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字的变迁(精选10篇)
日本文字的变迁 篇1
日本是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日本国民对虾产品具有很强的需求偏好, 因此虾产品在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中一直占很大比重。自1961年进口实现自由化, 虾产品的进口及进口占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加, 以致目前国内消费的近90%都要依赖进口。作为进口大国, 日本虾产品的进口经历了数量、进口来源国和市场份额及类别结构的变动。深度挖掘这种历史变迁的基本规律, 掌握日本虾产品进口的特点, 以及亚洲各进口来源国虾产品生产与出口的基本情况, 对深刻了解虾产品贸易的外部环境, 合理安排中国虾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世界虾产品的生产与贸易
(一) 世界虾产品的生产状况
按金额计算, 虾及其加工产品占世界水产品贸易的20%左右, 是世界重要的水产品贸易品种, 这不仅得益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也得益于世界虾产品产量的持续扩大。1950年世界虾产品产量只有40万吨左右, 2002年已经达到400万吨, 50年间增加了10倍。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660万吨。从数量看, 迄今为止的半个多世纪里, 世界虾产品产量一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促使虾产品生产快速增长的一大原因是养殖业的发展。世界养殖虾产量在20世纪70年代只有9000多吨, 不到总产量的1%, 其后得益于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 产量不断增加, 80年代初超过30万吨, 80年代中期, 黑虎虾的近代养殖技术确立后, 养殖虾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90年代初的总产量是80万吨, 2006年猛增到316万吨, 占总产量的比重也接近50%。
从生产布局看, 亚洲发展中国家是捕捞虾及养殖虾的主要生产地区, 亚洲地区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20年间一直维持在50%左右, 70年代后期上升至60%, 90年代进一步上升至70%。世界养殖虾产量中, 亚洲所占比重更高达80%左右, 中国、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 (以下简称印尼) 、印度五国的养殖量占世界养殖虾总产量的80%以上, 亚洲称得上是“世界的虾工厂”。
(二) 世界虾产品的贸易状况
虾产品的国际移动遵循一个基本规律, 即从亚洲、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流向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发达国家。从2000年到2002年三年平均值来看, 最大出口国是印度, 总出口量是14.5万吨, 占世界虾产品出口的11%左右。其次是泰国, 总出口量是12.9万吨, 占世界总出口的10%, 第三位是印尼, 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5%。包括上述三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虾产品出口比重总计高达75%。三大进口国分别是美国, 日本和西班牙。最大进口国美国的总进口量是31万多吨, 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2.6%, 第二位日本的总进口量是25万吨, 占世界总进口量的18%。第三位与第四位是西班牙和丹麦, 占世界总进口量的比重分别为8.7%和5.7%, 包括上述四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84%。仅从美国和日本两个进口大国看, 按金额衡量, 美国占世界总进口量的32%, 日本是26%左右。2006年, 这一进出口格局基本未变, 日美两国依然是进口大国, 两国的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39%, 按金额衡量的比例是47%。主要出口国依次是泰国、越南、中国、印尼和印度五国。
二、日本虾产品进口贸易的自由化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虾产品消费大国。在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后, 随着日本国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虾产品消费量开始快速膨胀。1965年, 人均消费量不过是0.5公斤, 1986年已达到历史最高值的3.0公斤。2007年的年消费量是30万吨, 人均2.5公斤, 现在虽然比80年代略有减少, 但数量上远远大于人均消费量是1.2公斤的消费大国美国。而国内消费的10%来源于国内生产, 其余90%来自进口。
日本真正实现虾产品进口的自由化是1961年。在此之前, 虾在食物中被视为奢侈消费品, 其进口量也受到外汇配额政策的限制, 仅从中国与墨西哥等少数国家进口, 进口数量也非常少。进口实现自由化的1961年, 国内虾产品消费还主要依靠国内生产, 仅从韩国和中国进口了4000吨左右。但之后虾产品进口快速增长, 1965年突破2万吨, 1973年猛增到11万7000吨, 这一年日本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的虾产品进口大国。
虾产品进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日本人对虾的喜好, 进口实现快速增长的经济因素是20世纪60、70年代, 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 普通家庭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当时还是高价商品的虾。其他外在因素诸如, 经济高速增长期, 随着更多妇女走上工作岗位, 日本消费者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外就餐及购买加工食品的机会增大, 扩大了国内市场对虾产品的需求。日本商社等贸易相关机构也瞄准商机, 纷纷进入东南亚各国, 进行虾产品的生产与加工, 再出口到日本国内, 扩大了进口量。1971年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 日元升值降低了进口成本等。
20世纪80年代初, 虾产品进口经历了几年的低迷期, 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 为虾类进口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 同时期我国台湾黑虎虾的近代养殖技术已经成熟, 日本虾产品进口出现又一个高潮期。1987年虾类进口突破了26万吨, 从1973年到1998年被美国再次赶超的25年间, 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虾产品进口国。
三、亚洲主要各国虾产业的发展
在20世纪70、80年代, 日本虾产品的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和台湾地区。其中来自台湾地区的数量相对较多, 进口品种主要是黑虎虾。1982年的进口数量有1000多吨, 之后不断增加, 1987年达到了3万吨, 占日本虾产品总进口量的11.5%。1988年, 台湾地区黑虎虾养殖受到疾病的打击, 日本从我国台湾的进口也减少为上年的一半, 此后台湾地区虾产业走向衰退, 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 随着虾类养殖热潮从台湾、泰国、菲律宾扩大到印尼, 进而蔓延到印度和越南, 日本的进口对象国也逐渐转移。
2009年, 日本虾产品的总进口量是20.3万吨, 主要进口对象国依次是越南、印尼、泰国、印度和中国, 五国所占比重分别是19.7%、17.3%、15.8%、12.1%和7.5%。在历史上, 日本虾产品进口也主要来源于上述几个国家, 但其中经过了数量多少与排位更迭的过程。
(一) 泰国
泰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开始虾类养殖。80年代中期, 泰国的虾类养殖主要采取粗放式养殖方式, 因此养殖面积虽然从1972年的9000公顷迅速扩大到1982年的3万公顷, 但因为生产性低, 生产量的增长缓慢。这一时期养殖的多是以明虾为主的小型虾, 几乎都用来国内消费。1986年, 随着泰国真正开始黑虎虾的养殖, 国内迎来了虾类养殖的高潮, 生产量也迅猛增长。1985年黑虎虾的养殖量只有100吨, 1987年已经超过了1万吨, 1989年突破了8万吨, 1991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虾类出口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泰国铢急剧贬值。引起虾产品出口价格大幅上涨, 也催生了虾类养殖的繁荣。但是从2001年开始, 泰国向日本的虾类出口出现了下滑, 排在印尼、越南和印度之后, 位列第四。其中减少的是冷冻虾, 加工品则处于增加的态势。即泰国从单纯出口初级虾产品的方式, 向出口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方向转变。
(二) 印度尼西亚
印尼从1960年正式开始虾类出口, 具体则是随着1961年日本水产品进口实现自由化后才开始的, 对印尼而言, 虾是最初的出口产品, 是获得外汇的重要手段, 因此印尼政府把日本视为重要的出口对象国, 非常重视对日出口。但是当时印尼的出口产品以捕捞虾为主。虾类捕捞几乎都是拖网方式, 这引起了周边海域鱼类的减少, 渔民间的对立等经济、社会问题。1980年, 印尼政府在部分地区禁止拖网捕捞, 进而在1983年对全部海域实行了拖网渔业的禁令。
随着禁捕令的实施, 印尼政府担心虾类出口减少, 遂开始从拖网渔业到虾类养殖的转换。早从1975年, 国际开发机构 (IDA) 就开始向印尼提供融资支持, 用于养殖池的建造。1980年开始, 印尼政府实行针对虾类养殖的农村融资项目, 进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以政府为主导, 加大开发力度, 到80年代末新建成10万公顷的养殖池。这样在政府的支持下, 开始大规模的虾类养殖, 这一时期印尼政府放宽对民间企业的限制, 允许民间企业开展虾类养殖。此外印尼政府还实行了促进虾类养殖发展项目。项目运行采取政府向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由企业进行养虾池的大规模开发和经营, 再以企业为中心, 向零散小型的养殖渔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他们养殖的虾类再由大企业回收。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 印尼确立了近代化的养殖技术, 提高了虾类养殖的生产性, 增加了企业和养殖户的收入。在印尼政府最近提出的虾类养殖战略规划中, 计划从2006年到2009年的三年间, 黑虎虾和明虾的产量增加到54万吨。印尼政府运用各种奖励措施, 鼓励虾类养殖, 同时努力扩大虾产品的出口, 增加外汇收入。
印尼虾产品的出口国主要是日本与美国。2006年之前, 日本一直是最大的出口对象国, 从2007年后, 对美国的出口量超过日本, 美国成为印尼最大的出口对象国。
(三) 越南
越南属于亚洲的农业国, 同时也是水产品的生产大国。越南水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虾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带动起来的。目前虾产品的出口占越南水产品出口的70%左右, 主要出口国与地区是日本、美国、欧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水产品成为越南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虾类在内, 水产品几乎都是在近海沿岸捕获的。但由于捕捞过度, 出现了沿岸渔业资源额枯竭, 水产品出口扩大碰到瓶颈。进入90年代, 越南开始政策推进水产品养殖, 并扩大出口。90年代中期以后, 越南政府明确提出将水产业列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 并把发展养殖业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越南政府计划在2010年实现水产品出口额达到40亿美元, 在水产领域实现雇佣劳动力470万人, 总产量达到350万至400万吨, 其中养殖总量争取达到210万吨。
越南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虾类养殖, 90年代中期, 从泰国引进黑虎虾的养殖技术后, 虾类养殖业快速发展。越南虾养殖主要集中在海水与淡水混合地域, 2004年的养殖面积为60万公顷, 其中90%集中在湄公河沿岸地区。90年代中后期, 除2001至2004年期间, 日本一直是越南虾产品的最大出口对象国。可以说越南水产品的生产与出口是紧紧围绕日本市场发展起来的。对日本而言, 越南是其最大的冷冻虾产品进口国, 同时越南的虾类加工产品也占总进口量的20%, 按金额计算, 越南是日本第二大虾加工品的进口国。2009年10月1日, 随着日本和越南间的经济合作协定正式生效, 越南出口到日本的虾产品将享受零关税政策, 因此越南虾产品在日本市场可能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四、日本虾制品的进口
日本虾产品进口量在1994年达到历史最高值的32万吨, 之后呈现减少趋势, 近年一直在20至25万吨左右徘徊。其中进口数量下降的主要是新鲜虾、虾仁及冷冻生虾等, 而包括冷冻熟虾、熟制烟熏虾、寿司虾等虾制品的进口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显著增加, 1990年只有3800吨左右, 2003年增加到4800吨, 2005年进口量逼近3.6万吨。在虾制品中进口数量最大的是冷冻炸虾。冷冻炸虾在1980年前主要在日本国内生产, 但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上升, 1980年末开始, 以大型冷冻食品生产厂家为主导, 在泰国及印尼等国兴建工厂开展生产, 再进口到日本。除炸虾外, 寿司虾等加工产品也纷纷开始海外生产。虾制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 从进口量看, 最大的进口对象国是泰国, 2001年之前, 来自泰国的进口量一直保持在60%左右, 之后比重有所下降, 但也维持在40%以上。
五、结论
因国际供给和需求旺盛, 跨国移动的数量、金额巨大, 因此虾产品被认为是最富国际性的一种贸易商品。其生产和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南美洲部分国家, 主要进口地区则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欧洲及日本这三大市场。从日本市场虾产品供求的历史变迁看, 日本作为曾经的进口大国, 其国内消费和进口需求极大带动了亚洲主要生产国虾产业的成长和成熟。从20世界80年代的中国、中国台湾, 到90年代的尤其是印尼和泰国, 直至目前以越南为首的亚洲各国, 几乎都是以日本市场为中心发展本国的虾产业。日本作为亚洲传统的虾产品消费和进口大国, 虽然近年的进口量呈现低迷状态, 在价格竞争上也出现了劣势, 但依然是世界虾产品进口市场的主要力量。因此亚洲各虾产品出口国都瞄准日本市场, 在产品品种、质量和价格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 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虾产品是中国优势出口农产品, 日本一直是中国虾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但自2008以来, 中国虾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业绩出现下滑, 表明中国虾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优势已经受到崛起的亚洲各国的挑战。
因此, 中国虾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要维护和扩大日本市场份额, 必须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 在生产环节上重视产量与出口产品质量, 销售环节上以日本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施目标市场差异化战略, 根据日本市场消费者需求偏好现状及变化趋势, 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并根据日本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保证以出口为导向的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日本是世界虾产品的消费和进口大国, 进口主要来源于亚洲各国和地区。自1961年虾产品实现贸易自由化, 日本虾产品的进口量不断增加, 以致目前国内消费的近90%都依赖进口。作为进口大国, 日本虾产品的进口经历了数量、进口来源国和市场份额及类别结构的变动。深度挖掘这种历史变迁的基本规律, 掌握日本虾产品进口的特点, 以及亚洲各进口来源国虾产品生产与出口的基本状况, 对深刻了解虾产品贸易的外部环境, 合理安排中国虾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日本,虾产品,贸易,亚洲
参考文献
[1]大塚茂.瞄准亚洲的粮食进口大国日本[M].东京:家之光协会, 2005.
[2]周井娟, 林坚.世界虾产品贸易格局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9 (1) .
[3]周井娟.日本虾产品进口结构变动规律与政策启示[J].世界农业, 2010 (5) .
[4]室屋有宏.日本虾产品的进口[J].调查与信息, 2006 (5) .
[5]室屋有宏.越南水产业的发展[J].农林金融, 2006 (8) .
日本文字的变迁 篇2
为此,要求各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致力于达到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同时,特别强调贯彻道德教育,充实基础学力及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尤其在高中阶段,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毕业后的出路等进行适当的教育。在普通课程中设置了可供各学校灵活掌握的基本课程,并设两类科目内容,供学生视需要和可能进行选修。
(一)195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下的外语教育 1958年10月1日公布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于1961年起全面实施,这是战后的第二次修订。修订的理由是:
1.包括教育在内,所有的体制必须重新自主地制定。
2.包括英语在内,初中教育要纳入正式轨道。
这次修订基于教育课程审议会咨询报告提出的改进的基本方针,规定了各学科的最低授课时数,明确了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力求使全国的初中确保统一的教学内容。
外语在初中作为选修学科,每年学105课时以上。第3学年在选择出路或特殊需要加深学习的情况下,可教学175课时以上。外语学科的内容由(1)语言材料,(2)题材,(3)学习活动3个项目构成。
这次修订的特色和教学指导上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以第二学年为例:
(l)阅读时往往需要用日语进行说明,但还是要尽最大努力让学生直接用英语会理解。(2)语法事项会逐渐增多,变得复杂。应在熟悉了一定程度用例的情况下归纳指导,使之有助于运用能力的发展。(3)这是一个在学习英语上越来越表现出个人差异的阶段,对落后的学生要加强教学内容中基本事项的指导,对学得快的学生要进一步使其能力得到发展。
从第3学年来看,有以下几点;
(1)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忽视语音,要给他们朗读的机会,让他们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讲英语。(2)时常归纳已学过的句型、词、词组、语法等,加强运用能力的基础培养。
(二)高中阶段外语为必修课,重机运用随着高中教育课程的修订,1955年12月5日,对《初、高中学习指导外语科英语篇》(1951年修订版)中的高中部分也进行了修订,于1956年起从第一学年开始逐年实施。这是第二次修订。
接着,1960年10月 is日公布了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于1963年的第一学年开始逐年实施。这第三次修订要求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保持一贯性,进一步贯彻前次,即1955年修订的宗旨--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出路等进行适当的教育。纠正偏重文化学习的倾向,充实和强化道德教育,提高基础学力、充实科技教育。
外语作为必修科目,基于以下方针进行改进。
1.教学外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还要加强听、说和写的指导,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运用外语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出路等教学外语,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外语开设英语A、英语B、德语、法语及其他语种。(2)上述外语科目,要求所有的一年级学生必须从中选修一个科目。(3)英语A教学英语的基础知识,包括面向初学者的内容。(4)英语B教学稍深一步的内容。(5)在一门外语之外增学第二外语时,要教学那门外语的最基本的知识。
如上所述,日本的外语教育第一次开设复数科目,并规定英语 A(9学分)、英语 B(15学分)、法语(15学分)及外语的其他科目。尤其是根据外语科设置的基本方针,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个科目,达到9学分(特殊情况可减少至3学分),这是此次修订的特色。
另外,外语各科目的内容有:1.听、说,2.阅读,3.书写。各部分均由:
(1)语言材料和题材;(2)需熟练掌握的事项(言语事项);(3)学习活动这三项构成。
总之,1960年版学习指导要领要求:(1)教学重点放在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2)必须选修外语规定科目中的一个,并达到3学分以上。(3)为了适应学生的能力、素质、出路等,设英语A和英语B两个科目。
浅析日本天狗形象的变迁及其原因 篇3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天狗”一词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可知天狗或多或少都影响了这两个国家。在中国,天狗最早可查的文献是《山海经》。此外,有关天狗的记载还有《史记》《周记》及《汉书》。由于古代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他们对天狗也有许多记载。我国一些记载天狗的重要文献及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古代中国,《山海经》中的天狗是以神秘兽类的形象出现,隐藏于深山中,可以抗拒凶邪之气。而在《汉书》《史记》中,天狗是一种大流星的天象。据说大流星如燎原之火燃于天际,因其状如天狗,因此被称之为天狗。而在《周书》中,天狗不只是作为天象,也是一种占星卜卦的凶兆象征,称其天象出现即预示大祸将降。除以上记载外,民间还一直流传有“天狗食日”的说法。
天狗流传到日本后,初始的形象也与中国相差无几。后来不断变化,天狗的形象日渐多样化,如被当作妖怪的原始天狗,山神天狗,鼻高天狗,等等。即便是到了现代,关于天狗的电视、漫画等依然层出不穷。如电视剧《鞍马天狗》和动漫《捉鬼天狗帮》等。从中国传播到日本的天狗,从狸变身为直立行走、背长翅膀的妖怪,甚至到后期成为正义的山神。本文将从日本大百科全书对天狗的解说出发,通过对日本各个时代天狗形象的研究,寻找其变身背后的原因。
一、《日本大百科全书》对天狗的解说
关于天狗在日本的多种形象,《日本大百科全书》对此做了详细解说。在日本,最初广为人们所接受的佛教宗派是山岳佛教,日本人又融入他们传统的神道教,进而出现了“修行僧”。因此,日本的天狗被认为是在山中修行的僧侣(即日语“山伏”)。在日本,天狗的形象往往是这样的:红彤彤的脸,高鼻子,眼神犀利,有着鸟一样的尖嘴,浑身长满羽毛,修行僧侣式的打扮,一手拿金刚杖或者是长刀,修长的爪拿着羽毛扇子,能自由地在天空中飞行。神通广大的天狗感情起伏激烈,自信而又傲慢。他们作为修行僧侣的先祖,时刻引导着修行僧侣前行。
日本的天狗形象既吸收了中国传入时带有的诸要素,又由于日本崇尚祖先信仰,吸收了山神的性质。因此,在群马县沼田寺的迦叶山弥勒寺、栃木县古峰原的古峰神社,还有修行道系统的社寺中,天狗是作为神体或者是神明的神使而为人们信仰。
天狗成为妖怪则有各种各样的怪异传说。其一,天狗掳走孩童,并抱着孩童在天空飞行,引起人们的惊慌。其二,还有“天狗倒”(天狗倒し)这样的说法:在深夜,天狗在各个深山中砍伐树木,天狗喜欢挑选森林中的大树进行“杀生”,大树纷纷倒地而产生巨大响声。翌日,行人经过发现倒地的大树,加之半夜听到的巨响,这样的现象被人们称为“天狗倒”。第三个现象是当人们走在山里时,会突然听到“喂喂”的打招呼的叫声,或被不明的石子砸中,人们认为这是天狗所为。
二、日本天狗的变身阐释
(一)初现日本的天狗
古代日本的天狗也可以写成“天宫”“天公”或“天狐”。最初流传到日本的天狗形象如上文所述,有兽类、流星、妖怪等种种不一。最初有天狗记载的日本书籍为《日本书记》,古时人们普遍认为天狗和日食流星一样,是不吉利的象征,而且往往与战乱相关。
平安时代是日本妖怪传说广为流传的时期,而天狗也随之以妖怪的形象出现在《源氏物语》中。《源氏物语》中有这样的句子:“事の心をし量り思たまふるに天狗こだまなどやうの物のあざむき率てたてまつりけるにやとなんうけたまはりし。”(按情况推测,大概是天狗、树精之类的妖怪欺辱她,把她带到那地方吧)此时天狗的形象有天狗回声(即把天狗发出来的声响叫做天狗回声)的说法,加上天狗掳人的传说,天狗的“妖怪”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这里可以发现,日本人在平安时代对天狗这一妖怪充满了敬畏之情。
王劼歆在《天狗的语义释义》一文中概述了《今昔物语》所记载的天狗特征:一是用双腿行走、具有鹰一样外表的怪物,具有锐利的眼神以及尖锐如鹰嘴的勾嘴;二是反佛教;三是有神通广大的能力,但不能凌驾于佛和神之上。以此可推断天狗这一外化形象可能以鹰为蓝本而出现。《今昔物语》着重描写了天狗阻碍佛教传播的行径:天狗不仅常常攻击修行僧侣,还附身于女人身上勾引僧侣,使其堕落。由此可知,当时很多民众对佛教的传播持不接纳的态度。另外,天狗拥有的神力并不能凌驾于佛和神之上,因此民众对于神佛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敬畏又试图反抗。
(二)进化为惩恶扬善化身的天狗
从平安末期到镰仓末期这一历史时期,天狗形象逐渐由尖嘴转变为尖鼻。这一时期,乌天狗与山神结合而成的天狗形象取代了其原来的样子,具体如下:天狗身披袈裟,鼻高脸红,脚踏高脚木屐,火眼金睛。这一时期的天狗出现了善恶之分,在《沙石集》中描写了善天狗的存在是为了守护佛法,而恶天狗则是与佛法相对立的存在。
在《平治物语》一书中,天狗在马鞍山修炼,早上专学问,晚上勤习武,展示的是一个不断自我增值的形象,被赋予了正义的色彩。电视剧《鞍马天狗》上半部分,讲述了天狗作为山神的种种故事,而后半部分是高僧在深谷中长时期修炼终成天狗的过程。这时的天狗脱离了前身——妖怪捉人的形象。当时民间也流传着天狗把在山中迷路的孩童安全送回家的故事。
王劼歆在《天狗的语义释义》一文中也提到,江户时代之后,乌天狗逐渐被鼻高天狗所取代,鼻高天狗与山神天狗的形象相差无几。平安时期出现的乌天狗,背部长着翅膀,而江户后的天狗则蜕去了雄壮的翅膀,难以维持飞行的能力,于是增加了羽扇这一装饰,羽扇具有起风及能在高空飞行的属性。这一时期的天狗形象与金发碧眼的基督教传教士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当日本人初次面对身型高大且鼻高蓝目的外国人,敬畏之情也借此寄托在了天狗的形象之上。此时的天狗形象可以说是现代天狗形象的雏形。
nlc202309081342
现代所广为人知的天狗形象基本定型为:红脸高鼻,身材魁梧,背有双翼,身着修行僧服和高齿木屐,左手持羽扇,右手握金刚枪,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妖怪形象。有的寺院将这样的天狗作为神使供奉,以便信众参拜。
(三)迎合时代发展的天狗
从古至今,天狗在日本文化中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随着天狗逐渐成为正义的化身,现代日本出现了许多以天狗为主角的产物,人们对天狗的喜爱可见一斑。很多影视作品中天狗都是演绎正义的角色,帮助周围的人们,甚至拯救人类。
《鞍马天狗》是一部由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连续剧,讲述了在幕府统治末期藩国混战的背景下,出现了名为“新选组”的组织,为维护幕府统治而不遗余力绞杀起义的武士。小野宗房在儿时被叔父夺取权位,随后被家臣浦部甚太夫带到鞍山接受天狗般的修炼,习武勤书练兵法。学成下山的小野宗房看见战乱的世道,他决定以“鞍马山的大天狗”为名伸张正义,阻止“新选组”的恶劣行径。电视剧中小野宗房变身为天狗的原因不难想象,主要是利用天狗的名声,此时人们将天狗作为信仰的山神,因此取名为天狗,也能神化自身的存在和能力。这一形象与山神天狗的象征意义一致,即扬善惩恶。
动漫《捉鬼天狗帮》中的天狗是捉拿妖怪的驱魔师,深受百姓爱戴;《元气少女缘结神》中的鞍马天狗是从鞍山下凡,变为明星,成功得到无数人的喜爱。以上的天狗都是正义化身。由此可见,现代日本对天狗这一形象喜爱有加,不仅把天狗这一元素添加到了电视剧中,还添加到儿童喜爱的动漫中,天狗扬善惩恶的形象已是深入人心。
三、结语
天狗传入日本几百年后,人们从未间断对其的臆想,可见日本人对这一神兽般的存在既敬畏又喜爱。天狗的形象从如狸如犬,到红脸高鼻、脚踩高脚木屐,日本人将天狗这一神兽般的存在塑造得更加接近人类。在传说故事中,天狗惩恶扬善,为人类做了很多贡献,从而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敬。如大雄山最乗寺、迦葉山弥勒寺和高尾山薬王院、鞍馬寺等等,其中后三个寺院更被称为日本三大天狗寺院。除此之外,日本也有天狗山,甚至各种小食店铺也有以天狗命名的。无论是平安时代还是近现代,日本人对天狗喜爱有增无减。
天狗顺应人们的心理需要,发展成为惩恶扬善的形象。近现代的日本人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各种超自然的载体来继续谱写天狗的故事。正因为现实中自己能力有限,面对危险或自然灾害时无能为力,人们往往会创造一些虚拟的载体实现自己的祈愿。恰如近几十年日本动漫出现的《美少女战士》《超人迪加》等,主人公借助变身器这一外物变成另一个超然的自我,通过变身后拥有的超能力拯救世界、拯救人类。而天狗的各个阶段的变化也无非是满足了各个阶段日本人的心理需要而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日本语言·习俗文化解惑释疑”(项目编号:201512620001)的成果之一。
日本文字的变迁 篇4
一、人口老龄化与日本社会
按照联合国规定,不分性别、职业、宗教等,只要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就称为老年人。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65岁以上人口在全体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的,就属于老年性国家或地区。根据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叫做“老龄社会”。而当这一比例超过20%的时候,则标志着这一国家或地区开始进入“超老龄化社会”。197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数达到730万,人口比例达到了7%,也就是说日本于1970年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而在1994年的时候,日本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了14%,至此日本开始进入“老龄社会”。日本政府在2011年发布的《高龄社会白皮书》中显示,截至2010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到2,958万,占总人口比例达23.1%,日本已经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据日本内阁府发布的《平成27(2015)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概要版)》中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14年)日本的总人口为1亿2,708万人(2013年日本的总人口为1亿2,730万人),而65岁(含)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3,300万人的历史最高值,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达到26.0%,也就是说在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65岁~74岁的“前期高龄者”为1,708万人,占人口的比例为13.4%;75岁以上的“后期高龄者”为1,592万人,占总人口的12.5%。
日本总人口不断减少,而老年人口却不断增加,造成这种社会现状的原因,除了科技进步、医疗水平提高等老龄化社会的共性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日本社会独有的历史性原因。二战后1947~1949年的这三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人口大繁殖时代,这三年间的年出生人口均超过260万,三年间出生的新生儿人数总计超过806万,是日本战后所迎来的“婴儿潮”时期,形成了巨大“人口团块”。这一代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就被称为“团块世代”。而就在2007~2009年间,日本迎来了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这一代人的集体退休。这还曾一度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2012年,这一代人则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因此目前日本也就迎来了历史上老年人口最多的时期。
老年人口比例之大以及不断增加的趋势,必然引起日本老龄化社会类型的再度变化。有学者预测,到2050年日本社会将会迎来“肩车型”社会,也就是说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将由一位年龄在20~64岁的人来照顾。这必然会继续加重青壮年的养老负担,同时给日本社会和政府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诸如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住房问题、年轻人口离职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也必须强化社会福祉,解决老年人的看护问题,以更好地应对新型的社会,维护社会的稳定。
从日本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老年福祉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人口基数世界第一的中国,在老龄化的社会进程中更要以邻为鉴。随着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条件和家族构成的不断变化,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福祉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说明老年福祉问题是一个动态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来把握,必须及时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和国民实际需求不断调整。
二、日本老年福祉政策的变迁
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养老机构和人才紧缺状况比较突出。机构中照顾老人的多为没有接受过福祉方面专业培训的30岁以上的女性。为此,日本政府在1971年提出了“社会福祉设施紧急整备五年计划”。该计划的实施,使养老机构的数量和专业人才队伍都有了很大改善。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养老福祉机构数量由1965年的28家增加到919家,增长约32.8倍,护理人员人数由1965年的673人增加到1979年的11,894人,增长约17.7倍。2000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护理保险法》,规定参加护理保险的人到65岁以上,在达到法定需要护理或生活援助标准之后,可自己选择所需的护理服务,与服务提供者签约后即可享受护理服务。其中照护费用的90%由护理保险支付,个人只需支付10%。随着服务内容、形式、主体的增加,日本各地区养老事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大臣官房统计情报部所统计,从1965年到2009年的44年间,日本从事福祉产业的护理人员、特殊养老院、日间护理中心以及短期护理设施在量上的由无到有,由少到多。其中,护理人员人数以及特殊养老院数量,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成倍增加,从事福祉产业的护理人员人数从1969年到1989年,增长了约7.5倍,特殊养老院数量从1969年的111家增加到1989年的2,158家,增长了10倍之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开始出现短期护理设施,截至2009年,全国短期护理设施数已达到7,215家,日间护理中心的数量达到22,267家。日本短期介护设施以及日间护理中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飞跃式发展,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从中央到地方积极部署积极践行的结果,是日本福祉产业飞速发展并成为世界上福祉产业最发达国家的有力证明。
日本福祉产业的不断壮大离不开福祉人才的培养,而福祉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对福祉教育的推行。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福祉大学,并在很多高校设立福祉学科。截至目前(2014年底),日本全国有184所大学里设有福祉学科,其中国立大学12所,公立大学16所,私立大学156所。除此之外,全国还有300多所短期大学和专门学校设有社会福祉和介护福祉专业。
综上所述,为促进福祉人才的发展,日本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在学校开设福祉专业、开设福祉学校和福祉人才中心,采取国家资格认证考试等措施对福祉人才进行能力认定。除此之外,相关机构根据不同时期人口老龄化所呈现出的特点,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福祉人才体系,使养老机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使养老福祉人才培养更趋专业化、合理化,使养老设施类型趋向多样化。
三、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且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年龄不断提高的趋势表明,未来我国老龄化的规模和速度绝不亚于日本。在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8,811万,已超过总人口的7%,中国也由此步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中国大陆总人口136,782万人)的15.5%;65岁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而与日本相比,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虽不及日本,但更具有挑战性。由于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仍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贫富差距大等问题,我国老龄化的规模庞大,地区差异大,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应对老龄化的法律和制度准备不充分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庞大的老年群体对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这需要大量的相关从业人员。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福祉教育体系,对福祉人才的培养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应从日本等老龄化国家吸取经验,做好福祉人才的培养工作,探索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福祉政策和路径。
参考文献
[1]康越.日本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简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许福子.关于福祉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3]张晓霏.日本福祉教育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彭玉琨,贾大光,王时彪.浅析老龄化社会与福祉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日本性别语分类与变迁小考 篇5
关键词:男性;女性;变迁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一、前言
关于日语女性用语的表达形式及特点,诸多学者已作大量的研究。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性别语言也是受日本的阶级分类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到了日本,发生了何种的变化,使日本的语言的性别分类如此明显。日本性别语在词语方面的差异有哪几种,在表达方式与表达习惯上男性与女性又有什么不同,日本性别语从江户时代到现在,又经历了何种变化,本文带着这些问题,对日本性别语作以下粗浅分析。
二、日本性别语的分类
根据著名日本语言学学者皮细庚的分析,日本性别语可分为五类:人称代名词的差异,感叹词的差异,终助词的差异,敬语使用的差异,语体的差异。[1]本文根据皮细庚学者的分类,对日本性别语进行分析:
1、人称代名词的差异。人称代名词在日语中,男性的人称代名词较为丰富多彩,而女性的人称代名词较为单一。男性的第二人称代名词有五个,而女性从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特有的第二人称代名词。男性的第三人称代名词很多,女性一般只用一个。男性人称代名词远远多于女性的人称代名词的现象不仅表明男性从古到今地位比女性高之外,也表明日本男性的交际面比较广,因此需要更多的人称代名词来表示其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古代的女性一般不常外出,近代的日本女性大部分也仍然是家庭主妇,在固定的空间生活,因此并不需要很多的人称代名词。
2、感叹词的差异。男性的感叹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对方做出积极的反应时发出的声音,语气比较粗;一类是呼叫对方,使对方认同的表现;这两种表现都是比较积极的,主动的,而女性的感叹词如都是听到对方的话而做出认同的表现,比较被动而且稍带有“不得不”与“受惊”的语气。
3、终助词。终助词的男女使用区别比较复杂,男性的终助词一般有提醒,稍带有命令的意思,而女性的终助词语气一般比较轻,带有疑问的意思。
4、敬语使用的差异。日本的敬语大致分为三种:尊敬语、谦譲语、丁宁语。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常用即丁宁语,而男性则多用常体。尤其是女性频繁使用接头词“お”,已经远远超出了敬语的范围,成了一种美化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
5、语体上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女性多用和语词汇,少用汉语词汇,而男使用汉语词汇较多。和语词汇是日本固有的语言,更接近于日常生活,更适合于表达委婉,丰富的感情,而汉语词汇则相对比较生硬。而在古代,男女受教育的程度悬殊,男性一般受汉语教育比较多,而只会和语的女性比较多。另外,日本男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比较直截了当,常使用动词命令型,常用常体而不用敬体,使用简洁断定表达方式等等。而女性则几乎不使用动词命令型,也很少使用常体。
三、日本性别语的变迁
以上从日语性别语的分类中分析了日语性别语的特点,但日语性别语的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江户时代,专对女性说教的读物就开始在日本流行。男尊女卑的生活理念贯彻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进一步促进了男女用语的差别和形成女性语言心理。因此在江户时代,性别语,男女使用的语言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由于社会文化的制约,女性自然就产生这种心理,对自己的言行非常谨慎,说话时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去遣词用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日本普及了教育, 女性享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女性的社会生活和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社会也不得不提倡男女平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语的使用只体现一种文雅的心理。多表现在接头语和句末助词等。到了现代,日本属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一。但是,在现代化的日本社会里,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日语里女性用语的那种浓厚的“女人味”仍然是其他国家语言无可比拟的。女性语言远比男性语言谦恭得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女性在苛刻的条件下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但是,女性仍然处于附属地位,在社会上,女性要通过语言表达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在日本,无论何时何地,女性都比男性采取更为礼貌的语言行为。以表示自己有教养、有文化,从而希望给别人一种美好的印象。其语言心理则从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性的男尊女卑心理转为现代社会交际性的评价心理。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日本性别语中,男性的人称代名词较多,男性用于多用常体,不用敬语,用汉语较多;而女性的人称代名词较少,多用敬语,用和文较多,比较礼貌优雅。而语言受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由于江户时代的日本女性受到中国儒学思想的影响至深,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遣词用字,决不能犯规。到了现代,日本人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崇拜西方国家,女性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日本女性使用敬语的心理由封建社会的身份型转为现代社会的交际型,这种现象与外来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注释:
[1]皮细庚《日语概说》2008.6.
参考文献:
[1]旅の文化研究所编:《江户の性文化》,1997年8月1日.
[2]佐々木瑞枝:《女の日本語 男の日本語》, 筑摩書房,1999年6月.
[3]???.????:《文学と社会における女性と言語》,弓書房,1989年4 月.
[4]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岩波書店,2000年4月.
[5] 山根常男:《ゆれ動く現代家族》,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84年9月.
日本文字的变迁 篇6
1971年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从日式经营中学到什么]一文中总结到,日本企业经营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集体决定、终生雇佣和企业内部培训三个方面;根植于家族主义之上的日本企业文化,表现在日本企业管理的的方方面面。[集体决策]一度被认为是日本企!经营特征之一。这种制度的来源是因为全体员工把企业当做[家],一旦被吸收成为企业的一员,就会团结一致、全心全意地的为企业付出,不计报酬地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献言建策;为了营造家的氛围,日本的大型企业免费为新员工提供单身公寓,为全体员工建造疗养院等福利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广泛存在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度],也来源于日本企业的家族主义观念。
在日本企业中,对于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由公司进行内部培训。即使现在日本公司的新人跳槽现象逐渐普遍起来,这种企业内部培训也仍然在进行。在这样的内部培训过程中,从企业理念的介绍,到成为一个社会人应有的心理准备,以及本公司的业务习惯,细节之处如商务信函的基本书写方法都会对新入职员工进行细致入微的实践指导。尽管这种实践培训的日期不长,通常在一个月到半年之间。但是通过这种公司内部培训,同期进入公司的这批人会逐渐成为一个团队,相互之间能够产生一种类似于古代科举的同门或同期的连带感,大大加深对公司的理解,提高工作的效率,这也是企业高层愿意进行内部培训的一个目的。
在入职初年的培训中,企业会培训这些新员工关于商务实务方面的基础知识。例如,制作公司内部活动的策划书、给客户发商务信函等,这些基础工作由所属部门的直接上司来指导。在这养的实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与公司内外相关的沟通交流方式。同时,新入职员工也能学到许多公司内部使用的固定用语。每个日本企业都有一些内部通用的专门用语,这些专用语的存在有助于增强全体员工的团结意识,更方便于内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日本经济自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与金融的自由化而不断发展,日本企业也通过不断的海外扩张实现了国际化。但是,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随之而来的[失去的20年],现在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与之前已经大不相同,企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日本企业主要特征之一的终身雇佣制也徒具形式。企业内部培训制度随着雇佣的不稳定与人才的频繁流动而逐渐向外包的趋势发展。因此,扎根于日本企业文化之上的日式商务信函也深受影响,其格式与表达方式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二、日式商务信函的特征及变化
日式商务信函包括公司内部的通告指示类文书以及和外部企业团体进行业务往来所使用的正式信函。与欧美语系相比,日语有简体敬体之分,而且具有语序自由、主语省略等特点,因此常常被认为暧昧难懂。但是商务社会中,为了便于交流,日语商务信函具有固定的格式以及措辞,使其变得简洁易懂。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终身雇佣制崩溃等企业环境的变化给日企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使日企之间的商务信函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发生了不少变化。
(一)主语省略对日式商务信函的影响
日语中的主语特别是第一人称主语常常会被省略。但是在商务信函中不是这样,为了便于划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相关双方的关系往往需要特定下来。5W1H等要素更是必须要清晰明白的进行说明。因此,在信函的抬头与落款处,会一目了然地把信函的接收人与发出人标出来。有了这些格式方面的要求,那么在一份商务信函中,至少主格与对格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根据敬语使用及文脉关系,内外上下关系和权利义务的归属方会轻易地被划分出来。
(二)暧昧间接的表达方式
铃木孝夫认为欧美人之间的对话是双方意见与思想的直接碰撞,属于[网球型];日本人之间的对话是[壁球型]的,对话双方的思想和意见不是直接地互相碰撞,而是像做壁球运动一样,通过在墙壁作为媒介间接地弹射给对方,因此日式的交流也是一种间接的交流。日式商务信函中同样保留了这种特征。不直接称呼姓名而是以职务来称呼对方,称自己的公司为[当社]等,日本人还是相对喜欢采用委婉而间接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日语中经常会用到[させていただく]这种表达方式,这不单单是表达一种谦逊的语气,更多是根源于这种避免与对方直接碰撞的日式思维,而采用的[壁球型]的表达方式。
(三)逐条列举的广泛应用
在日式商务信函中,常常可以看到逐条列举式的书写方式。为什么在日式商务信函中会如此多地采用列举式书写方式呢?实际上也曾经出现过长篇大论的文章式的日式商务信函。但是人们很快对此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把长段落分为小段落,简洁地把意见地表达出来。对商务信函中并列关系的内容,采用逐条列举的方式,这样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日式商务信函的格式。根据吉川幸次郎的理论,日语的语序相对自由,句子中的词语是可以自由调序结合,因此在日式商务信函中仅仅通过单词和语句的罗列是可以表达清楚双方的意见和主张的。日语中往往习惯把要点放在句末,这与习惯把结论前置的欧美式商务信函有着巨大的差别。在注重时间与效率的职场,这是极其不可行的。因此日式商务文书也吸取了欧美的长处,在信函初始便写出结论,然后再以逐条列举的形式说明原因、背景、费用等。
三、日本企业文化与日式商务信函的联系
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所衍生出的业务往来方式、人际关系沟通的方法与世界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对日式商务信函特征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日本企业文化与商务交流方式是有联系的。从商务文书的特征变化中可以观测到日本经济社会的变化给日本企业的沟通方式带来的影响。
中根千枝在「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和「タテ社会の力学」两本著作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以家族为中心的内外关系主导着日本社会,这种内外关系也同样存在于日本企业。在日本社会文化中,每一个家族或企业都被看成一个整体,[内与外]有着严格的区分。在商业交往中,各个公司、团体对于代表着自身的商务信函十分重视。信函发出方会根据与接受方不同层面的关系而采取特定的表达方法和文体格式。在日本公司内部也是如此。做出某项决议时,常常把盖有各个部门印章的文件在公司内部传阅。这时其实文件的具体内容如何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告知全体员工,以便于企业上下思想意识与目标的统一。
在日本商业社会中,企业内部流通的文件与向外部所发出的商务信函中所使用的表达和格式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可用[内与外]的理论来解释。在日本的公司内部,全体员工如同家人,对社长、课长等上司可以不加姓名和尊称,直接以[社长]、[课长]等职务称呼即可。在公司内称呼上司为[社長]、[課長],就如同家庭内称呼父亲为[お父さん]一样。这就如同在面对家庭之外的人时,不可用敬语称呼自己的父亲一样。因此,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日常用语规律,也可以用[内与外]的理论来解释([家の言葉]金田一晴彦)。另一方面,称呼家庭之外的长辈就如同称呼公司的客户一样,需要使用敬语和尊称。称呼客户所属的公司或团体则要加上[様],或以「貴社」称之。将非人格的事物人格化也是日语的一个特征。
四、结论
以家族为中心的日本人际关系适用于日本的商业社会,[内与外]的社会学理论也同样支配着日本商务社会的沟通交流,这些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同时近年来,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日本企业的的终身雇佣制逐步解体,以及世界范围内IT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邮件的普及,日本企业间的商务文书也受到了影响,不仅格式与用语变得更加简洁明了,企业独自的特征也逐渐消失。社会的每个细微变化都会给日本的企业文化及用于日企间沟通的日式商务信函带来意味深长的变化,这是作为日本文化与日语研究者今后应该留意的方向。
参考文献
[1]《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中根千枝講談社現代新書
[2]《ドラッカーさんが教えてくれた経営のウソとホント》坂井綱一郎日経ビジネス文庫
[3]《日本語上�下》金田一晴彦岩波新書
[4]《仕事文の書き方》高橋照男岩波新書
[5]《教養としての言語学》鈴木孝夫岩波新書
日本文字的变迁 篇7
说起汉字, 就会想起我们使用的中国文字—汉字, 即“中国固有之文字也” (1) 。根据自古以来中国流传的说法, 汉字是由黄帝时代名叫仓颉的史官发明的, 而黄帝时代则要追溯到很早的三皇五帝神话时代。
现在所说的日本汉语词就是我们看到的日语中除了假名以外的一种文字 (2) 。日语的文字包括假名、汉字、拉丁字母, 日语中的汉字最初是由中国传入的。汉字的发音分为吴音、汉音、唐音。
汉语词传入日本以后, 因为使用环境发生了变化, 意义也产生了变化, 随后这些汉语词在日本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产物, 也就是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关于词语的文化意义的界定, 苏宝荣在《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一书中有明确的论述:“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词的语言意义指以概念为核心的词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形成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获得的意义。”也就是说, 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 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 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词的文化意义。
二、汉语词的变化到自制汉语词
说到汉语词在日本的变化, 我想从侧面的角度, 也就是源顺的“假字观”在汉语词范围内对假字的认识中, 反映汉语词的变化。源顺的《和名类聚抄》是一本和汉辞书, 既然是和汉辞书, 那么首先就列出事物名称的汉字。其中举了很多认为假字的例子, 并给出了解释, 比如:
葦鹿 (あしか) (水獣の名)
葦鹿本朝式云葦鹿皮、阿之賀。見于陸奥出羽交易雑物中矣。本文未詳。
(一〇巻本『和名類聚抄』巻七、毛群部)
此外, 他还引用了许多假借字, 给出的所有注释都是“本文未详”, 要参照的都是汉籍中的原始汉字, 而且他认为在汉籍中没有找到出处的汉字的意思都是暂时的。所以从此方面可以看出, 当时日本汉语词的意义都是参照中国典籍中的原有意思的, 甚至可以说是照搬的、引用的。
随后随着文明发展, 日本人开始对汉语词进行加工 (3) , 如训读的出现等。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假名, 尤其发展到了平安时代, 达到了和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当时, 不仅是女性, 男性中也开始用假名书写的高潮。日本人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 生活中的一些汉语词直接用假名代替。但是即使在这个时期, 汉语词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甚至有一些假名在正式的文本书, 写的时候都是假借的汉语字或词, 甚至有一种汉字崇拜倾向。所以此时的汉语词占据着重要地位,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渐渐地, 随着文化和经济发展, 日本人的生活更丰富,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和生活的需要, 日本人创造了许多汉字, 日本人在制造汉字的过程中, 酷爱“上”、“下”的组合。
比如:“峠” (とうげ) 这个词本身表示上下山的意思, 早在镰仓、室町时代就已经出现, 意思简单易懂。可能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多山, 上下山活动比较频繁, 人们为了方面简洁地表示这一活动, 就创造了这个字。这个日本自己创造的汉语词在日本本土文明发展过程中染上了浓厚的日本文化色彩, 就这样, 汉语词的意义在日本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
这样的日本自己制造的汉语词还反过来流传到我国, 被我们接受并使用, 比如:瓦斯、唯物论等词。
三、从汉语词的几个常识看汉语词的文化意义
在日本变化发展的汉语词具有了日本文化特色, 其意义就染上了日本文化气息。下面我就从几个汉语词的常识角度进行阐述。
1. 从イヌ可以写成“犬”, 而ネコ不能写成“猫”的现象看汉语词的文化意义。
二战后的1946年, 为了表记现代国语, 开始实施限定日常使用汉字范围的新规定, 也就是日本有名的《当用汉字表》。此《当用汉字表》规定了1850个字, 规定范围内的1850个字用汉字表记, 其他则用假名表示, 这样规定下的限制色彩非常浓厚, 因此该时代被称为汉字限制时代 (4) 。
随后, 在时代发展变化下, 这样的限制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日本汉语词的使用中, 出现了许多不合拍的地方。如小标题中的イヌ可以写成“犬”, 而ネコ不能写成“猫”的这一现象。既不符合人们的使用方法又不符合实际生活现状, 在《常用汉字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得到了改善。
从上面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到, 汉语词是在逐渐适应实际生活过程中产生自己发音和表记的统一的, 并且产生适应那个地区实际需要的文化意义的, 所以可以说汉语词的文化意义具有实际适应性。
2. 从同一地方的住址是“阿佐谷”, 站名是“阿佐ヶ谷”看汉语词的文化意义。
在不断规制汉语词的过程中, 在日本东京街道上, 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组表记方式:“阿佐谷”、“阿佐ヶ谷”、“阿佐が谷”等。其中“阿佐谷”从数十年前作为地址的正式表记就开始使用了, 但是站名又写着“阿佐ヶ谷”, 另外店铺的招牌上是“阿佐が谷支店”的字样。虽然如此, 但是日本人没有感到困惑, 更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虽然有不同表记, 但是表达的是统一的汉语词的意义, 都表示那个地方, 不会给人们带来歧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汉语词虽然开始是外传入的一种文字或者一种表记, 但是当它融入到另一种环境中的时候, 没有失去语言是用来沟通的这一根本功能。只要人们能正确传达信息, 那么怎么样表记、怎么样传达可能都是次要的。这就使汉语词的文化意义具有实用性。
3. 从“恶魔”这个名字不被认可看汉语词的文化意义。
在日本户籍申报的时候, 必须提交的是有读音标注的名字。在日本户籍管理处有这样一个案例 (5) , 曾经有人想为孩子取名叫做“恶魔”, 政府考虑到孩子的将来, 觉得这个名字的意义具有邪恶性, 超越了法规规定的名字的范围, 所以没有予以受理。当时, 父母提交的汉语词的表记发音是“てんし”, 还可能让人联想到“天使”, 想想如果这对父母当时提交的发音是“あくま”, 那么问题就更复杂了。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 虽然汉语词的文化意义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但是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保留一些词, 这些词保留着汉语词最初被大众接受且深深在人们心中打下烙印的含义。这些意义不论在哪个国度、哪种文化中, 一旦人们心中对之有了观念上的认识, 那么它的文化意义就很难改变。我认为体现了汉语词的文化意义的保守性。
四、汉语词文化意义发展变化的本质
在以上一个小节具体几个常识性认识中, 我概括了自己对汉语词文化意义性质的理解。那么拥有这样性质的汉语词的文化意义, 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归到“文化意义”这个定义上。所谓的“文化”就是在一定自然地区中, 形成的具有人文色彩的东西, 包括这一地区的科技及其文艺等方面内容, 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那么既然这样, 汉语词在日本这个地区、这个民族中使用的话, 当然文化意义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最终适当的被接纳, 不适应的慢慢改变, 消失被新的取代, 这就是汉语词文化意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学习汉语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日本实际情况, 具体学习。切忌用潜意识里的意义去套, 避免理解和使用上的错误。
摘要:在中国人看来, 如果认识中国汉字, 看到日本报纸或者其他文献, 就会觉得好像认识;稍微学过日语的人, 看到这些东西, 就会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很多人误认为日本人用的就是中国汉字。其实, 被中国人这样认为的这些汉语词的来源和文化意义远非我们理解得那么简单。本文将从日语中汉语词的变迁角度分析汉语词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汉语词,自制词,变迁,文化意义
注释
11 辞海.中华书局, 1947.
22 中田祝夫.日本語の世界4-日本の漢字.中央公論社, 1982:86.
33 高島俊男.漢字と日本人.文春新書.平成13年:74.
44 高坂登, 著.陈雪, 金伟, 译.日语汉字趣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3.
日本文字的变迁 篇8
一、从《当用汉字表》到《常用汉字表》
从1972年11月起, 国语审议会着手对其进行改革, 开始对汉字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日本的三大报纸, 九十种有代表性的现代杂志, 以及各种法令、公用文等, 并且通过民意测验, 调查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对汉字的认识。经过8年大量的调查研究, 终于于1981年10月由日本内阁公布实施《常用汉字表》, 同时废除《当用汉字表》, 表中汉字总数为1945个, 其中包括《当用汉字表》中的1850字。新增的95个字, 都是使用度、机能度较高, 造字能力较强的汉字。其中许多字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搭乗”的“搭”、“陸曹”的“曹”、“偵察”的“偵”、“駐屯地”的“屯”等字, 反映了日本民众对国家防卫问题日益关注的时代潮流。
《常用汉字表》与《当用汉字表》截然不同, 它放松了限制, 明确规定此表是有关汉字使用的大体基准, 并不是限制汉字使用的限制表;并指出它不影响科学、技术、艺术等各专门领域以及各人的汉字使用, 也不否定在以往的著作和文书中所使用的汉字;而且人名、地名等也不受限制。但必须指出的是《常用汉字表》的大体基准并不意味着汉字使用的绝对自由化, 而是要求人们尽可能根据这个表使用汉字。
《常用汉字表》在字体上仍沿用《当用汉字表》的原字体, 只是把“燈”简化为“灯”, 新增加的汉字原则上采用了已通用的简写体。以前的《当用汉字表》由汉字表、音训表、字体表等三个附表组成;而《常用汉字表》只有常用汉字一个表, 表中同时列出字种、音训、例词, 是一个综合表。即便如此, 表外汉字的书写仍然大量存在, 如“迂回”中的“迂”、“楷書”中的“楷”、“拉致”中的“拉”等。此外某些日常使用的汉字如“誰 (だれ) 、鞄 (かばん) ”, 以及“家”的训读“うち”等也未被收入。所以仍有不少人对这种标记规则持批评态度。不管怎么说, 从《当用汉字表》到《常用汉字表》都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在日本围绕汉字的争论由来已久, 历史上对汉字的限制总是多于对它的合理开放, 所以这次《常用汉字表》的制定也可以说标志着日本文字改革历史性的转折。
汉字表的改革使日本人从旧表的限制中解脱出来, 汉字政策朝着比较开放、富有弹性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特别是现代日本年轻人中有讨厌汉字的不良倾向, 因此这次改革有助于抵制外来语的泛滥, 提高汉字的地位, 增强汉字的生命力, 充分发挥汉字的优势, 使日本的汉字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二、日本人的姓名和汉字
1. 日本人的姓和汉字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姓都是使用汉字来记录的, 但两者相差很大。我国常用的仅有5百个左右, 而日本人的姓有近7万个。如果把相同汉字不同读音的情况也考虑进入, 大约有14万个。而且其中的80%—85%源自日本的地名。江户时代一般只是贵族、士族阶级才有姓, 明治8年 (1875年) 的大政官布告要求平民百姓也必须有姓。于是有取地名的, 有取商店名的, 还有从汉籍佛典、器物、动植物、天体、方位、官职、古代的姓中选取的, 但大部分取的还是居住地或故乡名, 所以日本人姓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居住地的环境特点作为姓氏。特别是有“田”字的最多, 如“山田、治 (はる) 田、新 (にい) 田、柴 (しば) 田、芦田、吉田、武田、位田、本位田 (ほいでん) 、印田、隠田、藤田、森田、花田、稲田、水田、太田、平田、田中、田井”等。日本人的姓氏充分反映出日本的地形地貌、稻作文化, 以及日本人崇尚自然的思想。
从词源上看, 日本的四大姓氏分别为“源、平、藤、橘”。其中“藤原”来源于奈良县藤原这个地名, “平”来源于平安京的平, “橘”是植物名, “源”是表示事物根本的抽象名词。据说东日本以姓“鈴木、佐藤、高橋”, 西日本以姓“田中、山本”的为多, 朝日生命调查的前十位依次是“佐藤、鈴木、高橋、田中、渡辺、伊藤、小林、中村、山本、加藤”。此外, 富山县的新凑市以怪姓集中而闻名。按照能坂利熊的分类, 可分为:
(1) 日常杂货类:籠、車、桶、網、糸、綿、風呂、手丸 (てまり) 。
(2) 食品类:味噌、塩、米、小豆、豆、糀 (こうじ) 、飴、酢、菓子、油。
(3) 与渔业有关的:魚、釣、波、海老、鵜。
(4) 数字类:三箇、三歩一、三盃、四日、七軒、八丁。
(5) 其他:腰、腰巻、袴、石灰、灰、地蔵、菊、甲 (かぶと) 、牛、苗代、材木、屋根、宮、門。
冲绳较其他地方而言, 一字姓和三字姓的较多。如“伊土知 (いじち) 、伊修院、祁答 (けどう) 院、慶 (いわい) 、巴 (ともえ) 、尚 (たかし) ”等, 据说这是萨摩藩强行区别出生于其他地方的人所遗留下的痕迹。
2. 日本人的人名和汉字
昭和23年 (1948年) 的户籍法规定用于人名的汉字必须是法令规定的常用简单的文字, 在实施规则中规定使用《常用汉字表》中的汉字或平假名或片假名。但很多时候父母想给孩子起的汉字都因这个规定而无法实现, 于是昭和26年 (1951年) 5月公布了由92个汉字构成的《人名用汉字别表》。昭和56年 (1981年) 10月, 在废除《当用汉字表》, 公布《常用汉字表》的同时, 又公布了《人名用汉字追加表》, 补充了54个汉字。于是用于人名的汉字共计174个, 但其中的“仙、尚、杉、甚、磨、斉、龍 (常用汉字字体为辰) 、悠”这8个汉字是《常用汉字表》中已有的, 因此除去这8个汉字的166字再加上常用汉字1945个, 共计2111个汉字可以用于人名。
三、日本的报纸和汉字
报纸的使命在于向不特定、尽可能多的读者传递新信息。因此, 报纸用语要尽可能通俗易懂, 不论多难的内容, 也要在高中生能看懂的范围内编写。报纸用语力求易读易懂, 它对日语教育, 以及语言的实际应用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昭和28年 (1953年) 成立了报纸用语恳谈会, 它主要是在日本国语政策的指导下, 对加盟的各报社、通讯社及广播等大众媒体制定统一的标记基准, 并搜集新闻界对国语政策的意见, 力求推进国语的简明化和报纸制作的现代化。报纸作为大众媒体, 它的用语首先要严格遵守《常用汉字表》, 加盟报社又可根据报纸用语恳谈会上的决定, 使用了一些与《常用汉字表》不同的汉字。
1. 不使用下列《常用汉字表》中的11个汉字。
謁、虞、且、箇、遵、但、脹、朕、附、又、濫
2. 使用下列《常用汉字表》以外的6个汉字 (括号里为使用的音训读法) 。
亀 (キ·かめ) 、舷 (ゲン) 、痕 (コン) 、挫 (ザ) 、哨 (ショウ) 、狙 (ソ·ねらう)
3. 特别认定的音训读法。
個 (カ)
不使用上述11个汉字的原因在于“虞”完全可以用“恐”代替;“遵”在表示“したがう”的意思时是和“順”一样, 因此“遵守、遵法”便写成“順守、順法”;“膨脹、濫用”写成“膨張、乱用”;“附”用“付”代替;“且つ、但し、又”是接续词无需写成汉字;“謁、朕”则涉及报纸敬语使用法的问题。日本报纸在作报道时, 原则上是不使用敬语的, 但涉及日本皇室时则不同。以前使用了许多特别难的汉语词, 直到昭和22年 (1947年) 8月宫内厅和报道机关达成一致:在一般用语的范围内使用最高级的敬语, 如“玉体、聖体”改为“おからだ”, “天顔、竜顔”改为“お顔”, 等等。后来日本国会在开会之初举行的天皇到会的开会典礼上, 把“勅語”改为“おことば”, 把“朕”改为“わたくし”。现在有关皇室的报道, 都使用简明、朴素的一般敬语形“れる·られる”“お (ご) ...になる”等形式。
四、日本的公用文和汉字
所谓公用文指的是国家、国家机关、地方公共团体和其他公家机关以及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 在职务上做成的文书。公用文大致可分为法文、公文、记录和准公用文。其中法文包括宪法、诏书、法律、条约、政令、省令、规则、告示等。对一般日本国民来说, 公用文既是约束他们生活、约束社会的东西, 又是保障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下面本文着重从汉字使用规范来探讨和日本国民生活、社会息息相关的公用文中的汉字。
公用文中汉字的使用规范, 大致有以下三个。
1.《常用漢字表》
2.《公用文における漢字使用等について》
3.《公用文作成の要領》
伴随着昭和56年10月1日《常用汉字表》的实施, 各行政机关拟定公用文时的汉字使用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标准。但在《常用汉字表》的基础上, 根据公用文的实际情况,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通知中的《公用文中的汉字使用》成为重要的补充。
摘要:为了了解汉字在日本人文字生活中的作用和现状, 本文首先从作为日本社会汉字使用大体基准的《常用汉字表》入手, 说明日本政府现行的汉字政策;接着谈一谈与日本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姓名用汉字, 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报纸, 以及公用文中汉字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日语汉字,日本人,文字生活
参考文献
[1]孙光.日本汉字表新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81, (03) .
[2]彭泽周.汉字传入日本简史及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J].当代语言学, 1981, (01) .
[3]王新潮.关于日本人的姓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0, (02) .
[4]安子介.汉字的再认识[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 1987.
浅析日本文字——以汉字为中心 篇9
关键词:日本文字,日本汉字,历史,读音,写法
根据《高等院校日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2001年版)收的汉字有1607个,5500个词汇中汉语词有2469个,占44.89%。以汉字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了解日语中的汉字问题对日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在日语学习中要理解日本文字尤其汉字,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中国的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本文从汉字的历史起源,读音,写法以及平片假名方面进行考察。
1 历史起源
中国的汉字经过约2千年的演变,发展到西晋,逐渐成熟。据《古事记》、《日本书记》记载日本应神天皇时期,百济的王仁曾持《论语》10卷,《千字文》1卷赴日讲经,由此推测汉字在4世纪至5世纪作为正式的书面文字材料传入了日本。邪马台国是《三国志》中《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条(通称魏志倭人传)记载的倭女王国名。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有“畿内说”与“九州说”,所以“原始日语”也就有了“九州地方中心说”和“近畿地方中心说”,但因史料限制,至今尚无定论。也有秦国徐福东渡日本把当时的中国文字带入日语的说法,但尚未有有效的证据。
1.1 汉字的发音
日本汉字的读法分音读、训读两类。“音读”指源自中国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如“花”原为“kwa”,合拗音被直音化变成了“カ(ka)”。中国的汉字随着时代,地域的差距有所不同,所以日本的汉字音就有了“吴音”、“汉音”、“唐音”。“吴音”,普遍认为秦,汉以前中国南部的音经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但是根据考察关于“经由地”有些认为当时朝鲜半岛使用的发音与中国北方地区的发音相似。根据《倭名类聚抄》,吴音是通过中国的南部经过台湾传入琉球(现称九州)地区。所以关于“吴音”,只能认为汉字由中国或者朝鲜传入日本,在此时传入日本而得日文读音的汉字,当时没有读法的名称,学汉音之后,此读法称为“吴音”。“汉音”是7、8世纪派遣大唐长安学习的遣唐使、僧侣把的长安为中心北方音带回日本的音。“唐音”是镰仓时代以后随禅宗的留学僧或者贸易商人所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训读,是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有时中国的部分方言和韩文也会有汉字训读的现象。有奈良时代以来几乎没有变化的读法,如“花(hana)”、“山(yama)”等;也有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变化的读法,如“危あやうい→あぶない”、“得う·うる→える”等。另外还有“重箱读(音+训)”和“汤桶读(训+音)的音训读法。
1.2 汉字的写法
1.2.1 国字(和制汉字)
日本自家创造的汉字,不同于中国大陆通行的简化字,而是只限于日本语使用的汉字。这些汉字在日本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国字从奈良时代开始出现,《新撰字镜》中有400多个国字记录,到了江户时代作为荷兰医学的翻译词使用。现在,常用汉字表中的“匁、込、峠、畑、塀、搾、働、枠”八个字为国字。部分汉字亦逆输出至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如现代中文收录:“呎”、“腺”、“癌”、“鳕”和制汉字也对中国起到一定影响。如:お電話、弁当等词是从日本传过来的。
1.2.2 万叶假名和借字
在汉字刚传入日本时,假名尚未出现,日本人选用数十个汉字表音,就是万叶假名。万叶假名大体分为借音假名,如:“由岐yuki(雪)”和借训假名“八間跡yamato(大和)”。另外还有被称作“戏书”的假名,如“十六”(利用九九法表达鹿)、蜜蜂飞得声音叫“bu”。但万叶假名中有如用“宇、有、雲、右”等多个汉字假名ウ的情况。一个假名为什么要用多个汉字表示,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定论。借字像万叶假名一样,是无视字本来的用法,借用来替代标示的汉字等文字,通常是借用汉字。与万叶假名不同的是借字中的汉字相对固定,万叶假名相对应的汉字不固定。日语借字经常使用“学年别汉字配当表”与“常用汉字表”内所没有的汉字或读音,大众媒体原则上基于法令规定会避免使用。
2 平假名和片假名
平假名是从中文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的。部分文献记载平假名是由学问僧弘海大师空海所创制,可是这说法遭到质疑。《周易抄》中记载着草假名和片假名,后人认为平假名还源于草假名。根据《沙弥十诫威仪经》平假名和片假名交叉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平假名在9世纪~10世纪成立,并不像空海说,它是经过多人形成的。片假名也是日语中表音文字的一种。平安时代的初期为了训读汉字而发明,到了院政时期近似于现在的片假名的写法。现在的片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时代日本政府以编定五十音而确定下来,在这之前一个发音往往有多个片假名对应存在。早期台湾、中国大陆和香港教科书宣称片假名是由吉备真备所创制,可是这说法遭到质疑。反对的人认为,片假名形成的起因是当时的日本人把汉字作约定俗成的简化,并非一人之功,吉备真备可能对片假名有一部份的贡献。
3 现代日本文字
以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公布的《常用汉字表》中的汉字(共1945字)为标准,日本在2010年11月30日追加196个新的常用汉字,并削除5个汉字,合计共2136字。由此可以看出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电脑的普及对电脑中的汉字处理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1 电脑和汉字.
根据现代技术,在电脑中可以运用日文输入法可以打出日文汉字。但是还没有把所有的汉字都输入到电脑中。其中关于字形等细微的部分还没有定论。中国,韩国,日本作为同一汉字圈的国家,要促进国际交流有必要统一拥有想英语那样的电脑汉字处理方法。这也是我们日语学习者所期待的。
3.2 罗马字的使用.
日本文字除了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也有很多。如用于方便外国人的地名,新闻记事中的省略号PPM,WTO等。日语罗马字是使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日语发音的一种表示法。若把日语写成罗马字那么其拼法就成问题。其中有黑本式标音法、日本式标音法、训令式标音法。对于英语圈的学生来说适合黑本式,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训令式。如黑本式:tata-、tachi-、tatsu-、tate-,训令式:tata-、tati-、tatu-、tate。这样的话用罗马字表示像ち“tchi”和つ“tchu”之类的就成问题。
4 结语
汉字传入日本后,经历了日本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并深入到日本民族文化中。由于历史的传承性,也使汉字在日语中起着重要左右。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1)日语的发源中心是九州还是近畿(2)中国的汉字的音是怎样传入日本(3)为什么一个假名有好多个汉字来表示(4)平假名和片假名的作者是谁(5)同一个汉字圈之间的汉字处理以及罗马字的拼写等。这些都将成为日语学习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渡辺実.日本語史要説[M].岩波書店,1997.
[2]橋本進吉.国語学史·国語特質論[M].岩波書店,1983.
[3]橋本進吉.国語学史·国語特質論[M].岩波書店,1983.
[4]京都大学文学部国語学国文学研究室.天地本·享和本新選字鏡国語索引[M]臨川書店,1981.
日本の絵文字について 篇10
一、絵文字の定義
絵文字の定義は辞書または資料によって異なる。『デジタル大辞泉』は「 (1) 記録や意志伝達のために用いられる絵画的表現。文字発生の初期の形態で、象形文字以前のもの。 (2) 簡単な絵のような形で、言葉?文字?記号の代わりとするもの。例えば、非常口や禁煙を表すマークなど。 (3) 電子メールやメッセンジャーアプリなどで用いる、1文字サイズのイラストやアニメーションのこと。記号を組み合わせて表情を表す顔文字を含んでいう場合もある。」と述べている。
『日本国語大辞典』において、「文字の初期の形態であり、象形文字以前の段階のものである」というように絵文字を定義した。
『日本国語大辞典』の絵文字の定義はただ、文字のない時代における絵文字についての定義にすぎないと考える。したがって、本稿は主に『デジタル大辞泉』の定義を参考にし、絵文字を以下のように定義してみた:絵文字とは、絵画や図形を手段として、意思の伝達や事物の記録のための記号として用いた文字である。本稿では、携帯電話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で用いられている絵文字、つまり上記の『デジタル大辞泉』の絵文字定義の3種目のみを取り上げ、論述したい。
二、携帯電話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絵文字は現在の日本では携帯電話のメールやパソコンのメールで多用されている。過去、手紙がメッセージ伝達の主な媒体であった。手紙を書くというのは、今となってはやや高度な日本語作成能力が要求される。頭語や時候の挨拶にはじまり、結びの言葉や敬称など、手紙を書くには必要なルールがある。
これに対して、携帯メールは、メッセージの送り手側に手紙を書くような気構えを必要にしない。時間や場所にとらわれず、日常の何気ない会話からちょっとした用事まで、気軽に送ることができる。手紙や携帯メールのそれぞれのよさがあるようだが、今や携帯メールがすでに日常の主な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手段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のは事実である。
三、絵文字の使用のメリットとデメリット
では、なぜ携帯電話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いて文字の代わりに絵文字を使うのかというと、主に以下のような四つの理由があると思う。一つ目は、絵文字のほうが、喜ぶ、笑う、怒る、泣くなどいろいろな感情表現を簡単で、生き生きと伝えられること。それから、時間や手間を省くこと。例えば、忙しいのに返信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時、適切な絵文字だけを入れるとそれで済む。返信もすぐできながら、時間もかからない。そして、絵文字は親密な関係を表せること。例えば、あまり見知りではないとき、敬語などを使い、そして、だんだん馴染んでいて、普通体を使うことになり、もっと深く付き合ったら、絵文字を使うようになった、相手が絵文字のメールをいただくと、相手は好意のある人で、もう友達になったように感じたことはあるだろう。四つ目は言葉で言えないが、絵文字を使って相手に伝えられる。例えば、恥ずかしくて両親に「愛している」などのことばを口に出せないが、自分の気持ちをきちんと両親に伝えたい場合、メールも最後にハートのマークを入れると両親が分かるかもしれない。
以上は絵文字のメリットだが、実際携帯メールで絵文字の使用にはデメリットもある。主に以下の三つである。一つ目は、絵文字の互換性のこと。ケータイはコンピュータの内部と同様で、文字の表現に文字コードを使う。日本の文字コードの主流はシフトJISとU nicodeで、D o C o M o、auまたはSoft B ankのケータイでは主にシフトJISとU nicodeを使用している。ところが、ケータイ各社が実装しているシフトJISはJISが定義しているシフトJISを勝手に拡張したものである。漢字やひらがなに関してはほぼJISに沿って実装されているが、絵文字に関してはJISをまったく守っていない。U nicodeについても同様で、ケータイの絵文字の文字コードは、U nicodeの規定に必ずしも合致していない。つまり、本来、絵文字は携帯電話?PH S事業者により仕様が異なる機種依存文字である。そのため原則として、絵文字を含むメールは同一事業者の端末間のみで利用可能である。二つ目は、誤解を与えかねないこと。男女の間でハートを含むメールをいただくと、相手はまさか自分のことが好きだと誤解した場合もすくなくなかろう。三つ目は、絵文字の使い派もいるが、使わない派もいること。男性より女性のほう、年上より若者のほうがよく絵文字を使うという傾向が見られた。しかし、女性や若者といっても、必ずしも絵文字の使い派とは限らなく、個人差も存在する。もし使わない派に絵文字のメールを送ると、逆に悪感を招くかもしれない。
四、おわりに
携帯電話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で絵文字の使用にはメリットもデメリットもあることを明らかにした。結果として絵文字の使用は一言でよしあしが判断できな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本質は相手に自分が何を伝えたい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その場の雰囲気や感情を表現する絵文字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ならば、一時的な感覚を共有す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とって有効だろう。しかし、プレゼンテーションなどの場面では、相手に伝えたい事柄と、それを伝えるための論理化された手段の双方が必要なのである。したがって、絵文字をどう適切に使うのは最大の課題だと考える。
摘要:絵文字は日本では携帯電話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で多用されている。本稿は日本人がなぜ文字の代わりに絵文字を使うかの理由を探り、絵文字の使用について、メリットとデメリットを考えたい。
关键词:絵文字,携帯メー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参考文献
[1]安岡孝一.ケータイの絵文字と文字コード, 情報管理,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付属漢字情報研究センター2007.
[2]丸山景子.携帯メー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あり方について--絵文字の効果から探る, フェリス女学院大学文学部多文化·共生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論叢 (3) , フェリス女学院大学多文化·共生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会283-303, 2008.
【日本文字的变迁】推荐阅读:
从汉字日本化看日本文化的特征11-03
日本的海派01-19
在WPS文字中制作多行合一的文字02-01
日本的泡沫年代07-15
关于日本商业的10-17
观察日本的视角05-16
日本的樱花文化05-22
日本的核电劳工07-05
日本的国家神道07-06
日本的礼仪教育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