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受

2024-08-02

审美感受(精选11篇)

审美感受 篇1

摘要:本文的论题是《论中国书画的审美模式》, 其要旨为:“人们有一个基本的感受结构。这个结构包含从事艺术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的素质, 它的构造应该相当稳定, 不因艺术风潮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但同时又保持一定的开放程度和生长能力, 对各种风格都能择其所长所用, 从基本构造出发, 使自己的作品变化出众多的面目, 从而表现复杂而浩瀚精神生活。阐述的, 便是这样一种结构的构筑过程。”

关键词:审美感受模式,传统,生活,艺术才能

1 传统规范与创造支点

任何审美活动都不仅仅是个欣赏问题。它首先是把接受的感官刺激与心中既有的感受模式进行比较, 然后做出判断——看它是否能纳入原有的感受模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感受模式就是审美标准。这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标准, 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标准。它是一种心理状态, 一种对待艺术形式的态度。例如, 一位对王羲之的的作品非常熟悉的人, 很可能难以欣赏北朝牌刻所具有的美感。

影响个人审美感受的因素十分复杂。它大体上有这样一些主要的方面:气质、性格、教育、接触的艺术作品、交往者、生活经历、社会审美趋向等等。一般认为, 使主体强烈感动的作品对于主体审美标准的建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果除去与生俱来的成份, 对主体影响最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传统与生活。

一位画家讲过, 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 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事实上打进去以后又能打出来的人非常少。当人们对传统的感受与理解达到一定程度以后, 传统便以它咄咄逼人的力量把自己具有的一切作为规范加在人们身上。有人当然感到了这种压力, 但无可奈何;更多的人则把这种规范 (法度) 心甘情愿地接受下来, 以致成为终生解脱不了的禁锢。

应该使传统由规范法度转变为生长点, 转变为艺术敏感与技巧不断生长的支点。

当人们从杰作中获得对于构成元素的感受力以后, 杰作对于构成元素的运用形成为下意识中的判断标准。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有了这一标准后, 人们便比较容易判断其它书画作品的得失———众多的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的得失, 比较容易判断这些作品在线条、空间的把握方面与表现方面的得失。因为杰作所包含的表现内容毕竟有一定限度, 其它作品中新的表现内涵、表现手法便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学习的东西。

这便是感觉的生长。在杰作的基础上, 可以不断扩展所能欣赏、所能判断的作品的范围。这一切, 又有成为新的审美活动的基础。

人们如果对古典杰作的感受一旦深入到构成元素的表现力这一层次, 杰作便成为线条和空间无穷无尽的表现力的若干例证, 而不是不可逾越的规范。在这一层次上, 人们完全可以消除对沉入杰作的顾虑。沉入杰作, 不过是利用这些作品在形式技巧和表现力等方面获得的成就来培养人们对构成元素的敏感。这样形成的感受模式将是一个开放的结构, 一个能够不断生长、调整的结构, 它是一切艺术中, 也从生活与自然中采撷一切动人的线条与空间, 对形式元素这种感情与把握, 是一切领域的艺术家们所向往的目标。这是不容易做到的。然而, 对杰作的沉入, 使人们处于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同时, 书法艺术高度形式化、抽象化的特点, 使杰作几乎能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元素的敏感性, 从而使敏感的推移和发展非常方便, 这是其它艺术极少能具备的特点。

感受模式的开放结构体现在对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的兼收并蓄上。对构成元素的敏感使人们深入到形式构成之中, 并通过这种对形式构成的深入而深入到作品的精神生活中去。这将使人们摆脱很多偏见的影响。通常人们的审美趣味总是有偏向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熟悉中国古典绘画的人们可能对西方现代绘画不屑一顾, 但是如果能深入到八大山人绘画与书法的构成元素中, 则不准用同样的方法深入到马蒂斯、康定斯基等人作品的空间中去;那里表现了另一种情调, 但是单元空间的表现力、空间的精妙配合, 都以同样的原则作用于感官和心灵。如果一个人真正具有对空间的敏锐感受, 便不会只对王羲之的结体和石涛的构图感兴趣而对马蒂斯出色的形体组织无动于衷。

2 生活对审美感受模式的作用

对杰作的深入使人们获得建立审美感受模式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这是从其它方面无法找到取代物的。在获得这个构成基础的同时, 杰作所包含的审美理想、精神生活肯定会对人们产生影响。会引导人们不知不觉回到过去的时代, 使人们的感受模式成为前人感受模式的复制品。虽然我们反复强调深入构成元素对形成开放型感受模式的意义, 但仍不能保证这种感受模式的建立, 因此, 我们在强调沉入传统的同时, 必须十分重视审美感觉模式的另一个来源———生活。

我们只有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开始, 去寻找通往艺术的道路。

生活是人类存在的一切方式。但日常生活琐屑平庸, 许多事件无数次地重复, 它们已经无法激起人们的热情和想象力, 因此每当人们接触到艺术中的生活问题时, 总是幻想遇上一些特殊事件, 幻想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人们接触的生活面当然越宽阔越好, 生活中充满激动人心的事件对艺术来说的确不是坏事, 但这一切并不能保证人们体验的深度。生活经历复杂能使一个人富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但不能保证他情绪体验的深刻和强烈, 因为没有个体的主动精神, 是无法利用好生活经历这笔财富的。

艺术活动所要求的, 是对情感以及与情感有关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微妙性尽可能深入的体察。

一位诗人说:我“热衷于扩张我心灵中那些最朴素、最细微的感觉”, “某些偏执使我过份关心内心”, 诗歌“作为一种暗示力量灌注我全身, 使我可以维系一种经久不散的灵魂的颤栗, 从而与自我之外的他物合为一体”。

这是说, 她极为重视自己心中从生活获取的感觉, 并致力于保持它, 使它渗透在自己整个灵魂中, 以至把这种感觉扩展到自身之外的世界。这便是审美活动中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这里, 并不要求惊心动魄的事件, 只要求对所有生活———包括司空见惯的生活, 都予以热情的关注, 绝不放过在任何生活中心灵产生的异样的感觉 (哪怕再细微) 。这是些极易散失的感觉, 必须以耐心、毅力去捕捉它们, 然后让它们久久停留在心中, 体察、品味、比较它们的一切特质, 把它们作为珍贵的收获, 把它们带给生活中其它事物, 其它事件。———日常生活虽然平淡无奇, 但它所包含的细微变化, 仍然有许多使我们产生异样感觉的东西———欢愉、不安、焦躁、渴望, 每天都以新的面目给我们以刺激, 或许它们转瞬即逝, 但如果能抓它们, 便是生活中无价的瑰宝———伟大的天才正是从这里开始生长的。歌德说, 不可能学着做一位诗人, 诗人必须从心中生长出来。一切艺术家都必须从心中生长出来。从乐音、色彩或碑帖中长不出真正的艺术家。珍惜日常生活中的宝贵体验, 在无数个黑夜与白天中使它们深化, 这便是艺术创造的起端。

除了日常的、切近的生活之外, 无疑还应该关心周围以至整个世界发生的一切。这是需要人们以满腔热情主动地去关心的一切。例如, 在遥远的国度里发生的战争、高能物理学中新粒子的发现、另一块大陆严惩的自然灾害等等。个人的生活只有加上这一切, 才组成这个时代的生活。人只有把自己放在时代生活之中, 才能保证具有真正的现代感。

当人们这样来对待生活时, 生活将给人以热情的回报。这样造就的心灵不可能是虚伪的、迟钝的, 它是一种率真、敏锐的心灵, 一种创造者的心灵。一位艺术家, 首先是心灵中要有值得表现的东西, 其次才是将这些东西用富有个性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做不到后者, 不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做不到前者, 根本就不是艺术家。心灵的价值便表现在这里。然而, 这又不仅是艺术家才应具备的条件。赏鉴者与作者心理上的同构是欣赏的前提,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在对心灵同样的要求上, 他们一起被称为创造者。

当人们对生活获得这种体验时, 生活便成为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重要支点, 成为建立审美感受模式、审美判断标准的重要支点。这样体验过生活的人们, 绝不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表现浅薄的, 或是过时的精神生活的作品。在古代杰作面前, 他们的心灵会自然地发出一种不满足的声音, 会强烈地渴望一种表现新的精神生活的艺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心灵, 自然能够矫正或防止沉入杰作可能带来的保守倾向。

3 感受模式与艺术才能的基本结构

审美感受模式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感受标准, 同时也决定了人们审美感受能力的高下。审美感受能力是一位艺术家素质和才能的一个主要标志, 因此感受模式的问题同时就是艺术才能结构的问题。所谈到的影响感受模式的两个主要因素———传统与生活, 也就是决定艺术才能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驿艺术活动的意义各不相同, 但是都十分重要。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既有互相排斥的一面, 又有互相渗透、统一在民族历史中的一面——民族性格的连接性决定了这一点, 赏鉴者和创造者便在它们之间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调整着与它们的关系。当主体编向于传统一端时, 在艺术中能获得强有力的、成熟的、坚实的支点, 但容易忽略新鲜活泼的精神生活;当主体偏向于自身的生活体验时, 往往奋不顾身地向强大的传统发出挑战, 但由于对对手还比较陌生, 也来不及锻造自己坚利的武器, 难以触动传统强固的根基, 同时自己往往还会无意地落在传统的窠臼中。

我们提出了一种审美感受模式与艺术才能的基本结构。普遍适用的单方是不存在的, 不过“尊重传统, 便不崇拜偶像”, 至今仍被绝大部分精神领域的创造者所信守。

当代艺术同这个变化迅速的世纪一样, 时刻变换着自己的面目, 中国当代书画必然要加入到这一艺术潮流中去。我们已经能闻到潮水来临前大海的气息。在各种艺术思潮向人们袭来时, 人们怎样才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呢?当我们时代的造型艺术家象变魔法一样, 不断掏出出人意料的作品时, 许多作者和观众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哪里是我们心灵的道路?

人们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感受结构。这个结构包含从事艺术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 它的构造应该相当稳定, 不因艺术风潮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但同时又保持一定的开放程度和生长能力, 对各种风格都能择其所长而用, 从基本构造出发, 使自己的作品变化出众多的面目, 从而表现复杂而浩瀚的现代精神生活。阐述的, 便是这样一种结构的构筑过程。

艺术活动有一个普遍的规律:人们不论从事创作还是进行赏鉴, 都需要有形式和精神生活这样两个支点, 作为想象力等素质赖以施展的基础, 缺一不可。缺乏形式支点, 人们的想象力无法腾跃。想象力没边界, 然而却需要一个起点。例如, 现代画家即使创作形状、色彩都远离实物的非写实性绘画, 也要使用模特儿。为什么?想象力看起来极端自由, 但实际上受到各人心理结构的制约, 有它自己的习惯和一定的活动范围。当你对一个人说, 你去自由想象吧, 他是不会获得自由的。因此, 给予想象力一个启示, 一个实际存在的感官形象, 看起来限制了它的活动, 实际上却是对想象力的一种催促、一种激活, 对艺术家们来说, 便是从一件事物走向整个世界的新的起点。想象力最后到达何处, 仍然是要受制约的, 但这种特定的形象刺激, 已使他的想象力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出征。毕加索画过几幅委拉斯凯兹 (1599-1660, 西班牙画家) 和德拉克罗瓦 (1796-1863, 法国画家) 作品的变体画, 变体画是一些不规则色块的组合, 但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出原作的构图。这几幅变体画清楚地表明, 最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想象力工作时的某些特点。

书画活动中对杰作的感受与领悟, 便是获得形式支点最重要的途径。

艺术活动的另一支点——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形式与表现》中所述, 没有全无表现内涵的形式。当人们缺乏足够深刻的内心生活时, 形式肯定是苍白、空洞的, 或者只是无意中搬用了别人的形式所蕴含的精神生活, 这正是刘熙载所说的“为他人写照”。由于深入杰作的精神生活非常困难, 对杰作表面上的模仿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逼似颜真卿和黄庭坚的书法并不是创作。只有同时深入到形式元素的构成和表现之中, 使它们与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分交融, 再发而为诗, 发而为画, 发而为书, 才可能使艺术成为精神领域名符其实的创造活动。

把杰作作为建立审美感受模式的基础, 重视对实际生活的深刻体验, 这一基本结构保证了艺术活动中形式与精神生活两方面都能获得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保证了个性充分发展的可能。

任何成功的艺术家都有他们异常稳定的基本结构。

现代艺术富有变化的作品风格使人怀疑这种基本结构的存在, 但是透过一位作者五光十色的作品, 可以发现, 他们的形式构成和这些构成所表现的精神生活, 都保持自己一以贯之的某些特点。如毕加索, 对杰作极好的领悟能力, 对周围一切形体、色彩随时加之以想象的准备, 对自身感受潜能以及人类命运的关注, 形成了他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上接42页) 干扰是可以预知的, 如PLC的输出命令使执行机构 (如大功率电动机、电磁铁) 动作, 常常会伴随产生火花、电弧等干扰信号, 他们产生的干扰信号可能使PLC接受错误的信息。在容易产生这些干扰的时间内, 可以用软件封锁PLC的某些输入信号, 在干扰易发期过去后, 再取消封锁[3]。

4 结论

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是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除了干扰问题, 还有稳定性问题都会影响这个PLC系统的运作。因此在可靠性分析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合理有效地抑制抗干扰, 增强稳定性, 只有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 才能够使P L C控制系统长期稳定的工

有的一直强调表现“自我”的画家突然宣称在作品中要完全排除“自我”的痕迹, 因为他在海洋、宇宙面前感到了大自然的宏伟、神秘, 感到了人的软弱和渺小。宏伟、神秘是大自然的属性吗?它们仍然是人心中所产生的感受。这样创造的作品虽然画面冷峻、静穆, 甚至没有一点人的痕迹, 但它仍然是一种“表现”、“自我”的“表现”。作者的基本心理结构依然故我。

因此, 不要看宣言, 不要看作品形式构成表面上的变化, 作者基本的心理构造隐藏在这一切之下。任何创造活动都起源于不满。不满已有的, 才去创造应有的。有人说, 这是带着对王羲之、颜真卿或某现代名家的崇敬走进书法领域的。走进不等于创造, 只有当你通过学习, 获得感受力、判断力, 并从自己心灵深处对他们发出不满的时候, 那才是创造的起点。没有不满, 便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创造。不满总是从心中开始萌动, 但最后又总要表现在形式上, 因此作者形式支点的高下便决定了不满的意义, 决定了未来的创造的价值。例如:若人们以当代第三流作品作为感受基础的话, 不满也不过标志着感受力有所长进而已, 但是当人们以杰作作为感受基础的话, 不满便意味着开始真正的创造。当然, 这种不满也要有个相应的支点, 相应的精神生活的支点, 这便要求人们极为深刻地去体察自己的生活, 体察这个时代人类的生活。只有从心灵中生长出来的一切已经足以在人类精神生活中获得自己的独立地位时, 他才有勇气, 才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向杰作发出挑战。做不到这一点的, 将永远是杰作的奴隶。

这样, 选择杰作作为感受基础便获得了更深刻的含义。选择杰作便是选定起点, 选定较量的对手。一切深入都是为了创造。不论先行的、伟大的创造性的艺术家们想过些什么, 说过些什么, 这便是他们潜意识中所发生的这一切。这也正是现代艺术大师们表现出伟大的创造力时, 又对传统深为景仰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李道霖, 张仕军.电气控制与PLC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熊幸明.PLC控制系统接地抗干扰技术的研究[J].低压电器, 2005.

[3]冯宁, 吴灏.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杜川 (1982~) , 男, 汉族, 河南新乡人, 新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助教, 学士, 主要从事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方面的研究。

付会凯 (1980~) , 男, 汉族, 河南长葛市人, 新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讲师, 硕士, 河南省电子学会单片微机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通信、电路与系统教学与研究。

审美感受 篇2

中华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中华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师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也基本都是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的乐器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听宋》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的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传统民族器乐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如《步步高》、《闲居吟》。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在1840年后,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西方音乐也对中华民族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全民向西方学习,西方音乐成为流行,而中国传统音乐却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学习小提琴的越来越多,会拉二胡的越来越少。虽然在新千年后,这一趋势有所缓解,中华民族音乐有回暖的迹象,但是总的趋势却未缓解,中华民族音乐的颓势仍然让我们担心。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审美感受 篇3

【关键词】广告修辞 审美

一、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格

修辞在广告英语中占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制作奇妙新颖、惹人注目的广告英语的重要方式。广告的特性要求撰稿者在遣词造句上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让广告达到音美、形美、义美的效果。本文拟从审美角度探讨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并研究他们各自的审美倾向。

1.比喻拟人(Personification),生动形象,别开生面。比喻和拟人是广告英语中常见的主要修辞格,包括明喻( Simile)和隐喻( Metaphor)。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陌生为熟悉,化平淡为生动。拟人就是将生命和感情移注于对象。使非人的东西具有人的灵性。在广告中拟人就是把事物或商品人格化,使其赋予商品人的生命及思维。Sophisticated,sweet-to-drink PinkLady.Pink Lady是一种酒的商标。隐喻的修辞手法,使“高级、可口的红粉佳人”的这句广告极富美感。Unlike me,my Rolex never needs a rest.(Rolex手表广告语)这则广告用语把劳力斯手表人格化,说明它走时准、动力足,渲染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2.双关(Pun)押韵(Rhyme),琅琅上口,耐人寻味。广告制作人常利用词语的语义和语音条件,使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双重意义,既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引起消费者的联想,又使广告语言含蓄委婉,幽默诙谐,从而达到一语双关和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或者通过押韵使广告达到了形式与内涵,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统一。There's never been a better time.这是一则手表广告。“time”一词既可表示计时,又表示时光,一语双关,耐人寻味。Tangy.Zesty.Spicy.脆焙鸡胸块广告。这种巧妙运用押尾韵的方式,节奏感韵律美极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对这种又香又辣的鸡块垂涎三尺。

3.排比(Parallelism)反复(Repetition),富有节奏,加深印象。重复和排比容易增强语言的气势,形成鲜明对照,产生强烈的感召力。

Give me a good cup of coffee and l will drink for a day.

Teach me a good cup of coffee and l will drink for a year.( Maxwell'scoffee)

该广告两次重复“a good cup of coffee”,强调了喝该品牌的咖啡的结果将会“1 will drink for a day.1 will drink for a year”,突出这一品牌是值得消费者信赖的,而消费者的选择则是明智的选择。Wherever you are.Whatever you do .The Allianz Croup is always on your side.这是一则亚利安兹集团保险业的广告,这则广告重章迭句、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令人怦然心动,欲思一购。

4.夸张(Hyperbole)反语(Irony),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夸张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采取有意夸大和缩小,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让消费者从反话中去领悟其中的含义,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取得强烈的修辞效果。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此笔记本电脑广告.信心十足地说明东芝电脑的主宰性。The more hot water you use .the more money it saves!这是一则热水器广告的标题,表面上看来使自相矛盾的:热水用得越多,钱省得越多,让读者感到好奇,从而激发他们读下去的欲望,实则是宣传热水器良好的性能和与众不同之处。

5.对偶(Antithesis)对比(Contrast),平行对照,惹人注目。广告英语中恰当使用整齐对称的语句形式、前后对照的语意,或相互对照、矛盾的单词来加强句子的印象,造成形式上相谐调的美感和意义上相得益彰的丰富感,给消费者以视觉美,产生强烈的听觉效果,极富感召力。A contemporary classic .A timeless timepiece.这则手表广告运用对偶和押头韵修辞格,结构整齐,语义上形成鲜明对照,不仅给消费者一种视觉的美感,而且音韵上铿锵悦耳,给消费者一种听觉的美感。Powerful but compact.(Honda汽车广告)Do more .Work less.(苹果电脑广告)。这2例广告用反差较大的词作对照,道出其产品的与众不同,这种高效率的工作伙伴谁不想拥有呢?

6.运用设问(RhetoricalQuestion),激发好奇心。广告英语中,广告制作人通过设问,设置悬念来突出所宣传的商品,激发起消费者对广告的关注情绪和参与意识,使消费者轻松地记住了商品。Is microwave cooking fast? You bet!这是一则微波炉广告,广告制作人有意运用了设问这种修辞格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然后又肯定地给出答案(you bet意为certainly),有助于突出产品的特性,令消费者萌发购买欲望。

7.运用借代(Metonymy),唤起联想。借代就是不把要说的事物直接说出,而用另外一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某种事物名称的修辞格。广告英语中广告制作人恰当运用借代,不仅可渲染气氛,强调语气,而且可节省篇幅,唤起消费者丰富的联想。The World of Music : Spend an evening with Beethoven at Lincoln center.纽约市的这则旅游广告中,广告制作人用人名Beethoven指代其音乐作品,让旅游者一看到贝多芬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他那些精美绝伦的音乐作品,在纽约迷人的夜色中静静地坐在林肯中心聆听着贝多芬那些优美动听的乐曲,白天旅游的疲劳会一扫而光。

8.运用通感(Synaesthesia),体味余韵。有些广告用形象的词语凭借感觉相通来使感觉转移,让消费者对平平淡淡的商品的体味更为真切,印象更为深刻,激发其购买欲。Posner Lipstick:music no your lips.这则唇膏广告很别致,很成功,颜色光泽艳丽的唇膏与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美的联系,看到动人之处好像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广告制作人巧妙地运用通感修辞格使消费者对该唇膏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

9.仿拟(Parody),改头换面,颇为新奇。这种修辞格故意用来模仿某一著名的诗歌、文章、段落或某一名言、警句、谚语、格调等.改动其中部分词语以表达一种新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打动人心的效果。To smoke or not,that's a question.套用莎士比亚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仿拟的作用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杜撰新词或拟音拼写(Coinage or Misspelling),身临其境

为了取得诙谐生动的修辞效果,常杜撰新词或拟音拼写,临时创造新词或短语。杜撰新词或拟音拼写的作用在于加强语音的直观形象性,增强对声势动态的描绘效果,其音响效果具有非凡的力量。它以通过摹仿事物发出的音响等方法把产品形象铭刻在消费者的脑海里,以取得声情并茂的修饰效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We know eggsactly how to tell eggs.此处“eggsactly”是“exactly”的变形,在形态上与“egg”相对应,颇为幽默。Kwik Kofee Pot-*Quick Cofee Pot这是一个咖啡壶广告。广告利用谐音把产品名称和“迅速”这个词结合起来,说明本产品优点。语言生动有趣,说明简洁明了,使用拟音拼写,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审美感受 篇4

修辞在广告英语中占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是制作奇妙新颖、惹人注目的广告英语的重要方式。广告的特性要求撰稿者在遣词造句上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让广告达到音美、形美、义美的效果。本文拟从审美角度探讨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并研究他们各自的审美倾向。

1.比喻拟人 (Personification) , 生动形象, 别开生面。比喻和拟人是广告英语中常见的主要修辞格, 包括明喻 ( Simile) 和隐喻 ( Metaphor) 。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形象, 化陌生为熟悉, 化平淡为生动。拟人就是将生命和感情移注于对象。使非人的东西具有人的灵性。在广告中拟人就是把事物或商品人格化, 使其赋予商品人的生命及思维。Sophisticated, sweet-to-drink Pink Lady.Pink Lady是一种酒的商标。隐喻的修辞手法, 使“高级、可口的红粉佳人”的这句广告极富美感。Unlike me, my Rolex never needs a rest. (Rolex手表广告语) 这则广告用语把劳力斯手表人格化, 说明它走时准、动力足, 渲染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2.双关 (Pun) 押韵 (Rhyme) , 琅琅上口, 耐人寻味。广告制作人常利用词语的语义和语音条件, 使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双重意义, 既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 引起消费者的联想, 又使广告语言含蓄委婉, 幽默诙谐, 从而达到一语双关和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或者通过押韵使广告达到了形式与内涵, 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统一。There's never been a better time.这是一则手表广告。“time”一词既可表示计时, 又表示时光, 一语双关, 耐人寻味。Tangy.Zesty.Spicy.脆焙鸡胸块广告。这种巧妙运用押尾韵的方式, 节奏感韵律美极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对这种又香又辣的鸡块垂涎三尺。

3.排比 (Parallelism) 反复 (Repetition) , 富有节奏, 加深印象。重复和排比容易增强语言的气势, 形成鲜明对照, 产生强烈的感召力。

Give me a good cup of coffee and l will drink for a day.

Teach me a good cup of coffee and l will drink for a year. ( Maxwell's coffee)

该广告两次重复“a good cup of coffee”, 强调了喝该品牌的咖啡的结果将会“1 will drink for a day.1 will drink for ayear”, 突出这一品牌是值得消费者信赖的, 而消费者的选择则是明智的选择。Wherever you are.Whatever you do .TheAllianz Croup is always on your side.这是一则亚利安兹集团保险业的广告, 这则广告重章迭句、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令人怦然心动, 欲思一购。

4.夸张 (Hyperbole) 反语 (Irony) , 诙谐幽默, 妙趣横生。夸张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对事物采取有意夸大和缩小, 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让消费者从反话中去领悟其中的含义, 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取得强烈的修辞效果。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此笔记本电脑广告.信心十足地说明东芝电脑的主宰性。The more hot water you use .the more money it saves!这是一则热水器广告的标题, 表面上看来使自相矛盾的:热水用得越多, 钱省得越多, 让读者感到好奇, 从而激发他们读下去的欲望, 实则是宣传热水器良好的性能和与众不同之处。

5.对偶 (Antithesis) 对比 (Contrast) , 平行对照, 惹人注目。广告英语中恰当使用整齐对称的语句形式、前后对照的语意, 或相互对照、矛盾的单词来加强句子的印象, 造成形式上相谐调的美感和意义上相得益彰的丰富感, 给消费者以视觉美, 产生强烈的听觉效果, 极富感召力。A contemporary classic .A timeless timepiece.这则手表广告运用对偶和押头韵修辞格, 结构整齐, 语义上形成鲜明对照, 不仅给消费者一种视觉的美感, 而且音韵上铿锵悦耳, 给消费者一种听觉的美感。Powerful but compact. (Honda汽车广告) Do more .Work less. (苹果电脑广告) 。这2例广告用反差较大的词作对照, 道出其产品的与众不同, 这种高效率的工作伙伴谁不想拥有呢?

6.运用设问 (Rhetorical Question) , 激发好奇心。广告英语中, 广告制作人通过设问, 设置悬念来突出所宣传的商品, 激发起消费者对广告的关注情绪和参与意识, 使消费者轻松地记住了商品。Is microwave cooking fast? You bet!这是一则微波炉广告, 广告制作人有意运用了设问这种修辞格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然后又肯定地给出答案 (you bet意为certainly) , 有助于突出产品的特性, 令消费者萌发购买欲望。

7.运用借代 (Metonymy) , 唤起联想。借代就是不把要说的事物直接说出, 而用另外一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某种事物名称的修辞格。广告英语中广告制作人恰当运用借代, 不仅可渲染气氛, 强调语气, 而且可节省篇幅, 唤起消费者丰富的联想。The World of Music : Spend an evening with Beethovenat Lincoln center.纽约市的这则旅游广告中, 广告制作人用人名Beethoven指代其音乐作品, 让旅游者一看到贝多芬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他那些精美绝伦的音乐作品, 在纽约迷人的夜色中静静地坐在林肯中心聆听着贝多芬那些优美动听的乐曲, 白天旅游的疲劳会一扫而光。

8.运用通感 (Synaesthesia) , 体味余韵。有些广告用形象的词语凭借感觉相通来使感觉转移, 让消费者对平平淡淡的商品的体味更为真切, 印象更为深刻, 激发其购买欲。Posner Lipstick:music no your lips.这则唇膏广告很别致, 很成功, 颜色光泽艳丽的唇膏与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美的联系, 看到动人之处好像听到了美妙的音乐, 广告制作人巧妙地运用通感修辞格使消费者对该唇膏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

9.仿拟 (Parody) , 改头换面, 颇为新奇。这种修辞格故意用来模仿某一著名的诗歌、文章、段落或某一名言、警句、谚语、格调等.改动其中部分词语以表达一种新的思想内容, 从而获得打动人心的效果。To smoke or not, that's a question.套用莎士比亚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仿拟的作用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杜撰新词或拟音拼写 (Coinage or Misspelling) , 身临其境

为了取得诙谐生动的修辞效果, 常杜撰新词或拟音拼写, 临时创造新词或短语。杜撰新词或拟音拼写的作用在于加强语音的直观形象性, 增强对声势动态的描绘效果, 其音响效果具有非凡的力量。它以通过摹仿事物发出的音响等方法把产品形象铭刻在消费者的脑海里, 以取得声情并茂的修饰效果,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We know eggsactly howto tell eggs.此处“eggsactly”是“exactly”的变形, 在形态上与“egg”相对应, 颇为幽默。Kwik Kofee Pot-*Quick Cofee Pot这是一个咖啡壶广告。广告利用谐音把产品名称和“迅速”这个词结合起来, 说明本产品优点。语言生动有趣, 说明简洁明了, 使用拟音拼写, 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

总之, 各种修辞手法在广告英语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修辞格的运用使广告英语独特的语言形式成了广告英语一个特殊的标志。在英语广告的撰写和广告的英译中, 要灵活运用各种英语辞格, 充分利用各种辞格的修辞特点及其音韵美、形式美、内容美、意境美的美学特征, 体现广告的文化内涵、宣传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及祈使功能。

摘要:英语广告为了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分注重语言的美感, 从而大量地使用修辞手法。本文从审美角度探讨广告英语的修辞特并研究他们各自的审美倾向。

审美感受 篇5

在学习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这门课程的一学期里,学习到了很多西方旅游文化审美与中国旅游文化审美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才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认识自己,从而使我国的旅游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也领略到了西方的历史,人文,习俗,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使得我眼界大开。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1.中国人特别注意山水景观所承载的人文美,主张天人合一。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西方人更注重山水本身的自然美。可以说西方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追求自然而然,并不会去人为的附加一些意境。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好比唐诗,寓情于景;而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3.中国人的旅游审美目的在于舒适精神,娱乐性情;西方人的旅游审美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中西方旅游审美各有千秋,都体现出了各自对于美的认识,承载着各自的历史,文化,风俗的厚重沉淀,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探究。

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解释中西方人们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自觉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所以这门课程为我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门课程也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影响接待地的社会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因此必须重视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譬如:在旅游活动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这门课程都能够帮助提高我们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

作为一名会展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也帮助我了解了很多西方会展强国的文化,历史。对我国的会展业如何融入国际社会,如何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合作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会展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它与旅游业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会展活动的进行,通常都会伴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中国的会展业要想发展,必将要走与国际接轨的路线。当我们会展业不断向国际化发展的时候,会有很多国外的会展从业者以及观众来到我国,这就会对我国的接待能力提出要求。所以,了解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差异对提高我国的接待能力,促进会展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美感受 篇6

所谓审美感受能力,就是指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对审美对象(即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因此,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其他审美能力的萌生、发展的基础,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只有通过审美感受这个“大门”,才能与美的事物发生关系,才能进入审美过程,进而获得美感。如果审美者缺乏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他就不可能将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极其迅速地输入到大脑当中,也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首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情感知美

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而每节课的开头,教师可以精心创设开课的情境,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状态,让学生心驰神往,激起学习课文的情感和兴趣,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艺术效果。例如,教《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一提到冬天,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可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它,到底是什么地方呢?它就是济南。下面,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到济南城去走一走,看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这样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当中。

教师准确而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是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动情感知美的重要方法。教师范读时要注意掌握语调、重音、停顿和语速,充分传达出作品所蕴涵的情感,要根据情感发展线索和艺术构思作出整体的设计。范读时,教师首先要深入体验课文的情感,抓住它的基调,并进入情境,与作品产生共鸣。如鲁迅的《药》,语言生动、准确、凝练,令人叫绝。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却又不敢接,那刽子手“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了捏,转身去了”。几个动词、几个短句便活生生地刻画出了刽子手的全部嘴脸。教师朗读时,要认真揣摩作者的语言技巧,读出刽子手的贪婪和迫不及待,使学生认识到其丑恶的灵魂,进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

当然,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及不同的教学要求来精心设计。

二、分析美的对象,提高审美感知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一开始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美是不理解的,是难以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性的分析,而分析美的对象,能使学生对美的事物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体验文体,是促进审美感知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例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一连串的比喻与拟人,将一个充满生机的古园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惊叹自然造物之神奇,更由衷地赞叹作家修辞手法之高妙,深深的被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与修辞美所折服。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这些美的描写,唤起学生的想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此外,教师还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人格美、形象美、形式美以及字词教学中的音韵美、结构美等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知、品味,逐步提高学生对各种美的形态的敏锐选择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形象化

近代学者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视觉和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幻灯、录像、录音、投影、挂图、电视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视觉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可以强有力地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如学习《雷雨》,可利用电视播放话剧《雷雨》的录像片,通过戏剧情节的起伏跌宕,独特的舞台气氛烘托,布景、道具以及演员的表情、动作、语言对白等,使学生迅速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人物的思想性格,从中领悟深刻的社会意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全方位体验审美对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通过语文教学,引领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使之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增强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审美感受 篇7

所谓审美感受能力, 就是指审美感觉器官 (主要是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对审美对象 (即美的事物) 的感知能力。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 因此, 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 是其他审美能力的萌生、发展的基础, 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只有通过审美感受这个“大门”, 才能与美的事物发生关系, 才能进入审美过程, 进而获得美感。如果审美者缺乏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他就不可能将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极其迅速地输入到大脑当中, 也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享受。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首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动情感知美

作为教学的主导,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内容, 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而每节课的开头, 教师可以精心创设开课的情境, 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状态, 让学生心驰神往, 激起学习课文的情感和兴趣, 收到“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的艺术效果。例如, 教《济南的冬天》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 一提到冬天, 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 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佳句。可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却有一个地方, 它的冬天温暖如春, 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它, 到底是什么地方呢?它就是济南。下面, 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 到济南城去走一走, 看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这样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 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当中。

教师准确而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是创设情境, 诱发学生动情感知美的重要方法。教师范读时要注意掌握语调、重音、停顿和语速, 充分传达出作品所蕴涵的情感, 要根据情感发展线索和艺术构思作出整体的设计。范读时, 教师首先要深入体验课文的情感, 抓住它的基调, 并进入情境, 与作品产生共鸣。如鲁迅的《药》, 语言生动、准确、凝练, 令人叫绝。华老栓买“人血馒头”, 却又不敢接, 那刽子手“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 捏了捏, 转身去了”。几个动词、几个短句便活生生地刻画出了刽子手的全部嘴脸。教师朗读时, 要认真揣摩作者的语言技巧, 读出刽子手的贪婪和迫不及待, 使学生认识到其丑恶的灵魂, 进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

当然,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 如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及不同的教学要求来精心设计。

二、分析美的对象, 提高审美感知力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一开始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美是不理解的, 是难以感受到的,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性的分析, 而分析美的对象, 能使学生对美的事物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体验文体, 是促进审美感知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例如, 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想透了什么, 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一连串的比喻与拟人, 将一个充满生机的古园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人惊叹自然造物之神奇, 更由衷地赞叹作家修辞手法之高妙, 深深的被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与修辞美所折服。教师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感悟这些美的描写, 唤起学生的想象, 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此外, 教师还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人格美、形象美、形式美以及字词教学中的音韵美、结构美等美的因素, 引导学生感知、品味, 逐步提高学生对各种美的形态的敏锐选择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教学更加形象化

近代学者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视觉和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幻灯、录像、录音、投影、挂图、电视等媒介, 将课文中抽象的视觉文字, 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 可以强有力地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如学习《雷雨》, 可利用电视播放话剧《雷雨》的录像片, 通过戏剧情节的起伏跌宕, 独特的舞台气氛烘托, 布景、道具以及演员的表情、动作、语言对白等, 使学生迅速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中领悟深刻的社会意义。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审美感受,运用美点,启发想象

审美感受, 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时产生的内心愉悦。临春风, 神飞扬, 望秋水, 思浩荡, 这飞扬的“神”与浩荡的“思”, 就属于内心生活的活跃和精神上的愉快。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 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这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 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 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 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学据此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形成审美特质。

语文教育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质, 应该发挥它促进人性真、善、美品质形成的功能。现行语言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感因素。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塑造了美的形象, 锤炼了美的语言, 创造了美的意境。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要挖掘这些美的因素, 用这些多彩的美触及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感受到美, 获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思想上的陶冶, 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仅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感受, 谈几点认识。

一、指导学生反复感知语言文学

美是形象可感的, 感知是整个美感的基础, 是获得美感的第一步。语文课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朗读、默读, 获得美感。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然后指名朗读, 最后欣赏配乐诗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 学生就会感受到全诗的音乐美:节奏感强, 音节和谐, 回环复沓。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 既是赤诚学子寻梦的跫音, 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 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孙犁的《荷花淀》环境描写很有特色, 指导学生品读“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花香”等片段, 边读边想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而来, 就像看到了一幅纯净美好的画面, 闻到了“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学生的情绪因受感染而动情, 积极地投入到文章的欣赏之中。

二、运用美点, 带学生“入境”

课文不同, 美点各异, 这是因为文章所反映出来的美, 都是作者对所反映的人、事、物经过审美处理后用语言表现出来的美。因此, 它必然地具有极强的审美倾向, 而这种审美倾向, 又是通过文章中美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这美的具体形态就是一课的美点。抓住美点, 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特定情景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亲身的体验, 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在议论中美点常常表现为情感美, 如肖华的《<革命烈士书信>》序言一文, 开头写到“今来阅遗稿, 怎能不痛伤。血书千万篇, 字字显豪壮”。表达作者阅读用鲜血写成的豪言壮语时沉痛的心情。这是本文美点的集中体现, 抓住这一美点, 把学生的情感引入, 深入分析, 学生就会被先烈的伟大精神, 忠贞气节和高尚情操所感动, 使人激情澎湃, 深受鼓舞, 决心继承革命先烈的遗愿, 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青春。在散文中, 美点大多表现为意境美。如柳宗元《小石潭记》, 写小石潭及周围的自然景物。作者用白描的手法, 简洁而自然的语言, 勾画出了一幅清新淡雅而又冷寂幽深的画面, 寄托了作者被贬后忧愁苦闷和孤独的心情。教师要对这一意境做一些示范性的分析, 达到“移情”和“共鸣”,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散文自有它的美不可言, 可以模拟出有色的意境, 讲到小说则更加能体现出教学的“色彩美”。莫泊桑《项链》是一篇感人肺腑, 发人深省的文章, 且不说小说的主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也不说社会画面多姿多彩。单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大起大落, 耐人回味, 尤其是匠心独运的伏笔和暗示, 造成一种“悬念美”, 它就给作品平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使作品大放异彩。

三、启发想象

培养学生对美感的欣赏创造能力, 使学生进入审美的最高境界——悟性, 从而深刻理解美。林语堂在谈及读书时说过:“读书是一种涉及两个方面的事情, 一在作者, 一在读者, 作者固然对读者作了不少贡献, 但读者也能藉着自己的悟性和体验, 从书中悟出同量的收获”。这“悟性”和“体验”就是指读者的欣赏创造能力。著名作家刘心武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后, 又一次引发了我国“红学热潮”的兴起。刘心武的成功, 更多的在于他善于联想与想象, 有独到的“悟性”。

在教学中, 我采用联想法和比较法以启发想象来训练学生的悟性。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时, 学生对作者笔下的荷塘美景所折服, 如痴如醉, 留连忘返, 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 在作者的丰富见识里, 为什么单单选荷塘、月色来写呢?他仅仅是让读者欣赏一番美景吗?这样诱导学生思考, 指导学生联想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从而体会到作者以荷花、月色作为人格理想的意象, 蕴含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不满的思想感情。同时, 我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体会不同风格的作品, 获得不同审美感受。如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冰心诗集《繁星》中的一些小诗作比较, 让学生领悟到波澜壮阔的“崇高美”和恬静淡雅的“细腻美”。

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 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 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就是有意识地把“蜀道之难”的形象着力加以夸大, 从而表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蜀道之难”的感情。人们在欣赏作品时接受到各种情感的信息, 因受感染而动情。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入唤起学生进行一种“物我同行”的情感共鸣境界。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美的认识学习, 做出正确评价和判断。学习《雷雨》, 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揣摩作者的感情, 分角色表演, 进行情感的体验, 然后再进行理性的探索。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可以让学生听录音, 看背景画面,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 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这样审美教学, 学生既有情绪感染, 又有理性分析;既可走进作品中与人物体验悲欢离合, 又能走出作品之外进行客观评价;既能使情感再次升华, 又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审美感受 篇9

一、从美术教材中审美

在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中, 有丰富有趣的案例, 图文并茂、活泼生动, 是一本内容充实、资源丰富的教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资源,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素材, 利用教材渗透美育教育。

例如, 在学习《春天的色彩》这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浏览教材, 从教材中寻找春天的颜色。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图案、图画, 就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春天:绿的叶、红的花、白的云、蓝的天, 这是春天的主色, 另外还有淡色调, 如土黄色的大地、树干, 淡粉色的小花, 淡黑色的房屋等。让学生通过读教材, 去观察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搭配, 通过比较教材中的不同图画, 对比感受不同的搭配所展现出的不同效果,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美术绘画中颜色搭配的重要性。通过教材, 学生对色彩有了初步的感知, 教师就可以得心应手地推进下一步教学, 如让学生认识点、面中的色彩;让学生联系我们的服饰, 说出哪些是带有春天的颜色的;除了绘画, 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描述春天等。

此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将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幻灯片放映出来, 再配上声音、动作, 让教材“活”起来。

二、从生活美学中审美

生活是一部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的美术教材。无论是自然界的花花草草、风雨雷电, 还是现实社会中的商业、交通、建筑, 都隐藏着许多的美学知识。因此,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感悟生活中的美学, 从生活中学习审美, 提升审美能力。

例如, 学习《下雨了》这一课后, 教师可以在下雨天的时候, 组织学生一起观察下雨的情景。一是观察下雨前, 天气有何变化, 如是否有闪电, 是否有打雷, 是否有刮风等。二是观察不同大小场面的雨景差异, 如暴雨时, 雨水是像瓢泼一样从天际洒向地面, 中雨时, 雨像粗线条一样落到地面, 而小雨时, 雨水像针一样细, 或者仅有雨点滴在地面。三是让学生观察雨景中, 人们是怎样躲雨的, 有的赶紧跑到屋檐下, 有的与朋友合打一把伞, 有的则加快了回家的步伐等。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 再让学生分享各自对雨景的感受, 分享各自从雨景中发现的美术之美。最后, 再引入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 即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色彩、粗细不同的线条、疏密不同的点以及其他不同形状来描绘一幅雨景图, 表达学生对雨景的不同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物体、一个人物、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美术绘画的主题。教师要教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擦亮眼睛, 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

三、从实践活动中审美

美术课既是一门艺术, 又是一门审美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有许多动手制作的手工活动, 也有许多可以做小实验的课程,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审美。

例如, 在学习《长呀长》这一课时, 就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小小的实验。让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 可以是玻璃缸、玻璃盆等, 然后在容器中种下几颗种子。并要求学生每天都去观察种子的变化、成长过程。半个月之后, 学生聚集到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 条件允许的可以将自己的实验带到教室与大家一起观赏。这时, 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有的学生的种子已经发芽了, 长出了绿油油的嫩叶片, 而有的学生的种子却早在一周前就已经死掉了。原来, 种子的成长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比如, 要有阳光、养分、空气、泥土、水等。然后, 学生再一起观察成功的种子, 观察它的叶子、它的根和茎;再与记录中的一周时、一周半时的情况进行对比, 会发现每个时期都是有所不同的。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种子生长过程的视频, 让学生直观地、连续地观察种子的生根、发芽、吐叶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这个小小的实验活动中, 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还启发了对植物成长情景的想象, 从活动中发现了美好的事物, 陶冶了情操, 也培养了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 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树立起良好的审美价值观, 把美术绘画技能与美学审美教育结合起来, 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启发他们领略美学艺术的巨大魅力, 从而学会发现美、辨别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十分重要, 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着重分析了如何引导学生从美术教材中审美, 从生活美学中审美, 从实践活动中审美, 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养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美育渗透,审美情趣,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吴音.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熏陶探新[J].宁夏教育科研, 2011.

审美感受 篇10

所谓审美能力, 是指人们在美感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感受、评价、表现与创造美的能力, 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音乐天赋, 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并逐步发展对音乐的感知和情趣反应的能力, 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欣赏者与爱好者。

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音乐教学常常产生与审美教育相悖的现象, 如从音符和乐谱入手的识谱训练, 从长短出发的节奏训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 使得原本没有应试压力的音乐学科也变得枯燥乏味, 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因此, 音乐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已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二、从音乐教学的规律中探索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1.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 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如能通过指挥等手段, 把看不见的音响用可视的动作、眼神将学生的耳朵吸引到他自己听不到的地方, 使学生的耳朵越来越灵敏, 其对音乐的感知便会越来越深入。

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审美活动的主体, 使学生从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中消除疑惑和情感障碍,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欣赏《卡门序曲》中的斗牛士主题时, 老师可用两只手的指挥和眼神的提示把斗牛士的优雅和勇敢精神很好地进行烘托, 让学生听到并感受它;又如, 在欣赏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 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中, 感受到古典音乐“对称”的形式美。

2.教会学生欣赏经典的音乐, 培养学生评价音乐的能力

评价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如果没有评价音乐的能力, 再好的音乐也听不进去, 只是无意义的声音, 根本谈不上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更不可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行审美教育, 学会评价音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比如, 一曲《春江花月夜》, 先让学生认真听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和丝丝入扣的演奏, 把学生带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后, 再重新欣赏, 许多学生竟然能边听边舞。由此可见, 通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 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成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动力。

3.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情境, 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表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表现音乐就是使学生用自已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音乐美的真实感受。

音乐表现能力的重点应从“想象”入手。音乐教学中的“想象”, 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去想象, 也不是教师填鸭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讲解音乐, 而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发展联想和想象,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 去发现、去探索。通过音乐艺术实践, 使学生学会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旋律、音程、和声、调式 (调性) 和曲式等, 利用已具备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象、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可采取节奏乐器演奏、律动、歌表演、舞蹈等活动, 引导培养学生在随意和注意中感受和发现音乐的律动美。

音乐是一种以优美的旋律和节奏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的艺术。我们既要让学生体会这种艺术美, 触及其精神世界,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动机;又要善于设计问题, 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 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启发和引导, 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 使学生用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去表现音乐。等学生有了敏锐而准确的音乐反应后, 再帮助他们把感受到的外显表现出来。当然, 这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就像“白天鹅”与“黑天鹅”的表现, 要在音色、力度等上有很好的变化表现, 需要多次的调整、琢磨、尝试, 这个过程是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声音的练习过程。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对声音的表现能力会不断增强, 歌唱表现时就会有充满美感的音响效果, 美丽从这里摇曳。

要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在聆听音乐时, 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如图、文字等) 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二是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 (如说、唱、表演、分工合作表演等) 将真实音乐感受表现出来。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 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 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如教学《走啊走》这首歌时, 首先, 积极启发学生去想象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走路的不同形体动作;然后, 在教师富于表情的钢琴伴奏下, 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个性的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的走路的情景。学生在美的意境中, 自然能唱出美的音色, 取得美的效果。

在音乐表现过程中, 有些学生不唱歌时欢眉笑靥, 唱歌时却有声无情, 缺乏表现力。所以,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表现音乐美的能力首先是情的表露, 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 手舞之, 足蹈之。各类乐曲题材广泛, 体裁不一, 中外歌曲, 不同民族歌曲, 各类歌曲蕴含的特点, 我们都需要耐心指导, 才能达到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的目的。

4.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培养学生创造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 同时也是创造性的艺术。它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建立的, 给人的想象插上会飞的翅膀, 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 使人的创造性充满活力。因此, 音乐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舞台。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创造时机, 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挖掘教材中可创造因素, 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

音乐的创造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响材料来表现自创的音乐情景,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作短曲并展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 必须先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

总之,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直接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客观条件, 是实现音乐审美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 并提高他们情感外化的表现能力, 成为具有审美情感、表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2]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审美感受 篇11

这里是一块净土, 这里空气清新, 这里的天是蓝的……这里的青草会跳舞, 如果你愿意在地上匍匐凝视;这里的石头会唱歌, 如果你愿意用灵魂倾听;这里会让梦开花, 这里是梦会开花的地方……

的确, 歌舞集《香格里拉记忆》自上演以来, 在舞坛以至文化界都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波。这是一场东、西文化融合的原创作品, 把西方现代舞蹈艺术与本土原生型民族歌舞融会贯通的艺术盛宴。这是一段讲述以西方女子寻梦的旅程, 结合本土真实存在的情境内容将其歌和舞融入同一个舞台, 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 以电影手法和舞台语言勾勒出撼人心魄的故事, 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造成戏剧性张力, 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享受, 让观众获得心灵上的愉悦。

《香格里拉记忆》创新地将电影手法和戏剧情节融入其中, 形成了其独特创新的风格, 它采用了国际流行的现代简约设计理念, 将舞台美术、音乐、服装融汇在节目中, 并将已经失传近百年的“转世换面”艺术和“塔鼓”打击技艺等民间艺术首次呈现给观众, 真实地反映出香格里拉原住民的生活状态。该舞蹈集负责人介绍:“这个歌舞集中, 所有的歌都是由演员自己演唱, 所有的舞蹈都来自真实的生活, 原创是它的一大标签。”让人们在90分钟的时间里随着“记忆”去延伸和完成那个心中圣洁美好、宁静神秘的“香格里拉”。

一、歌舞集《香格里拉记忆》舞蹈回顾及分析

这场大型歌舞集《香格里拉记忆》共分为五幕:序幕《启惑》, 第一幕《天地》, 第二幕《家园》, 第三幕《日月》, 尾声《梦会开花的地方》。藏民族的精神贯穿着全集的始终, 每一个部分都表现着藏族人民的文化;五个部分条理清晰, 结构明朗, 创意独到, 手法新颖, 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生活的精神面貌及民族精神, 使这个生活在梦想都会开花的纯净世界的藏族人形象深入人心。

在序幕《启惑》中, 随着一声号角响起, 舞台上灯光变暗, 一个打扮时尚的女孩在练习舞蹈。突然, 她停了下来, 表情显得痛苦。这时, 一个画外音响起:“孩子, 当你创作没有灵感的时候, 你为什么不到东方去呢?”歌舞集以一位华裔舞者在创作灵感“山穷水尽”感到困惑和沮丧时, 被她的先人指引去到东方的神奇土地——香格里拉寻找创作灵感和源泉为引子, 展现了她去香格里拉采风、寻梦的过程中, 在香格里拉所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

接着, 舞台背景切换到香格里拉, 故事由此展开, 第一幕《天地》的第一章是“朝圣”, 朝圣者一步一叩首, 将观众的目光引到香格里拉。女孩背着旅行包, 拿着摄像机, 踏上了寻找灵感的旅程。第二章中, 藏族汉子跳起锅庄、敲打着色彩斑斓的鼓, 这一切都吸引着女孩的目光。第三章中, 卓玛们伴随着歌声翩翩起舞, 女孩在人群中一招一式地模仿起来。突然, 电闪雷鸣后, 音乐变得轻柔, 一对对男女在雨中漫步、起舞, 女孩也在忘我地学习跳舞。一位藏族小伙子为她撑伞, 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由此相遇、相识。此段, 女孩不由的学习着卓玛们的舞蹈, 身体随之而舞, 整齐划一的步伐, 轻松欢快的节奏, 使人们记忆深刻, 导演用既生动、又简单的舞蹈语言巧妙的表现了女孩采风的真实情景, 就在这生活化的简单动作里, 使人感受到了当时的语境, 给人以身临其中及留有深刻的印象。而不断重复的动作, 又是导演一大重要手段之一。在梦境中, 导演把失传近百年的“转世换面”首次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呈现给了世人, 简洁大方的舞美在高科技灯光的作用下演变出极尽的梦幻与奢华, 让观众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令人眼前一亮。

第二幕《家园》可谓藏族风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女孩的旅程变得有趣而充实, 她跟藏族姑娘们学做酥油茶, 和她们一起唱山羊调, 还和她们围着火堆跳锅庄。同时, 女孩也把自己的现代舞技展示给藏族的朋友们。在制作酥油茶的过程中, 编导以群舞的方式表现卓玛们愉悦的心情, 用藏族特有的动律展现了藏族弦子的特点, 揭示出藏族人民劳动的真实写照;在围着或对跳锅庄的时候, 小姑娘、小伙子们犹如精灵般在火堆旁追逐、嬉戏, 我觉得此处是编导的一处妙笔, 前面展现的是朝圣的庄严及大气磅礴的气势, 而在此处添加活泼、轻快的锅庄舞, 无疑是给刚刚庄严且严肃的观众视觉和心理以轻松的缓解, 让人们的心情不至于那么沉重, 一紧一松、时而厚重时而轻快, 时而紧张时而活泼, 是此集的又一重要特点之一;而女孩把自己的现代舞技展示给藏族朋友们, 无论是音乐或节奏上处理的都非常好, 尤其在编排上, 打破了传统的表现方式——单一民族舞蹈的程式, 中西合璧, 使两方的文化情景交融与碰撞, 创意独到。我觉得惟一稍有可惜之处的是女主角动作元素需再稍加丰富, 且动作的形式需再多加变化, 那样我想视觉效果也许会更好。

第三幕《日月》集中展现了丰富的鼓文化, 阿姐鼓精巧欢快, 数十个演员, 数十面鼓, 鼓声错落有致, 配合着柔软的动作, 营造出了和谐神秘的气氛。相比阿姐鼓, 鼓舞则显得非常粗犷, 十名藏族汉子用尽全力敲响一面面巨大的塔鼓, 仿佛在显示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强大力量, 又似乎在和上天交流。此处, “塔鼓”、鼓舞将打击技艺及诸多民间技巧呈现给观众, 演员围绕着“鼓”而展开舞蹈情节, 他们省略了一些复杂的技巧动作, 实质上更加突出了上身敲“鼓”那一瞬间的诠释, 突出体现了他们雄性的力量, 是家里的支柱;这完全是本土生活的写照和体现, 道具是舞蹈感情的传递, 它并不是一个摆设或者似乎一个装饰, 它需要表达的是作者、作品的情感与思想。这个部分设计得非常巧妙, 台下领鼓、台上跟音;台下鼓秀、台上鼓鸣;台上台下鼓声连成一片, 具有很好的视觉、听觉效果, 带来了一场音乐盛宴。

在藏语里, 踢踏舞被称为“谐桌”, 即脚上的舞蹈。藏族踢踏舞注重的是舞者脚上的跳、踢、跃和跺等动作以及产生的音响效果。西藏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格曲说:“藏族踢踏舞有着悠久的历史, 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整齐的队形、矫健的步伐、统一的节奏、轻快的音乐, 无疑使整场晚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来自剧场的观众说:“藏族的踢踏舞是这么的精彩, 我看这完全不逊色于爱尔兰大型民族踢踏舞表演《大河之舞》”。

一阵震天的鼓声过后, 萨顶顶唱起了主题曲《梦会开花的地方》:“我想回家, 想有一间土藏房……”女孩依依不舍地和朋友们告别……情感朴素的歌词意境, 聚合了整台演出的情感主线。男孩送给女孩哈达, 这是他们一直未改变的习俗, 这是一份最美好的祝福, 描绘了少数民族的热情与豪迈, 也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与美好愿望的寄托……演出结束, 所有演员上台谢幕, 观众席响起一阵接一阵如雷鸣般的掌声, 一次比一次更猛烈了。出场后, 很多观众不停地感叹:“太唯美了, 太震撼了。”

整场演出共由80多名本土优秀舞蹈演员担纲主演, 所有的歌都是由演员自己唱, 所有的舞都源自云南藏区原生态的生活, 所有的鼓都是现场打奏。这不仅是心灵上的愉悦, 视觉和听觉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 享受了一台藏民族精神文化的高级盛宴。

二、《香格里拉记忆》舞蹈结构的理论旨趣

舞蹈的灵魂在哪里?在遥远的东方, 在神秘的香格里拉, 那里的青草会跳舞, 那里的石头会唱歌……带你追寻那个“梦会开花的地方”。

“其实感人的、好看的舞蹈诗、歌舞集, 群众从来都是喜爱的。感人的一定好看, 而好看的却未必感人。”整个《香格里拉记忆》的歌舞集结构, 与展现这一结构的艺术手段结合得十分贴切自然, 如篇章与篇章之间的衔接、舞段与舞段之间的呼应, 都很好地体现了感人至深的民族情感, 以及民族向上的精神面貌。舞剧编导主创人员不仅注重形式美, 其更注重情感美, 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与思想内涵, 为舞蹈张弛的力度及舞蹈语汇的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香格里拉这片圣洁美好、宁静神秘的土地上, 舞蹈生动地描绘着生命、生活、劳动、爱情和人生的旅途, 他们抒发着对家乡、对民族、对祖国的挚爱, 其大气磅礴的艺术构思和民族情怀, 使舞、乐、歌、鼓融于一体, 舞蹈显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这部舞蹈诗的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手法独特, 动作细腻且富有想象力。以香格里拉人民的生活状况为基本素材, 根据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藏区人民的民族精神, 广泛吸收运用了一些藏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族民间舞蹈如“踢踏舞”和“酥油茶”“格桑花”“鼓舞”等情节, 以及它们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生活状态。舞蹈结构的安排, 雄伟厚重、轻松欢快和优美抒情间错交叉进行, 以对比的手法, 表现了藏族人民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性格特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比较自由、新颖、变化多样, 以舞蹈为主, 歌舞结合, 还伴有傈僳族特有的山羊调, 丰富多彩地展现出一幅香格里拉藏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图景, 给观众以舞蹈审美的高度满足。

编导独树一帜的舞蹈思维, 如:阳光卓玛、酥油茶、青稞酒、山羊调、阿姐鼓、踏歌、鼓舞, 音乐的处理上颇具匠心, 注重声势的营造和效果的渲染, 出色的编舞技法使歌舞集的节奏流畅而清新, 美的愉悦、美的享受、美的震撼此起彼伏, 群舞的编排、队形的调度, 使场面惊天动地、气势如虹;舞美、道具运用的恰到好处, 其实有些时候, “简单也是一种美”, 平淡才能显出不平淡的事情, 才能更加突出歌舞集想表现的亮点之处。编导对生活的厚积薄发, 对编导艺术素养的广博和天赋般的才华, 很好地展现了驾驭综合艺术的能力, 对舞剧总体艺术感觉的把握能力等, 我想也许此歌舞集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吧。

而我认为, 此台节目有几大特色的地方, 如它既没有华丽的服装, 也没有过多的修饰, 编导者们追求的是一种古朴、简单、清晰的文化内容, 呈现出来的作品是标新立异的, 是独具一格的。他们不需要用七彩的服装去征服观众, 也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表述来阐释作品的内容, 他们寻求的更多的是关注舞蹈动作, 关注香格里拉的文化, 关注整台晚会的主题, 舞蹈动作的活泼、热情洋溢的场面, 富有青春活力的生活气息, 使人感受到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 “一百个观众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他们不要过多的解释给观众带来思想局限, 更多的是留给观众自己的遐想空间。

三、歌舞集《香格里拉记忆》的艺术价值及研究价值

歌舞集《香格里拉记忆》的成功之处, 还远远不只如此, 其关键还在于它根据香格里拉人民的精神风貌, 收集了各种生活、生产、劳动等场面, 采选取最富有代表性的典型动作、构图, 创造出淳朴、真实的藏族人形象。除了它直接运用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之外, 更主要是它还以气势雄伟的群舞调度展现川流不息的怒江, 抒发出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以播种、丰收的舞蹈语汇, 揭示出香格里拉人民的振奋精神和勃发向上的积极主题。整个作品集有浓烈的香格里拉民间舞蹈风韵, 又有新颖的舞台表演艺术的特征。给人以刚中有柔、柔中有韧、韧中有劲、勇猛而又温顺、刚烈而又祥和、激烈而又活泼的强烈感受, 深受广大观众所喜爱。

应该说《香格里拉记忆》是一部颇具实力的作品。他以典型的舞蹈语汇、丰富多样的画面构图、音乐的呼应配合, 以及流畅的舞台调度,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它一方面散发着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 如青稞酒、酥油茶等劳动的描述, 同时又摒弃了劳动过程中生活原型的复现, 侧重于以艺术的概括和舞蹈的雕琢, 锤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语言;在艺术处理上, 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道具的选用。一是用的好, 二是用的巧。如朝圣、大山汉子、梦境、酥油茶、格桑花、阿姐鼓、鼓舞等, “好”是它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巧”是它富有变化的多样性。而更令人折服的是, 它体现了一种人生经历、一种情感, 是一个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四、尾声

《香格里拉记忆》看上去似乎很个人化、民营化, 但这个艺术成果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其原动力来自深植于云南沃土的原生型民族歌舞固有的生命力, 这个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继承性。在表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的同时, 烘托出世界和平、人类和谐的世界性大主题。在这样的大主题下, 主办方选择香格里拉作为切入点正是因为它既有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又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可看性, 也为将来走向市场、走向世界打下基础。”这同样也是云南民族文化迈入国际视野的一次全新尝试。据悉:融合·滇沪合作创建国际平台。去年, 随着我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步伐, 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上海市委宣传部达成共识, 联合打造民族文化舞台艺术精品的意向日渐明朗。《香格里拉记忆》于2010年世博会期间在上海大剧院驻场演出。

艺术的灵魂在于创造, 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于“独一无二”。可以预见, 这样的势头会有一定的持久力并将对当代舞蹈发展产生健康的推动力;它必然引起诸多专业舞人的职业性思考。

参考文献

[1]资华筠.资华筠文论集《舞思》.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年7月, 第一版.

[2]刘青弋.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9月, 第一版.

上一篇:总线拓扑结构下一篇:综合防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