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居民(共11篇)
郑州市居民 篇1
相比于社会污染, 家庭污染似乎更加复杂与不可控, 所以以居民为单位进行城市家庭的节能现状调查对研究城市节能环保和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
为了深入了解郑州市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行为, 我们对郑州市五大城区的居民进行了抽样访谈式问卷调查, 研究了郑州居民对节能信息的关注程度及节能信息来源渠道、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情况、节能对消费倾向的影响、节水节电意识和行为、节能动机、节能措施以及节能信心等问题。通过对以上因素的了解和研究, 根据结论为相关政府部门从宣传手段、产品推广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郑州市五大城区———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管城区和惠济区的居民。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19份, 有效问卷总数为600份, 有效问卷比例为96.93%。在样本构成上, 其中男性307人, 占总人数的51.2%;女性293人, 占总人数的48.8%, 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且男性略微偏多。
(二)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中的人员访问法, 选择样本时采用非概率抽样技术中的配额抽样方法。调查人员在五大城区中随机选取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 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尽可能使男女性比例接近。
(三)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交叉列表方法是市场调研中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最重要的工具, 其基本思想为结合相关问题的回答来考察相应问题的答案。双向交叉列表是同时有两个变量参加交叉分组的频数分布表, 也称之为列联表。
二、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
本次市场调查主要目的在于研究郑州市居民节能状况行为特点, 以期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郑州市居民。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郑州居民对节能信息的关注程度及节能信息来源渠道、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情况、节能对消费倾向的影响、节水节电意识和行为、交通工具的选择情况、节能动机、节能措施以及节能信心等问题。
(一) 郑州市居民节能信息关注度
调查结果 (图1) 显示, 本次对郑州市节能状况调查的样本600人中对节能信息十分关注的有206人, 占整个调查的34%;偶尔关注的有353人, 占整个调查的59%;不关注节能信息的占41人, 仅仅占到了7%。
郑州市居民对于节能的关注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非常关注的比重相对还是比较低的,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偶尔会主动去了解这些信息, 这说明居民的节能意识还不是很强, 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等的关注还不是十分到位, 对自身在节能环保中的责任还不能自觉承担。节能环保是每个人的事情, 应该从全民做起, 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起来。所以, 在当前, 仍应该加强对居民节能环保意识的培养。
(二) 郑州市居民节能信息渠道的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 郑州居民的节能信息主流获取渠道分别是报纸、电视广告和互联网这三大传媒信息渠道。其中选择报纸的有332人次, 占总样本的23.7%;选择互联网的有246人次, 占总样本的17.6%;选择电视广告的有412人次, 占总样本的29.5%。其他的诸如书籍占7.7%, 户外广告占7.1%, 社区宣传占8.4%, 商家介绍占3.1%。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郑州市居民主要通过传统的信息渠道获取节能信息, 这说明如果政府加强在传统渠道的宣传力度可以获取比较有效的节能宣传效果;另外就是商家对节能环保的宣传比较少, 这说明我国的节能环保产品还不是很多, 一方面建议商家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力度, 多生产一些节能、环保、高效的产品, 同时还要加强终端宣传, 这方面不仅需要市场的需求, 更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和相关技术规范指标的建立。
(三) 郑州市居民购物袋消费使用情况
关于郑州市居民购物袋消费使用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 (图3) :能做到经常自带购物袋的有178人, 占总样本的比例为29.7%;偶尔带的有268人, 占总样本比例的44.7%;从不带的有154人, 占总样本比例的25.7%。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 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 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 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 大多被随意丢弃, 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源头上采取有力措施, 督促企业生产耐用、易于回收的塑料购物袋, 引导、鼓励群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 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2月31日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该通知被群众称为“限塑令”。该通知中规定, 从2008年6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显然, “禁塑令”实施已经实施两年多了, 郑州市居民能够做到自觉经常携带购物袋的比例仍然只有不到三成, 但偶尔想起来带的有近五成, 这说明居民在这方面的意识正在逐渐培养, 另外还有近三成的居民从不自己携带购物袋。关于禁塑令, 宣传的范围已经基本上比较广了, 但是仍然还有许多欠缺,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居民仍然没有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另外, 宣传的力度和效率还是不够, 很多居民对禁塑令不理解或知道政策但不知道政策的内容, 这是政策执行中的缺陷, 建议通过社区多多推广可重复利用购物袋和购物篮。
(四) 郑州市居民一次性产品消费使用情况
这里的“一次性产品”指的是木筷、塑料袋、矿泉水瓶、餐盒、纸巾、纸杯、拖鞋、签字笔等。由表1明确可得:郑州市居民经常使用一次性产品的占15.8%, 偶尔使用的占62.7%, 从不使用的占21.5%。调查显示, 郑州市居民大多倾向于偶尔使用一次性产品, 主要原因并非居民不知道一次性产品的浪费和污染, 而是一次性产品比较方便并且价格低廉, 在公共场所对公共物品的使用不放心而选择一次性产品。
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倡议和相关活动, 做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宣传与贯彻落实工作, 引导加强各相关企业不断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在公共场合多提供可循环使用物品, 并加强公共物品质量的监督。
(五) 郑州市居民节水、节电行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郑州市居民在节水行为方面 (图4) , 选择循环用水的占287人次, 及时关闭水龙头的占513人次, 选择避免用流水洗东西的有160人, 选择根据需要适量用水的占346人次, 选择购买家庭节水型用品的占124人次。
郑州市居民在节电行为方面 (图5) , 选择随手关闭电灯的有493人次, 选择白天尽量使用自然光的占399人次, 选择电器不用时随时切断电源的有348人次, 购买使用节能家电的有259人次, 少用或调高空调温度的有199人次。
数据表明, 力所能及的、简单的节水节电措施郑州市居民基本上大都能够做到, 但是需要花费成本或可能导致生活不便的方法的使用程度相对不够普遍, 这说明居民节水节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是特别高。另外, 在节水节电产品的购置方面, 虽然选择的不算多, 但我们看到了居民在这方面的意识, 而且认同度也比较高, 相信节能产品的市场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六) 郑州市居民节能动机分析
在郑州市居民节能动机方面 (图6) , 因为环保原因节能的有164人, 占27.3%;因为减少日常开支原因节能的有295人, 占49.2%;因为习惯的有139人, 占23.2%;其他的有两人, 占0.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近一半人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而节能的, 这说明通过经济方面的控制达到节能还是会有较好的效果的。有两成多的居民生活习惯就是节能, 同时, 真正把环保作为一种理念的也已经有进三成的居民了, 市民的节能动机仍然处在较低层面—经济层面, 还未能真正上升到环保节能的层面。
(七) 月收入与家电消费中是否考虑节能交叉分析
1、对于月收入在2000以下的市民, 在购买家电时, 有22.84%的人群将节能环保因素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有70.56%的人群将节能、环保因素与价格、品牌、质量等因素兼顾考虑。对于月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的消费人群, 有21.9%的人群选择了首要考虑节能环保因素, 有72.2%的消费者将各因素综合考虑。可以看出在人们收入水平较低时, 更多的是将各种因素统筹考虑。
2、对于月收入在4000-6000元之间的市民, 有24%的居民将节能因素放在了第一位, 较之前一层次略微有所提高, 只有4%的人群选择了从不考虑节能因素, 相比前两个收入层次略有下降。对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消费人群中, 有25.7%的人群将节能环保因素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有62.8%的人群选择了与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相比起前三个收入水平, 将节能环保做首要因素考虑的比例有所上升。
综上, 随着居民月收入的增加, 将节能环保因素作为首要因素考虑的人群比例逐渐上升, 但与其他因素综合考虑的仍占大部分, 大概是将节能环保做首要考虑因素的三倍。由此看来,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八) 年龄与有效节能推广手段交叉分析
根据表2可以看出, 大多数居民认为加强节能宣传, 制定优惠措施鼓励使用节能产品是促进居民节能的有效手段。也有部分居民认为调整能源价格和加大浪费行为的惩罚力度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有效控制资源的使用量, 实现节能的目的。这样, 一方面要求政府和企业不仅要积极宣传节能知识, 还要积极开发新能源, 寻找常规能源替代品;另一方面要求居民能够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 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资源。
三、结论和建议
(一) 调查结论
通过此次关于郑州市居民的节能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 郑州市居民已有一定的节能意识, 更多的人群开始关注节能问题。而且, 随着年龄的增长, 居民对于节能信息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随着科技的发展, 传媒手段与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们信息的来源日益多样化, 因此节能信息也被广泛传播,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触节能、了解节能。我国正在构建“两型社会”, 节能环保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因此近年来政府通过政策宣传和对节能家电补贴等手段加大节能信息的宣传和节能产品的推广, 这些都逐渐加强了居民的节能意识, 使更多的人知道节能、了解节能、关注节能, 进而主动节能。
其次, 我国居民的节能意识还处在初级阶段, 节能意识不够清晰, 主动节能意愿不强, 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居民的节能状况调查与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居民虽然已经开始关注节能问题, 但大部分人是出于经济层面的原因考虑, 只是偶尔关注节能信息, 对节能的深层次的方面和国家对节能方面的政策不够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意识地、自觉地节能。
最后, 在推广节能产品、促进全社会节能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节能产品的价格过高。要想促进居民的节能, 必须进行节能产品的推广, 但相对于普通产品而言, 较高的价格成为了节能产品推广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
(二) 建议
1、政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告、报纸以及互联网的宣传作用。此外, 也要特别注重社区宣传。积极倡导节能, 做好宣传工作, 普及节能知识, 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2、中老年的节水、节电意识明显比青少年好很多。应尽量向年轻人进行节水节电意义的宣传。
3、为企业提供生产节能产品提供体制保障和政策支持。主动向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 研究提升节能产业的新政策、新措施, 提供财税方面的优惠, 推动企业向节能方向发展。
(三)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内进行, 受调查对象的数量和样本选择限制, 其结论作为郑州市居民节能状况有一定限制。今后应该扩大调查地区, 同时结合消费者消费心理对郑州市居民的节能状况做更进一步、更为细致的研究, 以便给政府的工作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效华, 陈俊塔.大学生节能意识及行为的调查与评价[J].节能技术, 2007, (05) .
[2]郭琪, 樊丽明.城市家庭节能措施选择偏好的联合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03) .
郑州市居民 篇2
2011郑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缴费时间从2010年7月1日延续到12月20日。
郑州市社会医疗保险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已缴纳201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参保人员,可携带身份证或医保卡到郑州银行(原郑州市商业银行)各储蓄网点缴费。
18周岁以下居民个人每人每年缴纳30元(个人账户返回25元),18周岁(含)以上居民,个人每人每年缴纳180元(个人账户返回50元)。参保大学生按每人每年30元标准缴纳。
参保居民住院时每年累计最高可报销6万元。连续参保缴费的,报销金额会逐步提高,累计每年最高可报销10万元。
该负责人提醒两种情况的人员:一是新参保人员,如还未参加郑州市城镇居民医保,请携带户口簿、身份证、一张一寸彩色照片到户口所属社区办理参保手续。二是因多种原因停保再续保人员,可先到市医保中心办理续保手续,而后再到银行缴费。
郑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之变化 外地看病也报销
郑州市政府网站下发的《关于郑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若干政策进行调整。
1、参保首月就能看病报销
为了提高城镇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原先新参保居民缴纳保险费3个月才能享受保险待遇的规定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缴费首月即可享受医保待遇。
未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将按《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试行)的通知》,停止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在3个月内补足欠费的,从补足欠费次月起恢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欠费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本人承担;逾期3个月仍未缴纳的,视为自动退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再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按新参保人员重新办理手续。
郑州市医保中心主任尚民生表示,此举是为了刺激大家积极参保。比如说,原来1月1日缴纳的保险费,需要等3个月到4月1日后才能享受报销。现在取消了3个月的等待期,1月1日交钱,当月就能享受保险待遇。
2、外地看病按三类定点医院标准报销
原《郑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试行)》规定,在外地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此次明确,因病情需要到外地住院和在外地期间的急诊住院费用,可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按本市三类定点医疗机构标准执行。
转诊和急诊管理办法参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转诊急诊外地就医管理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
3、参保缴费时间变为一年一次
居民的缴费时间此次也进行调整。由原来的每半年缴纳一次,变更为按自然缴费,一年缴纳一次。大中专院校学生可一次缴纳至毕业的医疗保险费。至于调整原因,郑州市表示是为了使居民缴费周期与上级财政补助政策保持一致。
4、困难农民工可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郑州市居民 篇3
关键词:营养知识 知晓率 运用情况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6-0073-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之上,居民逐渐重视日常饮食的健康和科学,在饮食的选择及烹饪方面开始倾向于食物的营养价值[1]。另一方面,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及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不可否认,这些慢性病都与日常饮食有关。而科学合理的选择食物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些慢性病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居民正确掌握和运用营养知识。我国很多地区定期调查和发布当地居民的营养知识分析报告,促进了当地居民合理科学饮食习惯的培养,也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徐州地区此方面的工作尚属空白。为了解徐州居民营养知识知晓及运用情况,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积极有效的营养知识宣教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对徐州市居民进行营养知识知晓及运用情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方式抽取徐州市鼓楼区、云龙区、铜山区、泉山区居民482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拦截访问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受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营养知识。调查过程中由专人进行问卷解释及核对,及时更正错误和补充遗漏。
1.3 统计方法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预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2份,有效率96.4%。其中男性221人(45.8%),女性261人(54.2%);16岁以下38人(7.8%),16-20岁63人(13.1%),21-25岁66人(13.7%),26-30岁62人(12.8%),31-40岁82人(17.0%),41-50岁77人(15.9%),51-60岁58人(12.0%),60岁以上36人(7.3%);初中及其以下学历者113人(23.4%),高中及中专学历者86人(17.8%),大学及大专学历者215人 (44.6%),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者68人(14.2%);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的71人(14.7%),500-1500元的120人(24.9%),1500-3000元的195人(40.4%),3000-5000元的61人(12.6%),5000元以上的35人(7.4%)。
2.2 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居民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对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营养知识掌握情况良好。95.3%的受调查人群知道烹饪前对蔬菜应先洗后切,91.9%的人群知道肉并非吃得越多越好,另有95.6%的人群了解补钙食物。但同时42.4%的受调查人群不知道长期食用剩菜剩饭会对身体造成不利。而对于糖尿病人的食物选择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在调查中有28.7%的居民认为糖尿病人不能食用香蕉等水果。另外对于相对指导意义较为重要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知晓率较低,仅为40.3%。
2.3 不同特征人群营养知识知晓率差异情况
男性和女性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没有明显差异 (P<0.05)。在“吃肉是否越多越好”的问题上,女性的知晓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在“长期吃剩菜剩饭是否会对身体不利”和“大量饮酒会引起哪些疾病”的问题上男性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蔬菜水果是否可以当饭吃”和“节食行为对身体有何影响”的问题上男性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16岁至50岁的受调查人群其营养知识知晓率呈逐渐上升趋势,50岁之后呈下降趋势。文化程度越高,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越高,其中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人群的知晓率最高,显著高于初中及其以下、高中及中专学历人群(P<0.05)。不同收入居民的营养知识知晓率无显著差异(P<0.05)。
2.4 营养知识运用情况
调查中发现,有75.0%的受调查人群表示会将营养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但在具体问题上则表现不一致。83.5%的居民表示雖然知道常吃剩菜剩饭对身体不利但依旧会食用;45.4%的男性居民表示知道大量饮酒的害处但还是存在大量饮酒的问题;30.9%的女性居民表示知道节食行为对身体不利但还是会节食,同时有23.0%的女性居民在了解蔬菜水果不能当饭吃之后还是保持此习惯。
3 讨论
通过普及营养知识、合理安排饮食提高各地区居民身体健康,减少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我国许多地区研究人员皆进行过相关调查与分析。比如南京市、深圳市、太原市、攀枝花市、郑州市等地区分别在2000年至2012年间对本地区居民营养知识和与之有关的慢性疾病做过调查[4-7]。王灿楠等人早在2001年分别对20世纪90年代徐州地区城市和农村居民膳食结构状况进行过调查和分析。其结果表明徐州地区居民膳食结构在10年中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调查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发展中,徐州市城市居民食物消费及膳食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植物性食品消费比例偏低,动物性食品消费比例偏高,钙摄入量仅达推荐膳食供给量的44.6%,同期营养相关性疾病死亡率显著增高;徐州市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明显改善,谷类热能百分比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降至合理范围,动物性食物消费比例虽与中国期望膳食模式有一定差距,但呈持续增长趋势,钙摄入明显不足,10年间营养相关性疾病死亡率未见明显变化[8-9]。
nlc202309012153
徐州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社会经济与人文环境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居民的经济收入相比20世纪90年代增长了20多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增长了20多倍。在居民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也在不断积累中,徐州市居民开始关注如何让自己吃饱的同时又吃得更健康。此次调查总体而言,徐州市居民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受调查人群对日常宣传较多的营养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大部分人群知道富含Vc的食物、不是肉吃得越多越好、蔬菜应当先洗后切以及可以补钙的食物。但对于一些习以为常却错误的营养误区居民的知晓率较低,如长期吃剩菜剩饭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以及节食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为指导我国居民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行为的营养知识,其理论指导意义非常重要。但在调查中发现,仅有40.3%的居民知道,说明徐州地区有关部门对摄取营养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应加强其宣传工作。值得欣慰的是,此结果相对于赵超等人于2010年所做调查结果有所上升,当时徐州居民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知晓率仅为32.5%[10]。随年龄的升高居民对营养知识知晓率在50岁之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50岁之后呈下降趋势。文化程度越高,营养知识知晓率就越高,这一结果与曾果等人的研究一致[11]。不同性别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人群对营养知识知晓率无显著差异。
调查还显示,虽然部分居民知道营养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存在“理论”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其中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不愿意“浪费”而坚持食用剩菜剩饭、因为应酬较多而“不得不”大量饮酒、因为节食和把水果蔬菜当饭吃是比较“容易”的减肥方法。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对营养知识的知晓及运用和慢性病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够透彻,以及这些行为对个人和家庭的深远而可怕的影响没有深刻的意识。
营养知识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且工程庞大的任务,对居民合理安排饮食、减少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密切联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营养知识才有可能对其进行适当的运用,纠正错误的饮食行为,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营养知识宣传力度,公众媒体也应正面积极的报道营养知识信息,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经济状况以及身体状况进行有效的知识的传达,将此项工作长期、稳固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宇鸿,张海.食品营养与保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
[2]梁春琦,石光.我国慢性病挑战与防控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534-537.
[3]荣莹,苗苗,孙桂菊.南京市部分居民营养补充剂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2(9):676-679.
[4]贺良明,张家华,蒋德勇.攀枝花市城乡居民营养保健知识及营养状态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0,26(3):301-303.
[5]张丹霞,李燕妮.深圳市社区居民营养知识和健康饮食行为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635-1636.
[6]邱服斌,毋亚男,王晓君.太原市社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10):896-899.
[7]贺梅杰,韩勇,杨道泓.郑州市社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预防医学,2010,48(30):95-97.
[8]王灿楠,韦平,余加席.徐州市城市居民近10年食物消费变化及其对营养相关性疾病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1,21(4):332-335.
[9]王灿楠,余加席,韦平.徐州市农村居民20世纪90年代食物消费与膳食结构变化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1,21(6):482-484.
[10]赵超,徐雯蓉,李胜利.徐州市居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知晓情况的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82-84.
[11]曾果,蔣燕,赵晓燕.城市社区签约居民知、信、行及指导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4):253.
郑州市居民饮食现状调查报告 篇4
一、饮食现状
1、主副食状况较好
在被调查的597人中, 日常饮食能够做到主副食搭配的有369人, 占到61.8%, 以主食为主的占到36.1%, 以副食为主的居民有2.2%, 这说明郑州市居民的日常饮食结构基本上都是比较合理的。因为郑州位置偏北, 所以吃面食的居民较多, 故有36.1%居民选择以面食为主也是正常情况。在对菜品类型的调查中, 有73.3%的居民选择荤素搭配, 22.6%的居民选择以素食为主, 只有4.1%的居民选择以荤食为主。同时, 在以素食为主的135位居民里就有5位是纯素食者。
2、早餐状况
调查中有60.8%的居民表示每天都吃早餐, 20.4%的居民表示通常一周有四到六天都吃早餐, 16.3%的人表示一周吃早餐的天数在三天以下, 当然, 从来不吃早餐的也有, 达到2.8%。所以, 从总体上来讲, 有近八成的居民早餐都是正常的。
另外,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职业与早餐的正常与否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从下表中可以发现, 在调查的73个离退休人员中, 有64人表示每天都吃早餐, 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87.2%, 其次是公务员, 达到85.7%, 而调查的125个学生中只有56个人表示每天都吃早餐, 所占比例最低, 仅有44.8%。
另外, 从早餐的内容上来讲, 郑州地区仍然以传统中式早餐为主, 居民的选择依次是豆浆、粥、鸡蛋、馒头或面包、牛奶、油条等。
3、烹调方面
由于烹调对食物的营养影响较大, 所以我们在此专门进行了关于烹调方式及用油的调查。由下表可以看到, 84.3%居民仍然是把“炒”作为首选烹调方式, 仅有7.8%和2.8%人把炖/煮、清蒸作为第一选择。作为第二选择, 炖/煮、凉拌成了人们的最爱, 选择的人分别有43.5%和34.3%。人们过去较常使用的煎、炸等已经渐渐退出了主流烹调方式的行列。
在烹调用油方面, 有近四成的居民选择了调和油, 三成多的居居选择了花生油, 近两成的居民选择了大豆油, 近一成的居民选择了色拉油, 而如玉米、葵花籽油、橄榄油等新兴油类的选择率均不足1%。
4、饮品方面
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是选择以白开水为主要饮品, 但是有趣的是, 随着年龄的增加, 这一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18~29岁的居民中选择以白开水为主要饮品的比例仅有53.8%, 而到了60~75岁这一比例就增至85.7%, 这种变化说明年纪越大的人越注意健康和养生, 对其它饮品的摄入更少。饮茶比例较高的人群集中在30~49岁之间, 约占到年龄段的1/4。以矿泉水或纯净水为主要饮品的还是集中在29岁以下的年轻人, 占到21.5%。
从饮水量上来看, 37.3%的人每天饮水3~4杯, 也就是约750~1000毫升, 25.4%的人每天饮水仅1~2杯, 达到5杯以上的有32%。单从饮水量上来说, 有68%的郑州市居民每日饮水量不足1000毫升, 由此可见居民日饮水量偏少已成为普遍现象。
5、外出就餐情况
郑州市居民在来不及做饭或不愿做饭时, 如何用餐呢?我们通过调查, 有48.9%的人选择到餐馆, 有17.9%的人吃方便面等方便食品, 有15%的人选择盒饭, 有12.9%和5.3%的人表示通过热剩菜或其他方式来解决。由此可以了解到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对约一半的郑州市居民产生着重大影响。
“地沟油事件”曝光前, 居民外出就餐的频率还是较高的, 有三成多的居民月外出就餐次数达到5~10次, 10~20次的占到一成半多, 每天都在外就餐的达到近一成, 也就是说约六成的普通市民月外出就餐次数在5次以上。这一结果与新秦研究咨询公司发布的2008年居民外出就餐情况调查报告的结果是基本吻合的。可以说, 餐馆的食品安全几乎牵涉了每一户居民, 因此“地沟油事件”曝光后居民反响非常大, 但是奇怪的是只有33.9%的人表示外出就餐次数明显减少了, 23.8%的人表示稍微减少, 32.6%则表示同以前一样。
二、几点建议
1、加强科学饮食方式的宣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传统的饮食方式已经被证明不再适用于今天, 如何才能吃的更健康、更科学是需要有专业的人士来加以指导的, 老百姓也渴望能够更多的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于是现在关于健康养生方面的书铺天盖地, 可是却良莠不齐, 很多东西普通老百姓是无法鉴别的, 于是就出现了“张悟本”事件。怎样才能更好地宣传呢?可以由政府出面聘请具有专业资质和经验的专家, 这样就可以将审核工作交给政府相关部门来完成, 以防止“张悟本”事件的再次发生, 然后通过电视、广播或深入社区等等方式定期、不定期进行宣传, 再配合印刷一些便民手册, 发放到各个社区,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宣传一些更健康、更科学、更专业的生活饮食知识。
2、加强便民早餐、午餐工程的建设
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也没有时间做饭, 甚至有时中午就是直接呆在单位, 早餐、午餐不得不在外面解决, 这样的话无论是卫生安全、营养健康都得不到有效保障。是不是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 建设一些便民工程, 比如郑州正在实施的“放心早餐工程”就是很好的方式, 既不用担心“地沟油”, 又能够吃到可口营养的早餐, 相信对于上班族来说, 这是一件非常便民的举措。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还能看到放心午餐、工作餐甚至外送餐等工程, 如果在这些工程中注意营养的搭配, 郑州市居民蛋、奶、蔬菜、水果等摄入不足的情况相信也会得到很有效的改善。
3、加大对食品安全管理、监督、打击的力度
食品安全现在已经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件之一了, 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管理, 更多的还要依赖政府, 当然加强居民自身的鉴别能力也是非常必要。同时, 提高各方面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 动员一切力量来参与监督, “地沟油”、“问题明胶”事件曝光后, 郑州市居民以及各界媒体就加大了对于不法分子的举报和企业生产的监督。最后, 就是严厉打击、惩处危害食品安全的不法分子, 只有严打、严惩才能让那些贪利忘义的不法分子彻底死心。同时物联网的构建和完善也是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途径。
4、加大“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市场供给
普通居民也都知道“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是健康的, 但是购买的却很少, 究其原因还是价格太高了。调查发现, 无公害蔬菜与普通蔬菜价格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前者通常为后者的3~6倍, 这是导致居民很少购买的主要原因, 所以, 加大“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加大“绿色”食品的生产, 丰富市场供给, 让价格落下来, 达到老百姓能够普遍消费的水平, 才是引导居民真正健康饮食的根本途径, 否则, 原材料的供应就不健康, 老百姓何来健康饮食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吃饱、吃好, 而是更关注如何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本文通过对郑州市居民的问卷调查, 全面阐述了居民现在的膳食结构、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等问题, 从而为居民能够更合理、更健康的饮食提供一些参考。
广州市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篇5
前言: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更好地结合,我利用大二节假日时间在县社区进行调查,并通过走访各类家庭,了解基本状况,通过研究当地经济变化发展及模式转变、生活环境变化、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等成就等几大方面完成居民收入问题现状的调研报告。
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的调查,分析居民收入问题,总结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居民正常消费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响。并初步分析引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调查内容
数据显示:
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对广州市内的居民进行日常消费物价指数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研,覆盖10个片区,不含增城和从化,成功访问回收样本总量3000个。而被访对象均为在广州居住3年或以上,年龄在25-65岁的“正宗老广”。
抽样居民平均月收入5952.1元
2013年广州平均工资每月约5952元 吃住花超一半
研究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居民的平均月收入为5952.1元,不过《报告》也指出,事实上,收入在2000-3999元的市民最多,达到了35.8%。其次是4000-5999元,有20.4%,超过五成的居民收入在2000-5999元之间。
在人群差异方面,与其他人群相比,更多的在职人员收入在4000元以上。而退休人员的收入多在2000-3999元,失业人员的收入更多在1999元以下。
超过半数老广今年未涨工资
存在问题
虽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突出的体现为:
1、高低收入家庭参保支出差距明显。(居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高低收入户参保支出的差距十分明显。低收入家庭由于收入水平低,参保支出主要用于生存型的养老保险支出,差距不大。而用于个人医疗基金支出比差距较大。具有收入效应的住房公积金支出高低收入家庭比更是高,这是居民家庭收入悬殊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2、高低收入差距有所拉大。
从统计资料看,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都在逐年增高,但由于基数不齐,增幅不同,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扩大趋势未改,国家调控行业收入显著高于其它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收入水平较低,电力、烟草、金融保险业职工收入居各行业之首。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职工平均月工资为4000元左右,而餐饮服务业职工平均月工资仅为1300元左右。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的引导和监管制约机制尚未完善,企业主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在较高的人均收入数据背后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群体、行业之间日益增大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弱势群体”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3、工资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效应不容忽视。居民工资性收入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态势,而工资性收入是推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占全部收入增加额的51%,因此工资性收入增减对居民收入影响较大。要保持下一市区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势必要使单位职工工资保持可持续增长态势。但近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呈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好局面,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就内部来看,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最大蓄水池,但因规模小,融资难,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效益低,较其他类型企业职工增收更难。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对中小企业冲击很大,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减少,职工增收受到影响。
4、人情消费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居民家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互赠礼品、礼金作为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交往的一种形式,已由过去单一的红白喜事发展到现如今的逢年过节、子女升学、乔迁生日、甚至看病求医等多种形式,并且礼金数额逐年攀升,给许多居民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需求稳定增长。当前,非国有经济及从业人员的比重快速提高,企业人员流动加快,客观上使企业职工参与社会保险的难度增大。再加上部分企业负责人保障意识不强、社会保障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非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这部分职工的收入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消费行为十分谨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力度,尤其是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参保率,做到应保尽保,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另外,要继续探索居民收入的长效稳定增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使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切实提升这部分居民的消费能力。
二是加大最低工资标准的执行力度,对违规违法企业实施严厉处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收入,在剔除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条件下的津贴、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等项目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然而,相当一部分企业把应剔除的项目包括在最低工资以内,掩盖了企业支付的最低工资标准不达标的事实。另外,有些效益较好的企业,本来有能力支付较高的职工工资,但也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职工工资。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和专项检查,对企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要进行严厉处罚,提高法规的威慑力。
三是研究制定低收入居民价格补贴机制,使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要通过各类途径探索完善对低收入居民的长效补贴机制,明确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政府调整最低工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作为启动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及核定补贴标准的重要依据,使价格联动机制作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并与之衔接,共同构成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使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对人情消费进行合理引导,利用法律法规和民间非政府组织改革民间陋俗。当前,居民的人情消费压力很大,形成了繁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做好文明引导和劝导工作,鼓励居民把人情消费的支出投入到发家致富中去。与此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公职人员更要做好表率,在抵制过度“人情消费”、大操大办方面,要自觉遵守法纪,带头移风易俗,讲文明、树新风。目前,我市一些地区成立了“移风易俗理事会”治理请客送礼,但效果不明显,治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真正把这件实事办好。
总结
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分配制度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样,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愈大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所以,这样就很好的客观的解释了,社会仍存有的贫富差距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肆意不管呢?不是的。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再次分配的问题,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为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且政府的调节在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把贫富的差距消减至最小的范围内。感想
郑州市居民 篇6
一、柳州市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情况
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大病保险”)是指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为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2013年以来,柳州市按照自治区开展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部署,坚持以民生为本,深入探索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
(一)精确测算数据,确保政策落实与柳州市情的有机结合
1.统一思想认识。柳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挂帅、多个部门参与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主动克服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大等客观困难,把启动居民大病保险作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认真开展调研、测算、制订方案、实施等工作,确保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开展数据分析。一是把握历史数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市人社部门”)提取了2010—2012年门诊大病、住院两个项目的人数、总费用以及统筹支付、符合医保范围的个人自付、自费费用,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最终确定2012年各项数据为测算基准。二是把握参保人员结构。对参保人员的年龄段进行统计,在测算中重点把握未成年人特别是学生儿童以及老年人的医疗保险消费情况。三是把握本地医疗市场现状。柳州市居民医保处于参保人员不断增加、国家财政补助不断增长、医疗费用大幅上涨的阶段,市人社部门根据预测估算,力求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方案符合柳州市医疗卫生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四是把握消费刺激效果。大病保险政策实施后,除了解决低收入家庭治不起大病的难题外,还会极大地推动困难群体医疗消费,甚至会进一步刺激过度医疗行为。因此,市人社部门在制订试点方案时,也充分考虑了消费刺激可能导致的变量因素。
(二)创新管理模式,建成居民大病保险结算报销的“一站式”服务
1.开发信息系统。柳州市人社部门结合十余年来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实践经验,在现有城镇居民医保系统基础上,自主开发增设居民大病保险的相关管理模块,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的数据,对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大病保险的收入、支出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参保人员在医院消费终端结算的“一站式”服务。
2.理顺资金流向。每年柳州市人社部门将筹集的居民大病保险资金划转给商业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按季度预付理赔备用金到相应指定账户,再由人社部门按月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应由大病保险按比例支付的费用。
3.激发监管合力。经过协商,由商业保险公司派出医疗专业人员与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市社保经办机构”)联合成立医疗保险稽核队,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管,既保证社保经办机构在定点管理上的主导权,同时也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专业人才上的优势和参与医疗监管的积极性。
4.实践效果明显。一是免除费用垫付。参保人员发生的符合居民大病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直补,出院时只需直接支付扣除基本医保报销和大病保险补偿后的实际承担费用。二是就地实时报销。过去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参保人员出院后要拿着各种单据到商业保险公司办理繁琐的报销手续,现看病、付费、报销全部在医院进行,一次刷卡结清,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三是节省大量人力。一方面,市社保经办机构已处于工作超负荷状态,实行即时结算报销提高了经办效率,避免经办压力的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商業保险公司将合作重点从理赔中转移出来,有利于集中力量加强医疗保险监管。
二、柳州市2013—2014年居民大病保险运行分析
居民大病保险由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部分组成,以下主要分析城镇居民大病保险2013—2014年运行情况。
(一)保费收入情况
根据居民大病保险政策规定,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缴费人员均参保大病保险,2014年度全市共有47.64万人参保,筹集保费1429.06万元,其中实际划拨保险公司97.5%的费用,即1393.34万元(如表1)。
2013年为居民大病保险运行第一年,参保人员及医务人员对其了解不多。2014年,大病保险待遇支付人数出现大幅增长。在未来3-5年,大病保险待遇支付人数仍有大幅增加的可能。
符合居民大病保险支付范围的费用为4081.12万元,实际支付2492.82万元,大病保险支付比例达61.08%,符合自治区文件对居民大病保险支付比超过53%的要求。两年支出对比,增长率达30%(如表3)。
(三)居民大病保险实际保障效果
4083名参保人员总医疗费用为17468.65万元,其中统筹支出10365.21万元,占总费用的60%,大病保险支出2492.82万元,占总费用的14%,个人承担部分4357.89万元,占总费用的25%。柳州市为了进一步规范自费费用,将不在医保范围内的非治疗项目和用药标记为自费I,将不在医保范围内的治疗项目和用药标记为自费II。2014年,自费II项目属于居民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已统计在大病保险支付及个人支付中(如图1)。
居民大病保险有效降低患病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使其个人负担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后的40%下降为25%。人均医疗费用负担从1.74万元下降为1.13万元,下降6105元。
(四)居民大病保险收支平衡情况
2014年度,居民大病保险保费收入共计1429.06万元,实际支出2492.82万元,实际超支1063.76万元(如表5)。
郑州市居民 篇7
亚健康是身心情感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量状态或体验, 这种状态也被称为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浅病状态或第三状态。[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前苏联学者在研究中发现, 许多人机体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 但其生理状态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减退、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现象, 这种状态虽然没有明显的病症或体态特征, 也缺乏客观检查的阳性证据, 但却是一种潜在的病理信息, 人体不再处于“完整良好的状态”,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亚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动态过程, 及时对其进行干预和处理能使身体转为健康, 反之则会患病。[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国内学者王育学首次提出“亚健康”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据相关研究表明, 以“慢性疲劳”为症状的亚健康问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其发生率也正在以每年20%至75%不等的比例在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 全世界符合WHO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世界总人数的15%, 处于疾病状态的人群占15%, 剩余的70%人口都处于亚健康状态。[3]据估算, 到2020年, 中国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数将占疾病总负担的25%。目前, 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已超过七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掌握人们的精神健康状况, 重视对健康造成的负荷, 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卫生服务,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缓解慢性疾病刻不容缓。为了解郑州社区居民亚健康状况, 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主要从郑州市社区居民亚健康状态的自然发生率和特点着手进行研究。
二、郑州市社区居民亚健康现状
亚健康问题的实质是身心问题, 是人体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但却无临床检查证据的状态, 这种状态既可以反映在人的心理、生理等方面, 也可以反映在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等方面。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及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 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加大, 必然会对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调查发现, 郑州市社区居民亚健康人口所占比例为41.2%, 远远高于欧洲一些国家公布的20%的调查结果, [4]这可能与近年来城市居民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原因有关。调查中发现, 郑州市社区居民亚健康状态具有以下特点:
(一) 从性别来看。
根据我国相关研究表明, 女性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但在本次调查中却发现无论是躯体化亚健康状态, 还是精神亚健康状态都呈现出男性高于女性的现状。这既可能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男性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承担者有关, 也可能与男性在社会转型期承受的心理压力有关。
(二) 从文化程度上来看。
文化程度越低, 其躯体化、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越明显, 而拥有高学历和自己事业的人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不仅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能采用相对健康的行为来应对, 而且还能以愉悦的心情和心理状态来适应社会, 应对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刺激, 因而其亚健康发生率明显低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
(三) 从年龄上来看。
从国内研究状况来看, 35岁以上的中年人人群亚健康发生率较高, 调查中发现郑州社区居民中35岁以上人群的亚健康状态在最近几年更是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中年人无论在家庭中, 还是在社会上都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而且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正处于创业、社会竞争阶段, 这一阶段对他们来说, 既是走向辉煌的重要时期, 也是最艰难、最崎岖的阶段, 因而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更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到中年, 生理和免疫功能减退, 最容易产生亚健康状态。此外, 在调查中还发现, 在校生亚健康发生率仅次于中年人群, 这与在校生正面临着就业、学业等高压紧张阶段有直接关系。
(四) 从生活习惯来看。
调查中发现有熬夜、喜多盐多油口味重、有药物依赖、酗酒、吸烟或生活规律紊乱、不喜水果或蔬菜、缺乏运动等人群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三、郑州社区居民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
(一) 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以使社区居民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自我保健知识, 提高居民的健康观念和自我保健能力, 因而, 社区卫生部门应当在社区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或举办健康状态专题讲座, 大规模宣传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引导居民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改善身体机能, 全面提高社区居民对亚健康状态的认知程度, 预防和减少亚健康状况的发生, 促进身心健康。
(二) 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中。
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增强人们体质、提高人们心理素养的重要手段。身体是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是人才充分展现知识、道德和情操等软件的重要物质载体, 没有健康的身体硬件, 一切软件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因而,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是最具备竞争力人才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健康教育才能实现。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中, 既能使个人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 也能使人们更好地应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亚健康的发生。
(三)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受社会习俗、卫生服务和经济条件的影响, 人们会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如饮食无规律、酗酒、多盐多油多辛辣等不良生活习惯, 造成一些人超重肥胖、抑郁等躯体化症状和精神症状, 因而要保持健康状态不仅要选择合理的膳食结构, 多食水果、蔬菜等清淡食物, 改变高脂高盐、低膳食纤维等不合理、不科学的饮食结构;还要改善和戒除不良的生活行为,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劳逸结合;也要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既是促进亚健康向健康转变的最经济方式, 也是提高身体各方面机能、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 因而, 在生活中应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发生。
(四) 保持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走出亚健康状态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表明, 亚健康的形成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 要保持身心健康, 不仅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还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学会调节心理压力, 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五) 提高社区医护人员识别和处理亚健康水平。
亚健康状态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当前, 我国国内未识别和处理的亚健康状态更为严重。据相关资料表明, 国内只有5%的亚健康人群接受过精神障碍的治疗, 许多未接受过治疗的精神障碍症患者主要就诊于神经内科、中医科或内科。目前, 由于精神科专科医院和医师数量有限, 国内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设置精神科, 大量亚焦虑、抑郁等亚健康精神障碍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提高社区医护人员识别和处理亚健康水平, 使精神科专科医院服务渗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不仅能扩大医疗服务的范围, 而且还能减轻亚精神障碍造成的疾病负担, 使患者真正受益。
当前, 对亚健康的干预不仅是公共卫生需要着重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也是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只有加强健康教育, 才能使人们形成自觉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 才能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陇德.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12
[2].王志强, 孙薇, 吐达洪等.北京市崇文区居民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5
[3].王素琴, 孔繁增, 王健.河北北方医学院医科女大学生中亚健康状态的分布与表现形式[J].河北北方医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6, 3
郑州市居民 篇8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采用自愿参保的形式, 因此, 对制度是否知晓以及对制度了解程度居民是否愿意参保的前提, 也是制度实施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为了解泸州市居民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知晓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 对泸州市两个区县进行了研究, 以期为调查地区完善该制度确保其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年满16周岁、非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入户调查问卷,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逐一入户询问收集资料。调查对象的选取, 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 本研究共调查了泸州市2个区6个乡镇18个行政村中的703名城乡居民, 调查时间为2015年6~7月。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知晓现状、知晓途径、宣传满意度等情况。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调查问卷统一收回, 经质量核查, 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Epdi Data3.0双人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卡方检验、趋势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703名调查对象中, 男性295人, 占调查对象的42.0%;女性408人, 占调查对象的58.0%。城镇户籍173人, 占调查对象的24.6%;农村户籍的530人, 占调查对象的75.4%。调查者平均年龄为52.0岁, 其中以45~60岁和60岁及以上人群为主, 分别占调查对象的39.1%和32.3%, 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年龄构成有差异, 其中男性主要集中于60岁及以上, 女性集中于45~60岁, 具体性别年龄分布见表1。703名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 分别占调查对象的40.8%和27.5%, 文化程度为文盲占22.8%, 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占9.0%。调查对象中, 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 占调查对象的85.9%, 未婚占4.1%, 离婚占1.6%, 丧偶占8.4%。
2.2 调查居民家庭供养老人基本情况
2.2.1 家庭平均规模和老人数量基本情况。
703名调查对象中, 家庭规模平均为4.43人, 其中478名表示家庭中有60岁及以上老人, 占调查对象的68.0%。在家中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调查对象中, 53.8%的是有1个老人, 42.8%有两个老人, 具体情况见表2。
2.2.2 60岁及以上老人生活来源情况。
在家庭里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调查对象中, 本次发现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由儿女赡养和老人独立工作 (种地) 生活, 占老人总数的49.9%和41.9%。而社会保险养老金或商业保险的仅占10.28%和0.97。
在家庭里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调查对象中, 41.0%的调查对象表示供养困难, 表示一般的占50.4%, 表示没有困难的仅占8.6%。
2.3 调查对象最期望的养老途径
在最期望的养老途径中, 表示通过自我储蓄养老的为246人, 占调查对象的35.0%;表示希望通过子女赡养的方式的为199人, 占28.3%;希望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的为197人, 占28.0%;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其他方式的分别为20和41人, 分别占2.8%和5.8%。
2.4 调查对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现状
2.4.1 调查对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知晓率。
所谓知晓率是指受调查居民知晓我国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不包括其本已参保该制度、但是对该制度完全不了解、经由调查员解释后才清楚的人员。
在703名调查对象中, 515名调查对象表示听说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制度的知晓率为73.3%。
2.4.2 调查对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知晓途径。
在515名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查对象中, 知晓的途径主要周围人或邻居交谈、政府部门宣传, 分别占知晓人数的67.4%、65.8%, 具体情况见表4。
2.4.3 知晓人群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程度。
在515名知晓的人群中, 40.8%的人群对于该制度的知晓程度是一般, 而非常了解和了解的仅占1.2%和26.6%, 而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占到了28.5%和2.9%。
2.5 调查地区居民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5.1调查地区居民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单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调查地区居民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在文献阅读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 分析了调查区县、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籍、家庭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供养老人是否困难、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自我批评家庭经济状况、最期望的养老途径、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养老程度12个因素, 经卡方、趋势卡方或确切概率法,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年龄 (趋势=5.103, P=0.024) 、文化程度 (=13.777, P=0.001) 、婚姻状况 (确切概率P=0.003)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12.927, P=0.012) 、最期望的养老途径 (=32.177, P<0.001) 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养老程度 (趋势=72.750, P<0.001) 。
2.5.2调查地区居民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因变量,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和文献研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 拟合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采用forward:conditional法) , 进入模型的变量包括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最期望的养老途径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程度, 具体模型见表6。分析发现, 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或中专及以上的知晓率较文化程度为文盲的高, 分别是其的2.083和2.106倍;婚姻状况中已婚的知晓率较未婚的高, 是其的2.241倍;家中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知晓率较没有的高, 是其的1.522倍;最期望的养老途径中, 通过购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知晓率较子女赡养的知晓率高, 是其的4.826倍;认为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率较一般和没有的必要的高, 分别是后两者的4.274和3.322倍。
4 讨论
4.1 城乡居民养老途径主要为儿女赡养和自我储蓄养老, 保险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本次调查发现, 在家庭里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调查对象中, 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由儿女赡养和老人独立工作 (种地) 生活, 占老人总数的49.9%和41.9%, 而社会保险养老金或商业保险的仅占10.28%和0.97%, 表明当前调查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仍然是由儿女赡养和依靠自我储蓄的方式进行。这种以家庭保障和自我保障为主的养老形式, 给家庭来带了较为沉重的负担, 在家庭里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调查对象中, 41.0%的调查对象表示供养困难, 表示一般的占50.4%, 表示没有困难的仅占8.6%。在如此沉重的家庭养老负担下, 居民依靠社会保险制度解决养老问题的意识仍显不够, 数据显示调查人群最期望养老方式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自我储蓄养老、子女赡养, 希望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的仅占28.0%, 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4.2调查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率有待提高, 对制度的了解程度有待加深
本次发现, 调查对象的制度的知晓率仅为73.3%, 距离建立时所提出的“2020年前, 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 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 更好地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的目标, 制度的知晓率仍然有待提高。且本次调查还发现, 即使是在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群中, 对制度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在知晓的人群中, 40.8%的人群对于该制度的知晓程度是一般, 而非常了解和了解的仅占1.2%和26.6%, 而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占到了28.5%和2.9%。上述结果说明知晓人群中, 大部分仅仅是听说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但是对该制度的覆盖人群、基金筹集、基金支付等具体内容了解程度不深。
4.3 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最期望的养老途径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是城乡居民是否知晓制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多因素分析后发现, 当控制了其他因素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最期望的养老途径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居民是否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重要影响因素。分析发现, 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或中专及以上的知晓率较文化程度为文盲的高, 分别是其的2.083和2.106倍, 其原因是文化程度高的对新鲜事物的感知程度较高, 更愿意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新知识, 对制度的知晓率自然也更高。婚姻状况中已婚的知晓率较未婚的高, 其原因可能是婚姻中是已婚的人员年龄普遍比未婚的大, 对自己和家庭中养老问题更为关注, 因此知晓率更高。家中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知晓率较没有的高, 是其的1.522倍, 其原因可能是家中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养老负担更重或者本身该老人已经加入了该制度。最期望的养老途径中, 通过购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知晓率较子女赡养的知晓率高, 是其的4.826倍, 这主要是已经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群已经具有较强的保险意识, 也对各类社会养老保险比较关注, 因此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程度更高;认为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率较一般和没有必要的高, 分别是后两者的4.274和3.322倍, 这主要是因为认为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的人群普遍保险意识较高, 在日常生活中, 会去关注有一些什么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具体如何运行、自己可以参加哪些养老保险。
5 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地区城乡居民保险意识不强、制度的知晓率和知晓程度都有待提高, 因此, 应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 以增强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提高制度知晓率和知晓程度, 以促进居民进一步了解、参加养老保险, 实现由“自我+家庭保障”转向“社会+国家保障”。切城乡居民知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途径主要周围人或邻居交谈、政府部门宣传, 因此, 在宣传时, 笔者认为应该以政府为主导, 以点带面进行宣传。
政府为主导, 是指主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作为制度的宣传主体, 集中多方面力量、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具体而言, 首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方案。在做宣传方案时, 应力求简单明了, 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 具体的细节要简单直观, 以提高宣传效果。同时, 在宣传方案中应详尽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动员哪些人参与宣传, 以提高宣传的效率。其次, 在正式宣传开始前, 可聘请相关专家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负责人对下一级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对政策进行详细的解读, 确保对政策的理解准确无误。第三, 充分发挥各级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力量进行宣传, 一是可发动社区、村级干部, 深入居民家中将政策宣传解读到位, 解释一些居民的疑虑, 尤其是要打消城乡居民因以往社会保障政策的消极影响。二是宣传时应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 如社区和村组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和保险金发放机构之间的衔接, 同时做好宣传, 让居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了解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本知识。三是考虑基层机构人手可能会出现匮乏状况, 可以考虑和高校院校等机构合作, 以学生实习实践的形式开展宣传工作。
以点带面宣传, 是指在宣传时可以重点针对部分人群先做宣传, 再由这部分人群向其他人群宣传。本次调查发现, 是否知晓会受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最期望的养老途径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的影响, 因此, 宣传时可以首先针对文化程度、已婚、家庭中已经有60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意识比较强的人群先做宣传, 当这部分人群对制度有了解后, 再通过他们对周围邻居和亲朋好友进行宣传, 以克服单纯政府宣传可能引起居民不信任、宣传时部分居民不在现场等影响宣传效果的问题,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程度, 以增强其保险意识, 提高参保积极性。
摘要:为了解调查地区居民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知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法, 对703位农村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 调查对象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率为73.3%;知晓的途径主要是周围人或邻居交谈、政府部门宣传;在知晓的人群中, 40.8%的人群对于该制度的知晓程度是一般, 而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占到了28.5%和2.9%;影响是否知晓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老人、最期望的养老途径和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上述结果说明城乡居民养老途径主要为儿女赡养和自我储蓄养老, 保险意识需进一步加强;调查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知晓率有待提高, 对制度的了解程度有待加深。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知晓
参考文献
[1]罗维.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居民养老保险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2]张安定, 锁利铭, 刘俊.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3 (1) :51-54.
泰州市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建议 篇9
关键词:泰州,居民收入,倍增,路径,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与2010年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在2020年的时候将实现倍增突破。为此, 泰州市提出“六年倍增计划”, 即在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情况下, 2016年泰州市居民收入要在2010年居民收入的基础上实现倍增。本文对泰州市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进行评估分析, 针对已有的薄弱环节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泰州市收入水平现状
(一) 现阶段泰州市收入水平逐年增长, 但每年增长的幅度并不大。
自2000年开始,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 各行业的蓬勃发展, 泰州市的居民收入逐年增长, 呈稳定上升状态, 2011年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为8.5%, 2012年增速为10.9%, 2013年增速是7.6%。将这三个数据与泰州市“六年倍增”计划中所制定的序时年均实际增速相比, 要低几个百分点。这就表明在2011~2013年这三年中, 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要比预期慢。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2011~2013年的增速为12.7%、11.2%和9.5%。
(二) 当前泰州市居民收入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群体的居民在收入上有所不同;另一个则是不同行业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则不同。一些工作于电力企业、金融企业等垄断性行业的居民在收入上比较高, 而从事渔业、农业等传统行业的居民收入则相对较低。据调查显示, 泰州市城镇居民在2012年时, 于非私营单位工作者平均收入为42, 985元。其中, 从事于制造业的工作者平均收入为34, 096元, 而从事生活性服务业的工作者平均收入为26, 000元, 这二者的收入要比平均收入低得多。
(三) 泰州市缺乏带动居民收入倍增的因素。
自2000年开始, 泰州市居民虽然在工资性收入上有所增长, 但其在总收入的比例却越来越少。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收入, 难以实现成倍增长。除此之外, 居民劳动者所拥有的技能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 尤其是农村居民, 其文化水平不太高, 在岗位技能上有所欠缺, 以至于其无法满足当下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二、泰州市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成果
泰州市自实施“六年收入倍增”计划后, 其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获得了不错的成效。泰州市2013年的整体经济状况良好, 一直呈现稳定的增长状态。据调查, 泰州市不仅城镇居民收入增加, 乡村居民收入也有所增加, 整个农业发展情况良好。2013年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32, 538元, 相比2012年同比增长9.6%, 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2012年同比增长11.4%。江苏泰州市的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相比于2012年, 泰州市的农村劳动力比重高出了1.1个百分点。通过以上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 在执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之后, 泰州市的居民收入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 促进了泰州市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保障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制约泰州市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主要因素
(一) 居民工资收入差距大。
由于泰州市居民所从事的工作单位有所不同, 其在工资收入上也存在差异性。传统企业的发展和新兴企业在员工工资上仍具有差距, 这就使得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另外, 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相比, 工资要稍高些。这种差异性对泰州市收入倍增计划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泰州市的居民收入虽然一直在递增, 但是增长幅度却比较小, 这就导致人们的消费水平不高, 行业产能量大过市场需求, 造成了资源浪费。居民工资在其总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少, 收入结构不平衡, 影响了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根据2010年的数据统计, 我们可以发现在泰州城镇居民收入中, 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59%, 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29.1%, 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0.0%, 而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9%。以上数据表明, 泰州市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不合理, 使得泰州市“六年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二) 受客观环境影响。
这里所说的客观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人口红利消失;另一方面则是指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 我国社会出现了老龄化现象, 劳动力逐渐减少, 以至于劳动成本增加, 工资水平上升, 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在泰州市, 职工退休金标准不断提高, 连续8年上调, 按道理来说企业退休人员的薪资不断增长, 但是调查显示大多数退休人员认为退休金还有待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物价过高, 上涨幅度太大, 这种情况制约了收入倍增计划的开展。而严峻的就业也影响着收入倍增计划的开展, 逐年增加的就业人数, 不利于收入倍增计划的执行。通货膨胀将影响到物价的稳定性, 若是物价缺乏稳定性, 变动比较大, 那么将会对泰州市“六年收入倍增”造成不良影响。泰州市的收入倍增计划还会受到就业状况的影响, 当失业人数越来越多, 就业难度越来越大的时候, 就难以实现收入倍增计划。
四、泰州市进一步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建议
(一) 在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基础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一, 要建立健全经济增长机制, 确保泰州市居民收入能够随着经济发展一同增长, 合理调整和优化工资在居民总收入中的比例。根据实际情况来完善政府税收制度, 有效处理企业利润与劳动成本之间的关系, 以实现政府与居民的双赢, 从而保障人民的收入水平;第二, 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 对其进行有效调节, 实施有效的再分配, 以提高泰州市社会福利水平。要对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制定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 以充分利用财政资金, 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第三, 提高工资在居民总收入中的百分比, 政府和企业应当重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二) 扩大经济收入, 提高经济总量。
为了确保泰州市能够完成“六年收入倍增计划”, 其应当扩大泰州市居民的经济收入, 提高经济总量, 以为实现收入倍增计划提供有效保证。因此, 泰州市应当重视现代产业的多方面发展, 创建科学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经济转型, 通过经济增长来带动就业, 提高居民工资收入, 促进消费增长。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消费增长又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要优化居民收入格局:第一, 要重视创新, 建立健全的企业创新体系, 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收入倍增的做法, 可以借鉴于日本, 然后结合泰州市自身的社会特点来实施。第二, 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管理, 优化产业结构。首先, 要奠定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提升重大项目层级;其次, 要重视传统产业中的重大项目, 创新传统产业的相关技术;最后, 要引入先进的企业项目技术, 优化改革产业结构, 以推动我国高新产业的长远发展。第三,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专业化生产, 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利用创新手段来实现产业链的发展, 通过整个产业链来带动各个企业的技术改进, 扩大企业规模, 从而实现增收。第四,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发展环境, 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减少企业劳动成本, 促进企业利润的增加, 从而为居民带来更高的劳动报酬。
(三) 提高就业率, 保障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第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来执行, 鼓励中小企业良好发展, 以提高泰州市就业率。要鼓励中小企业加快完成资本积累, 推动一些需要更多劳动力的企业稳步发展, 从本质上解决就业问题。另外, 要重视服务行业的发展, 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前景良好, 并且容纳了大多数大学生;第二, 制定完善的就业制度, 为居民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选择, 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将政府的各项就业政策贯彻落实于实际中, 帮助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可通过一些公益性岗位如保安、保洁等, 来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从业问题。应鼓励居民进行自我创业, 充分发挥创业鼓励政策的作用, 对创业人员给予一定的支持。可降低中小企业创业资金门槛,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创业中的融资问题, 以推动泰州市自主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提供重要保障。应加大宣传创业优惠政策, 提高居民的自助创新意识,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可以充分利用倒闭公司的资源, 如厂房设备等, 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和技术。
(四) 重视农民增收问题, 促进农民工资水平的提升。
第一, 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保障农民的工资收入。为提高农民薪资水平, 首要问题便是处理好农民就业问题, 因而泰州市应重视对农民的职业培训, 加强农民的技能训练, 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 以使其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 增强自身竞争力, 从而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工作。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乡镇发展环境, 推动乡镇企业的特色发展, 以促进农民增收;第二, 提高泰州市人民的创业思想, 使其能够通过创业来制造财富, 以提高人们的财富水平。泰州市农民能够实施规划种植, 经营管理小农场, 根据自己土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计划, 实施高效率的经营。要加强农民产业化发展, 重视农副产品的经营, 开展自己有特色的农副产品, 以推动泰州市乡村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可以实施“全程托管”模式或是组建小农场, 来种植一些符合泰州市土壤生长的农作物, 并对其进行集中化管理, 实施合作经营, 做好优质的服务, 以增加农民收入, 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 实施规模化的合作经营。要将泰州市的土地等进行规模化管理, 采用集约经营方式, 以推动农民产业化进程的发展, 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工资收益。应不断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 实施强强合作的经营模式, 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让更为专业的懂得经营的人来管理更多的土地,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增加农民的各项收益;第四, 加强社会保障, 增加转移性收入。为实现农民增收, 泰州市应当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 对农民进行一定的补贴, 加强乡村居民公共服务, 提高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 增加其转移性收入。
(五) 制定完善的工资稳定增长体系, 保障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第一, 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薪资情况, 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以此促进整个社会薪资收入的增长。不仅要贯彻落实中央所制定的工资分配制度, 还应当结合泰州市居民收入的具体情况, 来执行一些地方性政策, 以提高居民收入, 增加工资。对于居民收入的某些隐性部分, 应予以透明化;第二, 根据整体社会经济水平来调整泰州市居民的最低工资水平, 最低工资水平标准的提高, 有利于保障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可建立健全的工资增长体系, 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居民工资状况, 确保居民的工资涨幅能够跟上物价上涨幅度;第三, 要加强对泰州市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 制定合适的社会养老保险, 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险,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要加大对保障资金征缴的力度, 从多方面来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并将其用在合适的地方;要按照中央所颁发的社保政策来执行社保工作, 给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有效解决居民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要重视社会福利工作的开展, 积极发展慈善事业, 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来筹集捐助资金, 帮助社会中有需要的人们;另外, 要提高城镇居民对商业保险的认识, 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 从而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延信.农民收入倍增的意义、难点及实现路径[J].中国经济时报, 2013.3.18.
[2]彭刚, 苑生龙.居民收入倍增的学理认知及宏观解读[J].改革, 2012.11.
[3]江建平.全民宽裕: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指向[J].江海学刊, 2011.10.
台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构成分析 篇10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考虑到统计项目的一致性,本文采用了台州市2004—2013年近十年的统计数据[2~3]。
由上页表1和表2可知,2004—2013年十年间,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 113元提高到37 0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6 008元提高到16 126元,分别增加了1.30倍和1.68倍,平均年增长率分别达到9.79%和11.62%。 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要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整体水平低,仅高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个百分点的年平均增长率,根本不足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很小,即仅从2004年的2.68缩减到2013年的2.3(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上,十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4年的10 705元扩大到了2013年的20 912元。
二、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分析
据台州统计年鉴[2],可支配收入是指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由上页表1可知,2004—2013年的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从其总收入中扣除5.1%~6.52%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等所余下的部分,通常这些扣除是刚性的。
2004—2013年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7.75%~66.34 %,平均59.96%,经营净收入所占的比重为12.44%~17.72%,平均15.21%,财产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为2.42%~6.04%,平均4.66%,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为18.8%~21%,平均20.18%。可见,对总收入贡献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再依次为转移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见上页表1)。
表2显示,2004—2013年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是37.42%~47.33%,平均42.03%, 但近三年的比重增加比较明显,达到了45.91%~47.33%;经营收入所占的比重是40.79%~50.04%,平均为46%,近三年有比较明显的下降,为40.79%~42.74%;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为5.72%~9.08%,平均7.1%;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为2.98%~6%,平均4.86%。可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收入组成,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小。
三、结语与讨论
1.从上述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分析可知,要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首先应抓住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大的因素,即城
摘要:对比分析2004—2013年台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构成,探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途径,以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以期促进台州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台州,城乡居民收入,现状,构成
参考文献
[1]刘江.台州,不断突破的“民营经济”高地——对话台州市市长吴蔚荣[J].浙江经济,2012,(18):34-36.
[2]台州市统计局.台州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台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徐州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篇11
(一)文化消费的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经济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954年,他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探讨了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虽然没有被列入到广为人知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排列中,但是马斯洛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属于一种高级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充分说明,人的需要层次是一个从低到高的渐进上升过程,当人们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产生能够实现身心健康、精神充实、 自我完善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与之相伴的人类消费需求的上升发展也是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消费水平快速提高、产品供给异常丰富的现代经济社会,人们的消费必然会超越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低层次功能性消费阶段,更多的进入精神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领域, 这些消费领域大多属于文化消费的范畴。
(二)积极发展和引导文化消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文化消费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文明程度和精神状态。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曾经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快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十八大以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成为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的兴起既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有力引擎,也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基本消费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消费需求必然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这就要求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事实上,城市中大行其道的广场舞和农村地区庸俗文化占据婚丧嫁娶舞台的现状,客观上反映了精神文化产品的匮乏。研究居民文化消费的特点,就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用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
(三)把握文化消费的规律与特点,有利于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为制定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文化消费需求开展研究,才能从全局的角度准确把握居民文化消费的形式、内容和发展趋势,才能以此为依据,科学地调整不同类型文化产业的结构比例,使其更为科学合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当今需求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研究文化消费、探索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促进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对国内整体消费需求的提高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微观角度来看,文化消费行为和习惯的命题涉及培养何种消费精神,树立何种消费观,养成何种消费审美标准,培育何种消费潮流和时尚,现代消费手段如何承载传统消费习俗等问题,这些领域的研究会对文化产业部门的发展运营起到重要的指向作用。
二、文化消费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的界定
从广义上看,文化消费的定义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方式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主要是指居民在参与教育学习、享受艺术、休闲娱乐等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知识与艺术的熏陶、满足精神享受而实施的消费行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文化消费的内容比较广泛,在现行的统计口径中,文化消费主要就是指教育娱乐文化用品及服务的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 旅游观光四大类。
(二)文化消费的特点
文化消费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位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它是一种高级需要。因此,文化消费有别于传统的物质消费,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文化消费具有精神的无形性,它虽然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产品作为载体才得以实现,但是这些物质产品又不是文化消费的全部,只是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手段和载体,人们消费的是这些物质产品的精神附加值。第二,文化消费的动态累积性,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时不仅可以得到即时满足,更可以获得文化艺术的积累和增长,从而对文化消费产生更大的消费欲望,这个特点不仅不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还可能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现象。第三,消费主体文化消费能力的差异性。一般而言,对于物质产品的消费,人们的消费评价往往比较直观,但是文化消费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精神产品的消费要求消费者必须具备如何消费、如何使用消费对象的能力。这就导致相同的文化产品在不同的消费主体中,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消费评价,这深刻反映了文化消费主体能力的差异性,也对文化产品的市场细分和目标消费者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徐州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特点
(一)徐州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分析
近年来,徐州连续多年以超过13%的GDP发展速度,稳定、 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生活、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2011年,徐州居民消费总量达1186.50亿元,其中,徐州城镇居民消费总量达到883.25亿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达到303.25亿元,文化消费总量也随之增长,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达110.07亿元,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总量达到42.18亿元 (见表1)。
2007至2011五年间,农村居Á民文化消费平稳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14.13%,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尽管呈现出小幅波动,但总体增速较快,年均增长速度为19.18%。文化消费总体上呈现出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增长态势(见图1)。
(二)徐州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分析
在现行的统计调查中,文化消费支出分为“文化娱乐用品”、 “文化娱乐服务”和“教育”三项。其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具有休闲倾向,主要包含“文化娱乐用品”及“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教育消费支出具有学习倾向的,主要包括用于子女及个人的学杂费、教材和托幼费等项目(见表2)。在文化消费支出整体快速增长的趋势下,这两部分文化消费的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教育消费依然是文化消费的主体,2007至2011年的五年间,教育在文化消费中的比例平均达到47.66%,教育支出的变化直接影响文化消费的绝对数值发生变化,教育消费的波动较为明显的体现在文化消费总支出上。其次,在文化娱乐消费中,“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表现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稳步上升。具体表现为:城镇居民的“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在绝对值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同时,“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在整体文化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出同向的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随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大,文化产业投入的增多,拓展了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使服务型文化娱乐消费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同时,“文化娱乐用品”消费在文化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有缓慢的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在到达一定的消费阶段后,与其他类型产品消费一样,人们对实体产品的消费会放缓,服务型消费会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也表现出文化娱乐服务类项目的巨大市场潜力(见图2)。
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策层面
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指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首先,确定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文化产业的地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环境支持。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消费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支出结构来看,教育支出在整个文化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义务化远没有实现,自主教育必然会挤占家庭的消费空间,制约其他类型文化消费产品的消费。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的环境,仍然是政府最主要的任务。同时,政府需要利用政策扶持、财税调节等手段,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及价格,采用政府购买、票价补贴等多种文化惠民方式,降低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成本,促进居民在文化消费领域的消费均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企业层面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作为消费的主体与产品的提供者,存在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文化消费内容的变化和文化消费载体的拓展必将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从而产生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形成新的文化消费趋势,使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升级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生产文化产品的文化企业首先必须从文化消费的特点出发,确立多元化与多层次性的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提供形式多样的系列文化产品,以适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收入阶层人群对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充分挖掘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文化资源, 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载体,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增加创意性、文化性、服务型文化产品的产出,提供更加丰富、先进、独特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全社会消费的引领作用。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消费的增长,研究文化消费的发展规律和消费结构,把握文化消费的规律与特点,能够为发展文化产业,制定相应文化产业政策提供依据。文章梳理了2007—2011年徐州市文化消费的相关数据,采用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证实随着徐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徐州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增长态势;在文化消费结构中,教育支出所占比例表现较为平稳,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例呈现出增长趋势,文化娱乐用品支出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揭示了徐州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规律,并对政府制定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企业经营发展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郑州市居民】推荐阅读:
郑州市城区08-03
郑州市郊区10-12
郑州市老龄产业研究12-11
郑州市旅游职业学院06-15
郑州市学历证明格式11-28
郑州63中“郑州慈善日”活动简报12-10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05-11
郑州市场调研报告08-28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