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

2024-08-19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共11篇)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 篇1

郑州在1927年制定了近代以来第一幅比较准确的城市规划图。新中国成立后, 国务院又先后批准了郑州市市政府递交上去的1955年版、1982年版、1995年版和2008年版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可以说, 郑州市的城市建设正是在这5个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 它们是郑州城市化过程的见证。

192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该阶段整个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战乱不断, 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建设。在此大的背景影响下, 郑州的城市建设发展缓慢。当局制定了1927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 并依据总体规划对城市进行了局部的改造和建设, 但城市的整体形态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直至1949年, 城区面积5, 23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16, 4万人。市区集中位于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交汇处的东北部, 主要是火车站和商城之间的地段。

可以说, 战争导致了该阶段不稳定的社会环境, 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拓展的最直接制约因素。

1950~1965年, 中国仿照苏联的发展模式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和“第二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同时,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城市发展政策, 并把郑州列为重点建设城市。

在此期间, 通过苏联专家的指导, 郑州编制了1955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图, 并得到了很好的实施。郑州兴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 城市从消费型城市转向生产型城市, 从封闭型城市转向开放型城市, 人口开始快速膨胀。城市的行政职能、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和交通功能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这一系列措施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动力, 促进了城市面积大规模扩展。到1960年年底, 市区面积扩大至71.0 km2, 人口增加到67, 3万人, 城市发展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 郑州开始跨入大城市的行列。

该阶段是郑州市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性质逐渐形成, 城市规模开始变大, 处于城市形态集中发展时期。积极的城市发展政策、苏联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人口的快速膨胀、城市性质的转型等成为了推进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造成了中国的十年动乱, 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郑州的城市化进程完全停止。动荡的社会环境再一次成为阻碍城市形态拓展的制约因素。

1978~1990年, 国务院通过组织有关专家, 召开了若干次重要的城市工作会议。在会议中纠正了上一个阶段错误的城市发展观念, 提出下一个阶段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 肯定了城市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城市发展政策和行政法规。

在此背景下, 郑州市市政府编制了1982版的城市总体规划, 这是经国家批准的郑州市的第二个总体规划。

在新一轮规划的指导下, 通过相关城市发展政策和行政法规的激励, 郑州的城市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在城市内部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建和新建了数条主要的城市道路, 并对老城区进行了改造;在市中心先后形成了几个大的商业区, 完善了城市的功能;城市的性质由单一的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变。在城市的边缘区先后开辟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河度假区, 先后接管了荥阳市、登封市、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巩义市。城市逐渐形成了多中心布局的形态, 处于城市形态由集中发展向分散发展的过渡时期。

该阶段是以郑州为中心城市的都市圈的形成时期, 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跳跃阶段。国家的政策法规、城市功能的完善等是促进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1991~2000年, 在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政策得到了实施和深化, 全国各主要城市掀起了房地产热, 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国家新的政策形势下, 在1982年版的规划基础上, 郑州市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郑州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10) 》。在该规划中, 对郑州市内部进行了功能分区, 对都市圈中各卫星城市进行了功能定位;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规划立足于整个区域的角度, 强调了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 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该阶段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前期, 进一步确定了以郑州为中心城市的都市圈的规模, 处于城市形态的分散发展时期。房地产成为促进城市形态飞跃的最直接因素。

2001~2011年, 国务院先后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等战略规划, 为推进郑州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发展机遇。

郑州在2005年制定了《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0年) 》。在规划中再次确定了都市圈的规模, 即一个中心城市, 六个县市。同时, 提出了郑汴一体化建设。

这样, 都市圈的规模再一次扩大, 也充分响应了国家“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方针。

截止到2010年国家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 该阶段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成为推动都市圈形态进一步拓展的重要因素。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提出, 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郑州城市化的进程。但是, 如果该政策能够有效的执行下去, 扼制房地产“过热”现象, 对郑州的城市化进程, 乃至整个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来说, 都是有百利无一害。近几年,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太过迅速。很多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 都是避开老城区, 另外选址建设新城。而新城发展活力不够, 人们不愿入住, 形成“空城”;老城基础设施容纳力日益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 居住环境恶劣, 却无能力更新。于是形成了这样一个畸形发展的局面:新城拥有完善的基础实施、畅通的交通等优美居住环境, 却无人居住;老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堵、污染严重, 人口却日益增加。在郑州, 这种现象也很突出。

从郑州的城市化进程中, 即五个发展时期, 可以得出推动郑州都市圈形态演变的积极因素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国家的城市建设政策、城市本身的经济环境和财政政策、技术环境和传统文化观念这几个方面。

这五幅规划图是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直接见证。

参考文献

[1]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何兴华.城市规划中实证科学的困境及其解困之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余柏椿.非常城市设计——思想、系统、细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郑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郑州市志[Z], 1997.

[5]唐乐乐.郑州市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及其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 2008.

[6]支继辉.郑州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梯度变化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 2008.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 篇2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昌市始终把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摆在“三化同步”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创名牌、拓市场”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休闲型、生态型”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强化服务,全力构建产业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生态、观光、休闲、文化“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统一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南昌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勇于探索,我市都市现代农业雏形已初步显现

近年来,我市立足“服务城市、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目标,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多功能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雏形,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产业布局区域化。通过充分挖掘和发挥区位优势,以新兴产业和特色产品为纽带,深化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培育主导产业,使产业布局向区域化集中,建成了粮食主产核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区以及一批优质各类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2、农业经营产业化。按照“提升一批,整合一批,引进一批,上市一批”的总体目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以扶持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63家发展到2010年的321家,实现销售收入391亿元,利税20亿元,创汇1.58亿元。

3、农业生产市场化。通过积极推行农超对接、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了以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为中心,其他批发市场为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促使农业流通向市场化推进。涌现了国鸿、丛玉菜业、绿滋肴、小洲蔬菜专业合作社、扬子洲长村蔬菜基地等农超对接、直销配送、连锁经营企业和基地40余家。

4、产品质量品牌化。注重农产品安全管理,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品牌化战略迅速推进,培育出如军山湖大闸蟹、汪氏蜜蜂、田昌藠头、煌上煌等一系列在国内市场具有知名度的农业品牌。截止目前,全市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33个,无公害产品294个,绿色(有机)产品45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

5、农业功能多元化。依托南昌地方资源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生活、休闲多功能转变。截止目前,全市现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企业157家,小型农家乐、渔家乐889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60家。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2个,四星级园区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资产总额37.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12亿元,年营业收入达到22.42亿元,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

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虽然近几年来,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少乡村都实现了“村村通”和“路路通”。但尚有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排涝标准低,不适应都市农业发展要求。

二是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要发展都市农业,离不开高科技和高投入的支撑。近年来,我市逐年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由于现有的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着知识老化、人员不稳等问题,在技术服务时,与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加上农业生产效益普遍偏低,许多农民自身认识不足,也纷纷外出务工,造成了全市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都市农业难以快速发展。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市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少、高度分散等问题,这与都市农业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开发和经营运作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性。

三、坚定不移,加快推进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将借鉴其他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结合南昌实际,坚定不移地加快南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1、立足全局,规划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图

一是提升流通区。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构筑起符合南昌农业特点的多层次市场与流通体系。

二是做强近郊区。以近郊区为重点,依托近靠城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中心区的辐射效应,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

三是突破远郊区。依托远郊区丰富的农业和自然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特色及潜力,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为目标,着力建设优质粮食主产区、高效经济作物区、标准畜禽养殖区和健康水产养殖区。

2、服务城市,坚定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三种功能协调发展:围绕供给城市,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启动第二轮“菜篮子”工程,着力保证我市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围绕美化城市,突出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紧紧围绕“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目标,在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规范畜禽养殖行为,扩大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充分发挥农业的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围绕服务城市,突出都市农业的生活功能。依托城市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大力开发山、水、园、林、庄等农业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农家乐,着力为城市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二是坚持四大产业优化发展:稳定粮油生产,大力实施“三良”工程,积极地引进良种,推广良法,大面积建设高标准良田。规范畜禽养殖,坚持“三防并重”,即:防病,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猪腹泻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力度;防污,抓好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开展畜禽清洁生产行动,合理规划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防“瘦肉精”,减少饲料添加剂,严禁投放“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对全市100多个集贸市场建立检测室。扩大经济作物,启动第二轮“菜篮子”工程,紧紧围绕市民的菜蓝子来进一步扩建菜园子,管住菜摊子,满足菜蓝子。提升特种水产,主在是抓住三条鱼,即:稳住常规鱼,稳定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面积,通过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来主功单产、提高产量;发展特种鱼,要进一步扩大鳜鱼、翘嘴白鱼、军山湖大闸蟹等特种水产品的养殖规模;增加野生鱼,进一步加大对江河湖泊天然水域人工投放鱼苗的力度,恢复增加野生鱼的种群数量。

3、突出重点,谋划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策

一是建设大基地。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思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标准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将南昌成建制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打造溪霞、黄马、蒋巷等市级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着力将南昌打造成有特色的中国农业公园。

二是培育大龙头。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政府、证券中介和龙头企业间的沟通联系,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优化重组,促使其发展成为上市企业。

三是构筑大市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网络,逐步健全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和超市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和集贸市场为依托的连锁网络体系,加快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对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3

一、建设郑州都市区,必须在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上下工夫

一是建设郑州都市区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建设郑州都市区,目的在于促进郑州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和优势互补,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具体体现。

二是建设郑州都市区是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实践表明,都市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总趋势。要建设千万级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和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新城区、新城市功能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实现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路子,加速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郑州都市区,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三是建设郑州都市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在郑州都市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摒弃与都市区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和模式,积极探索符合郑州市情的发展道路,凝聚全社会的智慧,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全社会的资源,把建设郑州都市区摆上重要位置,着力抓好。

四是建设郑州都市区是加快郑州乃至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郑州都市区,不仅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要求,也有利于拓展郑州自身的发展空间,实现郑州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增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更有利于打破地区间的分割,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内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建设郑州都市区,必须在强化共识、增强合力上下工夫

一是强化共识、增强合力,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使郑州都市区建设在全市上下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在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是都市区建设规划要深入人心、达成共识,自觉贯彻落实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不断增强建设都市区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使郑州都市区建设在全市上下深入人心、形成共识。

二是强化共识、增强合力,必须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各项制度,积极构建郑州都市区建设发展的有效机制。在建设郑州都市区重大机遇期中,各级各部门要围绕都市区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工作互动,有针对性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制度,形成畅通有序的内部工作环境。同时,要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协调沟通制度,定期通报情况、落实任务,加强沟通、促进协调,及时将党政机关重点工作纳入市委工作统筹安排。

三是强化共识、增强合力,必须进一步拓宽载体和方式,延伸并扩展郑州都市区建设发展的平台。在郑州都市区建设规划过程中,要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摆布工作,超前考虑资源需求,提前制订整合预案,不断探索整合政务资源,提升工作层次的途径和办法。

三、建设郑州都市区,必须在科学规划、协调发展上下工夫

一是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必须在规划先行上下工夫。建设郑州都市区,要以城市转型升级为重点,处理好拓展空间与优化布局的关系,处理好完善功能与提升品质的关系,处理好提高承载力与造福百姓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城市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完善新城公共服务功能,提升郑州都市区的形象。

二是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必须在统筹协调上下工夫。《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描绘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发展蓝图,要明确目标、明确发展路线图、明确责任制、明确时间表,扎实推进,要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统筹协调、有序推进。

三是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必须在营造氛围上下工夫。推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的落实,要大力宣传郑州都市区建设对改善城市形象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意义,在全市上下营造《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为了市民、依靠市民的浓厚氛围。

四、建设郑州都市区,必须在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上下工夫

一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必须在落实责任上下工夫。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首要、最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必须在任务分解上下工夫。要结合实际,找准贯彻落实《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的切入点,尽快拿出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对各自已经明确的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三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必须在真抓实干上下工夫。要立足抓早、抓主动、抓时机,对照《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的要求,提早抓好安排部署,把工作力量向基层下沉,把落实措施向一线布置,按照郑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任务。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 篇4

1 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90 年代后期, 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开始起步, , 并且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产品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郑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迅速, 出现了一大批集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大发展。 据统计, 截至2011 年8 月, 郑州市各类观光休闲农业景点和项目已发展到400 多个, 年均接待游客量大约2000 多万人次, 共实现综合收入近7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 郑州富景生态园区、郑州丰乐农庄、郑州四季同达农业园、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河南金鹭驼鸟园等单位被命名为 “全国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

就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来看, 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型、农业节会型、畜牧养殖型、园区农业型、民俗文化型等类型。 比较典型的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 养花、赏花成为人们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这类产品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 位于郑州市北郊的陈寨花卉市场和圃田荷花园就成为当地居民游玩、赏花、购花的必去之地;农业节会型典型的如郑州市侯寨樱桃节和中牟西瓜节。 侯寨乡每年都举办郑州市侯寨樱桃节, 通过举办活动, 接待观光游客达到180~200 万人次, 实现葡萄和樱桃年销售收入8000 多万元, ;中牟每年都举办中牟西瓜节, 同时开展瓜乡风情游等丰富多彩的农事活动, 不但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同时促进了西瓜的销售。 在金鹭鸵鸟园, 游客不但可观看鸵鸟的生长发育过程, 还可以欣赏表演, 品尝鸵鸟肉;位于惠济区的丰乐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 依托自然生态, 形成了多功能观光农业园区等。

从地理布局来看, 郑州观光休闲农业主要分布在近郊区, 大多距离市中心10km以内, 有公交车可以直达, 交通便利。 并且郑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具有独特的空间分布模式, 形成了三个区域:近郊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圈、中远郊区休闲农业圈和黄河游览区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带。

2 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不完善

观光休闲农业具有多种功能, 如:观光、购物、文化传承、农作等, 游客在是否选择休闲旅游农业进行消费时, 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除了会考虑旅游内容之外, 还会考虑诸如旅游道路交通是否方便、食宿和卫生状况是否良好等因素, 但是现在相当一部分的观光休闲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配套设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游客的卫生、安全等方面没有充足的保障, 再加上没有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场所, 导致出现了观光休闲农业市场范围狭小、目标客户开发不到位、客源不足等问题。 因此, 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较低, 对于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和集中管理非常不利, 同时也不利于外部性收益的实现。

2.2 竞争同质化

目前, 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缺乏创意与特色, 很多项目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市场调查, 仅仅是凭着村民或者投资者的主观直觉进行开发建设, 导致经营模式、服务项目等方面雷同, 最普遍的是挖鱼塘、栽花木、开饭店, 缺少历史文化教育、民族风情、农耕文化等特色主题, 导致景点产品附加值低, 跟不上社会发展, 经济效益差。

2.3 营销宣传力度不够

在现在信息化时代, 要求生产经营者应该紧跟市场需求来改进生产项目, 同时酒香也怕巷子深, 因此, 生产经营者同时也要注重市场宣传营销等环节。 一部分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者在开发建设时投入巨大, 但是在做项目宣传、市场推广时比较谨慎, 项目建成后公众认知度不高, 没有游客良好的口碑传播, 很容易陷入经营困境, 严重影响了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2.4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 而目前多数的观光休闲农业的管理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管理随意、混乱, 管理水平较低。 观光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也以农民子弟居多, 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培训, 服务观念落后, 从业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较低, 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比如:农家饭, 大多时候都是由主妇掌勺, 服务员也大多是农村子女, 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较低, 无法满足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

3 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应优化观光休闲农业产业环境

3.1.1 坚持政府引导为主。 政府应支持和引导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方面的发展, 为其发展铺平道路。 政府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 拓宽观光休闲农业的融资渠道。 近年来, 虽然郑州市投入到农业中的资金逐年增加, 但是目前投入到观光休闲农业的资金较少。 因此, 政府应转变观念, 加大对观光休闲农业的投入, 同时, 政府应做好以下工作: (1) 为了解决金融市场对观光休闲农业贷款支持力度比较小的问题, 应在政策性银行的预算中建立针对观光休闲农业的准备金; (2) 政府应该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到观光休闲农业领域, 为此, 可以以政府担保和金融优惠政策作为条件, 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些发展前景良好且绿色环保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给予低息贷款; (3) 政府可以在税收上面给予优惠, 实行税收减免政策。

(2) 制定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 对观光休闲农业的科学、规范、合理布局是加快其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此, 政府应该尽快制定有关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 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应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确定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 可以从特色精品型、生态环保型、休闲观赏型等方面来选定;同时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过程中, 应该做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3) 制定农民保障措施。 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场所, 在发展过程中切实维护好农民权益, 使农民的收入不仅局限于租金, 同时还包括薪金、股金、保障金等多种形式, 通过不同的收入形式, 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 在市场投资者参与农村资产的投资时, 应该界定产权比例, 从而在进行利润分配时, 农民和投资者按照各自权益进行分配。

3.1.2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 近年来游客满意度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 但普遍对旅游业的公共服务水平评价偏低, 主要表现在对交通、推荐度、娱乐和旅游行业管理等的满意度下降。 这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郑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且大多位于近郊区, 因此, 郑州各级政府应该满足游客需求, 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力度, 为观光休闲农业市场的供需起到桥梁作用。

(1 )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一方面是为了宣传推介农业经营者的各项目, 普及推广农业知识;另一方面连接消费者, 使其及时准确地获得休闲农业的真实信息。 这就应该抓好信息硬件建设, 做好互联网的入户和终端接收工作。

(2) 建立人才资源库。 人才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郑州市高校和人才集中, 因此, 政府部门应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 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

3.2 发展行业协会, 规范观光休闲农业的管理

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观光休闲农业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 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从而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意大利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浙江省的“观光休闲农业协会”、2009 年成立的“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等都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郑州观光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因此, 成立有关观光休闲农业的协会, 首先应该制定观光休闲农业的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制度, 从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 对其经营进行规范。 同时, 还应该围绕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等建章立制, 从而提升观光休闲农业的服务和产品质量。

同时, 有研究表明, 观光休闲农业通过规模化和集约化运营, 能够真正使农民成为受益主体, 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组建农民合作社。 农民合作社通过将散户农民组织起来, 能够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 规范运营标准, 同时可以有效地克服行业季节性明显、服务项目不丰富和风险承受能力低等不足。 而郑州市行业协会对鼓励规模化集约经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协会成员大都来自不同的园区, 协会可以鼓励其组建特色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观光休闲农业规范健康发展。

3.3 企业要更新观念, 促进行业发展

3.3.1 更新体验观念。 郑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大多仅限于采摘等浅层次的体验项目, 缺乏深层体验的理念和实践。 因此, 企业要更新体验观念, 提升体验层次, 并做好软、硬件两方面的工作。第一, 硬件主要体现在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上。一般来讲, 体验活动程序越是复杂, 体验内容越是丰富, 对顾客的吸引力就越大。 因此, 郑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可以以休闲度假为特色, 体验项目上以娱乐、休闲为主, 做到互动性、创新性和知识性三结合。 第二, 软件主要体现在规范化的管理和现场的互动交流方面。 为此, 应该强化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内涵, 做好农村传统风情演绎和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突出旅游本土化的特色;规范旅游服务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端正服务态度, 使农户意识到合法和依法经营的重要性, 改善观光休闲农业环境;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观光休闲农业的信息收集与发布, 向广大游客提供便捷、真实的旅游信息。

3.3.2 完善、优化产业链条。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而言, 观光休闲农业具有集约性、科技性、文化性等特点, 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但是, 郑州市观光休闲农业规划不到位, 其形式简单, 功能低少, 另一方面, 郑州市观光休闲农业没有构建起核心产品的产业链条, 大部分的观光项目都停留在景观的观赏、农家生活的体验、农产品的种植和采摘等上面, 没有延伸到农产品的深加工并由此产生的价值链条上面。 因此, 为了促使观光休闲农业范围经济效益的实现, 应该完善和优化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各行业、数量和质量结构, 从而保证产业链条上的所有环节都能保质保量地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摘要:观光休闲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郑州都市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指出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政府引导、发展行业协会、企业自身更新观念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观光休闲农业,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汪俊枝.基于都市区背景下的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3 (05) .

[2]刘永胜, 于展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产销体系建设[J].世界农业, 2015 (02) .

[3]吴德慧, 郑州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特区经济, 2012 (01) .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 篇5

编 制 说 明

一、基本职能及主要工作

(一)主要职能。一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二是组织开展全市民族宗教工作和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政策性的建议和意见。三是研究拟定协调民族关系的方法,协调处理民族关系中的有关事宜,组织承办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四是指导并协助少数民族团体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搞好日常管理和开展自养事业;负责全市民族成份的审查和更改。五是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六是引导、促进宗教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开展活动,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非法、违法活动。

按三定方案,市民宗局内设科室3个,分别是办公室、宗教科、民族科。

(二)2016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开展新形势城市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少数民族谋福祉,维护少数民族利益,促进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帮助少数民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建立健全市、镇、社区三级组织网络,着重抓好“纵”

“横”两 条线。纵线由市民宗局和街道民族工作人员组成,做到层层有人抓有人管;横线以少数民族联谊会为平台,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企业、学校、社区以及各清真网点、清真寺等基层窗口的联络员为骨干,协助做好民族工作。

3、完善宗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和备案工作。已全面完成全市39个宗教活动场所两百余名宗教教职人员的重新登记备案工作,所有基本情况已全部输入数据库。

4、完成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工作。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是关心宗教界人士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之一,也是宗教界人士自身十分企盼解决的问题。

二、部门概况

彭州民宗局下属二级单位0个,其中行政单位0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0个,其他事业单位0个。

三、收支决算总体情况

2016年市民宗局本年收入合计212.92万元,与2015年相比增加57.83万元,主要变动原因:一是因人员调入,调资,增加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原因,人员预算收入增加。二是新增项目预算收入。其中:财政拨款收入212.92万元,占100%,与2015年相比增加57.83万元,主要变动原因:一是因人员调入,调资,增加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原因,基本支出预算收入增加。二是新增项目预算收入。事业收入0万元,占0%,与2015年持平;经营收入0万元,占0%,与2015年持平;附属单位上缴收入0万元,占0%,与2015年持平;其

他收入0万元,占0%,与2015年持平。

0%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100%

2016年市民宗局本年支出合计212.92万元,与2015年相比增加57.83万元,主要变动原因:一是因人员调入,调资,增加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原因,人员支出增加。二是新增项目1个,项目经费支出增加。其中:基本支出177.92万元,占83.56%,主要变动原因:因人员调入,调资,增加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原因,人员、公用支出增加。;项目支出35.00万元,占16.44%,主要变动原因:新增项目1个,项目经费支出增加。上缴上级支出0万元,占0%,与2015年持平;经营支出0万元,占0%,与2015年持平;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0万元,占0%,与2015年持平。

16.44%0%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83.56%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四、财政拨款收支决算情况

市民宗局2016财政拨款收支总决算212.92万元。

与2015年相比,财政拨款收、支总计各增加57.83万元,增长37.29%。主要变动原因:一是因人员调入,调资,增加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原因,基本支出收支增加。二是新增项目1个,项目经费收支增加。

***财政拨款收入、支出155.0920152016 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总体情况 市民宗局2016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212.92万元,占本年支出合计的100%。与2015年相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增加57.83万元,增长37.29%。主要变动原因:一是因人员调入,调资,增加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原因,基本支出收支增加。二是新增项目1个,项目经费收支增加。

***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155.0920152016

(二)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结构情况 市民宗局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212.92万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6.92万元,占83.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21万元,占10.90%;医疗

卫生支出4.92万元,占2.31%;住房保障支出7.87万元,占3.70%;无教育支出。

3.70%2.31%10.9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住房保障支出83.09%

(三)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具体情况 1.一般公共服务(类)宗教事务(款)行政运行(项):2016年决算数为141.92万元,完成预算100%,决算数与预算数持平。

2.一般公共服务(类)宗教事务(款)一般行政管理事务(项):2016年决算数为35.00万元,完成预算100%,决算数与预算数持平。

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类)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款)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支出(项):2016年决算数为12.73万元,完成预算100%,决算数与预算数持平。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类)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款)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缴费支出(项):2016年决算数为10.48万元,完成预算100%,决算数与预算数持平。

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类)医疗保障(款)行政单位医疗(项):2016年决算数为4.92万元,完成预算100%,决算数与预算数持平。

6.住房保障支出(类)住房改革支出(款)住房公积金

(项): 2016年决算数为7.87万元,完成预算100%,决算数与预算数持平。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情况 市民宗局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177.92万元,与2015年相比增加52.83万元,主要变动原因:人员调入,调资,增加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等原因,人员、公用支出收支增加。其中:

人员经费166.38万元,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职业年金缴费、其他社会保障缴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住房公积金、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公用经费11.54万元,主要包括:办公费、邮电费、公务接待费、工会经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其他交通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七、“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总体情况说明 市民宗局2016“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为2.37万元,完成预算51.52%,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预决算为0元,与2015年持平;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决算为1.62万元,完成预算54.00%,主要变动原因:单位年初预算有公务用车1辆,2016年8月车改收回拍卖1辆,因此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决算数低于预算数;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为0.75万元,完成预算46.88%,主要变动原因: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有关要求,有效

规范公务接待活动,切实降低了公务接待费用支出。

2016“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数比2015年减少2.81万元,降低54.25%,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为0元,与2015年持平;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决算减少2.59万元,下降61.52%,主要变动原因:2015年单位有公务车1辆,2016年8月车改收回拍卖1辆,因此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用直线下降;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减少0.22万元,降低22.68%,主要变动原因:2016年较2015年相比,接待人次减少。2015单位公务接待9批近65人次,2016公务接待10批62人次。

(二)“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具体情况说明 2016“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决算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0万元,占0%;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决算1.62万元,占68.35%;公务接待费支出决算0.75万元,占31.65%。具体情况如下:

031.65%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68.35%

1.因公出国(境)经费

2016年因公出国(境)费0万元。全年安排因公出国(境)团组0次,出国(境)0人。

2.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

2016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1.62万元,其中:

公务用车购置支出0万元。截至2016年12月底,年初单位共有公务用车1辆,其中:轿车1辆、越野车0辆、载客汽车0辆。2016年8月车改回收拍卖公务车辆1辆,年底有公务车辆量0辆。

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1.62万元。主要用于保证局机关执行公务活动所需的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支出。

3.公务接待费

2016年公务接待费0.75万元。主要用于执行公务、开展业务活动开支的用餐费等。国内公务接待10批次,62人次,共计支出0.75万元,具体内容包括:接待省民委、成都市民宗局检查、调研7批,累计43人次;接待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来彭调研1批,1人;接待新都区民宗局来彭交流学习1批,9人;接待彭州市政协调研宗教场所1批,9人。

八、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 市民宗局2016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安排0元。

九、其他重要事项的情况说明

(一)机关运行经费支出情况

2016,市民宗局机关运行经费支出11.54万元,比2015年增加5.92万元,增长105.53%。主要变动原因:一是调入人员,人员公用经费增加;二是从2016年8月起开始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二)政府采购支出情况

2016,市民宗局政府采购支出总额1.55万元,与2015年相比减少1.08万元,主要变动原因:2015年较2016年采购电脑等办公设备多。其中:政府采购货物支出1.55万元,政府采购工程支出0万元、政府采购服务支出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打印复印一体机1台、台式电脑2台。

无对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情况发生。

(三)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市民宗局年初有公用车辆1辆,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用车0辆、一般公务用车1辆,2018年8月车改后无公务用车;单价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0台(套),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0台(套)。

(四)预算绩效情况

按照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本部门对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开展了绩效目标管理,共编制绩效目标0个,涉及财政资金0万元,覆盖率达到0%。

十、名词解释

1.财政拨款收入:指市级财政当年拨付的资金。2.一般公共服务(类)宗教事务(款)行政运行(项):反映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

3.一般公共服务(类)宗教事务(款)一般行政管理事务(项):反映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未单独设置项级科目的其他项目支出。

4.一般公共服务(类)宗教事务(款)其他宗教事务支

出(项):反映除行政运行、一般行政管理事务、机关服务、宗教工作专项、事业运行等项目以外其他用于宗教事务方面的支出。

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类)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款)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支出(项):反映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类)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款)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缴费支出(项):反映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缴纳的职业年金支出。

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类)医疗保障(款)行政单位医疗(项):反映财政部门集中安排的行政单位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经费,未参加医疗保险的行政单位的公费医疗经费,按国家规定享受离休人员、红军老战士待遇人员的医疗经费。

8.住房保障支出(类)住房改革支出(款)住房公积金(项):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规定的基本工资和津贴补贴以及规定比例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

9.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10.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11.“三公”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是指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

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12.机关运行经费:为保障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

附件:1.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2.收入决算表; 3.支出决算表;

4.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5.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 6.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明细表; 7.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 8.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决算表;

9.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 表;

10.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11.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 篇6

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的组织形式,农业组织形式是一定时期生产关系的具体反映。本世纪中国的农业发展将进入以组织形式创新为主导的新阶段。适应新形势要求,从上海郊区实际出发,要以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为切入口,提高都市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发展都市农业,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上海现代农业发展。

一、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发展都市农业经济,应搞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尊重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一)强化依法管理土地,严格土地审批的法定权限,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建立合理的有利于农地适度规模化的村域内农地流转制度。鼓励农地在村域内的使用权流转,以村民自愿为原则,将农田集中于村级组织,在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下,由村级组织通过公开招标,转包给村内种田能手。或通过股份制,由村级组织聘请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员进行企业化经营,村民则成为专职农业工人,从而为都市农业的新型组织发展奠定土地资源条件。

(二)健全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等。在征用土地时,要切实落实征地留用制,细化实施细则,让农民得到实惠。应将农村土地作为一种资本化的生产要素,以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合理流动。强化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的责任意识,确保农民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此外,对远郊发展农业旅游应给予适当的土地利用指标,用于必须的农村旅馆和饭店建设,或在建设村级综合性文体服务设施时给予综合考虑。这样,能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和完善都市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新型农业组织形式与传统农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区别是,在新型农业组织形式中,更多的是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来带动农业的发展,高投入、高科技成为新型农业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技术含量是都市农业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的最大区别。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得到较快提高,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都市农业的要求。

(一)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引进农业专门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专业农民和农民企业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的优势,与中心城市的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才、技术、信息交流,如聘请长期的专家、顾问,举办短期的农业技术、管理培训班;选派区内有关人员到科研院所、学校进修;高薪聘请、引进人才,提高都市农业新型组织的科技力量,使都市农业经济起步并保持强有力的后劲。

(二)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速转基因植物、生物肥料、动植物高效疫苗、生物农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抗逆性,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好设施农业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抵御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并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发展农作物化学控制栽培技术,即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控制施肥来调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艺与技术等,以此提高都市农业新型组织的科技含量,提升都市农业经济的层级。

三、改革和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

高度分散、超小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与都市农业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开发和经营运作存在显著的不适应性,必须调整都市郊区现有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根据都市郊区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以有效提高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集中度。

(一)发展农业企业。加大对各种龙头型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和契约生产,通过规范的运作机制将更多的农户纳入农业企业的产业体系之中。

(二)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操作规范,合理分离农业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促进农业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农业土地经营权通过入股、租赁、契约等方式实行流转和集中经营,创建内生型农业企业,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内生型农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社区农庄、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等。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经营的对外开放度。积极吸纳外来企业发展企业化农业生产经营;鼓励外导型企业以契约、参股、控股等方式与市郊内生型农业企业合作或联合经营,以增强内生型企业的经营和竞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同时支持外来企业租赁农地独立经营,或公司加农户的产业经营等。

四、进行产业体系的战略性调整

都市农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只有通过产业化和市场化才能实现。必须加快调整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一)种植业:在农业用地总量逐年减少的条件下,有序大幅度削减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生产,重点扶持发展以都市区生态防护与景观、经济林果、花卉苗木为主体的生态与生产相结合的生态服务性农业;以时令蔬菜、特色瓜果、小品种特色经济作物为主体的,以优质、安全卫生食用农产品为主导的现代设施化园艺农业;立足自身技术经济优势、面向和服务全国的种子种苗业。

(二)养殖业:力求保持适度规模的水产养殖生产能力,重点提高特种水产养殖生产比重,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养殖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水平。在农田对禽畜粪尿的合理负载能力和控制污染的基础上,有序减少禽畜养殖总量规模,可适度调整养殖区内的禽畜养殖结构,提高特种禽畜养殖比重;积极鼓励发展种禽种苗业,拓展跨区域的异地规模化养殖基地,以保障对都市区的副食品稳定供给和对品种及质量的需求。

(三)服务业:积极扶持开发多样化的新兴服务农业,重点开发生态景观与休闲、示范与教育、参与体验与度假等农业旅游服务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市场开拓、品牌包装、物流配送为主导的产业化加工服务业;以农业高新技术和设施化农业为依托,以标准化生产技术、种子种苗和技术服务输出为主导的技术服务农业。

五、实施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

品牌化和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化、现代化农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在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提升农业发展的层次水平,形成都市农业的特色和形象,从而提高市场开拓和综合竞争能力。第一,要根据都市农业未来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各个主导产品生产上积极扶持,做强和做好若干个品牌。第二,以品牌产品为依托,适度集中都市相关的农业科技力量和借助外来科技支撑,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第三,以品牌、标准化生产技术、技术服务、质量管理和统一销售为主,积极推进都市郊区同类农产品生产的横向联合和合作,全面提升都市农业的整体素质与市场竞争能力。

此外,要加快建立和健全农业农产品质量和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保障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推动优质、安全卫生的食用农产品生产的发展。

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应以农业组织方式创新为切入点,以土地的流转和集中规模经营为前提,以农业的产业化、企业化和公司化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科技应用支撑、网络化市场经营和品牌为两翼,根据大都市的特点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求来拟定现代化都市农业的方向和内容,坚持跨越型的或新型的、综合的、生态友好的和可持续的现代化,既有时代特征,又具备城市个性特色。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实现“三个合拍”:即与城市整体发展需要合拍、与国际都市农业发展趋势合拍、与现代产业经营理念和有效模式合拍,真正将现代化都市农业有机地融入到大都市发展和产业体系创新之中。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华东政法大学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 篇7

关键词:广州市萝岗区,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

1 都市型农业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视点出发, 对“都市农业”这一概念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从区位的视角而言, 都市农业应限定在都市的范围, 即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内镶嵌的“插花式”的农地, 而不应把郊区 (或远郊) 的农业包括进去。 (2) 从农业的内涵而言, 都市农业应为观光、休闲、体验等新兴的农业项目, 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新的结合。 (3) 从城市的类型而言, 都市农业是大城市周边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由大城市的规模、功能、结构发生变化决定的, 都市农业不仅应包括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市区农地, 还应包括郊区农业。

2 广州市萝岗区概况

萝岗区位于广州市东部, 与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增城市和从化市五个行政单位交界, 与东莞市和广州市的番禺区隔江相望。全区面积393.22平方公里。下辖夏港街、萝岗街、东区街、联和街、永和街、九龙镇5街1镇, 共30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截至2010年11月1日, 全区常住人口37.37万人。

3 广州市萝岗区都市型农业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3.1 有利条件

第一, 萝岗区处在广州市农业三个圈层发展规划的中心圈层与第二圈层结合部, 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第二, 全区林业资源和水资源比较丰富, 自然环境比较优美, 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条件;第三, 萝岗区农业已由产销脱节逐渐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规模;第四, 外向型农业已初具规模, 已由单纯地满足当地城市居民的城郊型和内向型农业向适应市内外甚至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型农业转变;第五, 农业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这些均为萝岗区发展都市型农业, 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3.2 制约因素

第一, 农村城镇化建设推进不快, 规模的局限和地域的分散, 造成资金、科技和人才的集聚能力不强;第二, 农业设施装备还比较落后, 科技推广和创新体系尚不健全,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第三, 受水、土、空气环境和农药、化肥等不同程度的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不佳, 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第四, 各项有利于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配套机制, 如资金投入、科技研发、经济政策、社会服务、法律保护等, 还没有形成新的保障机制;第五, 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但功能不够宽, 机制不活, 辐射力不强, 产销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体系相对滞后, 市场营销策略尚未适应, 新型的现代营销体系还不完善等等。要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 就必须正视上述制约因素, 化制约因素为有利因素, 着力推动全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4 广州市萝岗区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对策

4.1 依托土地利用规划对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进行约束和控制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 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的方法, 是实现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制订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 是用严格的科学制度指导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土地利用规划以农业区划成果为基础, 进一步在土地上落实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布局。建议萝岗区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区域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功能与布局, 依托土地利用对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进行约束和控制, 切实保护好耕地, 特别是基本农田。

4.2 依据土地利用分区优化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

土地本身是自然产物, 当土地被投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之后, 就成为任何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土地具有养育、承载、仓储、景观、生态和环保等功能, 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萝岗区的都市型农业产业要按土地功能划分, 融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生产功能三位一体, 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 依据土地利用分区优化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园林绿化、生态水系等, 改善区域人工生态环境, 增加区域环境资源, 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 并通过发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等, 满足市民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追求。

4.3 充分协调都市型农业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

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 需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 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

萝岗区应充分协调都市型农业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 树立科学农业观, 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 同时严格保护耕地, 加强区内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

4.4 将都市型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实现双赢

萝岗区新农村建设应以都市型农业为方向, 推进农业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水果、农产品加工、花卉、畜禽等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优势产业比重, 重点发展以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为方向的都市型农业, 在充分发挥萝岗区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精品农业、三高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 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 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村工业化, 推进农村城市化, 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4.5 进一步规范都市型农业开发中的土地利用管理

抓紧盘活农村土地存量、扩大增量。建议在农业资源普查的基础上, 针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就农村土地“盘存扩增”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首先, 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通过进一步深化规划和科学组织, 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 增加有效土地面积;对村边、山边未被开发利用的零星“丢荒”地进行开垦, 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对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破坏的土地 (含山地) 进行复垦, 保证土地存量。其次, 尽快实施残次林和灌木林改造工程。通过加大政府补贴的办法, 鼓励有实力、懂技术的区内果农, 对条件适宜的山地尽量改种萝岗甜橙等名优水果, 不宜种果的地方全部改种乔木。第三, 积极探讨解决近万亩白玉兰香花缺乏销路历史遗留问题。第四, 切实加强和改进集体土地 (山地、鱼塘) 经营权承包管理。

4.6 以都市型农业发展为契机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

萝岗区应以都市型农业发展为契机, 依托现有良好的生态系统, 根据生态的系统性原则, 兼顾生态、景观与功能使用原则, 对萝岗区进行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 合理布局各类绿地, 建立各组团绿化网络系统, 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维护生态平衡。保留区域间开敞的绿色空间, 保护好水系、林网、自然文化遗产等用地, 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在维持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 构筑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 引导各类用地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立城镇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互利体系, 完善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政策体系, 实现城镇生态可持续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赵晨霞.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2, 9:14-16.[1]赵晨霞.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2, 9:14-16.

[2]孔祥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7, 7:20-27.[2]孔祥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7, 7:20-27.

[3]薛艳杰, 吴永兴.城郊农业、都市农业内涵及特征[J].论坛, 2007, 3: 65-66.[3]薛艳杰, 吴永兴.城郊农业、都市农业内涵及特征[J].论坛, 2007, 3: 65-66.

[4]黄东明, 刘丽敏, 朱松涛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都市农业的关系探讨[J].农机化研究, 2007, 11:249-251.[4]黄东明, 刘丽敏, 朱松涛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都市农业的关系探讨[J].农机化研究, 2007, 11:249-251.

[5]朱缨, 黄胜利.城市发展与都市型农业[J].城市问题, 2002, 1:29-32.[5]朱缨, 黄胜利.城市发展与都市型农业[J].城市问题, 2002, 1:29-32.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 篇8

1. 产城融合的内涵分析

对于产城融合的内涵和特征, 诸多学者结合新城、开发区或产业集聚区案例进行了探讨, 刘瑾从高新区发展出现的新趋势着手, 结合济南高新区规划, 研究认为产城融合的内涵为“以产促城, 以城兴产, 产城融合”, 动力机制有市场、政策和法律等, 阐述了产城融合的特点及规划要求。许健观察浦东新区“有区无城”现象, 认为产城融合的要求体现在城市发展策略选择、发展目标制定、空间结构优化、用地布局调整、综合交通优化等诸多方面, 内涵表现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人文生态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李文彬等总结了“产城融合”提出的背景, 并解读了“产城融合”的内涵, 主要包括人本导向 (从功能主义转向人本主义) 、功能融合 (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融合) 、结构匹配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匹配) 。刘畅等从城市新区功能单一带来的交通、环境、安全等诸多城市问题入手, 提出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是功能复合、配套完善与布局融合。李学杰从城市化的角度出发认为产城融合内涵主要体现在城市功能协调、有机单元的联系和要素的有序流动三个方面。

张道刚认为, 不仅是产业园区存在产城不融合的现象, 小城镇规划也存在偏重“土地城市化”缺乏产业和人口的支撑。新农村社区建设中, 虽然农民能享受类似城市条件的服务设施, 但依然没有改变外出打工的命运, 这种“有业无城、有城无业”农业现代化道路依然漫长。

通过郑州市都市区总体规划中产城融合理念的实践, 结合以上学者应用产城融合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从都市区全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考虑, 认为产城融合首先应是结构匹配, 即产业结构协调、布局合理, 根据产业产出效率和吸纳就业人口的特征合理分配城市空间资源;其次是功能复合, 根据产业布局和就业人口分布情况对其应该具备的其他城市功能 (居住、商业、商务、娱乐和游憩等) 进行相应的配置;然后是有机融合, 即产业区 (包括农业产业园区) 和匹配的居住、服务、绿地等空间的有机融合。

2.“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内涵分析

研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历程可以发现,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农业人口的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相协调, 马敏娜等认为“三化”协调发展中, 新型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撑, 是“三化”协调的动力, 起引领带动作用;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提供生产要素, 是“三化”协调的基础;城镇化推动了农村人口的转移、产业的有序集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和环境逐渐改善, 释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工业效率, 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大格局中首位度较低、实力不强、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的事实, 决定了城镇化作为“三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王新涛认为产城融合理念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要有对应的匹配度, 要形成合力, 协调发展, 产业化不仅包括新型工业化, 还应该涵盖农业现代化。在城镇化过程中, 只有实现产城融合, 有了产业支撑, 才能吸引人口向城镇转移, 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条件, 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解决不牺牲农业保粮食产量的问题。只有产城融合, 产业向园区集中, 人口向城镇集聚, 才更快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实现全民小康。产城融合强化了城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工业化、城镇化所形成的合力, 有利于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的新机制, 有利于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二、都市区产城融合思路

新的国家形势和区域定位对郑州都市区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发展应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应突出产业的先进性、示范性、带动力强等特点, 重点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产业。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郑州都市区产城融合总体思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为指导, 以“一主、三区、四副和26个新市镇”为空间载体, 以产业集聚区为基本单元, 通过对全域产业统筹布局, 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 完善产业链条和产业序列, 实现“产城融合、产城共荣”, 即“统筹布局、产业集聚、产业协调、产城融合”。

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中, 通过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街区、物流园区等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建设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现代服务中心;工业向新城、副中心和新市镇的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集中, 建设区域发展的发动机;广大乡村依托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园等发展现代农业。最终, 形成“园区式产业发展模式、圈层式产业布局结构”。新城和组团中心作为次区域中心可适当集中部分现代服务业;主城和新城范围内传统产业向组团、新市镇转移。

三、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序列构建

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原经济区的区域发展要求下, 郑州市应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先进制造业为重点, 现代服务业为核心, 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商务金融、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等战略支撑产业;培育发展航空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优化提升铝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形成“现代服务业——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产业序列。

1. 现代服务业

根据杨慧芳研究成果, 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服务业产业序列为: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居住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郑州都市区现状服务业产业序列前5位为: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 随着郑州都市区未来区域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现代服务业产业序列将成长为:金融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

金融业作为资源配置能力最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将逐渐成长为服务业最重要的产业门类;商务服务业和物流业等生产服务业顺应发展阶段要求将是成长最快的产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消费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公共服务业进一步完善。

2. 现代工业

依托郑州市现状工业基础, 结合产业发展趋势, 确定都市区现代工业产业序列为: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非金属制品业、铝工业、食品纺织业。

3.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产业序列从粮油种植——蔬菜——水果——花卉, 转型为示范性的都市农业和特色化的经济作物种植。

因此, 都市区未来20年产业发展重点是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汽车与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支持产业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产城融合理念指导下的郑州都市区产业布局

1. 现代服务业布局

引导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区和三个新城集中, 通过中心商务功能区、物流园区、特色商业街区、文化创意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等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中心、国家物流商贸中心、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通过引导商务金融、商贸物流和文化创意旅游业产业的集聚, 形成2处金融中心、8处中心商务功能区、5处物流园区、18处特色商业街区、6处大型市场、5处文化创意中心、3处旅游服务中心、3处游客集散中心和8条品牌旅游线路;建设一主一次两处现代服务中心。

2. 现代工业布局

按照“工业集中化、园区专业化、产业链条化”的发展思路, 引导工业向新城、组团和新市镇的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在中心城区的高新区、经开区和南部新城分别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心、汽车研发实验中心和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对都市区工业发展提供创新和技术支持。规划打造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铝精深加工、非金属制品和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通过引导工业集聚进园形成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42个工业园区, 在中心城区周边形成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3. 现代农业布局

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都市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种模式, 空间布局上相对应的可划分都市农业区、高效农业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区三个大区。

(1) 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三个新城规划范围内, 借助河流、道路、市政廊道及组团隔离带等重要生态廊道, 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都市型农业, 以及研发技术、信息物流等农业服务。

(2) 高效农业

高效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三个新城外围的平坦、连片、高质量的农业区, 主要发展粮油、蔬菜、花卉、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的示范种植。

五、结语

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的耦合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规划的核心议题之一, 对致力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城市总体规划而言, 产城融合有着重要实践意义。而目前产城分离、产业结构调整等产业问题并非郑州所独有, 郑州在这方面的困惑在转型期的中国城市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 (2012-2030年) 》对此问题的解答做出了有益尝试。不同于以往总体规划中的“重城轻产、产城分离、城乡对立”, 落实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作和产城融合为产业发展的总思路, 对都市区全域7446平方公里空间上的完整产业体系、产业序列进行了引导和统筹布局。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 篇9

关键词:闽侯县,发展策略,都市区化

1引言

2011年, 福建省提出构建“福州都市区”的战略构想, 将包括闽侯县在内的福州市5区、5县市与平潭综合实验区, 建设成为融合两岸发展的新兴战略高地、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化门户和海西经济区崛起的龙头。这对闽侯县发展目标的定位、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都将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 闽侯县作为都市区的组成部分和距离福州市最近的县, 可以融入区域分工体系中,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 台海合作和平潭试验区建设可能使整个都市区发展重心东移, 使闽侯县偏离都市区发展的主要轴线, 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 研究都市区化背景下闽侯如何实现与福州的良性互动, 是其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2 战略背景

2.1 闽侯与福州的历史渊源和区位关系

闽侯县历史悠久, 从西汉建置冶县至今,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是福建省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县, 素有“八闽首邑”之称。历史上闽侯区划尤其是闽县的区划包括了今天的福州城区, 闽侯的县治数度位于今天的福州城内。从历史渊源上看, 闽侯与福州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不间断“孕育”与“蚕食”的过程, 其既是福州的“母县”, 又是福州的“剩县”。

闽侯县城距离福州市中心仅20公里。全县有7个镇与市区相邻, 洪塘、橘园洲、浦上、湾边、乌龙江等5座大桥把闽侯与福州城区连成一片, 平原乡镇均可以在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 形成环市区30分钟交通圈。福州市规划中的八个新城一半位于闽侯县 (荆溪、上街、南屿、青口) 。在福州市近期发展用地中, 闽侯县涉及的用地规模达到70平方公里, 约占总量的70%。闽侯与福州毗邻的区位关系、紧密的交通联系、同城化的建设态势, 是闽侯县快速发展的重要助力。

2.2 福州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策略

现状福州经济总量不大, 在省会城市中位居中下游, 在福建省也不具有经济统治地位, 区域影响力有限。按照《福州大都市区发展规划》对福州的区域定位, 未来空间格局呈现面向海峡、衔接两岸的开放态势。《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 》提出了“结构开放、轴线发展、核心多极、服务沿江、工业沿海、生态渗透”的空间布局策略, 福州未来的发展, 必须向中心城区以外疏解人口, 在更大范围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与产业。

福州东部是滨海地区, 建设用地条件相对充裕, 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完备, 适合发展工业尤其是沿海产业, 是未来福州市“大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临山滨江, 生态环境优良, 在景观、旅游、科教等方面具有优势, 适合精品、精致发展, 以休闲度假、高端地产、高新技术研发等服务行业为主, 并非仅是城市的“后花园”。闽侯县生态、景观、人文等多方面优势, 都是未来可供开发的资源基础。

2.3 闽侯发展优势与掣肘因素

(1) 毗邻福州、区位优越, 但内生发展动能趋弱, 扩散效应未充分发挥, 区域差异巨大。由于和福州市的紧密关系, 闽侯县现有发展模式表现为“外溢+内生”双轮驱动。一方面, 福州城市功能外溢带动闽侯南部乡镇的快速发展, 承接大量福州功能转移, 例如:大学城、汽车城、海西高新园、软件园等等。另一方面, 内生资源文化驱动, 带动地方传统工艺品、农产品加工、旅游等行业的发展。近年来, 闽侯县发展以接受福州市外溢为主, 内生动能相对下降。转移功能的扩散效应不强。闽侯县域内部发展差异巨大, 中部、北部发展阶段远远滞后于南部沿江地区, 大多数北部地区乡镇仍以农业为主导。

(2) 区域交通趋于改善, 但双刃剑效应已凸显。至2011年底, 闽侯县已有建成公路里程1492.879公里。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 给闽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尤其是福州绕城高速闽侯段建成通车, 标志着闽侯进入福州半小时交通圈层, 加快融入福州大都市区。但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 也随着交通动脉向中心城市进一步集聚。

(3) 传统产业极具价值, 但面临市场退化与经营思路滞后的约束。闽侯县拥有以根雕、脱胎漆器、竹编、铁艺等为代表的工艺品产业, 具有悠久的历史, 也是闽侯县目前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门类, 但部分行业面临着市场萎缩和发展思路狭隘的瓶颈掣肘, 应通过开拓市场空间、增加科技投入、规范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艺术含量等措施, 进一步提升工艺产品的附加值等路径实现突破。

(4) 特色优势资源丰富, 但用地紧缺。闽侯县特色资源多样化, 与福州市其他县市比较, 在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特色农产、滨水空间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同时也受到可建设用地不足的制约。闽侯县山区面积大, 坡度陡, 可供开发的土地少, 全县真正可控制的可建设用地不足50平方公里, 若综合考虑生态、工程、交通、耕地保护等因素, 有条件建设区实际可用的不超过1/3。同时, 闽侯县位于福州市区的上风上水, 是福州市外围绿色屏障, 生态地位显著, 对福州市的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影响重大, 不宜布局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类型。

3 发展战略

3.1 顺应时代要求, 重构区域新坐标

消费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条主线, 当下国家正从消费结构升级入手, 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进而带动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 加快城市化进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文化成为影响时代的重要因素, 以文化 (创意) 产业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为目的, 吸引设计者、设计产品的销售者和消费者, 将文化产出与文化消费联系起来的文化导向发展战略正在成为城市提升竞争地位的新正统观念。

闽侯县平原土地面积狭小, 生态环境优越, 这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闽侯必须放弃以大规模土地开发为代价的粗放型模式, 在承担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 以福州大都市区为核心市场, 发展创意产业、旅游业、商业服务业等消费型经济, 成为福州市以山水相依为特色, 以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副都心, 创建特色、多元、有活力的文化之城。

3.2 借势福州, 创新传统产业

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省会城市和政治、文化、科研中心, 具有雄厚的智力、产业资源基础、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基数庞大的中高层次消费人群。闽侯县必须抓住这些优势, 借势福州, 提升职能定位, 从“制造业基地”发展成为福州都市区的“智力中心”和“文化次中心”。

在发展思路上, 闽侯必须秉持“宁可错过, 不可做错”的原则, 坚持高端发展, 应以优越区位和既有产业为基础, 以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支撑, 以科技、文化、旅游为关联点, 实现新老产业融合。例如, 通过高新技术与既有产业的融合, 发展汽车研发等科技研发产业, 将闽侯打造为总部经济基地;通过高等教育与既有产业的融合, 发展农科院所、工艺设计中心等, 将闽侯打造为智力中心;通过文化创意与三大产业的融合, 发展农产品包装、工艺品艺术创作等, 将闽侯打造为文化中心;通过休闲旅游与三大产业的融合, 发展乡村休闲游、创意文化游等, 将闽侯打造为文化旅游目的地, 从而推动闽侯向文化、科技、生态方向的转型。

3.3 强化县城的服务中心职能, 实现产城一体, 山江协作

闽侯由于县城频繁变动, 现县城甘蔗镇的经济和基本建设基础薄弱, 难以发挥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且由于被动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管理权属等问题, 大学城、高新园区等产业飞地与闽侯县原有城镇形成了产城分离的格局, 没有起到拉动县域经济、改善城市综合职能的作用。因此, 闽侯必须统筹考虑产业和空间布局, 产城一体、山江协作, 推动甘蔗、荆溪、竹岐共建的大县城战略方案实施, 强化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期以来, 闽侯县主要依托沿闽江干流发展, 而山区腹地基础设施落后, 路网不健全, 除了有限的旅游开发, 仍然处在传统闭塞的农业发展阶段, 城乡分异明显。要打破这一空间局限, 就必须变单纯的沿干流发展为沿“干流+支流”共同发展, 通过支流在山区腹地中的延伸渗透, 将来自沿江平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传送到腹地内部, 实现城市发展舞台的延伸和县域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 构建“都市组团—特色镇村—山林绿地”的县域空间发展体系,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发展。

3.4 构建生态闽侯, 山水江城的空间策略

3.4.1 活山策略

闽侯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丰富。规划在山区空间上依托主要居民点和景点形成的特色斑块, 沿溪谷廊道形成以点串线的空间结构。通过合理划分山地经济区, 构建山区森林公园体系, 重点培育山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养生度假区和文化休闲区 (见图1) 。

3.4.2 理水策略

闽侯县水资源丰富, 除闽江、大樟溪外, 山谷间的支流水系非常发达, 且容易形成较好的亲水环境。水网、温泉、湖溪和亲水景区是闽侯水环境塑造的重点。通过水系整合, 梳理常年径流、水质较好的水系, 对邻水有开发潜力的支流进行治理, 并结合水系治理进行水环境塑造和有序开发, 使水真正成为闽侯山水江城的核心。同时, 分布在闽江和大樟溪两岸温泉资源和大目溪、金水湖等湖溪资源都是闽侯县发展战略重点打造的湖溪经济。

3.4.3 拥江策略

滨江岸线是闽侯县相对福州及其他县市的最大、无可替代的优势, 沿江岸线有80多公里之长。闽侯县的闽江两岸各具特色, 闽江北岸风水较佳, 南岸用地充足可利用度大, 因此应根据南北两岸的不同特点沿江布局不同类型的生活、游览、度假区域。通过整合滨水界面、营造山水场所、分段主题、打造凸显文化魅力、建设滨江大道等规划策略, 将滨江沿岸整合成为“生态、风光、文化走廊”。

3.4.4 兴城策略

突出文化资源, 打造城市新的增长点,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构建多级空间层次, 将大县城划分为主城区、中心城区、县城规划区三级空间层次, 形成“一核四极”的结构, 一核即甘蔗竹岐, 四极即荆溪组团、金水湖组团、白沙组团、关源组团。南部地区的6镇 (上街、南屿、南通、祥谦、尚干、青口) 划分为4个特色城区, 即大学城 (上街除海西部分) 、科技城 (上街的海西部分及南屿) 、商贸物流城 (南通) 、汽车城 (祥谦、尚干、青口) 。

4 推动策略

4.1 实施产业引领策略, 打造“一体两

翼”的产业空间格局

实施产业引领策略, 将闽侯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交通等发展要素与福州都市圈的发展格局和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 确立“4+3+2”绿色活力产业体系, 即都市农业、商贸物流、房地产业和教育培训四大基础性产业, 休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三大主导型产业以及高端商务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服务业两大战略性产业。以闽江为串轴、以县城为枢纽, 南部新兴产业集聚区产业以汽车、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物流和教育培训为主体, 北部绿色产业示范区产业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养生度假为特色, 打造“一体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 (见图2) 。

4.2 全面对接福州, 强化交通联系和基础设施共享

构建融入都市区同城化的交通网络, 密切闽侯与福州中心城区的关系, 规划建设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为主的客货快速通道, 构建畅达型骨干网络, 加强与区域的联系;规划建设多类型的过江道路, 远景形成21个过江通道, 解决闽江、乌龙江、大樟溪和其他众多溪谷的跨江交通联系, 进一步强化闽侯与福州以及闽侯县域各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同时, 建设多元化交通系统, 通过旅游通道、绿道、滨江道路等特色交通体系的建设, 构建区域慢行交通系统, 展示闽侯山水环境。规划注重和福州城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按照区域统筹的视角统一配置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等设施, 在保证基础设施网络城乡覆盖的同时避免重复建设 (见图3) 。

4.3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建设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闽侯县的本底基质是林地, 本底生态功能较好, 生态安全系数较高。规划通过保护生态源区, 打通道路、河流和森林等多层面的生态廊道, 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等措施全面建设闽侯生态安全格局。同时, 通过全面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减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 使局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总量控制要求。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节约型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把闽侯县建设成为城乡环境清洁、优美、安静, 生态良性循环, 资源综合利用, 生态经济特色突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

4.4 拟定行动纲领, 强化实施保障

在系统梳理闽侯与福州间的关系、立足闽侯自身优势特色的基础上, 规划提出“借势福州、灵动发展”的总体发展纲要。同时, 对闽侯城乡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分解, 勾绘闽侯未来三个阶段目标, 即现状巩固汽车、高新技术等产业优势, 拉伸产业链, 推动产业升级, 率先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中期发挥山水景观生态优势, 营造有吸引力的消费空间, 发展都市区生态旅游度假胜地;远期强化休闲、康体、养生等方面的职能, 挖掘闽文化内涵特质, 发展都市区休闲养生福地和都市区文化创新高地。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建议从政绩考核机制的差异化制定、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以及大幅提高重点地区的产业准入门槛和规划建设标准等方面入手, 制定相关政策, 强化实施保障。

5 结语

近十年, 闽侯县凭借毗邻福州优越的区位条件, 承接来自福州方面的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 保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发展壮大为福建“经济实力十强县”。但随着福州都市区发展重心东移和沿海工业基地职能的逐步确立, 闽侯偏离了都市区发展的主要轴线和方向, 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根据大都市区发展规律, 闽侯县应在承担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和特色化城市功能、提高生活品质, 全面对接福州, 融入福州, 成为福州市以山水相依为特色, 以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为主导功能的福州新市区, 才能逐步实现由卫星城向有特色的副都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郭艳芳.以"五个统筹"加快福清、长乐、闽侯、连江四县 (市) 融入福州大都市区机制体制研究[J].发展研究, 2012 (5) :40-45.

[2]林建永, 陈俊兰, 吴永兴.交通同城化与产业布局演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9) :8-12.

[3]陈名实.从地方志探讨闽侯县名的演变[J].中国地方志, 2009 (3) :47-48.

[4]杨宏山.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中州学刊, 2005 (1) :99-102.

郑州四大都市报的竞争策略 篇10

第一阶段, 从1995年8月至1999年初。参与报战的是河南省第一份都市报《大河报》和既是郑州市委机关报又是半都市报的《郑州晚报》。

第二阶段, 从1999年初至2004年8月。参与报战的主要有通过与《城市早报》合并出版的《大河报》, 彻底都市报化并以出厚报形式抬高本地“办报门槛”的新版《郑州晚报》, 由行业报转为都市报性质的《河南商报》。

第三阶段, 从2004年9月到现在。参与报战的主要是2004年9月份由河南省广电系统主管主办的综合性都市类报纸《东方今报》和以上几家报纸。

笔者主要就第三个阶段来解析四大都市报的竞争策略。

郑州报业市场四大都市报的竞争策略分析

《大河报》的竞争策略分析。《大河报》作为河南省第一份都市报, 率先在郑州报业市场上全面导入市场营销理念, 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 以一系列的市场竞争策略, 最终成为郑州报业市场上的龙头老大。其一, 采编与经营分离的管理体制。《大河报》在开办之初就采取了将采编与经营明确分离的经营理念。具体做法为:不仅不向采编人员和采编部门下达发行与广告任务指标, 还明令禁止采编人员以及社内所有非经营部门人员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职务之便去影响广告投放、介绍广告或转移广告。这样就取消了一般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之间所通行的广告提成制, 甚至版面上题图的组稿提成也一律取消, 从一般员工到高层领导, 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一规定。从某种角度看, 坚持采编与经营分离, 是大河报快速持续发展的主要秘诀之一。其二, 一报独大的竞争策略。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巩固自己占优势的阵地, 《大河报》一直致力于扩大报纸的外延,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力求在郑州市场上能够长期一报独大。其三, 参与并策划组织公益性活动, 从而提升《大河报》的社会公众形象。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公众形象, 《大河报》一直以来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 而且策划组织了许多公益性活动。如:“大河助学”、“春蕾救助”活动的开展;在郑州街头建立“大河报廊”;组织首届中国嵩山登山节;联合其他媒体寻找河南籍“红岩英烈”……通过参与或策划组织这些公益性活动, 既提升了《大河报》在社会公众中的媒体形象, 也进一步增强了媒体品牌的影响力。

《郑州晚报》的竞争策略分析。在郑州报业竞争的过程中, 《郑州晚报》逐渐确立了“发挥区域优势”、“提升报格”等策略。其一, “提升报格”的竞争策略。自从《郑州晚报》改版之后, 就强化了“提升报格”的竞争策略, 强调用好政务信息和经济信息资源, 提高主流新闻的容纳量和贴近性;强调主攻服务性的经济新闻, 为市民提供消费情报, 给私营业主提供经济资讯, 替大众提供理财服务。在版面设计上, 借鉴简洁明了、眉清目秀的英式报纸风格, 采取分叠的形式引导阅读。其二, 加强与网络媒介的合作策略。《郑州晚报》重视与网络媒介的合作, 进行信息资源互补利用。如与新浪网合作, 精心打造《独家报道》团队, 对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而深刻的报道, 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影响。在郑州晚报与网站的联动中, 洪战辉事迹报道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虽然它不是报道洪战辉事迹的首发媒体, 但它刊发的《大学生带着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一文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这篇稿子在《郑州晚报》刊发的同时, 也在新浪网首页显要位置转载, 第二天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等70多家网站纷纷转载, 并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荣誉。其三, 采取“量体裁衣”的广告、营销策略。《郑州晚报》十分重视分类信息广告, 把中小企业的广告当作核心竞争力来打造, 辅之以偏低的广告折扣, 占据了中低端广告市场, 拥有了一定的郑州报业市场份额。2005年3月, 《郑州晚报》投人大量资金, 组织了一场名为“春季风暴”的零售促销活动, 全面进驻超市、报亭、商业网点等公共场所,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东方今报》的竞争策略分析。2004年9月诞生的《东方今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以其个性鲜明的新闻理念和强势的低价销售策略, 在郑州的报业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其一, 强化平民办报策略。《东方今报》从创办之初就明确了“平民办报”的方针———从平民立场出发, 以平民视角观察, 用平民语言叙述, 为平民民生服务。对事件新闻尤其关注, 要求“新闻, 平民的新闻, 平民的事件新闻, 平民关注的事件新闻”。提倡“新闻娱乐”、“娱乐新闻”, 尽量让老百姓用轻松愉快的心态阅读新闻。其二, 独树一帜的新闻情感策划措施。《东方今报》的新闻情感策划, 主要是指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用真挚的情感来指导报道, 以引起社会的共鸣, 取得百姓信赖。如从2006年5月30日起连续12天, 《东方今报》联合全国19个省区的40余家报纸、网站、电视媒体, 传播一个充满爱心的故

2006年至今, 随着新闻传播的细分化、深入化和地方化, 社区新闻的波及面越来越宽, 全国各地的都市报纷纷开辟“社区 (新闻) ”版, 使其成为报纸在媒体竞争时代的一个新的发展策略。本文将以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重新解读社区新闻的内涵:静态的新闻在英语中即news, 是指新闻、新消息或者新闻报道;动态的新闻则是Journalism, 是指新闻业、新闻工作, 或者说是新闻传播活动。

社区新闻追溯

关于社区新闻的产生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产生于欧洲, 早在19世纪后期, 在欧洲一些国家就出现了在一定区域内的讣告和社交新闻, 人们认为那是早期的社区新闻。另一种说法则针对社区报的产生, 这种具有明显区域划分的报纸被认为产生于300年前的美国, 那时没有“社区报”这种提法, 在乡村发行的是乡村报

(country newspaper) 、家乡报 (hometown newspaper) 。而社区新闻的真正发展是在

事———面向全国为滞留在新乡福利院的29个被拐婴儿找妈妈。其三, 低价销售策略。《东方今报》在销售市场竞争中主动挑起“价格战”。在订阅市场制定了“订一年送一年, 90元看两年”的价格策略;在零售市场上率先把价格下调到每份0.3元。这种低价销售策略, 很快就显出成效, 其发行量一直在持续稳定增长。

《河南商报》的竞争策略分析。在郑州报业市场份额的角逐中, 《河南商报》明显处于劣势, 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它能够发挥自身优势,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 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其一, 突出“商”报特色。《河南商报》突出其商业性都市报的行业优势, 集中优势力量于经济报道, 力争把经济报道做成郑州报业市场上最专业的, 以此作为其安身立命的法宝, 同时也为都市报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其二, 挖掘深度报道。在其他三家都市报都以新闻的新信息的量为主打形式的二战之后, 西方媒体开始成规模地报道地区性家庭新闻, 这是以社区之中“户”这一单位为主要报道对象, 开始了对市民生活状态的关注。同时, 随着城市化和郊区化的浪潮, 加拿大、美国等北美地区国家的都市社区报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乡村报。上世纪80年代末, 美国“公民新闻事业运动”也为社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这时出现了全面、系统、规范的平民社区新闻报道, 换句话说, 社区新闻在美国就是实现“公共新闻”理想的一种表现形态。

社区新闻对于中国而言属于舶来品。新中国成立后, 出现了社区中的新闻报道, 表现为社区行政组织服务、宣传的样式, 比如那时非常流行的墙报、居委会简报, 向辖区居民介绍大到怎样学习政府文件以及小到如何消灭蚊虫、预防传染病等信息。这就是社区新闻在国内最早的呈现状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新闻传播逐步与国际接轨, 在西方新闻发达国家的

情况下, 《河南商报》却独辟蹊径, 打出深度报道的牌子, 提出要办“中原最有深度的报道”的口号, 以其为看点吸引特定的读者群。其三, 创新的报纸销售方式。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河南商报》小小的变化:商品条形码跃上了报纸的左下角。这是郑州都市类报纸的一个创举, 它的出现意味着《河南商报》开始走进超市, 消费者购买报纸时可以像普通刷卡购物那样通过超市的POS机结账。

郑州报业市场上四大都市报竞争策略的启示

郑州报业的竞争一方面展示了各个报纸的特色与优势, 同时也暴露了它们的缺陷与不足, 笔者认为, 这四家都市报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找出差距, 不断努力, 在有序竞争的前提下, 闯出更宽更广的路子。

《大河报》还应深化机制改革, 在内部实行新的绩效管理制度, 促进记者编辑写影响之下, 我国的社区新闻在都市新闻中逐渐拉开帷幕。

社区新闻内涵的静态体现———概念

由于社区新闻本身不断地演绎变化, 迄今为止, 学界和业界对其并没有公认的定义。我们将从新闻报道的几个关键点来

其一, 这类新闻的关注对象和范围。社区新闻关注的是城市之中聚居在一定区域里的居民。虽然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 但社区新闻的范围需要有地域这一层限制。这样, 发生在学校医院、商务楼宇、商场宾馆、闹市码头、街头广场的都市新闻, 尽管仍贴近百姓, 但都不属于社区新闻。

其二, 这类新闻所报道反映的内容。社区新闻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状况和条件, 包括社区之中的环境、文化、情感、休闲、趣闻、纠纷、冲突等。社区是一个小社会, 其内容是广泛的, 除了政治、经济外,

稿编稿的积极性;在发行上采用“敲门”或“洗楼”等方式, 增加普通市民的征订份额;在新闻采编上, 充分利用时政新闻源, 抢发独家新闻;在促销上, 认清自己的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强调自身优势, 突出品牌影响。

《郑州晚报》作为综合性都市报仍有拓展空间, 因为市场本身就具有生命力, 关键是找准拓展的切入点。另外, 应该进一步挖掘自身的区域优势。

《东方今报》作为一个新入市的报纸, 没有充分的实力和深厚的底蕴, 最佳的途径就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市场补缺者的角色, 注重策划、注重创新, 为自己在将来的竞争环境中设计一个有利的位置。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 篇11

1.1 国内外关于都市区的基本概念

在众多关于都市区的概念界定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都市区是由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周边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区域组成。

1.2 都市区的形成条件

一般说来,形成都市区要具备5个基础条件:a) 有优越的自然地理及区位条件;b) 要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工业发展基础;c)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达;d) 城市经济较为发达;e) 人口较密集。

2 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战略研究

2.1 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内涵

郑州都市区是以中心城区、郑州新区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以一体化的规划为指导,以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生态型为发展路径,吸引带动其他区域快速发展,促进各功能区间相互联系与协作,构筑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利用高效、产业特色突出、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化大都市,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和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

2.2 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是国家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是呼应和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发挥省会城市作用的基本要求;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3 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3.1 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3.1.1 总体思路

把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作为建设郑州都市区的首要任务,全面树立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的复合型建设理念,充分发挥郑州都市区经济发达、机制灵活、环境优越、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完备的基础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加强节能环保,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提升特大型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郑州都市区对中原经济区的贡献力和辐射力,全面建成现代化的郑州都市区。

3.1.2 战略目标

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两个较高一个超千”的目标,强力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到2020年,占全省比重达到1/4以上,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排名前移二至三位;都市区总人口达到全省人口的1/5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1 000 km2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发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风貌独特,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同步同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效利用资源,提高政府投资的总体效率,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宜居生态都市区。

3.2 郑州都市区的重点任务

3.2.1 以组团发展为特色,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

按照产城互动、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路径,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郑州新区为先导、组团为重点,重点镇为节点,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在中原经济区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

3.2.2 以提高综合承载为目标,率先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以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成体系完善、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促进生产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集聚,全面提升和增强综合承载力。

3.2.3 以城市数字管理为基础,率先实现全面信息化

加快数字郑州建设,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拓展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大力提升信息资源共享开发能力和信息普遍服务能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率先实现全面信息化。

3.2.4 以提升产业层次为核心,率先实现产业高端化

按照“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要求,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成长性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率先实现产业高端化。

3.2.5 以建设国际陆港为抓手,率先建成内陆最开放城市

以郑州国际陆港建设为龙头和平台,把郑州打造成为辐射亚欧国家、联动中西部、服务中原经济区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提升郑州都市区对外开放水平,构筑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

3.2.6 以人才建设为引擎,率先建成创新城市

坚持人才、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打造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地,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3.2.7 以创建宜居环境为导向,率先建成绿色生态城市

以创建宜居环境为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倡导低碳生活,率先建成绿色生态城市。

3.2.8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率先建成幸福城市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着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4 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保障措施

4.1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要深刻领会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建设郑州都市区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思想观念、视野境界和工作要求,不断提升工作层次,推动郑州都市区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

4.2 项目支撑,持续运作

重点要提升谋划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在扩张项目中的主体作用,政府在谋划项目中的主导作用,实施好重大项目周例会、联审联批等制度。

4.3 改革发展,增加动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敢想敢试,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拓宽政策空间,围绕郑州都市区建设任务,在财政、金融、税收、统筹城乡、用地管理、产业发展、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赋予先行先试政策。

4.4 转变职能,优化环境

以领导方式转变为牵引,认真落实和实践好“三具两基一抓手”、“三个效率”、“七个机制”和“十个不允许”的要求,运用现场办公、协调会、周报、日询问和网上行政等方法推动工作。

4.5 联动发展,共同繁荣

树立全局意识,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协作机制,拓宽协作领域,促进主城区、组团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大举措的联动,增强整体竞争优势。研究和制定各组团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与布局。发挥政府协调和指导作用,实现交通一体化先行、基础设施一体化跟进、产业一体化牵引、社会保障一体化同步。发挥郑州都市区龙头、重心和示范带动作用,密切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协调发展,促进合作共赢。

4.6 加强领导,协调推进

上一篇:安全生产的过程管理下一篇:培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