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农业(精选12篇)
郑州市农业 篇1
0 引言
我国在总量上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这种外向型模式推动经济发展已经难以为继, 转而通过拉动内需带动消费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已是必然, 这为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一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 休闲农业的概念与意义
1.1 休闲农业的概念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 由于与国外相比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与过程又有着较大不同。所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休闲农业是在城市近郊或与中心城市有便利交通的较远乡村, 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条件, 结合新型农业科技、园艺技术、信息技术, 进行精细化、低耗能生产, 提供高质量绿色农产品、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 具有观光旅游、农业生产、教育体验、环境保护等多功能综合新型农业产业。
1.2 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
1.2.1 有利于实现消费升级拉动内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由原来的重量变为重质。因此, 这些年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 这给了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机会。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提供高质农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从而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
1.2.2 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
我国人口众多, 特别是城市化的加速使我国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这些劳动力的进入需要大量的就业机会。休闲农业不再像传统农业那样属于第一产业, 它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 跨越三个产业, 直接服务于城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与传统农业比较起来延长了产业链条, 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2.3有利于增强农业自身实力
农业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弱势行业, 而休闲农业要求标准化生产, 管理模式科学化规范化。它提供的产品已不再是初级农产品, 而是精细化生产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同时休闲农业拉长了产业链, 除了物质产品之外把农业资源与体验经济相结合同样是它的重要产品。这些都会增强农业自身的盈利能力。
1.2.4 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休闲农业的精细化集约化生产不但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更重要的是减少了资源消耗, 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农产品的安全性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 休闲农业通过科学绿色的生产过程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物质产品和悠闲怡人的田园风光, 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2.1 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雏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 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为迅速。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观赏休闲型; (2) 畜牧养殖型; (3) 现代农业园型; (4) 农园采摘型; (5) 渔场垂钓型; (6) 综合开发型模式。
2.2 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2.2.1 优势
首先, 区域位置较为优越。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公路、铁路、航空都十分发达, 有着较为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其次, 农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郑州市地貌类型多样、四季特征分明、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这些都为郑州市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 市场较为需求旺盛, 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
2.2.2 劣势
首先, 其劣势表现在产品同质化严重, 特色不鲜明。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多以观光休闲、采摘垂钓等初级模式为主。这种形态单一的初级模式可替代性强, 容易被复制, 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品。不可避免的出现盲目跟风, 一哄而上的现象, 呈现出“大规模扩张, 低水平发展”的状态。其次, 资源利用混乱, 生态环境受损。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90%以“农家乐”的形式出现, 由于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规模小、档次低。最后, 缺乏统一规划和经营管理经验, 盲目发展, 布局结构不尽合理。
2.2.3 机遇
首先, 中部崛起战略为我市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产业转移的趋势也逐步明显, , 企业在资金、人才方面的西进也在加速, 为各个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其次, 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 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最后, 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4 挑战
首先, 休闲农业投资大, 风险大, 回报慢, , 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投资人都愿意把资金投到回报高、资金周转快的项目上,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其次, 休闲农业知名品牌的建立, 是一个难题。最后, 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过多使用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加快工业化和诚市化的进程中, , 非农业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导致农业用地大量减少。
3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合理规划, 科学发展
首先, 合理的规划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掌握休闲农业的特点,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 明确发展休闲农业的规划依据, 做好休闲农业旅游规划。其次, 要把握市场, 对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目标定位。要明确把休闲农业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再次, 对郑州地区资源正确认识, 把整个规划区域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结构性分类。
3.2 完善市场, 加强旅游规制
因地制宜, 建立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我国地大物博, 地域差异比较大, 应该以省为单位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标准, 以市一级制定实施细则。在休闲农业旅游中进行质量管理, 对质量低劣侵犯游客权益的行为要进行惩治。通过行业协会的介入, 利用行业认证、质量监督等手段, 提高旅游质量。
3.3 做好信息服务, 发展目的地营销
目的地营销是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的一种旅游信息化应用系统, 为整合目的地的所有资源和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它的营销经费由各级政府的财政公共支出, 由政府出面塑造和传播旅游地鲜明的、富有吸引力的形象, 提升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满足经营者和游客双方对信息发布和获取的及时需求[7]。
3.4 掘广品内涵, 提局服务品质
加大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必须进行综合素质培训, 定期举办相关技能培训和教育, 使从业者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同时还要加强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务知识的培训, 使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 高休闲农业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南京市休闲农业和农业嘉年华分析为例[D].2011 (6) :49-51.
[2]贾凤伶, 李瑾, 黄学群等.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 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 2011 (8) :94-97.
[3]陈昭郎.台湾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 2008.
郑州市农业 篇2
郑州市农业废弃物有机质资源量估算及利用分析
从资源利用角度,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确定郑州市秸秆及畜禽粪便估算方法和各种估算参数,估算了郑州市农业废弃物及其有机质资源量,并对郑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需求量进行计算,分析供需平衡.结果表明,2008年郑州市作物秸秆资源量2003 107t,畜禽粪便5 373 109t,两者共可提供有机质2 458 405t;郑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需求量为2 415 188t,供需基本平衡.
作 者:安可栋 王岩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河南,郑州,450001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201027(3)分类号:X7关键词:秸秆 畜禽粪便 有机质 供需平衡
锦州市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农业生产;现状;分析;锦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0-0068-03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地处东经120°43′~122°36′,北纬40°48′~42°08′,是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点,是辽宁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锦州市土地总面积为10 301 km2,地势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全市土地结构大体是“五山一水四分田”。耕地面积35.78万hm2,其中水田面积2.04万hm2,旱田面积33.73万hm2[1]。
锦州市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季风明显、风力较大。年平均气温为7.8~9.0 ℃,自南向北降低,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8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1.3 ℃。年无霜期为144~180 d。年平均降水量为567 mm,降水四季分布不均,60%~7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2-3]。独特的气候资源为锦州市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课题根据2013年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对锦州市农业生产总值、农田水利状况、农田施肥总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和粮食作物单产等情况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课题所有分析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辽宁统计年鉴[4]。
1.2 数据统计
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锦州市农业生产总值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如图1所示,锦州市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为3 947 050万元,占全省的9.07%,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 429 799万元,占全省的8.54%;林业生产总值为22 985万元,占全省的1.68%;牧业生产总值为2 133 433万元,占全省的12.73%,渔业生产总值为311 276万元,占全省的4.52%。锦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排序为牧业>农业>渔业>林业。
2.2 锦州市农田水利状况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如图2所示,锦州市有效灌溉面积15.72万hm2,全省为140.78万hm2,仅占全省的11.17%;规模以上机电井数15 827眼,占全省的10.15%。锦州市农田水利状况相对比较差,严重制约了全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锦州市农田施肥总量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如图3所示,锦州市农业生产中氮肥施入量为7.8万t,占全省的11.18%(全省为70.1万t);磷肥施入量为0.9万t,占全省的7.06%(全省为12.2万t);钾肥施入量为1.4万t,占全省的10.40%(全省为13.5万t);复合肥施入量6.9万t,占全省的12.28%(全省为56.0万t)。从施肥情况看,锦州地区氮肥用量最大,磷肥用量最少。
2.4 锦州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锦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4.81万hm2,占全省的10.6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27万hm2,占全省的10.93%。锦州市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8.71%,说明锦州市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在粮食作物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为30.01万hm2,占全省的13.36%;水稻居第二位,播种面积为3.01万hm2,占全省的4.64%;高粱居第三位,播种面积为0.79万hm2,占全省的16.88%;小麦播种面积最小,为0.02万hm2,占全省的3.86%。详见表1。
2.5 锦州市粮食作物产量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锦州市粮食作物产量253.7万t,占全省的11.56%。其中:玉米产量最大,为214.5万t,占全省的13.72%;水稻产量为27.9万t,占全省的5.51%;高粱产量为5.2万t,占全省的17.73%;小麦的产量最少,仅为0.1万t,占全省的3.54%。锦州市粮食作物产量与播种面积基本一致。详见表2。
2.6 锦州市粮食作物单产分析
截止到2013年年底,锦州市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为7 193 kg/hm2,比全省平均单产高5.69%,说明锦州市粮食生产能力要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薯类单产较高所致,薯类单产达到7 629 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62%;水稻、高粱的单产水平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8.75%和5.04%;小麦、薯类、大豆单产的平均水平要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的96.34%,92.41%和98.55%。
3 结论
对锦州市农业生产总值、农田水利状况、农田施肥总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和粮食作物单产的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13年年底,锦州市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为3 947 050万元,占全省的9.0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排序为牧业>农业>渔业>林业;锦州市有效灌溉面积15.72万hm2,仅为全省的11.17%,农田水利状况相对比较差,严重制约了全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施肥情况看,锦州地区氮肥用量最大,磷肥用量最少;锦州市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8.71%,说明锦州市农业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在粮食作物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水稻居第二位,高粱居第三位;锦州市粮食作物产量253.7万t,占全省的11.56%,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情况与播种面积基本一致;锦州市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为7 193 kg/hm2,比全省平均单产高5.69%,说明锦州市粮食生产能力要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但小麦、薯类、大豆单产水平要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 纪瑞鹏,陈鹏狮,班显秀.GIS在锦州地区气候资源分析中的应用[J].气象科学,2003(4):472-477.
[2] 孙占祥,刘武仁,来永才.东北农作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梁涛,陈明.近59年锦州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19 604-19 606.
[4] 遼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郑州市乡村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1 休闲农业的概念和意义
1.1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也称农业旅游, 是以城市为核心, 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 结合农村经营、农村文化、农家生活, 规划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健身、度假, 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 返璞归真的愿望。
1.2 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 加深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认识, 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倾向。
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紧密的结合起来, 其主要的客源是城镇居民。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双方面受益。对于城镇居民来说, 休闲农业能够让城市居民走进农村,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从而体验田园之乐, 促进城乡居民的深层次交流。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但郑州市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从表1中能够看出人们比较注重的还是食品和衣着的支出, 旅游方面的支出这几年虽有所上升, 但所占的比例较低, 大部分居民虽有旅游的想法, 但无法负担高额长途旅游的消费。同时, 长途旅行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一般工薪阶层的节假日无法满足长途旅行的条件。因此, 发展短距离的旅游线路是郑州市目前旅游产业的指导方向。
(2) 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休闲农业对城市周边的农村居民来说, 更是一件获益不小的事。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如, 郑州市侯寨乡, 1999年和2000年分别举办了“侯寨樱桃节”和“侯寨葡萄节”, 年销售樱桃和葡萄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接纳旅游观光人员60~70万人次。为当地农民增收500多万元, 农业旅游已成为侯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随着休闲农业园区的不断扩展, 休闲农业的知名度也逐步提高。偏好休闲农业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园区内相应的基础服务及配套设施也会相应的增加, 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 增加的就业岗位刚好用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2 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2.1 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是借鉴国外及国内发达省份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模式比较单一。近几年, 国家旅游局推出“农业、乡村”等农业旅游的相关内容和活动, 郑州市凭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自侯寨乡成功举办首届樱桃节以来, 先后出现了植物园、森林公园、农家乐、垂钓园、生态旅游园、农园采摘等。2006年省政府提出要将旅游业作为促进中原崛起的龙头产业。一时间, 农业旅游得到了迅猛发展。旅游项目从最初的观光型, 逐渐过渡为体验、参与型。专业的服务和管理人员也逐渐增多。
截至目前, 全市登记在册的休闲农园 (农庄) 已达132家, 农家乐示范户391个, 休闲农业特色村28个, 农业节庆活动27个休闲农业带动农民就业达2万多人, 年接待790万人次, 年综合收入已突破10亿元。
2.2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
2.2.1 交通区位条件
休闲农业的客源主要是周边的城市居民。在城市工作的人们为了减轻生活压力会到郊区体验大自然、返璞归真。受工作条件的制约, 一般不会花费很长时间。因此, 旅游者会选择交通便捷, 又有休闲价值的地方。从整体上看, 郑州位于中原中心地带, 横跨我国第二、三级阶梯, 地势较平坦, 又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且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交通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从微观上看, 郑州目前已经是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且郑州市附近农业资源相当丰富。加上近几年政府的支持, 交通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2.2.2 客源条件
休闲农业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的属性。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同时受益。休闲农业可以吸引城市人群到近郊享受农村生活, 也可以增加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 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休闲农业的客源主要是城市居民。而决定客源输出地游客出游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人口和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城镇人口方面, 郑州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截止2013年底, 郑州市城镇人口已经达到617万人。在人均可支出方面, 郑州市人均GDP不断增长, 2013年, 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15元, 人均消费支出也达到18672元。图1显示了自2007年以来, 郑州市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走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 城镇人口这几年不断增长, 尤其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几乎呈直线趋势递增。良好的经济条件使得很多城市居民都有了外出旅游的想法, 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2.2.3 经济条件
生态环境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保证。但休闲农业的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娱乐设施等。而这些条件需要发展休闲农业的城市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 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才能保证休闲农业良性循环。
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 也是经济发展的中心。近几年, 经济发展势头非常良好,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截止2013年底, 郑州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亿6201.85亿元, 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4009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达到10242元, 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也逐步改善, 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2.2.4 文化条件
郑州不仅是河南省的省会, 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早在3600年前, 郑州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曾有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 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 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据史籍记载, 中华民族始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 位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 (今郑州市登封) , 悠久的历史和多年来的建设发展, 在郑州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全市有众多文物资源, 如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和古战场在内的遗址遗迹达1万多处。全市有1个世界级地质公园, 文学艺术资源和新闻出版资源也非常丰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底蕴。
2.3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类型
郑州市目前的休闲农业可以分为六个类型, 其代表景点和特点如表2所示。
2.4 郑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 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 通过调查列举出来, 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 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从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中可以看出, 郑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存。总体来看, 优势大于劣势, 机遇多于挑战。可以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 努力创新塑造自有品牌, 提高园区知名度来规避可能出现的威胁。
3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宣传工作, 提高郑州休闲农业园区知名度
在政府扶持力度增加的情况下, 休闲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但整体覆盖面较少。很多游客对休闲农业了解还不深入, 这主要是对休闲农业的宣传不够。后期可以加大宣传力度, 邀请媒体、记者或是旅行团的相关人员到休闲农业园区实地体验, 也可利用时令季节举办诸如樱桃采摘、葡萄采摘之类的庙会。除此之外, 可以将休闲农业园区的观光活动做成作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形式来展示。
3.2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卫生条件
从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布局可以看到:已开发的休闲园区只有少量的景点交通便利, 大多数尤其是中、远郊区的交通系统都没有旅游专线, 甚至没有公交或者道路状况不好。这都给旅行团以及自驾游的散客带来很大不便, 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 要完善相关景点的基础设施, 并加强环境卫生, 让游客尽兴而归。这需要政府部门统一规划, 建立完善的旅游交通路线, 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 并对游客进行市场细分, 配备附属设施及不同档次的餐饮服务设施。
3.3 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突出历史特色
郑州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资源。休闲园区可以将这些文化资源合理的归入到相关的园区景点中去, 不仅能体现农业旅游的特色, 还能让游客学习很多历史知识, 增强底蕴和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杜朴雷.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朱桂霞.走进乡村, 寻梦田园——郑州休闲农业前景展望[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3, (17) :38.
德州市农业产业化监测细则 篇5
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管理细则
(讨论稿)
(2007年2月1日)第一章 总 则
为加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管理,规范运行监测程序,落实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优惠政策,根据德州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德州市农业产业化市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德农产业字[2005]2号文件)精神,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重点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经营规模及带动能力等有关指标达到规定标准,经德州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企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重点龙头企业的运行监测管理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管理工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进竞争淘汰机制,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
第二章运行监测
第四条 对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测,通过竞争和淘汰机制,做到可进可出。
第五条 市重点龙头企业实行总量控制,数量不再增加。经监测各县(市、区)不合格企业,在本县(市、区)相应替补。
第六条 各县(市、区)等额推荐候补企业,不得多报。第七条 重点龙头企业资格监测每年进行一次监测办法如下:
(一)每年二月份提交监测申请并提交相关监测材料。
(二)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将材料汇总,组织有关专家对重点龙头企业申报材料进行评估及实地考核综合评分,得分高于60分(含60分)为合格,低于60分为不合格。将评价结果和监测意见提交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
(三)监测意见经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发布监测结果。
第八条 监测材料
(一)监测(申报)材料编制目录,按目录顺序排列材料。
(二)监测企业介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文字材料。包括基本情况,认定为市重点龙头企业后发展情况,经济效益;采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的基地和农户基本情况,农户增收情况,存在和面临的突出问题,下一步打算。
(三)重点龙头企业情况监测表一式2份(见附件)。
(四)经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定的上年度企业资产和效益情况。
(五)开户银行提供的企业近三年的资信证明;
(六)税务部门(国税和地税)提供的该企业税收数额及利税证明。
(七)县农经部门提供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关系的证明(并在监测表6上加盖公章,跨地区基地由基地所在的农经部门出具文件证明及加盖公章)。
(八)应享受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
(九)企业获得的有关部门颁发的证书,证书在有效期内的复印件。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第九条 审计报告、银行资信证明、税务部门纳税证明等有关证明材料须提供原件。
第十条 推荐候补企业报告
内容包括推荐候补企业名单、推荐意见及《监测办法》规定的相关材料。推荐候补企业报告以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文件上报。
第十一条 更名企业报告
需变更企业名称的企业,要提出更名申请报告,并提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向工商部门申请变更名称的材料复印件,企业资产变动情况说明。由县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行文报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第十二条 综合评价办法
主要监测考核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情况、带动生产基地(农户)情况、获得扶持情况等。
(一)企业经营指标:期末从业人数、资产总计、负债合计、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出口创汇总额、银行信用等级、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
(二)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农户)指标:收购农产品数量(其中收购德州市内农产品数量、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农产品数量)、带动基地规模、带动农户数量、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额等;
(三)龙头企业获得扶持指标:期末银行贷款余额、财政扶持资金、税收减免额(不包括出口退税)、利用外资余额。
针对每次申报企业加工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评价。以每次所有参评同类型企业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基准分。分数打出后,由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进行综合考评,报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三条 监测合格的重点龙头企业继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检测不合格的,不再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由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收回其重点龙头企业证书等。
第十四条 重点龙头企业资产、主营业务等发生重大变化,且已不符合实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的,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根据情况,对企业提出警告,直至按规定程序取消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如实提供申报和监测材料,不得弄虚作假。如果存在舞弊行为,一经查实,属重点龙头企业的,取消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收回其重点龙头企业证书等;尚未认定的,取消申报资格,三年内不得再行申报。
第十六条 企业必须每年一月份及时填报农业产业化统计调查表,未录入统计调查系统的取消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及时提出申请及监测材料,逾期不提供监测材料的取消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第十八条申报省级龙头企业的必须通过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认证。
第十九条棉纺、造纸、酿酒、木材加工四行业不享受省级以上(含省级)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严禁各县上报。
第二十条主要指标解释
(一)期末从业人数: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期末实有人员数。包括在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但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及离休、退休人员。
(二)资产总计: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根据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项目的期末数填写。
(三)负债合计:负债是企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债务一般按负债偿还期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根据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项目的期末数填写。
(四)产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指报告期内销售产品(或半成品)的销售收入和提供劳务所取得的业务收入之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型公司填写年交易完成额。
(五)税金总额:指企业年上缴各类税金的总额。既包括企业的产品(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也包括管理费用中的税金(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增值税和所得税等。
(六)利润总额:指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扣除各种税费后的利润总额。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净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贸易企业的利润总额=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代购代销收入+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净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农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农产品的销售收入-生产费用-各项农业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净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型公司免报。
(七)固定资产投资额:指从本年一月一日至报告期末所完成的以货币表现的通过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形成的固定资产的价值。
(八)出口创汇额:指通过出口产品所取得的外汇收入,包括直接出口和委托出口所取得的外汇额之和。以美元为计算单位。
(九)收购农产品数量:指为了自身加工需要或转卖需要而收购的农产品数量。从范围上讲,包括收购德州市的农产品和收购德州市以外的农产品两部分,含实物量和价值量两方面。
(十)收购德州市内农产品数量:指直接或间接收购德州市内的农产品的数量,含实物量和价值量两方面。
(十一)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农产品数量:指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订立长期合同或根据市场情况依靠当年与农户新订立的合同或协议生产、收购的农产品的数量,包含实物量和价值量两方面。
(十二)带动农户数量:指龙头企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方式和辐射作用,带动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数。
(十三)从事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额:指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户从事产业化生产经营比从事其他生产或不参加产业化生产经营当年多增加的户均收入。
(十四)期末银行贷款余额:指企业本期期末从各银行获得的各类贷款余额。包括正常利率和优惠利率贷款两部分。
(十五)财政扶持资金:指获得各级财政部门的扶持资金数量,即各级财政资金用于龙头企业的扶持总额。包括无偿拨款资金(含贴息)、有偿使用资金(如周转金等)。
(十六)税收减免额:指按照国家、省的优惠政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的税收减免额,但不包括出口退税额。
(十七)利用外资余额: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国外(含港、澳、台)资金数量。从利用资金的形式上分为: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商品信贷等。以美元为计算单位。(十八)收购(生产)的主要农产品名称:指本企业主要收购加工或转卖的主要农产品名称。按企业上报龙头企业认定表中的产品名称填写,根据其生产、收购、加工的数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填写一至两种。各数量指标均保留一位小数。
第二十一条 本细则由德州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解释,未尽事宜由德州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郑州市农业 篇6
【关键词】莱州市;小农水;水价改革;经验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必须改革农业用水管理体制,加快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终端水价制度,形成良性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机制,以促进农业节水,切实降低农民用水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莱州市小农水工程通过安装量测水设施、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测算供水价格等措施来不断促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1.总体改革原则及思路
1.1总体原则
莱州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坚持上级工作方针,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宗旨,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水费政策体系,强化了用水户自主管理,改革了农业水价形成和水费计收机制、建立促进节水用水、保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良性运行。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1.1促进节约用水原则
建立有利于农业节水的价格机制,定额内用水超出承受能力的,享有补贴的权利,超用则加价。
1.1.2减轻农民负担原则
水价改革要充分考虑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民能够用的起水,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1.1.3综合配套政策原则
水价改革与末级渠系改造与改革相结合。
1.2改革思路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通过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农民用水自治;以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技术改造、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小水源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奖补机制为激励,建立完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科学测算农民水费承受能力,推行农业终端水价制度,完善计量设施,推行计量收费,整顿水价秩序,降低农民用水成本。通过这些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农田水利良性运行机制,进而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节水、减轻农民负担、工程良性运行的改革目标。
2.水价改革的主要内容
2.1组织建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培育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的农民用水自治组织,承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使用和管理职责。
小型农田建设均采用“农民用水户协会”方式运行管理,用水户直接参与工程管理,行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将田间工程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交给土地经营者,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范围、特点,项目镇街组建3个“农民用水户协会” ,负责本镇街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使用。
协会组织方面,每个用水户确定1名代表,通过民主选举成立协会领导机构,设立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下设日常办公室,建立协会规章制度,对协会进行注册登记,开设银行账户,派专人管理。莱州市政府及水务局加强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指导和扶持,每年举办2次集中培训,对用水协会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协会执委会成员组织协调、业务技能等综合素质。
各用水户协会建立章程,对协会日常工作、组织机构等进行确产,同时根据各管辖范围内特点建立供水管理、工程维护责任、水费收缴、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和办法。
2.2机制建设:农业终端水价改革
积极推进农业终端水价制度,完善計量设施,推行计量收费,改革水费计收管理体制,形成灌区良性发展机制。在项目区范围内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价的核定,全面配备水量计量设施,计量收费的实施范围达到98%以上,水费计收管理体制改革得到完成,农民亩均用水量控制在300m3以内,用水成本控制在20元/亩以内。具体改革内容包括:
2.2.1科学选用灌溉定额,核算灌溉需水量
莱州市种植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一般情况下采用充分灌溉,遇干旱年份也采用非充分灌溉方式。在灌溉定额选取时,主要参照山东省水利厅发布的《山东省农业灌溉定额》,以此核算灌区需水量。
2.2.2设置计量设施,明确计量方式
参照项目区内农民耕地分布、灌溉方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建设状况等,本次规划确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计量设施设置的原则为全面性原则,渠灌区采用无喉段量水槽进行计量,井灌区则采用射频卡进行管理,计量设施对城港路项目区36眼实施,控制灌溉面积2000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民用水的计量以农民申请、自报与查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用水协会每月将用水状况以报表方式向水管理单位汇报,协会每月派专人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用水计量。
2.2.3科学测算供水成本及水价
包括测算国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测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价和测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终端水价。按现行价格水平确定,即农业供水价格0.06元/m3。测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价的测算,则是在严格控制人员、约束成本以及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的基础上,按照补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费用的原则核定,原则上由合理的管理费用、供配水人员劳动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费用等三部分构成,包括用水户协会为农民提供灌溉服务所需要发生的所有合理支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价在结合当地实际社会经济状况和当地电价基础上初步核定0.38/m3,除工程重大毁损需要通过“一事一议”由农民投入外,不得再向农民收取任何与灌溉用水有关的费用。
2.2.4改革供水管理体制
在项目区内全面实行“灌区管理所—用水户协会—农户”的“一线通”供水管理体制。灌区管理所作为支渠进口以上一级供水管理的主体,负责支渠进口以上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农民用水户协会作为支渠口以下末级渠系的管理主体,负责支渠口以下水量的调配、计量和水费的计收以及渠系的日常维护管理;农户自主用水,按方计量交费,对用水户协会的工作进行自主全过程监督。乡镇水管人员负责末级供水全过程管理。水引进斗渠,由用水协会水管人员进行分配,配水员接水并与浇地农户核对时间,逐户进行浇水、计时并由农户现场亲自签字,相互监督,最后经水管单位审查。各配水员主要职责是做好配水、计时、开票、收费工作。浇完一轮水后,对该轮浇水计时、水量、应交水费核算后,在村委会公示栏公布,农户若有异议,现场答疑,找出原因改正,直到农户无异议,再行收取水费。坚持每轮水做到“三公开”:计时公开、计量公开、收费公开。
2.2.5统一水费票据,规范收支行为
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后,水费由协会统一向农户代收,收费时配水员给每户开具特制的“灌区供水到户预收水费专用收据”,严禁白条收费。收据统一在水管单位领取,交多少水费核销多少票据,及时掌握收费动态。年底停水后结算水账,由灌区管理所给农户统一开正式发票。
2.2.6建立水费核算三级台账
用水户协会统一领取省水行政部门监制的明细水账本、记时证等,农户浇水计时签字,配水员根据记时证计时和当次灌水流量计算本轮用水量,用水户协会统一核算当次灌水台账,建立农户、配水员、乡镇水管站三级水账。为加速水费的周转到位,通过与银行协商,灌区管理所在属地农村信用社开水费收入过渡账户。存折由用水户协会财务人员保管,保管者只有存款权,无取款权。每月中旬和月末由灌区管理所财务人员进行收入划转。
3.结语
郑州市农业 篇7
1. 有机种植产品的环境与质量有待提高。
CSA模式是农户与社区成员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自愿发展的, 没有建立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有机种植确定的相关指标依靠农户自觉完成。如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边界与常规生产地块之间设置8~10米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由常规生产转型有机生产的地块要有2年时间转换期, 在转换期间必须完全按有机生产要求操作, 转换期过后生产的蔬菜才可作为有机蔬菜等。调研发现, 绝大多数的农户均能满足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要求, 但还有部分农户有机蔬菜基地附近有交通线存在, 对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部分农户的生产基地达不到要求, 其中, 38%的农户生产基地与常规农业用地之间的缓冲带甚至不足5米, 50%的农户的转换期达不到2年标准。
2. 生产过程缺乏高技术含量的指导。
目前, 郑州市的CSA模式农户在生产技术上较为随意, 会依据自身喜好特长、所能承受工作量或经济能力选择栽培方法。调查发现, 种植有机蔬菜之前经过专门指导培训的农户不足2%, 生产过程中, 大部分农户都是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向其他农户学习, 甚至还有11%的农户根本没有经过任何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户的文化程度低、生产分散和小规模化等。生产过程中, 农民对病虫害等问题希望得到有效的专业指导, 但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新技术推广非常少。与常规农业对病虫草害控制不同, 有机蔬菜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所有的化学合成农药和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产品, 现有的生产技术虽有一定创新和发展, 但只限于企业内部经验总结, 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化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不力。
3. 模式单一, 管理松散。
调研发现, 郑州市以及周边地市个别蔬菜生产基地的组织生产模式比较先进, 但大型有机蔬菜产业基地只能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 并不能代表整个蔬菜产业。目前, 郑州市较为知名和规范的有机蔬菜基地主要有:新郑君源有机农场, 黄河滩天源有机蔬菜基地等, 大部分有机蔬菜生产单位以较为分散的蔬菜专业村和菜场的形式存在。菜场基本上以个体经营为主, 组织生产模式单一, 管理制度不完善, 没有自主品牌。而蔬菜专业村目前仍存在标准化农田建设缓慢和配套工作推进难等问题, 组织化程度低, 没有统一的生产布局, 大部分是独家独户的小农生产, 大公司进行统一收购, 部分农户自产自销, 组织化程度低, 抗风险能力差。
二、影响人们加入CSA模式的因素
1. 个体特征。
经济收入、年龄、职业结构、居住位置成为参与CSA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发现, 居住在近郊区40%的市民愿意参与。经济收入越高, 参与的意愿越强烈, 其中月收入在5 000~10 000元的群体中有32.6%的人愿意参加。55~60岁年龄段愿意参加CSA模式的占20.8%。影响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参与的因素主要在于其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和个人的经济收入, 离退休人员更加希望体验这种模式, 既增加了退休后的生活乐趣, 同时也是对绿色有机蔬菜的认可, 更加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居住地的远近也影响了某些消费者加入CSA模式的兴趣。
2. 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的接受程度。
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识与接受是影响这类产品推广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有机食品国家标准, 出口产品多采用进口标准。即使在生产过程中每个步骤都遵循有机农产品的操作, 但没有明确的认证标准, 不能贴上农业部认证的标签, 就不能称为有机农产品。没有统一认证标准, 必然会导致有机农产品市场鱼目混杂, 消费者也根本难以分辨, 降低了有机农产品的竞争力, 减少了市场份额。生产者为了让消费者接受产品, 前期需要投入相当一部分资金的进行宣传, 这样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 而且延长了双方建立信任机制的时间, 降低了生产者的前期回报率, 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CSA模式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提供无污染、品质高、口味好、纯天然的有机农产品。全国各地有机农产品消费能力不同, 但销售价格却大体相当, 比普通价格高出3~7倍。有机食品价格较高, 限制了部分消费群体, 使得消费者暂时集中在高收入群体当中。调查发现, CSA农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那些高学历、高工资、能够接受有机生活理念的群体。
3. CSA模式本身的特性影响。
CSA模式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CSA模式跟国内绿色农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多强调的是消费者和农民共同分担风险和收益, 即消费者订菜预先支付一年或更多的蔬菜费用, 承担一定的风险, 违背了大多数消费者的传统观念和消费心理, 这种模式短期内不会被大众群体接受,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是中高端小众化的消费模式。
CSA模式中配送产品时间和种类有一定局限性。调查中发现, 人们希望蔬菜的配送频率为1周3次或2次, 其百分比为22.3%和68.4%。大多数有机农场采用1次/周的配送方式, 蔬菜的保鲜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但如果小分量多次配送, 交通、人力成本太大, 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另外, 农场提供的有机农产品的种类、数量有限, 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其他的农产品, 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三、发展CSA模式订单农业的措施
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合理引导发展方向。
发展社区支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 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国家在2013年1号文件中明确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将得到更多国家补贴资金。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补贴、倾斜土地政策,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改革认证体制, 降低认证成本和门槛。政府应有专门机构对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检查、监督。定期对基地的土、水、气及环境进行检测, 对有机蔬菜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检测。当地政府鼓励农场和企业结合自身制定行业标准,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确实做到安全、健康、环保。树立品牌意识, 打造自有品牌, 提高服务质量。除了经济补贴和政策倾斜, 政府部门还应为农户建立畅通的市场信息, 定期进行生产技术培训, 降低生产资料和认证成本, 支持社区农业模式健康有序发展。
2.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产品质量和市场监督管理。加强对农场的经营管理的学习, 更新观念,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提高农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尽可能规避生产的不确定性。农场应当在成本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提供品种齐全的农产品,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满足消费者对配送时间、配送周期等的要求。积极主动与消费者沟通, 了解消费趋向, 及时向消费者反映农场作物生长状况。
3. 大力推广技术培训, 增强宣传力度。
对农户使用简单易懂的专业技术培训方法, 邀请技术精湛的传统老农民言传身教, 大力推进示范农户, 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推广。同时, 政府应充分利用成功的有机蔬菜生产企业进行示范, 促成有机生产基地与农户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除技术培训, 还要对农民进行诚信教育。CSA模式本身是基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要避免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投机取巧, 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加大对CSA模式的宣传, 使广大消费者对CSA模式充分认识, 政府、管理部门及媒体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 宣传有机农产品的概念、意义、特点及有关知识, 并且将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与有机农产品的特点及差别, 详细地介绍给消费者, 使消费者能够分清3者的差异。同时, 要加强对国内外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方面信息的搜集、综合及发布工作, 指导CSA模式的有序发展。
郑州市农业 篇8
水资源缺乏、人口膨胀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当前区域水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水污染加剧了水安全危机。中国, 尤其在华北平原地区, 水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水安全被认为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且可能引发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等问题[1]。
目前, 水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战略目标[2]。我国学者对水安全也做了许多研究[3,4]。水安全问题的核心主要集中于农业用水安全上, 这是因为:农业是我国最大的耗水产业, 其水资源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区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水安全保障程度;农业用水安全与否又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 并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是, 中国的农业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的双重威胁;同时, 农业还面临工业、生活等部门的用水竞争, 农业竞争力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因此有必要研究区域的农业水安全状况及对策, 为农业及区域水安全问题的缓解寻求新的突破点。虚拟水战略是研究当前区域水安全问题的重要课题[5]。本研究依托于虚拟水理论, 通过农产品虚拟水供耗关系来研究区域的农业水安全状况, 根据对农产品虚拟水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 提出提高区域农业水安全的策略。
1 农业水安全评价原理与方法
1.1 农业水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水资源安全包括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两个方面, 前者体现的是满足作物需水的自然属性和维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经济与人文属性, 后者体现的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社会属性[6]。
1.1.1 指标的选择
农业水资源安全体现了水资源需、供、用各阶段及社会、经济、环境各用水单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 (图1) 。在农业水安全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中, 缺水、多水、用水效率、粮食安全是与区域农业水安全关系最密切的几个指标。根据指标选择的原则, 本研究选取水资源安全度、水分生产效率、灌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农业耗水率、粮食满足指数与粮食自给度6个指标来综合评价区域农业水安全状况。由于地下水更新速度受农业灌溉影响较大, 而地表水资源的更新与渠系灌溉影响不大, 故主要对地下水资源更新状况进行评价。其中, 水资源安全度和粮食安全指数体现了农业生产和农业对社会稳定的保障程度;水分生产效率、灌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和农业耗水率体现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粮食自给度体现了农业对国家安全的保障程度。这6个指标基本上科学、独立、全面地代表了农业水安全的各个方面, 用来评价我国的区域农业水安全状况是可行的。
1.1.2 指标的量化
1.1.2.1 水资源安全指标
农业可供水量的多少对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需对比一直是评价农业用水满足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农业水安全又是区域水安全的组成部分, 因此农业水安全的另一层含义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即水资源消耗的约束性。
(1) 水资源满足程度。对农业来说, 来水过多会造成洪涝盐渍灾害, 来水过少会造成旱灾病虫灾。所以农业供水多少对农业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而衡量供水盈缺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实际需水量, 通过供需之间的对比关系可以衡量区域农业水安全状况。文献[7]给出以下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
式中:RD为农业水分满足指数, %;IR为农业可供用水量, 亿m3;P为有效降雨量, 亿m3;SWRm为作物潜在虚拟水生产量, 亿m3。
如果0≤RD≤1, 则RD越大越安全;1<RD, 则RD越小越安全;其中RD为1时表示充分供水, 满足植物的最佳生长状态, 此时最安全。SWRm不是实际耗水量, 而是在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作物耗水量。
(2) 水分生产效率。农业水分生产效率η指的是单位水分所能生产出的农产品数量, 可以综合体现农业用水的效率。这里的水指的是从渠系引水口到最终作物产出消耗的总的水资源量, 包括降雨、灌溉和渠系渗漏、蒸发等。
(3) 灌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情况一方面限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方面体现了农业用水对水生态平衡的破坏, 是农业水安全的重要保障指标。对于井灌区, 由地下水均衡计算获得式 (2) :对于渠灌区, 由于没有农业取水, 如水均衡计算结果小于0, 则评价中的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取0;井渠结合灌区按面积加权计算。
式中:Q补为浅层水的补给量, 万m3/a;Q降渗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万m3/a;Δh为水位变幅, m;F为均衡区面积, m2;Δt为均衡时段, a;μd为水位变动带的重力给水度。
(4) 农业耗水比例。受区域总的耗水约束, 农业耗水应该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 本研究从农业耗水占可供水资源量多少的角度来衡量农业耗水的合理性。
式中:K为区域农业耗水比例, %;Q为区域可供水资源总量, 亿m3。
从资源消耗、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 K显然越小越好。区域农业耗水比例体现了农业用水的效率, 间接体现了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考虑到研究区当地水资源缺乏, 本研究考虑土壤水分胁迫的影响, 采用基于双作物系数法[8]公式计算。
1.1.2.2 粮食安全指标
(1) 粮食总量保障程度。区域农业水资源安全, 并不能保证区域粮食安全。这时我们引入另一个概念--粮食安全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Sf为区域粮食安全指数, %;Y为粮食供应总量, 万t;Yc为粮食需求总量, 万t;SWR为虚拟水生产总量, 亿m3;Wc为虚拟水需求总量, 亿m3;VWF为虚拟水消费总量, 亿m3;T为虚拟水贸易总量, 亿m3, 正值表示净进口, 负值表示净出口;S为虚拟水安全储备量, 亿m3。
(2) 粮食自给程度。在特殊状况下, 如战争、粮食危机、大面积灾荒等情况下, 粮食自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 从长远考虑, 农业水安全的另一个限制因素就是区域粮食生产的自主保障能力。粮食自给度公式:
式中:Sf为区域粮食自给度, %;Ys为粮食生产总量, 万t。
区域粮食安全指数和粮食自给度体现了虚拟水生产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1.2 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层次分析法 (Fuzzy-AHP) 的基本步骤详见文献[9]。在模糊运算的基础上, 对权重向量加上一定的量化标准得到综合评分H=∑CiSi, 其中, Si表示评价等级档次集所对应的量化评语集 (0.6, 0.8, 1.0) , 进而得到区域农业水安全量化结果与评价等级 (III级:0-0.6, II级:0.6-0.8;I级:0.8-1.0) 。
2 实例研究
郑州市降水量从1956-2000年呈减小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比20世纪80年代减少37.75 mm, 减幅为6.0%, 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39.6 mm, 减幅为6.3%, 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57.27 mm, 减幅为8.8%。降水量年内分配各年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1996年汛期降水量462.1 mm, 占年降水量的73.5%, 1997年, 汛期降水量170.9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44.9%。1998-2000年间, 工业和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由23%增加到45%, 农业则由77%下降为55%。浅层地下水严重超采, 2000年全市平均超采19.87%, 近几年 (2000-2003年) 全市平均超采26.55%。在农业用水日趋紧张, 地下水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形下, 研究郑州市农业水安全所处水平及解决办法成为郑州市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本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分别选取2010、2015年和2020年为代表的近、中、长期3个典型水平年, 对其在湿润年、平水降雨年、一般干旱年3种降雨水平下的农业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及影响因子, 提出提高未来年郑州市农业水安全状况的方案, 并对方案进行优选。
2.1 未来水平年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的计算
将计算的农产品虚拟水生产量、消费量、贸易量、滞留量、安全储备量、农田有效降雨量等因子代入式 (1) -式 (5) 中可求得2010、2015和2020年在25%、50%、75%降雨频率下的6个指标, 见表1。
2.2 未来年农业水安全评价
以区域农业水安全状况为目标层, 农业水安全评价的递阶层状结构见表2。
初始相对重要性对比的判断矩阵采用3标度法, 通过比较各层相对重要性并赋权, 经计算各层一致性检验均满足要求, 层次总排序结果为:A={0.346, 0.346, 0.062, 0.038, 0.146, 0.062 }。各指标等级划分的参照值及划分情况见表3。
将隶属度矩阵与层次总排序权重进行向量乘法运算得到各安全等级的组合权重, 并与评语集结合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 (表4) 。
2.3 结果分析
2.3.1 农业水安全水平分析
从农业水安全评价的3个安全级别的组合权重可以看出, III类 (不安全状况) 的组合权重在0.035~0.086之间变化, II类 (基本安全状况) 的组合权重在0.542~0.655之间变化, I类 (安全状况) 的组合权重在0.217~0.345之间变化, 在3个水安全等级中, I类的权重明显比II类和III类权重大, III类对农业水安全的影响不超过15%, 可以得出, 郑州市未来时期内农业水安全状况处于基本安全的水平, 但基本安全与安全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郑州的农业水安全保障程度仍有必要提高。
2.3.2 农业水安全趋势分析
由表4中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区域农业水安全状况从2010年到2020年逐渐变好。其原因是, 与2010年相比, 南水北调水通水后可为农业置换部分水资源;由层次分析结果得知, 农业水资源安全度对区域农业水安全的影响最大, 故2015年以后, 农业用水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从而使水安全状况有所好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 农业用水效率及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故2015、2020年农业水安全水平也逐步提高, 但这种变化趋势相对较小。
2.3.3 农业水安全影响因子分析
通过对郑州市农业水安全趋势分析表明, 近期水平年郑州市区域农业水安全不会存在太大威胁, 但农业水安全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由层次分析法排序结果可知, 农业水分满足指数和农业水分生产效率是影响农业水安全的两个主要指标, 而节水技术改造、节水灌溉、优化种植结构、精确配水灌溉等措施是提高这两项指标的有效手段。
2.4 提高未来年农业水安全度的方案分析
以75%降雨水平年为例, 通过种植结构和灌溉制度的调整以及节水技术改造和节水灌溉几种措施下的方案组合, 优选出最佳的提高区域农业水安全水平的方案。以下方案不考虑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工程开通情况。
方案一:10%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改种棉花+85%的灌溉定额+40%老化灌渠维修改造+新增40%节水灌溉面积+60%耕作面积的机械蓄水保墒;
方案二:15%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改种棉花+90%的灌溉定额+40%老化灌渠维修改造+新增30%节水灌溉面积+60%耕作面积的机械蓄水保墒;
方案三:5%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改种棉花+80%的灌溉定额+40%老化灌渠维修改造+新增30%节水灌溉面积+50%耕作面积的机械蓄水保墒。
以上方案的评价结果列于表5。
结果表明, 调整后的农业水资源安全水平有所提高, 其中方案一的效果最好, 作为最终优选方案。从虚拟水角度来看, 扩大低耗水产品种植, 减少高耗水作物生产, 通过实施虚拟水贸易战略减少农业耗水量等措施, 是未来时期内各国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3 结 语
本研究以虚拟水理论为基础, 对郑州市农业水安全问题进行评价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业水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得出对郑州市农业水安全制约最大的因素是农业水分满足程度和农业水分生产效率, 其次是粮食安全指数, 影响最小的是灌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农业水安全评价结果表明, 在现状发展水平下郑州市未来时期内农业水安全状况变化不大, 处于基本安全的水平, 所以郑州市农业水安全程度还有待提高。另外, 对农业水安全指标进行分解, 分析相应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 通过对各指标重要性排序, 优选出影响最大的方案集。在此基础上, 根据郑州市农业实际状况, 制定了提高未来年 (75%降雨频率年) 郑州市农业水安全水平的措施, 结果表明在种植结构调整+灌溉制度调整+灌渠维修改造+节水灌溉+机械蓄水保墒等综合措施下, 郑州市的农业水安全状况将会显著提高, 将由原来的II类安全水平提高到I类, 其中10%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改种棉花+85%的灌溉定额+40%老化灌渠维修改造+新增40%节水灌溉面积+60%耕作面积的机械蓄水保墒的方案效果最佳。
摘要:农业水安全是我国水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以虚拟水理论为依托, 从区域水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角度出发, 构建了由自然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生活3个方面构成的区域农业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农业水分满足指数、水分生产效率、农业耗水比例、灌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粮食安全指数、粮食自给度等6项指标。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以郑州市为例, 对其未来年农业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 指出郑州市农业水安全状况、变化趋势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评价结果对影响因子进行排序, 提出了提高区域农业水安全的组合方案, 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出未来时期内提高郑州市农业水安全水平的优选方案。
关键词:虚拟水理论,农业水安全,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洪阳.中国21世纪的水安全[J].环境保护, 1999, (10) :29-31.
[2]王星桥.全球关注“水安全”[J].瞭望, 2000, (14) :58-59.
[3]钟华平, 耿雷华.虚拟水与水安全[J].中国水利, 2004, (5) :22-24.
[4]柯兵, 柳文华, 段光明, 等.虚拟水在解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中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 2004, 25 (2) :32-36.
[5]王新华.中部四省虚拟水贸易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 (9) :30-33.
[6]刘布春, 梅旭荣, 李玉中, 等.农业水资源安全的定义及其内涵和外延[J].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 (5) :947-951.
[7]刘布春.河套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56.
[8]李远华, 张明炷, 苑文昌, 等.非充分灌溉条件旱作物需水量分析计算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1994, 27 (5) :506-512.
雷沃农业装备亮相郑州展会 篇9
这样的变化无疑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内农机自主品牌在发展战略上的变化与进步, 同时, 透过现场的变化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雷沃“农业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定位与内涵。
战略走出去理念与产品走回来
在一场“关于‘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分析”的论坛上, 福田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桂民的一句“产品只有真正走出去, 才能看到差距”, 想必让很多行业人士记忆犹新。一句简单的话, 不仅可以看到福田雷沃重工全球化发展的态度, 更能看到其全球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2015年“雷沃机收达人”评选活动在郑州启动
一直以来, 福田雷沃重工选择“全球研发、中国制造、全球分销”的全球发展模式, 并走过了“产品贸易”、“境外建研发基地”和“理念与产品走回来”的3步全球化步伐。
产品的出口仅仅是全球发展的中间环节, 上到产品技术研发, 下至产品售后服务和用户反馈, 全过程的全球化才是真正的全球化。为打造企业的国际化竞争优势, 实现技术研发走出去的策略, 福田雷沃重工先后在欧洲成立重点针对大功率拖拉机、大型收获机械等高端农业装备的研发中心, 在亚洲成立重点针对液压、电控等工程机械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中心, 成功搭建起以海外研发中心为高端平台, 与雷沃国内工程技术研究院三足鼎立的全球研发体系, 使核心技术实现了与世界同步。“2015年1月, 成功全资收购欧洲高端农机具品牌马特马克公司, 使福田雷沃重工具备了以高端拖拉机与农机具成套产品组合服务中国及全球市场的实力。”福田雷沃重工执行副总经理、雷沃农业装备事业本部总经理王玉荣近日表示。
10年前, 福田雷沃重工的产品第一次走出国门, 5年前, 福田雷沃重工率先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 如今“全球研发、中国制造、全球分销”已成为引领雷沃全球化发展的核心理念。一大批动力换挡拖拉机、大喂入量收获机械及高端农机具产品的成功研制并陆续在国内及全球市场销售, 让雷沃10余年的全球化发展开花结果。“首先将企业的研发中心建在国外, 然后又收购国际知名企业, 这充分展示了福田雷沃重工远大的战略思维和敏锐的国家化视野, 应该说这为国内自主品牌企业树立了标杆!”业内专家这样称赞。
提供领先产品 更为用户创富寻路
本届郑州展会上, 2015年“雷沃杯”全国20佳合作社理事长评选及“雷沃机收达人”评选活动同期启动。自2012年首届雷沃杯“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评选活动举办以来, 在全国农机系统的大力支持下, 该项评选已经连续成功举办4届。活动旨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有效推进农机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活动的协办方, 福田雷沃重工为广大农机合作社提供了有力的产品与金融政策支持和贴心农机使用全程服务, 不断增强着农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 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届“雷沃杯”20佳合作社理事长获得者——安徽省宿州市昌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昌金, 就是在福田雷沃重工的支持下实现创富的典型代表。2013年9月29日, 在福田雷沃重工的支持下, 武昌金流转土地33.3 hm2 (500亩) , 托管土地1 800 hm2 (2.7万亩) , 创建了安徽宿州埇桥区昌乾农机专业合作社, 并正式挂牌成为安徽区域首家“雷沃示范农场”。该农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由福田雷沃重工提供机械、技术、农艺的全方面支持, 从秸秆粉碎、机械化深松、深耕、旋耕到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精量播种, 再到林业打穴, 种植过程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通过雷沃“谷神”收获机械、雷沃拖拉机及众多雷沃农机具产品的使用以及运用符合本地耕作模式、土壤特点的农业种植工艺, 武昌金所在的昌乾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实现着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 保障了土地具备较高的利用率。
目前, 昌乾农机专业合作社农场流转的33.3 hm2 (500亩) 土地实现年产小麦、玉米超过500 t;其托管的1 800 hm2 (2.7万亩) 土地实现年产小麦、玉米超过2.7万t;武昌金也带领着昌乾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荣获安徽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宿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连续成功举办3届的雷沃“机收达人”评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评选出1 654名机收达人。这些达人们不仅创造了每人小麦平均收获165.2 hm2 (2 478亩) , 水稻收获94.1 hm2 (1 412亩) , 玉米收获128.9hm2 (1 934亩) , 拖拉机作业162.1 hm2 (2 432亩) 的作业量奇迹, 更实现了带动周边人实现创富的梦想。来自黑龙江省通河县的王军从3 000多名农机能手中脱颖而出, 以作业2 666.7 hm2 (4万亩) 地、收入240多万元的卓越表现, 一举夺得第三届雷沃机收达人的全国总冠军。
“厂家能够举办这样的评选活动, 对我们用户来说既是一种激励, 更是一种鼓励。通过评选竞赛, 我的操作技能和作业思路都有了提升变化, 还认识一大帮搞农机的伙伴, 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机手成为机收达人。”王军高兴地告诉记者。
忻州市农业产业化探讨 篇10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 是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产生, 并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农户经营规模偏小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矛盾逐步暴露和显现出来, 成为农业生产力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就积极探索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和途径, 开始出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新的经营方式。90年代以后, 这种经营方式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起来, 并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高度重视,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 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 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进入新世纪,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 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重要论断。随后, 农业部等八部委制定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 从财政、税收、信贷、外贸等方面制定了扶持政策, 研究出台了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具体措施。党的十五届、十六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高度评价和肯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培育知名品牌是党和国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1997年, 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后, 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忻州市全面展开。在历届市 (地) 委、政府 (行署) 的高度重视下,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由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提高质量和数量并重, 由产加销相对松散发展到有机结合并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由局部探索到全面推进, 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 全忻州地区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企业共183个, 产值10489.84万元;食品工业企业74个, 产值4502.37万元 (其中粮油加工企业25个, 产值1591.38万元) 。省、区营企业中, 有忻定奶粉厂、解村加工厂、原平肉联厂、外贸肉联厂等4个产值在10万元以上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 这些加工企业大部分尚不能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 全区基本没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忻州全区全面展开后, 据有关部门统计, 到1998年底, 全区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60个。其中有销售收入50万元加工龙头企业30个, 较有规模的中介组织16个, 专业市场11个, 其他组织3个。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固定资产总值23536万元, 年实现产值72128万元, 销售收入总额为64390万元。年加工转化农副产品21×104t, 辐射带动农户15.22万户。
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2008年底, 全市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78个 (其中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9个, 基地型企业37个, 流通贸易型企业12个) , 是1998年的3倍。这些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23亿元, 是1998年的6倍。2008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23.25亿元, 是1998年的3.6倍。各类农畜产品加工转化量达到67.6×104t,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4.2%, 带动农户33.6万户。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 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个, 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个。全市有4个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了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带动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忻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一) 忻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以增投入、上项目、扩大规模为重点, 通过项目带动, 招商引资, 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市培育扶植了山西纪元玉米产业有限公司、山西宏达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山西绿野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山西红鑫淀粉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玉米、小杂粮、干鲜果品、饮料、蔬菜、药材、化工等加工龙头企业, 使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这些企业群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 带动了当地优势农产品和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特色种植养殖基地进一步扩张, 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日趋明显。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 各级以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 抓特色、攻绿色, 大力实施“一村一品”, 不断壮大三大产业, 走企业带基地、中介联农户、基地兴产业的路子, 培育了一批有地方特色、区域相对集中的主导产业。2008年全市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的种植、养殖基地型企业达到37家, 订单农业面积达到8×104hm2, 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基地面积10.4×104hm2。全市“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发展到352个, 其中种植业有187个, 养殖业有105个, 果业中药材有60个, 参与专业生产的农户数达8.7万户, “一村一品”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达到3200多元;三是名牌产品和绿色产品大量涌现, 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各级积极协助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收购合同, 建立示范基地标志、巡回培训农户, 帮助企业搞好产品宣传及市场营销, 严格实施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同时, 配合部、省加强产地环境与产品质量的动态监测及抽检工作, 突出抓好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在全市大力实施了品牌战略。几年来, 全市累计已获得认证产品195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4个, 绿色食品96个, 有机食品25个。认证产品有玉米、甜糯玉米、各种杂粮、马铃薯淀粉、食用葵、各种蔬菜、酥梨、油枣、海红果、畜产品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取得认证的山西省著名商标总数达到26件;四是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截至目前, 已建立各类农产品市场110余个, 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18个, 年交易总额19.56亿元。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到2008年底,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累计发展到1260个。同时, 全市有近4万多农民经纪人参与了市场流通, (其中常年性从事流通服务的就有10350多人) , 年经销各类农产品12.6×104t, 年交易额达5.44亿元。
(二) 忻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问题。
一是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全市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 有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化各环节仍处于分离状态, 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服务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投资机制没有完全市场化, 投资主体没有完全多元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实力差、承受风险能力低, 搞精深加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弱, 缺乏具有很强的开拓市场、组织生产、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龙头企业;产品开发尚未完全走上品牌化的轨道;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和开拓的力度不够, 产地批发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 多数市场都是批零市场、集贸市场。其中, 加工和市场龙头滞后这两大问题, 仍然是影响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 原料多属于季节性收购, 收购期间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集中, 有的企业一年的生产加工原料必须在两三个月内全部完成收储, 造成流动资金严重短缺, 制约企业的发展;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忻州经济贫困, 地方财力有限, 政府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通过贴息、项目补助等形式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缺乏有效的帮助扶持手段。一些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认识也不到位, 帮扶措施不力, 不少龙头企业自身积累不足, 使规模扩张、产业延伸受限。
三、进一步推进忻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紧紧抓住机遇, 继续加强领导, 优化发展环境, 不断优化和整合资源, 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带动能力强、具有强县富民双重功能的龙头企业。继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以项目为抓手, 以增投入、上项目、扩大规模为重点, 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为主要手段, 努力争取上级投资, 集中力量上一批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同时, 应大力引导工商企业, 特别是资源型工矿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 融入农业一体化体系。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 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 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
培养龙头企业要突出“大、高、外、强”四字方针。大, 就是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 培植集信息传递、技术推广、深度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或合作经济组织, 使之成为一些产业或产品的主体, 营造农业产业化的大型“航空母舰”。高, 就是所有项目和企业加工产品, 都要注意起点高、标准高, 做到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外, 就是企业和产品要占领国内外市场, 特别要注重开拓国际市场, 扩大出口创汇。强, 就是龙头企业通过不断创新,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服务功能。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 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 创造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名牌产品。龙头企业要深化改革, 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 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 转换经营机制, 改善经营管理, 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
(二)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 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农业向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 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时, 要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能兼顾各方利益的、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 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 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 建立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同甘共苦的关系。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特别是对农户因自然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 龙头企业要给予适当补偿。可以探索在一体化经营发展顺利、创利较多的市场上升阶段, 提取适当的风险基金, 以备在产品滞销、市场跌入波谷、遭受自然灾害时提供自我保护, 避免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的大起大落。认真学习、借鉴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三) 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 健全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提高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在微观层面上包括“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农场+农户”等产业组织形式中的作为“龙头”的公司、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农场等, 也包括宏观层面上承担宏观协调和服务等职能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产业组织。目前,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组织化程度低, 特别是宏观层次的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 在健全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把农民愿意办、能够办的事情尽量交给农民自己去办, 避免政府包办一切的做法;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加强管理和调控;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也要承担重要角色。要通过深化改革, 强化政府的综合服务功能, 以促进农业诸环节的一体化。在农业投入品如资金、科技、农资的供应和产品销售上加强协调和服务, 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统一制定优惠政策,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户是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分散的农户存在着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生产选择的盲目性、家庭经营上的分散性、经营方式上的封闭性、商品交换上的滞后性等一系列不利因素, 单个农户难以成为完整而有力的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因此, 必须创新农村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 在农村实行“企业+农户”或“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双重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 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强化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功能, 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 完善政策, 加强指导, 积极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环境。
为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各级在信贷、利率、税收、国内外融资、审批、用地、外贸权限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的引导推动力度。继续抓好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多渠道、多途径, 努力争取资金增加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资金投入。积极吸纳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 把全社会的力量聚集起来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信息、技术、市场开拓、项目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 以增强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群体竞争力。
在落实好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各级财政建立并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规模, 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 税务部门降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优先兑现出口退税等, 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加强规划引导, 理顺管理体制, 做好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定期监测和动态管理, 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应根据不同产业和行业开发的技术层次和规模要求, 分别制定和采用相应的政策, 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各类企业进入农业领域, 培育形成大批规模大、效益好、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对农户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五)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推动力, 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的路子。一是要加强以改良品种为主的农业科技攻关, 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单产和品质;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提高特色种养产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三是全面提高农民和企业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四是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素质, 创新经营管理, 开发名优产品, 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实行标准化生产, 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既要注重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 又要注重产品质量, 在搞好有形资产投入的同时, 注重无形资产的投入和积累, 加大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培育力度, 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在争创名牌的同时, 要加大品牌推销, 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展示活动, 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 宣传推介品牌, 提高品牌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创立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努力推动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为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要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 搞活农产品流通。在现阶段应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 依托市场建立跨区域的销售网络, 同时, 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扩大农产品出口。要充分发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 鼓励并支持组建实力强、信息灵、渠道畅、网络广的营销实体, 使之成为化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载体。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 大力发展无形市场,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推进网上交易, 适度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推进农业产业化, 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 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所以,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忻州必须紧紧抓住机遇,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来抓, 紧紧围绕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忻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当前忻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忻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山东省兖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探 篇11
【关键词】:兖州 产业化 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04-01
近年来,兖州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较好、优质农产品丰富等优势,协调工农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促进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基本情况
(一)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立足我市的资源条件和生产基础,确立了优质粮、蔬菜、花生、苗木花卉、肉鸭、肉鸡等主导产业。围绕各产业的发展,市里制定了各项扶持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2009年,全市45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10公斤,35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23公斤;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764.7公斤,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1034.95公斤;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6万亩,其中设施栽培8万亩;苗木花卉面积3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700多处。全市各种认证达到20多个,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10个。主导产业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优势明显增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二)龙头企业初具规模
采取投资新建、扩产改造、改制重组、外引内联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群体。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4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4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国家级重点龙企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全市年加工转化小麦80万吨、玉米50万吨、畜禽产品5万吨,形成了以兖州市为中心、跨区域发展的优质小麦、优质玉米、花生、肉鸭、肉鸡等优势产业链。
以今麦郎、白象集团为主的优质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建有方便面生产线40条,形成年产方便面50亿包,销售收入40亿元的规模,成为全国县级市中最大的方便面加工生产基地。以今麦郎面业、益海嘉里为主的面粉加工,可生产六个级别的分级面粉,日处理小麦达到2000吨。
以市农高园、青贵公司、福水公司为主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市农高园建成了工厂化育苗、蝴蝶兰智能温室等八大中心和大型苗木花卉批发市场,成为集示范、推广、旅游为一体的农业龙头。青贵公司、福水公司的蔬菜收储加工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以源泉花生制品公司为主的花生加工龙头企业,主要是生产加工脱皮花生仁和分级花生仁,拥有进出口营权,产品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近70%,出口量位居济宁市同行业第一位。带动花生生产基地20万亩,专业生产乡镇17个,专业村38个,户均增收2000元。
以绿源、嘉隆公司为主的肉鸭、肉鸡加工龙头企业。绿源公司集种鸭饲养、苗鸭孵化、饲料供应、肉鸭宰杀、熟食加工为一体,年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只,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嘉隆食品有限公司,全面实行肉鸡标准化养殖,高度、通风、光照、环保等指标大大超过国家的有关规定。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药物残留得到彻底的控制,成为鲁西南最大的集种鸡饲养、孵化场、饲料加工、冷藏宰杀、熟制品加工于一体的肉鸡生产出口基地。
(三)政策扶持卓有成效
各级都采取了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给予积极的扶持,既有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扶持,也有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扶持。如嘉隆公司建设肉鸡标准化养殖基地,由市财政和公司按每万只规模各补贴农户1万元,场地按农业用地审批,用电按农业用电收费。市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也适当倾斜,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搞好立项,增加投入。按照既符合上级政策、又尊重群众意见的原则,积极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养殖都得到了较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形成。
(四)组织领导不断加强
全市各级都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来抓,组织领导的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制定了明确的扶持奖励政策。由于形成了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组织指导体系,全市的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步入了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轨道。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目前我市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有10家,出口创汇的仅有8家;二是产品加工层次低,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只是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都难以提高;三是利益连接机制不紧密,一部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属于松散型的连接关系,双方在农产品购销中仅仅是简单的市场交易行为,不存在长期合作的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契约关系的,有的也存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也有的农户失信违约自行出售农产品,使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
三、下步对策
(一)合理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
在产业化体系建设上,一方面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现有的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促其迅速发展,形成产业优势。另一方面要从大的范围内进行统筹布局,包括生产品种、加工企业等,不仅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和传统优势,进行扶持引导,规划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而且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按照资源优势进行大的区域布局规划,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增加竞争成本。
(二)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建设
一是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新上、转化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市里实施了百名创业人才工程,通过对现有一定基础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领军人才进行培训和扶持,使其逐步转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尽快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二是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把现有发展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其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膨胀规模。
三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引导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
(三)建设标准化的生产基地
一是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采取转包、转让、反租倒包、委托经营、租赁经营、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向种田大户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扩大规模化生产。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原则,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规模优势。
三是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生产基地的建设。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指导方针,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更加紧密,依靠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建设原料基地,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
(四)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孟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篇12
“现在是暑假,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观光采摘的乐趣。我们公司的农业示范园、百果采摘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商务培训中心、休闲疗养中心、水上运动及文化主题公园每天接待游人近百人,多时500 多人,每日收入四五千元,多时上万元。8 月下旬,园内80 多公顷的韩国梨及各色水果都将成熟,我们正在筹备举办采摘节,到时会邀请更多游客前来品尝。”丰润园负责人说。
目前,丰润园已经成为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孟州市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绿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等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特色农业、林果苗木业等现代农业,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目前,孟州市正着力打造集田间生产体验、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生态园区,已初步规划建设4 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 667余公顷,果树面积达4 667公顷。
为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孟州市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综合信息平台,并大力培育家庭农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龙头企业和特色示范园区等。为实现土地有序、顺利流转,孟州市一方面把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实行百分制考核,并制定出台了土地流转奖励扶持办法;另一方面又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进一步明确农民对土地的各项权益。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孟州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66.67公顷,总流转面积达1.42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