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管城区整体规划

2024-06-10

郑州市管城区整体规划(精选8篇)

郑州市管城区整体规划 篇1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

一、项目背景与工作方法

1、项目概述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具有良好品质的生活环境的渴望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改善城市物质和文化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市民的迫切要求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郑州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居民出行500 米见绿地的规划项目。根据项目的特殊性,由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技术责任,与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市园林设计施工管理所共同组成项目工作组。由于此类项目在国内尚属首例,从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到具体的技术方法上,我们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以期作出既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成果,有效地改善郑州市民的生活环境。该项目已于2002 年底完成,并获得 2003 年度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

2、基本概念

(1)郑州市老城区:以三环路围合的城区范围。面积约 13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147 万人。

(2)居民游憩绿地:城市绿地中以服务居民为主的公园绿地和部分开敞性的附属绿地。

3、技术路线

以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现状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服务市民、优化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空间布局结构、开辟 500 米行距的游憩绿地为目标,在深入细致的现场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绿地方案设计等各个规划层次的纵向关系上,重点把握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空间结构和布点问题,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

二、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现状问题综述

本次规划对郑州市老城区公园绿地及部分附属绿地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建立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角度出发,发现以下突出的问题:

1、公园绿地总量严重不足

以老城区为统计范围,公园绿地仅占老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 2.3%,人均 2.1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的相关标准。

2、公园绿地分布不均,不成系统

郑州市老城区内的大型公园绿地主要呈现从东北到西南斜向分布,而其它地段既缺少公园,又没有可供居民日常休闲、交往的小型街旁绿地加以补充。公园绿地体系残缺不全,造成居民使用上的不方便。典型地段如金水大道以北花园路两侧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几乎没有可供居民使用的公园绿地。

3、公园绿地遭受破坏和侵占

城市用地紧张是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地区存在的共同难题。郑州老城区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增加,用于绿化建设的土地同样也面临着极大的冲击。

4、公园绿地的设计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

设计上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公园绿地的使用功能的发挥。

三、规划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2、全面覆盖,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落实用地。

3、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发展目标。

4、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指标体系。

四、规划原则

1、可达性原则

在系统构成的层面上,均衡布局,合理配置,保证均好性,使老城区居民从居住地点出行500 米范围内可享受到绿地为其提供的游憩服务。在游憩绿地单体的设计上,要求结合周边环境,具有较高的吸纳力和包容性。

2、生态性原则

在系统构成的层面上,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与各类城市绿地和自然条件有机结合,争取最大限度地为改善城市环境发挥作用。在游憩绿地单体的设计上,要求合理运用各种构成要素,提倡植物群落的使用,提高绿地的单位绿量。

3、效益性原则

在老城区中“规划建绿”往往需要前期的巨大投入,以高代价换来的面积有限的绿地应争取最大可能的效益产出。绿地的效益综合体现在生态、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而老城区中的游憩绿地则应有重点地突出社会效益,在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同时,通过环境的改善带动周边地段的发展,以采取多种开发方式寻求绿地建设和城市用地经济产出的良性循环。因此,要把握好绿地建设的直接投入和绿地功能的关系,处理好“观”(可观性)与“游”(参与性)的关系。

五、规划目标

1、定量目标:居民出行 500 米可达一处游憩绿地。

2、定性目标:建设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内涵丰富、景观优美、独具特色的城市居民游憩绿地体系,以实现“服务市民,重塑绿城”的目标。

六、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的层次结构

本项目的提出和目标的确定,已经直接决定了本规划在工作方法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在此次规划中必须综合运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等多种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局部、从抽象理性的规划控制到形象感性的设计方案,全方位多层次打造居民游憩绿地体系。从规划层次上说,主要有三个层次:

1、居民游憩绿地体系布局结构规划

——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阶段相衔接,解决居民游憩绿地的规划布局问题,达到合理布点,方便使用,总量控制的目的。

2、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

——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相衔接,建立居民游憩绿地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对近期建设的居民游憩绿地实施定位、定量的重点控制,做到用地上的保证和设计上的合理。

3、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

——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公园绿地规划设计)阶段相衔接,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块,提出设计方案,为居民游憩绿地建设实施提供设计思路和建设途径。

七、居民游憩绿地体系布局结构规划

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是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结构既要承接城市大环境绿地向老城区的渗入,同时也要满足开辟行距500 米游憩绿地的要求。

根据同期进行的“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以“一环四楔、两渠四链、十路二线”为纲形成的“绿环围绕、绿线穿插、绿点均布”的总体布局构想,在老城区范围内应进一步构建“以商城遗址为绿心,以河湖水系为绿带,以游憩绿地为绿点”的空间布局。

八、规划布点的基本原则及操作方法

1、以居民游憩绿地服务半径 500 米为布点的基本依据

2、以老城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提供居民户外绿色游憩空间为宗旨。

3、充分挖掘附属绿地的使用潜力,突出重点,着力解决游憩绿地奇缺地区的问题。

4、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相关规划,以保证绿地使用性质不被改变。

5、从科学合理性着眼,从实施可能性着手,依据规划部门详实的土地使用信息,选择

落实用地。

九、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指标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共规划布点 143 处,现阶段能够明确面积规模的 122 处,总面积达到 182.93 公顷。经以 500 米为服务半径进行分析,基本覆盖了三环路以内的居住用地,使老城区居民可在出行 500 米范围到达一处游憩绿地,享受到现代社会为其提供的绿色服务。为强化规划的实施,将规划指标落实到各行政区。

十、居民游憩绿地近期建设指标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项目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改善。根据郑州老城区的实际建设状况,综合考虑市民使用的迫切性和建设的可能性,提出近期的建设指标。近期建设项目,共计34 个,面积规模为 86.76 公顷。

十一、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

编制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相对应的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目的是进一步细化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规划指标,实施对规划布点的全面控制,既在总体上保证游憩绿地的总量规模,又在单体上依靠技术指标引导设计与建设。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技术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在对于用地的指标控制、种植设计的要求和设施配置的建议等三个方面。

十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

在本规划中,根据用地的条件,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位于居住区、商住地区、以及靠近城市干道的三个地块进行方案设计,旨在为服务面广、个体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的居民游憩绿地的设计提出思路,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十三、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法规健全、政策配套、依法行政

(1)针对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建设的特殊性,遵循国家现有相关规定,尽快补充或出台地方性规章,为居民游憩绿地的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2)加强相关政策(诸如搬迁、征地、资金配套等)的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推动居民游憩绿地的建设进程。

(3)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占绿的惩罚力度,保证绿化用地不被侵占和破坏。

2、规划牵头、设计领先、工程优质

(1)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赋予规划法律效力。

(2)重视游憩绿地设计水准的提高,端正设计指导思想,使绿地建设有一个高起点,达到高水平,力争效益综合发挥。

(3)实施施工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保证工程质量,真正为市民营造出更多安全、舒适、优美的绿色休闲空间。

3、强化管理、明确任务、管护到位

3、强化管理、明确任务、管护到位

(1)合理设置各级城市绿化管理机构,严格实施“绿线”管制制度。

(2)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促进绿地建设、管护水平的提高。

(3)分区落实绿地建设规划指标,实施目标责任制。

(4)建立严格的养护管理办法,保证绿地功能的正常发挥。

4、加强宣传、社会参与、多方筹资

(1)加大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绿化建设成为民众的主动行为。

(2)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集纳社会力量,共创美好家园。

(3)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实行资金渠道和运营体制的多元化。

郑州市管城区整体规划 篇2

安徽省寿县历史城区包括寿春古城及外围护城河范围, 是寿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 集中了4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及多处省、市级文保单位,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寿春古城内人口密集, 功能过于集中, 且内部风貌破坏较严重、交通严重拥堵, 亟待调整用地布局、疏导古城交通、外迁服务设施、控制整体风貌, 规划依循古城突出问题, 通过客观分析, 并结合现状发展特征及未来发展需求, 在用地布局调整、交通系统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强度控制等方面提出规划思路。

1 基于保护及发展现状的用地布局调整

寿县历史城区用地布局的调整需结合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求。一方面, 需落实各类保护规划针对城内文保单位、历史街区的保护要求, 延续其文化价值。另一方面, 又需要解决现状整体风貌缺失、居住环境较差、设施布局混杂等问题。因此, 笔者从两个维度的区域划分来辅助用地布局规划, 在结合现状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对现状用地性质进行适宜的调整 (见图1) 。

1.1 落实保护要求, 划分历史城区保护层次

对于寿县古城来说, 古城内用地布局的调整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于《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相关的保护规划和保护要求的落实。因此, 在进行用地布局调整时要将前述保护规划的要求归纳, 并在空间落实, 明确不同区域的保护层次及功能发展方向, 进而去探讨用地性质调整问题。根据已有保护规划要求的解读, 将古城内区域划分为历史城区、古城墙、其他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四类区域, 结合不同要求确定该类区域内的用地调整方向 (见表1、图2、图3) 。

1.2 统筹发展需求, 划定历史城区用地发展属性

在明确历史城区内保护区域的划分之后, 对历史城区内用地性质的调整需要更多的结合用地发展现状、权属、城市肌理、建筑风貌等多因子比照分析来确定。在寿县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笔者选取了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历史时期公共建筑分布、建筑风貌综合评定、土地权属分界、拐角塘遗存区范围等六个因素。综合分析后, 将历史城区内用地划分为原真保护区、风貌改善区、渐进整治区、复原建设区、功能更新区、街景整治区六类发展属性, 针对各类用地属性制定用地发展要求及限制性内容, 以指导历史城区内的用地布局调整 (见表2、图4、图5) 。

2 基于现状基础的交通系统调整

2.1 保护为先, 结合发展需求确定交通系统发展目标

寿县历史城区街巷多相对狭窄, 由于空间现状与现代机动车发展需求的不适应, 古城内现状交通问题突出, 对此笔者认为这是原有基于机动车发展的交通模式与传统街巷空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因此必须确立一个适合于古城现状的交通系统发展目标, 明确思路, 进而解决交通问题。结合调研, 最终确定了古城的交通体系应是在保护原有街巷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完善提升交通功能, 改变以机动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加强交通管理, 构建以新能源公交、非机动车及步行主导的慢行交通体系。

在确定发展目标后, 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古城交通问题: (1) 注重外围疏解:引导区域交通向外疏解, 避免穿行车流进入古城; (2) 注重功能区分:交通型道路、生活型道路、慢行小巷; (3) 注重交通管制:车型限制、单双号限行、总容量控制等多手段应用; (4) 注重公共交通:完善古城内部公交线路, 重点发展中小型环保车辆。

2.2 立足现状, 多层次完善寿县历史城区交通系统

2.2.1 外部交通的衔接

为保护古城格局, 在古城外部疏解过境交通, 通过交通分流, 梳理城市交通系统, 为旅游、步行创造条件;本地居民交通流主要通过南门与新城联系, 外来游客交通流经东门进入, 分别在南门及东门外设置停车场 (见图6) 。

2.2.2 历史城区内规划道路功能划分

(1) 交通性道路:车行道路。保留南、北、东、西大街及内环路为车行主干道, 保证古城内的机动车发展需求;现状以南门为主要车行出入口, 加强南门区域交通管理;近期提升改造内环路, 增强交通服务能力, 红线9米。

(2) 生活服务道路:小型公交、非机动车为主导, 限制机动车通行。南北小长街、照壁巷、西大寺巷、西园路等具备通行能力的道路, 局部采取单行措施。

(3) 慢行小巷:非机动车及人行, 禁行机动车辆。过驿巷、梁家拐巷、清真寺巷、毛家巷等巷道, 禁止机动车进入。

2.2.3 停车设施提升

东西两侧环城路各设置一处集中机动车停车场, 服务本地及旅游发展需求;沿生活服务性道路两侧合理布置临时停车位, 规范交通行为, 服务本地生活需求 (见图7) 。

3 基于公众需求的公共设施布局调整

3.1 进行公众调查, 全面了解公共设施配置需求

为能真实、全面的了解寿县古城内的发展需求, 笔者在古城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总结古城内公共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全面提升商业设施, 满足未来居民发展需求;大力建设各类公共设施;市政设施方面除供水设施外, 均需尽快更新改善;城墙是居民首选的休闲场所 (见图8) 。

3.2 强化服务体系, 完善历史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分级配套, 共建共享:分为城市级和居住区级两个层级, 在服务半径内就近使用。分类实施, 公益优先:分政策性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三类。公益性配套设施必须优先布置, 在服务功能、配套指标等方面需要优先满足需要。因地制宜, 弹性指导:不同片区的配套设施的现状不同, 需求也不同。在规划配置中, 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需求, 因地制宜、弹性引导 (见表3) 。

3.3 维护传统肌理, 结合传统空间特征布局历史城区内公共设施

古城区内的公共设施布局选择及空间形态与新城区有明显差异, 应充分考虑传统空间特征的延续及传承。在寿县古城内的公共设施布局中, 充分考虑了与原有街巷尺度、建筑尺度、特色空间的密切结合, 避免大体量的公共设施建设破坏古城风貌。

与街巷活力提升结合:商业服务设施应与传统风貌街巷发展结合布置, 通过业态更新提升街巷活力;与特色空间利用结合:利用滨水空间, 提升蓝绿廊道;与传统建筑尺度结合:地块尺度应与传统建筑的尺度一致, 小地块、小进深为宜;与居民生活功能结合:商业设施布局注重居民生活的提升, 增加混合功能用地, 易于延续古城活力。

4 基于风貌保护传承的建设高度控制

维护古城传统风貌, 结合历史资源特点确定古城建设强度。历史城区内的建设强度控制首要考虑的是对于古城整体风貌的保护与传承, 因此在确定寿县历史城区内建设高度分区及容积率分区时, 规划充分落实了《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 并结合古城内重要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的分布从整体和重点控制区两个层次确定古城内的建设强度。

古城内整体檐口高度控制小于15米, 根据建设现状特征及保护需求, 古城内整体建筑高度从十字街向城墙 (一环) 逐渐降低, 呈现出“十字+一环”形态;另外建筑高度的控制应确保重要节点间视线廊道畅通。对影响古城格局的重点要素需单独控制, 如城墙等文保单位周边应按照距离渐近而降低控制高度, 而历史街区也应区分核心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高度控制, 且在最终的高度控制中应落实于地块中 (见图9) 。

5 结语

过去, 历史城区的发展多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 以点状的保护为主, 造成历史城区内其他地区发展的不协调, 进而造成整体风貌、历史韵味的丢失, 尤其是近年来古城建设的热潮下, 古城的保护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 作为指导古城具体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需要作出改变, 通过将保护的原则延伸至历史城区建设的各个方面, 以达到古城风貌的整体治理、古城功能的全面提升。

摘要:历史城区的规划编制工作与一般地区有着明显差异, 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 历史资源保护、原有肌理传承、建筑风貌保护等需要贯穿于整个规划的编制过程, 本文结合《寿县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践, 对用地布局、交通体系、公共设施、建设强度等整体控制层面的调整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控制,历史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广汉, 赵中枢.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初探[J].城市规划, 1998 (3) .

[2]崔晗, 赵彬.从总规到控规, 由理念到行动——浅谈昆山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技术与方法[J].江苏城市规划, 2012 (9) .

[3]熊璐, 王雨松.旧城更新区的控规编制——以宁波江北核心区控规为例[J].城市规划, 2010 (6) :89-92.

郑州市管城区整体规划 篇3

【关键词】新城区服务业;发展;思考;建议

新城区是徐州市的“双核心”之一,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托新城区的区位优势、自然环境、集聚效应,大力发展购物中心、写字楼等楼宇经济,积极扶持现代物流业,同时努力探索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逐步构筑现代服务业高地,努力形成徐州都市圈的商务服务中心是新城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新城区服务业规划建设概况

按照新城区现有总体规划,新城区服务业主要分为两大片区,迎宾大道以南的现代生活物流产业园片区,以北的商务—金融—休闲片区。

1.现代生活物流产业园片区

规划总用地4.29平方公里,总投资额约110亿元。规划范围:北起迎宾大道,南至连霍高速公路,西至拖龙山南路,东至沟棠路。项目包括医药物流、电子商贸物流、汽车物流、特色食品物流、酒类物流的洽谈展示、总部基地等。

2.商务—金融—休闲片区

该片区主要包括昆仑大道以北的总部经济园—绿地商务城片区,昆仑大道以南的中茵—国信—雍景—万象城市广场片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配套的、或者分布较为分散的商业地块,如美的翰城商业中心、沁水湾、吉田商务广场等。

(1)总部经济园—绿地商务城片区主要位于昆仑大道以北,占地2000余亩,包括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商业贸易、服务业、商业办公混合用地等,规划商业面积近200万平方米。

(2)中茵—国信—雍景—万象城市广场片区。总建筑面积约123万平方米,

(3)其他零散商业片区。美的翰城商业中心,约10万平方米。

二、新城区部分服务业运营分析

由于新城区起步较晚,目前投入运行的服务业片区或企业主要包括:

1.现代生活物流产业园片区

目前,物流产业园规划范围内一期工程已进驻的企业主要有御马酒业总部及物流中心、苏宁电器淮海物流中心、徐州交广汽车物流中心、南京医药淮海医药物流中心、徐州恩华医药物流中心、徐州卷烟厂物流中心、国家网架检测中心等物流项目,占地约2500亩地。其中苏宁电器淮海物流中心、南京医药淮海医药物流中心、国家网架检测中心等已投入运营。

汽车博览城已进驻国际汽车品牌4S店12家,投入运营汽车4S店品牌11家,分别是雷克萨斯、玛莎拉蒂、奔驰商务、捷豹路虎、沃尔沃、进口大众、进口福特、宝马、奥迪、奔驰、凯迪拉克等品牌,共计占地面积约340亩。

2.商务—金融—休闲片区

新城区已建成的商务项目,部分项目产权出售,部分项目产权企业自持,绿地蓝海商务广场、吉田商务广场、绿地总部办公基地等项目已建成运营。绿地蓝海商务广场、绿地总部办公基地2015年新增入驻78家企事业单位。吉田商务广场项目已建成运营,2015年新增14家。

三、新城区服务业存在问题

新城区服务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缺乏历史底蕴和基础。作为一片新兴片区,新城区商圈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入住人口偏少,人气不足,不够成熟,发展偏缓。二是功能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如道路交通、医院、学校等,既阻碍了人气的聚集,也影响了商气的聚集,人气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开发企业的建设、进驻计划,以至于形成了“人气不足—商业不进驻—人气不足”的两难境地,这是新城区服务业目前发展最大的困难。三是商圈内容与周围地区存在内容同质化的隐患。无论主城区、还是东侧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铜山高新区,目前都在推进不同规模的商圈发展,内容也多以商务酒店、超市大卖场、高档百货、国际影城等为主,难免形成彼此竞争的格局。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为促进新城区服务业发展,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和重视:

一是要继续加大教育、医疗、公交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配套的建设速度,以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人气的聚集,进而以人气的聚集拉动商气的聚集、商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根本上依赖于庞大的消费群体,由于交通、区位等因素掣肘,新城区没有大规模居民入住,新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是要加强规划引导。《徐州市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中已对新城区的商业布局进行了总体规划,应根据新城区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及时的修编并严格执行。在地块出让和规划条件设置中,应把商贸因素考虑在内。同时进一步强化规划刚性,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检查监督,规范规划调整的法定程序。对服务业核心地块要严格按照详规要求进行功能设置和业态定位,把好审核审批关。

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服务业建设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应认真执行《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中的相关政策,加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和方向,进一步推行适合新城区的商业发展意见,并在稅费、补贴等方面加快商圈建设倾斜力度,切实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四是要加强对落地项目的服务跟踪。落地的服务业项目,对于正常建设的,要做好日常的服务工作;对于存在困难的项目,要深入了解,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涉及拆迁、用地、资金还是总公司计划等等因素,积极帮助协调解决,推动项目顺利推进。对于建设积极性不高的企业,通过约谈等方式敦促其早日开工,尽可能推动项目快速推进。

参考文献:

[1]常宇靖.关于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动就业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0).

郑州市管城区整体规划 篇4

赣州市南门口综合改造工程整体规划方案

赣州市南门口综合改造工程整体规划方案。赣州市南门口综合改造后整体鸟瞰建新市级商业中心传承虔城历史记忆--赣州市南门口综合改造工程整体规划方案简读南门口综合改造工程规划总平面图南门口商业及地下空间及各出入口规划图中心城区南门口位于赣州市南北发展的中央金脊主轴上的重要节点,是现状城区聚集程度最高的商业中心。然而,随着中心城区六大片区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一个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迅速崛起,一度作为赣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门口形象已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针对目前南门口地区高峰期交通拥挤、商业档次较低、城市景观形象平庸等,我市相关部门组织规划设计了《赣州市南门口综合改造工程整体规划方案》和《赣州市南门口地下人防工程设计方案》,南门口位于赣州市南北发展的黄金主轴,是现状城区聚集程度最高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城市的太极之心和老城区之门户。目前整个地区交通拥挤、商业档次较低、景观形象平庸,为解决该地区面临的交通、商业、景观等问题,市规划建设局联合市人防办、市园林局、市交警支队和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等多个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南门口地区整体改造规划方案。此次通过整体系统性改造,将南门口地区建设成为新的市级商业中心和传承历史记忆的标志性节点。构建绿色交通发展模式解决交通问题是南门口未来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成为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共识,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绿色交通发展模式是解决南门口交通问题的基本思路。南门口交通改造遵循绿色交通发展模式。本次规划方案在南门口布局了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同时,还对地面常规公交线路与站点进行了优化设计。按照改造规划方案,在南门口环岛处将建设地下人行通道,以实现人车分离,优化交通,同时,采用红旗大道以短隧道方式从南门口环岛下方穿过,实现红旗大道主向交通与环岛交通分离。本次规划将从三个层面解决该地区的交通问题:首先,对区域路网进行梳理,加快实施河套老城区规划南北向通道。通过区域路网的梳理,拉通赣州老城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疏解南门口交通压力。其次,构建微循环系统。在环城路--红环路--青年路--厚德路--健康路--黄屋坪路--文明大道围合范围内增加支路,从而加大支路网密度,形成局部微循环系统。通过微循环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地疏解红旗大道、文清路和东阳山路的交通压力,解决周边地块进出口设置的问题,改善南门口地区交通压力环境,但实施难度较大,历时较长,需要逐步实施。再次,实行节点交通分离。具体为:将南门转盘短轴向北拓展,加大环岛短轴车辆交织长度,提高环岛车辆通行能力;通过建设下穿隧道,双向四车道,将红旗大道东西向交通进行分离(隧道总长833米,其中暗洞430米,明洞403米),同时,红旗大道地面两侧仍各保留两车道;在南门转盘负一层建设净高3米的地下人行通道,将过街行人与车辆从空间上进行分离;通过信号灯、路口渠化等措施,将各方向车流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离;采取机非信号灯、机非分隔栅栏等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进行分离;通过调整出口道公交站点位置、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优化公交线路等方式对公交站点进行优化。打造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中心针对南门口商业档次较低,缺乏旗舰型商业龙头带动的问题,本次规划确定该地区应大力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集商业、餐饮服务、大型超市、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具体开发分两片进行,红旗大道下穿隧道以北进行地下人防工程开发,非战时可用于商业、停车等使用,开发规模初步确定为5.6万平方米;红旗大道以南三地块(赣州饭店、人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地块)进行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发,开发规模初步确定为15.5万平方米。南门口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将重点解决停车问题,改造后将为社会提供约个停车位。传承历史提升城市品位为了丰富城市天际线和提高赣州城市品位,本次规划方案还将着力改善南门口的.景观。此次景观改造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整体空间简洁,高层建筑围绕转盘形成围合式布局;在原人民银行地块上设置标志性的建筑物,既成为文清路空间轴线的对景,又增强了本地区空间的可识别性;将转盘下沉,使其成为地下广场,既可以满足地下商业人流集散的要求,又成为展现南门口形象的重要空间载体;在转盘中央设置以“门”为主题的构筑物,此构筑物造型简洁,传达着“南门口”的历史记忆,同时又可以登上此“门”,欣赏周边的城市景观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郑州市管城区整体规划 篇5

教 师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我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2005年6号令)和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德才兼备和学科配套、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招聘计划及条件

(一)招聘计划

2011年,计划招聘农村小学教师200名,其中:英语150名,音乐25名,美术25名(招聘岗位附后)。

计划招聘高中教师90名,其中:语文10名、数学19名、英语16名、物理6名、化学3名、生物13名、政治10名、历史5名、地理4名、信息技术4名(招聘岗位附后)。

计划招聘幼儿园专任教师50名(招聘岗位附后)。

(二)招聘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

3、具有良好的品行;

4、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

5、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6、报考农村小学教师,应具有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已取得小学及以上教师资格、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1年6月5日以后出生)。

7、报考高中教师,应具有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已取得高中及以上教师资格、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71年6月5日以后出生);谯城区在编在职教师,须有正式在编3年(首聘期)以上工作经历,并须提供任职学校校长签字同意报考的证明。

8、报考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已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含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取得小学及以上教师资格)、年龄在25周岁以下(1986年6月5日以后出生)。

尚未解除纪律处分或者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经人社部门认定具有考试违纪行为且在停考期间人员,以及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者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调查的人员等不得报考。

二、招聘方法和程序

实行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招聘的方法,按照制定计划、发布招聘公告、报名和资格初审、笔试、资格复查、体检、公示、审批聘用等步骤进行。

(一)报名和资格初审

1、报名时间:2011年6月1日-6月5日(双休日正常报名)。

2、报名地点:谯城区教育局前楼2楼。

3、报名所需资料:

报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须持本人毕业证、教师资格证、有效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到报名处初审,并填写《谯城区2011年公开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报名表》和《报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诚信承诺书》,交近期同底版免冠二寸照片3张,并进行现场采像。

4、每人限报1个岗位,一经报名不得更改。

5、报名考试费按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皖价费„2006‟226号)文件规定,每科收取45元。分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设计和公共知识3科。

(二)笔试

1、笔试时间:2011年6月18日。

2、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3、笔试内容及分数设置:

报考小学教师岗位,分学科命题。笔试内容以现行普通师范专科相应的专业课知识为主,设专业基础知识60分,教学设计50分,教育学、心理学、《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公共知识40分,总分150分。音乐、美术类的考生还要加考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报考高中教师岗位,笔试内容以现行高中教学知识为主,设专业基础知识90分,教学能力、教材教法(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50分,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知识10分,总分150分。

报考幼儿园教师岗位,笔试内容以现行幼儿师范专业课知识为主,设专业基础知识90分,教学设计50分,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公共知识10分,总分150分。

笔试均采取闭卷形式,笔试过程中对考生进行录像备查。

安徽省在基层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报考的,按有关规定,笔试总成绩加2分。

(三)资格复查

笔试结束后,区招聘工作领导小组按同类岗位考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按计划数1:1确定资格复查人员,考试总成绩相同的,根据《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中青联发„2004‟16号)规定,参加国家倡导的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优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毕业生优先;其次按专业知识成绩高低顺序排序,专业知识成绩再相同的,按教学设计成绩高低顺序排序。进入资格复查的人员须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资料送交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本人毕业证、教师资格证、身份证等原件,单位表现证明(无工作单位由居委会或村委会出具表现证明),当地派出所和综治办出具的无违法违纪证明,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证明。资格复查出现空缺岗位,在报考同类岗位符合条件的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审查结果将通过安徽教师招考网 亳州市教育网进行公布。

(四)体检

1、资格复查合格人员,在区级以上医院参加体检。按《安徽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执行。

2、体检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3、体检费用由考生自理。

4、对因体检不合格而空缺的岗位,在报考同类岗位的人员中,经资格复查后由高分至低分递补,递补只进行一次。

(五)公示

资格复查、体检均合格者列为拟聘用对象。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将拟聘对象进行公示,时间7天。同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如经查实有不合格者,取消其招聘资格。空缺名额不再递补。

(六)审批聘用

1、选岗。按招聘不同类型和学科分类,从高分到低分依次进行(分数相同的,以专业基础知识成绩高低顺序排序)。

2、新招聘人员统一实行聘用制。被聘用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按管理权限审批后,纳入编制管理,财政拨发工资,首聘期三年。新聘人员试用期六个月(其中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见习期一年),试用期满合格者,予以正式聘用;试用不合格者,取消其聘用资格。试用期包括在合同期限内。

三、组织实施

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确保顺利完成招聘任务,区政府决定成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石汉东(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副组长:刘 玲(区政府副区长)

成 员:赵华运(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张大勇(区政办主任)

阮中海(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局长、编办

主任)

赵 勇(区教育局局长)

王 伟(区财政局局长)

蒋祥太(区卫生局局长)

尤光华(区纪委第三纪检组组长)

薛文智(区公安分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负责日常事务。罗永伟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从区教育局、人社局、监察局抽调。

四、其它事项

(一)报考人数与设岗计划招聘人数之比小学英语学科须达到2:1,其余各学科须达到3:1,如报考人数达不到此比例,减少相应的计划数。

(二)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岗位设置、报名、考试、资格复查、体检、聘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招聘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荆州市城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篇6

荆州市人民政府令第86号

颁布时间:2011-2-9发文单位:湖北省荆州市人民政府

《荆州市城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12月30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代理市长 李建明

二O一一年二月九日

荆州市城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和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等文件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第三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交易与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负责本市经济适用住房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日常工作由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管理中心承担。

市发展改革、住建、规划、国土资源、财政、物价、民政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的有关工作。

街道办事处按本办法规定做好经济适用住房的相关工作,并确定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

第五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会同市发展改革、住建、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编制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发展改革、住建、规划、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按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选址条件,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为逐年滚动开发创造条件。

第七条 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纳入本市土地供应计划,保证土地优先供应,建设规模纳入本市房地产开发总量。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应当按当年商品住房开发总量的10%安排。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第二章 建设管理

第八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采取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商品房开发中按一定比例配建经济适用房、企业集资合作建房、城区旧城改造安置点建设等方式实施。

第九条 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在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自用土地申请集资合作建房。

企业集资合作建房纳入本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和建设用地计划,实行统一管理,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十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按照“政府组织协调、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可以实行项目法人招标,公开项目规划条件、建设标准、土地费用等信息,并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具有相应资质、项目资本金、开发业绩和社会信誉良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建设任务。也可由市政府确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施机构直接组织建设。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中,应注重发挥国有大型骨干建筑企业的积极作用。

第十一条 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设计,应当符合“标准适度、功能齐全、经济适用、便利节能”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质量、安全、环保标准,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建设水平。

现阶段,我市经济适用住房套型面积确定为:户均建筑面积控制在70平方米左右,特殊情况,报请市政府批准后面积可适当调整。

第十二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凭市房产管理部门出具的《荆州市经济适用住房批准建设通知书》到相关部门办理项目审核、土地使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各项报建手续。

第十三条 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单位必须向买受人出具《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并依法承担保修责任。

第十四条 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应当按照建筑总面积3‰的标准配套物业管理用房;配套建设商业网点的,由建设单位按照商业用地补缴土地出让金。

第三章 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征、缓征或减征经济适用住房的服务性收费。

电力、通讯、市政公用事业等单位要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给予支持。经济适用住房有线电视和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通讯、道路等市政公用设施,由各相关单位出资配套建设,并适当减免入网、管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

第十六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企业可以以经济适用住房在建项目作抵押,申请住房项目开发贷款。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除符合《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外,还应当出具市房产管理部门准予购房的核准通知。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可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和优先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商业性个人购房贷款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个人发放。

第十七条 市重点工程和旧城改造拆迁项目拆迁安置时,被拆迁人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可以优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第四章 准入管理

第十八条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资格申请、公示、核准制,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

(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无房家庭或家庭现有住房面积低于本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60%以下;

(四)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九条 已参加福利分房的家庭在退回所分房屋前不得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已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不得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第二十条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购房人应当提供以下证明材料,并填写《荆州市经济适用住房购房申请审批表》:

(一)户籍证明、家庭成员身份证明;

(二)家庭年收入证明;

(三)住房状况证明;

(四)婚姻证明材料;

(五)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第二十一条 家庭申请经济适用住房的,全体成员为共同申请人,应当推举一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员作为申请人代表。单身人士申请经济适用住房的,本人为申请人。

申请人代表和单身申请人(以下合称申请人)应当持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资料,向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申请核准购房资格,并签署同意接受关于住房和经济状况核查情况的书面材料。具体审核程序如下:

(一)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家庭的人口、收入、住房情况进行核实,认为符合条件的,在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实际居住地、有工作的在现工作单位公示7日,公示内容包括家庭人口、现住房面积、收入等情况。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的,签署初审意见,连同申请材料报送区房产管理部门。

(二)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街道办事处报送的申请材料之后,在规定工作日内对申请人家庭的住房状况是否符合条件提出审核意见;经审核,住房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将有关材料送交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对申请人家庭收入状况是否符合条件提出审核意见并反馈后报市房产管理部门。

(三)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就申请人家庭的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审核意见,认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在市房产信息网、住房保障网上公示7日。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的,发放《荆州市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准购证》。

(四)对于不符合规定条件的,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五章 价格、销售管理

第二十二条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开发建设单位在取得销(预)售许可前应核算成本,报市物价部门核定价格。对申报手续、成本材料齐全的,市物价部门应在接到申请报告30日内会同市房产管理部门作出定价决定并向社会发布执行,因建筑安装造价、税收标准和我市规定的收费标准变化而引起成本变化的,经市物价和市房产管理部门审批,可对基准价格进行调整。

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可以销售的经济适用住房的位置、数量、套型、单套建筑面积、基准价格等情况在媒体上予以公布。

第二十三条 房地产开发单位应按照核定的同一期开发的经济适用住房基准价格,合理确定楼层、朝向等差价及单套住房价格。楼层、朝向等差价可按增减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确定,平均销售价格不得超过核定的经济适用住房基准价格。

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实行明码标价制度。房地产开发单位应在销售场所显著位置标明经济适用住房的基准价格、销售价格以及价格批准文件。

第二十四条 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收费卡制度。房地产开发单位凭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和项目立项等相关文件,到物价部门申领缴费登记卡。各有关部门在收取费用时,必须填写缴费登记卡。房地产开发单位在申报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时,此卡作为物价部门审核成本和销售价格的依据。应登记而未登记的收费,不得计入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成本。

第二十五条 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进入建设施工以后,可按规定申请预售许可,取得预售许可前,建设单位可受理已取得购房资格家庭的购房登记,但不得以任何名目收取款项;建设单位在按规定取得销(预)售许可批文后,方可实施经济适用住房的销(预)售。

第二十六条 销售经济适用住房时,登记购房家庭数量小于实际供应量的,按照购房登记的先后顺序进行销售;登记购房家庭数量超出实际供应量的,以公开摇号方式确定。

市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工商等部门通过推行统一格式的经济适用住房买卖合同,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并使购房者明确了解其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七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与申请人签订购房合同后,应当在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到市房产管理部门备案。

第六章 交易和售后管理

第二十八条 购房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后,应当按照规定办理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权属登记。在办理经济适用住房权属登记时,房屋登记部门应当在房屋所有权证上加注“经济适用住房”字样和房屋总价;国土资源部门登记时应当在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上注明土地性质为“划拨土地”并加注“经济适用住房”字样。

第二十九条 购房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不得上市交易,因各种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上市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遍商品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后,房产部门办理房屋权属转移登记手续,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并予以土地变更登记。转让后的房屋所有权证取消原有加注内容,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所记载的土地性质变更为“出让土地”。

第三十条 个人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在取得完全产权前不得用于出租经营。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交易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予以查处:

(一)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济适用住房土地用途的,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城乡规划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二)擅自提高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及价外收费的,由物价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三)擅自向未取得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资格的家庭出售经济适用住房或对外出售集资合作建房的,由房产管理部门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收回;不能收回的,由建设单位补缴同地段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与商品房价格差。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三条 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骗购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由房产管理部门追回已购经济适用住房,并提请所在单位对申请人予以行政处分。

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由房产管理部门提请有关部门追究单位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第三十四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对象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各县市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房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郑州市管城区整体规划 篇7

1. 排水现状

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排水现状较为复杂,由于市政排水管道建设和小区建设的不同步,造成老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各排水分区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系统混乱。自2005年以来,广州治理河涌水环境的主要路线一直是“合流制下的截流式治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目前广州市中心城区大范围合流制排水区域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大量污水流入河涌水体,造成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另一方面,由于雨天大量雨水进入污水管网,导致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运行压力增大。

2. 排水体制

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旧城如火如荼地开展管道分流制改造中,已经发现太多的问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在老城区又修建了一套合流排水管网。对此,广州市在中心城区开展雨污分流工程吸取了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科学地选择了适宜开展雨污管道分流的区域进行分期建设,同时在《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规划分流区域内详细分析,全面论证,最后得出合理的、可操作的规划指导方案。

对于整个广州中心城区的排水系统来说,在《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合流制区域内继续保持合流制体系,在旧城区管网的终端采取截流措施,将旧城区的污水截流进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可以适当地放大。这样旧城改造时,节省了投资,减小了施工难度,节约了管位;污水厂不仅处理污水,对初期雨水也进行适度处理,这对于保护环境、削减污染、优化投资配置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六区“社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工程来说,在《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规划分流制区域内按照规划分流制排水的要求改造和完善现有排水管网,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坚持雨污分流制,如果近期不具备改造为雨污分流制的条件,则改造或完善为截留式合流制”。除此之外,中心城区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还需要兼顾到为配合中心城区社区整治、水浸街改造、道路改造等市政建设项目而需要增加的处在规划合流制区域中的社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范围。

3. 中心城区社区雨污分流设计要点

(1)通过对改造区域地形、建筑物使用年限等因素的分析,对比后确定雨污分流的形式,对城中村、居住小区、工业园区采取不同的形式。

(2)小区污水系统必须新建封闭式的污水管道。

(3)对已实施雨污分流区域内的雨、污排水管道进行排查,把出现混接的节点进行必要改造,杜绝污水排入雨水管道。

(4)在进行小区雨污分流设计的同时要统筹考虑上下游雨、污水管道的负荷并分别与其合理衔接,保证在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后不影响本区域排水管网系统的运行安全。

(5)小区雨水系统包括地面雨水(道路、广场、绿化用地等)和建筑物屋面雨水的收集排放系统。建筑物屋面雨水收集排放是社区雨污分流工作的重点:尽可能创造条件新建建筑物屋面雨水立管,并封堵原有合流立管与屋面排水的连接,最大程度地将建筑物屋面雨水收集并排放到室外雨水管。

(6)在老城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原有合流管,将其改造为污水管,新建一套雨水管。同时应尽量减少“扰民”,并提出旧屋的保护措施。

(7)对旧城区的暗渠进行详细的排水现况摸查,论证后确定暗渠雨污分流的方式方法,并与下游主河涌截污干管合理衔接。

(8) 对现有的污水管道进行闭水、声纳、CCTV检测等检查, 对与河涌连通或破损的污水管道进行改造以确保污水管道的密闭性。

(9)对低洼区域实施雨污分流时需结合雨水管网改造工程一并解决“水浸街”的问题。

(10)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例如雨水收集系统、透水砖等,减少雨水汇入排水管网,减轻雨水管建设的压力。开展初雨的收集、处理的研究,并开展试点工作。

(11)排水体制改造会遇到大量的开挖和新敷设管道,应稳妥地采用新型管材,提高系统性能和降低造价,推广采用非开挖施工技术,减少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12)雨水盖板沟的利用研究和设计。解决雨水盖板沟的防盗、耐压、防蚊、防臭、防垃圾等方面的问题。

(13)新建的雨水管道应尽量利用地形,做到就近分散排放,管道浅置。

(14)新建排水管道需同时处理好与现状管线、规划管线的关系。设计阶段应从具体的技术方案角度论证,以经济合理的原则来确定待改造的雨污合流的小区是新建污水管还是雨水管。

(15)结合本片区排水规划,管道设计采用相应的设计参数和标准,选取合适的径流系数。

4. 中心城区社区雨污分流设计类型及改造思路

各污染源按性质基本上可分为居住小区、城中村和工商业区三种类型,其内部、外部排水系统很复杂。已建小区内部排水分为合流小区、分流小区等两类,外部承纳小区排水的市政排水管网排水条件分为市政路上只有一条雨污合流管、市政路上已有雨污分流两条管、外部河涌边已有截污干管、外部河涌边没有截污管等四类,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组合,具体分为八类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其中A、B、C、D四类情况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E、F、G、H四类情况不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具体见表:

5. 中心城区社区雨污分流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

社区雨污分流是对现状建成区的排水改造工程,宜结合社区整治、水浸街改造、道路整治等市政项目同步开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减少扰民。因此,中心城区社区雨污分流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社区排水系统改造和与之相关的道路修复、景观和绿化修复、建筑排水立管改造及立面修复、原有排水系统清疏养护及坏损排水设施更新等内容。

6. 结束语

郑州市管城区整体规划 篇8

关键词:广州市城区;古树后续资源;调查;保护

古树,见证着人类文明发展史,记录着环境的变迁,是人类研究环境变化和历史变迁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广州是一座具有2 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树遍布全城,犹如一张张活的城市名片,向世人展现着城市的魅力与风韵。

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古树后续资源是指树龄80~100年的树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州市分6批对古树进行了普查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古树保护法规和流程。并已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模式,但对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工作仍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然而广州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树木的生存。因此,对广州市的古树后续资源开展调查研究及保护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概况

2011~2014年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开展城市绿地信息普查项目,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绿地进行了地毯式踏查,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和已有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城市绿地图文一体的电子档案,并采用全站仪和CORS对每一棵树木实现了精确定位,为广州市“数字绿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方法

2.1现场调查

对树木进行实地调查,采用CORS和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详细采集并记录植物种类、科属、经纬度、胸径、冠幅、树高、生长状况、立地环境、权属单位、养护单位、照片等信息。

2.2数据分析

根据有关条例,以胸径≥80 cm为标准。剔除六批古树名录中已经被定为古树的树木。然后对照现场拍摄的照片。最终筛选出古树的后续资源数量。

2.3健康分级

古树后续资源的健康状况分为良好、一般和差,其划分标准为:

1)健康状况良好的植物,其叶色浓绿、长势旺盛、枝繁叶茂;

2)健康状况一般的植物,其叶色一般、长势较弱、枝叶不多;

3)健康状况差的植物,其叶色发黄、长势弱或濒临死亡。

3.古树后续资源现状

3.1数量与分布

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市建成区绿地古树后续资源极其丰富。共有5 437株,占全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总数的32.12%;主要分布在越秀、海珠、荔湾3个老城区。占总数的72.76%。而现古树分布最多的原萝岗、增城、番禺3个区的古树后续资源却相对较少。南沙和从化的后续资源数量最少(图1)。原因可能与城区建设时间有关。老城区成立时间长,城市建设配套成熟完善。树木生长环境较稳定,而其他区园林建设较新,且以移植树木为主。

3.2种类构成

调查得出,这些古树后续资源分属30个科,59个属,81个种(变种、品种等),其中以桑科榕属Ficus植物数量最多。有4 793株。占总数的88.16%;其次是木棉科木棉属Bombax植物。有133株。占总数的2.45%;再次是樟科樟属Cinnamomum植物,有122株,占总数的2.24%。排前6位的优势种分别是大叶榕、榕树、高山榕、木棉、樟、印度橡胶榕,数量之和占总数的90.47%(表1)。这些树种与现存古树的前10个优势种高度重叠,说明未来的10~20年内。古树的优势种仍集中在上述树种。古树后续资源中比例上升较大的是印度橡胶榕,位列古树后续资源优势种的第6位,但综合现有古树数量,它并不是古树优势种。此外,由于现有古树中存在大量古树群。均由荔枝Litchi chinensis、乌榄Canarium pimela等树木组成。为百年以上的果园群落。但市区内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位于古树首位的荔枝不再是优势种,而位列第3及4位的乌榄和格木也不再见于古树后续资源的名单中。

3.3健康状况

广州市建成区古树后续资源健康状况令人满意,其中健康状况良好的占总数的98.73%,共5 368株;健康状况一般的仅占总数的1.10%,共60株;健康状况差的仅有9株(海珠4株。番禺和南沙各有2株,白云1株);树种为榕树、大叶榕、高山榕、木棉、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和朴树Celtis sinensis。虽然本次调查的总体生长情况不错。但仍存在一些因素导致古树后续资源生长衰弱。一是人类活动因素,如建筑占用树木的生长空间、地面硬化铺装、树身钉挂异物等;二是自然灾害因素。如雷击、冰雹、霜冻、台风等灾害天气。据统计。2014-2015年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绿化处接报的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绿化抢险案件达4411宗,平均每天就有6宗绿化抢险案件发生;三是病虫害危害因素,据统计遭受不同程度病虫危害的古树后续资源有1 202株,占总数的22.11%。其中有遭白蚁危害的有1 005株。占总数的18.48%,白蚁主要蛀蚀树干、根部,从而导致树木倒伏甚至死亡的现象。因此,开展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要。

3.4权属和养护情况

现有的古树后续资源分属779个单位,其中权属公园的有488株、属学校的有322株、属医院的有123株、属寺庙的有39株,合计占总数的17.88%。上述地区中的树木生长状况良好,可能是因为其对树木保护工作重视度较高。另外权属市级绿化管理部门的有418株,属区级绿化管理部门的有2 477株,属街道、镇、村的有230株,属企事业单位的有856株,属住宅小区的有485株。根据《广州市绿化条例》的要求和实际调查结果显示。该批树木的管理养护由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分级监督、检查和指导养护,市级绿化管理部门统筹管理,所属地区级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养,具体养护实施工作由权属单位负责安排实施。因此。这些地方的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工作能有效地开展。

nlc202309091554

4.保护研究

4.1科学界定古树后续资源

上述的5 437株古树后续资源是根据其胸径大小(胸径≥80cm),结合原有古树名录而筛选出来的,这可能与实际数量有偏差。但总体上能反映出广州市建成区古树后续资源的丰富性。因此。应尽快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古树后续资源鉴定标准,从而建立古树后续资源库。其中主要工作是确定树木年龄,一方面可根据广州市的物候条件和周边相同树种古树生长状况。参考现有古树分级。确定部分常见古树种类,如榕树类、木棉、荔枝等。依据胸径的大小快速确定其是否为古树后续资源。目前上海、太原等城市已建立了“80年树龄树木胸围参考值表”可快速鉴定古树后续资源。值得借鉴。另一方面是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如引人生长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的“三段计算法”等以确定树龄。同时借助历史佐证。如地方志、附近有历史记载的建筑、长者口述等作为判断的参考依据。

4.2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古树后续资源保护首次被《广州市绿化条例》列入到了保护条例当中。使其有法可依。但保护内容并不十分细致。园林主管部门应制定详细可行的保护方案,对古树后续资源保护计划应做到一树一方案。方案立足现状、长远规划,同时应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保护方案。

4.3开展应用型保护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人为或自然灾害给古树后续资源带来的植物体损伤、生长环境限制等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问题。开展相应的应用型科学保护技术研究。

4.3.1健康和安全性评估

对古树后续资源健康和安全性评估技术开展研究。古树后续资源生长年限长,其健康和安全性问题时刻关系到周边活动区域的人群。因此对其进行定期“体检”很有必要。国外对树木安全性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已制定了明确的管理制度,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门针对城市园林树木安全性的调查还不多。近几年。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引进PICUS弹性波树木断层画面成像仪、TRU树木雷达检测系统等对一些树木进行健康和安全性评估,取得了一定成效。该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有望为广州市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提供有力参考。

4.3.2立地环境营造

古树后续资源生长空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诸如地下管道、周边建筑物、城市路面硬地化铺装等。此外,城市化对土壤、大气、水的污染也时刻影响着古树后续资源的正常生长。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古树后续资源立地环境营造研究很有必要,如构建既方便树木管养、又不影响交通及管线铺装的透气铺装等。通过改善立地环境,既保障树木正常生长。又方便人们生活。

4.3.3修剪和支撑

城市树木修剪是一项技术工作。然而现存不少不分季节和树木特性、不讲修剪技术的情况。严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导致树木易倒伏或断枝,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城区古树后续资源生长环境复杂。不能像自然林木那样自由生长,必须通过专业、适当的修剪来调控。对于倾斜较大的情况还要通过建立支撑来稳固。正确的修剪可以均衡树势、提高树木生长势。合理的支撑可以稳固树身、消除安全隐患以及美化城市景观。因此。古树后续资源修剪和支撑是不容忽视的技术。应加强此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总结。

4.3.4病虫害防治

一直以来病虫害都是影响古树后续资源健康生长的一大问题。病虫害为害树木后。一方面会对树木的生长产生直接的影响。譬如食叶性害虫大面积爆发时可在短时间内将整株树木的叶片啃食干净;树木根系感染病菌后。会导致根系枯萎从而整株死亡等;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树木的生态与景观效果。同时,某些病虫害与人们的生活亦息息相关,如鳞翅目毒蛾科Lymantridac的体毛可引起人类皮肤过敏等反应。天牛科Cerambycidae、白蚁科Termitidae等蛀干性害虫为害树木后,在树木主干钻蛀、筑巢。导致树木生长不良。还会引发树木倒塌等情况。因此,病虫害的防治是保护古树后续资源健康生长、提高古树后续资源生态景观效果的一项重要任务。

4.3.5防雷技术

雷电最容易击中孤立高耸的地物,而屋旁大树是易遭雷击的地物之一。广州是强对流天气高发的城市,从立地环境和高度因子分析。古树后续资源是受雷电袭击的高危对象。而雷电袭击对古树和古树后续资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因此开展防雷技术研究很有必要。

4.4城乡联动,继续发掘古树后续资源

广州植物资源极其丰富。虽然已在建成区开展了地毯式的绿地普查工作。但涉及范围仍是有限的。除现已登记在案的大树外。应该还存有一些尚未确定身份的古树及后续资源。因此政府部门应牵头开展科普宣传,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全市城乡大范围的深入调查工作中。

5.小结

通过调查广州市建成区古树后续资源。共筛选到5 437株古树后续资源。其数量与北京、上海、南京和武汉等城市相比是偏多的,说明了广州市古树后续资源相当丰富。随着广州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环境日益复杂。古树后续资源的正常生长也受到很大影响。频发的断枝、倒树等问题,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破坏。面对如此复杂的现实问题,开展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刻不容缓。我们应积极投入资源让古树健康成长,为广州市古树事业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共建和谐社会。

上一篇:8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下一篇:暗喻心情不好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