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的日本人

2024-12-29

精细的日本人(共4篇)

精细的日本人 篇1

多年前, 我们在接待一个日本交流团时, 对方送给我们每人一只塑料打火机。那时它可是个稀奇东西, 据说在欧美市场上能卖一美元。把玩于手间, 感觉日产打火机做得小巧玲珑, 用时轻松自如, 几乎不熄火。像精确计算过一样, 气用完了, 打火石也接近完了。后来, 随着中国大批价廉的塑料打火机涌入欧美市场, 日产低档打火机被逐出市场。不过, 国产塑料打火机价虽廉, 质量好否全靠顾客的运气了。有一年, 我陪日商到工厂验收丝绸腰带。我方出口的腰带, 在日本每条售价四五百美元, 租一次也得化一万多日元, 一般人消费不起。日商要求腰带空运, 每个小纸箱内只装一条, 里面有衬垫, 防止被压皱。当场验收后, 才能发运。本以为日商验收时看看表面就可以了, 没曾想, 他们三名专业人员还带着放大镜等仪器, 一厘米一厘米地照, 看里面的花纹与原版合不合。我觉得, 腰带缠在腰间, 即使有微小的瑕疵, 谁也不会翻开腰带看, 没必要这么仔细。可日本人不这么想, 他们认为腰带不仅是传统的饰品, 更是艺术品。最后, 耗时整整一周, 一百条腰带验收合格的只有一半, 不合格的地方日本人都作了记号, 要求返工。这种近乎苛刻的质量要求真是闻所未闻, 日本人的钱不好赚呀!还有一年, 我们用购买的日本设备生产了一种产品, 但质量总是不理想, 因此售价也只有日本产品的一半。无奈之下, 我们请了日本退休专家渡边先生来厂作技术指导。渡边年近花甲, 满头银发, 干工作一丝不苟。虽然住县招待所, 条件不好, 但老人没有丝毫的抱怨, 每天准点上班。他从头看到尾, 一点一滴地检查, 一点一滴地帮助我们改进。比如, 以前封箱时, 工人是用笔头、木棍戳断胶带, 一封了事。渡边却戴着老花镜测量了每种纸箱所需要的胶带长度, 规定只能用刀片切, 整整齐齐, 不准浪费。标签也要求贴得端端正正, 左右、上下的距离一样。设备还是那些设备, 工人还是那些工人, 可产品质量却大大提高, 在国际市场的卖价接近了日本的产品。我们这才懂得了什么叫管理, 更深悟到“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不只是挂在墙头的横幅。后来接触日本人多了, 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位日本人告诉我, 精细是日本人共有的特质, 尤其是产业工人, 骨髓里蕴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工匠”情结。如果在自己的环节出了问题, 他们心里会有耻辱感。日本国土狭小, 资源匮乏, 国民有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只有靠加工环节精雕细刻, 才能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丰富精美的产品, 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当前, 我们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如能认真学学日本人的精细作风, 一定会受益匪浅。编辑/黄志强

精细的日本人 篇2

日本大地震,日本人能“处乱不惊”的原因

日本追求文明,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今天在大灾难面前,令我们感慨万千的秩序和镇定,就是这种追求的产物。

此番日本大地震,在中国网络上引起的反响,最多的,居然不是对这场百年不遇大灾难惨状的惊叹,而是对日本人在灾害面前处乱不惊、井然有序的感慨。

感谢日本灾难报道的透明,现代媒体技术的能量,让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日本受灾的全部画面和场景。日本的公共电视台NHK,不停地用日语、英语、汉语和韩语等五种语言,发布地震灾情,以及可能的海啸发生状况。10米高的海啸,席卷了一切,但是,困守高楼平台上等待救援的人们,却没有一丝慌乱。在站外数百米停驶的火车上,人们一个接一个排队下车,消防队员帮助带孩子的妇女扛起婴儿车。在东京的街上,车流依然,人流依然,没有一点失序。在体育馆和学校以及操场避难的人们,起来的时候,把所有垃圾收拾得干干净净,连片纸屑都没有,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年轻人帮助老人,男人帮助女人,大家帮助大家。地铁停驶,成千上万的人们步行回家,没有一点喧哗,长长的车龙,听不到一声喇叭声。人人都很安静,也很肃穆,所有该排的队,都在排,一丝不乱。没有趁乱打劫的,也没有警察,警察都去救灾了。电话公司宣布电信通话免费,三得利公司宣布,所有街头饮料机,只需按键,就可以出饮料,意思是免费供应。

这一切,让习惯了拥挤、喧哗、争斗、踩踏,特别是惊慌失措和杂乱无序的国人,无语而且汗颜。在一个没有警察看着,就必定要有人犯规的国度,面对邻居这样的场景,估计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字:素质。即使你对日本怀有敌意,面对人家国民这样的素质,如果还有哪怕一丁点良知的话,恐怕也不得不赞许。

日本人在当下的灾难中的秩序,不是日本文化天然的产物,固然日本人喜欢整洁,遵守秩序,当年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他们的表现没这么好。此前有历史记载的多次地震,也没有这样的秩序。跟中国人一样,他们也会慌乱,也会惊恐,也会有人趁火打劫。虽然说,在日本的近代崛起的历史上,有过很长一段追求军国主义的经历,用军国的高压建立的秩序,对日本人秩序感的形成,有过很大的影响。但是,日本现代秩序的形成,除了管制和高压之外,还有对文明的追求。毕竟,那种基于皇权主义服从而生成的秩序,有很大的盲目性,一旦遭到蛊惑,也可能出现“下克上”那种下级刺杀上级、非常失序的情况。二战后的日本,在消除军国主义文化的同时,接续了明治以来对文明的追求,抛弃了从前的皇国秩序,重建一种基于人本的秩序。这种秩序,是建立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的。维持秩序,是为了每个人的福祉,为了个体生命的存续,而非国家,非天皇,更非政府。

在地震中倒塌的日本建筑,几乎没有崩溃式的,要倒,也是整体倒塌。因为在日本这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所有建筑的抗震性,都是必须被保证的。即使私家建筑,从设计到完工,也必须经受抗震性检验。而学校、体育馆等公共建筑,就更加结实,这是灾祸发生之时,人们的避难之所。

日本对于公共性的关注,令人感佩。从公共建筑到公共场所,再到公共救助、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都是日本人平时就特别在意之处。现代政治学告诉我们,只有保证了社区的公共性,社区居民的个体生命财富才能得到保障。所谓的公民,本质上就是一种有能力过公共生活的人。但是,在前现代国家,恰恰相反,人们只对自己的小家在意,门外的公共空间,就不再是他们操心的对象。凡是公共的东西,必定是最差、最没有人在意的东西。

对公共性的看重,基石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正因为如此,日本才会有制度性的防灾救生训练。每个公民,无论老幼男女,在平时都要进行防灾救生训练。地震的逃生救助知识,在日本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人们熟悉的技能,平时经常操练的技能。正因为如此,此番碰上百年不遇的大灾难,人们才能如此镇定,如此从容。

用日本人的专利 赚日本人的钱 篇3

一直在净水器领域打拼的叶建荣对这个消息很敏感,他想,要是在净水器里加上这么一层亲水膜,净水器的过滤效果一定会更完美,产品的市场一定会更大。于是,他立即四下打听有哪个工厂生产这种亲水膜,跑了国内的许多工厂和研究所,但国内尚没有可投入实际使用的产品。叶建荣又到国际市场上四处打听寻找,最终发现,市场上销售的亲水膜来自日本三菱公司,由三菱公司开发,并申请了专利。

求“膜”心切的叶建荣赶到日本,想与三菱公司谈合作。可是,在三菱公司楼下转了几圈后,叶建荣却没有了合作的信心。他暗暗盘算,日本三菱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公司,而自己创办的宁波沁园环保科技公司只是一个中国的民营小企业,规模不大,默默无闻,三菱公司肯定看不上,愿意跟自己合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退一步,自己能够幸运的成为三菱公司的合作伙伴,三菱公司可能也会开出一个吓人的条件,比如说一个让自己无法接受的要命的价格。再者,如果三菱公司在要价上不那么苛刻,但肯定会限制自己的经营范围,让自己只能在中国的国内市场上经营,不可能允许自己的产品走向国际,来与三菱争地盘,到头来,自己就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国外的市场,必然会损失一大块利润。

这样想着,叶建荣感到很为难,正面接触对自己肯定不利,那么,能不能绕道而行,从三菱公司的疏忽处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想到这里,他马上跑到日本的专利申请机构,发现三菱公司虽然已经为亲水膜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多种形式的实用新型专利,却没有申请在净水器上使用的实用新型专利。

叶建荣眼前一亮,这可是天助我也。打个比方,就好比橡皮擦和铅笔,假如两项产品都是市场上已有的,各有其发明人并获得了专利,外人不经许可就不能使用,否则就算侵权。但如果有人将两项产品合在一起,做成一种带橡皮擦的铅笔,就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到时候,即使是橡皮擦和铅笔的发明人要想生产这种带橡皮擦的铅笔,也得向该实用新型专利的所有人支付专利使用费。大喜过望的叶建荣立刻向日本相关专利机构提出了该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很快就获得了批准。

专利到手后,叶建荣并没有因为自己有了筹码而去找三菱公司谈合作,而是立刻返回国内,并马上又在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申请了该项产品的实用新型专利。做完这一切,叶建荣自信地对自己说:“我不去找三菱公司,总有一天三菱公司会来找我的!”

果然,两年后,当日本三菱公司想到要开发亲水膜净水器产品的时候,却发现该项专利已经被一个叫叶建荣的中国人申请了。三菱公司没有办法,2005年11月,三菱公司派人匆匆忙忙来到宁波沁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向叶建荣“申请”亲水膜在三菱公司净水器产品上的使用权。经过谈判,叶建荣许可三菱公司使用自己的专利权,但三菱公司每生产一台亲水膜净水器,要交给叶建荣5-10元人民币的专利权使用费。同时,作为交易条件之一,叶建荣还获得了亲水膜在中国国内净水器行业的独家使用权,一年之内,只要叶建荣按照承诺达到某个销售指标,三菱公司就不得将该项产品销售给中国国内其他的净水器生产厂家,换句话说,叶建荣的亲水膜净水器将成为中国国内市场该项目的唯一产品。

有人给叶建荣算了一笔帐,以三菱公司的名气、规模、生产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就算每年只生产100万台亲水膜净水器,也得交给叶建荣500万元到1000万元人民币,而叶建荣什么都不用干。

靠着对别人的专利进行二次开发,叶建荣找到了一条“借力”的发财路,而且赚到了大钱。

日本人的经商之道 篇4

日本人是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日本人在二战以后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的直接原因,一度把美国的市场挤到了崩溃的边缘。

其实对日本我们有太多的东西学习,我们总不能带着鄙视的眼睛去看待它。他们对学习新东西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有时候为了学习可以不择手段。有一次为了学习中国的蓝色陶瓷的技术,他们不惜花重金雇用人来中国企业来当一个小小的技术员,就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全部的生产技术就的到手了,结果日本以更低廉的价格生产出更好的产品,使中国的蓝色陶器退出了国际市场。这对我们国家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教训,防范意识的薄弱带来的是惨痛的代价。

学习新技术关键是能够自己来消化吸收,这也是别的民族比不日本的地方。他们可以通过对别人先进技术的学习加以改进就可以成为自己特有的品牌。丰田汽车的总裁就曾两次派自己的儿子去美国汽车公司去打工,通过从美国带回来的汽车的解剖,一个一个零件仔细研究总创造出自己的特有的品牌。这对国内企业是值得学习的,通过对别人的技术的直接套用可以减少自己在这一项目上的投入,减少了项目的投资周期,减少了不必要的风险。

上一篇:自助式服务平台下一篇:信息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