗中的16.21%, 离岗检查的只有3个单位, 仅为岗中的4.05%。

噪声是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 为排除暂时性听力阈移的影响, 将脱离噪声环境48 h后作为测定听力的筛选时间[3], 有些企业或单位往往利用下夜班时间、休息时间或上班间隙进行体检, 导致一部分人因疲劳不想体检, 一部分人体检结果出现暂时性偏差。有些企业把职业健康检查和健康体检几乎放在同一时间进行, 单位又没有进行有效的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宣传, 某些劳动者不明白职业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有些人不愿重复体检。

在岗期间的检查, 目的在于及时地发现劳动者存在的健康问题, 及时查出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和疑似职业病者。因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 体检项目就不同, 其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也不同。有些企业为了应付检查, 把体检流于形式, 只看过程不注重结果, 提供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劳动者实际接触的危害因素不一致, 体检机构按用人单位提供危害因素进行体检和下结论, 发现不了劳动者实际接触的危害因素的疑似职业病及职业禁忌证。有些单位发现疑似职业病或职业禁忌证病例存在时, 不愿承担相应的经济费用或妥善安置的后果, 要么不管不问, 要么直接将劳动者辞退, 使劳动者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

2.2 劳动者自身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大量使用农民工, 它们流动性大, 健康保护意识不强。有些劳动者因为经济、待遇等原因, 即使出现职业禁忌证也不愿失去工作机会。也有一些员工为了调离工作岗位, 在纯音听阈测试中出现伪聋、夸大性听力损伤等情况。

2.3 相关技术标准的执行不到位

同样的技术标准, 但有关单位可能采取不完全一致的执行力度, 或者执行情况不一定符合实际工作。职业健康检查根据劳动者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粉尘类, 第二类是化学因素类, 第三类是物理因素类, 第四类是生物因素类, 第五类是放射因素类, 第六类为其它类[4], 在工作场所中往往有几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同时存在, 执行相应技术标准时可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参考, 从而造成了统计数据误差。有些危害因素国家明确规定了职业接触限值, 而在实际检查时可能没有相对应的检查项目, 或者对诊断标准缺乏认识, 即便劳动者出现相关疾病, 也可能因相关技术标准执行不力、缺乏参考依据等, 导致检查机构无法给出确切结论, 使劳动者相关权益难以保障。

3 措施

3.1 落实企业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 并增加经费投入

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 必须根据法规设立或者指定符合资质要求的职业健康管理机构, 配备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员并进行有效化管理, 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定期培训, 普及职业健康知识。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 必须将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进行明确告知, 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在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均应依法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体检时间根据企业生产情况, 合理安排, 尽量避免短时间内多种体检同时进行, 接触噪声的要脱离噪声作业环境48 h后体检。当劳动者存在疑似职业病表现时, 需要及时地组织当事人到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及时地将劳动者所患的疾病性质进行确认, 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有职业禁忌证的不能从事原工作岗位, 应妥善安置。在年度开支计划中, 职业病危害防治应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3.2 强化职业病防治培训, 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宣教体系, 拓展宣传教育网络, 强化职业病防治培训, 把职业病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职业病防治宣教, 号召全社会共同关心职业健康、重视职业病防治。

3.3 加强监管, 逐步完善相关的标准规范

加强职业卫生监管队伍建设, 充实人员, 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监管部门应敦促用人单位, 对于接触或拟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必须在其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进行完善的职业健康检查, 将检查项目与其实际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统一起来。加强监管企业对出现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的后续处理。使某些职业病诊断标准应更明确、清晰, 切实保护受害劳动者的利益。

3.4 遵循伦理学中的尊重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中均明文规定了相关责任人在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之后, 均应及时如实告知劳动者检查的结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职业病的诊断鉴定结果往往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劳动者进行告知, 而对于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中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无关联事项, 不一定对劳动者进行逐一告知。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是尊重原则, 医生应该尊重接受检查的劳动者, 实施职业健康检查之时, 有必要将进行此检查的目的、各检查项目的意义、最终检查结果等向劳动者解释清楚。此外, 要尊重劳动者的隐私, 特别要保护相对弱势的人群。在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中, 若发现了职业禁忌证, 除了通知劳动者本人之外, 处于尊重患者的立场, 也应告知用人单位, 使其尽快让劳动者脱离职业病危害因素[5];若劳动者已诊断为职业病, 还需尽量帮助他们获取应得的经济补偿。

3.5 遵循伦理学中的公正原则

程序的公正原则实际上就是形式的平等, 或者说, 在对待有关方面相同的人群我们应该同等对待, 而对于不同方面的人需要不同对待。在对劳动者实施职业健康检查前, 需按照其所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不同, 确定不同的检查项目, 并且在进行检查时要严格掌握原则, 保障所出具的检查报告科学、权威、准确, 不可使其受用人单位、劳动者或其他个人和行政部门的干扰。同时, 我们应当考虑到, 尽管不同的受检者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可能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 但因为人们个体差异的存在, 疾病的表现是多样化的[6], 因此, 需对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有充分的认识, 才能够公正、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定, 从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摘要:在我国, 职业病日益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职业病不仅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危及其生命安全, 而且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造成负面影响,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健康检查是为了早期发现职业病而采取的措施, 其目的是为了对职业病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文从伦理与法律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 较深入地分析了我国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职业病,职业健康检查,伦理

参考文献

[1]刘柱.卫生部:中国已进入职业病高发期2亿劳动者遭受职业病危害[EB/OL]. (2010-11-10) [2010-09-14].http://news.sina.com.cn/c/2010-11-09/165421442104.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5号《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Z].2015-05-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S].2014-1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2014-10-01.

[5]周健.职业病防治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1) :24-26.

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行为的探讨 篇8

1 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

1.1 掌握委托单位的基本情况

掌握委托单位将要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相关的资料, 如企业的一级防护情况、企业既往职业健康监护开展情况、主要生产工艺及配方、接害人员岗位分布情况等。体检机构根据掌握的情况可确定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目标人群、目标疾病、具体的医学检查方法、检查指标、检查周期等。

1.2 确定检查所需的工作人员

①职业健康检查应实行主检医师负责制, 确定主检医师 (1~2名) 。主检医师具备的条件应是:具有中级或以上医学专业技术职称, 有一定的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掌握职业病相关知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具有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的人员担任[1];②其他人员的确定:所选派参与检查的人员均应具备相应检查项目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经职业健康检查专业培训合格;③后勤保障人员的确定。

1.3 签订委托协议书

委托协议书是甲方 (用人单位) 和乙方 (体检机构) 在检查期间共同应遵守的一个重要性文件, 它是甲乙双方在检查前经协商达成的共识, 其内容应包括将要开展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可能遇到或预见会发生的情况。

1.4 准备检查所需的物资

如体检表数量应充足、体检所需的设施 (工具、实验室仪器等) 性能要稳定并能正常使用、相应的后勤保障应准备就绪等。

1.5 “例会”制度

“例会”即参加体检人员的岗前培训, 其目的是要让与会人员最大程度了解将要开展体检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情况。

2 检查实施过程 (第二阶段)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常规医学检查项目和特殊医学检查项目[1], 在检查过程中体检机构始终应以查找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效应为重点来开展工作。《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 188-2007) 规定了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检查的基本要求, 提出了具体的医学检查方法和检查指标, 明确把指标分为必检项目和选检项目, 必检项目是强制性的检查指标, 选检项目是用人单位可自主选择 (可检或不检) , 但为了让劳动者享受更多的医疗福利待遇应鼓励用人单位多增加选检项目。同时, 参与体检的人员还有义务接受被检者的询问和咨询, 要如实向咨询者解释检查项目的意义、体检结果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 检查的后续工作 (第三阶段)

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卫生部23号令) 规定体检机构应在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30 d内向委托单位提交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 报告书应根据委托协议书签订的要求编制。报告是针对所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必要的现场卫生学调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等资料从职业卫生角度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 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所产生的危害程度和现有的防护措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和干预措施。职业健康检查报告书有3种类型 (即个体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总结报告和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 , 各种报告书有其固定编制格式和要求不能混淆。编制报告书原则上应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遵循法律的严肃性, 要保证所出具的结论要客观、真实、公正和科学, 该工作主要由主检医师来完成。同时, 体检机构还须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各种标准文件和程序文件, 规范出具报告的核对、审查、审批和签发等程序。

3.1 个体职业健康检查报告

该报告是通过对受检者个人的体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作出的结论性诊断意见和处理意见, 故个体体检表相关检查资料的完整程度是对其作出正确性结论的前提条件, 主检医师在作出个体体检结论并签字后还要送体检机构审核通过并加盖职业健康检查专用章才算完成。一般情况下, 并非对每一位受检者都要出具体检报告书并送达本人, 但是对于发现有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需要进一步复查者和发现有其他疾病者, 必须给受检者出具个体体检报告并按与用人单位事先协商的条款及时送达到受检者手里, 以免延误患者的病情和诊治。

3.2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总结报告

该报告是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每次检查工作结束时体检机构向委托单位提交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报告, 报告是以人群的健康资料来评价职业环境状况, 是以果推因[2]。报告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即主体部分和附表:①主体部分包括委托单位的基本情况、本次职业健康检查中全部职业卫生信息技术的归纳总结、对健康检查中发现的某些共性的或有一定苗头倾向性的问题应有一定的临床医学分析, 所作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等;针对体检发现的共性或倾向性问题进行强调分析, 以引起企业的重视, 并从职业卫生的角度提出改进意见;②附表中至少应包括的:个人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 、暴露信息 (工龄、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名称) 、体检信息 (检查异常所见、检查结论) 、建议或处理意见等。

3.3 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

该报告是在对连续、多次职业健康检查 (定期或不定期) 的资料和作业环境监测资料以及必要的现场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所得出的较科学、合理的结论和建议, 通过职业健康监护还能识别新的职业危害、危害因素和危害人群[3]。此报告书对相关资料的要求较高, 如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客观性等, 通常单次、受检人数过少或资料不全等情况不做此报告书。

当下我国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 国家虽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标准、规范, 但具体的工作规范性步骤和要求尚未制订。此次“探讨”的内容是笔者认为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时体检机构应做到的基本工作要求和遵循的步骤, 目的是抛砖引玉, 以引起广大同行的关注和参与, 为国家在制定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时提供建议。

关键词:职业健康检查,规范,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德鸿, 江潮强, 王祖兵.职业健康监护指南 (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17-18.

(2) 沈航.某塑料包装制品企业职业病危害分析 (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2, 30 (1) :36-38.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篇9

1 职业健康检查个体体检结论的特点

由于职业健康检查是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用人单位各岗位或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后,依据《GBZ 188规范》规定的检查项目对表面“健康”劳动者进行的预防性医学筛检;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是医学筛检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分析获得的、群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劳动者健康资料,其检查项目都是围绕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的,针对性很强,并不是受检者全面的健康信息,只能提供受职业病危害因素损害的相关信息。因此,个体体检结论既不同于临床医学检查结果又不同于职业病诊断结果,一次职业健康检查的个体体检结论只能反映劳动者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损害而言的状况。

2 5种个体体检结论的解读

目前未见异常指本次职业健康检查各项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他疾病或异常指除目标疾病之外的其他疾病或某些检查指标的异常。而职业禁忌证在《GBZ 188规范》中已有明确的规定,根据暴露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结果及疾病史等即可得出个体体检结论;这3种个体体检结论均易于理解与操作。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健康检查的主检医师对疑似职业病与复查2种个体体检结论常产生困扰,甚至对二者的涵义理解出现偏差,以致许多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为了减少法律风险,多采用“复查”代替“疑似职业病”,既影响了职业病诊断工作的顺利进行,又不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

2.1 疑似职业病

虽然职业健康监护目标疾病分为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但职业病的诊断须由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机构依据相关诊断标准按法定程序才能进行诊断与鉴定劳动者是否患职业病。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尤其是在一次检查中,发现可能患有职业病者需提交职业病诊断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职业健康检查的个体体检结论只能是疑似职业病。从科学的角度讲,职业病的发病有一定的规律,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应有3种:目前无职业病、界于无职业病与患职业病之间(如观察对象和原尘肺诊断标准的0+)、职业病。因此,疑似职业病可能是上述3种健康状况之一。

2.2 复查

依据《GBZ 188规范》规定,当检查时发现单项或多项异常者,需要进行复查。由于《GBZ 188规范》未明确复查与出具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要求(即是否需要待复查结果出来后再出具报告),同时《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第23号令)对总结报告与健康检查结果报告都有时限要求,因此,大多数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总结报告中,草率地列举出复查名单、项目和时间便了事。连对检查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都尚未确定,即出具职业健康检查报告,不仅影响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质量而且有损法律的严肃性。笔者认为复查应包含3种含义:一是要确定检查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如纯音听阈测试、肺功能筛查结果分别存在夸大与合作不好的问题;二是要确定职业禁忌证的具体疾病名称等;三是应确定是否为疑似职业病,以便提交职业病诊断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虽然,从理论上讲,待复查的最终结果出来后职业健康检查才算结束,但实际工作中难以实施,复查的具体要求有待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此外,因复查工作需要结合相关的诊断标准,最好由具备诊断资质的医师进行复查。

3 个体体检结论的应用

《GBZ 188规范》规定职业健康监护的种类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以及应急健康检查5类,但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一般不涉及应急健康检查。在应用《GBZ 188规范》规定的5种个体体检结论时,需根据用人单位委托职业健康检查的种类,并结合职业史、现场调查或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等资料分析后进行确定。除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可应用5种个体体检结论外,上岗前检查、离岗时健康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应区别对待。

3.1 上岗前检查

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个体检查结论的种类一般为职业禁忌证与其他疾病或异常2种。由于用人单位对健康检查结果报告有时限要求,以及检查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较好,复查这一结论尽可能不用(转岗人员例外);而目前未见异常与疑似职业病若用于上岗前检查结论则不合逻辑,针对转岗人员,若发现疑似职业病者,可归到职业禁忌证范畴。

3.2 离岗时健康检查

根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个体体检结论的种类一般为目前未见异常、复查、疑似职业病、其他疾病或异常4种,若应用职业禁忌证作为结论也不合逻辑。

3.3 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

由于离岗后医学随访检查的对象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慢性健康影响或发病有较长的潜伏期,在脱离接触后仍有可能发生职业病、尘肺病,个体检查结论升级为疑似职业病及职业病。

4 个体体检结论的规范表述

按《GBZ 188规范》规定,体检发现有检查异常所见(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复查和其他疾病)的劳动者要出具健康检查结果报告。规范表述个体体检结论不仅体现着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服务能力与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及其工作者只有恪守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法律严肃性、科学严谨性和客观公正性,才能经得起法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卫生监督、同行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的考验,从而降低法律风险、提高机构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

4.1 主次顺序

出具体检结果的主次顺序应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并结合用人单位委托职业健康检查的种类综合考虑,按先重后轻的顺序列出个体体检结论。

4.2 基本格式

在5种个体体检结论中,“目前未见异常、复查、其他疾病或异常”三者均简洁明了,不会产生歧义(其中,《GBZ 188规范》对复查涵义解释中要求注明内容和时间属于处理意见的内容),可直接作为个体体检结论进行表述;而“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的表述格式应进行规范:①职业禁忌证的基本格式建议采用“检出(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禁忌证(具体疾病名称)”。若检出职业禁忌证不仅要写明具体疾病名称而且应注明职业病危害因素,如果仅表述为“检出职业禁忌证(具体疾病名称)”,就剥夺了劳动者从事非接触该职业病危害因素岗位工作的权利。未检出职业禁忌证的表述,如果是上岗前检查就表述为“未检出职业禁忌证”,如果是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就不需要表述。②疑似职业病应注明性质与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等,基本格式为“疑似慢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中毒/职业病名称”。

参考文献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企业委托开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的2 655人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检查,其中男性1 766人,女性899人;年龄18~56岁,平均(33.2±7.6)岁。

1.2 方法

根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3]要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工人检查分常规医学检查项目(血压、内外科、五官科、血常规、尿常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力和各职业危害必检项目(高仟伏胸片、心电图、纯音听力测试)。各项异常均记录为本次检查阳性病例。各项目检查的主检医师均持有效执业资格和从业资质。

1.3 统计学处理

将各项目异常结果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委托健康检查企业共11家2 665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粉尘、噪声和苯系化物。其中接触粉尘岗位企业有9家共771人,占总检人数28.93%;接触噪声企业7家,共417人,占总检人数15.64%;接触苯化物企业3家,共104人,占总检人数3.90%;检出1 项或多项阳性病例368人,阳性检出率为13.81%。

2.2 体检异常项目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各项目体检中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肺纹理增多(7.39%)、血清ALT活力增加(4.05%)、听阈异常(2.40%)、高血压(2.36%)和肺结核(2.08%)。见表1。

2.3 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检出情况

所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人员中,共检出疑似职业病7例,其中疑似尘肺病6例,阳性率为0.78%;噪声性耳聋1例,阳性率为0.24%。发现职业禁忌25例,其中不适从事粉尘接触作业8例,主要是活动性肺结核;不适宜从事接触噪声作业12例,主要是10例听阈异常和2例Ⅲ期高血压;不适宜从事接触苯系化物作业5例,主要是白细胞减少。见表2。

3 讨论

开平市是我国著名水暖卫浴器材生产基地和纺织产业基地,仅生产水暖卫浴和化纤纺织企业多达1 500家,从业人员约6万人左右。但2011年委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职业病健康监护检查企业只有11家2 665人,企业体检率极低。充分反映我市企业对职业病防治意识不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不力和工人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严重缺乏。我们应该加大《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力度,严格执法,问责企业和监管部门,重视职业健康监护检查工作的开展,依法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合法权利。

调查中共检出368人患有1项或1项以上阳性结果,阳性检出率为13.81%,远低于省内蒋斌等[4]、陈瑞梅等[5]报道的阳性检出率。而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肺纹理增多、血清ALT活力增加、听阈异常和肺结核,这与目前影响我市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和噪声的临床表现相一致。说明我市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重点应放在粉尘、噪声的工作环境监测、防护和预防上。

检查中共检出疑似职业病7例、职业禁忌证25例。疑似职业病的检出,说明企业没有对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故职业病危害因素长期存在,企业没能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工人进行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工人自我防护意识差。因而,在今后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应重视职业病三级预防的原则,特别重点做好一级和二级预防[6]:做好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环境的定期监测,对监测不合格的企业要求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过程,配置完善的防护设施,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或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监管企业积极做好职业健康监护检查工作,定期对工人进行岗前、在岗和离岗的职业健康检查,健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加强工人职业病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自我防护意识。

综上所述,开平市企业开展职业健康监护检查率极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工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疑似职业病的检出,说明我市职业病危害因素已对在岗工人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的危害,让企业得以持续发展,我们应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宣传的力度,并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02-05-01.

[2]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S].2002-03-28.

[3]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2007-03-16.

[4]蒋斌,冯建锋.广州市某区2009年25家企业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26(14):1575-1576.

[5]陈瑞梅,刘晓君.2007年清远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职工体检结果与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8,8(8):863-865.

上一篇:左旋肉碱的合成与应用下一篇:审美鉴赏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