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海派

2025-01-1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日本的海派(精选3篇)

日本的海派 篇1

一、形成背景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思路源于1997年上海的第一次重大产业结构调整, 即都市产业结构调整。1998年, 上海市政府提出“都市型工业”新概念, 2000年确定了6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6 000平方公里的郊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布局。同年, 上海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达到了50%以后, 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在2000~2007年期间, 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的创意产业集群在城市经济空间重组、社会空间极化, 城市产业遗产保护等的耦合作用下, 显现出省事新的经济空间类型——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上海文化产业创意集聚区的发展与规模

从集聚区总建筑面积上看, 目前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用地绝大多数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被置换出来的工业房产。1981年, 上海的工业用地共有274.69平方公里。目前, 上海仅存有80平方公里。全市每年新增有500万平方米的废旧厂房。根据2004年上海统计年鉴显示, 城市内城的工业厂房一共有3 477万m2, 杨浦区、长宁区、静安区、徐汇区分别有921万m2、262万m2、137万m2、263万m2, 创意产业集聚区也大多数集中在这4个区内,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工业遗产都能转化成创意产业集聚区, 且部分创意产业集聚区也并不是在工业遗产地集中的, 创意产业集聚区也可能进入楼宇等空间。但无疑主要带动工业遗产地区复兴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占据了集聚区的大部分。目前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已覆盖14个区。杨浦区以建筑设计业为主, 形成了环同济设计产业带, 徐汇区以软件信息服务为重点发展集聚区, 长宁区积极发挥服装、时尚产业优势, 打造时尚产业类集聚区。从集聚区的经济产出上看, 2009年上海GDP产出达到14 900.93亿元, 其中创意产业的GDP产出达到1148亿元, 占上海全市GDP比重7.7%。经调查发现, 上海的创意产业不仅是集中在创意产业集聚区, 同时大量和部分地存在于集聚区的周边区域内。由于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形成集聚区与周边地区相结合的产业集聚形态, 对于中等规模的创意企业能够充分集聚, 而对于中小规模的企业则具有辐射的功能。因此, 创意产业集聚区不仅仅是具有明显地界的地域概念, 同时具有泛化的区域概念。一批优秀创意人才集聚在集聚区, 一部分人才分散在集聚区周边。呈现出集群创新系统为主, 区域创新系统并存的产业发展态势。

三、政策推动

上海市委、市政府也注意到了文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关系。自2004年中央批准上海试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后, 2005年上海出台《上海实施科教兴市行动纲要》, 要求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以科学技术作为动力, 在更高的层次上寻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 上海创意园要“伴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而迅速发展”。文化创意展业集聚区是由某类相关或相似文化穿衣企业聚集区形成的具有较完善产业链的经济发展区域, 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 各企业聚集形成的具有较完整产业链的经济发展区域。

四、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及规模 (田子坊和M50创意园为例)

1. 艺术工作者与小区生活共生的文化创意街坊

田子坊原是上世纪30年代的弄堂工厂等五家工厂组成。随着90年代产业结构的调整, 工厂效益不景气导致厂房闲置。为了保证个体住户有经济收入, 吸引部分艺术工作者先后进驻泰康路, 也产生集聚工艺品商店的磁吸效应入驻泰康路, 在此简历了创作工坊与展览场所, 产生了过去没有的文化街坊形象, 促使田子坊发展为绘画艺术创业产业基地, 重生了空间意义。2005年成为上海市第一批授牌的创意产业聚集区, 获得了2006年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奖。

2. 破茧而出的田子坊

随着“田子坊管委会”等相关联产业管理组织的成立, 卢湾区政府为了改善老旧小区的环境卫生, 出资对小区内的基础建设等公用与配套设施进行改造的维护保养;同时, 也分期分区地从事空间规划研究方案: (1) 搭配迎接世博会将里弄工厂改造为以创意产业的集聚地并塑造为市井文化的休闲场所; (2) 在居住功能不变的前提下, 对原建筑加以修缮与保护, 建设居住与产业之间的海派文化、生活方式和里弄风貌新型小区; (3) 注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和技术创新等手段, 使原住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前述三个语气成果的另类城市规划机制, 体现了田子坊“草根协力联盟的规划力”。

3. 保护权、拼经济的工业厂房M50的文化创意街坊

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历史工业区位位于苏州河南岸中段, 以前是徽商周氏家族产业, 94年则为上海春明粗仿厂。它是上海民族资本企业的集中地, 是目前苏州河保留得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99年, 由于整体的产业空间政策, 这些企业开始停业, 因而靠出租厂房以维系工人生计。2001年上海市经委在中心城区进行“都市工业园区”, 定位于电子加工和高科技产业, 因能耗大, 有环保, 老厂房建筑结构的保护等问题, 所以无法再继续经营。于此同时, 创作艺术家们相中了这片位于苏州河边, 保存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各个阶段建筑风格的巨大厂房, 陆续进驻厂房作为工作室使用。2004年上海市恰好提出“保护历史文脉”的空间建筑概念。

M50空间机能转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文化创意群聚的现象, 让上海规划局同意保留老旧工厂坊作为文化创意的空间; (2) 空间专业的技术官僚从拆迁论述, 逐渐内化自省而转为支持当地艺术发展的角色; (3) 艺术家群聚力量; (4) 产权所有者的“纺织控股集团”。刚开始由于老厂房租金便宜, 空间宽敞, 对于艺术工作者作为工作室是较佳选择, 老旧厂房的空间文化氛围并不需要多地改造即能创造出所谓的“河岸艺术气息”。

五、相关配套设施

创意产业园区的无形网络联结能够有效地整合创新资源, 使得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形成强大的创新力。创意产业园区无形网络联结是这一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也是使园区内的竞争力、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 绝不仅仅是园区内各企业的问题, 必须从一个系统的观点出发, 统筹系统内外各个方面的关系, 从而使园区内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有效配置整合, 使园区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六、个人观点

综上所述, 在全球化快速变迁的城市区域空间流动, 以及流行讯息经常是信手拈来的相互影响都市社会生活及其建筑形式的空间生产。环境颓坏地区的改造若单以传统旧区改造的手段, 相信很难克服财政、地域特色型塑、文化资产保护的纠结议题, 更需要考虑公共设施的配套化景观设计等经济发展危机。城市区域上海的田子坊及M50个案, 一方面镶嵌了街坊居民等创意阶级之社会空间力量, 再现了小区消费空间的地方本质 (田子坊) ;另一方面结合 (濒临破产) 企业员工之“拼经济、保产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重塑 (M50) 。个案研究提供我们面对过去历史厂房空间与生活街坊工业小区的改造经验, 同时, 不同的在地离异关系着借由地方政府文化创意政策的导引与搭配闲置的空间土地利用、闲置厂房、特色语汇建筑历史文化, 以及配套化下的税制优惠策略, 激活城市生活并增加地区竞争力与产业经济特色。如此的有别过去的单一“计划为规划”的思路, 与艺术工作者和空间生活特性的城市规划方法的具体成效, 岂不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本的海派 篇2

一、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实际

为了制订“海派美术”教育的策略,我在我校进行了摸底调查。在参与调查的496名学生中,只有52人去过上海市区,有二十多人能说出外滩、南京路、城隍庙等几个上海市区的著名景点,只有16人能说出程十发、陈逸飞等知名海派画家的名字。对于这些数据,尽管事前我有一些心理准备,但还是有点吃惊:作为一个本土的上海小公民,居然绝大部分人没去过自己所居城市的中心地区,更谈不上对本土艺术的了解。

二、引导学生“进城”,激发探索兴趣

基于学生的现状,我先引导学生“进城”,使他们逐步了解上海。但按照现在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实地考察,因此更多地只能借助网络媒体。于是,我先对新旧上海的一些重要景点作了梳理,给学生开出了一张导游单:外滩、苏州河、南京路、福州路、石库门、豫园、新天地、田子坊、陆家嘴、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美术馆等,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上网探寻,做成简短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上海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着,我又给学生开出了一张探索海派艺术的任务单,请学生列举出著名的海派建筑、海派作家、海派画家以及海派音乐家各三个。当学生们完成这张任务单后,在他们的心中也留下了对海派艺术的初步印象。

三、精选画家作品,体验海派画法

纵观海派画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深入了解。于是,我对海派画家作了认真的梳理,选出了虚谷和张桂铭两位画家,分课时进行解读。虚谷是海上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以落笔冷隽、另辟蹊径的独特画风,在保守摹古、了无生气的清末画坛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同样在海派画坛,张桂铭则始终独树一帜,他以中国画的笔墨,结合儿童画的天真情趣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平面结构意识,造型夸张,色彩浓烈,构图奇巧,既有传统的气派,又有现代的风采。以上两位海派画家的作品,从构图、用笔和用色上学生相对容易模仿。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艺术传承创新方面的思想与成就,能给学生以启蒙。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加深了对“海派美术”的印象。

四、学习海派精神,践行传承创新

海纳百川、勇于创新是海派艺术的显著特征。当下我们应怎样在美术教学中继承和弘扬海派精神呢?我认为不该是一味的模仿,而应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作为书法和美术教师的我,一直在探寻书法和美术的有机结合点,以拓展书画艺术教育的空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从传统的“书画同源”中得到启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发了“古字趣画”校本课程,以此来践行海派精神,表达对海派艺术大师的敬意。

关于海派现代性理论判断的研究 篇3

关键词:海派,现代性,研究

一、“海派”艺术与现代文化意识的诞生

从精神意蕴转变的角度来讨论海派现代性的学者大多着眼于海上画派诞生的时代,城市生活活跃,商品经济发达,其绘画理念已经不再是单纯传统文人个性的抒发,开始出现了一种现代公民意识。其次海派对时事的关心还体现对民众生活的关切上。

海上画派的现代性主要是因为现代性是种现实的历史进程,海上画派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社会前途和科学发展的乐观态度及其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中国传统绘画当从聊以自娱的个人情感抒发上升到对全社会的关注时,当科学民主意识与自由意识开始植入艺术作品之时,中国绘画已经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二、“海派”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的产生

19世纪后半叶,在上海随处可见的各地教堂中有大量写实逼真的宗教画,街头央行中已有油画原作出售,照相术亦在此时传入上海,在此种氛围中,传统中国画要受其影响是十分自然的。社会民众对绘画艺术的审美需求是“写真传神”,而江浙一带肖像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海派画家将这种与民间艺术结合得相当紧密的艺术表现形式融会到海派的绘画艺术当中,并结合西方的素描以及明暗造型,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画面表现形式。这从海派人物画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因此,海上画派在社会化的社会现实中其艺术表现形式的西化正是其艺术不同于传统走向现代的表现。

当然,西方的影响并不只是写实,在传统文人画最倚重的水墨画上,海派艺术也促使其产生了重要的变化。色彩的因素前所未有地增加了,差不多所有的海派画家都掺入或强化了色彩。“海派”画家善于把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而且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从赵之谦尝试使用洋红以来,海派对色彩的探索,可以说是积极大胆并且富有成效的。海派画家对色彩的重视应该可以看成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因而,在这样的历史情境当中,海派绘画艺术出现的中西画法的融合既是民众审美的需求,亦是时代背景的影响。海派画家中出现不少勇于创新的卓越画家,将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纳入自己的创作当中去,比如说对设色上的形式意味与表现、物象的局部的明暗处理,以及空间经营的透视方法等。

三、“海派”艺术与现代传播方式的形成

首先,大众化和商业化体现在传播方式的改变上。“海上绘画”是从古典到现代演进的典型代表,是指“海上绘画”在对市场的认同上不仅更加全面更加深刻,而且更有实际有效的操作。

商业性西方资本主义通过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化(同时借助军事强力)而将其文化价值观推向全世界,冲击并解体了处于传统社会之中的非西方世界,从而把整个世界强行纳入一个统一体中。这样,非西方世界就不得不同时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西方与非西方两方面的痛苦抉择,并与西方世界一起进入一个以现代性为标志的并不平衡的现代世界之中。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把这种现象称为“现代性的断裂”。

如果我们不把“现代性”和“传统性”对立起来,而是把现代性的形成当成一个从传统性中逐渐转化生成的渐进的过程,当成一个与既有传统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过程,从现代性的角度研究海派则又不是不可理解的。我们说海派是一种新传统而非现代性的断裂,就是因为海派不是对传统的彻底抛弃,而是在批评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复兴,并在这种复兴中赋之新的内涵和价值判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人防地下室电气设计论文下一篇:小学生日记兴趣培养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