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2024-09-29

审美鉴赏创造能力(通用11篇)

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篇1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 体验、联想、分析获得审美享受。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角度看, 美术鉴赏的性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首先, 美术鉴赏是美术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方面。没有美术鉴赏, 美术创作便失去了创作的意义, 同样, 没有美术创作, 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美术鉴赏。其次, 美术鉴赏同其他艺术鉴赏一样, 是人们观赏艺术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任何美术作品既是对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反映, 又包含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体现出时代的特征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 要想提高美术作品鉴赏能力, 不仅需要接触作品本身, 还要了解不同艺术样式、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 此外还应具备相当的历史文化修养, 方能真正成为一个高水平的鉴赏者。

一、美术欣赏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 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 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

1.陶冶人的情操,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 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 以及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 使人深深地认识到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 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 通过比较鉴别, 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 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2.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艺术鉴赏能力的积累, 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艺术作品看得愈多的人, 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品。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 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 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 影响人的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 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 开阔我们的视野。作为现代人, 每一次美术欣赏实践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只要你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进步的观点与理想、健康的情操与趣味、兴致勃勃地去欣赏艺术, 多学习多实践, 触类旁通, 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得到提高。

二、美术鉴赏是培养人民群众人文精神的舞台

通过美术鉴赏, 有助于人们熟悉美术的形式, 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 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 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 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鉴赏的过程中, 人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精神的思考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 即让人们从观察、分析、思考中学习美术语言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等形式美知识, 也让人们从观察中了解社会和历史, 领悟作品中蕴涵的内在美感, 更好地接受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人们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 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使人们较为全面地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 引导人们热爱祖国, 理解美术文化, 形成文化素养。同时, 培养人们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美术鉴赏可以使人们较为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拓宽美术视野,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探索人文内涵, 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 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引导人们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使人们认识生存的意义, 珍视生命, 热爱生活。

三、美术鉴赏要融入一定文化情境中

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曾指出:“遇到一件艺术品,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 然后再追究它们的意蕴内容。”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很容易通过画面表现的人物、场景、情节、色彩等元素感受和理解画家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 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 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 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 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 在美术鉴赏中, 借助作品联系当时的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 并且要引导人们热爱祖国, 理解美术文化, 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

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 首先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很多美术作品创作的背后都隐含着这样或那样的趣闻轶事, 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 去看大师背后的故事, 更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故事一旦被带入情节, 便会被情节中的戏剧冲突所吸引, 这种情感甚至会占据人们的整个心灵, 让他们的心潮为之澎湃和感动。如北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图》《萨埵那太子本生图》《尸毗王本生图》, 这些故事通过生离死别、水淹火烧等悲剧性场面的描绘, 将所谓“忍辱牺牲”、“施舍”等大慈大悲的主题思想形象地表现出来。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故事的主题正切合了南北朝这个分裂、苦难时代的社会需要, 人们在黑暗的现实中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彼岸世界, 盼望着像尸毗王、萨埵那那样“舍己为人”的救世主的出现。

在鉴赏中认识美术作品。欣赏者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种种有关联想和想象是在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也正是美术创作者预期的最佳效果。联想和想象是建立在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之上的。换言之, 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素养越丰富的人对美术作品的感悟能力就越强。只要在生活中长期积累, 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艺术实践, 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感受能力。

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艺术化反映, 把丰富的客观内容凝缩到有特定艺术手段所表现的具体的典型形象中。在欣赏过程中, 由于欣赏者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即可以感悟和理解更为丰富的作品内涵。我国著名油画家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作品在当时之所以引起了轰动, 不仅在于其中蕴含了作者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对普通劳苦大众的关注, 使艺术再一次回到了人民和土地中间。更为成功的是画家巧妙地运用照相写实主义风格, 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平凡感人的农民老父亲形象, 给欣赏者造成强烈、震撼的视觉冲击力。随着进一步观看, 从“父亲”脸上那刀刻般的皱纹中、额角上的汗滴里, 使人们联想到我们千千万万个“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吃苦耐劳的父亲, 是怎样的千辛万苦、任劳任怨。我们还可以从他那平和善良、充满希望的目光中想象出这些象征着中国脊梁的“父亲”对丰收和幸福的渴望。除此之外, 画面成功表现出的烈日炎炎的光感、父亲那长满老茧、沾满泥土的大手……都能自然而然地使欣赏者浮想连翩。画家是要把中国农民的现实写进油画, 让现在和将来的人们记住他们的苦难和期盼、朴实和善良。可以肯定, 如果欣赏者在充分感受罗中立的“父亲”这个艺术形象特征的基础上, 正确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回忆自己有关的生活感受, 就能使这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充分显现出它的艺术效果, 而欣赏者也能从中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 所以说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 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美术鉴赏即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美术鉴赏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 它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 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 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情感的作品, 二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

关键词:美术鉴赏,文化素养,审美素质,人文精神,文化情境

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篇2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作为当代中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旨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审美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素养,促进学生陶冶情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传统的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不能有效挖掘学生的艺术欣赏潜力,不能满足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高中美术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美感,培养综合素质。因此,高中美术鉴赏教师除了传授美术常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运用视觉观察来感知事物,或者利用生活经验对美术艺术进行分析。作为新时代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不断学习美术知识、增强审美意识,同时享受审美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学校日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提升学生整体修养与综合素质,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在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美术欣赏课,学生不仅可以欣赏艺术,还可以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增长见识。现代教育中,人们对美术鉴赏的课程支持较大,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创新性思维,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年龄段,开放式教学环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当代中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借助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道具等来营造生?踊钇玫目翁梅瘴В?促进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此,有必要探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艺术作品直观感受鉴赏

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鉴赏是指给读者最直接的视觉印象,使其通过画面的直接视觉形象感受艺术作品的创作环境、历史特点、人物性格等。例如,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着重表达的是《圣经》中耶稣与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题材,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人出卖我”这一句话时,12位门徒露出惊恐、愤怒、怀疑等神态,体现了众门徒惊异的神情。又如,齐白石《虾》表现出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有趣场景。它们都体现出画家透过画面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后人在欣赏时能够充分了解当时画家的创作心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直观视觉体验。

二、各种艺术风格的鉴赏

古今中外,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风格与手段,各个画派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精准地表现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如表现手法、艺术形态、画面构图、透视原理、色彩搭配、绘画技法等。例如,徐悲鸿的代表作《八骏图》采用中国画的水墨技法,通过不同的线条、不同水墨的浓度将马的奔腾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梵高后期的绘画作品采用鲜艳的色彩、明确的笔触、奔放的线条,给读者非常明快的跳动感,让整部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不同的艺术风格特点,带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能够激活不同的鉴赏能力。

三、艺术作品边缘故事带动课堂的积极性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心理特点时期,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不断加强艺术作品边缘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艺术创作作品的审美理解。这样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培养艺术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艺术作品创作思想的挖掘鉴赏

艺术作品创作思想的挖掘鉴赏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精神内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思想,提升审美情趣。例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表现了长征途中一位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绝非简简单单表现了八匹马,更重要的是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多种角度欣赏,对艺术家创作思想的挖掘,学生可以增加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透过艺术欣赏,学生可以了解艺术背后的精神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五、结语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对高中生普及美学教育的基本方式,是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前提与必要基础。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后的核心问题。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美术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篇3

【关键词】意象 意境 合理“误读” 解构

文学是一种包含着审美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是作家反映的审美对象。一个作家要从事创作、塑造艺术形象,其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作家積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经验越广博,其创作的基础就越牢固和深厚。

文学创作就是对生活的提炼、表现。作家掌握的社会生活越广博的话,可供选择、比较、提炼的素材就越多。黑格尔认为:“艺术家须用从外界吸收的各种现象的图形,去把在他心理活动着和酝酿着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作家创作的前提基础就是要了解纷繁复杂的生活形态,从中提炼和获取创作的素材。作家在创作时,主客观世界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因为任何审美活动都是一个主客观双向碰撞和建构的活动。一个作家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材料以后,才能不断丰富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

创作实践表明,一个成功的作家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必须积累广博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一个作家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体验深刻的生活或者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有可能创作出能让人喜欢的激动人心的作品。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在经历了家破夫亡,受尽无穷的劫难和折磨后。人生命运的戏剧性变化,也引起了她的心境和词的意境的变化。在没有经历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及国破家亡的磨难前,她用甜蜜宁静的心弦弹奏着略带相思之苦和幽怨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诗人的相思曲,无不铭刻着她的情感历程。诗人虽与丈夫赵明诚分离,却相互牵挂,一种离愁,由两个人分担,相思之苦也减轻了几许,何况还偶有锦书传情的慰藉。离愁虽是苦涩的,但也饱含着他们夫妻之间彼此牵挂的幸福。与丈夫分离的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紧闭才闺房之中,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的和谐和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经历了国破和丧夫之痛后,李清照从前轻盈巧妙的词变成沉重哀伤德的生死恋歌,其词境由明快变得凝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咋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这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和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作家的作品往往生动展现其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他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鉴赏和交流,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审美经验中,只有受众(读者)的鉴赏才能促成既定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事实上,作品在创作活动结束时还没有真正完成,因为要通过艺术鉴赏活动,调动受众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方面的修养,对作品中的未定之处和空白的地方进行填充。这些填充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参照,也没有确定的结果,这需要受众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对作品进行合理“误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强调受众在艺术鉴赏中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受众和作者之间不是主体与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相对于作品这一媒介而言,两者是相互交流和对话的关系。

那么,受众(读者)要怎样才能成功地进行有效的鉴赏活动呢?或者说,艺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呢?艺术鉴赏是以人类的审美能力为前提的。而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如何入手进行诗歌鉴赏,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呢?这就需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联系作家生平和创作背景,进入作家构筑的意境,才能对作品进行合理“误读”和解构。

在诗歌鉴赏中,抓住意象就抓住打开鉴赏之门的钥匙。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所以,在进行解读诗歌时,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感知意象,感知意象的寓意,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感知诗人的情感。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以在《致爱丽丝》等轻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深情并茂地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想象。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树、昏鸭,古道、瘦马、夕阳等意象各有什么寓意?在你脑海里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秋日黄昏游子思归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冷色调意象构筑成的苍凉意境与小桥、流水、人家等暖色调构筑温馨意境,在鲜明的对比中形成强烈而巨大的反差,营造成一幅萧瑟凄清的深秋景致的意境,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游子羁旅愁思。

参考文献:

[1]文学概论.刘甫田.徐景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美学.朱立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

文学鉴赏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4

1. 创设情境, 引起共鸣, 培养审美感受力。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浸润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文学鉴赏必须渗透情感教育, 以情激趣, 以情导学。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审美情境, 使其自然而然的受到审美对象和教师传达的情感的陶冶, 和作品产生共鸣, 获得审美体验和愉悦。

文学鉴赏中, 只有为学生创造一种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环境气氛, 才能使学生心神入境。这种氛围是认识、欣赏与品味美的前提条件。如教学李瑛的长诗《一月的哀思》, 在朗诵、体味诗句、总结周总理一生光辉业绩后, 将记录片《我们的好总理》进行剪辑、播放, 课堂上再现首都人民在长安街列队迎送灵车、哭别总理的感人场面。这样的情境创设, 使学生入境入情。此时, 学生在这悲壮、肃穆的情境中, 用跳动的心去感受的同时, 已加入到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队伍中, 学生心中悲痛、怀念、热爱和崇敬的情感, 不仅和诗人产生共鸣, 而且得到高度升华, 作品中的人文光辉在课堂上弥漫。可见, 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人文内容里, 不断沟通、反思, 获得更丰富的人文浸润, 使审美情境和审美感受达到自然融合。

2. 启发诱导, 注重积累, 培养审美鉴赏力。

文学鉴赏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 挖掘文本中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人性美等美育因素, 让学生在发现美和感受美的情感体验中, 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思索人生, 陶冶情操。古今中外名作荟萃, 都是作家把握现实的审美产物。作品或以高尚的情感净化人的灵魂, 或以完美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操, 或以其哲理启发人的思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雄视千古, 气势磅礴, 豪放壮美, 用典精妙, 阐发了反封建主义的时代主题, 指出人民大众才是真正主宰历史的风流人物, 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赞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给我三天视力》, 这样的作品都能启发学生理性地、冷静地思考, 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 都会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 丰富、净化学生的感情, 从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美无处不在, 诸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 都能给学生以“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受, 更能在学习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感情。作品文化内涵厚重, 审美趣味浓郁。只有教会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注重积累, 进行审美陶冶, 才能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

3. 激发想象, 体味实践, 培养审美创造力。

想象和联想是作品艺术的翅膀, 也是一种深入广泛思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去进行吟咏, 自由自在地联想, 从无声无色的文字中听到、看到有声有色的形象, 有血有肉的人物, 仿如身临其境, 甚至更为宽广。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 引导学生从感知景物外观、性状到景物描写蕴含的感情, 进而体味作者对自然的追求, 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这样就自然明白李乐薇的精神家园是山中小屋, 并由此联想到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是月下的荷塘;海子的精神家园是麦地;普希金的精神家园是大海;史铁生的精神家园是地坛……在联想中, 调动学生的相关体验, 挖掘出作品的美感效应, 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 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后, 很自然会产生向往美、创造美的愿望。这种愿望使其尝试把已获得的美感转移到自己创作实践中去。笔者在《雷雨》《茶馆》的教学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 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即兴表演,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 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走进课堂。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朗诵、表演、创造等能力提高, 也在自身参与的实践中获得乐趣。使审美认知转化为美的创造力。

创造美有多种途径, 还可以用课堂讨论法和写作练习。教师设计审美训练内容, 让学生进行评价, 谈自己的看法, 写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如“我眼中的刘兰芝”、“祥林嫂的眼睛”、为《项链》续写结尾等练习, 从口头到写作, 从意蕴到逻辑, 从简单到复杂, 逐步引导学生迈入自由创作的境界,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教师。

摘要:文学鉴赏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审美活动的过程, 是感性和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本文就文学鉴赏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谈些看法。

浅论音乐剧鉴赏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篇5

关键词:美育 音乐剧 鉴赏审美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技术技能学习,还应该重视学生的美学教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极富现代气息。通过鉴赏含人文教育意义的音乐剧,使学生在娱乐与审美过程之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及音乐审美能力。

一、独立学院音乐欣赏课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艺术教育,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部也相应提出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的有关规定。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偏重应用型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唱会跳,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音乐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导致音乐专业毕业生分析鉴赏能力不佳、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对音乐美育教育加以重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精神,已有一些高校陆续开设全校性的音乐欣赏课。但是对专业学生来讲,每周一两节课的时间远远不能达到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要求。因此,如何让专业学生在课堂里了解音乐审美方法、赏析各类艺术样式,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音乐审美能力,成为音乐专业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通过在独立学院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力、鉴赏力,音乐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来讲,具有无可替代性。

二、音乐剧概述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简称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表演的组成部分,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将故事情节传达给观众。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于1728年在伦敦首演,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

音乐剧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群体。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高度综合性。音乐剧的构成元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艺术种类,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服装设计和声光艺术,甚至还涉及电影、杂技、魔术等。一部大型音乐剧,往往需要好几百甚至上千名从事不同艺术种类的人同时工作。

(二)丰富的知识性。如在百老汇上演多年不衰的《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等,都证明了这一点。根据法国经典小说《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让人们在阅读文字之外切身体会到名著的另一种魅力。《西贡小姐》则让观众更深刻了解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猫》在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新伦敦剧院,连续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同一个剧场落幕,盛况空前。

(三)观赏性和表演性的完美结合。音乐剧只有呈现出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如《音乐之声》改编为同名电影后,获得更大成功。剧中使用了大量流行音乐元素,并巧妙地将其穿插在剧情之中:当玛丽亚赢得孩子们好感时,原有的拘谨和忧郁被音乐和笑声渐渐地代替,观众听到感受成长的《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表达愉快心情的《My Favourite Things》等;当玛丽亚爱上上校后而不得不悄悄离开,忧郁气息的音乐《So Long, Farewell》响起……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同时,在音乐剧中,还最大限度地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出梦幻炫目的场景,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三、享受精彩剧情获得体验美的能力

古希腊的“神”对人类的启示是“认识你自己”。在一些经典的音乐剧作品中,其主题也归结为认识“人”,如人的性格、命运、价值、生存状态、观念和普遍的人类道德准则等。这些内容在音乐剧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感人、最彻底的艺术表现。

如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用一生来逃亡的冉·阿让与警探沙威之间发生许多故事,以此为主线,多角度表现冉·阿让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在危险中舍己救人、在苦难中对他人以同情和关爱。该剧如同一部史诗,反映了法国19世纪30年动荡中人间的悲欢离合和人民大众英勇抗争的事迹,也深刻展现了社会生活内容的世界性、现实性和揭示思想哲理内涵的永恒性。

在课堂上,学生可通过此剧了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贫困与苦难,也能体会到社会偏见、信念、正义、人性等内涵,还可欣赏到青春的美、爱情的美,并能感受勇于为实现革命理想而献身的壮举,领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理想。

四、传唱经典唱段提升传播美的能力

音乐剧歌词特点是简洁、通俗,富有韵律和诗意,且极富时代气息。音乐剧歌词作者克雷茨梅深谙词创作要诀,他说:“如果歌词能很容易从演员口中唱出,就能很容易进入观众的耳朵……为音乐剧写作意味着你的歌词要立即被观众所理解。你不能让观众停留去思考一句歌词的含义,否则歌中的音乐是不讲情面的,它不会等待你去解决观众的疑问。”

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时,首首动听、风格各异的歌曲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唱的欲望,特别是玛丽亚和孩子们那轻快、饱含热情而优美流畅的《Do-Re-Mi》,不但打动了剧中所有孩子接纳了她,而且也深深打动了观赏的学生,他们不但跟着剧中的音乐唱,还利用课余时间找到《Do-Re-Mi》及其他几首插曲的英文歌词、歌谱来学唱。

在欣赏这部音乐剧时,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已经在主动地歌唱中懂得了“接受与爱”这一人生哲理。对于英文歌词的演唱,也是一种加强学科之间联系的实践。

五、自排自演音乐剧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不仅仅只是看和听两种愉悦方式,身体力行,自觉地表现和创造美,也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一部音乐剧,可以获得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熏陶。通过引导专业学生自主编排简单的音乐剧,能更好地将艺术体验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提升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自主编排简单音乐剧的过程依次是:创设故事、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制作、排练表演、综合评价。在各阶段,突出音乐形象,展示感人情节为主线。如故事的创意要新;剧本要符合戏剧的要求,应有“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分组合理,可分为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等。其中音乐材料的选择最为重要,既要恰当,也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紧密,要源于生活,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道白要精练,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在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会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会得到适当的展现。

音乐是人类情感最自然的流露,也是世界的语言。在中国的“文治教化”之中,音乐占有重要的位置。当代的高等教育要求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综合审美能力,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利用对音乐剧的鉴赏来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音乐审美能力,正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一种趋势,其在培养具有音乐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效果。

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篇6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教师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了解到学生大都有想对自己所熟悉的作品 (大多数也是最具代表性、影响性的作品) 知道来龙去脉的心理。于是, 我在课堂上尽量满足他们这种求知的要求, 每一节课都选取一两件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具体的说明, 剩下的内容通过看幻灯、录相或学生提问他、互相探讨等方式解决。例如, 在讲到中国古代青铜器这一课, 我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司母戊鼎和战国曾侯乙编钟进行具体说明, 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分类、用途等, 还讲述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代表作品的发现经过、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的近况等等, 让学生能够对它们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与认识。这样,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而且还使学生养成了一个从小追根溯源的习惯而受益终身。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硬塞给学生, 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 刺激学生的材料,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段话告诉我们, 在教学中尤其是美术教学, 教师精心设计教案, 认真钻研教法, 对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讲到画家达·芬奇, 我选取了他的两件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开始我先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背景、达·芬奇的生平等, 接着具体谈到《蒙娜丽莎》的魅力所在, 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我分析《蒙娜丽莎》的方法, 来尝试分析《最后的晚餐》。从课堂气氛来看效果是好的。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 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老师分析的还细致、还深刻,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学生由原来的“你教我学”的勉强应付式, 变成了“我要学”的主动要求式, 这一态度的转变, 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了学习的动力。

二、建立安全自由的集体审美创造气氛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 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是在集体中进行的, 集体的气氛对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建立安全自由的集体审美想象气氛, 才能使学生们充满自发的热情创造性和幸福感。所谓自由, 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 给予他们自由发挥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 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挑剔, 使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 获得审美想象创造的安全感, 敢于表达自己的个性相象。这种自由而安全的集体气氛会使学生的形象思维 (审美想象) 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使他们审美想象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我校有一社团, 名为小炒智囊团, 由我组织, 负责学校日常讲座及活动的广告宣传与策划。社团中的成员多数是我在平时美术欣赏课上发现具有很强想象创造能力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成绩稳定、优异, 又各有所长, 把他们组织在一起活动, 让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发挥, 同时也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校每年11月都组织一次金秋校园义卖活动, 由学生自己自捐自宣自卖, 所得收入全部捐给学校贫困学生, 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为了这项活动能够如火如荼地开展, 前期的海报宣传必不可少。主题已定, 但形式要求推陈出新, 创意锦上添花,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丰富的内涵, 能够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吸引他, 才能打动他。为此, 小炒智囊团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的海报招贴画进行前期宣传。

三、培养创造性的学生, 必须先有创造性的老师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阶段, 虽然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加强, 但他们极强的感受性, 使学生易于受教师权威的左右。因此, 教师的行为表现常对学生起着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 如果美术教师自身缺乏审美想象力, 平时只注重技法的传授, 审美观也只停留在表面摹仿的象不象的平庸的审美层次上, 自然他们不可能喜欢富有审美想象力的学生, 或者根本没有能力识别他们, 因此更谈不上让他们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了。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要注意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但并不是片面的强调它。“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念,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格式塔, 事物都是完形的,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但并不等于部分之组合”。所以, 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是一个从审美感知、记忆中进行审美想象、判断继而审美创造、欣赏的整体过程, 其中各审美心理要素又互相交叉影响的。只是每个人大脑深处对于事物存在有惊人的一面, 只有通过审美想象力才可以将它调动出来, 使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观点、恼怒、缺点和软弱等形象化, 使个体更加明显, 远离异化。

参考文献

[1]许风琴, 董永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篇7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获得审美享受。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所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 并且已经开始形成较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而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以美引善, 以美启真, 以美怡情, 从而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并拥有完善的人格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入手, 从而铸造“体验美的意蕴”, 锻炼“感受美的心灵”。

一、引导学生发挥审美想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曾讲道:“美是人类道德财富的源泉。”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倡将美育代替宗教。之所以这样讲, 是因为通过美育活动的熏陶, 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之目的。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 要着重培养视觉感知力, 关注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整体色调、构图布局、线条笔韵以及韵律节奏等相关气息,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作品的外在美感和内在意蕴。

(一) 直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般来说, 当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 由于学生缺少欣赏美的经验或相关的背景知识, 往往会根据美术作品风格, 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归类, 通过了解画中的情节内容以及逼真的形象、写实的绘画技巧, 去判断作品的美丑善恶, 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过程和对作品细节的品读。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将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进行比照, 使其看到自己的鉴赏评价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经常反复开展鉴赏评价活动, 使学生养成自觉经验判断, 减少冲动的评价, 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 善于把握细节, 提高审美素养能力。

(二)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 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 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二、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应从多方面入手, 由于鉴赏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 所以在鉴赏中, 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其最突出的亮点, 这些内容使学生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学生可以根据感性的鉴赏体验来初步感知。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画面构图和空间组合;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艺术造型的联系和寓意;有的侧重于对自然环境和整体空间的关照等。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理性地剖析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背景寓意, 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健康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发挥美术鉴赏教学的独特作用。

(一) 解读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一种培养鉴赏能力的教学, 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欣赏心理上的多样性。内容和形式的分析、鉴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 这就造成了鉴赏活动的复杂性, 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分, 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读和把握。

如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的诞生》, 表现了这个象征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时的情景: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 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 生来就完美无缺。显然, 作者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可是, 如果我们再细细地品味一下维纳斯的表情就会发现, 她那木然、迟滞和略带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着清纯的稚气, 这个融成人身躯与幼童稚气眼神于维纳斯一身的表现形式, 既反映了作者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境界的崇尚, 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 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尚”和“热衷”, 使得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 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 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 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它告诉观者, 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 不是满怀信心, 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这个时期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

(二) 挖掘和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件艺术作品往往还有其更隐秘的意蕴、更深层的内涵。通过挖掘和领会这些深层的意蕴和内涵, 学生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如领悟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宗意识, 给观者一种惺忪微妙的领悟和透彻心灵的安慰。受儒、道思想的浸淫, 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重形似, 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感。山水画家以林泉之心对待创作, 寻找的是精神家园。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 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茫和中庸柔和之美, 传达出一种“大象无声, 大音希声”的意境。

如“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所画《春江垂钓图》, 整幅画构图, 以少胜多, 意境超脱, 借画面中的垂钓明禅理, 含高远超俗之意境。其意境回旋往复, 引起后来无数诗人的心魂震荡, 感觉深远如海。加以自成一体的书法, 形成这种诗画的格调, 开拓了后来扬州画派的诗画风气。《春江垂钓图》是石涛画给八大山人的一幅杰作, 石涛和八大山人的身世相同, 都是明朝宗室, 清兵南下以后, 遭到国破家亡之痛, 隐名匿姓, 遁迹空门。石涛善用墨法, 尤其喜欢用湿笔, 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 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

总之, 在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中, 只要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美术鉴赏对学生审美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总结出一套有吸引力的教学平台, 就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审美素养的影响会渗透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艺术审美素养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 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就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完善人格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胡慧, 邓辉.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美术鉴赏教学.当代教育坛, 2008.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篇8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中阶段开展美术鉴赏课,对于高中生的审美观念以及人生价值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大时期,提出的学生义务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综合型的有素质、有技能的人才。高中的美术鉴赏课通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对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良好的指引过程。在美术鉴赏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通过鉴赏美术作品来分辨事物的善恶美丑,用更加理性的思维去看问题、看社会,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审美品位也逐渐形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做出了引导,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最终使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全方面的综合发展。

2.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全面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精神生活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需要综合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高中美术鉴赏正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途径,所以在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就显得非常珍贵和重要。其实美术并不只是进行绘画,美术的价值在于“美”和“术”的同步,“术”就是我们认为的绘画过程,而“美”显得更加重要,美术鉴赏正是让学生认识美术中的“美”这一更加高雅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和认识到这一“美”的艺术,才能形成更加全面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创作出更加有意义的人生画作。

二、如何实现高中美术鉴赏性的审美价值的形成

1.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美术教学中的师资队伍,才能将美术鉴赏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在加强教师的队伍的建设时,可以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师资力量建设不足的情况。如果能够适当地引进一些出色的美术专业毕业的老师,会对高中的美术教学起到加强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2.更新高中美术教学内容。

我国现阶段很多中学在美术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还较为陈旧,教材中对于绘画中的绘画、雕塑、工艺设计、摄影、书法、建筑鉴赏部分等方面都有涉及,对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以及浪漫主义也都有所涉及,但是缺乏当代艺术等反面的内容。当代艺术对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美术形式是一种冲击,它是美术领域中一种全新的突破。所以要想全面地发展美术教学,就要在以前美术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当代艺术的最新内容。经过研究表明,其实绝大部分的高中生都对美术很感兴趣,也比较认同当代艺术的形式。现在我国的高中美术新大纲中标明,美术教学内容应该处理好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让美术教学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反映最新科学成果。所以高中美术教材中加入当代美术的内容,对于传统的教材内容是一种完善。

3.宏观调整教育政策。

高中学生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很多高中学校把美术课放到次要的位置上,为美术课安排的课时非常少,对于美术课中的美术鉴赏学习更是几乎没有,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高中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很多,能够很好地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这时候的美术鉴赏课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开展审美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高中生也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还有一些学生对美术有特殊的爱好,他们可能已经确立了报考美术院校的志向,所以开展美术审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总之,通过宏观调整教育政策,让美术鉴赏课占据学生学习的一定空间,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对美术学习产生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

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篇9

所谓审美独创, 是在创造性思维中强调论点的独特性, 即要求每位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创造, 建立新颖独特的论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独创能力呢?经过几年的教学与探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敢想敢画

多年来,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模式的支配下,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始终没有得到落实。学生过多依赖教师和课本, 主体意识薄弱, 又由于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往往不敢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 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

1. 不过于依赖课本。

学生从小学接触课本开始, 一直奉行的是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正确的准则。理解、记忆课本内容, 运用课本提出的方法是学习的全部内容。不可否认, 课本对学生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前人的经验、有益的知识对学生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但也应看到, 课本并非完美无缺, 美术学科更难有标准答案。鉴赏一幅美术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课本提供的仅仅是参考答案, 学生如果过多依赖课本, 主观能动性减弱, 创新意识淡薄, 被束缚在课本有限的知识内, 就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 更谈不上思维的独创性了。只有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不过多依赖课本, 探索精神才能生发出来。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永远是正确的代名词。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时, 首先考虑的是老师的观念, 老师在评论学生发言时流露出的种种倾向性, 都会成为学生选择思路的依据。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老师一定要走下“神圣的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真诚相待, 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明白, 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些普遍的认识和理解, 严格地说是参考性的材料, 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 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 做到教与学相辅相成, 这样才有助于美术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鼓励独创思维, 保护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独创能力, 注重的是过程, 而不是结果。在实践中验证是评估创造能力的唯一标准。进行独创性思维的主体是学生, 他们因为人生阅历不丰富等条件的制约, 如果过度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 则势必会影响学生独创思维的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经过独创思维获得的论点都是亮点, 即使存在明显的错误, 我们也应以鼓励为主, 甚至给予宽容式的肯定。

如我与学生一起鉴赏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名画《盖拉眺望地中海》时, 我先让大家谈谈自己的认识, 不去考虑其思想性与艺术性, 不去猜测作者的构思, 也不揣摩老师的理解, 你感到什么就说什么。学生甲:我只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体背面, 性感极了。学生乙:我甚至嗅到她肌肤的气息 (哄堂大笑) , 但如果是这样, 何必用许多积木式的方块构成框架, 墙不像墙窗不像窗呢?学生丙接着说:可能是为了对比, 积木们与盖拉、直与曲、硬与软、阳刚与阴柔……学生丁:这样理解是传统的思路, 可能不适合鉴赏达利, 我认为是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学生丙:把盖拉用纸遮起来, 眯着眼睛看, 这些陪衬很像达利本人头部的幻化。众学生都试着模仿, 议论纷纷:这样盖拉的吸引力大大削弱了, 单独一个盖拉, 一点真实感也没有。老师, 我们这种感觉对不对?我很高兴, 但故作严肃:感觉有什么对不对?第一堂课时我就说过, 艺术作品鉴赏没有对与错, 只有新与旧、深与浅之分, 我感到这幅画就表现了达利对盖拉的感觉。

通过对这件作品的分析, 我发现同学们有着很强的观察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就要保护学生探究事物的热情,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锻炼独创思维能力, 在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的同时, 享受发现问题的乐趣。

三、重视指导方法, 培养审美独创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教师首先自己得有独创思维, 要以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

1. 运用审美直觉, 集中学生注意力。

所谓审美直觉, 是审美主体对作品的观察和认识。美感的获得往往是在瞬间完成的, 来不及进行逻辑推理, 以感性进入是我们鉴赏美术作品最求美感的第一步。因此, 在鉴赏作品时, 我强调不要急于启动思想, 要有意识地撇开理性, 依赖感官和联想。例如, 在鉴赏建筑艺术一课时, 我以“悉尼歌剧院”导入, 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第一印象, 有的讲蓝天碧水, 加上这幢贝壳状的建筑, 构成了一个完美画面;有的讲整件作品犹如“白鹤惊飞”、“群帆泊港”;更有同学在瞬间捕捉出其中富有节奏, 韵律感的层次变化。在短短两分钟内, 同学们就获得了美感, 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 为深入鉴赏开了一个好头。

2. 通过审美静观,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审美静观是指在审美创造过程中, 学生全神贯注地陶醉于作品的感受与鉴赏中, 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理性分析, 从而达到审美的更高层次。但审美分析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与丰富的审美经验, 否则无法理解作品的内容。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积累美, 更应引导学生博取各科之长。在鉴赏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 我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题上一首诗。较多学生在画上写: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本来抽象的寂寞心境, 通过这首诗一下子就点明了。我接着又问:作者为什么不题上这首诗呢?学生讨论开了:诗、书、画结合是文入画的特点;不题诗比较含蓄, 折射出古人的审美观;不题诗, 留给鉴赏者更多的想象空间……鉴赏这件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借鉴了文学作品, 给我的启示是, 要通过审美分析提高审美独创能力, 仅在美术这块小天地里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 应综合各科知识, 拓宽思维领域, 以此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为审美创造奠定基础。

3. 通过审美创造, 达到知识的迁移。

审美创造是人们审美活动的最终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言:用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是一种手段。高中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独创能力, 完备学生的品格, 而独创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如在鉴赏“孙中山”的雕像后, 我要求学生为宋庆龄设计一尊塑像。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 最后意见集中于采用坐姿, 运用汉白玉材料, 置于苍松翠柏之中, 这样才符合人物的性格。学生较好地运用了情景迁移、形象联想的创造方法, 进行了审美独创。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的互融性, 构思创意与我们生活有关的物品, 把审美独创能力的培养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审美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鉴赏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做好美术鉴赏工作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帮助学生实现健康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相关的鉴赏教学,学生应当学会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并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内涵和艺术魅力,最终达到接受健康思想熏陶的目的,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不仅是新课标对美术鉴赏课堂的要求,也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具体需求,教师必须全力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来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质量。

一、增强教学意识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有很多与美术课程相關的内容已经融入高考的考试科目之中,所以,高中美术的教学地位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学好美术知识对于高考成绩的提升有重要助力,教师必须对美术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生也需要美术鉴赏课程来放松自己,通过对艺术的欣赏来缓解压力。综上所述,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方式,结合考试重点来分析鉴赏艺术作品。

二、完善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法宝,为了提升美术鉴赏教学质量,我们就必须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为此,美术教师必须反复研读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并理解教学大纲的核心理念,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美术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美术鉴赏教学。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当掌握课堂发展的动向,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可以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小组互助教学法,也可以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让学生按照教师既定的思路来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一种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课堂定位,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美术鉴赏知识,更需要做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传授给他们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解“印象主义绘画”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入凡·高的代表作品《麦田上的乌鸦》,并围绕这部作品设计详细的教案,并让学生提前预习艺术作品的鲜明特点,了解凡·高一生的大致经历。进入课堂之后,首先教师应当为学生展示凡·高的画作,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鉴赏,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学生能够加深对印象主义的理解,切实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走进了校园之中,其中,多媒体教学是其最为重要的应用,由于美术课程是一门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的教学,所以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教学。有一些美术作品是比较特殊的,仅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能完全展示出作品魅力的,因此,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声、光等效果與美术作品相互配合,为学生展现出艺术的魅力,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四、增添人文色彩

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不单单是一件艺术创作,而且也蕴含着更加深层次的人文精神,里面寄托着作者的情感,表达着作者的思想,这就让一部作品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因此,在讲解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情感,这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敦煌彩塑”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彩塑的创作时代、彩塑的特点和彩塑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等,当学生对敦煌彩塑有了全面了解之后,就可以给他们介绍彩塑的当代发展和保护情况,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美术鉴赏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最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篇11

所谓审美能力, 是指人们在美感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感受、评价、表现与创造美的能力, 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音乐天赋, 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并逐步发展对音乐的感知和情趣反应的能力, 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欣赏者与爱好者。

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音乐教学常常产生与审美教育相悖的现象, 如从音符和乐谱入手的识谱训练, 从长短出发的节奏训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 使得原本没有应试压力的音乐学科也变得枯燥乏味, 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因此, 音乐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已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二、从音乐教学的规律中探索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1.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 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如能通过指挥等手段, 把看不见的音响用可视的动作、眼神将学生的耳朵吸引到他自己听不到的地方, 使学生的耳朵越来越灵敏, 其对音乐的感知便会越来越深入。

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审美活动的主体, 使学生从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中消除疑惑和情感障碍,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欣赏《卡门序曲》中的斗牛士主题时, 老师可用两只手的指挥和眼神的提示把斗牛士的优雅和勇敢精神很好地进行烘托, 让学生听到并感受它;又如, 在欣赏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中, 感受到古典音乐“对称”的形式美。

2.教会学生欣赏经典的音乐, 培养学生评价音乐的能力

评价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如果没有评价音乐的能力, 再好的音乐也听不进去, 只是无意义的声音, 根本谈不上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更不可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行审美教育, 学会评价音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比如, 一曲《春江花月夜》, 先让学生认真听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和丝丝入扣的演奏, 把学生带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后, 再重新欣赏, 许多学生竟然能边听边舞。由此可见, 通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 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成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动力。

3.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情境, 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表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表现音乐就是使学生用自已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音乐美的真实感受。

音乐表现能力的重点应从“想象”入手。音乐教学中的“想象”, 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去想象, 也不是教师填鸭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讲解音乐, 而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发展联想和想象,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 去发现、去探索。通过音乐艺术实践, 使学生学会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旋律、音程、和声、调式 (调性) 和曲式等, 利用已具备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象、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可采取节奏乐器演奏、律动、歌表演、舞蹈等活动, 引导培养学生在随意和注意中感受和发现音乐的律动美。

音乐是一种以优美的旋律和节奏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的艺术。我们既要让学生体会这种艺术美, 触及其精神世界,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动机;又要善于设计问题, 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 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启发和引导, 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 使学生用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去表现音乐。等学生有了敏锐而准确的音乐反应后, 再帮助他们把感受到的外显表现出来。当然, 这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就像“白天鹅”与“黑天鹅”的表现, 要在音色、力度等上有很好的变化表现, 需要多次的调整、琢磨、尝试, 这个过程是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声音的练习过程。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对声音的表现能力会不断增强, 歌唱表现时就会有充满美感的音响效果, 美丽从这里摇曳。

要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在聆听音乐时, 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如图、文字等) 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二是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 (如说、唱、表演、分工合作表演等) 将真实音乐感受表现出来。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 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 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如教学《走啊走》这首歌时, 首先, 积极启发学生去想象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走路的不同形体动作;然后, 在教师富于表情的钢琴伴奏下, 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个性的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的走路的情景。学生在美的意境中, 自然能唱出美的音色, 取得美的效果。

在音乐表现过程中, 有些学生不唱歌时欢眉笑靥, 唱歌时却有声无情, 缺乏表现力。所以,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表现音乐美的能力首先是情的表露, 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 手舞之, 足蹈之。各类乐曲题材广泛, 体裁不一, 中外歌曲, 不同民族歌曲, 各类歌曲蕴含的特点, 我们都需要耐心指导, 才能达到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的目的。

4.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培养学生创造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 同时也是创造性的艺术。它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建立的, 给人的想象插上会飞的翅膀, 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 使人的创造性充满活力。因此, 音乐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舞台。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创造时机, 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挖掘教材中可创造因素, 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

音乐的创造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响材料来表现自创的音乐情景,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作短曲并展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 必须先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

总之,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直接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客观条件, 是实现音乐审美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 并提高他们情感外化的表现能力, 成为具有审美情感、表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2]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下一篇:日本政治的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