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防护

2024-08-23

职业病危害防护(共12篇)

职业病危害防护 篇1

Cl2具有极广的用途, 在矿物氯化法精炼、纸浆纤维漂白、杀菌消毒方面都要用到氯气。在有机合成方面用Cl2来制作制冷剂、合成橡胶、增塑剂、塑料、有机农药, 在无机合成方面用Cl2来制作KCl、照相Ag Cl、Al Cl3、农药、漂白剂等等。在Cl2生产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Cl2职业病, 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1 Cl2职业病及其危害

1.1 Cl2职业病的主要症状

Cl2会对人体的呼吸道粘膜和眼睛产生刺激作用。呼吸道吸入Cl2之后, 人体会出现胸闷、咳痰、咳嗽、流泪的症状。以临床表现程度为依据, 将Cl2中毒分为重度中毒、中度中毒、轻度中毒、刺激反应4个阶段。刺激反应的症状是肺部偶有干性啰音, 无阳性体征, 经胸部X射线检查无异常, 仅为一般性呼吸粘膜和眼结膜的刺激症状。如果短时间接触低浓度Cl2, 可能会出现轻度中毒反应, 表现为肺部有散在干罗性声音、哮鸣音或湿罗音, 咳嗽和胸闷, 经X射线检查, 符合支气管周围炎或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可能会出现双肺弥漫性哮鸣音或干湿啰音, 胸闷、气短、胸痛、咳嗽、轻度紫绀, 经X胸片检查, 表现为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支气管炎。重度中毒会出现呼吸困难、明显紫绀、胸部紧束感, 咳出大量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痰, 双肺出现弥漫性湿啰音。经X胸片检查, 呈现出中央性肺泡性肺水肿或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现象, 出现严重气胸或窒息, 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症[1]。

一般情况下轻度中毒可进行休息治疗, 能在数日之内痊愈。中度中毒需要经过3-5d的治疗, 痊愈时间为10d左右。重度中毒可能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 可能导致猝死。

1.2 Cl2职业病的控制

以《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为依据, 作业环境中Cl2的浓度不得超过1 mg/m3。操作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也必须佩戴防毒口罩、防护面具、O2呼吸机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如果发生泄漏事故, 要进行紧急抢救, 抢救人员也必须身穿防化服、面罩式胶布防毒衣, 佩戴橡胶手套[2]。值班室不仅要安装洗眼器、淋浴器, 保障作业场所的通风, 严禁饮食和吸烟,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内。化工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定期抽查, 避免设备或工艺异常而出现氯气泄漏。

2 Cl2职业病的防护对策

为了避免Cl2职业病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甚至生命造成危害, 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将Cl2职业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2.1 预防Cl2泄漏

为了预防氯Cl2泄漏, 化工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工艺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 要求所有员工对这些规程进行落实, 尽可能的避免Cl2泄漏而带来的职业病。每日要对Cl2负压吸收系统进行4次轮流检查, 保障生产设备液氯贮槽的密闭, 定期保养、检测、维修和清洗液氯贮槽。对于进出液氯充装站的所有液氯钢瓶都要进行记录, 并对钢瓶进行安全附件进行检查, 确定无误后才能实行充装。化工企业要在氯气处理车间安装氯气负压吸收系统, 一旦发生Cl2泄漏事故可以尽快对其进行中和和回收, 降低事故的危害性。在Cl2充装站应该配备密封用带、橡胶垫、铁丝、铅塞、木塞、竹签、钳子、手锤、扳手、六角螺帽、易熔塞等应急救援器材[3]。

2.2 配备完备的防护用品

当前的工程技术措施还无法对Cl2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进行完全的消除, 因此应该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来对操作人员进行保护。化工企业应该以《特种劳动用品管理制度》为依据, 为所有操作人员配备防护靴、防护手套、防护服、隔离式氧气面具、送风隔离室面具、正压式呼吸器、防护口罩、防毒面具等。要求操作人员再进行相关操作时必须严格穿戴劳保用品, 避免操作人员的皮肤、眼睛接触Cl2, 或者吸入氯气。

2.3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Cl2接触人员属于Cl2职业病的高发人群, 化工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通过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职业病症状,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防止病情程度的加深。Cl2接触人员体检包括、离岗体检、在岗期间体检和岗前体检。体检的检查项目包括, 功能测定、B超、肝功能、胸部X射线摄片、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内科常规检查等。预计接触人员的职业禁忌证是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每年至少组织在岗人员体检一次。

2.4 事故急救

如果发现有员工吸入Cl2, 要立即将其转移到空旷处, 使其呼吸新鲜空气, 解开衣领, 保持呼吸通畅, 服用止咳糖浆或解毒药水, 或者进行吸氧急救。如果中毒较深, 出现呼吸停止, 要不断对其进行人工呼吸, 并紧急就医。如果员工操作过程中有液氯冲入眼中, 要立即使用3%H3BO3水或者现场洗眼器进行冲洗, 冲洗之后立即就医。如果员工被液氯冻伤, 要用大量水冲洗被冻伤部位, 冲洗15min之后立即就医。

3 结语

Cl2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严重的可能引起猝死。化工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 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和紧急自救能力, 并做好相关安全培训工作, 尽量减少Cl2对员工的身体伤害。

参考文献

[1]杨树利.氯气泄漏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技术[J].氯碱工业, 2011, (01) :35-38.

[2]郑晓钧, 杨梅, 刘移民.印刷行业职业病危害及预防控制[J].职业与健康, 2011, (09) :1046-1049.

[3]沈月华.某聚氯乙烯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J].职业与健康, 2012, (13) :1575-1578.

职业病危害防护 篇2

一、电子行业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1、铅:焊锡、装配工序可接触铅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早期可出现乏力、肌肉关节酸痛,严重者可出现腹痛、神经衰弱综合症。随着病程进展,可累及神经、造血、消化等系统以及肾脏受损。

2、有机溶剂:

生产中使用的松香、元件清洁剂、脏水、原料等均含各种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三氯乙烯、正已烷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3、物理因素: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调频测试等工序产生的高频电磁辐射对接触者的健康可能产生损害。

4、其它有害因素:

高温、粉尘、净化车间空气污染、流水线作业的心理紧张、超微行业视觉疲劳以及持续不良操作体位等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防护要点

1、加强伯作业场所的通风除毒、减噪隔音、屏蔽。

2、使用防毒面罩、手套、眼镜、耳塞等防护用品。

3、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压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救援和控制措施。

二、印刷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印刷过程中从油墨的调制、印刷、洗板、切纸、钉书等环节均可产生多种职业病有害因素,但最引人关注的是印刷行业中易患“脚软病”。在印刷过程,中工人常用“白电油”清洗印板,而“白电油”的主要成分是正已烷。

正已烷具有高挥发性和高脂溶性,并有蓄积作用。急性毒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抵制,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正已烷的工人可发生周围神经病,早期表现为跑动或上楼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下肢瘫痪。

防护要点

1、作业场所要安装通风除毒装置,工人配戴防毒口罩作业。

2、“白电油”清洗液储存罐(桶)要加盖,沾有“白电油”的抹布用后存放于密闭的容器中。

3、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应早脱离接触,及时治疗。

三、家具制造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1、要尘:在锯木、刨木过程中均可产生大最的木尘,吸入粉尘后,可能引起对气管哮喘、过敏性肺炎;长期吸入可致慢性呼吸道炎症,严重者可出现肺纤维化改变。

2、有机溶剂:在家具制造中使用大最的胶合板或某些涂料,常温下就有甲醛、酚类等有害物质逸出,工人接触可引起眼、鼻、咽喉等刺激症状。在油漆或喷油作业中所使用的稀释剂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其中以苯的毒性最大。短时间内吸入大最的苯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麻痹为特征的全身症状,慢

性苯中毒者,主要是造血系统受损害,严重者可导致白血病。

3、噪声:在锯、刨木材时可产生强度较大的噪声革而影响工人的听觉器官。

防护要点

1、木加工工序扬尘点要有通风除尘设施,工人要戴防尘口罩和防噪声耳罩和(塞)作业。

2、油漆车间的喷漆、刷漆及浸漆作业点应安装排气罩或喷漆抽气柜等设备,密闭化生产。

四、制鞋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制鞋工种繁多,工人在粘合和清洁鞋面时均使用多种溶剂,因不注意卫生防护而发生苯中毒及“制鞋匠麻痹证”等事件而引起广泛的关注。

其中苯是一种痔致癌物,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蒸气可导致急性中毒,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致昏迷帛搐等症状;慢性接触者,最主要是导致造血系统损害,晚期可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甚可引起白血病。“制鞋匠麻痹证”是工人接触正已烷而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

防护要点

1、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

2、安装通风除毒设备。

3、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五、五金行业

主要职业 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五金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是最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作业可造成听力下降。

部分企 业使用三氯乙烯清洗工件表面以达到脱脂、去油污目白。接触者急性中毒可产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敏感者在初次接触三氯乙烯20天左右,出现发热、全身皮疹或大疱等皮肤损害,同时可合并严重的肝肾损害,死亡率高。

防护要点

1、改进工艺,采用吸声,消声、隔声等措施控制声源,工人戴防噪声耳塞(罩)作业。

2、以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三氯乙烯,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除毒措施,工人应戴活性碳防毒口罩作业。

3、对三氯乙烯敏感的个体极易发生药疹样皮炎。初次接触三氯乙烯者在前3个月内如出现类似感冒样的症状或皮症,应立即停止接触并密切进行医学观察。

六、电镀作业

主职业病危害用其对健康的影响

在电镀加工各种工序中,工件的除锈、脱脂和酸洗需要使用硫酸、盐酸或硝酸等无机酸及碱性溶液,其产生的各种酸雾与有害蒸气,对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

以氰化物作为电镀液时,可产生氢氰酸气体,吸入可发生急性中毒,引起细胞内窒息而致命。

镀铬生产中操作者因接触六价铬盐和铬酸酐而引起溃疡、接触性皮炎等职业损害。

防护要点

1、改革电镀工艺,如采用无氰电镀工艺。

2、安

装通毒设施,减少和控制有害物质逸散。

3、制定和严格遵守电镀操作规程。

七。塑胶玩具

主要职业病危害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塑胶属高分子化合物,其毒性取决于在加热注塑中所逸散出来游离单体的最和助剂的品种。上色、装配过程中工人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少部分企业在缺乏防护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使用含二氯乙烷的粘胶剂如“3435”和

“ABS和514”胶水,其中以装配工序中所接触的二氯乙烷危害最突出。二氯乙烷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毒作用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肾,以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和抑制作用最为突出,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

防护要点

1、降低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

2、作好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3、二氯乙烷中毒防护措施是“早发现、找代替、禁加班、要通风、勤监测”。急救措施发防治脑水肿为重点。

八、塑胶片材

主要职业病危害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三甲基氯化锡是塑料稳定剂的主要成分之一。三甲基氯化锡属于高毒物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进入机体而引起中毒中毒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肢体感觉异常,如不用时治疗,死亡率高。

防护要点

1、生产过和应密闭化、管道 化,并应在负压下操作。

2、生产车间地面、墙壁材料要便于冲洗。

3、有神经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良者不宜从事接触有机锡作业。

九、蓄电池行业

主要职业病危害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生产蓄电池过程中,工人在道工序中均可接触铅。长期接触铅烤干或铅烟可引起职业性铅中毒铅对人体的影响涉及神经、消化、造血和心血管等多个系统。

防护要点

1、加强技术改造,使生产过和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尽最避免工人直接接触铅化合物。

2、凡有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分账血、肝肾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都列为职业禁忌症,不能从事铅作业。

十、宝石加工

主要职业病危害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在宝石加工过程中,工人可能接触的职业病有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等、其中以粉尘的危害更加突出。

在吸入粉尘的早期阶段,主要对呼吸道粘膜产生刺激作用,可引起鼻炎、咽炎:长期吸入粉尘则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宝石加工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特点是粉尘浓度高的游离二氧化硅含最较高,因此其所致的矽肺表现为肺组织纤维化商变严重、进展最快,危害大。

防护要点

1、贯彻防尘工作的八字(革、水、密、风、护、管、教、查)方针。

2为工人提供个人

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

3、对工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4、定期这接尘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包括胸部X光拍片。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3

物理性危害:对手术室护士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性因素主要是针头及锐器刺伤。针刺伤时,只要0.004ml带有HBV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1]。感染HIV危險性为0.3%,感染HCV的危险性为1.8%。

化学性危害: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都有一定的挥发性,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危害。可导致护理人员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还可以导致妊娠期胎儿畸形、流产。环氧乙烷、甲醛、甲苯不仅可以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癌变,并具有累积效应。病人的物品、术间空气、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引流液等都可能导致化学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AIDS),通过医源性传播的效率最高,1次即可感染[2],是生物性危害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因素。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大量污染的器械和污染的血液,病原微生物种类复杂,且有相当数量的传染病人在最初的诊治时没有被发现,器械未做特殊的处理。一些抗力较强的病原微生物,常规消毒方法难以奏效,个人防护意识差等原因,使护士被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有研究表明: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如果暴露于含有HBV的血液或体液,感染几率为6.0%~30.0%,如果病人的乙型肝炎e抗原呈阳性,那么感染几率为27.0%~43.0%,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的几率为1.8%[3]。护理人员感染肝炎后,不仅会传染给人家,还可能通过垂直传播传染胎儿。

手术室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加强职业安全知识培训: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知识培训,利用业务学习、专题讲座、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强化教育,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医院手术室验收标准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严格划分工作区域,人流、物流不交叉,不逆行。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各种危害因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手的保护:①术前做好自检。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暂不参加感染疾病的手术配合。②遵守规范洗手流程。③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必要时应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若不慎被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溅入眼睛时,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眼部。④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传递锐利器械时,应将器械尾端向前传递,并做提醒,防止术中意外的刺伤、刀割伤;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锐器部或按压废弃物,以免误伤;使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锐器盒中。如遇刺伤,应及时在流动水中挤出伤口之血液,并用3%碘酊消毒损伤部位的皮肤,更换双层无菌手套。必要时,抽血检测,做药物预防。

改善手术室通风换气条件:空气流动能增加化学污染的自然清除率,减少蓄积;麻醉机应增加排污管道,管道出口应加装过滤装置,减少排出气体的毒害性;尽量使患者体内的气体麻醉剂交换完毕,再拔出气体导管,以便减少手术间的污染。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①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②配制消毒剂时,避免直接接触或粉末误吸造成皮肤、黏膜的局部毒性,应戴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穿防护服),防止发生喷溅;避免浓度过高或滥用消毒剂。③避免环氧乙烷残留: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彻底解析后才能使用。灭菌物品残留环氧乙烷应<15.2mg/m3,灭菌环境中环氧乙烷应<2mg/m3。④甲醛熏蒸的物品,应放置30分钟后再使用。⑤臭氧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时,工作人员应离开现场,并在关机60分钟,O3浓度降至正常允许范围,人员方可进入室内。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梅,等.医务人员职业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52.

2 周益秋.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6(18):34.

职业危害的防护探讨 篇4

1 常见危害因素

1.1 意外损伤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 结果显示医护人员锐器损伤率达56.67%, 其中护理人员发生率为65.41%工龄<3年和初级职称的医护人员, 锐器伤发生率比较高。发生锐器伤的物品种类, 以各种穿刺针为最多见, 发生锐器损伤的环节主要为配药或加药, 整理用物或清洗器械, 回套针头帽、采血或穿刺等。因锐器损伤而发生血液感染性疾病,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及其他感染。

1.2 物理因素

1.2.1 紫外线臭氧的危害

空气消毒多采用紫外线灯管和消毒机进行消毒, 医用250nm的紫外线能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起杀菌作用, 而臭氧是强氧化剂, 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 眼睛暴露其中紫外线照射人的眼睛, 皮肤会引起灼伤红斑、眼角膜炎、皮肤过敏, 臭氧可刺激呼吸道引起黏膜水肿等不良反应。

1.2.2 化学因素危害

各种消毒液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 现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 各种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均需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人体长时间接触会有灼痛, 有时过敏, 挥发氯可引起眼睛胀痛、结膜炎、损伤呼吸道黏膜, 引起胸闷气短等不良反应。

1.2.3 生物污染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 经常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和排泄物以致医院感染, 常见感染途径为: (1) 锐器刺伤; (2) 呼吸道吸入及皮肤黏膜损伤; (3) 无保护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及污染物, 长时间停留在污浊的环境中; (4) 不注意手的卫生。

1.2.4 光污染

如激光不仅对眼睛、皮肤有损伤, 还会引起反射性烧伤、错误照射等其他并发症。

1.2.5 噪声污染

医疗仪器发出的报警声、电流震动儿童医院的护理人员, 如静点室的护士长期置于患儿的哭闹声中, 均可引起护理人员头痛、听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而出错。

1.2.6 医疗垃圾污染

医疗常规垃圾、生物危险性垃圾以及放射性垃圾, 它们对医护人员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规范的职业防护管理机制, 完善管理制度

在医院内重视为医护人员提供和维持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应根据不同专业, 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特别重视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员和实习生的岗前职业安全教育, 使其进入临床前能对职业危害与防护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定期培训并考核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及各项操作技能, 以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2.2 手卫生

切实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 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 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员培训, 医护人员应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六步洗手法, 确保洗手与手消毒效果并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指导与监督, 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国家卫生部要求标准:手卫生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接触每一个患者前后均应用速干消毒剂洗手液流水彻底洗手, 包括脱手套后。洗手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2.3 戴口罩、手套

接触患者时戴口罩, 必要时穿隔离服、戴眼罩,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 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更要注意, 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并彻底洗手。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8h, 一次性外科口罩可持续应用4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4 锐器伤的预防

锐器伤是临床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 发生锐器伤以护士为主, 常发生于手术器械传递过程中, 拔针及拔针后放置不当, 针头回套帽等。因此强调处理所有尖锐物品时要注意安全操作, 改变错误的行为习惯, 拔针后直接将针头置于一次性、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 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 用后的针头禁止回套帽, 手术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流程避免不良的操作习惯。因此在操作中注意对针头的规范处理, 手术中正确传递锐器, 熟练各种操作技术, 提高护理器材的安全性, 就可以大大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2.5 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收集运送、暂存、储存, 要严格按国家有关法、行政法规部门规范执行。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建立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流程, 医疗废物应严格分为五大类, 不能混合收集, 标识清晰, 放入包装物或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收集医疗废物专职人员要认真做好记录, 不得流失、泄露、扩散。

2.6 接种疫苗

如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的有效措施。为医护人员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 有效控制了医护人员感染甲型H1N1流感。

2.7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建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预案,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或污染的皮肤, 如果是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对于针刺伤后或怀疑HIV、HBV、HCV等病毒职业暴露着, 在科室初步评估后必须于48h内报告院感染管理科, 72h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2.8 紫外线、臭氧的防护

紫外线、消毒机应在无人的条件下进行消毒, 避免两眼直视, 监测紫外线强度时穿防护衣, 戴防护镜。

2.9 化学危害的防护

护理人员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 应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手套、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上, 物品用后及时加盖, 避免消毒液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

2.1 0 生物危害的防护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诊疗操作中感染风险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一般防护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口罩, 严格执行手卫生。一级防护,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带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必要时带乳胶手套, 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 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二级防护, 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 穿工作服, 隔离衣, 鞋套, 戴手套, 工作帽。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 并注意呼吸道, 口腔, 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2.1 1 进行内镜检查, 拔牙、镶牙, 活体组织切片, 手术等要与患者血液和体液接触时, 要穿防护衣, 戴口罩或眼罩。

对检验标本要注意盖紧, 送化验室。

2.1 2 加强各种医疗器戒的保养和维修, 减少噪音, 专人保管, 定位放置, 确保医疗器戒正常运行。

2.1 3 合理安排工作程序, 定期调整护理岗位, 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 注意自身防护以尽量减少职业危害。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高晓东, 胡必杰.上海市70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13.

手术室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5

【摘要】近年来,职业安全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无规律,加之手术室内每天都不可避免地受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手术室职业危害很大,因此加强职业防护尤为重要。【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安全防护

手术室护士因职业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如各类传染性疾病、消毒剂、放射线、器械性损伤及心理压力等。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同时也严重损害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1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锐利器械的使用及处理不当和屏障隔离缺陷 护士职业感染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乙肝病毒、甲肝病毒、艾滋病)传播。手术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存在用手直接传递锐利器械,用手直接上、卸刀片等使用方法的不当,手被刺现象常有发生,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应用的防护屏障,忽视一次性塑料围裙的屏障隔离作用,导致手术护士刷手衣甚至内衣被污染的现象,使用防护眼镜缺失,因此,医务人员被感染的危险因素增加[1]。

1.2 颈椎病 身体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体位是发生颈椎病的主要原因[2]。手术室器械护士在配合手术时,拿取器械需转动身体或只转动颈部及倾斜上身,传递器械时,转动颈部和倾斜上身,特别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于术野,使上身前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5°的姿势,若术野离护士越远,颈部转动角度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颊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胸锁乳突肌等,这些肌群由于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1.3 麻醉废气 手术室护士每日暴露于存在低浓度挥发性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的工作环境中。专家指出,麻醉气体将导致手术室工作人员不良的生育结局。如吸入较高浓度的麻醉气体会引起流产[3,4]。麻醉废气主要是指氨氟醚、异氟醚,可从面罩活瓣、螺纹管等衔接处漏出并污染手术室空气。根据美国职业健康委员会的要求,单独使用各种笑气、卤代类吸入麻醉时,其空气污染水平不应超过2.5 ppm;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的中毒和遗传的影响(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等症[5]。

1.4 噪声 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二者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噪声干扰严重者可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交感神经活动功能亢进,工作人员沟通效果差等,影响工作效率。

1.5 放射损伤 随着影像学增强器的改进,手术室医护人员经常受到X线的照射。如颅脑外科及骨科半闭合手术的广泛开展等,使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射损伤,尤其是器械护士。长期接触X线可以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6]。

1.6 消毒灭菌剂的影响(1)环氧乙烷:可强烈刺激眼及呼吸道,致白血病、癌,孕期能引起流产。(2)戊二醛:戊二醛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内镜浸泡消毒的一种冷消毒液,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腹痛腹泻、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7]。

1.7 燃爆因素 手术室有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如高频电器、酒精、碘酒等。1.8 其他(1)臭氧: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长期接触可导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2)触电:手术室电器非常多,常引起触电的原因有接线板损坏、盐水浸湿或无安全用电知识,均可引起触电。(3)乳胶手套:乳胶成分本身也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对乳胶过敏的人还可出现鼻涕、打喷嚏、眼痒、气短、面肿等[8]。2 高危科室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2.1 利器损伤防护 建立防利器损伤的规范,可制定一套缝合过程中缝针位置放置、传递、使用、用后收回的规范程序;进行防利器损伤的岗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恰当处理用后的各种利器等。

2.2 预防颈椎病(1)合理用力,洗手护士的踏脚凳高度适当,以免长时间处于同一强直姿势。搬运患者时,采用患者转运板,可使护士免受腰背部扭伤。(2)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均有助于预防颈椎病及腰背损伤。(3)在手术过程中,因配合手术长时间低头操作,长此以往,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建议在手术过程中,在操作不太紧张的情况下,适当地做一些颈部摇摆动作并变换一下姿势,使颈部肌肉得到放松,从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4)器械护士在手术台拿取和传递器械时,尽量做到身体与颈部同时转动,以减少颈部转动的幅度和次数。(5)手术结束或下班后,进行15~20 min的颈、肩、背部的活动,以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或渗出。(6)晚上临睡前可用电磁波治疗器照射30 min,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使组织酸痛消失,减轻水肿和渗出。也可用热水袋热敷。(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及抗疲劳能力。可请理疗科医师指导做颈部保健操或健美操,使颈、肩等部位的组织受到较大刺激。

2.3 噪声预防(1)加强宣教:噪声在医学领域所造成的危害之所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关键是缺乏对噪声的认识。因此,加强教育和宣传是首要任务,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确保行动上自觉控制。手术室平均噪声是60~65 dB,经常接近90 dB,这是国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声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麻醉呼吸机,约65 dB,它贯穿手术的始终;二是吸引器,约73 dB;三是电凝,约65 dB;四是工作人员对话,约60 dB;五是电话铃声,约60~70 dB;其他还有空调声、麻醉报警、应用手术器械、患者的呻吟、物品及仪器移动的声音等。(2)隔音设计:对于新建手术室,在声学设计方面对手术间、墙壁门采用隔音设备,洗手间和无菌间设隔音装置,建立闭路电视、可视电话,减少参观人员。对现用手术室,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方法将环境中噪声控制在允许的标准。(3)加强不定期检修;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淘汰部分陈旧设备,以消除异常噪声。每周定期对器械台、麻醉机、推车等的活动部件上润滑剂,同时尽量减少其推、拉的次数。手术操作台全部使用82 cm×50 cm规格以上的,器械较多时准备2个操作台,以免器械碰撞。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麻醉监测信号统一调至不影响或分散手术人员注意力的水平。电话移至半污染区。

2.4 化学消毒剂灭菌防护 不提倡使用甲醛消毒灭菌,特殊情况下使用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消毒后一定要去除残留甲醛气体,室内安装有过滤网的排气扇,随时排放。注意开窗通风;选用环氧气烷灭菌器(12 h可自动排放毒物),需有专用的房间消毒和排放毒物系统,灭菌后的物品按规定放置一段时间;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尽量选用其他高效广谱对人体无害的消毒剂代替戊二醛。在臭氧照射期间尽量避免直入被消毒区域。定期测定空气中臭氧浓度。

2.5 麻醉废气的管理 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建立完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露。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大小合理安排手术间,孕妇不安排进手术间工作。应从造成麻醉废气泄露或污染的各个环节着手,主要包括: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进行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的漏气,尽量采用低流量紧闭式复合麻醉,选用密闭度适宜的麻醉面罩,往蒸发罐加药过程中防止麻醉咬洒落等。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对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视,并加强责任心管理,也是降低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要环节。加强麻醉废气排污设备,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将泄露的麻醉废气尽可能排放至室外;采用麻醉废气吸收器或将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道通至室外是加强麻醉废气排污的有效措施;麻醉废气排除系统是目前最有效的排污设备,可使手术室麻醉废气的污染减少率>90%,也是现代手术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有少数医院的手术室已经装备了麻醉废气排除系统,但大多数的手术室连麻醉机废气排放的简单措施都未得到落实,国内对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视以及具备的排污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内镜室同样必须使用气体交换设备,以尽可能减少所有人员与有害气体的接触。

2.6 放射防护 操作熟练,减少曝光时间,能减少放射损伤。因为短时间内暴露于X线下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非常小;不违反原则下,透视时远离球管;穿防护衣如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定期轮换。

2.7 乳胶手套的防护 1995年5月,美国感染控制护理协会发表了《手套使用原则》并承诺停止不适当的选择、购买和使用医用手套。英国皇家护理学会和美国感染控制护理协会已经开始全面禁止使用玉米粉末手套[9]。因此从医护人员健康角度出发,手术室护士使用质量好的无玉米粉末手套。

2.8 预防接种 医护人员应预防接种,以防止感染传染性疾病。

2.9 加强普及性预防 接触和清洗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时戴手套、口罩、帽、眼罩及穿防护衣,操作前后严格洗手等。作为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除了本身应了解和认识到职业安全的重要性之外,更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建议医院管理部门制定一个预防和监测医院工作环境各种污染和危险因素的计划,并进行监测与评估。对员工工作环境的管理,医院管理部门应始终遵循“把不伤害放在首位”的原则[10],使员工健康安全地工作。【参考文献】

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6

ICU是收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的专科病房,ICU护士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各种体液、化学消毒剂和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噪音、放射线等多种有害因子,使ICU护士成为高危群体[1]。ICU护士的职业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现就ICU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进行介绍。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医源性因素: 近年来,由于乙肝、丙肝、梅毒、克萨奇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体病毒等患病率明显提高,经常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和各种分泌物的ICU护士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ICU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在时间上不允许护士进行自我防护。

1.2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锐器伤、辐射、职业性腰背痛、噪声。①锐器伤:锐器伤大都是玻璃损伤和针刺伤手。②辐射:X线、同位素、激光等放射性元素及各种医疗仪器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辐射,这些辐射可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对神经系统、皮肤和造血系统。而ICU因为病人不易搬动,或是病情不允许,经常床旁摄片。③职业性腰背痛:有研究表明:护士的职业性腰背痛大约有2/3是在搬抬患者时发生的[2]。ICU病人病情危重,大部分卧床不能自己翻身,不能自理,而搬运病人和为病人翻身是ICU护士不可缺的两项工作。④噪声:ICU集中了先进的医疗仪器和设备,如:生命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由于ICU的患者病情危重,要求护士必须掌握识别各种仪器的报警声和声音传导的方向,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损伤。有报道称:噪音可引起医护人员心理紧张,从而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改变,还可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中易出错等现象。

1.3 化学因素: 一些药物和消毒剂的挥发气体在ICU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循环,可引起呼吸困难、眼睛和呼吸道炎症、接触性皮炎、头痛、记忆力分散甚至生理功能异常[3]。水银是医院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来自于体温计、血压计以及电池等医疗用品的水银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和肾毒性。

1.4 社会心理因素: 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 家庭的重担、 工作壓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在ICU工作的护士,仪器的更新,抢救治疗手段的层出不穷,给护士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ICU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有资料报道ICU护士的身心健康率明显低于普通科室的护士[4]。加之多年来对护士强调奉献精神和不怕脏的教育,自我防护问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致使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2 防护措施

2.1 医源性因素的防护: 入室前认真查阅患者资料,对传染病患者要做好防护工作,严格终末消毒处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正确使用七步洗手法。完善相关的检查项目,减少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 ① 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防止刺伤,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协助。勿将针头朝向自己或他人,正确使用利器盒,放置2/3满时立即盖好盖子,密封后处理。② 做好X射线的防护,减少辐射损伤,定期进行照射剂量检测等。 ③掌握正确的搬抬患者的方法,协调用力,防止腰扭伤,平时加强腰背肌运动,加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 ④ 加强仪器管理,合理设置报警限,定期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和维修,特别是对易产生噪音的设备进行改进。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换气。应用挥发性消毒剂时,明确消毒剂的注意事项,注意严格管理。一旦出现水银溅洒,立即疏散人员,关闭门窗及内部通风系统,戴橡胶手套,用镊子捡起尖锐物品或玻璃碎片,放置于纸巾上,折好纸巾放入垃圾袋中密封并做好标识,确定水银珠位置,使用纸板收集,较大水银珠用注射器抽吸后注入塑料容器中加盖,放入密封袋贴好标识。黑暗房间中使用手电筒寻找水银珠并收集,肉眼难看到的小水银珠用输液贴收集后放入可密封袋内做好标识,肉眼很难看到的小水银珠用硫磺粉末覆盖,清理结束后,所有使用过的物品放入一个垃圾袋密封并标识,送到安全地区,被污染区域保持通风至少24小时,如有不适立即就医。

2.4 社会心理因素的防护: 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专科技术水平。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ICU护士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 小结

综上所述,ICU护士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的体魄和强烈的好学精神,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200.

[2] 谢红珍.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35.

[3] 郑春兰.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2008,6(12):3367-3368.

[4] 戴琴.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88-490.

苯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7

苯的用途非常广泛, 早在1920年, 它就已是工业上一种常用的溶剂, 主要用于金属脱脂。目前主要用做脂肪、树脂和碘等的溶剂、光学纯溶剂和高压液相色谱溶剂;用作合成染料、医药、农药、照相胶片, 以及石油化工制品的原料;作为溶剂、萃取剂和稀释剂用于制造油漆、树脂、黏胶、人造革等。从事制鞋、箱包、家具、玩具、化工以及喷漆等工作均可能发生苯的职业性接触。另外进入新装修的住房、办公室、新汽车和接触新家具也可能发生苯的生活性接触。

我国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工作场所苯的职业接触限值为:TWA 6mg/m3 (皮) , STEL 10 mg/m3。

苯的职业危害

由于苯的挥发性大, 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扩散。人吸入或皮肤接触苯后会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

1.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蒸气或口服多量液态苯后出现急性中毒。急性中毒主要引起中毒性麻痹, 过程与酒醉或手术时的全身麻醉相似, 伴有黏膜刺激症状。轻度中毒者会有头痛、头晕、流泪、咽干、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步态不稳, 皮肤、指甲及黏膜紫绀、急性结膜炎、耳鸣、畏光、心悸以及面色苍白等症状。中度和重度中毒者, 除上述症状加重、嗜睡、反应迟钝、神志恍惚等外, 还可能迅速昏迷、脉搏快且弱、血压下降、全身皮肤黏膜紫绀、呼吸增快、抽搐、肌肉震颤, 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躁动、欣快、谵妄及周围神经损害, 甚至呼吸困难、休克。吸入极高浓度苯蒸气或口服中毒者, 可在几分钟内突然昏倒, 意识丧失, 如未及时抢救可迅速死亡。

2.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可引起慢性中毒, 主要表现为对神经系统和骨髓造血系统的影响。慢性苯中毒早期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 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 有的伴有心动过速或过缓, 皮肤划痕反映阳性。个别病例有肢端麻木和痛觉减退表现。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造血系统, 最早和最常见的异常表现是持续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中度中毒者可见红细胞计数偏低或减少, 重度中毒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网织细胞都明显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或紫癜, 重症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表现为贫血、严重出血倾向以及反复感染。长时间接触较高浓度的苯可引起白血病,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确认苯为人类致癌物。

经常接触苯可引起皮肤脱脂。干燥、脱屑以致皲裂, 有时会出现过敏性湿疹和脱脂性皮炎。苯还造成接触女工的月经血量增多, 经期延长, 对免疫系统也有影响。

急性中毒的处理

吸入中毒者, 应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 脱去被污染衣服, 松开所有的衣服及颈、胸部纽扣、腰带, 使其静卧, 口鼻如有污垢物, 要立即清除, 以保证肺通气正常, 呼吸通畅, 并且要注意身体的保暖。

口服中毒者, 应用0.005的活性炭悬液或0.0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催吐, 然后服导泻和利尿药物, 以加快体内毒物的排泄, 减少毒物吸收。

皮肤污染中毒者, 应换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袜, 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清洗皮肤和头发。

有昏迷、抽搐患者, 应及早清除口腔异物,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尽快送医院救治。

苯中毒的预防

1.以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取代手工操作, 避免直接接触。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加强通风排毒, 车间安装全面通风设施, 有挥发苯的局部要安装排风设施。

2.发生泄漏事故时, 迅速将泄漏污染区的人员撤离至安全区, 严格控制出入。现场处理人员要使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穿防护衣。

3.苯应储存在阴凉通风的仓库内, 远离火种和热源。防止容器密闭搬运时包装和容器损坏。

4.做好个人防护: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 接触苯的操作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 配备合适的防毒面具和空气呼吸器。不在岗位休息或进食。

5.对苯作业环境空气中的苯浓度定期进行监测, 发现超标应及时找出原因予以处理。

6.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凡从事苯作业的工人都要做就业前体检, 有血象指标低、各种血液病及严重的皮肤病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苯工作。在职工人每年体检一次, 检查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定量, 必要时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和骨髓象检查等。

苯中毒案例

案例1

李某, 男, 38岁, 某工程队油漆工。2009年9月某日上午他与另一工人王某兑好一桶防漏油漆 (含防腐剂、二甲苯和香蕉水) 后, 两人下到蓄水池内刷油漆, 王某下去后感觉头昏, 即返回地面, 向下看池内时见李某倒在梯下, 口吐白沫, 昏迷。随即将2人送到附近医院抢救, 经检查发现李某已经死亡, 王某经医院治疗后痊愈。

对现场收集的防漏涂料经气相色谱分析, 该涂料溶剂为苯;尸检时取心血, 经气相色谱分析, 结果检出苯, 浓度为19.8 mg/L。

分析:本案例中死亡工人使用的油漆是以苯为稀释剂, 施工地点在低于地面的蓄水池内, 通风条件差, 空气中苯蒸气的含量高;人在此环境条件下作业极易发生中毒。尸检心血中苯的浓度为19.8 mg/L, 大大高于苯的致死血浓度 (0.4〜0.9 mg/L) 。结合案情、现场情况和死亡过程等综合分析认定, 李某是由于在使用含较高浓度苯的油漆作业时, 因未戴防护面具, 又未采取其它预防措施, 发生急性苯中毒导致死亡。

案例2

2001年11月, 广州市某木业制品厂发生一起4例苯中毒事故, 其中1例重度苯中毒 (再生障碍性贫血) , 3例轻度苯中毒。4例苯中毒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21〜33岁, 其中3例是喷漆工, 1例是管理人员。临床表现: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腹痛、双下肢皮肤有少量瘀血斑。4人还有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降低, 白细胞数以及血小板减少。

现场调查发现患者所在木业制品厂是私营企业, 主要产品是木地板。患者所在的喷漆车间工人共3人, 全部有血象降低, 另一名患者为管理人员, 也经常接触到油漆工作。车间通风与采光欠佳, 对主要使用几种油漆原料液面上气体检测均发现有苯及其化合物, 其中天那水含有高浓度的苯。在模拟喷漆作业时, 检测到空气中苯的浓度为812.10 mg/m3, 超标20余倍。

电气行业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8

1. 电气行业的概念

电气是一个工程词汇, 电气行业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广的行业, 电气行业从性质方面可以分为强电和弱电行业, 从行业产业链方面可分为电能的生产、运输、使用和电能的使用设备两个方面。强电属于电力行业范畴, 电力行业是当代人类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 是围绕电能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环节所组成的电力电能生产环节, 围绕电能生产、运输、使用环节的设备、机械等方面的制造产业都归属为电力行业;而弱电行业则可以归纳为电器设备、电子设备、电子系统等等方面。总结来说, 电气行业是围绕整个电能系统的所有产业的总称。

2. 电气行业职业危害的认识

电气行业包括电力行业和电力设备、技术、产品的制造企业。涵盖发电系统和用电设备两个领域。本文对电力行业的职业危害研究主要通过对电力生产运输方面的发电厂、变电站、配电等环节和电器设备生产方面的生产过程中所存在和潜在的职业危害进行讨论和分析。

电力的生产方面的职业危害主要有:第一, 发电环节的发电机组;第二, 变电环节的变压器、高压开关等。在这些设备和工作场所中存在有电磁辐射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粉尘危害、二氧化硫、六氟化硫、氮氧化物等等。电气行业的电器、设备制造方面的危害主要有:第一, 生产车间的噪声、废气污染;第二, 电气设备生产及运输过程中对职工造成的直接意外伤害等等。

3. 电气行业职业危害因素

由于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作区域内职工的健康危害及影响程度不同, 以此本文针对电气行业工作过程中不同方面的危害特征进行系统的整理, 针对电气行业中电场危害、噪声危害、粉尘危害以及废弃危害的因素进行归纳和整理, 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说明。

3.1 电磁辐射

在电气行业中, 特别是电力行业中, 电磁辐射强度普遍高于其他工作范围, 工频电场对人体健康的损伤主要是通过人体体表进行传播。当人体处于高压交流电场之中时, 人体内的正负电荷随着外界的电场进行位移运动, 在人体产生100-200μA的位移电流, 直接影响到人体细胞膜的物理及化学效益, 使人体细胞膜受到一定损伤。

3.2 噪声

噪声是电气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电气行业工人长期处于较强噪声的工作场所中, 长期接触噪声, 对人体的听觉系统产生较大危害, 可引起耳鸣、耳痛、失眠、烦躁、记忆力减退等直接病症, 甚至可能引起短暂性听阀位移、高频听力损伤以及噪声聋等等症状。

3.3 粉尘

粉尘主要存在与电力生产环节, 特别是火力发电站等等工作场所, 工人长期解除高浓度的粉尘, 对肺部组织产生极大的影响, 主要临床表现为尘肺等严重现象。

3.4 废气

电气行业的废气主要有六氟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等。人体吸入六氟化硫会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变蓝, 身体痉挛窒息等严重现象;人体吸入氮氧化物时, 短期内会出现眼部、呼吸道的刺激症状, 长期吸入氮氧化物可导致白血病;而人体吸入臭氧将会引起咳嗽、咳痰、胸部紧束等感觉, 臭氧具有强氧化作用, 长期吸入可导致支气管炎甚至肺硬化等症状。

4. 电气行业职业危害的防护

针对电气行业职业危害的主要表现以及对人体危害的原理, 本文通过对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工程控制、个人防护、职业卫生管理以及职业健康培训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4.1 工程防护

工程防护主要是针对电气行业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化学有害因素所进行的日常检查、防护工作。在电气行业的工作场所中, 日常检查和巡视人员需要着重注意检查相关设备的密封性、操作流程, 避免因设备和操作原因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挥发, 对六氟化硫断路器中的湿度、绝缘电阻、耐压设备等方面进行重点视察, 防止弧光放电的产生。

4.2 个人防护

在个人防护方面, 电气行业中应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 严格落实我国关于劳动防护管理的规定。如在高空、高压巡线时应穿戴合格的屏蔽衣、防护手套、防护帽等等, 对有噪声的工作区域应戴好耳塞或者耳罩等等。对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的环境需要落实工作人员的眼、口、鼻等部位的防护用具。通过对劳动防护的管理, 建立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整体制度, 加强对电气行业中职业危害的个人防护力度。

4.3 职业卫生管理

电气行业企业应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对工作场所内部环境进行卫生监测和评价工作, 针对评价结果制定可行的改善和管理制度, 加强对工作区域内潜在的职业危害进行控制和消除。

4.4 职业健康培训

电气行业企业应定期对职工进行职业安全以及职业健康的培训工作, 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入职体检、入职培训, 对在职的员工采取定期健康体检, 强化员工对职业健康的认识。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严格的卫生教育培训制度, 对员工在防护意识、防护用品使用、职业危害应急救援等方面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和指导, 减少电气行业环境对职工的健康危害。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气行业的概述以及电气行业职业危害的特征的表述, 研究和探讨电气行业职业危害的特征及危害形式, 从电气行业企业和员工两个角度提出对行业危害的防护策略, 旨在减少和消除电气行业职业危害, 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溴丙烷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9

2-溴丙烷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首先在韩国和日本作为清洗剂被使用。但由于随后被发现的2-溴丙烷对人体生殖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的影响而停止作为清洗剂使用, 目前主要用于药物、染料及其它有机化合物合成。

1-溴丙烷目前作为一种高效环保清洗剂, 广泛用于各种油脂、助焊剂、五金电子、精密机械、服装干洗等行业的清洗过程。此外, 还作为化工原料, 用于农药、医药、染料等的生产以及黏粘胶、涂料的配制。本文主要介绍1-溴丙烷的职业危害和防护。

职业危害

职业接触1-溴丙烷可经呼吸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体内, 由于1-溴丙烷极易挥发所以大多数中毒者是由于长期吸入工作环境中的高浓度1-溴丙烷而引起的。1-溴丙烷的急性毒性较低, 但伴随着1-溴丙烷的广泛使用, 有关1-溴丙烷慢性毒性的研究报道陆续出现。目前研究显示, 职业接触1-溴丙烷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以及肝脏等均具有毒性, 其中以神经毒性最为明显。暴露于高浓度1-溴丙烷的作业工人普遍出现中枢和周围神经功能的改变。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 (NIOSH) 研究显示, 长期接触1-溴丙烷的工人最先出现的病症是头痛、睡眠障碍、眩晕和视力模糊, 之后出现步态蹒跚, 足、腿部和臀部以及下背部麻木、感觉异常、震动觉降低、腹泻和排尿困难等表现。另外, 1-溴丙烷中毒还可引起人的情绪改变, 许多1-溴丙烷中毒病例多有抑郁、焦虑、易怒、情绪激动等症状。

轻度1-溴丙烷中度患者在脱离接触后, 其神经功能可以自然恢复。但对于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的患者, 由于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 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和支持治疗, 严重病例的预后不容乐观。美国一名医生对5例1-溴丙烷中毒患者进行了2年的随访, 其中2例重症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 3例转为慢性神经痛。

1-溴丙烷的生殖毒性和肝脏毒性目前仅有动物实验的证据, 缺乏人群的调查数据。

接触限值

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职业卫生管理部门都未制定1-溴丙烷职业接触限值。由于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 (OSHA) 没有制定工作场所中1-溴丙烷的可允许暴露浓度 (PEL) , 所以, 不同工业行业根据本行业特点制定了1-溴丙烷的可接受暴露水平, 这些接触限值差距相当大, 分别从27.46 mg/m3〜549.1 mg/m3不等。2003年, 美国EPA提出1-溴丙烷的接触限值: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137.28 mg/m3, 认为低于此浓度将能有效控制1-溴丙烷在作业工人和实验动物中引起的生殖毒性、发育毒性、神经毒性和肝毒性等。2007年, “1-溴丙烷控制的最终建议规定”中又将其下调到109.82 mg/m3。

危害防护

1.改进工艺, 在溴丙烷使用过程中尽量采用自动化和远程控制化操作。

2.加强密闭化, 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

3.定期检修设备, 防止“跑、冒、滴、漏”。

4.在使用溴丙烷的位置设置警示标志, 工人佩戴防毒口罩和防化学手套。

5.对员工进行职业危害告知和职业卫生知识教育, 做好职业健康监护。

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方法

在室内发生1-溴丙烷泄漏时因其挥发性高, 短时间内即全部挥发到空气中, 所以应迅速将人员撤离泄漏污染区, 打开门窗, 加强排风, 将挥发至空气中的1-溴丙烷排除室外。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或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半面罩) 。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 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皮肤接触迅速脱去被污染的衣物, 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 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中毒案例

1-溴丙烷中毒

案例一

1999年Sclar医生报告了世界上第一例接触1-溴丙烷患者的情况, 美国一位19岁男子在从事使用一种含有1-溴丙烷95.5%的有机溶剂对金属进行清洗工作2个月后, 出现下肢和右手的麻木和进行性的无力、吞咽困难和排尿困难的症状, 入院时甚至不能独自站立和行走。

案例二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一家软垫工厂从1999年7月开始使用一种以1-溴丙烷作为溶剂的胶水, 1-溴丙烷的含量为55%。工人用喷枪将胶水喷在聚亚安酯块上后将它们黏合起来。工厂共有15人从事这种工作。为保持室内空调效果, 夏天车间的局部通风装置每小时只运转15 min。2000年6月30日, 一名女工早晨因不能行走而被送到当地医院急救。入院时患者自述双侧足部、小腿、大腿和腰部麻木, 感觉异常。该工人从1998年开始在这家工厂工作, 2000年4月后出现喉痛、耳痛、鼻腔刺激感和声音嘶哑等症状。6月初, 该工人在吞咽固体食物时感觉喉咙有阻碍感。6月23日出现了容易跌倒、眩晕、丧失平衡感等现象。休息2天后, 症状反而有加重现象。6月27〜29日, 该女工每天工作8 h〜9 h, 容易跌倒现象加重, 步行困难现象每日加重。之后该工厂有2名从事同样喷胶作业的女工也先后出现了头晕、腰痛, 下肢感觉障碍、步态异常等症状。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的现场调查显示该工厂空气中1-溴丙烷的浓度为207.7 mg/m3〜719.3 mg/m3。该厂工人中有48%感觉头痛, 28%有睡眠障碍, 25%感觉头昏眼花或平衡不好。原因

1.1-溴丙烷易挥发, 清洗和喷胶作业使车间空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1-溴丙烷。

2.夏天车间的局部通风装置每小时只运转15min以及工作时间的延长加大了工人的1-溴丙烷接触量。

3.动物实验证实了1-溴丙烷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2-溴丙烷中毒

案例三

1994年2月, 韩国一家电子元件工厂, 开始使用从日本进口的2-溴丙烷作为氟利昂113的替代溶剂来清洗电子元件。1994年夏天以后, 接触2-溴丙烷的工人中出现了停经、头痛、眩晕、持续的感冒样症状、腰痛、神经痛、末梢神经麻痹, 以及全身的紫斑等症状。接到该工厂劳动卫生管理人员的报告后, 韩国国立劳动卫生研究院和韩国工业安全公团对该工厂进行了现场检测和调查。对模拟操作现场的调查结果显示, 使用2-溴丙烷的车间内在使用局部通风装置时室内2-溴丙烷浓度为62.4 mg/m3, 盛有2-溴丙烷的浸泡槽的液面上1 m处的浓度为2万0 824.2 mg/m3。因为2-溴丙烷的沸点低, 容易挥发, 再加上在使用时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因此可以推测工人在工作时暴露于相当高浓度的2-溴丙烷中。该车间共有33名工人, 25名女工中有17名出现了卵泡雌激素 (FSH和黄体生成素的显著增加, 其中16人出现了继发性闭经, 有8人同时还有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造血障碍现象。8名男工人中有2人被发现为无精子症, 其中1人并发有造血障碍现象;还有4人被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精子数减少和精子运动率降低现象。

原因

1.车间空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2-溴丙烷, 工人长期在这个环境中工作且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接触了高剂量的2-溴丙烷后造成职业健康损害。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 篇10

1 职业危害的概念

18世纪职业医学之父Bernadio提出“职业危害”这一概念。职业危害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 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职业活动中可能在作业场所接触到的粉尘、化学性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

2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2.1 锐器伤

陈红岩等[3]分析了110名医务人员填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 发现护士发生锐器伤率最高, 暴露发生率依次为护士60名 (54.5%) , 医师45名 (41.0%) , 检验师5名 (4.5%) ;主要以锐器伤为主 (86.4%) 。护士在采血、静脉穿刺、清洗医疗器械时容易发生锐器伤。急诊护士抢救患者时使用的锐器较多, 导致在急救过程中锐器伤的发生率更大, 增加了经血液传播疾病 (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感染的机会。黄宇静[4]报道, 护士发生的锐器伤以针刺伤居多。

2.2 化学消毒剂及紫外线危害

医院为防止院内感染, 预防交叉感染, 会由护士对空气和物体表面经常进行消毒。护士作为化学消毒剂及紫外线的直接接触者, 面临很多危害。常用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容易造成皮肤及黏膜过敏反应, 紫外线照射也会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

2.3 环境因素

2.3.1 空气污染

急诊就诊患者复杂, 人流量大, 有的患者可能患呼吸道疾病 (如肺结核等) , 使室内污染气体溶胶增多。中央空调系统的使用, 也使空调使用季节的工作环境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3.2 噪音污染

急诊的就诊量、就诊患者的病情等都难以预测, 急诊室的抢救频繁, 设备仪器的使用率比其他科室高, 急诊患者的病情易变化导致仪器报警现象多, 这都使急诊室的噪音污染相对严重。蒋红[5]随机抽取2个普内外病房及1个急诊室, 在具有代表性的时段测定噪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急诊室、监护室24h监测的结果显示, 所有测定点噪声都超过标准, 最高者超出标准的84%, 最低超出4%。根据美国劳动局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处 (OSHA) 推荐, 在工作8小时的前提下, 所有工作人员环境中允许噪音小于90分贝, 相当于一辆大型载重卡车行车时产生的噪音。急诊室的噪音污染对护士的听力产生一定的损害, 而这种损害无法通过外科手术或听力辅助设备来弥补。

2.3.3 电离辐射

医院的规模与医疗仪器设备的现状密不可分, 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会产生一定量的辐射, 故医院的电磁辐射污染不可忽视[6]。急诊室作为医院的一线救治场所, 多配备摄片室或移动摄片器材等辅助诊断设备, 急救设备也较多, 这就使急诊护士在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与仪器设备的接触更加频繁。急诊患者病情危重, 部分检查 (如摄X线胸片, B超检查等) 都必须在床边进行,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急诊护士的电离辐射危害。郑德先[7]指出, 有效的防护可明显减少受辐射剂量, 但急诊护士的特殊性造成很多防护措施 (如穿铅衣) 难以落实。

2.4 工作场所暴力

Gack i-Sm ith等[8]指出, 急诊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象非常普遍。由于急诊的设施条件、留观环境相对较差, 而患者大多病情急、重、变化快 (如严重烧伤、车祸创伤等意外伤害) , 入院时家属一般情绪较激动, 对于嘈杂的就诊环境、不能收住入病房, 以及急诊医护患比例不平衡等情况难以理解。当各种要求不能满足时, 患者或家属会对服务终端的护理人员不满, 态度差, 甚至出现辱骂、殴打护理人员的现象, 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

2.5 心理、社会因素

急诊护士工作量大且繁重, 对于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激, 包括对暴力和重大伤亡抢救的应激, 使她们的心理压力增大。Tabor[9]提出, 护士有产生替代性创伤的可能, 即助人者虽非直接暴露于受创者所述之经历, 但在情绪上仍被受创者及其事件影响, 而产生一些雷同于受创者之创伤反应的内在心理经验转变的反应, 多发生于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警察、消防人员、军人等助人工作者。急诊护士面临的家庭冲突也高于普通病房护士[10], 这也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负担。此外, 急诊护士面对职业暴力造成的伤害, 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心理状态。

2.6 其他

如乳胶过敏, 急诊忙碌的环境、高人流量、多种仪器设备等因空间狭小而导致跌倒/外伤, 设备仪器危害 (除颤仪电击等) , 移动物体致眼睛损伤, 搬移重物、移动患者造成骨骼肌肉损伤等。

3 防护措施

3.1 确保护理操作规范化

锐器伤等物理性损伤大多是由于护士不规范操作引起的, 如护士拔针时注意力不集中、拔针姿势不正确, 导致针刺伤;配置药液时不规范操作, 使用过的针头未及时放入锐器盒等。这就提醒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规范化操作, 减少职业危害。

3.2 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

Ramsay等[11]认为, 护士职业危害与护士对工作相关的职业防护认识程度以及管理机制直接相关。而职业安全水平、健康培训资源的可及性及行政管理的支持, 对降低职业危害起关键作用。急诊护士要明确所在岗位的特殊性, 加强法律意识,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不断学习职业防护的有关知识。在接诊患者时要佩戴口罩, 操作前后要严格按“六步法”洗手, 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时要保证洗手时间, 确保效果[12]。对于环境危害, 可以通过开窗通风、远离辐射等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在抢救危重患者时, 急诊护士更应注意自我防护, 佩戴手套, 避免急救过程中被血液、体液等分泌物污染或遭遇锐器伤。对于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 要减少将自己暴露于暴力中的机会;如遇言语暴力, 由其他同事负责协调, 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Tang等[13]建议, 应安排对工作场所暴力有充分应对经验的护士上夜班。同时, 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支持力度, 提供防护设施, 如有效的锐器处理装置、低危害的抽血输液设备, 进行员工培训,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标准、职业危害分析机制以及制定相关制度, 开展职业危害持续质量改进项目, 以及将职业分析结果进一步指导今后的防护制度流程中。

3.3 强化心理素质

关注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 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提升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质量[14]。Cooke等[15]的研究也证实实行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护士的焦虑情绪。近年来, 护士心理资本水平[16]的理念也常被提起。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请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

4 体会

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 篇11

【摘要】目的:探究对护理工作中的外科护理产生健康和安全威胁的因素和防护手段。方法:从生物、物理、化学、药物以及机械损伤几个方面的来分析对外科护士的职业伤害,提高护理人员对于职业伤害的防范意识。结果:在护理工作中只有加强重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结论:外科护士必须要提高对于职业危害的重视程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更好地为患者提高护理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外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医院护理人员在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职业安全,随着现阶段患者的护理要求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也相应增加,相关的潜在职业危害也越来越大。由于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的顾忌心理,对于患者的护理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对整个医疗过程都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如何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方法,降低职业危害带来的损伤已经成为护理人员和医院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常见危害因素

1.1 生物危害因素

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常常与患者接触紧密,很可能接触到患者携带病毒的血液和体液,又由于外科患者经常病情危急,在送到医院时需要护理人员立刻进行护理工作才能争取遏制病人突发的病情。这样一来,护理工作者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忽视了自身的防护工作,患者很可能作为传染源将自身的病毒传染给护理人员。尤其是传染性较强的病毒,很可能在较短的护理时间内就潜伏进入护理人员体内,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患病几率。

1.2 机械损伤因素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注射针头和刀剪等等利器,在使用这些器具进行注射、穿刺、抽血等等工作时稍不留神就会被划伤,造成增加感染病毒几率的可能。另外,受伤的护理人员可能会因此降低工作效率。

1.3 化学和物理危害因素

外科护理中常常使用含有化学物质的药剂进行消毒等工作,例如乙醇和碘伏经常应用于注射器具的消毒工作。物理方面的消毒用具则主要是紫外线灯。众所周知的是,接触化学物质对于人体的危害较大,例如戊二醛对于人体轻则会引起护理人员过敏和皮炎,重则会引发护理人员鼻窦炎和结膜炎。消毒剂中的含氯度较高则会引起护理人员哮喘和皮炎,其中含氯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形成有机氯化物,导致癌变和畸形发生。长期接触紫外线则会引起皮肤红斑和眼部发炎,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臭氧则会引起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恶心,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水肿和死亡。

1.4 药物危害因素

在癌症和肿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常常接触到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对于人体副作用非常大,常常造成护理人员皮炎和脱发,严重的会造成畸形和癌变的产生。

二、危害的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防护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操作保护性隔离,在进行护理工作前必须戴上帽子和口罩,以免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传染源。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还有不同的操作要求。例如护理HIV阳性患者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必要时穿戴隔离衣进行护理工作。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基本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以消灭手上90%以上的微生物。在护理每个患者前后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洗手,必要时将手放入一定浓度的消毒液浸泡。

2.2 对机械损伤防护

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刺和刀割等利器工作时要注意放慢工作速度,保证自身安全。在使用锐利器具的整个操作期间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一次性器具使用完毕后要安全销毁。医疗垃圾要从普通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安置,并在垃圾袋或垃圾箱上贴上医疗垃圾标签。护理人员一旦在操作过程中划伤自己,应立即停止工作,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洗伤口,之后消毒时使用碘伏,完成消毒后包扎好伤口,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相关病毒的医疗检查化验。

2.3 物理化学危害防护

护理人员必须学习每种医用化学药品对于人体的危害,熟练操作使用各种医用化学药品。在使用化学药剂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和手套,必要时戴上护目镜,尽可能减少与化学药剂的直接接触,如果不慎接触到化学药剂,应马上用流动水清洗药剂接触的部位。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护理人员严禁进入消毒房间,在消毒工作完成后,应将房间空置一段时间待紫外线辐射减弱消散后才能进入。

2.4 药物危害防护

在護理肿瘤和癌症患者时,经常需要配置抗癌和抗肿瘤药物,护理人员除了戴口罩和帽子后,还需要穿戴好防护衣、护目镜和乳胶手套。若药液在配置过程中散落在地面上,应该使用大量的肥皂水将地面彻底洗净。配药使用的注射器和输液器在使用完毕后应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清洁地面和操作平台的抹布和拖把也要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操作。

结语:

职业危害虽然在护理人员的工作中会一直存在,但随着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的了解和认识的加深,我们有理由相信护理人员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金颖.精神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天津护理.2007(03)

[2] 冀金桂.县级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现状调查[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6)

[3] 胡安荣.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0)

[4] 刘美连.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2010(33)

手术室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12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

1 主要的危害因素

手术室护士工作的特殊性造成了各种各样潜在危害, 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我们只有通过加强自我防护才能提高护士的健康水平和工作质量。

1.1 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暴露因素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进行开放性、创伤性的治疗, 因此不得不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及各种感染病变的组织。在手术配合时使用的各种利器, 如针、组织剪、刀等都可能会意外的损害到使用者。如以血液传播的疾病, 通过伤口一次性即可传染。通过针刺伤就可传染的疾病就有20余种, 我们常见的有乙型肝炎、甲型肝炎、艾滋病等。

1.2 噪音危害

由大量的仪器设备造成。如吸引器、电刀、麻醉机, 各种可报警的监护设备, 造成特殊的噪音环境。虽然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在表面上都适应了, 但对身体的危害随着时间的增加慢慢地表现出来。如头晕、头疼、烦躁、睡眠障碍、听力下降等。

1.3 辐射

来源于手术中对各种X线设备的应用。长期受放射线的辐射, 会致使染色体异常和畸变。手术室护士不孕、胎儿畸形、流产或胎儿不发育的比例较高, 都与此有关。

1.4 消毒剂

甲醛、戊二醛等消毒剂在用于浸泡器械的同时也大量地挥发到空气中, 引起头疼、胸闷等症状。并刺激眼睫膜、鼻腔黏膜, 引起角膜炎、鼻炎等, 而最常用的酒精碘伏及快速手消毒制品也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易发生皮肤过敏。

1.5 麻醉废气

麻醉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主要是异氟醚、胺氟醚, 长期吸入会在身体中蓄积, 影响肝脏功能, 降低免疫力。

1.6 异味

如电刀在使用过程中的异味, 消毒剂在使用过程中的异味, 感染手术中产生的各种异味, 如肠道手术、化脓感染的组织、坏死坏疽的组织产生的各种异味及臭味, 使人心情压抑, 精神疲乏, 注意力、应变力下降。

1.7 生理、心里因素

工作的方式和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手术室工作方式是连续性、无规律性的, 由于精神紧张、频繁轮班、饮食的不规律导致大多数护士女性周期紊乱, 经常胃肠不适, 睡眠质量差, 身体处于一个亚健康状态, 而固定的工作姿势, 长期站立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

2 防护措施

2.1 关于工作中的职业暴露, 要注意在做各种接触患者的操作前都要戴手套, 洗手护士最好配戴护目镜, 防止血液、体液溅入。

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如各种刀、剪、针等锐气在摆放及传递过程中要防自伤也防他伤。手术配合中要注意力集中, 一旦刺伤应快速挤出伤口内的血液, 及使用碘伏消毒皮肤, 注射免疫球蛋白, 并定期复查。

2.2 噪音的控制

对手术室使用的各种设备定期检修, 减少不必要的噪声, 将各种报警音音量减低, 使用高质量低噪音的吸引器等设备, 手术间采用隔音设备。

2.3 辐射防范

如设定专门防射线的手术间, 操作过程中穿防护服。在允许的情况下离开手术间, 减少对辐射线的接触, 而孕妇则不应安排此类手术。

2.4 消毒剂的合理应用

如严格按所需浓度配制, 用后及时排污, 浸泡手术器械要加盖, 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最好不使用甲醛箱消毒物品, 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低温灭菌锅, 对腔镜类手术器械进行消毒灭菌。

2.5 麻醉废气的管理

使用密闭性好的麻醉机, 并定期检修, 避免废气泄漏, 可选用麻醉废气吸附器来减少对手术室内的污染, 孕妇及哺乳期护士尽量不安排全麻手术。

2.6 异味的消除

如电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异味可用吸引器尽量吸尽。其它异味可使用空气净化器或医用消毒机等尽量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2.7 生理心理防护

要保持健康的心理, 先要保证良好的身体状况, 这就需要平时合理饮食, 安排好作息时间, 劳逸结合, 在长时间工作环境中允许更换洗手护士, 减轻体力和局部负荷。平时要定期体检,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中可以穿放静脉曲张袜, 减少静脉曲张的形成, 在各方面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上一篇:学会倾听的小猫下一篇:互动对策