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能力论文

2024-06-17

审美能力论文(精选12篇)

审美能力论文 篇1

音乐 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 艺术。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音乐 教育 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 发展,推动整个 社会 文明程度的进程。

一、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音乐意象的流动性。

音乐艺术是以时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它在其声音流动过程中,表现其起伏不平、丰润多彩、有头有尾的、从部分到整体的音乐意象。它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感知过程的听觉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其音响信号刺激的次数越多,想象越丰富,对音乐意象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越完美。因此,音乐艺术也是参与艺术,其艺术境界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听觉的感知,融入主观情感和思想活动,才能真正领略。同时音乐艺术也是宽泛的艺术,它不受视觉的限定,全凭听觉的感知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的立体空间中尽情地翱翔。

3.内在情感的直接性。

审美的感受是由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要素相互融合的心理过程。而音乐则是“情感的艺术”,其音响与特定的内在情感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 时代 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 历史 所凝结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4.审美创造的再现性。

音乐的审美实践活动由音乐创作、音乐再现和音乐欣赏三个环节构成。由作曲家创作出的乐谱作品本身的音乐美,对于一般的审美主体来说很难直接把握。必须借助表演或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再现)的中介作用,才能使乐谱作品真正成为音乐作品。没有表演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再现,没有表演或演奏者将乐谱作品流动化、立体化的再现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审美活动。正因为如此,对同一音乐作品,因演奏、演唱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同,音响介质、场地、时间、心境、氛围不同,其审美效果也就不同。

5.艺术欣赏的理解性。

因为音乐语言的非明确语义性特点和音乐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风格特征,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欣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觉,去客观准确地感受;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积淀去理解;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意象。因此,欣赏者的理解性,即欣赏者的音乐修养水平不同,其音乐审美的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平时我们所说的“对牛弹琴”,就是这个道理。

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这一点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使音乐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美育同时又寓教于美?关于这些 问题,笔者依托音乐 学习的经验,从四个层次加以 分析。

审美能力论文 篇2

一、揭示美的形象,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 给人们带来直观的感受,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始阶段, 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 这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内容。

譬如, 在引导学生欣赏《粮食》、《牛耕》等时, 笔者把话题引到现实生活中来, 针对当前学生劳动观念淡漠, 歧视劳动, 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很积极, 想法各有不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劳动没有积极的认识, 对劳动者有鄙视的思想, 这时笔者就对学生讲到:清晨马路上的清洁工, 烈日炎炎下辛勤劳作的农民, 工厂里、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 他们没有去想他们的劳动多么伟大、崇高、重要, 他们的希望就是给孩子筹学费, 给年迈的老人挣医药费, 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是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最朴实、真诚的美德, 最善良的情感。同学们无论是在学校, 还是在家里, 或多或少都有劳动的经历, 有些同学能主动帮助他人, 而有些同学偷奸耍滑, 因少干活而暗自高兴, 实际上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 时间一长, 偷奸耍滑的人不被人信任, 而那些认真踏实的学生不但养成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而且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赞扬。这就是劳动的魅力。通过引导, 让学生树立劳动是一种美德的观念, 加强他们感恩的意识, 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积极参与劳动, 这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感悟美的情趣, 培养学生体会美、鉴赏美的能力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 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的特征, 以美感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先感知形象美, 进而感受情感美。以情感的体验反映客观的审美对象, 是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

如在讲《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现代建筑》等章节的内容时, 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进展中慢慢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就是我们所称的人文景观。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通过介绍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 其中包括庙宇、祠堂、园林庭院以及古墓等这类具有传统色彩的人文景观, 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本地的民间艺术, 先辈们创造的珍贵艺术文化, 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建筑风格, 理解传统文化思想的含义, 用心去感受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 启发他们学会和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 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 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向学生介绍在改革开放期间新人文景观以建设新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特色, 让学生了解现代人文景观的发展方向和美术文化的作用, 使学生树立现代环保意识, 体会环境设计要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设计思路, 促进他们进一步热爱生活和了解社会。引导他们珍惜美好的环境, 热爱大自然、加强环保意识, 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各自的审美鉴赏能力, 有着必要的作用。

三、品味美的实质, 培养学生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

在审美教育过程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理解美的实质, 培养审美的情趣, 提高体会美、鉴赏美的能力, 从而形成美的世界观, 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美术欣赏课不应只是一味地欣赏, 更要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想, 这种体会或感想是在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创造, 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如何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和最感人的美的地方, 并对其做深刻分析。只有在欣赏中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剖析, 才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总之,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就要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 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挖掘出这些美感因素, 联系现实生活, 分析具体事件, 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树立积极的、正确的真善美的观念, 陶冶美的情操, 启迪他们爱美的心智, 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 从而达成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

摘要: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 始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通过美术教育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育,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昌奎, 麦志强.审美教育模式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7.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春新, 敖依昌.美术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诱发审美情趣,培育审美能力 篇3

一、诱发审美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孩子们在学习中产生了愉悦的情绪,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才能产生协同效应,教学的主体性、学生认知系统的组织性,才能得以体现。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孩子们心中求美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

1.创设情境,促进审美情感和认知的协同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学的美感性有着内在的协同性,为学生提供美的情境,呈现美的形象,能“唤起学生审美注意状态,引起审美兴趣和需要”。如教学《听潮》一课时,播放一段“平静时的大海和咆哮时的大海”的录像,学生带着追求美的情趣,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稍顿,老师说“此时此刻,如果我们也置身海的怀抱里,能不被海的美所陶醉吗?能感受不到大海奏出的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撼人心魄的‘伟大乐章’吗?”此情此境,孩子们沉浸在大海的柔婉清幽和雄壮热烈之中,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的语言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

2.诱发兴趣,促进审美兴趣与学习行为协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审美教育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兴趣。

例如,一个教师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她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醮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同学们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此时,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美的景物,抒发美的观感。如此动脑、动手、动口的高度协同,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激活了儿童的思维、联想、想象活动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产生了协同效应,使兴趣和情感成了认知的动力,使活动促进情感向理性认识升华。

二、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创作的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是指运用已知信息创造新的事物或艺术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如在语文活动中指导学生给学校所在县城的开发区规划图写解说词,让学生通过实施调查、访问,把科学性和想象性结合起来,描述宏伟蓝图。让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得到美的激活,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

1.以美育为纽带,实现语文与其它学科协同

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重视学以致用,教、学、做协同,教师要充分摆好语文学科活动课的位置,有机结合其它课的活动,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在活动中得到充实,使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活动课中,我把语文课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设置了“配乐诗(散文)欣赏课”、“做做写写画画课”、“课本剧表演课”等课型,并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有美的发现,有美的创造,有美的体验,获得真知,提高素质,教学在美的推动下获得高效。如在音乐电视散文《永远的蒲公英》欣赏课上,学生听着优美的旋律,听着朴实的语言,看着优美的画面,几乎忘我。学生在感悟那朴实无华的语言神韵的同时,更领悟到“哑巴”那美好的心灵。这样,借助美,学生的知识和品德得到了协同自主的发展。

2.以美育为桥梁,加强课堂与课外活动协同

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形成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隘了。“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教师要经常引导、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领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达到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游览名胜并写游记、办手抄报、古诗文诵读活动、读书心得展览、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习作展览等。一次我组织学生游览仰天湖,学生们置身于湖光山色中,真是惬意。他们看山、看水,山水浑成一体,尽情领略“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的意趣。同学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又一次得到陶冶,知识得到了丰富,性情得到了愉悦。应该说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园地,有效地提高了他们欣赏和创造美的技能和素质。

语文是基础学科,她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其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让美的教学形式、美的教学手段、美的教学语言协同起来,启迪学生审美思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获得素质的全面和自主发展,以美育为红线,以心育为核心,把语文课和其它课协同起来,增强语文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促进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 篇4

可以抽空多了解一些时尚方面的新闻,比如今年流行什么颜色,比如一些重要的时装发布会等等,这可以提高你对审美的理解。

订阅时尚的杂志:

现在有很多的时尚杂志,涵盖各种类型,有衣服的,有首饰的,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爱好来寻找你想看的杂志。

去时尚之都旅游:

旅游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阅历,时尚之都更可以提高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伦敦、巴黎、香港都是非常适合旅游的时尚之都。

多结交穿着时尚的朋友: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很会穿衣服,每次出来都是光鲜亮丽受人称赞的话,不妨向他讨教一下穿衣的技巧。

多看一些美丽的图片:

你还可以多浏览一些摄影的网站,看看这个世界的大好河山,美丽风景,也可以提高你的审美观哦。

培养一些陶冶情操的爱好:

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唱歌,比如绘画,比如钢琴等等,都可以让你的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对美的认识变的更加深刻。

要有足够的自信:

提高孩子审美能力的方法 篇5

1、加强早期的审美教育。孩子在2~3岁甚至咿呀学语时,家长就应把粗浅的审美教育输送到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在娱乐中由浅入深地接受审美教育。

2、通过认识“丑”,提高审美能力。艺术的美妙只能培养孩子对美的赞叹和向往。如果孩子缺乏对丑的增恶,往往会显得对美的理解肤浅、淡薄。因而让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丑陋之处也是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一。

3、审美教育应注意时代性,随时代的发展而提高。孩子审美教育的重心应倾向现在,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突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审美观念、情趣、规范等;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篇6

漳墩民族中学祝城旺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途径单一,为了能让学生全面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地解读与欣赏,实现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主体地位。参考个人美术教学经验,阐述了通过教学互动,全面深入理解作品一些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健词:教学互动、多角度、欣赏、途径

从分配工作到现在,这七年来,我听了不少课,认真地作了一些笔记,促使自己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反思,受益匪浅。在众多课型当中,欣赏课教学大家普遍觉得较为难上,一节课讲解到底学生听得累,教师讲课也累,有的教师则认为美术本身是一种视觉语言,让学生多看就是了,何劳多言。记得有一次听课,教师讲某一雕塑作品,该作品高多少米,宽多少,深多少,其材料为大理石,反应了什么可歌可泣英雄气概„„,真是不善言者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善言者绘声绘色,离题千里,学生如坠云海,真不知欣赏为何物,只知唐伯虎善画美人,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欣赏课重视的不足或停留在低水准欣赏教学水平上。

纵观现行我市湘版美术教材,许多教师都会注意到其一个显著特点: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从经典美术作品欣赏开始引入的,其意图是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美的共鸣,进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相关知识、技艺的学习。这与其中穿插在教材中的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欣赏相得益彰。

美术教学活动除了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关美术技巧和知识,更重要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品位,审美能力、拓宽眼界、陶冶情操。因此,美术欣赏活动是否正常开展,是否切实可行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是衡量美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方面,我们应引以足够重视,并加以深入的探索,走出一条欣赏课行之有效的道路来。

首先、在湘版教材《美术课程标准》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四个方面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欣赏·评述”中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根据湘版教材《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的阐释:“是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或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一副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来看,初中学生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1、初中学生综合知识储备(基础人文和科学知识)与知识结构动态发展为多角度美术欣赏提供了可能。

2、通过5—6年美术课学习,学生已具备较为感性美术欣赏能力,如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和简单形式分析。因而对初中学生来说,不断拓展思路使他们从作品中得到越来越丰富的信息,以便将来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3、从发展角度看,经过学习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对从中学阶段的欣赏过渡到鉴赏奠定了基础,因为“鉴赏能力是比欣赏能力更上位的东西,它意味着欣赏活动已从表面上观看美术作品,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以下以欣赏教学中的例子具体阐述各方法。

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按教科书那几张图片进行欣赏和解读,给他们所带来的信息量是不充分,更谈不上全面、深入了解作品。目前大部分城镇、农村学校是没有到博物馆或展览馆去亲身体会和欣赏美术作品。因此,欣赏的前提就是作品本身,我们应尽可能提高欣赏资料的质量,采用欣赏教学的幻灯投影片或印刷质量较好的画册,在欣赏时可作一些局部放大,使学生能较真切地感受作品色彩,笔触肌理等。从一百多年前西欧出现印象画派开始,美术作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创作更注重艺术本身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着一种燃烧着激情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过艺术语言的表露。

2、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艺术作品欣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跟他们在幼儿园的画作差不多,然而问题远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画派的形成与艺术成就在美术史的意义更能说明这一问题,马蒂斯的其强烈的原色对比,(如红与绿、蓝与橙、)同时找到和谐的驾驭技巧,平面化的画面组织产生一种既单纯又热烈,给人一种愉悦观看感觉。这是根植于后印象派的基础一种创新和对绘画语言的进一步大胆探索。使许多绘画因素在视艺创作中成为一种可能。针对一些诸如蒙特刊安、康丁斯基的抽象绘画作品欣赏,画面更无从解读了,因此必须向学生介绍抽象美术形成的过程。以及解读抽象绘画方法,因为这些作品已经切断了艺术与客观的联系,纯从主观出发,以纯粹的线、色、块作为造型语言,使绘画摆脱自然束缚,直接表现

自己的艺术境界和追求。这无疑开创是美术创作新视觉审美的领域。

3、从生平以及艺术成就角度去欣赏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以获得欣赏时所需的信息,有助解读作品如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表现是道释题材绘画作品,学生很难理解。吴道子在历史上被尊称“画圣”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倒会更感兴趣。①吴道子极具创新精神,他早年师从草圣张旭学习书法后转学绘画,他把书法用笔应用绘画中去,线条流畅,抑扬顿挫,生韵生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吴带当风”风格,突破自东晋顾恺之以来的细线描法。②绘画取材广泛,人物、宗教、山水、花鸟走兽样样精通,无所不能,史载吴道子画嘉陵山水便是一个例证。③吴道子是天才型画家,且一生勤奋,据史书载仅在长安洛阳所作寺观壁画三百余处,数量惊人,影响巨大,我们从敦煌唐中叶壁画中,可以寻找到那种“吴带当风”绘画风格的画面,可想而知,其影响力波及范围之广。④吴道子生处太平盛世的历史环境比伟大画家顾恺之优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使他的知名度大大超越历史其它有成就画家。因此被世人称为“画圣”。基于以上的了解,再反过来欣赏《送子天王图》其中每一根线条轻重、粗细快慢变化都会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

4、何谓“欣赏”,即以愉悦心情进行观看的意思,有了多途径,多角度的欣赏方法,学生对作品理解了,才能使学生产生欣赏兴趣,同时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其次、从“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初中三年不同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应分三步走即:①渗透教学,②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途径,③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并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能力。

1、渗透教学,从现行初一年段教科书来看已穿插相当部分的欣赏内容,这部分欣赏内容可读性强,便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并可衔接小学受教学内容,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不但能从画面所表达各种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进行直观解读,同时要求对作品所表现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所谓渗透教学,就是教师平时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观看作品的感受的基础上从某些角度去思考、探求画面背后的真实。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欣赏与表述,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总结,教师可参与修正,并加引导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是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的强烈明暗对比、大胆有力来的笔触,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绝望、抗争的情绪。使形式与内容得到完美的统一。

2、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与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不过也要看到,审美经验是要靠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只有在经常性的欣赏活动中,接触各种美术作品,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欣赏,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才能谈得上审美经验的形成和获得。有的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采取了自称是“瞎蒙”,是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在进行欣赏。虽然,他们有时也能得到一些较为正确的结果,但是错的时候可能还是居多。这时,应该启发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怎样错的。时间一长,他们也就摸出了一些欣赏的门道。如果他们再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欣赏的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经验提升为具有一定理性色彩的审美经验。

3、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并能独立对相关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初步具备鉴赏能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生和合作学习方式在欣赏教学应用,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某一美术作品,更应在其基础上,了解美术发展过程或某一画派形成,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从“《四王”与“四僧”谈一谈保守与创新问题》,《从元代文人的处境看元代山水画的兴盛》的一些课题组织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写成小论文。在课堂里设甲、乙双方对美术史某一观点进行辩论。学生为这一新颖的学习方式所吸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以更加积极主动探究新的知识领域。

其实,美术欣赏教学许多教师都在做新的尝试,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应用,如组织学生对现实美术现象及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富有创意。只要我们重视欣赏课的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新途径,不仅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方法。自己在教学中将有更宽的视野。

附参考资料:

1、湘版《美术课程标准》

2、湘版《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3、《美术学科教育学》

4、《湘版初中美术教学参考书》

5、王伯敏《中国美术史》

审美能力论文 篇7

关键词:审美,钝化,审美教育

在物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余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高涨。“日常生活审美化”曾经是一个哲学命题, 如今也具体化到我们的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追求的大众化、世俗化、生活化, 使得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消失, 艺术内部的界限消失, 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被融通, 地域界限的模糊和消失, 甚至年龄界限的消失, 审美变得轻而易举、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可以说“日常生活审美化”为大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审美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当艺术在人类生活中达到了无所不及、无所不包的地步, 甚至带来了审美的泛化, 也因此引发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大众审美能力的钝化。

一、大众审美能力钝化的现象与表现

审美能力钝化, 顾名思义, 即大众对美的事物的敏感度和辨识度的降低。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美的事物不再敏感, 如曾经令人感动的一首曲子如今听起来却索然无味, 一件设计精良的产品抑或是一幅出色的油画作品均无法引发人的审美感受, 一言以蔽之, 即感觉“美”的事物“不美”;二是美与丑的界限的模糊, 即大众无法辨识“美”与“丑”的事物。笔者认为后者是由前者引发而来的, 两者均是大众审美能力钝化的表现。前者引发的现象是人精神的空虚, 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即为创作主体或艺术家竭力创造一种审美奇观以对峙大众的审美疲劳, 如屡次触及道德底线的行为艺术、电影中暴力、血腥的视觉场面逐渐取代情节成为吸引大众眼球的首要因素等等;后者引发的社会问题是“审丑”愉悦的趋势。“日常生活审美化”让艺术触手可及, 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生活环境中感受到“美”的因素, 可以随时随地悠闲地欣赏音乐、绘画甚至是电影, 然而媒介的多样与信息的庞杂让人们逐渐变得迷失, 以网络杀人游戏为代表的暴力文化、以形形色色的网络色情为代表的色情文化、以电视相亲节目和凤姐、芙蓉姐姐等人的低劣表演为代表的低俗文化等甚嚣尘上, 充斥了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审美能力钝化进而导致了大众审美甚至价值观的偏移。

二、大众审美能力钝化的原因

大众审美能力钝化的现象日益凸显, 导致其原因有很多:一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带来的审美的泛化。艺术本存在于精英式的乌托邦中, 高高在上凌驾于大众的世俗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化”犹如一场革命, 将艺术从神坛上拉扯下来, 审美变得不再那么神圣、玄妙, 而是具体化到生活。艺术给人的神秘的、玄妙的感觉逐渐被消解, 人们本介于“猎奇”心理对艺术保持的新鲜感也逐日递减, 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愈亲近, 对艺术的敏感度和感悟力就愈弱。陶东风先生认为:“审美化的基本含义是: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 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 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艺术与商业、艺术与经济、审美和产业、精神和物质等之间的界限正在缩小乃至消失。”当人们面对来自外界的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信息爆炸, 审美的疲劳感与日俱增。美成为金钱的婢女, 审美设计也只是以赏心悦目为标准, 给人的只是快感而非美感, 艺术不再稀奇, 但人们仍有“猎奇”的需求, 于是各种审美奇观应运而生, 血腥的、暴力的、色情的视觉冲击带给人们更强烈直接的快感刺激, 如此审美化的生活能够带给人们的片刻的欢愉与身体的解放, 却往往致使人们陷入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

其二, 在消费时代, 审美化的商品同样也是一件消费品, 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物与物的关系。韦而施在其《重构美学》中认为:“迄今为止我们只是从艺术当中抽取了最肤浅的成分, 然后用一种粗滥的形式把它表征出来;这其中, 美失去了它更深邃的感动人的内涵, 充其量也是游移在肤浅的表层, 更甚者是伟大的崇高堕落成了浅薄的滑稽。”消费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力量, 它用世俗化的方式消解了艺术, 并将其纳入市场的范畴里, 成为消费对象。既然艺术成为消费品, 必然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的制约, 艺术消费品不得不出于满足消费需求的目的而加以泛滥复制, 最终将导致日常生活的审美疲劳和艺术疲劳。一方面是大众审美能力的钝化, 另一方面是市场为迎合这种钝化了的趣味变本加厉, 结果是审美能力的进一步钝化。因此, 出于市场的需求, 暴力文化、色情文化、以电视相亲节目和凤姐、低俗文化等恶俗文化才会屡禁不止, 人文观念才逐渐被市场化、功利化和娱乐化。傅守祥在《审美化生活的隐忧与媒介化社会的陷阱》一文中批判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具有感性和享乐性倾向, 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 追求与身体直接相关的享乐满足始终贯穿其中;它过分强调了审美的享乐作用, 夸大了视觉影像快感的效果, 容易使人们在视觉影像的享受中裹足不前、在片面的快感中不思进取、在‘可望’的满足中放弃实现的‘可及’, 因此说它只是一种消费式的审美解放的幻象。”

三、审美教育的当下反思

刘悦笛在《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一书中认为:“美与生活应被置于一种‘辨证对话’的关系中来考察。”以往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只是要求艺术成为改善生活的工具,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认为,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 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充满。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 ‘美的幽灵’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 无不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 而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 从美容、美发、美甲到美体都是如此。”如此以来, 虽然艺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改变, 但艺术之美也就降低到浮浅琐碎的生活层面, 仅仅流于外在的改善。而且千篇一律、五花八门的审美化的消费品, 只会加快大众的审美疲劳感, 使审美能力逐渐钝化, 其背后甚至也藏匿着自我的失落和意义的虚无的隐忧。

其实,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重要的不是日常用品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具体化, 而是人的精神审美追求, 是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种更美的精神境界, 是一种诗意生存的情感追求在生活中的反映和体现。”现代审美教育理应注重开放创造性、情感和谐性以及精神愉悦性的内在层面。追求“精神上的和谐”是现代美育的主旋律。人只有内在的品味、鉴赏力、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才能由内向外地改善生活, 诗意地栖居。所以我们现在是要理清“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在逻辑, 先有审美化的身心, 日常用品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具体化也就相伴而生。有意识地提升“日常生活审美化”精神性, 才是解决问题的本源。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 范大灿,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8

一、深化课文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春》的语言优美,很容易感染学生。而文字构成的更深层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则需要教师的层层引导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的最佳方式便是找来相关的影像文字和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然后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导入和介绍,让学生在自己的听觉和视觉的交互感受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达到审美意识到深化。

由于学生审美经验的局限,不可能对文章中具有特定时代环境的审美对象进行较为深入、全面和细致的感悟。这时,就必需运用必要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调动学生可能具有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用设身处地的想象,以弥补经验的不足从而获得全新的、更为深入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教学手段一定要多样化、分层次、有新意。既要有常规的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的音像手段,又要有根据课文的需要设计的富有新意的,意在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创造性手段。在教授《春》时,我先在黑板上挂了一副春天的简图,然后要求学生将想象到的春天最美妙的事物和景象以文字的形式添加在画旁,或者动手以一个具体的景物例如花、草等画一幅画,配上文字,这样,每个学生都营造出了一副自己想象中的春天。这时,我趁势引导学生将朱自清笔下的《春》,同自己想象的“春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情感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同时也在与课文的比较中找到了自己的审美差距。

二、完善作文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次春游活动,我提出春游后每人要交一篇山水游记,大家一片嘘声,感觉这题目太老套,说写过“N”遍了。怎么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山水之美呢?怎么才能让学生在笔下表现自己眼中所见的山水呢?我找来大量的背景资料懂得山水各种单纯的色彩的质地之所以会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具有种种象征意义,表现出种种情调,就在于它们能通过初级的感官给人在生理上造成一定的快感,没有这种初级的生理感受,更高级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就失去了基础,学生深受启发,知道要从美的角度去感知山水。这一次的春游,不再是“春吃”了,大家在游玩的过程中吟诗,品景,不亦乐乎。回来后,我又引导学生对山水进行创造性地想象,或柔和平静、或壮阔雄奇,引导学生把现实的山水在想象的熔炉中重新塑造。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有很强大的力量,去根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仿佛是一种第二自然。在经验显得太平凡的地方,我们借助想象力来自寻娱乐,将经验的面貌加以改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联想去从自然中吸收材料,在这上面加工,造出和自然另样的,即超越自然的东西。”这时,再让学生以山水为主题抒发情感。或激越高昂、或婉约缠绵,学生都能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审美归纳,加深审美理解,完成一篇美文的创作,出现了不少佳作。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这次活动也得到了加强。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尚用语,升华学生的审美意识

社会的飞速发展,流行时尚的迅速更迭,学生接受社会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语言的表达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甚至显得幼稚和肤浅,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剖析、引导学生的文字和口头语言的表达,使他们的表达方式逐步达到审美的“自觉”,并把这种“自觉”逐步升华为“自然”。

引导学生使用时尚用语,要采用活泼、新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让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以期收到切实的效果。比如,一个语言擂台赛上,学生讲述一件有趣的事情,用的时尚语言多者为胜。在比賽评比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了异议,因为在学生自己地归纳、总结中发现,有些时尚语言用得恰当、有价值,但有些生硬、粗俗。如“菜鸟——初学上网者”,这个词具有中性的词义,形象生动;而“偶像——呕吐的对象”,则糟蹋了民族的优秀文化,应该按原意使用;“青蛙——网上丑男”、“恐龙——网上丑女”,只在社会的少部分人群中具有时尚意义,很多人根本听不懂。最后,大家以最贴切的最有价值的时尚语多者才为胜者。在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对一些常用的时尚语言进行了反思。这次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语言审美意识,纯净了他们的语言环境。

时尚语言的审美教育,还需要从家庭、社区、网络等各方面引导。当然,这些并非语文教师力所能及。但是,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这些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时尚,在时尚语言的应用中进行审美判断,在连续的审美判断中升华审美意识。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篇9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民族艺术文化,与世界人民共同交流,共同发展。

关键词:审美

培养

民族艺术文化

在今天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的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社会所认识。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素质教育,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根据国家部教育改革的要求,美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等,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奠定基础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意识。什么叫审美意识?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美丑属性的反映,包括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鲁迅先生曾将中国艺术中的民族审美意识称之为“中国向来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审美文化),是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文化,富民强国的动力。失去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另外,审美意识对人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审美心理诸方面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并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审美心里的完善也有积极作用。如何去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呢?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情感和能力

美的本质属于社会,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只有当他们和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它们才有可能是美的。美既是教育的神圣目标,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巨大力量。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看法,是一种美的感知、欣赏、判断和评价能力,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一定的审美观念的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传授的知识过程,同时也是美的熏陶的过程,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形成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是进行由表及里的是判断获得美享受的过程。美术学科之所以从过去的“图画”改称为“美术”,说明其涵义也广了,内容也更为丰富。美术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负有指导活动、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艺术美的鉴赏,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精神获得某种满足和享受的情感,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

二、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是应用、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激情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以美的形象,色彩和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唤起人们的美感和对美的追求,起到开阔眼界,丰富感知领域、陶冶情操、净化精神境界、提高素质、培养审美能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意义,而是要从审美心理出发去感受艺术作品中与人生相对应的形式,体验作者的审美经验,获得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象征意义。如初一美术课本中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中:公牛象征残暴的德国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格尔尼卡无辜的成千上万的人们、画面上中间那个灯泡象征光明和希望等,进而达到观赏者个人审美经验与艺术家所创造的的带有普遍性审美经验的交融。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总是扮演着知识传播者这一单一的角色,却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教授知识的灌输,而是应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自己的体会。在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绘画特有的“以线造型”,如:丁绍光、陈崇平、赵宋生等一些有名的重彩画画家们的表现形式以及“希腊化时期”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在具有了一定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去把握艺术作品中的真、善、美。我认为,一般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多疑的心理特征,通过造型一定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第二、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挖掘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能力

正在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社会主义中国,能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年积淀的审美文化之精神,以自己独特的东方民族审美文化同世界各民族审美文化对话和交流,无疑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现在搞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大胆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过着统一的政治生活,形成统一的生活习惯,教授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历史形成了浑厚的民族共同性,因而造成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特点,即将成为我们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去挖掘、整理、继承、发扬、探索一条使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道路,为弘扬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工作作出的自己贡献。在“欣赏•评述”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平时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重视对民间美术的挖掘、研究、让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我们身边的彝族阿细文化:阿细祭火、阿细跳月、阿细服饰、阿细音乐、阿细习俗和阿细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到民族艺术是我们本民族先祖几千年积累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民族艺术继承和发扬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满怀激情地挖掘和研究民间艺术。另外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条件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精神的民间美术艺术作品来。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彝族文化。通过介绍激情学生对彝族阿细民族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有不少学生以绘画、手工等形式创造出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有的并在县级、州级、省级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使学生既感受到家乡的旖旎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总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绘画造型能力和提高绘画技巧,更应该重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即美术教育的本意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而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民族艺术优势,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与和谐人格的人。我们作为知识指引者、传播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模索与自我学习,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丰富的美术知识,及对学生“传道授业”的能力。要认真钻研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因材施教,使课堂气氛活动生动有趣,以新颖的艺术构思,新奇多思的教学方法,真正使美育教学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作用。

参考文献:《美术教师培训资料汇编》江西美术出版社

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0

一、养成诵读习惯。加强审美体验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通过课文诵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语言的优美,进而延伸出审美认识。小学语文教材聚集了大量朗朗上口的诗歌以及简单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些作为加强学生审美体验的载体无疑是最具利用价值的。I;L~n《江南春》这样的写景名诗,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无论是对巧妙韵律的揣摩,还是对江南风光的勾勒都能引导学生发现文字之美,品味语言之美。

二、展开情境想象,培养审美意识

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情境烘托 以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来还原直人心灵的语境。如《威尼斯的小艇》以细致的描述和场景的生动渲染呈现出一番别具风味的异国风情,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影像展示引人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深入其境,完成对语境的赏析。让欣赏成为一种意识,形成一种概念,如此学生才能够领悟文字艺术的深度。

三、深入内涵剖析,建立审美情感

语文审美不仅仅是对文字和语言的欣赏,还包括对情感的认知,情感美是审美的深层日标,是文字的升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审美方向是语文教学的意义之一。在这过程中,需要强化课文的内涵建设,让学生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更多一份可取的价值认识和人生思考。例如《狼牙LIJ五壮士》就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课文,通过紧张激昂的文字节奏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加上教师的深度剖析,学生们能够有效获得情感共鸣,进入灵魂层次的审美。

四、重视写作锻炼,提升审美创造

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会运用文字,学会对审美的操控。写作则是最主要的锻炼渠道。小学阶段的学生从最初的看图写话至 简单日记、作文是必不可少的实践。通过写作,学生能够锤炼语言的优美度、拓展情感的深度、丰富审美概念的具体度。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11

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感知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例如,在讲《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时,我通过讲述,引导学生追寻作者的踪迹,神游天姥山胜景,领略“绿水荡漾清猿啼”的意境,“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雄伟。此外,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找音乐来配合本诗的朗读,并进行了一次配乐诗朗诵比赛。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诗歌朗诵的兴趣,还了解了更多的古典音乐,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要激发学生们的情趣,仅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还不够,重要的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蕴涵的更为动人细腻的美。如讲李白的《将进酒》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后,我借鉴一台节目的做法,让学生再对这首诗进行艺术加工,用音乐舞蹈的方式把它演绎出来。学生们积极准备音乐、服装、道具等,把一个借酒销愁又豪放飘逸的李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由感知形象外在的美,到感知形象蕴涵的美,步步深入,诱导学生把身心沉浸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这样的做法,让学生们满足了情感需要,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更能燃起他们自觉挖掘文学作品内涵的兴趣。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当代青年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他们既易受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也易受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这势必影响到他们对美的准确理解。我们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以便正确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

要准确地理解美、鉴赏美还必须要有准确地把握美的性质的能力。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如小说《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虽天生丽质,但心灵并不纯美,是一个爱慕虚荣,醉心于奢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由于受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支配,对奢华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生活非常向往并尽力追求。为能在上流社会露一下脸,她费尽心思打扮,找女友借来了项链,参加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那种灯红酒绿的夜会,然而乐极生悲,在欢乐和赞美声中丢失了项链,最后付出了十年艰辛的劳动。路瓦栽夫人的外表是美的,但她沉醉虚荣,孜孜以求物质享受,结果毁掉了自己的青春。讲完后,我拿出了准备的资料,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千手观音》的图片和关于这个节目背后的一些故事。我给学生讲邰丽华,他们非常感动,懂得了看人不能只在乎他们的外表和缺陷,更要看内心和品质。

三、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审美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以其语文能力为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须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要让学生领会、欣赏作品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词,它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气势磅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词人大笔勾勒,描绘了南国大好秋色的绚丽多姿;它像一首优美的抒情曲,抒写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改造世界的气概。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对有关词语的解释,词中描绘的岳麓山枫叶经霜,山山变红;清澈碧绿的湘江,千帆争流,一片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就能很快激起学生的想象和向往,再加上教师启发式的点拨分析:毛泽东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上阕由“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最后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眼前之景过渡到大自然的盛衰枯荣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学生就不难领悟到作者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把眼前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在一起,从而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以及作品再现的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强烈的美的感染,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热爱美好的大自然,树立远大理想的热情。

简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我的特长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融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浅析审美能力提高的意义 篇12

一、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个人修养的加强

“意象世界会照亮一个本真的世界”。较高的审美能力, 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审美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 而个人的心灵也会在这样的审美追求中得到精华和升华。“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两种学说各有千秋, 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偏颇之处。现代的格式塔学派提出结构同形说, 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审美情感的性质和生成原理。“以自由给予自由, 是艺术审美王国的唯一法律, 艺术———审美超越是通过自由体验和体验自由而实现的超越。”人的心灵通过移情等审美途径与世上一切没得东西交流与沟通, 那么久而久之, 在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下, 个人日常行为和心理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审美情绪, 从而自己对生活当中的诸多问题机会形成较强的化解能力, 让一切美德事物伴随心灵成长, 个人的修养也便在其中得到加强。

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文艺创造能力的增强

大学生的文艺作品的创造能力的增强, 离不开其审美能力的提高, 而这里的审美能力, 包括了审美情感、审美经验等。我们知道, 审美情感关系到艺术创作欲望的萌发、艺术创作对象的孕育, 它能够使艺术家的创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底蕴, 也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审美需要的艺术作品。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审美艺术, 审美情感消失, 也就意味着文艺创造的消失。因而我们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审美情感对于自己文艺创造能力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并主动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使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都得到加强。审美体验也扮演者重要的作用, 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一种升华, 作为一个文艺创造者, 必须要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中的美, 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具体的学习和生活形象, 从中加强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领悟的最基本层次是对不同于“实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 换言之, 就是要把真实生活中的事件, 情节和感情与审美状态的艺术事件, 情节和感情区别开来。艺术家的领悟与科学家的领悟有所区别, 在艺术家的“领悟”中, 太阳可以是黑的 (肖洛霍夫) “瘦”的 (杜甫) , 促织的叫声象针一样尖 (贾岛《客思》“促织声尖尖似针”) , 莺的鸣唱是滚圆的 (《牡丹亭·惊梦》“呖呖莺歌溜的圆”) , 声音可以有气味 (陆机《拟西北有高楼》“哀响馥若兰”, 贾唯孝《登蜂峰四顾亭》“风来花底鸟声香”) , 寒冷可以有颜色 (杨万里《过单竹洋径》“无声生翠寒”) , 灯光可以象水样冷 (刘驾《秋夕》“灯光冷于水”) 。这些在科学家看来近于痴人说梦, 而科学研究要的是精确的观察, 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假设推理, 科学家的领悟更多理性的基础。而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文艺创造能力的提高, 与自身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三、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增强

审美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 审美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审美的深化与延伸,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创造着美好的世界。当今社会, 处处可见创新的事物, 这些创新, 相当一部分与审美有着密切联系。例如服装设计、汽车的外形设计、房屋的外观设计、雕塑作品、创意产品等等, 因为只有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自己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提高, 才能够更好的根据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设计和创造出更多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 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大凡出类拔萃的作家和艺术家都具有令人钦慕的高度发达的审美观察力和感受力, 他们不但善于敏锐地捕捉美, 而且善于准确地把握对象美的感性特征和细节。不仅仅文学家和艺术家, 就连著名的科学家在审美上也有着很高的造诣, 比如理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弹得一手好钢琴, 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 这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良好的艺术想象力, 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条件, 这里的艺术想象力, 也即是审美能力的一种体现。

四、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增强

审美包含思维, 审美过程便是一个独特的思维过程, 而美学是一门哲学, 审美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活动。因此, 要提高审美能力, 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因此, 审美能力提高, 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是现在的一个现象是, 不少大学生养成了一个不懂不会问度娘的习惯, 对于问题, 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因而自身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不少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不足。因为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一旦形成, 往往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可以让大学生们在一中良好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环境下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五、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体验能力的增强

审美体验, 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 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审美体验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 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 它是审美主体对对象深入而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 是培养审美能力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可以帮助大学生面对日常生活能够保持积极、自信、兴奋、愉悦、期待的状态, 因为大学生木讷个人体验能力会导致他们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感受和体验能力降低,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打击时显得手足无措。因此, 大学生认识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自身体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 美作为一种存在, 不能视而不见, 审美能力作为提升自身各种素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不能置若罔闻。因为审美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质需要, 审美能力是人拥有的一种本质能力。尤其是在审美能力普遍缺失的大学生群体中, 提高审美能力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在大学教育中, 不论是大学生本身还是学校, 都应该认识到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努力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 为大学生发展创造有效的智力条件和环境氛围,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六、有利于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师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因此, 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 首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 要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 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以人格影响人格, 以素质造就素质。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教师的师德素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 人民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努力完善自我,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肩负的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的神圣使命, 我们必须树立伟大而高尚的理想, 努力做到“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摘要:审美能力, 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审美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学生个人审美能力的提高, 对大学生个人修养、文艺创造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秀.试论生态式艺术教育观关照下的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 2011 (11) .

[2]徐素洁.浅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赤峰学院院报, 2011 (8) .

[3]欧阳路芊.浅谈当代大学生美学素质的培养[J].内江科技, 2012 (8) .

上一篇:煤制油技术和产业化项目进展下一篇:美丽乡村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