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2024-09-15

职业危害:干预措施(共12篇)

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也在呈迅速上升趋势[1]。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有待急需解决。现针对儿童肥胖的潜在危害及干预措施介绍如下。

1 儿童肥胖原因

1.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肥胖密切相关, 体重指数 (BMI) 、腹部脂肪堆积、食欲调节、能量的摄入及消耗等均受遗传的影响[2]。父母双方均肥胖者, 子女可有80%发生肥胖;父母中有一人肥胖, 子女肥胖的几率为40%~50%;如果父母双方都不肥胖, 子女的肥胖发生率仅为1%~2%。有学者对160名肥胖儿童进行了配对分析, 肥胖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肥胖的占57.6%, 而对照组仅占35.9%。容红等[3]对220名肥胖儿童配对分析, 发现肥胖组儿童父母平均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母体过量的摄入脂质和糖而引起的胎儿脂肪细胞过量增加也是儿童产生肥胖的因素之一。

1.2 饮食因素

肥胖与能量摄入的增加有关。孙素婉等[4]对49例儿童分析, 其中23例 (46.94%) 能量摄入过多 (零食未计其内) 。研究肥胖专家指出, 在同一环境、同等量饮食的情况下, 由于进食次数的不同, 也会引起肥胖, 少食多餐和多食少餐相比较, 前者更容易肥胖, 每餐吃得过饱也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5]。夏义斌[6]对44例肥胖儿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分析, 其中有32例 (80%) 均有不同程度的喜甜食、好零食的习惯, 甚至过量饮食或饮食次数过于频繁现象。显然,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运动

调查研究发现[7], 在肥胖组儿童中不喜运动、畏惧体育课、喜欢呆在家中长时间看电视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吕姿之[8]的调查结果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过饱、饭后睡觉使热能消耗减少, 脂肪形成过多, 成为恶性循环。

2 危害

2.1 糖尿病

众多研究均证实糖尿病与遗传有关[2]。研究发现, 肥胖儿童的血糖与正常体重的儿童虽没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前者在空腹及葡萄糖负荷后血中的胰岛素减少, 说明肥胖儿童存在胰岛素抵抗[9]。研究还发现, 肥胖患儿的超重率与空腹胰岛素值呈明显正相关, 超重率越大, 越容易发生糖尿病, 而且肥胖程度与糖尿病发生年龄早晚有关[10]。

2.2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高血脂国外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 估计有50%少年时期的高血压归因于肥胖,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血压、高血糖这些成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在肥胖儿童中发生聚集[11]。文献报道肥胖儿童合并高血压比例为正常儿的3倍~34倍[12]。

2.3 脂肪肝

研究表明脂肪肝在儿童期即可出现, 儿童肥胖程度与脂肪肝的患病率之间有直接关系。通过超声检测, 儿童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大于30 mm者, 脂肪肝的患病率可达44.4%[13],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约有50%的肥胖病人合并脂肪肝, 特别是腹部肥胖的人发生脂肪肝的机会更多[14]。

3 干预措施

3.1 行为矫正

专家分析, 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不少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不运动, 部分学校体育场地不足, 学生缺乏运动;其次与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 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孩子常看电视、打游戏等因素有关。有专家指出, 控制孩子体重直线上升最有效、最方便的方法是限制他们看电视和打游戏的时间。在美国一项对192名小学4年级学生所做的调查中发现, 每天只看1 h电视 (包括游戏机) 的儿童, 9个月后体重比那些没有对看电视时间进行限制的儿童体重要轻一些。

3.2 改变饮食习惯

饮食提供的能量只需能保证儿童完成日常生活、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有研究显示, 当快速进食时, 饱腹感的信息不能适时给大脑, 易进食过量而致肥胖, 因此提倡细嚼慢咽。教育儿童养成不吃甜食、零食和油腻 (炸) 食物的习惯, 避免高脂肪、高热能的食物。烹调食物尽量采用蒸、煮、煲、炖、烩、拌, 用油适量, 并尽量选用植物油[15]。

3.3 体育锻炼

根据儿童不同年龄和条件选择适宜的运动, 每天坚持30 min以上的体育锻炼, 如跑步、跳绳、健身操、长跑、爬楼梯、球类运动、游泳等。要养成习惯, 长期坚持, 才能收到效果。

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篇2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为了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消除职业危害,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必须针对具体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职业危害防治措施,根据我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在工艺、设备、安全卫生防护设施,作业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各种灾害事故的缺陷,因为这些缺陷使一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物质泄漏和作业环境造成职工急、慢性的各种职业性疾病,主要存在以下:

一、高温

1、危害成因: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夏季露天作业受太阳热辐射的影响,常可产生高温或高温高湿或高温伴强热辐射等特殊气象条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施工作业,通称为高温作业。我国制定的高温作业分级标准规定:产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即是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透风设计计算温度2度的作业,列为高温作业。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机体从高湿环境接受对流与辐射热量,加上劳动和高温环境增加的代谢产热量,远远超过机体的散热量。若这个恶性过程不断发展,人体通过一系列的体温调节还是不能维持机体的热平衡时,就造成机体过度蓄热。同时,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失盐,从而发生中暑。

2、危害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这类作业场所都有强烈的辐射热源,室内外气温差可达10℃以上,以对流热和辐射热作用于人体。

(2)、高温高湿作业:这类作业环境的气象特点是气温、气湿高,而热辐射较弱。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

(3)、夏季露天作业: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接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四周物体放出的辐射热。

3、预防原则:

发现中暑病人后,首先应使患者脱离高温作业环境,到透风良好的荫凉地方休息,解开衣服,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必要时,可进行刮烦疗法或针刺合谷、曲池、委中、百会、人中等穴。如有头昏、恶心、呕吐或腹泻,可用中药霍香正气九;如呼吸、循环衰竭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可注射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

4、防治措施

(1)、公道布置热源,把热源放在车间外面或阔别工人操纵的地点,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透风,应布置在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透风的厂房,应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2)、隔热,是减少热辐射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3)、加强透风换气,加速空气对流,降低环境温度,以利于机体热量的散发。

(4)、加强个人防护,公道组织生产,如穿白色、透气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帆布工作服;同时调整工作时间,尽可能避开中午酷热,延长午休时间。加强个人保健,供给足够的含盐清凉饮料。

(5)、饮料中要加盐

高温环境下劳动,人体为了散热,经常大量出汗。出汗使人体丧失了大量水份和盐份,主要是钠盐和部分钾盐,一般汗液中含氯化钠0.1-0.35%。普通高温作业工人劳动8小时出汗4-8升,损失盐份约15-20克。所以,对高温作业工人既要及时补充水份,也要及时补充盐份,才能维持机体正常功能,这也就是在清凉饮料中加盐的原因。通常可按含食盐量0.1-0.2%来配制清凉饮料,供工人饮用。

二、粉尘

1、危害成因:生产性粉尘

2、危害类型:人身健康;

3、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劳动卫生知识,提高领导和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4、防治措施:

(1)、进入施工现场要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2)、水泥防尘措施:流动搅拌机除尘。在建筑施工现场搅拌机流动性比较大,因此,除尘设备必须考虑适合流动的特点。既要达到除尘目的又做到装、拆方便。流动搅拌机上有个尘源点:一是向料斗上加料时飞起尘;二是料斗向拌筒中倒料时,从进料口、出料口飞起的粉尘。采用通风除尘系统。即在拌筒出料口安装活动胶皮护罩,挡住粉尘外扬;在拌筒上方安装吸尘罩,将拌筒进料口飞

起的粉尘吸走;在地面料斗侧向安装吸尘罩,将加料时扬起的粉尘吸走,通过风机将空气粉尘送入旋风滤尘器,再通过器内水浴将粉尘降落,被水冲入蓄水池。

高压静电除尘。高压静电除尘是静电分离技术之一,已应用于水泥除尘回收。(3)、木屑除尘措施:可在每台加工机械尘源上方或侧向安装吸尘罩,通过风机作用,将粉尘吸入输送管道,再送到蓄仓内。

(4)、金属防尘措施:钢筋除锈抛光作业中,一般采用局部通风除尘系统。或在打磨台工人操作的侧方安装吸尘罩,通过支道管、主道管,将含金属粉尘的空心输送到室外。

(5)、油漆防尘措施:油漆、喷漆工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穿戴防护用品,如防毒面罩等;喷漆,可采用密闭喷漆间,工人在喷漆间外操纵微机控制,用机器手自动喷作业,以达到质量好对人无危害的目的;通风不良的地下室、污不池内涂刷各种防涂料等作业,必须根据场地大小,采取多台抽风机把苯等有害气体抽出室外,以防止急性苯中毒;施工现场油漆配料房,应改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连续配料时间,防止苯中毒和铅中毒;涂刷冷沥青,凡在通风不良的场所和容器内涂刷冷沥青时,必须采取机械送风、送氧及抽风措施,不断稀释空气中的毒物浓度。不得在工地现场熔融沥青或焚烧油毡﹑油漆等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6)、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查出隐患,要及时整改和上报。如发现不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先停止工作,再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三、弧光伤害

1、危害成因:电焊弧光能对人体产生伤害是因为电弧焊的电弧温度高达6000~8000℃,并产生强烈的电焊弧光,它是由可见的白炽光和不可见的红外线、紫外线组成。电弧可见光比人肉眼可承受的光线亮度大10000倍,易晃眼,使眼睛极易疲劳。红外线主要危害是对人体产生热作用,人体有明显的感觉,长时间作用,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紫外线可以透过人体的皮肤层,被深层组织和真皮吸收所致,而氩弧焊产生的紫外线作用的强度比手工电弧焊还大5~30倍。

2、危害类型:弧光灼伤的部位常见的有面部、颈部、小腿、眼睛,其中以眼的灼伤为最严重。面部、颈部、小腿被弧光灼伤后表现为红色,受伤者感觉疼痛。眼睛灼伤后表现为疼痛,怕光,严重者在白天行走都很困难,晚上睡觉时不能有光,否则眼睛就产生刺痛的感觉,非常难受。小腿灼伤的原因是焊接时长时

间将裤脚卷起,小腿曝露在弧光中产生的。面部灼伤是焊接时没带面罩保护,或者别人焊接时,配合的工人或其它人较长时间接触电焊弧光所致。颈部灼伤为最常见的,基本上是焊工在焊接时由于领口没有扣上或者领口太低,颈部曝露在弧光中产生的。眼睛灼伤也是常见的伤害,但它是最严重的伤害,经常是配合的钳工或是两人对称焊接时容易发生,平时旁人在观看时也容易发生眼睛灼伤。

3、预防原则:为了防止弧光对人眼睛和皮肤的伤害,基本的防护用具有面罩、护目镜片、电焊手套和工作服等。面罩可以直接隔离弧光,使焊工面部皮肤得到保护,不被弧光灼伤。护目镜片直接镶嵌在面罩上,能全面隔离电焊弧光是对眼睛非常有害的紫外线、红外线、并能阻留热射线不被穿入和降低可见光亮度的作用。电焊手套及工作服可以防止弧光和飞溅的金属、熔渣伤害皮肤。工作服应用表面平整、反射系数大的纺织品制作,穿戴中,不得将袖口卷起,衣领不得敞开,裤子要有足够的长度,以免裸露部分的小腿等部分被弧光灼伤。为了防止小腿被电焊弧光灼伤,不要将裤脚卷起,或者在小腿上方扎上其它遮挡物。为了防止颈部被电焊弧光灼伤,衣领的扣子要扣好,或者在电焊面罩的手持部位面罩上再增加一个遮挡的东西,就能很好的防止电焊弧光对颈部的灼伤了。

4、防治措施:为保护焊接场所的其他工作人员不受弧光伤害,焊工在引弧前应观察周围环境,并事先发出信号,方可开始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焊接作业场所应尽量设置防护屏障。对于在电建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需要双人对称施焊的时候,如管排的焊接,施焊的两个焊工可以错开5~6根管子焊接。对需要对称施焊的大管子,施焊的两个焊工可以站在相对的位置上,向同一个方向焊接,避免一人在施焊,另一人在观察时弧光对眼睛的伤害。对配合焊工工作的其它人员也可以带上防紫外线眼镜,保护眼睛被弧光灼伤。

弧光对眼睛灼伤的治疗。为减少疼痛,使患者能得到及时医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奶汁点治法,用空眼药瓶放入奶汁(牛奶、人奶均可)每隔1~2分钟向眼点内滴一次,连续4~5次就可止痛、止泪,一般30分钟即可治愈。第二,冷敷治法,利用果实、菜品(如土豆、黄瓜、豆腐)洗净切成薄片,敷放在眼睛上,闭目休息20分钟即可。若未愈,可换一片再敷。也可将眼睛浸入凉水内,睁开几次,再用凉湿毛巾敷在眼睛上,约8~10分钟更换一次,短时间内即可治愈。第三,热烤治疗法,可到无烟的火源旁烤,烤时要睁着眼睛由远渐近,由低温逐步升高,约15~30分钟即可治愈。第四,药物治法,一般根据焊工身体

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向眼内滴入普鲁卡因或眼药水的治疗效果较好,但对药物过敏者慎用。对眼睛受到伤害严重的时

候眼睛发生红肿、怕光、看不见路时应积极治疗、休息。在眼睛能正常看物时才能开始工作,以免造成安全事故

四、噪声

1、危害成因:施工现场噪声主要是来源于搅拌机、电动机、空压机、钢筋加工机械、木工加工机械等;

2、危害类型:使人耳聋,还可能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3、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劳动卫生知识,提高领导和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4、防治措施:

(1)、选用低噪声设备,搅拌机、木工机械、钢筋机械等设备,能从根本上降低噪声。

(2)、采用隔离、远距离控制等措施,尽量将噪声源与操作人员隔开。(3)、合理安排工序,减少劳动者在噪声声级超标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时间。(4)、控制噪声的传播。合理布局,控制噪声入手,消声、吸声、隔声、隔振、阻墙。

(5)、做好个人防护。如及时戴耳塞、耳罩、头盔等防噪声用品。(6)、定期进行预防性体检。

(7)、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查出隐患,要及时整改和上报。如发现不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先停止工作,再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五、振动

1、危害成因: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设备;

2、危害类型:对人身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3、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劳动卫生知识,提高领导和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4、防治措施:

(1)、消除或减少振动源的振动,采取减振措施。

(2)、隔振,就是在振源与需要防振的设备之间,安装具有弹性性能的隔振装置,使振源产生的大部分振动被隔振设置所吸收。

(3)、改革生产工艺,是防止振动危害的治本措施。

(4)、手持振动工具的手柄,包扎泡沫塑料隔振垫,工人操作时戴好专用的防振手套,也可减少振动的危害。

(5)限制作业时间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重要措施。

(6)加强个人防护,合理使用防护用品也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戴减振保暖的手套

(7)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查出隐患,要及时整改和上报。如发现不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先停止工作,再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六、中毒

1、危害成因:生产性毒物,食物;

2、危害类型:引起神经衰弱症,人员伤亡;

3、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劳动卫生知识,提高领导和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4、防治措施

(1)建立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网。由各级领导负责,有关方面大力协作,建立一个专业防治机构以及劳动保护专职人员组成的防护网,开展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2)建立空气中毒物浓度测定制度。定期测定,以提供改进预防措施的依据

(3)建立工作前体检、定期体检制度。工作前体检在于防止患有某些疾病的人不适于该工作,如有明显血液系统异常的人,不宜从事接触铅、苯工作等。定期体检目的在于早期发现毒物对人体的影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一种辅助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口罩、面具、袖套、眼镜等。

(5)加强个人防护是保障操作者安全、健康的重要措施。因此,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自觉养成勤洗手,工作后洗澡,不在生产场所进食、吸烟、喝水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防误食毒物,造成中毒。

(6)在室内作业必须要保持通风良好,在喷涂时必须开启通风设施和排气系统。喷涂人员作业时如发现头晕恶心,应停止作业,到户外通风处换气,如较为严重者应立即送往医院去检查。

(7)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查出隐患,要及时整改和上报。如发现不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先停止工作,再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七、高空坠落

1、危害成因:是人的因素。员工盲目施工,违章作业,隐患发现不及时;物的因素、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等现象。

2、危害类型:造成人员伤亡;

3、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劳动卫生知识,提高领导和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4、防治措施

(1)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高空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使用合格的安全带、安全帽,脚穿防滑鞋等。

(2)高处作业点的下方必须设安全网。(3)施工现场必须做好各项临边、洞口的防护。

(4)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每个分部分项和零星工程安排的作业,都必须向操作者讲清楚施工环境,操作过程,操作工艺,操作方法的具体要求和应用的安全防护设施。(5)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施工方案,并经常定期、不定期的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安全员每天必须进行隐患排查,进行安全确认,确保安全生产。

(6)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查出隐患,要及时整改和上报。如发现不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先停止工作,再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八、机械伤害

1、危害成因:机械故障、违章操作;

2、危害类型:人员伤亡;

3、预防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劳动

卫生知识,提高领导和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

4、防治措施

(1)机械设备要安装固定牢靠。

(2)对机械设备要定期保养、维修,保持良好运行状态。(3)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和调试,消除机械设备的不安因素。(4)操作人员要按规定操作,严禁违章作业。

(5)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查出隐患,要及时整改和上报。如发现不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先停止工作,再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九、其他符合职业危害定义的内容

1、职业危害健康检查措施

(1)对从事有职业病危害作业或对健康有特殊要求的劳动者,公司必须对其进行上岗前的职业性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2)对从事有职业病危害作业或对健康有特殊要求的劳动者,公司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就业中健康检查,对在健康检查中发现有职业健康伤害的,应调离原工作岗位。

(3)对已脱尘的劳动者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尘肺患者等复查,一般一年检查一次。(4)建立职业卫生动态监护档案,妥善保管对劳动者上岗前、离岗前定期职业性健康检查资料,并将检查结果通知本人,凡发现与职业病有关者,一律建档保管。

2职业病危害宣传教育措施

(1)产生职业危害的工程部要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对劳动者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自我健 康保护意识。

(2)定期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和在岗期间职业卫生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职业卫生相关知识,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未培训人员不得从事有职业危害的作业。培训资料要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备查。

(3)凡是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和设备,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

十、防止职业病危害的综合措施:

在思想上认识职业病对职工的危害,设置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定期对职业危

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3

ICU是收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的专科病房,ICU护士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各种体液、化学消毒剂和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噪音、放射线等多种有害因子,使ICU护士成为高危群体[1]。ICU护士的职业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现就ICU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进行介绍。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医源性因素: 近年来,由于乙肝、丙肝、梅毒、克萨奇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体病毒等患病率明显提高,经常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的ICU护士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ICU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在时间上不允许护士进行自我防护。

1.2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锐器伤、辐射、职业性腰背痛、噪声。①锐器伤:锐器伤大都是玻璃损伤和针刺伤手。②辐射:X线、同位素、激光等放射性元素及各种医疗仪器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辐射,这些辐射可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对神经系统、皮肤和造血系统。而ICU因为病人不易搬动,或是病情不允许,经常床旁摄片。③职业性腰背痛:有研究表明:护士的职业性腰背痛大约有2/3是在搬抬患者时发生的[2]。ICU病人病情危重,大部分卧床不能自己翻身,不能自理,而搬运病人和为病人翻身是ICU护士不可缺的两项工作。④噪声:ICU集中了先进的医疗仪器和设备,如:生命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由于ICU的患者病情危重,要求护士必须掌握识别各种仪器的报警声和声音传导的方向,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损伤。有报道称:噪音可引起医护人员心理紧张,从而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改变,还可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中易出错等现象。

1.3 化学因素: 一些药物和消毒剂的挥发气体在ICU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循环,可引起呼吸困难、眼睛和呼吸道炎症、接触性皮炎、头痛、记忆力分散甚至生理功能异常[3]。水银是医院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来自于体温计、血压计以及电池等医疗用品的水银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和肾毒性。

1.4 社会心理因素: 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 家庭的重担、 工作壓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在ICU工作的护士,仪器的更新,抢救治疗手段的层出不穷,给护士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ICU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有资料报道ICU护士的身心健康率明显低于普通科室的护士[4]。加之多年来对护士强调奉献精神和不怕脏的教育,自我防护问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致使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2 防护措施

2.1 医源性因素的防护: 入室前认真查阅患者资料,对传染病患者要做好防护工作,严格终末消毒处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正确使用七步洗手法。完善相关的检查项目,减少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 ① 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防止刺伤,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协助。勿将针头朝向自己或他人,正确使用利器盒,放置2/3满时立即盖好盖子,密封后处理。② 做好X射线的防护,减少辐射损伤,定期进行照射剂量检测等。 ③掌握正确的搬抬患者的方法,协调用力,防止腰扭伤,平时加强腰背肌运动,加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 ④ 加强仪器管理,合理设置报警限,定期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和维修,特别是对易产生噪音的设备进行改进。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换气。应用挥发性消毒剂时,明确消毒剂的注意事项,注意严格管理。一旦出现水银溅洒,立即疏散人员,关闭门窗及内部通风系统,戴橡胶手套,用镊子捡起尖锐物品或玻璃碎片,放置于纸巾上,折好纸巾放入垃圾袋中密封并做好标识,确定水银珠位置,使用纸板收集,较大水银珠用注射器抽吸后注入塑料容器中加盖,放入密封袋贴好标识。黑暗房间中使用手电筒寻找水银珠并收集,肉眼难看到的小水银珠用输液贴收集后放入可密封袋内做好标识,肉眼很难看到的小水银珠用硫磺粉末覆盖,清理结束后,所有使用过的物品放入一个垃圾袋密封并标识,送到安全地区,被污染区域保持通风至少24小时,如有不适立即就医。

2.4 社会心理因素的防护: 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专科技术水平。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ICU护士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 小结

综上所述,ICU护士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的体魄和强烈的好学精神,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200.

[2] 谢红珍.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35.

[3] 郑春兰.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2008,6(12):3367-3368.

[4] 戴琴.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88-490.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4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收治288例患者, 年龄6~87岁, 男120例, 女168例, 护士人数7人, 学历:大专4人, 中专3人。年龄20~46岁。主要接触的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肺结核、梅毒等。

2 职业常见的危害因素

2.1 环境的因素影响

基层医院条件相对简陋, 无层流等消毒设施, 室内空气用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产生的臭氧是对眼睛、皮肤和肺最危险的刺激。患者终末消毒用含氯消毒剂, 挥发性消毒剂甲醛、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 化学污染可造成病室环境充满刺鼻的味道, 护士长期生活在充满消毒剂挥发的环境, 可引起护士呼吸道、黏膜、皮肤、神经系统的一些损害, 甚至重度的可造成中毒或导致癌症, 我科医护发生过皮炎、鼻炎、呼吸哮喘、神经性头痛、结膜炎占70%以上。

患者的分泌物、体液、血液、排泄物都是直接的传染源, 医务人员医疗操作时不可避免的与患者直接近距离接触, 极易被感染, 人类遭受甲流、SARS病毒感染时, 医护人员发生大范围传染就是职业危害的真实写照。

2.2 生物感染的因素影响

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防护意识薄弱, 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不注意个人防护, 缺乏职业防护和受伤后处理的培训, 工作中护理人员意外损伤时有发生,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人可因锐利伤血源性直接感染护士, 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后的相应病原感染率分别为:6.0%~30%、0.4%~6.0%、0.25%~0.4%[1], 护士在护理操作中不可避免接触注射器、针、刀。剪子等锐利物, 一旦发生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

护士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近距离的护理操作时, 如:流感、肺结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等防护不当会造成危害, 临床护士操作时遇到患者直接面对操作人员的脸部打喷嚏、呼气、唾沫飞沫也会造成感染概率明显提高。

2.3 心理因素的影响

护士工作紧张、忙碌、琐碎而繁重, 处于职业感染的高危环境, 她们往往整天夜班、白班频繁倒班, 生活缺乏规律, 打破了正常的作息时间, 严重干扰了身体的生物钟, 夜班值了一宿夜班已经身心疲惫, 回家往往照顾孩子、爱人、老人较少, 家里亲朋如不理解往往造成矛盾。工作中接触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的传染病人, 造成害怕紧张、恐惧的心理。

现阶段医疗卫生护理都处在行业的风口浪尖, 医患关系的沟通、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等都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护士面对各种晋级考试、护士职业考试、外语职称评审以及各种院考、科室考试使护士压力较大, 情绪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在超负荷工作情况下所致疲劳综合征以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下工作, 往往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3 防护方法

3.1 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职业防护的安全意识, 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能力, 医院领导首先要加大对感染防护措施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组织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的法规, 引进安装空气消毒机每天定时消毒, 制定消毒隔离制度, 改善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 在执行日常护理活动中推行实施标准的预防技术, 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和监管力度, 以及学习护士于职业活动中一旦发生锐器伤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能够有效地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树立护理人员深入持续的防护意识。

3.2 防止锐器伤

在工作中尽量避免针刺伤, 特别是新护士80%以上的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 预防职业暴露重点是在使用锐器前、中、后正确操作, 工作中专心, 不能一面交谈、说笑一面操作及边对用后对锐器的销毁。在接触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衣帽整齐, 戴手套, 安全操作, 感染别人操作时有可能会溅到面部时, 应戴面罩或防护镜。安全使用锐器, 用过的针头应放入锐器盒, 容器应加盖, 避免运送保存过程中二次损伤。打开安瓿时, 需用无菌纱布包住, 以免刺破手套或刺伤皮肤。

临床护士由于操作不熟练心理紧张, 忙乱时受伤也较多, 因此, 平时要勤练基本功, 按规程操作, 防止锐器伤, 在处理血液污染物品及操作时, 应戴双层手套,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 应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挤出损伤处血液, 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 用碘伏进行消毒。及时上报护士长及感染管理科, 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填写意外损伤事故报告单, 被HIV污染的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 进行风险评估, 定期检测HIV抗体。对于乙型肝炎污染的根据各自不同情况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24h内注射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 注意饮食和休息, 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3 化学污染的防护

增加自身防范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前后的防护制度, 在治疗室配制化疗药物时, 应穿隔离衣, 戴口罩、手套, 特殊感染的患者应穿隔离衣, 戴防护面罩,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及用物, 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洗手制度, 在配制酸性消毒剂时要戴防护眼镜, 禁止用热水配制含氯消毒剂, 以免引发灼伤, 操作中如不慎飞溅到面部、眼中、皮肤时应用流动水反复冲洗抗菌眼药水滴眼, 物面地面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均按规定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严格消毒, 做好自身防范, 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时, 工作人员应操作后立即离开室内, 减少在室内逗留时间。

3.4 心理疏导

关怀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培养护士与患者、同事、家属沟通的能力与技巧, 组织学习新技术、新理论, 适时请感染科专业人员讲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院领导针对制定防范措施并督导检查, 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习惯, 护士长要在操作中细心观察病区护士的思想情绪及身体状况, 要做到管理人性化, 体谅一线护士的辛苦, 排班弹性化, 保证护士充足的休息时间, 加强锻炼, 增强护士体质, 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更深层次看待自己的护理工作, 好的心情能够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4 结论

医院是比较特殊的工作环境, 护士容易受到传染病、疲劳、心理压力等职业危害, 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已经逐渐受到社会重视, 医院不断健全完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定期召开培训指导课程, 提高护士自我防护能力, 护士长人性化合理排班, 并为护士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鼓励护士多参加竞赛、表演等,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使护士减轻压力, 爱岗敬业, 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培.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91.

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5

1.职业危害 1.1粉尘危害

粉尘是翻新胎行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之一,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清洗、打磨等岗位中都有大量的粉尘飞扬。从粉尘组分来看,翻新胎行业的粉尘成分较简单,主要为打磨形成的橡胶粉。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大,不仅对上呼吸道有影响,且能引起矽肺、炭黑尘肺、滑石尘肺等疾病,是危害工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能与其他有害因素联合作用危害人体,例如由于粉尘粒径小,在空气中能长期滞留,吸附空气中水蒸汽和各种有害气体而形成烟尘、飘尘,它们含有多种重金属及其氧 化物,在其氧化作用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转化为相应的酸。这些飘尘会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再例如,粉尘联合吸烟这一危害因素将会大大提高肺癌的发病率 1.2有机化合物

翻新胎行业接触的有机化合物主要为溶剂和原材料橡胶。溶剂主要是汽油,在半成品或成品干燥过程中产生溶剂挥发气而使工人受到伤害。按照国标,生产车间空气中溶剂的控制标准(m s/ m):苯和甲苯 < 4 0、二 甲苯 <1 0 0、汽油 <3 5 0。另外,硫化过程中产生的微量硫化氢也会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毒害。1.3 噪声

翻新胎加工过程中,由于机械摩擦、振动、撞击所 产生的噪声,使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操作的工人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例如导致耳聋、高血压、中枢神经受损等。按照国家标准G B J 8 7— 8 5 《 工业企业厂区各类地点噪声标准》规定,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工人每天连续接触噪声 8 h)噪声限制值 <9 0 d B。经过实测,橡胶厂多数工段在 8 0 d B上下,少数工段则超过9 0 d B[ 7]。另外,翻新胎加工生产过程中诸如高温、振动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危害因素。

2.常见职业病情况

目前在国内的研究发现,该行业尘肺病以尘肺为主。2.1 尘肺

在翻新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橡胶粉尘比重小、颗粒小,很容易悬浮于车间空气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网织阴影和肺纹理增 多、增粗并伴有呼吸系统疾病,自觉症状有咳嗽、咳痰、鼻腔干燥等;有尘肺发病的潜在危险。

尘肺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其次是胸痛、气短。X线特征以不规则形小阴影改变为主,类圆形阴影致密度较低,边缘欠清晰锐利;炭黑尘肺的大结节多见于肺上叶,可能是这些部位的活动度比下叶要小,使已到达肺泡的粉尘不易咳出之故。2.2其他疾病

橡胶制品生产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对机体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除橡胶粉尘影响外,还存在潜在的有机溶剂慢性危害。

尘肺病目前主要提倡早期预防和对因治疗为主,晚期则以综合治疗为原则,即在营养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依据病人的病情进行肺灌洗,使用抗纤维化、减轻或控制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抗脂质过氧化等药物。结合肺部理疗、雾化吸入治疗以及对症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加强预防和治疗肺气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及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因目前对尘肺病的治疗尚无突破性的进展,故尘肺病防治的根本措施在于预防。

3.橡胶行业职业病预防措施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较薄弱。但我厂高度关注工业卫生问题。有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 3.1阻断接触途径

橡胶制品加工厂要与时俱进,用新技术、新工艺。积极进行工艺改造,如密闭硫化、自动称量、粉料造粒等,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生产性有害因素的接触机会。如对粉尘的控制方面,在打磨岗位加设吸风罩,确保能将生产中产生的粉尘吸入罩内,以保证有效的除尘效果; 给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及时、定期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并要求工人及时、正确佩戴,做好个人防护;对生产设备及防护设施应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生产车间吸风排毒装置、通风设施的正常运转,并达到良好的吸风排毒、通风效果,将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控制到最低限度。消除尘肺的最好途径是控制病因,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采取除尘措施,消除污染源,阻断接触途径,是防止尘肺发生的关键。3.2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一方面是教育职工,只有广大职工真正理解了工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尤其是慢性危害的可怕后果,掌握了个体预防的知识和方法,主动参与和执行各项预防规定,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工业卫生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亟需提高专业水平,扩大知识面,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和整改建议,能识别和治疗职业有关疾病,保证健康监护工作的开展。经过对该企业工人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及职业卫生安全、健康知识教育与培训等措施干预,提高健康行为形成率、职工综合素质等。3.3开展健康监护工作

健康监护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减少暴露人数,早期识别和检出职业危害的亚临床改变及患有就业和上岗禁忌证者;早期检出职业病患者。健康监护主要运用在作业场所劳动卫生监测和职业性健康检查两方面。在卫生监测方面,要根据监测和检查结果,经常开展劳动卫生监督检查,尽早发现和杜绝严重职业危害,防止和减少橡胶加工工作对工人的危害,保护橡胶制品加工工人的身体健康。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和防护建议或方案,采取不同防护措施。如对危害较重的岗位工人或接触致癌物质的工人,除加强个体防护外,考虑实行定期脱岗休养或采取轮岗制,对生育期职工尤其要防止生殖功能和子代危害,加强女工保护和毒物登记工作。在职业性体检方面,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为从事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建立起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详细记录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在有职业危害的场所进行作业时,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随后定期进行检查,工作结束后还应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对流动和临时作业工人要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跟踪管理,医学检查时,在查体中发现的患者均应及早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职业病和与职业有关疾病,定期复查、迫访,详细记录存档。橡胶行业是职业危害较严重的行业之一,危害因素较多,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也较大,是职业病预防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采取以上综合预防措施,才能降低工人患职业病的可能性。4.结语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6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36-0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高、精、尖复杂手术的开展,对手术室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也相应增多,如患者的血液、体液生物因素、放射线、有害气体、噪音等,而且每日工作繁重,节奏紧张,使手术室护士的生理、心理都造成伤害,因此手术室护士是职业危害的高危群体。结合我院实际,通过总结、分析、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最大程度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1 职业危害

1.1生物性危害因素:

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性质,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污染物受感染的机会增多(常见的接触血液传播的病原体为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尤其是护士手部皮肤有破损或在手术配合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锐器损伤及术中患者的血液、体液发生喷溅使皮肤、黏膜、眼睛受污染时,极易造成血原性疾病的感染。

1.2物理性危害因素

1.2.1 锐器伤:

手术室工作中经常使用刀、剪、针等锐利器械,在频繁传递中或不正确的操作中易造成自伤或误伤他人,是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1.2.2噪音:

手术室内噪音常来源于监护仪、负压吸引器、电锯等。护理人员长期暴露于噪声中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焦虑等症状,不仅对人体听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人的情绪有负面影响2,而且能不利于团体协作及正常工作的开展。

1.2.3手术烟雾:

术中使用电外科设备、外科超声设备以及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体泄漏等均可产生并释放烟雾,可能引起呼吸道炎症反应、眩晕、眼部刺激症状等,此外手术烟雾还可能成为某些病毒的载体,传播疾病[2]。

1.2.4辐射危害: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对手术的精益求精,术中摄片及透视下手术已很普遍。C臂X光机的应用为骨科手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长期接触不进行有效防护,不仅容易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恶性肿瘤,而且会影响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等。

1.2.5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所致。他们长期处于工作繁重而平凡,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病人,加班加点的环境中,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1.3化学性危害因素

1.3.1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损害,经常接触会引起眼结膜损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痉挛等。

1.3.2 戊二醛:

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吸入混有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睛灼伤、胸闷或荨麻疹等。

1.3.3 麻醉气体的危害:

有报道称: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气体的污染环境,有引發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2.1.1术前完善患者化验检查要求所有手术患者术前要化验免疫四项,即乙肝、丙肝、梅毒、HIV,阳性患者一定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并且做好此手术的安全防护,洗手护士戴双层手套、口罩、护目镜,手术间用毕进行终末消毒。急诊手术在化验未出结果时一律视为感染手术,采取标准预防。

2.1.2手的防护手术室护理人员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操作前后均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注射针头不回帽,以防误伤。术中规范操作,在传递针、刀、剪刀等利器时,避免用手直接传递,使用托盘传递,手术中护士要眼疾手快,准确率高,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2.1.3对手术室护士定期体检,每年一次,建立健康档案。做好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根据需要加强接种。手术中一旦被针刺伤后,一定在伤口周围而不是伤口局部反复挤压出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碘伏消毒损伤部位皮肤,并于24 h内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必要时注射乙肝病毒高价免疫球蛋白。若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或体液时,立即做危险评估,决定是否实施预防用药,并于6周、12周、6个月定期复查HIV抗体。

2.2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2.2.1 预防锐器伤:

熟练掌握锐利器械使用的操作技术,避免意外伤害;建立健全针刺伤管理制度,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加强锐器废物管理,遵循安全操作原则。一旦发生刺伤要立即处理伤口,尽早报告。

2.2.2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工作安排中有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的工作次数,注意劳逸结合。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缓解疲劳,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改进医疗设备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途径。

2. 2.3防辐射:

术中需要行透视或照片的手术,安排在专用手术间,照射瞬间除必需人员外,其余人员处于2 m以外的地方,避免身体处于直射线中,操作C臂机的人员穿铅防护衣保护。合理安排护士轮流参与需要使用C臂操作的手术,以减少个人接受射线的几率和射线量,孕期和哺乳期护士暂不参加此类手术。

2.2.4防噪音:

认识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使用中的仪器尽量调低音量,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设备。定期对手术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

2.2.5防烟雾:

手术人员均应正确佩戴外科口罩,术中使用易产生手术烟雾的仪器设备时,洗手护士应主动或提醒手术医生及时吸尽烟雾。

2.3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麻醉医生在全麻前应先检查机器是否密闭,保证泄露量为最小,从而减少空气中麻醉气体的浓度。消毒剂要密罐保存,减少释放量。接触含氯消毒液及甲醛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泼翻。从戊二醛消毒液取出浸泡的器械后立即将盖子盖好,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

因此提高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防范意识,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加强职业安全管理,确保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危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万军,曹黎莉,万兴铭.噪声作业对女工健康的影响[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3,9.18.

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分析 篇7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护理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加之近年来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 要求护士贴近社会、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使护士接触患者的体液如滑膜液、精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几率大大增加, 从而增加了护理人员感染的机会。大量调查结果显示, 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 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 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 年创伤率为1%~2%, 创伤后感染率为0.3%~3%[1]。在诸多生物因素中, 护士因锐器损伤, 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最多见[2]。由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 其中没有经过乙肝疫苗接种者, 若被带有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或锐器割伤1次, 根据乙肝患者e抗原 (HBe Ag) 情况的不同, 其感染率是6%~30%。表面抗原 (HBs Ag) 和核心抗体 (HBc Ab) 阳性的患者表示血液中含乙肝病毒量多, 因此传染的机会最大。被含有丙肝病毒 (HCV) 的针头刺伤或锐器割伤后的感染率是1.8%, 通过血溅而引起感染的情况目前还不清楚;被含有HIV的针头刺伤后, 平均感染率为0.3%。被含有HIV的血液溅到眼睛、鼻腔内的平均感染率为0.1%, 含有HIV的血接触到皮肤上的感染几率估计小于0.1%, 少量的血液接触到皮肤可能不会引起感染。有报道通过职业传播的HIV感染者中, 护士占52.1%[3]。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引起呼吸道感染可高达20%[4]。在SARS疫情中, 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20%。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每年被针刺伤的人数高达80万以上, 占从业人员16%[5]。

1.2 化学因素

由于职业的关系, 化学性因素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危害主要原因是不可避免地接触一些消毒剂及药物, 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进入空气中或容易接触暴露, 而且多具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以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在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6]。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接触抗肿瘤药物, 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 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7]。有研究证实, 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 有学者用气相色谱分光技术在职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护士尿液中检测出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铂类等药物[8]。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护士可造成毒性反应, 谢金辉等[9]进行的职业接触抗癌药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金力奋等[10]对某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的遗传损伤研究结果显示, 肿瘤科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3 物理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 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11]。例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体位, 肌肉和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患者、弯腰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 如腰背痛等[12]。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 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 甚至诱发肿瘤[13]。紫外线能引起微生物细胞内成分的化学变化, 使其遭到破坏而死亡[6]。对人体皮肤、眼睛都有伤害。

1.4 心理-社会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 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 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 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 (1) 不良的工作环境; (2) 紧急的工作性质; (3) 沉重的工作负荷。医务人员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 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社会对医护工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 公共突发事件以及酗酒、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都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和紧张感。长期的三班倒工作制造成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加重, 角色及生物钟紊乱。据报道:个别工作人员往往因为疏忽造成职业损伤[14]。其感染传染性疾病有50%是工作行为欠规范所致[15]。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应建立标准的预防原则和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的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使用的一种预防措施, 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不包括汗液) 均视为具有传染性, 在接触上述物质黏膜与非完整皮肤时, 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或伤口时必须戴上手套;若有可能溅出血液、体液则必须戴上口罩、眼罩并穿上防护衣, 要正确穿防护衣;小心处理针嘴及利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伤口后, 除下手套时应立即洗手。要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因为医院病原体传播的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 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均要洗手。曾有学者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16]。因此, 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 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7]。认真、规范、适时的洗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方便、经济的措施, 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方法可减少医院感染的20%~30%。

2.2 发生刺伤、割伤后的处理措施

发生刺伤、割伤后首先要挤压伤口, 让伤口内的血液流出;禁止直接按压伤口。挤压后用无菌水或清洁水、纯净水 (无条件时用温自来水) 彻底冲洗;冲洗时间不少于1 min;再用碘酒或酒精冲洗消毒伤口, 然后报告感染管理科备案, 进行预防接种, 跟踪随访, 以便进一步给予干预治疗。 (1) 职业暴露乙肝病毒后的处理:乙肝易感者与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 即血清抗HBs阴性者, 当接触HBs Ag (+) 血清或血液后, 第一种方法是应紧急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 首次注射应在暴露后48 h内完成。HBIg的效价必须>1∶200 000 (即>200 IU/瓶) , 用量0.6 m L/ (㎏体重) 的保护效果较理想。对既往接种过疫苗而无血清学应答者, 宜接种HBIg两次 (相距3~6个月) 。暴露后1个月如未发生乙肝, 宜重复应用HBIg 1次。第二种方法是应急接种乙肝疫苗, 在暴露6个月内予血清学随访, 并注意有无相关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变化;血清乙肝表面抗体≤10μL/m L的医务人员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1次。并接种HBIg 1次。 (2) 职业暴露HCV后的处理:对此类血源性感染尚无适当的预防方案。预防性应用干扰素、抗病毒药是否奏效尚无定论。对暴露者的血清学随访抗HCV十分重要, 暴露后24~48 h内及6个月、12个月时要检查3次抗HCV抗体。一旦血清抗HCV由阴转阳, 应启动抗病毒治疗, 不必等待肝功能出现异常。职业暴露HIV后的处理: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 使用常规治疗剂量, 连续使用28 d;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 最好在4 h内实施, 最迟不得超过24 h;即使超过24 h, 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在操作时要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 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

2.3 加强对药物管理

加强对化疗药物的管理, 建立化疗操作流程, 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 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上或眼睛内时, 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 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 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 化学消毒剂要集中存放, 存放的容器要密闭并要有显著标记。

2.4 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 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 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 调节心态。护士长要体谅和宽容护士, 适当缓减其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 实行弹性排班, 加强治疗高峰期人力配备。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增加护士职业满意度、安全感及成就感, 使之形成职业选择的认同感。要学会自我应对与减压, 如唱歌、跳舞、练瑜伽、听音乐、读书、养宠物、旅游、度假等。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沟通技巧, 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 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

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篇8

目前, 我国职业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而急、慢性职业中毒已经成为仅次于尘肺病的第二大职业病[1]。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日益发展, 以及国内外对合成树脂、塑料、橡胶、皮革、染料等工业制品的需求量的增大, 职业接触甲醛的作业人员的数量日益增加, 且随着工龄的增长, 甲醛对作业人员长期暴露所致的健康危害逐渐显现。

建立和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是控制甲醛的职业危害以及其它职业病的重要的措施。本文通过建立工作场所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指标体系, 通过专家调查法, 排出各级指标的优先顺序, 然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各级指标的权重。

1 甲醛的理化特性

1.1 甲醛的性质

甲醛 (formaldehyde, CH2O) 是一种无色并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且易燃的气体, 相对分子质量为30.03, 沸点-19.5℃, 易溶于水、醇和醚[2]。甲醛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 其用途广泛, 在制造合成树脂、塑料、橡胶、皮革、染料以及木材加工、消毒和防腐等过程中均有直接接触机会。

1.2 甲醛的职业危害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在2006年将甲醛确定为1类致癌物, 即对人类及动物均致癌———“sufficient evidence of carcinogenicity”, 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中, 甲醛排名第二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2.1-2007的有关规定, 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醛容许浓度为0.5mg/m3。

甲醛对眼部、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是甲醛最明显的健康危害[3]。暴露于甲醛蒸气中, 会引起结膜炎, 角膜炎, 鼻炎, 支气管炎;严重者会出现喉痉挛、肺水肿、肺炎以及皮肤刺激;浓溶液可引起皮肤凝固性坏死。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 可发生休克, 肾脏和肝脏损害可能发生。长期暴露于低浓度甲醛的环境中, 会引起轻度眼、鼻、咽喉刺激症状以及皮肤干燥、皲裂等。

2 模糊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

层次分析法[5] (AHP) 是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然而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其标度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评价人员主观判断的模糊性, 会对判断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通过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 克服了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以及人类思维的主观性, 较好地保证了权重系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这种方法称为模糊层次分析法[6,7]。

FAHP的计算步骤如下:

(1) 分析系统之中各级要素之间的关系, 并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2) 对同一层次的因素, 以上一层次的某一准则, 进行两两比较, 决定其重要程度, 按公式

(3) 根据公式, 实施数学变换, 建立模糊一致矩阵R= (rij) n×n。

(4) 计算模糊一致判断矩阵中各行元素的连乘积wk (k=1, 2, ..., n) ;得到一个新的向量w=[w1, w2, …, wn]T;将向量w的每个分量开n次方得到向量β=[β1, β2, …βn]T;将向量β归一化, 即, 从而得到特征向量α=[α1, α2, …, αn]T, 即元素对于上层准则的相对权重向量, 从而实现层次单排序。

(5) 利用公式αCA=αBA×αCB, 通过相对权重的合成, 计算二级指标层元素相对于目标层层次的权重, 从而实现层次总排序。

3 工作场所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指标体系

做好职业卫生监管涉及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素养、基层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意识等方面, 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职工职业健康的权利和利益。企业各级领导部门要充分认识职业卫生健康监督的重要性并切实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形成对职业卫生高度重视的态势, 将职业危害防护与安全生产工作共同部署、推进、考核。对于工作场所甲醛的职业危害, 基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控制措施:

3.1 防护措施

建立健全的甲醛检测与评价制度, 加强检测和告知工作;针对甲醛制定高毒作业场所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场所内设置公告栏、警示线、警示标识。生产过程的连续化, 生产设备的密闭化、自动化以及必要的通风和局部换气设施能有效减少空气中甲醛的含量。对于一些达不到卫生要求的操作, 对作业人员发放呼吸器官、眼部、躯体防护装备, 防止甲醛对作业人员的呼吸道、眼部以及皮肤的刺激和损伤并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

3.2 职业卫生管理

企业应当依托卫生行政组织系统, 建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定期的检测制度并将检测结果公示, 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按照行政区域和组织系统管理职业卫生工作。企业相关部门按要求对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 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11]。通过开展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工作, 保证作业人员处于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中。

3.3 作业人员

作业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职业卫生意识, 了解甲醛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 主动学习并了解职业卫生相关的知识及法律法规;在卫生条件达不到国家相关标准时, 主动要求佩戴相关卫生防护装备;定期参加企业组织的体检, 对甲醛可能导致的发病部位重点检查;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眼病患者及对甲醛过敏者, 不应从事接触甲醛的操作。

3.4 环境卫生

工作场所合理的平面布置可以有效地减少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甲醛浓度, 对于可能造成甲醛污染的工艺设备应尽量布置在独立场所, 防止污染其它的工作区域。当作业场所内甲醛浓度监测超标时, 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安排专业人员对可能造成泄漏的区域进行排查并整改;设置相关的辅助设施, 如更衣室、淋浴间等, 避免游离的甲醛附着在工人的衣物上对工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 建立工作场所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4 甲醛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评价

4.1 构造优先关系判断矩阵

通过专家调查法, 对各级指标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四个方面进行打分, 将各级指标的优先关系进行综合排序, 得出优先关系的判断矩阵, 如表1~表5所示。

4.2 层次单排序

根据公式, 可以将优先判断矩阵转换为模糊一致矩阵, 算出模糊一致矩阵中各行元素的连乘积及其n次方根, 将得到的向量β进行归一化处理, 求出特征向量, 也就是元素对应上层准则得出的相对权重向量。

4.3 层次总排序

通过相对权重的合成, 计算二级指标层元素相对于目标层层次的权重, 实现层次总排序, 如表6。

从表6可以看出, 预防工作场所甲醛职业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监督和行政管理的手段提高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意识, 定期的对作业环境中甲醛浓度进行监测以及体检, 并利用各种防护手段降低甲醛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危害, 从而使作业人员能够保证身心健康。

5 结语

(1) 针对目前职业危害情况仍不容乐观的问题, 在建立工作场所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各项指标的主观评分, 确定了甲醛职业危害的各项控制措施的优先关系。

(2) 重视职业卫生管理, 使企业各级主管和部门关注企业员工身体健康的体现;领导层的重视才能保证卫生防护设施的落实, 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不会流于表面,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甲醛对于劳动者的产生的危害。

(3) 本文中的部分指标参数设置目前还有待细分, 各级指标的优先关系由于是通过专家讨论得出的, 还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现场情况, 尚需要更深的研究才能使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摘要:甲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燃的气体, 工作场所中甲醛一旦泄漏, 很容易导致作业人员中毒, 对操作者的健康影响极大。在对工作场所甲醛的职业危害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FAHP) 对各项控制措施的权重进行求解并排序。结果显示:职业卫生管理是影响甲醛职业危害控制的首要因素, 其次是防护设施因素与作业人员因素, 环境因素因素为末位。这为甲醛的职业危害控制工作阐述了重点, 对加强职业病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甲醛,职业危害控制,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善文, 刘功智, 任智刚, 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有毒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指标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06:176-180.

[2]蒋守芳, 于立群.甲醛危害的人群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6, 03:164.

[3]杨玉花, 袭著革, 晁福寰.甲醛污染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 2005, 01:68-71.

[4]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Mc Grwa-Hill, 1980.

[5]徐杨, 周延, 孙鑫, 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矿井安全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05:147-152, 179.

[6]Chang, D.Y.Applications of the extent analysis method on fuzzy AHP[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 95:649-655.

[7]孙倩, 黄德寅.职业接触甲醛毒性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2, 03:134-136, 140.

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篇9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1.1.1给患者诊疗时, 为了方便操作, 护士与患者要相对近距离地接触, 当镜管插至患者咽部, 多数患者将出现恶心、呕吐反应, 导致患者的唾液、胃内容物及血性分泌物从口中喷溅出, 含有一定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气体从呼吸道、消化道随之排出, 极易使护士感染呼吸、消化系统的疾病, 如:感冒、胃炎。

1.1.2镜下取活检做治疗是胃镜室护士常做的工作, 工作中不慎被患者血液污染的活检钳或镊子刺破皮肤, 将会导致感染机会增多。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高发区, 锐器伤后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高。0.004 m L污染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0.3%, 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1.8%[1].

1.2 化学因素

戊二醛、含氯消毒剂、乙醇是胃镜室常用的且具有一定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 不加防护地长期接触, 对人的皮肤、黏膜、眼睛、胃肠道、上消化道都有刺激作用, 易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过敏、气喘、头痛等。

1.3 物理因素

1.3.1寒冷刺激, 清洗消毒是胃镜室护士工作的重点, 护士的手长期反复浸泡在冷的自来水和消毒液中, 极易引起手指关节的酸困、疼痛、僵硬, 严重的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1.3.2紫外线照射消毒是胃镜室内空气和镜柜内空气消毒的首选方法, 1次/d, 1 h/次。长期与此接触, 眼睛、皮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另外, 紫外线在空气中形成的臭氧浓度过高时, 可引起恶心、呕吐。

2 防护措施

2.1强化屏障保护

2.1.1掌握戴手套指征, 规范洗手。标准预防程序明确规定,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戴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根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2002年卫生部颁布《消毒技术规范》, 指出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采用六步法洗手[2], 我们应认真执行。

2.1.2戴口罩、面罩、护目镜。具有过滤作用的合成材料制成的口罩可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各种不良刺激性气体直接侵入上呼吸道、消化道。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甲肝等传染性强的患者做检查时, 为防止唾液、胃内容物、血性分泌物溅入眼中, 还应戴面罩及护目镜。清洗消毒需使用和更换消毒剂时要戴长袖橡胶手套, 穿防水围裙。

2.2规范工作行为, 预防锐器伤护士应熟练掌握活检钳操作技术, 工作时注意力要集中, 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活检钳和镊子。

2.3环境处理

2.3.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诊疗室、消毒间每日要适时开窗通风, 必要时配以排气设备, 以减少紫外线、化学消毒剂及经患者呼吸道、消化道排出的不良气体在室内蓄积。

2.3.2胃镜室要专设清洗消毒间, 对刺激性强且有一定挥发性的消毒剂如戊二醛、乙醇、含氯消毒剂使用时要放在密封好的容器中, 每次消毒后要及时将盖盖好, 室内温度尽量保持最低以减少挥发。

2.3.3取活检的标本应放在密封好的专用容器内送病理科, 所有废弃的医疗废物, 包括一次性材料、纱布、治疗时取下的组织应放在双层黄色塑料袋中, 密封后送规定地点进行焚烧处理。吸引器瓶中的体液在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倒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2.4基础设施有保障消毒间的自来水水量要充足, 水流速要适宜, 酶洗剂质量、浓度要保证, 清洗过程中时间观念要强, 最好安装定时器, 避免不必要的反复冲洗, 尽量减少手在水中浸泡的时间。

2.5认真对待监督检查要配合院感科对胃镜室的监督检查, 如:每月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消毒液、细菌培养, 半年一次的紫外线强度监测等。

参考文献

[1]李可萍, 庄英杰, 文翠容, 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6) :571-573.

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篇10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危害

护士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 受感染的机会很多, 如意外遭受针刺伤或血液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内等, 均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及艾滋病毒, 孕期护士一旦职业暴露后, 有引起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1.2 化学性危害

1.2.1 化学消毒剂

用于消毒灭菌的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环氧乙烷、酒精、碘酒;用于浸泡标本的甲醛等均为挥发性的物质, 对皮肤粘膜、眼睛、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可引起过敏、皮炎、咽喉炎等, 甲醛还可以引起细胞突变、致畸、致癌。

1.2.2 全麻药物

全麻药物安氟醚、乙醚、笑气、氟烷等对呼吸道无刺激性, 是一种潜在的致突变、致癌物质, 职业接触麻醉性气体可使自然流产的危险性增高[1]。

1.2.3 化疗药物

有研究显示, 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均较非肿瘤科护士明显增高, 淋巴细胞的DNA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 化疗科护士自然流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 且胎儿先天性缺陷率高, 其不良结局随着接触化疗药物水平的增高而增多[2]。

1.3 物理性危害

1.3.1 放射线

放射线是绝对的致畸因子, 在胚胎发育的易感期接受放射线可引起胎儿畸形、死亡等。

1.3.2 电离辐射

医院内存在各种电离辐射, 试验研究证明, 大剂量电离辐射会引起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加。小剂量可引起基因突变, 导致胚胎及胎儿发育缺陷。

1.3.3 噪声

医院内噪声主要来自呼吸机、监护仪、空调系统、负压吸引器等, 长期噪声刺激诱发出先天性缺陷及高频听力的丧失, 噪声可引起子宫、胎盘缺血, 导致胎儿缺氧, 使胎儿发育障碍[3]。

1.4 运动功能性危害

护士经常需要为患者翻身、叩背, 搬运患者外出检查, 搬运器械、布类等, 不正确的弯腰, 超时站立均可导致流产、下肢浮肿的发生。

1.5 心理因素的危害

护理工作忙碌而繁重, 打破作息规律的夜班以及潜在的各种感染危险, 容易产生疲劳、焦虑、害怕等身心问题。一旦出现HBV、HCV、HIV职业暴露, 更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危害, 这些心理危害因素将会影响胚胎的质量, 导致流产、足月低体重儿的发生。

2 防护措施

2.1 孕期护士应提高防护意识, 更多地学习相关的知识, 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 明确采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要戴手套, 实行标准预防, 一旦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后, 须立即挤出伤口周围的血液, 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反复冲洗, 用0.5%碘伏消毒, 注射免疫球蛋白与非孕期相同, 并进行相关的报告登记及跟踪监测。

2.2 孕期护士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手套, 必要时戴眼罩, 浸泡标本时戴手套, 标本袋严密密封, 盛装甲醛的容器应盖紧防止气体泄漏, 标本间应有排风设备, 定期检查麻醉机的性能, 防止气体泄漏。妊娠后尽可能避免接触全麻药物, 配制抗肿瘤药物时应合理使用手套、口罩和防护衣裤, 操作中手套一旦破损应立即更换, 工作后及时洗手更衣。正在待孕的护士必要时应暂时脱离接触抗癌药物的工作。

2.3 孕期护士应避免接触放射线和电离辐射, 避免接触超过85dB (A) 的噪声, 医院内要控制噪声, 要有隔音、消音措施, 布局要合理, 操作准确轻柔。

2.4 孕期护士要掌握相关的力学原理, 运用节力技巧, 避免运动功能性损伤的发生。

2.5 孕期护士要掌握好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 采取回避、疏泄、转移、放松、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保持心情愉快,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事之间要互帮互助, 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理论水平。

2.6 护理管理者要关心体贴孕期护士, 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 在和谐的氛围中给予孕期护士以鼓励和帮助。

2.7 孕期护士要发挥熟识妊娠期一系列生理变化的优势, 妥善处理好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如发生妊娠期并发症时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多与产科医生沟通, 确保顺利度过整个孕期。

关键词:孕期护士,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241-1243.

[2]关艳华.护士职业危害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04) :95-96.

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篇11

关键词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79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

锐器损伤: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中频繁传递刀、剪、缝合针极易误伤自己和误伤他人,从而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更容易引起传染,另外在清洗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损伤手指。

疾病感染的危害:手术室护士每天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切除组织,更容易感染血源性疾病,尤其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的传染是感染手术室护士常见而又严重的血液传染性疾病。

心理因素的危害:手术室护土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超常的工作姿势,超长的站立时间和处理重物,往往会导致颈酸、眼累、头胀、双下肢酸胀、便秘等。手术室抢救重患者多,工作繁忙,节奏紧张,长时间不能按时进食,可导致低血糖、甚至虚脱、长期饮食不规律,可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

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挥发性麻醉气体对手术间空气造成污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可能造成不良生育结局,间接造成对人体的伤害。甲醛、戍二醛、过氧乙酸,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咽喉有高度的刺激性和难闻的气味。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组织产生烟雾焦味,使人头痛、心烦。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异味使人头痛,甚至发生过敏反应。X线线对人体的危害,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照片越来越多,X线线可导致癌、遗传病和血液病的发生。

防护措施

防止针刺伤和锐器损伤的发生:加强医护之间交流,正确使用和传递器械,防止皮肤破损,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及时毁形并将针头装入锐器盒。如果发生针刺或皮肤破损应立即轻挤污血,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破损部位,并擦消毒液。

防止疾病感染的危害: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或污物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套破损及时更换,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沁物,对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要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医护人员穿好隔离衣,器械护士还须戴好防护眼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减轻心理压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提取重物和搬运患者的技巧、正确的工作姿势,正确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工作时,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直立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性体位和姿势,器械护士双下肢交替着力可减轻双下肢的疲劳,工作之余加强肌肉锻炼,放松紧张的神经,休息时可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养成良好的早餐习惯,保证充分睡眠时间。

手术室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降低手术间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将麻醉废气管用管道接至门外,定时滥测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对刺激生强,易挥发的消毒液应密闭贮存,防止外泄,手术中使用电刀、电钻时,同时使用吸引器,把有害异味和烟雾吸走。以减少污染,降低手术人员的危害程度。使用骨水泥时用真空离心搅拌骨水泥可减少气体挥发对人体的损害。

手术室仪器设备定人、定期检查:使用仪器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科内应配备铅衣,X线摄片在情况允许下可暂时回避,以免受到射线损害。

浅谈血透室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12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 (1) 病原体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 护士在抢救患者及护理操作的过程中, 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有可能直接污染操作护士的眼睛、皮肤、黏膜, 导致感染; (2) 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锐器伤, 护士每天在进行血管穿刺、拔针、处理医疗垃圾时, 极易造成针头刺伤。频繁接触刀、剪、针、玻璃等锐器, 又极易误伤自己或他人。透析器的分离、浸泡、清理、收集、毁弃等过程中, 也可因被刺伤引起意外伤害。其危害不仅限于刺伤本身, 且刺伤后存在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职业引起感染的途径中, 针刺损伤占80%。据统计, 全世界针刺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 因此致命的有180万人。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 而针刺伤导致的感染为85%[1], 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传染性肝炎、艾滋病。针刺时, 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 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因此锐器伤是院内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1.2 化学因素

易造成损伤的化学因素包括化学消毒剂和化学药品。血透室护士因工作需要, 如消毒机器, 配置各种消毒液, 物体表面及手消毒, 都需频繁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 包括过氧乙酸、冰醋酸、柠檬酸、“84”消毒液、手快速消毒剂等。这些挥发性化学消毒剂会污染工作环境。血透室环境相对密闭, 护士若长时间处于这种空间内而又不能及时通风换气, 护理人员的身体可受到严重损伤。人在含氯气为40 mg/ml环境中停留1 h即可发生中毒, 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有不良影响, 这也是发生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若在配置或使用过氧乙酸时, 被溅到皮肤和眼睛, 还可导致局部皮肤和眼结膜的灼伤。

1.3 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紫外线辐射以及噪音污染。 (1) 紫外线辐射:一定量的紫外线照射眼睛和皮肤, 可引起皮肤灼伤、红斑、皮肤过敏、紫外线眼炎。而产生的臭氧是强氧化剂, 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 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 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2) 血透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水处理设备、心电监护仪以及透析机发出的报警声音等。透析机报警噪音为35~73 dB, 透析液搅拌机为42~70 dB, 水处理机为65 dB。我国对医院环境噪音标准理想值为35 dB, 极限值为45 dB[3]。这些警铃音形成的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 使护士容易烦躁、焦虑、紧张, 长时间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中工作, 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

1.4 环境、心理、社会性因素

(1) 环境因素:血透室工作较特殊, 要搬运患者、透析液、床, 这些对于护士来说都是较重的体力劳动。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蚀性的地板, 地面光滑, 很容易导致护士摔倒致伤, 因此护士经常会面临意外的发生, 如创伤、腰背部扭伤、肌肉拉伤、摔伤甚至骨折。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 体力透支, 使得护士的躯体长时间疲劳。这些由于工作环境而造成的躯体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2) 心理社会因素:血透室的工作量大, 技术性强, 急、危重症患者多, 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技术;在透析过程中, 并发症随时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机器随时都可能出现故障;高难度的动静脉穿刺都会给护士带来很大压力。为了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突然事故, 护士必须集中注意力。另外, 各级卫生部门的检查, 护理部的护理质量要求, 频繁的理论操作考试, 继续再教育等等, 让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

2 职业防护措施

2.1 加强防护意识

(1) 建立健全血透室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血液透析器、透析液使用登记制度等, 并建立相关监督机制, 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 加强传染患者的血透管理。血透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完善相关检查。对已确诊患有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患者, 要高度警惕, 且在透析记录单上做明显标记, 安排隔离透析, 按传染病隔离、消毒处理。对急诊和未确诊的患者, 全部按阳性对待[4]。

2.2 生物因素防护措施

(1) 加强自我防护:护士处理污物时, 必需使用适当的防护屏障, 穿好防护衣, 戴好帽子、口罩、橡胶手套, 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一旦血液溅到眼睛里, 立即用大量清水进行清洗。认真洗手和进行手消毒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在与血液、体液接触或可能接触后, 马上洗手。脱去手套要及时洗手, 尽可能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必要时用快速消毒液洗手, 改善工作人员的洗手设备, 改水龙头为触式、脚踏式或感应开关, 并配备手自动烘干装置。 (2) 防止针刺伤: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必须及时正确放进指定锐器盒, 凡用过的注射器, 严禁将针帽套回, 传递各种锐器时尖端朝向自己。不要将裸露针头、锐器相互传递, 集中处理[5], 拆安瓿时用纱布包裹, 严禁徒手处理破碎的污染物品, 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一旦皮肤不慎被刺伤,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顺着血管方向挤出血液, 并用清水和肥皂水冲洗, 然后用碘酒、75%酒精消毒伤口, 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6]。立即做相关病毒血清检查, 确定是否存在隐性感染, 若确定被传染病患者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填表报院感科, 进行跟踪、随访观察。

2.3 化学因素防护措施

(1) 定时开窗换气, 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定时监测空气中化学药物的浓度, 使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以下, 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 (2) 熟练掌握化学制剂的性质及配置流程, 使之存放于完整加盖的容器内, 防漏出、溢出。配置时戴口罩、帽子、手套、低位操作, 并打开通风换气装置。如不小心弄在皮肤或眼睛上, 应快速在流水下反复冲洗。

2.4 物理因素防护措施

(1)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 室内不宜留人。照射结束后, 注意通风换气, 尤其要按时关灯。 (2) 水处理室建立密封隔离墙, 并尽量远离透析室。定期检查和保养, 使设备噪音维持在40 dB以下, 自觉保持室内安静, 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同时, 调整机器的报警音量, 避免抢救监护仪器声音过大。透析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减少报警发生率。

3 环境及心理因素防护措施

3.1 护士上班要穿防滑鞋, 地面有水渍要及时清理, 防止摔伤。负重、搬运重物时寻求他人帮助, 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 保护自己。

3.2 工作设计和工作安排上, 要符合卫生学要求,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加强科室人员的配备, 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 减轻血透室护士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加强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轻松自如的应对本职工作。护理管理者要充分信任和理解护士, 及时与护士沟通, 了解护士的心理压力, 让其在严谨而不失宽松的环境中努力工作。护士应注意劳逸结合, 保证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 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提高工作效率。

3.3 护士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培养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在面对危重患者、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时, 具备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充足的精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善于控制个人情绪, 应用语言技巧和沟通技巧, 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 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风险因素, 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血透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引起医院管理者高度重视, 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损伤的处理流程及防护措施,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及防护方面的知识培训, 完善管理制度, 从而有效地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血透护士要加强业务素质培训, 强化防止交叉感染的意识,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制定并遵守防护方案。在保障工作质量的同时, 减少和避免职业伤害, 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血透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制定并落实规范化的防护措施。结果 通过对其危险因素的分析, 提高了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意识, 避免或减少了对护士身心造成危害。结论 血透室护士的健康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加强预防和控制才能使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朱明惠, 张翠霞, 苏晓平, 等.医务人员在消毒与灭菌工作中的自我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3, 20 (4) :38.

[2]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3) :216-218.

[3]詹先萍, 邓招.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5 (16) :76.

[4]冯素贞.手术室护士对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J].护理研究, 2005, 19 (6) :11-13.

[5]陈小垮, 胡鹰鹰.2004-2008年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5) :683-684.

上一篇:抽水蓄能下一篇:心脏外科手术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