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

2024-09-14

审美活动(通用12篇)

审美活动 篇1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常常让幼儿去探究某一具体的事物,以获得有关该事物的知识经验,而忽略了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为此,我们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从活动内容上,将科学内容与艺术内容相整合

我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将科学活动内容与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相整合,以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小班歌曲《两只小象》《小鸭小鸡》,中班歌曲《大馒头》《在农场里》,大班歌曲《秋天多么美》《山谷回音真好听》《小雪花》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

如:在科学活动“认识四季”中,幼儿虽然已经认识了各个季节的特征,但理解四季更替仍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活动前我们不仅把四季特征用图片展示出来,还带幼儿学习有关四季特征的歌曲,如《春天》《秋天多美好》《夏天的雷雨》《小雪花》等。这样,幼儿在辨别四季时就能较流利地说出四季的特征。又如:在科学活动“认识汽车”中,我们让幼儿知道火车、救护车、公共汽车等各种类型的车,还让幼儿感受各种车的造型美、色彩美、结构美。幼儿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不同形状的纸盒,自主设计、配色,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车。而幼儿的这些“作品”,正是幼儿表现美的独特方式,幼儿从中享受了创作的美。

二、从活动目标上,将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统一

科学教育和审美教育都应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强调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

如:在科学活动“多彩的扇子”中,认知目标是引导幼儿了解扇子的各种形态及基本功用;情感目标是让幼儿欣赏各种扇子,感受中国传统扇子的美。在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观察各种材料、各种式样的扇子,让他们说一说这些扇子美在哪里。又如:在科学活动“认识青蛙”中,我们先让幼儿欣赏歌曲《小青蛙你唱吧》,幼儿在优美旋律中加深了对青蛙的认识。然后,我们让幼儿学唱每一段歌词中小青蛙的不同叫声,来激发幼儿爱护小青蛙的情感,使科学活动与审美的情感培养目标巧妙地融为一体。

三、在活动过程中,给幼儿以美的熏陶

科学活动不仅是一种求真、求知的活动,它还是培养幼儿个性、品质、求知欲、创造性、同情心等的活动。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应给幼儿以美的熏陶,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如:在科学活动“认识蚯蚓”中,我通过课件展示了“蚯蚓在太阳下被晒得奄奄一息”的情境。幼儿纷纷问:“老师,蚯蚓会死吗?”“它为什么不能晒呀?”我耐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并和他们一起商量怎样帮助蚯蚓。幼儿有的说:“老师,我们在它身上浇点水吧。”有的说:“老师,赶快把小蚯蚓放进土里吧。”……通过讨论,幼儿知道了如何帮助蚯蚓,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美的心灵。

审美活动 篇2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所谓存在,是指此时此刻的自我意识,是通过自我的觉察和自我的体验,以自我的个体意识出发,来表达个体自我对世界、对他人的认识虎郸港肝蕃菲歌十攻姜.审美的本质是我们自己心理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心理状态与外在世界的一种协调对应、共通的感受.所以说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感受”的一种表达.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他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一位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静态成果,以其美的外在形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容,感性地显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从而使人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3.有限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说美即是客观的,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有各自不同的客观标准.如有的民族认为大双眼、高鼻梁、有的民族认为单眼皮为美;有的民族认为黑皮肤为美.甚至世界上计算出公认的“腿与上身比例”多少为最好看.另还有人体、物体、布置、设计的所谓黄金比例.说美是主观的.因为由于主观感觉感受,可以把原本客观存在的美与观存在的不美,发生感受变化,甚至相互交替成完全相反的感受.如原本客观存在的美女随地吐痰,我们对她的主观感觉为丑.原本客观存在的不美男生,下水救人,我们对他的主观感觉为美.原本客观存在的不美,由于一些原因,产生喜欢、喜爱、可爱的主观感受,转而认为感觉为美.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幼儿活动与审美情趣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幼儿 审美 兴趣

引言:

审美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一个全面素质发展的人才,不仅仅品德高尚,知识丰富,体魄健康,他还应该具有不错的审美情趣及某种程度的审美能力,而这些都是需要从小就不能乎略的。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对美的创建能力或表现能力可作为幼儿美育的两个目的。两者同等重要。俗话说“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也无法抗拒可爱的玩具及美妙的音樂,当他们接触这些的时候,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反应。对于幼儿的审美观,我们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来教育,而不是任他们随波逐流。

一.创造审美条件,形成良好的审美环境

常言道:“人情如索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现在的社会有很不良的生活环境,对幼儿幼稚心灵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要使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就要让他们随时随地都拥抱美,感受美的存在。比如在美术课前,可以先让幼儿先看看一些简单的绘画,雕塑,手工艺品等等。在音乐课开始时,先弹一些简短的曲子.放录音给幼儿听。下面我们着重谈谈为幼儿创设一个乒乓审美的物质环境。

为儿童设计一个与乒乓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无论是从物质环境,还是从精神环境,我们都必须得考虑到审美因素,如果我们乎略了这点,那么审美教育的整体效应就会降低。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教师利用乒乓球制作了一幅幅乒乓小制作挂图并布置在教室外孩子视觉所能触及的范围,尽我们所能使教室充满美感。这些乒乓作品不但给幼儿带来了新奇感和美感,而且充分发挥了乒乓环境的教育作用。教室的角落里也不要乎略了教师制作的乒乓棋类,这些小小的角度或许在幼儿在玩乒乓棋类的游戏时感受到乒乓制作的美,从中并萌发自己也动手制作乒乓棋类的意想。这些设置在孩子周围的艺术品,可以作为教师有意识引导幼儿接触乒乓环境,来丰富幼儿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幼儿们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还可以从色彩、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乒乓艺术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让幼儿进行乒乓制作。如小班刚开始在幼儿认识乒乓球是一个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装饰,制作表情娃娃。这样可以让幼儿通过不同的粘贴方法制作出来不同表情的乒乓娃娃。初步体验了乒乓制作的成功与喜悦。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因为有了一定的手工基础,可以利用他们收集的各种材料进行手工装饰。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的想象与创造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来。孩子们用乒乓球和废旧料制成的小制作达数百件。塑造的物体形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从粗糙到精细,一次比一次丰富,一次比一次有创新,这些作品不一一说明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吗?

二.培养幼儿对美的情趣和爱好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只是我们乎略了身边的美罢了,孩子们由于太小而不懂得自身周围美的事物,所以幼儿教师就需要做有心了。在校园每个生活环节中多注意发现,多挖掘美育题材,多引导幼儿从自然,生活中的细微之外来感受美的所在,并扩大他们的审美视野,提高他们认识美的能力。在他们欣赏后可以作出理解、分析、评价、判断审美的程度及性质等。

我们可以从儿童绘画说起,当一个儿童可以拿起笔的那天起,就对涂涂画画产生了很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按自己所想的,情不自禁的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这样,可以先让儿童找到自己的乐趣,再随着儿童的生理机制尚没有完善的手、眼、脑三者的不协调的配合,画出不成模样的“画”来,但这也是幼儿画的可爱之处。

我们要多儿童角度来观察他们心中美好的画,不能对之过分挑剔,更不能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及标准来评价孩子们画得 “像不像”、“美不美”,甚至要求儿童按我们成人想象作画。这样,不仅限制了儿童的自由想象空间,而且使儿童对画画产生一种畏惧感和厌烦情绪,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失去对画画的兴趣。教师要珍惜和爱护儿童的画画特征,理解和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创作的冲动。一旦儿童作品受到承认和赞许,就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树立成功的自信心,对绘面差生浓厚的兴趣,自然会越画越好。

三.培养幼儿文明的举止行为

在幼儿与客观事物接触及周围人的交往时就应该教育他们具有文明的言行举止,这也是美育中的重要部分。

首先,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声音,优美的语言足在美的语言环境中培养的。在幼儿学习开始,就应该教他们使用优美、文雅的语言,用词恰当,语甸完整,并教育幼儿不能说脏话.同不达意的也要及时纠正。其次,关于幼儿礼貌行为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有节奏的生活和周围人的榜样作用。这就要逐渐地把审美教育与道主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例如来园、离园要主动向老师打招呼;要友好和同伴相处;要文明用餐;要安静的成长中养良好的礼仪习惯。我们不可乎略了他们的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幼儿为了把游戏玩好,在与同伴交往,与材料交互作用过程中乐意抑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角色游戏。幼儿在扮演角色过程中要实现角色转换,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经验.从而易习得该角色的行为。所以,我们就要多做不同种的角色游戏。如为了加强幼儿的礼貌教育,引导幼儿学习说不同的礼貌用语。我们开设了“娃娃商场”游戏,要求营业员面带微笑,热情接待中说“你好.请问想买什么?”顾客会说:“谢谢,麻烦你了!”在“娃娃家”开展“做客”游戏,让幼儿学会说:“请进。请坐,请喝茶”,通过这类游戏,使幼儿得到良好的礼仪习惯练习,让孩子们真正养成习惯,让孩子学到良好的行为规范。

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热爱美的事物.对美应该一定的欣赏水平,还应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样才能时时处处地引导幼儿热爱美好的生恬,从而使美育在全面发展中发挥其弛特作用,培养出一颗颗纯清、美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管培红,王益红.幼儿环境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环境

浅谈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 篇4

关键词:审美活动,审美理想,日常生活

什么是美?美是难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美学所知道的,虽然美很难,但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审美感受与体验,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事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也就是从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它具有特有的性质,区别于人类的其他活动。其实,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许多人心里都有一个谬论,他们认为只有去欣赏艺术才算是审美。例如去音乐大厅听朗朗的钢琴独奏,去影院看好莱坞大片或者去画廊欣赏梵高的个人作品展,有的还钟爱于那些珍贵而稀有的东西,认为只有那样才是真正的审美。其实不然,当你在风和日丽的时节,携友郊游,玩闹嬉戏,满眼的娇红嫩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你会不由自主的享躺在这片春意的怀里,感受春风拂面的清凉;当你面朝大海,眼观它的汹涌澎湃时,你也会想大声地呼喊,抒发你满腔的感慨;当你仔细阅读一部小说时,为其情节所吸引,你更会跟着主人公一起悲喜,或豪放不羁,或柔情似水。那么,看到公交车上青年为老人让座的画面,那是美;看到小鸟在公园飞来飞去,那是美;看到亲朋好友嫁娶时的喜庆热闹,那也是美。这些都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你却从中获得快乐与喜悦等种种美的感受。这就是你进行了审美活动的结果。

许许多多的审美活动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只是说这些审美活动所带给审美主体的艺术冲击力与去欣赏艺术是不一样的。审美需要在审美理想的召唤下,使审美主体的自然需要变成审美需要,因而审美活动发生。人的审美理想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审美主体必须是拥有与大多数人一样的喜恶好坏之感,不是变态的,是正常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审美是被作为一种需要而被要求的。工作学习的压力,社会的发展进步,世界的和谐相处等等一系列的事情环绕着每一个人,那人类就需要审美这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会让人觉得有新鲜感,觉得有意思,满足了他们。审美需要,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去自由地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要求。它是在日常生活中,即与社会的﹑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组织并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共性的活动方式相区别的种种私人化的生活领域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日常生活的完善,审美被需要,审美活动发生,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无限激情,人因此在自身的有限中实现着无限,在既定现实中创造着未来。那么,日常生活与审美活动有密切联系的观点便是无可厚非的了。

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既然审美活动被定位于精神活动,那么就证明它是高于日常生活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是一种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一般过程,它是人们都拥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常说的“生活与生存”的不同,生活相对于生存来说,似乎高一级,它拥有生存以外的空间。那么如果把审美加进去,就是“审美,生活与生存”了。审美活动使人从日常世俗的﹑受到局限的﹑操劳繁忙的存在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自由的生活状态,而且也使对象物从被支配﹑被肢解﹑被遮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而以其独特的新颖面貌向人展示开来。试想工作了一天,回家躺在沙发上,打开电视,美妙的歌声传到你的耳朵,你沉醉其中,缓缓合眼,仿佛自己在飞翔,“啊,我现在轻松多了!”那么一天的抱怨没了,换来的是一种舒适与恬静。这正是因为你进行了审美活动,它把你带出了困乏的世界,让你学会愉悦心情,这是日常生活所不能给予的。

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现实的人都是最普通﹑最寻常的,审美活动则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日常生活世界在给人以稳定感和居家感的同时,也消磨着人的创新意识和忧患情怀,它使人最终融化到一种平均化的生活状态中。而审美活动则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

它是一种面向未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拥有审美理想的人,他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对完善美的一种追求,那种强烈的审美需要是注定会让你讨厌并批评平庸的现实的,它会要求人们移置到批判的神识生活的新的视点上,要求人们去追求生命的真正的意义。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科技的发展生产的进步也是人的一种力量,也是人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那审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也没有那么强大了。其实,任何一种现实活动都无法全面的实现人的自由本性和理想追求,而在审美活动中,人会暂时摆脱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进入的是一种理想的﹑超越的存在状态,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完全爆发,在美的世界里,你的个性可以完全张扬,你会体验到一种完全未有的自由感和解放感。在审美的世界里,仿佛一切都不是一切了。你走在林荫道上,树会变成保镖保护着你;树叶上跳动的点点亮光似是一群可爱的精灵,在为你舞蹈;哪怕是枯木落叶,在审美的国度里,都是很富有意味的东西了。

审美活动迈向价值观建构的历程 篇5

审美活动迈向价值观建构的历程

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建构,而审美活动恰恰具有建构的功能,能够满足价值观形成的需要,审美活动是通往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桥梁--审美活动在观念上全面产生主体需要,主体又以自己的需要去接纳价值实体--从而构成价值体系,产生相应的价值意识,最后由价值意识的“自我”提升形成价值观.

作 者:吕新华 作者单位: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610073刊 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6(3)分类号:B83-02关键词:审美活动 价值观 建构 迈向

审美活动 篇6

那么,怎样利用数学课外活动资源提升师生的审美素养呢?

一、交流数学文化,感知数学美的魅力

配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关数学知识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开设专题讲座或小型沙龙活动,以介绍数学的历史资料、数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我与数学的故事,介绍数学学习的经验和学法指导等,丰富教师的数学知识底蕴,提高教师的审美层次,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趣,提升师生的数学素养和审美水准。我们先后开展了“数学的历史”、“运算符号的由来”、“中外数学家的故事”等数学讲座和“我教你一招”、“市场的学问”等数学之友沙龙活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提高了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感知数学文化,培养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撰写数学周记,体验数学美的存在

数学美的内容十分丰富,简洁美、相似美、统一美、奇异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关键就是要利用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的审美情绪去体验美。积极鼓励学生撰写数学周记,正是其中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

1.写数学认识。主要写自己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所学知识的内化、体会,积累数学美的素材。

2.写数学情感。记录学习数学的“心语”,实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记录学习数学中的切身感受,美化学生的心灵,体验成功的乐趣。

3.写数学思考。这是数学日记的主要内容,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严谨美、逻辑美。主要有三点可写:一是反思,二是疑问,三是提问。

4.写数学发现。数学发现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它是数学观察、数学思考的结果,是学生思维火花的进发,是一种数学灵感的突现,由此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使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得以不断提升。

5.写数学的应用。数学美总是伴随着知识获得的过程与知识的应用而逐步呈现的。数学周记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美与生活美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他们真正认识数学美的价值。

数学符号是单调的,公式是枯燥的,内容是精炼的,但同时它也蕴含了哲学美、朴素美、理性美,通过学写数学周记,使数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赋予了数学美的生命、美的内涵,使学生从喜爱数学的显性美,逐步过渡到对数学隐性美的探究。

三、组织游戏评比,实践数学美的价值

1.数学游戏。主要指猜数学谜语、算二十四点等数学游艺活动,将数学知识寓于各种游戏活动之中,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体验数学的内容美。

2.实践评比。小型的实践评比活动,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旨在激励学生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提炼数学美,使数学的理性美感性化。例如,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开展“美妙的图形世界”单项评比活动,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发现校园建筑、文化长廊中的图形,通过认一认、猜一猜、变一变等形式,引导学生大胆创造,把能认识的平面图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参赛作品: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精心绘圆”竞赛活动,学生结合数学课堂中圆的知识的学习和课外所搜集的有关圆的知识。设计出一幅幅优美的图形。在学校的数学长廊中展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把几何形体的美、画面结构的美、色彩美和自然美融合在一起,美的构想得到实施,美的意境得到升华,由于美的享受而产生愉悦的心情,达到了以美育人的效果。

3.创造竞赛。数学创造小竞赛,旨在让学生多动手、勤动脑,开发智力,挖掘创造潜能,并将成果运用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激发学生实践数学美的价值。例如,在三年级开展“美妙的剪纸”小竞赛,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美”、“秩序美”知识,将获奖的作品用来营建班级文化氛围,提升了自己鉴赏能力。

四、开展社会调查,深化对数学美的理解

文化是开放的、灵动的,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应该联通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渗透进语文、科学等各门学科。例如: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走近小灵通”社会调查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一步认识小灵通;“有趣的编码”调查单元,则通过分析身份证编码,设计出学校的统编学号、图书馆的借书卡号等,使学生发现平淡无奇的10个数字的美妙功能;“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设计我的小书房”、“城市窨井盖设计”等活动的开展,则是对“比例尺”、“圆的认识”等数学知识的应用;在高年级学生中,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对学校所在的剧场路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再把调查统计结果反映给学校领导和交管部门,交管部门在认真研究后采纳了学生的建议,将剧场路改为单行道,有效地缓解剧场路交通拥挤的状况。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处处能体会到数学之美,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心灵,努力理解“上帝是按照数学法则来创造这个世界”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

五、创建网上乐园,领略数学美的情趣

1.宽广的数学文化平台。数字化世界里的数学知识浩如烟海,数学渊源、数学人物、数学电影、数学之谜……数学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似一尊雕像一样;数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迷人的美——吸引着许多数学家终身孜孜不倦、苦心孤诣地为之献身;数学不仅是艺术,也是深刻的美——数学研究得越深入,就会发现更多的人生问题、艺术问题、美的问题,叫人争论,令人遐想,促人深思。我校的数学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孩子们打开通往数学乐园的那扇美丽的大门。尤其是“仓老师数学网”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2.温馨的数学研究天地。数学老师们在学校网站的数学论坛里,开辟了集体备课室、个人工作室、家校交流栏目、学生网上周记、“数学书上的毛毛虫”等各种形式的研究空间,积累了大量的原生态的数学研究资源,赋予了数学研究工作新鲜而富有活力的经验。新颖独到的观点、理性唯美的思维、鲜活灵性的语言,折射出数学研究工作的魅力。

当然,在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时,仍有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首先,数学课外活动资源的整合尚需加强。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从学科世界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鲜明的现实背景,有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在目前的数学课外活动中,现成的数学美育教材较少,我们使用的自编教材还比较稚拙,我们将不断攫取生活中新鲜素材充实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来回行走于“生活——数学——生活”这条多姿多彩的长廊上,使数学课外活动真正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数学美育研究的深度。在课外活动中施行数学美育以来,我们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属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研究。比如,数学是理性的,但蕴藏数学知识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数学是抽象的,但学习数学的主体却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作出“一刀切”、“齐步走”的要求,而要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使数学在孩子眼中少一些精确,多一些模糊;少一些逻辑,多一些合情:少一些科学味,多一些人情味。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 篇7

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既含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共同特点,又具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简单的你教我学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多元化的信息型社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关系。如果一味坚持用强硬、毫无美感的教育方法,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正是通过具有审美性的事物、行为及语言,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美的环境中,以愉悦的心情获得美感的同时达到教育目的。它除了强调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强调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得当,是否具有审美性,以及受教育者的接受情况和教育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中就是让受教育者在美的享受中,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以和谐教育运行模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具有愉悦性特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每当人们欣赏到美的景色、体会到美的形象、关注到美的事物、接受到美的信息之后,内心总会有喜悦之感,会被美的现象所打动,引发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思政教育正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传递美的信息、使用美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心中洋溢起美的喜悦之情,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产生共鸣。同时愉悦的心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更加和谐,使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联系更加紧密,使教育效果更佳。越是美的事物带给人的愉悦感就越强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塑造美、传递美、善用美,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使思想政治教育以美的形式进行传达,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 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思想开放的新生代。

当今时代,整个社会的新生力量当属90后这一代,而社会大众给予这一代最多的代名词,就是个性、自我。这一代的人青春,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个性张扬,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也正因如此,在思想多元化、信息海量化的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不应仅仅局限在正统的课堂理论教育上,更多的是要注重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塑造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情境,去熏陶、引导青年人的思想意向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新的教育渠道,以全新的视角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因此,有必要为受教育者建立一个隐形的教育环境,将硬生生的政治教育以审美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思政教育便可以巧妙地回避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生动整个教育的实践过程。

其次,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对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信息的获取不在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手段。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迅捷、海量的信息。生活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环境中,我们的思维方式自然会越来越开放。“你必须这样做”“你不可以这样做”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束缚人们的思想,相反的,从“认同”到“接纳”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认同教育者的观点,并自愿按照教育者的要求,付出努力,最终得到思想道德上的提升。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使教育形式变得丰富有趣,具有审美性,也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下无意识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共鸣,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

最后,审美活动的优势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美育的目的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感、净化心灵,提高思想境界。审美活动通常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在整个审美过程中人们受到启发与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整个教育是一件自然、和谐、水到渠成的过程。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获得双赢,政治思想得到传达的同时,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会主动地向社会主流阶级靠拢。

3 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中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社会生活中思想品德规范的传授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相当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审美艺术,遵循美的原理,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进行审美艺术化的处理,使其具有美感,引发受教育者的关注,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审美艺术中接受思政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让思政教育更生动,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个人修养,培养高尚的人格,对受教育者起到榜样的作用,用自身魅力来影响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所在。

第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审美艺术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1)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枢纽,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教育内容得以传播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后,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提高教育实践过程的审美艺术。提高载体的审美艺术,就是对能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进行审美艺术化,或者引用现有的审美艺术活动来传递教育内容,在满足受教育者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提高载体的审美艺术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有意地将美学原理注入传统的教育载体,提高传统的教育载体的审美性;二是教育者引入现有的审美活动,如当下社会流行的艺术形式作为新兴的教育载体进行教育。我国的儒家思想就一直认为诗、礼、乐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同时把它作为构建良好社会政治秩序的关键。这就是利用了诗、礼、乐等审美活动为教育载体对人们进行教育。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审美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影视、音乐、文字、网络动画、视频等。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善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先进的科技,将僵硬的教育生动化。

第三,强调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起到一定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属于润物无声,无处不在的。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经过优化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情的愉悦,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育人因素,它对于人们的熏陶和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起着“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作用。(2)在教育环境的选择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运用审美艺术的眼光,选择美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教育者还应运用美学原理有意创造美的环境,将教育内容隐身于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校园雕像的树立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在我国高校校园雕像大多都是人们所敬仰的人和物,具有象征性、纪念性、激励性等特点,雕像的艺术美能够激发人们强烈的美感的同时,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启迪人们,在人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优秀的雕像作品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形、可视的载体,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超语言性,可以让受教育者在解读雕像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同时,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美化,不仅仅体现在一草一木的环境建设方面,更应该建立的是具有人文关怀、人性化的教育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人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尊重人的本性,理解人、关怀人,满足和肯定人们的需求,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人文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不是强行让受教育者接受,而是通过环境的熏陶,平时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亲身体验教育内容等,让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下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道德的净化。

4 总结

当前,社会正在集中发展经济,科技给人们带来大量科技信息发展经济却忽视了道德建设,多元化、开放的信息培养了一代个性张扬,思想活跃的新生力量,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很显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模式早已跟不上时代,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使其适应社会的转变,增强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单靠正统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有效性。而审美活动正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欣赏美的事物,获得愉悦的心情,美的感受,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重视审美活动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积极将两者结合,将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为无形的教育,使其成为具有艺术性、审美性的教育事业,不再枯燥乏味,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摘要:先秦时期学者们提倡将政教融入音乐美学中,这种观点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之中,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无形,潜于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使其真正做到润物无声,更使受教育者在充满审美活动的思想教育大环境中得到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活动,思想道德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心理距离说与审美活动的主体素质 篇8

作为西方一种审美理论的“心理距离说”是由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于1912年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将审美活动从心理距离这一角度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概括, 正式提出了审美的“心理距离”原则, 从此, 距离审美原则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

布洛认为, “心理距离”是“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 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 也是“审美价值的特殊标准”。那么, 所谓“心理距离”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呢?布洛用了“海上遇雾”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人们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 突然遇到了弥天大雾, 天地间一片混沌。这时, 乘客担心延误旅程, 害怕有撞船和触礁的危险, 不由感到忧虑、惊慌, 甚至恐怖。但如果在此时, 倘若你暂时忘记航程的辛劳及大难将至的惊恐, 而把注意力集中于眼前的美好景象, 并为它所吸引, 就会看到大雾的美, 从而产生美感。原因就是由于“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 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 把你围在里面, 使你只看得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 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 距离太接近了, 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当海雾成为“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 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 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据此, 布洛指出:“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 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

由此可见, 适当的心理距离, 可以把人与物之间由实用的关系转变为审美的关系。从人的一方面说, 距离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脱”, 从物的一方面说, 距离是将其“孤立”出实用关系之外。这样, 人们虽然置身于实用世界里, 却可以用非实用的眼光, 把现实生活当作审美世界去欣赏。

那么怎样才能使审美主客体之间由实用的关系转变为审美的关系呢?这就需要使主体的心理与对象的“正常视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正如布洛所说:“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 还是在艺术生产之中, 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 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朱光潜先生在《美学译文》中对布洛提出的“距离极限”, 作了这样的解释:“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 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 ‘距离’太远了, 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 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同样, 艺术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也是既不能太近, 也不能太远。太近或太远, 都会因丧失一定的心理距离而感到索然无味或不知所云。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选择的过程, 然而不即不离的“度”的理想心理距离, 并不是任何欣赏者都能获得的, 这其中主体的修养素质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以下就从审美主体修养素质的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是怎样通过自身素质修养与审美对象保持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距离的。

1. 心态气质。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静”、“静观”理论, 就是要人们心灵净化, 抛开尘世的实用功利思想, 以“心斋”、“坐忘”的方式顿悟宇宙、人生的本质, 去探求生活的真谛。只有这种心态, 才能真正体会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平淡自然的心理状态, 体会到作者自然主义的艺术追求和纯自然的人生态度。同样的, 如果我们站在岳阳楼上, 看洞庭湖烟波浩淼, 潮水汹涌, 一叶扁舟穿梭于雾中, 时隐时现……我们则会荡胸生层云。一首富于魅力的诗歌, 致使主体达到全新的境界, 获得的是一独立的世界, 这种自足之乐体验要排除一切干扰, 主体是从混整得悠久的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那一霎那, 一片断中心领神会, 从而获得一种超时空的独立自足的天地。所以欣赏诗歌时所产生的共鸣和激荡同样是主体自身心态气质在制造心理距离上的表现。

审美的无功利性要求审美主体有一个空明的心境。在心理上, 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距离, 不受实际的切身利害的牵绊, 在现实境况中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气度, 这样自身就可跳出世外, 从而摆脱“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处境。

2. 道德修养。

道德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对人的心理状态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修养与形成什么样的“心理距离”密切相关。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这样说:如果作者写性欲小说, 读者看性欲小说, 都是为着满足自己的性欲, 那就和为着饿去吃饭, 为着冷去穿衣一样, 只是实用的活动而不能算是美感经验了。艺术的内容尽管有关性欲, 可是我们在创造或欣赏的那一瞬间, 却不能同时再受性欲冲动的驱遣, 要在客位把它当作形象看。一般人看到淫秽的形象便想到淫秽的事实, 拨动淫秽的念头, 就不能在艺术品和实际生活中保存应有的“距离”。法国十九世纪美学家维克多·库申在《论美》中有一段话, 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 或把它点燃起来, 而是使它纯洁化, 高尚化。比方说一个美女, 她愈是长的美丽, 人们愈是见了品格如此高贵的造物, 他们的肉欲, 必然受到一种优美娴雅的情感的调和, 有时甚至被无私的崇拜心理所替代。”很明显, 他说的欣赏美女 (包括其它审美对象) 即是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种特别的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以, 个人道德修养的程度也能影响审美活动的效果, 甚至会有相反的效果, 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制造审美心理距离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道德修养的约束和追问使主体始终安于对象之外, 保持着应有的审美距离, 从而获得真正的美感。

3. 文化知识。

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也有很大影响, 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一个文化修养程度低的人在认识艺术作品时往往只能顶住对象的实用功利的一面, 而不能看到其审美性的一面, 抹去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也就领会不到其中的美感。白石老人想要画白菜, 拿了幅自己的画和地里的老农换白菜而不得, 这就是实用距离太近而审美距离太远的缘故。

故而, 一个欣赏者文化修养的高低对理想的“心理距离”的形成也起着重大作用。欣赏者的文艺修养可以积淀为一种心理定势, 转换为个人的审美感受的能力。而这种心理定势和审美感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在欣赏过程中能否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譬如一个有戏曲修养的人和一个没有戏曲修养的人在观看同一出戏演出时所形成的心理距离是不一样的。对于前者来说, 他可能对正在演出的剧目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他在看戏过程中, 不仅为戏曲情节所吸引, 而且他能保持着较为客观的态度 (即一定的心理距离) 来欣赏某个演员的扮相、唱念做打等等。对于后者来说, 他或者根本看不懂舞台上演的是什么 (距离太远) , 或者看懂了, 可能仅仅是被剧情所吸引, 甚至为剧中人而胡乱哭叫 (距离太近) , 却无法欣赏演员表演的特殊韵味。

通过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从布洛的审美心理距离上看, 其中审美主体的素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即审美主体通过自身素质修养使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保持了与审美对象的应有的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距离, 并通过注意、感知、联想、想像、情感、理解这些思维手段不断强化和深入这种审美距离, 从而削弱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用关系, 把客体对象只当作观赏的对象, 实现了审美感知。主体的素质修养也调节着各种心理的活动, 同样使人既能入乎审美对象之内, 又能超乎其外, 始终保持着理想的审美态度。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修养素质在制造心理距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也正是因为主体修养的不同才造成艺术欣赏中主体与欣赏对象距离的不同, 从而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布洛, 《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 《美学译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

[2]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3]童庆柄, 《艺术与人类心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4]胡经之, 《文艺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审美活动 篇9

音乐活动也是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 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进行音乐活动可让幼儿产生美感, 陶冶他们的情感, 在他们心灵上播下纯洁美好的种子。通过唱歌、律动、舞蹈和音乐欣赏等活动, 引导幼儿以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歌唱, 在音乐伴奏下, 合节拍地做各种听音动作及舞蹈动作, 欣赏一些简单的歌曲, 逐渐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趣以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为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 在音乐活动中, 幼儿的审美能力又是如何培养和发展的呢?

1. 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感知美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得到美的体验, 让幼儿感知美。幼儿对美的体验、感知, 主要是凭借视觉和听觉。音乐是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作用于幼儿的听觉器官的。

在音乐活动中, 当教师放欢快活泼的歌曲时, 幼儿会用手、脚轻轻地打拍子, 或微微地点头, 当幼儿听到教师弹摇篮曲时, 他们就会安静地做睡觉的动作, 这就是幼儿在体验音乐, 感知音乐, 已具备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在韵律活动中应培养幼儿的感知美, 因为音乐中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和声、音色、曲式、情绪、风格都能让幼儿感受美。要通过综合训练, 培养幼儿的综合乐感。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在完整的音乐中, 节奏是有旋律的节奏, 旋律也一定包含着节奏。在节奏训练中, 可以让幼儿通过听旋律感受节奏, 这就强化了音准和节奏感, 也可以利用律动捕捉节奏, 逐步达到用节奏乐器为旋律即兴伴奏。通过声音、节奏和形体等综合训练, 提高幼儿的综合感觉。

音乐的音响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要发展幼儿对音乐的音响的感知能力, 还应当指导幼儿感受和识别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如启发幼儿感知:一首乐曲是由几个乐段组成的?每一个乐段又包含几个乐句, 乐段和乐段之间的转换及连接如何?使幼儿学会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音响效果, 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

2. 发展幼儿正确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在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基础上, 必须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美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不论是对美和丑的辨别能力, 还是对美的欣赏能力, 都离不开对美的理解, 即对美的事物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作为审美感知的对象, 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审美感知只能触及审美对象的外在形貌, 只有通过审美理解, 才能深入审美对象的内在的意蕴。

音乐不是直观可见的实体形象, 也不是像图画那样的造型艺术, 它是由声音的运动, 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人们的思想, 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能感觉到的形象。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幼儿获得对音乐的美的感受和理解, 就要借助于想像。在孩子懂得初步的音乐旋律美和节奏美的基础上, 就要进一步引导他们通过充分的联想和想像, 体会乐曲或歌曲的感情和意境, 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这方面, 幼儿园教师有许多成功的做法。比如, 有的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 先放一段音乐, 然后问孩子:“听了这段音乐, 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将从音调的起伏中引起联想, 回答出他们“好像看到”的情景。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像, 深入到艺术境界之中去, 对形象作深切的感受。因为理解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一些幼儿运用“画音乐”, 启发引导幼儿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像表现在具体的画面上, 从而培养了幼儿的视听感受力、理解力和想像力。如欣赏乐曲《动物狂欢节》时, 在启发幼儿对乐曲进行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用绘画来表现乐曲的情感, 有的幼儿会画一对狐狸手拉着手, 其中一只狐狸的另一只手拿着一朵瑰玫花, 另一只狐狸则把另一只手高高举起, 形象地表现狂欢的心情。还有画雄狮加冕的, 画狮大王过生日的, 画小白兔举行运动会的, 孩子们通过画面充分表现出各自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幼儿对美的感受带有行动性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 让孩子们将音乐活动和游戏、表演等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把音乐中感受到的内容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可以使他们更具体地感受到音乐的美, 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美。例如唱《小鸡小鸭》, 可以学小鸭蹒跚走路的样子。唱蝴蝶, 可以学蝴蝶飞舞的姿势;唱《小骑兵》, 可以根据音调的变化, 变换各种骑马的动作, 时而快, 时而慢, 时而轻, 时而重, 时而追击敌人, 进行激烈的战斗。这种愉快的音乐活动, 会使孩子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激起对音乐浓厚兴趣, 既发展了孩子的想像力, 又有助于音乐形象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初步掌握音乐性质和理解歌曲的内容的基础上, 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在逐步提高, 学龄前中晚期的幼儿已能判断自己应如何唱, 并能评价别人唱得好坏。

3. 发展幼儿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总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活动以其固有特点而最利于幼儿想像力、创造力的发挥。有的专家指出:“音乐创造力不是要求幼儿创作完整的音乐作品, 而是培养和鼓励幼儿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表演音乐教材, 尝试用自己哼唱出简单曲调或节奏型来表达他们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幼儿对美的感受常会在他们对周围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受。音乐表现力是十分强的。每一首乐曲, 由于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不同, 表现了不同的情绪。通过音乐教学让孩子们真正理解、感受音乐的情绪, 并用自身动作再表现出来, 这就会发展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是表演艺术和表情艺术, 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启发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 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表达音乐感受, 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的表现活动的统一, 这对于发展幼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才能很有意义。例如教师先给幼儿欣赏一首缓慢而低沉的《羊妈妈的葬礼》, 然后让幼儿谈对音乐的感受, 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像来做动作。这时孩子们都动起来了, 有的孩子听着音乐学起了老爷爷走路蹒跚的样子, 有的孩子作出病痛的样子, 还有的孩子作害怕的形态。音乐使幼儿的情绪反应灵敏了, 音乐的节奏、速度也通过幼儿动作反映出来了, 即用身体动作创作性地把音乐再现出来。在音乐游戏中, 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 并根据歌曲或乐曲所表现的形象与内容, 自己设计动作和情节进行表演, 从而发展了创造力。

审美活动 篇10

培养下一代具有“完满型”人格,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生命的愉悦和创造价值的实现。审美艺术教育在“完满型”人格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孩子完美人格的形成。

我们在活动中,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来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使一般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又从审美情感的高度去体察、同情别人的情绪并反观自身,自动地调节自己的一般情感和行为,为今后对美的理想追求播下种子。

一、营造多种音乐氛围,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音乐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更是使幼儿个性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儿童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殿堂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体验。

在实践中,我们具体从下面两方面着手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

(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音乐欣赏活动

欣赏是音乐活动的基础,选择中外著名的优秀音乐作品,以作品本身具有的高度艺术魅力来帮助儿童形成初步审美情感,努力创造机会让儿童在参与欣赏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 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选材时应考虑音乐对幼儿的可感性、接纳性,音乐作品在形式上的特点是否鲜明突出,结构是否方整,长度是否适宜,可参与性是否充分都应成为选材的重要条件。因此无论是外国名曲还是传统民族音乐,所选的音乐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形式鲜明、结构工整简单、长度适宜、可参与性强。如《狮王进行曲》《水族馆》节选自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再如《金蛇狂舞》《土耳其进行曲》,都将原作中的严格重复部分去掉。

2. 丰富经验,预知学习

在音乐欣赏活动前,必须分析了解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距离幼儿生活较远的作品,可通过录像、图片等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引导幼儿很快进入情境,获得进行迁移学习的机会,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土耳其进行曲》这个作品反映的是热烈欢腾的斗牛场面,距离幼儿的生活很远,幼儿不了解什么是斗牛,因此活动前让幼儿欣赏斗牛比赛的录像,介绍有关斗牛的知识,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在欣赏活动中,幼儿兴致高昂,能教学出观众热烈欢迎的场面及自信、雄壮的斗牛士。

3. 设计相应的参与模式

多感官、多渠道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彻底地改变了只听不动,流于形式的传统模式,使幼儿能够参与操作并喜欢参与操作,如:《欢乐颂》《两只老虎》适合歌唱参与;《森吉德玛》《军队进行曲》适合律动、舞蹈参与;《梦幻曲》适合文学参与;《土耳其进行曲》《瑶族舞曲》适合打击乐参与;《狮王进行曲》则适合表演与游戏。实践中各种方法是综合使用的,极少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这样根据不同作品,选择幼儿最易表现的方法和形式,在操作中有效地强化幼儿的音乐感受,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二)潜移默化中将音乐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

为了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我们还注重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培养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我们在听了大量代表性的名曲后,录制了午睡、起床、集合及活动背景等四套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天鹅》是首柔美、舒适、恬静的小提琴曲,在孩子们基本都上床后开始播放,幼儿闭上眼睛沉浸在音乐的包围中,等三十分钟的乐曲播放完,幼儿也都基本入睡了。《蓝色多瑙河》是一首圆舞曲,让人感到积极向上、鼓舞振奋,把它作为起床用音乐很合适。幼儿一听到乐声响起,就一个个从被窝中探出头来,开始利索地穿衣服,不用任何指令,能完成很好。在每次分区活动、创游及课间活动结束时播放《单簧管波尔卡》,幼儿一听到这首欢快、明朗的乐曲,就能很快整理好回到指定地点,先回位的幼儿可跟音乐做动作,直到所有的幼儿一起回到座位。而在幼儿进行安静操作活动如绘画、纸工、数学活动时,播放《梦幻曲》《舒伯特小夜曲》这类中速、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衬托,幼儿一个个在音乐中愉快地完成作业,既增强了对音乐的感受力,又较好地完成了作业。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育中,我们注重选择优秀的、适宜的作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熏陶以及日常生活中用音乐作品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儿童建立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提高其审美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完善和社会化的发展。

二、借助各类美术活动,提高幼儿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具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功能。幼儿的美术教育,应当建立在对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它的关键就是用美术活动来培养幼儿丰富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教师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来进行;审美情感是通过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表达获得的;审美创造则通过幼儿具体地利用美术工具和材料进行创造而获得。为此,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幼儿的审美情趣。

1. 通过欣赏活动,加强审美感知

美术欣赏是以美术品为对象的特殊的审美经验活动。它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由客观对象的审美属性引起的,旨在开阔幼儿的眼界,增加其内在图式的积累,提高其对美的感知,为绘画积蓄内在功力。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审美能力是不同的。据专家调查,5岁以后的幼儿,他们喜欢欣赏结构清楚、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图案,特别注意欣赏与他们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和形象。如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通过让幼儿积极参与,组织幼儿欣赏了“多彩的年画”。幼儿在视觉、听觉上形成了一定水平的精细辨别力,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能够运用其欣赏和选择能力,说出喜欢哪张画,并申述简单的理由。如“……因为它颜色很鲜艳”“……因为它是对称的”“……因为它用了暖色,看了很高兴”,等等。总之,我们让幼儿欣赏好看的作品,但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不以好看或不好看作为标准,旨在让幼儿接触真正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作品熏陶,刺激他们的审美感知。

2. 通过涂色练习,提高审美情感

色彩的运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令人活动的体验,他们乐意使用色彩,把作品涂得色彩斑斓,而色彩的合理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幅画的美感,但真正能做到合理运用色彩的幼儿却并不多。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开展了多期涂色练习,旨在通过涂色练习,提高幼儿的审美情感。活动开展以来,没想到在其他方面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涂色的能力,锻炼了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涂色方向一致,用力均匀使画面感到很清晰。另一方面,培养了幼儿涂色做事细致的好品德。提供给幼儿的涂色练习纸图案很美,有大块的图样,有小块的装饰,还有较复杂的背景,要想涂删,就要仔细看清上面的线条,才不致涂到别的色块里。

综上所述,通过涂色练习,旨在提高幼儿的审美情感。每个色块之间,要求幼儿运用不同的色彩,这就要幼儿如何选择颜色进行搭配,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提高幼儿对整幅画面色彩的运用能力,增加幼儿美感。

3. 通过绘画日记,加强审美创造

艺术教育应打破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方法,要鼓励幼儿自由创造。就像毕加索所说:“每个幼儿都是艺术家。”幼儿喜欢涂涂画画,画出他们心中的独白、梦想、欢乐和忧伤。儿童画稚拙、天真,然而在这种稚拙、天真中,却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为此,我们为幼儿设置了“绘画日记”,就是“用画画的形式来记录周围身边的事,提高他们大胆创作、独特构思的绘画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一方面,我们组织幼儿讨论:你想画什么?幼儿之间相互讨论,寻找灵感,及时发现有意义的事情,互相取长补短,让幼儿脑中有初步印象,而不是一片空白,对他们作画有帮助。如想想你画面里有什么样的人物或动物,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那里的风景怎样,色彩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我们让幼儿作画记录。(记绘画日记)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教师仍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而不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由”。一些幼儿在绘画中缺乏表现技能,教师应及时发现,给予适当指导。在评价活动时,我们应该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他们,充分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提高幼儿的审美创造。

三、结语

美术活动中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美术作品 色彩游戏 幼儿 审美能力

一、在美术作品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美术作品作为美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幼儿园深受幼儿喜爱。因为幼儿借助作品认识和感受着外部世界,舒展了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萌发着对创造兴趣。如何让幼儿感知作品、理解作品、喜欢作品并能在此基础上产生动手模仿和创造作品兴趣,是教师在作品教学中关注的重点。

(一)精心创设环境,让幼儿受到美的熏陶

幼儿有受环境暗示的特点。要让他们创造美的作品产生积极性,应该先把他们置身于一个美术作品的环境和气氛,在其中耳濡目染,从而对画产生熟悉感、好奇心和模仿冲动。根据《纲要》要求,教师应该用新的理念创设环境,使走廊、楼道、活动室墙面成为幼儿、家长、教师进行环境创设的平台。整个幼儿园挂有绘画作品;活动室环境摆放着幼儿自由制作和表达的绘画与手工制品;各走廊摆放工艺美术作品、石头画、纱网画、布贴画等。教师还根据主题、季节的变化及时更新这些做作品。这样的环境布置让幼儿随时随地可观察美术作品,结果是他们增加了美术知识和经验,并形成一种观察美的习惯,养成生活中对美的一种习惯需求和依赖情感,并在次基础上萌生好奇和模仿冲动,推动他们积极参与亲手创造绘画作品的各种活动。

(二)积极引导认知,培养幼儿认识美的能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幼儿通过积极感受和参与来发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在欣赏活动-"阿福 "中,我们将泥塑阿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男娃女娃“如意”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分别从造型、色彩、动态及制作材料上进行观察比较,感受民间艺术作品阿福的形象,感受服装的图案美、色彩美等特点,此外还引导幼儿初步理解阿福所包含的象征意义,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理解作品更深层次的内容美,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认识美的能力。

(三)展示幼儿作品,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幼儿自己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幼儿相互学习借签的成分,因此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我们将幼儿的作品全部展示,引导幼儿既乐于观赏哪些技能高、创造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幼儿在观察、思考、讨论中从不同角度寻找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努力超越自我,在与同伴的作品比较时进行判断和自我评价。

二、在色彩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一)引导幼儿感受世界的色彩美,丰富幼儿的色彩表象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都充满了五彩缤纷的色彩,它们是培养幼儿色彩美感的重要资源。清晨的朝霞,日夜的星空,朦胧的雨天和火辣辣的夏天,其色彩是各不相同;鸟儿的羽毛,野兽的皮毛,昆虫的外衣,也是色彩斑斓各有千秋。在一年四季的交替过程中,大自然的景物会变成各种不同的色调,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社会生活中,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衣服、器皿,不但色彩漂亮而且造型、款式优美。我们完全可以让幼儿在自己的身边寻找和发现色彩,观察色彩,临摹色彩。

(二)引导幼儿科学认识颜色和组色

幼儿生性好动,整天都喜欢沉浸在游戏活动中。色彩的学习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更容易构建其美感。大班的游戏是以混色游戏的认知为主,在《色彩变变变》的游戏中,教师先教大家认识各种颜色,然后鼓励幼儿自行选择颜色进行混色,产生出各种魔幻变的色彩变化,由此激发出幼儿对色彩强烈的好奇心。由于每个人运用不同的操作技巧,使用的水分浓淡不一,调出的颜色还呈现出深浅、明暗、强弱的变化。教师再引导幼儿将色系相近的靠在一起,排出渐层色。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幼儿认识了颜色、颜色之间的关系、颜色产生和变化的奇妙过程,加深了对色彩的理解,提高了对色彩美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出对色彩美的浓厚兴趣。

(三)发挥幼儿游戏活动的主体性,培养色彩美的表达能力

幼儿作为主体参与色彩的调配,当调配出新的颜色时,自己有一种魔术师的成就感,对带给他成功体验的色彩会有更大的兴趣,在享受自己已有成果的同时,对其他运用色彩开展的活动又形成强烈期待。颜色的神奇变化还吸引一些旁观的儿童,让他们都跃跃欲试想要要来表现一把。在吹画活动中,幼儿将两种颜色吹到一起相混时产生了新的颜色,孩子们对色彩产生了好奇,都争先恐后想要来吹。吹过的儿童又想试一试将其他两种颜色吹在一起。可见,儿童的亲自操作,可以激发他们表达色彩美的强烈欲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中,儿童学会了操作技能,由此锻炼了表达美的能力。在《颜色的感觉》活动中,教师以八张四季与各色系的插画和孩子一起分享颜色的感觉,然后让孩子思考自己喜欢的色系,并且描绘出来,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色彩的温度感觉。如热烈明快的色彩是热情喜庆或温暖,灰暗阴冷的色彩场是忧伤。再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下的颜色的运用技巧,让幼儿学会生活中的色彩表达。

结语

总之,美术活动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幼儿喜欢美术活动中的美术作品和色彩游戏,教师就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充分挖掘美术作品和色彩游戏中的教育资源,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去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这种尊重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培养策略,也必定会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方面产生一定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丘洪艳.创意美术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实践与研究[J].赤子(中旬),2014(02).

[2]武菊霞.在绘画活动中发展幼儿审美能力[J].学周刊,2013(14).

[3]方琛.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培养幼儿审美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5).

审美活动 篇12

一、留白概述

留白是艺术作品中的相应空白, 这种空白并非全部或者随便的空缺, 而是艺术作品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是构成完整画面的一部分。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学中引导幼儿学会思考、学会主动学习是教学的真谛, 可见, 不仅绘画中需要通过留白来形成虚与实的完美融合, 在教学中提倡留白, 同样能够产生以无衬有、有无相应的奇妙效果。

二、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留白

音乐是幼儿成长的重要领域, 音乐活动具有音乐性、动作性、游戏性, 这些特点使音乐活动中的留白成为可能, 并且能够达到良好效果。那么, 如何在音乐活动———这一特殊教学形式中恰当留白呢?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留白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 语言留白。音乐活动中的语言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教学语言、指令语言、内容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进行交流时随机产生的语言;指令语言是指需要幼儿在音乐游戏中逐步能够听懂甚至会用的动作指令、歌唱指令等;内容语言在音乐活动中主要以歌词的形式出现。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语言留白主要表现在指令语言和内容语言中。

1.指令语言的留白。在音乐游戏教学中, 队形、方向、动作都对应较为科学有效的指令语言, 让幼儿逐步熟悉指令, 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 更有利于幼儿的进一步学习, 留白是帮助幼儿学习掌握指令语言的好方法。例如, 当幼儿站成环形队列时, 有时需要“面向圆心”, 有时需要“面向圆上”, “面向圆上”时又包括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两种。教学中, 当教师只说“面向圆上”而不强调方向时, 一般是指顺时针方向。多数教师为了帮助幼儿迅速掌握这一系列指令语言, 便反复强调、指正, 以此促进幼儿逐步记住指令, 然而, 教师留出时间与时间请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即“留白”, 效果反而更好。教师仅仅说一句“面向圆上”, 请幼儿按照自己的判断行动, 当其发现自己与身边的小朋友出现“面对面”、“背对背”时, 会觉得奇怪、有趣, 而后会询问、讨论, 并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错误与正确的答案。教师不附加其他解释语言———留白, 顺利将教师灌输指令语言转变为幼儿主动学习指令语言。再如, 幼儿观看音乐游戏时, 教师请幼儿仔细观察并且尝试描述其队形、方向变化, 是教师指令语言的留白, 同时也是幼儿积极学习的过程。

2.内容语言的留白。《何家公鸡何家猜》是一首粤语儿歌, 在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幼儿曾经接触过的儿歌《大公鸡》作为先行组织者, 将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引向“鸡”。而后教师直接用身体做出“鸡”的模仿造型, 同时说出“gei (平声) ”, 问幼儿能否听出说的是什么, 幼儿很容易便能分析出教师说的是粤语中的“ji鸡”一词。这时, 教师无需解释与延伸, 而是与幼儿一起听粤语歌曲《何家公鸡何家猜》, 听完后, 教师提问歌曲中“公鸡”、“母鸡”、“小鸡”几个粤语词语, 幼儿同样能够猜出是“公鸡”、“母鸡”、“小鸡”, 并积极进行下一步学习。在这个音乐游戏中, 教师便利用了内容语言的留白, 没有逐一教给幼儿粤语中“鸡”、“公鸡”、“母鸡”、“小鸡”的读法, 而是通过幼儿的原有经验《大公鸡》以及教师的辅助造型, 帮助幼儿自己找到答案, 并进一步探索与学习。在这次音乐活动中, 几个词语对于幼儿都是新鲜的, 在听-猜-说的过程中, 幼儿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 动作的留白。动作是音乐活动的重要元素, 因此, 动作留白对于幼儿音乐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动作留白可以通过恰当的语言描述、引导幼儿创编动作两种方法得以实现。

1.通过语言描述, 在动作示范上留白。在音乐活动中, 很多教师重视示范———模仿教学的作用, 习惯于教师先做一个动作, 幼儿再跟着学习一个动作, 整个教学过程难免机械、枯燥, 缺乏思考空间与主观体验。教师采用多种语言描述动作, 请幼儿按照语言指示做动作, 其实是在语言与动作之间实现留白, 这使幼儿需要理解教师语言、转化语言, 在动作上表现语言, 留白使整个音乐活动更富有艺术张力。

2.教师在动作示范上留白, 引导幼儿自主创编动作。音乐游戏中穿插有弯曲及伸直、蜷缩及伸展、摆荡及摇动等多种身体动作, 这些动作在音乐游戏中又有多种搭配与组合, 只要与音乐节拍、音乐内容达到良好配合即能产生美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提供一种或几种范例, 因此, 音乐游戏的着眼点不在于简单模仿, 而在于主体在原有动作基础上的自主创编。教师仅仅示范、教学一两种典型表现方法, 在动作示范上留白, 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节奏、音乐内容自主创编动作, 能够使幼儿体验更多新奇效果, 更加充分展现音乐活动的游戏性与美感。

(三) 情节表现的留白。善于想象与创造是幼儿的年龄特点, 音乐游戏中的情节表现为幼儿想象力的展现铺设了平台, 同时, 幼儿的想象力为音乐游戏教学带来了切入点与延展空间, 使幼儿的音乐游戏较成人更加自然、丰富。要充分展现幼儿想象力与音乐游戏的共生关系, 情节表现留白是必需的。情节表现的留白, 主要是指教师提供背景音乐或者少量提示, 请幼儿自由想象与表现情节。不同年龄幼儿的想象主题一般是不同的, 幼儿年龄越小想象的情节越是简单并且熟悉, 例如, 小班幼儿有时会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来展现音乐游戏的情节, 中班幼儿则可能在同样的音乐中表现啄木鸟与大树之间的故事。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 教师情节表现的留白同样有所不同。

三、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留白的特点

就像绘画中的留白一样, 教学中的留白也讲究虚实相生、无中生有。留白的外在表现是教师退出、幼儿探索, 其深意则是在整体上形成高效、灵活的教学节奏。可见, 留白不代表盲目减少, 而是以退为进、步步为营。

(一) “留白”建立在幼儿原有经验水平的基础上。按照留白的目的, 可以将音乐活动的留白分为两种, 一种留白完全是开放性的, 幼儿凭借其想象天性创造出良好效果, 另一种留白需要幼儿通过探索最终走向统一规则。两种留白一个走向开放, 一个走向统一, 不同留白对幼儿有不同要求, 留白空间与教师的引导也不同。但无论哪一种留白, 都在幼儿原有经验水平的基础之上, 留白对幼儿来讲既不能没有难度与挑战性, 又不能要求过高, 而使其既能接受挑战又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 “留白”不等于放任自流, 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留白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幼儿自主、有效的学习创造条件。由于幼儿多方面品质尚未发展成熟, 其有效学习需要教师引导, 因此, 幼儿园音乐活动留白的计划性与目的性明确, 而不是对幼儿放任自流。教师只有找准留白之处, 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音乐活动的留白主要在幼儿好奇处、幼儿能力可及处、重要之处。留白中, 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助手、同伴, 甚至是幼儿的教学对象。

四、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留白”是音乐教学艺术的重要元素

音乐活动中的留白是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不仅增添了教学活动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 同时, 也能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效、有的放矢、利于幼儿的自主发展, 幼儿园音乐活动需要恰当留白。

(一) 留白使幼儿活动在教师指导之前, 即幼儿在前、教师在后, 这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幼儿园许多舞蹈学习都是以观察模仿学习为主的, 容易走入简单技能训练的误区, 关注留白的艺术效果能有效远离这一误区。例如, 教师可以请幼儿首先整体欣赏舞蹈, 而后引导幼儿体验舞蹈本身的美感、分析其中的动作技能, 在幼儿欣赏、评价、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给幼儿留有很多空间, 对于教师教学便是留白。在此留白之中, 幼儿的主观感受得以抒发, 幼儿对于舞蹈学习的思考得到表达, 这一方面是对于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 同时, 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兴趣、疑惑、困难等多个教学切入点, 有利于教学有效、顺利地开展。

(二) 留白为幼儿提供了尝试机会, 促使幼儿积极投入, 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观察模仿学习、探究创造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在任何一种学习方式下, 充分的留白都能促使幼儿积极投入, 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例如, 在幼儿的观察模仿学习中, 教师有意识留白, 即示范动作后不急于进行精细讲解与多次反复, 而是请幼儿尝试并反思。在尝试与反思中, 幼儿会分析多种问题———某个动作不会、动作的顺序记不住、找不准节拍等, 在此疑惑下, 教师请幼儿再次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学习, 幼儿的问题便可以在他们自己的观察、分析中逐步得以解答。对于幼儿集中存在的疑问, 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学习、放慢速度进行观察。幼儿从尝试到分析再到尝试的过程, 要求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 模仿速度要快, 准确率要高, 其顺序感、逻辑思维得到了锻炼。在此活动过程中, 幼儿的尝试———分析———尝试皆由教师铺设的留白所产生, 这一教学艺术元素的存在使整个音乐活动过程节奏更加明快、更加扣人心弦、更富有美感。

(三) 留白使幼儿自由进行音乐游戏, 不束缚于条条框框中, 有利于幼儿情感的投入。游戏可以分为社会标签游戏和主体体验游戏, 社会标签游戏一般是由教师定义的游戏, 缺乏参与幼儿的主体愉悦体验。正是由于这类游戏的存在, 有时幼儿会说:“终于玩完老师的游戏了, 我们快去玩自己的游戏吧!”而主体体验游戏, 可以说就是幼儿所说的“自己的游戏”, 在这种游戏中, 幼儿才觉得好玩、有意思, 并且积极投入。音乐活动游戏性的发挥, 需要关注、激发幼儿的主观情感体验, 教师通过留白为幼儿保留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空间, 正是减少音乐游戏的“社会标签性”, 激发幼儿主体体验的重要途径。音乐活动中幼儿主观体验的表现为“实”, 主观情感体验是音乐活动的灵魂, 教师教学的留白为“虚”, 此处恰恰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良好效果。

摘要: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技巧, 在教学艺术中, 尤其在幼儿音乐活动中, 留白也十分重要。幼儿音乐活动中主要包括语言留白、动作留白、情节表现留白, 这些留白对于音乐活动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活动,留白,教学艺术,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张盼.影视留白的美学解析[J].电影文学, 2008, 14

[2]卢萍.留白:英语课堂中无言的精彩[J].小学教学设计, 2008, 7

[3]许卓娅.试论回归本位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J].幼儿教育 (教师版) , 2007, 3

[4]许卓娅.关怀在细节——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支持[J].幼儿教育, 2008, 11

[5]张昕劼, 张跃.对幼儿个别化教育的探索——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的深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9

[6]张荔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主动发展[J].山东教育, 2006, 18

【审美活动】推荐阅读:

审美形态07-15

作文审美07-18

审美原则05-11

审美素质05-17

审美分析06-05

当代审美06-13

美学审美06-14

审美语言06-22

审美因素06-23

诗歌审美06-25

上一篇:炎症性肠病下一篇:三七总皂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