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审美能力

2024-07-05

数学审美能力(精选10篇)

数学审美能力 篇1

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 应是数学教育与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这对于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与兴趣的培养,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根据本人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经验, 结合美学的有关理论提出初步认识, 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一、从学科的基本结构中鉴赏数学的美

直觉思维出于对思维对象整体的认识, 数学之美虽也表现在数学对象的外表, 例如美妙的曲线, 对称的方程, 但总的说来, 数学之美是深深地蕴藏在数学对象的相互联系之中, 数学方法的共通之中。数学理论的高度抽象性、逻辑性、应用广泛性和美学中的统一、简单、和谐的准则正相吻合, 数学的基本结构成为数学美的源泉。例如, 曾使罗素产生过初恋般感情的欧氏几何, 它的美强烈地表现于它的逻辑结构上, 而这正是欧氏几何的学科特点。这种美感出于对欧氏几何结构的深刻理解。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学科的基本结构出发, 引导学生鉴赏数学内在的美。例如, 为了突出平面几何的这种逻辑美, 就应该在入门教学中采取程序化的教学方法, 在不同场合提出相同的问题, 以引起学生相似的思维活动, 利用“选择-探索”的探索程式和三段论的推理模式, 形成强烈的节奏和旋律, 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

数学的美还表现在数学结构的统一中。正如恩格斯所说, 数学中充满了辩证法。如平面几何中的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定理, 都可以统一于圆幂定理。解析几何中的椭圆、抛物线、双曲线都统一于圆锥曲线。在极限概念建立之后, 这种转化与统一就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了, 如有限与无限、曲线与直线、切线与割线的转化。认识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 也就抓住了数学中的美点。

从形式多样的解题方法中指出统一的解题思想, 就如同在复杂音乐作品中指出它的主旋律, 使初学者更好地发现美的存在。当然, 与此同时, 学科的基础结构也就得到体现。例如在立体几何的解题方法中, 化归是主要的指导思想, 占据主导地位。空间问题化归为两点间的距离, 几何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也是通过逐步化归完成的, 在教学中应突出这种主导思想。事实证明, 在数学教学中, 坚持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 就可以达到使审美过程与理解过程统一起来的效果。

二、在发现活动中突出数学审美过程

既然数学审美活动是直觉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那么在发现活动中突出数学审美过程, 就成为发展数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科学发现活动往往开始于对现有知识结构美的缺陷的认识。例如, 非欧几何的研究源于对欧氏第五公设的怀疑 (因为它不“简单”) , 射影几何源于对直线交点的追究 (因为它不“对称”) ,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现在的知识结构, 发现它的美中不足之处, 提出课题。如在引进对数概念时, 可以考虑等式ab=N所定义的几种运算:已知a、b求N (乘方) , 已知N、b求a (开方) 从对称性角度考虑, 我们自然要研究已知N、a和b的运算。这样就从原有知识结构不对称的缺陷开始, 完成了提出课题的任务。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经常用推广、特殊化、类比、逆向联想等方法来提出课题。从前面的分析已经看到:在这些方法的背后, 存在着美学因素的潜在影响。使用这些方法提出课题, 不仅具有认识上的价值, 而且具有美学的价值。

在科学发现过程中, 科学家是通过自己的美学直觉来确定突破方向、选择方案、作出评价的。同样, 在数学的探索过程中 (探求结论、方法、途径) 也可以适当地发挥美的直觉作用。

在寻求解题途径时, 美感直觉可能会给我们帮助, 但这种直觉的产生往往是偶然的甚至是无从解释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则要尽力地为它的出现安排好必要的阶梯。

例2:已知平面上有直线L及其同侧的两点A、B, 在直线L上求一点, 使从X看A、B所张的视角最大。

分析:设想X点从L的左方无穷远处沿直线运动到右方无穷远处, 则视角∠AXB经历了由无穷小增大到某一值后又减小到无穷小的过程。这表明, 变化过程从总体上看是对称的, 但在某一点处必使∠AXB达到最大值。

设想在点X1处∠AX1B达不到最大值, 那么由上面对于对称性的认识, 则可在点的另一方有点X2, 使∠AX1B=∠AX2B, 易知这时A、X1、X2、B共圆。因此, 可以猜想, 只有当过A、B的圆与L相切时, 切点才可能是所求的点X, 这样, 通过想象利用问题的对称找到了解答, 剩下的对上面结论作逻辑证明。

数学之美还表现在奇异。培根说:“美在于独特而令人惊异。”奇异与和谐是对立的统一, 数学中出人意料的反例与巧妙的解题方法都令人叫绝, 表现出奇异的美, 闪耀着智慧之光。作为发现后的思考, 应该对这些解题过程反复玩味, 在欣赏奇异美的同时, 竭力挖掘隐藏在技巧后面的思想。

一位数学家在电车上给某教授出了一道题:甲、乙两人相对而行, 距离为一百里。甲每小时走六里, 乙每小时走四里, 总有一个时候会碰面。一只狗每小时走十里, 同甲一起出发, 碰到乙后向甲方走, 碰到甲后又向乙方走, 直到甲乙两人相会为止, 问此狗一共走了多少里?下车时, 教授得到了正确答案:10×10=100, 狗跑了一百里。

某教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呢?原来他避开了分段计算狗所跑路程的计算方法, 而抓住了问题中的不变量:狗不断地跑, 其速度不变, 直到甲乙两相会为止, 从而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在欣赏这一解法的同时, 又令人想起了小高斯所完成的天才计算:1+2+3+4+……+100=5050。事实上, 利用这种思想方法可以给出不少问题的简捷解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看来奇特的解法后面隐藏着具有一般意义的思想, 这正是值得我们在完成解题过程后仔细玩味的。

德国学者布雷希特认为, 科学美在于“困难的克服”。在发现活动中, 在解题过程中突出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丛书惠.中学数学解题教学与数学美[J].沈阳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沈虹.数学美育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 中华职业教育出版社, 2008.

数学审美能力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审美能力;培养

有人也许会问:数学有什么美的呢?无非是一些算式罢了!事实并非如此,诸如数学教材中的图形对称、布局的合理等方面无不处处充满美的元素。如果能够引导我们的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中的美,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对于我们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均非常有利。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若干看法。

一、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审美感知能力

对于我们的数学来说,它是很难让人一看到就可以立刻产生美感的。尤其是我们的高中生,由于知识水平以及审美能力的局限性,绝大多数同学很难真正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感受数学美,我们必须要有意识、有效的去培养他们的数学审美感知能力。

例如,以任意三角形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感知:任意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总是会不期而遇的相交于某一个点,这是一个定律而并非巧合,这个定律不正是一种美的存在吗?又如,我们将两个圆柱体垂直相截之后再将其截面展开,之后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其截线相对应的曲线竟然是一条正弦曲线。这与同学们之前所猜想的是一段圆弧大相径庭,此时美妙的感觉又会不期而遇。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同学们感知数学美的存在,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审美感知能力并不难,只要教师可以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就可以。也许有教师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审美感知能力是不是有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有了审美感知能力的存在,高中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中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审美想象能力

数学离不开想象,而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数学审美想象能力。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想象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应有所懈怠,应该积极寻求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审美想象能力。

例如,在高考数学复习当中,给同学们介绍黄金分割比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呈现了雕塑维纳斯的图像,看到维纳斯的雕塑,很多同学均大赞其美。看到同学们的这种表现,我微笑着说道:“维纳斯之美是世人公认的,你们可以动用自己的想象说说维纳斯这个雕像为什么美吗?”话毕之后,经过短暂的想象有同学说:“我认为维纳斯之美在于它的残缺美。”有同学说:“我认为维纳斯之美在于它的造型美。”同学们滔滔不绝的表述着自己的想法,看到此种情形,我悠然说道:“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不过有一点你们可能没有发现:维纳斯的身材比例正是按照黄金分割比打造的,黄金分割比蕴含于很多艺术作品当中,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中目前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听到我这样说同学们才恍然大悟,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同学们的审美想象空间,在无形当中亦增添了他们对黄金分割比进行了解的兴趣。

数学审美想象能力对于高中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微小处发现和抓住培养学生数学审美想象能力的机会,从而有效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审美想象能力。

三、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审美评判能力

有审美就必定会存在评判,因此除了要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审美感知能力以及审美想象能力之外,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还应该培养他们的数学审美评判能力。在我的数学课 堂教学当中,经常会给同学们提供数学审美评判的机会,同 学们在反复的锻炼当中亦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数学审美评判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选修教材中有关于椭圆的标准方程相关的内容。引导同学们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时候,由定义“到两定点F1(c,0)和F2(-c,0)距离之和为定长 2a 的点的轨迹”同学们很快写出方程:(x+c)2+ y2+ (x-c)2+y2 =2a。看到同学们所列的方程,我说道:“這个方程虽然可以正确的表达椭圆的代数形式,但是你们认为这样美吗?”问题提出之后,有同学说道:“不美!”我接着说道:“你们能够把它简化一下,让它变的更美吗?”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经过思考最终将其简化为这样的形式:(a2-c2)x2+a2y2=a2(a2-c2)。如此以来就美多了。

具备数学审美评判能力之后,我们的高中生就会产生正确的审美认知,就可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因此,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多培养学生的审美评判能力,让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评判中稳步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有效的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审美能力,数学审美想象能力对于高中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微小处发现和抓住培养学生数学审美想象能力的机会,从而有效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审美想象能力。我们可以分别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感知能力、数学审美想象能力以及数学审美评判能力等三个方面着手。只要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培养,那么高中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在无形中就会得到提升。

数学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3

数学之美,不仅在于它深刻的智慧之美,更在于它广泛的意趣之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发现挖掘这些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数学领域中,有许多“秘密”令人感到无限新奇,有许多美让人感到无比神往,我们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挖掘出这些美,不仅能激发学生智慧的涟漪,更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

那么,数学的美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对数学美的几点发现。

一、对称美

对称美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美学,在讲授对称图形时,学生很容易想到我们一般的、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矩形等,这些图形中有中心对称图形、有轴对称图形。在教学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我们应引导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如有的学生会联想到许多雄伟壮丽的建筑物,有的学生会联想到工艺品的精细装饰图案,还有的学生会联想到更为丰富的对称美图形。

二、韵律美

在许多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的美感,如能让学生发现并认识这种内在美,不仅会使学生学会更为轻松的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更会激起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除了在数字方面的这种有规律的节奏外,其实在几何教学中也可以发现其中的美。如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一般的几何证明方法我是这样总结的:“两圆相切公切线,相交相切圆心连;两圆相交公共弦,切点圆心莫忘连。”在教“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通过例题的讨论和讲解,最后我总结了这么两句话:“平行出比例,比例证平行。”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遇到和差截或延,遇到中线加倍延,遇到比例平行线;正弦余弦转心走,互相垂直手拉手……这样在几何证明的时候,同学们就会顺着这明快的节奏感去找到自己所需的答案。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类似的语言会更有情趣,更具节奏感。

三、绘画美

几何图形形体的变化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我们还可以把一个圆变成椭圆、矩形、三角形和其他各种有趣的图形。在上述的变化中,图形的长度、面积、角度、线条的弯曲状态等方面是可以改变的,其他特征如曲线的闭合性、曲线的相交性等都没有变化。

数学审美能力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审美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采取有效途径

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美内容,只要我们能把它们挖掘出来并选择恰当的方法渗透化学美的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美育的基本教学途径“认识和欣赏自然美,发现和创造社会美,理解和欣赏艺术美。”结合化学教学特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可采取以下办法。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认识物质、学习知识、理解规律、崇尚科学。这主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学美教育。

2.结合教学内容,把审美、创美活动扩展到课外。如组织学生自学,开展采集标本活动或骑自行车旅游等。让学生目睹大自然美景和工农业发展进程,探索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形成原因。我在讲《自然界中的水》一课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水库进行实地考察,极受学生欢迎。

3.相对集中的形式《原子》、《原子结构》等节,都可采取相对集中形式的化学美教育。例如在讲《常见的酸和碱》这一节时,利用演示实验把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向大家展示,通过产生的不同现象把它们的化学性质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把这节课设计为“问题引导”课型,就是相对集中形式的一次尝试。

4.相对分散的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化学美教育多数为相对分散的形式,即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随机地穿插化学美教育。

二、选择恰当内容,运用形象手段

1.在构思《金属与金属矿物》复习课的如下过程:(1)归纳总结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主线。知识点和知识网,使学生掌握《金属与金属矿物》一章的知识结构。(2)通过演示向CuSO4溶液中加Fe,分析溶液颜色变化,通过颜色变化的视觉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Fe的性质,巩固所学知识。(3)通过让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进行实验(实验名称是制取铜树),进一步复习知识,培养能力,并受到化学美的熏陶。(4)通过书写一道有关铁变价的化学方程式,启发思维。

2.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运用形象化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1)化学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2)使用直观教具(化学实物、模型、标本、图表等)。(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不能直观看到的有关化学美的东西,例如:原子模型、分子模型。利用动画效果展示化学变化的实质即分子如何分裂成原子,原子又如何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4)用形象化语言讲述艺术感很强的化学小故事等。例如:空气的发现史、我国的化工专家侯德榜等。

以上各种形象化手段密切配合使用,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审美效应。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编出充满真善美事例的化学史小故事在课堂上讲述,与化学实验相配合,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更加生动,充满趣味性,很受学生欢迎。

三、构建美的学习氛围,激发美好情感

审美情感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当它未被客观对象激发时,它是以隐蔽的状态埋藏在心里;一旦接触到美的事物,它就会被激发而复苏。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构建美的氛围,并把自己当作“美的客观对象”,去激发学生们的美好情感。教师使用的化学仪器,一定要让学生赏心悦目,洗刷干净,摆放整齐;教师演示实验时的动作,应该熟练准确、符合规范;教师绘制的化学图表,应该形象鲜明、色彩美观(当然应无科学性错误)。化学教师应带着最佳的心境进入教室,亲切自然、坚定乐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美的氛围,并以自己美好的形象,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四、创设美的学习环境,培养审美能力

优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美好的情感、启迪自由的思维。它包括:①美的环境:绿化的校园,布置美观整洁的教室等;②健全的设施:易于书写的黑板、易于实验的讲桌、课桌等;③好的实验室条件:设计合理、设施完善、管理科学、使用效率高;④好的教材:具有学科特点,符合现代化要求,体现真善美精神等。

数学审美能力 篇5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 必须明确数学学科本身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作为数学教师, 经常有学生会问:“老师你喜欢数学吗?你为什么喜欢数学?”我经常笑着回答:“我喜欢数学, 因为数学很美。”这样询问的学生往往是不喜欢数学的人, 我也曾为这些不喜欢数学的学生而纠结, 为他们因为数学苦恼而苦恼。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越来越认识到, 不喜欢数学不是学生的错, 而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从社会到学校, 从教师到家长, 从考试制度到数学模式, 无处不充斥着考试的压力。当一门课程成为考试升学的敲门砖时, 还会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它呢?我们数学教师是直接和学生面对面用数学语言交流的人,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欣赏数学, 进而达到喜欢数学, 最后才能学好数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 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兴趣, 由兴趣发展为学习数学的能力。到底数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重点进行阐述以下两个方面并与大家分享。

一、尝试探索, 经历数学思维的美感

数学中的美无处不有, 无时不在。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是训练思维增长智慧的有效途径。而训练的手段往往是做题, 在完成一道道习题的过程中, 不仅要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结果, 还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每一道题的个性特点。比如有的是一题多解, 有的一题多变, 有的一题多用, 无不体现完成者思维的发散美、灵活美、深刻美。每一道题带给学生的是跌宕起伏, 峰回路转, 一路走来都吸引学生去发现和探索, 从而展现数学思维之美。

数学的魅力是无穷的, 但是通过课本体现出来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读科普性的读物, 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比如讲“指数”的时候, 教师可让学生小组讨论这样一个趣题:4个2可以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是2222?

错!在学习了指数之后, 我们知道指数值的增长是非常快的, 我们不妨试试2222, 2222, 2222显然都远远大于2222, 哪个最大?2222<3222=2110, 2222<2562=218, 所以最大的是2222。

还可以更大吗?能!不妨试试多层指数。显然最后比较发现前面的都不是最大的, 最大的是

这样的小趣味题不仅结合所学内容, 而且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充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每个人都能开动脑筋跃跃欲试。学生被奇异的数字组合所吸引, 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最大的那个数, 在不同的认知层面里碰撞探索, 最终寻找并发现那个最大的数。这样学生脸上流露出的是惊喜与感叹、欣赏的眼神, 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趣味题屡试不爽, 比如0 0 0 0=24, 请大家做一个“无中生有”的数学题, 在算式的左边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使等式成立。 (cos0+cos0+cos0+cos0) !=24, (0!+0!+0!+0!) !=24都是正确答案。

作为教师, 不仅要这样一点一滴地去培养和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要给予适当的挑战和困难, 并能及时鼓励和嘉奖。诚如科学家克莱因所说:“唱歌能使你焕发激情, 美术能使你赏心悦目, 诗歌能使你波动心弦, 哲学能使你增长智慧, 科学能使你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能给你以上的这一切!”多么伟大的数学, 我们怎么会舍得放弃学习它和拒绝拥有它呢?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愿意攀登和尝试。

二、追根溯源, 体会数学问题的美感

美国数学家哈尔姆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现在的学生在高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里被越来越多地使用, 特别是新课标出台以后, 数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而另一方面, 不管我们的学生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 唯有深深铭刻于脑际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 却长期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柏拉图的哲学学校拒绝不懂几何者入内, 到美国的西点军校开设高深的数学课程, 不只是说明我们根本就离不开数学, 还说明要想成为优秀的人就必须有数学素养。我们现在的教学, 就是以学科思维为载体,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问题意识, 尤其是数学学科, 更具有这种独特的功能。纵观整个数学发展史, 就是在提出问题开始, 解决问题, 再提出新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我们都知道当代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石油, 石油勘探和生产需要了解地层结构。多年以来已经发展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数学程序。人们发射地震波, 然后将各个层面反射回来的信息收集起来。经过数学处理, 就能将地层各个剖面的图像和地层结构的全貌展现出来。这已是目前石油勘探与生产普遍采用的数学技术。

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从身边入手, 从学生能感觉到的看似简单的事情入手, 比如在讲三角函数时,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欣赏一幅挂在墙上的画, 怎样看最清楚呢?踢足球, 如何选择最佳命中角度?从这些身边的常见问题, 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何学史上一个著名的米勒问题:设点M、N是锐角OAB的一边OA上的两点, 试在OB边上找一点P, 使得角MPN最大?米勒问题的背景是, 米勒曾向他的教授提出如下问题:在地球表面的什么位置, 一根垂直的悬杆呈现最长 (即可视角最大) ?此问题是因为载入数学史上的第一个极值问题而引人瞩目。上述两个问题就是米勒问题的实际运用, 有这样应用美的实际问题在高考题中也屡屡出现, 如2005年高考天津试卷第20题 (题和解题过程略) , 这道高考题源于生活实际, 富有生活气息, 同时又把握住了米勒问题深厚的科学背景。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为教师, 我们和学生一起面对了无数的学科问题, 而现在更希望我们都能为这个问题尽一点绵薄之力。虽然我们面对很多的现实困难, 但这是做为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数学的美感还可以发现很多, 比如公式的规范美, 图像的对称美, 数学概念的简洁美等等。但“数学, 如果正确地看它, 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 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 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方面。”所以教师还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挑战美, 这样的美让我们变得既聪明又坚强。那是因为, 数学的美还在于制造了障碍又给了你越过障碍的机会, 当我们跨过一道道的沟壑, 最后走出迷雾, 学生脸上露出跋涉后胜利的微笑, 那一刻, 才是数学赐给我们的唯美。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下, 教学目标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了“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审美能力,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西奥妮·帕帕斯.理性的乐章:从名言中感受数学之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8.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篇6

一、揭示美的形象,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 给人们带来直观的感受,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始阶段, 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 这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内容。

譬如, 在引导学生欣赏《粮食》、《牛耕》等时, 笔者把话题引到现实生活中来, 针对当前学生劳动观念淡漠, 歧视劳动, 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很积极, 想法各有不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劳动没有积极的认识, 对劳动者有鄙视的思想, 这时笔者就对学生讲到:清晨马路上的清洁工, 烈日炎炎下辛勤劳作的农民, 工厂里、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 他们没有去想他们的劳动多么伟大、崇高、重要, 他们的希望就是给孩子筹学费, 给年迈的老人挣医药费, 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是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最朴实、真诚的美德, 最善良的情感。同学们无论是在学校, 还是在家里, 或多或少都有劳动的经历, 有些同学能主动帮助他人, 而有些同学偷奸耍滑, 因少干活而暗自高兴, 实际上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 时间一长, 偷奸耍滑的人不被人信任, 而那些认真踏实的学生不但养成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而且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赞扬。这就是劳动的魅力。通过引导, 让学生树立劳动是一种美德的观念, 加强他们感恩的意识, 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积极参与劳动, 这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感悟美的情趣, 培养学生体会美、鉴赏美的能力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 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的特征, 以美感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先感知形象美, 进而感受情感美。以情感的体验反映客观的审美对象, 是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

如在讲《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现代建筑》等章节的内容时, 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进展中慢慢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就是我们所称的人文景观。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通过介绍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 其中包括庙宇、祠堂、园林庭院以及古墓等这类具有传统色彩的人文景观, 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本地的民间艺术, 先辈们创造的珍贵艺术文化, 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建筑风格, 理解传统文化思想的含义, 用心去感受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 启发他们学会和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 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 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向学生介绍在改革开放期间新人文景观以建设新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特色, 让学生了解现代人文景观的发展方向和美术文化的作用, 使学生树立现代环保意识, 体会环境设计要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设计思路, 促进他们进一步热爱生活和了解社会。引导他们珍惜美好的环境, 热爱大自然、加强环保意识, 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各自的审美鉴赏能力, 有着必要的作用。

三、品味美的实质, 培养学生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

在审美教育过程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理解美的实质, 培养审美的情趣, 提高体会美、鉴赏美的能力, 从而形成美的世界观, 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美术欣赏课不应只是一味地欣赏, 更要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想, 这种体会或感想是在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创造, 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如何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和最感人的美的地方, 并对其做深刻分析。只有在欣赏中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剖析, 才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总之,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就要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 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挖掘出这些美感因素, 联系现实生活, 分析具体事件, 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树立积极的、正确的真善美的观念, 陶冶美的情操, 启迪他们爱美的心智, 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 从而达成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

摘要: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 始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通过美术教育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育,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昌奎, 麦志强.审美教育模式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7.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春新, 敖依昌.美术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数学审美能力 篇7

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点,补充美术“话题”,增加美的内容

美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无处不在。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要让他们欣赏到自然界的美和生活的美,必须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生活的感知、鉴赏、创造能力;注重提升审美境界,完善他们的心理素质,让美洋溢在他们的心中。审美教育必须符合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切点,合理补充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增加美的内容,链接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在设计教案时,内容不可过深,要让智障学生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设计“大象”教学方案时,发现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大象。如果还是遵照原教材以大象为教学内容,就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符。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大象改成学生熟悉的小猪。结果,学生在课上侃侃而谈:“我家养了几只猪,它们长得很胖”“我喜欢小猪,它们很可爱”“它们是白色的、圆圆的”。实践证明,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教学内容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主线,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活,再现生活,才能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审美情趣。

二、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交点,拓展“读画”空间,增加美的享受

同一作品,不同的人必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作品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要针对每一位智障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一对一的教学方案。要引领他们逐步学会品味美的东西,在“读画”空间中有所拓展,感受艺术魅力。因此,教师讲授时间不可过长,内容不可过多过滥,不能让他们生厌。学生S对于动物形象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展出他喜欢的动物作品,引导他对作品进行了解、领会和感悟。在欣赏过程中,S会说一些简单的解说词,但由于词汇量贫乏,每次就这几个词,毫无新意。不过他的模仿能力还不错,比如看到电视上有人说相声,他会惟妙惟肖地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他去模仿一些优美的解说词,培养他的审美情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S已能说一些词汇量比较丰富的解说词,能够简单地评价一些作品的优劣,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快乐。实践证明,只要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焦点,拓展“读画”空间,增加美的享受,加上注重因材施教,就能使精神不振的智障学生振作起来,能使过度兴奋的智障学生归于平静,能使茫然的智障学生得到启迪,能使无信心的智障学生增强自信。智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合作,感受到艺术美,提升了审美能力。

三、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巧设赏析“阶梯”,增加美的感悟

在审美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不必越俎代庖。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巧设赏析“阶梯”,是促使学生增加美的感悟的有效方法。可以运用大量富有吸引力、启发性的美术课件,直接将智障学生带进一个真实生动、利于理解的图画世界,然后巧妙设计梯度问题,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习“圆形变变变”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个圆,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接着,以动画的形式将圆涂成红色,外面加几根黄色的线条,问学生:“这又是什么?”学生答道:“太阳。”教师再问:“你们还可以把它变成其他什么东西?”有的学生说能变成西瓜,有的学生说能变成大饼,有的学生说能变成气球,等等,这样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殿堂。实践证明,巧设赏析阶梯,对培养智障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尤其重要。通过教师不断引领,智障学生踏上审美这条道路不再遥远。审美教育除了要符合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将课件、动画、游戏融入美术教学,激发智障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激发智障学生审美情趣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结合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切点,补充美术“话题”,增加美的内容;以他们的个性差异为触点,拓展“读画”空间,增加美的享受;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巧设赏析“阶梯”,增加美的感悟,是提高智障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海英.如何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

[2]沈周.新美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王一兆.美术审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数学审美能力 篇8

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美内容, 只要我们能把它们挖掘出来并选择恰当的方法渗透化学美的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美育的基本教学途径“认识和欣赏自然美, 发现和创造社会美, 理解和欣赏艺术美。”结合化学教学特点, 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可采取以下办法。

1.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紧密结合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认识物质、学习知识、理解规律、崇尚科学。这主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学美教育。

2. 结合教学内容, 把审美、创美活动扩展到课外。

如组织学生自学, 开展采集标本活动或骑自行车旅游等。让学生目睹大自然美景和工农业发展进程, 探索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形成原因。我在讲《自然界中的水》一课时, 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水库进行实地考察, 极受学生欢迎。

3. 相对集中的形式《原子》、《原子结构》等节, 都可采取相对集中形式的化学美教育。

例如在讲《常见的酸和碱》这一节时, 利用演示实验把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向大家展示, 通过产生的不同现象把它们的化学性质串联起来, 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 把这节课设计为“问题引导”课型, 就是相对集中形式的一次尝试。

4. 相对分散的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化学美教育多数

为相对分散的形式, 即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适当、灵活、随机地穿插化学美教育。

二、选择恰当内容, 运用形象手段

1. 在构思《金属与金属矿物》复习课的如下过程:

(1) 归纳总结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主线。知识点和知识网, 使学生掌握《金属与金属矿物》一章的知识结构。 (2) 通过演示向Cu SO4溶液中加Fe, 分析溶液颜色变化, 通过颜色变化的视觉效果,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Fe的性质, 巩固所学知识。 (3) 通过让学生设计简单实验, 进行实验 (实验名称是制取铜树) , 进一步复习知识, 培养能力, 并受到化学美的熏陶。 (4) 通过书写一道有关铁变价的化学方程式, 启发思维。

2. 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运用形象化手段, 这些手段主要有: (1) 化学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

(2) 使用直观教具 (化学实物、模型、标本、图表等) 。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不能直观看到的有关化学美的东西, 例如:原子模型、分子模型。利用动画效果展示化学变化的实质即分子如何分裂成原子, 原子又如何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4) 用形象化语言讲述艺术感很强的化学小故事等。例如:空气的发现史、我国的化工专家侯德榜等。

以上各种形象化手段密切配合使用, 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审美效应。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 编出充满真善美事例的化学史小故事在课堂上讲述, 与化学实验相配合,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教学更加生动, 充满趣味性, 很受学生欢迎。

三、构建美的学习氛围, 激发美好情感

审美情感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当它未被客观对象激发时, 它是以隐蔽的状态埋藏在心里;一旦接触到美的事物, 它就会被激发而复苏。教师在教学中, 首先要注意构建美的氛围, 并把自己当作“美的客观对象”, 去激发学生们的美好情感。教师使用的化学仪器, 一定要让学生赏心悦目, 洗刷干净, 摆放整齐;教师演示实验时的动作, 应该熟练准确、符合规范;教师绘制的化学图表, 应该形象鲜明、色彩美观 (当然应无科学性错误) 。化学教师应带着最佳的心境进入教室, 亲切自然、坚定乐观。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构建美的氛围, 并以自己美好的形象, 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四、创设美的学习环境, 培养审美能力

优化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美好的情感、启迪自由的思维。它包括: (1) 美的环境:绿化的校园, 布置美观整洁的教室等; (2) 健全的设施:易于书写的黑板、易于实验的讲桌、课桌等; (3) 好的实验室条件:设计合理、设施完善、管理科学、使用效率高; (4) 好的教材:具有学科特点, 符合现代化要求, 体现真善美精神等。

总之,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不断的渗透美育教学, 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从而真正的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摘要:化学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对化学美的审美活动, 培养学生发现、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化学美的能力, 同时形成一定的化学审美意识和能力。这是一个体现情感性、突出形象性、给学生思维以自由性的过程。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广大化学教师探讨的课题。根据美育的基本特征“以情感为核心、形象为手段, 娱乐为形式”, 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提几点看法。

重视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篇9

关键词:审美能力;兴趣;创造力;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20-00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康德认为,个体的鉴赏能力反映在音乐审美上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评价能力。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艺术基础知识,了解艺术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艺术欣赏活动,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深对美的理解。

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

一、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调整,现代教育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育的成败,而教师所具备的审美修养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品位。今天的音乐专业学生是未来的音乐教师,要让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独特作用,那么这些“未来的”音乐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较高的素养。因此,把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放在首位,培养真正懂音乐、爱音乐、会音乐的人,在高师的音乐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大都沿用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常常偏重于追求技术上的高、精、尖,不仅声乐、钢琴等技能课常常缺少审美标准的衡量与检验,就连音乐欣赏课也只从曲式、调式、调性等技术方面分析作品,很少涉及到对作品的审美评价,有些甚至不开设音乐欣赏课。学生虽然获得了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重量轻质,重技轻艺”,这种状况在高师的教学中并不少见,这不能不说是高师教育的弊病。因此,改革目前的教学状况,从根本上纠正这种只重视技术水平的单一、片面的教育目标,去追求艺术的内在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就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

二、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认知、音乐技能的实践和情感因素等结合起来。

1、培养审美兴趣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但是,这仅仅是停留于乐谱上的成果,仅仅是一度创作。演唱(奏)音乐作品的过程是二度创作。听者对音乐欣赏感受及领悟是三度创作。鉴于音乐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的特殊性,使它在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音乐艺术既不能像文学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能像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以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着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二度创作能力——有感情的歌唱能力和有表现力的演奏能力及较生动的作品剖析能力。

2、培养理解音乐的能力

音乐理解感悟能力,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领悟,这一过程包括:通过对音乐作品感受获得某种情绪体验,将这种体验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生发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起自身情感共鸣,再通过相关音乐知识的积累,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

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直观感受基础上,可先从表情记号开始,加强对音乐表情要素——速度、力度的体验,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受。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感状态人手,指导学生在充分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力求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对乐曲作较为完整的理解认识,使学生对该首作品的感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3、培养创造音乐的能力

音乐创造能力,是指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音乐创造意识,能主动进行创造,进行情感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一方面要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音乐知识技能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接受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学习。最后,还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使学生能客观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准确地审美评价,让学生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重视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自我意识的挖掘,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性,要注重学生的个性要求,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创作,肯定学生的“成果”。课堂上,教师不能总是重复单一的授课形式,而应注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如运用发现法、问题教学法、设置情景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就是培养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用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有些学生不唱歌时欢眉笑靥,然而唱歌时却有声无情。缺少表现力。这也许是与鹨鹉学舌式的学唱方式有关吧。。表现音乐美的能力首先是情的表露,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手舞之,足蹈之。各类乐曲题材广泛,体裁不一,中外歌曲兼有,不同民族的歌曲,以及不同的调式、曲式、各类歌曲,都蕴含着特有的激情,这需要教师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认真研究、指导,才能达到发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机械式地模仿,不发自内心的艺术是无感染力的艺术。

我们常说,成功的音乐表达是非常自然地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是歌唱的。这种“自然的歌唱”正是对作品丰厚的音乐内容的理解和纯熟的表演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既要靠感性地去打动人,也要以理性征服人。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音乐表情符号的感受,不断进行体验与实践,从而获得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5、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美是需要反复鉴赏的,因此,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充满欣赏音乐,谈论音乐的氛围。通过大量的倾听,可不断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这样,学生对音乐从“不熟悉”到多次欣赏后的熟悉,就可以改变原本的不喜欢、不接受,从而逐步提高音乐欣赏层次,增强对音乐的领悟程度和对音乐美的感受程度。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欣赏前,教师可创立相关的欣赏背景,造成学生欣赏前的期待;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丰富和深入,给学生创造理解想象的空间;欣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味、反思。通过回味强化欣赏过程中获得的美感,并深化这种美感。

当然,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出发,对其进行阐释。也可让学生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绘作品所要表现的意境,或要求学生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并以此纠正音乐专业学生不爱动笔、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10

在现代文明社会, 人人都有过欣赏音乐的经历, 它或许已经是我们这个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但是绝大部分人只停留在感觉层面——好听。那么这种感觉同我们的肉体一样是天生赋予的, 是音乐欣赏的前提条件, 但是, 还远远不够。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朱光潜先生也曾经提到“有审美的眼光才能见到美” (3) 每个人对美的认识和感受千差万别, 如何才能独具慧眼?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极大的关系。

音乐审美能力即音乐鉴赏力, 是人们对音乐作品美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通常我们认为音乐的创作能力、演奏能力需要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事实上, 音乐的审美能力同样需要长期逐渐的培养才能形成。

一、感知能力的培养

1、审美情趣的培养

古今中外很多作曲家都用他们的作品赞美自然, 如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维瓦尔第的《四季》、肖邦的《雨滴前奏曲》、中国作品《茉莉花》等, 他们都用心描绘着大自然的美以及人类对这种美的赞赏和感激。美来自于大自然, 我们应当多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提高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 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大自然拓宽我们的心灵, 陶冶美的情操。感受自然的绚丽颜色、自然的天籁之声, 自然的多姿造型。让我们的心灵去体会大自然赋予人类美的气息, 懂得美的真正意义, 从心底尊重自然、崇尚自然。

2、耳音培养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4) 听觉的形成与人的生理进化有很大的关系, 有人天生耳朵好, 对音乐很敏感, 而有的人对音乐的魅力表现出迟钝, 无动于衷。就像人的语言功能有差异一样, 但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人进行正常的沟通。

听觉也需要培养, 首先应当给予足够的音乐环境去熟悉和体会, 循环反复;2) 视唱音乐旋律, 从陌生到熟悉;3) 训练听音, 单一旋律、不同节奏、不同节拍、音程、和声、旋律和声等逐渐复杂;4) 听辨乐器的音色, 各族乐器的组合音色;5) 听辨音色、音量、和声、配器的平衡;6) 听辨不同演奏者 (演唱者) 音色以及相同演奏者 (演唱者) 不同作品音色的表现方式等等。只要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 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听觉想象的培养

在听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想象力, 这在感知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拿波里歌剧乐派就将人的感情概括为几种类型, 并将音乐的表现手法与这些情感相联系:如:铜管乐器表现激烈的情绪、用木管乐器表现抒情、田园风格。用锣、定音鼓、长号等表现阴森恐怖的场景, 用竖琴表现诗情画意、神秘温存的自然美景等等。在很多作曲家的作品中也得以表现,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 化蝶部分就使用竖琴奏出了神秘飘渺的仙境, 仿佛两只蝴蝶翩翩起舞的情景。在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第八首组曲《墓穴》中, 开始部分就使用了长号表现墓穴阴森恐怖的气氛等等。当然乐器的组合不是一尘不变的, 各种乐器所擅长表现的情感、情景也非这么单一, 如木管乐器组还特别擅长表现怪诞的场景, 圆号还很擅长表现自由、空旷、朦胧的早晨。这就需要我们大量的听一些经典作品, 去感受作曲家灵活的表现手法, 去感知各种乐器、不同乐器组合带来的音响效果, 以及它们所构造的画面感。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经提出“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 所以说听觉想象的培养很重要。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1、培养感知经验

每个音乐家都有多彩的生活阅历, 他们的作品也丰富独到, 要想有所领悟并非易事。

歌德曾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 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 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它作品的标准, 估价不致于过高, 而是恰如其分。”那么,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听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

更需要我们从各个领域去汲取知识, 储备知识。把这些不平凡的生活阅历变为自己生命和知识的延伸, 变为自己生活的感受与领悟, 让这些情感都刻骨铭心, 当某一段旋律与它不经意间碰撞, 马上记忆犹新, 产生强烈共鸣。

2、注重理论学习

音乐理论的学习, 对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在耳音培养部分提到的音乐理论知识外, 音乐曲式、和声、音乐历史、音乐配器、音乐美学等这些理论的学习也很重要。

当我们遇到一个大型的音乐作品时, 他的曲式结构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驾驭这一作品,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使用的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结构是一种较大的曲式结构, 它能将较大的乐曲以固定的框架支撑起来, 使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 有利于欣赏者理解和聆听。这种曲式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梁祝这一千古绝唱在这一曲式结构下得了完满的实现。呈示部包括引子、草桥结拜、同窗共读、英台遐想、追逐嬉戏、十八相送、长亭惜别;展开部表现了英台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化蝶;再现部表现了梁祝双双化为比翼齐飞的彩蝶。整曲在这一曲式结构的布局下, 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写作技巧、缜密的逻辑思维, 使得乐曲优美动人, 通俗易懂。

和声可以帮助我们明晰复杂的织体结构, 感受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如德彪西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为主, 主要描写光与色彩的变化, 音乐形象都比较抽象。在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中使用了全音音阶、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的和声进行。风格非常独特, 在和声配器的使用中大大打破了常规, 使得作品飘忽不定、效果新颖。

音乐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作曲家的创作特征、创作风格等。德国的施莱尔玛赫说:“欣赏者必须依靠历史重现, 回到创作者精神世界去, 避免欣赏者歪曲作品本来意思”。

音乐美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艺术家所处时代的美学思想、审美标准, 审美需求等。明确音乐欣赏中主客体的关系、音乐美较其它艺术美的特殊性、音乐艺术的复杂性等等。如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 所遵循的对立、统一原则一直在延续, 至今可以作为我们审美的一个标准, 但人们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于这一标准, 我们对突破、变化、不规则的美也有需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和祝英台》中, 作曲家打破节拍节奏的规则, 使用了戏曲中自由的散板节奏, 既表现出英台的果断又表现出她内心的惶惶不安。在整部乐曲中,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将祝英台的情感及激烈抗争表现的淋漓精致。综上所述, 感知经验、理论学习将是我们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关键步骤, 从满足愉悦动听到产生共鸣最后领会作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意义步步深入, 真正领略作曲家、作品带给我们的深刻含义。

总之, 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无止境的, 随着社会的变化、思想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人生阅历的增加、音乐作品可以赋予我们新的认识、启示和指引。所以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 努力提高我们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把欣赏音乐当作作曲技巧、表演技巧一样用心练习才能提高我们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才能体会作品所赋予我们无止境的美。■

摘要: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独具慧眼, 领略艺术作品美的真正含义呢?笔者认为审美能力的高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审美情趣培养、耳音培养、听觉想象力培养、感知经验的培养与理论学习几个方面对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能力,审美情趣,耳音,感知经验,理论学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 第94页.

[2]张前.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3]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一卷) , 第449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恩全集.中文版第一版, 第42卷, 第126页.

[5]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6]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水利工程的环保设计下一篇: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