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的精细化采购(共7篇)
电力设备的精细化采购 篇1
摘要:在分析我国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问题和风险的基础上,借鉴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了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精细化管理体系。该体系以包括单位文化、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政策等政府采购控制环境为基础,通过加强水利事业单位的采购与付款业务和资产管理等政府采购活动控制,充分利用单位信息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等政府采购控制手段,评价与改进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以实现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目标。
关键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水利事业单位
1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现状与特点
我国水利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着水利行业中社会服务功能。近几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水利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水利事业单位采购业务也逐渐扩大。在资产采购过程中,资金浪费、贪污、舞弊等风险随之增加。为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实现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精细化管理,国家及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水利部直属预算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1]。就目前水利事业单位实施政府采购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和风险:
a. 政府采购中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从采购范围和采购流程角度对政府采购工作进行了规范,涉及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规定较少,加之政相关资产购置的预算编制需要较高的技术等专业背景,而在编制采购预算时重金额、轻说明,导致专用设备采购在很难做到综合利用,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b. 采购管理体系多样化,专业性人才缺乏。政府采购是一项面向市场、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化水平高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采购业务。采购人员不仅要熟悉采购程序,还要掌握财务、招投标、合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通用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等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一般水利事业单位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政府采购工作,但只是在部门工作内容上做了调整,采购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采购效益和运作质量。
c. 采购工作周期长、灵活性差。按照政府采购程序,从预算实施方案申报到上报政府采购实施计划,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而科学研究时效性强、品种多,如此长的采购周期显然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要求。此外,由于水利突发事件和天灾人祸等不测因素原因,急需购置未列入计划的设备,按政府采购招投标方式无法满足。
为了解决水利事业单位在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与降低风险,需要提高水利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实现政府采购精细化管理。
2政府采购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
为实现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可以在水利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是组织加强内部管理和适应外部环境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的系统,并随着经济思想、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善[2]。2008年5月22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4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我国为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2011年11月10日,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其目的在于:①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增强单位领导班子的风险管控意识,促进各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②打击发票违法犯罪和治理“小金库”问题提供制度性保障,防止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遏制腐败现象;③将预算、收支、资产管理、基建、经济合同、内外监督等纳入一个统一的管控体系中,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的同时便于单位内各部门之间形成联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绩效。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结合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特点,可以构建相关的内部控制,实现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精细化的要求。在政府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水利事业单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a. 政府采购的控制环境建设[3]。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控制环境建设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它确定了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目标,构建政府采购工作的组织机构(及相关人员)及其责权利,以及水利事业单位内部的文化底蕴。
b. 政府采购活动控制。政府采购活动控制是在对政府采购工作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并建立合理的控制制度,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具体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采购与付款管理、资产管理与控制。
c. 政府采购控制手段。政府采购控制手段是水利事业单位在实施政府采购工作中,为实现其目标过程中采用的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手段,例如全面预算管理和信息系统等。
d. 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评价与改进。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中,内部控制评价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水利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工作以及国家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内部控制需要根据单位工作性质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水利事业单位需要对政府采购工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评价,从而不断地推动单位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评价与改进是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保持有效性的基础。
3基于内部控制的政府采购精细化管理体系构建
3.1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建立了政府采购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基础。首先,单位文化决定了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次,单位组织结构设计影响到政府采购的流程与效率;最后,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促使单位注意相关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和薪酬等方面的日常业务,招聘并保留一定数量既有能力又有责任心的员工。
3.1.1 单位文化建设
就我国水利事业单位而言,单位人员组成比较稳定,人员流动少,基层员工素质相对较高,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单位首先需树立强调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重要性的愿景,并建立行为规范向所有员工传达。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深入的参与其中,起表率作用,对违反有关政府采购政策和行为规范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单位员工保持较高的道德水准,在履行政府采购工作中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努力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政府采购的执行与资产保管使用往往牵涉到单位中大部分岗位和员工,因此在单位内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建设单位文化,有利于在整个单位形成诚信守法、成本节约和资产高效利用的氛围。
3.1.2 建立高效的政府采购工作机构
政府采购组织结构是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中关于人、岗位和任务,及其之间特定关系的架构网络和支持体系。这一架构反映了政府采购工作中涉及的机构(或/和岗位)之间的责权利结构。合理的机构(岗位)设置有助于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
针对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对象的复杂性和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对于采购量大的单位可以专门设置机构,而对于业务较少的单位来说,则可以设置相应的岗位,由专人来负责。专业机构或岗位设置应明确工作职责,安排具有较高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的员工;同时,单位设置内审机构或相应职责的部门也可以保证政府采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最终在单位形成预算、采购、资产管理和监督的工作体系。水利事业单位还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归档并及时更新与政府采购业务有关的政策制度文件。
3.1.3 人力资源政策
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政策性和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对员工的政治和专业素质要求高。随着未来水利单位业务的发展,国家政策的不断更新,客观上要求单位人事部门对员工在政策水平、专业能力和政治素质进行不断的培训和考核,为政府采购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2业务流程优化
政府采购业务水利事业单位实施政府采购工作的具体体现,其流程再造是实现政府采购工作精细化的关键。水利事业单位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政府采购业务流程优化。
3.2.1 采购与付款业务
采购与付款业务是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核心。加强单位采购与审批、采购与验收和付款的规范,防范采购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是关系到降低采购成本、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的关键。一般而言水利事业单位在采购与付款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是: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单位内部采购制度,造成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②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出现重大差错、舞弊或欺诈而导致损失;③采购依据不充分、不合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单位资金损失、资金浪费或贪污舞弊;④验收程序不合规范,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损失;⑤付款方式不恰当,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或出现贪污舞弊[4]。
因此,在业务流程中,水利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依据国家政府采购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全面优化采购付款流程建立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及采购后评估工作流程及其相应制度,并严格执行以下内容:
a. 优化单位组织结构与岗位设计,做到不相容职责分离,确保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采购活动组织与质疑投诉检查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b. 严格业务授权审批制度与程序,加强业务记录。同时,对于大宗设备、物资或重大服务采购业务,应当由按照“三中一大”的决策要求,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成立由单位内部资产、财会、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采购工作小组,形成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加强对采购业务各个环节的控制,并对重大采购项目要成立验收小组。
c. 在采购与付款过程应积极发挥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和财务(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建立与完善采购、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机制。
3.2.2 资产管理
尽管资产管理并非直接构成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主要部分,但其对政府采购工作精细化管理目标是否有效的实现至关重要。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风险:政府采购的资产积压,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甚至造成资产毁损,导致财政资金的损失;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率低下,重复购买;资产管理不善,导致政府采购的资产毁损、被贪污或偷盗。
在单位资产管理中需要合理设置资产管理机构或岗位,明确其职责,严格资产的收发制度,制订科学的盘点制度,让资产管理部门参与资产购置的计划制订,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浪费和资产的毁损与贪污挪用[5]。
此外,水利事业单位还应加强资产管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仪器采购的重复性。对资产采购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定期对资产盘点核查,与资产管理部门保持信息畅通,进行有效衔接。对于已有或闲置的仪器设备坚决不予采购。做好资产在单位内部的有效共享,对已有的、而其拥有部门已不再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优先转让给单位内部其他需要采购同类设备的部门,从而进一步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采购。
3.3控制方法运用
3.3.1 全面预算管理
实现政府采购精细化管理需要充分利用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的计划与控制职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编制单位预算书时,要求明确到所需采购仪器设备的种类与数量;审核时,重点关注项目是否漏报、采购项目是否具体明确、预算价格是否高合理、询价依据是否充分、是否为必须采购项,以及是否存在人为拆分项目等问题。其中尤其要求对科研项目的申请书进行严格审批,细化课题经费的申请依据。对于科研项目的经费申请书,严格审批制度,细化课题经费申请的依据,这些措施为有效实行政府采购预算制度创造条件。此外,政府采购执行部门依据采购预算办理政府采购事项,并与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职能分离。
3.3.2 信息系统
政府采购工作具有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流程复杂、跨度时间长等特点,一笔政府采购业务需要经过部门预算报送及批复、政府采购计划报送、标书编写及政府采购实施、政府采购执行情况报送、政府采购资料归档备案等,有的还需要经过进口设备或政府采购方式变更申请及批复,时间跨度一般在半年以上。
信息系统则在业务协调、数据处理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政府采购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国际趋势,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信息化采购。电子化采购可使采购部门优先获得采购的主动权,在较大范围内选择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因此,应当积极探索和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政府采购新方式,逐步建立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平台和交易平台,全面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6]。
在单位内部,水利事业单位可以在财务业务系统下开发的政府采购子系统,包括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维护、政府采购执行申请、政府采购支付申请、政府采购档案备案、政府采购进度查询等模块。一方面,政府采购子系统的各项内容在财务系统都能找到对应模块,如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维护对应财务系统的项目预算;另一方面,系统数据可在财务系统进行“穿透式”查询。这样,政府采购子系统就与财务系统实现了无缝连接,监管人员也可以随时对采购进度与支付信息进行动态监控。
3.4政府采购评价制度
单位内部应当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水利事业单位政府评价采购内部控制环境、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以及进一步完善的依据[7]。评价内容应重点关注:①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采购业务;②对于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是否按照规定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实行集中采购;③是否存在拆分政府采购项目逃避公开招标的情形;④采购进口品或变更采购方式的项目是否履行了审批手续;⑤涉及节能、环保、安全产品的项目是否执行了相关政策;⑥是否按时发布了采购信息;⑦对采购限额标准以上公开招标数据标准以下的政府采购项目,是否按照法定要求选择采购方式;⑧是否按照规定履行验收程序;⑨与采购业务相关的其他情形。
4结 论
实现水利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工作精细化管理,需要结合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特点,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政府采购目标为导向,建设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组织结构,并营造良好的单位文化基础,同时实现单位政府采购流程再造,并依据流程设计控制制度,运用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管理工具提高工作业绩。另外,有效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还需要评价与改进,因此,建立政府采购评价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水利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保平.企业内部控制操作实务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李志荣.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探讨[J].中国政府采购,2005(5):38-39.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胡志丽.采购付款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研究[J].商业会计,2012(15):65-67.
[5]陈永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初探[J].财政监督,2012(12):33-34.
[6]陈紫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研究[J].财会研究,2011(5):48-52.
[7]刘亚平.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18):72-74.
电力设备的精细化采购 篇2
关键词: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精细化管理,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方法
随着工程建设企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及自身发展的需要, 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环境, 如何提高管理效益, 降低成本成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如海尔集团的由“目标系统、日清控制系统和有效激励机制”三个基本框架构成的OEC管理模式就是国内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代表作。采购管理作为成本控制的关键一环, 其机制与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 采购精细化管理成为工程建设企业提高采购效益重要的手段。
精细化管理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 它是一种管理理念, 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 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既是科学管理方法, 也是管理理念;它不能脱离企业原有的管理单元和运行环节, 是基于原有管理基础上的改进、提升、优化与创新;同时它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工程建设企业采购精细化管理应以原有管理为基础, 根据自身特点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对原有管理进行细化、改进、提升、优化及创新, 只有这样采购管理才能达到精细化。
一、采购精细化管理的要素分析
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要素, 学术界以“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信息化”为主。专业化为前提, 系统化为保证, 数据化为标准, 信息化为手段。工程建设企业采购精细化管理要素也应以“四化”为主。
(一) 专业化。专业化是精细化的前提。采购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十分强的工作, 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规章制度要求, 采购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程序化工作, 工作分解越精细, 专业化水平越高。
(二) 系统化。采购工作是一个程序性工作, 涉及众多子项工作, 各子项工作前后搭接, 相互影响, 因此, 采购精细化管理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 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体系。要做好采购精细化管理, 就必须从优化系统开始, 建立一套以制度为保障的采购管理系统。
(三) 数据化。要实现采购精细化管理, 离不开采购工作的数据化, 用数据来描述各采购子项工作, 运用数学工具及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判断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四) 信息化。采购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要求企业利用高效的信息技术建立物资采购管理信息平台, 以提高企业采购效率和采购管理水平, 使企业采购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二、工程建设企业采购的特点
(一) 采购周期短, 任务紧。工程建设工期一般较短, 要求早投产早见效, 一般边设计、边采购、边施工, 层层分解到采购工作后要求的采购周期更加短暂, 且任务紧急, 稍有滞后将影响施工任务。
(二) 项目部数量多、不集中, 采购主体多。工程建设企业多以项目部形式开展工程采购与施工作业, 项目部数量多、分散在全国各地。各项目部都是成本责任中心, 经授权后可实施采购, 由于项目人员多为临时抽调、流动性大, 采购实施效果与采购人员的经验、水平有直接关系。
(三) 采购物资种类多, 采购规划与执行要求较高。工程建设企业所承建的工程, 包括了动静设备、钢材、工艺设备、工艺材料、电气仪表设备、电气仪表材料等专业性物资, 种类十分庞大, 对采购规划、采购执行要求较高, 否则将影响采购效益。
三、工程建设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 管理粗放, 分工体系混乱。项目部作为采购实施单位, 采购管理粗放, 采购部门人员、职责设置不合理、人员分工不明确、管理费用偏高。由于人员数量的有限, 一个人往往从事多个岗位, 存在不相容岗位合一情况, 例如计划员、采购员、仓储管理员为同一人担任。很多被忽视的重要岗位非本单位职工担任, 例如仓储管理员多为项目部当地临时雇佣, 签订临时性雇佣合同。仓储管理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 雇佣外部人员管理存在较高风险。
(二) 采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效率低下。项目部采购人员多为临时抽调, 采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业务能力水平不一, 很多人员由于对法律法规及制度不熟悉, 在采购过程经常出现不合规, 同时采购效率和采购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 管理工作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采购管理制度规定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来做, 但具体怎么做好和如何做好则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 因经办人员的素养不同, 工作完成的效果不同。很多项目部采购管理工作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 采购、催交、检验、运输与仓储各采购阶段的管理工作随意性大。
(四) 传统管理方法只能兼顾“点”, 无法形成“面”和“体”。采购管理上多数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 即对关键控制点的重点管理。由于各项目部的临时性和分散性, 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集中管理, 因此多数工程建设企业制度层面上只设置关键控制点, 例如对采购环节中采购策略、采购结果根据概算金额大小设置相应的审批权限, 而采购环节中其他过程则无法有效掌控, 更无法动态地管理, 在管理层面上无法形成全局式的管理, 管理上某些环节存在制度上漏洞。
四、工程建设企业采购精细化管理
采购精细化管理离不开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但没有任何一种先进的制度和方法是永恒的。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以“权变理论”为基础, 以“与时俱进”为指导, 不断创新采购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是采购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精髓。针对工程建设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问题, 应通过管理制度建设与管理方法创新来解决上述问题。
(一) 采购管理制度建设。采购管理制度制定再先进, “落实不到位”和“执行力不够”等问题仍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根本目的。因此制度建设不能只站在理论高度而脱离企业实际情况, 应深入项目调研、分析特点、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完善与改进管理制度。制度建设应按照以下步骤开展:
1.采购业务的过程细分。采购管理的对象是采购业务, 采购业务的分解程度决定了采购管理的水平高低, 工作分解越细致, 管理水平越高。因此提高采购管理水平首要任务是对采购业务的深入分解。采购业务一般都有固定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 从采购计划开始到采购业务执行完毕, 期间采购工作投入的资源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因此, 可以将每笔采购业务作为一个项目进行管理。工程建设企业的采购业务一般可分解为:采购申请、采购策略、会议审议、招标、投标、开标、评标、采购结果、合同会签、合同签订、付款、到货验收、开具发票、发票移交、入库、出库、质保金释放、资料归档等。工作分解之后, 针对各子项工作中经常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管理。
2.规范工作执行。采购业务细分之后, 如何规范执行是关键。通过分析各子项工作的要点, 编制子项工作的标准表格, 即以标准表格替代文字描述, 减小了不同素质人员工作效果的差异, 提高了各子项工作的可操作性, 切实规范了采购业务的执行效果。
3.制度建设与实际相结合。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上级单位管理规定基础上, 制度设计不能过于追求完美, 必须结合企业实际逐步推进。比如国家法律法规对公开招标招标文件发放时限为20天, 对邀请招标招标文件发放时间没有明确要求, 在制订制度时对邀请招标时限要求如果一味追求从严, 必须符合公开招标的要求,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将无法满足工程建设企业采购周期短及任务紧的特点。因此, 针对实际中存在的切实问题, 制订制度时在满足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基础上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设定合理的门槛要求。
4.制度建设要高瞻远瞩。当前社会经济高速运转, 新环境、复杂情况不断涌现, 物资采购工作必须适应新发展、新需要, 管理制度也必须跟上步伐。因此, 制度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结合当前实际的同时必须要高瞻远瞩, 具有预判意识定期修订各项采购管理制度。工程建设企业采购管理制度一般为每2年修订一次为宜, 当遇到重大变化时, 应及时颁布或修订采购管理制度。
5.找遗漏, 堵塞漏洞。采购作为腐败高发领域, 如何将权利关在制度笼子里是当前大势所趋。作为工程建设企业, 保持高效纯洁的队伍不能光靠思想教育, 严格全面的制度保证是关键。通过不定期对各项目内部审计、效能监察、专项检查等, 发现项目中出现游离于制度之外的新问题、新漏洞, 组织相关专家讨论与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并将堵塞漏洞的方法完善在制度中是关键。例如通过专项检查发现项目部的仓储管理人员多为外聘人员, 作为仓储管理的重要岗位, 聘用外部人员存在较大风险, 通过分析原因、多方协调, 完善了仓储管理制度, 从根本上杜绝了外聘人员担任仓储管理员。
6.业务培训与制度、实际工作相结合。制度建设得再完美, 执行不当、落实不到位也无法达到管理要求。制度如何有效落实, 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是关键。通过业务培训使相关人员了解制度制订或修订的真正意图, 从根本上掌握制度要求。业务培训不能简单走过场, 培训内容要新颖, 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重点突出操作中经常出错的地方。
(二) 采购管理方法创新。工程建设企业一般项目部数量多、分散、人员素质不高, 按传统管理方法各项目部只能对本项目进行采购管理, 且提供决策的支持数据来源于手工统计分析, 数据不精确也无法形成动态, 同时决策效率不高。因此, 必须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 否则将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构建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采购信息管理系统 (以下简称“信息系统”) 是适应当前采购管理的新方法。
1.信息系统原理。信息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构建符合企业自身需要的信息操作平台, 通过该系统平台可采集采购相关信息, 存储和处理采购数据, 为采购管理提供数据分析及采购决策支持。
2.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构建信息系统的首要工作是需求分析, 即企业把在信息系统中实现采购相关工作的要求传递给系统开发商。需求分析阶段企业最重要的是确定采购工作在系统内执行的范围, 范围可分为三个纬度:以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为主线划分出功能;以业务报表为结构基础;以业务流转和业务处理原则为要求。主线业务的基本功能在信息系统按以上范围进行框定之后, 还需要注意例外情况的处理, 即能满足需求的信息系统不只要满足正常业务, 还要满足大量例外情况, 这也是需求分析中经常容易遗漏的。因此, 在需求分析时要特别注意明确例外情况。
3.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应着重从采购业务和采购管理两个方面着手。采购业务功能模块设计要求:所有采购业务按照管理制度要求可全部在系统内完成, 其中每一子项工作为标准化的表单, 每个表单完成后才可以进行下一项工作, 每个表单根据业务特性能够实现相应功能。采购管理功能模块主要为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会议管理、合同管理、支付管理、档案管理、报表系统等。计划管理是对承建工程所需的工程物资、施工物资、施工装备等的管理, 包含需用清单、需用计划、采购申请等单据, 每一单据都有相应的审批;供应商管理是对采购业务邀请所邀请供应商的管理, 包含供应商资质、等级、分类等;会议管理是对所有采购业务等需经相关会议审批的管理, 即相关采购业务按照采购金额限额履行相应会议审批, 会议全部在线执行;合同管理是对所有采购业务;支付管理是对所有采购业务的付款申请、发票挂账的审批等业务全部在线执行;档案管理是指采购业务全部过程文件在线实现电子档案管理;报表系统是指根据采购业务执行情况导出相关的业务报表, 如合同台账数据、采购申请统计数据等。
综合以上, 可以实现采购数据的动态获取、统计、分析, 为管理决策等提供有利的依据, 提高了决策效率。
五、结语
目前, 工程建设企业由于工程的特性, 采购管理普遍为粗放型, 从制度建设和管理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采购精细化管理, 以提高采购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传海.港航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D].河海大学, 2006
[2]温德诚.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3]刘卓奇.EPC模式下总承包商精细化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 2013
浅析电力隐患的精细化排查 篇3
一、确立隐患精细化管理体系
确立“主动安全”的管理理念, 即掌握安全主动权、发挥全员主动性, 从事后的被动转为事前的主动, 从任务式的被动转为习惯式的主动。确立“全、勤、快、深、细、实”的工作原则。建立隐患精益管理模式, 最大可能地将隐患消除在事故萌芽状态, 如图1所示。
二、隐患管理的精细化排查
(一) “地毯式”查找隐患
1.全面动员, 实现分类主动常态化排查
建立“地毯式”的主动排查体系, 确保排查无漏洞, 无死角:一是将隐患排查纳入设备巡视等例行工作, 开展常规“勤排查”, 保持排查高频度;二是开展事故/隐患专题和迎峰度夏等固定专题的专项“深排查”, 提高排查纵深度;三是结合春季安全大检查等开展监督“全排查”, 扩大排查覆盖面。
2.以点带面, 实现同类隐患专项化排查
建立隐患库, 对于一般隐患, 出现一次则记录在案, 出现两次则列为专项排查对象, 对于重大隐患, 直接列入专项排查对象, 同时密切关注国网公司相关通报、行业新闻等, 举一反三, 以点带面, 达到“发现一个隐患、消除一类隐患”的效果。
3.动态评估, 实现重点设备实时化排查
建立重点设备清单, 及时收集设备相关信息, 对设备状态开展实时评估、日对比分析、周趋势分析、月评估报告, 强化重点设备的隐患排查, 提高排查的准确及时性, 如图2所示。
4.科技引领, 实现特殊区域无人化排查
以科技为引领, 推进“无人飞机辅助巡视系统”、“覆冰在线监测系统”、“输电线路GPS巡线及现场监控系统”、“输电线路巡检智能机器人”、“变电站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 提升隐患排查作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打破地形环境限制, 保障人员安全。
(二) “源头式”分析隐患
1.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 开展隐患深度技术评估
建立常态化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加强与西南设计院等的合作, 建立隐患管理专家库。基层单位在发现疑似隐患后,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预评估, 确定需要专家评估的, 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专家对隐患进行“会诊”, 提升隐患评估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2.开展四层次管理分析, 挖掘隐患背后管理成因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4层次隐患管理成因分析机制, 分别从个人层、班组层、中心层、公司层, 逐级落实责任人, 分析管理原因、提出管理对策并执行管理优化方案,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 使工作得到系统、本质改进。
(三) “闪电式”治理隐患
1.搭建集中指挥平台, 推进隐患快速治理
搭建由运维检修部和安监部联合组成的集中指挥平台, 将隐患治理和月度检修、大修、技改等工作充分结合。同时, 通过在线监测和监控系统应用、业务现场联系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 强化现场执行过程管理, 实现隐患治理的集中指挥、快速高效。
2.开辟治理绿色通道, 多方联动, 快速响应
对于需要停电且需尽快治理的隐患, 开辟治理绿色通道:申请省公司调度部门等的配合, 合理确定停电方案;协调物资部门保证物资供应;安监部门做好安全保障;由设计院、科研院所等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 协调发电企业, 取得支持和理解。
3.实行两级跟踪预警, 确保隐患可控在控
对于尚未治理的隐患, 本部建立监控预警制度, 及时跟踪隐患治理和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适时预警、催办。基层单位建立跟踪巡视制度, 缩短巡视、监测周期, 加强隐患跟踪, 分析隐患发展趋势, 检查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防止隐患发展成事故。
(四) 以计划为龙头, 统筹管理隐患
1.建立隐患管理工作导航, 明确工作要点
建立隐患管理工作导航, 划分隐患管理全闭环执行、全业务计划、全过程管控、全方位考核和多智库支撑五大工作界面, 细分16项工作要点。各级单位在导航图的指引下, 统筹规划全年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制定“二十四节气表”, 谋划全年工作
制定隐患管理“二十四节气表”, 对全年的隐患管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将任务进行分解细化至具体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有序推进隐患管理工作。
3.以信息为平台, 全过程追踪隐患
第一, 线下全程信息通报, 强化分析控制。建立月度例会制度, 掌握公司隐患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分工作简讯、动态、机制建设、经验交流和专题报道4个模块发布当月隐患管理信息专报, 使各级人员掌握公司隐患管理动态, 明确工作方向。
第二, 线上实时进度跟踪, 加强闭环管理。建设隐患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培训和考评, 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一旦发现隐患即在信息系统中建档;预评估、评估、治理、验收、销号等每完成一个环节则及时录入相关信息;及时跟踪各隐患的分析、治理进度, 适时预警、催办。
4.以考评为抓手, 量化隐患整治效果
第一, 设立二级单位同业对标指标, 加强引导和激励。设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整改计划完成率”指标, 纳入二级单位同业对标考核, 帮助各单位找出差距并予以改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整改计划完成率= (N1/N2) ×100%×0.4+ (N3/N1) ×100%×0.4+ (N4/N1) ×100%×0.1+ (N5/N6) ×100%×0.1。其中N1指排查出的隐患累计数;N2指应完成的隐患排查整改数;N3指隐患排查整改累计完成数;N4指已完成整改的隐患数据正确数;N5指隐患定期分析次数;N6=12。
第二, 创新隐患查找绩效激励, 提升全员主动性。创新隐患查找绩效激励模式, 建立积分奖励池, 每月定期划拨500积分作为当月基本积分奖励来源。主动发现重大隐患的, 奖励5分, 一般隐患奖励2分。对瞒报或工作不力造成重大隐患的, 处罚10分, 一般隐患处罚5分, 导致事故的处罚50分。每年底将积分兑换成绩效。
5.以多智库支撑, 共享隐患管理成果
第一, 建立标准化流程表单库。以“排查-评估-报告-治理-验收-销号”的隐患管理流程为基础, 结合实际工作开展, 对隐患管理流程进行细化和完善, 规范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自主性和任务性排查、验收管理等流程, 完善隐患排查任务分解表等表单工具, 确保治理痕迹清晰、完整。
第二, 建立实践经验库。建立事故隐患范例库, 每月汇编更新隐患清册, 每半年结合隐患排查工作经验, 补充并完善事故隐患范例。建立隐患排查重点对象库。记录并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点污染源、山火区段、大风区段、鸟害区段等, 开展重点和有针对性的隐患排查。
摘要:为适应电网飞速发展, 应对复杂自然、地理特点给电网安全带来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 超特高电网安全管理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作者通过对当前超特高压电网运维中的安全隐患精细化管理体系及精细化排查模式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为实现电网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隐患,精细化,排查管理
参考文献
[1]李静.建立健全隐患排查长效机制[J].电力安全技术, 2011 (3) :67.
[2]陈建军, 刘建民, 刘亚伟.电力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方法[J].电力安全技术, 2010 (12) :56.
电力营销服务管理手段的精细化 篇4
关键词:电力营销,服务管理,精细化
1.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1 市场竞争观念不强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 电力行业属于典型的垄断经营行业, 企业不需要经历市场风浪就可以将产品销售出去, 长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 电力企业大多没有树立良好的市场竞争意识。
1.2 电价定价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价格是由市场机制自主形成的, 但是对于许多电力企业来说, 它们的产品定价并没有体现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情况, 电价并没有如实反映企业经营成本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关系, 严重与市场定价机制相违背。在这种定价模式下, 电力企业产品供给无法跟进市场需求变化, 导致电网生产效益一直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 同时没有市场危机感来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另一方面, 由于具备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 电力企业在产品定价时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情况, 经常出现产品定价过高的问题, 影响了客户需求, 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综合经营效益。
1.3 营销服务管理质量水平较低
从当前电力企业服务水平来看, 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运营管理方法落后、客服态度恶劣、报装审批流程过长、受理结案周期长等。同其他行业相比, 电力行业在营销服务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手段的精细化定位
2.1 服务并服从于电力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电力市场化的呼声也逐渐加强, 电力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化要求, 加快企业改革步伐。要根据现代企业营销管理要求, 尽快建立一套适合电力行业具体情况的精细化营销体系, 以更好的应对电力市场的挑战和竞争。
2.2 以信息化提升企业营销精细化水平
建立现代化电力行业营销服务体系, 必须跟紧电力行业发展节奏, 按照“依托技术、提升服务、客户满意”的工作思路打造精细化营销服务体系。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产品例如互联网技术、3G移动通信、数据库系统等, 打造符合电力客户需求的精细化服务体系, 为客户提供细心周到、精益求精的营销服务, 同时要不断更新电力企业的服务内容和种类, 提高营销服务监督管理水平, 及时调整和修正现有营销服务工作, 促进企业综合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2.3 建立精细化、精益化营销服务管理理念
从国内电力市场格局来看, 电力企业拥有明显的卖方市场地位, 因此, 要根据这一特点打造现代电力营销管理服务体系, 不断创新电力营销服务手段和方式, 切实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 打造供电企业精细化电力营销服务体系
3.1 精细化电力营销服务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规范、健全的现代电力营销服务管理制度, 是保证电力企业建立优质营销服务体系的重要条件, 它直接决定了供电企业提供营销服务水平的高低, 例如供电稳定性、电力供给量、用电审批流程、报装效率等。实践证明, 通过不断促使政企分开、提高电力市场供给方数量、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加强行业规范经营监督、打造合理的产品定价机制、创新电力收费模式、改革电表读数制度等, 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总体经营效率, 强化企业市场竞争观念和意识, 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和效率。
3.2 精细化电力操作标准
建立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制度, 是提升电力企业营销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是打造具备综合市场竞争力企业的有效方法。制度化管理, 就是要将各种经营行为用制度规范起来, 严格操作流程和手续, 不断提高操作标准化水平, 降低随意性操作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 真正实现营销服务管理的精细化、精益化、精准化。
3.3 精细化电力企业营销业务流程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数据管理水平
电力企业要大力采用各种现代化管理系统来提升企业营销服务水平, 要全面梳理本企业业务流程和经营内容, 不断整合和优化每步工作环节, 力争每项工作都实现最优化目标。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有关行业法律规定, 充分发挥流程优化促进企业营销服务水平的作用, 要不断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种营销服务资源, 打造一套信息高度共享、流程快速审批、操作高度标准化的精细化营销服务管理制度, 切实有效带动企业精细化营销服务体系的建立。
结语
从电力行业发展趋势来看, 做好电力营销工作是电力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营销质量将会对电力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必须要将打造精细化营销服务体系作为电力企业当前最紧迫的工作任务之一。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营销服务质量和水平, 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才能够在未来赢得广阔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张旭, 邓小超.电力市场营销学[M].武汉: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出版社, 2007
[2]章雨清.新时期电力企业营销战略研究.华中电力, 2009.3
[3]郭少梅, 林建中.浅析电力企业体制改革方向.华北电力大学出版社, 2010.7
电力设备的精细化采购 篇5
高校设备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能否正常展开和进行,设备一旦出现问题,还会威胁到师生的安全,做好高校设备的采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将政府招标采购机制应用于高校设备采购中,对于提高高校设备采购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设备采购简介
(一)高校设备采购的特点。
1.设备复杂,难以评标:为了满足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对设备的需求,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购进大量的设备,再加上高校的科类多,所需的设备的种类也就多,而且设备的专业性都较强,特别是一些电子设备,或者是实验设备,精确度高,技术指标相当复杂,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技术参数,在评标时也就很难作出评价;2.高校设备获取的难度大:在高校须购进的设备中,因为使用目的的单一性和专业性,会造成生产设备的难度加大,以及设备的使用面窄,市场小,这就会造成相关设备的竞争力弱,生产厂家必然会很少,购进设备的来源较为单一,设备的获取难度也会随着加大;3.不确定因素多,采购经费到位不及时:高校需要根据教学需求,科研项目进展等的需求,进行设备的采购,但是教学计划的改变、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以及人才的频繁流动等,造成高校设备采购的计划性差,难以保证采购的质量,以及采购的及时;同时,高校设备采购的经费来源复杂,因对经费的管理不到位,款项的到位时间难确定,就容易造成重复投资,或者经费到位不及时的现象,影响高校设备采购[1]。
(二)高校设备采购存在的问题。
1.采购部门职能履行不到位:在进行高校设备采购之前,要进行采购预算,设备前期论证等工作,但是部分高校的采购部门忽视这部分工作,而只是简单被动地负责采购;而且还会出现因为采购部门管理和计划不合理,造成资金和时间的浪费,设备采购效率低。比如,采购部门在采购之前没有对设备采购的周期进行合理安排,这就容易导致在年底的突击采购;2.项目单位标书存在问题:存在部分项目单位对将要采购的设备的关键指标了解不准确,在标书时存在错误,使得专家组不得不对设备重新进行测定,修改投标信息,严重降低了设备采购的效率;还有一些项目单位在标书时存在明显的偏向,会针对某种设备,或者某个生产商家编写标书,这回阻碍高校设备采购招标的正常进行[2]。
三、政府招标采购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遵循规范的原则和程序。
政府招标采购机制中,要求招标采购活动要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诚信的原则。同时还对采购程序进行了明确的,较为严格的编制,分为五个步骤,采购人提出采购计划,和相应的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再由财政部门进行一系列的审核和编汇工作;采购人再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修改采购计划;再由采购管理部门确定采购方式,并批复给采购人;最后采购人根据批复的采购方案,寻找具有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采购代理机构,完成采购工作[3]。
(二)统一的采购组织和方式。
政府招标采购体制中,根据相关部门与单位的财政隶属关系,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下,进行统一的领导和分级管理,依照统一的要求,选择采购方式,完成采购活动。
(三)严格的政策和法律监督。
为了保证政府招标采购的工作质量,要求招标采购的任何环节都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与之相关的法律规范有:《招投标法》,《合同法》,《预算法》,《审计法》,《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等。同时,负责审核工作的财政部门,管理部门要对政府招标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
四、政府招标采购机制在高校设备采购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一)以法制观念指导设备调研。
在高校设备购入之前,为了对购入设备的基本情况和各项参数有详细的了解,需要对高校设备进行详细的调研,做出精确的性能评估,确保购入设备符合高校所需。为了确保设备调研的质量,在进行调研工作时,要用法制对设备调研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开展设备调研工作;加强设备调研的监督和管理力度,避免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加大惩罚力度,杜绝通过变化设备名的方式拆分计划,逃避招标的现象。
(二)选择合适的招标采购方式。
可以通过设立采购小组,组织用户答辩,邀请专家参与的方式,判断即将采购的设备是否可以进行免招标;还可以根据采购设备的特点,讨论得出合适的采购方式。为了确保采购的设备的质量,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网上竞价系统,进行公开招标,尽可能大的扩大招标范围,通过多种渠道。
(三)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
从设备采购计划的提出,直到设备接受验收,完成交付,每个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依照科学,合理,合法的要求,挑选专业能力过硬,责任感强的人员,组成专门的审核监督小组,在特定的阶段,比如验收阶段,可以邀请专家加入团队;同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对每一阶段进行详细的审核,将审核的结果,以及设备的参数等详细信息进行落实和公示,以确保每个阶段工作的准确无误;进行明确的权责划分,将责任具体到个人身上,当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找到负责人,尽快解决问题,保证招标采购的顺利进行。
结语
在高校设备采购中应用政府招标采购机制,能够提高采购效率,保证采购质量,做好设备购入工作,购入合格安全的高校设备,从而为高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校设备进行简单的介绍,再提出政府招标采购机制的主要内容,之后对政府招标采购机制在高校设备采购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对如何更好地实现政府招标采购机制在高校设备采购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政府招标采购,高校设备采购,应用
参考文献
[1]董达,陈靖,韩永君.高校招投标采购的特点[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5):209-211.
[2]贾丽娟,陈靖.确保高校仪器设备政府招标采购质量浅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273-276.
电力设备的精细化采购 篇6
1 质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1.1 急救设备位置不熟悉主要集中在低年资和新聘护士中, 对平时用得少的设备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1.2 设备储电功能故障 (1) 一些设备的内置电池失效, 因使用交流电供电时不影响设备的使用, 而电池都比较贵, 考虑成本因素, 未及时更换新电池。 (2) 未按要求进行维护保养, 导致电池使用寿命降低。这些都造成仪器不能移动使用。
1.3 仪器使用时出现故障 (1) 没有按照说明书要求规范消毒保养。 (2) 保养流于形式, 只记录保养登记本, 未真正对设备进行仔细检查保养。 (3) 护士经验不足, 有问题而发现不了。
1.4 操作设备不熟练或使用不当急救设备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使用率低, 导致了医护人员对设备的操作规程不熟练。
1.5 设备结构部件安装错误如负压吸引器防溢装置连接错位, 备用状态的呼吸机管道、呼吸活瓣安放不正确, 主要原因是护士对仪器的作用原理不清楚、各附件的作用不了解, 安装后未试机运转等, 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
2 精细化管理措施
2.1 健全制度并建立设备档案科室根据各个设备使用说明书制定详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标准, 建立设备档案, 保存好随设备的全部资料, 如:仪器设备原理图、电路图、使用说明书、附件等, 将这些资料放于固定位置, 有利于护士及时查阅也便于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组织全科人员学习, 了解设备的作用原理及各部件名称及作用, 掌握仪器的性能、参数调节、连接、消毒、维护及简单的故障处理等。建立完善的急救设备管理制度, 内容包括:建立账卡档案、培训考核、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保养、损坏赔偿规定等。
2.2 急救设备定位放置危重患者的抢救原则是争分夺秒, 在最短的时间内取用到急救设备是设备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我们按设备使用率的高低以最小抢救半径为原则对急救设备实行分区域定位放置, 在房间相应位置贴上设备名称, 定位放置, 不随意移动更换位置。急救设备原则上不得外借, 如需外借, 归还时当班护士必须检查其性能, 确认急救设备完好后归位放置并预置为备用状态。抢救物品、仪器合理摆放、定位放置在急诊急救中可以起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医护抢救配合上有条不紊的效果, 医护人员熟悉抢救物品的固定位置, 在抢救中得心应手, 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4]。
2.3 标识标牌明显清晰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中对急救设备管理“标识标牌”的要求, 制订各类急救设备的操作规程、消毒保养流程图等, 用封塑袋制成“已消毒”“运行正常”“故障待维修”标牌, 挂于相应设备上。建立“急救设备使用登记本”、“设备维修和保养记录本”、“急救设备消毒登记本”、“设备故障登记本”“、设备外借登记本”等, 随设备放置各种登记本。将设备使用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从该设备使用说明书概括出来, 记录于设备使用登记本的前页, 同时将其打印、塑封贴在仪器设备侧壁或放置仪器设备的推车上, 让使用者对该设备的使用一目了然, 提高护士对该设备的使用能力及仪器设备使用质量。
2.4 规范清洁与消毒急救设备是指直接抢救或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的设备, 主要包括高频电刀、麻醉机、呼吸机、电动吸引器、洗胃机、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器、输液泵、手术灯、手术床和手术器械包等设备, 常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是一类特殊装备, 与其他常规医学装备相比,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用时急、闲时多、分布广、风险大、易污染的特点。急救设备都是高端仪器, 应根据设备的种类与型号按照说明书要求规范各部件的清洁、除尘、消毒, 才能保护好仪器设备, 延长其使用寿命。各种仪器的主机外观表面及车子、支架用湿软布清洁去污除尘, 紫外线照射30 min;各种连接管最好使用一次性的,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使用后需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洗胃机按规定程序进行消毒保养;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探头可用洁肤柔消毒凝胶擦拭[5]。简易呼吸囊使用后均应送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清洁消毒, 封塑保存备用等。
2.5 专人管理, 规范保养有文献提出医院成立急救设备中心, 集中管理各临床科室的共用医疗设备, 临床科室需要时由急救设备中心下送。急救设备中心专业人员不仅要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整理, 更重要的是检查设备的性能、精度、运行状态是否完好, 这种模式不仅真正做到设备完好率100%, 最大限度提高设备使用率, 还能为医院节省不必要的开支[6]。但很多医院没开展此管理模式, 需要各临床科室自己管理设备。为此, 我院制定了专人月维护、专班周维护、当班护士日测试的制度, 科室指定一名责任心强、护理技能高, 熟悉急救设备性能、使用方法、维护程序的主管护师兼职急救设备的管理员;科室每周一、四安排专班分别对救护车载与抢救室设备进行一般的维护和保养。对悬空放置的急救设备要检查其安全稳定性, 防止设备因长期使用时的移动、牵拉造成螺丝松动、断裂等发生砸伤患者的事件;对装有备用电池的设备及时充电。每班护士接班时需对简易呼吸机、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开机调试并模拟操作。工作中如发现急救设备出现故障, 应做好故障登记, 及时与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联系, 进行处理, 同时上报急救设备管理员和护士长。抢救用设备如没有平时科学管理、日常精心维护, 用时往往会给患者和医院带来巨大损失。
2.6 开展对急救设备知识的培训科室新引进的急救设备时, 组织厂商工程师或医院设备科的工程师对全科医师和护士进行急救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前检查、日常保养维护和常见故障的处理等方面内容进行培训;对新调入科的护士实地带教, 并进行考核验收;科室每年进行一次急救设备操作竞赛。将急救设备的操作使用纳入分层级培训计划, 每月按时实施, 将急救设备的操作、连接、维护、保养、使用注意事项纳入护理技能考核中,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达到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性能、参数调节、连接、消毒、维护、保养、简单故障的处理等, 提高护士对急救设备的使用水平。引导护士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
2.7 开展急救设备故障应急演练由设备科制订院级急救设备紧急调配预案、医院急救设备的分布图, 并发给各科室, 建立全院急救设备应急调配机制。科室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急救培训, 并进行抢救中急救设备故障应急演练, 强化其急救意识,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以保障紧急抢救。
3 体会
医院急救设备的完好性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急救设备的精细化质量管理, 科室的设备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设备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使护士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对设备操作熟练, 杜绝在执行操作及抢救时手忙脚乱, 抢救工作有序进行, 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双方都有安全感, 提高了工作效率, 培养了高素质的急救护理队伍。急救设备精细化管理对提高急救成功率, 减少急救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践[J].护理研究, 2010, 24 (5) :1196-1197.
[2]戚俊军.推行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37 (4) :33-35.
[3]何海霞.精细化管理应用于急救车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3) :2506.
[4]钟丽霞.分工定位抢救配合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5, 36 (3) , 525.
[5]熊莉, 石玉兰.洁肤柔消毒凝胶在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探头消毒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3, 26 (9) :773.
电力设备的精细化采购 篇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效的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 同时, 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电力用户的数量也在随之增多, 各站用电类型也逐渐丰富起来。同时, 一些违章用电、窃电现象也逐渐增加, 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精细化管理模式在用电检查工作中的应用, 有效的提高用电检查的工作质量, 保证了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 积极进行用电检查的重要性分析
在实际的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 用电检查工作对于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表现在: (1) 良好的用电检查工作能够积极的加强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 促进两者之间的合作;另外, 还能有效的提高用电检查的工作质量, 主要是由于积极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使得工作人员通过相应的交流, 能够发现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 并且及时的进行改正, 从而保证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行。 (2) 在实际的工作中, 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依据相关合同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用电现象进行规范, 并且还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教育惩罚, 才能有效保证电力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1]。
2 电力企业用电检查工作的内容
在实际的电力企业用电检查工作中, 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了:电力输送设备的施工检查、输电设备运行安全状况的检查、电源的保护措施、突发事件预防措施、电力输送质量等。积机的加强电力企业用电检查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了电力企业和用户之间合作, 同时, 还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工作过程中, 应该积极的构建相应的管理部门, 积极对用电进行检查, 能够对用户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使得用户形成依法用电、安全用电的意识。在实际的用电检查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从自身做起, 认真对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质量。
3 积极加强用电检查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进行用电检查工作前,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明确相关的工作内容、工作顺序、工作方法等,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电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3.1 不断加强对用电检查工作人员的管理
在实际的用电检查工作中, 工作人员是相关工作开展的根本, 所以, 积极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管理十分重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首先应该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入手, 不仅能够保证良好的工作质量, 还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具体的方式如下: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对工作人员灌输先进的思想, 保证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工作知识。在工作过程中, 如果遇到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 各个员工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交流沟通, 不断进行融合创新, 才能有效的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以及质量, 同时, 还能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能力以及业务水平[2]。
3.2 积极加强用电检查工作的落实力度
在实际的用电精细化管理中, 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依据实际情况, 制定有效的用电管理机制, 加强用电检查的工作力度。工作人员在检查工作中, 如果发现用户出现违章用电, 应该积极的依据相关的法律依据进行处理。就目前来看, 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用电检查的工作不够重视, 甚至会出现殴打用电检查工作人员的现象, 因此, 电力部门应该积极的依据相应的法律规范, 制定合理的机制, 并且, 还应该积极的加强其落实制度, 保证工作人员发现一些违章用电现象, 能够有所依仗, 及时的进行处理, 不仅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还能剔除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 保证用电安全以及良好的供电质量。
3.3 积极构建强大的用电检查工作队伍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电力部门只有积极构建强大的工作队伍;首先应该积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于工作的人员的培训。其次, 还应该积极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 对于实际的工作进行监督。另外, 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应该积极的对员工的工作状况进行抽查, 能够有效的避免利用职位便利谋取私利的现象;还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奖惩机制, 对于工作中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进行表扬, 使其继续保持。对于一些工作不认真、不具备责任心、出现严重问题的工作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 并且积极的对其进行教育, 督促其进行改正[1]。
3.4 实行差异化服务
在实际的工作中, 应该积极的实行差异化服务, 对于相关的工作积极的进行总结, 寻找一种合理的游有效的工作方式, 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用电精细化管理水平。所谓的差异化服务主要指的相关部门依据用户的用电类型、用电需求等特征制定符合实际状况的服务模式。积极的实行差异化服务, 能够有效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同时, 还能保证用电检查的专业性、模式化, 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由于设备、人员等都具有一定的差异, 积极的实行差异化服务能够有效的解决各种问题, 提高用电检查的工作质量, 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用电检查工作对提高电力企业的电费回收率、减少电力损失、提高用电安全、降低维修费用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用电检查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在后期要制定完善的用电检查措施, 提高检查人员的专业水平, 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保证检查质量, 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王永武.基于用电检查的精细化管理探析[J].消费电子, 2014, (04) :36.
[2]杨辉华.浅谈如何加强用电检查的精细化管理[J].大科技, 2015 (11) :81.
【电力设备的精细化采购】推荐阅读:
基于电力营销信息化的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10-27
电力调度精细化管理07-16
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07-18
简单的电子设备采购合同10-08
电力采购08-23
李岩老师 电力班组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升训练06-14
电力变电设备08-02
电力保护设备09-06
电力运行设备09-18
核电设备采购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