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的多事之秋

2024-09-29

日本政治的多事之秋(共6篇)

日本政治的多事之秋 篇1

摘要:政治资金在日本政党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994年日本政治改革四法案的施行给日本各政党带来不同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看成是政党斗争的延续和重新洗牌, 经过选举获得执政的政党又对政府施政产生不同影响, 可以说1994年日本政治改革法案对日本政党和政府同时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日本,政治改革,政治资金,政党,政府

政治资金是政党政治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 日本政治资金虽然也具有上述功能, 但更多的是成为了日本政治腐败的同义词, 当然日本政党与党员腐败也被视为是普遍现象。那么为什么政治资金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战后日本的政治资金制度源于1948年7月制定的《政治资金规正法》。该法规定“各政党有申报、公布其他政治资金收支状况的义务, 目的是为了遏制政治腐败和防止不正当的资金授受行为, 增强政治资金的“透明度”, 以确保政治活动的健康运行”。 (1) 1975年日本国会又通过了《政治资金归正法修正案》, 核心内容是“对企业与工会每年向政党、政治团体及政治家个人提供政治捐款的数量加以限制, 并鼓励个人提供政治捐款”。 (2)

自“1955年体制”以来, 自民党一直长期把持政权, 政府政策走向也一直是自民党的施政理念, 在权钱交易过程中, 日益爆发政治献金丑闻。1969年自民党本部的政治资金收入总额52.9亿日元中, 35.9亿日元来自“国民协会”筹集的捐款。然而事实上, 因为有相当大一部分政治资金是通过私人渠道密密地捐献给自民党各派阀及政治家个人的, 所以, 政治资金的“透明度”相当低。财界之所以“慷慨”地向执政的自民党提供巨额政治资金, 是由于自民党作为日本垄断资本的政治代言人, 与财界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二者在政治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利益交换关系。

为了净化政府, 新上台执政的细川护熙推行政治改革, 这样, 1994年1月29日, 日本国会最终通过了包含《政治资金规正法修正案》、《政党助成法》在内的“政治改革相关四法案”, 修改了一些相关法案。新制度相关法律规定造成了政治捐款的缩减与政党交付金的导入。这是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治资金收入结构最为显著的变化。1995年, 根据自治省发布的公告“该年度来自企业、行业团体的政治捐款为165亿600万日元, 比上一年减少了38%, 但捐款的透明度有了相应提高, 88.2%的捐款均载明收入来源, 国会议员的资金管理团体所受捐款的82.8%也载明了收入来源。” (3) 此后, 由于政治捐款在政治资金收入结构中所占比例一直呈递减态势。至2002年度, 政治捐款总额首次低于政党交付金总额。

献金依附型政党向补助金依附型政党转变的影响之一, 是使以往的精英协调政治 (自民党精英、官僚精英、财界精英) 与陈情政治 (族议员与利益团体) 的政策决定过程发生变化。日本学者山口二郎认为, 日本正在由裁量型政策国家向普遍型政策国家转变。“所谓裁量型政策, 指的是没有标准和规则的政策。” (4) 普遍型政策则正好相反, 根据该政策, 政府的行动基于标准和规则进行。日本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规制缓和、民营化改革, 弱化了裁量型政策, 强化了普遍型政策。

不管是长期支持自民党的财界, 还是支持民主党的“草根阶层”, 这些组织与政党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向政党提供政治资金, 二是通过本身强大的组织能力为支持的政党募集选票。伴随着政治改革和行财政改革, 行业团体和劳动组合组织能力日渐衰弱。1993年到2003年, 财界代表经团联停止了政治献金。据日本总务省公布的1999年至2008年间政治资金收支报告书“法人捐款持续下降, 个人捐款也大起大落, 总体呈下降趋势。” (5)

因此, 从目前状况来看, 自民党的财团支持还会保持长时间的稳固。不过, 自民党也并非如以前那样一家独大, 即便未来自民党恢复政治主导地位也决不能理解为“55体制”的再兴。一方面, 在政党政治由意识形态对立转变为以实际利益组合党派的今天, 自民党主导下的政权可以算作保守政治家同官僚、财界分割利益的“政、官、财协调型政府”。但从另一方面讲,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 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准则也必然发生变化, 传统意义上确立一个理想、构筑一个权力中心, 由一个正当独家维持社会与政治的稳定的结构必然受到挑战。因为, 在现代政治视为共和与共享的新一代日本人看来, 一元的稳定容易倾覆, 只有建立在多元基础上的价值观和多元权利基础上的社会和整体才有可能持久而稳定。

1994年日本政治改革打出的口号之一是“净化政治资金, 打垮派阀政治”。此后几次《政治资金规正法》的修改, 针对政党、政治团体和政治家, 从政治资金收入到支出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从历年政治资金收支报告书可以看出, 政治资金流向逐渐由个人转向政党, 政党收入因为设立政党补助金而趋于稳定, 逐渐从献金依附性政党转变为补助金依附性政党。

结语

为人诟病的政治献金一直存而不废是因为某些新兴产业和容易受到全球化冲击的产业不得不继续向政党提供政治献金以寻求保护。企业团体献金金额下降, 某些特定行业团体献金金额上升, 企业献金的指向性很明显。同时, 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团体, 如日本医师政治联盟、牙医政治联盟等团体仍每年向其支持的自民党提供大量政治献金。 (6) 2009年民主党上台后, 其议员举行的政治招待会明显多于在野党时代。企业是否会增加对民主党的政治献金还要继续观察, 民主党的政策过程能否蜕化为自民党时期的利益诱导政治模式, 亦有待于经过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2]徐万胜:《政治资金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

[3]曲静:《日本政治改革后政党体制的变化》

[4]冯昭奎:《围绕日本改革的政策论争》

[5][6]高洪:《新世纪日本政党形态相关的若干问题》

日本政治的多事之秋 篇2

【拼音】duō shì zhī qiū

【简拼】dszq

【近义词】多灾多难、风雨飘摇、内忧外患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秋:岁月,时期。事故或患难很多的时期

【成语出处】唐・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县令》:“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例子】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英文翻译】eventful period

【谜语】第三季度任务忙

【产生年代】古代

日本政治的多事之秋 篇3

关键词:西方文明,政治文化,等级制,和平主义

15世纪,西方文明积聚起来的能量开始向外扩张。亨廷顿曾说过“古代社会各文明间时断时续的有限碰撞,让位于西方文化对其它文明持续的、不可抗拒的单方向的冲击。”到了1914年,欧洲人和欧洲的移民国家控制了地球上84%的土地,而这个比例还在进一步提高着。只有俄国、日本和泰国等少数国家保持了自己的政治独立。但即使是在这些政治上保住了独立的国家中,文化上也受到西方文明的强劲冲击。西方文明成为非西方国家政治文化改变的原始推动力。同时,在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文明又不断形成“后续冲击波”。一方面,西方文明的影响在深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些新发展新变化,也构成了一波波新的冲击力,持续影响着非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

一、西方文明影响下日本政治文化的嬗变

“政治文化”是G.A.阿尔蒙德提出的,其要义是某个民族在一定特定时期内流行的一种政治信仰,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的。[1]伊斯顿、派伊和维巴多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提出新的意义,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的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系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2]政治文化有三种类型:地域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3]

日本政治文化的内容有以下几个要素:等级制、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耻感文化、和平主义、集团主义等。

1. 西方文明冲击下明治维新时期等级制“名亡实存”

等级制是统治阶层(既得利益阶层)为维护其统治,所制定的一套自上而下、等级森严、如金字塔般的架构。等级制在日本由来已久,与中国的等级制关系密切,是日本文化中的鲜明特色。等级制对于日本如同民主制对于美国一样———是自然而且天经地义的,存在于日本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日本的等级制度是从早期的部民制,经过了律令制国家良贱制的发展,到江户时期演变成森严的封建等级制。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吸收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即西周的等级制,把整个社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文明就逐步通过技术、基督教、“兰学”等途径传入日本。随着西方科技文明传入日本,西方文明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平等观、哲学思想,以及启蒙思想和文艺复兴的文化成果也开始大量进入日本,造就了一批具有近代文明意识的日本知识分子,从而对日本和其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治政府时期,日本又掀起了新一轮学习西方文明的高潮,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形成了广泛而深入传播西方启蒙思想和近代文明的一场社会“运动”。在社会生活方面,1872年,明治政府宣布废除封建等级制,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大名、公卿改称为“华族”,仅次于“皇族”,武士改称为“士族”,农、工、商及“秽多”等都称为“平民”;取消显示等级地位的外观标志,例如服饰;华族、士族、平民之间可以通婚,平民享有一些自由如可以选择职业等,允许自由剪发等等一系列的举措。明治维新后,从法律上看,明治政府取消了封建等级制,但实际上等级制度名亡实存,因为不仅从皇族、华族、士族、平民这些称谓上可以看出,而且等级观念也已根深蒂固地渗透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本尼狄克特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承认等级制的行为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他们艺术性地遵守着等级制的习惯。[4]日本学者南博也说:日本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等级的社会”。1889年,在西方自由民权运动的冲击下,在政府“宪法考察团”欧洲考察之后,《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了。这部宪法体现了相当程度的等级制思想,例如不称日本国民为公民而称为臣民,并赋予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这部宪法及稍后的《军人敕谕》《教育敕语》,使日本的等级制度和观念保存了下来,而天皇的权威也被加强到历史新高的地步。

正因为日本的等级制自古以来没有根本改变并根深蒂固的在日本人的思想里,所以,等级制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影响甚深,并一度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以说,日本人经常按照等级制度来安排其世界秩序。本尼狄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就指出,“日本人对人际关系以及人与国家的关系所抱的整个观念都是建立在对等级制度的信赖之上的……日本人是从等级制度的观点来看待国内问题的,他们也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国际关系。”[4]因此,二战时期,日本就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理论,企图用等级制来安排国际秩序。而且日本的外交文件也经常表述出他们对等级制度的重视。如1940年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缔结的“三国同盟”的序言中就写道:“大日本帝国政府、德意志政府和意大利政府认为万邦各守本分是持久和平的先决条件。”[4]

2. 西方文明影响下二战后日本等级制的转移

二战后,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主要是美国的推动下,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然而“起初热心的想扫除日本近代势力的美国,为了使日本处于从属地位,从而更好的控制日本,认为倒不如保存其近代势力并与之合作更为有利”。[5]因此,日本的天皇制依旧保存了下来,只不过是剥去了天皇制神圣的外衣,形成了“象征天皇制”。

而日本的等级制和等级观念则发生了转移———企业成为了日本等级制新的载体。习惯于依附的日本人随着经济的腾飞,将自身的精神寄托到工作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单元成为了日本人精神寄托的新目标,而认真工作,爱岗敬业等就是寄托精神的方式。打个比方,经理就是现代的“主君”,公司就是现代的“领地”,经理与员工的关系就像是主君与家臣的关系。日本企业中很多重要的制度都是在等级制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很多的企业采取了终身雇佣制,不会无缘无故辞退自己的员工,这就很像是古时主君与家臣的关系很牢固一样。员工树立了“公司第一”的意识后,把企业看成“主家”,把自己家看成“分家”,就像是家臣要对主君“尽忠”一样,为企业任劳任怨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现代日本人将过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奴隶主和封建藩主的人身依附转化成现在的对企业、对上级的人身依附;将对“天皇”的忠诚转变为对企业的忠诚,这些都表明等级制在日本没有根本的改变,只是发生了转移。[6]

二战后,日本之所以开始通过强化“美日同盟”来紧紧追随美国这一世界强国,正是因为这种等级制度的道德体系,使日本人在弱者面前自认其理应成为强者,并受到尊敬;而在强者面前他们又只能追随,并服从强权。这就形成了日本处理国际关系的强权逻辑,同时也成为日本外交追随强者的“道德”伦理基础。因此可以肯定,只要日本人的等级制度及其观念不发生根本改变,日本追随强者的外交战略就不会有多大改变。

二、二战后的“和平主义宪法”

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二战后,除了民主化改革外,日本宪法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并接受盟军的驻军管制,是新宪法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国宪法产生的主要契机。而二战后日本的和平主义是日本国宪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可以说是日本立宪主义的核心内容。在日本,所有关于日本国宪法另外两个重要支柱之国民主权和民主主义的理论探讨都离不开和平主义这个基本准则。因此,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和平主义就是日本战后立宪主义的象征。

战后日本和平主义的法源直接来自于日本国宪法第九条。该条在独立的第二章“放弃战争”中作出的规定宣布了日本将永不参战,并禁止日本保留海陆空武装部队。[7]

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全心全意地接受了美国起草的这部和平宪法。因为宪法中的这第九条,可以说和平主义是日本当今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本的国内、国际政策以及国内政治力量格局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为东亚带来了30年左右的相对稳定的局势。

三、新时期日本的“修宪”运动

日本战后的和平主义热情在新时期开始退去。“911”事件发生后,日本进一步偏离了和平主义路线。

从2001年开始至今,日本小心翼翼地采取非暴力方式重新加入了全球军事游戏。2004年,日本政府开始着手“修宪”运动,即修改美国20世纪40年代占领期间制定的和平宪法,此举竟还得到了日本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与“和平宪法”制定时一样,此次“修宪”运动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美国为了其在亚洲和全球的军事布局,开始希望日本能真正成为它的伙伴,而不仅仅是下属。因此当时的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曾说过,在反恐战争中让日本国旗和美国国旗一起飘扬是至关重要的类似话语,鼓励了日本违反和平宪法。

如今的日本已经在数年之内,以重要却微小的步骤,重塑了自身和超过24万名自卫队士兵的角色,使其更加接近于美国军方的真正伙伴。正如美国的日本问题专家奥斯林所说的那样,日本正在警醒,奉行了几十年的和平主义和安全思维正在瓦解着。

综上所述,日本的等级制与和平主义的改变都离不开西方文明的影响。等级制与和平主义是日本政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日本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对日本的外交政策有着莫大的影响。只要西方文明即外部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只要日本的政治文化内容没有发生根本改变,21世纪日本的外交政策也不会发生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5.

[2]王浦劬.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97.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6.

[4][美]鲁思.本尼狄克特.菊与刀[M].严雪莉,译.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39-64.

[5][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00.

[6]沈晨光.论等级制度对日本式管理模式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24):90-92.

日本政治家福岛瑞穗 篇4

福島瑞穂

大连外国语学院张耀武(2006年)

福島瑞穂(ふくしまみずほ),日本社会民主党党首。福島瑞穂1955年12月24日出生于日本宫崎县延冈市。198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1987年获得律师资格。曾先后担任日本律师联盟两性平等委员会委员、川崎市男女平等推进协议会会长、东京都艾滋专家会议委员等职。1998年7月,她由社会民主党推荐第一次当选参议院议员。福島瑞穂在社民党内曾担任宣传委员长(広報委員長),2001年10月担任干事长,2003年11月出任党首。福島瑞穂的业余爱好是看电影和旅游。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虽然不能改变明天的天气,但可以改变明天的政治”(明日の天気は変えられないが 明日の政治は変えられる)。现在的日本社民党是10年前由当时的日本社会党改编而成的。目前是日本的第三大在野党(其规模和影响力排在民主党和共产党之后)。2003年11月,社民党在议会选举中失败,当时的社民党党首土井多贺子(つちいたかこ)引咎辞职。时任社民党干事长的福島瑞穂临危受命,出任社民党党首。上任伊始,福島瑞穂就在党内“约法五章”,提出了自己的工作目标:(1)要使社民党至少获得500万张选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社民党的影响力;

(2)作为小泉体制改革的对立面,在国会中提出改革雇用、税制及社会保障的政策,为实现无差别社会而努力;(3)发扬社民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决阻止自民党修改宪法第九条,使这部和平宪法继续为日本社会的改革服务;(4)要进一步加强与青年和妇女的联系,吸引他们参加社民党的活动,使社民党成为广大青年和妇女所信赖的政党;(5)在2007年的政治大决战(大选)中获胜,使社民党由复生走向复兴。

东西方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政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战后长期以来自民党***的体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过去那些与自民党势不两立的在野党也有机会参与执政(如1996年的社会党和现在的公明党)。这些与自民党联合执政的政党由于立场和地位的改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自民党的政见也逐渐趋于一致。而那些试图取代自民党而成为新的执政党的政党(如民主党),对自民党深得民心的一些政策,也不便说三道四。这样一来,日本国内就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民主党、社民党与自民党的政见没有任何区别。其实,在有关邮政改革、税制改革、社会保障以及消除社会差别等方面,在野党与自民党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政见分歧。特别是在有关日美安保、向伊拉克派兵、修改宪法以及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共产党和社民党的政见更是与自民党水火不容。

2006年2月11日,社民党在其第10次代表大会上,将“日本自卫队违宪”写入其《社会民主党宣言》中。这是自1994年社会党承认日本自卫队符合宪法以来,社民党又一次提出“自卫队违宪论”,在日本国内引起很大反响。在这次大会上,福島瑞穂指出:“为了支援美军行使武力,自卫队竟然向伊拉克派兵,这无疑超越了宪法(赋予的权力)”(武力行使を行う米軍支援のために、イラクまで派遣された自衛隊が憲法の枠内にあるとは言えな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反对修宪、反对自卫队出兵海外等方面立场一致,福島瑞穂还在2006年2月13日提出,愿意就有关问题与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举行会谈,以达成社民党和共产党反对修宪的共同联盟。这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社会党与共产党关系疏远以来,近30年来两党的又一次“合作”,备受世人瞩目。

日本政治的多事之秋 篇5

一、日本新政治制度的确立 (1945~1948)

日本战败投降后, 日本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被迫按照美国的战略意图, 接受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造。经过一系列改革, 战前那种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结构“基本”被摧毁, 进而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1947年5月正式施行的《日本国宪法》是各项改革的核心, 它确立的“新宪法体制”, 成为战后日本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该阶段, 日本经历了东久迩稔彦内阁、币原喜重郎内阁、吉田茂第一届内阁、片山哲内阁和芦田均内阁。

二、日本国家独立的初步实现 (1948~1955)

1947年前后, 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需要制定和调整新的世界战略。作为这一世界战略的组成部分, 该战略的新内容无疑会反映到对日本政策的调整、转变上来。1948年以后, 日本作为美国的战略重点, 被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 具体表现就是“旧金山体制”的确立。该阶段重点探讨吉田茂的“保守本流”路线及其对战后初期日本国家战略的影响。

三、“五五体制”与日本重返国际社会 (1955~1960)

战后的民主化改革是“五五体制”形成的最大原因。在此基础上, 社会党等革新政党的势力得到急剧增长并一度成为执政党。但是, 随着美国对日政策发生转变, 从而使保守势力占据日本政坛的支配性地位, 进而形成了保守与革新对立的两党竞争体制。以鸠山一郎和岸信介为代表的两届首相有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推行了一条与“保守本流”路线不尽相同的政策主张。改宪与护宪也成为这一时期斗争的焦点。战后日本政府形成了一个传统, 即从吉田首相开始, 每位首相在任期间总要努力在内政或外交上作出一两件“大事”, 为自己“树碑立传”。吉田茂签订媾和条约, 为日本争得独立;鸠山一郎签订日苏联合宣言, 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从而取得苏联的支持, 进入联合国;岸信介完成修改日美安全条约, 与美国建立新的安全体制。

四、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 (1960~1972)

在新的《日美安保条约》签订之后, 岸信介内阁离开了日本政治舞台, 随后的池田勇人上台组成新的内阁。为了避免由于安保条约而导致国内的对立与分裂, 转移国民的注意力及缓和政治, 池田内阁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方面, 适时地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池田内阁时期, 日本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重视经济外交。在20世纪60年代末, 欧美俄国都先后采取了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 日本政府也顺应了这一潮流采取了同样的政策。日本政府充分地利用了当时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1968年基本达成了百余年梦寐以求的追赶欧美的国家目标, 登上西方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佐藤内阁在日本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基础上, 收回了冲绳行政权, 解决了拖延多年的冲绳的归属问题, 使日本在日美同盟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五、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的削弱与探索 (1972~1982)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 日本经济、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1971年6月17日日美双方签订归还冲绳协定不久, 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发表了即将访华的声明, 一个月以后的8月15日, 尼克松又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由布雷顿森林体系转变为牙买加体系, 作为美国摆脱困境的举措。此时, 佐藤政权已经日落西山, 内阁的支持率下降到35%, 不支持达到46%。在这种情况下, 1972年7月6日, 内阁正式辞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日本政党政治中“朝野伯仲”局面浮现, 使执政的自民党控制国会的能力大为减弱。

六、日本政治外交的重大转折 (1982~1993)

二战以后, 日本在战败和被美军占领的特殊条件下, 选择了一条作为“通商国家”而生存与发展的道路, 形成了以“经济立国”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然而,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 日本越来越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经济大国地位, 而开始寻求成为一个政治大国。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是经济立国战略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也是在成功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以“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之间的如下逻辑关联为基本论据:作为经济大国, 有能力争当政治大国, 同时也理应成为政治大国;前者为日本设定新的战略目标提供了依据, 后者为日本向内外宣示这一战略目标的合理性作出了论证。中曾根长期政权不仅确定了“政治大国”的追求目标, 实现了重大的政治转折, 而且国内政局较为平稳, 内阁支持率显著提高, 创造了自民党发展史上的“黄金期”。

七、联合政权与政治外交变革 (1993~1996)

1993年8月6日, 日本新党细川护熙在众参两院的首相提名投票时, 击败自民党总裁河野洋平出任首相。进而结束了日本自民党长达38年单独执政的政治局面, 日本政党政治由此进入多党联合政权时代。与自民党的单独执政相比, 多党联合政权无论是在政权构成还是决策机制方面及政策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对以非自民党为主导的细川护熙内阁、羽田孜内阁及村山富市内阁的内外政策进行介评。

八、自民党主导与政治外交变革 (1996~2001)

1993年7月, 日本国民因为对自民党长期单独执政过程中形成的腐败体制不满, 选择了非自民党政权。但是, 非自民党的细川护熙、羽田孜和村山内阁令他们大失所望。村山不堪国务之重负, 主动将首相之位“禅让”给桥本龙太郎, 使得自民党在“五五体制”瓦解两年半后又重新掌握了执政的主导权。本章将对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森喜朗内阁的主要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介评。

九、从小泉到麻生内阁内外政策 (2001~2009)

小泉内阁以“彻底改革派”的姿态出现, 对经济、政治、财政、行政、社会等领域进行了“没有禁区的改革”, 意在全方位改造日本, 进而重塑自民党的执政地位。但是小泉在自民党内属激进改革派, 思想偏右, 并一贯主张修改宪法。小泉当选内阁首相后顽固地表示并坚持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 并向“政治大国”的目标大步迈进。

十、民主党政权与日本政治外交走向 (2009~2011)

在2009年8月30日举行的日本第45次众议院选举中, 民主党毫无悬念地成了日本众议院第一大党。但选举的结果似乎又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和预测, 民主党不仅单独获得了过半数议席, 而且一举赢得了在众议院的“绝对稳定多数”的地位, 民主党成为此次大选的最大赢家, 以民主党为主导, 并由国民新党和社民党组成的新的联合政权终结了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联合政权。2009年9月16日, 众参两院召开大会, 指名民主党代表鸠山由纪夫为第93代日本首相, 鸠山内阁正式上台执政。从政党政治的角度看, 日本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党轮替, 值得关注。

通过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可以有效促进《日本外交政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不断巩固、提升在该领域的教学、研究水平, 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多事之秋如何hold住血糖? 篇6

秋季血糖为何易波动?

一到秋冬季节, 血糖就容易波动, 变得特别不好控制, 血糖波动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了阻止糖尿病并发症加重, 除了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检测外, 还应严格按照糖尿病治疗方案控制血糖, 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那么, 秋季为何易引起血糖波动呢?

秋季易引起血糖波动, 诱发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 秋风送爽, 气温逐渐降低, 人们的食欲开始大增, 运动量减少, 体内吸收的糖分变多, 糖分代谢不出去, 进而导致血糖升高;二是秋主燥。天干气燥, 体内水份相对缺失, 导致血粘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 血管容易出现病变。

另外, 由于秋季气温变化快, 老年糖尿病患者又因自身免疫力下降, 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甚至诱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

控制食欲合理饮食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两大基石之一。然而随着天气变冷后, 人们开始渐渐有了食欲, 食量会相应增大, 摄入的热量也会随之增多。没有不能控制食欲, 合理饮食, 将会引起血糖升高。另外, 秋天的寒意也会刺激交感神经使体内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多, 也可能造成血糖的升高和波动。因此, 糖尿病患者在秋季更应控制好每日总摄入量, 不可贪食, 以防血糖升高。

另外, 患者千万不要因为饮食无度擅自改变药物的服用量, 否则药量不当很容易引起低血糖。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 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等多种疾病, 进入秋季以后, 饮食更应加节制, 可适量多吃清淡食物, 以清火解毒、除燥热。

小编还提醒患者在立秋后要多喝水。每日水的摄入量应达到2000毫升, 以防止皮肤干裂, 减少皮肤感染。这是因为秋季气候变得干燥, 气温逐渐降低, 皮肤黏膜水份蒸发加速, 易使皮肤干裂, 继而诱发皮肤感染等疾病。

绝不偷懒坚持运动

运动与饮食治疗共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两大基石。科学地运动, 可提高自身免疫力,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保持合理的体重, 更加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进而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秋季温度适中, 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应有规律地进行五次, 每次至少30分钟的中等或低等强度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应提防低血糖。进行户外运动前, 有条件的患者可进行血糖监测。外出运动时, 应随身携带糖块、饼干之类的食物, 以备不时之需。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在进行较高强度的运动时, 尽量避免将胰岛素注射在臂部和腿部等部位。

糖尿病患者不要盲目选择运动方式, 或跟随他人, 即别人怎么运动, 就跟着怎么运动。关于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 是要根据自身病情、体质、年龄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进而避免因运动量过小而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或者避免因运动量过大而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加减衣物预防感冒

糖尿病患者在秋季时, 应根据气温变化情况, 加减衣物, 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这是因为, 糖尿病患者的体质较弱, 免疫力比较低, 容易感冒。一旦感冒短期内难以病愈, 而感冒易引起血糖的波动, 使血糖不易控制。如感冒处理不当, 还可引起糖尿病酮症和酮症酸中毒等急性糖尿病并发症。

那么, 秋季如何预防感冒呢?正确的方法是:首先, 患者要养成露头而睡的习惯, 夜间入睡后, 腹部要盖上被子, 以防受凉。不要熬夜, 起居有节;其次, 膳食均衡、营养丰富、规律进食, 多食清淡食物, 少食辛辣食物;第三, 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高血糖时病毒容易侵犯人体, 尤其长期高血糖更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而呼吸道疾病又是秋季好发的疾病之一。因此, 要积极控制血糖。最后, 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绪稳定。

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是, 一旦感冒要立刻到医院去治疗, 不要自行盲目用药, 以免耽误治疗最佳时机, 使血糖长时期处于高处, 加重病情。

悲秋季节谨防抑郁

秋季, 树叶慢慢变黄, 并随着气温的下降渐渐枯萎。季节及天气的变化, 给患者的心理及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 秋季血糖难以控制, 也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而沮丧、悲观的心态同样影响血糖的控制。严重时, 还会诱发糖尿病合并抑郁症。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是十分有害的, 使患者的情绪低落、悲观、沮丧。这种负面情绪会引起人体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儿茶酚胺过量分泌, 以及脂类代谢紊乱等。这不仅使血糖升高, 治疗的依从性下降, 进而诱发各种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 对病情的控制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反过来, 血糖控制不佳, 病情加重, 诱发各种并发症, 又会导致患者精神痛苦、更加悲观沮丧等等, 同样会加重患者的抑郁状况。

因此, 患者在悲秋季节要谨防糖尿病性抑郁。要学会精神调适, 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正确对待糖尿病, 不要将糖尿病当成一种负担。患者可平时里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做适量的体育运动。另外, 不要将心事都闷在心里, 有任何烦恼时要与家人多沟通。可多交糖尿病朋友, 与他们一起分享抗糖经验, 共同与糖魔作斗争。

上一篇:审美鉴赏创造能力下一篇:物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