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现状

2024-09-09

职业病危害现状(共12篇)

职业病危害现状 篇1

背景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 中第20条第2款规定: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 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每3年至少进行1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 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 中第20条规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 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每年至少进行1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 2002年~2013年我国相继制定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则》 (AQ/T 8009—201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等职业卫生标准。但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中仍缺少“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规范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为规范山西省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科学全面反映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程度, 为用人单位实施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依法科学地进行监督管理, 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 由山西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组织起草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规范》 (DB14/T1040-2015)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DB14/T1040-2015) 两项地方标准于2015年4月10日正式实施。作为指导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规范文件, 两项标准对现状评价项目和定期检测项目的原则、依据、范围、内容、方法、程序、报告编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标准解读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规范》 (DB14/T1040-2015) 地方标准共9章, 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原则、评价依据、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报告编制格式等。

第1部分为范围说明。标准规定了山西省非煤行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原则、依据、范围、方法、内容、程序、报告编制格式。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存在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 每3年1次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第2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标准引用的7个规范性文件。

第3部分为术语和定义。对标准中涉及的用人单位、职业病、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严重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评价单元等19个术语进行了解释说明。

第4部分为评价原则。规定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应遵循以下2个原则: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控制、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 防治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 明确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接触水平, 分析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

第5部分为评价依据。标准规定,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的任务依据、评价过程中应遵守和使用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相应标准内容。

第6部分为评价范围。主要针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效果、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情况, 包括用人单位产生和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公用工程等。

第7部分为评价方法。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特点, 可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分析法、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风险评估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 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第8部分为评价内容。列出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服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包括建筑卫生学,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 辅助用室,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运行情况等。

第9部分为评价程序。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内容。评价准备阶段包括收集资料与初步现场调查、编制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方案;评价实施阶段包括: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病危害评价, 提出措施建议、关键控制点、评价结论;报告编制阶段包括:汇总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 完成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与规范性附件的编制,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对用人单位现状评价工作的结论性内容与结果, 用语规范、表述简洁, 并单独成册。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 (DB14/T1040-2015) 地方标准共9章, 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原则、评价依据、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报告编制格式等。

第1部分为范围说明。标准规定了山西省非煤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原则、依据、范围、内容、方法、程序、报告编制。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 (煤矿除外) 每年1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第2部分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标准引用的11个规范性文件。

第3部分为术语和定义。对标准中涉及的用人单位、职业病、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工作场所、工作地点、职业卫生调查、工作日写实、关键控制点等12个术语进行了解释说明。

第4部分为检测原则。规定了职业病危害检测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明确用人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分析其危害程度,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工作场所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建议。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在用人单位生产运行的实际状态下进行。

第5部分为检测依据。标准规定, 职业病危害检测工作的任务依据、评价过程中应遵守和使用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相应标准内容。

第6部分为检测范围。主要针对用人单位产生和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公用工程, 主要针对其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第7部分为检测内容。标准中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内容, 主要针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建筑卫生学检测。

第8部分为检测方法。列出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相关职业病危害检测标准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建筑卫生学检测。

第9部分为检测程序。标准规定了职业病危害检测技术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内容。检测准备阶段包括:初步现场调查、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方案;检测实施阶段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查和建筑卫生学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并对本次的检测结果做出总体结论;报告编制阶段包括:汇总实施阶段获取的各种资料、数据, 完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编制, 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对用人单位现状评价工作的结论性内容与结果, 用语规范、表述简洁, 并单独成册。

意义

该标准制定后能够规范山西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统一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的结构与内容;能够提高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能够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能够准确地反应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强度) 及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情况的动态变化;有利于山西省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防治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病危害现状 篇2

情况报告

黑龙江豪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黑龙江豪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整改情况报告

安达市安监局:

针对黑龙江美信职业卫生环境评价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对黑龙江豪运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书》中提出的控制职业危害的整改建议,我公司整改情况如下:

一、生产车间(造气厂房、络合厂房)已经按国家排风标准要求设置了机械通风装置,并进行了联锁,事故通风设施通风次数每小时不少于12次。

二、车间出入口、通道、走廊、楼梯等场所均设置了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并增加了局部照明,照明设施照度达到150-200LX以上,已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要求。

三、公司已为员工提供和配置了防护性能较好的3M防毒面具和全面罩式防护用品,并按规定定期更换,符合《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的要求。

四、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及《用人单位职业防治指南》的要求,已建立了职业管理措施,制度了本公司职业卫生工作方针,设置了职业防治领导机构,明确了相关组织的职能,职业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了职业防治计划及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岗位操作规程,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健全了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设置了警示标识、警示说明和公告栏。

职业病危害现状 篇3

关键词:煤矿企业;职业危害;对策;措施

1 粉尘危害

煤矿工作一般都是在地下进行的,煤块被掩埋在地下,需要人们刨开表层的土壤进行开采,煤矿埋藏的地方会比较干燥,再加上煤矿一般在我国北方分布的较多,北方的空气干燥,而且还会经常有大风天气,这样就会使得挖掉的土壤被风吹走,漂浮在空气中[1]。因此就会产生很多的粉尘。再加上地下矿井的地方通风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粉尘就会长时间的驻留在空气中,不易扩散。开采煤矿的员工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开采工作,并且一般只能在那个小范围内活动,不能接受新鲜的空气,这样就会导致人体吸入较多的粉尘,严重危及他们的健康。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对员工的身体产生影响,尤其是会对员工的肺部造成严重的损伤。

相应对策:

粉尘一般都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因为粉尘颗粒比较细小,因此也容易被人体吸入。我们可以在员工进行开采作业的时候,让他们佩戴有一定的过滤作用的口罩,这样可以防止粉尘直接大量的进入人体。因为空气的干燥所以粉尘不容易结成颗粒物降落下来。我们可以在煤矿工作地点进行适当的洒水方法,增加空气中的湿度,让粉尘不会漂浮在空气中。减少人体与粉尘的接触[2]。

2 煤矿坍塌危害

煤矿一般都是在地下进行开采的,开采过程中需要对土层进行改造,而且煤矿周围的土质都会比较松软。本来就不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而且在开采的过程中会因为人为的一些原因造成地表土层松动,以至于导致地基不稳。在工作的时候一般都会把挖掉的土壤直接随意堆积在矿井附近。增加了地表的承受力,并且对这些土壤不进行相应的处理,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就会更加容易造成地表土壤的不稳定性,导致矿井出现坍塌的危险。

相应对策:

对于矿井坍塌这个危害是可以通过人的力量让其减少发生的次数的。我们可以在矿井里面加固固定用的木头,增加木头的数量,让更多的地方得到固定。同时还应该对刨掉的土壤进行处理,或用于掩埋或者将其运离矿井的边缘,使得地表的土壤不再容易松动。而且格外要注意的是在开采煤矿的同时要注意仪器的使用,不要让仪器产生太剧烈的震动,以免造成土层断裂。让地基稳固一些,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护好矿井,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3 瓦斯爆炸的危害

煤块储藏的地方一般还会产生其他的一些能源,天然气就是其中的一种,天然气的质量小,密度低,一般都会分布在比较上面的地方,在开采煤矿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天然气的出现,这些天然气混合在矿井的空气里面,而且含量相当的多,再加上矿井里面处于闷热不透风的状态,还有一些机器的使用会产生微量的火花,因此非常容易造成瓦斯的爆炸。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爆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爆炸时产生的热力会伤害到很多的人,严重的还会导致大面积的地表塌陷。

相应对策:

瓦斯爆炸事故属于严重危害类型,对此应该有更多的关注和更好更全面的解决方法。瓦斯爆炸主要是由充斥在空气中的天然气引起的,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空气中天然气的含量。比如创造更好的通风效果,增大空气的流通量,以此让天然气能够散去一些。还可以通过较好的技术手段把天然气收集起来用于其他的用途。在矿井里要格外注意火花的产生,使用机器上尽量减小摩擦。对于矿井闷热的环境也可以采用增加空气流通的方法解决。尽量使用更多的方法去解决这类问题,创建一个更安全的开采条件。

4 噪音危害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会由于机器的使用和一些其他的原因而产生很大的噪音,由于矿井的面积都比较小,空间狭窄,而且壁面也很厚,透音效果差,使得噪音在壁面上来回的反射,增大了噪音的音量。虽然噪音在短时间内对人体不会产生致命性的危害,但是如果长时间的处于那种工作环境中会对人的耳膜和大脑产生严重的危害。而且噪音这个危害一般都是很容易被人忽视掉的,因此他造成的伤害或许比其它的危害要更加严重一些。

相应对策:

对于噪音危害,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在煤矿开采的时候,对于机器的使用要进行选择,尽量使用性能高的机器进行作业,减少噪音的产生。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消声效果的材料来填充矿井,减少噪音的音量,让其不会对人的耳膜产生太大的刺激[3]。还可以在员工工作的時候采取保护性的措施,佩戴一些隔音的东西,尽量减少噪音进入人耳的机会,保护好工作人员的神经系统。

5 小结

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工业的进步,而工业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生活的改变。因此社会关注的焦点也会产生变化。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关于煤矿开采事故的报道,每一次这样的事情发生就会引起很大的社会舆论,而更多的则是对煤矿企业采取的安全措施的质问。虽然煤矿的开采支撑着很多工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对于煤矿开采中的危害却是不能忽视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煤矿开采这一职业的安全问题。如何使得煤矿开采这一职业更加安全,是企业和国家层面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企业应该尽其所能的创造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而国家则应该建立健全这方面的法规政策,对煤矿开采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监督。共同创造一个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的通知[J].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2010(09)

[2]朱秀萍,秦天榜,徐应军,范红敏,范雪云,袁聚祥,金玉兰,沈福海,姚三巧.国有煤炭企业职业危害管理现况调查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09)

[3]王忠旭,秦汝莉,李玉珍,赵容,李建国,赵春香,刘茁,张秋玲,朱宝立.我国23家煤矿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现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06)

电镀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该厂始建于 1965 年,2000 年 10 月改制为 有限公司,2012 年产值 1 855 万,现有职工 76人 。厂房面积1 940 m2,主要有2间电镀车间,实行每天8 h, 每周5 d工作制。

1.2 生产工艺流程 见图 1。

1.3职业卫生调查现场了解该厂的生产规模、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及布局、原辅材料、劳动者的工作状况、职业病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及佩戴情况、职 业卫生管理制度等,确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及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铬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 、硫酸及三 氧化硫和 氢氧化钠 的采样使 用BFC-35E双气路空气采样仪,氯化氢及盐酸和氰化氢的采样使用TDP-1000B双气路气体采样仪。测试依据文献[1-7]的规范和方法进行,评价标准采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8]。1.5职业健康检查按照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要求,对该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2 结 果

2.1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电镀车间主要有碱缸、硫酸缸、盐酸缸、铜缸、镍缸、铬缸等设备,操作工接触氢氧化钠、硫酸及三氧化硫、盐酸及氯化氢、氰化氢、镍及其化合物和铬及其化合物。

2.2卫生防护措施该厂主要生产方式都是手工操作,各种生产缸均未安装机械通风排毒设施,仅在铬缸中添加了F53抑雾剂、在铜缸中添加了抑雾剂,来防止电镀加热过程中大量有害气体蒸发。

2.3个人防护用品该厂为员工配有工作服、工作帽、防护镜,接毒工人佩戴专用的防毒面罩(新华化工厂生产3号虑毒罐)。

2.4检测结果该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氢氧化钠、硫酸及三氧化硫、盐酸及氯化氢、氰化氢、镍及其化合物和铬及其化合物,共6种。根据GBZ 159-2004,对6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别检测了2个点。检测结果中有2个铬及其化合物检测点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超标 ,其短时接 触最高浓 度是短时 接触容许 浓度 (PC-STEL)的2.42倍,其余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见表1。

2.5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该厂在2013年3月委托上海市某医院对58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本次健康检查应检人数为58人,实际检查58人,检查率为100%,检查出3人患有其他疾病(肾结石、胆囊炎、甲状腺肿大),转内科诊治;2人复查;其余均正常。

3 讨 论

从生产工艺流程、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构成及接触人群的人数分布等情况来看,目前该电镀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氢氧化钠、硫酸及三氧化硫、盐酸及氯化氢、氰化氢、镍及其化合物和铬及其化合物。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厂铬及其化合物检测结果的浓度不符合我国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原因与电镀车间内生产设备上未安装机械通风排毒设备、车间布局较密集、抑雾剂使用效果不理想、铬缸中溶剂的浓度高等因素有关。而该厂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主要与各个生产缸中溶剂浓度低有关。因此,该厂现阶段职业病危害防护的重点应放在铬及其化合物检测及其操作工的防护上:1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中的铬及其化合物进行检测。2铬酸缸操作位上安装机械通风排毒设备,或者有条件的改进生产工艺。3加强对接触铬酸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和宣传教育,减少接触时间及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4职业禁忌证人员应及时调离岗位。

现场调查中还发现,该厂职业卫生管理由兼职人员负责,公司虽然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也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进行了职业性健康检查,但是由于兼职人员的职业卫生知识有限和职业病防治意识不强,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卫生习惯不好、自我保护意识差,所以发放的防护用品佩戴率不高。因此,该厂职业病危害的防护不能仅仅依赖于添加抑雾剂。而没有机械防护设施,没有宣传教育措施,没有完善的综合防护措施[9],不可能长期可靠地保证工人职业健康。事实说明,加强行政监管,督促建立和健全完善的职业卫生综合防护措施是防治职业病的重要手段。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C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CMC—最高浓度; MAC—最高容许浓度。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通过了解电镀厂职业病危害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作业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检测的6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中,有2个铬及其化合物检测点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超标,其短时接触最高浓度是短时接触容许溶度(PC-STEL)的2.42倍,其余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职业健康检查发现3人患有其他疾病,2人需要复查。结论 该厂未能完全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需加强行政监管,督促该厂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并建立和健全完善的职业卫生综合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现状 篇5

1、绪论1、1**市职业危害现状1、1、1职业危害的概念1、1、2职业危害现状描述1、1、3存在的主要问题1、1、4职业危害监管工作的目标1、2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2、调查统计分析及安全对策的理论方法2、1职业危害调查设计方案的要求2、1、1职业危害调查研究的特点2、1、2调查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内容2、2职业危害统计任务与步骤2、2、1职业危害统计的基本任务2、2、2职业危害统计的步骤2、3职业危害的防治要求2、3、1防治的理论措施2、3、2安全技术措施

3、**市职业危害调查对象及可靠性分析3、1调查对象状况3、2企业数据可靠性分析

4、职业危害调查结果分析和讨论4、1各行业的调查结果及分析4、1、1制造业4、1、2化工业4、1、3其他各行业职业危害的分析4、2各类职业有害因素的调查结果及分析4、2、1调查结果4、2、2结果分析4、3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调查结果及分析4、3、1调查结果4、3、2结果分析

5、职业危害的对策措施5、1工程技术措施5、2监督管理措施5、3教育培训措施5、4综合措施

6、结论

职业病危害现状 篇6

关键词:油气集输;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对策

一、油气集输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职业有害因素可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有的是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有的是生产中使用的辅料,有的是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或副产品,有的是成品(如有机磷农药),有的是原料中的杂质(如乙炔中含砷化氢或磷化氢),也可以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或废弃物(如煤燃烧过程中产生CO)。

在石油或天然气开采、收集、输送和利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都可能接触到天然气、油田气。石油主要成分是甲烷,同时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气等。

天然气为无色无臭(无硫化氢时)的气体。易燃易爆其化学组成因地而异,主要是甲烷(97%)、一氧化碳(0.01%)、氢(0.01%)以及微量的丁烷、氦、硫化氢、氧化物等。

甲烷对人基本无害,但如果空气中其含量达25%—30%以上时,就会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心率加速等一系列缺氧症状,长期接触还可引起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严重时可出现缺氧窒息、昏迷、呼吸困难,以至脑水肿、肺水肿等。如果天然气和油田气中含硫化氢及一氧化碳可增加其毒性。

目前油田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有:

1、粉尘:电焊尘、水泥尘、煤尘、铸造尘等;

2、毒物:汽油、苯、液化气、硫化氢、石油烃、一氧化碳、甲醛、甲醇、氨气、正己烷、丙酮、铅、汞、铬、酸、碱等;

3、物理因素:噪声、射线、微波、振动、高频、高温等。

油气集输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两类:(1)化学因素:原油及其含有的烃类物质,天然气、硫化氢(根据油、气中硫化氢含量情况)氨、甲醇等;(2)物理因素:噪声。

(一)噪声的概念

从生物学角度看,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令人烦燥的,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声音强度和频率杂乱无章、没有规律的声音。

环境科学把生产、施工、交通、生活中产生的令人烦躁的声音定义为噪声。由噪声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现象就叫噪声污染。噪声属听觉公害,是一种严重污染。它与工业“三废”一样,都影响、危害人体健康。与化学污染相比,噪声污染范围更广。

(二)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对听觉系统的影响;2、对神经、消化、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

(三)噪声的控制措施

噪声的种类有空气动力噪声 、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噪声的控制措施有工程控制 、方向和位置控制 、使用消声器 、外包消声材料 、减振、屏蔽、吸声处理 、隔离作业人员 、个体防护等。

二、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在油气集输泵站中,噪声是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联合站各类泵类设备、加热炉是现场的主要噪声源;噪声峰值可达到90db,对现场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应从积极预防入手,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增强做好施工作业噪声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完善和认真落实HSE体系文件中相关防噪降噪等措施。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如下:

一、工程控制

1、控制和降低噪声源。

2、合理规划厂区厂房,设置防护带。

3、降低噪声:采取吸声、消声、隔声等技术措施,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注意使用的材料)。在联合泵房设置墙壁吸音板、吸声吊顶,提升泵电机加装多频复合式消声器,设可移动观察式隔声屏;值班室与联合泵房之间设隔声门,观察窗用双层固定密封窗等。

为了降低风动装置和风动工具的噪声,可用消音器降低风动活塞的排气噪声。

4、减少震动:利用减震装置,来减少设备的震动力。

5、实施听力保护措施,配备护耳器等,(泡沫耳塞、纺眼耳塞、伞型耳塞、耳罩-短时强噪声)。

6、对产生较强振动和冲击引起固体声传播及振动辐射噪声的机器设备,应采取隔振原件(隔振垫层和隔振器)有橡胶、软木、玻璃纤维隔振垫和金属弹簧、空气弹簧、压缩型橡胶隔震器等。

二、管理控制

成立职业危害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和任命专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其成员应职责分明。

1、职业卫生领导组组长职责;2、副组长职责;3、专业卫生管理员职责;4、安全科人员职责;5、生技科人员职责;6、机电科人员职责。

三、行为控制

1、进行职业危害的预防知识培训;2、制定防止职业危害的管理制度和责任制;3、足额发放劳动防护用品;4、定期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进行健康体检;5、组织职业危害的安全检查。

四、个人控制

1、遵守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责任制和岗位操作规程;2、爱护预防职业危害的设备、设施;3、及时报告可能造成职业危害的安全隐患,并积极提出整改建议;4、注意自身的劳动防护,正确使用和佩带防护用品,切实做到“四不伤害”。

三、结论

某卷烟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 篇7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根据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方法[1],对该厂的基本概况、生产工艺流程、已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职业性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1.2 方法

依据工作场所有害物质采样规范和检测的方法[2,3,4],对该厂的粉尘浓度和噪声强度进行了检测和评价。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学调查

2.1.1 企业的基本概况

该卷烟厂为1975年8月正式建成投产的国有企业,位于本市大河坎镇东大街28号,属烟草制品业,工厂面积300 000 m2,总资产13亿元,年生产卷烟40万箱,全厂员工1702人;设置行政管理部门14个,生产部门4个,现有一线生产工人1077人。

2.1.2 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2.1.3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安全卫生环保部配有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有较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对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过检测与评估。在各生产作业现场醒目位置均设置有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警示说明。

2.1.4 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4个生产部门均安装有送风、抽风装置,接触粉尘、噪声的工人配有普通口罩、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工厂有更衣室、卫生间及休息室。

2.1.5 职业性健康检查情况

2009年度对既接触粉尘又接触噪声的152名在岗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的主要项目有:内科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血糖,血脂,摄X线胸片,心电图,肝脏、胆囊、脾脏的超声检查,肺功能及听力检查等。检查发现血常规异常11人,尿常规异常12人,肝功能异常6人,心电图异常15人,超声检查异常41人,肺功能检查异常15人,胸片异常6人,高血压15人,高血脂55人,听力异常35人(其中单耳听力减退21人,双耳听力减退14人)。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析

2.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该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烟草尘、噪声、高温、高湿、二氧化碳等,其中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烟草尘。

2.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分析

2.2.2. 1 粉尘检测结果及分析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使用江苏建湖电子仪器厂生产的CD-3000型智能尘毒采样器,在作业岗位工人呼吸带高度采集粉尘(烟草尘)样品,以《作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作为判断标准,粉尘检测结果见表1。

本次共采集作业岗位烟草尘样品24个,合格数17个,合格率为70.8%。其中二车间烟草尘浓度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一车间1个烟草尘样品超标;三车间6个烟草尘样品超标,其中原料粉碎室粉尘浓度超标严重。

2.2.2. 2 噪声检测结果及分析

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选用HS5628型积分声级计进行噪声测试,以《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5]作为判定标准,结果见表2。

该厂噪声以机械撞击、摩擦产生的机械性噪声为主,本次噪声共监测31个点,合格数12个点,合格率为38.7%。其中一车间1个点超出国家标准,二车间8个点超出国家标准,三车间7个点超出国家标准,四车间3个点超出国家标准。二、三车间噪声强度超标严重。

3 讨论

该厂的职业卫生学调查和作业场所粉尘、噪声检测结果显示,一车间粉尘浓度和噪声强度相对较低;二车间自动化、密闭化程度高,粉尘浓度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但噪声强度超标严重;三车间粉尘浓度和噪声强度超标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与该车间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设备老化有关;几年前我们曾连续2次对四车间的粉尘浓度和噪声强度进行过检测,粉尘浓度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因而,此次四车间未进行粉尘浓度检测,只对超标的噪声强度进行了检测,达标率为50%。

该卷烟厂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接触噪声作业工人听力减退检出率为23.1%(35/152),似与作业现场噪声检测结果达标率相关联,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建议

4.1 企业应加大对职工的职业卫生宣传力度

该厂为国有企业,生产工艺及设备相对先进,有兼职人员从事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较健全,接触粉尘、噪声的作业工人配有口罩、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具,但在现场我们发现很少有作业人员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具,企业今后应加大对职工的职业卫生宣传力度,让作业工人进一步了解噪声、粉尘的危害,自觉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并尽量减少粉尘、噪声的暴露时间,力争把职业病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4.2 督促企业做好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

该厂有一线生产工人1000多人,2009年职业健康检查仅152人,职业健康检查率偏低。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督,督促企业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确保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

4.3 竣工验收时严格把关

目前,该厂新投产的生产线正在申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希望卫生行政部门在项目竣工验收时严格把关,针对作业场所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督促企业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真正把职业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卷烟厂,职业病危害,调查

参考文献

[1]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8-489.

[2]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S].

[3]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T189.8-2007.工作场所有害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S].

职业病危害现状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四川油气田各二级单位(包括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庆钻探公司川渝地区单位),共计58个。

1.2方法

1.2.1调查方式及内

容编制调查表,采用现场调查方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所属行业、规模、生产工艺过程、原辅料、职业病危害名称及接触人数、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卫生防护设施状况、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状况等。

1.2.2质量控制

使用统一表格,统一培训调查员,在预调查后,改进调查表不足项目,而后开始进行全面现场调查。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四川油气田58家单位,有生产工人52 152人,其中男女工之比为2.79∶1。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单位共有35家,占调查企业数的60.3%。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17 117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2.8%。

2.2四川油气田各单位职业卫生组织设立情况

四川油气田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35家单位虽设有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但未设置职业卫生专职管理机构,部分单位有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各单位均建立了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2.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

四川油气田所有新建项目均进行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工作。评价率为100%。

2.4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员分布情况

以石油天然气采输最多,占54.4%;其次为钻井勘探,占20.9%。见表1。

2.5 2009年四川油气田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职业危害接触人数为17 117人,体检人数10 765人,体检率为62.9%;职业健康检查率最高的为化工单位;其次为油气采输、销售、机械制造,较低的是钻井勘探,公事管理、油田建设等单位。见表2。

2.6四川油气田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此次调查显示,应检职业病危害因素点6866个,实际检测6603个,检测率为96.2%。其中职业病危害检测率最高的为销售、油气采输、钻井勘探、机械制造等单位,检测率较低的为油田建设、公事管理、化工以及其他单位。四川油气田职业病危害因素采输单位、化工、销售的场所检测合格率较高,分别是99.7%、98.8%、98.8%;钻井勘探较低,为57.5%。见表3。

2.7四川油气田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种类及接触人员情况

此次调查显示,四川油气田职业病危害因素涉及粉尘、毒物及物理因素3大类27种,许多二级单位多种危害因素并存。

生产性粉尘有泥浆尘、电焊尘、水泥尘、铸造粉尘等,主要存在于钻井、油田建设、机械铸造和机械加工等行业。接触粉尘的职工1796人,占10.5%。

毒物有15种,包括硫化氢、苯及其同系物、汽油、甲醇、氨、二氧化硫、铅及其化合物等,主要存在于石油天然气采输、炼油、化工、脱硫、机械加工等行业。接触生产性毒物的职工9750人,占57%。

物理因素以噪声、高温为主,主要存在于石油钻探、物探、机加工、化工等行业。许多职工同时接触粉尘、毒物等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物理因素的职工5571人,占32.5%。

3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下称《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工业企业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要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要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以上措施,是为了完善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为的是强化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有效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本次调查显示,四川油气田存在职业病危害的35家单位均有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但未设置职业卫生专职管理机构,部分单位没有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所有单位均建立了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这表明,进一步健全职业病防治管理体制是四川油气田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

《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是职业病二级预防中的关键环节。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浓度或强度)、防护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可为相关行政部门执法提供依据,实行工作场所分类管理,治理职业病危害。本次调查显示,四川油气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较高,表明相关部门对此项工作较重视。

《职业病防治法》强调,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本次调查显示,四川油气田的钻井勘探职业病危害因素场所达标率较低,特别是钻井柴油机噪声超标严重,需要引起重视,需加大其治理力度。

《职业病防治法》提到,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上岗前健康检查目的是掌握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发现职业禁忌、分清责任;根据检查结果,评价劳动者是否适合从事该工种作业,为劳动者的岗位安排提供依据。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和健康影响,对劳动者进行动态健康观察;根据检查结果,评价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是否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本次调查显示,化工、机械制造体检率最高,油气采输,钻井勘探,公事管理、油田建设的体检率较低,其中主要原因是后者的职业病危害作业多为野外、流动性质,交通不便,致使体检队不能到达,各单位应加大职业病危害的宣传力度,改进体检方式,开辟多种渠道的体检方式,方便员工体检。

另外,有些职业危害因素的健康危害效应是远期的,这类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是缓慢的,人体的病理进程也是缓慢的,其健康损害后果出现较晚,甚至在劳动者离开该作业环境的10~30a以后才出现。如粉尘作业与尘肺,放射工作人员与白血病、肿瘤,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因此,还需要对接触这些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离岗后的医学观察。2009年,四川油气田体检出职业禁忌人员99人。这些病例说明了职业健康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预防、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影响,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装置。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个人随身穿(佩)戴的特殊用品,这些用品能消除或减轻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本次调查显示,四川油气田各单位应配备的防护用品数量基本达到要求,但有67.2%的单位未配备警示标识,且有部分单位未配备足够的防护设施,有的配备的设施也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排风扇不运转或部分不运转等,消声器效果较差,一些单位虽然发放个人防护用品,但却是一般纱布手套、普通耳塞、普通工作服和纱布口罩等,不能有效防尘防毒。还有小部分单位的生产环境较差。这些情况满足不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需要。防护设施效果差及低使用率,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安全和职工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四川油气田职业病防治管理体制有待健全,提高所有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及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势在必行,要让所有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都应使用有效的防护设施,特别需要加大对职业危害超标场所的治理力度。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使各基层单位都能知法懂法守法。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监管体制及协调工作机制,使各职能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止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摘要:目的 为掌握四川油气田工业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为相关部门进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使用统一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 四川油气田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35家,存在职业危病害因素27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17 117人;所有单位均进行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2009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平均为96.2%,体检人员覆盖率平均仅为62.9%;个体防护用品配备率为94.7%,防护设施配备率为70%,警示标识配备率为32.8%。结论 四川油气田工业企业,应提高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率及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所有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都应有效使用防护设施。相关部门要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监管体制及协调工作机制。

关键词: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

参考文献

[1]孙继东,赵艳华,陈和平,等.北京市怀柔区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J].职业与健康,2007,6(11):892-894.

某天线生产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篇9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①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及分布;②作业方式及接触水平;③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④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等。

1.2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2]、《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3]、《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4]等为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物理因素》[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6部分:紫外辐射》[10]、《护听器的选择指南》[11]、《工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1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13]等为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

1.3 评价范围

本次评价的范围包括该厂天线加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

1.4 评价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检测结果,对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防护设施效果、个人劳动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做综合评价。

2 结 果

2.1 职业卫生调查

2.1.1 工程概况

该厂生产的天线产品主要有卫星通信地球站天线、卫星广播电视接收天线、微波通信天线、遥控遥测天线、短波通信天线、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等。

2.1.2 生产工艺流程

见图1。

2.1.3 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本项目中产生的职业危害主要存在于电焊、喷漆、烤漆、抛光、剪切等岗位,涉及的危害有噪声、粉尘、苯及其同系物、紫外线。

2.2 评价结果

本次评价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规范和方法,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测定和实验室分析。

2.2.1 噪声

本次检测共计10个噪声作业岗位,从表1中的检测结果来看,其中6个工作岗位(配装岗位、抛光工、开式固定台压力机JG 23-80A、开式固定台压力机JG 21-160A、剪切机、钳工岗位)8 h等效A声级[dB(A)]不合格,4个岗位(三滚机、镗床岗位、数控立车、数控卧车)8 h等效A声级[dB(A)]合格。参考标准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物理因素》(GBZ 2.2-2007)[7]。

2.2.2 粉尘

本次检测共计5个粉尘作业岗位,从表2中的检测结果来看,5个工作岗位粉尘浓度均合格。参考标准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6]。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2.2.3 化学毒物

共采集两类化学物8个样本,从表3检测结果来看,其结果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6]规定的限值标准。

注:C-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2.2.4 紫外线

对该用人单位冲压车间电焊作业岗位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岗位紫外线检查结果范围为9~295 μW/cm2,接触水平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参考标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 2.2-2007)[10]。

2.3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评价

2.3.1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

2.3.1.1 防尘

该公司工艺流程上尽量减少扬尘环节,选择扬尘少的设备。针对粉尘接触岗位,以挡帘避免粉尘飞扬。同时,重视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佩戴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2.3.1.2 防噪声和防紫外线

该公司选用低噪声设备,在有噪声危害的岗位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佩戴耳罩、耳筛防护用品,增加换班次数,减少工人接触时间。在紫外线接触岗位为工人配置相应的紫外线防护设备,如眼镜、衣服。

2.3.1.3 防毒

针对本项目中涉及的有毒物质,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相应的位置安装抽风装置,操作者配戴防毒面具。

2.3.2 防护设施评价

该公司对生产工艺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根据其化学物理特性分别采取了恰当的防护措施。通过本次评价进行的职业卫生调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该厂主要作业岗位产生的粉尘、化学毒物、紫外线和部分噪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基本上达到了国家标准的要求,表明该厂职业病防护设施控制效果可行。

2.3.3 职业卫生管理

①该公司明确有关科室及专人具体负责职业卫生相关工作。②该公司制定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并定期委托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承担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工作。③该公司建立有相关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的要求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工职业健康档案,主要包括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断等,对于离退休或调离职业危害岗位职工的健康监护档案封存保管,保存期限3年。④为保证发生事故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减少事故对职工生命的危害及财产损失,该公司成立了应急救援小组,制定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置了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职责及救援电话。该预案落实了事故处理流程、救援物资、医疗救护等内容,并由相关科室定期组织演练。⑤该公司明确安全生产办公室负责全厂范围内安全标志和标识的制作、发放、登记备案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其现场可见相关警示标志、标识。⑥该公司有基本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并有工人健康检查档案。⑦该公司设置有专项资金,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方面。

2.3.4 防护用品评价

该厂有健全的个人防护用品发放制度,定期按标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根据职业卫生现在调查结果看,制定的管理制度合理可行,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与管理能满足工人劳动保护的要求。

2.3.5 职业健康监护调查评价

该公司已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率100%,符合《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5](GBZ 188-2007)的要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①本次检测的粉尘接触岗位、有毒化合物接触岗位和4个噪声接触岗位(三滚机、镗床岗位、数控立车、数控卧车)均符合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紫外线接触岗位(冲压车间电焊作业岗位)、6个噪声接触岗位(配装岗位、抛光工、开式固定台压力机JG 23-80A、开式固定台压力机JG 21-160A、剪切机、钳工岗位)不符合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应将其作为职业危害关键控制点,加强对其危害的监管与控制。粉尘接触岗位中喷塑工进料口虽然结果显示未超过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结合现场情况,仍应将其作为关键控制点,加强日常的监管与控制。②该公司建有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其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有专人负责,能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其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能有效地运行。③该公司针对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环节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作业环境。综合分析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该厂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该厂采取的各项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可行,可有效降低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的不良影响。

3.2 建议

职业病危害现状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某建材制造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和评价, 对该企业的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分布、作业方式及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效果、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评价。

1.2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工作场所劳动保护条例》、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60-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职业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进行评价。

1.3 评价方法

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 (试行) 》[3],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并采用与评价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检查表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

2.1.1 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于1995年3月建成投产, 主要生产矿棉天花板, 用于办公楼、医院、酒店、学校等场所的隔声、保温和装饰, 年产量约1 200×104m2。企业现有在岗职工总数241人, 其中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102人。

厂区内共设有制板车间、板加工车间、长条板车间和覆膜车间4个车间, 以及机房、办公楼、餐厅、更衣室等公用工程和辅助用室, 功能分区明确, 清洁卫生状况较好。

2.1.2 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原辅料

原辅料主要有珍珠岩 (产品中比例约40%) 、淀粉、废报纸、矿棉 (主要来自钢厂高炉矿渣, 在产品中比例约为20%) 、废玻璃棉、水性涂料等。

主要生产工艺为:投料搅拌→成型、烘烤→干切→砂光→冲孔 (压机) →压花→喷涂→检品→包装

2.1.3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根据原辅料、生产工艺、作业方式等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 见表1。

2.1.4 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情况

该企业作业方式主要为机械设备结合手工作业, 少数岗位如成型、干切、开片、开榫等为自动化巡检, 另有少数岗位如检品、包装等为手工作业。除制板车间珍珠岩投料岗位设备为全密闭之外, 其余设备均为敞开或局部开口状态。

板加工车间各岗位、长条板车间开片和开榫岗位设有排风装置, 覆膜车间设有电风扇, 其余岗位均无职业病防护设施。

板加工车间、长条板车间和覆膜车间工人均配备防护眼镜、防尘口罩和耳塞, 制板车间工人未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 粉尘检测结果

根据表1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 在生产车间内投料、干切、开片、开榫等岗位共设置22个粉尘采样点, 采集144个粉尘样品。见表2。

注:CTWA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STEL为短时间接触浓度;PC-TWA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2.2.2 化学因素检测结果

该企业涉及的化学因素主要是甲醛, 分布在板加工车间背涂、底涂面涂、中涂、检品等岗位, 共设4个检测点, 采集24个样品, 检测结果为0.11~0.14 mg/m3, 合格率为100%。

2.2.3 物理因素监测结果

该企业产生噪声和高温的设备较多, 共设置了23个噪声检测点和22个高温检测点。噪声检测结果8 h等效A声级在 (71.0~88.7) d B (A) 之间, 合格点数20个, 合格率87.0%。超标岗位为板加工车间背涂、长条板车间开片、开榫。高温检测结果WBGT平均值在28.3~32.7℃之间, 合格点数17个, 合格率77.3%。超标岗位主要集中在板加工车间及覆膜车间。

2.3 职业卫生管理

该企业设有安全健康环保部, 负责全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现配备职业卫生专职管理人员2名。企业制定了《职业健康管理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制度》《职业安全培训制度》《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和《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等职业卫生相关管理制度并有相应实施记录。

2.4 历年检测与健康监护情况

2.4.1 历年检测情况

该企业自2008年以来, 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检测机构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大多数岗位检测结果较稳定, 每年除少部分岗位噪声、高温超标外, 其余参数基本都合格。但制板车间淀粉投料岗位的粉尘在2009—2011年间连续3年超标, 板加工车间中涂岗位的甲醛在2010年超标。

2.4.1 历年健康监护情况

该企业自2007年以来, 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检查率为100%, 合格率为100%。至今尚未发现有疑似和职业病患者。

3 结论

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 主要有珍珠岩尘、玻璃棉尘及矿渣棉尘。珍珠岩粉尘属天然硅酸盐类, 吸入后沉积在肺内产生异物反应, 粉尘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释放各种介质, 诱发非特异性炎症, 导致胶原细胞增生, 进而形成肺组织纤维化。巨噬细胞经粉尘接触后的损伤会诱发一系列异常免疫反应, 在尘肺纤维化中起到协同作用。玻璃棉和矿渣棉属于人造玻璃质纤维, 经呼吸道吸入后, 肺内的病理变化是细胞性反应、炎症和轻度纤维化。玻璃纤维对肺和腹腔巨噬细胞具有明显毒性, 且纤维越长, 毒性越大[4]。

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该企业现有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达到了一定的防护效果, 至今也未发现职业病患者。但尘肺的发生与形成有一较长的时间过程, 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的实际情况, 存在如下可以改善的方面:

(1) 防尘措施。制板车间未设置防护设施, 虽然本次粉尘检测结果未超标, 但不能保证这些工作点粉尘浓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为了工人健康安全, 建议对产尘设备设置封闭罩。如因生产操作的限制, 无法设置全部或部分封闭的岗位, 可设置敞开式排风罩[5]。覆膜车间和长条板车间的部分岗位设置了电风扇, 电风扇易使粉尘飞扬, 如用喷雾风扇代替, 能同时起到抑尘和降温的作用。此外, 应定期对防尘设施进行检修、维护, 确保其正常有效运行。

(2) 防暑措施。①对热源进行隔热, 同时加强通风;②为工人提供耐热、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好的工作服;③在炎热季节应适当调整劳动和休息制度, 休息室应远离热源, 并提供降温设施和清凉饮料。

(3) 个人防护。制板车间工人接触粉尘、噪声, 但未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应为工人配备防尘口罩和防噪声耳塞, 并教育其正确使用;板加工车间工人同时接触甲醛和粉尘, 仅佩戴防尘口罩不能有效地防护甲醛的危害, 应为工人配备防尘防毒面具。同时注意甲醛为高毒物品, 应在相关工作地点设置警示标识和应急救援设施。

摘要:目的 了解某矿棉板材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和防护措施效果, 并提出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方法 依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规范,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识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环节, 并进行检测。结果 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甲醛、噪声、高温, 经检测, 粉尘、甲醛浓度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噪声检测23个点, 合格点数22个;高温检测22个点, 合格点数为20个。结论 该企业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有效, 但针对矿尘等危害还需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矿棉板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宝瑛, 崔云龙, 吴潇.建材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析与防治[J].现代职业安全, 2012 (10) :48-51.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Z].安监总安健[2012]73号.2012-05-31.

[3]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 (试行) [Z].沪安监管职安[2012]91号, 2012-07-10.

[4]卢伟.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特性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369-370, 388.

企业职业病危害中的防治管理研究 篇11

摘 要:目的 观察创新管理在企业职业病危害中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3月核电站企业职工患职业病者60人次。根据职业病的危害实施创新管理,分析创新管理在企业职业病危害中的防治效果。结果 企业职业病主要危害为放射性物料产生的辐射危害,包括X射线及γ射线危害;非放射性因素主要包括粉尘、噪声及化学毒物,经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实施,放射性辐射与非放射性辐射危害的发生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电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实施创新管理能降低企业职业病危害,提高企业职工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企业职业病 危害现状 防治对策 核电站

中图分类号:F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c)-0118-02

核电事业是现代能源供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日本福岛、德国、美国等出现的核泄漏事故让人们更加意识到核电站的安全性并非一劳永逸。铀、铯等高放射性物质作为燃料,使得核电站工种具有一定特殊性,且存在安全隐患[1]。随着“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宣言的发布,一线工人的职业病危害引起更多重视,特别是针对核电站工作人员的职业病问题[2]。为了探讨创新管理在企业职业病危害中的防治效果。选取2012年1月—2016年3月核电站企业职工职业病60人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职工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3月核电站企业职工患职业病者60人次,分析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采取创新管理措施,减少企业职业病危害。核电站企业工作人员中,随机抽取40人进行职业病统计分析。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22~45)岁,平均(33.84±4.37)岁,工龄(2~24)年,平均(12.35±2.84)年。职工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分析方法

调查方法:对入选职工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所有监测仪器均按照计量法规进行测定,监测技术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监测项目包括氟化氢(HF)、噪声、γ剂量率、表面污染等。(2)创新管理。①应通过培训、现场告知等措施提高员工职业病危害自我防护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重要性。②建立合适的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加强企业职工检测,动态了解员工的身体状况,积极落实职业病危害防护的相关职责,从管理制度、人员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保证能有效实施和运行。③加强企业员工防护,应定期检测周围空气、土壤、水分等,降低对职业病的危害。

1.3 统计指标

(1)统计所有的企业职业病危险因素,找出排名前5位的职业病危险因素;(2)创新管理实施后相关职业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职业病危险因素分析

企业职业病危险因素统计如表1,危险因素、相关发生率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中,排名前5位的危害因素分别是:γ射线(25.0%)、粉尘(20.0%)、噪声(15.0%)、X射线(11.7%)及HF(8.3%)。其中,γ射线及X射线属于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噪声、HF(化学毒物)属于非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

2.2 防治对策实施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率

合理的创新管理后,相关危险因素发生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核辐射通常被称为放射性。少量的辐射照射并不会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当长期处于核辐射危害下,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核辐射的剂量越大,危害就越大。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以铀、铯等放射性物质作为燃料,严重威胁到核电站工作者的健康。由于核电站工种的特殊性,使得核电工人的身体受到广泛关注。该文统计分析了近年来核电站的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统计结果表明,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中,排前五位的危害因素分别是:γ射线(25.0%)、粉尘(20.0%)、噪声(15.0%)、X射线(11.7%)及HF(8.3%)。其中,γ射线及X射线属于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噪声、HF(化学毒物)属于非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于放射性的职业病危害,应做到通风与净化,设置排风系统及净化设施;将辐射的工作场所进行分区,将燃料棒、气化间、高温复烧炉间划分为I区,将放射水平较高的场所划分为II区。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佩戴手套、口罩、工作服、工作鞋等个人防护装备,并对工作场所进行时刻辐射监测,做好防护措施。对于非放射性的职业病危害,选择低噪声设备并设置消声处理。在蒸汽管道、供料管道、烧结炉设置保温层,控制其表面温度,使其保温层外表面温度在50 ℃下,并提供值班室供工作人员休息,防止过度劳累。对于HF一类的化学毒物,应设置报警系统。在处理间应戴防毒面具,穿戴防护服。该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管理实施后,相关危险因素发生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电站企业职业病在防护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应的管理及防护措施,确保工作人员的受照射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定期安排企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动态了解企业员工的身体状况,对于出现异常患者应该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核电站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实施创新管理能降低企业职业病危害,提高企业职工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跃峰,薛向明,武晓燕.某核燃料元件生产线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6,29(2):149-151.

[2]温晋爱,江昊,刘海宝,等.中核集团江苏核电有限公司职业健康管理浅谈[J].中国辐射卫生,2014,23(4):306-308.

职业病危害现状 篇12

1 内容与方法

1.1评价背景该企业建于上世纪80年代, 历经工艺革新和制度改革, 现专业从事船用锚链和海洋系泊链的生产和研发, 已成为国内主要的船用锚链和海洋平台系泊链生产和出口基地。企业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未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建设施工前未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竣工验收前, 未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依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安监总局令〔2012〕第47号) 的要求, 对企业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1.2评价范围及内容以该企业制造船用锚链和系泊链的工作场所及生产过程作为评价范围, 针对现阶段生产工艺过程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防护效果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评价。从总体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配置及效果、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配置及使用情况、卫生用室、应急救援措施、警示标识设置、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

1.3评价方法及程序主要通过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分析、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 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 对现阶段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等进行评价。按照《职业病危害导则通则》的要求, 参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 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制定现状评价方案, 依据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得出结论, 提出对策和建议, 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定稿。

1. 4评价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标准进行评价〔1 - 7〕。

2 结果

2. 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2. 1. 1 工艺流程该锚链主要生产工艺包括: 下料 ( 圆钢上锯床下料, 乳化油润滑和冷却) ; 编链 ( 电阻炉加热至600 ~ 800℃, 入模具弯环编链, 自来水冷却, 1 300℃闪光焊接接头, 800 ~ 900℃去刺机去刺, 700℃ 压档机压档, 编链结束, 自然冷却) ; 焊档 ( 焊接对链接头和横档, 砂轮机打磨) ; 预检 ( 磁粉探伤和超声波探伤) ; 热处理 ( 燃烧天然气加热至700℃, 保温, 入水淬火) ; 力学试验 ( 拉力试验和力学性能试验) ; 抛丸 ( 抛丸机钢丸表面除锈) ; 终检 ( 超声波探伤, 终检和打钢印) ; 浸漆 ( 沥青漆浸漆, 自然干燥) ; 包装入库。生产工艺流程图见图1。

2. 1. 2危害因素根据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所用的原辅材料的综合分析, 该企业工作场所现阶段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粉尘 ( 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 , 化学物、锰及其化合物、氮氧化物、臭氧、煤焦油沥青挥发物) , 物理因素 ( 高温、噪声、紫外辐射) 等。其中下料工段主要是噪声, 编链工段主要是高温、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氮氧化物、臭氧、紫外辐射、其他粉尘及噪声, 焊档工段主要是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氮氧化物、臭氧、紫外辐射、砂轮磨尘及噪声, 预检工段主要是其他粉尘 ( 磁粉) , 热处理工段主要是高温, 力学实验工段主要是噪声, 抛丸工段主要是其他粉尘 ( 氧化铁) 及噪声, 终检主要是噪声, 浸漆工段主要是煤焦油沥青挥发物, 包装主要是噪声。

2.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2. 2. 1粉尘对各工段接触粉尘岗位的各类粉尘浓度进行监测, 其中下料、去刺、压档、焊档、打磨、磁探、抛丸等岗位的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 ( 磁粉、氧化铁) 浓度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编链闪焊岗位的电焊烟尘浓度监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各类粉尘浓度监测结果详见表1。

2. 2. 2化学物对编链及焊档工段焊接岗位的锰及其化合物、氮氧化物、臭氧, 浸漆工段的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等各类化学物浓度进行监测。各类化学物浓度监测结果均低于PC - TWA、PC - STEL及MAC限值。各类化学物浓度监测结果详见表2。

2. 2. 3 物理因素对各车间接触噪声、高温、紫外辐射的作业岗位进行强度监测。

2. 2. 3. 1 噪声各生产设备产生的噪声基本为连续稳态性质, 对各车间噪声环境作业岗位进行监测, 其中编链工段的加热、编链、闪光焊接、去刺、压档等岗位噪声监测结果的8 h等效声级 ( LEX, 8 h) 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其余各岗位噪声LEX, 8 h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监测结果详见表3。

2. 2. 3. 2 高温对各车间高温环境作业岗位进行WBGT指数监测, 各岗位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监测结果详见表4。

注: PC - TWA限值: 电焊烟尘 ( 4) , 砂轮磨尘 ( 8) , 其他粉尘 ( 8) 。

注: 锰及其化合物 ( PC - TWA限值0. 15) , 二氧化氮 ( PC - TWA限值5、PC - STEL限值10) , 臭氧 ( MAC限值0. 3) , 煤焦油沥青挥发物 ( PC - TWA限值0. 2) 。化学物浓度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

2. 2. 3. 3 紫外辐射对各工段电焊岗位的电焊弧光辐照度进行监测, 编链闪焊、压档电焊及焊档电焊的各作业点紫外辐射辐照度监测结果为0. 082 ~0. 178 ( μW / cm2) , 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0. 24 ( μW/cm2) 。

2. 3 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2. 3. 1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按照GBZ / T229. 1 - 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 生产性粉尘》, 依据对WM ( 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权重数) 、WB ( 粉尘职业接触比值权重数) 、WL ( 体力劳动强度权重数) 的测定评价结果, 计算粉尘作业分级指数 ( G = WM·WB·WL) 。各工段接触粉尘作业岗位中, 编链闪焊岗位的作业危害程度为I级 ( 轻度危害作业, G = 1. 5) , 其余电焊、去刺、打磨、探伤、抛丸等岗位的作业危害程度为0 级 ( 相对无害作业, G = 0) 。

注: LEX, 8 h接触限值85 d B ( A) 。

2. 3. 2化学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按照GBZ / T229. 2 - 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 化学物》, 依据对WD ( 化学物危害程度级别权重数) 、WB ( 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权重数) 、WL ( 体力劳动强度权重数) 的测定评价结果, 计算化学物作业分级指数 ( G = WD·WB·WL) 。各工段作业岗位各化学物浓度均未超过接触限值, 其作业危害程度均为0 级 ( 相对无害作业, G = 0) , 但浸漆操作岗接触的煤焦油沥青挥发物为致癌物, 应特别关注。

2. 3. 3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按照GBZ / T229. 3 - 2014《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 高温》, 依据对体力劳动强度、接触高温作业时间、作业环境热强度 ( WBGT指数) 及服装阻热性的测定评价结果, 对照高温作业分级表进行分级。编链工段各岗位 ( 加热编环、闪焊、去刺、压档) 及焊档电焊岗位均接触高温, 其作业危害程度均为II级 ( 中度危害作业) ; 热处理工段操作岗位作业危害程度为I级 ( 轻度危害作业) 。

2. 3. 4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按照GBZ / T229. 4 - 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 噪声》, 依据对噪声作业岗位8h等效声级 ( LEX, 8 h) 的测定评价结果, 对照噪声作业分级表进行分级。编链工段各岗位 ( 加热编环、闪焊、去刺、压档) 的作业危害程度均为I级 ( 轻度危害作业) ;其余各岗位噪声LEX, 8h未达到危害作业分级水平。

2. 4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调查与分析

2. 4. 1防尘抛丸工段配备了脉冲式滤筒除尘系统两套且废气高空排放, 有效降低抛丸作业区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但编链及焊档工段的电焊和打磨作业区未设置除尘系统, 车间通风能力不足, 各电焊打磨作业区域设置了休息室。

2. 4. 2防毒电焊作业区所在车间主要依靠自然通风, 辅以移动式风机, 加速各类化学物的扩散, 有效减少化学物浓度集聚; 浸漆工段分设于3 个成品库内, 其中两个成品库浸漆池侧面配备了浸漆废气净化系统, 经净化器净化、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后高空排放, 另一成品库浸漆池未设置废气净化装置, 仅配置了移动式风机。

2. 4. 3防噪声企业在设备选型时尽量使用低噪声设备; 工艺中没有强噪声设备; 高噪声作业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 受生产工艺所限, 编链工段各道工序无法相隔密闭而出现噪声叠加。目前主要依靠强化个体防护器的佩戴管理减轻对健康的影响。

2. 4. 4 防高温各工段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车间设置休息室, 配置空调; 夏季高温季节各作业点配备移动式风机; 制定合理的高温作业劳动- 休息制度; 发放防暑降温的药品和饮品。

2. 5 个人防护用品调查与分析企业对接触有害因素的工人发放个人使用的职业病劳动保护用品, 以减少对健康的危害。对打磨、抛丸工人发放防尘口罩 ( KN95) , 电焊工人发放防尘防毒口罩 ( KP95) 和电焊面具, 浸漆工人发放过滤式防毒面具和橡胶手套, 接触噪声工人发放防噪耳塞 ( SNR: 24) , 接触高温工人发放阻燃服和防高温手套; 制定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2. 6 职业健康监护结果与分析企业制定了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组织员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2012 - 2014 年连续3 年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 上岗前 ( 未发现职业禁忌证人员) ; 在岗期间 ( ①每年体检约120人, 主要为电焊、打磨、热处理岗位员工, 仅占企业接触有害因素人数的20% ; 其余作业岗位及辅助岗位员工未开展健康检查; ②3 年参检员工异常体征检出率42% ~ 57% , 其中血压、血常规、心电图、B超等体征异常可能与个人体质和生活习惯有关, 与其岗位职业危害因素无特异性关联; 而电测听、高仟伏胸片、血糖等体征异常与其岗位职业危害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 ③职业健康相关体征异常员工中, 高仟伏胸片异常16 人, 复查发现疑似职业病2 人, 职业性健康损伤4 人, 建议调整岗位; 电测听异常35 人, 复查后均未发现听力损伤及职业禁忌证, 建议加强个人防护并定期复查; 血糖异常1 人, 为高温作业职业禁忌证, 建议调整岗位 ( 离岗前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

2. 7 职业卫生管理调查与分析公司环安部负责职业卫生的管理工作, 设有专职管理人员; 制定了职业病防治计划及实施方案、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职业健康监护等管理制度和规程; 通过合同形式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 组织劳动者进行岗前和岗间的职业卫生培训, 指导其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在有害作业岗位设置了警示标识和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已部分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设立了职业病危害防治专项经费, 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3 讨论

3. 1风险分类对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 2012 年版) 》 ( 安监总安健〔2012〕73号) , 该企业为金属制品业, 属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重项目。

3. 2 关键控制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避免职业病的发生〔8〕。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发现生产过程中电焊及打磨作业区未设置通风除尘装置, 由于生产工艺特点, 各噪声作业区无法隔离消声; 浸漆池敞口设置, 面积达100m2以上, 设置有效的防毒设施难度较大。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可为企业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控制及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9〕。该企业编链闪焊岗位的粉尘作业危害级别为I级, 属于轻度危害作业; 各工段作业岗位的化学物作业危害级别均为0 级, 属于相对无害作业, 但浸漆岗的煤焦油沥青挥发物为致癌物; 编链工段各岗位的高温和噪声作业危害级别分别为II级 ( 中度危害作业) 、I级 ( 轻度危害作业) 。

职业健康监护发现部分粉尘作业员工出现X线高仟伏胸片异常, 部分噪声作业员工电测听异常, 个别高温作业人员出现职业禁忌证。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是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部位和关键控制因素实施可操作的、有效控制措施〔10〕。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作业分级、职业健康监护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包括: 编链闪焊的粉尘防护、编链工段的噪声和高温防护、浸漆操作的毒物防护。

3. 3 结论该企业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符合GBZ 1 - 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针对工作场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采取了相应的职业病防护设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 防尘设施效果除编链闪焊工区外基本符合要求, 防毒、防高温效果较好, 噪声防护无法从工艺和设施上满足要求; 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管理基本符合GB /T 11651 - 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的要求, 但部分岗位工人作业时未按要求佩戴; 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基本符合要求, 但部分打磨和检测工位照度不符合要求, 厂区未设置集中浴室;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基本健全; 职业健康监护基本符合《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要求, 但体检覆盖率过低。

3.4建议针对企业现阶段存在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不足, 从组织管理、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卫生保健、应急救援等方面, 综合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 以降低职业病及职业危害事故发生的风险。

3.4.1组织管理完善职业病防治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落实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实施, 加强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在工作场所公告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将企业所有接触有害因素员工纳入职业健康监护范围。

3. 4. 2 工程技术在电焊、打磨作业区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装置; 抛丸工区加强除尘系统的维护和检修;浸漆池添置废气净化装置, 车间布局调整时独立设置浸漆池车间和废弃净化系统; 各车间设置密闭性好的工间休息室; 合理增设员工冲淋浴室。

3. 4. 3个体防护加强对劳动者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培训, 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做好防护用品发放、更换及维护的记录、管理和监督。

3. 4. 4 卫生保健各车间休息室安装空调系统, 保持室内每人30 m3/ h以上的新风量; 在炎热的夏季, 采取综合性防暑降温措施, 调整高温作业劳动- 休息制度, 适当缩短高温作业时间; 浸漆操作工应冲淋洗浴后下班离厂。

3. 4. 5应急救援设计合理的事故紧急避险逃生线路, 参加事故处理的人员需按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严禁个人不佩戴防护用品进入事故现场; 对生产现场设置的冲淋洗眼设施作出明显的寻找标志;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定期评价和修订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 定期组织事故应急演练。

摘要:目的 明确某船舶锚链制造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 提出对策与建议, 为政府职业卫生监管及企业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及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锰及其化合物、氮氧化物、臭氧、煤焦油沥青挥发物、噪声、高温、紫外辐射等, 其中编链闪焊电焊烟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5.58 mg/m3超过PC-TWA限值, 编链工段各岗位噪声LEX8h, 为88.189.7 d B (A) , 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其余各岗位的粉尘浓度、毒物浓度、噪声强度、高温WBGT指数、紫外辐照度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职业健康监护覆盖率偏低, 发现疑似职业病2人, 职业禁忌证1人。结论该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重项目, 职业病危害防护效果及措施基本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关键控制点包括编链闪焊粉尘防护、编链工段噪声和高温防护及浸漆操作毒物防护。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职业接触限值,职业健康监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AQ/T 8008-2013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97-2007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229-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1651-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7]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8]陈建武, 任颖, 王学峰, 等.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程序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10 (7) :113-114.

[9]彭建明.某压电晶体厂生产场所有毒作业分级评价与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1, 29 (3) :130-133.

上一篇:流程管理的思想原则下一篇:班级留守学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