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2024-06-10

8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共7篇)

8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篇1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职业卫生档案

1.职业卫生档案是职业病防治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也是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公司具体有行政办公室负责管理档案。

2.职业卫生档案应包括: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所使用的原辅材料名称及用量、产品、副产品、中间产品产量、职业性有害因素动态监测结果及其汇总、职业健康监护结果、职业病病人档案、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转及维护档案等内容。

3.根据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含临时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者名册应按照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分别建立存档。

4.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仁程度、嗜好等一般概况;—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事;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

8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篇2

1 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概念与现行模式

1.1 基本概念

职业健康监护[1]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不是所有离岗后都需要)以及应急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2]:①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②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③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④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胡建屏[3]认为职业健康监护不单纯是职业健康检查,关键是要密切结合劳动者的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对此进行分析,这是健康监护的特点。

1.2 现行模式

职业健康监护现行通用模式[4]是以卫生行政部门为监督主体,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型综合医疗机构、职防机构主办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由用人单位承担职业健康监护费用。由企业主动提出职业健康监护的要求,并组织员工到取得职业健康监护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由用人单位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机构根据企业要求确定职业健康监护的对象、项目与周期,提供职业健康监护。

2 职业健康监护存在的问题

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涉及到用人单位、劳动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和政府部门5 个主体[5],任何一方有问题都能影响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2.1 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职业健康监护的义务主体,承担着职业健康监护费用。一些用人单位对职业病危害认识不足或对劳动者的健康重视不够,出现如下问题:①用人单位一味地降低成本,职业健康监护经费得不到保障;有的劳务公司职业健康检查费要从职工工资中扣除。②用人单位法人绞尽脑汁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比如:选择费用最低的卫生服务机构,不管其有否职业健康监护资质;有的国企存在“一企两制”,他们履行法定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只是面对正式工人[6],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的岗位上采取短期用工制度,有意采取轮换作业,大多招收农民工、临时工,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7]等,设法回避法律责任。③用人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认识不清,把职业健康检查等同于普通的检查,认为普通的检查能够替代职业健康检查[8],甚至错误地认为综合医院的普通体检优于职业健康检查,根本无法起到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的作用。

2.2 职业健康检查服务机构

①部分职业健康检查服务机构无资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均有规定,职业健康检查服务机构必须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资质认证,其出具的健康检查结果应当客观、真实和公正,并对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实际上,有许多无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机构在争抢职业健康检查这个正在复苏的市场,各大小医院几乎均有所谓“体检队”负责承接职业健康检查业务,其中有综合性医院、用人单位职工医院、民办医院或无资质的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等。这些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没有经过统一的职业健康检查知识的专业培训,对某种行业都有什么工种、会接触到什么样的有害因素、需要检查什么项目等情况心中无数,不熟悉目标疾病,不能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中必检项目和指定的服务范围开展工作。②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服务机构职业健康检查不规范。尽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一整套考核指标,但在具体的认证过程中因各种客观原因放宽了条件,资质认证的把关不严,致使有些机构虽然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但从事职业健康监护的专业人员不够或职业健康监护硬件设备不足,不能规范地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表现为职业卫生监测能力和监护水平低[9],职业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能对企业的职业危害情况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未能掌握职业性健康检查内容,错误引用职业卫生标准等。③职业健康检查目的不正确。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是有效地防控职业病,是通过连续性地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许多服务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职业健康检查中不是把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者可能的目标疾病作为重点,忽视对劳动者职业史、劳动现场作业环境等流行病学调查,忽视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忽视健康检查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总等基础性工作。只做定期的健康检查,不做上岗前和离岗时的检查等。④大型国有制企业及大型外资企业等职业健康监护较规范的单位是职业健康检查服务机构竞相争夺的焦点,相反小企业及私营企业因规模小、地处偏僻、职业健康检查服务成本高等原因,成为了职业健康监护的薄弱区域。

2.3 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机构

①由于卫生体制改革和部门之间的职能调整,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监督职能划归安监部门,而安监部门缺乏现场监管人员,使得原本薄弱的职业卫生监督执法更加被动。②处罚力度不够,用人单位违法成本偏低。2009 年共检查用人单位125 231家,检查职业病危害评价建设项目10 704项,依法查处用人单位10 481家,其中,给予警告处罚9 701家,给予罚款处罚871家、罚款金额1 275.9万元,责令停业34家,提请关闭122家。而我国每年因职业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至少是100多亿元。③执法部门反复下达罚款及限期整改通知,企业法人却置之不理,执法部门则无能为力。

2.4 劳动者

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越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严重的岗位,越是农民工居多。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低,对职业危害及相关的防护知识不了解或了解不多。许多农民工为了多挣钱早致富,虽说知道有职业危害,但对患职业病的后果认识不足,为保住工作害怕检出职业病而拒绝健康检查,农民工职业健康检查率偏低。杜复莲[10]2009年对某市使用农民工较多的38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接触职业危害的农民工应检人数为10 356人,实检人数1 408人,体检率为13. 6%。

2.5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①职业健康监护建档率及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偏低。据2008年全国职业卫生监管情况通报,2008年度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为59.64%,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率分别为56.72%、56.66%、30.57%、48.57%。而未建档的有40%多,往往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较严重的人群。②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信息化水平不够。目前有资质的职业健康监护机构,完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为数不多,且没有统一的要求,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格式千差万别,统计分析难度大,资源无法合理合法地共享。③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大多为流水账式,缺少历年的综合分析评价报告。

2.6 政府部门

地方政府片面强调发展经济,怕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影响招商引资,影响企业效益,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等而干预职业卫生监督[11]。凡被政府冠以“重点保护企业”名称,这些企业要先征得当地政府同意,否则卫生监督机构不能进入企业检查。政府部门对劳动者健康权益重视不够,未能给予职业卫生监督机构足够的权力支持。

3 讨论

①用人单位和职业健康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监督监管部门,均不能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各自的职责。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至上的本位主义作怪;是受“以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为压倒一切的政绩指标”驱使,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牺牲劳动者健康利益的结果。②由于长期以来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大部分职业健康卫生服务机构因设备或人员短缺而不能规范地开展工作。③相关监督监管部门,专业执法人员紧缺、执法动力不足、执法阻力较大等原因不能做到辖区内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全覆盖,而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的盲点区,往往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重灾区。④相关法律法规有待修改,违法成本过低,也是许多问题长期存在的关键之一。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用人单位自觉守法是职业健康监护顺利开展的关键;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是职业健康监护顺利开展的基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特别是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是职业健康监护顺利开展的必要补充。可通过媒体、户外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在集镇等剩余劳动力较集中区域设立职业病防治及相关知识咨询平台;流动设摊、宣传材料分发、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培训、企业负责人职业病防治培训、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提高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健康监护的责任意识,提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4.2 加大职业健康监护的经费保障力度

资金保障是职业健康监护顺利开展的前提,其中有效保障流动人员(以农民工为主)的职业健康监护经费,是实现职业健康监护全覆盖的关键,尽早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经费的保障机制,是解决当前职业健康监护中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2009年4月,卫生部组织了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中期评估;2010年初,经各地推荐,卫生部在全国19个省(区、市)46个县(区)扩大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合理的职业健康监护经费保障机制及基本职业卫生服务全覆盖的运行模式正在积极的探索中。

4.3 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服务机构行为

①严格职业健康检查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俞文兰等[4]认为,职业健康监护机构应由有资质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承担,实行分级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职责是信息管理与报告、技术指导和组织培训等作用;从事职业健康监护的人员必须具有临床工作基础,并掌握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取得相应的资质。②建立关于职业健康检查的质量管理体系, 制定岗位职责、仪器设备、工作流程、技术规范、实验室质量控制、档案管理等制度[12]。③对已经获职业健康检查服务资质的机构,加大监督检查和培训考核力度。④引入合理健康的职业健康检查服务竞争机制。

4.4 及时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从根本上解决用人单位和职业健康卫生服务机构的违法成本过低的现象,为加大执法力度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我国已经制定了《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希望尽早制定本地区切实可行的职业病防治规划。

4.5 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各部门通力协作,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体系。重点监督职业病危害因素高危岗位的职业健康监护状况,特别是临时工、农民工的职业健康监护状况。职业卫生监督机构要定期对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进行监督管理;现场监督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卫生专业知识与掌握职业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等。

4.6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大职业卫生的经费投入,有条件的地方将小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纳入政府托管,力争做到职业健康监护人员的全覆盖,有效降低职业病发病率。

4.7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网络化管理,是职业健康监护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职业卫生,职业健康,职业病

参考文献

[1]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3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Z].2002-3-28.

[3]胡建屏.当前有关职业健康监护深化的若干问题浅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0,28(4):169-171.

[4]俞文兰,王建新,张美辩,等.流动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模式分析与探索[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4):130-134.

[5]周迅燕,李朝辉,许小鹏.职业健康监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15(4):73-75.

[6]葛宪民,李丹亚.加强我国农民工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11):28-30.

[7]郑木林,胡天桥.我国职业病流行现状与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0,26(17):1932-1934.

[8]蔡莉萍.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0,36(5):320.

[9]李琼燕.职业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15(3):75-77.

[10]杜复莲.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存在问题和建议[J].职业与健康,2010,26(20):2384-2385.

[11]焦建华,余文兰,魏付有,等.流动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模式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2008,24(21):2266-2268.

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调查分析 篇3

【摘要】目的:了解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状况,加强小微企业健康监护工作,为政府制定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相关法律政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街道工商局注册的150家小微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参考近两年企业职工健康检查报告、体检、走访交谈等方式了解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现状。结果:150家小微企业涉及7个行业、6种经济类型,共有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314人,占调查总人数12.77%;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比例为31.71% ,相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显著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状况不容乐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和小微企业应联手完善企业职业健康监护体系。

【关键词】微小企业;职业健康监护;体检调查

【中图分类号】R1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42-02

小微企业(Micro Business)于2011年7月首次正式纳入企业分类类型。根据企业分类标准,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以下、工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以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50万以下、房地产营业收入100万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以下均为小微企业[1]。

职业健康监护(occupational health monitoring),是以预防为目的,对接触职业病因素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检查和分析的防治职业病的有力措施和重要保障。本次研究通过随机调查我市小微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状况,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状况的基本信息,完善职业健康检查体系,保护劳动者合法职业健康权益[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截止2014年8月30日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工商局注册的小微企业,随机抽取150家小微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主要涉及计算机软件技术业、电子行业、食品生产加工业、信息教育咨询服务业、冶炼金属业、塑胶制品业、服装业等7类行业,涉及6类经济类型,小微企业数量行业构成比例分别为13.65%、14.08%、12.14%、14.05%、14.22%、13.85%、18.01%。调查企业总人数合计2458人,男性1378人,占56.1%,平均年龄(32±8)岁;女性1080人,占43.9%,平均年龄(30±9)岁。研究样本在职工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分析 收集该150家小微企业最近两年有效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对报告进行分析,得出职业接触职业病危害(以下简称接害)人数、比例以及职业接害因素分布。

1.2.2 现场抽查 每家小微企业随机抽取8名企业员工进行相关职业接害因素体检(若小微企业人数规模小于8名,则以该企业最大人数作为抽查对象)。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TX-*3]±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微企业行业分布以及接害人数 150家小微企业涉及7个行业、6种经济类型。职工人数共2458人,根据最近两年有效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走访交谈、抽查体检得知:职工接害人数为314人,占12.77%。根据接害率统计数据对比可知:食品加工行业(18.12%)、冶炼金属(16.76%)以及塑胶制品业(16.09%),相比其他行业显著较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品、冶炼金属、塑胶制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存在突出问题;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相比其他经济类型接害人数比例显著较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资(作)经营企业、外资公司等职业健康监护接害人数、接害率均较低。见表1、表2。

2.2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参考该150家小微企业近两年内有效职工健康检查报告和现场随机抽查的体检报告分析得知,职业接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正己烷、三苯(苯、甲苯和二甲苯)和其他等五类,共抽查职工人数1178人,占总人数47.93%。统计数据对比可知三苯7.22%和粉尘4.84%,相比噪声、正己烷职工接害率显著较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我国企业职业健康监护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目前尚无统一的职业健康监护评价系列标准和参照格式),接触职业危害的人数和职业病患者人数均居世界首位,每年因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企业职业健康卫生监护工作直接关系到职工健康素质和劳动力能否持续发展,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3-4]。

小微企业作为一种独特企业类型,因自身条件限制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其职业健康监护状况不乐观,企业职工基本的合法健康权益得不到保障,使得小微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必须加快完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小微企业职工的健康监护工作给予重点关注[5-6]。

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是小微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显示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数量占调查样本数量的57.33%,接害人数占总接害人数的31.71%;食品生产加工业、金属冶炼、塑胶制品业相比其他行业显著较高,所以完善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应主要从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金属冶炼、塑胶制品业重点着手。由于本次调查受成本、时间、可行性等因素限制,一些职业健康检查项目无法实施,导致许多隐性职业病或者职业危害因素未被查出,比较典型的如尘肺病尘肺病的潜伏期一般较长且患者前期病状表现不明显,等到病情显现,轻者丧失劳动力,重者导致死亡,对职业劳动者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此外,由于小微企业用工制度灵活、劳动者流动相当频繁,流动职工的职业监护率明显低于非流动职工,进一步加大了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难度[7]。从职业接害因素可知,三苯、粉尘是小微企业调查样本面临的主要接害因素威胁,小微企业的金属冶炼业行业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粉尘类是常见职业健康接害因素更应引起重视。

为了规范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政府应加强职业危害因素防治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小微企业职工工作环境的相应职业健康指标,重点关注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建设;同时小微企业应建立适合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职业健康监护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程序化、系统化、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包括加强内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落实职工工作环境、职工接害要素的安全指标等[8]。

综上所述,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状况不容乐观,迫切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完善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石景容,陆丽明,邹冠炀,等.中小微型企业流动工人职业卫生知信行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3,40(4):328-330.

[2]李汉锋,王永刚,杜田,等.深圳市福田区111家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2):179-182.

[3]朱海林.2011年度株洲市职业腱康监护现状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7):1031-1032.

[4]张焕彩,王雪梅,关晓熙,等.2011年开平市职业健康监护检查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3,29(2):161-162.

[5]张文平,吴洋,唐翠玲,等.四川省132家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2,28(23):2899-2901.

[6]陈献文,冯鸿义.2011年江南某市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开展情况[J].职业与健康,2012,28(16):2042-2044.

[7]曾智,陆丽明,饶展宏,等.中小企业农民工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4,32(4):274-276.

[8]沈月华,杜洪凤,徐涛,等.某电冶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7):565-569.

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篇4

为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保护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一、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类别、接触水平等情况,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规定,制定体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体检的医疗机构应取得自治区职业健康监护资质。

三、拟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人员)、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员工必须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

四、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异常人员的复查治疗。

五、对即将离岗的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组织其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未进行离岗体检的,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六、对体检中发现的职业禁忌症员工应调离原作业崗位,并妥善安置;发现健康损害或需要复查的,应如实告知员工本人,井按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问,进行复查或医学观察、沿疗。

七、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安监和卫生部门报告,并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对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进行积极治疗,井根据上級主管部门的意见积极做好职业病病人的复查和康复治疗和医学观察。

八、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并按规定要妥善保存,接受安监部门的监督检查。

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

5、劳动合同告知书和教育培训考核资料;

6、其它需要的资料。

九、企业不得安排末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女员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十、职业健康、复查、医学现察、职业病诊疗费用由本企业负担。员工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视同正常出勤。

十ー、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档案(见附件1);

(二)职业卫生管理裆案(见附件2);

(三)职业卫生宣传培训档案(见附件3);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见附件4);

(五)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见附件5);

(六)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见附件6);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其他资料文件。十二,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实际对职业卫生档案的样表作适当调整,但主要内客不能删减。涉及项目及人员较多的,可参照样表予以补充。

十三、职业卫生档案中某项档案材料较多或者与其他档案交叉的,可在档案中注明其保存地点。

十四、用人单位应设立档案室或指定专门的区域存放职业卫生档案,并指定专门机构和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

十五、用人单位应做好职业卫生档案的归档工作,按或建设项目进行案卷归档,及时编号登记,入库保管。

十六、用人单位要严格职业卫生档案的日常管理,防止出现遗失。

十七、职业卫生监管部门查阅成者复制职业卫生档案材料时,用人单位必要如实提供。

十八、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十九、劳动者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人单位应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

二十、本规范印发前用人单位已建立职业卫生档案的,应当按本规范要求进行完善,方可归档。

二十一、用人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职业卫生档案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移交保管。

二十二、各地区可以根据工作实际,对本范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二

十三、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其他规定,按照国家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执行。

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一、主要负责人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每年向员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员工对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相关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4、每季度召开一次职业卫生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和制订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

5、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6、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及时消除职业危害事故隐患。保障企业职业病防治的投入,并确保其实施。

7、组织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和预案。

8、及时、如实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

9、依法承担本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责任。

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职责

1、组织制定、完善、修订和审定各项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督促并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的落实和专款专用。

2、组织职业危害防治检查及落实职业危害因素整改。

3、组织开展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总结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先进经验。

4、组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

5、认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

6、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检测与评价结果及时向劳动者公布。

7、如实向安监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并接受各级安监部门的监督检查。

8、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岗位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兄进行监督检查。

9、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有权责令改正,重大隐患书面报告领导小组。

10、定期、不定期组织实施应急预案的演练,并不断评价完善应急预案。

三、专(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责

1、认真履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相关职责,汇总和审查各项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2、组织参与对员工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检查督促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登记、上报、建档。

4、组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与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及时调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负责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协助有关部门制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对上述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定期组织参与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权责令改正或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7、参与职业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8、负责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四、车间负责人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制定的职业危害防治的规定及各项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组织建立、修订各项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和参与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

3、对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计划和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4、组织对本车间员工的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发放个人防护用品。

5、督促员工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阻止违章、冒险作业。

6、定期组织本车间范围的检查,对车间的设备、防护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报领导小组,采取措施。

7、对本车间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主要责任。

五、职业病危害岗位职责

1、参加职业病防治培训教育和活动、学习职业病防治技术知识,遵守各项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2、正确使用、保管各种劳保用品、器具和防护设施。

3、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行为,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企业负责人汇报。

4、当工作场所有发生职业病事故的危险时,应向监督管理人员报告,并停止作业,直到危险消除。

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1、宣传、贯彻国家职业病防治、工伤保险等法律法规

2、安排新员工、外来人员(包括外来学习、实习、临时工作人员)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

3.负责签订劳动合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4.负责做好职业禁忌症人员工作安排,参与工伤认定和工伤理赔工作。

5.负责公司职业病防治技术培训计划的审定,并纳入员工教育总体工作体计划之中。

七、财务部门 提供职业病危害隐患治理、应急救援设施配置、职业健康体检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相关经费保障。不得挪用,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八、监督检查

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确保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的落实。

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切实保护企业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企业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健康保护的权益。

二、岗前告知

1、企业与员工签订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危害后果、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检查和相关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危害劳动告知合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2、企业员工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企业应向员工如实告知其现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二、现场告知

1、企业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以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的结果。

2、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以及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贮存场所的醒目位置等设置或定期更换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明确具体负责人。用人单位应依法开展职业卫生培训,使劳动者了解警示标识的含义,并针对警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高毒物品的作业岗位,应在醒目位置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载明高毒物品的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等告知内容与警示标识。

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告知

用人单位要按照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书面告知劳动者本人。用人单位书面告知文件要留档备查。员工离开本企业时,如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企业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四、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用人单位应在产生或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材料(产品)包装、贮存场所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

(一)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应当在工作场所入口处及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或设备附近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

(二)生产、使用有毒物品工作场所应当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生产、使用高毒、剧剧毒物品工作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线设在生产、使用有毒物品的车间周围外缘不少于30cm处,警示线宽度不少于10cm。

(三)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监督区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控制区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室外、野外放射工作场所及室外、野外放射性同位素及其贮存场所应设置相应警示线。

(四)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除按本规范第十三条的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外,还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告知卡应当标明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接触限值、防护措施、应急处理及急救电话、职业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检测时间等。

(五)使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必须在使用岗位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六)贮存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材料的场所,应当在入口处和存放处设置“当心中毒”、“当心电离辐射”、“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内”等警示标识。

(七)使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的,。除按本规范第十三条的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外,还应当在设备醒目位置设置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八)为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依法在设备或者材料的包装上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九)高毒、剧毒物品工作场所应急撤离通道设置“紧急出口”,泄险区启用时应设置“禁止入内”、“禁止停留”等警示标识。

(十)维护和检修装置时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在工作区域设置相应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五、公告栏与警示标示的设置

设置在办公区域的公告栏,主要公布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设置在工作场所的公告栏,主要公布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岗位、健康危害、接触限值、应急救援措施,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检测日期、检测机构名称等。告知卡应设置在产生或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附近的醒目位置。

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职业病危害告知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六、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培训,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七、未如实告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其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企业不得以从业人员拒绝作业而解除或终止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

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及《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规范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切实维护劳动者相关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劳动防护用品是企业免费发给劳动者个人使用保管的公共财物,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预防或减轻职业病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

二、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主要依据据《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及相关标准,未列入的工种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参照本单位同类工种相似条件发放。

三、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防护用品的配置和发放,所采购的个体防护用品必须须“三证”齐全,即应具备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标志和使用说明书等,使用说明书应当同时载明防护性能、适用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根据不同车间/工段,不同岗位工种所实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制定发放计划。建立健全各工种分类台帐和员工个人防护用品领用手册,负责各单位防护用品的领用审批和统计工作。

五、对于从事多种岗位作业的劳动者,应当按其主要作业工种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如果从事其他工种作业时,可由部门提出申请,借用其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六、凡员工工种有变动时,应及时办理手续,变更现行工种的劳动防护用品(原工种的劳防用品发放使用时间相应延长)。

七、对于生产中必须佩戴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尘(毒)口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查和保养制度。使用前要注意检查,使用中要注意维护,使用后要注意保养。对受到过较大外力冲击的安全帽,发现有磨损、疵点的安全带及出现刺穿、破损的安全鞋等,应不受使用年限的限制,及时更换。不合格或失效的防护用品严禁使用。

八、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购置,应根据工作场所及岗位要求编制计划,所采购的物品必须符合《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相关规定及相关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必须具备国家安监总局的安全标志、标识,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所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

九、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作业的人员,应当配备具有相应防护性能的阻燃服、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或防静电服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十、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对员工如何正确地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教育和培训,并经常进行监督检查。

十ー、凡领领用绝缘防护用品及工具的部门或个人,在重新更换领取时,必须实行以旧换新的制度,以保证人身安全。不属领用绝缘工用具和劳动防护用品的部门或个人,需需领用绝缘工用具和劳动防护用品时,必须提出申请报有关部门批准。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为做好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定、修订和落实工作。

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各个生产车间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危害因素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卫生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

三、企业应设置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四、按规定委托取得资质认定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的检测和评价。企业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当地安监部门备案。

五、有新、改、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六、检测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订规划,限期整改到位。

七、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和设备大修后,应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八、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制定检测计划和经费预算,财务部门要保障检测经费的落实。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加强和 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7号令)、《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暂行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51号令)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用人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职业卫生“三同时”)。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

2、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

3、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可以与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一并进行。

4、根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分为职业病危害一般、较重、严重三类建设项目。根据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实行分类监督管理。

5、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三同时”工作的协调与实施。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为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防治职业病危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的规定,制订本制度:

一、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由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配合。

二、企业每年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申报,申报分为网上和书面两种,申报时认真填写《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并加盖公章,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安监部门备案,备案结束后从安监部门取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三、申报内容:

1、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

2、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

3、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

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5、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6、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

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四、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安监部门申报变更:

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2、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3、生产经营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4、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安监部门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为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对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培训和在岗期的定期职业健康培训。

二、制定培训计划,做好培训记录,建立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三、职业健康宣传

1、企业利用公示栏、黑板报(墙报)、厂报、会议、培训、张贴标语等形式定期开展职业健康宣传。

2、车间要利用班前班后会、安全报阅读、现场岗位职业危害讲解以及职业危害标志牌标识、公告栏等进行职业卫生宣传。

四、培训内容

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2、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3、主要职业危害及其防治;

4、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5、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备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6、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基本技能等;

7、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

五、培训的对象及方式

1、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由安监部门组织,并持证上岗。

2、入厂新员工培训

凡入厂新工人、新调入人员、新分配的大中专学生、来厂实习人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工作,成绩归档存查。

3、调换新岗位和采用新工艺人员的培训

凡调换新岗位人员和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的岗位人员,要重新进行职业卫生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

4、员工在岗期间培训

1)企业每年对基层领导干部班组长、专(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一次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考试存档。要求必须有签到表、教案、考试卷子及考分花名册。

2)每年对在岗员工人进行不少于二十小时的职业卫生培训,要有计划、签到表、培训教案、考试卷子及考分花名表。

3)一般“三违”人员由车间进行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天;严重“三违”人员由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进行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二十小时,并将“三违”人员教育培训情况存档。

4)培训方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釆用课堂教学、观看录像、现场教育、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邀请专家等形式。

六、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档案资料: 1)三级安全教育卡; 2)员工的安全试卷; 3)相关培训证书的复印件; 4)其他有关资料。

七、本公司主要负责人和财务部门应保证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费用的落实。

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

1、所有职工上岗前必须建立职工健康档案,确认未有岗位禁忌疾病者方能上岗工作。

2、进入工作场所,必须按规定穿戴好工作服、手套、安全帽、防护罩等劳动防护用品。

3、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做到文明清洁生产,降低职业危害。

4、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强噪音区域时,应佩戴耳塞。

5、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厂房建筑条件,采取防暑降温的治理措施。

6、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进行岗位操作,避免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引发安全事故。

7、下班前将工作服等生产现场使用的各类劳保用品更换后离开工作岗位,预防将污染源带离工作岗位后传播给其他人员。

8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篇5

一.目的为履行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法定职责,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护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应于公司所有岗位及人员。

三.职责与分工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和档案的设计和管理。

2.行政部门负责从业人员的入职、岗中和离岗的体检,协助完善健康档案。

3.财务部门负责职业健康体检的费用落实工作。

四.内容与要求

1.根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接触水平等情况,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从业人员到法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员工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

2.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人员)及有特殊健康要求的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新员工必须经职业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本项工作。

3.对长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应组织进行在岗

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检查,检查周期为每年不少于一次。

4.对离岗的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应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未进行离岗体检的,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5.对体检中发现有职业禁忌证或有从事与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员工应调离原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发现健康损害或需要复查的,应如实告知员工本人,并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进行复查或医学观察。

6.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按规定向区安监和卫生部门报告,并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7.在设备生产、检修过程中如出现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超标,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当及时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8.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并按规定妥善保存,接受安监部门的监督检查。

8.1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8.1.1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8.1.2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8.1.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及处理情况;

8.1.4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

8.2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

8.2.1企业申报检测、组织员工体检、委托医疗机构服务等活动的委托书;

8.2.2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评价报告;

8.2.3职业病诊断报告;

8.2.4对职业病危害患者、患有职业禁忌证者和已出现职业相关健康损害从业人员的处理和安置记录。

8.2.5企业在职业健康监护中提供其他资料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记录整理的相关资料。

9.对员工要求查阅、复印其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应予以提供。员工离职时,可索取本人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企业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10.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和未成年工、孕期、哺乳期女员工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11.职业健康检查、复查、医学观察、职业病诊疗费用由企业按有关法规规定执行。

12.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后参加应急救援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五.有关制度和记录

1.有关制度

2.有关记录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健康检查情况登记表》《接触有毒有害作业员工健康检查结果》

《职业病病例一览表》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职业史》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告知记录》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及安全培训档案》

一、安全技术部负责员工的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疗管理。依法组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

二、职业健康体检包括: 员工上岗前健康检查、在岗期间健康检查、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员工在岗期间健康检查每年进行一次。

三、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及职业禁忌证者的处理:如发现体检时有异常,立即停止原岗位作业,进行复查。如复查结果确认为与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及职业禁忌证者,必须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密切注意其病情的发展,定期进行检查。

四、体检和诊断结果的登记与报告:体检和诊断结果由公司登记,和原始体检资料一起由公司统一保存,但必须及时告知每个员工。

五、健康检查和职业病损害诊疗费用管理

职业卫生健康监护制度 篇6

总、则

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具体要求,依照职业病防治工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本制度。

1.2 制定本制度的目的: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员工身体建康及其相关权益,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进一步加强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促进公司生产、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

1.3 公司鼓励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病防治活动。

职业卫生管理各部门职责:

3.1 安全部负责公司职业病预防、统计管理工作。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开展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定期每年与疾病防治控制中心取得联系,对各施工生产项目部的粉尘、噪声等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进行检测,对现场存在的不合格检测项目,及时通知相关单位落实整改。

3.2 经理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健康档案,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职工进行体检。

3.3 劳资部负责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工资待遇如实告知员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患者上岗,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上岗;对在职业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职业病患者,应当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职工,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3.4 各基层单位负责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对职业病防治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和检测,保持正常运转,并按规定发给员工个人卫生防护用品;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从事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建立、健全员工职业卫生健康管理档案。

3.5 员工在施工生产劳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享有职业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权利。

内容与要求

4.1 总则

4.1.1 公司职业卫生工作在业务上纳入公司安全部管理。

4.1.2 安全部需配置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可以进入生产现场了解情况,索取有关资料,生产单位不得拒绝和隐瞒真相。

4.1.3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女工劳动保护的规定,充分照顾女工的生理特点,保护女工在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健康。

4.1.4 发生急性中毒事故必须就地组织抢救治疗,并在事故发生的七十二小时(重大急性中毒事故应在二十四小时,重大急性中毒事故指一次死亡一至二人或急性中毒三人以上的事故)内向所在地劳动卫生监督机构及企业主管部门及当地劳动部门报告

4.1.5 确保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职业卫生评价、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相关费用。

4.1.6 患职业病的职工,按照规定享受工伤保险的待遇。

4.2 职业健康监护

4.2.1 职业健康体检

(1)按结合生产实际对职工实行上岗前、换岗前、退休前及有关特定体检,保证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

(2)职工的体检由安全部、医院会同劳资部、公司工会结合用工安排协同制定体检计划。

(3)上岗前体检:新上岗的员工需上岗前进行体检。

(4)换岗前体检:因工作需要进行换岗的员工需进行体检。

(5)退休前体检:到年龄退休的员工需进行体检。

(6)特定的体检:司机,接触粉尘、噪声和危险物品处理人员需定期体检。

(7)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室,保管保存相关档案资料。

4.2.3 公司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放置,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4.2.4 公司对接触有毒有害工种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危害严重的应每年检查一次,疑似放射损伤的人员或诊断为放射性疾病的员工,每年须检查一次,并由具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或由职工医院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进行针对性职业健康体检。

4.2.5 员工在健康检查所占用的生产、工作时间、按正常出勤处理、外出检查、应按出差处理。检查者如需进一步住院治疗,需有江西省劳动卫生职业防治研究所出具住院证明,住院期间,不在享受出差待遇,住院天数超过三十天(含),停发住院期间奖金。

4.2.6 员工被诊断患有职业病后,公司应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组)的意见,安排其医治或疗养,并按国家规定享受职业病待遇。

4.2.7 公司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定期轮换。

4.2.8 公司一旦发现传染病例,必须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并及时通报公司有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使得病情在最小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4.3 职业危害检测

4.3.1 粉尘、毒物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每三个月测定一次,噪声、振动、放射性物质及其它有害物质强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每六个月测定一次,经验收认定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强度未超过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一年测定一次。

4.3.2 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必须进行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员工劳动保护用品穿戴情况的专项检查,严格落实“四级”检查制度。

4.3.3 对职业危害检测出的异常指标进行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落实整改措施,努力降低和减少职业危害的产生。

4.3.4 公司安全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辐射、水污染等职业危害的检测工作,并做好数据存档。

4.4 职业危害控制

4.4.1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工业设计卫生标准,劳动卫生防护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4.2 防尘技术措施。

4.4.2.1 凡有粉尘作业的单位应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mg/m3以下),严禁干式作业。

4.4.2.2 有粉尘作业的单位应加强对通风除尘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并建立操作、维护、检修管理制度;除特殊情况外,任何单位未经公司安全部同意不得停止运行或拆除防尘设施。

4.4.2.3 凡进入有粉尘危害的作业场所,必须按规定正确佩戴好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职工使用的防止粉尘危害的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4.4.2.4 有粉尘作业的单位应加强对职工的防尘知识教育,对新上岗职工需从事粉尘作业的,公司各级安全教育必须要有防尘知识内容,并经考试合格后可从事粉尘作业。

4.4.2.5 有粉尘作业的单位应当实行清洁生产,经常保持作业场所的清洁卫生和地面润湿,以减少二次扬尘。

4.4.2.6 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过10mg/m3的产尘点或职工个体呼吸粉浓度超过5mg/m3时,由单位主管生产领导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并将分析报告报公司安全部。

4.4.3 防毒技术措施

4.4.3.1 依靠科学技术,改革工艺,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禁止使用危害严重的化工产品,加强通风。

4.4.3.2 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严防错误操作,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4.4.3.3 消除或减少铅毒发生源,降低生产环境空气中铅烟浓厚,达到国家规定标准0.03mg/m3以下。

4.4.3.4 在那些通风不良的电焊作业场所尽量采用低尘低毒焊条或无锰焊条,用自动焊代替手工焊等措施,使空气中锰烟浓度降低到0.2mg/m立方以下,有锰烟作业场所内严禁吸烟,喝水,进食。

4.4.3.5 喷漆时,用采用密闭的操作或局部抽风排毒等综合性预防措施,使苯在空气中的浓度下降到国家卫生标准(40mg/m3)以下(甲苯、二甲苯为100mg/m3)。

4.4.3.6 在进入密闭的场所,如地下室、油罐等环境工作时,应戴防毒面具。

4.4.3.7 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放射不同有毒、有害物质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2)有毒、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和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3)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对散热和有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

(4)经常有人通行的地道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装置,并不的敷设有毒液体或有毒气体的管道。

4.4.4 弧光辐射、红外线、紫外线的防护措施

夏季强烈的太阳光线中,含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生产中红外线和紫外线主要来源于火焰和加热的物体,如气焊和气割等。

4.4.4.1 为了保护眼睛不受电弧的伤害,焊接时必须使用攘铱特指防护眼睛片的面罩,可根据焊接电流强度和个人眼睛情况,选择吸水式滤光镜片或反射式防止镜片。

4.4.4.2 为防止弧光灼伤皮肤,焊工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电焊手套和鞋盖等。

4.4.5 噪声危害的防护措施

4.4.5.1 控制和减弱噪声源,从改革工艺入手,以无声的工具代替有声的工具。

4.4.5.2 控制噪声的传播:合理布局,应从消声方面采取措施:消声、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4.4.5.3 做好个人防护,及时戴耳塞、耳罩、头盔等防噪声用品。

4.4.6 防暑降温措施

4.4.6.1 高温作业人员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和盐水,要供应充足的清凉茶水和含盐饮料。

4.4.6.2 每年暑假来临前,做好防暑降温宣传工作,使职工懂得防暑降温基本知识,掌握预防中暑及中暑后自救、互救的方法,同时配备防暑降温药品,做到以防为主。

4.4.6.3 高温期间、合理调整作业时间和班次,尽量避开高温时段。

4.4.6.4 对从事高温作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凡有心血管器质性疾病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4.4.7 冬季施工作业现场应注意防寒取暖,防止冻伤。

4.4.8 加强作业场所的日检工作,确保照明设施的完好,对于因环境原因导致的光源不足,必须增设照明。确保作业场所的光照度符合操作要求。

4.4.9 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国家职业卫生方针、政策和法规、利用班前会、安全学习日、员工再教育等安全活动宣传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辨识及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

相关记录

5.1 《体检计划》

5.2 《人员的任命书》

5.3 接尘史、接触噪音史证明

5.4 《职业病诊断申请书》

5.5 用人单位出具的职业史证明

5.6 《矽肺档案》

附则

6.1 本制度与国家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按国家和上级法律法规执行。

6.2 本制度由安全部负责解释。

8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篇7

关键词: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

职业健康监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2]规定的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和义务, 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为了解某市用人单位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情况, 探讨如何对用人单位进行更好的监管与服务, 我们于2008年9—11月对某市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某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

1.2 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本信息表》对该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职业卫生管理组织、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对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了某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521家, 职工人数195 249人;其中,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80 587人, 占41.3%。

2.2 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情况

用人单位成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的有264家, 占50.7%。将职业病防护纳入法定代表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有230家, 占44.1%。配备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的209家, 占40.1%;共配有专职293人, 兼职646人, 以兼职为主。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有203家, 占39.0%。见表1。

2.3 职业健康监护状况

2.3.1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选择

通过521家用人单位对所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填写, 发现338家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到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机构进行体检, 占64.9%;93家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到没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机构进行体检, 占17.9%;90家用人单位未填写此项, 占17.3%。见图1。

2.3.2 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2.3.2.1 体检情况

对521家用人单位上岗前、在岗期间 (一个体检周期内) 、离岗后及应急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上岗前、在岗期间和应急需要的检查率均不能达到100%;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率最低, 仅为52.9%。见表2。

注:在岗期间检查是指在一个体检周期内。

2.3.2.2 检出情况

上岗前检查检出职业禁忌人数722人, 检出率2.4%。在岗期间检查 (一个体检周期内) 检出疑似职业病人数489人, 占检查人数的0.7%;调离原岗位人数236人。离岗时检查检出疑似职业病人数136人, 占检查人数的17.8%。应急检查均未检出健康损害。

3 讨论

通过对521家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组织和职业健康监护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 仅约1/2的用人单位成立了职业卫生管理组织, 有相应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和职业病防治相关制度;职业健康检查率不高, 尤其离岗时的健康检查率仅为52.9%, 又因为职业健康检查在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的仅为64.9%, 所以, 实际符合要求的职业健康检查率将更低。另外, 在职业卫生管理组织、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选择这2部分内容的填写上, 存在空项现象, 可能与一些用人单位故意回避其工作中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躲避执法单位的处罚有关。

我们要强化对该市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 提高用人单位的守法意识, 监督和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职业卫生管理组织、制度, 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服务行为, 杜绝无资质或超出资质范围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现象;为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促进该市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05-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3号.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2002-03-28.

上一篇:《如何拟题》教案下一篇:郑州市管城区整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